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197A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197A
CN102483197A CN2010800383992A CN201080038399A CN102483197A CN 102483197 A CN102483197 A CN 102483197A CN 2010800383992 A CN2010800383992 A CN 2010800383992A CN 201080038399 A CN201080038399 A CN 201080038399A CN 102483197 A CN102483197 A CN 102483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sheet
light guide
mentioned ligh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83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崎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3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1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light gu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8Details of reflectors forming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200/00Use of light guides, e.g. fibre optic devices, in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200/20Use of light guides, e.g. fibre optic devices, in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of light guides of a generally plana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21Y2105/10Planar 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能够防止起因于由热量或吸湿引起的导光板的伸缩或翘曲以及由振动等引起的导光板的变形的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且能够将入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实现均匀照明,采用如下的构成:多个光源单元沿导光片的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排列,光源单元的支撑部件的表面与导光片的光出射面以及背面的至少一方的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紧密附着地被固定。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板,从光源射出的光射入该导光板并在内部传播,经散射后从光射出面射出,还涉及具有该导光板和光源的对屋内外进行照明的面状照明装置,或作为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源或广告面板、广告塔或看板等的背光源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照射光来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源单元。背光源单元是使用使照明用的光源所发的光扩散并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的导光板、使从导光板射出的光均匀化的棱镜片或扩散片等零件而构成的。
现在,大型的液晶电视的背光源单元的主流为:在照明用光源的正上方配置导光板的所谓直下型的方式。在该方式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多根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将内部作为白色的反射面,确保均匀的光量分布和必要的亮度。
但是,在直下型的背光源单元中,为了使光量分布均匀,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垂直方向的厚度需要在30mm的程度,进一步的薄型化是困难的。
对此,作为可以薄型化的背光源单元,存在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源单元,该导光板将从照明用光源射出的入射光引导至规定方向,使光从作为与光的入射面不同的面的光出射面射出。
作为这样的使用导光板的背光源单元,提案了一种使用板状导光板的方式的背光源单元,该导光板在透明树脂中混入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使光从侧面射入,从表面射出。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光散射导光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至少1个光入射面区域以及至少1个光取出面区域的光散射导光体和用于从上述光入射面区域进行光入射的光源装置,上述光散射导光体具有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具有厚度减少倾向的区域。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备:光散射导光体、配置于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侧的棱镜片、配置于光散射导光体的背面侧的反射体。此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具备:光出射方向修正元件,其由具有棱镜列状的重复起伏的光入射面和具有光扩散性的光出射面的板状光学材料构成;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一种光源装置,其具备:为内部赋予散射能的光散射导光体和自上述光散射导光体的端面部进行光供给的光供给装置。
此外,作为导光板,除上述以外还提案了如下的导光板:形成为中间部的厚度大于入射侧的端部以及相对侧的端部的厚度的导光板;具有随着远离入光部而向厚度变厚的方向倾斜的反射面的导光板;具有表面部和背面部之间的距离在入射部最小、在与入射部距离最大处厚度最大的形状的导光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至8)。
此外,在使用从侧面射入光,而从表面射出光的板状的导光板的方式的导光板单元中,为了使光量分布均匀,专利文献9中记载了一种导光板单元,其中,容纳光源的长形的导光板保持部件保持含有光散射体的导光板的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6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48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7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5396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90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4-171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108676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302322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7-250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也要求背光源单元进一步大型化以及薄型轻量化。为此,提案了各种背光源单元,其使用如上所述混入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将射入光入射面的光引导至与光的入射方向不同的方向并使其从光出射面射出的导光板。通过像这样在导光板的侧面配置光源,与在导光板的背面配置光源的背光源单元相比,能够实现薄型轻量化。
但是,大型的液晶电视等的大型显示器还要求进一步的薄型化。而且,除薄型化以外,还希望是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通过使导光板具有弹性,即,使其具有柔软性,并使导光板的表面形成各种曲面,不仅可以作为液晶显示器,也可以作为灯饰或一般照明加以利用。此外,作为薄型且具有弹性的照明装置,还提案了各种使用有机EL或无机EL的照明装置,但使用有机EL或无机EL的装置的大型化很困难。
导光板会因热量或湿气而发生伸缩或翘曲,所以会产生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变动、光的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例如,如专利文献9,提案了各种通过追踪导光板的伸缩或翘曲的机构来保持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的位置的机构,而机械机构中,由于在已薄型化的情况下机械机构的强度不足,所以薄型化很困难。
此外,在大型以及薄型的导光板中,由热量或湿气引起的伸缩或翘曲变大,所以光源的位置偏离和光源距离的变动变大,光的利用效率低下的影响也变大。特别是,在薄型的情况下,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之间的位置容易偏离,光的利用效率低下。
而且,在使导光板具有弹性的情况下,因为在使导光板变形时、或者由于振动等而导光板容易变形,所以光源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位置容易偏离,因此,光的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当为了薄型化而使导光板薄型至片状时,如果是大型尺寸,入射光则不会到达导光板的深处,结果,不能实现均匀的照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消除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点,即使是大型又薄型并且使用弹性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即使由于热量或吸湿而产生导光板的伸缩或翘曲、或由于振动等而导光板产生变形,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板的光入射部与成为光源的LED等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由此,能够防止起因于由热量或吸湿引起的导光板的伸缩或翘曲以及由振动等引起的导光板的变形的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且将入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实现均匀的照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导光片和多个光源单元,上述导光片具有:矩形的光出射面;至少1个光入射面,设置于上述光出射面的端边侧,并入射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的方向上行进的光;以及背面,该背面是上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述多个光源单元具有:光源,与上述光入射面面对地配置;以及支撑上述光源的支撑部件,上述光源单元沿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排列,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及上述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紧密附着地被固定。
