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8078A -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8078A
CN102548078A CN2011104276892A CN201110427689A CN102548078A CN 102548078 A CN102548078 A CN 102548078A CN 2011104276892 A CN2011104276892 A CN 2011104276892A CN 201110427689 A CN201110427689 A CN 201110427689A CN 102548078 A CN102548078 A CN 102548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ing device
electrode
fuse part
auxiliary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276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8078B (zh
Inventor
河西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48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8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0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41Short-circuit preven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防止发光元件中的短路的发生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的照明部(10)具备:第1基板(11);辅助电极(211);多个发光元件(E),其具有发光功能层(22)、第1电极(21)、以及第2电极(23);多个熔丝部(30),其以与多个发光元件(E)的每一个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并且将第1电极(21)以及辅助电极(211)电连接;绝缘性的第1隔壁(40),其划分各个发光功能层(22)、并且划分各个第1电极(21);和绝缘性的第2隔壁(50),其划分各个熔丝部(30)。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等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该照明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出具备有机EL元件的照明装置。由于作为自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的发光层的厚度非常薄,所以在将其应用于照明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轻量化、薄型化。另外,由于有机EL元件即使在低电压下也能够高亮度地发光,所以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省电化。这样,由于利用了有机EL元件的照明装置能够实现轻量化、省电化,所以除了搭载于台灯那样的照明装置以外,还搭载于需要实现薄型化、轻量化的液晶显示器及移动设备。
有机EL元件由发光功能层和从两侧夹着发光功能层的阳极以及阴极这两个电极所构成,在发光功能层发生老化、或在制造过程中导电性的杂物混入发光功能层的情况下,有时两个电极间会发生短路。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多个发光元件串联连接,所以即使在1个有机EL元件中发生短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电流继续流过其他有机EL元件,从而防止了照明装置整体的熄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4868号公报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将多个有机EL元件串联连接的照明装置中,由于需要较高的电源电压,所以需要使用具有更高的耐压性的元件来构成电源部。另外,在将多个有机EL元件串联连接的照明装置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即,当在照明装置内部发生断线时,该影响涉及到照明装置整体,从而导致照明装置整体熄灭。
发明内容
这里,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防止了短路发生的稳定的发光的照明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基板;被供给第1电源电位的辅助电极;具备发光功能层、第1电极、以及被供给第2电源电位的第2电极的多个发光元件;将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辅助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熔丝部;划分各个上述发光功能层、并且按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来划分上述第1电极的绝缘性的第1隔壁;和划分上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的绝缘性的第2隔壁。
上述的照明装置具有利用绝缘性的第1隔壁所划分的多个发光元件。假设,在照明装置由一个发光元件所形成的情况下,当由发光元件的老化或制造时的杂物混入等导致发光元件的一部分产生缺陷时,该缺陷在发光元件内部扩大,从而照明装置整体变成不能发光的状态。
对此,由于上述的照明装置划分为多个发光元件而形成,所以,即使在1个发光元件中产生缺陷并扩大,该缺陷也止于1个发光元件的内部,除此之外的发光元件能够维持点亮状态。即,照明装置的作为面光源的功能不会因1个发光元件的缺陷而受到损失。由此,具有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长寿命化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发光元件的第1电极与辅助电极经由熔丝部而电连接。由于在过大电流流过发光元件的情况下,熔丝部熔断、从而将辅助电极以及第1电极之间电切断,所以具有防止发光元件中的短路的发生的优点。由此,能够防止由短路所引起的无用的电力消耗的产生、以及由短路所引起的所有发光元件不能发光的情况。即,对于上述的照明装置,由于具有熔丝部,所以具有能够实现进一步的长寿命化的优点。
