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6131B -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6131B
CN102576131B CN201080038720.7A CN201080038720A CN102576131B CN 102576131 B CN102576131 B CN 102576131B CN 201080038720 A CN201080038720 A CN 201080038720A CN 102576131 B CN102576131 B CN 102576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mentioned
optical
core
communic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87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6131A (zh
Inventor
佐生诚司
川岛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O OPTONICS ENERGY Inc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chool Corp Chubu University
Asahi Kasei E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ool Corp Chubu University, Asahi Kasei E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School Corp Chubu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02576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6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6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6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604Rotary joints allowing relative rotational movement between opposing fibre or fibre bundl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4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formed by bundles of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在旋转使用时的传送损失的变化较少。为了实现这一点,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将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保持为能够以轴线(19、29)为中心相对旋转,其中,第一光纤(1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二光纤(2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具有多个芯的多芯光纤构成,上述多个芯配置在利用以该多芯光纤的轴线(19、29)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而成的圆形或者环状的区域中。

Description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防止犯罪、监控生产线的目的,广泛使用具有旋转可动机构的监视摄像机。
以监视器为例,大多情况下是采用高清晰度(HV)摄像机等高精细监视器作为监视器。在这样的监视摄像机中,为了对拍摄对象的捕捉追踪控制信息、摄像机的拍摄信息等进行传送,双向数字传送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规定必须将汽车轮胎的空气压力、温度的变化传送到汽车主体、保证行驶时的安全性的措施在美国等实施,需要双向传送功能。此外,要求将在机器人的头部得到的信息传送到躯体部的高速传送单元等、在相互旋转的物体之间实现高速数字链接。
像这样,对于旋转体相互之间的数字链接的需求近年来急速上升。
但是,电线等有线传送方式在应用于旋转可动机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断裂或者可靠性明显降低,因此,寻求开发一种应用无线传送方式的旋转可动机构。
作为利用无线传送方式的旋转可动机构的例子,例如能够列举出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等。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特征在于,将集束多根单芯光纤而成的纤维束保持为能够绕轴线中心相对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08310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存在长时间旋转使用之后传送损失有可能大幅度变化这样的问题。并且,越是整体直径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传送损失的变化越明显。下面,说明其原因。
在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设置多个通道(channel)时,会产生经过各通道的光信号相互干涉的干扰的问题。该干扰起因于自接头部中的光纤的芯射出的光信号射出到以接头部端面的芯为顶点的倒圆锥状区域(以下,称为射出区域),因光信号并未入射到构成目标通道的芯、而是入射到构成其他通道的芯而引起(参照图15)。
在这一点上,在整体直径较大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通道相互间的间隔较宽,因此,难以产生干扰的问题,但在整体直径较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由于相邻的通道相互间的间隔较窄,因此,易于产生干扰的问题。因而,在整体直径较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为了减小干扰的影响,需要使相对的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尽量接近,它们的间隔尽量减小,减小射出区域。
但是,在使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接近、它们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头部中的芯和第二接头部中的芯的配置变化时,鉴于以下的原因,在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也会大幅度地变化。
即,在使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接近、它们的间隔减小时,由于射出区域变窄,因此,若对应的入射侧的芯的位置变化,则芯的全部或一部分有时会偏离射出区域,有可能无法交接光信号。结果,在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变大(参照图16、图17)。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 由于在各纤维之间存在间隙,因此,易于由长时间的旋转使用导致芯的位置变化,因而,在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有可能变化。特别是在接头间隔较窄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由于射出区域缩窄,因此,该传送损失的变化明显。
若传送损失时效地变化,则即使在发送相同信号的情况下,接收信号的强度也会改变,因此,例如在监视摄像机的情况下,会导致误报、错误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迄今为止没有认识到的上述新课题,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旋转使用时的传送损失的变化较少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利用以下的发明能够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如下。
即,本发明是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用于将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保持为能够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其中,上述第一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二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具有多个芯的多芯光纤构成,上述多个芯配置在利用以该多芯光纤的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而成的圆形或者环状的区域中。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由中空多芯光纤和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
还优选为,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是多芯光纤。
优选为,上述多芯光纤是多芯塑料光纤。
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和上述第二光纤的连接部分由筒状 的防尘构造体覆盖。
