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6573B - 显微镜物镜 - Google Patents

显微镜物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6573B
CN102486573B CN201110396138.4A CN201110396138A CN102486573B CN 102486573 B CN102486573 B CN 102486573B CN 201110396138 A CN201110396138 A CN 201110396138A CN 102486573 B CN102486573 B CN 102486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lens combination
micro objective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61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6573A (zh
Inventor
山胁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jingt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6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6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6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6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组装效率较好的结构、而且良好地校正像差的显微镜物镜。显微镜物镜(1)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L1)构成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CL1)构成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当将f1作为第1透镜组(G1)的焦距、将f2作为第2透镜组(G2)的焦距、将f3作为第3透镜组(G3)的焦距、将F作为显微镜物镜(1)的焦距时,显微镜物镜(1)满足以下条件式:0.3<f1/F<0.7;-4<f2/F<-1.6;2<f3/F<5。

Description

显微镜物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微镜物镜。
背景技术
对于光学设备所使用的物镜,要求其具有良好地校正像差的性能,并且要求其为能够控制成本且能有效地制造的结构。一般来说,由在物镜的组装等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以下,记作制造误差)导致的各个透镜的偏心会引起物镜性能劣化。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像差性能,通常需要进行伴随有调心的高精度的组装,难以控制制造成本。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物镜为了使由第1透镜组会聚的光线发散而构成为第2透镜组包括由在物体侧具有球缺较深的凹面的两凹透镜与两凸透镜构成的负光焦度较大的接合透镜。因此,由第2透镜组进行的光线的发散增大,透镜的偏心引起的性能劣化较大。因此,为了发挥该物镜本来的性能,需要针对第2透镜组进行调心,难以控制制造成本。
但是,只要能够抑制透镜的偏心引起的性能劣化(以下,记作偏心灵敏度),就能够将实现良好的像差性能所需的组装精度抑制得较低,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制造物镜。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关于这种物镜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向构成物镜的各个透镜面入射的光线的角度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的技术。采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物镜,能够防止光焦度集中在特定的透镜面上,由此,能够降低物镜的偏心灵敏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302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50721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2所例示公开的物镜是校准用的物镜。与显微镜物镜不同,在校准用的物镜中,仅针对比较窄的特定的波长区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即可,另外,像高也可以较小。而且,关于全长的限制也比较宽松。
与此相对,当为配置在显微镜内的显微镜物镜时,关于全长的限制较严格,因此需要为具有规定的焦距并且良好地校正像差的紧凑的结构。另外,也需要具有在较宽的波长区域良好地校正色像差的性能、较宽的视场下的平面度(flatness)。因此,难以将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应用于显微镜物镜。
一般来说,在显微镜物镜中,向透镜面入射的光线的角度及透镜的折射率增大,偏心灵敏度上升。其结果,为了良好地校正像差,需要进行伴随有调心的高精度的组装,难以同时实现良好地校正像差的性能与抑制了偏心灵敏度的组装效率较好的结构。
发明内容
结合如上所述的实际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效率较好、而且良好地校正像差的显微镜物镜。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该显微镜物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其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正光焦度;第2透镜组,其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3透镜组,其具有正光焦度;当将f1作为第1透镜组的焦距、将f2作为第2透镜组的焦距、将f3作为第3透镜组的焦距、将F作为显微镜物镜的焦距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3<f1/F<0.7
-4<f2/F<-1.6
2<f3/F<5。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当将h21作为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最大光线高、将r21作为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1<h21/r21<-0.5。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当将r21作为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将r22作为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35<r21/r22<0.6。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当将r11作为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将r12作为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3<r11/r12<30。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第3透镜组由接合透镜构成。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当将θ2in作为以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凹凸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将θ1inout作为以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与以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从该透镜成分射出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射出角度之和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25°<|θ2in|<35°
