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083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0834A
CN102540834A CN2011104340899A CN201110434089A CN102540834A CN 102540834 A CN102540834 A CN 102540834A CN 2011104340899 A CN2011104340899 A CN 2011104340899A CN 201110434089 A CN201110434089 A CN 201110434089A CN 102540834 A CN102540834 A CN 102540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ic fixing
fixing portion
image processing
external shell
process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340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0834B (zh
Inventor
谷本顺一
野野山直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08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08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9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9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auxiliary devices, e.g. add-on modu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不会导致图像形成装置(1)的大型化及高成本化,减少定影部(30)的发热对图像处理部(10)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容纳图像处理部(10)的外装壳体(60),以及在所述图像处理部(10)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上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30)。在所述外装壳体(60)上形成有使输送通路(R)从所述图像处理部(10)通向所述定影部(30)的输出口(66),所述图像处理部(10)与所述定影部(30)被所述外装壳体(60)的所述输出口(66)周围的隔板隔开。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容纳图像处理部的外装壳体、在所述图像处理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上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综合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各种机器。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转印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输送到被热源加热的加热辊和与之对接的加压辊之间的定影辊隙位置,并对其进行加热加压,由此,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即具有热辊方式的定影部)。
在具有该种定影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定影部发热而使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温度升高。如果内部温度升高到所需温度以上,则对图像形成装置产生恶劣影响,改变图像处理条件(图像浓度、图像位置等),从而导致画质下降。此外,促使耐热性低的部件劣化,缩短装置的使用寿命。为了克服这一点,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定影部配置在装置内部的内角侧,并在其附近设置排气口,通过风扇将定影部周边的空气从排气口排出,由此抑制内部温度升高(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而且,还已知在图像处理部与定影部之间设有隔热空间或隔热材料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3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2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64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088515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对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要求结构紧凑、价格低。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设有冷却定影部的风扇,或者设有隔热空间或隔热材料,导致部件数量增加,随之成本也增加,而且还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难以符合上述要求。还有,在设有风扇的情况下,还存在由于风扇的驱动而产生振动,增加耗电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减少定影部的发热对图像处理部产生的恶劣影响,而不会不导致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及高成本化。
第一方面发明提供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容纳图像处理部的外装壳体,以及在由所述图像处理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上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在所述外装壳体上形成有输出口,使得输送通路从所述图像处理部通向所述定影部,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被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输出口周围的隔板隔开。
第二方面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容纳所述定影部的定影部壳体,在所述定影部壳体上形成有输入口以便导通所述输送通路,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被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输出口周围的隔板以及所述定影部壳体的所述输入口周围的隔板隔开。
第三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定影部壳体在所述外装壳体上安装成位于所述图像处理部的转印位置的上方。
第四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定影部壳体能够装卸地安装在所述外装壳体上。
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定影部壳体的上面侧形成有通气口使导通所述定影部壳体的内外导通。