此外,对于上述的照明装置,由于发光元件相对于辅助电极以及第2电极并联连接,所以具有能够实现低电压化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与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形成在上述辅助电极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过大电流流过发光元件而导致熔丝部被切断时,也只有与被切断的熔丝部连接的发光元件变成不能发光的状态,所以具有能够将因缺陷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与上述2个以上的发光元件相对应地形成在上述辅助电极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发光元件的个数、熔丝部的个数为半数即足够,所以具有易于制造照明装置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从与上述第1基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熔丝部的全体与上述发光功能层重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熔丝部以及发光功能层可靠地对应而形成,所以具有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照明装置中发生短路的情况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熔丝部、上述辅助电极、以及上述第1电极由同样的材料所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熔丝部、辅助电极、以及第1电极由同样的材料所形成,所以具有易于制造照明装置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基板、上述辅助电极、上述第2隔壁、以及上述第1电极由透光性材料所形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光功能层发出的光透过第1电极、辅助电极或者第2隔壁、以及第1基板后,从第1基板向外部射出。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熔丝部由透光性材料所形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发光功能层发出的光不被熔丝部所阻碍而从第1基板向外部射出,所以具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第1基板以及上述第2电极由透光性材料所形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发光功能层发出的光仅透过第2电极以及第1基板而向外部射出,所以具有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的照明装置中,优选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相对于上述辅助电极并联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实现上述的照明装置的低电压化的优点。
其次,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说明中的任意一个照明装置。作为这样的电子设备,符合条件的有台灯等装置、个人计算机以及移动电话等具备上述的照明装置作为背光源的装置。根据该电子设备,由于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薄型化、轻量化,所以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台灯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个人电脑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移动电话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照明部;11...第1基板;12...第2基板;13...胶粘剂;21...第1电极;22...发光功能层;211...辅助电极;23...第2电极;30...熔丝部;40...第1隔壁;50...第2隔壁;E...发光元件;L...光的射出方向;S...熔丝部的截面面积;H...熔丝部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使各部分的尺寸的比率适当地不同于实际物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具备照明部10以及电源供给部60。
照明部10形成有向X方向延伸的M个辅助电极211、向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延伸的N个第2电极23、和与M个辅助电极211和N个第2电极23的交叉相对应而配置成纵M行×横N行的矩阵状的发光元件E(M、N为1以上的自然数)。
电源供给部60经由第1电源线210向辅助电极211供给第1电位V1,经由第2电源线230向第2电极23供给第2电位V2。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电位V1被设定为高电位VH,第2电位V2被设定为低电位VL。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照明部10沿a~a′切断的截面图,图3是将图1所示的照明装置1沿b ~b′切断的截面图。下面,使用图2以及图3对照明部10的构造进行说明。
照明部10作为底部发光型的照明装置而发挥作用,即、将发光元件E发出的光向图2的下方射出、也就是从发光元件E向朝向第1基板11的方向L射出光。照明部10具备第1基板11和第2基板12,该第1基板11形成有具备第1电极21、发光功能层22、以及第2电极23的发光元件E和辅助电极211等;该第2基板12密封这些发光元件等。第1基板11由玻璃、石英、塑料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在第1基板11上形成有辅助电极211。辅助电极211与后述的第1电极21同样地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或者ZnO2(过氧化锌)之类的透光性的氧化物导电材料所形成。
在辅助电极211之上,以与发光元件E一一对应的方式形成有熔丝部30。即,熔丝部30与M个辅助电极211和N个第2电极23的交叉相对应而配置成纵M行×横N行的矩阵状。当从与第1基板1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熔丝部30的全体形成于被发光元件E所覆盖的位置处。
辅助电极211与第1电极21通过熔丝部30而电连接。由此,熔丝部30、第1电极21、以及发光功能层22串联连接。
另外,第1电位V1经由辅助电极211供给至第1电极21,并如上述那样向第2电极23供给第2电位V2。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电位V1作为阳极而发挥作用,第2电极23作为阴极而发挥作用。
若过大电流流过熔丝部30,则会发生由发热引起的熔断或者电迁移,从而熔丝部30变成非导通状态。
因此,在过大电流流过发光元件E的情况下,由于与发光元件E串联连接的熔丝部30断线,所以通过熔丝部30而电连接的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被电切断。由此,防止发光元件E中发生短路,即,防止在供给高电位VH的辅助电极211以及供给低电位VL的第2电极23之间发生短路的情况。
