CN102625876A - 绝缘体 - Google Patents

绝缘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5876A
CN102625876A CN200980161044XA CN200980161044A CN102625876A CN 102625876 A CN102625876 A CN 102625876A CN 200980161044X A CN200980161044X A CN 200980161044XA CN 200980161044 A CN200980161044 A CN 200980161044A CN 102625876 A CN102625876 A CN 102625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aterial
insulator
zone
surface treatmen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10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松仁
安藤寿
齐木健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biden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biden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biden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Ibid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5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5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01N13/102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F01N13/148Multiple layer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260/0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N2260/20Exhaust treating devices having provis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heat or sound protection, e.g. using a shield or specially shaped outer surface of exhaust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678Of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绝缘体(20),其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内燃机(10)的排气歧管(12)对置配置,并采用如下结构。具备具有耐热性的金属制的基材(21),并且,在基材(21)的、不与排气歧管(12)对置的一侧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而在第二区域(24b)内设置有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25)。将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设为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所述外围部件与基材(21)的外表面(24)接近配置。此时,将基材(21)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并将对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表面处理设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Description

绝缘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对置配置的绝缘体。
背景技术
绝缘体为,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例如内燃机的排气岐管、排气管、和催化转化器等这样的排气系统部件对置配置的隔热用的部件。通过绝缘体,从而抑制了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向配置于排气系统部件的外围的部件传播的现象,进而抑制了对外围部件的热害。此外,绝缘体并不是仅被应用为对外围部件的热害对策,还被应用为噪声对策和振动对策。
绝缘体具备,具有耐热性的金属制的基材。绝缘体的基材通过例如铝或铝合金等而形成。为了提高绝缘体的性能,一直以来,提出了对绝缘体的基材表面实施各种的表面处理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2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在绝缘体的基材表面上形成被膜(表面被覆层),从而改变绝缘体的热辐射率(热放射率)。作为提高绝缘体的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具有例如使绝缘体的基材表面的表面颜色成为黑色的黑色处理等。作为这种黑色处理,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3所示的黑色涂装处理、和专利文献2所示的黑色耐酸铝处理等。
此外,已知通过在绝缘体的基材表面上形成被膜(表面被覆层),从而可提高绝缘体的强度。作为提高绝缘体的强度的表面处理,例如具有硬化处理等。作为这种硬化处理,具有例如耐酸铝处理等。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对绝缘体的基材表面实施机械加工,从而提高了绝缘体的强度。
作为与绝缘体相关的其他的现有技术,具有例如专利文献5、6中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5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在绝缘体的螺栓安装部上设置缓冲材料,从而使振动抑制功能得到提高。在专利文献6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在绝缘体与排气岐管之间的空隙中设置传热材料、绝热材料等,从而将排气岐管的各个部分的温度调节为相同。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369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47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3-6279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92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360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2405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实施上述这种表面处理从而形成表面被覆层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列举问题点的一个示例,当为了提高绝缘体的基材的热辐射率,而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实施黑色处理时,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散热量将增大。因此,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对与绝缘体接近配置的外围部件,例如车辆的发动机舱内的各种的电子设备类、线束类、软管类等的热害将增大。
