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4623B - 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84623B CN102484623B CN201080037572.7A CN201080037572A CN102484623B CN 102484623 B CN102484623 B CN 102484623B CN 201080037572 A CN201080037572 A CN 201080037572A CN 102484623 B CN102484623 B CN 1024846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ata
- transmission path
- current potential
- pot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25/0284—Arrangements to ensure DC-bala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通过不发送SYNC模式、且不需要用于调整直流平衡的期间,能够缩短从空闲状态到开始通信为止的时间,还降低耗电。该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传输路径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单个或多个线路,其中,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线路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显示器用接口中,数字方式成为主流。例如,作为能够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高速传输的传输路径,使用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路径。具有利用该传输路径的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的结构例例示于图12。
图12所示的发射机Tx2100和接收机Rx2200经由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路径L连接着。在该传输路径L上的发射机Tx2100的输出端侧和接收机Rx2200的输入端侧,串联连接了各个电容器C。该电容器C用于对发送到传输路径L的串行数据中包含的直流成分进行屏蔽的交流耦合。
发射机Tx2100是切换开关SW1、SW2的导通/断开状态,以由电阻器R1、R2及电流源I设定的电压振幅向传输路径L发送所输入的串行数据的电路。电阻器R1、R2的电阻值例如均设定为50Ω,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相匹配。
接收机Rx2200是由电阻器R3、R4、R5、R6及缓冲器B接收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的串行数据的电路。电阻器R3、R4的电阻值例如均设定为50Ω,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相匹配。关于电阻器R5、R6,使用相同或具有规定分压比的电阻值的电阻器,设定了缓冲器B能够检测的电压范围的电位。通过该电位的设定,能够向缓冲器B稳定地输入户串行数据。
此外,上述图12所示的例子示出了从发射机Tx2100向接收机Rx2200传输串行数据的单向数据通信系统的例子,但是,通过在双方具备同样结构的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还能够构成双向的数据通信系统。
在此,作为以往的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路径的双向的显示器用接口,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在该显示器接口中,提出了能够将多个格式不同的数据流进行复用并传输的显示器用数字接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84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利用以往的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路径的显示器接口中,在发射机Tx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将SYNC模式(SYNC pattern)发送给接收机Rx,由此设定调整直流平衡的期间。因此,该调整直流平衡的期间成为系统开销(overhead)。此外,在具有图12例示的发射机Tx2100和接收机Rx2200的数据收发系统2000中,在发射机Tx及接收机Rx的双方配置了具有多个电阻器的电路,因此,特别在应用于双向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情况下,电路面积变大,耗电也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通过不发送SYNC模式、且不需要调整直流平衡的期间,能够缩短从空闲状态到开始通信为止的时间,还降低耗电。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传输路径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单个或多个线路,其中,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正相及反相的差动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差动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2个线路,其中,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装置,具备:数据发送电路,该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传输路径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单个或多个线路;以及数据接收电路,该数据接收电路具备经由上述传输路径接收数据的数据接收部,其中,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将其向上述传输路径和上述数据接收部供给。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装置,具备:数据发送电路,该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正相及反相的差动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差动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2个线路;以及数据接收电路,该数据接收电路具备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接收数据的数据接收部,其中,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将其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和上述数据接收部供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该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不发送SYNC模式、且不需要调整直流平衡的期间,从而能够缩短从空闲状态到开始通信为止的时间,还降低耗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第二通信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通信电路和第二通信电路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图4的发射机Tx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图4的接收机Rx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7(a)是示出以往的发射机Tx侧的发送波形的一例的图,图7(b)是示出以往的发射机Tx侧的发送波形的另一例的图,图7(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射机Tx侧的发送波形的一例的图。