在此,优选将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和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以及上述背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粘接固定。
或者,优选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侧以及上述背面侧夹持固定上述导光片。
在此,优选在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以及上述背面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配置有反射材料。
此外,优选上述反射材料为排列于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多个反射膜,且被粘接配置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以及上述背面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
此外,优选上述反射膜被粘接配置于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和上述导光片之间。
此外,优选上述反射膜被配置为与相邻的反射膜部分重合。
此外,优选上述光源由与上述光入射面相对地排列于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多个点光源构成。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片为在垂直于上述光出射面的方向上的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导光片。
此外,优选具备连结上述光源单元和相邻光源单元且具有弹性的连结部件。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片的表面由光学上透明的硬涂层材料覆盖。
而且,优选上述硬涂层材料的折射率为1.43~1.65。
在此,优选上述光源单元在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10mm~200mm。
此外,优选上述光源单元在垂直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mm~20mm。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片以从规定的固定位置垂下的方式被保持于收纳上述导光片、上述光源单元以及上述反射膜的框体中。
此外,优选上述光入射面设于上述光出射面的相对的2个端边侧,多个上述光源单元被排列成上述光源分别与2个上述光入射面面对。
或者,优选上述光入射面设于上述光出射面的1个端边侧,上述光源单元被排列成上述光源与1个上述光入射面面对。
是将光源单元配置于2个光入射面还是配置于1个光入射面根据装置所要求的性能和成本等来进行选择即可。通过将光源单元配置于2个光入射面,能够进一步优化光量和照度分布。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将光源单元配置于1个光入射面的构成,能够减少光源的数量,并能够减少成本。
此外,优选上述导光片的厚度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逐渐变厚。
或者,优选上述导光片的厚度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逐渐变薄。
导光片的形状根据装置所要求的性能来进行选择即可。
或者,优选上述背面为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的平面。
此外,优选使光散射体混炼分散于上述导光片。
而且,优选上述导光片由上述光散射体的粒子浓度不同的多个层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大型又薄型,且使用具有弹性的导光板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与光源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能够防止起因于由热量或吸湿引起的导光板的伸缩或翘曲以及由振动等引起的导光板的变形的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且实现均匀的照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II-II线剖面图。
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以及导光板的部分省略平面图,(B)是(A)的B-B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导光板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图5(A)~(C)是示意性地表示导光片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光源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3(A)所示的背光源单元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单元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单元的又一例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10(A)是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单元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平面图,(B)是(A)的C-C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所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加以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II-II线剖面图。
此外,图3(A)是图2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以下也称为「背光源单元」)的III-III线箭头方向视图,图3(B)是(A)的B-B线剖面图。
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背光源单元20、配置于该背光源单元20的光出射面侧的液晶显示面板12、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2的驱动单元14。另外,在图1中,为了表示背光源单元的构成,省略了液晶显示面板12的一部分图示。
液晶显示面板12向预先排列于特定方向上的液晶分子部分地施加电场,改变该分子的排列,利用在液晶单体内所产生的折射率的变化,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驱动单元14向液晶显示面板12内的透明电极施加电压,改变液晶分子的朝向,控制从液晶显示面板12透射的光的透射率。
背光源单元20为从液晶显示面板12的背面向液晶显示面板12的整个面照射光的照明装置,其具有与液晶显示面板12的图像显示面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光出射面24a。
如图1,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单元20具有:照明装置本体24,其具有多个LED阵列28、导光片30、光学部件单元32、反射膜34、多个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多个下部诱导反射膜38;框体26,其具有下部框体42、上部框体44、上部隔板72以及下部隔板74;固定装置22,其具有滑动部件76、第1固定部件78、第2固定部件80、固定销82以及84。此外,如图1所示,在框体26的下部框体42的背面侧装配有收纳向LED阵列28提供电力的多个电源的电源收纳部49。
以下,对构成背光源单元20的各构成零件加以说明。
照明装置本体24具有:射出光的LED阵列28;导光片30,其使从LED阵列28射出的光作为面状的光射出;光学部件单元32,其使从导光片30射出的光散射或扩散,使其进一步成为没有不均的光;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其用于使从LED阵列28射出的光高效率地射入导光片30内。
首先,对导光片30加以说明。
图4是表示导光片的形状的概略立体图。
导光片30为厚度在1mm以下的膜状部件,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其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光出射面30a;2个光入射面(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其相对于光出射面30a几乎垂直地形成于该光出射面30a的长边侧的两端面;2个倾斜面(第1倾斜面30b和第2倾斜面30c),其位于光出射面30a的相反侧,即,导光片30的背面侧,以连接光出射面30a的短边的中心的2等分线α(参照图1,图3)为中心轴彼此对称,以规定的角度相对于光出射面30a倾斜。此外,2个倾斜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通过曲率半径R的弯曲部30h被平滑地连接。
即,导光片30自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起越向中央厚度越变厚,在与中央部的2等分线α相对应的部分最厚,在两端部的2个光入射面(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处最薄。
导光片30是在透明树脂中混炼分散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而形成的。作为用于导光片30的透明树脂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如下光学上透明的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MS树脂、或者COP(环烯烃聚合物)。作为混炼分散于导光片30的散射粒子,可以使用TOSPEARL(商标)等的硅粒子,二氧化硅粒子,二氧化锆粒子,电介质聚合物粒子等的微粒子。
在此,导光片30是通过光出射面30a侧的第1层60、弯曲部30h侧的第3层64、第1层60和第3层64之间的第2层62的3层构造形成的。
具体地讲,第1层60为由光出射面30a、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的光出射面30a侧的一部分、以及、端部包含于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中的面围成的剖面为长方形的区域。
接着,第2层62为与第1层相邻的层,其为由端部包含于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中的面、第1光入射面30d和第2光入射面30e的背面侧的一部分、第1倾斜面30b和第2倾斜面30c、以及、连结第1倾斜面30b和第2倾斜面30c的弯曲部30h侧的端部的面围成的剖面为长方形和梯形相结合的形状的区域。
而且,第3层64为与第2层相邻的层,其为由连结第1倾斜面30b和第2倾斜面30c的弯曲部30h侧的端部的面、以及弯曲部30h围成的剖面为弓形的区域。
即,将端部包含于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中的面作为第1层60和第2层60的边界面Z,将连结第1倾斜面30b以及第2倾斜面30c的弯曲部30h侧的端部的面作为第2层62和第3层64的边界面Y,自光出射面30a侧依次成为第1层60、第2层62以及第3层64。
在此,导光片30通过边界面Z以及边界面Y被分为第1层60、第2层62和第3层64,第1层60、第2层62和第3层64仅粒子浓度不同,均为在相同透明树脂中分散相同散射粒子的构成,在构造上形成为一体。即,在以边界面Z以及边界面Y作为基准来分割导光片30的情况下,各区域的粒子浓度不同,而边界面Z以及边界面Y为假想的线,第1层60、第2层62以及第3层64形成为一体。
当设该第1层60的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为Np1,第2层62的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为Np2,第3层的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为Np3时,Np1、Np2和Np3的关系为Np1<Np2<Np3。即,导光片30的弯曲部30h(背面)侧的层的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高于光出射面30a侧的层。
