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3603B -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3603B
CN102573603B CN201180003553.7A CN201180003553A CN102573603B CN 102573603 B CN102573603 B CN 102573603B CN 201180003553 A CN201180003553 A CN 201180003553A CN 102573603 B CN102573603 B CN 1025736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ion
shape
particle
sensor
sens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35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3603A (zh
Inventor
平川克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73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3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3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36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6Devices, other than using radiation, for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robes within or on the body of the patient
    • A61B5/065Determining position of the probe employing exclusively positioning means located on or in the probe, e.g. using position sensors arranged on the probe
    • A61B5/067Determining position of the probe employing exclusively positioning means located on or in the probe, e.g. using position sensors arranged on the probe using accelerometers or gyr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9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bending or curvature detection of the insertion p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07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076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measuring dimensions inside body cavities, e.g. using 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07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077Measuring of profi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46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 A61B5/684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brought in contact with an internal body part, i.e. invasive mounted on an invasive device
    • A61B5/6852Cath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2/00Details of sensor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sensor housings or probes; Accessories for sensors
    • A61B2562/04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sensors of the same type
    • A61B2562/043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sensors of the same type in a linear arr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6Devices, other than using radiation, for detecting or locating foreign bodies ;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robes within or on the body of the patient
    • A61B5/065Determining position of the probe employing exclusively positioning means located on or in the probe, e.g. using position sensors arranged on the prob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具备:姿态检测部(30),其基于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以及线形形状检测部(40),其基于由所述姿态检测部(30)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将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所述传感器间尺寸(I)相等的直线状的链(Tj),来检测所述内窥镜(10)的所述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并且,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具备:形状修正部(50、150),其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Si)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检测对由所述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所述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后的修正形状(75、175)。

Description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插入体腔内的内窥镜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该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够对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进行检测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已经实用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用于插入体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安装有多个源线圈(source coil)的内窥镜插入形状检测装置。在该内窥镜插入形状检测装置中,利用设于体外的读出线圈(sense coil)检测各源线圈的位置。进而,基于检测到的源线圈的位置检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安装有两个传感器的内窥镜装置。在该内窥镜装置中,以基端侧的传感器为基准,检测前端侧的传感器的位置、姿态。基端侧的传感器配置于弯曲部的基端附近,前端侧的传感器配置于前端硬性部上。通过检测前端侧的传感器相对于基端侧的传感器的位置、姿态,计算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弯曲方向。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安装有多个陀螺仪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在该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中,利用陀螺仪检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预定部位(安装有陀螺仪的部位)的姿态。进而,基于检测到的预定部位处的姿态,检测插入部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758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196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9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中,利用体外的读出线圈检测体腔内的源线圈的位置,因此,检测装置大型化,并且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仅使用体腔内的传感器检测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弯曲方向。但是,实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具有挠性,插入部插入到体腔内时的形状为曲线状。即,在该内窥镜装置中,仅通过检测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弯曲方向,是无法以高精度检测出插入部插入体腔内时的形状的。
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使用多个陀螺仪检测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但是,陀螺仪基于插入部移动时产生的惯性力或科里奥利力来检测插入部的预定部位处的姿态。因此,在插入部未移动的静止状态下,无法检测形状,插入部低速移动时的检测精度降低。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能够以高精度检测插入部的形状,而不会使装置的结构大型化、复杂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该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具备:内窥镜,其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以沿长度方向彼此离开预定的传感器间尺寸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传感器单元;姿态检测部,其基于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线形形状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姿态检测部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将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相等的直线状的链,来检测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检测线形形状;以及形状修正部,其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检测对由所述线形形状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检测线形形状进行修正后的修正形状。
并且,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提供一种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以沿长度方向彼此离开预定的传感器间尺寸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单元进行测量;基于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基于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将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所述传感器间尺寸相等的直线状的链,来检测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检测线形形状;以及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对由所述线形形状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检测线形形状进行修正后的修正形状进行检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能够以高精度检测插入部的形状,而不会使装置的结构大型化、复杂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计算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检测内窥镜的插入部在静止状态下的形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全局坐标系和校正坐标系进行比较示出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线形形状检测部检测的检测线形形状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形状检测部的链位置校正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形状修正部进行形状修正后的修正形状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利用形状修正部修正检测线形形状的形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在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第1次的观测时,用粒子散布部散布的各个粒子的散布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权重计算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3A是示出在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第2次及以后的观测中,在当前观测的前1次观测时散布的粒子的散布状态的示意图。
图13B是示出在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第2次及以后的观测中,在当前观测时散布的粒子的散布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校正部和修正链形成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形状修正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7是示出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的形状修正部进行形状修正后的修正形状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利用形状修正部修正检测线形形状的形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9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粒子散布部和曲线插补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权重计算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的传感器位置观测部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中的处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内窥镜10具备用于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11以及设于插入部11的基端侧的操作部12。插入部11具备:设于最前端的前端硬性部14;设于前端硬性部14的基端侧的弯曲部16;以及设于弯曲部16的基端侧的细长的挠性管部18。
在前端硬性部14的内部设有进行被摄体的摄像的CCD等摄像元件20。摄像元件20连接着摄像用信号线21的一端。摄像用信号线21穿过插入部11的内部从操作部12延伸至内窥镜10的外部,摄像用信号线21的另一端连接于作为图像处理单元的视频处理器3。此外,在插入部1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光导23,该光导23将照射被摄体的照明光引导至前端硬性部14的照明窗(未图示)。光导23从操作部12延伸至内窥镜10的外部,并连接于光源单元4。
并且,在插入部11的弯曲部16的前端部,连接着作为弯曲操作传递部件的四根弯曲操作线(未图示)的一端。弯曲操作线穿过挠性管部18的内部,另一端与设于操作部12的作为弯曲操作部的弯曲操作旋钮(未图示)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的操作,弯曲操作线沿长度方向移动。通过弯曲操作线的移动,弯曲部16在内窥镜10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进行弯曲操作。
插入部2中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1个)传感器单元S0~SN。各个传感器单元Si(i=0,1,2,…,N)彼此在长度方向上离开恒定的间隔I(=50mm)配置。即,各个传感器单元Si彼此在长度方向上离开预定的传感器间尺寸I进行配置。这里,例如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配置于挠性管部18的基端部,最靠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N配置于弯曲部16的前端部。各个传感器单元Si具备测量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Ai和测量地磁的地磁传感器Bi
图2是示出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图。如图2所示,各个传感器单元Si具备以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为原点并具有Xi轴、Yi轴、Zi轴的局部坐标系Ci(图2中虚线所示)。这里,Xi轴方向与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处的内窥镜10的左右方向一致,以从基端侧观察时的内窥镜10的右方向为正。Yi轴方向与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处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前端侧方向为正。Zi轴方向与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处的内窥镜10的上下方向一致,以内窥镜10的上方向为正。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在局部坐标系Ci的原点处的加速度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地磁传感器Bi测量在局部坐标系Ci的原点处的地磁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
并且,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定义了以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的中心为原点并具有X轴、Y轴、Z轴的全局坐标系C(图2中实线所示)。这里,全局坐标系C是以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的中心为原点的右手系的正交笛卡尔坐标系。X轴方向与垂直于重力作用的铅垂方向的预定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图2的箭头D1、D2平行的方向)一致,以图2中的箭头D1的方向为正。Y轴方向与垂直于铅垂方向且垂直于X轴方向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图2中的箭头E1、E2平行的方向)一致,以图2中的箭头E1的方向为正。Z轴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以铅垂方向的上方向(从纸面的里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为正。另外,这里,为了便于说明,以全局坐标系的X轴方向为磁北方向。
各个局部坐标系Ci是如下这样得到的坐标系:使全局坐标系C分别绕X轴旋转αi、绕Y轴旋转βi、绕Z轴旋转γi,并使原点从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的中心平行移动到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这里,将αi称为俯仰角,将βi称为滚转角,将γi称为偏摆角,将俯仰角αi、滚转角βi、偏摆角γi这三个角统称为姿态角。姿态角αi、βi、γi分别以从X轴、Y轴、Z轴的负方向观察的顺时针方向为正。通过计算姿态角αi、βi、γi的值,检测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
如图1所示,在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和地磁传感器Bi上连接着I2C等串行总线5。串行总线5穿过插入部11的内部从操作部12延伸至内窥镜10的外部,基端连接于串行转换器6。串行转换器6将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经由串行总线5输入的测量数据的串行信号转换为USB信号。在串行转换器6上连接着USB线缆7的一端。USB线缆7的另一端连接于计算机8。各个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的USB信号从串行转换器6输入至计算机8。
图3是示出计算机8的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计算机8具备经由USB线缆7而与串行转换器6连接的通信部26。通信部26接收各个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在通信部26上连接着物理量换算部28。物理量换算部28使用偏移量、增益等将由通信部26接收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换算为物理量。
在物理量换算部28上连接着姿态检测部30。姿态检测部30基于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姿态检测部30具备姿态角计算部32,该姿态角计算部32基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和地磁传感器Bi中的测量数据,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X轴、Y轴、Z轴的旋转角即三个姿态角αi、βi、γi。姿态角计算部32具备第一角度计算部34,该第一角度计算部34基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中的加速度数据,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X轴的旋转角即俯仰角αi、以及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Y轴的旋转角即滚转角βi。并且,姿态角计算部32具备第二角度计算部36,该第二角度计算部36基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地磁传感器Bi中的地磁数据,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Z轴的旋转角即偏摆角γi
这里,对利用姿态检测部30检测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的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停止的静止状态下的插入部11的形状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检测插入部11的形状时,首先进行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步骤S101),姿态检测部30取得各个传感器单元Si中的测量数据。进而,姿态角计算部32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的三个姿态角αi、βi、γi
在计算姿态角αi、βi、γi时,首先,第一角度计算部34基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中的测量数据,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的俯仰角αi以及滚转角βi(步骤S102)。这里,姿态角αi、βi、γi是按照偏摆角γi、俯仰角αi、滚转角βi的顺序旋转的(Z,X,Y)型。因此,从全局坐标系C向局部坐标系Ci的旋转矩阵为
【数学式1】
C Bi G = R Zi R Xi R Yi = cos γ i - sin γ i 0 sin γ i cos γ i 0 0 0 1 1 0 0 0 cos α i - sin α i 0 sin α i cos α i cos β i 0 sin β i 0 1 0 - sin β i 0 cos β i = - sin γ i · si n α i · s in β i + c o s β i · c o s γ i - sin γ i · c o s α i sin γ i · sin α i · cos β i + si n β i · cos γ i cos γ i · s in α i · s in β i + co s β i · si n γ i c os γ i · c o s α i - co s γ i - sin α i - cos β i + sin β i · sin γ i - cos α i · si n β i sin α i cos α i · cos β i - - - ( 1 ) .
