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2898B -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2898B
CN102482898B CN201080037524.8A CN201080037524A CN102482898B CN 102482898 B CN102482898 B CN 102482898B CN 201080037524 A CN201080037524 A CN 201080037524A CN 102482898 B CN102482898 B CN 102482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lever
lock release
hook
ratchet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75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2898A (zh
Inventor
渡辺纪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r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roki Corp filed Critical Shir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2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2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2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2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E05B85/24Bolt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 E05B85/26Cooperation between bolts and det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23Vehicle door la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911Hooked end
    • Y10T292/094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0947Ca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44Multiple head
    • Y10T292/104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47Clos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82Motor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被配置成为了确保锁定释放杆平稳地转动,该锁定释放杆在大致平行于锁定释放杆的转动轴的方向上不与凸轮构件进行接触。支撑构件(81)或者锁定释放杆(115)的横跨部分(118)的一部分具有保持部分(95),所述一部分定位在凸轮构件(104)上方的位置上。该保持部分(95)能够可滑动地接触所述支撑构件(81)或者锁定释放杆(115)的横跨部分(118)的一部分的另一者,从而将凸轮从动部(119)和凸轮构件的一部分进行保持,所述一部分不包括凸轮表面(110),以使得凸轮从动部(119)和所述一部分在平行于转动支撑轴(92)的方向上互相隔开。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能够通过致动器的动力而从锁止状态转换到解锁状态。
背景技术
在常规技术中,撞针从车身后部开口中突出来,并且与所述撞针进行接合或者脱离的锁定设备安装在后门上,以用于开启和关闭所述后部开口,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常规技术。
这种锁定设备包括:钩子(插销),其能够在与撞针相脱离的解锁位置和与撞针相接合的锁止位置之间转动,并且所述钩子被偏压从而朝着所述解锁位置进行转动;棘爪(棘齿),其能够在与定位在所述锁止位置中的钩子相接合的接合位置和从钩子中脱离的非接合位置之间转动;电机,该电机通过电力而使得蜗杆转动;蜗轮(凸轮构件),该蜗轮(凸轮构件)与蜗杆啮合并且在其转动轴线周围具有凸轮表面;以及锁定释放杆(输出杆),其具有凸轮从动部,该凸轮从动部在大致正交于蜗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与蜗轮的凸轮表面进行接触,该锁定释放杆还具有用来挤压棘爪的挤压部分(输出部分),其中锁定释放杆的一部分(形成凸轮从动部的一部分以及该部分的周缘部)面向蜗杆,并在平行于上述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在锁定释放杆和蜗杆之间形成了细小的间隙。
当后门处于完全关闭的位置从而关闭上述后部开口的时候,钩子与撞针相接合的同时处于锁止位置,并且棘爪处于接合位置以将钩子保持在锁止位置,从而后门通过锁定设备和撞针而被保持在完全关闭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例如,在设置在车辆中的锁定释放开关被按压的时候,电机被供应了动力并且电机进行转动。此时,从蜗杆中接收到转动力的蜗轮进行转动,并且通过凸轮从动部而从凸轮表面接收到力的锁定释放杆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锁定释放杆的挤压部分与棘爪相接合并且使得棘爪转动到非接合位置。此时,被偏压设备进行偏压从而进行转动的钩子转动到解锁位置,从而释放撞针,该撞针使得后门进入到能够开启上述后部开口的状态。
引用文件目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号2006-20719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锁定设备中实现平滑的锁定释放操作,从蜗轮的凸轮表面中接收力的锁定释放杆需要在电机转动的时候进行平稳地转动。
