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9048A -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9048A
CN102599048A CN2012100861177A CN201210086117A CN102599048A CN 102599048 A CN102599048 A CN 102599048A CN 2012100861177 A CN2012100861177 A CN 2012100861177A CN 201210086117 A CN201210086117 A CN 201210086117A CN 102599048 A CN102599048 A CN 102599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brid
japonica
rice
generation
n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61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建成
谭学林
黄大军
洪汝科
金寿林
谭亚玲
李伟华
顾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0861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990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99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90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该方法以籼稻品种为母本与粳稻品种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杂种F1开花期如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且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花粉后在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杂种F1为母本与粳稻品种杂交得新的杂种F1代;新的杂种F1如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与为父本的粳稻品种回交,如此操作,转育出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并用粳稻恢复系测交,如果测交后代育性被恢复结实正常,则育成所述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本发明操作简便,成本低,选育用时短,能有效选育出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Description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属于作物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基础。自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相继育成籼型和粳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成功实现三系配套以来,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然而,在生产上应用的水稻不育细胞质的来源(以下简称:水稻不育细胞质源)存在长期单一性,杂交籼稻上,上世纪90年代推广应用的杂籼组合有60%以上含野败型细胞质;杂交粳稻上,40余年来中国培育和生产粳型杂交稻组合所用不育系是滇1型和BT型两个不育细胞质源,这样势必存在水稻不育系细胞质源单一的遗传脆弱性危害。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杂交玉米种植85%来源T型细胞质,由于受到叶斑病的浸染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在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利用中要注意不育细胞质来源的多样性,丰富杂交亲本的遗传变异,避免遗传脆弱性危害的发生。
此外,我国粳型杂交水稻研究进展非常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是滇I型和BT型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的部分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致使生产的杂交种子纯度较低,严重影响了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的表现。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来,全国多家育种单位开展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的选育研究,育成含普通野生稻、野败型、红莲型或矮败型细胞质的粳稻不育系,这些不育系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但因没有找到强有效的恢复系,无法在杂交粳稻育种中应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培育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选育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困难的缺陷,其发明的目的是突破粳型不育细胞质源单一的瓶颈,提供一种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所述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是指育成的这些粳型不育细胞质源不同于已经报道的粳型不育细胞质源。
本发明所述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籼稻和粳稻品种,以籼稻品种为母本与粳稻品种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
(2)种植杂种F1种子, 开花期观察,如果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则取杂种F1的花粉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杂种F1植株为母本与粳稻品种杂交,得到新的杂种F1代;
(3)种植步骤(2)得到的新的杂种F1代种子,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所述的新的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回交一代BC1
(4)种植步骤(3)得到的回交一代BC1,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所述的回交一代BC1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回交二代BC2;之后,种植的每一回交世代,均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该回交世代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相应的回交世代,当回交世代达到6代时,所育成的BC6为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5)育性恢复性检测,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与粳稻恢复系测交,如果测交后代育性被恢复,结实正常,则所育成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为本发明所选育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步骤(4)所述的回交,可以回交加代,一年回交两次,以缩短育成时间。