在插入部11停止的静止状态下,只有重力加速度作用于铅垂方向的下方向。即,在全局坐标系C中和局部坐标系Ci中,都是只有重力加速度作用于铅垂方向的下方向。因此,此时,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2】
a · th = 0 0 - g T - - - ( 2 ) .
此外,加速度传感器Ai所测量的加速度向量的局部坐标系Ci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3】
a · obsi = a Bi _ X a Bi _ Y a Bi _ Z T - - - ( 3 ) .
这里,局部坐标系Ci是使全局坐标系C依次旋转偏摆角γi、俯仰角αi、滚转角βi而得到的坐标系。因此,根据式(1)~式(3),局部坐标系Ci中观测到的加速度分量为
【数学式4】
a · obsi = ( C Bi G ) T a · th = - g - c os α i · sin β i si n α i cos α i · cos β i ( 4.1 ) ( 4.2 ) ( 4.3 ) .
这里,若对式(4.1)的平方和式(4.3)的平方进行相加,则为
【数学式5】
aBi_X 2+aBi_Z 2g 2cos2αi(Sin2βi+COS2βi)   (5),
得到
【数学式6】
g cos α i = a Bi _ X 2 + a Bi _ Z 2 - - - ( 6 ) .
进而,通过式(4.2)除以式(6),成为
【数学式7】
α i = tan - 1 ( - - a Bi _ Y a Bi _ X 2 + a Bi _ Z 2 ) - - - ( 7 ) ,
求出局部坐标系Ci的俯仰角αi。并且,通过式(4.1)除以式(4.3),成为
【数学式8】
β i = tan - 1 ( - a Bi _ X a Bi _ Z ) - - - ( 8 ) ,
求出局部坐标系Ci的滚转角βi。如上所述,基于各个加速度传感器Ai中的测量数据,计算各个局部坐标系Ci的俯仰角αi及滚转角βi
进而,第二角度计算部36基于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地磁传感器Bi中的测量数据,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局部坐标系Ci的偏摆角γi(步骤S103)。这里,使用在步骤S102中计算出的俯仰角αi和滚转角βi,定义对各个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X轴的旋转及绕Y轴的旋转进行校正得到的校正坐标系C'i。图5是示出全局坐标系C(在图5中用实线所示)以及校正坐标系C'i(图5中用虚线所示)的图。另外,实际上在全局坐标系C和校正坐标系C'i中,原点的位置不同,但在图5中,为了比较两者,以原点处于同一位置的状态进行表示。如图5所示,对绕X轴的旋转及绕Y轴的旋转进行校正得到的校正坐标系C'i是使全局坐标系C绕Z轴旋转偏摆角γi得到的坐标系,具有X'i轴、Y'i轴、Z'i轴。X'i轴方向、Y'i轴方向分别与从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Y轴方向绕Z轴方向旋转偏摆角γi后的方向一致。Z'i轴方向与铅垂方向、即全局坐标系C的Z轴方向一致。这里,由于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与磁北方向一致,所以X'i轴方向成为从磁北方向绕Z轴旋转偏摆角γi后的方向。
地磁传感器Bi所测量的地磁向量的局部坐标系Ci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9】
m · obsi = M Xi M Yi M Zi T - - - ( 9 ) .
校正坐标系C'i是对局部坐标系Ci相对于全局坐标系C绕X轴的旋转及绕Y轴的旋转进行校正得到的坐标系。因此,使用式(9)及式(1)的Rxi、Ryi,地磁传感器Bi所测量的地磁向量的校正坐标系C'i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10】
m · obsi ′ = R Xi R Yi m · obsi = 1 0 0 0 cos α i - sin α i 0 sin α i cos α i cos β i 0 sin β i 0 1 0 - sin β i 0 cos β i M Xi M Yi M Zi = cos β i 0 sin β i sin α i s in β i cos α i - sin α i cos β i - cos α i s in β i sin α i cos α i cos β i M Xi M Yi M Zi - - - ( 10.1 )
m · obsi ′ = M Xi ′ M Yi ′ M Zi ′ T - - - ( 10.2 ) .
从式(10.1)、式(10.2)得到
【数学式11】
MXi′=MXicosβi+MZisinβi       (11.1)
MYi′=MYicosαi+sinαi(MXisinβi一MZiCOSβi)   (11.2)。
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面(校正坐标系C'i的X'i-Y'i平面)中的地磁分量面向磁北方向。因此,根据式(11.1)、式(11.2),使用地磁向量的校正坐标系C'i的X'i轴分量、Y'i轴分量能够求得从X'i轴到磁北方向的角度θi。即,成为
【数学式12】
θi=tan-1(MYi′/MXi′)   (12)。
角度θi以从负方向观察Z'i轴(Z轴)时的顺时针为正。这里,校正坐标系C'i是使全局坐标系C绕Z轴旋转偏摆角γi后的坐标系。因此,利用式(12)求得的角度θi成为以全局坐标系C为基准的局部坐标系Ci的偏摆角γi
另外,在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与磁北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磁北为基准求出偏摆角γi。地磁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13】
m · th = E X E Y E Z T - - - ( 13 ) .