然而,由于锁定释放杆的上述部分(形成凸轮从动部的部分及其周缘部)和蜗杆的互相相对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比较窄,因此在锁定释放杆的转动期间存在着锁定释放杆的上述部分与蜗杆进行接触的机会,因此锁定释放杆的转动操作变得不平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通过在大致平行于锁定释放杆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上防止了锁定释放杆与凸轮构件接触,从而确保了锁定释放杆的平稳转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含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安装在车身和车门的其中之一上,所述车门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而被开启和关闭,所述锁定设备包括:钩子,所述钩子能够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锁止位置下,所述钩子与设在所述车身和所述车门的另一者上的撞针相接合,从而保持所述车门的关闭状态,在该解锁位置下,所述钩子与所述撞针脱离,所述钩子被偏压从而朝着所述解锁位置进行转动;棘爪,所述棘爪能够在接合位置和非接合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接合位置下,所述棘爪与所述钩子相接合从而将所述钩子保持在所述锁止位置,在所述非接合位置下,所述棘爪并未与所述钩子接合,所述棘爪被偏压从而朝着所述接合位置进行转动;凸轮构件,该凸轮构件能够绕着转动中心轴而相对于支撑构件进行转动,并且该凸轮构件具有凸轮表面;致动器,该致动器产生了用来使所述凸轮构件转动的驱动力;以及锁定释放杆,该锁定释放杆包括挤压部分、凸轮从动部和转动支撑轴,所述挤压部分与所述棘爪接合,所述凸轮从动部在大致正交于转动中心轴的方向上与所述凸轮表面相接触,所述转动支撑轴定位在挤压部分和凸轮从动部之间并且大致平行于所述转动中心轴,且该转动支撑轴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支撑构件上,其中,通过借助所述凸轮从动部(致动器使得该凸轮从动部转动)而从所述凸轮表面接收到力,使得所述锁定释放杆从允许锁定位置进行转动一直转动到锁定释放位置,在所述允许锁定位置下,允许将所述棘爪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中,在所述锁定释放位置下,所述挤压部分使得所述棘爪转动到所述非接合位置;其中,与锁定释放杆的转动支撑轴相比,更靠近于凸轮从动部的那部分构成了横跨部分,该横跨部分在平行于转动支撑轴的方向上面向凸轮构件的同时延伸越过凸轮构件,并且其中,横跨部分延伸越过凸轮构件的部分以及支撑构件的一者上形成保持部分,以与另一者进行可滑动接触,从而将凸轮从动部和凸轮构件的除了凸轮表面的那一部分在平行于转动支撑轴的方向上保持为分离状态。
锁定释放杆的横跨部分可以大致为直线形状。
可接受的是使得受压部分形成在锁定释放杆的端部,从而使得通过按压该受压部分来释放所述锁止状态。
有利效果
由于本发明的锁定设备配备了保持部分,因此锁定释放杆被保持为在平行于锁定释放杆的转动支撑轴的方向上凸轮从动部与凸轮构件互相间隔开的状态。因此,在锁定释放杆的转动期间,凸轮从动部在平行于转动支撑轴的方向上并不与凸轮构件相接触。所以确保了锁定释放杆的平稳转动,从而能够一直平滑地进行本发明的锁定设备的锁定释放操作。
此外,由于锁定释放杆相对于支撑构件被转动中心部分和保持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定位在锁定释放杆的两个端部上,并且凸轮从动部定位在该转动中心部分和保持部分之间)以双端部支撑方式进行支撑,所以锁定释放杆的支撑状态是稳定的。因此,即使意外的外力作用到锁定释放杆上,锁定释放杆也能够进行平稳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侧视图,在该车辆上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2是致动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锁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倾斜观察的锁定设备的前视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倾斜观察的锁定设备的前视立体图,其中顶盖和前盖被去除;
图6是显示了在解锁情形下的互相分离并且放置在平面上的致动器单元和锁定单元的视图,其中顶盖和前盖被去除;
图7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其显示了半锁止的状态;
图8是类似于图6的视图,其显示了锁止的情形;
图9是当通过利用锁定释放杆而使得锁定设备进入到解锁状态时的类似于图6的视图;以及
图10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X-X线截取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论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描述中所描述的方向是基于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来限定的。
在汽车10的车身的后部形成了后部开口11,并且具有与后部开口11相同形状的后门12安装到后部开口11的上边缘,从而能够绕着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后门12能够在使得后部开口11完全关闭的完全关闭位置(图1中实线的位置)和完全开启位置(图1中的虚线的位置)之间进行转动,该完全开启位置被定位成大致水平方向,从而使得后部开口11被完全开启。如图1所示,金属撞针15从后部开口11的基底处向上突出。此外,当后门12处于完全关闭的位置的时候,与撞针15能够可脱离地接合的锁定设备20安装在构成了后门12的下表面的那部分上。
