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2353A -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2353A
CN102602353A CN2012100947290A CN201210094729A CN102602353A CN 102602353 A CN102602353 A CN 102602353A CN 2012100947290 A CN2012100947290 A CN 2012100947290A CN 201210094729 A CN201210094729 A CN 201210094729A CN 102602353 A CN102602353 A CN 102602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bar
car
bonnet
bar
electromagnetic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47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超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21009472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023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02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2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在引擎盖的两侧分别隐藏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后端可以以车大梁为支撑点,支撑杆的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采用拉杆时拉杆的中部至少有一个连接销轴,这样可使拉杆变为柔性连接,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当发生追尾时,利用雷达或者红外感应原件进行测速和侧距,在必然发生碰撞的临界时刻,打开防追尾装置作为支撑,利用支撑杆和大梁形成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并利用拉杆或拉绳产生的向内拉力,小车的支撑杆夹紧在大车后尾部,从而对车体和人体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小车追人大车尾底的情况发生。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改造或制造,生产成本低而使用效果好,非常利于推广实施,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通灾难。

Description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轿车安全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轿车钻入大货车尾底的防追尾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大货车的底盘高而小轿车的车身交底,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小轿车在后的追尾事故就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小轿车的引擎部分会直接钻入大车尾底而导致驾驶室变形甚至被铲掉,这样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目前,小轿车出厂前安全性能检测的碰撞试验仅限于直接对平面障碍物的碰撞检测和侧面撞击的检测,小轿车直接撞击平面障碍物时,由于前部引擎及大梁等部件作为支撑,会造成车毁而人安全的情况。小轿车出厂的安全检测就是确保对平面障碍物撞击后无论车毁多么严重但驾驶室人员安全即可,并没有考虑到小轿车钻入大火车尾底的情况。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防止小轿车钻入大车尾底的防追尾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追尾造成的严重后果,对人和车都有保护作用的轿车防追尾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轿车防追尾方法,在引擎盖内沿引擎盖走向隐藏设置有支撑杆,在该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设置一个转轴形成软连接结构,并且拉杆或拉绳伸直后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在45度至120度之间;(优选60度至90度范围的夹角);所述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利用电磁锁A1控制引擎盖的打开或锁死,利用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逼近速度等于后面的小轿车的车速减去前面大车车速)和逼近距离,当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临界值是根据不同小车的车型例如小车质量、刹车距离等综合性能计算出来的一个特定值或者范围,超过临界值后两车就会必然相撞),自动控制电磁锁A1打开引擎盖;引擎盖打开后借助弹簧定期一定角度后又借助弹力和风力自动张开最大角度,引擎盖打开的同时支撑杆也随之展开,在前、后车相撞时拉杆或拉绳与前车首先接触而弯折,拉杆或拉绳借助碰撞力产生对支撑杆和大梁向内的拉力,支撑杆和大梁同时受到向内的拉力而对前车后尾产生内侧压紧的顶推力(支撑杆和大梁有向内夹紧的力),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卡紧结构(支撑杆和大梁分别为三角形的两个边—产生顶推力,支撑杆端部和大梁端部之间的拉力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边—产生拉力)。
支撑杆固定在引擎盖内侧随引擎盖一起运动;或者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设置有使支撑杆展开的弹性机构,当引擎盖打开后支撑杆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也自动打开。该方式的特点是:引擎盖压缩支撑杆,引擎盖锁死的同时支撑杆也被压缩不能展开,凡是引擎盖打开后,支撑杆也自动展开。
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时,同时设置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A2,当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才控制引擎盖电磁锁A1和支撑杆上的电磁锁A2同时打开。该方式的特点是:引擎盖无论何时打开,支撑杆能够独立打开和锁死,例如修车时仅有引擎盖打开而支撑杆被锁死。支撑杆是否打开要以检测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是否同时达到临界值而定。