按导光片30的内部的区域使各区域以不同粒子浓度含有散射粒子,由此,能够从光出射面30a射出中央部的亮度比周边部高且亮度不均及照度不均都少的照明光。作为这种导光片30的制作方法,通过挤压成型法等制作作为第1层的含有散射粒子的基膜,在所制作的基膜上涂布分散有散射粒子的单体树脂液体(透明树脂的液体)后,照射紫外线或可视光,使单体树脂液体硬化,由此制作所希望的粒子浓度的第2层、第3层,形成膜状的导光片,除此方法以外,还有3层挤压成形法等。
这样,使导光片30成为随着远离光入射面(30d,30e)而变厚的形状,使导光片30内的粒子浓度分为第1层60、第2层62和第3层64的3部分,使光出射面30a侧的第1层60的粒子浓度低于第2层62的粒子浓度,使弯曲部30h(背面)侧的第3层64的粒子浓度高于第2层62的粒子浓度,由此,随着远离光入射面30d,30e(朝向2个光入射面的中心),散射粒子的合成粒子浓度逐渐变高,所以随着远离光入射面30d,30e,通过散射粒子的作用向光出射面30a反射的光增加,结果,与1种浓度的导光片(即,整体浓度均匀的导光片)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优选的比例进行照度分布的均匀化。即,能够实现与沿深度方向附加散射粒子的浓度分布的平板导光片类似的效果,而且通过调整背面的形状,也能够任意地设定亮度分布(散射粒子的浓度分布),且能够将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到最大限度。
此外,通过将导光片设为3层,即使在导光片薄型化且弹性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照度分布均匀化,并能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合成粒子浓度为在自光入射面向其他的入射面离开的某位置上,使用在垂直于光出射面的方向上相加(合成)的散射粒子量,将导光片视作具有光入射面的厚度的平板时的散射粒子的浓度。即为在离开光入射面的某位置上,将该导光片视作具有光入射面的厚度的平板导光片的情况下,在垂直于光出射面的方向上相加的散射粒子的每单位体积的数量或相对于母材的重量百分率。
此外,使导光片成为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部件,由此,能够使导光片具有弹性,即,能够形成具有柔软性的导光片,使导光片能够变成各种形状,并能使导光片的表面形成为各种曲面。
通过使导光片具有弹性,在将使用了该导光片的面状照明装置用作例如灯饰(霓虹灯)或照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安装于具有曲率的墙壁上,并能将面状照明装置利用到更多种类的、更广的使用范围的灯饰或照明等。
另外,在使导光片形成曲面并加以利用的情况下,与曲面相对应地形成框体,其容纳并支撑形成曲面的导光片。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导光片的背面形成为由2个倾斜面构成的倒楔形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使背面形成曲面或平面(即,平板形状的导光片),或者,也可以形成将曲面和平面相组合的形状。此外,背面也可以是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向接近光出射面的方向倾斜的楔形的形状。
根据面状照明装置所要求的性能或使用目的等,适当地选择导光片的背面的形状即可。例如,在想要提高导光片的中央部的亮度的情况下,优选的背面形状是随着朝向导光片的中央而向接近光出射面的方向倾斜。此外,在使导光片整体形成均匀且平坦的亮度分布的情况下,优选的背面形状是随着朝向导光片的中央而向远离光出射面的方向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出射面30a为矩形的平面,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光出射面也可以是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向背面接近的凹面。通过使光出射面形成凹面,在导光片伸缩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导光片向光出射面侧翘曲而与液晶显示装置接触。此外,通过使导光片成为随着朝向中央而变薄的形状,能够提高中央部的亮度。
此外,虽然采用了由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不同的3个层构成的导光片,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2层或4层以上的多层的导光片,或者,也可以采用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整体上均匀的导光片。在通过粒子浓度不同的多个层构成导光片时,优选对各层的粒子浓度进行调整,以使合成粒子的浓度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变高。通过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提高合成粒子的浓度,能够将从光入射面射入的光引导至导光片的深处,所以,能够使从光出射面射出的光均匀化。
图5(A)~(C)为表示各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导光片的另一例的概略剖面图。
图5(A)所示的导光片110是将图3所示的导光片30设成由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构成的导光片,除此以外,与导光片30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为相同部位附以相同的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
导光片110是通过由光出射面30a侧的第1层112和散射粒子的浓度高于第1层112的背面(第1倾斜面30b以及第2倾斜面30c)侧的第2层114构成的2层构造而形成的。具体地讲,第1层112和第2层114的边界面Z形成于其相对的2个边分别包含于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中的位置,且,形成为与光出射面30a平行。即,导光片110以边界面Z为界由形成光出射面30a以及光入射面(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的一部分的矩形的第1层112和形成光入射面的一部分和倾斜面的、粒子浓度高于第1层112的第2层114构成。
这样,即使通过使用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来构成导光片,也能够从光出射面30a射出中央部的亮度比周边部高且亮度不均及照度不均都少的照明光,并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图5(B)所示的导光片120是使图3所示的导光片30的背面成为平面,并由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构成的导光片,除此以外,与导光片30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为相同的部位附以相同的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
导光片120为平板形状且其内部由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构成的导光片。即,导光片120的背面120b形成为与光出射面30a平行且平坦的平面。此外,导光片120的内部是以随着从光入射面(30d以及30e)的背面120b侧的端部朝向导光片120的中央而远离背面120b的形状的曲面,即,随着朝向导光片120的中央而接近光出射面30a的形状的曲面为边界面Y,由光出射面30a侧的第1层122和背面120b侧的第2层124构成的。即,光出射面30a侧的第1层122为随着朝向导光片120的中央而变薄的形状,背面120b侧的第2层124为随着朝向导光片120的中央而变厚的形状。此外,以使第2层124的粒子浓度高于第1层122的方式分散散射粒子。
这样,通过使导光片形成平板形状,即使在采用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的导光片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光入射面的面积,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此外,通过散射粒子的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来构成导光片的内部,并使离子浓度高的第2层的厚度随着朝向导光片的中央而变厚,由此,即使在使导光片的形状成为平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中央部的亮度比周边部高的亮度分布。
图5(C)所示的导光片140是使图5(B)所示的导光片120的光出射面形成凹面,除此以外,与导光片120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为相同的部位附以相同的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
导光片140为光出射面形成凹面且其内部由粒子浓度不同的2个层构成的导光片。即,导光片140的光出射面140a形成为以随着远离光入射面(30d,30e)而接近背面120b的方式弯曲的凹面。此外,导光片140的内部以作为随着朝向导光片140的中央而接近光出射面140a的形状的曲面的边界面Y为界,由光出射面140a侧的第1层142和背面120b侧的第2层124构成。即,光出射面侧的第1层142为随着朝向导光片140的中央而变薄的形状。此外,第1层142的粒子浓度低于第2层124的粒子浓度。
这样,通过使导光片的光出射面形成凹面,能够提高出射光在导光片中央的亮度。此外,即使在导光片因为热量等而伸缩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向光出射面侧翘曲,并能够防止导光片与液晶显示装置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的导光片,而对本发明的导光片的厚度并无特别的限定,也可以是厚度为数mm的导光片。
此外,优选在导光片30的表面施加硬涂层。通过在导光片30的表面施加硬涂层,能够防止损伤导光片30的表面。特别是,在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导光片的情况下,表面上的伤痕在出射光中易被视为亮度不均,因此通过在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导光片的表面施加硬涂层来防止损伤表面,能够抑制亮点不均或亮线不均。
此外,硬涂层材料的折射率优选1.43~1.65,更优选为与导光片30的折射率相同的折射率。通过使硬涂层材料的折射率在该范围内,能够在光射入导光片30时,防止光的散失。
此外,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数μm~数十μm。当在硬涂层材料中导光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射出的光会产生色不均,而通过使硬涂层的厚度在该范围内,与从射入到射出的导光长度(全光路长)相比,硬涂层材料中的光路变得足够小,所以能够使由硬涂层材料产生的对光的吸收的影响最小化,能够防止在出射光中产生色不均。另外,作为硬涂层材料,更优选光的吸收少的材料。
此外,也可向上述的透明树脂中混入可塑剂来制作导光片。
通过使用透明材料和可塑剂混合而成的材料来制作导光片,能够进一步使导光片具有弹性,使导光片更易变成各种形状,能够用于更多的用途。
在此,作为可塑剂,可例举出:邻苯二甲酸酯,具体地讲,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混基酯(C6~C11)(610P,711P等),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此外,除邻苯二甲酸酯以外,还可例举出:己二酸二辛酯(DOA),己二酸二异壬酯(DINA),己二酸二正烷基酯(C6, 8,10)(610A),己二酸二烷基酯(C7,9)(79A),壬二酸二辛酯(DOZ),癸二酸二癸酯(DBS),癸二酸二辛酯(DOS),磷酸三苯甲酯(TCP),乙酰基柠檬酸三正丁酯(ATBC),环氧大豆油(ESBO),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聚酯类,氯化石蜡等。