图8(a)是示出以往的接收机Rx侧的接收波形的一例的图,图8(b)是示出以往的接收机Rx侧的接收波形的另一例的图,图8(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接收机Rx侧的接收波形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射机Tx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射机Tx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以往的数据收发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説明
1000数据通信系统
100第一通信电路
101,103,201发射机Tx
102,104,202接收机Rx
110,210串行化器
111,211直流平衡用编码器
112,212收发模式切换部
113,213解码器
200第二通信电路
E1第一通信装置
E2第二通信装置
R1、R2,R3、R4,R5电阻器
C1,C2,C3,C4电容器
L 传输路径
VD1分压电路
VD2分压电路
SW1、SW2,SW3,SW4,SW5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采用了交流耦合的传输路径的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的概要结构的图。在图1中,数据通信系统1000具备第一通信装置E1和第二通信装置E2。第一通信装置E1和第二通信装置E2经由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双线式的传输路径L连接着。在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上的第一通信装置E1侧串联连接电容器C1及C3,在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上的第二通信装置E2侧串联连接着电容器C2及C4。该电容器C1~C4用于对被传输到传输路径L的数据中所含的直流成分进行屏蔽的交流耦合。
图2是示出图1的第一通信装置E1的概要结构的图。在图2中,第一通信装置E1具备串行化器110、直流平衡用编码器111、收发模式切换部112、第一通信电路100以及解码器113。串行化器110将传输的数据进行打包而变换为串行数据。直流平衡用编码器111将变换后的串行数据的高电平和低电平分别变换为取得了直流平衡的串行数据。收发模式切换部112在数据发送模式时及数据接收模式时,切换第一通信电路100内的开关(后述的)的导通/断开动作。第一通信电路100控制成使得经由传输路径L在与第二通信装置E2之间收发的串行数据的电压振幅成为恒定。解码器113对由第一通信电路100接收的串行数据进行解码后输出。
图3是示出图1的第二通信装置E2的概要结构的图。在图3中,第二通信装置E2具备串行化器210、直流平衡用编码器211、收发模式切换部212、第二通信电路200以及解码器213。图3的结构与上述的图2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其结构说明。
图4是示出第一通信电路100和第二通信电路200的概要结构的图。在图4中,第一通信电路100具备发射机Tx101和接收机Rx102,第二通信电路200具备发射机Tx201和接收机Rx202。此外,在第一通信电路100内,在发射机Tx101的输出部并联连接着接收机Rx102的输入部。在第二通信电路200内,在接收机Rx202的输入部并联连接着发射机Tx201的输出部。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发射机Tx101的电路结构例的图。在图5中,发射机Tx101具备电阻器R1、R2,开关SW1、SW2,以及电流源I。电阻器R1、R2的一端部(第一端部)连接到直流电源VDD,另一端部(第二端部)连接到开关SW1、SW2。开关SW1、SW2的一端部分别连接到电阻器R1、R2的另一端部,另一端部均连接到电流源I。开关SW1、SW2的各活动切片分别连接到对导通/断开动作进行控制的收发模式切换部112。电流源I的一端部连接到开关SW1、SW2的另一端部,其另一端部接地。此外,电阻器R1和电阻器R2的各另一端部连接到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此外,第二通信电路200的发射机Tx201也具有与图5相同的电路结构,所以省略其图示和结构说明。
图6是示出图4所示的接收机Rx102的电路结构例的图,由缓冲器B构成。在图6中,缓冲器B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从第二通信装置200的发射机Tx201发送的数据,并输出到解码器113。此外,第二通信电路200的接收机Rx202也具有与图6相同的电路结构,所以省略其图示和结构说明。
在图5所示的第一通信电路100的发射机Tx101中,由收发模式切换部112控制开关SW1、SW2的导通/断开动作。该开关SW1、SW2的导通/断开动作对应于数据发送模式和数据接收模式而进行切换。在数据发送模式中,开关SW1及SW2交替地导通,电阻器R1或R2的一个和电流源I交替连接。通过该开关SW1及SW2的动作,由电阻器R1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一电位(例如,+电位)和由电阻器R2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二电位(例如,-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即,发射机Tx101通过差动动作向传输路径L发送串行数据。电阻器R1、R2的电阻值例如均设定为50Ω,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相匹配。如上所述的第一通信电路100的发射机Tx101的数据发送模式的动作,在第二通信电路200的发射机Tx201中也相同。
此外,在发射机Tx101中,在第一通信电路100从数据发送模式转换到空闲状态的情况下,开关SW1、SW2的双方导通。此时,形成将电阻器R1、R2和电流源I间的耦合点作设为分割电位的分压电路。电阻器R1、R2具有相同的电阻值,所以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之间的中间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此外,该分压电路连接到接收机Rx102内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因此,向缓冲器B的输入级也提供中间电位。此外,在从空闲状态转换到数据接收模式的情况下,保持开关SW1、SW2双方的导通状态,还保持对传输路径L和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中间电位供给。
