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0854B -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0854B
CN102560854B CN201110305656.0A CN201110305656A CN102560854B CN 102560854 B CN102560854 B CN 102560854B CN 201110305656 A CN201110305656 A CN 201110305656A CN 102560854 B CN102560854 B CN 1025608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sedimentation
spun down
down shee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056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0854A (zh
Inventor
平野秀雄
野口康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oto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Okamoto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oto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Okamoto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60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0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0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08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9/00Knitting processes, apparatus or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02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one set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能量损失而减小驱动负载的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沉降片(3)具有能够围绕轴线旋转的旋转体(4)和以能够使旋转体(4)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体(4)的支撑构件(32、34)。在旋转体(4)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41),该沉降齿(41)能够钩挂针织纱并且传递旋转驱动力。

Description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在圆织机上使用的沉降片采用进行往复移动的部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26830号公报)。现有的沉降片,配置于线圈编织件的两侧,通过进行往复移动进行动作,以保持缠绕于线圈编织件的针织纱,并使所保持的线圈脱离线圈编织件。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沉降片,因为进行往复运动,所以能量损失大,而要求抑制能量损失。另外,具有在沉降片后退时,沉降片上保持的线圈脱落而导致线圈浮起的缺点。
发明内容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能量损失而减小驱动负载的旋转沉降片、具有该旋转沉降片的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体,能够围绕轴线旋转;以及支撑构件,以使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体,在旋转体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该沉降齿能够钩挂针织纱并传递旋转驱动力。
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沉降片,能够代替现有的往复运动方式的沉降片,而实现利用旋转运动的沉降片。由此,与现有的往复运动方式相比较,能够抑制摩擦热的产生,抑制能量损失从而减小驱动负载。另外,在旋转沉降片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凸部,因为是能够钩挂针织纱的结构,因此即使在旋转体反向旋转了的情况下,针织纱也能够钩挂于某一个凸部,而能够防止沉降片上保持的线圈脱离而使线圈浮起。
另外,优选旋转体是由平板形成并形成为圆环状的沉降片环。由此,能够实现结构简单的旋转沉降片。
另外,优选,支撑构件具有:圆盘状的旋转轴,收容于沉降片环的开口部内;以及支撑板,从轴线方向的两侧支撑旋转轴。
根据这样构成的旋转沉降片,通过使用收容于沉降片环的开口部中的圆盘状的旋转轴,能够在不使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旋转轴的情况下,使沉降片环适当地旋转。另外,因为在沉降片环的周面形成有多个齿,所以能够经由该多个齿传递旋转驱动力。沉降片环、旋转轴、支撑板能够全部由板材形成,从而能够抑制加工成本。
另外,可以将上述的沉降片环、旋转轴、支撑板构成为一体。由此,能够独立地对沉降片环进行旋转控制。另外,若沉降片环、旋转轴、支撑板形成为薄板状,则结构简单,能够使织机小型化。通过使全部的部件形成为板状,能够使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支撑板具有圆形部,该圆形部从侧方支撑旋转轴且从侧方覆盖沉降片环,圆形部具有:第1弯曲形状,使作为凸部的沉降齿露出到外侧;以及第2弯曲形状,与第1弯曲形状连续形成,且曲率半径大于第1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沉降片环的旋转,设置于沉降片环的周缘部的凸部(沉降齿)在第2弯曲形状部分隐藏于支撑板的内侧,因此,钩挂于凸部的针织纱被第2弯曲形状引导,而从凸部取下。由此,能够利用旋转运动容易地将所钩挂的针织纱取下。
另外,优选在沉降齿上形成有阶梯,而能够在不同的位置钩挂多条针织纱。由此,能够实现适用于毛圈编织的旋转沉降片。
另外,本发明的织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线圈编织件,进行线圈编织;沉降片,对供给至线圈编织件的针织纱进行保持;以及保持台,保持线圈编织件及沉降片,使所述线圈编织件及沉降片围绕在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进行旋转运动,沉降片是具有旋转体和支撑构件的旋转沉降片,所述旋转体能够围绕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所述支撑构件以使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旋转体,在旋转体的周缘部上形成有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该沉降齿能够钩挂针织纱并且传递旋转驱动力。