接下来,对LED阵列28加以说明。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单元20中,多个LED阵列28以彼此分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排列于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并被粘接支撑于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上,该上部诱导反射膜36配置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端部。另外,后面将对上部诱导反射膜36进行详细记述。
图6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背光源单元20的LED阵列28的概略构成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6所示,LED阵列28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芯片(以下称为“LED芯片”)50和LED阵列基板52。
LED芯片50为在射出蓝色光的发光二极管的表面涂布荧光物质的芯片,其具有规定面积的发光面58,从该发光面58射出白色光。
即,当LED芯片50的发光二极管的表面射出的蓝色光从荧光物质透射时,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由此,通过发光二极管射出的蓝色光和荧光物质发出荧光并射出的光,生成白色光,该白色光从LED芯片50射出。
在此,作为LED芯片50,可以使用在GaN类发光二极管、InGaN类发光二极管等的表面涂布YAG(钇铝石榴石)类荧光物质的芯片等所谓模拟白色发光二极管。此外,作为LED芯片50,并不限于模拟白色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构成为使用3色的发光二极管来发出白色光。
此外,LED芯片50的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的厚度优选小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在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的厚度。
此外,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因为LED阵列28与导光片30粘接而形成一体化,所以可以缩小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和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具体地讲,考虑到公差,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和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之间的间隙的距离优选为0.05mm以上,或,优选为发光面58的垂直于导光片30的在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的厚度的1/5以下。通过使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和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之间的间隙的距离在该范围内,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和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并不接触,且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此外,作为优选方案,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和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之间配置密封剂70。通过配置密封剂70,能够减少从LED芯片50射出的光射入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时的菲涅尔损耗。作为密封剂70,优选使用具有与形成导光片30的透明树脂接近的折射率的硅类或丙烯酸类粘接剂。
此外,优选在相邻LED芯片50之间设有间隙,离散地配置LED芯片50,此外,优选将LED芯片50的发光面58粘接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通过将LED芯片50粘接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并离散地配置该LED芯片50,即使导光片30伸缩也能够维持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和LED芯片50之间的距离,并能够防止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
为了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粘接地配置LED芯片,优选使用伸缩率大于导光板母材的粘接剂。硅类的粘接剂适于该用途。
对LED芯片50之间间隙的大小并无特别限定,根据LED芯片的性能或背光源单元所要求的性能等进行适当设定即可。
LED阵列基板52为将LED芯片50保持为其发光面58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相对的部件,其具有:保持LED芯片50的板状的LED支撑部54、用于将LED阵列28粘接固定于配置在导光片30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板状的粘接部56和用于收纳连接于LED阵列28的电配线68的配线收纳部66。
LED阵列基板52将多个LED芯片50以彼此分开规定间隔的状态支撑于LED支撑部54的导光片30侧的面上。具体地讲,构成LED阵列28的多个LED芯片50沿着导光片30的第1光入射面30d或第2光入射面30e的长度方向阵列状排列,并被固定于LED阵列基板52的LED支撑部54上。
配线收纳部66为隔着LED芯片50被配置于导光片30的相反侧的、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为凹形的部位,是用于收纳LED阵列28的电配线68的部位。
在此,对配置于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上配置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上的LED阵列28的、沿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下,称为“LED阵列的长度”)并无特别限定,而从易于跟随导光片30的伸缩或变形等的点来看,优选LED阵列28的长度为10mm以上,200mm以下。
此外,对LED阵列28的配置间隔也无特别限定,根据LED阵列28的长度,或LED阵列基板52的形成材料,或LED芯片50的配置间隔,或导光片30的伸缩量或变形量等进行适当设定即可,而从使LED芯片50的配置间隔一定的点来看,优选LED阵列28的配置间隔较窄,或当考虑LED阵列基板52以及导光片30的由热量或吸湿产生的膨胀/伸缩量时,优选LED阵列28的配置间隔为0.1mm以上,2mm以下。
此外,当设LED阵列28的长度为LLED,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LLGP,导光片30的线膨胀系数为Δl,粘接LED阵列28和导光片30的粘接剂的容许伸缩长度为LBIND时,1个LED阵列的量的导光片30的伸缩长度为Δl×(LLED/LLGP),所以Δl×(LLED/LLGP)<LBIND为LED阵列28与导光片30(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不剥离的条件,优选设定LED阵列28的长度LLED以满足该式。
此外,优选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的、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的宽度为10~20mm。通过使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的宽度在该范围内,能够使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与配置于导光片30上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更可靠地粘接。
LED阵列基板52是将挠性印刷电路板(FPC)粘贴于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基板上而形成的。另外,LED阵列基板52也可仅由FPC构成,而从使由LED芯片50产生的热量有效地散热这一点来看,优选在金属制的基板上粘贴FPC来构成LED阵列基板。而且,也可以在LED阵列基板52设置风扇,或设置使热量传递到散热部件的散热管。
作为使LED阵列28的粘接部56与配置于导光片30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粘接的方法,例如,使用硅类的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或粘接胶带。
通过粘接剂或粘接胶带来固定LED阵列28和上部诱导反射膜36,由此,不需要机械机构,即使将背光源单元薄型化,也能够可靠地固定LED阵列28和上部诱导反射膜36。此外,因为没有机械机构,所以能够减少成本,此外,能够进一步将背光源单元薄型化。
在此,LED阵列28和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膨胀/收缩,但LED阵列28和导光片30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在LED阵列28和导光片30伸缩时,LED阵列28和导光片30的位置偏离。因此,优选使用能够弹性变形,并能够吸收LED阵列28与导光片30的位置偏离量的粘接剂或粘接胶带。此外,LED阵列28的LED芯片50会发热,所以优选使用具有耐热性的粘接剂或粘接胶带。
这样,多个排列有多个LED芯片50的LED阵列28排列于配置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上,并被粘接支撑于上部诱导反射膜36,由此,即使是使用膜状的薄型导光片或弹性导光片的情况下,当因热量或吸湿而在导光片产生伸缩或翘曲,或因振动等导光片产生变形,或者,使导光片弯曲来加以使用时,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片的光入射面与LED芯片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并能够将射入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进行均匀的照明。
此外,在使导光片弯曲来加以使用时,不仅是在光入射面的长度方向上观察为弯曲状态,也可以是在垂直于光入射面的方向上观察为弯曲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侧粘接于上部诱导反射膜3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从导光片30的背面侧粘接于下部诱导反射膜38。该情况下,LED支撑部54从导光片30的背面侧支撑LED芯片50。
接下来,对上部诱导反射膜36加以说明。
图7为表示图3(A)所示的背光源单元的导光片30以及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上部诱导反射膜36是为了对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附近的光出射面30a漏出的光进行反射,并使光再次射入导光片30而设置的。由此,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多个上部诱导反射膜36分别配置于导光片30和LED阵列28之间,即,以覆盖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端部(第1光入射面30d侧的端部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侧的端部)的方式配置。此外,如上所述,在上部诱导反射36的与导光片30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粘接配置LED阵列28。