此外,列举问题点的一个示例,当为了提高绝缘体的强度,而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实施硬化处理时,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全部区域内,耐变形性将降低。因此,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当来自排气岐管等振动源的振动向绝缘体传播时,在容易受到由振动而产生的应力的、绝缘体的基材的外缘部或开口的边缘部处,容易产生裂纹等。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不是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设置表面被覆层,而是对特定的区域不设置表面被覆层,来实现对如上所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状况的消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以如下方式构成了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单元。即,本发明为一种绝缘体,其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对置配置,所述绝缘体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耐热性的金属制的基材,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不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对置的一侧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而在其余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不是在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设置表面被覆层,而是对于特定的区域(一部分区域)不设置表面被覆层,来消除在对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设置了表面被覆层时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不良状况。另外,“表面处理”的含义为,在基材上形成某种膜、层等的处理,并且其含义为,不包括无法在基材上形成这种膜、层等的加工(例如、机械加工)等。
在此,优选为,先于所述表面处理,而在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内实施遮蔽。以此方式,通过先于所述表面处理而在基材的外表面上局部地实施遮蔽这种的简单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基材的外表面上容易地形成未设置表面被覆层的一部分区域、和设置有表面被覆层的其余的区域。另外,遮蔽不包括在“表面处理”中。
在本发明中,作为对基材的外表面的表面处理以及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的具体形态,可列举出以下的三种结构。
(1)一种如下的结构(设为“第一结构”),即,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所述外围部件与所述基材的外表面接近配置。
(2)一种如下的结构(设为“第二结构”),即,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强度的硬化处理,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所述基材的外缘部。
(3)一种如下的结构(设为“第三结构”),即,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热辐射率以及强度的表面处理,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以及所述基材的外缘部和设置于所述基材上的开口的边缘部,其中,所述外围部件与所述基材的外表面接近配置。
首先,根据所述第一结构,由于未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的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等的热源辐射出的热的一部分被绝缘体的基材吸收,并从基材的外表面向外部辐射(放射)。由于在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中,热辐射率低于其余的区域,因此来自一部分区域的散热量与来自其余的区域的散热量相比而降低。而且,与在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情况相比,来自一部分区域的散热量降低。由此,由于能够降低与一部分区域接近配置的外围部件从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接受到的受热量,因此能够抑制外围部件的温度过度地上升的情况,并能够抑制对外围部件的热害。
另一方面,由于在基材的外表面的其余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因此能够增大从其余的区域向外部的散热量。由此,能够使绝缘体的散热性在整体上得到提高。
在所述第一结构中,优选为,所述基材由铝或铝合金构成,所述表面处理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在此,对所述第一结构中的基材的材质、以及向基材的外表面的表面处理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特定。以此方式,通过将基材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且将表面处理设为黑色耐酸铝处理,从而能够在基材的外表面上容易地形成热辐射率较低的所述一部分区域、和热辐射率较高的所述其余的区域。
接下来,根据所述第二结构,由于未实施提高强度(硬度)的表面处理的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基材的外缘部,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中,耐变形性与在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情况相比提高了。因此,即使来自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等的振动源的振动被传递至绝缘体的基材,在基材的外缘部处也不易产生裂纹等。由此,能够确保绝缘体的基材的耐久性。
在所述第二结构中,优选为,当所述基材上形成有开口时,所述一部分区域内还包括所述开口的边缘部。
在该结构中,即使来自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等的振动源的振动被传递至绝缘体的基材,在基材的开口的边缘部处也不易产生裂纹等。由此,能够确保绝缘体的基材的耐久性。
在所述第二结构中,优选为,所述基材由铝或铝合金构成,所述硬化处理为耐酸铝处理。
在此,对所述第二结构中的基材的材质、以及向基材的外表面的表面处理进行更加具体的特定。以此方式,通过将基材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且将表面处理设为耐酸铝处理,从而能够在基材的外表面上容易地形成耐变形性较高的所述一部分区域、和强度(硬度)较高的所述其余的区域。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二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对置的一侧的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而在所述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其余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设置通过所述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即,不只是基材的外表面的特定的区域(一部分区域),对于基材的内表面的特定的区域(位于所述一部分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也同样可以不实施表面处理。
接下来,所述第三结构为,将所述第一、第二结构组合在一起而得到的结构。根据该第三结构,能够得到与通过所述的第一、第二结构而产生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在该第三结构中,优选为,将基材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且将向基材的外表面的表面处理设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不是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内设置表面被覆层,而是对于特定的区域不设置表面被覆层,来消除在对基材的外表面的全部区域设置了表面被覆层时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的气缸盖、排气岐管以及绝缘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模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图。
