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9472B -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9472B
CN102549472B CN201180004058.8A CN201180004058A CN102549472B CN 102549472 B CN102549472 B CN 102549472B CN 201180004058 A CN201180004058 A CN 201180004058A CN 102549472 B CN102549472 B CN 102549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zoom lens
combination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40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9472A (zh
Inventor
尾崎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49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9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9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6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first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 second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both in front of a fixed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fixed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低成本、抑制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可进行良好的各像差校正。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具有第一~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它们的间隔而变更倍率。第一及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第二及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第一透镜组包含变更光线的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第三透镜组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组中,将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满足条件式“0.60<|f2L/f3|<1.60”。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及具备其的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备摄影装置的便携终端(手机、便携信息终端等)正在普及。摄影装置中使用固体摄影元件。固体摄影元件公知的是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通常,用于便携终端的摄影装置与通常的数码相机等相比像素数低,具备小型的固体摄影元件、由1~4个左右的塑料透镜构成的单焦点光学系统。另外,对于这种摄影装置具有各种要求。例如,希望能够与高像素数的摄影元件对应及可进行远距离及近距离的摄影。特别是为了能够进行近距离的摄影,要求为了搭载于便携终端即要小型,又要求广角的变倍光学系统。
在大多薄型的便携终端使用有用棱镜等反射光学元件将光轴弯曲90度的屈曲光学系统。在从物方按顺序包含光焦度为负、正、负、正这四个透镜组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公知的是,通过在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中应用反射光学元件,实现薄型化的变倍光学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3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226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与近年的便携终端的普及对应,要求搭载这些摄影装置的量产性。另外,根据便携终端更小型化及低价格化的要求,要求摄影装置更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具有望远端的F数大的问题。另外,虽然实现屈曲光学系统的薄型化,但因为光学系统整体增长,从体积的观点来看不用说没有充分实现小型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因使用多个折射率及分散大的非球面透镜(推定为玻璃模制透镜),所以难以充分地满足成本方面的要求。
通常,通过挤出成型制造的塑料透镜与通过抛光加工制造的玻璃透镜相比,具有廉价能够大批量生产这种优点。另外,塑料透镜与玻璃模制透镜比较,能够在低的加压温度下成形。因此,抑制成形模型的损耗,其结果是,可减少成形模型的交换次数及维修次数。因此,塑料透镜的应用在摄影装置的低成本化方面可以说非常有效。
另一方面,塑料透镜与玻璃透镜比较,与温度变化对应的折射率及体积变化大,对光学性能的影响大。因此,在变焦透镜中,对与温度变化相对应的整体的光焦度的影响小的透镜(例如,最终的透镜等)大多使用塑料透镜。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能够将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抑制得小,可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影装置。
通过下述本发明实现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具有第一~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它们的间隔,变更倍率。第一及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第二及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第一透镜组包含变更光线的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第三透镜组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另外,将在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满足0.60<|f2L/f3|<1.60条件式。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组移动进行对焦。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方式),将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0.80<f2L/f2<1.50条件式。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或第三方式),第四透镜组由塑料构成,其至少一个为非球面。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应用于第二~第四方式),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另外,在将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4T时,满足0.4<m4T<0.7条件式。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适用于第二~第五方式),在将第二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2T,第二透镜组的广角端的横倍率设为m2W时,满足2.0<m2T/m2W<5.0条件式。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变焦透镜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第六方式),在第一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方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另外,在将该透镜的焦距设为f1a,将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时,满足2.0<|f1a/fW|<9.0条件式。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第七方式),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第八方式),第三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也可适用于第二~第九方式),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搭载有权利要求项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发明效果
(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一方式的变焦透镜通过将第一透镜组形成负构成,能够首先减小从物方以大角度入射的光线的角度。该构成在实现前镜片的紧凑化的点是有利的。
另外,通过在第一透镜组内设置反射光学元件,能够减小摄影装置深度方向的尺寸。
