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1991A - 塑料瓶 - Google Patents
塑料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81991A CN102481991A CN201080034939XA CN201080034939A CN102481991A CN 102481991 A CN102481991 A CN 102481991A CN 201080034939X A CN201080034939X A CN 201080034939XA CN 201080034939 A CN201080034939 A CN 201080034939A CN 102481991 A CN102481991 A CN 1024819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ore
- zone
- attenuates
- plastic bottle
- base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23—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3/00—Details of bottles or ja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23/10—Handles
- B65D23/102—Gripping means formed in the walls, e.g. roughening, cavities, proj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Abstract
塑料瓶10具备瓶口部11、瓶肩部12、瓶身部20、瓶底部30。瓶身部20具有变细区域23,所述变细区域23包含上方变细区域24和介有小直径环状线25与该上方变细区域24连接的下方变细区域26。上方变细区域24由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4a、24b组成,下方变细区域26由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6a、26b组成,所以能够抑制塑料瓶10的内部为正压时塑料瓶10的整体高度以及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的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瓶口部、瓶肩部、瓶身部、瓶底部的塑料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期望通过减少塑料瓶所使用的塑料材料的使用量来使塑料瓶轻量化。然而,在使瓶轻量化后,瓶的强度变弱。因此,轻量化瓶为了维持一定强度而受到制约,例如在外观设计性、零售方面受到限制等。
此外,用自动售货机销售瓶时,由于在自动售货机内将瓶卧倒堆码,因而位于下层的瓶有容易被压瘪的倾向,容易发生不能从自动售货机正常排出、或在自动售货机内保存或排出时瓶出现凹陷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存在下述技术:在制造瓶饮料的工序中,在瓶中填充内容液后立即向瓶内填充液氮等而使瓶内压正压化并闭盖的技术。由此,可以使瓶内部变为正压,提高瓶的强度。另外,这样将瓶内部用氮气等惰性气体充满,也具有防止内容液(例如绿茶)氧化的效果。
此外,在将天然发泡水(汽水)、含氧水等填充在瓶中的情况下,瓶内稍微变为正压。或者在将绿茶或咖啡等内容液填充在瓶中,填充温度比出售时温度低的情况下,由于内溶液的温度上升了出售时和填充时的差温,因而内溶液体积膨胀,瓶内变为正压。
这样,内部变为正压的塑料瓶(正压瓶)需要具有耐压性,需要将加压时的容器变形抑制为最小限度,所以在容器设计上产生制约。结果,具有容易缺乏外观设计性的一面。例如,在塑料瓶为加压状态时,具有瓶子的底部翻转的危险,所以多将底部设为花瓣(petaloid)形状。此外由于瓶身部膨胀,所以具有难以使瓶身部具有平面块等特殊形状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制作(设计)正压瓶时,为了增加产品的购买意欲也要求具有外观设计性。因此,需要在正压时也能够维持瓶身部的外观设计性、尺寸的塑料瓶。
此外,以往的耐压(也包含正压)瓶将底部设为花瓣形状并且将瓶身部设为桶状或者比较圆滑的形状的较多。因此,以往的耐压(也包含正压)瓶缺乏外观设计性的较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257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628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日本特开平7-12573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7-62800号公报所示,以往的耐压瓶有的在瓶身部设置了变细构造。然而,为了在加压时也维持变细形状,需要将容器的厚度加厚。因此,难以实现瓶的轻量化。
这样,在要将耐压瓶轻量化的情况,需要对策解决瓶身膨胀的问题。另外,在一次开盖后瓶侧面的强度显著下降,所以缺乏抓握性,不稳定的较多。
本发明是考虑这些方面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即使在内部为正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瓶整体高度以及瓶身部的最大直径的变化、在加压闭盖时以及开盖后都容易手拿、并且外观设计性优异的塑料瓶。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该塑料瓶具备瓶口部、瓶肩部、瓶身部、瓶底部,其特征在于:瓶身部具有变细区域,所述变细区域包含上方变细区域和下方变细区域,下方变细区域介有小直径环状线与上方变细区域连接;小直径环状线具有瓶身部的最小周长;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上、上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下、下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由多个平面状的三角形块而成;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上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下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向下三角形块中的底边以外的边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向上三角形块中的底边以外的边也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在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具有正多边形的水平截面。