图3为模式性地表示绝缘体与外围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为模式性地表示与基材的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的剖面的图。
图5为模式性地表示远离基材的外围部件的区域的剖面的图。
图6为表示在基材的外表面上局部地形成表面被覆层时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图,且为与图4相对应的图。
图8为表示从基材的外表面到外围部件的距离与外围部件的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为模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图。
图10为模式性地表示包括基材的外缘部在内的区域的剖面的图。
图11为模式性地表示包括设置于基材上的开口的边缘部在内的区域的剖面的图。
图12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图,且为与图10相对应的图。
图1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绝缘体的图,且为与图11相对应的图。
符号说明
10内燃机;
12排气岐管;
20绝缘体;
21基材;
24外表面;
24a  第一区域(一部分区域);
24b  第二区域(其余的区域);
25表面被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下文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绝缘体中的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绝缘体为,覆盖搭载于车辆上的内燃机的排气岐管的绝缘体。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20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20的概要性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10的气缸盖11、排气岐管12、以及绝缘体2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内燃机10被构成为直列四气缸型,并且在气缸盖11的侧面上,于4个位置处形成有排气端口的开口部11a。在气缸盖11的下部安装有气缸体,在上部安装有盖罩(head cover)。
在内燃机10的排气系统中设置有排气岐管12、排气管、催化转化器、消声器(省略图示)等的排气系统部件。通过排气岐管12来收集分别从内燃机10的气缸盖11的各个排气端口被排放出的废气。而且,通过排气岐管12而收集到的废气在被催化转化器净化后,通过消声器而被消声,并向外部排放。
排气岐管12具备,与内燃机10的各个气缸相对应的4根支管12a、和使这些支管12a的下游端彼此集流的集流管12b。在各个支管12a的上游端上,通过焊接等的方法而一体地安装有凸缘12c。通过将该凸缘12c安装在气缸盖11的侧面上,从而使排气岐管12被一体地安装于气缸盖11上。此外,在集流管12b的下游端上,通过焊接等的方法而一体地安装有凸缘12d。通过该凸缘12d,从而使排气岐管12与下游侧的排气管相连接。
在排气岐管12的外侧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隔音功能、振动抑制功能等的绝缘体20。绝缘体20被设为从上方覆盖排气岐管12的上侧部分的形状。绝缘体20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排气岐管12对置配置。绝缘体20通过螺栓固定等的方法而被安装于排气岐管12上。
绝缘体20具备,具有耐热性的金属制的基材21。在该实施方式中,绝缘体20通过一个基材21而构成。基材21被设为,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薄壁的部件。在基材21上设置有突出部21a,所述突出部21a向与排气岐管12的集流管12b弯曲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另外,在下文中,在基材21的两个面中,将与排气岐管12对置的一侧的面称为内表面23,将不与排气岐管12对置的一侧的面称为外表面24(参照图4等)。
该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在于,不是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全部区域内实施表面处理,而是对特定的区域不实施表面处理的这一点。具体而言,该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一部分区域内,未设置通过提高热辐射率(热放射率)的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但是在其余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25。以下,参照图2~图6对该特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5所示,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内包括未形成表面被覆层的第一区域24a、和形成有表面被覆层25的第二区域24b。第二区域24b为基材21的外表面24中的、除第一区域24a之外的区域。
第一区域24a相当于所述的一部分区域,并且在该第一区域24a内,未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如图4所示,在第一区域24a中,基材21的外表面24暴露于外部。
第一区域24a为,与接近配置于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外围部件(简称为“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外围部件为车辆的转向装置的中间轴30、波纹管31等。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在基材21上形成有凹陷部21b,以使绝缘体20的基材21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与中间轴30等对置。凹陷部21b被设置在突出部21a根部的部分上。此时,包括凹陷部21b的外表面在内的区域成为所述第一区域24a。
第二区域24b为,远离外围部件的区域。第二区域24b相当于所述的其余的区域,并且在该第二区域24b内,实施了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如图4、图5所示,通过该表面处理,从而在第二区域24b内形成了表面被覆层25。
在此,为了不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特定区域实施表面处理,从而如图6所示,先于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表面处理而实施遮蔽工序(步骤ST11)。在遮蔽工序中,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中的、未实施表面处理的区域的表面上实施遮蔽。遮蔽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实施,即,例如将遮蔽带等粘贴在未实施表面处理的区域的表面上。
在这种遮蔽工序之后,进入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表面处理工序(步骤ST12)。在表面处理工序中,在未实施遮蔽的区域内实施表面处理,而在实施了遮蔽的区域内不实施表面处理。而且,在实施了表面处理之后,从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上拆除遮蔽。“表面处理”的含义为,在基材21上形成例如表面被覆层25这样的某种膜、层等的处理,并且其含义为,不包括未形成这种膜、层等的加工(例如、机械加工)等。另外,遮蔽不包括在这里所说的“表面处理”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实施了黑色耐酸铝处理以作为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黑色的耐酸铝处理为,通过阳极氧化处理(耐酸铝处理)而形成Al2O3氧化被膜,并将该Al2O3氧化被膜着色为黑色的处理。此时,由于Al2O3氧化被膜为多孔被膜,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使Al2O3氧化被膜吸附黑色染料,从而将Al2O3氧化被膜着色为黑色。
