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9860A - 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9860A
CN102469860A CN200980160668XA CN200980160668A CN102469860A CN 102469860 A CN102469860 A CN 102469860A CN 200980160668X A CN200980160668X A CN 200980160668XA CN 200980160668 A CN200980160668 A CN 200980160668A CN 102469860 A CN102469860 A CN 102469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head
mentioned
slide fastener
main body
cas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06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9860B (zh
Inventor
槻庆一
小泽贵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69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9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9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98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2"Two-way" or "double-acting"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10Slide fasteners with a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 on each stringer ta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4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with quick opening devices
    • A44B19/388Bottom end stop means for quick opening slide fasten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09Plural independently movable sli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aligning means attached to ends of interlock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拉链(1、81、91)设有左右一对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2a、2b)、箱棒(4、82、92)、插棒(5)以及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上述第一拉头(6a)比上述第二拉头(6b)更靠上述箱棒(4、82、92)侧配置。另外,上述箱棒(4、82、92)具有箱棒主体(41、83、93)、配置在该箱棒主体(41、83、93)的前端侧的止挡部(42)、以及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41、83、93)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的对上述第二拉头(6b)的滑动进行抑制的抑制部(43、84、94)。另外,上述箱棒主体(41、83、93)具有主体区域(41a、83a、93a)和切去区域(41b、83b、93b),该切去区域(41b、83b、93b)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上述抑制部(43、84、94)仅突出设置在上述切去区域(41b、83b、93b)内。这样,即使在制造拉链(1、81、91)时箱棒(4、82、92)、第二拉头(6b)的尺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也不会降低第二拉头(6b)的滑动性、操作性,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后的插棒(5)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

Description

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该拉链具有设于一方的拉链链带上的插棒、设于另一方的拉链链带上的箱棒、以及以后口彼此相向的朝向配置的上下一对拉头,由此能够进行脱离嵌插操作。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开闭衣物的左右前身片,多使用具备脱离嵌插件的拉链。另外,例如作为主要用于长上衣、滑雪服等的拉链,已知如下这样的拉链,该拉链为了提高衣物的功能性、设计性,不仅能够从拉链牙链的一端(上端)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齿列分离,而且从另一端(下端)也能够分离。能够从两端将这样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分离的拉链也被称为反开拉链。
这样的能够反开的拉链的一例公开于日本特开2009-95425号公报(专利文献1)。
如图16及图17所示,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具备:具有拉链齿列103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102、配置在右侧的拉链链带102上的箱棒104、配置在左侧的拉链链带102上的插棒105、及能够沿拉链齿列103滑动地配置的第一拉头(下拉头)106a和第二拉头(上拉头)106b。
另外,左右的各拉链链带102具有拉链布带107和拉链齿列103,该拉链布带107在相向的布带侧缘具有芯线部107a;该拉链齿列103在该拉链布带107的包含芯线部107a的布带侧缘部(拉链齿安装部)安装有多个拉链齿而形成。另外,在左右的拉链齿列103的前端配置有防止第二拉头106b的脱落的止件108。
上述箱棒104从配置在右侧的拉链链带102上的拉链齿列103的后端连续地延伸设置。该箱棒104具有箱棒主体111、止挡部112、三角形的第一卡定片113以及抑制部114;该箱棒主体111固定在右侧拉链布带107的包含芯线部107a的布带端缘部上;该止挡部112配置在该箱棒主体111的后端部上,使得第一拉头106a碰撞而使其停止,从而防止该第一拉头106a的脱落;该第一卡定片113从箱棒主体111的与插棒105相向的面突出;该抑制部114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111中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正面及反面上,对第二拉头106b的滑动进行抑制。
