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274B - 冷却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274B
CN102483274B CN201080038504.2A CN201080038504A CN102483274B CN 102483274 B CN102483274 B CN 102483274B CN 201080038504 A CN201080038504 A CN 201080038504A CN 102483274 B CN102483274 B CN 102483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feedway
refrigerant
change pattern
feedway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85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3274A (zh
Inventor
神原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3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3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2Refrigeration systems for supermar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却管理装置,能够使确定将冷媒供给装置与冷却装置连接的冷媒配管组的时间缩短。在由冷却管理装置(11A)确定与冷媒供给装置(12A~12G)通过冷媒配管(14A~14G)连接的冷却装置(13,13A~13G)时,基于预先储存的变更模式,检测在进行冷媒供给装置(12A~12G)的运转或停止时的冷却装置(13)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并确定将冷却装置(13)通过冷媒配管与冷媒供给装置连接,该冷却装置(13)收纳有温度变化与冷媒供给装置(13)的运转或停止联动的蒸发器,所述变更模式为根据冷媒供给装置(12A~12G)的设定台数确定且各冷媒供给装置(12A~12G)的运转或停止状态随时间而变更的模式。

Description

冷却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管理装置,其对设置在超市等店铺的陈列柜、冷藏柜、冷冻柜及空调机等具有制冷循环的多个冷却装置进行控制,并控制向这些多个冷却装置供给冷媒的多台冷媒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超市等店铺中,通过冷却管理装置一并控制设置在店铺内的陈列柜、空调机等具有制冷循环的多台制冷设备的运转状态。近年来,正在思考有效地控制这些冷却装置、冷媒供给装置等耗电装置(以下将这些统称为“设备”),以减少设备的用电负荷。
因此,正在开始开发一种冷却系统,其通过通信线将集中地管理设备的被称为集中控制器的冷却管理装置与各设备连接,由集中控制器通过通信线联合并集中地进行与各设备相适应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形成有一台或数台冷却装置通过冷媒配管与一台冷媒供给装置并联连接的一个冷媒配管组。进一步具体而言,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媒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与至少一个冷却装置的蒸发器通过冷媒配管连接成环状而构成一个制冷循环,该一个制冷循环形成一个冷媒配管组。有时该冷媒配管组也存在多个。从冷媒供给装置送出的冷媒经由冷媒配管供给到各冷却装置。
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在其内部至少具有蒸发器,例如制冷设备(冷設機器)中的冷藏陈列柜和冷冻陈列柜(以下统称为“陈列柜”)等,以及例如空调机中的室内机等。冷媒供给装置是内部具有压缩冷媒的冷媒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等设备,例如制冷设备中的冷冻机等,以及例如空调机中的室外机等。
冷却系统的集中控制器为了减少设备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作为这种控制之一,可以例举对每个冷媒配管组检测一台或数台冷却装置的运转状态,并根据需要对冷媒供给装置进行的控制。但是,为了进行上述控制,需要确定各冷媒配管组中的一台或数台冷却装置和一台冷媒供给装置。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逐一启动作为冷媒供给装置的室外机,根据各室内机的测量数据的变化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技术。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先启动所有室外机,然后使其逐一停止,根据各室内机的测量数据的变化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46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店铺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随之制冷设备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通过逐一操作冷媒供给装置而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技术中,随着冷媒供给装置的增加,冷媒配管组的数量也增加,所以导致确定冷媒配管组所需的时间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确定冷媒配管的时间的冷却管理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冷却装置和冷媒供给装置,该冷却装置具有蒸发器且使被冷却物冷却,该冷媒供给装置具有冷媒压缩机且向至少一个所述冷却装置供给冷媒,所述冷却管理装置还具有冷媒配管组,该冷媒配管组构成有用冷媒配管将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媒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至少一个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呈环状地连接的制冷循环,在一家店铺内设置有多个所述冷媒配管组,所述冷却管理装置具有控制各所述冷媒配管组的所述制冷循环的运转,确定所述冷媒供给装置与所述冷却装置之间的所述冷媒配管的连接关系的功能,其特征在于,具有:存储部,其存储有变更模式,该变更模式是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确定的,使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及停止并行地进行,并且使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运转及停止次数最少;控制部,其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所述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测量部,其测量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分析部,其根据由所述测量部测量的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对所述冷媒配管组进行确定;在确定通过所述冷媒配管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连接的所述冷却装置时,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检测进行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时的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确定收纳有温度变化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联动的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媒配管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连接。