优选为,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由具有导电构造的筒状构造体覆盖。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还优选为,在上述第一光纤内具有:与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内具有:与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一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相等,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轴线一致。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旋转使用时的传送损失的变化较少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特别是,本发明能够适合用于为了抑制干扰而必须缩窄接头间隔的、整体直径较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一光纤内的光通信路径的配置的第一形态的、该第一光纤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光纤内的光通信路径的配置的第二形态 的、该第一光纤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包括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的光纤的裸线外径等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光纤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使用第一(第二)光纤内管的实施方式的、该第一(第二)光纤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纤维连接部中的可嵌合的凹凸形状的一例子的、光纤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为了防止尘埃、尘土、气体进入到通信路径之间等的防尘构造的一例子的、表示纤维连接部及其周围的筒状构造体的构造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筒状构造体的端面设有永磁铁的防尘构造的一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作为电动构造体的筒状构造体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由裸线和覆盖层构成的光纤的各外径等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保持构件的构造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多芯光纤中的光信号的光路的图,图13的(A)是沿着中空多芯光纤的轴线看中空多芯光纤的入射端的图,图13的(B)是从侧方看中空多芯光纤的图,图13的(C)是沿着中空多芯光纤的轴线看中空多芯光纤的射出端的图。
图14是将光纤束中的光信号的光路作为参考比较例进行图示的图,图14的(A)是沿着该光纤束的轴线看该光纤束的入射端的图,图14的(B)是从侧方看该光纤束的图,图14的 (C)是沿着该光纤束的轴线看该光纤束的射出端的图。
图15是表示干扰的产生过程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传送损失较少的情况下的射出区域和芯之间的配置的一例子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传送损失较大的情况下的射出区域和芯之间的配置的一例子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学旋转连接接头;10、保持构件;11、第一光纤;11a、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b、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2、第一光纤的外周部光通信路径;13、第一光纤的中心部光通信路径;14、第一光纤内管;15、中空多芯塑料光纤;16、多芯塑料光纤;17、第一发光元件;18、第一受光元件;19、第一光纤的中心轴(轴线);20、保持构件;21、第二光纤;21a、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b、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2、第二光纤的外周部光纤;23、第二光纤的中心部光纤;24、第二光纤内管;25、中空多芯塑料光纤;26、多芯塑料光纤;27、第二发光元件;28、第二受光元件;29、第二光纤的中心轴(轴线);31、筒状构造体;32、磁性流体;33、磁环;34、覆盖第一光纤的筒状构造体;35、覆盖第二光纤的筒状构造体;36、永磁铁;37、磁性流体;38、粘接剂;39、轴承;40、保持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简称作“本实施方式”)。以下的本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并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为以下内容的意思。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1的结构的概略图。光学旋转连接接头1包括:第一光纤11,其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多芯光纤构成;第二光纤21,其在第一光纤11的轴向上以具有能够与第一光纤11进行光通信的间隔的方式连续设置(换言之,设置为即使在物理上具有间隔,也能够进行光通信),该第二光纤2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多芯光纤构成;保持构件10、20,其用于保持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保持构件10、20以使第一光纤11的一端和第二光纤21的一端相对且能够进行光通信的状态进行保持,优选保持构件10、20为易于把持的形状(参照图1)。另外,将第一光纤11的端面中的、不与第二光纤21相对的一面作为第一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将第二光纤21的端面中的、不与第一光纤11相对的一面作为第二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
在此,多芯光纤是指这样的光纤:1)纤维径向的横截面采取海岛构造;2)岛由成为光波导路的芯和包围芯且折射率低于芯的鞘构成,3)海由除芯和鞘之外的第3物质构成,4)在同一个纤维内存在多个芯,芯是指光纤。其中,用作海的物质和用作鞘的物质也可以为同一物质。在这样采用同一物质的情况下,芯为海岛构造的岛,鞘为海。
如上所述,由于多芯光纤的作为芯的岛利用海岛构造的海部分固定,因此,极少由于使用导致芯的位置变化,因而,传送损失的变化也极少。
但是,专利文献1这样的集束多根单芯光纤的构造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鉴于以下原因,难以在生产多个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之时减小各个体之间的性能偏差,存在不适合工业生产这样的问题。下面,说明其原因。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缩窄接头间隔的情况下,根据两接头中的芯的位置,在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大幅度地变化。在集束多根单芯光纤的构造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在集束光纤的工序中,在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使接头中的芯的位置相同是很难的,在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接头中的芯的位置易于不同。因此,难以生产多个具有恒定的传送损失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不适合工业生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通过由具有多个芯的多芯塑料光纤构成上述第一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二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另外,多芯塑料光纤是指将透明的芯树脂和折射率比该芯树脂的折射率低的鞘树脂熔融,经由复合纺纱模(日语:複合紡糸ダイ)制成的塑料光纤,其中,1)横截面采取海岛构造;2)岛由鞘树脂和折射率高于鞘树脂的折射率的芯树脂构成,3)海由第3树脂构成,4)芯树脂被鞘树脂包围。作为第3树脂,能够适当地组合、选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另外,海所采用的树脂和鞘树脂也可以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芯树脂为海岛构造的岛,鞘树脂为海。
多芯塑料光纤可以利用例如国际公开编号WO 98/35247号文本所述的方法、日本特开2000-89043号公报所述的方法等公知的方法来制造。
如上所述,由于始终在恒定的条件下在复合纺纱模中纺制芯树脂和鞘树脂,因此,能够制造芯的位置彼此相同的多根多芯塑料光纤,在制作多根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之时,容易在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使接头中的芯的位置相同。因此,在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传送损失难以产生偏差,能够生产多个具有恒定的传送损失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并且,在由多芯塑料光纤构成上述第一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及/或第二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能够大幅度提高传送的光信号的带域宽度,而优选。下面,说明其原因。
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集束多根单芯光纤的构造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导致光信号的带域宽度狭小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光在不同的光路中行进,产生光路长度差;b)由于集束了多根光纤,因此整体系统较大,从光源到纤维端面的传送距离在纤维中央和纤维周缘大不相同。即,对于从光源到纤维端面的传送距离,到纤维中央的距离L1与到纤维周缘的距离L2不同,并且,束中的各芯的距离L3、L4、L5也与束中的各光纤的位置、捻合状况等相应地有所不同(参照图14的(A)~图14的(C))。特别是,以在纤维入射端光纤集束成圆形(参照图14的(A))、在另一个端部(射出端)光纤成为环状的方式逐渐扩展开地集束而成的光纤束中(参照图14的(B)、图14的(C)),各传送距离之间易于产生传送距离差。因此,在将利用该光纤束传送来的光信号合成时,会在由光路长度差导致信号的不同步的状态下进行合成,有效的带域(重合的带域)会相应地变窄。