在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如上述那样形成抑制部114,由此,当沿拉链齿列103使第一拉头106a及第二拉头106b下降到箱棒104侧的末端位置而保持于箱棒104时,箱棒104的抑制部114与第二拉头106b的拉头胴体内面紧贴,增大第二拉头106b对于箱棒104的摩擦力。
这样,使第二拉头106b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抑制第二拉头106b自由滑动。通过该构成,获得以下说明的那样的效果。
例如,在能够反开的拉链101用于长外衣等的场合,该拉链101的插棒105及箱棒104一般配置在长外衣的前身片的下端部的位置。因此,在长外衣的穿衣者关闭左右的拉链链带102的场合下,使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沿拉链齿列103下降到配置有箱棒104的末端位置后,进行将插棒105插入到该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拉链齿引导路内的操作。
此时,穿衣者为了容易进行将插棒105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操作,朝前方折回长外衣的底襟,使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朝向反转。另外,有时形成为将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抬起到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状态,将插棒105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在该场合下,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位置关系反转,所以,插棒105从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下方侧进行插入。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将箱棒104及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抬起到了容易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的位置的场合下,若未预先用手指支承住第一拉头106a、第二拉头106b,则第一拉头106a、第二拉头106b从能够插入插棒105的箱棒侧末端位置(以下将该位置记载为插棒插入位置)由自重朝下方移动而会偏移。
如果这样地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位置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偏移,则当将插棒105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插棒105会与对方的拉链齿列103、箱棒104干涉,存在不能将插棒105充分地插入到规定的位置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由于如上述那样箱棒104具有抑制部114,所以,利用抑制部114与第二拉头106b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将第二拉头106b保持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使第二拉头106b的相对的位置稳定。与此相随,能够抑制第二拉头106b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自由地滑动。
因此,在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之前,即使穿衣者使箱棒104及第一和第二拉头106a、106b反转,抬起到插棒105的插入操作容易进行的位置,也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从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偏移。因此,此后当将插棒105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内时,能够顺利地进行插棒105的插入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54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拉链101中,例如在箱棒104、插棒105由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场合下,通过将成形为规定形状的金属制的箱棒构件紧固到拉链布带107的侧端缘而将箱棒104、插棒105固定在拉链布带107上。然而,存在如下的情况:由上述那样的紧固加工固定了的箱棒104等的尺寸精度不高,在例如箱棒104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产生偏差。
另外,在制造用于该拉链101的第一及第二拉头106a、106b的场合下,具有上下翼板等的拉头胴体使用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材料进行压铸成形而进行制作。在该场合下,存在如下情况:在进行压铸成形后的冷却时,因金属的热收缩使得拉头胴体中的各部位的尺寸变化。
另外,存在如下情况:在由上述那样的压铸成形获得了的金属制的拉头胴体上例如一体化地成形用于安装拉片的拉片安装柱。在该场合下,通过在将拉片保持于拉头胴体的拉片安装柱上的状态下,使该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等,从而组装拉头。
另一方面,在例如成为拉片安装柱的拉片安装构件(有时也称为盖构件)与金属制的拉头胴体分开成形的场合下,通过在将拉片保持于拉片安装构件上的状态下,将该拉片安装构件紧固在拉头胴体上等,从而组装拉头。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使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而组装拉头的场合下、将拉片安装构件紧固而组装拉头的场合下,存在如下情况:当使拉片安装柱产生塑性变形时或将拉片安装构件紧固时,拉头胴体的上翼板等受到应力而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对于被组装了的拉头而言,尺寸精度也不高,例如在拉头胴体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拉链齿引导路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产生偏差。
而且,存在如下情况:在如上述那样在箱棒104的尺寸(特别是箱棒104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第二拉头106b的尺寸(特别是拉头胴体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下,设在箱棒104上的抑制部114不能有效地作用。