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上的变细区域的直径d1相对瓶身部的最大直径d2的比值(d1/d2)为0.60~0.95。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32~96个。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厚度为0.07~0.40mm。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该塑料瓶具备瓶口部、瓶肩部、瓶身部、瓶底部,其特征在于:瓶身部具有变细区域,所述变细区域包含上方变细区域和下方变细区域,下方变细区域介有小直径环状线与上方变细区域连接;
小直径环状线具有瓶身部的最小周长;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上、上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下、下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由被棱线划分开的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而成;在将塑料瓶内加压到1kPa~400kPa的压力时,各三角形块膨胀而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面,并且在三角形块之间的棱线附近形成弯曲面;在开盖打开塑料瓶时,各三角形块恢复到平面状,保持变细区域的强度。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上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下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在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具有正多边形的水平截面。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底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脚部。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上的变细区域的直径d1相对瓶身部的最大直径d2的比值(d1/d2)为0.60~0.95。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32~96个。
本发明是一种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厚度为0.07~0.40mm。
根据本发明,瓶身部具有变细区域,所述变细区域包含上方变细区域和介有小直径环状线与该上方变细区域连接的下方变细区域,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由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而成。由此,即使在内部为正压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特别是瓶整体高度以及瓶身部的最大直径的变化,能够使塑料瓶容易手拿。另外,能够保持塑料瓶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将塑料瓶内加压到1kPa~400kPa的压力时,各三角形块膨胀而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面,并且在三角形块之间的棱线附近形成弯曲面。由此,在内部为正压而闭盖时,变细区域的水平截面接近圆形,所以手拿瓶时的感觉变得顺滑,容易手拿。另外,在开盖打开塑料瓶时,各三角形块恢复到平面状,确保了变细区域的强度。此时,在开盖后变细区域的水平截面从大致圆形复原到原来的形状,所以确保了瓶身部的强度,能够增加手握塑料瓶时的稳定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变细区域的放大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截面图(图1的III-III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截面图(图1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截面图(图1的V-V线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首先,通过图1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塑料瓶的概要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方”、“下方”分别是指塑料瓶10正立状态(图1)下的上方、下方。
如图1所示,塑料瓶10具备瓶口部11、瓶肩部12、瓶身部20、瓶底部30。
其中瓶身部20具有与瓶肩部12连接的上方圆筒部21和与瓶底部30连接的下方圆筒部22。在上方圆筒部21上设有多个环状的加强沟21a。另外,在上方圆筒部21与下方圆筒部22之间,形成有向瓶内侧凹陷的变细区域23。
该变细区域23包含上方变细区域24和介有小直径环状线25与该上方变细区域24连接的下方变细区域26。小直径环状线25具有瓶身部20的最小周长。另外从小直径环状线25向上、上方变细区域24的周长逐渐变大,从小直径环状线25向下、下方变细区域26的周长逐渐变大。
另外在上方变细区域24与上方圆筒部21之间,在圆周方向上整圈形成上方环状线27,在下方变细区域26与下方圆筒部22之间,在圆周方向上整圈形成下方环状线28。