另外,该变焦透镜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这通过例如使第二透镜组移动来实现。因此,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在广角端分离最大。而且,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屈折力),从而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光焦度(パワー)的配置为负焦距(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因此,该变焦透镜缩短其全长,同时确保较长的后截距。由此,在变焦透镜的最靠像方的面和固体摄影元件之间能够确保配置所希望的光学元件的空间。该光学元件有光学低通滤波器及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另一方面,在该变焦透镜中,随着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的间隔变窄,因此,这两组透镜组的合成光焦度为正光焦度。另外,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因此,上述合成光焦度和第三透镜组的负光焦度之间的光焦度的配置为“正、负”。这是摄远配置。根据这种变焦透镜,可确保较长的焦距,同时可实现光学系统的全长缩短。
另外,第四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因此,对于在固体摄影元件的摄影面的周边部成像的光束,能够将该主光线入射角度(主光线和光轴形成的角度)抑制在很小。由此,可确保所谓远心性。
通常,通过挤出成型制造的塑料透镜具有比通过抛光加工制造的玻璃透镜更廉价,可大批量生产这个优点。另一方面,塑料透镜具有温度变化对光学性能带来大的影响这个缺点。与之相对,在该变焦透镜中,在第二透镜组的最靠像方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塑料透镜。由此,能够使通过透镜的光束变细,可抑制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另外,通过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从而使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和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形成“正·负”组合。因此,相互抵消由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移动方向。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另外,通过将第三透镜组形成单透镜,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尺寸。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变更倍率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抑制成本。另外,因实现第三透镜组整体轻量化,所以能够抑制倍率变更时的驱动器的负荷。
第一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范围。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适度地抑制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引起的像差的产生。
另外,代替第一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的方式设计,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
0.80<|f2L/f3|<1.60
另外,只要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方式构成,得到特别优选的变焦透镜。
0.85<|f2L/f3|<1.60
(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二方式的变焦透镜使第三透镜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即不会因透镜伸缩使全长增加,也不会使前透镜的透镜直径增大,能够至近距离的物体得到鲜明的图像。
另外,即使使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三透镜组的组合,也存在不能有效地抵消温度变化的影响的情况。在考虑透镜的折射作用,周边侧比轴上大时,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轴外的光束比轴上大。因此,与物体距离的变动一样,对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也通过第三透镜组进行对焦。这时,即使对于第三透镜组的移动产生的焦点的移动,轴外光束也比轴上大。通过使用这种第三透镜组的对焦,抵消温度变化造成的焦点的移动,可抑制温度变化产生的轴外光束的像面的移动。
(第三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三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和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之比的范围。通过将该比值设定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可适度抑制在第二透镜组中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光焦度。由此,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使第二透镜组的主点向像方移动,能够扩大该主点和第一透镜组的主点的间隔。由此,即使为应用高变倍比的情况,也可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
(第四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在第四方式中,包含于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透镜,其至少一面形成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组为配置于最靠像方的透镜。因此,通过第四透镜组的光束比通过其它透镜组的光束细。因此,根据第四方式,能够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另外,包含于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透镜,所以能够利用注塑成形制造。因此,可容易形成非球面。通过利用非球面透镜作为第四透镜组,能够高效地校正场曲及畸变。
(第五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第四透镜组的光束细,因此,使透镜与光轴垂直移动时产生的像差(偏心像差)小,轴外光束的像面变动也小。因此,通过使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移动,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ブレ)。因此,即抑制轴外光束的像面变动,也可进行手动模糊校正。
另外,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是规定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的条件式。通常,在处于最靠像方的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移动的情况下,用下式表示像面的轴上光线的移动量。另外,m为最靠像方的透镜的横倍率,Δ为最靠像方的透镜的移动量。
(1-m)×Δ
因此,通过设定横倍率的值为小于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的上限值,在抑制第四透镜组的移动量的同时,可进行模糊校正。另一方面,通过设定横倍率的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四透镜组的光焦度增大引起的像差的产生。
另外,代替第五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优选的变焦透镜。
0.45<m4T<0.65
(第六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六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望远端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倍率和广角端的第二透镜组的横倍率之比。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充分确保第二透镜组的变倍效果。由此,能够抑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像差(像散等)产生。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能够避免第二透镜组过度变倍效果。由此,能够抑制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球差及彗差的产生。另外,可以抑制随着第二组的移动量增大的光学系统全长的增大。
另外,代替第六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
2.5<m2T/m2W<4.0
(第七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七方式所示的条件式规定第一透镜组中最靠物方的透镜的焦距和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小于该条件式的上限值,透镜具有适当的负光焦度,能够确保在广角端宽视场角。另一方面,通过设定该比值为大于该条件式的下限值,能够抑制透镜的光焦度的增大造成的像差的产生。
另外,代替第七方式所示的条件式,通过应用下面的条件式,可得到更希望的变焦透镜。
2.5<|f1a/fW|<8.5