例如,在突出设置在箱棒104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114的顶部之间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相对于第一拉头106a或第二拉头106b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变得过大的场合下,存在如下之类的问题:在箱棒104的抑制部114进入到了第一拉头106a或第二拉头106b的拉链齿引导路内时,第一拉头106a或第二拉头106b的滑动阻力急剧增大,导致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下降。
另一方面,在突出设置在箱棒104的上下表面的抑制部14的顶部之间的链带正反方向的尺寸相对于第二拉头106b的上下翼板间的间隔变得过小的场合下,存在如下之类的问题:不能充分地获得箱棒104的抑制部114与第二拉头106b之间的摩擦力,不能在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106b。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作出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即使在箱棒、拉头的尺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也不降低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拉头,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拉链能够进行脱离嵌插操作,作为基本构成,其具备:在左右的拉链布带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上具有拉链齿列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从上述第一拉链链带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箱棒、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中的上述拉链齿列的一端延伸设置的插棒、以及能够沿上述拉链齿列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上述第一拉头以上述第一及第二拉头的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与上述第二拉头相比更靠上述箱棒侧配置;上述箱棒具有箱棒主体、止挡部及抑制部,该箱棒主体固定在上述拉链布带上,该止挡部配置在该箱棒主体的前端侧,使得上述第一拉头碰撞而使其停止,该抑制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与上述第二拉头的拉头胴体内面紧贴,对该第二拉头的滑动进行抑制;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上述箱棒主体具有主体区域和切去区域,该主体区域将上述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与插棒相向的一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该切去区域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上述箱棒主体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上述抑制部仅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述切去区域内。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上述抑制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使从该顶部向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上述突出高度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上述箱棒主体在比上述抑制部更靠布带内侧处,具有沿上述抑制部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了的缝隙。
另外,优选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上述箱棒在比上述抑制部更靠箱棒前端侧的位置具有隆起部,该隆起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与上述第一拉头中的上述拉头胴体内面紧贴而抑制该第一拉头的滑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拉链中,配置在第一拉链链带上的箱棒具有箱棒主体、止挡部及抑制部,该箱棒主体固定在拉链布带上,该止挡部配置在箱棒主体的前端侧,该抑制部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对第二拉头的滑动进行抑制。另外,箱棒主体具有主体区域和切去区域,该主体区域将拉链布带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与插棒相向的一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该切去区域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箱棒主体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另外,抑制部仅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的切去区域内。
通过这样构成本发明的拉链,能够使箱棒主体的切去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产生弹性变形,使抑制部在上下方向上产生位移。因此,例如即使在箱棒、拉头的尺寸产生偏差,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的顶部之间的链带正反方向的尺寸相对于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变大的场合下,在箱棒的抑制部进入到了拉头的拉链齿引导路内时,也容易向拉链布带侧产生位移。因此,能够防止在箱棒的抑制部与拉头之间作用过大的摩擦力而使得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下降。
另一方面,例如考虑到箱棒、拉头的尺寸精度等,将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的顶部之间的布带正反方向的尺寸预先设定地比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变大,由此,即使在箱棒、拉头的尺寸产生偏差,也能够防止突出设置在箱棒的上下表面上的隆起部的顶部之间的尺寸比拉头的上下翼板之间的间隔小。