接下来在下面将详细描述锁定设备20的结构。当显示锁定设备20的时候,向上/向下方向以及向前/向后方向被定义为对应于当后门1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时的方向。
如图2至图8所示,锁定设备20具有锁定单元25和致动器单元80。
锁定单元25是当后门1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的时候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单元。金属支撑壳体26具有在支撑壳体26中心内凹陷的容纳凹进27、以及左右一对固定突缘28,以用于对后门12进行固定。容纳凹进27的后部是敞开的,并且在容纳凹进27的基底处形成了撞针入口凹槽29,该撞针入口凹槽29从其前端向后延伸。此外,具有弯曲轮廓的弯曲伸长突出部32从容纳凹进27的底表面突出来。
多个定位凹进31分别形成在容纳凹进27的左右两侧上定位的侧壁的上边缘内。如图3和图5所示,在侧视图中为半圆形的凹进形成在每个定位凹进31的下边缘的前端和后端,从而向下凹陷到其下边缘的中心以下的位置。由于将每个定位凹进31的下边缘的前端和后端都精确地加工成方角并不容易,因此存在的可能性是:如果在每个定位凹进31的下边缘的前端和后端都被加工成方角的情况下,每个定位凹进31的下部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变得比同一个定位凹进的上部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要更窄。然而,如果形成了这种凹进,则定位凹进3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很可靠地形成为在所有竖直位置上互相相等。
钩子支撑轴34和棘爪支撑轴42从下方插入到容纳凹进27的底部中形成的两个圆形通孔当中。
通过钩子35的中心而形成的圆形支撑孔36可转动地与定位在容纳凹进27内部的钩子支撑轴34的一部分相接合,并且钩子35的下表面与弯曲的伸长突出部32相接触。锁定凹槽37凹陷到钩子35的周缘表面内,并且锁定突出部38和半锁突出部39从钩子35的周缘表面中突出来。此外,弹簧钩子突出部40从钩子35的上表面突出来。钩子35可以在图6中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8中所示的锁止位置之间绕钩子支撑轴34转动。
通过棘爪45的中心而形成的圆形支撑孔46与棘爪支撑轴42进行可转动地接合,并且棘爪45的下表面与弯曲的伸长突出部32相接触。解锁接合表面47形成在棘爪45的面向钩子35的周缘表面的一部分上。此外,接合突出部48和受压部分49从棘爪45的后表面中突出来。此外,具有三角形棱柱形状的受压突出部50从棘爪45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棘爪45可以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接合位置以及图9中所示的非接合位置之间转动。
钩子35和棘爪45定位在容纳凹进27的下半部内,并且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弹簧支撑构件52容纳在容纳凹进27的上半部当中,该弹簧支撑构件52具有与容纳凹进27大致相同的平面形状。
向后延伸的撞针入口凹槽53形成在弹簧支撑构件52的前边缘上,并且贯通地连接到撞针入口凹槽53后部的接合保持凹槽54作为通孔而形成在弹簧支撑构件52的中心处,该通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穿过弹簧支撑构件52。左右一对弹簧容纳空间55和56形成在弹簧支撑构件52当中,并且该左右一对弹簧容纳空间55和56通过多个壁而与撞针入口凹槽53和接合保持凹槽54分隔开。具有圆柱形形状的转动支撑柱体57(该转动支撑柱体57的上下端均是开口的)设在弹簧容纳空间55的基底上,并且具有圆柱形形状的转动支撑柱体58(该转动支撑柱体58上下端均是开口的)设在弹簧容纳空间56基底上。围绕转动支撑柱体57居中的圆弧凹槽60在弹簧容纳空间55的基底上形成为通孔,并且围绕转动支撑柱体58居中的圆弧凹槽61在弹簧容纳空间56的基底上形成为通孔。此外,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穿过弹簧支撑构件52的插入孔62穿过弹簧支撑构件52的后端而形成,并且在接合保持凹槽54和弹簧容纳空间55之间进行分隔的壁的上端处形成有凹口63。
将弹簧支撑构件52容纳在容纳凹进27的上半部使得弹簧支撑构件52无法相对于容纳凹进27进行转动(绕竖直轴线),使得弹簧支撑构件52的下表面与钩子35和棘爪45的上表面相接触,并且进一步使得钩子支撑轴34和棘爪支撑轴42的顶部分别插入到转动支撑柱体58和转动支撑柱体57当中,并且使得弹簧钩子突出部40和受压突出部50分别相对转动地插入到圆弧凹槽61和圆弧凹槽60当中。
扭力卷簧64容纳在弹簧容纳空间56内,并且该扭力卷簧64的卷曲部分围绕转动支撑柱体58而定位。另一方面,扭力卷簧65容纳在弹簧容纳空间55内,并且该扭力卷簧65的卷曲部分围绕转动支撑柱体57而定位。扭力卷簧64的一端被钩在弹簧支撑构件52上,并且该扭力卷簧64的另一端被钩在弹簧钩子突出部40上,从而使得钩子35通过扭力卷簧64的偏压力而被持续偏压以朝着解锁位置进行转动。另一方面,扭力卷簧65的一端被钩在弹簧支撑构件52上,并且该扭力卷簧65的另一端被钩在棘爪45的受压突出部50上,从而使得棘爪45通过扭力卷簧65的偏压力而被持续偏压以朝着接合位置进行转动。
此外,由硬质橡胶制成的卡持构件67被接合在弹簧支撑构件52的接合保持凹槽54内,从而防止进行转动。从卡持构件67的左侧突出来的卡持突出部68穿过凹口63而定位在弹簧容纳空间55内部,并且卡持突出部68的下表面与受压突出部50的上端表面相接触。
由冲压金属板形成的顶盖70设在支撑壳体26的顶部。向后延伸的撞针入口凹槽71凹入到顶盖70的前边缘内。此外,倾斜的连接凸耳72形成在顶盖70的后部,并且具有大致字母L的横截面形状的多个接合凸耳73分别从顶盖70的左右两侧上突出来,所述接合凸耳73与左定位凹进和右定位凹进31相接合。此外,左右一对支撑孔74作为通孔而分别形成在撞针入口凹槽71的两侧上。