根据具有这样构成的旋转沉降片的织机,能够取代现有的往复运动方式的沉降片,而实现利用旋转运动的沉降片。由此,与现有的往复运动方式相比较,能够实现抑制摩擦热的产生而降低驱动负载的织机。
另外,优选具有:旋转沉降片用驱动齿轮,与设置于旋转体的周缘部的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啮合;以及旋转沉降片用伺服马达,对旋转沉降片用驱动齿轮给予旋转驱动力。
由此,能够使用伺服马达适当地控制沉降片环的旋转角。
另外,优选,线圈编织件具有:转子,形成为圆盘状且周面为滑动面;一对轴承板,在转子的径向上分离,能够滑动地支撑转子的周面;一对支撑板,隔着转子及一对轴承板配置于转子的板厚方向的两侧,支撑转子及一对轴承板,轴承板及支撑板形成一体并构成薄板状,在转子上设置有钩挂凹部,该钩挂凹部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并通过从周面侧向内侧开口而形成,在转子的周缘部形成有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多个齿,在一对支撑板上形成有针织纱插通口,该针织纱插通口用于使针织纱进入或脱离钩挂凹部。
根据这样构成的织机,线圈编织件具有能够旋转的转子,转子的周面形成为滑动面,因而能够不使用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旋转轴,就能够恰当地使转子旋转。另外,在转子的周面形成有多个齿,因此能够通过该多个齿传递旋转驱动力。转子、轴承板、支撑板全部能够由板材形成,从而能够抑制加工成本。另外,因为上述的转子、轴承板、支撑板形成为一体,所以能够独立地对转子进行旋转控制。另外,将转子、轴承板、支撑板构成为薄板状,所以结构简单,能够使织机小型化。由于全部的部件为板状,所以使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在转子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齿,能够利用与这些齿啮合的驱动齿轮,独立地对各个转子进行旋转控制。
另外,优选具有:转子用驱动齿轮,与设置于转子的周缘部的多个齿啮合;转子用伺服马达,对转子用驱动齿轮给予旋转驱动力。由此,能够使用伺服马达恰当地控制转子的旋转角。与使用以往的凸轮驱动转子的方式不同,能够针对每个转子控制旋转角度,因而能够使用转子形成复杂的编织组织。
另外,本发明的织机控制装置,对织机进行控制,所述织机具有:线圈编织件,具有能够围绕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转子,利用转子的旋转运动进行线圈编织;旋转沉降片,具有能够围绕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保持供给至线圈编织件的针织纱;保持台,保持线圈编织件和沉降片,使线圈编织件及旋转沉降片围绕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进行旋转运动,所述织机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子用旋转驱动单元,对线圈编织件的转子给予旋转驱动力;转子控制单元,控制转子的旋转角度;旋转沉降片用旋转驱动单元,对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给予旋转驱动力;旋转沉降片控制单元,控制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的旋转角度;保持台用旋转驱动单元,对保持台给予旋转驱动力;以及保持台控制单元,控制保持台的旋转角度,转子控制单元根据保持台的旋转位置控制转子的旋转开始时间,旋转沉降片控制单元根据转子的旋转位置控制沉降片环的旋转体的旋转开始时间。
根据这样构成的织机控制装置,能够同步控制转子、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保持台的旋转开始时机、旋转角度以避免相互干涉,从而能够适当地形成编织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2是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3是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表示圆织机的基座、固定于基座的线圈编织件及对线圈编织件的转子进行驱动的驱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转子、与转子啮合的驱动齿轮及驱动驱动齿轮的伺服马达的概略图。
图9是使用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平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浮线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浮线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集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3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集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4是表示毛圈用转子及沉降片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毛圈用转子进行毛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图16表示通过图15所示的编织循环编织的毛圈组织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沉降片的侧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沉降片的主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沉降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20是表示圆织机的基座、固定于基座的旋转沉降片及驱动旋转沉降片的沉降片环的驱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线圈编织件的转子及旋转沉降片的配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沉降片环及与沉降片环啮合的驱动齿轮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转子及旋转沉降片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转子及旋转沉降片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转子、沉降片环及通过这些构件形成的线圈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