因此,当第二拉头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利用箱棒主体中的切去区域的弹性力等,能够切实地在抑制部与第二拉头之间产生适度的摩擦力。这样,箱棒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所以,能够在此后顺利地进行将插棒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的操作、从第一及第二拉头将插棒拔出的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可形成这样的构成,即,上述抑制部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使从该顶部向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上述突出高度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通过这样构成拉链,在例如使第一拉头滑动的场合下,当使抑制部从第一拉头的肩口或后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内时,能够防止抑制部与第一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干涉,使第一拉头顺利地滑动。另外,第二拉头也同样,当使抑制部从第二拉头的后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内时,能够防止抑制部与第二拉头的上下翼板的干涉,使第二拉头顺利地滑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能够形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上述箱棒主体在比上述抑制部更靠布带内侧处具有沿上述抑制部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了的缝隙。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更容易产生位移地形成抑制部,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下降。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中,能够形成为这样的构成,即,上述箱棒在比上述抑制部更靠箱棒前端侧的位置具有隆起部,该隆起部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与上述第一拉头中的上述拉头胴体内面紧贴而抑制该第一拉头的滑动。通过这样构成拉链,能够由隆起部稳定地保持已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的第一拉头。因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拔出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拉链的主视图。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箱棒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的插棒的立体图。
图4为说明第一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为图4所示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6为说明第一及第二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放大地表示第二拉头被保持在了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时的隆起部的剖视图。
图8为说明将插棒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内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9为表示将插棒插入到了第一及第二拉头内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使第二拉头向前方滑动而使左右的拉链齿列啮合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箱棒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在实施例1的变形例中第一拉头被保持在了插棒插入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例1的另一变形例的拉链的剖视图。
图14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2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3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6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以往的能够反开的拉链的主视图。
图17为表示以往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具体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例进行任何限定,只要实质性地具有与本发明相同的构成而且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则可进行多种变更。
例如,在以下的实施例中,说明在右侧的拉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箱棒,在左侧的拉链链带的后端侧配置插棒的场合。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插棒被配置在右侧的拉链链带,箱棒被配置在左侧的拉链链带的场合,或者箱棒、插棒被配置在拉链链带的前端侧的场合,也同样能够适用。
实施例1
图1为省略了一部分地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拉链的主视图。另外,图2为表示该拉链具有的箱棒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该拉链具有的插棒的立体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指拉链中的拉链布带的长度方向,设对于拉链齿列3配置止件8的一侧为前方,配置箱棒4及插棒5的一侧为后方。左右方向指拉链布带的布带宽度方向,从正面(表面侧)观看拉链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为左方及右方。上下方向指与拉链布带的布带面垂直的布带正反方向,设对于拉链布带配置拉头的上翼板的一侧为上方,配置拉头的下翼板的一侧为下方。
本实施例1的拉链1具有配置了拉链齿列3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2,从右侧拉链链带2a(第一拉链链带)中的拉链齿列3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的箱棒4,从左侧拉链链带2b(第二拉链链带)中的拉链齿列3的后端连续地设置的插棒5,以及能够沿拉链齿列3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