接合凸耳73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与定位凹进31的宽度大致相同。此外,由于通过在每个定位凹进31的下边缘的前后端上都形成上述的半圆形凹进,而使得定位凹进3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被形成为在所有竖直位置上互相相等,因此左接合凸耳和右接合凸耳73可以平滑地接合在左定位凹进和右定位凹进31当中;并且,当接合凸耳73接合在定位凹进31当中的时候,接合凸耳7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都分别与定位凹进31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进行牢固地表面接触。因此,将顶盖70放置在支撑壳体26上使得顶盖70变得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左/向右方向上都无法相对于支撑壳体26移动。此外,将顶盖70放置在支撑壳体26上使得钩子支撑轴34和棘爪支撑轴42的上端接合到相应的支撑孔74内,并且使得顶盖70的下表面与卡持构件67的上表面相接触。此外,在平面图当中,倾斜的连接突缘72定位在插入孔62的前方,该插入孔62甚至是在顶盖70放置到支撑壳体26上的时候也是向上暴露的。此外,钩子支撑轴34和棘爪支撑轴42的上端都相对于支撑孔74的边沿而被型锻,因此,顶盖70并不离开支撑壳体26。
致动器单元80是大致正交于锁定单元25而布置的单元,并且当后门12处于完全关闭位置的时候,该致动器单元大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容纳凹进82在其前部和底部是开口的,该容纳凹进82形成在致动器单元80的后壳体(支撑构件)81当中。此外,通过后壳体81的外边缘上设置的壁、设在容纳凹进82内部的壁等等而被分隔的电机容纳空间83和蜗轮容纳空间84形成在容纳凹进82内,该电机容纳空间83在主视图中大致为三角形形状,该蜗轮容纳空间84在主视图中大致为圆形形状,并且,将电机容纳空间83与蜗轮容纳空间84分隔开并且具有轴支撑凹进86的分隔壁85在电机容纳空间83和蜗轮容纳空间84之间突出来。圆形的支撑座88从蜗轮容纳空间84的基底表面(后表面)向前突出。转动支撑柱体89和弹簧支撑的伸长突出部90从支撑座88中突出来,该转动支撑柱体89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在其前部是开口的,该弹簧支撑的伸长突出部90具有圆弧形状并绕转动支撑柱体89居中。此外,转动支撑轴92、阴性螺孔93和支撑凹进94形成在容纳凹进82的基底表面上。
此外,具有圆弧形状的将转动支撑柱体89作为近似中心的保持伸长突出部(保持部分)95从容纳凹进82的基底表面的上部突出来。
电机(致动器)97装配(容纳)到电机容纳空间83当中。输出轴98绕其轴线转动,该输出轴98被设置为在该电机97的向下和向左一侧上从电机97的端部表面朝着电机97的向下和向左一侧直线地延伸。输出轴98穿过分隔壁85的轴支撑凹进86而定位在蜗轮容纳空间84内部,并且输出轴98的端部被支撑凹进94可转动地支撑。平行于输出轴98的蜗杆99与输出轴98的定位在蜗轮容纳空间84内部的那一部分的周缘一体形成。电机97连接到电源(图中未示),并且按压设在汽车10内部的操作面板上的锁定释放开关S(参见图1)使得电机97从电源被供应了动力,从而向前转动预定转角,这使得输出轴98和蜗杆99在一个方向上向前转动预定转角。
卷簧100安装在蜗轮容纳空间84内形成的支撑座88上,其安装方式使得该卷簧100被定位在弹簧支撑的伸长突出部90周围。卷簧100的一端被钩在支撑底座88上形成的接合突出部(图中未示)上。
大致平行于转动支撑轴92延伸的转动中心轴102的后端固定地装配到转动支撑柱体89当中,并且转动中心轴102的前部装配到支撑通孔105内,该通孔105穿过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蜗轮(凸轮构件)104的中心而形成,从而使得蜗轮104相对于转动中心轴102进行转动。蜗轮104在蜗轮104的后表面的圆形边缘的内周缘表面上具有凹进部分,以用于容纳卷簧100(参见图10),并且,大致为圆弧形状并且与卷簧100相接触从而能够相对于卷簧100进行转动的圆弧形突出部106从上述的凹进部分的基底表面(后表面)中突出来(参见图2和图10)。此外,卷簧100的另一端被钩在了上述的蜗轮104的凹进部分内形成的接合突出部上。如图2和其它附图等等所示,具有大致圆形形状的向后的凹进108形成在蜗轮104的前方。定位在支撑通孔105周围的凸轮部分109被设置成从后方的向后凹入的凹进108的基底表面(前表面)中突出来,并且凸轮部分109的周缘表面形成为凸轮表面110,从支撑通孔105到凸轮表面110的径向距离根据其周向位置而变化。此外,在向后凹进108的内部的第一止挡件111和第二止挡件112从向后凹进108的基底中突出来,所述第一止挡件111和第二止挡件112用来限制凸轮从动部119的转动范围,这在后面进行论述。
当蜗轮104通过转动中心轴102而安装在蜗轮容纳空间84中的时候,形成在蜗轮104的周缘上的齿(图中未示)与蜗杆99相接合。当并未从蜗杆99接收转动力的时候,蜗轮104被卷簧100的转动偏压力保持在图6至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下;然而,当锁定释放开关S被按下时蜗杆99在上述的一个方向上转动的时候,蜗轮104抵抗卷簧100的偏压力而转动到图9所示的操作位置。
在形成为金属细杆构件的锁定释放杆115中形成的转动支撑孔116被装配到后壳体81的转动支撑轴92上。锁定释放杆115被该转动支撑轴92支撑,从而能够相对于后壳体81而在正交于转动支撑轴92的轴线的平面内转动。挤压部分117从锁定释放杆115的下端突出来。锁定释放杆115的在转动支撑孔116上方的那一部分整体构成了具有大致直线形状的横跨部分118,并且设置了凸轮从动部119以从横跨部分118的中间部突出来。此外,受压突出部120从横跨部分118的端部(上端)向前突出。
当通过将转动支撑孔116装配到转动支撑轴92上从而将锁定释放杆115安装到后壳体81的时候,如图5至图10所示,凸轮从动部119定位在蜗轮104的向后凹进108的内部。并且,横跨部分118紧接着蜗轮104的前部而定位(在向前/向后方向上面向蜗轮104),并且延伸越过蜗轮104的上部。横跨部分118的后表面的端部附近的那一部分被保持伸长突出部95的前表面支撑,从而能够在该伸长突出部95的前表面上滑动(参见图10)。