上方变细区域24由被棱线24c、24d划分开的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4a、24b组成;下方变细区域26由被棱线26c、26d划分开的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6a、26b组成。
组成变细区域23的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优选为32~96个,更优选为60~72个。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块24a、24b、26a、26b各设置16个,合计设置64个。在三角形块的总数不满32个的情况,在对瓶内部进行加压或者减压时,变细区域23产生瓶体膨胀,所以不优选。另一方面,在三角形块的总数超过96个的情况,塑料瓶10产生赋形不良。
即,如图2所示,上方变细区域24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24a和向上三角形块24b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24a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24b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另外,各向下三角形块24a的底边位于上方环状线27上。另一方面,各向上三角形块24b的底边位于小直径环状线25上。
同样,下方变细区域26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26a和向上三角形块26b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26a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26b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另外,各向下三角形块26a的底边位于小直径环状线25上。另一方面,各向上三角形块26b的底边位于下方环状线28上。
进而,在上方变细区域24,向下三角形块24a与向上三角形块24b隔着棱线24c、24d彼此相邻;在下方变细区域26,向下三角形块26a与向上三角形块26b隔着棱线26c、26d彼此相邻。向下三角形块24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4b的底边以外的边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24c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24d;向下三角形块26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6b的底边以外的边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26c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26d。
即,如图2所示,在上方变细区域24,各向下三角形块24a隔着谷沟状棱线24c与一侧(图2的左侧)的向上三角形块24b相邻。另外各向下三角形块24a隔着山脊状棱线24d与另一侧(图2的右侧)的向上三角形块24b相邻。
同样,在下方变细区域26,各向下三角形块26a隔着谷沟状棱线26c与一侧(图2的左侧)的向上三角形块26b相邻。另外各向下三角形块26a隔着山脊状棱线26d与另一侧(图2的右侧)的向上三角形块26b相邻。
因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方变细区域24以及下方变细区域26中的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都是星形(32边形)。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小直径环状线25上的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是正多边形(正16边形)。
通过这样构造,在对瓶内部加压或者减压时,各三角形块24a、24b、26a、26b的面受力,所以能够在圆周方向均匀受力。由此,能够使变细区域23难以变形。
另外,在图3至图5中,实线表示未对瓶内部加压的状态下的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虚线(双点划线)表示瓶内部为正压(1kPa~400kPa)状态下的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
如图3至图5所示,在加压使瓶内部变为正压(1kPa~400kPa的压力)时,各三角形块24a、24b、26a、26b膨胀而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面24a1、24b1、26a1、26b1。由此在三角形块24a、24b、26a、26b之间的棱线24c、24d、26c、26d附近分别形成弯曲面24e、24f、26e、26f。
具体地说,在图3中,在谷沟状棱线24c的附近,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24e。另外,在山脊状棱线24d的附近,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面24f。同样,在图4中,在谷沟状棱线26c的附近,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26e。另外,在山脊状棱线26d的附近,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面26f。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瓶内部为正压(1kPa~400kPa)时,小直径环状线25稍向外侧膨胀,其水平截面接近圆形。即构成小直径环状线25的正多边形(正16边形)的各边25a弯曲,借助容器膨胀率而膨胀1%~5%左右。
另外,小直径环状线25的水平截面优选设为正8边形~正24边形,更优选设为正12边形~正20边形。另外,在小直径环状线25的水平截面为7边形以下的情况下,在对瓶内部加压时,变细部分直径增大5mm以上,变细区域23难以产生可逆变性。另一方面,在小直径环状线25的水平截面为25边形以上的情况下,具有变得赋形不良的危险。