沉降片环及用于驱动沉降片环旋转的凸轮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毛圈沉降片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毛圈沉降片及使用毛圈沉降片编织的毛圈组织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圆织机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基座、线圈编织件、旋转沉降片及驱动齿轮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织机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2是表示基座、转子、沉降片环的旋转控制的动作时间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同一或相当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转子)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的转子2形成为圆盘状,安装于线圈编织件1(参照图4~图6),能够围绕规定的旋转轴L1旋转。
转子2的与旋转轴L1方向相向的主面2a为平坦面。在转子2中,未形成向旋转轴L1方向突出的凸部,具有相同厚度。在转子2的周缘部设有用于向转子2传递驱动力的转子齿21(齿轮)。转子齿21等间隔地配置于整周。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中,齿数为8个。转子齿2与转子驱动用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设置的齿轮啮合,而被施加驱动力,从而转子2围绕旋转轴L1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2的齿数为8个,但转子2的齿数不限定于8个。
另外,转子2的周面(转子齿21的前端面)发挥滑动面的功能。转子2被后述的内侧板13、14(参照图6)可旋转地支撑。
在转子2上形成有编结针织纱的一对钩(钩挂凹部)22。钩22形成为从转子2的周面侧向中心侧凹入。钩22在转子2的径向上也可以形成到中央的相反侧。钩22在转子2的厚度方向上从一侧的主面2a贯通到另一侧的主面2a。转子的钩22在转子的圆周上的相对的位置形成有2个。另外,钩22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例如,3个、4个)。
(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
图2是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转子2B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2的不同点在于,钩22B的形状不同。在钩22B上设有阶梯,设置有2处形成针织纱的底部23、24。这样,在钩22B上设有阶梯,形成有多个底部23、24,因而通过分别在每个底部形成针织纱,能够形成线圈长度不同的2个线圈,从而编织毛圈组织。转子2B能够作为毛圈用转子使用。
(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
图3是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的立体图。图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转子2C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子2的不同点在于,在周缘部形成的转子齿21的齿数不同。在转子2C上,齿数为4个。
(线圈编织件)
图4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侧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主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的立体分解图。此外,在线圈编织件1的说明中,在将线圈编织件1安装于圆织机100时,将朝向圆织机100的中央侧的面作为线圈编织件1的背面,将朝向圆织机100的外侧的面作为线圈编织件1的正面。
图4~图6所示的线圈编织件(knitting eleMent)1例如搭载于圆织机100,用于编织袜子等。线圈编织件1具有转子2、外侧板12、12、内侧板13、14。此外,在线圈编织件1中,也可以代替转子2,而具有转子2B或转子2C。也可以是具有其他转子的线圈编织件。线圈编织件1不仅能够用于编织袜子,还能够用于编织其他织物。
外侧板12、12形成板状,从轴线方向L1的两侧夹持保持转子2。外侧板12形成为图示的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
内侧板13、14形成板状,从图示上下方向的两侧夹持保持转子2。内侧板13、14隔着转子2,在图示上下方向上分离配置。内侧板13、14被一对外侧板12、12(支撑板)从轴线方向L1的两侧夹持支撑着。
在线圈编织件1中,外侧板12、内侧板13、14、外侧板12在板厚方向上层叠并固定。内侧板13通过焊接等与相邻的外侧板12、12接合。内侧板14通过焊接等与相邻的外侧板12、12接合。在线圈编织件1中,外侧板12、内侧板13、14、外侧板12形成一体,并形成薄板状。
内侧板13的下端面13a与转子2的周面2b相面对,发挥能够使转子2旋转地支撑转子2的滑动面的功能。内侧板14的上端面14a与转子2的周面2b相面对,发挥能够使转子2旋转地支撑转子2的滑动面的功能。内侧板13在转子2的径向上分离,发挥能够使转子2的周面滑动地支撑转子2的周面的一对轴承板的功能。
在外侧板12上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12a。如图4所示,该开口部12a从外侧板12的宽度方向W上的一个端部形成到相反侧。此外,外侧板12在宽度方向W上的另一端部侧不开口。外侧板12在另一端部侧在图示的上下方向上连续形成。另外,开口部12a在宽度方向W的另一端部侧形成为圆弧状。
开口部12a发挥用于使针织纱进入转子2的钩22的通路的功能,并且发挥用于使缠绕于钩22的针织纱向外部脱离的通路的功能。另外,开口部12a的圆弧形状形成为使缠绕于钩22的针织纱围绕规定的旋转轴L1进行环绕运动时的引导部。即,处于被钩22及开口部12a包围的空间内的针织纱随着钩22的旋转运动,而围绕规定的旋转轴L1进行环绕运动。
转子2在安装于线圈编织件1上的状态下,露出到外侧板1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具体地说,转子2的转子齿21露出到外部侧。
(转子的驱动方法)
图7是表示圆织机的基座、固定于基座的线圈编织件及对线圈编织件的转子进行驱动的驱动齿轮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转子、与转子啮合的驱动齿轮及驱动驱动齿轮的伺服马达的概略图。
如图7所示,线圈编织件1例如安装于圆织机100的基座110上来使用。在基座110的外周侧配置有驱动齿轮72。驱动齿轮72固定于图8所示的伺服马达71的输出轴。驱动齿轮72与形成于转子2的周缘部的转子齿21啮合,伺服马达71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转子2,来驱动转子2旋转。