如图7所示,上部诱导反射膜36被配置为在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上与相邻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部分重合,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与导光片30接触的部分被粘接固定。此外,与相邻上部诱导反射膜36重合的部分的一端被粘接于导光片30,另一端并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另一个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上滑动。
这样,通过配置成相邻上部诱导反射膜36之间的一部分重合,即使在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膨胀/收缩,导光片30与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导光片30与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位置偏离量,在导光片30膨胀时,上部诱导反射膜36也能够无缝隙地覆盖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入射效率的低下。
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下,设为“上部诱导反射膜的长度”,对下部诱导反射膜来说也是相同的)为LED阵列28的长度与相邻LED阵列28之间的间隙的量的两倍的长度相加的长度,在不与相邻上部诱导反射膜36重合的部分粘接LED阵列28。
只要上部诱导反射膜36能够对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漏出的光进行反射,该上部诱导反射膜可以由任何材料形成,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材料形成:通过在PET或PP(聚丙烯)等中混炼填充物后进行延伸来形成空隙(void)而提高了反射率的树脂片;通过铝蒸镀等在透明或白色的树脂片表面形成镜面的薄片;铝等的金属箔或支撑金属箔的树脂片;或者,在表面具有足够的反射性的金属薄板。
这样,通过将上部诱导反射膜36配置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能够防止从LED阵列28射出的光不射入导光片30而从光出射面30a侧漏出,以及射入导光片30的光从光出射面30a的粘接LED阵列28的部分漏出。
由此,能够使从LED阵列28射出的光高效地射入导光片30的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下部诱导反射膜38被设置为用来对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附近的背面(第1倾斜面30b以及第2倾斜面30c)漏出的光进行反射,并使光再次射入导光片30,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以覆盖导光片30的背面(第1倾斜面30b以及第2倾斜面30c)的端部(第1光入射面30d侧的端部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侧的端部)的方式分别配置多个下部诱导反射膜38。
下部诱导反射膜38被配置为在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上与相邻的下部诱导反射膜38部分重合,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与导光片30接触的部分被粘接固定。此外,与相邻下部诱导反射膜38重合的部分的一端被固定于导光片30,另一端并不固定,而是可以滑动的。
这样,通过配置成相邻下部诱导反射膜38之间的一部分重合,即使在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膨胀/收缩,导光片30与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导光片30与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位置偏离量,在导光片30膨胀时,下部诱导反射膜38也能够无缝隙地覆盖导光片30的背面(30b,30c)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入射效率的低下。
在此,作为下部诱导反射膜38,可以使用用于上述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各种材料。
在此,对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方向上的宽度(以下,设为“上部诱导反射膜的宽度”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的宽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长于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的宽度。通过使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宽度长于LED阵列基板52的粘接部56,能够防止射入导光片30的光在LED阵列基板52的位置射出,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此外,对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长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的长度范围是:从与上部诱导反射膜36相同的长度(即,LED阵列28的长度与相邻LED阵列28之间的间隙的量的两倍的长度相加的长度)到LED阵列28的长度与相邻LED阵列28之间的间隙的量的五倍的长度相加的长度的程度。通过使下部诱导反射膜38的长度在该范围内,易于跟随导光片30的伸缩或变形等,并能够适当地保持下部诱导反射膜38与导光片30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对反射膜34加以说明。
反射膜34为被设置成用来对从导光片30的背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以及弯曲部30h)漏出的光进行反射,并使光再次射入导光片30的平板形状的部件,其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另外,作为反射膜34,可以使用用于上述上部诱导反射膜36的各种材料。
这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射膜34为平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与导光片30的背面相对应的形状,并覆盖导光片30的背面。例如,在导光片30的背面的剖面形成为略V字形状的情况下,反射膜34也可形成为与该V字形状相补的形状。
接下来,对光学部件单元32加以说明。
光学部件单元32是用于使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射出的照明光进一步成为无亮度不均以及照度不均的光,并使此光从照明装置本体24的光出射面24a射出的设备,如图2所示,其具有:扩散片32a,其使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射出的照明光扩散并减少亮度不均以及照度不均;棱镜片32b,其形成与光入射面30d、30e和光出射面30a的交线平行的微棱镜列;扩散片32c,其使从棱镜片32b射出的照明光扩散并减少亮度不均以及照度不均。
作为扩散片32a及32c和棱镜片32b,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扩散片或棱镜片,例如,可以适用本申请人的申请特开2005-234397号公报的第0028~0033段中公开的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2张扩散片32a以及32c和配置于2张扩散片之间的棱镜片32b来构成光学部件单元,而对棱镜片以及扩散片的配置顺序和配置数量并无特别限定,此外,对棱镜片、扩散片也无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进一步减少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射出的照明光的亮度不均以及照度不均的部件,可以使用各种光学部件。
例如,作为光学部件,也可以在上述扩散片以及棱镜片的基础上使用透射率调整部件,或取代上述扩散片以及棱镜片而使用透射率调整部件,其中,透射率调整部件根据亮度不均以及照度不均而配置了由扩散反射体构成的多个透射率调整体。此外,也可以使用棱镜片以及扩散片各1张,或者,仅使用2张扩散片来使光学部件单元构成为2层。
此外,光学部件单元32被配置在后面详述的固定装置22的滑动部件76和上部框体44之间,所以只要取下上部框体44,就能容易地取出该光学部件单元,因此,可以根据用途容易地变更光学部件单元32。此外,能够抑制构成光学部件单元32的薄片的挠曲。
接下来,对框体26加以说明。
如图2所示,框体26为收纳并支撑照明装置本体24,且从其光出射面24a侧和导光片30的背面侧夹入并固定照明装置本体24的部件,其具有下部框体42和上部框体44、上部隔板72和下部隔板7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框体容纳支撑平面的导光片30(照明装置本体24),而在容纳支撑形成为曲面的导光片的情况下,框体被形成为与导光片的曲面相对应的形状。
下部框体42为上面开放、由底面部和设于底面部的4边的与底面部垂直的侧面部构成的形状。即,为1面开放的略长方体的箱型形状。如图2所示,下部框体42通过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对自上方收纳的照明装置本体24进行支撑,同时,覆盖照明装置本体24的光出射面24a以外的面,即,与照明装置本体24的光出射面24a相反侧的面(背面)以及侧面。
上部框体44为在上面形成作为开口部的小于照明装置本体24的矩形的光出射面24a的矩形开口,且下面开放的长方体的箱型形状。
如图2所示,上部框体44被配置为从照明装置本体24以及下部框体42的上方(光出射面侧)盖住照明装置本体24以及收纳该照明装置本体的下部框体42,而且覆盖照明装置本体24的四周的侧面部。
另外,可以将金属、树脂等各种材料用于框体的上部框体以及下部框体。另外,作为材料,优选使用轻量且高强度的材料。
上部隔板72被配置于LED阵列基板52与上部框体44之间,其为限制LED阵列基板52以及一体地固定于LED阵列基板52的导光片30等在框体26内沿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移动的部件,被固定于上部框体44。
在图示的例子中,上部隔板72为在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剖面为矩形形状的部件,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上部隔板72能够限制LED阵列基板52在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移动,可以为任何形状。
下部隔板74被配置于LED阵列基板52和下部框体42之间,其为限制LED阵列基板52以及一体地固定于LED阵列基板52的导光片30等在框体26内沿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移动的部件,被固定于下部框体42。
在图示的例子中,下部隔板74为在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剖面为矩形形状的部件,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下部隔板74能够限制LED阵列基板52在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移动,可以为任何形状。
另外,可以将金属、树脂等各种材料用于上部隔板72以及下部隔板74,此外,优选具有缓冲性。
此外,上部隔板72以及下部隔板74分别独立设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与上部框体44以及下部框体42形成为一体。
接下来,对固定装置22加以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固定装置22为在框体26内可滑动地支撑导光片30的部件,其具有滑动部件76、第1固定部件78、第2固定部件80、固定销82以及84。