和与熔丝部30串联连接的第1电极21以及发光功能层22相比、熔丝部30具有较大的电阻。当电流流过发光元件E时,由于熔丝部30、第1电极21、以及发光功能层22中流过同等大小的电流,所以与第1电极21以及发光功能层22相比、在具有较大的电阻值的熔丝部30中产生较大的热量。由该发热引起在熔丝部30中发生熔断等现象,熔丝部30被切断。
具有较大的电阻的熔丝部30,由具有较大的电阻率的材料所形成,另外,形成为具有较大的电阻值的形状。具体而言,熔丝部30的形状例如是与第1基板11垂直的方向的高度H较高、熔丝部30的与第1基板11平行的截面的截面面积S较小的细长的圆柱或棱柱等形状。
另外,由于熔丝部30位于从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的射出面侧,所以由透光性材料所形成。具体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中,熔丝部30由多晶硅所形成。
由于熔丝部30由与形成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的ITO等不同的材料所形成,所以即使在熔丝部30中的靠近与辅助电极211或者第1电极21的连接部分的位置熔断的情况下,熔丝部30也会易于从辅助电极211或者第1电极21完全地分离。即,相比于利用与辅助电极211或者第1电极21同样的材料来形成熔丝部30的情况,能够降低在熔断后因余热等而再度接合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切实地防止短路的发生。
在第1基板11以及辅助电极211之上,以分别划分M根辅助电极211、并且分别划分M×N个熔丝部30的方式形成有第2隔壁50。第2隔壁50由丙烯酸、聚酰亚胺等具有绝缘性的透光性材料所形成。第2隔壁50防止某个熔丝部30与邻接的熔丝部30发生短路。
在熔丝部30以及第2隔壁50之上,以与熔丝部30一一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发光元件E。发光元件E具备作为阳极的第1电极21、发光功能层22、以及作为阴极的第2电极23。
第1电极21以与第1隔壁40接触的方式而形成于熔丝部30以及第2隔壁50之上。第1电极21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或者ZnO2(过氧化锌)之类的透光性的氧化物导电材料所形成。
发光功能层22以与第1隔壁40接触的方式而形成于第1电极21之上。发光功能层22至少包括发光层,发光层以空穴与电子相结合而发光的有机EL物质作为材料。在第1实施方式中,有机EL物质为低分子材料。作为构成发光功能层22的其他层,可以具备电子阻挡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空穴阻挡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第2电极23以共用于向Y轴方向延伸的M个发光元件E的方式形成于发光功能层22以及第1隔壁40之上。第2电极23由铝或银那样的功函数值小的反射性金属材料所形成。第2电极23作为发光元件E的阴极而发挥作用,并且作为将从发光功能层22向与方向L相反的方向射出的光、向朝向第1基板11侧的方向L反射的反射板而发挥作用。
在第2隔壁50之上形成有第1隔壁40,该第1隔壁40分别划分多个第1电极21、并且分别划分多个发光功能层22。第1隔壁40由绝缘性的材料所形成。另外,第1隔壁可以由反射性材料所形成,也可以由透光性材料所形成。
第1隔壁40防止在邻接的2个第1电极21之间发生短路。即,M×N个发光元件E彼此之间为分别并联连接的关系。具体而言,多个发光元件相对于辅助电极211并联连接。
第2基板12由塑料、玻璃等所形成。第2基板12通过胶粘剂13而与第1基板11上所形成的第2电极23粘结。胶粘剂13为热固化型树脂或紫外光固化型树脂等树脂。第2基板12以及胶粘剂13将第1基板11上所形成的发光元件E等密封,从而保护其远离水分及氧气等。
另外,由于第1实施方式为如上所述的向方向L射出光的底部发光型,所以无需用透光性的材料来形成第2基板12以及胶粘剂13。另外,由于从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由用反射性金属形成的第2电极23所反射,所以无需用反射性的材料来形成第2基板12以及胶粘剂13。但是,在需要防止朝向与方向L相反的方向的光的射出的情况下,可以在第2基板12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氧化铬等低反射物质。
这样,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在照明部10具有多个发光元件E、并且利用绝缘性的第1隔壁来划分每个发光元件E。
假设,在照明部由一个发光元件所形成的情况下,由发光元件的老化或制造时的杂物混入等导致在发光元件的一部分产生缺陷时,该缺陷在发光元件内扩大、导致照明装置整体不能发光。
与此相比,由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部10将多个发光元件E进行划分而形成,所以即使在1个发光元件E中产生缺陷并扩大,该缺陷也止于1个发光元件的内部,除此之外的发光元件E能够维持点亮状态。即,照明部10的作为面光源的功能不会因1个发光元件E的缺陷而受到损失。由此,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具有能够实现长寿命化的优点。
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具有相对于辅助电极211以及第2电极23而并联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E,对应于每个发光元件E而设置有熔丝部30。由于在发光元件E中产生缺陷从而导致过大电流流过发光元件E的情况下熔丝部30被熔断,从而将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之间电切断,所以防止发光元件E中的短路的发生。
由此,能够防止由短路引起的无用的电力消耗的发生、以及由短路引起的全部发光元件不能发光的情况。即,照明装置1具有能够长期地保持作为面光源的功能、从而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长寿命化的优点。另外,由于多个发光元件E相对于辅助电极211以及第2电极23而并联地连接,所以具有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低电压化的优点。
此外,熔丝部30由和形成熔丝部30所连接的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的ITO等不同的材料、即多晶硅所形成。由此,即使在熔丝部30中接近于与辅助电极211或者第1电极21的连接部分的位置发生熔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熔断后因余热而再度接合的情况,因此具备能够切实地防止短路的发生的优点。