(第八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如上所述,塑料透镜在非球面透镜的制造方面有利。因此,可进行非球面透镜的高效的像差校正。特别是如第八方式,通过将处于第二透镜组的最靠像方的单透镜形成非球面,可高效地校正球差及彗差。
(第九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和第八方式一样,通过将第三透镜组(即第一方式的负透镜)形成非球面,可高效地进行非点像差的校正。
(第十方式的变焦透镜的效果)
第十方式为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的方式。由此,由于能够以密封状态放置固体摄影元件,所以能够防止尘埃在固体摄影元件粘附、混入。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效果)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因具备上述第一~第十方式中任一种变焦透镜,所以具有与所搭载的变焦透镜对应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变焦透镜的摄影装置的剖面图;
图2A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B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C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3A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3B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3C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4A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4B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4C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5A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5B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5C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6A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6B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6C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7A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7B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7C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8A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8B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8C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9A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9B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9C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0A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0B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0C是实施例3の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1A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1B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1C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2A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2B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2C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3A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3B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3C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4A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4B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4C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5A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5B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5C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6A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6B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6C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17A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7B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7C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18A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8B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8C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19A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9B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19C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0A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0B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0C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1A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1B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1C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2A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2B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2C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3A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3B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3C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4A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4B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4C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5A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5B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5C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6A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6B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6C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
图27A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7B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7C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图;
图28A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8B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8C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图;