(使用转子的线圈编织方法;平针编织)
下面说明利用旋转原理的线圈编织循环(编织循环)。图9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平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转子2向箭头a方向(图示的左旋)旋转。
将图9(a)所示的转子2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0度)进行说明。在转子2处于0度位置(基准位置)时,向转子2供给针织纱202。此时,为在下方侧的钩22上钩挂有老线圈201的状态。
转子2从图9(b)所示的45度位置旋转45度变为图9(c)所示的状态。在转子2从45度位置向90度位置旋转移动时,针织纱202一边形成新线圈一边开始在老线圈201中穿过。
转子2从图9(c)所示的90度位置旋转45度变为图9(d)所示的状态。在转子2从90度位置向135度位置旋转移动时,新线圈202在老线圈201中穿过。
转子2从图9(d)所示的135度位置旋转45度变为图9(e)所示的状态。在转子2从135度位置向180度位置旋转移动时,老线圈201脱离钩22。由此,新线圈202在老线圈201中穿过,完成平针编织。转子2旋转180度,形成1个线圈。
(使用转子的线圈编织方法;浮线编织)
图10、1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浮线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如图10(a)所示,在转子2处于0度位置(基准位置)时,向转子2供给针织纱202。此时,为下方侧的钩22上钩挂有老线圈201的状态。
转子2在钩22上缠绕有针织纱202的状态下,从0度旋转45度变为图10(b)所示的状态。
转子2从图10(b)所示的45度位置向箭头b方向(图示的右转)旋转45度,变为图10(c)所示的状态。在转子2从45度位置向0度位置反向旋转时,针织纱202脱离钩22。
如图11(c)所示,当转子2返回0度位置时,向转子2供给针织纱203。此时,为在下方侧的钩22还钩挂有老线圈201的状态。
转子2从图11(c)所示的0度位置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与上述的平针编织同样地,新线圈203在老线圈201中穿过,形成1个线圈。此时,针织纱202为不编结的状态,即浮动。
(使用转子的线圈编织方法;集圈编织)
图12、13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进行集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如图12(a)所示,在转子2处于0度位置(基准位置)时,向转子2供给针织纱202。此时,为在下方侧的钩22钩挂有老线圈201的状态。
转子2在钩22上缠绕有针织纱202的状态下,从0度旋转45度而变为图12(b)所示的状态。
转子2从图12(b)所示的45度位置向箭头b方向(图示的右转)旋转45度,变为图12(c)所示的状态。在转子2从45度位置向0度位置反向旋转时,为针织纱202还缠绕于钩22的状态。
如图13(c)所示,当转子2返回0度位置时,向转子2供给针织纱203,形成在上方侧的钩22缠绕有针织纱202、203的状态。此时,为在下方侧的钩22上还钩挂有老线圈201的状态。
转子2从图13(c)所示的0度位置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新线圈202、203一起在老线圈201中穿过,来形成线圈。这样,通过重叠编结第1线圈横列的针织纱202和第2线圈横列的针织纱203,能够编织集圈编织。
在改变转子2的旋转方向(a方向、b方向)时,能够通过使用伺服马达71来容易地实现。通过改变输入伺服马达71的电信号指示,能够任意地改变转子2的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改变转子2的旋转方向。这是伺服马达驱动的大的特征。
(使用毛圈用转子的线圈编织方法;毛圈编织)
图14是表示毛圈用转子及沉降片的配置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毛圈用转子进行毛圈编织时的编织循环的图。
如图15(a)所示,在转子2B处于0度位置(基准位置)时,向转子2B供给针织纱202F、202B。针织纱202F钩挂于转子2B的一级爪(钩挂凹部的底部)24,针织纱202B钩挂于转子2B的二级爪(钩挂凹部的底部)23。此时,为在下方侧的钩22B钩挂有老线圈201F、201B的状态。
毛圈用转子2B从图15(a)所示的0度位置向箭头a方向旋转180度,新线圈202F、202B一起在老线圈201F、201B中穿过,形成线圈。此时,通过钩挂于一级爪24的针织纱202F和钩挂于二级爪23的针织纱202B形成的线圈的长度不同。具体地说,针织纱202F形成的线圈比针织纱202B形成的线圈长。
图16是表示通过图15所示的编织循环编织的毛圈编织的图。图16(a)示出了背面线圈,图16(b)示出了正面线圈。如图16所示,针织纱202F形成的线圈(毛圈线圈)形成得比针织纱202B形成的线圈长。在利用图15所示的编织循环的编织方法中,与以往的毛圈编织(沉降线圈形成的毛圈)不同,转子线圈(相当于以往的针织纱形成的针编弧)变为毛圈。
(旋转沉降片)
下面,说明旋转沉降片。图17~图19是表示旋转沉降片的各图。在旋转沉降片3的说明中,在将旋转沉降片3搭载于圆织机100时,将朝向圆织机100的中央侧的面设为旋转沉降片的背面,将朝向圆织机100的外侧的面设为旋转沉降片的正面。
图17~图19所示的旋转沉降片3(旋转式沉降片)例如搭载于圆织机100,用于编织袜子等。旋转沉降片3具有沉降片环(旋转体)4、外侧板32、32、内侧板33及沉降轴34。
沉降片环4由平板形成,形成为环状(圆环状)。沉降片环4搭载于旋转沉降片3,能够围绕规定的旋转轴L2旋转。
在沉降片环4的周缘部设置有用于向沉降片环4传递驱动力的沉降齿41。沉降齿41等间隔地配置于整周。在本实施方式的沉降片环4上,齿数为12个。沉降齿41与设置于沉降片环驱动用马达的输出轴的齿轮啮合,被给予驱动力,从而沉降片环4围绕旋转轴L2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沉降片环4的齿数为12个,但是沉降片环4的齿数不限定于12个。
另外,沉降片环4的内周面4a在沉降片环4旋转时发挥滑动面的功能。沉降片环4被沉降轴34及外侧板32、32能够旋转地支撑着。
另外,沉降片环4的沉降齿41除了传递驱动力的功能之外,还发挥保持沉降线圈的钩挂部的功能。以往的沉降片通过往复运动进行辅助线圈编织的动作,但是因为沉降片环4利用旋转运动,因此具有与以往的沉降片不同的功能,起到保持沉降线圈和传递驱动力的作用。
外侧板32、32形成板状,从轴线方向L2的两侧夹持保持沉降片环4。外侧板32具有覆盖沉降片环4的圆形部32a和与圆形部32a连续形成的固定部32b。如图17所示,沉降片环4的沉降齿41伸出到圆形部32a的外形的外侧。
从侧面观察,外侧板32在圆形部32a的周缘具有使沉降齿41、41露出到外部的第1弯曲形状32c和曲率半径大于第1弯曲形状的第2弯曲形状。第1弯曲形状32c在圆形部32a的周缘从下部侧经由正面侧连续地形成到超过上部侧的位置。
第2弯曲形状32d在圆形部32a的周缘形成于背面侧。第2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形成为逐渐大于第1弯曲形状的第1曲率半径。即,在沉降片环4向箭头c方向旋转时,在第1弯曲形状32c处,沉降齿41露出到外部,而在第2弯曲形状32d处,沉降齿41逐渐隐藏于外侧板32内。由此,钩挂于沉降齿41的针织纱304在与第2弯曲形状相对应的部分,脱离沉降齿41(参照图23)。