地磁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是通过使用与地磁传感器Bi为同一类型的地磁传感器,在轴的方向与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而求得的。进而,根据式(13),使用地磁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分量、Y轴分量求出从X轴到磁北方向的角度θ。即,成为
【数学式14】
θ=tan-1(EY/EX)      (14)。
这里,角度θ以从负方向观察Z轴时的顺时针为正。校正坐标系C'i是使全局坐标系C绕Z轴旋转偏摆角γi后的坐标系。因此,根据式(12)、式(14),成为
【数学式15】
γi=θ-θi         (15),
求出以全局坐标系C为基准的局部坐标系Ci的偏摆角γi
如以上所述,基于各个地磁传感器Bi中的测量数据,计算各个局部坐标系Ci的偏摆角γi。姿态检测部30基于计算出的姿态角αi、βi、γi的值,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进行检测。
如图3所示,在姿态检测部30上连接着线形形状检测部40。图6是从全局坐标系C的Z轴的负方向观察利用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时的图。如图6所示,线形形状检测部40基于由姿态检测部30检测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I相等的直线状的链Tj(j=1,2,…N),来检测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这里,从基端侧起第k个链Tk是从基端侧起第k个传感器单元Sk-1与从基端侧起第(k+1)个传感器单元Sk之间的链。线形形状检测部40具备:形成各个链Tj的链形成部41;以及链位置校正部42,其使链形成部41所形成的各个链Tj平行移动,以校正链Tj的位置。通过链位置校正部42,各个链Tj平行移动成与邻接的链Tj-1、Tj+1的链边界连续的状态。
在线形形状检测部40上连接着描绘部45。在描绘部45上连接着显示部47。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在全局坐标系C中的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通过描绘部45进行描绘。手术操作者能够在显示部47上确认由描绘部45描绘出的检测线形形状71。
这里,对利用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检测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时,首先,基于在步骤S102、S103中计算出的姿态角αi、βi、γi的值,链形成部41形成直线形状的各个链Tj(步骤S104)。这里,对从基端侧起第k个传感器单元Sk-1与从基端侧起第(k+1)个传感器单元Sk之间的、从基端侧起第k个链Tk的形成进行说明。
如式(7)、式(8)、式(12)(或式(15))所示,在步骤S102、S103中计算局部坐标系Ck-1(即链)的姿态角αk-1、βk-1、γk-1。使用该姿态角αk-1、βk-1、γk-1及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在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即传感器间尺寸I,求出传感器单元Sk-1位于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时的、传感器单元Sk的坐标P'k(Ixk,Iyk,Izk)。这里,坐标P'k成为
【数学式16】
1 · k = 1 xk 1 yk 1 zk T - 1 C Bk - 1 G e yk - 1 = 1 - sin γ k - 1 · cos α k - 1 cos γ k - 1 · cos α k - 1 sin α k - 1 - - - ( 16.1 )
eyk-1=[0 1 0]T     (16.2)。
式(16.1)、式(16.2)的eyk-1是在局部坐标系Ck-1的原点处的长度方向即Yk-1轴方向的单位向量。通过将单位向量eyk-1与用式(1)计算出的旋转矩阵相乘,分别计算出单位向量eyk-1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即,Ixk、Iyk、Izk是将局部坐标系Ck-1中的朝向Yk-1轴方向的大小为I的向量分别分解到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通过将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与利用式(16.1)、式(16.2)计算出的坐标P'k(Ixk,Iyk,Izk)呈直线状连结,形成链Tk
另外,对于链Tk以外的链Tj,也利用链形成部41同样形成。即,使用式(16.1)、式(16.2),求出链Tj的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1位于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时的、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坐标P'j(Ixj,Iyj,Izj)。进而,通过将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与坐标P'j(Ixj,Iyj,Izj)呈直线状连结,形成链Tj。即,链形成部41将链Tj假定为,沿着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1的中心处的长度方向,从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1的中心延伸设置到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中心,来形成链Tj
此外,传感器间尺寸I优选为50mm左右。通过加长传感器间尺寸I,传感器单元Si的数量减少,削减成本。并且,若传感器间尺寸I处于小于50mm左右的范围,则在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假定为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I相等的直线状的链Tj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插入部11的形状检测时的误差。
进而,链位置校正部42使通过链形成部41形成的各个链Tj平行移动成与邻接的链Tj-1、Tj+1的链边界连续的状态,来校正链Tj的位置(步骤S105)。图7是说明链位置校正部42中的处理的图。这里,对从基端侧起第k个传感器单元Sk-1与从基端侧起第(k+1)个传感器单元Sk之间的、从基端侧起第k个链Tk的位置校正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利用链位置校正部42进行链Tk的位置校正之前的状态下,到与链Tk的基端侧邻接的链Tk-1为止完成位置校正,形成链位置校正完成部73。在进行链Tk的位置校正时,链位置校正部42使链Tk平行移动从原点到链位置校正完成部73的前端的移动量。即,使临时链Tk从图7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平行移动到图7的实线所示的位置。由此,成为链Tk-1与链Tk的链边界连续的状态,链Tk的位置被校正。
另外,对于链Tk以外的链Tj,也利用链位置校正部42同样校正位置。即,在进行链Tj的位置校正时,链位置校正部42使链Tj平行移动从原点到链位置校正完成部73的前端(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端部)的移动量。由此,成为链Tj和与链Tj的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邻接的链Tj-1的链边界连续的状态,链Tj的位置被校正。其中,关于链T1,由于链T1的基端为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所以不进行位置的校正。
如图3所示,线形形状检测部40与形状修正部50连接。形状修正部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状态)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图8是从全局坐标系C的Z轴的负方向观察利用形状修正部50修正后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时的图。如图8所示,通过形状修正部50将图8中虚线所示的检测线形形状71修正为修正形状75。通过校正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修正各个链Tj的形状来确定修正链(修正传感器间要素)T′j。修正形状75由各个修正链T′j构成。
形状修正部50具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其针对各个链Tj从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Tj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修正链T′j;以及形状修正控制部52,其将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控制为对所有链Tj进行形状修正的状态。并且,形状修正部50具备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该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每当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一个链Tj的形状修正时,使由未进行形状修正的链(未修正链)Tj构成的修正未完成部79平行移动,对位置进行校正。利用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修正未完成部79平行移动成与由通过形状修正而形成的修正链T′j构成的修正完成部77边界连续的状态。
如图3所示,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具备:传感器位置校正部(传感器状态校正部)55,其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位置(状态)进行校正;以及修正链形成部(修正传感器间要素形成部)57,其基于由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进行了校正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形成修正链T′j
此外,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具备使用粒子滤波器进行修正对象的链Tj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传感器状态估计部)61。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基于位于链Tj的前端的初始位置(初始状态),进行第1次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此外,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基于第1次的估计结果,进行第2次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即,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使用粒子滤波器,基于初始位置或上次估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并且,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具备将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控制成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状态的位置估计控制部(状态估计控制部)62。
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具备粒子散布部63、粒子移动部65、权重计算部67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传感器状态观测部)69。粒子散布部63、粒子移动部65、权重计算部67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在形状修正部50上连接着描绘部45。由形状修正部50进行了修正的全局坐标系C中的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通过描绘部45进行描绘。手术操作者能够在显示部47上确认由描绘部45描绘出的修正形状75。
这里,说明利用形状修正部50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的方法。如图4所示,形状修正部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步骤S106)。如前所述,若传感器间尺寸I处于小于50mm左右的范围,则在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假定为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I相等的直线状的链Tj的情况下,插入部11的形状检测时的误差也变小。但是实际上,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由于噪声等具有误差,并且插入到体腔内时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呈现出曲线形状。因此,插入部11的形状不限于沿着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1的中心处的长度方向,从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1的中心延伸设置到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中心的直线状的链形状。因此,进行检测线形形状71的形状修正较为重要。
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来修正检测线形形状71时,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针对各个链Tj从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Tj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修正链T′j。这里,对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j的形状修正的方法进行说明。这里,对从基端侧起第k个传感器单元Sk-1与从基端侧起第(k+1)个传感器单元Sk之间的、从基端侧起第k个链Tk的形状修正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利用形状修正部50修正检测线形形状71的形状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0至图15是说明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中的处理的图。如图10所示,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之前的状态下,到链Tk-1为止完成形状修正,形成修正完成部77。修正完成部77由修正链T′1~T′k-1构成。此外,形成由链Tk~TN构成的修正未完成部79。此时,修正完成部77与修正未完成部79的边界连续,传感器单元Sk在全局坐标系C中位于点Qk_0
在该状态下,通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开始进行在修正未完成部79中位于最基端侧的链(修正对象链)Tk的形状修正(步骤S111)。即,通过形状修正控制部52将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控制为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的状态。
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时,首先,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使用粒子滤波器,基于位于链Tk的前端的初始位置(Qk_0),估计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k的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基于初始位置估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时,首先通过粒子散布部63向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位置Qk_0的周边散布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A个)的粒子72(步骤S112)。这里,将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位置(即粒子滤波器中的状态向量)设为Qk_0(qxk_0,qyk_0,qzk_0),将初始位置Qk_0的误差的方差设为(δx,δy,δz)。在求出δx、δy、δz时,根据由于噪声等产生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的误差的方差,使用式(1)~式(15)求出传感器单元Sk-1的姿态角αk-1、βk-1、γk-1的误差的方差。并且,根据姿态角αk-1、βk-1、γk-1的误差的方差,使用式(16)求出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位置Qk_0的误差的方差δx、δy、δz。在对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位置Qk_0加上了误差的方差δx、δy、δz后的范围内同样散布粒子72。即,在将各个粒子72在全局坐标系C中的位置设为Qk_1 a(qxk_1 a,qyk_1 a,qzk_1 a)(a=1,2,…,A)时,在下式的范围内同样散布粒子72:
【数学式17】
qxk_0x≤qxk_1 a≤qxk_0X   (17.1)
qyk_0一δy≤qyk_1 a≤qyk_0y   (17.2)
qzk_0一δZ≤qzk_1 a≤qzk_0z   (17.3)。
即,将系统的噪声假定为白噪声。另外,也可以按经验确定粒子的散布范围,但是在散布范围过大的情况下,估计精度劣化。在最初散布各个粒子72时,预先对各个粒子72赋予初始的权重wk_0 a。权重wk_0 a例如在各个粒子72中恒定地以1/A给出。这里,粒子72用状态空间的A个离散的假设来表现状态向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各个粒子72具有与概率成比例的权重wk_0 a。即,在粒子滤波器中,使用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A个)粒子72估计状态向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并且,粒子移动部65基于插入部11的状态(移动状态、弯曲状态等)和传感器单元Sk中的测量数据检测各个粒子72的移动模型。并且,粒子移动部65根据与权重wk_0 a成比例的概率选择粒子72,基于检测到的移动模型使各个粒子72移动(步骤S113)。通过粒子移动部65将各个粒子72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插入部11不移动的静止状态,并且不进行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曲线插补,因此不进行粒子72的移动。
进而,通过权重计算部67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wk_1 a(步骤S114)。即,将各个粒子72的权重从wk_0 a更新为wk_1 a。权重计算部67首先计算对各个粒子72的似然性进行评价的似然度vk_1 a。通过似然度表示传感器单元Sk位于各个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后的移动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似然度为
【数学式18】
vk_1 a=h(bk_1 a)+g(φk_1 a)     (18)。
bk_1 a是在全局坐标系C中,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72之间的线段的尺寸。例如图11所示,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72A(全局坐标系C中的位置是Qk_1 s的粒子)之间的线段的尺寸为bk_1 s。这里,函数h(bk_1 a)例如为