5°<|θ1inout|<35°。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该显微镜物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其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正光焦度;第2透镜组,其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3透镜组,其具有正光焦度。
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该显微镜物镜还包括:圆筒形状的金属构件,其用于保持第1透镜组;圆筒形状的外筒,其用于保持金属构件、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隔离件,其用于确保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以及固定环,其用于将第3透镜组按压在隔离件上;第1透镜组粘接在金属构件上,金属构件的外侧面、第2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及第3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的内侧面。
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微镜物镜,其根据第7技术方案所述的显微镜物镜,该显微镜物镜还包括:圆筒形状的外筒,其用于保持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隔离件,其用于确保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以及固定环,其用于将第3透镜组按压在隔离件上;第1透镜组的外侧面嵌合于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隔离件的内侧面,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隔离件的外侧面、第2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及第3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的内侧面。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组装效率较好、而且良好地校正像差的显微镜物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
图5是组合图3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与图4所例示的成像透镜时的像差图。
图6是实施例2的显微镜物镜的透镜成分的剖视图。
图7是组合图6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与图4所例示的成像透镜时的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共通的结构及作用。
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构成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透镜成分”这一术语的意思是:不管是单透镜还是接合透镜均指一块透镜。因而,各个透镜成分与其他透镜成分隔开间隔地配置,与其他透镜成分相独立。
接着,说明各个透镜组的作用。
第1透镜组起到利用其正光焦度使从物体放射出的光线会聚的作用,将光线在抑制了光线高的状态下朝向第2透镜组射出。第2透镜组利用朝向物体侧的凹面减小珀兹伐和(Petzvalsum,ペツツパ一ル)而改善平面度。而且,第2透镜组利用凹凸透镜成分的像侧的凸面抑制射出角度地朝向第3透镜组射出光线。第3透镜组利用其正光焦度朝向成像透镜射出被无限远校正了的光束。
另外,为了良好地校正色像差,优选的是第3透镜组由接合透镜构成。
另外,显微镜物镜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
0.3<f1/F<0.7 ...(1)
-4<f2/F<-1.6 ...(2)
2<f3/F<5     ...(3)
其中,f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f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F是显微镜物镜的焦距。
条件式(1)是限定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不足,因此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面上的光线高增高,彗差增加。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大,因此第1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上升。
条件式(2)是限定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大,因此彗差增加。另外,第2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上升。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负光焦度不足,因此珀兹伐和的负的成分不足,不能够确保充分的平面度。另外,更优选的是,显微镜物镜构成为除了条件式(2)以外还满足条件式(2-1)。
-3.5<f2/F<-2  ...(2-1)
条件式(3)是限定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不足,因此不得不增高第2透镜组的像侧的面的光线高,其结果,色像差增加。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过大,因此球差增加。另外,第3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上升。
通过满足以上条件式,显微镜物镜的偏心灵敏度被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实现较高的组装效率,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像差。另外,由于满足这些条件式的显微镜物镜不需要调心,因此减少了组装工时。另外,由于组装难易度较低,组装不需要较高的技术,因此有助于提高组装效率、并且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偏心灵敏度较低,因此不仅耐振动性强,而且耐冲击性优异。
另外,优选的是,显微镜物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1<h21/r21<-0.5  ...(4)
其中,h21是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最大光线高,r21是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
另外,在此,最大光线高是指与轴上光线、轴外光线、主光线、边缘光线无关的任意光线的最大光线高。