固定部32b是插入基座110上设置的槽的部分。另外,在相互面对的外侧板32、32上,固定部32b的宽度可以不等。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设置在插入方向上延伸的阶梯。该阶梯发挥旋转沉降片3的定位用阶梯的功能。另外,该阶梯在旋转沉降片3已安装于基座110的状态下,能够约束旋转沉降片3向基座110的径向移动。
沉降轴34由平板形成,形成为圆盘状。沉降轴34收容于沉降片环4的开口部,由外侧板32、32从轴线方向L2的两侧夹持支撑着。具体地说,沉降轴34被外侧板32的圆形部32a夹持。沉降轴34的外径形成为与沉降片环4的开口部的大小相对应。沉降轴34的外周面34a发挥与沉降片环4的内周面4a抵接的滑动面的功能。以能够使沉降片环4旋转的方式支撑沉降片环4的支撑构件具有收容于沉降片环4的开口部内的圆盘状的沉降轴(旋转轴)34和从轴线方向(第1方向)的两侧支撑沉降轴34的外侧板(支撑板)32、32。
内侧板33形成板状,具有与沉降轴34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内侧板33由一对外侧板32、32从轴线方向L2的两侧夹持支撑着。具体地说,内侧板33被外侧板32的固定部32b夹持。
在旋转沉降片3中,外侧板32、内侧板33、沉降轴34、外侧板32在板厚方向上层叠并固定。内侧板33通过焊接等与相邻的外侧板32的固定部32b接合。沉降轴34通过焊接等与相邻的外侧板32的圆形部32a接合。
(沉降片环的驱动方法)
图20是表示圆织机的基座、固定于基座的旋转沉降片及驱动旋转沉降片的沉降片环的驱动齿轮的侧视图。图22是表示沉降片环及与沉降片环啮合的驱动齿轮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旋转沉降片3安装于例如圆织机100的基座110上来使用。在基座110的外周侧配置有驱动齿轮82。驱动齿轮82固定于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的输出轴。驱动齿轮82与形成于沉降片环4的周缘部的沉降齿41啮合,将伺服马达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沉降片环4,来驱动沉降片环4旋转。
(转子及沉降片环的配置)
图21是表示线圈编织件的转子及旋转沉降片的配置的概略立体图。转子2及旋转沉降片3(沉降片环4)如图21所示,在安装于圆织机100的基座110的状态下,沿着基座110的周向交替地排列配置。
图23及图24是表示使用转子及旋转沉降片进行线圈编织时的转子及旋转沉降片的配置的图。如图23所示,从侧面观察,转子2及沉降片环4的中心具有规定的间隔。在图23中,示出了通过沉降齿41保持有沉降线圈304的状态。
沉降线圈304、303由沉降齿41各钩挂有一个。沉降片环4向箭头c方向(图示左旋)旋转,向图示左侧移送沉降线圈304。沉降片环4继续旋转,在沉降齿41被外侧板32遮挡的位置,沉降线圈302、303、304脱离沉降齿41。
(沉降片环的作用)
图25是表示转子、沉降片环及通过这些构件形成的线圈的概略图。如图25所示,沉降片环4的沉降齿41钩挂有针织纱205。在该状态下,转子2向箭头a方向旋转而形成线圈。在转子2旋转的同时或旋转后,沉降片环4向箭头c方向旋转相当于1个齿的量(沉降齿41的1个齿的量)。
旋转移动了1个齿的量的沉降齿41保持沉降线圈304,并且使通过转子2形成的老线圈203脱离。
(沉降片环的驱动方法的实施例)
图26是表示沉降片环及用于驱动沉降片环旋转的凸轮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可以使用凸轮48,驱动沉降片环4旋转。通过使沉降片环4向箭头R方向移动,来对与凸轮48卡合的沉降齿41的位置进行导向,沉降片环4向箭头c方向旋转。
(毛圈沉降片)
图27是表示毛圈沉降片的侧视图。作为沉降片环的其他方式,能够列举图27所示的毛圈沉降片4B。毛圈沉降片4B与图19所示的沉降片环4的不同点在于,包括具有阶梯的沉降齿45。该带阶梯沉降齿45的与凹部42相邻的右侧具有第1级沉降齿45a,在与该沉降齿45a相邻的右侧具有第2级沉降齿45b。毛圈沉降片4B用于毛圈编织,在第1级沉降齿45a上钩挂正面纱(毛圈纱),在第2级沉降齿45b上钩挂背面纱(地纱),而形成毛圈编织。
图28是表示毛圈沉降片及使用毛圈沉降片编织的毛圈组织的立体图。在图28中示出了通过毛圈沉降片4B形成线圈长的毛圈线圈和线圈比毛圈线圈短的沉降线圈的状态。正面纱钩挂于第1级沉降齿45a,背面纱钩挂于第2级沉降齿45b。这样,通过在沉降齿45上设置阶梯,能够实现适用于毛圈编织的沉降片环。
(圆织机)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圈编织件及具有旋转沉降片的圆织机。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圆织机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9中,线圈编织件1及旋转沉降片3的记载仅示出了其一部分。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圆织机100具有:线圈编织件1,进行线圈编织;旋转沉降片3,保持供给至线圈编织件1的针织纱;基座(保持台)110,保持线圈编织件1及旋转沉降片3,使线圈编织件1及旋转沉降片3围绕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圆织机100具有1个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1个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及1个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
基座110形成为圆筒状,在图示上侧的端面具有用于保持线圈编织件1的编织件保持槽111及用于保持旋转沉降片3的沉降片保持槽112。编织件保持槽111及沉降片保持槽112交替地形成在周向上。线圈编织件1插入编织件保持槽111中,而固定于基座110。旋转沉降片3插入沉降片保持槽112中,而固定于基座110。
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是驱动线圈编织件1的转子2旋转的装置,在伺服马达71的输出轴设置有驱动齿轮72。该驱动齿轮72与转子2的转子齿21啮合,驱动转子2旋转。
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是驱动旋转沉降片3的沉降片环4旋转的装置,在伺服马达81的输出轴设置有驱动齿轮82。该驱动齿轮82与沉降片环4的转子齿21啮合,驱动沉降片环4旋转。
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是驱动基座110旋转的装置。未图示,在伺服马达121的输出轴设置有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与设置于基座110的齿轮啮合,驱动基座110旋转。基座110被驱动向箭头R方向旋转。
图30是表示基座、线圈编织件、旋转沉降片及驱动齿轮的侧视图。如图30所示,安装有线圈编织件1的保持槽111配置在基座110的径向上的安装有旋转沉降片3的保持槽112的外侧。