而且,先于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上实施黑色耐酸铝处理,而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内实施遮蔽。因此,在实施了遮蔽的第一区域24a内未实施黑色耐酸铝处理,而相对于此,在未实施遮蔽的第二区域24b内实施了黑色耐酸铝处理。由此,如图4、图5所示,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二区域24b内形成了被着色为黑色的表面被覆层25。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内未形成表面被膜层,从而表面颜色为光泽色(例如银色)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暴露于外部。
由此,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内,设置有表面颜色为光泽色的第一区域24a、和表面颜色为黑色的第二区域24b。在表面颜色为光泽色的第一区域24a中,热辐射率低于表面颜色为黑色的第二区域24b。另外,由于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内表面23上未实施遮蔽,因此在内表面23的全部区域内形成了表面被覆层25。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未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的所述第一区域24a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因此可得到如下的效果。
从排气岐管12等热源辐射出的热的一部分被绝缘体20的基材21所吸收,并从基材21的外表面24向外部辐射(放射)。由于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中,热辐射率低于第二区域24b,因此来自第一区域24a的散热量与来自第二区域24b的散热量相比被降低。而且,与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全部区域内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情况相比,来自第一区域24a的散热量被降低。由此,由于能够降低外围部件从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接受到的受热量,因此能够抑制外围部件的温度过度地上升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对外围部件的热害。
另一方面,由于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二区域24b内,设置有被着色为黑色的表面被覆层25,因此从第二区域24b向外部的散热量増大。由此,能够使绝缘体20的散热性在整体上得到提高。
此外,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并将对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表面处理设为黑色耐酸铝处理,因此能够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上容易地形成热辐射率较低的第一区域24a、和热辐射率较高的第二区域24b。而且,通过在实施黑色耐酸铝处理之前,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上局部地实施遮蔽这种简单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上容易地形成热辐射率较低的第一区域24a、和热辐射率较高的第二区域24b。
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转向装置的中间轴30等来作为外围部件的示例,但是,外围部件只要为与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接近配置的部件,则不被特别限定。作为这种外围部件,具有例如各种的电子设备类、线束类、软管类等。
此外,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也可以为黑色耐酸铝处理以外的处理。例如,也可以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实施黑色涂装处理。在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实施黑色涂装处理的情况下,只需先于黑色涂装处理,而对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实施遮蔽即可。
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特定区域内未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的示例,但是,不只是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特定区域,对于基材21的内表面23的特定区域也可以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只需在基材21的内表面23中的、位于外表面24的第一区域24a的背面侧的区域23a内,不设置通过黑色耐酸铝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即可。而且,只需在基材21的内表面23中的、位于外表面24的第二区域24b的背面侧的区域23b内,设置通过黑色耐酸铝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25即可。此时,只需先于对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两个表面23、24的黑色耐酸铝处理,而在基材21的两个表面23、24的特定区域23a、24a的表面上实施遮蔽即可。
在该改变例的情况下,也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即,能够在使绝缘体20的散热性整体上得到提高的同时,抑制对外围部件的热害。在此,在图8中图示了与对外围部件的热害抑制效果相关的实验数据。该实验数据表示,从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到橡胶软管的距离与橡胶软管的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作为外围部件,使用了橡胶软管。双点划线表示该改变例的情况,即,在基材21的两个表面23、24的特定区域内未形成表面被覆层的情况(两个表面为银色的情况)。虚线表示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即,在基材21的外表面24的特定区域内未形成表面被覆层的情况(外表面为银色,内表面为黑色的情况)。实线表示比较例的情况,即,在基材21的两个表面23、24的全部区域内形成了表面被覆层的情况(两个表面为黑色的情况)。
由图8可知,从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4到外围部件的距离越短,则外围部件的表面温度越高。换言之,外围部件与基材21的外表面24越接近配置,则外围部件所接受到的热量越大。但是,在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以及该改变例的情况下,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外围部件的表面温度降低,并且外围部件与基材21的外表面24越接近配置,则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外围部件的表面温度的降低程度越大。由此可知,作为对外围部件的热害对策,在绝缘体20的基材21的外表面23的特定区域、或者两个表面23、24的特定区域内未实施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的方法是有效的方法。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120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120的概要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体20大致相同(参照图1)。绝缘体120的概要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体2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上形成有多个开口126的这一点。开口126为,在设置有内燃机10的车辆的发动机舱内流动的流通风(例如,行驶风)的导入口、排出口等。在该实施方式中,各个开口126被形成为大致圆形。