步骤(5)育性恢复检测中所述的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与粳稻恢复系测交,是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分别与10个以上的粳稻恢复系测交。
步骤(2)所述的以杂种F1植株为母本与粳稻品种杂交,得到新的杂种F1代,该粳稻品种可以是步骤(1)所述的粳稻品种,也可以根据育种的要求用与步骤(1)所述的粳稻品种不同的其它粳稻品种。
所述的结实正常为结实率大于或等于生产所用的杂交粳稻组合的结实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充分利用水稻籼亚种和粳亚种间的质核不协调矛盾,通过粳稻品种置换籼稻细胞核基因组,表现细胞质雄性不育,快速有效育成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为解决杂交粳稻育种细胞质源单一潜在遗传脆弱性危害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本发明方法具体采用“(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法和育性恢复检测,
用时5年,操作过程涉及杂交、回交、田间种植鉴定,不需要昂贵的设施设备和复杂的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成本低、选育有效、选育用时短。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采用比较“(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和“(粳稻/籼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选育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比较两种方法选育结果,考察(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的有效性。
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材料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实施例所用的实验材料仅是举例,并不局限用这些材料,只要采用本发明方法用其它材料也能选育出本发明所述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实施例1
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1)2001年在中国云南省夏季用韩国的籼稻品种密阳77与云南的粳稻品种合系15杂交,以密阳77为母本与合系15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密阳77/合系15);当年在中国海南省冬季种植杂种F1种子,开花期观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并取该杂种F1的花粉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即败育花粉率为100%),以该杂种F1植株为母本与云南粳稻品种滇榆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
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为常规方法,主要操作步骤是:
①碘-碘化钾溶液的配制:取 2 g KI 溶于5~10 mL蒸馏水中,然后加入1 g I2,待全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定容至300 mL,并得到1% I2-KI染色液,摇匀贮于棕色试剂瓶中备用。
  ②花粉染色制片:取杂种F1植株将要开放的花药于载玻片,加1-2滴步骤①配制的碘—碘化钾溶液,用镊子将花药捣碎, 使花粉粒释放,然后用镊子剔除大块花药壁组织,完成花粉染色制片。
    ③观察:把将步骤②花粉染色制成的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检测。每个材料观察3张载玻片子,每张片子观察计数3个视野。记录每个视野的总花粉粒数和被染成深黑色的花粉粒数,被染成深黑色的花粉粒为正常花粉粒数,被染成浅色和不被染色的花粉粒数为败育花粉粒(不正常花粉粒数),然后计算出败育花粉率。
Figure 810593DEST_PATH_IMAGE001
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无正常花粉粒(没有发现被染成深黑色的花粉粒),即败育花粉率为100%。
上述检测杂种F1的花粉没有发现被染成深黑色的正常花粉粒,均为不正常花粉粒,因此,为花粉败育 (即败育花粉率为100%)。以下各步骤和各实施例的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的方法均与此方法相同。
(2)2002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步骤(1)得到的新的杂种F1代种子,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所述的新的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步骤(1)所述的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当年在中国海南省冬季种植步骤(2)得到的回交一代BC1,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BC1植株为母本与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二代BC2
(3)2003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BC2,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BC2植株为母本与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三代BC3;当年在中国海南省冬季种植得到的回交三代BC3,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BC3植株为母本与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四代BC4
(4)2004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BC4,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BC4植株为母本与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五代BC5;当年在中国海南省冬季种植得到的回交三代BC5,按步骤(1)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均为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为花粉败育,以BC5植株为母本与滇榆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四代BC6
2005年(第5年)得到世代在6代的BC6, BC6含籼稻品种密阳77细胞质和粳稻品种滇榆的细胞核(占98%以上),在回交过程中通过连续4年(2002-2005年)花粉检测,没有发现正常花粉,不育性稳定,而且BC6有98%以上核基因来源于粳稻品种滇榆,农艺性状稳定,因此,BC6为育成的性状稳定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 
(5)育性恢复性检测,2005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用该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分别与11个粳稻恢复系测交产生11个测交组合。2006年在中国云南省种植11个测交组合,同时种植滇1型细胞质源的粳稻组合(合系42A/南34)为对照,结果表明:11个测交组合结实率分别为64.5%、71.7%、96.9%、82.6%、86.5%、77.0%、91.9%、94.7%、77.8%、95.1%、75.1%,平均结实率为83.1%,滇1型细胞质组合(合系42A/南34)的结实率为79.8%,说明所选育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的育性能被现有粳稻恢复系恢复,是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应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为本发明所选育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所用的11个粳稻恢复系分别是: 1、南34;2、C418;3、南安234;4、南安34;5、沙陇201;6、南辐838;7、HMY4;8、南43;9、DJY1-084;10、子南28;11、DJY1-081。