在接收机Rx102中,由缓冲器B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从发射机Tx201发送的串行数据,并输出到解码器113。此外,在接收机Rx202中,由缓冲器B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从发射机Tx101发送的串行数据,并输出到解码器213。
此外,在接收机Rx102中,通过上述的发射机Tx101侧向数据接收模式的切换,由电阻器R1、R2分压的中间电位被供给缓冲器B的输入级。在该状态下,接收机Rx102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从发射机Tx201发送的数据。同样,接收机Rx202也通过发射机Tx201侧向数据接收模式的切换,在中间电位被供给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状态下,接收串行数据。
第一通信电路100中,在数据接收模式时,将图5所示的发射机Tx101的电路结构连接到图6所示的接收机Rx102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不需要接收机Rx102侧的电阻电路。同样,第二通信电路200也在数据接收模式时,将发射机Tx201侧的电阻电路连接到接收机Rx202内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不需要接收机202侧的电阻电路。通过该电路结构,第一通信电路100及第二通信电路200不需要接收机Rx102、202侧的电阻电路,第一通信电路100及第二通信电路200的电路面积能够缩小。
在此,对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的数据通信动作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的数据通信动作进行比较说明。
首先,对图12所示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的通信动作进行说明。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在发射机Tx2100中,开关SW1、SW2交替地导通,电阻器R1或R2的一个和电流源I交替连接。通过该开关SW1及SW2的动作,由电阻器R1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一电位(例如,+电位)和由电阻器R2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二电位(例如,-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即,输入到发射机Tx2100的串行数据,通过发射机Tx2100内的差动动作发送到传输路径L。从发射机Tx2100发送的串行数据,经由传输路径L,被接收机Rx2200接收。在接收机Rx2200中,由电阻器R3或电阻器R4的一个和分压电阻器R5及R6设定中间电位,将所接收的串行数据输入到缓冲器B。
说明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的动作。在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发射机Tx2100经由传输路径L,将实现通信动作(电压振幅)的稳定化的SYNC模式发送到接收机Rx。此时,发射机Tx2100内的开关SW1及SW2的动作,与上述数据发送时相同。接收SYNC模式的接收机Rx2200内的动作,与上述数据接收时相同。即,在以往的数据收发系统2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动作时,需要发射机Tx2100内的电位和接收机Rx2200内的电位均收敛到动作范围的中间电位的期间。因此,以往的数据收发系统2000中,在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必须在规定期间内收发SYNC模式,从而设定实现通信动作的稳定化的期间。
接着,对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的通信动作进行说明。在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通过收发模式切换部112,发射机Tx101内的开关SW1、SW2交替导通。通过该开关SW1、SW2的动作,电阻器R1或R2的一个和电流源I交替连接。通过该动作,由电阻器R1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一电位(例如,+电位)和由电阻器R2及电流源I设定的第二电位(例如,-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即,在发射机Tx101内进行差动动作。输入到发射机Tx101的串行数据,通过发射机Tx101内的差动动作被发送给传输路径L。从发射机Tx101发送的串行数据,经由传输路径L,由接收机Rx202接收。在接收机Rx202中,从发射机Tx201供给的中间电位被供给缓冲器B的输入端子。通过该中间电位的供给,在接收机Rx202中,所接收的串行数据稳定地输入到缓冲器B的输入级。
说明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从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的动作。在从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在第一通信电路100内的发射机Tx101中,SW1、SW2的双方导通。此时,形成以电阻器R1、R2和电流源I的耦合点作为分割电位的分压电路。电阻器R1、R2具有相同的电阻值,所以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之间的中间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此外,该分压电路连接到接收机Rx102内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因此,向缓冲器B的输入级也提供中间电位。此外,在从空闲状态转换到数据接收模式时,保持开关SW1、SW2双方的导通状态,还保持对传输路径L和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中间电位供给。在该状态下,接收机Rx102经由传输路径L接收从发射机Tx201发送的数据。即,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在从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动作时,发射机Tx101内的电位和接收机Rx102内的电位均被设定为中间电位。该动作在第二通信电路200中也同样。因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没有必要设定实现通信动作的稳定化的期间(取得直流平衡的期间),也不需要收发SYNC模式的动作。因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动作时,能够立即收发串行数据。
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在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为了在发射机Tx2100和接收机Rx2200的双方使通信动作稳定,设定了收发SYNC模式的期间。因此,认识到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从空闲状态到开始通信为止需要时间而导致耗电增加的问题,从而做出了本发明。
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的特征是,在从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动作时,在发射机Tx侧设定中间电位并供给传输路径L和接收机Rx。由此,不需要使发射机Tx侧和接收机Rx侧的通信动作稳定化的期间,不需要SYNC模式的传输。