另外如图6所示,在将小直径环状线25上的变细区域23的直径设为d1,将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设为d2时,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相对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d2的比值(d1/d2)优选为0.60~0.95(0.60≤d1/d2≤0.95),最优选为约0.85。另外,在该比值(d1/d2)不满0.60的情况下(0.60>d1/d2),具有在吹塑成型时产生赋形不良的危险。另一方面,在该比值(d1/d2)超过0.95的情况下(d1/d2>0.95),具有塑料瓶10难以拿住的危险,在通用设计(UD性)的方面不优选。
进而如图6所示,在将从瓶底部30的接地面到小直径环状线25的高度设为h1、将塑料瓶10的整体高度设为h2时,该到小直径环状线25的高度h1相对于塑料瓶10的整体高度h2的比值(h1/h2)优选为0.20~0.60(0.20≤h1/h2≤0.60),更优选为约0.30。另外,在该比值(h1/h2)不满0.20的情况下(0.20>h1/h2),具有塑料瓶10难以把持的危险,所以从通用设计(UD性)的方面不优选。另一方面,在该比值(h1/h2)超过0.60的情况下(h1/h2>0.60),具有吹塑成型适应性恶化的危险,轻量化瓶具有在足部最底端等产生赋形不良的危险。
如果再次参照图2,在上方变细区域24以及下方变细区域26,向下三角形块24a、26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4b、26b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
在这里如果通过图2以上方变细区域24的向下三角形块24a为例进行说明,多个向下三角形块24a形成彼此相同的形状。各向下三角形块24a带一对底角θ1、θ2与顶角θ3。另外各向下三角形块24a的一对底角θ1、θ2中一底角θ1的角度为90°以上。因此,构成各向下三角形块24a的2个斜边(山脊状棱线24d、谷沟状棱线24c)从正面观察相对于瓶的中心轴Z向同一方向倾斜。另外,2个斜边(山脊状棱线24d、谷沟状棱线24c)相对于水平面向塑料瓶10的内侧倾斜。
同样,向上三角形块24b彼此之间、向下三角形块26a彼此之间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6b彼此之间,也都分别形成为带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另外各三角形块24b、26a、26b的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但是,如图1所示,塑料瓶10的瓶底部30形成所谓的花瓣底形状。即瓶底部30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的向下方突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脚部31。
该脚部31的个数可为5个到9个。但是,从使塑料瓶10稳定正立的观点以及使轻量化瓶的成型性良好的观点,最优选将脚部31的个数设为5个到7个。
这样的塑料瓶10的大小(容量)没有限定,可以是任意大小的瓶。塑料瓶10的壁厚在变细区域23可为0.07mm至0.40mm,由此能够实现塑料瓶10的轻量化。
这样的塑料瓶10能够通过对瓶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而制造,所述瓶坯是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的。另外作为瓶坯即塑料瓶10的材料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特别是PE(聚乙烯)、PP(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另外,塑料瓶10也可以形成为2层以上的多层成型瓶。即,也可以通过挤出成型或注射成型来形成多层瓶,例如,通过对中间层为MXD6(聚己二酰间苯二甲胺)、MXD6+钴盐、PGA(聚乙醇酸)、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的树脂(中间层)、由3层以上构成的瓶坯进行挤出成型,然后进行吹塑成型,由此形成有阻气性和遮光性的多层瓶。另外,这样的中间层优选设置在塑料瓶10中的至少瓶身部20内。此外,在瓶底部30,优选在除瓶底部30的中央部以外的区域设置中间层。这是由于在瓶箱掉下来等受到冲击时该部分可能会发生脱层(层间剥离)的缘故。为了有阻气性和遮光性,不仅可以使其为多层,而且也可以使用将热塑性树脂彼此掺混在一起的掺混瓶、涂布瓶、蒸镀瓶。
虽然无论填充于塑料瓶10的对象物如何均可,但是最合适的是在填充后通过可以使塑料瓶10内部变为正压的碳酸饮料水、天然发泡水(苏打水)、含氧水、液氮等而使瓶内压正压化的清凉饮料水。这里,塑料瓶10内部变为正压,是指在填充的内容液的液体温度为20℃的情况下,塑料瓶10的内压为1kPa~400kPa。特别是在塑料瓶10的内压为1kPa~150kPa的情况下,容易获得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下来,对由这样的构造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塑料瓶10内填充例如碳酸饮料水、天然发泡水(汽水)、含氧水、绿茶或咖啡等内容液,然后,将液氮填充在液面上空间内而闭盖。此时,通过填充的惰性气体或内容液,塑料瓶10内部变为正压(例如内容液的液体温度为20℃的情况下,刚填充后的内压为1kPa~400kPa)。
由于塑料瓶10内部变为正压,所以塑料瓶10受到从内侧向外侧作用的力,在瓶身部20大致受到从半径方向内侧向外侧作用的压力。在该状态下,填充了内容物的塑料瓶10(饮料制品)被出厂,运输至零售店或放到自动售货机中而销售给消费者。
此时,由于塑料瓶10内部变为正压,所以变细区域23的各三角形块24a、24b、26a、26b膨胀而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面24a1、24b1、26a1、26b1。由此在各棱线24c、24d、26c、26d附近分别形成弯曲面24e、24f、26e、26f。通过各三角形块24a、24b、26a、26b这样向外侧稍微膨胀,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接近圆形(参照图3至图5的虚线)。结果,手握变细区域23时的感觉变得顺滑,容易合手地拿住。另一方面,变细区域23没有较大地变形,所以瓶内部为正压时也能够维持具有外观设计性的瓶身部形状。