第六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定影部壳体被安装成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向横向外侧突出。
第七方面发明在第六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外装壳体上用于支承所述定影部壳体的一对脚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一对脚部之间且能够开闭地堵住面对所述图像处理部的开口部的盖板。
第八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设于所述外装壳体且能够开闭地堵住所述输出口的开闭部件,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当从所述图像处理部向所述定影部输送记录材料时开放。
第九方面发明在第八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具有相对所述图像处理部的像承载体能够接近或分离的转印辊,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与所述转印辊的接近或分离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开闭的动作。
第十方面发明在第二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具有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在所述外装壳体上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安装成,在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定影部壳体的安装高度范围内配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第十一方面发明在第十方面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础上,排出记录材料的出纸口位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上方。
根据上述各方面所述的发明,因为在容纳图像处理部的外装壳体上形成有使输送通路从所述图像处理部通向定影部的输出口,并且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被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输出口周围的隔板隔开,所以,尽管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经由所述输出口连接,但除此之外的部分被所述外装壳体的隔板划分开。因为所述外装壳体与外部空气接触(露向外部),所以,即使来自所述定影部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外装壳体,所述外装壳体也容易由外部空气来冷却。因此,来自所述定影部的热量难以传导至所述外装壳体内的所述图像处理部,换言之,能够减少从所述定影部传导至所述图像处理部的热量。因此,即使不像上述现有技术那样设置用于冷却定影部的风扇,或者设置隔热空间或隔热材料,也能够抑制所述定影部的发热对所述图像处理部产生的恶劣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机的正面简略说明图;
图2是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取下定影部壳体的状态的复合机的正面简略说明图;
图4是定影部壳体的平面剖面图;
图5是复合机的主要部分的正面扩大图,(a)是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对接时状态的图,(b)是二次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分离后状态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复合机的简略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复合机;10图像处理部;16中间转印带;25二次转印辊;30定影部;31定影辊;32加压辊;33定影加热装置;36驱动传递部件;40图像读取装置;50出纸盘;60外装壳体;61脚部;63安装部;64开口部;65盖板;66输出口;70开闭板(开闭部件);80定影部壳体;81通气口;83出纸口;86输入口;87定影部连接装置(定着コネクタ);89加压驱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复合机1(简称为MFP)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和位置的用语(例如“左右”、“前后”等)时,将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正面,以此为基准进行表示。这些用语为了方便说明而使用,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首先,参照图1,说明复合机1的概况。图1所示的复合机1具有复印功能、扫描功能、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等多种功能,通过例如LAN或电话线路等网络可以进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即复合机1可以将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经由网络向其他的计算机输出,或者经由网络从其他的计算机输入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进行打印,或者接收或发送FAX数据。
复合机1具有:通过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方式形成调色剂像的图像处理部10、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图像处理部10的转印位置26的送纸部20、在由图像处理部10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上将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30、设置在图像处理部10上方的图像读取装置40。图像处理部10根据图像读取装置40所得到的图像数据,或者经由网络(例如LAN)从外部终端等输入的图像数据等形成调色剂像,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由送纸部20输送的记录材料P上。送纸部20将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输送到定影部30,在定影部30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复合机1是所谓的机体内出纸类型,利用形成于图像读取装置40与图像处理部10之间的凹状空间作为出纸盘50。因此,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排出到图像读取装置40与图像处理部10之间的出纸盘50上。
图像处理部10具有作为像承载体的一例的鼓式感光体11,起到将形成于该感光体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材料P上的作用。在感光体11的周围,按照图1的逆时针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器12、显影部14、中间转印带16及感光体清洁刮板(未图示)。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下方侧设有图像曝光部13,用来从带电器12与显影部14之间对感光体11进行图像曝光,在图像曝光部13的下方侧设有作为送纸部20的结构部件的供纸盒21。感光体11通过感光体驱动电机(未图示)按照图1的逆时针方向驱动旋转。从输出可变的用于带电的电源(未图示),以规定的时机对带电器12施加感光体带电电压。