接着,参照图7(a)~7(c)及图8(a)~8(c),说明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的具体例。
图7(a)~7(c)示出从以往和本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的发射机Tx发送的SYNC模式和串行数据的波形。图7(a)示出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从发射机Tx2100输出的SYNC模式的波形的一例。此时,示出了发射机Tx2100交替导通开关SW1、SW2,在向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供给高电位和低电位的同时输出SYNC模式的例子。在该动作中,发送到各线路的SYNC模式的各电位收敛到中间电位为止需要时间,所以,到重新建立与接收机Rx2200之间的链接为止需要时间。
图7(b)示出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从发射机Tx2100输出的SYNC模式的波形的另一例。此时,发射机Tx2100导通开关SW1或SW2中的一个,在向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供给高电位的同时输出SYNC模式。在该动作中,发送到各线路的SYNC模式的各电位收敛到中间电位为止需要时间,所以,到重新建立与接收机Rx间的链接为止需要时间。
图7(c)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从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输出的串行数据的波形的一例。此时,通过将上述的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的开关SW1、SW2均导通的动作,将中间电位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的同时,输出串行数据。在该动作中,发送到各线路的串行数据的电位从最初开始被设定为中间电位,所以不需要重新建立与接收机Rx间的链接的期间。
在图7(a)及7(b)中,从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的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将SYNC模式发送给接收机Rx,直到与接收机Rx之间重新建立链接为止需要时间。即,在收发SYNC模式的期间,使发射机Tx侧的电位收敛到用于实现通信动作的稳定化的中间电位,所以需要时间。在图7(c)中,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收发系统1000的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通过使上述的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的开关SW1、SW2均导通的动作,将中间电位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因此,不需要使发射机Tx侧的电位收敛到使通信动作稳定化的中间电位的期间,能够立即发送串行数据。通过在发射机Tx侧设定中间电位来实现通信动作的稳定化,由此不需要传输SYNC模式,缩短了与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之间重新建立链接的时间。
图8(a)~8(c)示出在以往和本实施方式中的数据通信系统的接收机Rx接收的SYNC模式和串行数据的波形。图8(a)示出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经由传输路径L在接收机Rx2200接收到上述图7(a)所示的SYNC模式的波形。此时,在接收机Rx2200中,利用具有图12所示的电阻器R3~R6的电阻电路,使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电位逐渐被设定为中间电位。在该动作中,收敛到缓冲器B能够动作的中间电位为止需要时间,所以,直到重新建立与发射机Tx2100之间的链接为止需要时间。
图8(b)示出在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经由传输路径L在接收机Rx2200接收到上述图7(b)所示的SYNC模式的波形。此时,在接收机Rx2200中,由具有图12所示的电阻器R3~R6的电阻电路,将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电位逐渐设定为中间电位。在该动作中,收敛到缓冲器B能够动作的中间电位为止需要时间,所以,直到重新建立与发射机Tx2100之间的链接为止需要时间。
图8(c)示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经由传输路径L在接收机Rx202或接收机Rx102接收到上述图7(c)所示的串行数据的波形。此时,通过使上述的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的开关SW1、SW2均导通的动作,中间电位被供给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因此,在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时,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能够立即稳定动作,能够缩短重新建立与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之间的链接的时间。
在图7(a)及7(b)和图8(a)及8(b)所示的以往的数据通信系统2000中,从发射机Tx2100发送的SYNC模式的电压振幅不稳定。因此,发射机Tx2100侧的电位和接收机Rx2200内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的电位收敛到中间电位为止需要时间。
在图7(c)及图8(c)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据通信系统1000中,由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内的电阻电路分压的中间电位,被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的缓冲器B的输入级。因此,发射机Tx101或发射机Tx201侧的电位和接收机Rx102或接收机Rx202侧的电位立即被设定为中间电位,能够大幅缩短直到重新开始串行数据通信为止的时间。
如上所述,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收发系统1000中,从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从空闲状态开始通信动作时,在发射机Tx侧设定中间电位,并将其中间电位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因此,不需要在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之间收发SYNC模式来重新建立链接的动作。其结果,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空闲状态开始进行通信,能够减少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双方的耗电。再者,不需要接收机Rx侧的电阻电路,能够缩小第一通信电路100和第二通信电路200的电路面积。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据收发系统1000中,在空闲状态时不收发SYNC模式,所以也能够减少电磁噪声的产生量,对于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nterference)对策也有效。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特征:为了实现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间的匹配,使发射机Tx103内的电阻器和电流源分别可变。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图5所示的发射机Tx101内的电阻器R1、R2及电流源I构成为可变电阻器及可变电流源的例子示于图9。此外,在图9所示的发射机Tx103中,除了使用可变电阻器VR1、VR2及可变电流源VI的结构以外,其他结构与图5所示的发射机Tx101相同,所以赋予相同标记并省略结构说明。