在销售后,消费者为了饮用饮料而将饮料制品开盖打开。此时,塑料瓶10的内压下降到大气压。此时,各三角形块24a、24b、26a、26b分别从向外侧膨胀的状态(即凸状面24a1、24b1、26a1、26b1)恢复到原来的平面状。由此,变细区域23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具体地说,上方变细区域24以及下方变细区域26的水平截面复原为星形形状(参照图3以及图4的实线),小直径环状线25的水平截面复原为正多边形形状(参照图5的实线)。这样,通过变细区域23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确保了变细区域23的强度,所以在开盖打开后手握塑料瓶10时的稳定感提高。特别是,即使在闭盖后经过长时间(例如几个月以上)再将塑料瓶10开盖打开的情况下,变细区域23也能够稳定复原到原来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瓶身部20具有包含上方变细区域24以及下方变细区域26的变细区域23,该上方变细区域24由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4a、24b组成;该下方变细区域26由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26a、26b组成。由此,即使在将塑料瓶10形成为薄壁并且其内部为正压、从瓶身部20内侧向外侧受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具有外观设计性的瓶身部形状。另外能够保持塑料瓶10的易拿性(抓握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塑料瓶10形成为薄壁并且其内部为正压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具有外观设计性的瓶身部形状,另外能够保持塑料瓶10的易拿性(抓握性)。特别是,在塑料瓶10的内部为正压时,膨胀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变细区域23,所以能够抑制塑料瓶10的整体高度h2以及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d2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开盖打开后,变细区域23的水平截面复原到原来的形状,所以瓶身部20的强度得到保持,另外能够稳定握住塑料瓶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方变细区域24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24a与向上三角形块24b的构造;下方变细区域26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26a与向上三角形块26b的构造。另外,向下三角形块24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4b隔着棱线24c、24d彼此相邻;向下三角形块26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6b隔着棱线26c、26d彼此相邻。向下三角形块24a、26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4b、26b都分别形成为带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进而,向下三角形块24a、26a以及向上三角形块24b、26b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这样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的作用效果(外观设计性、抓握性、复原性)。
进而棱线24c、24d、26c、26d都不朝向水平方向。因此,即使在塑料瓶10的内部为正压的情况下,变细区域23也难以在高度方向上膨胀,所以能够将塑料瓶10的整体高度变化抑制得较小。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小直径环状线25具有正多边形的水平截面,所以在对瓶内部进行加压或者减压时,能够使作用于变细区域23的力沿着圆周方向均匀扩展,能够使变细区域23难以变形。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抓握适应性的评价)
首先,对下面列举的5种塑料瓶(实施例1、变形例1、变形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分别对瓶内部为正压时的易拿性(抓握适应性)进行评价。
(实施例1)
制作具有图1至图6所示的结构的500ml用的塑料瓶10(实施例1)。在该情况下,通过对18g的瓶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制作塑料瓶10(实施例1)。在实施例1中,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58mm)相对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d2(68mm)的比值(d1/d2)为0.85。该塑料瓶10(实施例1)是比以往一般使用的塑料瓶瓶壁更薄的塑料瓶。另外,在实施例1中,如上所述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64个。
(变形例1)
除了将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减细为40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重量以及壁厚的500ml用的塑料瓶10(变形例1),由于赋形不良,不能进行吹塑成型。
(变形例2)
除了将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变粗至65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重量以及壁厚的500ml用的塑料瓶10(变形例2)。另外,在变形例2中,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65mm)相对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d2(68mm)的比值(d1/d2)为0.96。