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在形成熔丝部30等后、形成发光元件E。即,由于在第1基板11上形成发光元件E后,通过胶粘剂13将形成有发光元件E等的第1基板11与第2基板12进行粘结即可形成照明部10,所以使得需要特别地保护而避免其接触水、空气、以及杂物混入等的发光元件E在制造过程中损伤的危险性降低。因此,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易于制造,具有能够提高制造时的成品率的优点。
另外,虽然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部10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备向Y方向延伸的N个第2电极23,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
例如,如图4所示的照明部10a,可以构成为具备全部发光元件E所共用的第2电极23a。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制造过程中的第2电极23a的形成被简化、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低成本化的优点,并且,由于第2电极23a的面积变大,所以具有能够降低第2电极23的电阻值、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低耗电化的优点。
另外,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明中、熔丝部30由多晶硅所形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
例如,熔丝部30可以由与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相同的材料、即ITO等所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熔丝部30、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均由相同的材料所形成,所以具有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的制造成本的低廉化的优点。
另外,即使在熔丝部30由与辅助电极211以及第1电极21相同的材料所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将熔丝部30的截面面积S设置为非常小,能够提高熔丝部30的电阻值、在发生过大电流时能够可靠地熔断熔丝部30来切实地防止短路的发生。
此外,熔丝部30可以由低熔点的金属所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熔丝部30的熔点低,所以能够在流过发光元件E的电流的大小变得非常大之前使熔丝部30发生熔断。
另外,由于金属的电阻率小,所以与在熔丝部30使用了多晶硅或ITO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熔丝部30的截面面积S。因此,从发光元件E向方向L射出的光之中、通过熔丝部30的比例变小,由此熔丝部30也可以由不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所形成。
B: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B具备照明部10b,该照明部10b具有以多个发光元件E共用的方式设置的熔丝部30b,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形成为同样的构成。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B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照明装置1B具有照明部10b,该照明部10b具备以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E共用的方式设置的熔丝部30b,其中,所述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E对应于同一辅助电极211而设置。
图6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照明装置1B沿a~a′切断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熔丝部30b设置于辅助电极211之上,将相邻的2个第1电极21与辅助电极211电连接。
另外,为了提高熔丝部30b的电阻值,通过将熔丝部的深度(图5中熔丝部30b的与Y轴平行的边的长度)形成为非常短,从而熔丝部30b形成为具有较小的截面面积S。
另外,如图6所示,从与第1基板1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熔丝部30b的很多部分并没有形成于被发光元件E所覆盖的位置处,而是形成于第1隔壁40的下方。即,能够减小从发光元件E向方向L射出的光被熔丝部30b所阻碍的比例。因此,熔丝部30b并非必须由多晶硅以及ITO那样的透光性材料所形成,还可以由不具有透光性的低熔点的金属等所形成。
另外,第2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如图5所示那样、将熔丝部30b沿熔丝部30b的长边与X轴平行的方向而配置的方式。
例如,可以如图7所示的照明装置1C的照明部10c那样,将熔丝部30c沿熔丝部30c的长边与Y轴平行的方向而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熔丝部30c以与同一第2电极23连接的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E共用的方式设置。
另外,虽然在图5以及图7中、熔丝部30b或者30c以共用于相邻的2个发光元件E的方式而设置,但也可以以共用于3个以上的发光元件E的方式而设置。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1个熔丝部30b或者30c熔断时,与该熔丝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E同时变得不能发光。因此,从保持照明部10b以及10c的作为面光源的功能的角度,最好将与1个熔丝部30b或者30c连接的发光元件E的个数设在一定数量以下。
如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多个发光元件E以共用的方式设置1个熔丝部30b或者30c,所以具有能够实现制造工程的简化、从而实现照明装置10的低成本化的优点。
另外,从与第1基板11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熔丝部30b或者30c的很多的部分形成于不与发光元件E重复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从发光元件E向方向L射出的光之中、通过熔丝部30b或者30c的比例变小,所以具有提高照明装置1的发光效率的优点,并且,由于熔丝部30b或者30c的材料并不局限于透光性材料,所以具有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的优点。
C:第3实施方式