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在确定与冷媒供给装置通过冷媒配管连接的冷却装置时,基于预先储存的变更模式,检测进行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时的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确定将冷却装置通过冷媒配管与冷媒供给装置连接,该冷却装置收纳有温度变化与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联动的蒸发器,该变更模式为根据冷媒供给装置的设定台数确定且各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状态随时间而变更的模式。在这样的变更模式中包含适合于多个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的组合。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因为自动地按照预先确定的变更模式进行多个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控制,所以通过检测进行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时的各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与以往的技术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冷媒供给装置与各冷却装置的配管连接关系。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按照基于预先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进行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时的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被检测的顺序分配地址。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按照基于预先确定的变更模式控制多个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或停止时的各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被检测的顺序自动地分配地址,因此能够自动地掌握各冷媒供给装置与各冷却装置的配管连接关系,从而能够减轻作业人员的作业负担。
并且,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将所述地址按照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下降规定温度以上的顺序进行分配。
即使所有冷却装置是同一形式的装置,该各冷却装置的工作特性也根据收纳物的种类、设置地点及周围温度等而变化。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因为按照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下降设定温度以上的顺序分配地址,所以即使在多个冷却装置与同一个冷媒供给装置并联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区别各冷却装置而分配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将分配地址时的冷却装置的蒸发器温度变化的基准设定为不到设定温度(例如5℃),则被冷却的冷媒流出的初期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因冷却装置不同而不同,因此,多个冷却装置的温度变动骤然同时发生,有可能不能准确地识别各冷却装置。并且,停止运转后重新启动时,蒸发器的温度已经被冷却,因而符合上述条件,也有无法识别的可能。如果冷却装置的变化基准的上限值过大,则识别各冷却装置所需的时间变长,所以设置在10℃以下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所述变更模式是根据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确定且成为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运转或停止的最少次数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运转或停止的模式,所述冷却管理装置具有:控制部,其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测量部,其测量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分析部,其根据由所述测量部测量的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对所述冷媒配管组进行确定。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变更模式是根据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确定且成为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和停止的最少次数的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和停止的模式,根据该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各冷媒供给装置,因此减少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和停止的次数,能够缩短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时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具有生成所述变更模式的生成部。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每次对冷媒供给装置进行控制时都生成新的变更模式,因此能够总是生成适用于冷却系统的构成的变更模式。