【数学式19】
h(bk_1 a)exp(-|bk_1 a-b0|)        (19)。
将b0设为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传感器间尺寸I。根据式(19),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72之间的线段的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I的差越小,函数h(bk_1 a)越大,似然度越大。反之,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72之间的线段的尺寸与传感器间尺寸I的差越大,函数h(bk_1 a)越小,似然度越小。是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到各个粒子72的向量V1、与从各个粒子72到位置校正前的传感器单元Sk+1的向量V2所成的角度。例如图11所示,在粒子72A(全局坐标系C中的位置是Qk_1 s的粒子)处,向量V1与向量V2所成的角度为这里,函数g例如为
【数学式20】
这里,c是常数,例如为4。根据式(20),如果向量V1与V2所成的角度处于0度~±90度的范围,则g变大,似然度变大。反之,如果是除此以外的角度,则g变小,似然度变小。在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传感器间尺寸I设为50mm的情况下,实际上角度可以取0度~大致±90度的范围。该情况可以从将直径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大致相同的直径为10mm的树脂制管进行弯曲后的状态容易想到。角度的范围根据产品、插入部的位置而不同,因此期望与产品和/或插入部位置对应地进行调整。
并且,根据各个粒子72的似然度计算权重wk_1 a。各个粒子72的权重为
【数学式21】
w k _ 1 a = v k _ 1 a Σ a = 1 A v k _ 1 a - - - ( 21 )
即,权重是将似然度的合计设为1来对各个粒子72的似然度进行了标准化的值。如上所述那样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
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步骤S115)。此时,如图12所示,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计算各个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前的移动前粒子位置的加权平均,并将计算出的位置设为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k_1。并且,根据在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各个粒子72时使用的移动模型,进行从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k_1向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1的移动,并将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1估计为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通过粒子移动部65进行粒子72的移动,因此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k_1与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1的位置相同。
进而,通过位置估计控制部62判断是否进行了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M次)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16)。在当前状态下,由于只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16-否),因此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被位置估计控制部62控制成再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状态。此时,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基于第1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同样,在例如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基于第(t-1)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即,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基于通过上一次位置估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
进而,返回步骤S112,通过粒子散布部63散布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A个)的粒子72(步骤S112)。在第2次的位置估计中,基于在第1次的位置估计时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来散布粒子72。同样例如在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基于在第(t-1)次的位置估计时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来散布粒子72。即,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粒子散布部63基于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来散布粒子72。即,粒子散布部63成为基于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来散布粒子72的权重对应散布部。结果,如图13A和图13B所示,例如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计算出的权重较大的粒子72的移动前粒子位置的周边(图13A、图13B中的G1所示的范围),所散布的粒子72的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计算出的权重较小的粒子72的移动前粒子位置的周边(图13A、图13B中的G2所示的范围),所散布的粒子72的数量减少。另外,图13A示出了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散布的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前的移动前粒子位置,图13B示出了当前的粒子的移动前粒子位置。
并且,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也同样,粒子移动部65基于在第1次的估计中使用的移动模型,移动各个粒子72(步骤S113)。由此,将各个粒子72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
并且,通过权重计算部67,使用与式(18)~式(20)同样的式子,计算对各个粒子72的似然性进行评价的似然度。通过似然度表示传感器单元Sk位于各个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后的移动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并且,使用与式(21)同样的式子,根据似然度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步骤S114)。这里,在例如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替代式(18)~式(21)的似然度vk_1 a、权重wk_1 a、bk_1 a而分别使用似然度vk_t a、权重wk_t a、bk_t a进行计算。
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估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步骤S115)。此时,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计算各个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前的移动前粒子位置的加权平均,并将计算出的位置设为移动前传感器位置。并且,根据在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各个粒子72时使用的移动模型,进行从移动前传感器位置向移动后传感器位置的移动,并将移动后传感器位置估计为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例如,在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根据各个粒子72的加权平均计算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k_t,并通过根据移动模型的移动从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k_t移动到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t
进而,通过位置估计控制部62判断是否进行了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M次)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16)。在没有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16-否),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被位置估计控制部62控制成再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状态,再进行一次步骤S112~步骤S115。在进行了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16-是),进行到下一步骤。
如图14所示,在进行了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后,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根据利用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的估计结果,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k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17)。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将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从位于链Tk的前端的初始位置(Qk_0)校正到在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1的最终一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M次)的位置估计时估计出的传感器单元Sk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M。并且,修正链形成部57基于由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形成修正链T′k(步骤S117)。这里,连结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传感器单元Sk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k_M而成的线段成为修正链T′k。由于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移动,在通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之前的状态下连续的修正完成部77与修正未完成部79的边界变为不连续的状态。即,修正链T′k与链Tk+1成为不连续的状态。
另外,对于链Tk以外的链Tj,也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同样进行形状修正。即,在开始链(修正对象链)Tj的形状修正时(步骤S111),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使用粒子滤波器,进行修正对象的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位置估计。在进行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时,首先粒子散布部63基于传感器单元Sj的初始位置Qj_0、或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来散布预定数量的粒子72(步骤S112)。进而,粒子移动部65检测上述移动模型,并基于移动模型移动各个粒子72(步骤S113)。由此,将各个粒子72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
并且,通过权重计算部67,使用与式(18)~式(20)同样的式子,计算对各个粒子72的似然性进行评价的似然度。通过似然度检测传感器单元Sj位于各个粒子72的由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后的移动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并且,使用与式(21)同样的式子,根据似然度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步骤S114)。这里,由于进行了链Tj的形状修正,因此在例如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替代式(18)~式(21)的似然度vk_1 a、权重wk_1 a、bk_1 a而分别使用似然度vj_t a、权重wj_t a、bj_t a进行计算。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步骤S115)。例如,在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根据各个粒子72的加权平均计算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j_t,并通过根据移动模型的移动进行从移动前传感器位置Q′j_t向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j_t的移动。进而,将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j_t估计为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
进而,通过位置估计控制部62判断是否进行了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M次)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步骤S116)。在没有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16-否),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被位置估计控制部62控制成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状态,再进行一次步骤S112~步骤S115。在进行了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16-是),进入下一步骤。
在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进行了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后,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根据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的估计结果,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17)。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将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从位于链Tj的前端(全局坐标系C的较远一侧的端部)的初始位置(Qj_0)校正到在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1的最终一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M次)的位置估计时估计出的传感器单元Sj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j_M。并且,修正链形成部57基于由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形成修正链T′j(步骤S117)。这里,连结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j-1与传感器单元Sj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Qj_M而成的线段成为修正链T′j
图15是说明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中的处理的图。如图15所示,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并形成了修正链T′k后的状态下,形成有完成了形状修正的修正完成部77和未完成形状修正的修正未完成部79。修正完成部77由修正链T′1~T′k构成,修正未完成部79由链Tk+1~TN构成。此时,如前所述,通过链Tk的形状修正,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从点Qk_0移动到点Qk_M,因此修正完成部77与修正未完成部79的边界不连续。在该状态下,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使修正未完成部79平行移动到与修正完成部77边界连续的状态,从而对修正未完成部79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18)。即,修正未完成部79从图15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平行移动到实线所示的位置。
另外,对于链Tk以外的链Tj,也同样利用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校正修正未完成部79的位置。即,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了链Tj的形状修正后,修正完成部77与修正未完成部79的边界不连续。在该状态下,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使修正未完成部79平行移动到与修正完成部77连续的状态,从而对修正未完成部79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18)。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每当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一个链Tj的形状修正时,对修正未完成部79的位置进行校正。