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D来说,熔丝部30d设置于第2基板侧、第1电极21d设置于发光功能层22的第2基板侧来作为阴极发挥作用、第2电极23d设置于发光功能层22的第1基板侧来作为阳极发挥作用,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形成为同样的构成。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D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照明装置1D具有照明部10d,在照明部10d中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M个第2电极23d、沿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延伸的N个辅助电极211d、和对应于M个第2电极23d与N个辅助电极211d的交叉而配置成纵M行×横N行的矩阵状的发光元件E(M、N为1以上的自然数)。
电源供给部60经由第1电源线210d向辅助电极211d供给第1电位V1,经由第2电源线230d向第2电极23d供给第2电位V2。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第1电位V1设定为低电位VL,将第2电位V2设定为高电位VH。
图9是将图8所示的照明部10d沿a~a′切断的截面图。
在第1基板11上,以被向X方向延伸的N个发光元件E共用的方式形成有第2电极23d。第2电极23d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或者ZnO2(过氧化锌)那样的透光性的氧化物导电材料所形成。如上所述,第2电极23d被供给高电位VH,作为发光元件E的阳极而发挥作用。
在第2电极23d之上形成有由第1隔壁40d所划分的发光功能层22。在发光功能层22之上形成有由第1隔壁40d所划分的第1电极21d。第1电极21d由铝或银那样的功函数值小的反射性金属材料所形成。低电位VL经由后述的熔丝部30d被供给至第1电极21d,第1电极21d作为发光元件E的阴极而发挥作用。另外,第1电极21d也作为将从发光功能层22向与方向L相反的方向射出的光,向朝向第1基板11侧的方向L反射的反射板而发挥作用。
其中,第1隔壁40d由绝缘性的材料所形成。另外,由于第1隔壁40d使从发光功能层22射出的光尽量朝向方向L,所以优选第1隔壁40d由反射性或者遮光性的材料所形成。
在第1电极21d之上、以与发光元件E一一对应的方式而形成有M×N个由绝缘性的第2隔壁50d所划分的熔丝部30d。熔丝部30d可以由低熔点的金属所构成,也可以与第1电极21d以及辅助电极211d同样、由铝或银等所形成。
在熔丝部30d以及第2隔壁50d之上形成有由第2隔壁50d所划分的辅助电极211d。辅助电极211d由铝或银那样的导电金属所形成。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熔丝部30d、辅助电极211d、以及作为阴极而发挥作用的第1电极21d设置于发光功能层22的第2基板侧、即与来自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L相反的一侧,作为阳极而发挥作用的第2电极23d设置于发光功能层22的第1基板侧、即来自发光元件E的光的射出方向L。
另外,如图8至图9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D中,熔丝部30d以与发光元件E一一对应的方式而形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构成。即,可以如图10所示的照明装置1E那样,构成为具备照明部10e,该照明部10e具有以被多个发光元件E共用的方式而设置的熔丝部30e。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D中,由于熔丝部30d在比发光功能层22更靠近第2基板侧处形成,所以能够缩短从发光功能层22到光被射到的第1基板11为止的距离,并且防止由熔丝部30d所引起的光的反射、折射之类的情况。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D中具有可以提高光的取出效率,其结果能够实现低耗电的优点。
而且,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D中,由于无需将熔丝部30d局限为透光性材料,所以可以选择低熔点金属等更便宜的材料,具有能够实现照明装置1D的低成本化的优点。
D:应用例
接下来,对利用了以上的各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装置1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在图11至13中示出采用了照明装置1的电子设备的方式。
图11是采用了照明装置1的台灯的立体图。台灯1000具备台座1001、连接部1002、和照明装置1。
图12是表示采用了照明装置1的移动型的个人电脑的构成的立体图。个人电脑2000具备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部2003、和设置有电源开关2001及键盘2002的主体部2010。显示部2003由液晶装置所构成,并且使用平面状的照明装置1作为该液晶装置的背光源。
图13是表示应用了照明装置1的移动电话机的构成的立体图。移动电话机3000具备多个操作按钮3001以及滚动按钮3002、和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部3003。显示部3003由液晶装置所构成,并且使用平面状的照明装置1作为该液晶装置的背光源。通过操作滚动按钮3002来滚动显示部3003所显示的画面。
另外,作为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电子设备,除了图11至图13所例示的设备以外,还可以列举包含数字静物摄影机、电视机、摄像机、汽车导航装置、寻呼机、电子记事本、电子纸张、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POS终端、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视频播放器、触摸面板的设备等。

Claims (10)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基板;
被供给第1电源电位的辅助电极;
具备发光功能层、第1电极、以及被供给第2电源电位的第2电极的多个发光元件;
将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辅助电极电连接的多个熔丝部;
划分各个所述发光功能层、并且按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来划分所述第1电极的绝缘性的第1隔壁;和