另外,转子2的外径大于沉降片环4的外径。在安装于圆织机100的状态下,转子2的中心配置于沉降片环4的中心的外侧。另外,转子2的中心配置于沉降片环4的中心的上方。与转子2啮合的驱动齿轮72配置于与沉降片环4啮合的驱动齿轮82的上方。此外,可以是保持槽111在基座110的径向上配置于保持槽112的内侧的结构。
如图30所示,在线圈编织件1中,固定于基座110的下部侧在基座110的径向上,与保持转子2的上部侧相比配置于内侧。线圈编织件1在保持转子2的上部侧与固定于基座110的下部侧之间设置有倾斜部。这样,线圈编织件1是具有倾斜部,下部侧与上部侧相比配置于基座110的径向的内侧的结构,因而能够确保在基座110的外侧配置驱动齿轮82的空间,能够使圆织机110小型化。即,能够抑制向外侧伸出。
(织机控制装置)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的织机控制装置。图31是表示织机控制装置的框图。图31所示的织机控制装置150由进行运算处理的CPU、作为存储部的ROM及RAM、输入信号电路、输出信号电路、电源电路等构成。在织机控制装置150中,通过执行存储部中存储的程序,来构筑基座控制部151、转子控制部152、沉降片环控制部153。
基座控制部151(保持台控制单元)控制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保持台用旋转驱动单元),来控制基座110的旋转角度。基座控制部151控制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来控制基座110的旋转位置。
转子控制部152(转子控制单元)控制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转子用旋转驱动单元),来控制转子2的旋转角度。转子控制部152控制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来控制转子2的旋转位置。
沉降片环控制部153(旋转沉降片控制单元)控制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旋转沉降片用旋转驱动单元),来控制沉降片环4的旋转角度。沉降片环控制部153控制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来控制沉降片环4的旋转位置。
转子控制部152根据基座110的旋转位置对转子2的旋转开始时间进行控制,沉降片环控制部153根据转子2的旋转位置对沉降片环4的旋转开始时间进行控制。优选,转子控制部152在基座110移动了第1旋转角度之后,使转子2移动第2旋转角度,沉降片环控制部153在转子2移动了第2旋转角度后,使沉降片环4移动第3旋转角度。
图32是表示基座、转子、沉降片环的旋转控制的动作时间的时序图。在图32中,示出了各伺服马达的动作开始时间、动作期间。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如下情况,安装于基座110的线圈编织件1的个数为40个,安装于基座110的旋转沉降片3的个数为40个,转子2的转子齿21的齿数为8个,沉降片环4的沉降齿41的齿数为12个。
首先,基座控制部151发送指令信号,使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进行动作(步骤S1)。由此,基座驱动用伺服马达121使基座110向箭头R方向旋转移动9度的量。此时,安装于基座110的线圈编织件1向箭头R方向移动,移动到转子2和驱动齿轮72啮合的旋转位置。同样地,安装于基座110的旋转沉降片3向箭头R方向移动,移动至沉降片环4和驱动齿轮82啮合的旋转位置。
接着,在基座110旋转移动(S1)后,转子控制部152发送指令信号,使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进行动作(步骤S2)。由此,转子驱动用伺服马达71使转子2向箭头a方向旋转移动180度。此时,转子2的钩22缠绕着针织纱向箭头a方向旋转,由此形成线圈。
接着,在转子2旋转移动(S2)后,沉降片环控制部153发送指令信号,使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进行动作(步骤S3)。由此,沉降片环驱动用伺服马达81使沉降片环4向箭头c方向旋转30度的量。此时,沉降片环4被送出一个齿,缠绕于转子2的老线圈脱离钩22。
然后,通过将上述的步骤S1~S3的动作反复进行40次,形成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这样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织机控制装置150,通过控制圆织机100的动作,能够相互无干涉地同步控制伺服马达71、81、121的旋转时刻、旋转角度。此外,也可以在其他的时刻控制转子2、沉降片环4、基座110的旋转运动。例如,可以在转子2旋转移动(S2)中使沉降片环4进行旋转。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线圈编织件适用于圆织机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旋转沉降片也可以适用于例如横机、经编机等其他的织机。
此外,保持于线圈编织件1B的转子2可以是其他形状的转子2B、2C,还可以是不同形状的转子。另外,旋转沉降片也可以适用于没有转子的以往的线圈编织件。
此外,可以将线圈编织件1应用于圆织机以外的其他的织机。另外,还可以取代圆环状的沉降片,而采用具有圆盘状、圆柱状等其他形状的旋转体的旋转沉降片。另外,可以是具有向旋转体的轴线方向突出的旋转轴的旋转沉降片。优选旋转轴设置在轴线方向的两侧。
另外,优选在线圈编织件1的固定部、旋转沉降片3的固定部上设置有阶梯。这样,通过形成在固定部上具有阶梯的结构,在相对应的基座110的槽上也设置阶梯,来对线圈编织件1、旋转沉降片3进行定位,从而能够约束径向上的移动。由此,即使基座110旋转,线圈编织件1及旋转沉降片3的移动也被限制,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运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沉降片及具有该旋转沉降片的织机,能够抑制线圈编织时的能量损失,而减小驱动负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织机控制装置,能够对转子进行旋转控制,对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进行旋转控制,对保持上述的转子及旋转体进行保持的保持台进行旋转控制。

Claims (9)

1.一种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具备:
旋转体,能够围绕轴线旋转;以及
支撑构件,以使所述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体;
在所述旋转体的周缘部形成有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该沉降齿能够钩挂针织纱并传递旋转驱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是由平板形成并形成为圆环状的沉降片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构件具备:
圆盘状的旋转轴,收容于所述沉降片环的开口部内;以及