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使所述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变更模式为将分组处理一直反复进行到不能再分组为止,并且向每次进行所述分组处理时形成的两组中的一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配运转,而向另一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配停止,该分组处理是将多个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为两组,进一步将所述两组中的每组分为两组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生成部生成如上所述的变更模式,因此能够使对数台冷媒供给装置设定的变更模式不相同,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配管与所有冷媒供给装置和冷却装置的结合关系进行确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使所述生成部生成使每个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至少进行一次运转的所述变更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由于设定有变更模式的所有冷媒供给装置至少进行一次运转,因此能够检测因试行失误等而引起的冷媒配管的铺设错误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中,优选使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被分为分别与多个设定温度带或机种信息对应的多个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从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分别属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管理装置,例如冷冻设备和冷藏设备等存在多个设定温度带的情况下,因为冷却装置在冷却时的温度不同,所以即使根据同一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属于一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和属于另一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也能够确定冷媒配管组,相比对所有冷媒供给装置用不同的变更模式进行控制的情况,能够减少试行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店铺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作为冷却装置的空调机的示意图。
图3为作为冷却装置的陈列柜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制冷循环的示意图。
图5中图5A为表示变更模式的一个具体例子的时间图,图5B为变更模式的变形例的时间图,图5C为表示连接在同一个冷媒配管上的多台冷却装置中蒸发器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店铺冷却系统整体的大致构成图。
图7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的构成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更模式生成顺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更模式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冷却管理装置确定冷媒配管组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更模式表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实施方式和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为了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冷却管理装置的一个例子,其意图不在于将本发明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冷却管理装置,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权利要求书所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作为店铺用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冷藏和冷冻的陈列柜,设置在厨房和后勤作业区域(バックヤード)的冷藏柜、冷冻柜,以及店铺用空调机等。以陈列柜为例,在室外或屋顶上配置具有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室外机组,在店内配置具有蒸发器和减压装置的室内机组。通常,多台室内机组通过冷媒配管与该一个室外机组并联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另外,店铺中还设置有多个未图示的照明、加热炊具等耗电设备。
第一实施方式对以下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以超市的情况为例,作为店铺冷却系统10,设置有作为室外机组的七台冷媒供给装置12A~12G(以下,在没有必要对冷媒供给装置12A~12G进行区别时简单表示为“冷媒供给装置12”),以及分别与各冷媒供给装置12连接的一至四台作为室内机组的冷却装置13。在此,作为冷却装置13,以陈列柜13A~13C,13G以及空调机13D~13E为例进行说明。
各冷媒供给装置12通过通信线15与管理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却管理装置11连接。冷却管理装置11例如对各陈列柜13A~13C,13G及空调机13D~13E管理输出温度设定值的夜间用变更信号的时间,以及用于空调的运转开始时间、温度设定值、制冷或制热的切换信号的输出、照明的点亮时间等。冷却管理装置11具有存储部16、变更模式发生部17、信号处理部18和控制部19,其中存储部16储存有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状态随时间变更的变更模式,变更模式发生部17在每次控制冷媒供给装置时生成新的变更模式,信号处理部18按照冷媒供给装置进行运转/停止时冷却装置13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被检测的顺序分配地址,控制部19用于控制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状态。
各冷媒供给装置12与各冷却装置13分别通过冷媒配管14A~14G(以下,在没有必要对冷媒配管14A~14G进行区分时简单表示为“冷媒配管1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四台冷媒供给装置12A~12C,12G上分别连接有陈列柜13A~13C,13G,在三台冷媒供给装置12D~12E上分别连接有空调机13D~13E。由此,各冷媒供给装置12、陈列柜13A~13C,13G以及空调机13D~13E分别通过通信线15由冷却管理装置11来管理。
就冷却装置13的空调机13D~13F而言,如图2所示设置有三台作为冷媒供给装置12D~12E的室外机12D~12F,在各室外机12D~12F上分别通过冷媒配管14D~14F连接有二至三台作为冷却装置13的空调机13D~13F。然后,该室外机12D~12F和空调机13D~13F分别通过通信线15与冷却管理装置11连接,并由冷却管理装置11管理它们的运转。
如图3所示,作为冷却装置13的陈列柜13A~13C,13G在其内部具有蒸发器21,利用风扇24使通过该蒸发器21冷却的空气在陈列柜13A~13C、13G内循环,从而能够使陈列柜13A~13C,13G中陈列的生鲜品、冷冻食品等商品处于合适的温度下。该蒸发器21设置在每个陈列柜13A~13C,13G中,并且与设置在各冷媒供给装置12A~12C,12G中的压缩机20、冷凝器23及减压装置22通过冷媒配管14A~14C,14G呈环状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因陈列在陈列柜13A~13C,13G中的商品不同而被冷却的温度各不相同。例如,鲜鱼、精肉为-2℃~2℃,蔬菜水果为5℃~10℃,每日配送商品、乳制品、副食品为3℃~7℃,冷冻食品、冰淇淋为-18℃~-22℃左右。并且,各陈列柜13A~13C,13G因该冷却温度的不同而耗电有所差异。
在此,对制冷循环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制冷循环由各冷媒供给装置12具有的压缩机20和冷凝器23以及构成冷却装置13的陈列柜13A~13C,13G及空调机13D~13F分别具有的减压装置22和蒸发器21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4所示的制冷循环中,一个压缩机20上连接有四个蒸发器21,即四台冷却装置13。因此,在如图4所示的制冷循环中,将压缩机20、冷凝器23及减压装置22共用,存在对应于构成冷却装置13的陈列柜13A~13C,13G的制冷循环,即存在四组制冷循环,每个制冷循环都形成有冷媒配管组。