(比较例1)
不设置变细区域23,制作圆滑构造的500ml用的塑料瓶(比较例1)。比较例1的塑料瓶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重量以及壁厚。
(比较例2)
不设置变细区域23,制作圆滑构造的500ml用的塑料瓶(比较例2)。在比较例2中,通过对28g的瓶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制作塑料瓶(比较例2)。即比较例2的塑料瓶重量比实施例1的塑料瓶10重。另外,该塑料瓶(比较例2)具有实施例1的塑料瓶的1.5~4倍的厚度
接下来,在除了变形例1以外的其它4种塑料瓶(实施例1、变形例2、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内注入惰性气体,分别使其内压为正压(50kPa)而闭盖。
接下来,对20名参试者实施易拿性评价(5级评价),评价抓握适应性。结果,就如表1的“平均得分”的项目所示那样,判明实施例1的塑料瓶10在抓握适应性的方面最优异。此外,还对这5种塑料瓶的吹塑成型性以及赋形性进行评价(参照表1)。
(三角形块的总数)
接下来,对3种塑料瓶(实施例1、变形例3以及变形例4)评价三角形块的总数变化时的吹塑成型性以及赋形性。
(变形例3)
制作设置于变细区域23的三角形块的总数为20个的500ml用的塑料瓶(变形例3),由于赋形不良,不能进行吹塑成型。
(变形例4)
制作设置于变细区域23的三角形块的总数为100个的500ml用的塑料瓶(变形例4)。该塑料瓶(变形例4)与实施例1的塑料瓶10具有相同重量。
接下来,在上述实施例1的塑料瓶10以及变形例4的塑料瓶内注入惰性气体,分别使其内压为正压(50kPa)而闭盖。
接下来,对这3种塑料瓶(实施例1、变形例3以及变形例4),进行吹塑成型试验。结果,如上所述,变形例3的塑料瓶具有吹塑成型适应性恶化的倾向(参照表1)。另一方面,变形例4的塑料瓶,由于开盖打开时的操作适应性(侧壁强度)下降,抓握适应性下降。
表1
吹塑成型性 | 开盖后抓握适应性 | 平均得分 | |
实施例1 | ○ | ◎ | 4.8 |
变形例1 | × | - | - |
变形例2 | ○ | △ | 2.4 |
比较例1 | ○ | × | 1.6 |
比较例2 | ○ | ○ | 4.1 |
比较例3 | × | - | - |
变形例4 | ○ | × | 1.7 |
接下来,制作下面列举的3中塑料瓶(实施例2、比较例3以及比较例4)。
(实施例2)
制作具有图1至图6所示结构的500ml用的塑料瓶10(实施例2)。在该情况下,通过对18g的瓶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制作塑料瓶10(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变细区域23的直径d1(58mm)相对瓶身部20的最大直径d2(68mm)的比值(d1/d2)为0.85。该塑料瓶10(实施例2)是比以往一般使用的塑料瓶瓶壁更薄的塑料瓶。另外,在实施例2中,如上所述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64个。
(比较例3)
制作变细区域23为圆滑构造的500ml用的塑料瓶(比较例3)。比较例3的塑料瓶具有与实施例2相同重量以及壁厚。
(比较例4)
制作变细区域23为圆滑构造的500ml用的塑料瓶(比较例4)。在比较例4中,通过对28g的瓶坯进行双轴拉伸吹塑成型,制作塑料瓶(比较例4)。即比较例4的塑料瓶重量比实施例2的塑料瓶10重。另外,该塑料瓶(比较例4)具有实施例2的塑料瓶10的1.5~4倍的厚度。
(加压前后的容器尺寸变化的调查)
对上述3种塑料瓶(实施例2、比较例3以及比较例4)分别测定瓶内部为正压时的容器膨胀率。
具体地说,首先测定空瓶状态下的各塑料瓶的容器注满体积,接下来使各塑料瓶内为正压(50kPa)而闭盖。在该状态下将各塑料瓶在22℃下保存9个月,然后测定开盖的状态下的各塑料瓶的容器注满体积。接下来,计算出各塑料瓶的容器膨胀率(%)(参照表2)。另外容器膨胀率(%)通过{(在22℃下保存9个月后开盖的状态下的容器注满体积)/(保存开始前的空瓶状态下的容器注满体积)-1}×100的式子求出。
表2
实施例2 | 比较例3 | 比较例4 | |
容器膨胀率(%) | 3.1 | 5.6 | 0.2 |
结果,实施例2的塑料瓶10虽然比比较例4的塑料瓶重量轻,但仍能够将容器膨胀率抑制得较低。由此,可以认为实施例2的塑料瓶10是复原力高的容器。
(易拿性调查)
接下来,对上述3种塑料瓶(实施例2、比较例3以及比较例4)分别评价易拿性。具体地说,以20~40岁的40名男女参试者为对象,分别对3种塑料瓶评价加压闭盖时的易拿性与开盖后的易拿性。在该情况下,将加压闭盖时的比较例4的瓶设为基准(5.0分),通过减分法以5级进行评价。此时的各评价值的平均值如下所示(参照表3)。
表3
实施例2 | 比较例3 | 比较例4 | |
加压闭盖时(男性) | 5.0 | 5.0 | 5(基准) |
加压闭盖时(女性) | 5.0 | 5.0 | 5(基准) |
开盖后(男性) | 3.2 | 0.7 | 4.8 |
开盖后(女性) | 4.4 | 2.1 | 5.0 |
结果,对于实施例2的塑料瓶10,男女都特别地对开盖后的易拿性评价较高。在与比较例3的塑料瓶比较的情况下,可知,特别是握力较大的男性评价较高。
(爱拿性调查)
接下来,对实施例2的塑料瓶10与比较例3的塑料瓶分别调查爱拿性。具体地说,首先将这2种塑料瓶都摆在商品陈列架上。接下来,以20~40岁的40名男女参试者为对象,各参试者最开始拿的瓶为爱拿性(消费者购买欲)较高的瓶形状(参照表4)。另外,比较例3的塑料瓶与比较例4的塑料瓶,仅厚度不同,所以将比较例4的塑料瓶从对象中排除。
表4
实施例2 | 比较例3 | |
爱拿性(人) | 38 | 2 |
结果得知,实施例2的塑料瓶10为压倒性显眼的(爱拿性较高的)形状。
Claims (15)
1.一种塑料瓶,该塑料瓶具备瓶口部、瓶肩部、瓶身部、瓶底部,其特征在于:
瓶身部具有变细区域,所述变细区域包含上方变细区域和下方变细区域,下方变细区域介有小直径环状线与上方变细区域连接;
小直径环状线具有瓶身部的最小周长;
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上、上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
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下、下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
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由多个平面状的三角形块而成;