条件式(4)是限定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面上的球缺(最大光线高/曲率半径)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的球缺过小,珀兹伐和的负的成分不足,不能够确保充分的平面度。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的球缺过大,因此光线大大弯曲,慧差增加。另外,第2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也上升。
另外,优选的是,显微镜物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35<r21/r22<0.6  ...(5)
其中,r21是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22是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5)是限定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对于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比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相对于像侧的面(凸面),物体侧的面(凹面)过于平缓,因此负光焦度降低。因而,珀兹伐和的负的成分不足,不能够确保充分的平面度。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负光焦度过大,因此慧差增加。另外,第2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也上升。
另外,优选的是,显微镜物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3<r11/r12<30  ...(6)
其中,r11是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12是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6)是限定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对于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比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正光焦度过大,第1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上升。当低于下限值时,光焦度不足,因此不能够充分地会聚光线。其结果,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面上的光线高增高,因此慧差增加。
另外,优选的是,显微镜物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25°<|θ2in|<35°   ...(7)
5°<|θ1inout|<35° ...(8)
其中,θ2in是以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中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凹凸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θ1inout是以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中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与以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中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从该透镜成分射出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射出角度之和。
条件式(7)是限定向第2透镜组入射的光线的角度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光线的入射角度过大,因此在入射面上过度弯曲且慧差增加。另外,第2透镜组的偏心灵敏度也上升。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光线未充分地弯曲,因此珀兹伐和的负的成分不足,不能够确保充分的平面度。
条件式(8)是限定向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入射的入射角度与从第1透镜组的透镜成分射出的射出角度之和的式子。当超过上限值时,透镜成分处的光线角度增大,因此透镜成分的偏心灵敏度增大。另一方面,当低于下限值时,不能够充分地使光线弯曲,因此不能够会聚光线,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面上的光线高增高,慧差增加。
另外,从条件式(4)到条件式(8)的任意组合也可以应用于满足条件式(1)~条件式(3)的显微镜物镜。
接着,参照图1说明所组装的显微镜物镜的结构和显微镜物镜的组装过程。
图1是所组装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的一个例子。如上所述,图1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作为光学构件从未图示玻璃盖片CG的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透镜L1)构成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接合透镜CL1)构成的具有负光焦度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
第2透镜组G2所包括的凹凸透镜成分是由透镜L2与透镜L3构成的接合透镜CL1,透镜L2及透镜L3均是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另外,第3透镜组G3由接合透镜CL2构成,该接合透镜CL2由透镜L4与透镜L5构成。
而且,显微镜物镜1除了上述光学构件以外还包括:用于保持第1透镜组G1的圆筒形状的金属构件2;用于保持金属构件2、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圆筒形状的外筒3;用于确保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的隔离件4;用于将第3透镜组G3按压在隔离件4上的固定环5。
从将金属构件2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3的内侧面、使外筒3保持金属构件2开始显微镜物镜1的组装。接着,将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成分(透镜L1)粘接在金属构件2上。之后,使外筒3竖立,在以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成分(透镜L1)为底的状态下,在显微镜物镜1的内部一个一个地依次叠加其余的透镜成分与隔离件4。具体而言,按照第2透镜组G2的凹凸透镜成分(接合透镜CL1)、隔离件4、第3透镜组G3的透镜成分(接合透镜CL2)的顺序进行叠加。由此,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各个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3的内侧面。最后,第3透镜组G3的透镜成分(接合透镜CL2)从像侧固定在固定环5上,结束组装。
另外,所组装的显微镜物镜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所例示的结构。图2是所组装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的另一个例子。如图2所例示,显微镜物镜6除了光学构件以外还包括:用于保持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圆筒形状的外筒7;用于确保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的隔离件8(隔离件8a、隔离件8b);用于将第3透镜组G3按压在隔离件8(隔离件8b)上的固定环9。另外,在图2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6的光学构件的结构中,第2透镜组的凹凸透镜成分由单透镜(透镜L2)构成这一点与图1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的结构不同。