在该制冷循环中,当冷媒供给装置12的压缩机20运转时,从压缩机20排出被压缩机20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并进入冷凝器23被冷却。被冷却的冷媒处于低温高压状态,经由减压装置22流入各蒸发器21内。在减压装置22中冷媒被减压,并在蒸发器21中蒸发,使得气化热被周围吸收,由此进行冷却装置13内部的冷却。在该蒸发器21中气化的低温低压的冷媒循环到冷媒供给装置12的压缩机20。
下面,具体说明对各冷媒供给装置12与各冷却装置13之间的冷媒配管14进行确定的工序。冷却管理装置11具有存储部16、变更模式发生部17、信号处理部18、控制部19。首先,针对确定各冷媒供给装置12和各冷却装置13之间的冷媒配管14时如何将各冷媒供给装置12切换到运转(ON)/停止(OFF)状态,储存该状态随时间变更的变更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该变更模式可以是预先确定的一个变更模式,也可以是每次控制冷媒供给装置时发生的新的变更模式,但优选是所有冷媒供给装置都至少运转一次的变更模式(也可以不运转而通过推测判断最后一台)。而且,在将各冷媒供给装置13能够划分为与多个设定温度带或机种信息分别对应的多个组的情况下,该变更图形也可以是与每组的冷媒供给装置13的数量对应的变更模式。
参照图5A和图5B说明由该变更模式发生部17发生的变更模式的例子,在图5A和图5B中只对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的情况进行了图示,而对其他冷媒供给装置12D~12F的情况省略了图示。
图5所示为随着时间的经过如何将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在运转(ON)状态和停止(OFF)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时间图。在此发生的模式如下:使冷媒供给装置12A在时刻t1处于ON状态,在时刻t2处于OFF状态;使冷媒供给装置12B在时刻t3处于ON状态,在时刻t4处于OFF状态;使冷媒供给装置12C在时刻t5处于ON状态,在时刻t6处于OFF状态;使冷媒供给装置12G在时刻t7处于ON状态,在时刻t8处于OFF状态。另外,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的ON/OFF的控制由控制部19进行。
该变更模式除如图5所示的将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逐一设定为ON状态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将多个同时设定为ON状态的情况,操作者可以任意地设定。并且,在信号处理部18通过通信线15监视所有冷却装置13的蒸发器21的温度。
例如,在时刻t1与时刻t2之间使冷媒供给装置12A处于ON状态时,根据经由通信线15得到的温度信号确定蒸发器21的温度降低的冷却装置13。由此,能够确定通过包括与冷媒供给装置12A连接的冷媒配管14A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多个陈列柜13A。
同样,如图5A所示,通过将冷媒供给装置12B,12C和12G依次个别地切换到ON状态,能够确定通过包括分别与冷媒供给装置12B,12C和12G连接的冷媒配管14B,14C和14G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多个陈列柜13B,13C,13G。
而且,通过对冷媒供给装置12D~12F进行上述操作,能够确定通过包括分别与冷媒供给装置12D~12F连接的冷媒配管14D~14F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多个陈列柜13D~13F和13G。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采用图5A所示的将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逐一设定为ON状态的变更模式,则增加对通过包括分别与所有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连接的冷媒配管14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冷却装置13进行确定所需的时间。所以,也可以如图5B所示,在多个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中任意选择多个,例如选择冷媒供给装置12A和12B,错开时间使它们同时处于ON状态。
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例如,因为利用从冷媒供给装置12A流出的冷媒使蒸发器的温度开始降低的时间与利用从冷媒供给装置12B流出的冷媒使蒸发器的温度开始降低的时间错开,所以能够相互识别并确定通过包括与冷媒供给装置12A连接的冷媒配管14A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多个陈列柜13A和通过包括与冷媒供给装置12B连接的冷媒配管14B的冷媒配管组连接的多个陈列柜13B。
而且,在将各冷媒供给装置12能够划分为与多个设定温度带或机种信息分别对应的多个组的情况下,冷却装置13在冷却时的温度在每组都不同,所以,即使按照同一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属于一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13和属于另一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13,也能够相互识别并确定属于各组的多个冷却装置13。
例如,多个陈列柜13A中的各陈列柜13A1~13A4即使全部都是同一形式的装置,随着收纳物的种类不同,设定温度也不同,而且根据设置地点和周围温度等,工作特性也不同。因此,例如图5A所示,只有冷媒供给装置12A被设定为ON状态时,如图5C所示,多个陈列柜13A1~13A4各自的蒸发器21的温度从最初的温度T0降低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以上的时间a1~a4发生差异,该规定温度例如为5℃。
因此,在多个陈列柜13A1~13A4中,能够从蒸发器21的温度降低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上的陈列柜开始依次进行确定(以下称为“分配地址”),该预先设定的温度例如为5℃。即,在如图5C所示的例子中,给陈列柜13A3分配a1,给陈列柜13A2分配a2,给陈列柜13A1分配a3,给陈列柜13A4分配a4,由此,即使多个陈列柜13A1~13A4并联连接在同一个冷媒供给装置12A上,也能够给陈列柜13A1~13A4一一对应地分配地址a1~a4,能够自动地知道冷媒供给装置12A与各陈列柜13A1~13A4之间通过冷媒配管连接的关系。
如果将分配地址时的冷却装置13的蒸发器21的温度变化的基准,也就是将若下降了预先设定的多少℃以下便分配地址的基准设定为不到5℃,则在从冷媒供给装置12开始流出被冷却的冷媒的初期,蒸发器21的温度变化不能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变动幅度大,从而增加不能准确识别各冷却装置13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将分配地址时的冷却装置13的蒸发器21的温度变化基准设定为降低5℃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冷却装置的变化基准的上限值过大,则识别各冷却装置所需的时间就会变长,因此设定为10℃以下即可。