具有与后壳体81大致相同的前部形状的前盖122放置在后壳体81的前部,并且前盖122通过定位螺丝124而固定到后壳体81上,该定位螺丝124穿过前盖122的下端从而与阴性螺孔93进行螺纹接合。如图所示,定位在锁定释放杆115和前盖122之间的扭力卷簧125的卷曲部分被安装到转动支撑轴92的前部。扭力卷簧125的一端被钩在了锁定释放杆115上,并且该扭力卷簧125的另一端被钩在前盖122的后表面上形成的卡定突出部(图中未示)。通过这种方式,锁定释放杆115相对于图6至图9从扭力卷簧125接收逆时针的转动偏压力,并且相应地,凸轮从动部119总是与凸轮部分109的凸轮表面110相接触(在大致正交于转动中心轴102的方向上)。因此,当蜗轮104保持在初始位置下而锁定释放开关S并未被按压的时候,锁定释放杆115处在图6至图8中所示的允许锁定位置下,并且,按压锁定释放开关(使得电机97向前转动)会促使蜗轮104转动到操作位置;此时,凸轮从动部119从凸轮表面110接收到转动力,这使得锁定释放杆115抵抗扭力卷簧125的转动偏压力而转动到图9中所示的锁定释放位置。当锁定释放杆115移动到锁定释放位置的时候,从上述的电源供应到电机97的电力供应被中断,从而使得电机97停止工作。此时,锁定释放杆115通过扭力卷簧125的偏压力而转回到允许锁定位置,同时蜗轮104通过卷簧100的转动偏压力而返回到上述的初始位置,从而输出轴98(和电机97)反向于初始位置进行转动。
通过利用定位螺丝将倾斜的连接凸耳72紧固到前盖122,从而使具有上述结构的锁定单元25和致动器单元80在相互固定的状态下互相连接,其中致动器单元80的下端定位在锁定单元25的倾斜的连接凸耳72的后方。
当通过将锁定单元25和致动器80互相连接从而构建锁定设备20的时候,锁定释放杆115的挤压部分117穿过弹簧支撑构件52的通孔62从而进入到容纳凹进27当中,因此定位在棘爪45的受压部分49的右手侧,其如图6至图9所示。
将在以下讨论具有上述结构的锁定设备20的操作。
当后门12处在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开启状态的时候,锁定设备20处在如图6所示的解锁状态。换言之,撞针15定位在支撑壳体26的撞针入口凹槽29的外部(图6中并未显示撞针15),钩子35通过扭力卷簧64的偏压力而处在解锁位置,并且棘爪45被扭力卷簧65偏压从而朝着接合位置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解锁接合表面47与钩子35的半锁止突出部39进行接合。
从该状态中,如果后门12被关闭从而引起撞针15进入到撞针入口凹槽29内(以及撞针入口凹槽53和71),则钩子35抵抗扭力卷簧64的偏压力相对于图6而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如图7所示,撞针15进入撞针入口凹槽29的内部(以及撞针入口凹槽53和71)并且钩子35转动到图7中所示的半锁止位置。在该阶段下,如图7所示,钩子35的半锁止突出部39与棘爪45的接合突出部48相接触,并且相应地,在该状态下,如果停止了后门的关闭操作,则钩子35被保持在半锁止位置。
从该半锁止状态中,将后门12关闭到完全关闭位置会促使撞针15进一步地朝着内侧进入到撞针入口凹槽29内(以及撞针入口凹槽53和71),并且使得钩子35转动到锁止位置。此外,钩子35的锁定突出部38与棘爪45的接合突出部48相接合,因此防止了钩子35在逆时针方向上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撞针15被钩子35的锁定凹槽37进行锁止(该撞针15变得无法移出钩子35的撞针入口凹槽29、53和71之外)。
为了释放这种锁止状态,需要按压锁定释放开关S。因此,上述的电源将使电流穿过电机97,以使得电机97向前转动,从而通过电机97的动力而使得蜗杆99向前转动。这使得转动力从蜗杆99被传递到蜗轮104,从而在初始位置下定位的涡轮104相对于图8而进行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一直转动到图9中所示的操作位置。因此,被蜗轮104的凸轮表面110挤压的锁定释放杆115从图8中所示的允许锁定位置顺时针地转动到图9中所示的锁定释放位置。此时,锁定释放杆115的挤压部分117朝着左手侧来挤压棘爪45的受压部分49,从而棘爪45抵抗扭力卷簧65的偏压力而转动到非接合位置。因此,钩子35通过扭力卷簧64的转动偏压力而朝着解锁位置转动,并且相应地,朝着完全开启位置来转动后门12使得钩子35转动到解锁位置,从而撞针15移动到锁定凹槽37(以及撞针入口凹槽53和71)之外(锁定被释放)。
接下来,当图中未示的检测器检测到钩子35已经转动到解锁位置的时候,由于从上述的电源供应到电机97的电能自动中断,因此电机97停止转动。此时,扭力卷簧65的转动偏压力使得棘爪45顺时针转动到图6中所示的接合位置,同时扭力卷簧125的偏压力使得锁定释放杆115转动到图6中所示的允许锁定位置。此外,由于蜗轮104通过卷簧100的偏压力而转回到初始位置,因此蜗杆99反向于初始位置进行转动。
在锁定设备20的这个实施方式当中,在锁定释放杆115绕转动支撑轴92的转动期间,锁定释放杆115的两个点(转动支撑孔116和横跨部分118的端部)被后壳体81的两个点(转动支撑轴92和保持伸长突出部95)以双端部支撑方式进行支撑,因此如图10所示,凸轮从动部119总是与向后凹进108的基底(后部)向前间隔开。因此,在锁定释放杆115的转动期间,凸轮从动部119在平行于转动中心轴102的方向上并不与向后凹进108的基底(前部)接触,并且横跨部分118并不与蜗轮104的前端部表面接触。因此,确保了锁定释放杆115的平滑转动,从而使得锁定设备20的锁定释放操作总是能够平稳地进行。
并且,由于锁定释放杆115的横跨部分118被转动支撑轴92和保持伸长突出部95以双端部支撑方式进行支撑,因此,支撑锁定释放杆的状态是稳固的。所以,即使意外的外力作用到锁定释放杆115上,锁定释放杆115也仍进行平稳地转动。
此外,由于棘爪4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支撑壳体26的弯曲伸长突出部32和卡持突出部68的下表面相接触,并且棘爪45在其转动操作期间并不发出卡嗒声。此外,由于钩子35的下表面也与弯曲伸长突出部32相接触(钩子35的上表面与弹簧支撑构件52的下表面相接触),因此钩子35在其转动操作期间并不发出卡嗒声。并且,钩子35和棘爪45的下表面在图6至图9所示的任何状态下时刻与弯曲伸长突出部32相接触。