显影部14是搭载有四个显影器即黑色显影器14K、青色显影器14C、品红色显影器14M及黄色显影器14Y的托架式显影部,利用包括步进电机的托架驱动部(未图示),按照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驱动旋转。在显影部14上,按照图1的顺时针方向以90度角等间隔地依次搭载有黑色显影器14K、青色显影器14C、品红色显影器14M及黄色显影器14Y。
在各显影器14K、14C、14M、14Y上可更换地安装有分别对应各色的调色剂容器(未图示),即黑色显影器14K上安装黑色调色剂容器,青色显影器14C上安装青色调色剂容器,品红色显影器14M上安装品红色调色剂容器,黄色显影器14Y上安装黄色调色剂容器。在各显影器14K、14C、14M、14Y上设有对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辊14’,而且在各显影器14K、14C、14M、14Y上,除了显影辊14’以外,还具有向显影辊14’提供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辊、限制显影辊14’上的调色剂厚度的调色剂限制板等。
各显影器14K、14C、14M、14Y使用具有负带电性的调色剂,将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反转显影(反転現像)。在该情况下,通过旋转显影部14,在对感光体1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反转显影的显影位置上移动各显影器14K、14C、14M、14Y。在与感光体11的表面面对(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辊14’上,施加来自输出可变的显影偏压电源(未图示)的显影偏压,位于显影位置的显影辊14’通过显影辊驱动电机(未图示),可以按照图1的顺时针方向驱动旋转。在该状态下,可以向调色剂供给辊施加来自电源(未图示)的调色剂供给偏压,向调色剂限制板施加限制偏压。
中间转印带16缠绕在驱动辊16b、与该驱动辊16b相对的从动辊16a以及与感光体11相向配置的一次转印辊16c的辊群上。在一次转印辊16c上施加来自一次转印电源(未图示)的一次转印电压,通过转印带驱动电机(未图示),按照图1的顺时针方向驱动旋转驱动辊16b,由此中间转印带按照图1的顺时针方向驱动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中缠绕于驱动辊16b的部分的外侧配置有二次转印辊25,二次转印辊25构成为以规定的时机与中间转印带16接近或分离,中间转印带16与二次转印辊25的对接部分成为转印位置26。在二次转印辊25上施加来自二次转印电源(未图示)的二次转印电压。在中间转印带16的缠绕于从动辊16a的部分的外侧,配置有清扫去除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等的转印带清洁刮板17。
送纸部20具有:容纳记录材料P的供纸盒21、从最上层一张一张地重复取出供纸盒21内的记录材料P的供纸轮22、以规定的时机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图像处理部10的转印位置26的一对套准调节辊(レジスタロ一ラ)24、所述二次转印辊25等。通过供纸轮22的旋转,供纸盒21内的记录材料P从最上层开始一张一张地向输送通路R输出,输送通路R是经过打印工序的记录材料P的通道。供纸轮22由供纸电机(未图示)驱动旋转,一对套准调节辊24由套准调节电机(レジストモ一タ)驱动旋转。
在二次转印辊25的上方侧(输送通路下游侧)设有用来将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的定影部30,定影部30具有:内置卤素灯等定影加热装置33的定影辊31、与定影辊31对置的加压辊32,定影辊31与加压辊32的对接部分成为定影位置,通过配置在装置内部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向定影加热装置33通电,使定影加热装置33维持定影所需要的温度。在定影部30的定影位置的输送通路下游侧设有一对出纸辊34,打印结束的记录材料P通过一对出纸辊34的驱动旋转,输出到出纸盘50上。
根据上述说明的复合机1,根据装置内部的控制部(未图示)的指令,使用四个显影器14K、14C、14M、14Y中的至少一个,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调色剂像。以下说明使用四个显影器14K、14C、14M、14Y形成全色图像的例子。
首先,通过托架驱动部使显影部14旋转,将黄色显影器14Y移动到其显影辊14’与感光体11对接的显影位置,与此同时,使感光体11按照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也使中间转印带16旋转,在该阶段预先使二次转印辊25从中间转印带16分离。接着,由施加了来自带电用电源的感光体带电电压的带电器12,使旋转的感光体1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至规定电位。在感光体11的带电区域,由图像曝光部13进行黄色图像用的图像曝光,形成黄色静电潜像。然后,在黄色显影部14Y对黄色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黄色调色剂像,通过施加有一次转印电压的一次转印辊16c,将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接着,与黄色调色剂像的形成相同,由移动到显影位置的品红色显影器14M,将感光体11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然后,由移动到显影位置的青色显影器14C,将感光体11上的青色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同样地,由移动到显影位置的黑色显影器14Y,将感光体11上的黑色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各色调色剂像在感光体11上的形成以及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一次转印都是在将这些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时机进行的。
另一方面,从供纸盒21利用供纸轮22重复取出记录材料P,朝向一对套准调节辊24将记录材料P输送到输送通路R上。如果记录材料P前端被位于一对套准调节辊24的出口侧的定时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则停止一对套准调节辊24,使记录材料P在此待机。然后,在通过中间转印带16的旋转使中间转印带16上的多重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辊25之前,使二次转印辊25与中间转印带16接触。然后,在多重调色剂像到达转印位置26的时刻,由一对套准调节辊24将记录材料P送入转印位置26,在记录材料P上二次转印多重调色剂像。
转印有多重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被定影部30定影多重调色剂像,然后通过一对出纸辊34排出到出纸盘50上。其结果,得到形成有全色图像的记录材料P。残留在感光体11上的一次转印调色剂等被感光体清洁刮板(未图示)清扫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二次转印调色剂等被转印带清洁刮板17清扫去除。