在图2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6中,第1透镜组G1的外侧面嵌合于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隔离件8a的内侧面这一点、第1透镜组G1与第2透镜组G2之间的隔离件8a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7的内侧面这一点与图1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不同。另外,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各个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外筒7的内侧面这一点与图1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相同。
采用图1及图2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由于偏心灵敏度被抑制得较低,因此组装效率较好,而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像差。
以下,具体说明各个实施例。
实施例1
图3是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成像透镜的剖视图。另外,图3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的结构与图1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的透镜结构相同。
图3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1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透镜L1)构成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接合透镜CL1)构成的具有负光焦度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
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成分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1个凹凸透镜(透镜L1)构成。另外,第2透镜组G2的凹凸透镜成分是由透镜L2与透镜L3构成的接合透镜CL1,透镜L2及透镜L3分别构成为凹凸透镜。另外,第3透镜组G3的透镜成分是由作为两凹透镜的透镜L4与作为两凸透镜的透镜L5构成的接合透镜CL2,主要有助于校正色像差。
图4所例示的成像透镜10由单透镜(透镜TL1)构成。
以下,记述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1及成像透镜10的各种数据。
显微镜物镜1的焦距F、倍率β、物体侧的数值孔径NA分别如下所述。
F=22.5mm、β=10、NA=0.25
另外,成像透镜10的焦距Ft如下所述。
Ft=225mm
显微镜物镜1及成像透镜10的透镜数据分别如下所示。
显微镜物镜1
成像透镜10
s     r           d         nd         vd
10    163.4770    5.0000    1.48749    70.23
11    -330.0000
在此,s表示面编号,r表示曲率半径(mm),d表示面间隔(mm),nd表示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d表示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另外,面编号s0、s1所表示的面分别表示玻璃盖片CG的物体侧的面(物体面)、像侧的面。因而,显微镜物镜1的第1面是面编号s2所表示的面。另外,面间隔d9表示显微镜物镜1与成像透镜10之间的间隔。
如以下式(A1)~(A8)所示,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1满足条件式(1)~(8)。另外,式(A1)~(A8)分别对应于条件式(1)~(8)。
f1/F=0.5    ...(A1)
f2/F=-3.19                     ...(A2)
f3/F=4.45                      ...(A3)
h21/r21=2.45/-4.4792=-0.55    ...(A4)
r21/r22=0.46                   ...(A5)
r11/r12=4.36                   ...(A6)
|θ2in|=30.95°                ...(A7)
|θ1inout|=29.56°             ...(A8)
图5是组合使用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1与成像透镜10时的像差图,表示像侧的成像面上的像差。图5的(a)是球差图,图5的(b)是像散图,图5的(c)是慧差图,图5的(d)是倍率色像差图,图5的(e)是畸变像差图。均表示也良好地校正了像差。另外,图中的“C”表示C线,“d”表示d线,“F”表示F线,“g”表示g线,“NA”表示显微镜物镜1的物体侧的数值孔径,“IMH”表示像高(mm)。另外,“M”表示子午成分,“S”表示弧矢成分。
实施例2
图6是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的剖视图。另外,图6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6的结构与图2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6的透镜结构相同。
图6所例示的显微镜物镜6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透镜L1)构成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透镜L2)构成的具有负光焦度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
第1透镜组G1的透镜成分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1个凹凸透镜(透镜L1)构成。另外,第2透镜组G2的凹凸透镜成分由单透镜构成,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透镜L2)构成。另外,第3透镜组G3的透镜成分是由作为两凹透镜的透镜L3与作为两凸透镜的透镜L4构成的接合透镜CL1,主要有助于校正色像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同地使用图4所例示的成像透镜10。
以下,记述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6的各种数据。
显微镜物镜6的焦距F、倍率β、物体侧的数值孔径NA分别如下所述。
F=22.5mm、β=10、NA=0.25
显微镜物镜6的透镜数据分别如下所示。
显微镜物镜6
在此,s表示面编号,r表示曲率半径(mm),d表示面间隔(mm),nd表示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vd表示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另外,面编号s0、s1所表示的面分别表示玻璃盖片CG的物体侧的面(物体面)、像侧的面。因而,显微镜物镜6的第1面是面编号s2所表示的面。另外,面间隔d8表示显微镜物镜6与成像透镜10之间的间隔。
如以下式(B1)~(B8)所示,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6满足条件式(1)~(8)。另外,式(B1)~(B8)分别对应于条件式(1)~(8)。
f1/F=0.48                    ...(B1)