二、“(粳稻/籼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同样在2001年,在中国云南夏季用云南的粳稻品种合系15为母本与韩国的籼稻品种密阳77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合系15/密阳77);当年年冬季在中国海南省种植F1(合系15/密阳77),开花期观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并取F1(合系15/密阳77)植株的花粉按上述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没有发现被染成深黑色的正常花粉粒,说明杂种F1(合系15/密阳77)表现花粉败育(即败育花粉率为100%),则以该杂种F1(合系15/密阳77)植株为母本与云南粳稻品种滇榆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2002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该新的杂种F1种子,开花期观察,出现部分花药开裂散粉,并取该新的杂种F1植株的花粉用上述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发现部分花粉被染成深黑色,说明该新的杂种F1代的不育性出现部分恢复,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回交,所以未能育成含粳稻品种合系15细胞质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
结果见表1,采用(密阳77/合系15)F1/滇榆的杂交、回交方式,在第5年(2005年)育成含籼稻品种密阳77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该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反之,采用(合系15/密阳77) F1/滇榆的杂交、回交方式,却不能育成含粳稻品种合系15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滇榆A。由此可见,采用(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5年便可育成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用于杂交粳稻育种,选育有效、用时短。
实施例2
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除用福建的籼稻品种明恢63与云南的粳稻品种合系34杂交,以明恢63为母本与合系34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明恢63/合系34);杂种F1与云南粳稻品种榆密15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以新的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榆密15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以及之后的回交世代各回交品种均为榆密15与实施例1的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所述不同外,步骤(1)、(2)、(3)和(4)的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所述的步骤(1)、(2)、(3)和(4)的操作相同,不再重述。
到2005年(第5年)得到世代在6代BC6, BC6含籼稻品种明恢63细胞质和粳稻品种榆密15的细胞核(占98%以上),在回交过程中通过连续4年(2002-2005年)花粉检测,没有发现正常花粉,不育性稳定,而且BC6有98%以上核基因来源于粳稻品种榆密15,农艺性状稳定,因此育成性状稳定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
(5)育性恢复性检测,2005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以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为母本分别与15个粳稻恢复系测交产生15个测交组合。2006年在中国云南省种植15个测交组合,同时种植滇1型细胞质源的粳稻组合(合系42A/南34)为对照,结果表明:15个测交组合结实率分别为65.2%、76.4%、85.1%、80.2%、71.3%、75.1%、69.9%、73.4%、76.1%、83.9%、94.6%、61.7%、95.2%、75.3%和83.4%,平均结实率为77.6%,滇1型细胞质组合(合系42A/南34)的结实率为79.8%,说明所选育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的育性能被现有粳稻恢复系恢复,是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为本发明所选育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所用的15个粳稻恢复系分别是: 1、南34;2、C418;3、南安234;4、南安34;5、DJY1-084;6、南辐838;7、HMY4;8、南43;9、月南7;10、子南28;11、滇南34;12、密南32;13、DJY1-0816;14、沙陇201;15、越恢63。
二、“(粳稻/籼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同样在2001年,用云南的粳稻品种合系34为母本与福建的籼稻品种明恢63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合系34/明恢63);当年冬季在海南省种植杂种F1(合系34/明恢63),开花期观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取该F1植株的花粉按实施例1所述的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没有发现被染成深黑色的正常花粉粒,说明F1表现花粉败育(即败育花粉率为100%),则以F1植株为母本与云南粳稻品种榆密15为父本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2002年夏季在云南省种植新的杂种F1代,开花期观察,出现部分花药开裂散粉,取该新的杂种F1植株的花粉,按实施例1所述的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发现部分花粉被染成深黑色,说明该新的杂种F1的不育性出现部分恢复,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回交,所以未能育成含粳稻品种合系34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
结果见表2,采用(明恢63/合系34)F1/榆密15的杂交、回交方式,在第5年(2005年)育成含籼稻品种明恢63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该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反之,采用(合系34/明恢63) F1/榆密15的杂交、回交方式,却不能育成含粳稻品种合系34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榆密15A。由此可见,采用(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5年便可育成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用于杂交粳稻育种,选育有效、用时短。
实施例3