相对于此,在使用多芯塑料光纤作为第一光纤及/或第二光纤时,首先,与像以往那样的使用光纤束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相比,易于谋求小型化,所以能够减小从光源到上述纤维中央的距离L 1与从光源到纤维周缘的距离L2的距离差,因此,由光路长度差引起的信号频率的不一致变少,能够广带域化。
即,在光纤束所使用的单芯光纤中,供光透过的芯部分的直径(芯直径)为几μm~10μm,相对于此,1根光纤整体的外径大多被决定为例如超过100μm的程度,这不是光学上的要求、而是在制造上能够维持用于避免断线的强度的大小,因此, 在多根集束时,其直径会非常大,但在第一光纤及/或第二光纤使用多芯塑料光纤时,不必集束多根光纤,并且,1根多芯塑料光纤的外径和1根单芯光纤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整体的直径极小,因而,从光源到上述纤维中央的距离L 1与从光源到纤维周缘的距离L2的距离差极小。
并且,在使用多芯塑料光纤的情况下,在其性质上,各芯彼此平行且芯的位置固定,因此,无论光入射到哪个芯,从多芯光纤中的入射端到射出端的传送距离M2都大致相等(参照图13的(A)~图13的(C))。
因而,在利用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中的多芯光纤传送光信号的情况下,由于光路长度差导致信号的不同步的情况不易发生。因此,在将传送来的光信号合成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有效的带域缩窄。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1用于双向通信的情况下,将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的输入输出侧端面分支成例如两股,将其中一股连接于发光元件等光信号发送单元,将另一股连接于受光元件等光信号接收单元即可(参照图1)。在此,将与第一光纤11相连接的光信号发送单元和光信号接收单元分别设为第一光信号发送单元、第一光信号接收单元,将与第二光纤21相连接的光信号发送单元和光信号接收单元分别设为第二光信号发送单元、第二光信号接收单元。另外,同样,将与第一光纤11相连接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分别设为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17、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18,将与第二光纤21相连接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分别设为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27、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28。
用作光信号发送单元的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17和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27均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用作 光信号接收单元的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18和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28均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光信号发送单元、光信号接收单元也可以包含透镜等导光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详细的说明,但能够使用单一的发光元件作为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17和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27发挥作用。同样,也能够使用单一的受光元件作为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18和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28发挥作用。
另外,将第一光纤11所含有的芯中的、自第一光信号发送单元发送的光信号所通过的芯设为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将由第一光信号接收单元接收的光信号所通过的芯设为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参照图2等)。将第二光纤21所含有的芯中的、自第二光信号发送单元发送的光信号所通过的芯设为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将由第二光信号接收单元接收的光信号所通过的芯设为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作为自发光元件等光信号发送单元发送的光信号向芯入射的入射单元,可以使用公知的单元,可以使用例如利用透镜聚光等。
另外,同样,自芯射出的光信号利用透镜等公知的聚光单元汇聚,由受光元件等光信号接收单元接收即可。
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和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以互相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设置。同样,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和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以互相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设置。
在进行双向通信的情况下,将芯分别配置成自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射出的光信号入射到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且自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射出的光信号入射到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即可。在此,将同一个光信号所通过的 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合称为通道。
作为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中所含有的芯的优选配置形态,如图2所示,可以考虑将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中的一个光通信路径集束、配置在以第一光纤11的中心轴(轴线)19为中心的一定半径的圆周内,将另一个光通信路径配置在上述圆周的外侧的形态。
下面,对在上述圆周的内侧配置有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在上述圆周的外侧配置有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的例子进行说明(参照图3、图4)。
在此,在第一光纤11的径向横截面中,将以中心轴19为中心以包含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的芯的方式描画出最小半径的圆时的圆的直径设为中心部外径,将该圆的内部作为中心部(参照图4)。另外,将上述中心部的外侧、以中心轴19为中心描画出与存在于中心部外侧的芯相切的最小半径的圆时的圆的直径设为外周部内径。另外,将上述外周部内径的外侧、以包含第一光纤11中所含有的全部的芯的方式以中心轴19为中心描画出最小半径的圆时的圆的直径设为外周部外径。将外周部内径的外侧且外周部外径的内侧部分设为外周部。
而且,优选将存在于第一光纤的中心部的芯和用于接收自该芯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连接起来,而且将存在于外周部的芯和用于向该芯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连接起来的形态。
第二光纤21也与第一光纤11同样,可以考虑将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中的一个光通信路径集束、配置在以第二光纤21的中心轴(轴线)29为中心的一定半径的圆周内,将另一个光通信路径配置在上述圆周的外侧的形态。
下面,对在上述圆周的内侧配置有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 21a、在上述圆周的外侧配置有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的例子进行说明。
对于第二光纤21中的中心部、外周部、中心部外径、外周部内径、外周部外径的定义,除了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替代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替代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之外,全部与第一光纤11中的中心部、外周部、中心部外径、外周部内径、外周部外径的定义同样地进行定义。
而且,优选将存在于第二光纤的中心部的芯和用于向该芯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连接起来,而且将存在于外周部的芯和用于接收自该芯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连接起来的形态。
另外,为了抑制干扰,优选使第一光纤中的中心部外径、外周部内径、外周部外径的各自大小与第二光纤中的中心部外径、外周部内径、外周部外径的各自大小大致相同。
上述中心部和外周部所含有的芯既可以随机地配置,也可以将对应的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配置在以中心轴19为中心的圆的圆周上。上述随机配置在制造成本的方面优良,上述圆周上配置的光的利用效率优良。
若通过中心部的信号与通过外周部的信号之间的信号强度差较大,则在发生了干扰时,信号强度较小的信号会很大程度地受到信号强度较大的信号的干扰信号的影响。因而,优选通过各通道的信号强度尽可能地相同。出于上述观点,在中心部和外周部中,优选第一光纤11中的中心部外径为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内径的0.1倍~0.9倍、第二光纤21中的中心部外径为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内径的0.1倍~0.9倍,更优选为0.2倍~0.85倍,特别优选为0.3倍~0.8倍。