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
上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下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向下三角形块的底边以外的边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向上三角形块的底边以外的边也呈向内侧凹进的谷沟状棱线和向外侧凸出的山脊状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在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具有正多边形的水平截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上的变细区域的直径d1相对瓶身部的最大直径d2的比值(d1/d2)为0.60~0.9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32~96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厚度为0.07~0.40mm。
7.一种塑料瓶,该塑料瓶具备瓶口部、瓶肩部、瓶身部以及瓶底部,其特征在于:
瓶身部具有变细区域,所述变细区域包含上方变细区域和下方变细区域,下方变细区域介有小直径环状线与上方变细区域连接;
小直径环状线具有瓶身部的最小周长;
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上、上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
从小直径环状线向下、下方变细区域的周长逐渐变大;
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由被棱线划分开的多个平面状三角形块而成;
在将塑料瓶内加压到1kPa~400kPa的压力时,通过各三角形块膨胀而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状面,并且在三角形块之间的棱线附近形成弯曲面;
在开盖打开塑料瓶时,各三角形块恢复到平面状,保持变细区域的强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均具有沿着圆周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的构造,向下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上方、尖向下,向上三角形块的底边在下方、尖向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上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下方变细区域中的向下三角形块与向上三角形块均隔着棱线彼此相邻,且其中的向下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其中的向上三角形块均为具有一对底角、和顶角的相同形状,一对底角中的任意一底角为90°以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在上方变细区域以及下方变细区域,向下三角形块和向上三角形块分别是非线对称的三角形。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具有正多边形的水平截面。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底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脚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小直径环状线上的变细区域的直径d1相对瓶身部的最大直径d2的比值(d1/d2)为0.60~0.95。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三角形块的总个数为32~96个。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瓶,其特征在于:变细区域的厚度为0.07~0.40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4677A JP5397761B2 (ja) | 2009-08-07 | 2009-08-07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JP184677/2009 | 2009-08-07 | ||
JP2009184667A JP5556083B2 (ja) | 2009-08-07 | 2009-08-07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JP184667/2009 | 2009-08-07 | ||
PCT/JP2010/063355 WO2011016544A1 (ja) | 2009-08-07 | 2010-08-06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81991A true CN102481991A (zh) | 2012-05-30 |
CN102481991B CN102481991B (zh) | 2014-09-03 |
Family
ID=43544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3493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1991B (zh) | 2009-08-07 | 2010-08-06 | 塑料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81991B (zh) |
WO (1) | WO20110165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64984A (zh) * | 2018-01-19 | 2018-04-27 | 齐建军 | 一种新型的封闭式复合塑料检查井及其制作工艺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2994A (en) * | 1973-02-22 | 1975-03-25 | Robert W Hyde | Collapsible can |