在此,描述了只有冷媒供给装置12A被设定为ON状态时给多个陈列柜13A1~13A4分配地址的例子,所涉及到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如下情况:采用如图5A所示的将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逐一设定为ON状态的变更模式的情况,以及在如图5B所示的冷媒供给装置12A~12C和12G中任意选择多个,例如选择冷媒供给装置12A和12B,错开时间同时使它们设定为ON状态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具体说明(1)店铺冷却系统的整体的大致构成,(2)冷却管理装置的构成,(3)冷却管理装置的工作,(4)作用和效果。在以下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
(1)店铺冷却系统的整体的大致构成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店铺冷却系统10A的整体的大致构成图。本第二实施方式说明店铺冷却系统10A设置在超市等的情况。
如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店铺冷却系统10A包括:作为集中控制器的冷却管理装置11A、冷媒供给装置12J~12N、作为冷却装置13的陈列柜13J1~13Jn,13K1~13Kn,13L1~13Ln,13M1~13Mn,13N1~13Nn(以下,将这些陈列柜汇总而表示时表示为“13J1~13Nn”)、冷媒配管14J~14N、通信线15。
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对作为冷却装置13的陈列柜13J1~13Nn供给冷媒。陈列柜13J1~13Nn通过被供给的冷媒冷却柜内收纳的作为被冷却物的陈列商品。这些陈列柜13J1~13Nn根据卖场的布局和店铺的格局等设置在物理隔离的位置。
在图6中,冷媒配管14J连接冷媒供给装置12J与陈列柜13J1~13Jn。冷媒通过该冷媒配管14J在冷媒供给装置12J与陈列柜13J1~13Jn之间循环。由冷媒供给装置12J与陈列柜13J1~13Jn构成一个冷媒配管组。
冷媒配管14K连接冷媒供给装置12K与陈列柜13K1~13Kn。冷媒通过该冷媒配管14K在冷媒供给装置12K与陈列柜13K1~13Kn之间循环。由冷媒供给装置12K与陈列柜13K1~13Kn构成另一个冷媒配管组。
冷媒配管14L连接冷媒供给装置12L与陈列柜13L1~13Ln。冷媒通过该冷媒配管14L在冷媒供给装置12L与陈列柜13L1~13Ln之间循环。由冷媒供给装置12L与陈列柜13L1~13Ln构成另一个冷媒配管组。
冷媒配管14M连接冷媒供给装置12M与陈列柜13M1~13Mn。冷媒通过该冷媒配管14M在冷媒供给装置12M与陈列柜13M1~13Mn之间循环。由冷媒供给装置12M与陈列柜13M1~13Mn构成另一个冷媒配管组。
冷媒配管14N连接冷媒供给装置12N与陈列柜13N1~13Nn。冷媒通过该冷媒配管14N在冷媒供给装置12N与陈列柜13N1~13Nn之间循环。由冷媒供给装置12N与陈列柜13N1~13Nn构成另一个冷媒配管组。
通信线15通过布线将冷却管理装置11A、各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及各陈列柜13J1~13Nn连接在一起。通过该通信线15,使构成店铺冷却系统10A的多个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和多个陈列柜13J1~13Jn实现网络化。冷却管理装置11A控制这些各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和各陈列柜13J1~13Jn。
(2)冷却管理装置的构成
下面,对冷却管理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为冷却管理装置11A的构成图。冷却管理装置11A进行多个陈列柜13J1~13Nn分别通过冷媒配管14J~14N与冷媒供给装置12J~12N中的哪一个连接的确定处理,换言之,构成各冷媒配管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和多台陈列柜的确定处理(冷媒配管组确定处理)。
如图7所示,冷却管理装置11A包括控制部19、存储部16、通信部15a、输入部15b和显示部15c。控制部19例如由CPU构成,控制店铺冷却系统10A所具有的各种功能。该控制部19包括生成部19a、设定部19b、控制部19c、测量部19d、分析部19e。
存储部16储存有变更模式表16a、冷媒配管组储存表16b、冷媒供给装置设定表16c、陈列柜设定温度表16d、陈列柜测量温度表16e。
生成部19a生成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和停止模式即变更模式。具体而言,生成部19a按照如下方式生成变更模式。图8为变更模式生成顺序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生成部19a在冷媒配管组确定处理中将作为操作对象的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划分为两组。在图8的例子中划分为由冷媒供给装置12J~12L构成的组和由冷媒供给装置12M和12N构成的组。然后,生成部19a将“运转(ON)”分配给属于一组的冷媒供给装置,而将“停止(OFF)”分配给属于另一组的冷媒供给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ON和OFF不限定于运转和停止,也可以是冷媒供给装置的输出上升和输出下降。
接着,生成部19a将形成的两组进一步分别分为两组,将ON分配给属于一组的冷媒供给装置,而将OFF分配给属于另一组的冷媒供给装置。生成部19a将这样的处理反复进行到不能再分组为止,即反复进行到所有组中的每一组所属的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为一台。
反复进行分组的结果属于一组的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为一台时,如果生成部19a对该冷媒供给装置最近分配的是ON,则下次分配的是OFF。相反,如果生成部19a对该冷媒供给装置最近分配的是OFF,并且至今为止一次也没有给该冷媒供给装置分配ON,则下次分配的是ON,再下一次再分配OFF。
最后,所有的冷媒供给装置12J~12N都被分配OFF。此时,不再生成变更模式。如图8所示,在第四次试行中,最后所有的冷媒供给装置12J~12N都被分配到OFF。该第四次试行不再生成变更模式。因此,变更模式对应于三次试行。
与变更模式对应的最少试行次数根据作为操作对象的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确定。具体而言,设作为操作对象的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为n时,满足log2(n+1)≤N的最小的整数N就是试行次数。例如,设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为五台,此时最少试行次数为三次。
而且,生成部19a将生成的多个变更模式的集合即变更模式集合16f储存在存储部16。
设定部19b从变更模式集合16f中抽取与冷媒供给装置12J~12N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变更模式。并且,设定部19a使抽取的变更模式与冷媒供给装置12J~12N逐一对应,并设定为存储部16内的变更模式表16a。
例如,如图6所示,存在五台冷媒供给装置12J~12N的情况下,设定部19b从变更模式集合16f中抽取五个变更模式,并设定为如图9(a)所示的变更模式表16a。图9(a)中的“1”表示冷媒供给装置的ON,“0”表示OFF。另外,冷媒供给装置为三台的情况下,变更模式表16a如图9(b)所示,冷媒供给装置为四台的情况下,变更模式表16a如图9(c)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9(a)~图9(c)分别表示包含在变更模式集合16f中的冷媒供给装置台数为三至五台时的变更模式,但是,冷媒供给装置的台数不限于三至五台,可以是任意台数。由于变更模式集合16f所包含的冷媒供给装置台数为六台以上时的变更模式也能够从上述例子中容易地得出,因此省略示例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生成部19a也可以不存在于冷却管理装置11A内。即,变更模式也可以预先通过其他方式生成,并作为变更模式集合16f储存在存储部16。或者,变更模式由冷却装置11A外部存在的生成部预先生成,并作为变更模式集合16f储存在存储部16。而且,设定部19b也可以不是从变更模式集合16f设定变更模式表16a,而是预先设定变更模式表16a。或者,也可以通过生成部19a直接将与冷媒供给装置台数对应的变更模式设定为变更模式表。