接着,参照图1~图5,说明定影部30的安装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复合机1具有容纳图像处理部10的中空大致箱型的外装壳体60,以及容纳定影部30的中空大致箱型的定影部壳体80,外装壳体60与定影部壳体80分别独立地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外装壳体60的左侧面侧形成有前后一对脚部61,一对脚部61的上部侧比外装壳体60的上面(出纸盘50)更向上方突出,而且,在外装壳体60的上部内侧直立设有读取支承部62,在一对脚部61的上端侧与读取支承部62的上端侧支承有图像读取装置40。
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在外装壳体60内被安装成,在相对于外装壳体60的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高度范围内配置图像读取装置40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图像读取装置40在一对脚部61的上端侧与读取支承部62的上端侧被支承为其一半左右配置在相对于外装壳体60的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高度范围内。
虽然未图示,但各脚部61内是中空状,收纳有作为复合机1骨架的主体框体的一部分。这一点在复合机1的上部设置图像读取装置40的结构中,有助于确保复合机1的重心稳定及支承刚性。而且,在各脚部61内也可以配置复合机1的各种结构部件。
如图2及图3所示,一对脚部61的上部侧之间成为用来嵌入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部63。定影部壳体80以向图像读取装置40的左外侧(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可装卸地安装在外装壳体60的一对脚部61之间的安装部63上。如图1及图3所示,在外装壳体60的左侧面中的一对脚部61之间形成有与图像处理部10面对的开口部64,开口部64通常由以下端侧为支点可上下转动的盖板65可开闭地堵住。例如,当处理卡纸时,打开盖板65,将手伸入开口部64内进行必要的操作(取出记录材料P等)。如图1及图5所示,定影部壳体80在安装于外装壳体60的安装部63的状态下,位于图像处理部10的转印位置26的上方,在定影部壳体80的上面侧形成有连通定影部壳体80内外的通气口81,在通气口81上设有可以调节通气量的百叶窗82。
在外装壳体60的左上侧角部,形成有使输送通路R从图像处理部10通向定影部30的输出口66,输出口66形成大致矩形状的开口,该开口为了使记录材料P通过而在前后方向(记录材料P通过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且为了尽量减小开口面积而在与输送通路R正交的方向(记录材料P的厚度方向)上较短。另一方面,在定影部壳体80的右下侧角部,形成有使输送通路R从图像处理部10通向定影部30的输入口86,输入口86也与外装壳体60侧的输出口66同样,形成大致矩形状的开口,该开口为了使记录材料P通过而在前后方向(记录材料P通过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且为了尽量减小开口面积而在与输送通路R正交的方向(记录材料P的厚度方向)上较短。
在外装壳体60的安装部63上安装有定影部壳体80的状态下,输出口66与输入口86相接并连通,从图像处理部10至定影部30的输送通路R连接。在该状态下,露出(处于与外部空气接触的状态)定影部壳体80的上面及左右两侧面。在外装壳体60的安装部63上安装有定影部壳体80的状态下,图像处理部10与定影部30被外装壳体60的输出口66周围的隔板(上面及左侧面)以及定影部壳体80侧的输入口86周围的隔板(右侧面及下面)隔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外装壳体60的上面(出纸盘50)与定影部壳体80的右侧面80a之间存在凹状空间,而且在外装壳体60的左侧面(盖板65)与定影部壳体80的下面80b之间存在一对脚部61之间的开闭空间。
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定影部壳体80内配置有构成定影部30的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一对出纸辊34,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以相互沿走纸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压接的状态,可旋转地支承在定影部壳体80的前后侧板上(参照图4)。虽然未图示,但一对出纸辊34以与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平行延伸的姿态,可旋转地支承在定影部壳体80的前后侧板上。
如图4所示,在定影辊31的内部,作为热源的定影加热装置(例如卤素灯加热装置)以在走纸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定影加热装置33的一端侧设有定影部连接装置87,该定影部连接装置87与设置在外装壳体60的一个脚部61的、用来供电的主体连接装置67电连接,主体连接装置67与定影部连接装置87随着定影部壳体80在外装壳体60上的安装与卸下而连接或断开。即主体连接装置67与定影部连接装置87的方向与位置被设定成:如果在外装壳体60的安装部63安装有定影部壳体80,则主体连接装置67与定影部连接装置86嵌合而电连接;如果从安装部63取下定影部壳体80,则定影部连接装置87脱离主体连接装置67电连接被切断。需要说明的是,定影辊31的热源不限于卤素灯加热装置,可以采用IH加热装置或电阻加热元件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利用超声波的热源。
在外装壳体60的一个脚部61上,配置定影部驱动电机68作为产生旋转动力的驱动源。定影部驱动电机68经由齿轮等驱动传递部件36,可进行动力传递地与定影辊31及加压辊32中的任一方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压辊32由定影部驱动电机68驱动旋转,定影辊31通过其与加压辊32的压接摩擦而联动旋转。这样的驱动、从动关系反过来也无妨。在该情况下,在从定影部驱动电机68被传递动力的电机齿轮69上啮合固定在加压辊32的辊轴上的加压驱动齿轮89,电机齿轮69与加压驱动齿轮89组合构成驱动传递部件36。
驱动传递部件36随着定影部壳体80在外装壳体60上的安装与卸下而卡合,即与主体连接装置67和定影部连接装置87的关系一样,齿轮69,89彼此的位置关系被设定成:如果在外装壳体60的安装部63安装有定影部壳体80,则电机齿轮69与加压驱动齿轮89啮合,可以传递动力;如果从安装部63取下定影部壳体80,则齿轮69,89彼此的啮合被解除,切断动力传递。
如图5(a)、(b)所示,外装壳体60的输出口66由以上端侧为支点可上下转动的作为开闭部件的开闭板70可开闭地堵住,开闭板70在从图像处理部10向定影部30输送记录材料P时开放。第一实施方式的开闭板70与二次转印辊25相对中间转印带16的连接、分离动作联动而进行开闭动作。即在将二次转印辊25与中间转印带16接触的阶段,开放开闭板70,输送通路R可以从图像处理部10向定影部30穿过(参照图5(a))。在转印处理后,将二次转印辊25离开中间转印带16的阶段,关闭开闭板70,并维持该状态(参照图5(b))。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外装壳体60上形成有使输送通路R从图像处理部10通向定影部30的输出口66,图像处理部10与定影部30被外装壳体60的输出口66周围的隔板(上面及左侧面)隔开,所以图像处理部10与定影部30虽经由输出口66连接,但除此之外,被外装壳体60的隔板划分为两部分。因为外装壳体60与外部空气接触(暴露在外面),所以即使定影部30的热量传导至外装壳体60,外装壳体60也容易通过外部空气而冷却。因此,定影部30的热量难以向外装壳体60内的图像处理部10传导。换言之,能够降低从定影部30向图像处理部10传导的热量。因此,即使不像上述现有技术那样设置用于冷却定影部30的风扇以及隔热空间或隔热材料,也能够抑制所述定影部30的散热对所述图像处理部10所产生的恶劣影响。