US4790361A (en) * | 1986-07-25 | 1988-12-13 | Containers Unlimited | Collapsible carbonated beverage container |
JPH08207919A (ja) * | 1995-02-07 | 1996-08-13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耐圧自立型ボトル |
JP2001315740A (ja) * | 2000-04-28 | 2001-11-13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合成樹脂製容器 |
JP2006315693A (ja) * | 2005-05-10 | 2006-11-24 | Suntory Ltd | 樹脂製収納容器 |
JP2007076717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Coca Cola Co:The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2010
- 2010-08-06 CN CN201080034939.XA patent/CN10248199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06 WO PCT/JP2010/063355 patent/WO20110165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2994A (en) * | 1973-02-22 | 1975-03-25 | Robert W Hyde | Collapsible can |
US4790361A (en) * | 1986-07-25 | 1988-12-13 | Containers Unlimited | Collapsible carbonated beverage container |
JPH08207919A (ja) * | 1995-02-07 | 1996-08-13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耐圧自立型ボトル |
JP2001315740A (ja) * | 2000-04-28 | 2001-11-13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合成樹脂製容器 |
JP2006315693A (ja) * | 2005-05-10 | 2006-11-24 | Suntory Ltd | 樹脂製収納容器 |
JP2007076717A (ja) * | 2005-09-16 | 2007-03-29 | Coca Cola Co:The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64984A (zh) * | 2018-01-19 | 2018-04-27 | 齐建军 | 一种新型的封闭式复合塑料检查井及其制作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16544A1 (ja) | 2011-02-10 |
CN102481991B (zh) | 2014-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74036B1 (en) | Channel features for pressurized bottle | |
US7051892B1 (en) | Water bottle for a dispenser | |
CN104540741B (zh) | 吹塑瓶、制作方法及模具 | |
CN102556461B (zh) | 树脂制容器 | |
CN104271454B (zh) | 具有改善的耐真空性的容器 | |
US20150001172A1 (en) | Load-bearing and vacuum-resistant containers | |
EP2555984B1 (en) | Petaloid base for a self-standing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therefor | |
WO2011007734A1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2008030836A (ja) | 合成樹脂製容器 | |
US20160311570A1 (en) | Lightweight containers with improved load resistance | |
JP6421581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CN102481991A (zh) | 塑料瓶 | |
JP5556083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7180254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2016132501A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5424100B2 (ja) | 耐圧用ボトル | |
RU2299162C2 (ru) | Пластмассовая бутылка | |
EP3849920B1 (en) | Plastic aerosol bottle | |
JP2018108830A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及び充填体 | |
JP5428604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7085106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5722529B2 (ja) | 耐圧用ボトル | |
JP5370835B2 (ja) | 耐圧用ボトル | |
JP2011037464A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2018030629A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及び充填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