控制部19c基于通过设定部19b被设定为变更模式表16a的变更模式,对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并行地进行ON和OFF的控制,使得控制时间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19c也可以直接参照变更模式集合16f中与冷媒供给装置台数对应的部分进行控制。
测量部19d在每次通过控制部19c对冷媒供给装置12J~12N进行ON和OFF控制时测量陈列柜13J1~13Jn中的蒸发器的温度。并且,测量部19d将所测量的温度储存在陈列柜测量温度表16e。
分析部19e根据储存在陈列柜测量温度表16e的陈列柜13J1~13Jn内的温度,对冷媒配管组进行确定。将确定的结果输出到显示部15c。
另外,存储部16储存由生成部19a生成的变更模式。变更模式表16a包括通过设定部19b设定的变更模式。冷媒配管组储存表16b包括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被确定的冷媒配管组。
冷媒供给装置设定表16c包括冷媒供给装置12J~12N的各种设定信息。陈列柜设定温度表16d储存有陈列柜13J1~13Jn的冷却时的设定温度。陈列柜测量温度表16e包括每次按照变更模式试行ON和OFF控制时所测量的陈列柜13J1~13Jn内的温度值。
通信部15a通过控制部19的控制向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和陈列柜13J1~13Jn等制冷设备传送控制数据,从制冷设备接收测量数据等。输入部15b例如为触摸面板,是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内容的界面。显示部15c例如为液晶显示器,由控制部19的控制显示图像。
(3)冷却管理装置的工作
接着,说明作为集中控制器的冷却管理装置11A的工作,具体说明确定冷媒配管组的工作。图10为表示如图6所示的通过冷却管理装置11A对冷媒配管组进行确定的工作的流程图。
在步骤S1,控制部19内的生成部19a生成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和停止模式即变更模式。在步骤S2,存储部16储存由生成部19a生成的变更模式的集合即变更模式集合16f。
在步骤S3,控制部19内的设定部19b将通过存储部16储存的变更模式设定为变更模式表16a。在步骤S4,控制部19中的控制部19c根据被设定为变更模式表16a的变更模式的试行次数,对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并行地进行ON和OFF的控制。
在步骤S5,控制部19内的测量部19d在能够检测到陈列柜13J1~13Jn内的由冷媒供给装置12J~12N引起的温度变化的位置测量温度。在步骤S6,控制部19内的分析部19e根据测量的温度值(试行结果)确定冷媒配管组。
具体而言,分析部19e判断陈列柜13J1~13Jn在过去和本次的试行中被测量的温度是否处在以非冷却时的温度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第一温度范围),以及是否处在以陈列柜设定温度表16d所包含的冷却时的设定温度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第二温度范围)。
然后,分析部19e生成如下温度转换:陈列柜13J1~13Jn在过去和本次测量的温度处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分配0,处于第二温度范围时分配1。然后,分析部19e比较温度转换与冷媒供给装置12J~12N的ON和OFF模式即变更模式中的到本次试行为止的ON和OFF模式的转换(ON和OFF转换)。进而,分析部19e只有在与温度转换一致的ON和OFF转换为一个的情况下,判断该温度转换所涉及的陈列柜与该ON和OFF转换所涉及的冷媒供给装置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分析部19e也可以根据随温度变化的值,具体而言,根据温度上升时分配0,下降时分配1,不变时分配与最近一次的值相同的值来生成温度转换,并基于该温度转换进行冷媒配管组的确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部19e不必等到陈列柜13J1~13Jn的温度达到第一温度范围或第二温度范围再生成温度转换,从而能够在更早的阶段确定冷媒配管组。
在步骤S7,控制部19判断在变更模式中是否存在未执行的试行次数。如果存在未执行的试行次数,则从步骤S4中基于变更模式对冷媒供给装置进行并行控制开始重复进行工作。如果不存在未执行的试行次数,则终止一系列的工作。
(4)作用和效果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冷却管理装置11A生成作为冷媒供给装置的ON和OFF的模式的变更模式,并且对各冷媒供给装置设定不同的变更模式,其中,变更模式为根据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确定的冷媒供给装置的ON和OFF的最少次数。冷却管理装置11A进而基于设定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各冷媒供给装置。
根据这样的冷却管理装置11A,对各冷媒供给装置试行的ON和OFF的次数为最少,并且对各冷媒供给装置并行地进行ON和OFF控制,因此能够缩短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时间。
另外,因为不存在全部处于OFF的变更模式,所以能够至少运转一次各冷媒供给装置,使陈列柜内的温度下降。换言之,能够发现由于试行失误引起的没有连接在任何冷媒供给装置上而使温度无法下降的陈列柜。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不应当理解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限定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该公开能够掌握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用冷媒配管将一台冷媒供给装置与多台冷却装置并联连接而形成一个冷媒配管组,但是,也可以通过用冷媒配管将一台冷媒供给装置与一台冷却装置连接而形成一个冷媒配管组。
例如,冷媒供给装置及陈列柜根据冷冻时和冷藏时的设定温度,或者根据冷媒供给装置是用于冷冻还是用于冷藏的机种信息划分为用于冷藏的冷媒供给装置及陈列柜的组和用于冷冻的冷媒供给装置及陈列柜的组。在这样的情况下,冷却管理装置11A的控制部19内的生成部19a对用于冷藏的冷媒供给装置生成用于冷藏的变更模式,对用于冷冻的冷媒供给装置生成用于冷冻的变更模式。此时,因为属于各组的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比总数量少,所以能够减少生成用于冷藏和冷冻的变更模式的试行次数。
例如,在五台冷媒供给装置12J~12N中,冷媒供给装置12J~12L用于冷藏,冷媒供给装置12M和12N用于冷冻的情况下,与冷媒供给装置12J~12L对应的用于冷藏的变更模式表如图11(a)所示,与冷媒供给装置12M和12N对应的用于冷冻的变更模式表如图11(b)所示,与图8所示的变更模式相比试行次数减少了一次。
即,因为在冷藏和冷冻的情况下冷却时的温度不同,所以即使按照同样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属于用于冷藏的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和属于用于冷冻的组的一台冷媒供给装置,也能够确定冷媒配管组。因此,与按照不同的变更模式控制所有冷媒供给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试行次数。