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包括隐藏在引擎盖内两侧的支撑杆,在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度~12度(优选60度~90度);所述两侧支撑杆的后端位于引擎盖合页处(末端可以固定在合页上),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
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
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展开的拉紧弹簧。
支撑杆上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
同时,在轿车后备箱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一端位于后备箱盖下方的合页处,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1,由于后备箱本身设置有自动展开的弹簧,只要电磁锁B2开启后,后备箱就可以自动展开;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1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控制电磁锁B1打开后备箱。
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控制器除了控制电磁锁B1打开后备箱外,同时控制打开电磁锁B2,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主动快速展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在引擎盖(或后备箱)中设置了能够自动弹起并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对前车(或后车)进行撞击,不仅能够保护驾驶室内人员安全,也可以去报车体基本上不收到损坏。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防止小车钻入大车尾底的事故发生。本发明中的拉杆或拉绳(选择其一即可)在碰撞中首先接触碰撞点,拉杆或拉绳会将碰撞力传递给支撑杆和大梁,是支撑杆和大梁之间产生了相对的夹紧力,从而使支撑杆或大梁能够牢固地压在大车尾部起到支撑作用。碰撞后,支撑杆和大梁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较大,并且撞击力指向支撑杆和大梁之间的夹角方向,稳定可靠。
2、引擎盖和后备箱同时采用本发明的支撑结构,能够确保车身在碰撞中基本不受损害,降低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3是图1或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装置的侧面折叠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5是图4的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5被撞击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装置的侧面折叠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8是图7的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8被撞击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支撑杆上带有拉紧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支撑杆上带拉紧弹簧的同时还设置有电磁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仅采用雷达探头检测的控制框图;
图13是同时采用雷达探头和红外探头检测的控制框图。
图中标号1为车大梁,2为车前框柱(A柱),3为支撑杆,40为铰接的转轴,41为拉杆上段,42为拉杆下段,43为拉绳(钢丝绳或链条等),5为横梁(即连杆),6为顶起弹簧,7为电磁锁A1,8为引擎盖,9为后备箱盖,10为大车后尾部分,11为气流方向,12为拉紧弹簧,13为电磁锁A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9,图12和图13,一种轿车防追尾方法,该方法是在引擎盖内的车前窗框柱(A柱)上铰接支撑杆,并在该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设置一个转轴形成软连接结构。本发明中将拉杆或拉绳伸直后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在45度至120度之间,该角度范围可以确保拉杆或拉绳在碰撞时首先直接与大车接触产生拉力。该处夹角的范围接近90度时能够起到最好的牵拉效果,所以优选60度至90度范围的夹角。所述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
利用电磁锁A1控制引擎盖的打开或锁死,利用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逼近速度等于后面的小轿车的车速减去前面大车车速)和逼近距离,当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临界值是根据不同小车的车型例如小车质量、刹车距离等综合性能计算出来的一个特定值或者范围,超过临界值后两车就会必然相撞,可以根据不同车型通过测试计算得出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自动控制电磁锁A1打开引擎盖。
引擎盖打开后借助风力自动张开最大角度,引擎盖打开的同时支撑杆也随之展开,在前、后车相撞时拉杆或拉绳与前车首先接触而弯折,拉杆或拉绳借助碰撞力产生对支撑杆和大梁向内的拉力,支撑杆和大梁同时受到向内的拉力而对前车后尾产生内侧压紧的顶推力(支撑杆和大梁有向内夹紧的力),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卡紧结构(支撑杆和大梁分别为三角形的两个边—产生顶推力,支撑杆端部和大梁端部之间的拉力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边—产生拉力)。
关于引擎盖与支撑杆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将支撑杆固定在引擎盖内侧,支撑杆随引擎盖一起展开和合并;而是将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引擎盖的展开或合并不对支撑杆造成影响,需要维修打开引擎盖时,支撑板不用展开,但需要展开支撑杆时,引擎盖必须先打开。
针对以上第二种实现方式,需要设置让支撑杆展开的弹性机构,当引擎盖打开后支撑杆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也自动打开,电磁锁A1解锁后,支撑杆在弹性机构作用下打开,引擎盖借助于行驶中的风力和支撑杆的展开力被打开。该方式的特点是:引擎盖压缩支撑杆,引擎盖锁死的同时支撑杆也被压缩不能展开,凡是引擎盖打开后,支撑杆也自动展开。
另外,针对以上第二种方式,还可以补充进一步的控制方式,即在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时,支撑杆上同时设置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A2,当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才控制支撑杆上的电磁锁A2打开。该方式的特点是:引擎盖无论何时打开,支撑杆是否打开要以检测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是否同时达到临界值而定。