图29A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9B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图29C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摄影装置为内置于便携终端的摄影装置。
具有该摄影装置的变焦透镜具有从物方向像方按顺序设置的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及第四透镜组Gr4。
第一透镜组Gr1包含第一透镜L1、反射光学元件PRM、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第一透镜组Gr1整体具有负光焦度。反射光学元件PRM例如为直角棱镜。
来自物体的光透射第一透镜L1后,在反射光学元件PRM反射弯曲成直角。另外,该光透射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为接合透镜。因此,第一透镜L1的光轴OA、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的光轴OB实际上相互正交。另外,第一透镜组Gr1被框体31固定而无法移动。
第二透镜组Gr2包含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第二透镜组Gr2整体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r2由镜框32保持。在变更倍率时,镜框32由驱动装置(图示省略)驱动,由此,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OB移动。另外,在第四透镜L4的前方配置有光阑S。
第三透镜组Gr3由具有负光焦度的一个第七透镜L7构成。第三透镜组Gr3由镜框33保持。在变更倍率时,镜框33由驱动装置(图示省略)驱动,由此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OB移动。另外,第三透镜组Gr3在倍率变更完成后,因进行从无限远至有限距离的对焦沿光轴OB移动。
第四透镜组Gr4由具有正光焦度的一个第八透镜L8构成。第四透镜组Gr4被框体31固定而无法移动。
在第四透镜组Gr4的后方设置有平行平板F1、F2及F3。平行平板F1为光学低通滤波器。平行平板F2为IR截止滤波器。平行平板F3为固体摄影元件的密封玻璃。平行平板F3的后方设置有摄影元件21。摄影元件21安装于印刷配线板22上。印刷配线板22被框体31固定而。
来自物体的光的像通过包含如上述的第一透镜组Gr1、第二透镜组Gr2、第三透镜组Gr3及第四透镜组Gr4构成的变焦透镜在摄影元件21的摄影面I成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将以第一~第四透镜组Gr1~Gr4为主的上述部件安装在框体31内后,用盖部件34被覆这些部件制造而成。
实施例
下面,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在各实施例中使用的记号如下所述。
f:变焦透镜整个系统的焦距
fB:后焦点(空气换算位于最后部的平行平板时的值)
F:F数
2Y:固体摄影元件的摄影面的对角线长度
R:曲率半径
D:轴上面间隔
Nd:相对于透镜材料的d线的折射率
νd:透镜材料的阿贝数
2ω:视场角
L:透镜全长
ΔfB(+30℃):相对于常温,上升+30℃时的像点位置的变动(后焦点变化量)
表1表示塑料材料的温度造成的折射率Nd的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使用的塑料材料的温度带来的折射率Nd的变化为基于表1的值。
(表1)
常温下的折射率 常温+30℃下的折射率
塑料透镜 1.54470 1.54140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在面序号后附加“*”的透镜面为具有非球面形状的面。该非球面形状以其透镜面的顶点为原点,将光轴方向设为X轴,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时,用下面的“数1”表示。其中,Ai为i次的非球面系数,R为曲率半径,K为圆锥常数。
(数1)
X = h 2 / R 1 + 1 - ( 1 + K ) h 2 / R 2 + Σ Aih i
在非球面系数中使用“E”表示10的幂(例如,将2.5×10-02表示为2.5E-02)。
实施例1
下面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元素。
f    5.01~9.5~18.77
F    2.97~4.15~5.6
变焦距比  3.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2面
K=0.00000E+00,A4=-0.86599E-03,A6=0.15171E-03,A8=-0.36537E-04,A10=0.49249E-05,A12=-0.22742E-06
第13面
K=0.00000E+00,A4=-0.11019E-03,A6=0.14818E-03,A8=-0.35312E-04,A10=0.46553E-05,A12=-0.21086E-06
第14面
K=0.00000E+00,A4=-0.19905E-02,A6=0.15650E-02,A8=-0.70242E-03,A10=0.17873E-03,A12=-0.23029E-04,A14=0.11541E-05
第15面
K=0.00000E+00,A4=-0.27888E-02,A6=0.18431E-02,A8=-0.82443E-03,A10=0.20626E-03,A12=-0.26220E-04,A14=0.13043E-05
第16面
K=0.00000E+00,A4=0.33148E-03,A6=0.27623E-05,A8=-0.47150E-06,A10=0.17740E-07,A12=-0.19000E-09
第17面
K=0.00000E+00,A4=0.98643E-03,A6=-0.13663E-04,A8=0.12407E-06,A10=-0.12598E-07,A12=0.44000E-09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种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1.347
f2L/f2=1.468
m4T=0.544
m2T/m2W=2.801
|f1a/fW|=4.178
在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变化,倍率被变更。另外,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向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构成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第二透镜组Gr2包含开口光阑S,通过第二透镜组Gr2的光束较粗。另外,第二透镜组Gr2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移动较长的距离。考虑这些时,需要尽可能减小第二透镜组Gr2的偏心误差灵敏度。因此,通过对第六透镜L6进行调心,能够减少在整个系统产生画面内的非对称模糊(称为单边模糊(片ボケ))。实施例1中广角端比望远端F数小,焦点深度浅,因易受单边模糊的影响,所以在广角端进行调心。
在此,所谓“调心”是指通过使透镜相对于光轴偏心,消除减少除此之外的透镜引起的单边模糊。另外,在相对于光轴偏心的情况下,可应用平行偏心及倾斜偏心。另外,调心的目的不限于降低单边模糊,也可以降低轴上彗差等。
另外,图2A、图2B及图2C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2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2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2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3A、图3B及图3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4A、图4B及图4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5A、图5B及图5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在图3A、图4A及图5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在图3B、图4B及图5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2
下面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各元素。
f    4.88~10.56~23.2
F    3.35~4.89~6.3
变焦距比  4.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4面
K=0.00000E+00,A4=-0.46167E-03,A6=0.59894E-04,A8=-0.99710E-05,A10=0.79794E-06,A12=-0.23611E-07
第15面
K=0.00000E+00,A4=0.13481E-03,A6=0.67940E-04,A8=-0.11721E-04,A10=0.95632E-06,A12=-0.28911E-07
第16面
K=0.00000E+00,A4=0.53105E-02,A6=0.66327E-03,A8=-0.63894E-03,A10=0.17796E-03,A12=-0.23029E-04,A14=0.11541E-05
第17面
K=0.00000E+00,A4=0.47875E-02,A6=0.98845E-03,A8=-0.76489E-03,A10=0.20588E-03,A12=-0.26235E-04,A14=0.13043E-05
第18面
K=0.00000E+00,A4=0.42659E-03,A6=0.11667E-04,A8=-0.20549E-05,A10=0.97002E-07,A12=-0.14910E-08
第19面