而且,因为定影部30容纳在定影部壳体80中(被合围),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易于维持定影部30的温度,因此,也具有抑制多余的电力损耗,能够有效利用电力的优势。进而,在定影部壳体80上形成有连通输送通路R的输入口86,图像处理部10与定影部30被外装壳体60的输出口66周围的隔板50,65以及定影部壳体80的输入口86周围的隔板80a,80b隔开,所以热量从定影部30向图像处理部10传导的路径只限于连通输送通路R的输出口66及输入口86。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定影部30向图像处理部10传导的热量。在定影部30的热量上升到所需以上时,热量可以经由定影部壳体80的输入口86周围的隔板进行散热,因而在维持定影部30的温度这一点上也能够得到良好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影部壳体80在外装壳体60上被安装成,位于图像处理部10的转印位置26的上方,所以能够利用高温气体上升的特性,抑制位于上侧的定影部30的热量对位于下侧的图像处理部10产生恶劣影响。而且,由于经由连通输送通路R的输出口66及输入口86连通外装壳体60与定影部壳体80,所以,由于图像处理部10的驱动而在外装壳体60内升温的气体,利用基于温度梯度的上升气流而易于流入定影部壳体侧(即烟囱效应)。因此能够抑制外装壳体60内(图像处理部10)变成高温。
因为定影部壳体80相对于外装壳体60可装卸地被安装,所以定影部壳体80与外装壳体60分别独立地构成,因此,通过这些各壳体60,80能够切断来自定影部30的热传递。在此基础上,由于在定影部壳体80的上面侧形成有连通定影部壳体80内外的通气口81,所以在定影部30中升温至所需以上的热量,利用烟囱效应能够高效地向外部排出。进而,因为定影部壳体80被安装成相对于外装壳体60在横向上向外侧突出,所以定影部壳体80内的定影部30与外装壳体60内的图像处理部10可以在上下方向不重叠地进行配置,这一点也能够抑制从定影部30向图像处理部10传导热量。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装壳体60上设有能够开闭地堵住输出口66的开闭板70,由于开闭板70在从图像处理部10向定影部30输送记录材料P时开放,所以在不需要时能够关闭连通输送通路R的输出口66及输入口86,也能够起到抑制热量从定影部30传导到图像处理部10的作用。
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在外装壳体60上被安装成,在相对于外装壳体60的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高度范围内配置图像读取装置40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定影部壳体80与图像读取装置40横向并排配置,因此能够减少定影部30的热量对图像读取装置40产生恶劣影响的可能性,抑制图像读取精度发生变化。
接着,参照图6,说明定影部30安装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消除了图像读取装置40与外装壳体60的上面之间的凹状空间。在定影部壳体80的右侧面上部形成有与一对出纸辊34面对的出纸口83,出纸口83位于图像读取装置40的上方,在图像读取装置40上配置有出纸盘50。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外装壳体60上被安装成,在相对于外装壳体60的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高度范围内配置图像读取装置40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图像读取装置40安装在外装壳体60的上面而处于被收纳在相对于外装壳体60的定影部壳体80的安装高度范围内的状态。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
根据上述的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为定影部壳体80与图像读取装置40横向并排配置,所以能够减少定影部30的热量对图像读取装置40产生恶劣影响的可能性,抑制图像读取精度发生变化。而且,因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搭载在外装壳体60的上面,所以能够控制复合机1的整体高度,使其重心降低。因此,能够降低作为振动源的图像读取装置40的高度位置,减少振动对复合机1整体的影响。还有,因为输出记录材料P的出纸口83位于图像读取装置40的上方,所以传导到打印后的记录材料P的热量不会传导到图像处理部10。而且,因为打印结束后的记录材料P向图像读取装置40的上方输出,所以传导到打印结束后的记录材料P的热量易于向外部散发,能够减少波及图像读取装置40的热量的恶劣影响。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具体化到各种方式。例如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以复合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其他各部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容纳图像处理部的外装壳体,以及
在由所述图像处理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上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
在所述外装壳体上形成有输出口,使得输送通路从所述图像处理部通向所述定影部;
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被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输出口周围的隔板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容纳所述定影部的定影部壳体,
在所述定影部壳体上形成有输入口以便导通所述输送通路,
所述图像处理部与所述定影部被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输出口周围的隔板以及所述定影部壳体的所述输入口周围的隔板隔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壳体在所述外装壳体上安装成位于所述图像处理部的转印位置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壳体能够装卸地安装在所述外装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壳体的上面侧形成有通气口使所述定影部壳体的内外连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壳体安装成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向横向外侧突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外装壳体上用于支承所述定影部壳体的一对脚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一对脚部之间且能够开闭地堵住面对所述图像处理部的开口部的盖板。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于所述外装壳体上且能够开闭地堵住所述输出口的开闭部件,