进而控制部19内的控制部19c并行地控制用于冷藏的组和用于冷冻的组两组的冷媒供给装置,具体而言,按照用于冷藏的变更模式控制用于冷藏的冷媒供给装置所属的组,按照用于冷冻的变更模式控制用于冷冻的冷媒供给装置所属的组。由此,能够缩短确定冷媒配管组的时间。
然后,分析部19e在确定冷媒配管组时进行以下处理。具体而言,分析部19e对陈列柜13J1~13Jn在过去和本次的试行中被测量的温度是否处于以下规定范围进行判断:以非冷却时的温度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第一温度范围),以陈列柜设定温度表16d所包含的冷藏时的设定温度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第二温度范围),以陈列柜设定温度表16d所包含的冷冻时的设定温度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第三温度范围)。
然后,分析部19e生成:陈列柜13J1~13Jn在过去和本次被测量的温度处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分配0,处于第二温度范围时分配1的冷藏温度转换;所述被测量的温度处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分配0,处于第三温度范围时分配1的冷冻温度转换。
然后,分析部19e比较冷藏温度转换与用于冷藏的变更模式中到本次试行为止的ON和OFF转换。进而控制部19只有在与冷藏温度一致的ON和OFF转换为一个的情况下,判断该冷藏温度转换所涉及的陈列柜与该ON和OFF转换所涉及的冷媒供给装置连接。同样,分析部19e比较冷冻温度转换与用于冷冻的变更模式中到本次试行为止的ON和OFF转换。进而控制部19只有在与冷冻温度转换一致的ON和OFF转换为一个的情况下,判断该冷冻温度转换所涉及的陈列柜与该ON和OFF转换所涉及的冷媒供给装置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店铺冷却系统
11,11A:冷却管理装置
12,12A~12G,12J~12N:冷媒供给装置
13:冷却装置
13A~13C,13G,13J1~13Nn:陈列柜
13D~13F:空调机
14,14A~14G,14J~14N:冷媒配管
15:通信线
15a:通信部
15b:输入部
15c:显示部
16:存储部
17:变更模式发生部
18:信号处理部
19:控制部
20:压缩机
21:蒸发器
22:减压装置
23:冷凝器
24:风扇

Claims (8)

1.一种冷却管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蒸发器的冷却装置和具有冷媒压缩机的冷媒供给装置,该冷却装置使被冷却物冷却,该冷媒供给装置向至少一个所述冷却装置供给冷媒,
所述冷却管理装置还具有冷媒配管组,该冷媒配管组构成有用冷媒配管将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冷媒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至少一个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呈环状地连接的制冷循环,
多个所述冷媒配管组设置在一家店铺内,
所述冷却管理装置具有控制各所述冷媒配管组的所述制冷循环的运转,确定所述冷媒供给装置与所述冷却装置之间的所述冷媒配管的连接关系的功能,其特征在于,具有:
存储部,其存储有变更模式,该变更模式是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确定的,使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及停止并行地进行,并且使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运转及停止次数最少;
控制部,其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所述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
测量部,其测量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
分析部,其根据由所述测量部测量的多个所述冷却装置各自的蒸发器的温度,对所述冷媒配管组进行确定;
在确定通过所述冷媒配管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连接的所述冷却装置时,
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检测进行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时的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
确定收纳有温度变化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联动的所述蒸发器的所述冷却装置通过冷媒配管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按照基于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进行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运转/停止时的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变化被检测的顺序分配地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址按照所述冷却装置的蒸发器的温度下降规定温度以上的顺序进行分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生成所述变更模式的生成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变更模式为将分组处理一直反复进行到不能再分组为止,并且向每次进行所述分组处理时形成的两组中的一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配运转,而向另一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配停止,该分组处理是将多个所述冷媒供给装置分为两组,进一步将所述两组中的每组分为两组的处理。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部生成使每个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至少进行一次运转的所述变更模式。
7.如权利要求1、4、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被划分为分别与多个设定温度带或机种信息对应的多个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从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分别属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供给装置被划分为分别与多个设定温度带或机种信息对应的多个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从储存的所述变更模式中参照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的数量对应的变更模式,并行地控制分别属于每个所述组的所述冷媒供给装置。
CN201080038504.2A 2009-08-31 2010-08-27 冷却管理装置 Active CN102483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0585 2009-08-31
JP2009-200585 2009-08-31
JP2010171483A JP5545100B2 (ja) 2009-08-31 2010-07-30 冷却管理装置
JP2010-171483 2010-07-30
PCT/JP2010/064597 WO2011024952A1 (ja) 2009-08-31 2010-08-27 冷却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274A CN102483274A (zh) 2012-05-30