在即使锁定释放开关S被按压,电机97由于故障等等而并不转动的情况下,诸如螺丝起子的杆构件(图中未示)插入到后门12的基底和后部开口11之间的间隙中,从而插入到后门12的基底中形成的孔(图中未示)内。此时,杆构件的端部穿过后壳体81和前盖122之间形成的间隙A(参见图4)并且挤压受压突出部120,这使得锁定释放杆115转动到锁定释放位置。因此,即使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仍可以释放锁定设备20的锁定。
尽管在上述示例的实施方式当中,锁定设备20设在后门12上而撞针15设在车身上,可以接受的是分别将锁定设备20设在车身上而将撞针15设在后门2上。
此外,尽管本实施方式涉及本发明应用的车辆的后门12,当然可以使得本发明应用于其它车门(例如,侧门)。
此外,通过在横跨部分118的后表面上而不是在后壳体81上形成保持伸长突出部95(其表面面向后壳体81),可以使得保持伸长突出部95与后壳体81的前部滑动相接触。此外,即使在保持伸长突出部95形成在锁定释放杆115和后壳体81的任意一者的时候,保持伸长突出部95的形状可以被制成为与图中所示的形状不相同。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锁定设备,由于确保了锁定释放杆的平稳转动,因此本发明具有工业实用性。
附图标记目录
10汽车(车辆)
11后部开口
12后门(车门)
15撞针
20锁定设备
25锁定单元
26支撑壳体
27容纳凹进
28固定凸耳
29撞针入口凹槽
31定位凹进
32弯曲伸长突出部
34钩子支撑轴
35钩子
36圆形支撑孔
37锁定凹槽
38锁定突出部
39半锁定突出部
40弹簧钩子突出部
42棘爪支撑轴
45棘爪
46圆形支撑孔
47解锁接合表面
48接合突出部
49受压部分
50受压突出部
52弹簧支撑构件
53撞针入口凹槽
54接合保持凹槽
55 56弹簧容纳空间
57 58转动支撑柱体
60 61圆弧凹槽
62插入孔
63凹口
64扭力卷簧
65扭力卷簧
67卡持构件
68卡持突出部
70顶盖
71撞针插入凹槽
72倾斜的连接凸耳
73接合凸耳
74支撑孔
80致动器单元
81后壳体(支撑构件)
82容纳凹进
83电机容纳空间
84蜗轮容纳空间
85分隔壁
86轴支撑凹进
88支撑座
89转动支撑柱体
90弹簧支撑的伸长突出部
92转动支撑轴
93阴性螺孔
94支撑凹进
95保持伸长突出部(保持部分)
97电机(致动器)
98输出轴
99蜗杆
100卷簧
102转动中心轴
104蜗轮(凸轮构件)
105支撑通孔
106圆弧形突出部
108向后凹进
109凸轮部分
110凸轮表面
111第一止挡件
112第二止挡件
115锁定释放杆
116转动支撑孔(转动中心部分)
117挤压部分
118横跨部分
119凸轮从动部
120受压突出部(受压部分)
122前盖
124定位螺丝
125扭力卷簧
S锁定释放开关

Claims (3)

1.一种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安装在车身和车门的其中之一上,所述车门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而被开启和关闭,所述锁定设备包括:
钩子,所述钩子能够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转动,在该锁止位置下,所述钩子与设在所述车身和所述车门的另一者上的撞针相接合,从而保持所述车门的关闭状态,在该解锁位置下,所述钩子与所述撞针脱离,
第一扭力卷簧,所述钩子被所述第一扭力卷簧偏压从而朝着所述解锁位置转动;
棘爪,所述棘爪能够在接合位置和非接合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接合位置下,所述棘爪与所述钩子相接合从而将所述钩子保持在所述锁止位置,在所述非接合位置下,所述棘爪并未与所述钩子接合,
第二扭力卷簧,所述棘爪被所述第二扭力卷簧偏压从而朝着所述接合位置转动;
凸轮构件,该凸轮构件能够绕着转动中心轴而相对于支撑构件进行转动,并且该凸轮构件具有凸轮表面;
致动器,该致动器产生了用来使所述凸轮构件转动的驱动力;以及
锁定释放杆,该锁定释放杆包括转动中心部分和凸轮从动部,所述转动中心部分被支撑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构件进行转动,所述凸轮从动部定位在所述转动中心部分和所述锁定释放杆的端部之间,并且该凸轮从动部与所述凸轮表面相接触,其中,通过借助所述凸轮从动部而从所述凸轮表面接收到力,使得所述锁定释放杆在允许锁定位置和锁定释放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在所述允许锁定位置下,允许将所述棘爪定位在所述接合位置中,在所述锁定释放位置下,使得所述棘爪转动到所述非接合位置,
其中所述锁定释放杆延伸越过所述凸轮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释放杆的所述端部和所述支撑构件的其中一者上形成有保持部分,从而与另一者进行可滑动地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中所述锁定释放杆的从所述转动中心部分到所述端部的范围的这个部分大致为直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其中在所述锁定释放杆的所述端部处形成了受压部分,以使得能够通过按压所述受压部分而使得锁止状态被释放。
CN201080037524.8A 2009-08-25 2010-08-06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Active CN102482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4550 2009-08-25
JP2009194550A JP5285541B2 (ja) 2009-08-25 2009-08-25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PCT/JP2010/063367 WO2011024627A1 (ja) 2009-08-25 2010-08-06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2898A CN102482898A (zh) 2012-05-30