进而,如图9所示,形状修正控制部52确认是否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了形状修正(步骤S119)。在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了形状修正的情况下,形成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进入下一步骤(步骤S119-是)。在没有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形状修正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1(步骤S119-否),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修正未完成部79中位于最靠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形状修正。即,在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形状修正之前,重复进行步骤S111~S118。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及使用了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形状检测方法中,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姿态检测部30根据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来检测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线形形状检测部40根据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来检测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并且,形状修正部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进而,形成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如上所述,根据观察时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11所配置的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来检测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因此不需要在体外设置读出线圈等。因此,能够实现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小型化、单纯化。
此外,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通过形状修正部50,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从而对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了修正。在形状修正部50中,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进行预定次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估计。在传感器单元Si的估计时,通过权重计算部67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计算出的粒子72的权重越大,通过粒子移动部65移动后的各个粒子72的移动后粒子位置越位于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1中的传感器单元Si的似然的位置(位于此处的概率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以高精度观测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校正到在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的最终一次的估计中由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观测到的位置即移动后传感器位置。因此,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成为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1中的传感器单元Si的似然的位置(位于此处的概率较高的位置)。形状修正部50基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检测线形形状71的修正,因此能够检测与实际的插入部11的形状的误差较小的修正形状75。由此,能够以高精度对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进行检测。
另外,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在插入部11未移动的静止状态下,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重力加速度,地磁传感器Bi测量地磁。进而,姿态检测部30根据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地磁来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进行检测。在静止状态下,重力加速度和地磁始终在恒定的方向上具有恒定的大小。由于根据重力加速度、地磁来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进行检测,所以在静止状态下,也能够以高精度检测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由此,能够以高精度对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进行检测。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至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部150的结构的图。形状修正部1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状态)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图17是从全局坐标系C的Z轴的负方向观察利用形状修正部50修正后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175时的图。如图17所示,通过形状修正部150将用图17的虚线所示的检测线形形状71修正为修正形状175。通过校正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修正各个链Tj的形状来确定圆弧(修正传感器间要素)Lj。修正形状175由各个圆弧Lj构成。实际上,插入到体腔内时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形状为曲线形状。这里,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因产品不同而有差异,但具有适度的弹性。因此,插入部11的曲线形状的曲率大幅变化的情况很少见。因此,通过将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形状假定为预定半径(曲率)的圆弧Lj来进行形状修正,形成与实际的插入部11的曲线形状的误差较小的修正形状75。
如图16所示,形状修正部150具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形状修正控制部152和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153。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针对各个链Tj从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Tj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圆弧(修正传感器间要素)Lj。即,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形成修正链T′j,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形成圆弧Lj。关于形状修正控制部152和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15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修正控制部52和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53为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省略其说明。
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具备:传感器位置校正部(传感器状态校正部)155,其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位置进行校正;以及圆弧形成部(修正传感器间要素形成部)157,其基于由传感器位置校正部155进行了校正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形成圆弧Lj。即,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修正链形成部57基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形成修正链T′j,本实施方式的圆弧形成部157形成圆弧Lj
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具备使用粒子滤波器进行修正对象的链Tj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传感器状态估计部)161。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基于位于链Tj的前端的初始位置,进行第1次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此外,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基于第1次的估计结果,进行第2次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观测。即,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使用粒子滤波器,基于初始位置或上次估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此外,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具备将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控制成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估计的状态的位置估计控制部(状态估计控制部)162。
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具备粒子散布部163、作为粒子移动部的曲线插补部165、权重计算部167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传感器状态观测部)169。粒子散布部163、曲线插补部165、权重计算部167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这里,说明利用形状修正部150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的方法。如图4所示,形状修正部1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步骤S106)。
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来修正检测线形形状71时,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针对各个链Tj从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Tj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圆弧Lj。这里,对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j的形状修正的方法进行说明。这里,对从基端侧起第k个传感器单元Sk-1与从基端侧起第(k+1)个传感器单元Sk之间的、从基端侧起第k个链Tk的形状修正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利用形状修正部150修正检测线形形状71的形状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9至图21是说明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中的处理的图。如图19所示,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之前的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到链Tk-1为止完成形状修正,形成修正完成部177。此外,形成由链Tk~TN构成的修正未完成部179。此时,修正完成部177与修正未完成部179的边界连续,传感器单元Sk在全局坐标系C中位于点Uk_0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该状态下,通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开始进行在修正未完成部179中位于最靠基端侧的链(修正对象链)Tk的形状修正(步骤S191)。即,通过形状修正控制部152将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控制为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的状态。
在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时,首先,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使用粒子滤波器,基于位于链Tk的前端的初始位置(Uk_0),估计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k的位置。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基于初始位置估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时,首先通过粒子散布部163向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位置Uk_0的周边散布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A个)的粒子172(步骤S192)。这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式(17)的范围内同样散布各个粒子172。
进而,通过曲线插补部165进行传感器单元Sk-1与由粒子散布部163散布的各个粒子172之间的曲线插补(步骤S193)。曲线插补部165使用基于插入部11的弯曲状态的移动模型进行曲线插补,移动各个粒子172的位置。即,曲线插补部165是使用基于插入部11的弯曲状态的移动模型来移动各个粒子172的粒子移动部。通过曲线插补部165将各个粒子172从插补前粒子位置(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插补后粒子位置(移动后粒子位置)。
这里,对传感器单元Sk-1与作为粒子172中的一个的粒子172A之间的曲线插补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在进行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172A之间的曲线插补链Tk的曲线插补之前的状态下,粒子172A位于插补前粒子位置F1。这里,将连结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172A的插补前粒子位置F1而成的线段设为第一线形形状171A。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尺寸为b′。此外,将连结粒子172A的插补前粒子位置F1与位于链Tk的前端的传感器单元Sk+1而成的线段设为第二线形形状171B。并且,形成第一插补法线174A和第二插补法线174B,该第一插补法线174A通过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基端,并与第一线形形状171A垂直,所述第二插补法线174B通过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前端,并与第二线形形状171B垂直。进而,计算第一插补法线174A与第二插补法线174B的交点O。在第一插补法线174A与第二插补法线174B不相交的情况下,计算第一插补法线174A与第二插补法线174B的距离最小的两点的中间点O。进而,将交点O或中间点O设为中心O来形成圆弧176。圆弧176具有与中心O和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基端之间的距离相同的半径R。即,圆弧176具有曲率1/R。此外,圆弧176是以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基端为起点的弧长与第一线形形状171A的尺寸b′相等的圆弧176。圆弧176的前端F2成为粒子172A的插补后粒子位置F2。即,通过曲线插补部165的曲线插补,粒子172A的位置从插补前粒子位置F1移动到插补后粒子位置F2。关于其他粒子,也同样从插补前粒子位置移动到插补后粒子位置。
进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权重计算部167计算各个粒子172的权重wk_1 a(步骤S194)。即,将各个粒子72的权重从初始的wk_0 a更新为wk_1 a。权重计算部167首先计算对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移动后粒子位置)的似然性进行评价的似然度vk_1 a。使用式(18)~式(20)计算似然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bk_1 a在全局坐标系C中,是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之间的圆弧的弧长。例如图20所示,在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172A之间(在该粒子处,设为a=s)之间,如前所述那样形成的圆弧176的弧长b′成为bk_1 s。此外,在式(19)中将b0设为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传感器间尺寸I。根据式(19),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172之间的圆弧的弧长与传感器间尺寸I的差越小,函数h(bk_1 a)越大,似然度越大。反之,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粒子172之间的圆弧的弧长与传感器间尺寸I的差越大,函数h(bk_1 a)越小,似然度越小。其中,如前所述那样,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之间的圆弧的弧长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前粒子位置之间的线段的尺寸相同,因此即使在将bk_1 a设为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前粒子位置之间的线段的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到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的向量V′1、与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到位置校正前的传感器单元Sk+1的向量V′2所成的角度。例如图20所示,在粒子172A(在该粒子处,设为a=s)处,从传感器单元Sk-1到粒子172A的插补后粒子位置F2的向量V′1、与从粒子172A的插补后粒子位置F2到传感器单元Sk+1的向量V′2所成的角度为根据式(20),如果向量V′1与V′2所成的角度处于0度~90度的范围,则g变大,似然度变大。反之,如果是除此以外的角度,则g变小,似然度变小。并且,使用式(21)根据各个粒子172的似然度计算权重wk_1 a
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1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步骤S195)。此时,如图21所示,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计算各个粒子172的由曲线插补部165插补前的插补前粒子位置的加权平均,并将计算出的位置设为移动前传感器位置U′k_1。并且,根据在粒子移动部65进行曲线插补时使用的移动模型,进行从移动前传感器位置U′k_1向移动后传感器位置Uk_1的移动,并将移动后传感器位置Uk_1估计为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