滑动部件76为用于保持导光片30及一体地固定于导光片30的LED阵列28、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以使这些部件在框体26内可沿平行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滑动,而防止其在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移动的部件。滑动部件76分别被配置于LED阵列基板52与上部隔板72及光学部件单元32之间,及,LED阵列基板52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与下部隔板74以及反射膜34之间。
作为滑动部件76的形成材料,只要能够可滑动地保持导光片30以及固定于导光片30的部件,可以使用任何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特氟龙(注册商标)等的氟素树脂等。
通过滑动部件76来可滑动地保持导光片30以及固定于导光片30的部件,由此,即使在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膨胀/收缩的情况下,导光片30以及固定于导光片30的部件在框体26内可沿平行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移动(伸缩),所以能够防止导光片30因自身的伸缩而翘曲。
接下来,对第1固定部件78加以说明。
第1固定部件78为用于与后述固定销82卡合,相对于框体26对导光片30进行定位的部位。
第1固定部件78为具有圆孔78a的板状部件,其以圆孔78a与固定于框体26的固定销82卡合的方式被固定于导光片30的第1光入射面30d侧的一方的角落。
接下来,对第2固定部件80加以说明。
第2固定部件80为用于与后述固定销84卡合,相对于框体26对导光片30进行定位的部位。
第2固定部件80为具有长孔80a的板状部件,其中该长孔80a的朝向为垂直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为长轴方向,该第2固定部件80以长孔80a与固定于框体26的固定销84卡合的方式被固定于导光片30的第1光入射面30d侧的、与第1固定部件78相反侧的角落。
另外,第1固定部件78以及第2固定部件80为由强度高于导光板的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二者通过由粘接剂粘接而被固定于导光片30。另外,上部补强部件优选由超级工程塑料或金属形成。在此,作为金属,例举出:铝合金,不锈钢等。
固定销82被固定于框体26,并被插通于第1固定部件78的圆孔78a。
此外,固定销84被固定于框体26,并被插通于第2固定部件80的长孔80a。
如上,固定装置22通过滑动部件76来防止导光片30(以及固定于导光片30的部件)在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的移动,并在平行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上可滑动地保持导光片30。而且,具有圆孔78a的第1固定部件78与固定销82卡合,具有朝向为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为长轴方向的长孔80a的第2固定部件80与固定销84卡合,所以,导光片30的固定有第1固定部件78以及第2固定部件80的一侧的端部被固定于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导光片30的固定有第2固定部件80的角落可沿垂直于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移动。此外,固定有第1固定部件78以及第2固定部件80的一侧的端部可在垂直于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以及,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上移动。
这样,固定装置22防止导光片30在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的移动,且以可在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伸缩的方式保持导光片30,所以,在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伸缩的情况下,并不抑制伸缩,因此能够防止导光板向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翘曲。
此外,通过滑动部件76、板状部件的第1固定部件78以及第2固定部件80构成固定装置22,由此,能够对背光源单元20进行薄型化。
背光源单元20基本上如上构成。
背光源单元20中,从分别配置于导光片30的两端的LED阵列28射出的光射入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从各面射入的光通过包含于导光片30内部的散射体被散射的同时,通过导光片30的内部,直接或是在背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以及弯曲部30h)反射后,从光出射面30a射出。此时,从背面漏出的一部分光通过反射膜34被反射,并再次射入导光片30的内部。
这样一来,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射出的光从光学部件32透射,并从照明装置本体24的光出射面24a射出,对液晶显示面板12进行照明。
液晶显示面板12通过驱动单元14,根据位置来控制光的透射率,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12的表面上显示文字、图形、图像等。
在此,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LED支撑部、粘接部以及配线收纳部的LED阵列基板和多个LED芯片构成LED阵列,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粘接LED阵列基板和导光片,将LED芯片50和导光片30保持在规定位置。
图8为示意性地表示背光源单元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另外,图8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00是在图3所示的背光源单元20中,取代LED阵列28而具有LED阵列102,除此以外与背光源单元20具有相同构成,所以为相同部位付以相同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部位进行。
图8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00具有导光片30、LED阵列102、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下部诱导反射膜38。此外,虽省略了图示,但背光源单元100与背光源单元20相同地,也具有光学部件单元、反射板、框体、固定装置。
LED阵列102具有多个LED芯片50和2个LED阵列基板104。
2个LED阵列基板104为板状部件,自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侧和背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侧分别保持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相对配置的LED芯片50。
此外,2个LED阵列基板104的分别对应于导光片30的位置被粘接固定于配置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
这样,即使使LED阵列基板成为2个板状部件,并构成为以夹固的方式保持LED芯片以及导光片,在因热量或吸湿而在导光片产生伸缩或翘曲,因振动等导光片产生变形,或者,使导光片弯曲来加以使用时,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片的光入射面和LED芯片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将射入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进行均匀的照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LED阵列配置于导光片的2个光入射面的两侧入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将LED阵列配置于1个光入射面的单侧入射。根据面状照明装置所要求的性能或成本等适当地对是采用两侧入射还是单侧入射进行选择即可。通过采用两侧入射,能够增加射入导光片的光量,所以能够增加出射光的光量,此外,能够更合适地调整出射光的照度分布。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单侧入射,能够减少LED的数量,此外,因为装置构成简单,所以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并能减少成本。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背光源单元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概略剖面图。另外,在图9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30中,取代导光片30而具有导光片132,仅在1个光入射面侧配置LED阵列,除此以外与背光源单元20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对相同部位付以相同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
图9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30具有:导光片132、与导光片132的第1光入射面30d面对配置的多个LED阵列28、配置于导光片132和LED阵列28之间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配置于导光片132的背面132b侧的下部诱导反射膜38。
导光片132具有:作为与光入射面30d相对的面的侧面132e和随着远离光入射面30d向接近光出射面30a的方向倾斜的背面132b。即,随着自光入射面30d起越向侧面132e,导光片132的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的厚度越变小。此外,在导光片132的内部均匀地混炼分散有散射粒子。
此外,LED阵列28仅被配置于光入射面30d侧,并不被配置于侧面132e侧。
这样,即使在采用将LED阵列配置于导光片的1个光入射面的单侧入射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多个LED阵列排列粘接于导光片的光出射面的光入射面侧的端部,在因热量或吸湿而在导光片产生伸缩或翘曲,因振动等导光片产生变形时,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片的光入射面和LED芯片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将射入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并进行均匀的照明。
此外,通过采用单侧入射,减少LED阵列的数量,能够削减零件的数量,降低成本。
此外,如图9所示的导光片132那样,也可将导光片的形状设为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厚度变薄的楔形的形状。通过将导光片的形状设为楔形,与平板形状的导光片相比较,能够将光引导至深处,提高光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图3所示的背光源单元20中,将LED阵列28与导光片30粘接固定,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LED阵列夹持导光片来固定LED阵列与导光片。
图10(A)为表示背光源单元的另一例的一部分的概略平面图,图10(B)为(A)的C-C线剖面图。另外,在图10所示的背光源单元200中,取代LED阵列28以及固定装置22而具有LED阵列202以及连结部件212,此外,取代导光片30,具有图5(B)所示的导光片120,除此以外具有与背光源单元20相同的构成,所以为相同部位付以相同符号,以下的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部位进行。