而且,该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在于,不是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全部区域内实施表面处理,而是对特定的区域不实施表面处理的这一点。具体而言,该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一部分区域内,未设置通过提高强度(硬度)的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而在其余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表面硬化层)125。以下,参照图9~图11对该特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9~图11所示,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中,包括未形成表面硬化层的第一区域124a、和形成有表面硬化层125的第二区域124b。第二区域124b为,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中的、除第一区域124a之外的区域。
第一区域124a相当于所述的一部分区域,并且在该第一区域124a中,未实施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在第一区域124a内,如图10、图11所示,基材121的外表面124暴露于外部。
第一区域124a为,易于受到由基材121的振动而产生的应力的区域。作为易于受到由振动而产生的应力的区域,具有例如图10所示的这种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如图11所示的这种设置于基材121上的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更加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为,从基材121的外缘121d起的、预定的宽度W1的区域。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的宽度W1被设定为,例如1~50mm。此外,如图11所示,基材121的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为,从开口126的边缘121f起的、预定的宽度W2的区域。基材121的边缘部121e的宽度W2被设定为,例如1~50mm。
第二区域124b为,远离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以及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的区域。第二区域124b相当于所述的其余的区域,并且在该第二区域124b内实施了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如图10、图11所示,通过该表面处理,从而在第二区域124b内形成了表面硬化层125。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为了不对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特定区域实施表面处理,从而先于对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表面处理,而实施了遮蔽工序(参照图6)。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实施例如耐酸铝处理这样的硬化处理。当对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实施耐酸铝处理时,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上形成了由Al2O3构成的表面硬化层125。而且,先于对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实施耐酸铝处理,而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第一区域124a内实施了遮蔽。因此,在实施了遮蔽的第一区域124a内未实施耐酸铝处理,相对于此,在未实施遮蔽的第二区域124b内实施了耐酸铝处理。由此,如图10、图11所示,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第二区域124b内形成了表面硬化层125。另一方面,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第一区域124a内未形成表面硬化层,从而基材121的外表面124暴露于外部。
由此,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上设置有,未形成表面硬化层的第一区域124a、和形成有表面硬化层125的第二区域124b。在未形成表面硬化层的第一区域124a内,虽然与形成有表面硬化层125的第二区域124b相比强度(硬度)降低,但是柔性提高,且耐变形性提高。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未实施提高强度(硬度)的表面处理的所述第一区域124a内包括,易于受到由振动而产生的应力的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以及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与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全部区域内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情况相比,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以及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处,耐变形性提高。因此,即使来自排气岐管12等振动源的振动被传递至绝缘体120的基材121,在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以及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处也不易产生裂纹等。由此,能够确保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并将对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表面处理设为耐酸铝处理,因此能够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上容易地形成耐变形性较高的第一区域124a、和强度较高的第二区域124b。而且,通过先于实施耐酸铝处理,而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上局部地实施遮蔽这种简单的方法,从而能够容易地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上形成耐变形性较高的第一区域124a、和强度较高的第二区域124b。
虽然在上文中,对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上设置有开口12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基材上未设置开口的情况下,只需采用仅对基材的外缘部不实施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的方式即可。即,只有基材的外缘部成为所述的第一区域。此时,只需先于表面处理,而只对基材的外缘部实施遮蔽即可。
此外,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也可以为耐酸铝处理以外的硬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需先于硬化处理,而在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第一区域124a内实施遮蔽即可。