图9所示的发射机Tx103的可变电阻器VR1、VR2在实现传输路径L的阻抗匹配时,利用外部的控制部变更可变电阻器VR1、VR2的各电阻值。此外,根据上述的可变电阻器VR1、VR2的电阻值的变更,利用外部的控制部,变更发射机Tx103的可变电流源VI的电流值。在此,可变电阻器VR1、VR2的各电阻值和可变电流源VI的电流值以相同比率变化。
图9所示的发射机Tx103通过由可变电阻器VR1、VR2及可变电流源VI构成,能够根据连接发射机Tx103和接收机Rx102的传输路径L的阻抗特性的变化(传输路径L的长度、品质、通信装置内部的阻抗值等),以相同比率变更各电阻值及电流值。其结果,能够根据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的变化,调整发射机Tx103侧的可变电阻器VR1、VR2及可变电流源VI实现阻抗匹配。此外,通过以相同比率对可变电阻器VR1、VR2、可变电流源VI进行可变调整,能够在不破坏由可变电阻器VR1及VR2构成的电阻电路的分压比的情况下,保持中间电位。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发射机Tx103中应用了图9的电路的情况,但是同样能够应用于发射机Tx201。
如上所述,本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射机Tx103通过使用可变电阻器VR1、VR2和可变电流源VI,能够根据传输路径L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容易调整通信装置侧的阻抗。此外,通过以相同比率调整可变电阻器VR1、VR2、可变电流源VI,能够在不破坏由可变电阻器VR1及VR2构成的电阻电路的分压比的情况下,保持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102、202的中间电位。其结果,还能够保持接收机Rx102、202侧的稳定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特征:为了实现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间的匹配,在发射机Tx内,切换在传输路径L上连接各个电阻值不同的多个电阻器和各个电流值不同的多个电流源的组合。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射机Tx104的电路结构的图。在图10中,发射机Tx104具备分压电路VD1和分压电路VD2。分压电路VD1具备电阻器RA1、RA2、开关SW1、SW2和电流源I1,分压电路VD2具备电阻器RB1、RB2、开关SW3、SW4和电流源I2。此外,在分压电路VD1和分压电路VD2的各输出端连接了开关SW5,该开关SW5切换分压电路VD1或分压电路VD2的一个来连接到传输路径L上。开关SW5根据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的变化进行切换,将分压电路VD1或分压电路VD2连接到传输路径L上。
分压电路VD1内的电阻器RA1、RA2是相同的电阻值。此外,分压电路VD2内的电阻器RB1、RB2也是相同的电阻值。其中,在电阻器RA1、RA2的电阻值和电阻器RB1、RB2的电阻值之间设定某个相对比率,以便实现与传输路径L上的特性阻抗间的匹配。例如,假设将电阻器RA1、RA2的电阻值设定为“1”时,电阻器RB1、RB2的电阻值被设定为“1/2”这样的相对比率。
图10所示的发射机Tx104根据传输路径L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将开关SW5切换到分压电路VD1侧或分压电路VD2侧并连接到传输路径L上。根据传输路径L的特性阻抗的变化,将开关SW5切换到分压电路VD1侧或分压电路VD2侧,因此,能够在不破坏由电阻器RA1、RA2或电阻器RB1、RB2构成的各电阻电路的分压比的情况下,保持中间电位。此外,发射机Tx104能够应用于图4所示的发射机Tx101、201。
如上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射机Tx104根据传输路径L的特性阻抗的变化来切换各个电阻值和各个电流值的设定不同的分压电路VD1、VD2并连接到传输路径L,由此,能够容易调整通信装置侧的阻抗。此外,分压电路VD1的电阻器RA1、RA2和分压电路VD2的电阻器RB1、RB2的各电阻值被设定为不会破坏其分压比。因此,能够保持供给传输路径L的各线路和接收机Rx102、202的中间电位。其结果,还能够保持接收机Rx102、202侧的稳定动作。此外,在图10所示的发射机Tx104中,示出了具备2个分压电路VD1和分压电路VD2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具备3个以上的同样结构的分压电路。即,可以根据通信装置的规格等适当变更分压电路的个数。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双线式的传输路径L中应用了通信装置E1、E2的情况,但是,对于图11所示的单线式的传输路径L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的电路结构。此外,对于具有双线以上的多个线路的传输路径L,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的电路结构。
此外,示出了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射机Tx的电路结构中应用开关SW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代替开关SW而应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开关元件。此时,各半导体开关元件也可以通过从收发模式切换部112等输出的个别的逻辑信号控制导通/断开动作。因此,能够使用半导体开关元件,对上述空闲状态的发射机Tx内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
Claims (14)
1.一种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传输路径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单个或多个线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传输路径发送数据而不发送SYNC模式,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保持该中间电位,直到恢复数据发送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具备:
多个电阻器,第一端部连接到电源,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传输路径;
多个开关,连接到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以及
电流源,经由上述多个开关连接到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