K=0.00000E+00,A4=0.92985E-03,A6=0.33062E-04,A8=-0.55965E-05,A10=0.25371E-06,A12=-0.39030E-08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种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1.511
f2L/f2=1.230
m4T=0.501
m2T/m2W=3.789
|f1a/fW|=4.783
在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变化,倍率被变更。另外,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向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及第九透镜L9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可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移动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2中,在广角端进行第七透镜L7的调心。
另外,图6A、图6B及图6C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6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6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6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7A、图7B及图7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8A、图8B及图8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9A、图9及图9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图7A、图8A及图9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在图7B、图8B及图9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3
下面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元素。
f    4.86~9.29~18.21
F    3.23~4.56~6.08
变焦距比  3.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4面
K=0.00000E+00,A4=-0.77711E-03,A6=0.82648E-05,A8=-0.13190E-04,A10=0.14343E-05,A12=-0.10190E-06
第15面
K=0.00000E+00,A4=0.10401E-03,A6=0.40524E-04,A8=-0.22347E-04,A10=0.26484E-05,A12=-0.15916E-06
第16面
K=0.00000E+00,A4=-0.11035E-02,A6=0.13656E-02,A8=-0.69336E-03,A10=0.17990E-03,A12=-0.23029E-04
第17面
K=0.00000E+00,A4=-0.12901E-02,A6=0.16790E-02,A8=-0.83248E-03,A10=0.21122E-03,A12=-0.26506E-04,A14=0.13043E-05
第18面
K=0.00000E+00,A4=0.18356E-03,A6=0.25680E-04,A8=-0.20562E-05,A10=0.59566E-07,A12=-0.48300E-09
第19面
K=0.00000E+00,A4=0.38081E-03,A6=0.25527E-04,A8=-0.14107E-05,A10=-0.11711E-07,A12=0.12680E-08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种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0.943
f2L/f2=1.236
m4T=0.597
m2T/m2W=2.822
|f1a/fW|=3.384
在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变化,倍率被变更。另外,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至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3中,在广角端进行第六透镜L6的调心。
另外,图10A、图10B及图10C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10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10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10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11A、图11B及图11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2A、图12B及图12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13A、图13及图13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图11A、图12A及图13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图11B、图12B及图13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4
下面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元素。
f    5.06~11.12~24.02
F    3.35~4.82~6.3
变焦距比  4.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2面
K=0.00000E+00,A4=-0.10799E-02,A6=0.13465E-04,A8=-0.54893E-05,A10=0.40348E-06,A12=-0.20960E-07
第13面
K=0.00000E+00,A4=-0.15891E-03,A6=0.23516E-04,A8=-0.65062E-05,A10=0.43378E-06,A12=-0.17735E-07
第14面
K=0.00000E+00,A4=0.12421E-01,A6=-0.32284E-03,A8=-0.57085E-03,A10=0.17693E-03,A12=-0.23032E-04,A14=0.11541E-05
第15面
K=0.00000E+00,A4=0.11380E-01,A6=0.19644E-03,A8=-0.72805E-03,A10=0.20655E-03,A12=-0.26226E-04,A14=0.13043E-05
第16面
K=0.00000E+00,A4=-0.38496E-04,A6=0.10820E-03,A8=-0.14615E-04,A10=0.78211E-06,A12=-0.14900E-07
第17面
K=0.00000E+00,A4=-0.17081E-03,A6=0.12777E-03,A8=-0.17703E-04,A10=0.96053E-06,A12=-0.18485E-07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0.718
f2L/f2=0.845
m4T=0.550
m2T/m2W=3.674
|f1a/fW|=8.143
在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改变,倍率被变更。另外,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向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4中,在广角端进行第六透镜L6的调心。
另外,图14A、图14B及图14C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14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14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14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15A、图15B及图15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16A、图16B及图16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17A、图17及图17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图15A、图16A及图17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图15B、图16B及图17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5
下面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各元素。
f    5.06~10.92~24.01
F    3.36~5.03~6.3
变焦距比  4.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4面
K=0.00000E+00,A4=-0.39904E-03,A6=0.36968E-04,A8=-0.44048E-05,A10=0.27150E-06,A12=-0.54860E-08
第15面
K=0.00000E+00,A4=0.51376E-04,A6=0.47903E-04,A8=-0.64974E-05,A10=0.44374E-06,A12=-0.10733E-07
第16面
K=0.00000E+00,A4=0.37459E-02,A6=0.13227E-02,A8=-0.77282E-03,A10=0.18740E-03,A12=-0.23029E-04,A14=0.11541E-05
第17面