图10所示的背光源单元200具有:导光片120、多个LED阵列202、多个连结部件212、上部诱导反射膜36、下部诱导反射膜38。此外,虽省略了图示,但背光源单元200与背光源单元20相同地,也具有光学部件单元、反射板、框体。
LED阵列202a具有多个LED芯片50、LED阵列基板204a、固定螺栓206a、固定螺帽206b。
LED阵列基板204a为在导光片120的光入射面(第1光入射面30d以及第2光入射面30e)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剖面为略C形状的部件。具体地讲,其具有:含有与导光片120的光入射面面对的面的基台;从该基台的两端部(导光片12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部)相对于基台直立设置的板状的2个直立设置部。
在LED阵列基板204a的基台的与导光片120的光入射面面对的面配置有多个LED芯片50,以使其发光面58与光入射面面对。此外,在LED阵列基板204a的基台的与光入射面相反侧的面形成有与用于固定后述连结部件212的固定螺钉214螺合的螺孔。
LED阵列基板204a的2个直立设置部分别被紧密附着地配置于导光片120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120b。另外,在图示例中,作为优选的方案,在LED阵列基板和导光片之间配置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因此,LED阵列基板204a的直立设置部与粘接于导光片120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紧密附着。
此外,在LED阵列基板204a的2个直立设置部分别形成用于与后述固定螺栓206a卡合的2个圆孔。
固定螺栓206a以及固定螺帽206b为用于向导光片120侧推压LED阵列基板204a的2个直立设置部,以使LED阵列基板204a的2个直立设置部夹持导光片120的部件。
固定螺栓206a分别插通形成于LED阵列基板204a的直立设置部的2个圆孔并与固定螺栓206b螺合。
这样,使排列多个LED芯片50的LED阵列202a与配置于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120b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端部的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紧密附着,并夹持导光片120,由此,即使在使用膜状的薄型导光片或弹性导光片的情况下,因热量或吸湿而在导光片产生伸缩或翘曲,因振动等导光片产生变形,或者,使导光片弯曲来加以使用时,能够适当地保持导光片的光入射面与LED芯片的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由此,能够防止光的利用效率的低下,将射入的光引导至导光板的深处,并进行均匀的照明。
另外,在图示例的LED阵列202a中,使用固定螺栓206a以及固定螺帽206b而构成为LED阵列基板204a夹持导光片12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取代LED阵列基板204a的2个直立设置部的一方的圆孔而形成螺孔,使该螺孔与固定螺栓螺合。
此外,也可以使2个直立设置部的间隙小于导光片的厚度,构成为通过压入来夹持导光片。
或者,也可以通过与导光片的光出射面紧密附着的第1附着部件和可旋转地连结于该第1附着部件的、与导光片的背面紧密附着的第2附着部件来构成LED阵列基板,通过弹簧等推压第1附着部件以及第2附着部件,由此构成为第1附着部件以及第2附着部件夹持导光片。
LED阵列202b的LED阵列基板204b除了形成圆孔208以外,与LED阵列基板204a具有相同的构成。LED阵列基板204b被配置于导光片120的第1光入射面30d的一方的端部。在LED阵列基板204b的基台形成用于与固定销82卡合的圆孔208。
LED阵列202c的LED阵列基板204除了形成长孔210以外,与LED阵列基板204a具有相同的构成。LED阵列基板204c被配置于导光片120的第1光入射面30d的、与配置LED阵列202b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在LED阵列基板204c的基台形成用于与固定销84卡合的、光入射面的长度方向为长轴方向的长孔210。
在配置于导光片120的第1光入射面30d的两端部的LED阵列形成与固定销82以及固定销84卡合的圆孔以及长孔,由此,能够与固定装置22相同地防止导光片120在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移动,且,能在光入射面(30d,30e)的长度方向以及垂直于光入射面(30d,30e)的方向可伸缩地保持导光片,在导光片30因热量或湿气而伸缩的情况下,并不抑制伸缩,因此,能够防止导光板向垂直于光出射面30a的方向翘曲。
作为优选方案,背光源单元200具有连结LED阵列的连结部件212。
连结部件212为连结相邻LED阵列202(LED阵列202a,202b以及202c)之间并具有伸缩性的部件。
连结部件212具有与相邻2个LED阵列基板204(LED阵列基板204a,204b以及204c)的基台的与导光片相反侧的面相接触地配置的连结部,和从该连结部的导光片侧的面的中央部相对于连结部直立设置的板状的位置限制部。
在连结部件212的连结部上,与分别形成于相邻2个LED阵列基板204的螺孔相对应地设置2个圆孔,通过固定螺钉214,与2个LED阵列基板204连结。
连结部件212的位置限制部被配置于相邻2个LED阵列基板204之间,使相邻LED阵列202之间的间隙为规定的大小。
连结部件212具有伸缩性,因此,即使在导光片120因热量或湿气而伸缩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抑制导光片120的伸缩地连结LED阵列202。
作为连结部件212的材料,只要是聚甲醛或聚丙烯等树脂或金属弹簧等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即可。
此外,将多个LED阵列202在通过多个连结部件212连结的状态下装配于导光片120,由此,装置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连结部件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能连结LED阵列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连结部件212的位置限制部的板状形状。
此外,连结连结部件和LED阵列基板的装置也并不限于螺钉固定,可以使用通过粘接剂粘接或通过固定销固定等各种公知的固定装置。
此外,也可以将连结部件作为装置组装时的夹具使用。即,也可以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多个LED阵列,将LED阵列固定于导光片的规定位置后,取下连结部件。
另外,在图示例的背光源单元200中,采用了从2个光入射面射入光的两侧入射的构成,而与图9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30相同地,也可采用从1个光入射面射入光的单侧入射的构成。
以上,在本发明中对面状照明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
例如,除了2个光入射面,也可与导光片的光出射面的短边侧的侧面相对地配置LED阵列。通过增加LED阵列的数量,能够提高装置所射出的光的强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配置了上部诱导反射膜36以及下部诱导反射膜38,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导光片30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第1倾斜面30b,第2倾斜面30c)的光入射面(30d,30e)侧的端部涂布包含反射性颜料的有机层。通过涂布包含反射性颜料的有机层,也能够对从导光片30的光入射面(30d,30e)附近的光出射面30a以及背面漏出的光进行反射,并再次使光射入导光片30,并能够提高光的入射效率。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导光片的背面侧配置了反射膜,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配置反射膜,而构成从背面侧也射出光的两面出射的照明装置。
此外,也可以采用不具有筐体的照明装置本体的构成,而通过固定装置将其吊起使用。
符号说明
10    液晶显示装置
12    液晶显示面板
14    驱动单元
20,100,130,200  背光源单元(面状照明装置)
22    固定装置
24    照明装置本体
24a,30a,140a  光出射面
26    框体
28,102,202   LED阵列
30,110,120,132,140  导光片
30b    第1倾斜面
30c    第2倾斜面
30d    第1光入射面
30e    第2光入射面
30h    弯曲部
32     光学部件单元
32a,32c    扩散片
32b   棱镜片
34    反射膜
36    上部诱导反射膜
38    下部诱导反射膜
42    下部框体
44    上部框体
49    电源收纳部
50    LED芯片
52,104,204  LED阵列基板
54    LED支撑部
56    粘接部
58    发光面
60,112,122,142    第1层
62,114,124    第2层
64    第3层
66    配线收纳部
70    密封剂
72    上部隔板
74    下部隔板
76    滑动部件
78    第1固定部件
78a   圆孔
80    第2固定部件
80a   长孔
82,84    固定销
120b,132b    背面
132e   侧面
206a   固定螺栓
206b   固定螺帽
208    圆孔
210    长孔
212    连结部件
214    固定螺钉
Y,Z   边界面
α     2等分线

Claims (22)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导光片和多个光源单元,
上述导光片具有:矩形的光出射面;至少1个光入射面,设置于上述光出射面的端边侧,并入射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的方向上行进的光;以及背面,该背面是上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的面,
上述多个光源单元具有:光源,与上述光入射面面对地配置;以及支撑上述光源的支撑部件,
上述光源单元沿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排列,