在这里,第一拉头6a为配置在箱棒4侧的反开用的拉头(所谓下拉头),第二拉头6b为配置在后述的止件8侧的拉头(所谓上拉头)。
左右的拉链链带2分别具有纤维制的拉链布带7、配置在该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缘部的拉链齿列3、以及固定在该拉链齿列3的前端的止件8。在该场合,左右的各拉链布带7在相向的布带侧端缘具有芯线部7a。
另外,沿这些拉链布带7的包含芯线部7a的布带侧缘部(拉链齿安装部)隔开一定间隔地安装多个拉链齿9,形成拉链齿列3。另外,在拉链布带2的后端部的正反面上粘贴树脂制薄膜,形成加强部10。
构成拉链齿列3的各拉链齿9具有被固定在拉链布带7上的腿部和从腿部朝布带外方延伸的啮合头部。这样的拉链齿9例如由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构成,通过将具有规定形状的Y字形的拉链齿元件紧固在拉链布带7上而进行安装。在本发明中,拉链齿列的形态、材质不特别限定,可任意地变更。
配置在右侧拉链链带2a的箱棒4和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2b的插棒5通过紧固由铜合金、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规定形状的箱棒构件及插棒构件,从而被固定在拉链布带7上。
另外,箱棒4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固定在拉链布带7的包含芯线部7a的布带侧缘部的箱棒主体41,配置在箱棒主体41的后端侧的钩状的止挡部42,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上的抑制部43及隆起部44,以及从箱棒主体41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呈三角形状突出的第一卡定片45。
箱棒4的箱棒主体41具有主体区域41a和切去区域41b,该主体区域41a将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该切去区域41b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去除了箱棒主体41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
即,箱棒主体41的主体区域41a具有上表面部、下表面部、以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而切去区域41b未设置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仅具有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因此,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成为露出了拉链布带7的芯线部7a的侧面侧的状态。而且,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包含钩挂到台阶部的弯曲部分,上述台阶部形成于拉链布带7中的芯线部7a的布带内侧。
箱棒4的止挡部42形成为从箱棒主体41朝布带内侧弯曲的钩状,具有使得在拉链齿列3上滑动的第一拉头6a碰撞(参照图4)而使该第一拉头6a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的功能。
箱棒4的抑制部43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41中的切去区域41b内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上,形成于上表面侧的抑制部43和形成于下表面侧的抑制部43以拉链布带7为中心对称地形成。
在该场合下,箱棒主体41中的切去区域41b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容易因弹性变形在上下方向挠曲,所以,能够容易地使抑制部43在上下方向上(特别是向拉链布带7侧)相对地产生位移。另外,配置在上下表面的抑制部43还向箱棒主体41的前端面侧延伸设置,与配置在拉链齿列3的最靠箱棒4侧的拉链齿9(以下将该拉链齿9称为第一拉链齿9)接触地配置。
另外,抑制部43具有从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43a和从该顶部43a朝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突出高度的弯曲部43b。在该场合下,从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的抑制部43的顶部43a到形成于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的抑制部43的顶部4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中的后述的上翼板63的内面(平面部69a)与下翼板64的内面(平面部69a)之间的距离稍大地进行设定。
箱棒4的隆起部44在箱棒主体41中的主体区域41a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在箱棒主体41的整个布带宽度方向上形成。这些隆起部44设置在当使得第一拉头6a碰撞于止挡部42而使其停止时,隆起部44与第一拉头6a的后述的倒角部69b紧贴的位置。
另外,该隆起部44具有从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和从该顶部朝箱棒主体41的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及箱棒前端部逐渐减小突出高度的弯曲部,当以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观看时呈半圆形状。
在该场合下,从形成于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侧的隆起部44的顶部到形成于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44的顶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63的内面与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稍大地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1中的抑制部43及隆起部44设于箱棒主体41的上下两面,但在本发明中,抑制部43及隆起部44也可仅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在该场合下,在箱棒4中,从抑制部43的顶部到箱棒主体41中的相反侧的面(未形成抑制部43的一侧的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及从隆起部44的顶部到箱棒主体41中的相反侧的面(未形成隆起部44的一侧的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63的内面与下翼板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大。