K=0.00000E+00,A4=0.32818E-02,A6=0.17269E-02,A8=-0.90911E-03,A10=0.21573E-03,A12=-0.26235E-04,A14=0.13043E-05
第18面
K=0.00000E+00,A4=0.52623E-03,A6=-0.60186E-05,A8=-0.88181E-06,A10=0.71497E-07,A12=-0.12160E-08
第19面
K=0.00000E+00,A4=0.13057E-02,A6=-0.30208E-04,A8=-0.16106E-05,A10=0.14222E-06,A12=-0.24740E-08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1.445
f2L/f2=1.162
m4T=0.630
m2T/m2W=3.545
|f1a/fW|=5.755
在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改变,倍率被变更。另外,变更倍率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向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及第九透镜L9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5中,在广角端进行第七透镜L7的调心。
另外,图18A、图18B及图18C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18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18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18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19A、图19B及图19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0A、图20B及图20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21A、图21及图21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图19A、图20A及图21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图19B、图20B及图21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6
下面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各元素。
f    4.86~10.43~23.11
F    3.35~4.87~6.3
变焦距比  4.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4面
K=0.00000E+00,A4=-0.39349E-03,A6=0.31276E-04,A8=-0.41338E-05,A10=0.26890E-06,A12=-0.58550E-08
第15面
K=0.00000E+00,A4=0.18143E-03,A6=0.36427E-04,A8=-0.52913E-05,A10=0.36518E-06,A12=-0.87910E-08
第16面
K=0.00000E+00,A4=0.38406E-02,A6=0.86616E-03,A8=-0.66408E-03,A10=0.17948E-03,A12=-0.23029E-04,A14=0.11541E-05
第17面
K=0.00000E+00,A4=0.34570E-02,A6=0.11587E-02,A8=-0.78469E-03,A10=0.20701E-03,A12=-0.26235E-04,A14=0.13043E-05
第18面
K=0.00000E+00,A4=0.43920E-03,A6=0.13633E-04,A8=-0.20435E-05,A10=0.91939E-07,A12=-0.13630E-08
第19面
K=0.00000E+00,A4=0.91457E-03,A6=0.36012E-04,A8=-0.54337E-05,A10=0.23903E-06,A12=-0.36000E-08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种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1.533
f2L/f2=1.241
m4T=0.501
m2T/m2W=3.755
|f1a/fW|=4.737
在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中,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改变,倍率被变更。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无限远至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及第九透镜L9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6中,在广角端进行第七透镜L7的调心。
另外,图22A、图22B及图22C是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22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22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22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23A、图23B及图23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4A、图24B及图24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25A、图25及图25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图23A、图24A及图25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图23B、图24B及图25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7
下面表示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各元素。
f    4.51~8.64~16.93
Fno  3.23~4.56~6.08
变焦距比  3.75
下面表示透镜面数据。
下面表示非球面系数。
第14面
K=0.00000E+00,A4=-0.83224E-03,A6=0.68667E-04,A8=-0.18127E-04,A10=0.18876E-05,A12=-0.96237E-07
第15面
K=0.00000E+00,A4=0.36712E-03,A6=0.83065E-04,A8=-0.21542E-04,A10=0.23700E-05,A12=-0.12204E-06
第16面
K=0.00000E+00,A4=-0.16204E-02,A6=0.13631E-02,A8=-0.66756E-03,A10=0.17710E-03,A12=-0.23029E-04,A14=0.11541E-05
第17面
K=0.00000E+00,A4=-0.18588E-02,A6=0.17297E-02,A8=-0.82643E-03,A10=0.21171E-03,A12=-0.26699E-04,A14=0.13043E-05
第18面
K=0.00000E+00,A4=0.20635E-03,A6=0.92406E-05,A8=-0.10873E-05,A10=0.43956E-07,A12=-0.57600E-09
第19面
K=0.00000E+00,A4=0.51248E-03,A6=0.56502E-05,A8=-0.13996E-05,A10=0.51424E-07,A12=-0.48000E-09
下面表示变倍时的各种数据。
下面表示透镜组数据。
下面表示与前述的各条件式对应的值。
|f2L/f3|=0.671
f2L/f2=0.921
m4T=0.601
m2T/m2W=2.774
|f1a/fW|=2.590
在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第二透镜组Gr2沿光轴方向向物方移动,第三透镜组Gr3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透镜组Gr1~Gr4的间隔改变,倍率被变更。另外,在变更倍率的期间,透镜组Gr1、Gr4不移动。另外,通过使第三透镜组Gr3移动,可进行从无限远至有限距离的对焦。另外,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由塑料材料形成,除此以外的透镜为玻璃材料的抛光透镜。
第四透镜组Gr4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可移动地构成。由此,能够校正像面的成像模糊,实现手模糊校正。
另外,在实施例6中,广角端进行第四透镜L4的调心。
另外,图26A、图26B及图26C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剖面图。图26A是广角端的剖面图。图26B是中间焦距的剖面图。图26C是望远端的剖面图。图27A、图27B及图27C是广角端的像差图。图28A、图28B及图28C是中间焦距的像差图。图29A、图29及图29C是望远端的像差图。另外,在图27A、图28A及图29A所示的球差图中实线表示d线,虚线表示g线。另外,图27B、图28B及图29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像面的像差,虚线表示子午像面的像差。
(变形例)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近年来,通过在塑料材料中混合无机粒子,能够减小塑料材料的温度变化。即,通常在透明的塑料材料中混合微粒子时,因产生光的散射而透射率降低,所以难以作为光学材料使用,但因使微粒子的大小比透射光束的波长小,实际上可以不产生散射。塑料材料的折射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与温度上升一起上升。因此,利用这种温度依存性,通过相互抵消折射率的变化而起作用,能够以这些混合物的折射率几乎没有变化而构成。具体地说,通过在成为母材的塑料材料中分散最大长度为20纳米以下的无机粒子,得到折射率对温度依存性极低的塑料材料。例如,通过在丙烯酸树脂中分散氧化铌(Nb2O5)的微粒子,能够减小温度变化造成的折射率的变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用分散这样的无机粒子塑料材料形成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及第八透镜L8,由此可将随温度变化的摄影透镜整个系统的像点位置的变动抑制在很小。