进而,通过位置估计控制部162判断是否进行了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M次)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96)。在当前状态下,只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96-否),因此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被位置估计控制部162控制成再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状态。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基于通过上一次位置估计的估计结果,进行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
进而,返回步骤S192,通过粒子散布部163散布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A个)的粒子172(步骤S192)。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粒子散布部163基于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由权重计算部1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172的权重来散布粒子172。结果例如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计算出的权重较大的粒子172的插补前粒子位置的周边,所散布的粒子172的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在上一次的位置估计时计算出的权重较小的粒子172的插补前粒子位置的周边,所散布的粒子72的数量减少。
并且,在第2次及以后的位置估计中,也同样由曲线插补部165基于在第1次的估计中使用的移动模型,进行传感器单元Sk-1与各个粒子172之间的曲线插补(步骤S193)。由此,将各个粒子172从插补前粒子位置移动到插补后粒子位置。
并且,通过权重计算部167,使用与式(18)~式(20)同样的式子,计算对传感器单元Sk位于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进行评价的似然度。通过似然度检测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的似然性。并且,使用与式(21)同样的式子,根据似然度计算各个粒子72的权重(步骤S194)。这里,在例如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替代式(18)~式(21)的似然度vk_1 a、权重wk_1 a、bk_1 a而分别使用似然度vk_t a、权重wk_t a、bk_t a进行计算。
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1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1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步骤S195)。例如,在第t次的位置估计中,根据各个粒子172的加权平均计算插补前传感器位置U′k_t,利用上述移动模型进行曲线插补。通过曲线插补进行从插补前传感器位置U′k_t向插补后传感器位置Uk_t的移动。
进而,通过位置估计控制部162判断是否进行了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M次)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步骤S196)。在没有进行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96-否),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被位置估计控制部162控制成再进行一次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状态,再进行一次步骤S192~步骤S195。在进行了预定次数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的情况下(步骤S196-是),进入下一步骤。
如图17所示,在进行了预定次数(例如2次)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估计后,传感器位置校正部155根据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的估计结果,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k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k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97)。传感器位置校正部155将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从位于链Tk的前端的初始位置(Uk_0)校正到在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的最终一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M次)的位置估计时估计出的传感器单元Sk的插补后传感器位置Uk_M。并且,圆弧形成部157基于由传感器位置校正部155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形成圆弧Lk(步骤S197)。这里,连结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传感器单元Sk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Uk_M而成的圆弧成为圆弧Lk。另外,通过用上述移动模型对传感器单元Sk-1与传感器单元Sk的插补前传感器位置U′k_M之间进行曲线插补,形成连结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k-1与传感器单元Sk的插补后传感器位置Uk_M而成的圆弧。由于传感器单元Sk的位置移动,在通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进行链Tk的形状修正之前的状态下连续的修正完成部177与修正未完成部179的边界变为不连续的状态。即,圆弧Lk与链Tk+1成为不连续的状态。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该状态下,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153使修正未完成部179平行移动到与修正完成部177的边界连续的状态,从而对修正未完成部179的位置进行校正(步骤S198)。
另外,对于链Tk以外的链Tj,也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同样进行形状修正,从而形成圆弧Lj。此外,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153每当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进行一个链Tj的形状修正时,对修正未完成部179的位置进行校正。
进而,如图17所示,形状修正控制部152确认是否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了形状修正(步骤S199)。在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了形状修正的情况下,形成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175,进入下一步骤(步骤S199-是)。在没有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形状修正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91(步骤S199-否),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进行修正未完成部179中位于最靠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形状修正。即,在针对所有的链Tj完成形状修正之前,重复进行步骤S191~S198。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及使用了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形状检测方法中,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姿态检测部30根据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来检测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线形形状检测部40根据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来检测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检测线形形状71。并且,形状修正部150通过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对由线形形状检测部40检测到的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修正。进而,形成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175。如上所述,根据观察时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11所配置的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来检测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175,因此不需要在体外设置读出线圈等。因此,能够实现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的小型化、单纯化。
此外,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通过形状修正部150,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校正,从而对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了修正。在形状修正部150中,利用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的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进行预定次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估计。在传感器单元Si的估计时,通过权重计算部167计算各个粒子172的权重。进而,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基于由权重计算部167计算出的各个粒子1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计算出的粒子172的权重越大,通过曲线插补部65的曲线插补而进行插补后的各个粒子172的插补后粒子位置(移动后粒子位置)越位于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1中的传感器单元Si的似然的位置(位于此处的概率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以高精度观测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传感器位置校正部155将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校正到在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161的最终一次的估计中由传感器位置观测部169观测到的位置即插补后传感器位置(移动后传感器位置)。因此,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成为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1中的传感器单元Si的似然的位置(位于此处的概率较高的位置)。形状修正部150基于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进行检测线形形状71的修正,因此能够检测与实际的插入部11的形状的误差较小的修正形状175。由此,能够以高精度对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175进行检测。
并且,在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1中,通过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151将各个链Tj的形状修正为圆弧(修正传感器间要素)Lj。实际上,插入到体腔内时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形状为曲线形状。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因产品不同而有差异,但具有适度的弹性。因此,插入部11的曲线形状的曲率大幅变化的情况很少见。因此,通过将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形状修正为预定半径(曲率)的圆弧Lj,能够检测与实际的插入部11的曲线形状的误差较小的修正形状175。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能够对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平行移动的运动状态下的插入部11的修正形状75进行检测。即,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的粒子移动部65基于由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到的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各个粒子72的移动。
在基于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各个粒子的移动时,首先,设置在计算机8中的加速度检测部(未图示)取得由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到的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
进而,加速度检测部基于运动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将在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测量到的加速度向量分解为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进而,对在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测量到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进行检测。在运动状态下,对在静止状态下产生于铅垂方向的重力加速度施加由插入部11的移动产生的分量,因此,在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测量到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22】
a · thi = a thi _ X a thi _ Y - g + a thi _ Z T - - - ( 22 ) .
并且,由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到的加速度向量的局部坐标系Ci的Xi轴方向分量、Yi轴方向分量、Zi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23】
a · obsi ′ a Bi _ X ′ a Bi _ Y ′ a Bi _ Z ′ T - - - ( 23 ) .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由于考虑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平行移动的情况,因此,在接近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单元Si中,局部坐标系C中的加速度向量假定为相同。在实际的内窥镜10中,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传感器间尺寸I非常小,因此该假定是可能的。通过这样假定,例如在传感器单元S1测量的加速度向量与传感器单元S2测量的加速度向量之间,成为
【数学式24】
a · th 1 = a · th 2 - - - ( 24.1 )
| | a · obs 1 ′ | | = | | a · obs 2 ′ | | - - - ( 24.2 ) .
进而,根据式(24.1)、式(24.2),如下关系分别成立:
【数学式25】
ath1_X ath1_Y ath1_Z]T=[ath2_X ath2_Y ath2_Z]T      (25.1)
a B 1 _ X ′ a B 1 _ Y ′ a B 1 _ Z ′ T = a B 2 _ X ′ a B 2 _ Y ′ | | a · obs 1 ′ | | 2 - ( a B 2 _ X ′ 2 + a B 2 _ Y ′ 2 ) T
这里,在传感器单元S1中,根据全局坐标系C与局部坐标系C1的关系,使用式(1)的旋转矩阵,成为
【数学式26】
a · obs 1 ′ = ( C B 1 G ) T a · th 1 = - sin γ 1 · sin α 1 · sin β 1 + c o s β 1 · c os γ 1 - sin γ 1 · co s α 1 sin γ 1 · sin α 1 · cos β 1 - sin β 1 · cos γ 1 cos γ 1 · sin α 1 · sin β 1 + cos β 1 · sin γ 1 cos γ 1 · cos α 1 - cos γ 1 · sin α 1 · cos β 1 + sin β 1 · sin γ 1 - cos α 1 · sin β 1 sin α 1 cos α 1 · cos β 1 = a th 1 _ X a th 1 _ Y - g + a th 1 _ Z - - - ( 26 ) .
同样,在传感器单元S2中,根据全局坐标系C与局部坐标系C2的关系,使用式(1)的旋转矩阵,成为
【数学式27】
a · obs 2 ′ = ( C B 2 G ) T a · th 2 = - sin γ 2 · sin α 2 · sin β 2 + c o s β 2 · c o s γ 2 - sin γ 2 · co s α 2 sin γ 2 · sin α 2 · cos β 2 - sin β 2 · cos γ 2 cos γ 2 · sin α 2 · sin β 2 + c os β 2 · si n γ 2 cos γ 2 · co s α 2 - cos γ 2 · sin α 2 · cos β 2 + sin β 2 · sin γ 2 - cos α 2 · sin β 2 sin α 2 cos α 2 · cos β 2 = a th 2 _ X a th 2 _ Y - g + a th 2 _ Z - - - ( 27 ) .
利用式(25.1)的关系,解出式(26)、(27),由此,求出传感器单元S1、S2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ath1_x(ath2_X)、Y轴方向分量ath1_Y(ath2_Y)、Z轴方向分量ath1_Z(ath2_Z)。使用式(1)的旋转矩阵,由式(13)所示的地磁传感器Bi测量的地磁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各个轴方向分量与由式(9)所示的地磁向量的局部坐标系Ci的各个轴方向分量的关系成为
【数学式28】
M · obsi = ( C Bi G ) T M · th = - sin γ i · sin α i · sin β i + c o s β i · c o s γ i - sin γ i · co s α i sin γ i · sin α i · c os β i - sin β i · cos γ i cos γ i · sin α i · sin β i + c os β i · si n γ i cos γ i · c os α i - cos γ i · sin α i · cos β i + sin β i · sin γ i - cos α i · sin β i sin α i cos α i · cos β i = E X E Y E Z - - - ( 28 ) .