支撑板,从轴线方向的两侧支撑所述旋转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具备圆形部,该圆形部从侧方支撑旋转轴且从侧方覆盖所述沉降片环,
所述圆形部具有:
第1弯曲形状,使作为凸部的所述沉降齿露出到外侧;以及
第2弯曲形状,与所述第1弯曲形状连续形成,且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1弯曲形状的曲率半径。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沉降齿上形成有阶梯,而能够在不同的位置钩挂多条针织纱。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沉降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沉降齿上形成有阶梯,而能够在不同的位置钩挂多条针织纱。
7.一种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线圈编织件,进行线圈编织;
沉降片,对供给至所述线圈编织件的针织纱进行保持;以及
保持台,保持所述线圈编织件及所述沉降片,使所述线圈编织件及沉降片围绕在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进行旋转运动,
所述第2轴线是所述保持台的轴线,
所述沉降片是具备旋转体和支撑构件的旋转沉降片,
所述旋转体能够围绕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体的轴线旋转,
所述支撑构件以使所述旋转体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旋转体,
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
在所述旋转体的周缘部上形成有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该沉降齿能够钩挂针织纱并且传递旋转驱动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旋转沉降片用驱动齿轮,与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周缘部的多个作为凸部的沉降齿啮合;以及
旋转沉降片用伺服马达,对所述旋转沉降片用驱动齿轮给予旋转驱动力。
9.一种织机控制装置,对织机进行控制,所述织机具备:
线圈编织件,具有能够围绕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转子的轴线旋转的转子,利用所述转子的旋转运动进行线圈编织;
旋转沉降片,具有能够围绕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旋转体的轴线旋转的旋转体,保持供给至所述线圈编织件的针织纱;以及
保持台,保持所述线圈编织件和所述沉降片,使所述线圈编织件及旋转沉降片围绕在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轴线进行旋转运动,
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所述第2轴线是所述保持台的轴线,
所述织机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转子用旋转驱动单元,对所述线圈编织件的转子给予旋转驱动力;
转子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
旋转沉降片用旋转驱动单元,对所述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给予旋转驱动力;
旋转沉降片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旋转沉降片的旋转体的旋转角度;
保持台用旋转驱动单元,对所述保持台给予旋转驱动力;以及
保持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保持台的旋转角度,
所述转子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保持台的旋转位置控制所述转子的旋转开始时间,
所述旋转沉降片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转子的旋转位置控制所述沉降片环的旋转体的旋转开始时间。
CN201110305656.0A 2010-09-30 2011-09-29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608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1951 2010-09-30
JP2010221951 2010-09-30
JP2011195421A JP5879625B2 (ja) 2010-09-30 2011-09-07 ロータリーシンカー、編機、及び編機制御装置
JP2011-195421 2011-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0854A CN102560854A (zh) 2012-07-11
CN102560854B true CN102560854B (zh) 2015-04-15

Family

ID=4490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0565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60854B (zh) 2010-09-30 2011-09-29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34332B2 (zh)
EP (1) EP2436812B1 (zh)
JP (1) JP5879625B2 (zh)
KR (1) KR101820870B1 (zh)
CN (1) CN102560854B (zh)
TW (1) TWI5359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9625B2 (ja) * 2010-09-30 2016-03-08 岡本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シンカー、編機、及び編機制御装置
JP5923828B2 (ja) * 2012-04-11 2016-05-25 岡本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シンカー、編機、および編目編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1232A (en) * 1972-07-21 1976-07-27 Darling Phillip H Rotary knitting machine
CN2422305Y (zh) * 2000-01-04 2001-03-07 李宾 横编织机沉降片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1526A (en) * 1890-02-18 Holler
US944968A (en) * 1909-05-01 1909-12-28 Carlton J Mumford Knitting-machine.