另外,近年来,要求成本低且大量地安装摄影装置的技术。作为例子提案有在先注入锡焊的基板上载置电子零件(IC芯片等)和光学元件,在该状态下进行回流处理(加热处理),通过使锡焊溶融,同时在基板上安装电子零件和光学元件的技术。
而且,为了使用回流处理进行安装,需要将光学元件与电子零件一起加热至约200~260度(摄氏)。将使用热可塑性树脂的透镜放置在这样高温下时,产生热变形及变色,透镜的光学性能降低。
作为这种问题的解決方法考虑采用耐热性优异的玻璃模制透镜,实现高温环境下的光学性能和小型化并存。而且,玻璃模制透镜与使用热可塑性树脂的透镜相比,成本高,留有不能适应摄影装置的低成本化的要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采用能量固化性树脂作为透镜的材料。能量固化性树脂与由聚碳酸酯系及聚烯烃系的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透镜相比,暴露在高温时的光学性能的降低小。因此,对回流处理有效。另外,通过使用能量固化性树脂,与玻璃模制透镜相比可以得到制造容易且廉价的透镜。这样,通过将由能量固化性树脂构成的透镜装入摄影装置,可得到成本、批产性及光学性能任一项都优异的摄影装置。另外,能量固化性树脂即为按受规定能量固化的树脂。能量固化性树脂中至少包含热固化性树脂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使用这种能量固化性树脂可形成上述实施方式的塑料透镜。
符号说明
Gr1 第一透镜组
Gr2 第二透镜组
Gr3 第三透镜组
Gr4 第四透镜组
L1  第一透镜
L2  第二透镜
L3  第三透镜
L4  第四透镜
L5  第五透镜
L6  第六透镜
L7  第七透镜
L8  第八透镜
L9  第九透镜
PRM 反射光学元件
S   光阑
F1、F2、F3 平行平板
I   摄影面

Claims (11)

1.一种变焦透镜,其包含从物方朝向像方按顺序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通过改变这些透镜组的间隔而变更倍率,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更倍率时,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小,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含反射光线变更其行进方向的反射光学元件,
所述第二透镜组至少包含两个透镜,最靠像方的透镜为由塑料构成的正光焦度的单透镜,
所述第三透镜组通过由塑料构成的一个负透镜构成,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时,满足
0.60<|f2L/f3|<1.60的条件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第三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焦距设为f2L,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时,满足
0.80<f2L/f2<1.50的条件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包含于所述第四透镜组的透镜为塑料的,其至少一个面为非球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透镜组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面内能够移动,
在将所述第四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4T时,满足
0.4<m4T<0.7的条件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望远端的横倍率设为m2T,将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广角端的横倍率设为m2W时,满足
2.0<m2T/m2W<5.0的条件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位于最靠物方的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在将该透镜的焦距设为f1a,将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W时,满足
2.0<|f1a/fW|<9.0的条件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位于最靠像方的单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倍率的变更中及对焦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的位置被固定。
11.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搭载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CN201180004058.8A 2010-05-19 2011-05-10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Active CN102549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4966 2010-05-19
JP2010-114966 2010-05-19
PCT/JP2011/002591 WO2011145288A1 (ja) 2010-05-19 2011-05-10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9472A CN102549472A (zh) 2012-07-04
CN102549472B true CN102549472B (zh) 2014-07-30

Family

ID=4499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4058.8A Active CN102549472B (zh) 2010-05-19 2011-05-10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47562B2 (zh)
JP (1) JP5282314B2 (zh)
CN (1) CN102549472B (zh)
WO (1) WO20111452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5446B2 (ja) * 2011-03-01 2015-04-0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5919718B2 (ja) * 2011-10-17 2016-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用ズームレンズ
JP5828393B2 (ja) 2011-10-17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用ズームレンズ
JP5832271B2 (ja) 2011-12-21 2015-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891860B2 (ja) * 2012-03-09 2016-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9291799B2 (en) 2012-03-16 2016-03-22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911343B2 (ja) * 2012-03-16 2016-04-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10334181B2 (en) 2012-08-20 2019-06-2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ynamically curved sensor for optical zoom lens
JP6091868B2 (ja) * 2012-12-04 2017-03-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ズームレンズ
CN103297573A (zh) * 2013-05-16 2013-09-11 董昊程 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的手机摄像模块
JP2015121768A (ja) * 2013-11-21 2015-07-0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5148737A (ja) * 2014-02-07 2015-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5100581B (zh) * 2014-05-23 2018-08-10 株式会社山野光学 变焦透镜装置
JP6367707B2 (ja) * 2014-12-26 2018-08-01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
WO2016121939A1 (ja) * 2015-01-30 2016-08-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機器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6406360B2 (ja) * 2015-01-30 2018-10-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