在式(28)中,在包括代入了i=1(或2)的地磁的关系式在内求解式(25.1)(26)(27)的情况下,相对于12个方程式,未知数除了6个姿态角之外还有6个加速度,合计为12个。其结果,能够通过数值运算求出传感器单元S1、S2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ath1_x(ath2_X)、Y轴方向分量ath1_Y(ath2_Y)、Z轴方向分量ath1_Z(ath2_Z)。对于其它传感器单元Si也同样求出各个传感器单元Si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athi_x、Y轴方向分量athi_Y、Z轴方向分量athi_Z
并且,设置在计算机8中的位移计算部(未图示)基于由加速度检测部检测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自上次的静止状态开始的位移。通过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athi_x、Y轴方向分量athi_Y、Z轴方向分量athi_Y进行双重积分,求出各个传感器单元Si自上次的静止状态开始的位移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并且,在位移计算部中,还计算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通过对各个传感器单元Si测量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的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athi_x、Y轴方向分量athi_Y、Z轴方向分量athi_Y进行1次积分,求出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
粒子移动部65基于由加速度检测部和位移计算部检测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检测各个粒子72的移动模型。进而,基于移动模型将各个粒子172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图9的步骤S113)。即,粒子移动部65是如下的运动状态移动模型实施部:根据在运动状态下检测到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来检测移动模型,基于移动模型来移动各个粒子72。
并且,如上所述,根据移动后粒子位置的似然性即各个粒子72的似然度,计算权重(步骤S114)。进而,根据各个粒子72的权重观测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步骤S115)。进行预定次数的以上那样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估计,并将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校正为通过最终一次的位置估计而估计出的移动后传感器位置(步骤S117)。并且,根据位置校正后的传感器单元Si的位置,形成各个传感器单元Si之间的形状修正后的形状即修正传感器间要素(步骤S117)。如上所述,即使在运动状态下,也能够检测对检测线形形状71进行形状修正后的修正形状75。
(其他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155进行了修正对象链Tj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位置校正,但例如除了位置校正以外,还可以进行传感器单元Sj的姿态校正。即,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155只要是对修正对象链Tj的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j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的传感器状态校正部即可。此时,还通过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161,使用粒子滤波器进行传感器单元Sj的姿态估计。即,传感器位置估计部61、161是使用粒子滤波器对传感器单元Sj的至少位置进行估计的传感器状态估计部。此外,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9、169是观测传感器单元Sj的至少位置的传感器状态观测部。例如,在进行传感器单元Sk的姿态估计的情况下,除了式(17.1)~式(17.3)所示的全局坐标系中的位置以外,通过粒子散布部63散布的各个粒子72具有姿态。这里,将通过式(7)、式(8)、式(12)(或式(15))求出的传感器单元Sk的局部坐标系Ck的姿态角设为αk、βk、γk,是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姿态(初始状态),将各个姿态角的误差的方差设为δα、δβ、δγ。在第1次的估计中,在对通过式(7)、式(8)、式(12)(或式(15))求出的传感器单元Sk的初始姿态(姿态角αk、βk、γk)加上了误差的方差δα、δβ、δγ后的范围内同样散布粒子72。即,在将传感器单元Sk的第1次估计中的各个粒子72的姿态角设为αk_1 a、βk_1 a、γk_1 a(a=1,2,…,A)时,在下式的范围内同样散布各个粒子72:
【数学式29】
αkα≤αk_1 a≤αkα   (29.1)
βkβ≤βk_1 a≤βkβ   (29.2)
γkγ≤γk_1 a≤γkγ   (29.3)。
根据由于噪声等产生的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测量数据的误差的方差,使用式(1)~式(15)求出误差的方差δα、δβ、δγ。在第2次及以后的估计中,基于上一次估计时的粒子72的权重来确定各个粒子72的姿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个局部坐标系Ci是Yi轴方向与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处的长度方向一致的坐标系。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各个局部坐标系Ci是以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为原点并且Xi轴、Yi轴、Zi轴中的任意一个轴是轴方向与传感器单元Si的中心处的长度方向一致的长度方向轴的坐标系即可。其中,当Xi轴是长度方向轴时,以式(16.1)、式(16.2)代替eyk-1,使用
【数学式30】
exk-1=[1 0 0]T    (30)。
同样,当Zi轴是长度方向轴时,以式(16.1)、式(16.2)代替eyk-1,使用
【数学式31】
ezk-1=[0 0 1]T   (31)。
这里,exk-1是局部坐标系Ck-1的原点处的长度方向即Xk-1轴方向的单位向量,ezk-1是局部坐标系Ck-1的原点处的长度方向即Zk-1轴方向的单位向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局坐标系C是这样的坐标系:以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的中心为原点,Z轴与铅垂方向一致,X轴和Y轴配置于水平面上。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是这样的坐标系即可:X轴、Y轴、Z轴中的任意一个轴是轴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铅垂方向轴,铅垂方向轴以外的两个轴是配置于水平面上的水平方向轴。由此,姿态检测部30能够基于由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的重力加速度和由地磁传感器Bi测量的地磁,来检测各个传感器单元Si的姿态。其中,在X轴为铅垂方向轴的情况下,式(2)所示的重力加速度向量的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分量、Y轴方向分量、Z轴方向分量为
【数学式32】
a · th = - g 0 0 T - - - ( 32 )
此外,在全局坐标系C的X轴方向上没有作用地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姿态角αi、βi、γi是按照偏摆角γi、俯仰角αi、滚转角βi的顺序旋转的(Z,X,Y)型,但在该情况下,改变姿态角αi、βi、γi的旋转顺序,而使用与式(1)的旋转矩阵不同的旋转矩阵。由此,基于由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的加速度数据,利用第一角度计算部34计算绕水平方向轴即Y轴、Z轴的姿态角βi、γi。并且,基于由地磁传感器Bi测量的地磁数据,利用第二角度计算部36计算绕铅垂方向轴即X轴的姿态角αi。对于Y轴为铅垂方向轴的情况也同样,基于由加速度传感器Ai测量的加速度数据,利用第一角度计算部34计算绕水平方向轴即X轴、Z轴的姿态角αi、γi。并且,基于由地磁传感器Bi测量的地磁数据,利用第二角度计算部36计算绕铅垂方向轴即Y轴的姿态角βi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局坐标系C以最靠基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0的中心为原点,但也可以以最靠前端侧的传感器单元SN的中心为原点。此时,链形成部41使用式(16.1)、式(16.2),求出链Tj的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位于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时的、链Tj的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Sj-1的坐标P'j(Ixj,Iyj,Izj)。进而,通过将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与坐标P'j(Ixj,Iyj,Izj)呈直线状连结,形成链Tj。此外,在通过形状修正部50的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51进行链Tj的形状修正时,从前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近的一侧)的链Tj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此时,传感器位置校正部55对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位置进行校正。因此,通过传感器位置观测部61进行预定次数的修正对象的链(修正对象链)Tj的基端侧(离全局坐标系C的原点较远的一侧)的传感器单元(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Sj的观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2)

1.一种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具备:
内窥镜,其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以沿长度方向彼此离开预定的传感器间尺寸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传感器单元且具有挠性;
姿态检测部,其基于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
线形形状检测部,其基于由所述姿态检测部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将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所述传感器间尺寸相等的直线状的链,来检测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检测线形形状;以及
形状修正部,其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检测对所述线形形状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检测线形形状进行修正后的修正形状;
其中,所述形状修正部具备:
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其在以最靠基端侧或最靠前端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的中心为原点的全局坐标系中,针对各个所述链从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近一侧的所述链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所述修正形状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即修正传感器间要素;
形状修正控制部,其将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控制为对所有所述链进行所述形状修正的状态;以及
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该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每当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进行一个所述链的所述形状修正时,使由未进行所述形状修正的所述链即未修正链构成的修正未完成部平行移动为与由通过所述形状修正而形成的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构成的修正完成部边界连续的状态,对所述修正未完成部的位置进行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具备:
传感器状态估计部,其在通过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进行所述形状修正的对象的所述链即修正对象链中,使用所述粒子滤波器,基于通过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进行所述修正对象链的形状修正之前的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初始状态或上一次的估计的估计结果,对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远一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即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进行估计;以及
状态估计控制部,其将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控制成进行预定次数的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所述估计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具备:
传感器状态校正部,其基于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的估计结果,校正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以及
修正传感器间要素形成部,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状态校正部进行了校正的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位置来形成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具备:
粒子散布部,其基于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所述初始状态或上一次的所述估计的估计结果,散布预定数量的粒子;
粒子移动部,其根据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状态和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移动模型,并基于所述移动模型,使所散布的各个所述粒子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
权重计算部,其对表示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位于各个所述粒子的所述移动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的似然度进行计算,并根据所述似然度计算各个所述粒子的权重;以及
传感器状态观测部,其基于由所述权重计算部计算出的各个所述粒子的所述权重,对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进行观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粒子移动部是如下的曲线插补部:根据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弯曲状态检测所述移动模型,并基于所述移动模型,进行所述修正对象链的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近一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与各个所述粒子之间的曲线插补,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粒子移动部是如下的运动状态移动模型实施部:根据在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平行移动的运动状态下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在所述全局坐标系中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来检测所述移动模型,基于所述移动模型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
7.一种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内窥镜的具有挠性的插入部中以沿长度方向彼此离开预定的传感器间尺寸的方式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单元进行测量;
姿态检测部基于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
线形形状检测部基于所述姿态检测部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姿态,将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假定为尺寸与所述传感器间尺寸相等的直线状的链,来检测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检测线形形状;以及
形状修正部使用粒子滤波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检测对所述线形形状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检测线形形状进行修正后的修正形状;
其中,所述形状修正部对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至少位置进行校正,并对所述修正形状进行检测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形状修正部的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在以最靠基端侧或最靠前端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的中心为原点的全局坐标系中,针对各个所述链从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近一侧的所述链起依次进行形状修正,形成所述修正形状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之间的形状即修正传感器间要素;
所述形状修正部的形状修正控制部控制成如下的状态: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对所有所述链进行所述形状修正;以及