实施例二:参见图1、图3—图6、图12和图13,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在引擎盖8内的两侧分别隐藏有支撑杆3,支撑杆3与引擎盖8两侧走向基本一致便于隐藏和让位配合。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固定于引擎下方,支撑杆3的后端位于引擎盖8合页附近,可以与合页的上页焊固在一起,支撑杆3的前端铰接有拉杆,该拉杆包括上段41和下段42,上、下两段的中部通过一个转轴40连接在一起,从而拉杆变为可折叠式。两侧拉杆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1的前端。从而车大梁、支撑杆、以及车大梁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三角结构。拉杆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度~12度(优选60度~90度)。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进一步起到加强作用。
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电磁锁和雷达、红外探头属于公知技术,其结构原理不详述。
实施例三:参见图1、图7—图9、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将拉杆换为拉绳(钢丝绳或链条)。
实施例四:参见图1、图10、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作为对实施例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可以有如图10所述的结构,即:支撑杆3与引擎盖8是彼此独立的,支撑杆3的根部单独铰接在大梁1上,支撑杆3的展开不受引擎盖8的控制,所以在支撑杆3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3自动展开的拉紧弹簧12。
实施例五:参见图1、图11—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作为对实施例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可以有如图11所述的结构,即:支撑杆3与引擎盖8是彼此独立的,支撑杆3的根部单独铰接在大梁1上,支撑杆3的展开与闭合都不受引擎盖8的控制,所以在支撑杆3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3自动展开的拉紧弹簧12,同时,在支撑杆3上还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13。
实施例六:参见图1—图9,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在轿车后备箱(盖)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3,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3一端位于后备箱盖9的下方靠近何以位置(可以与合页上页焊固在一起),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采用拉杆时,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1,由于后备箱本身设置有自动展开的弹簧,只要电磁锁B2开启后,后备箱就可以自动展开;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1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控制电磁锁B1打开后备箱。
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控制器除了控制电磁锁B1打开后备箱外,同时控制打开电磁锁B2,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主动快速展开。

Claims (10)

1.一种轿车防追尾方法,其特征是:在引擎盖内沿引擎盖走向隐藏设置有支撑杆,在该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该拉杆的中部至少设置一个转轴形成软连接结构,并且拉杆或拉绳伸直后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在45度至120度之间;所述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利用电磁锁A1控制引擎盖的打开或锁死,利用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当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控制电磁锁A1打开引擎盖;引擎盖打开后借助弹力和风力自动张开最大角度,引擎盖打开的同时支撑杆也随之展开;在前、后车相撞时拉杆或拉绳与前车首先接触而弯折,拉杆或拉绳借助碰撞力产生对支撑杆和大梁向内的拉力,支撑杆和大梁同时受到向内的拉力而对前车后尾产生向内侧压紧的顶推力,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卡紧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车防追尾方法,其特征是:支撑杆固定在引擎盖内侧随引擎盖一起运动;或者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设置有使支撑杆展开的弹性机构,当引擎盖打开后支撑杆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也自动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轿车防追尾方法,其特征是:支撑杆与引擎盖独立分离时,同时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A2,当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两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才控制引擎盖电磁锁A1和支撑杆上的电磁锁A2同时打开。
4.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隐藏在引擎盖内两侧的支撑杆,在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自然夹角范围为45度~12度;所述两侧支撑杆的后端位于引擎盖合页处,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展开的拉紧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杆上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同时,在轿车后备箱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一端铰接在车后窗框上,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1;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