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当从所述图像处理部向所述定影部输送记录材料时开放。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相对所述图像处理部的像承载体能够接近或分离的转印辊,
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与所述转印辊的接进或分离的动作联动而进行开闭动作。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
在所述外装壳体上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被安装成,在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定影部壳体的安装高度范围内配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排出记录材料的出纸口位于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上方。
CN201110434089.9A 2010-12-22 2011-12-2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5408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0-285528 2010-12-22
JP2010-285528 2010-12-22
JP2010285528A JP2012133159A (ja) 2010-12-22 2010-12-22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834A true CN102540834A (zh) 2012-07-04
CN102540834B CN102540834B (zh) 2015-06-24

Family

ID=46316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34089.9A Active CN102540834B (zh) 2010-12-22 2011-12-2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63864A1 (zh)
JP (1) JP2012133159A (zh)
CN (1) CN10254083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8984A (ja) * 1998-01-30 1999-08-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085063A (en) * 1997-03-18 2000-07-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240265B1 (en) * 1998-12-30 2001-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xing device heat shield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heat shield in a printer
JP2007187906A (ja) * 2006-01-13 2007-07-2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234712A (zh) * 2007-01-31 2008-08-06 立志凯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US7546059B2 (en) * 2004-06-08 2009-06-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xhaust mechanism
US7822361B2 (en) * 2007-02-01 2010-10-2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wo fixing devices with sheet-paths of differing length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9753U (zh) * 1979-11-05 1981-06-09
US4435072A (en) * 1980-12-11 1984-03-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leakage preventing microwave fixing device
DE69018230T2 (de) * 1990-01-11 1995-07-27 Konishiroku Photo Ind Bilderzeugungsgerät.
JP3451460B2 (ja) * 1995-07-14 2003-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画像定着装置
US5732309A (en) * 1996-02-20 1998-03-24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897244A (en) * 1996-11-16 1999-04-2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Image-forming machine capable of opening to permit ready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JPH11143270A (ja) * 1997-11-13 1999-05-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314256B1 (en) * 1999-07-27 2001-11-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xing unit falling off preventing device
US6219497B1 (en) * 1999-11-23 2001-04-17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ondensation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556152B2 (ja) * 2000-05-08 2004-08-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9161B2 (ja) * 2001-04-25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16104A (ja) * 2002-04-22 2003-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643483B1 (en) * 2002-07-26 2003-11-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images on recording media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fixing apparatus
JP3922220B2 (ja) * 2002-09-12 2007-05-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819895B2 (en) * 2003-02-24 2004-11-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fixing device