f2/F=-2.18                   ...(B2)
f3/F=3.14                    ...(B3)
h21/r21=2.51/-4.0505=-0.62  ...(B4)
r21/r22=0.49                 ...(B5)
r11/r12=11.88                ...(B6)
|θ2in|=32.3°               ...(B7)
|θ1inout|=30.95°           ...(B8)
图7是组合使用本实施例的显微镜物镜6与图4所例示的成像透镜10时的像差图,表示像侧的成像面上的像差。图7的(a)是球差图,图7的(b)是像散图,图7的(c)是慧差图,图7的(d)是倍率色像差图,图7的(e)是畸变像差图。均表示也良好地校正了像差。另外,图中的“C”表示C线,“d”表示d线,“F”表示F线,“g”表示g线,“NA”表示显微镜物镜6的物体侧的数值孔径,“IMH”表示像高(mm)。另外,“M”表示子午成分,“S”表示弧矢成分。
另外,在此作为参考例记述了其他倍率的显微镜物镜的透镜数据。参考例的显微镜物镜的焦距F、倍率β、物体侧的数值孔径NA分别如下所示。
F=5.63mm、β=40、NA=0.65
参考例显微镜物镜
附图标记说明
1、6、显微镜物镜;2、金属构件;3、7、外筒;4、8、8a、8b、隔离件;5、9、固定环;10、成像透镜;L1、L2、L3、L4、L5、TL1、透镜;CL1、CL2、接合透镜;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CG、玻璃盖。

Claims (8)

1.一种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该显微镜物镜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
第1透镜组,其由凸面朝向像侧的1个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正光焦度;
第2透镜组,其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凹凸透镜成分构成,并具有负光焦度;以及
第3透镜组,其具有正光焦度;
当将f1作为上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将f2作为上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将f3作为上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将F作为上述显微镜物镜的焦距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3<f1/F<0.7
-4<f2/F<-1.6
2<f3/F<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当将h21作为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最大光线高、将r21作为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1<h21/r21<-0.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当将r21作为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凹凸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将r22作为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凹凸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0.35<r21/r22<0.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当将r11作为上述第1透镜组的上述透镜成分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将r12作为上述第1透镜组的上述透镜成分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3<r11/r12<3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透镜组由接合透镜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当将θ2in作为以上述第2透镜组的上述凹凸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凹凸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将θ1inout作为以上述第1透镜组的上述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向该透镜成分入射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入射角度与以上述第1透镜组的上述透镜成分的入射面的法线为基准的从该透镜成分射出的轴上子午光线的射出角度之和时,该显微镜物镜满足以下条件式:
25°<∣θ2in∣<35°
5°<│θ1inout│<3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该显微镜物镜还包括:
圆筒形状的金属构件,其用于保持上述第1透镜组;
圆筒形状的外筒,其用于保持上述金属构件、上述第2透镜组及上述第3透镜组;
隔离件,其用于确保上述第2透镜组及上述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以及
固定环,其用于将上述第3透镜组按压在上述隔离件上;
上述第1透镜组粘接在上述金属构件上,
上述金属构件的外侧面、上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及上述第3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上述外筒的内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
该显微镜物镜还包括:
圆筒形状的外筒,其用于保持上述第1透镜组、上述第2透镜组及上述第3透镜组;
隔离件,其用于确保上述第1透镜组、上述第2透镜组及上述第3透镜组所包括的各个透镜成分之间的间隔;以及
固定环,其用于将上述第3透镜组按压在上述隔离件上;
上述第1透镜组的外侧面嵌合于上述第1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上述隔离件的内侧面,
上述第1透镜组与上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上述隔离件的外侧面、上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及上述第3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外侧面嵌合于上述外筒的内侧面。
CN201110396138.4A 2010-12-01 2011-11-28 显微镜物镜 Active CN102486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8696 2010-12-01
JP2010268696A JP5646304B2 (ja) 2010-12-01 2010-12-01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6573A CN102486573A (zh) 2012-06-06
CN102486573B true CN102486573B (zh) 2015-01-14

Family

ID=46152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6138.4A Active CN102486573B (zh) 2010-12-01 2011-11-28 显微镜物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46304B2 (zh)