划分所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的绝缘性的第2隔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每一个一一对应地形成在所述辅助电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熔丝部的每一个与所述2个以上的发光元件相对应地形成在所述辅助电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第1基板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熔丝部的全体与所述发光功能层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丝部、所述辅助电极、以及所述第1电极由同样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所述辅助电极、所述第2隔壁、以及所述第1电极由透光性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丝部由透光性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以及所述第2电极由透光性材料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相对于所述辅助电极并联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CN201110427689.2A 2010-12-21 2011-12-19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8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4263A JP5707928B2 (ja) 2010-12-21 2010-12-21 照明装置、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284263 2010-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8078A true CN102548078A (zh) 2012-07-04
CN102548078B CN102548078B (zh) 2015-12-16

Family

ID=46233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2768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8078B (zh) 2010-12-21 2011-12-19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52652B2 (zh)
JP (1) JP5707928B2 (zh)
CN (1) CN10254807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8222A (zh) * 2012-11-16 2015-07-22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33939A (zh) * 2014-03-14 2016-11-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TWI585967B (zh) * 2014-05-13 2017-06-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裝置的修復方法
US10325975B2 (en) 2014-05-12 2019-06-18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CN110061036A (zh) * 2019-04-24 2019-07-26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CN110098342A (zh) * 2019-05-16 2019-08-06 江苏集萃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结构、有机光电器件和oled照明面板
CN112531133A (zh) * 2019-12-18 2021-03-19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0961B1 (en) * 2013-04-01 2022-03-09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TWI552408B (zh) * 2013-04-29 2016-10-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4659063A (zh) * 2014-12-30 2015-05-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掩膜板
KR102413156B1 (ko) 2017-11-28 2022-06-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Oled 조명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4083A1 (en) * 2000-03-27 2001-09-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345526A (zh) * 1999-04-02 2002-04-17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07569A (ja) * 2006-02-01 2007-08-16 Tohoku Pioneer Corp 光デバイス、および光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4181B2 (ja) * 1989-02-13 1998-01-2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化合物半導体単結晶薄膜の成長方法
JP4693262B2 (ja) * 2000-03-27 2011-06-0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パッシブマトリクス型の発光装置
JP2004234868A (ja) 2003-01-28 2004-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有機el照明素子
JP3867698B2 (ja) 2003-10-14 2007-0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783709B2 (ja) 2003-10-14 2006-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TW200521599A (en) 2003-10-14 2005-07-0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optical device,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7602112B2 (en) 2004-03-22 2009-10-1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ssembly of a capped high-pressure discharge lamp and a lamp holder