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除于2004年在云南夏季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的籼稻品种IR58025与云南的粳稻品种香紫杂交,以IR58025为母本与香紫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IR58025/香紫);杂种F1(IR58025/香紫)与云南粳稻品种合系41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以新的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合系41为父本进行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以及之后的回交世代各回交品种父本均为合系41与实施例1的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所述不同外,步骤(1)、(2)、(3)和(4)的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的一、本发明方法“(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所述的步骤(1)、(2)、(3)和(4)的操作相同,不再重述。
到2008年(第5年)得到世代在6代BC6, BC6含籼稻品种IR58025细胞质和粳稻品种合系41的细胞核(占98%以上),在回交过程中通过连续4年(2002-2005年)花粉检测,没有发现正常花粉,不育性稳定,而且BC6有98%以上核基因来源于粳稻品种合系41,农艺性状稳定,因此育成性状稳定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
(5)育性恢复性检测,2008年夏季在中国云南省种植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以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为母本分别与12个粳稻恢复系测交产生12个测交组合。2009年在云南种植12个测交组合,同时种植滇1型细胞质源的粳稻组合(合系42A/南34)为对照,结果表明12个测交组合结实率分别为82.4%、91.9%、82.8%、71.8%、72.3%、74.1%、74.9%、66.1%、62.7%、77.9%、70.9%、82.2%,平均结实率为75.8%,滇1型细胞质组合(合系42A/南34)的结实率为79.8%,说明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的育性能被现有粳稻恢复系恢复,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为本发明所选育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所用的12个粳稻恢复系分别是: 1、南34;2、C418;3、DJY1-0816;4、南安34;5、沙陇201;6、南辐838;7、HMY4;8、南43;9、DJY1-084;10、子南28;11、滇南34;12、密南32。
二、“(粳稻/籼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
同样在2004年,用云南的粳稻品种香紫为母本与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的籼稻品种IR58025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香紫/IR58025);当年冬季在海南省种植杂种F1(香紫/IR58025),开花期观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取该杂种F1(香紫/IR58025)植株的花粉按实施例1所述的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没有发现被染成深黑色的正常花粉粒,说明杂种F1(香紫/IR58025)表现花粉败育(即败育花粉率为100%),则以该杂种F1(香紫/IR58025)植株为母本与云南粳稻品种合系41为父本杂交产生新的杂种F1代;2005年夏季在云南省种植新的杂种F1代,开花期观察,出现部分花药开裂散粉,取该新的杂种F1植株的花粉按实施例1所述的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在显微镜下检测发现部分花粉被染成深黑色,说明该新的杂种F1代的不育性出现部分恢复,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回交,所以未能育成含粳稻品种香紫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
结果见表3,采用“(IR58025/香紫)F1/合系41”的杂交、回交方式,在第5年育成含籼稻品种IR58025细胞质的粳型新质源粳稻不育系合系41A,该新质源不育系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反之,采用“(香紫/ IR58025) F1/合系41”的杂交、回交方式,却不能育成含粳稻品种香紫细胞质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合系41A。由此可见,采用“(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5年便可育成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用于杂交粳稻育种,选育有效、用时短。
Figure 943132DEST_PATH_IMAGE004
在本发明的选育中,回交6代BC6的细胞核基因有98%以上被置换为回交粳稻品种的细胞核基因,即BC6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籼稻品种,细胞核基因有98%以上来源回交粳稻品种,核基因趋于纯合,此时BC6除花粉败育性状外,其它性状与回交粳稻品种一致,且性状稳定,为育成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由表1~表3看出,采用“(籼稻/粳稻)F1/粳稻”的杂交、回交方式,5年便可育成能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选育有效、用时短。    

Claims (3)

1.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籼稻和粳稻品种,以籼稻品种为母本与粳稻品种为父本杂交,产生杂种F1
(2)种植杂种F1种子, 开花期观察,如果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则取杂种F1的花粉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粳稻品种杂交,得到新的杂种F1代;
(3)种植步骤(2)得到的新的杂种F1代种子,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所述的新的杂种F1代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回交一代BC1
(4)种植步骤(3)得到的回交一代BC1,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所述的回交一代BC1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回交二代BC2;之后,种植的每一回交世代均按步骤(2)进行开花期观察和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测花粉育性,如果开花期出现花药不开裂散粉和显微镜下检测为花粉败育,则以该回交世代植株为母本与步骤(2)中所述的粳稻品种回交,得到相应的回交世代,当回交世代达到6代时,所育成的BC6为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5)育性恢复性检测,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与粳稻恢复系测交,如果测交后代育性被恢复,结实正常,则所育成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为所选育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回交是一年回交两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育性恢复检测所述的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与粳稻恢复系测交是将步骤(4)所述的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分别与10个以上的粳稻恢复系测交。