JP4130373B2 (ja) * 2003-03-27 2008-08-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602005014911D1 (de) * 2004-07-12 2009-07-30 Brother Ind Ltd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Fixiereinrichtung
JP2006178159A (ja) * 2004-12-22 2006-07-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フレーム組み付け方法
JP4834485B2 (ja) * 2005-09-16 2011-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9067B2 (ja) * 2007-07-04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28483B1 (ko) * 2007-08-21 2014-08-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KR20090022446A (ko) * 2007-08-30 2009-03-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257753B2 (ja) * 2008-04-28 2013-08-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1182B2 (ja) * 2008-10-29 2011-04-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674B2 (ja) * 2009-01-19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5036B2 (ja) * 2010-02-22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492B2 (ja) * 2010-03-23 2013-08-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312B2 (ja) * 2010-03-26 2014-07-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片面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用画像形成装置
JP5552943B2 (ja) * 2010-07-29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5063A (en) * 1997-03-18 2000-07-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218984A (ja) * 1998-01-30 1999-08-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240265B1 (en) * 1998-12-30 2001-05-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xing device heat shield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heat shield in a printer
US7546059B2 (en) * 2004-06-08 2009-06-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xhaust mechanism
JP2007187906A (ja) * 2006-01-13 2007-07-2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234712A (zh) * 2007-01-31 2008-08-06 立志凯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US7822361B2 (en) * 2007-02-01 2010-10-2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wo fixing devices with sheet-paths of differing length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0834B (zh) 2015-06-24
JP2012133159A (ja) 2012-07-12
US20120163864A1 (en)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44859B1 (en) Cooling device, cool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217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2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945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79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1567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1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93054B2 (ja) 画像読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2097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158580A (ja) 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3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8173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7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3970B2 (ja) 冷却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7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837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304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toner conveying passage
JP20091988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7706888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665597B2 (ja)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337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54670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1278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16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