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在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特定区域内未实施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的示例,但是,不只是基材121的外表面124的特定区域,对于基材121的内表面123的特定区域也可以实施提高强度的表面处理。具体而言,如图12、图13所示,只需在基材121的内表面123中的、位于外表面124的第一区域124a的背面侧的区域123a内,不设置通过耐酸铝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即可。而且,只需在基材121的内表面123中的、位于外表面124的第二区域124b的背面侧的区域123b内,设置通过耐酸铝处理而形成的表面硬化层125即可。此时,只需先于对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两个表面123、124的耐酸铝处理,而在基材121的两个表面123、124的特定区域123a、124a的表面上实施遮蔽即可。
在该改变例的情况下,也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可得到能够确保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耐久性的效果。此时,由于在基材121的外缘部121c以及开口126的边缘部121e处,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柔性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体120的基材121的耐久性。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其可以进行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与该范围等效的范围内所包含的全部的改变和应用。
(1)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将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组合在一起而得的结构中。在该结构中,在绝缘体的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内,不实施提高热辐射率以及强度的表面处理,而在其余的区域内,实施提高热辐射率以及强度的表面处理。而且,基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基材的外缘部、以及基材的开口的边缘部。此时,优选为,将绝缘体的基材的材质设为铝或铝合金,并将对基材的外表面的表面处理设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2)虽然在上文中,对绝缘体仅由一片基材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有多片基材的绝缘体中。例如,绝缘体也可以采用层叠有两片基材的结构。此时,也可以采用在层叠的两片基材的空隙中夹持吸音用的部件、振动吸收用的部件等的结构。另外,当采用具有多片基材的绝缘体时,基材的外表面是指,不与排气岐管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即配置于最外侧的基材的外侧的表面。此外,基材的内表面是指,与排气岐管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即配置于最内侧的基材的内侧的表面。
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对基材实施了波纹加工等加工的绝缘体中。
(3)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覆盖排气岐管的上侧的绝缘体中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覆盖排气岐管的其他部分的绝缘体中。此外,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覆盖排气岐管的大致整体的绝缘体中。
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被分割为多个的结构的绝缘体中。例如,可以使绝缘体成为被分割为覆盖排气岐管的上侧的部分、和覆盖排气岐管的下侧的部分的结构。此时,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绝缘体的被分割出的各个部分中。
(4)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覆盖排气岐管的绝缘体中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覆盖排气岐管以外的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的绝缘体中。作为这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具有排气管、催化转化器、消声器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对置配置的绝缘体中。

Claims (11)

1.一种绝缘体,其以隔开间隔的方式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对置配置,所述绝缘体的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耐热性的金属制的基材,
并且,在所述基材的、不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对置的一侧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而在其余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先于所述表面处理而实施遮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热辐射率的表面处理,
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所述外围部件与所述基材的外表面接近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所述表面处理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对置的一侧的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在所述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其余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所述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强度的硬化处理,
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所述基材的外缘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基材上形成有开口时,所述一部分区域内还包括所述开口的边缘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所述硬化处理为耐酸铝处理。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的、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对置的一侧的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未设置通过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在所述内表面中,位于所述外表面的其余区域的背面侧的区域内,设置有通过所述表面处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层。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处理为提高热辐射率以及强度的表面处理,
所述一部分区域内包括与外围部件对置的区域、以及所述基材的外缘部和设置于所述基材上的开口的边缘部,其中,所述外围部件与所述基材的外表面接近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绝缘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所述表面处理为黑色耐酸铝处理。