第一光纤11中的外周部外径和第二光纤21中的外周部外径也可以不同,但为了提高光的利用效率,优选第一光纤11中的外周部外径和第二光纤21中的外周部外径大致相同。
第一光纤11的中心部和外周部、及第二光纤21的中心部和外周部中的芯所占的比例越大,越能够抑制光学旋转连接接头1旋转时的连接不良,而优选。芯所占的比例的下限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中心部和外周部中的芯所占的比例为40%以上就足够。更优选为50%以上,特别优选为60%以上。
在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使用多芯光纤的情况下,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的裸线外径优选为0.2mm~4.0mm,更优选为0.3mm~3.5mm,进一步优选为0.4mm~3.0mm,特别优选为0.5mm~2.0mm。若是上述范围,则对于从光源到纤维端面的传送距离,到纤维中央和到纤维周缘的距离差足够小,而优选。芯的芯直径优选为2μm~500μm,更优选为10μm~250μm,进一步优选为20μm~200μm(参照图11)。若芯的芯直径为上述范围,则即使在裸线外径为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足够的芯数。
特别是,在第一光纤11的横截面中,(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的芯的截面积的总和)与(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的芯的截面积的总和)之比优选为1比10~10比1的范围,更优选为1比5~5比1。
另外,第二光纤12的横截面中,(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的芯的截面积的总和)与(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的芯的截面积的总和)之比优选为1比10~10比1的范围,更优选为1比5~5比1。
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也可以设置保护用的覆盖层(参照图11)。覆盖层越厚,机械强度越高,但从与经济性之间的 平衡方面考虑,覆盖层优选采用50μm~1mm左右。
实施方式2
作为另一个优选的形态,可以考虑由在纤维中心具有中空部的中空多芯光纤和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构成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中的至少一方的形态(参照图5等)。中空多芯光纤优选为将透明的芯树脂和折射率比该芯树脂的折射率低的鞘树脂熔融、以在纤维中心具有中空部的方式经由复合纺纱模制成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横截面由中空部和中空部外侧的外周层形成,对于上述外周层,1)采取海岛构造;2)岛由鞘树脂和折射率高于鞘树脂的折射率的芯树脂构成,3)海层由第3树脂构成,4)芯树脂被鞘树脂包围。
作为第3树脂,能够适当地组合、选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另外,海层所采用的树脂和鞘树脂也可以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芯树脂为海岛构造的岛,鞘树脂为海。
作为插入到上述中空部的光纤,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鉴于上述原因,优选为多芯光纤,更优选为多芯塑料光纤。
在将上述形态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用于双向通信的情况下,将构成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的上述中空多芯光纤及用于插入到中空部的光纤中的任一方连接于光信号发送单元,将另一方连接于光信号接收单元即可。下面,在构成第一光纤11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上连接光信号发送单元,在用于插入到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上连接光信号接收单元,在构成第二光纤21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上连接光信号接收单元,在用于插入到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上连接光信号发送单元,以此形态进行说明。
另外,中心部、外周部、中心部外径、外周部内径、外周部外径的定义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上述结构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由于能够由彼此相对独立的光纤制作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因此,与光信号发送单元、光信号接收单元之间的连接容易,而优选。具体地讲,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15(25)的中间部分开孔,自该孔取出插入到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16(26),将它们分别连接于光信号发送单元和光信号接收单元即可,容易制造多通道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开孔方式存在利用剃刀这样的较薄的刀具沿着芯切出切缝的方法、利用热针(日文:熱針)的方法、利用激光的方法等。替代开孔,也可以是将中空多芯塑料光纤15(25)的一端或者中间部分撕开的方法。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仅将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再插入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就能够增加通道,因此,容易追加通道。 
另外,在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使用中空多芯光纤的情况下,其裸线外径优选为0.2mm~4.0mm,更优选为0.3mm~3.5mm,进一步优选为0.4mm~3.0mm。芯直径优选为2μm~500μm,更优选为10μm~250μm,进一步优选为20μm~200μm。中空部的直径(内径)优选为外周部外径的0.2倍~0.9倍,更优选为0.25倍~0.85倍,特别优选为0.3倍~0.8倍。
实施方式3
另外,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仅是双向通信的例子,但上述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也可以用作单向通信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即,也能够将第一光纤连接于用于向上述第一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存在于利用以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 而成的圆形区域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第一中心部光信号发送单元、及用于向存在于除上述圆形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第一外周部光信号发送单元,将第二光纤连接于用于接收自上述第二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存在于利用以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而成的圆形区域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第二中心部光信号接收单元、及用于接收自存在于除上述圆形区域之外的区域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第二外周部光信号接收单元。
另外,在由中空多芯光纤和用于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构成上述第一光纤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光纤的中空多芯光纤和用于向上述第一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第一外周部光信号发送单元连接起来,将构成上述第一光纤的用于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和用于向被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第一中心部光信号发送单元连接起来即可,同样,在由中空多芯光纤和用于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构成第二光纤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二光纤的中空多芯光纤和用于接收自上述第二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第二外周部光信号接收单元连接起来,将构成上述第二光纤的用于插入到该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和用于接收自被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光纤的中空部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第二中心部光信号接收单元连接起来即可。
第一光纤与第二光纤之间的间隔只要是能够进行光通信的间隔,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为了降低干扰,提高光信号的利用效率,两纤维的间隔优选为第一光纤11的中心部外径或者第二光纤21的中心部外径中的较大的外径的3倍以下,更优选为两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倍以下。两纤维的间隔越窄,越能够降低干扰,越理想。另外,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光纤的中心轴线的错位越少,在两纤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越少,越理想。