所述形状修正部的未修正链位置校正部每当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进行一个所述链的所述形状修正时,使由未进行所述形状修正的所述链即未修正链构成的修正未完成部平行移动为与由通过所述形状修正而形成的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构成的修正完成部边界连续的状态,对所述修正未完成部的位置进行校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形成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的传感器状态估计部在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进行所述形状修正的对象的所述链即修正对象链中,使用所述粒子滤波器,基于进行所述修正对象链的所述形状修正之前的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初始状态或上一次的估计的估计结果,对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远一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即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进行估计;以及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的状态估计控制部控制成如下状态: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进行预定次数的所述估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形成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的传感器状态校正部基于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估计结果,校正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以及
所述形状修正顺序实施部的修正传感器间要素形成部基于所述传感器状态校正部校正后的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位置,形成所述修正传感器间要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对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进行估计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的粒子散布部基于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所述初始状态或上一次的所述估计的估计结果,散布预定数量的粒子;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的粒子移动部根据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状态和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中的测量数据来检测移动模型,并基于所述移动模型,使所述粒子散布部所散布的各个所述粒子从移动前粒子位置移动到移动后粒子位置;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的权重计算部对表示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位于各个所述粒子的所述移动后粒子位置处的似然性的似然度进行计算,并根据所述似然度计算各个所述粒子的权重;以及
所述传感器状态估计部的传感器状态观测部根据所述权重计算部计算出的各个所述粒子的所述权重,对所述状态校正对象传感器的至少位置进行观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粒子移动部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作为所述粒子移动部的曲线插补部根据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的弯曲状态检测所述移动模型,并基于所述移动模型,进行所述修正对象链的离所述全局坐标系的所述原点较近一侧的所述传感器单元与各个所述粒子之间的曲线插补,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其中,
所述粒子移动部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作为所述粒子移动部的运动状态移动模型实施部根据在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平行移动的运动状态下检测到的各个所述传感器单元在所述全局坐标系中的加速度向量、速度向量、位移来检测所述移动模型,基于所述移动模型使各个所述粒子移动。
CN201180003553.7A 2010-05-31 2011-04-19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36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5153 2010-05-31
JP2010125153 2010-05-31
PCT/JP2011/059636 WO2011152140A1 (ja) 2010-05-31 2011-04-19 内視鏡形状検出装置及び内視鏡の挿入部の形状検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3603A CN102573603A (zh) 2012-07-11
CN102573603B true CN102573603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066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35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3603B (zh) 2010-05-31 2011-04-19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85585B2 (zh)
EP (1) EP2449954B1 (zh)
JP (1) JP4897122B2 (zh)
CN (1) CN102573603B (zh)
WO (1) WO20111521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0457B8 (en) * 2010-08-27 2016-10-26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ic form detection device and form detecting method of insertion section of endoscope
US8403829B2 (en) 2010-08-27 2013-03-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ic form detection device and form detecting method of insertion section of endoscope
JP6128792B2 (ja) * 2012-10-16 2017-05-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観察装置、観察支援装置、観察装置の作動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4110118A1 (en) * 2013-01-10 2014-07-17 Ohio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evaluating a colonoscopy procedure
JP2015181643A (ja) * 2014-03-24 2015-10-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湾曲形状推定システム、管状挿入システム、及び、湾曲部材の湾曲形状推定方法
CN114795471A (zh) * 2015-04-06 2022-07-29 直观外科手术操作公司 在图像引导的外科手术中的配准补偿的系统和方法
JP6424270B2 (ja) * 2015-04-10 2018-11-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ファイバセンサ
CN112294236B (zh) * 2020-10-14 2022-03-25 北京大学 内窥镜前端弯曲部形态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113116475B (zh) * 2020-12-31 2023-06-20 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经导管的导航处理方法、装置、介质、设备与导航系统
CN114617520B (zh) * 2022-01-30 2024-03-19 常州朗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导管头端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7475562B1 (ja) 2023-08-22 2024-04-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動作計画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862A (ja) * 1998-12-17 2000-06-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挿入形状検出装置
JP2007319622A (ja) * 2006-06-05 2007-12-13 Olympus Corp 内視鏡装置
CN101222882A (zh) * 2005-05-16 2008-07-16 直观外科手术公司 通过机械微创外科手术过程中联合传感器和/或照相机导出数据实现3-d刀具跟踪的方法与系统
CN101227854A (zh) * 2005-07-25 2008-07-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医疗用控制装置
JP200915386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用システム
JP2010104426A (ja) * 2008-10-28 2010-05-1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9718A (en) * 1993-10-18 2000-05-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form detecting apparatus in which coil is fixedly mounted by insulating member so that form is not deformed within endoscope
US5971976A (en) * 1996-02-20 1999-10-26 Computer Motion, Inc. Motion minim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use in surgical procedures
JP3910688B2 (ja) 1997-07-01 2007-04-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形状検出装置及び内視鏡形状検出方法
US6564088B1 (en) * 2000-01-21 2003-05-13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obe for localized tissue spectroscopy
US6845190B1 (en) * 2000-11-27 2005-01-1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ontrol of an optical fiber scanner
US8337444B2 (en) * 2001-05-22 2012-12-25 Alfred E. Mann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asurement of cardiac output and blood volume by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indicator dilution for hemodialysis
US8073528B2 (en) * 2007-09-30 2011-12-06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Tool tracking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ducts for image guided surgery
US8108072B2 (en) * 2007-09-30 2012-01-31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obotic instrument tool tracking with adaptive fusion of kinematics information and image information
US8147503B2 (en) * 2007-09-30 2012-04-03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Methods of locating and tracking robotic instruments in robotic surgical systems
EP1908389B1 (en) * 2005-07-25 2012-01-2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Medical controll apparatus
US20070106114A1 (en) * 2005-11-09 2007-05-10 Pentax Corporation Endoscope-shape monitoring system
IL181470A (en) * 2006-02-24 2012-04-30 Visionsense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navigation within a flexible organ in the human body
KR101422558B1 (ko) * 2007-01-29 2014-07-24 인튜어티브 서지컬 인코포레이티드 형상 센서를 이용하여 기계를 제어하는 시스템
WO2010050526A1 (ja) * 2008-10-28 2010-05-0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WO2011094518A2 (en) * 2010-01-28 2011-08-04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Image-based global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applicable to bronchoscopy guidan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5862A (ja) * 1998-12-17 2000-06-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挿入形状検出装置
CN101222882A (zh) * 2005-05-16 2008-07-16 直观外科手术公司 通过机械微创外科手术过程中联合传感器和/或照相机导出数据实现3-d刀具跟踪的方法与系统
CN101227854A (zh) * 2005-07-25 2008-07-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医疗用控制装置
JP2007319622A (ja) * 2006-06-05 2007-12-13 Olympus Corp 内視鏡装置
JP2009153863A (ja) * 2007-12-27 2009-07-1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用システム
JP2010104426A (ja) * 2008-10-28 2010-05-1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52140A1 (ja) 2011-12-08
CN102573603A (zh) 2012-07-11
JPWO2011152140A1 (ja) 2013-07-25
EP2449954B1 (en) 2014-06-04
JP4897122B2 (ja) 2012-03-14
US20120059221A1 (en) 2012-03-08
EP2449954A4 (en) 2012-08-22
EP2449954A1 (en) 2012-05-09
US8585585B2 (en) 2013-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3603B (zh)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CN103228195B (zh) 插入部形状估计装置
CN102487602B (zh)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EP298550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sition of pipeline
US9719786B2 (en) Systems for navigating using corrected yaw bias values
US20120065926A1 (en) Integrated motion sensing apparatus
CN107588769A (zh) 一种车载捷联惯导、里程计及高程计组合导航方法
CN102481089B (zh) 内窥镜形状检测装置及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检测方法
CN109186597A (zh) 一种基于双mems-imu的室内轮式机器人的定位方法
CN115615430B (zh) 基于捷联惯导的定位数据修正方法及系统
CN111189474A (zh) 基于mems的marg传感器的自主校准方法
RU2539140C1 (ru)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ая бесплатформе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навигации средней точности для беспилотного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12629558A (zh) 车辆惯导匹配矫正方法和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945889B (zh) 一种基于双姿态传感器的关节角度测量方法
US8403829B2 (en) Endoscopic form detection device and form detecting method of insertion section of endoscope
JP6592696B2 (ja) 管路計測装置及び管路計測方法
JP5870656B2 (ja) 軌跡演算装置および軌跡演算方法
JP4988170B2 (ja) 方位角計測装置、および、方位角計測方法
JP2006118972A (ja) パイプラインの形状計測評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5424226B2 (ja) 傾斜角度推定システム
JP2006118971A (ja) パイプラインの形状計測評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21162547A (ja) 管路形状推定方法及び管路形状推定装置
CN114119774A (zh) 参数初始化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794323A (zh) 一种基于多模型的火星大气进入容中断估计方法
CN118565456A (zh) 一种基于惯导和uwb的手持单机搜救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