CN200980161044XA 2009-08-21 2009-08-21 绝缘体 Pending CN1026258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4664 WO2011021306A1 (ja) 2009-08-21 2009-08-21 インシュレ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5876A true CN102625876A (zh) 2012-08-01

Family

ID=43606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1044XA Pending CN102625876A (zh) 2009-08-21 2009-08-21 绝缘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48853A1 (zh)
JP (1) JP5320468B2 (zh)
CN (1) CN102625876A (zh)
DE (1) DE112009005163B8 (zh)
WO (1) WO20110213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316B2 (ja) * 2011-07-12 2015-09-24 ニチアス株式会社 配管カバー、配管構造体および車輌
JP6355191B2 (ja) * 2014-03-28 2018-07-1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縦置き型内燃機関
CN104033220A (zh) * 2014-05-27 2014-09-10 东莞市石碣宇商电子厂 一种汽车尾气的改善方法
DE102018121723A1 (de) * 2018-09-06 2020-03-12 Man Truck & Bus Se Zylinderkopf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994A (en) * 1977-07-25 1980-01-15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eat insulating plate
JPH0547339U (ja) * 1991-11-26 1993-06-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管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US20090000861A1 (en) * 2007-06-27 2009-01-01 Kokusan Parts Industry Co., Ltd. Sound insulation cover
WO2009069333A1 (ja) * 2007-11-28 2009-06-04 Ibiden Co., Ltd. 排気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7120U (zh) * 1984-09-19 1986-04-17
JP2581900Y2 (ja) * 1992-04-20 1998-09-2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遮熱構造の排気マニホルド
JPH06336923A (ja) * 1993-05-31 1994-12-06 Toyota Motor Corp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用ヒートインシュレータ
JP2004092543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anwa Packing Kogyo Co Ltd カバー装置
JP4446686B2 (ja) * 2003-06-02 2010-04-07 三和パッキ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及び金属製カバー
US8186325B2 (en) * 2006-01-05 2012-05-29 Federal-Mogul World Wide, Inc. Heat shield having locating and retention features
JP2008240589A (ja) * 2007-03-27 2008-10-09 Kokusan Buhin Kogyo Kk エンジンの排気構造
JP2010018831A (ja) * 2008-07-09 2010-01-28 Ibiden Co Ltd 受熱部材、及び、排気管放熱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994A (en) * 1977-07-25 1980-01-15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eat insulating plate
JPH0547339U (ja) * 1991-11-26 1993-06-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管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US20090000861A1 (en) * 2007-06-27 2009-01-01 Kokusan Parts Industry Co., Ltd. Sound insulation cover
WO2009069333A1 (ja) * 2007-11-28 2009-06-04 Ibiden Co., Ltd. 排気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09005163T5 (de) 2012-07-05
US20120148853A1 (en) 2012-06-14
JP5320468B2 (ja) 2013-10-23
JPWO2011021306A1 (ja) 2013-01-17
WO2011021306A1 (ja) 2011-02-24
DE112009005163B4 (de) 2014-10-09
DE112009005163B8 (de) 2014-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5876A (zh) 绝缘体
DE3571263D1 (en) Support matrix, in particular for a catalytic exhaust converter
CN105283641A (zh) 径向入口处的倾斜穿孔板
US9644741B2 (en) Metal gasket
JP2007297980A (ja) 金属製積層型カバー
US20170321592A1 (en) Compact Inline Inlet With Integrated Cast Ring
US8910747B2 (en) Tail pipe assembly for vehicle
US9850800B2 (en) Exhaust system having gasket
US20130098009A1 (en) Exhaust system for a combustion engine
US20140007563A1 (en) Multiple Skewed Channel Bricks Mounted In Opposing Clocking Directions
US7739929B2 (en) Structural component, a shielding component in particular
WO2006019286A1 (en) Front muffler
KR100610089B1 (ko) 자동차의 히트 프로텍터
US20080175762A1 (en) Catalytic converter optimization
US4013098A (en) Inlet pipe
KR101405177B1 (ko) 배기 매니폴드와 실린더 헤드가 일체로 형성된 엔진
US20030070426A1 (en) Air injection system for engine exhaust gases
JP2890440B2 (ja) 自動2輪車の排気管
US6916449B2 (en) Exhaust treatment device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the same
CN210686096U (zh) 一种摩托车三元催化器的封装结构
KR101289311B1 (ko) 배기가스 재순환 출구 파이프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370895B2 (ja) 自動車の排気系の遮熱板
JP2017166341A (ja) 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H06336923A (ja) 排気マニホールド用ヒートインシュレータ
JP3308052B2 (ja) 触媒装置用メタル担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