KR102473411B1 (ko) * 2017-07-03 2022-12-0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JP7055652B2 (ja) * 2018-02-01 2022-04-18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14267B2 (ja) * 2018-02-15 202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1552066B (zh) * 2019-02-11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变焦组件、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911043A (zh) * 2022-05-07 2022-08-16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2775A (zh) * 2004-09-30 2006-06-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CN1312505C (zh) * 2002-04-09 2007-04-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1356465A (zh) * 2006-06-28 2009-01-28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5818B2 (en) * 1999-05-10 2003-04-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camera system
US6498687B1 (en) * 1999-10-06 2002-1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6480341B2 (en) * 1999-12-20 2002-11-12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focal length lens system
JP4581042B2 (ja) * 2000-02-04 2010-1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US6556356B2 (en) * 2000-09-28 2003-04-29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4290935B2 (ja) * 2002-07-18 2009-07-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US6982835B2 (en) * 2003-02-05 2006-01-03 Fujinon Corporation Four-group zoom lens
JP2004264458A (ja) * 2003-02-28 2004-09-2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超高倍率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US7164543B2 (en) * 2004-09-30 2007-01-16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4792779B2 (ja) * 2005-03-29 2011-10-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823630B2 (ja) 2005-09-28 2011-11-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876510B2 (ja) * 2005-09-28 2012-02-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862433B2 (ja) 2006-02-28 2012-0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US7764439B2 (en) * 2006-03-22 2010-07-27 Olympus Imaging Corp.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7286446A (ja) * 2006-04-18 2007-11-01 Eastman Kodak Co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4631872B2 (ja) * 2006-05-01 2011-02-1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具備する光学装置
TWI317820B (en) * 2006-11-15 2009-12-01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JP5072447B2 (ja) * 2007-06-18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9122682A (ja) 2008-11-28 2009-06-04 Olympus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US8279531B2 (en) * 2008-12-25 2012-10-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JP2010152144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0152147A (ja) * 2008-12-25 2010-07-08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373514B2 (ja) * 2009-09-11 2013-12-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938068B2 (ja) * 2009-09-14 2012-05-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2505C (zh) * 2002-04-09 2007-04-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782775A (zh) * 2004-09-30 2006-06-07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系统
CN101356465A (zh) * 2006-06-28 2009-01-28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323054A 2007.12.13
JP特开2010-49263A 2010.03.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47562B2 (en) 2015-02-03
CN102549472A (zh) 2012-07-04
JP5282314B2 (ja) 2013-09-04
US20120188436A1 (en) 2012-07-26
WO2011145288A1 (ja) 2011-11-24
JPWO2011145288A1 (ja) 2013-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9472B (zh) 变焦透镜及摄影装置
CN102804021B (zh) 摄像透镜、摄像光学装置及数码设备
CN103576285B (zh) 光学拾像系统镜组
CN102985865B (zh) 拍摄镜头
CN102692694B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
CN110244432A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730695B (zh) 成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1952761B (zh)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便携终端及摄像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2460264B (zh) 摄影透镜、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及具备摄影装置的便携式终端机
CN110515175A (zh) 摄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739065B (zh) 结像系统镜片组
CN104678537A (zh) 摄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10320639A (zh) 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1957493B (zh) 摄影镜头和装置、便携式终端、摄影镜头和装置制造方法
CN106324811A (zh)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913820A (zh) 摄像镜头系统
CN104423017A (zh) 光学结像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3105663A (zh) 成像系统
CN102016685A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2236157B (zh)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3323930A (zh) 摄像镜片系统
CN105807406A (zh) 光学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454758B (zh) 变焦透镜以及装备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6154512A (zh)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2236156B (zh) 成像镜头、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