CN (1) CN1024865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982B (zh) * 2013-04-09 2016-06-22 南京英田光学工程有限公司 光纤阵列耦合光谱观测镜头
JP7107519B2 (ja) * 2018-04-19 2022-07-27 株式会社エビデント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7282A (en) * 1969-08-14 1972-03-07 Olympus Optical Co A wide angle flat field microscopic objective of low power
US3744881A (en) * 1970-06-26 1973-07-10 Olympus Optical Co Microscopic objective
US5532879A (en) * 1993-07-23 1996-07-02 Nikon Corporation Microscope objective lens
US6771438B2 (en) * 2001-07-10 2004-08-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3869536B2 (ja) * 1997-09-24 2007-0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用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の組み立て調整方法
JP3892923B2 (ja) * 1996-12-13 2007-03-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実体顕微鏡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実体顕微鏡用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
CN101713855A (zh) * 2008-09-30 2010-05-26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框、透镜组合体及摄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2016A (en) * 1980-09-30 1982-04-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Microscope objective lens
JP4510402B2 (ja) * 2003-04-24 2010-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CN101038413B (zh) * 2006-03-14 2011-04-13 富士能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
TWI316614B (en) * 2006-12-25 2009-1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taking imag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47282A (en) * 1969-08-14 1972-03-07 Olympus Optical Co A wide angle flat field microscopic objective of low power
US3744881A (en) * 1970-06-26 1973-07-10 Olympus Optical Co Microscopic objective
US5532879A (en) * 1993-07-23 1996-07-02 Nikon Corporation Microscope objective lens
JP3892923B2 (ja) * 1996-12-13 2007-03-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実体顕微鏡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実体顕微鏡用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
JP3869536B2 (ja) * 1997-09-24 2007-0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用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の組み立て調整方法
US6771438B2 (en) * 2001-07-10 2004-08-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1713855A (zh) * 2008-09-30 2010-05-26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框、透镜组合体及摄影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许第3869536号B2 2007.01.17 *
JP特许第3892923号B2 2007.03.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46304B2 (ja) 2014-12-24
CN102486573A (zh) 2012-06-06
JP2012118340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8188B (zh)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US8792185B2 (en) Image lens system
US8441745B2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image taking
US8199418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6940655B2 (en) Super wide-angle zoom lens system
US8203797B2 (en)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JP2007279632A (ja) 超広角レンズ
CN103728715B (zh) 一种大口径长焦透镜系统
US9019630B2 (en) Lens assembly of optical imaging system
WO2014054407A1 (ja) 内視鏡対物光学系
JP5930257B1 (ja) 内視鏡用対物光学系
US20130155528A1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image taking
JP6404531B1 (ja) 内視鏡用対物光学系
US9110302B2 (en) Endoscope optical system
WO2017179373A1 (ja) 内視鏡用対物光学系
US8724235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CN102141677A (zh) 显微镜物镜
CN102486573B (zh) 显微镜物镜
CN103959127B (zh) 物镜光学系统和使用其的内窥镜装置
JP5466603B2 (ja)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広角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7334291A (ja) 内視鏡用対物レンズ
JP4483058B2 (ja) 撮像レンズ
JP2006349904A (ja) リア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
CN109073866B (zh) 内窥镜用物镜光学系统
JPH0423763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13

Address after: Nagano

Patentee after: Yijingt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