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5在箱棒主体41中的主体区域41a的前部侧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方向中的中间部从插棒相向侧的侧面朝插棒5突出地形成。另外,在该第一卡定片45的前端设置与布带宽度方向平行的前端面。而且,第一卡定片45的前端面与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的切去面(后端面)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配置在左侧拉链链带2b上的插棒5具有:固定在左侧拉链布带7的包含芯线部7a的布带端缘部上的插棒主体51;与该插棒主体51的上表面平行地朝箱棒4侧延伸设置的引导片52;从插棒主体51的前端部朝箱棒4侧延伸设置,与引导片52的前端一体地形成的平板状的第二卡定片53;以及突出设置在第二卡定片53的前面侧,与配置在右侧拉链链带的最靠箱棒4侧的拉链齿9卡合的突起部54。另外,在插棒主体51的箱棒相向面上,形成当如后述那样将插棒5插入到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时用于避免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5与插棒主体51干涉的避让槽55。
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分别具有由铝合金、锌合金等金属构成的拉头胴体61和拉片62。拉头胴体61具有:上下翼板63、64,在拉头端部连接该上下翼板63、64的连接柱65,设在上下翼板63、64的各左右侧缘的凸缘66,以及立设在上翼板63的表面(上表面)上的拉片安装柱67。拉片6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片安装柱67上。
另外,在拉头胴体61的配置了连接柱65的一侧的端部在左右形成肩口,并且在其相反侧的端部形成后口。在拉头胴体61内,设置使左右的肩口与后口连通、在正视时大致为Y字形的拉链齿引导路68。
另外,在上翼板63及下翼板64的内面(拉链齿引导路68侧的壁面)上,形成上下翼板63、64的板厚为一定的平面部69a和使得上下翼板63、64的板厚朝后口逐渐减小的倒角部69b。而且,在本实施例1的拉链1中,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以相互的后口相对的朝向配置。
这样的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使用与以往同样的方法制作。具体地说,首先,用压铸成形制作未配置拉片安装柱67的状态的拉头胴体61。另外,同时由压力成形制作构成拉片安装柱67的图中未表示的拉片安装构件。
接着,在将拉片62保持于图中未表示的拉片安装构件的状态下,将该拉片安装构件紧固在拉头胴体61上,形成拉片安装柱67。这样,组装将拉片62安装在了拉头胴体61的拉片安装柱67上的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
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说明了箱棒4、插棒5、第一拉头6a、及第二拉头6b都由金属形成的场合,但在本发明中,箱棒、插棒、第一拉头、及第二拉头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箱棒、插棒也能够通过将聚酰胺、聚缩醛、聚丙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注射成形在拉链布带上等而形成。另外,第一及第二拉头也能够通过如下这样的方法等制造:注射成形热塑性树脂,形成拉头胴体、拉片、拉片安装构件等部件,此后,将获得了的部件组装。
下面,对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例1的拉链1,说明从左右的拉链链带2打开着的状态关闭该拉链链带2时的操作。
首先,使第一拉头6a沿右侧拉链链带2a的拉链齿列3朝后方(箱棒4侧)滑动,直到移动到第一拉头6a的肩口侧与箱棒4的止挡部42抵接的位置(插棒插入位置)为止。
此时,首先,箱棒4的抑制部43相对于第一拉头6a从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然后,该抑制部43通过拉链齿引导路68,从第一拉头6a的后口排出。
在这里,抑制部43如上述那样配置在箱棒主体41中的侧面部被去除了的切去区域41b内。因此,当箱棒4的抑制部43通过第一拉头6a的拉链齿引导路68时,箱棒主体41中的切去区域41b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被推入于纤维性的芯线部7a中,使该芯线部7a局部地凹下,从而容易挠曲,所以,能够使抑制部43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这样,即使例如在制造拉链1时箱棒4、第一拉头6a的尺寸产生误差的场合下,也能够防止产生抑制部43钩挂到第一拉头6a上等问题。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中,在抑制部43中,弯曲部43b在布带长度方向形成,所以,抑制部43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6a,能够顺利地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
接着,配置在箱棒4的主体区域41a中的隆起部44相对于第一拉头6a从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此时,隆起部44如上述那样,当在沿布带长度方向的剖视图中观看时具有半圆形状。因此,隆起部44不会钩挂到第一拉头6a,能够从该第一拉头6a的肩口顺利地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
另外,进入到了第一拉头6a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的隆起部44一边在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内面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69a上滑动,一边朝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相对地移动。因此,隆起部44与上下翼板63、64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对于第一拉头6a的滑动操作施加阻力。
此后,在第一拉头6a碰撞于止挡部42而停止时或正要碰撞停止之前,箱棒4的隆起部44从上翼板内面及下翼板内面的平面部69a到达倒角部69b,在隆起部44紧贴于倒角部69b的状态下,进入到由倒角部69b形成的空间部(参照图4及图5)。这样,能够将第一拉头6a保持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
另外,在该场合下,当箱棒4的隆起部44从第一拉头6a的平面部69a移动到了倒角部69b时,隆起部44与上下翼板63、64之间的摩擦力在瞬间减少,所以,能够对用于滑动第一拉头6a的操作施加“咔嚓”这样的感觉。这样,拉链1的使用者能够确认第一拉头6a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