JP2007115629A (ja) 2005-10-24 2007-05-10 Optrex Corp 有機el照明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87774A (ja) 2008-02-06 2009-08-20 Rohm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DE102008013031B4 (de) * 2008-03-07 2019-07-25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S7973324B2 (en) * 2008-12-01 2011-07-05 Wen-Tsung Cheng Lamp type light emitting device for safety fuse
US7675087B1 (en) * 2008-12-01 2010-03-09 Wen-Tsung Cheng Surface mou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11060680A (ja) 2009-09-14 2011-03-24 Seiko Epson Corp 照明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5526A (zh) * 1999-04-02 2002-04-17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10024083A1 (en) * 2000-03-27 2001-09-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7207569A (ja) * 2006-02-01 2007-08-16 Tohoku Pioneer Corp 光デバイス、および光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8222A (zh) * 2012-11-16 2015-07-22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8222B (zh) * 2012-11-16 2017-04-0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33939A (zh) * 2014-03-14 2016-11-1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US9831298B2 (en) 2014-03-14 2017-11-28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CN106133939B (zh) * 2014-03-14 2018-01-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装置
US10325975B2 (en) 2014-05-12 2019-06-18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TWI585967B (zh) * 2014-05-13 2017-06-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發光裝置的修復方法
CN110061036A (zh) * 2019-04-24 2019-07-26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CN110061036B (zh) * 2019-04-24 2021-03-23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CN110098342A (zh) * 2019-05-16 2019-08-06 江苏集萃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结构、有机光电器件和oled照明面板
CN112531133A (zh) * 2019-12-18 2021-03-19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531133B (zh) * 2019-12-18 2022-11-04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7928B2 (ja) 2015-04-30
US8552652B2 (en) 2013-10-08
US20120153831A1 (en) 2012-06-21
CN102548078B (zh) 2015-12-16
JP2012133967A (ja)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8078B (zh) 照明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JP6974575B2 (ja) 表示装置
JP2021009849A (ja) 表示装置
CN102177488B (zh) 键盘装置、包括该键盘装置的移动设备以及键盘控制方法
CN105742330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3325776A (zh) 发光装置
JP2007242927A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698712B2 (en) Pixel structure of active matrix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012018867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362171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TWI405498B (zh) 有機發光顯示面板
CN101750778B (zh) 显示装置与电子装置
CN103401967A (zh) 移动终端及其触摸屏
CN102983282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模块
CN101625463A (zh) 复合胶带及显示装置
CN206144025U (zh) 发光建材
CN113419642B (zh) 侧边触控模组及其显示器
WO2019103692A1 (en) Light emitting glass structure
CN106610008A (zh) 发光建材
CN101312011B (zh) 影像显示系统
CN113296631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04179081U (zh) 薄膜晶体管基板
CN204760383U (zh) 显示面板
CN217361577U (zh) 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
CN202522815U (zh) 一种lcd双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