CN102483274B true CN102483274B (zh) 2014-11-12

Family

ID=43628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8504.2A Active CN102483274B (zh) 2009-08-31 2010-08-27 冷却管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22564B2 (zh)
JP (1) JP5545100B2 (zh)
CN (1) CN102483274B (zh)
WO (1) WO20110249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6229B2 (en) * 2010-10-27 2016-02-09 Technomirai Co., Lt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and program
JP2012117804A (ja) * 2010-11-08 2012-06-2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の試運転方法
CN103403464B (zh) * 2011-03-01 2016-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CN103477165B (zh) * 2011-03-24 2015-07-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系统的控制装置
JP5933003B2 (ja) * 2012-07-20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956154B (zh) * 2013-01-25 2017-09-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系统
JP6123041B1 (ja) * 2017-01-04 2017-04-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クライオ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クライオ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9737656B (zh) * 2018-11-19 2021-02-26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制冰机及其化霜控制方法、冰箱
CN110779254A (zh) * 2019-10-08 2020-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陈列柜控制方法及相关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3422B2 (ja) 1992-11-11 2000-11-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式
JP3219568B2 (ja) * 1993-09-03 2001-10-1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の自動アドレス制御装置
JP2667950B2 (ja) 1993-09-20 1997-10-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及びそ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
JP2001263758A (ja) * 2000-03-21 2001-09-26 Aisin Seiki Co Ltd 空調装置
JP4794176B2 (ja) * 2005-02-07 2011-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法及びアドレス自動設定システム
JP4973345B2 (ja) * 2007-07-05 2012-07-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系統検出方法、冷媒系統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系統検出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24952A1 (ja) 2011-03-03
JP2011069603A (ja) 2011-04-07
JP5545100B2 (ja) 2014-07-09
US20120216556A1 (en) 2012-08-30
CN102483274A (zh) 2012-05-30
US9322564B2 (en) 2016-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274B (zh) 冷却管理装置
CN102472541B (zh) 冷冻机的运转管理装置
US6990821B2 (en) Model-based alarming
US6889173B2 (en) System for monitoring optimal equipm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CN105299824A (zh) 空气调节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200034215A (ko) 유니트쿨러 컨트롤러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냉동공조 제어 방법
US9080798B2 (en) Control method for modular refrigerated merchandiser
CN101451784B (zh) 控制装置以及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2014431A (ja) 冷熱システムの管理サーバ
US7937959B2 (en) Control system, integrated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program
JP6635455B1 (ja) 店舗商品売り場のデジタルスマートエア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JP200702444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914815B2 (ja) 制御システム
JP2009236342A (ja) ショーケースの集中管理装置
JP3191561B2 (ja) 自動販売機の節電装置
CN101711636A (zh) 冷却系统
JP6011290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CN101897527A (zh) 冷却系统
JP2013057489A (ja) 制御装置及び該制御装置を備えるショーケース
US8528347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reezing capacity of a fixed-frequency AC ice-water system
JP2017096561A (ja) 集中管理システム
JP2001280779A (ja) 冷設機器集中管理システム
JP2010084993A (ja) 冷却システム、冷却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冷却プログラム
JP2009264689A (ja) 冷却システム、冷却方法、冷却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冷却プログラム
JPWO2016051471A1 (ja) 冷熱装置の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