CN102482898B true CN102482898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6277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7524.8A Active CN102482898B (zh) 2009-08-25 2010-08-06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33808B2 (zh)
EP (1) EP2472035B1 (zh)
JP (1) JP5285541B2 (zh)
CN (1) CN102482898B (zh)
WO (1) WO2011024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7309B2 (ja) * 2011-04-22 2014-03-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および該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を備える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844075B2 (ja) * 2011-06-17 2016-01-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US9346374B2 (en) * 2011-06-17 2016-05-24 Ts Tech Co., Ltd. Latching device for vehicles
JP5972657B2 (ja) 2012-05-11 2016-08-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
CN103485614B (zh) * 2012-06-12 2015-07-08 江苏皓月汽车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右门锁体总成
CN203925044U (zh) * 2013-12-20 2014-11-05 江苏博万丰通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中门锁传动机构
CN203925035U (zh) * 2013-12-20 2014-11-05 江苏博万丰通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前门锁
JP6435561B2 (ja) * 2014-10-29 2018-12-1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KR20180071434A (ko) * 2016-12-19 2018-06-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의 개폐장치
KR20180071435A (ko) * 2016-12-19 2018-06-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의 개폐장치
US11421454B2 (en) 2017-06-07 2022-08-23 Magna Closures Inc.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latch mechanism and outside release mechanism having reset device
US11280120B2 (en) 2017-11-09 2022-03-22 Magna Closures Inc. Latch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closure system having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with mechanical release and reset feature
DE102018109477A1 (de) * 2018-04-20 2019-10-24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Antriebsanordnung
JP6896975B2 (ja) * 2019-01-11 2021-06-3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US10683924B1 (en) 2019-07-12 2020-06-16 Cbn Nano Technologies Inc. Buffered cam assembl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059A (zh) * 2004-07-06 2007-06-20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锁止装置
EP2067917A2 (en) * 2007-12-07 2009-06-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Lock device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4811B2 (ja) * 2000-11-27 2010-06-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ドアロック駆動装置
US7111877B2 (en) * 2001-09-19 2006-09-26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Latch with uni-directional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JP4152101B2 (ja) * 2001-12-19 2008-09-17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動式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0216845B4 (de) * 2002-04-16 2005-06-30 Atoma International Corp. Germany Schlo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Heckschloss