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将上述多个开关依次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多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依次连接到上述电流源,并且,依次设定第一电位或者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将上述数据发送到上述传输路径;
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将上述多个开关均设为闭状态,将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的电位作为上述中间电位,向上述传输路径供给。
3.一种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正相及反相的差动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差动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2个线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数据而不发送SYNC模式,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保持该中间电位,直到恢复数据发送为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具备:
2个电阻器,第一端部连接到电源,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差动传输路径;
2个开关,分别连接到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以及
电流源,经由上述2个开关,连接到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
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将上述2个开关交替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交替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通过交替设定第一电位和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的差动动作,将其向上述传输路径发送上述数据;
在转换到上述空闲状态时,将上述2个开关均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的电位作为上述中间电位,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的各线路供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开关是利用个别的逻辑信号分别切换开闭状态的2个半导体元件;
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利用上述个别的逻辑信号,将上述2个半导体元件交替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交替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通过交替设定上述第一电位和上述第二电位的差动动作,将上述数据发送到上述差动传输路径;
在转换到上述空闲状态时,利用上述个别的逻辑信号将上述2个半导体元件均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由上述2个电阻器分压的上述第一电位和上述第二电位之间的中间电位,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的各线路供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电阻器分别是电阻值可变的可变电阻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流源是电流值可变的可变电流源。
8.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具备:数据发送电路,该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传输路径发送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单个或多个线路;以及数据接收电路,该数据接收电路具备经由上述传输路径接收数据的数据接收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传输路径发送数据而不发送SYNC模式,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上述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将其向上述传输路径和上述数据接收部供给,而且保持该中间电位,直到恢复数据发送为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具备:
多个电阻器,第一端部连接到电源,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传输路径;
多个开关,连接到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以及
电流源,经由上述多个开关连接到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
上述数据接收部具备缓冲器,该缓冲器的输入端子连接到上述传输路径;
上述数据发送电路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将上述多个开关依次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多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依次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依次设定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并将上述数据发送给上述传输路径;
在从上述数据发送状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将上述多个开关均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上述多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的电位作为上述中间电位,并向上述传输路径和上述缓冲器的输入端子供给。
10.一种数据通信装置,具备:数据发送电路,该数据发送电路具备经由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正相及反相的差动数据的数据发送部,该差动传输路径具有采用了交流耦合的2个线路;以及数据接收电路,该数据接收电路具备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接收数据的数据接收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通过在数据发送时依次设定与上述数据对应的第一电位或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经由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发送数据而不发送SYNC模式,并且,在从上述数据发送转换到空闲状态时,设定为上述第一电位及第二电位的中间电位,并将其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和上述数据接收部供给,而且保持该中间电位,直到恢复数据发送为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数据发送部具备:
2个电阻器,第一端部连接到电源,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差动传输路径;
2个开关,分别连接到上述2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以及
电流源,经由上述2个开关分别连接到上述2个电阻器的第二端部,
上述数据接收部具备缓冲器,该缓冲器的输入端子连接到上述差动传输路径;
上述数据发送部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将上述2个开关交替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交替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通过交替设定第一电位和不同于上述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的差动动作,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发送上述数据;
在转换到上述空闲状态时,将上述2个开关均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的电位作为上述中间电位,并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的各线路和上述缓冲器的输入端子供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开关是利用个别的逻辑信号分别切换开闭状态的2个半导体元件;
在上述数据发送时,利用上述个别的逻辑信号,将上述2个半导体元件交替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交替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通过交替设定上述第一电位和上述第二电位的差动动作,将上述数据发送给上述差动传输路径;
在转换到上述空闲状态时,利用上述个别的逻辑信号将上述2个半导体元件均设定为闭状态,把上述2个电阻器的各第二端部连接到上述电流源上,并且,将由上述2个电阻器分压的上述第一电位和上述第二电位之间的中间电位,并向上述差动传输路径的各线路和上述缓冲器的输入端子供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2个电阻器分别是电阻值可变的可变电阻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流源是电流值可变的可变电流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5085 | 2009-08-26 | ||
JP2009195085A JP5358349B2 (ja) | 2009-08-26 | 2009-08-26 | データ送信回路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 |
PCT/JP2010/060294 WO2011024541A1 (ja) | 2009-08-26 | 2010-06-17 | データ送信回路及びデータ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84623A CN102484623A (zh) | 2012-05-30 |
CN102484623B true CN102484623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3627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37572.7A Active CN102484623B (zh) | 2009-08-26 | 2010-06-17 | 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81882B2 (zh) |
EP (1) | EP2456151B1 (zh) |
JP (1) | JP5358349B2 (zh) |
KR (1) | KR101335963B1 (zh) |
CN (1) | CN102484623B (zh) |
WO (1) | WO20110245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94207B2 (ja) * | 2010-05-11 | 2014-05-14 |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 入出力回路及びシステム |
JP5234374B2 (ja) * | 2011-03-02 | 2013-07-1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差動信号伝送回路、ディスクアレイコントローラ及び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
US9000577B2 (en) * | 2011-09-30 | 2015-04-07 | Intel Corporation | Interlayer communications for 3D integrated circuit stack |
US9214941B2 (en) * | 2013-08-30 | 2015-12-15 | Xilinx, Inc. | Input/output circuits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an input/output circuit |
JP6495671B2 (ja) | 2015-01-28 | 2019-04-03 |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 送信回路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JP7030055B2 (ja) * | 2016-08-17 | 2022-03-04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JP6832794B2 (ja) * | 2017-06-05 | 2021-02-24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11005531B1 (en) * | 2020-04-13 | 2021-05-11 | Nxp B.V.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over a single-wire transmission lin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18810A2 (en) * | 1999-01-07 | 2000-07-12 | Sony Corporation | Data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data reception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08412B2 (ja) | 1995-08-10 | 2004-03-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データ復号回路、電圧制御発振回路、データ復号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US6288592B1 (en) * | 1998-01-21 | 2001-09-11 | Gennum Corporation | Cable driver with controlled linear rise and fall |