两纤维的间隔的下限值并没有特别的限定,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也可以接触。但是,若两纤维接触,则在旋转使用时,有可能两纤维摩擦而产生粉尘,因此,优选两纤维不接触。
此外,通过使用低数值孔径的光通信路径,也能够降低干扰。相反,在使用高数值孔径的光通信路径的情况下,芯的错位容许量变大。具体地讲,在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使用裸线外径为400μm、数值孔径为0.6的多芯光纤的情况下,纤维间隔优选为400μm以下,更优选为300μm以下。
另外,作为抑制漏光的方法,可以考虑利用金属、树脂的第一光纤内管14覆盖第一光纤11的中心部和外周部、利用金属、树脂的第二光纤内管24覆盖第二光纤21的的中心部和外周部的方法、或者在中心部使用光纤被覆盖的光纤线缆的方法(参照图6)。并且,如图7所示,也可以考虑将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的端面形状以一个做成凸形、另一个做成凹形的方式做成能够嵌合的形状的方法。图7的构造不仅能抑制漏光,也存在提高第二光纤21旋转时的位置精度,提高耐振动性的效果。
若由两纤维的摩擦引起的粉尘、来自外部的尘埃、气体(gas)进入到第一光纤11与第二光纤21之间,则会妨碍通信,不优选。为了防止这些粉尘进入到两纤维之间,优选在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的连接部分采取防尘构造。具体地讲,可以考虑例如用截面圆形等的筒状构造体31覆盖连接部的方法(参 照图8)。另外,如图8所示,在用磁性流体32(是流体且带有磁性,功能性流体之一)、磁环33将筒状构造体31与第一光纤11之间、筒状构造体31与第二光纤21之间密封时,防尘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优选。磁环33也能够起到将固定的光纤(例如第一光纤11)和能够旋转的光纤(例如第二光纤21)定位的作用。
另外,作为另一种构造,可以考虑这样的构造,即,如图9所示,将覆盖第一光纤11的筒状构造体34和覆盖第二光纤21的筒状构造体35在第一光纤11的轴向上连接起来,在该筒状构造体34和筒状构造体35的端面上以N极和S极面对的方式分别设置永磁铁36,利用磁性流体37将永磁铁36之间密封。
另外,如图12所示,保持构件10、20能够为这样的构造,即,用于保持第一光纤11的箍(ferrule)部(附图标记10所示的部分)和用于保持第二光纤21的轴承部(附图标记20所示的部分)一体化了的构造。将保持构件10和保持构件20一体化,将第二光纤21插入固定在轴承的内侧旋转部,并将第一光纤11插入固定在箍部。由此,第一光纤端面和第二光纤21的端面以规定的端面间隙、以使中心轴线一致的方式平行地相对,而且能够在利用轴承保障了第二光纤21的相对旋转自如的状态下保持上述配置。并且,由于保持构件10和保持构件20一体化,因此也存在防尘效果。
另外,通过在光传送系统的外侧构筑电动传送系统,能够利用电驱动使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相对旋转。作为电动传送系统的具体例子,可以考虑例如做成利用刷、辊接点的方式、或利用供电侧的线圈和受电侧的线圈的电磁感应方式,或者图10中的利用金属或导电性树脂的球、高导电性凝胶(gel)等导电性物质将筒状构造体34和筒状构造体35之间电连接,并设置 轴承39的构造等。另外,作为电源,可以考虑使用搭载于保持构件20的电源、附带在光传送系统的外侧的电池等。
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用作划分发送用光通信路径的方法和用作划分接收用光通信路径的方法也可以互换。即,可以将发送用光通信路径11a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11b、发送用光通信路径21a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21b互换。上述互换能够通过将发光元件17和受光元件18互换,将发光元件27和受光元件28互换来容易地实现。另外,通道并非仅可以分割成中心部和外周部两部分,也可以分割成3部分以上。
实施方式4
以在上述第一光纤11、第二光纤21的周围集束其他的光纤而成的纤维束形成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也是可以的。设置在周围的其他光纤优选为多芯光纤,更优选为多芯塑料光纤,也可以由中空多芯塑料光纤和插入到中空部的光纤构成上述其他光纤。在由纤维束形成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的情况下,为了在旋转使用时光纤不会错位,优选用树脂等将光纤之间填埋固定。另外,从光的利用效率的方面考虑,上述其他的光纤优选配置在以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能够适当地用作电子设备内的光信号传送单元。作为例子,能够用于移动电话、PDA、移动个人计算机、录像机、数字静像摄像机(digital still camera)、游戏机移动电话、笔记本型计算机、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进行反复折叠、或者进行旋转动作、或者进行折叠和旋转动作的部位的光信号传送。在该用途下传送电信号时为了防止噪音,在使用电线的情况下需要用屏蔽件(shield)将电线的周围覆盖,但在利用本发明的挠性光学连接接头传送光信号的情况下,即使是高速信号,也不需要屏蔽件,因此能够小 型,而且能够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旋转动作。
更具体地讲,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具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用于将两者连接起来的、进行折叠或进行旋转动作或进行折叠和旋转动作的铰链构造部,其中,优选利用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将存在于该第一壳体的组件和存在于该第二壳体的组件之间连接起来。
具有铰链构造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能够利用旋转轴旋转的方式相连接。另外,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组件利用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以能够进行光通信的方式相连接。以移动电话为例,为利用铰链构造部将具有显示部的上部壳体和具有操作部的下部壳体这两个壳体连接起来的构造。为了开闭壳体,该铰链构造部进行折叠或进行旋转动作或进行折叠和旋转动作,因此,通过该铰链构造部,在上部壳体的显示组件(液晶显示器)和下部壳体的控制组件(印刷电路板)之间使用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这样就能够实现小型且可旋转的便携式设备。特别是,采用了多芯塑料光纤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具有较高的耐弯曲性能,适用于折叠动作较多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例子,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下面,利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向芯数380根、芯直径35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插入芯数37根、芯直径54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外径600μm、长度 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构成第一光纤11。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外径为9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79%,中心部外径为3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69%。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中心部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隔有恒定间隔的方式均以层状配置在以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向芯数380根、芯直径35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插入芯数37根、芯直径54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构成第二光纤21。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外径为9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79%,中心部外径为3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69%。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配置,中心部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配置。
使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以300μm的间隔相对。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一端沿着芯切出切缝,取出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作为发光元件结合有波长1.3μm的激光二极管(日本NEC公司制型号NX5317EH),作为受光元件结合有光电二极管(日本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型号G9820)。在使旋转部以10RPM的速度旋转的同时,作为信号,将速度1.5Gb/s的NRZ(Non Return to Zero)信号以PRB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日文:凝似乱数ビツト列)PN31形式输入到激光二极管的驱 动电路中,根据光电二极管接收电路的输出测量比特误差率(BER),结果,双方向的BER均为1×10-12以下。
实施例2