JP4244146B2 (ja) * 2003-02-18 2009-03-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524196B2 (ja) 2005-01-26 2010-08-11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566037B2 (ja) * 2005-03-14 2010-10-20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WO2008039935A2 (en) * 2006-09-27 2008-04-03 Strattec Power Access Llc Uni-directional cinching latch assembl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cinching latch assembly
DE102007060915B4 (de) * 2007-12-14 2023-11-09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Schließvorrichtung mit Endlagensicher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059A (zh) * 2004-07-06 2007-06-20 约翰·菲利普·薛瓦利埃 锁止装置
EP2067917A2 (en) * 2007-12-07 2009-06-1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Lock device for a vehicl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184393A 2003.07.03
JP特开2004-250879A 2004.09.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85541B2 (ja) 2013-09-11
US20120153641A1 (en) 2012-06-21
EP2472035B1 (en) 2016-05-04
EP2472035A1 (en) 2012-07-04
CN102482898A (zh) 2012-05-30
JP2011047133A (ja) 2011-03-10
US8833808B2 (en) 2014-09-16
EP2472035A4 (en) 2014-12-24
WO2011024627A1 (ja) 201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2898B (zh) 用于车辆的锁定设备
CN102470783B (zh) 与座椅相关联的锁止系统
EP2763272B1 (en) Charging port locking device
WO2012063549A1 (ja)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2010269705A (ja) 格納式アウターミラーのシャフト構造
US8373390B2 (en) Safety device for cutting-off high voltage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JP5302622B2 (ja)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CN101363298A (zh) 用于车辆的闭锁装置
CN101067469A (zh) 锁闭帽盖
CN102052022B (zh) 门锁装置
WO2019073854A1 (ja) 車両インレット用ポート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05593443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5189195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制动配件和车辆座椅
CN205445214U (zh) 车辆用车门把手装置
CN101713267A (zh) 门锁装置
CN103503241A (zh) 具有锁闭装置的电插接装置
CN101519931A (zh) 门锁装置
KR20140088573A (ko) 커넥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 하니스
JP5302621B2 (ja)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JP2015163756A (ja) ロッキングレバー及び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JP7083353B2 (ja) 車両インレット用ポート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JP7083355B2 (ja) 車両インレット用ポート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KR20110075032A (ko) 특히 조절 피팅용 그리고 특히 차량 시트용 로킹 장치, 및 차량 시트
CN114450461B (zh) 车辆手套箱闩锁
JP2009208555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ロック解除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2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the city of Paulownia, the original town of Tong 2 times

Patentee before: SHIROKI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