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及上述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紧密附着地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将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的表面和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及上述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粘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侧以及上述背面侧夹持固定上述导光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在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及上述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配置有反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反射材料为排列于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多个反射膜,且被粘接配置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出射面及上述背面中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光入射面侧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反射膜被粘接配置于上述光源单元的上述支撑部件和上述导光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反射膜被配置为与相邻的反射膜部分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源由与上述光入射面相对地排列于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多个点光源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为在垂直于上述光出射面的方向上的厚度为1mm以下的膜状的导光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具备连结上述光源单元和相邻的光源单元且具有弹性的连结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的表面由光学上透明的硬涂层材料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硬涂层材料的折射率为1.43~1.65。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源单元在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入射面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为10mm~20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源单元在与上述导光片的上述光入射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为10mm~2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以从规定的固定位置垂下的方式被保持于收纳上述导光片、上述光源单元以及上述反射膜的框体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入射面设于上述光出射面的相对的2个端边侧,多个上述光源单元被排列成上述光源分别与2个上述光入射面面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光入射面设于上述光出射面的1个端边侧,上述光源单元被排列成上述光源与1个上述光入射面面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的厚度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逐渐变厚。
19.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的厚度随着远离上述光入射面而逐渐变薄。
20.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背面为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的平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使光散射体混炼分散于上述导光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片由上述光散射体的粒子浓度不同的多个层构成。
CN2010800383992A 2009-08-28 2010-08-30 面状照明装置 Pending CN102483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8174 2009-08-28
JP2009-198174 2009-08-28
JP2010-186952 2010-08-24
JP2010186952 2010-08-24
PCT/JP2010/064754 WO2011025017A1 (ja) 2009-08-28 2010-08-30 面状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197A true CN102483197A (zh) 2012-05-30

Family

ID=43628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83992A Pending CN102483197A (zh) 2009-08-28 2010-08-30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69245A (zh)
KR (1) KR20120082862A (zh)
CN (1) CN102483197A (zh)
WO (1) WO20110250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0794B2 (ja) * 2011-03-28 2015-02-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2204267A (ja) * 2011-03-28 2012-10-22 Fujifilm Corp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2238414A (ja) * 2011-05-10 2012-12-06 Fujifilm Corp 面状照明装置
JP5804887B2 (ja) * 2011-10-18 2015-11-04 興和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WO2013161934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010920A (ja) * 2012-06-27 2014-01-20 Sharp Corp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157827B2 (ja) * 2012-09-28 2017-07-05 恵和株式会社 導光シート、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ラップトップコンピュータ
JP2014126686A (ja) * 2012-12-26 2014-07-07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表示ユニット
JP6296902B2 (ja) * 2014-05-29 2018-03-2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KR102333790B1 (ko) 2015-01-23 2021-1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표시장치
JP6523360B2 (ja) * 2016-06-24 2019-05-29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US10488582B2 (en) 2016-06-24 2019-11-26 Minebea Mitsumi Inc. Plan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11828973B2 (en) 2019-08-27 2023-1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0220A (ja) * 1999-10-06 2001-04-20 Hayashi Telempu Co Ltd 面照明装置
JP2003315795A (ja) * 2002-04-26 2003-11-06 Jsr Corp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ロントライト用導光板
WO2005012787A1 (ja) * 2003-07-31 2005-02-10 Omron Corporation 面光源装置
JP2008191429A (ja) * 2007-02-06 2008-08-21 Alps Electric Co Ltd 操作ユニット
JP2009009080A (ja) * 2007-05-31 2009-01-15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1947B2 (ja) * 2004-06-01 2010-02-24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20369A (ja) * 2006-02-14 2007-08-30 Seiko Instruments Inc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5178460B2 (ja) * 2008-11-04 2013-04-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10220A (ja) * 1999-10-06 2001-04-20 Hayashi Telempu Co Ltd 面照明装置
JP2003315795A (ja) * 2002-04-26 2003-11-06 Jsr Corp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ロントライト用導光板
WO2005012787A1 (ja) * 2003-07-31 2005-02-10 Omron Corporation 面光源装置
JP2008191429A (ja) * 2007-02-06 2008-08-21 Alps Electric Co Ltd 操作ユニット
JP2009009080A (ja) * 2007-05-31 2009-01-15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82862A (ko) 2012-07-24
WO2011025017A1 (ja) 2011-03-03
JP2012069245A (ja) 201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197A (zh)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371074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747004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thereof
US20130301295A1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EP2452217B1 (en) Lighting module
CN102472860B (zh) 自由形式照明模块
EP2300871B1 (en) Collimating light engine
JP517846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EP3144587B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CN101600902B (zh) 面状照明装置
US860260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080103019A (ko) 엘씨디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미니 광 바아 일루미네이터
US7927002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12153615A1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0257938A (ja) 導光板
US7703963B2 (en) Light guiding strip and double-sided planar light apparatus
US8842067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2042558B (zh) 色混合透镜及具有该色混合透镜的液晶显示设备
JP5579107B2 (ja) 導光板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
KR101735673B1 (ko) 조명 시스템
JP2010067568A (ja) 導光板
KR20120062124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6013030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6195024A (ja) 光学構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