US1117032A (en) * 1914-04-28 1914-11-10 Robert W Gormly Circular-knitting machine.
US1232230A (en) * 1917-01-09 1917-07-03 Electric Knitting Co Inc Sinker mechanism for knitting-machines.
US1475045A (en) * 1923-07-10 1923-11-20 Bloom Joseph Stitch wheel for knitting machines
US2442412A (en) * 1945-11-19 1948-06-01 Wildt & Co Ltd Knitting machine of the links-links type
DE2551323A1 (de) * 1974-11-19 1976-05-20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Verfahren zur bildung von maschen fuer ein gestrick und strickvorrichtung fuer die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FR2389699A1 (en) * 1977-05-03 1978-12-01 Rhone Poulenc Textile Formation of knitted stitches - on a machine not using knitting needles
JP4175978B2 (ja) * 2003-07-30 2008-11-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JP4176038B2 (ja) * 2004-03-31 2008-11-0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装置
EP2130960B1 (de) * 2008-06-04 2010-12-01 Groz-Beckert KG Stricksystem mit einer nadelgetriebenen Abschlagplatine
KR101003081B1 (ko) * 2008-10-27 2010-12-21 이진석 파일편성용 싱커 구동장치
JP4914426B2 (ja) * 2008-11-26 2012-04-11 岡本株式会社 回転子を備えた編目編成具及び編機
JP5879625B2 (ja) * 2010-09-30 2016-03-08 岡本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シンカー、編機、及び編機制御装置
JP5849301B2 (ja) * 2010-09-30 2016-01-27 岡本株式会社 回転子を備えた編目編成具、及び編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1232A (en) * 1972-07-21 1976-07-27 Darling Phillip H Rotary knitting machine
CN2422305Y (zh) * 2000-01-04 2001-03-07 李宾 横编织机沉降片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236A (en) 2012-06-16
EP2436812B1 (en) 2014-04-30
JP2012092480A (ja) 2012-05-17
KR101820870B1 (ko) 2018-01-22
JP5879625B2 (ja) 2016-03-08
US20120079855A1 (en) 2012-04-05
EP2436812A1 (en) 2012-04-04
US8434332B2 (en) 2013-05-07
CN102560854A (zh) 2012-07-11
KR20120034036A (ko) 2012-04-09
TWI535907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5351B (zh) 具有多重線軸環的編織機
CN104903504A (zh) 旋转编织机
CN101255633A (zh) 双针经编机的主传动装置
KR101772994B1 (ko) 스판덱스를 포함하는 원단 제작 장치
CN102560854B (zh) 旋转沉降片、织机及织机控制装置
CN102534997B (zh) 具有转子的线圈编织件及织机
US3971232A (en) Rotary knitting machine
ES2905865T3 (es) Procedimiento de tricotado de un tejido de punto por urdimbre
CN109706613B (zh) 拉舍尔贾卡经编机的驱动结构及其控制装置
CN1024575C (zh) 用于同时织成多件筒状针织物的圆形纺织机
US3522715A (en) Circular warp knitting machine
CN115287816B (zh) 一种三针床经编机及其编织物
KR101097061B1 (ko) 라셀 편직장치
JP2023095300A (ja) 経糸送り装置の弛み取り機構
CN207498596U (zh) 一种双针床经编机
US606352A (en) Machine
CN106012267B (zh) 旋转式弯纱片、针织机及线圈织成方法
KR200313963Y1 (ko) 환편기용 편성기구의 고정캠 장착구조
CN105431582B (zh) 用于衬入纬纱端部在具有附加花式纬纱的织机上的方法
PL221516B1 (pl) Sposób i urządzenie do wytwarzania dzianin rządkowo-kolumienkowych
Acar A Mechatronic Design of a Circular Warp Knitting Machine
CN102787439A (zh) 一种改进的电脑横机机头三角系统及其织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