KR20000056731A (ko) | 1999-02-25 | 2000-09-15 | 윤종용 | 에이치.디.엘.씨 데이터의 통신 에러 방지 장치 |
US7009827B1 (en) * | 2002-10-15 | 2006-03-07 | Silicon Image, Inc. | Voltage swing detection circuit for hot plug event or device detection via a differential link |
US8204076B2 (en) | 2003-05-01 | 2012-06-19 | Genesis Microchip Inc. | Compact packet based multimedia interface |
JP2005044039A (ja) * | 2003-07-24 | 2005-02-17 | Toshiba Corp | リアルタイムシリアル通信装置、リアルタイムシリアル通信方法およびメカトロニクス機器 |
JP3807407B2 (ja) * | 2003-09-05 | 2006-08-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ミッタ回路、レシーバ回路、インターフェース回路、及び電子機器 |
WO2008099523A1 (ja) * | 2007-02-14 | 2008-08-2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Ac結合インターフェイス回路 |
US7965104B2 (en) * | 2007-06-22 | 2011-06-21 | Nec Corporation |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
US7936180B2 (en) * | 2008-02-01 | 2011-05-03 | Mediatek Inc. | Serial link transmitter |
-
2009
- 2009-08-26 JP JP2009195085A patent/JP53583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17 KR KR1020127004450A patent/KR10133596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6-17 WO PCT/JP2010/060294 patent/WO20110245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7 US US13/392,027 patent/US868188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6-17 EP EP10811592.4A patent/EP2456151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6-17 CN CN201080037572.7A patent/CN10248462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18810A2 (en) * | 1999-01-07 | 2000-07-12 | Sony Corporation | Data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data reception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20047958A (ko) | 2012-05-14 |
EP2456151B1 (en) | 2018-05-23 |
JP5358349B2 (ja) | 2013-12-04 |
CN102484623A (zh) | 2012-05-30 |
US20120155559A1 (en) | 2012-06-21 |
JP2011049725A (ja) | 2011-03-10 |
US8681882B2 (en) | 2014-03-25 |
WO2011024541A1 (ja) | 2011-03-03 |
KR101335963B1 (ko) | 2013-12-19 |
EP2456151A4 (en) | 2014-03-12 |
EP2456151A1 (en) | 2012-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84623B (zh) | 数据发送电路及数据通信装置 | |
CN101595701B (zh) | 差分对作为单端数据路径以传输低速数据之运用 | |
US7656956B2 (en) | Data, power and supervisory signaling over twisted pairs | |
CN104160669B (zh) | 在数量减少的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差分信号 | |
US7453284B2 (en) |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line termination by signal cancellation | |
US20070237243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bining signals on a differential I/O link | |
KR100989765B1 (ko) | 데이터 취득 또는 이용 디바이스에 원격으로 전력을 공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9347713A (zh) | 双向总线系统和操作双向总线的方法 | |
CN103620572B (zh) | 广播串行总线终接 | |
KR20010021316A (ko) | 인터페이스 회로, 상기 인터페이스 회로를 구비하는 전자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 |
CN208477322U (zh) | Poe网络接口扩展电路、中继器及网络监控系统 | |
CN104885569A (zh) | 用于信号传输的接口电路 | |
CN107919865A (zh) | 发射器以及包括其的系统 | |
CN100486287C (zh) | 一种远程供电系统 | |
EP1405477B1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 two-mode controlled isolation circuit for power transport and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 |
CN101420250B (zh) | 转接装置 | |
CN100583848C (zh) | 用于传输数据的线路驱动器 | |
US8781432B2 (en) | Circuit coupling | |
CN207283550U (zh) | 一种基于有源以太网的中继电路以及中继器 | |
CN1697339B (zh) | 混合模式传输单元及具有混合模式传输单元的网络装置 | |
US9048934B1 (en) | Voltage mode driver with enhanced transmit hybrid circuit | |
CN216819835U (zh) | 单线隔离通讯装置及系统 | |
CN109905304A (zh) | 电信号的传输系统 | |
CN112204893B (zh) | 数据传输系统 | |
US20230246883A1 (en) | Four Wire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