作为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27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42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16。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外径为990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49%,中心部外径为385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44%。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中心部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隔有恒定间隔的方式均以层状配置在以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作为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27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42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外径为990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49%,中心部外径为385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44%。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中心部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
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以300μm的间隔相对。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一端沿着芯切出切缝,取出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 纤,作为发光元件结合有波长1.3μm的激光二极管(日本NEC公司制型号NX5317EH),作为受光元件结合有光电二极管(日本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型号G9820)。在使旋转部以10RPM的速度旋转的同时,作为信号,将速度1.5Gb/s的NRZ(Non Return to Zero)信号以PRB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N31形式输入到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中,根据光电二极管接收电路的输出测量比特误差率(BER),结果,双方向的BER均为1×10-12以下。
实施例3
作为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27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42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16。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外径为990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49%,中心部外径为385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44%。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中心部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均采用随机配置。
作为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27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42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外径为990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49%,中心部外径为385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44%。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发送用光 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中心部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均采用随机配置。
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以300μm的间隔相对。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一端沿着芯切出切缝,取出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作为发光元件结合有波长1.3μm的激光二极管(日本NEC公司制型号NX5317EH),作为受光元件结合有光电二极管(日本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型号G9820)。在使旋转部以10RPM的速度旋转的同时,作为信号,将速度1.5Gb/s的NRZ(Non Return to Zero)信号以PRB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N31形式输入到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中,根据光电二极管接收电路的输出测量比特误差率(BER),结果,双方向的BER均为1×10-12以下。
实施例4
作为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35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54μm、裸线外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16。第一光纤11的外周部外径为9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79%,中心部外径为3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69%。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中心部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隔有恒定间隔的方式均以层状配置在以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作为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使用芯数380根、芯直径35μm、裸线内径630μm、裸线外径1000μm、长度10cm的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作为中心部,使用芯数37根、芯直径54μm、裸线外 径400μm、覆盖层外径600μm、长度10cm的多芯塑料光纤。第二光纤21的外周部外径为9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外周部的比例为79%,中心部外径为396μm,光通信路径的芯占中心部的比例为69%。将配置在外周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将配置在中心部的光通信路径用作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另外,外周部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配置,中心部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与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的配置是同样的配置。
第一光纤11和第二光纤21以1100μm的间隔相对。在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一端沿着芯切出切缝,取出中空部的多芯塑料光纤,作为发光元件结合有波长1.3μm的激光二极管(日本NEC公司制型号NX5317EH),作为受光元件结合有光电二极管(日本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型号G9820)。在使旋转部以10RPM的速度旋转的同时,作为信号,将速度1.5Gb/s的NRZ(Non Return to Zero)信号以PRBS(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N31形式输入到激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中,根据光电二极管接收电路的输出测量比特误差率(BER),结果,双方向的BER均为1×10-12以下。
接着,进行测量光的利用效率的实验。在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第一光纤11相同构造的、长度为50cm的多芯塑料光纤上,作为发光元件使用波长850nm的面发光型激光二极管,使用光功率计(日本ハクトロニクス公司制、光功率计PHOTOM205)测量光功率,为0dB。在这种状态下,将多芯塑料光纤在中央附近切断、并进行研磨,以300μm的间隔相对,对光功率进行了测量,为-2.3dB。同样地测量了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光学旋转接头的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其值为-2.3dB。
接着,使在实施例1中制作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以10RPM的速度旋转240小时之后,测量了在接头之间产生的传送损失,其值为-2.3dB,传送损失没有因旋转使用而变化。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能够适合用于在监视摄像机、汽车的轮胎、机器人等相互旋转、弯曲的物体之间进行的高速数字链接。

Claims (18)