CN2012100947290A 2012-03-31 2012-03-31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26023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47290A CN102602353A (zh) 2012-03-31 2012-03-31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47290A CN102602353A (zh) 2012-03-31 2012-03-31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2353A true CN102602353A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20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47290A Pending CN102602353A (zh) 2012-03-31 2012-03-31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0235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0209A (zh) * 2020-12-17 2021-03-26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主动引擎盖装置
CN113830183A (zh) * 2021-09-26 2021-12-2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4120B1 (en) * 1998-11-17 2001-05-01 Daimlerchrysler Ag Arrangement of a front protection bow on a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US20040160050A1 (en) * 2003-02-18 2004-08-19 Strong Russell W. Extern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070080548A1 (en) * 2005-10-11 2007-04-12 Joseph Rowdy L Moveable guard assembly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7320530A (ja) * 2006-06-05 2007-12-13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者衝突緩和装置
CN201633683U (zh) * 2009-11-19 2010-11-17 魏强 自动弹起发动机罩保险杠
CN202574109U (zh) * 2012-03-31 2012-12-05 朱超然 轿车防追尾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4120B1 (en) * 1998-11-17 2001-05-01 Daimlerchrysler Ag Arrangement of a front protection bow on a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US20040160050A1 (en) * 2003-02-18 2004-08-19 Strong Russell W. Extern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070080548A1 (en) * 2005-10-11 2007-04-12 Joseph Rowdy L Moveable guard assembly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7320530A (ja) * 2006-06-05 2007-12-13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者衝突緩和装置
CN201633683U (zh) * 2009-11-19 2010-11-17 魏强 自动弹起发动机罩保险杠
CN202574109U (zh) * 2012-03-31 2012-12-05 朱超然 轿车防追尾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0209A (zh) * 2020-12-17 2021-03-26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主动引擎盖装置
CN113830183A (zh) * 2021-09-26 2021-12-2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CN113830183B (zh) * 2021-09-26 2023-09-08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94178B2 (en) Vehicle and a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a vehicle
US7730990B2 (en) Restraint system for a hood lift device
US6964316B1 (en) Front opening hood assembly
CZ20014025A3 (cs) Uspořádání přední kapoty
CZ20014044A3 (cs) Uspořádání přední kapoty a vícekloubový závěs
US9102307B2 (en)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FR3024098A1 (fr) Dispositif automatique de capot de vehicule
CN202641585U (zh)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CN102602353A (zh) 轿车防追尾方法和装置
FR2921611B1 (fr) Dispositif de securite a sac gonflabl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3785754B2 (ja) 跳ね上げ式フード
CN109398284A (zh) 一种汽车防纵向穿刺、防压砸装置
JP3765164B2 (ja) 自動車のはね上げフード
CN202574109U (zh) 轿车防追尾装置
CN201800790U (zh) 一种弹出式机罩系统
JP2006023117A (ja) 車両衝突試験用台車
EP3205536B1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offset collision mitigation
CN106585723A (zh) 一种汽车防撞底盘
CN216733986U (zh) 车辆钻碰保护系统
CN104859571B (zh) 卡车追尾保护装置
CN108791149A (zh) 一种用于汽车的防撞装置及汽车
CN209126675U (zh) 一种防撞缓冲车专用防撞垫
CN203739818U (zh) 一种伸缩式吸能备胎机构
CN108099835A (zh) 用于发动机罩的铰链装置、行人头部保护系统和车辆
CN203255119U (zh) 一种前置式车载安全气囊及带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