CN2012100861177A 2012-03-28 2012-03-28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Pending CN1025990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61177A CN102599048A (zh) 2012-03-28 2012-03-28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861177A CN102599048A (zh) 2012-03-28 2012-03-28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9048A true CN102599048A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1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61177A Pending CN102599048A (zh) 2012-03-28 2012-03-28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9904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1827A (zh) * 2018-07-13 2018-11-30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早花时粳型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998A (zh) * 2005-11-25 2006-05-24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Bt型、滇型的细胞质育成籼型不育系的方法
CN1994059A (zh) * 2006-01-06 2007-07-11 云南农业大学 滇ⅰ型粳稻不育系原种提纯的“三步法”
CN101347095A (zh) * 2008-09-05 2009-01-21 扬州大学 红莲型杂交粳稻选育方法
CN101455177A (zh) * 2008-11-24 2009-06-17 云南农业大学 选育不同生态条件育性稳定的滇ⅰ型粳稻不育系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4998A (zh) * 2005-11-25 2006-05-24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Bt型、滇型的细胞质育成籼型不育系的方法
CN1994059A (zh) * 2006-01-06 2007-07-11 云南农业大学 滇ⅰ型粳稻不育系原种提纯的“三步法”
CN101347095A (zh) * 2008-09-05 2009-01-21 扬州大学 红莲型杂交粳稻选育方法
CN101455177A (zh) * 2008-11-24 2009-06-17 云南农业大学 选育不同生态条件育性稳定的滇ⅰ型粳稻不育系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云南科技报》 20080818 佚名 "滇型不育系的十种类型" 第1页 1-3 , *
《新农业》 19771231 柯普 "杂交水稻(二)" 第62-63页 1-3 , 第Z1期 *
佚名: ""滇型不育系的十种类型"", 《云南科技报》 *
柯普: ""杂交水稻(二)"", 《新农业》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1827A (zh) * 2018-07-13 2018-11-30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早花时粳型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2896B (zh) 莴苣属的胞质杂种植物和其生产方法
CN102696474B (zh) 一种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CN103993011B (zh) 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分子标记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598083B (zh) 同步选育棉花恢复系和不育系的方法
CN101077061B (zh) 一种杂交荞麦生产方法
CN104115754B (zh) 一种具有Ogura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萝卜保持系的选育方法
Goh et al. A natural hybrid between Dendrocalamus pendulus and Gigantochloa scortechinii (Poaceae: Bambusoideae: Bambusea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CN109566399A (zh) 一种s单倍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
CN105316345B (zh) 川油36油菜育性恢复基因及纯度和纯合度检测方法
CN103947541B (zh) 一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843091A (zh) 一种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选育方法
CN102599048A (zh) 可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粳型新不育细胞质源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Khan et al. Functional male-sterility expressed in eggplant (Solanum melongena L.) containing the cytoplasm of S. kurzii Brace & Prain
CN109588306A (zh) S单倍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油菜自交不亲和杂交种的方法
CN105830907A (zh) 一种萝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选育方法
CN104946644A (zh) 玉米摩擦禾单体附加系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CN102952797B (zh) 与洋葱雄性不育基因ms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及其应用
CN106069721B (zh) 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选育白菜型油菜品种及材料的方法
CN102919116B (zh) 一种甘蓝型油菜新纯合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CN105638447A (zh) 提高油菜核不育系产量与制种纯度的选育方法
CN105961187B (zh) 一种主花序多角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选育方法
Madon et al. Genomic constitution of oil palm interspecific hybrid crosses monitored by genomic in situ hybridisation (gish)
CN113528689B (zh) 一种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新恢复基因的筛选方法
Waheed et al. Pollen Sterility in wide crosses derivative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CN106916845A (zh) 一种红麻转基因创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