1.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用于将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保持为能够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二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具有多个芯的多芯光纤构成;上述多个芯配置在利用以该多芯光纤的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而成的圆形或者环状的区域中;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是由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以及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其中,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是由中空部和中空部外侧的外周层形成;
上述外周层由如下构造构成:
1)横截面是具有多个岛的海岛构造;
2)上述海岛构造的岛由鞘树脂和折射率高于鞘树脂的折射率的芯树脂构成;
3)上述海岛构造的海由第3树脂构成;
4)芯树脂被鞘树脂包围,
上述多芯光纤的作为上述芯的上述岛利用上述海岛构造的海部分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均是由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以及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其中,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是由中空部和中空部外侧的外周层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在其中腹部具有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端部裂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是多芯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上述第二光纤的连接部分由筒状的防尘构造体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由具有导电构造的筒状构造体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光纤内具有:与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
在上述第二光纤内具有:与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
在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一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相等,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轴线一致。
9.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用于将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保持为能够以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和第二光纤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具有多个芯的多芯光纤构成;上述多个芯配置在利用以该多芯光纤的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同心圆划分而成的圆形或者环状的区域中;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是由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以及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其中,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是由中空部和中空部外侧的外周层形成;
上述外周层由如下构造构成:
1)横截面是具有多个岛的海岛构造;
2)上述海岛构造的岛由折射率高于鞘树脂的折射率的芯树脂构成;
3)上述海岛构造的海由鞘树脂构成;
4)芯树脂被鞘树脂包围,
上述多芯光纤的作为上述芯的上述岛利用上述海岛构造的海部分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均是由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以及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构成,其中,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是由中空部和中空部外侧的外周层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在其中腹部具有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端部裂开。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是多芯光纤。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上述第二光纤的连接部分由筒状的防尘构造体覆盖。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中的至少一个由具有导电构造的筒状构造体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光纤内具有:与第一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一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
在上述第二光纤内具有:与第二光纤侧受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以与该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之间被光遮断的状态与第二光纤侧发光元件相连接的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
在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一接收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一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一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配置有上述第二发送用光通信路径,在上述第二光纤的外周部配置有上述第二接收用光通信路径,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部的外径相等,上述第一光纤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二光纤的中心轴线一致。
17.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构造体包括:
权利要求2或10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用于向上述第一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
用于向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
用于接收自上述第二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自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
18.一种光学旋转连接接头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旋转连接接头构造体包括:
权利要求2或10所述的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用于接收自上述第一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
用于向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
用于向上述第二光纤的输入输出侧端面中的、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入射光信号的光信号发送单元;
用于接收自插入到上述中空多芯塑料光纤的中空部中的光纤中的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射出的光信号的光信号接收单元。
CN201080038720.7A 2009-08-31 2010-08-27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Active CN102576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0713 2009-08-31
JP2009-200713 2009-08-31
PCT/JP2010/064610 WO2011024954A1 (ja) 2009-08-31 2010-08-27 回転光リンクジョイ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6131A CN102576131A (zh) 2012-07-11
CN102576131B true CN102576131B (zh) 2015-09-02

Family

ID=43628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8720.7A Active CN102576131B (zh) 2009-08-31 2010-08-27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83246B2 (zh)
EP (1) EP2474847B1 (zh)
JP (1) JP5488935B2 (zh)
KR (1) KR101344599B1 (zh)
CN (1) CN102576131B (zh)
WO (1) WO2011024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4143B2 (ja) * 2013-01-11 2017-05-24 旭化成株式会社 中空多芯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
JP2014153459A (ja) * 2013-02-06 2014-08-2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Pd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構成部品
DE102013223153A1 (de) * 2013-11-13 2015-05-13 Leoni Kabel Holding Gmbh Optische Schleifringanordnung
CN105242362B (zh) * 2015-11-09 2018-01-3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一种基于盲插互连的多介质旋转铰链及其集成设计方法
CN114460694B (zh) * 2021-12-09 2023-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插芯及光纤连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8447A (en) * 1988-03-31 1990-02-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Optoelectronic coupling system
GB2247089A (en) * 1990-08-17 1992-02-19 Marconi Gec Ltd Optical fibre rotating joint with coupling lenses
EP1134600A1 (en) * 2000-03-14 2001-09-19 Morgan-Rekofa GmbH & Co. KG Multiple path rotary opt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54952A (zh) 1971-11-09 1973-08-02
JPS5821108U (ja) 1981-07-30 1983-02-09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光ロ−タリコネクタ
JPS5969703A (ja) 1982-10-14 1984-04-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多芯プラスチツク光フアイ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1162814U (zh) 1985-03-28 1986-10-08
JPS63108310A (ja) 1986-10-27 1988-05-13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ロ−タリ・ジヨイント
JPH03122407U (zh) 1990-03-28 1991-12-13
US5471553A (en) 1992-09-30 1995-11-28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core hollow optical fiber and a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JP3229044B2 (ja) 1992-12-21 2001-11-12 旭化成株式会社 中空多芯光ファイバ及びその先端異形体
JP3764221B2 (ja) 1996-11-06 2006-04-05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JP3857370B2 (ja) 1996-12-10 2006-12-1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細径ファイバスコ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188824B1 (en) 1997-02-07 2001-02-13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multicore plastic optical fiber
JP2000089043A (ja) 1998-09-09 2000-03-3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多芯光ファイバ
JP2001318272A (ja) * 2000-03-21 2001-11-16 Litton Syst Inc マルチチャンネルオン・アクシスファイバー光ロータリージョイント
JP2001264570A (ja) * 2000-03-21 2001-09-26 Nikon Corp 光伝送装置
JP3750587B2 (ja) * 2001-11-05 2006-03-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機
JP2004240122A (ja) * 2003-02-05 2004-08-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6243503A (ja) 2005-03-04 2006-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US7194154B2 (en) 2005-08-15 2007-03-20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Optical connector
JP2008124236A (ja) 2006-11-13 2008-05-29 Chubu Nippon Maruco Kk 非接触コネクタ
KR20120044363A (ko) 2007-09-19 2012-05-07 아사히 가세이 이-매터리얼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내굴곡 플라스틱 광섬유 케이블
US7881569B2 (en) * 2008-06-17 2011-02-01 Princetel, Inc. Two-channel plastic optical fiber (POF) rotary joi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8447A (en) * 1988-03-31 1990-02-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Optoelectronic coupling system
GB2247089A (en) * 1990-08-17 1992-02-19 Marconi Gec Ltd Optical fibre rotating joint with coupling lenses
EP1134600A1 (en) * 2000-03-14 2001-09-19 Morgan-Rekofa GmbH & Co. KG Multiple path rotary opt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83246B2 (en) 2015-03-17
EP2474847A1 (en) 2012-07-11
WO2011024954A1 (ja) 2011-03-03
EP2474847B1 (en) 2018-12-19
CN102576131A (zh) 2012-07-11
KR101344599B1 (ko) 2013-12-26
JP5488935B2 (ja) 2014-05-14
EP2474847A4 (en) 2017-12-13
US20120213473A1 (en) 2012-08-23
KR20120054604A (ko) 2012-05-30
JPWO2011024954A1 (ja) 201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6131B (zh) 光学旋转连接接头
CN105814470B (zh) 光纤连接器验证
EP2538251B1 (en) Multi-core optical fibre
EP3640692B9 (en) Optical connector module
WO2017118271A1 (zh) 一种用于双链路传输的并行收发光模块和制作方法
CN100397103C (zh) 光学透镜
CN203786345U (zh) 光发射器封装结构
CN107924028B (zh) 光学旋转电气连接器
CN106483611A (zh) 光接收组件及光学收发模块
CN102918440A (zh) 光纤盒
US20160246015A1 (en) Multiple-beam microlen
US20170023747A1 (en) Eye-safe interface for optical connector
CN104508523A (zh) 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CN103582835B (zh) 光连接器
US7933477B2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hinge apparatus
CN102540361A (zh) 一种光信号连接模块
CN108398752A (zh) 新型的无插芯的单纤双向光电转换器件及其一体化基座
US20180335592A1 (en) Optical connector
CN111147143A (zh) 一种用于转动机构的无线光滑环
JP5705779B2 (ja) 光コネクタ
Tom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ousehold high-definition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ballpoint-pen technology—A low cost, easily deployed optical connection using a ballpoint-pen type interconnect—
US20230035797A1 (en) Connector Comprising An Optical Interface
CN212749311U (zh) 紧凑型同轴度高的在线式四端口光纤波分复用器
WO2020153238A1 (ja) 光コネクタ、光ケーブ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7003481A (zh) 光传送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Patentee after: Nano Optonics Energy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sahi Chemical Corp.

Patentee before: Nano Optonics Energy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