接下来,在将第一拉头6a保持在了插棒插入位置后,使第二拉头6b朝后方(箱棒4侧)滑动,使第二拉头6b抵接在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端部,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
此时,配置于箱棒4的抑制部43从第二拉头6b的后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在这里,由于抑制部43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弯曲部43b,所以,能够顺利地进入到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
另外,抑制部43配置在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内,而且形成在箱棒主体41的上下表面的抑制部43的顶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拉头6b中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之间的距离稍大。
因此,即使例如在制造拉链1时箱棒4、第二拉头6b的尺寸存在误差的场合下,当箱棒4的抑制部43通过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时,也能够利用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中的弹性力,使抑制部43稳定地与第二拉头6b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滑动接触。
另一方面,通过抑制部43与第二拉头6b接触而受到应力,如图7所示那样,箱棒主体41中的切去区域41b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被推压到芯线部7a中,容易挠曲,所以,抑制部43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为此,能够防止产生抑制部43与第一拉头6a干涉而钩挂住等问题。
另外,当第二拉头6b抵接于第一拉头6a而在插棒插入位置停止时,抑制部43与第二拉头6b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接触,在第二拉头6b与隆起部44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能够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参照图6及图7)。
在如上述那样使第二拉头6b滑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与第一拉头6a抵接了的场合下,拉链齿列3例如按图6所示那样沿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相对于箱棒4向右侧弯曲。此时,在本实施例1中,抑制部43如上述那样延伸设置到箱棒主体41的前端面侧,与拉链齿列3的第一拉链齿9接触,第一拉链齿9与箱棒主体41的前端面相互离开地配置。
因此,本实施例1的第一拉链齿9,与例如第一拉链齿与箱棒主体的前端面整体接触的场合相比,能够相对于箱棒主体41使其姿势更自由地倾斜。这样,能够容易地使拉链齿列3沿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弯曲,所以,能够防止在插棒插入位置处第二拉头6b的姿势倾斜。另外,能够提高使第二拉头6b从插棒插入位置向前方(拉链齿列啮合方向)滑动时的第二拉头6b的滑动性。
接着,如图8所示那样,使插棒5从第二拉头6b的肩口插入到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及第一拉头6a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此时,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如上述那样在正常的插棒插入位置处稳定地受到保持。
因此,插棒5不会在途中钩挂到右侧拉链链带2a的拉链齿列3、箱棒4,能够将插棒5顺利而且稳定地插入到插棒5的第二卡定片53抵接于箱棒4的第一卡定片45的位置(参照图9)。
此后,从图9的状态使第二拉头6b沿拉链齿列3朝前方滑动,由此,啮合左右的拉链齿列3,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关闭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2a(参照图10)。
再往后,使保持在插棒插入位置(箱棒4侧的末端位置)的第一拉头6a沿拉链齿列3朝前方滑动,从而如图1所示那样容易地使关闭着的右侧及左侧拉链链带2a、2b从箱棒4及插棒5侧的端部(后端部)打开。
下面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从右侧及左侧拉链链带2a、2b反开着的状态,使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2a完全地分离而打开的场合。
首先,一边使第一拉头6a沿拉链齿列3朝后方滑动而使左右的拉链齿列3啮合,一边使第一拉头6a移动到抵接于箱棒4的止挡部42的插棒插入位置。此时,箱棒4的抑制部43不会产生钩挂到第一拉头6a等问题地一边与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滑动接触,一边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在拉链齿引导路68内通过,从该第一拉头6a的后口排出。
接着,箱棒4的隆起部44从第一拉头6a的肩口进入到拉链齿引导路68内,一边与上翼板63内面的平面部69a滑动接触一边朝后口侧相对地移动。而且,当第一拉头6a碰撞到止挡部42而停止时或正要碰撞停止之前,隆起部44从上下翼板63、64的平面部69a到达倒角部69b,与该倒角部69b紧贴。这样,第一拉头6a的滑动受到抑制,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6a与止挡部42接触的状态。
然后,朝后方滑动第二拉头6b,从而将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齿列分离,进而使第二拉头6b在抵接于第一拉头6a的后口侧端部的位置(插棒插入位置)处停止。此时,箱棒4的抑制部43不会产生钩挂到第二拉头6b等问题地被推压接触于第二拉头6b中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因此,在隆起部44与第二拉头6b的下翼板63、64之间产生摩擦力,能够在插棒插入位置处保持第二拉头6b。
此后,从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将插棒5拔出。此时,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被保持在各自的插棒插入位置处,所以,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将插棒5拔出。这样,能够顺利而且稳定地将左侧拉链链带2b和右侧拉链链带2a打开。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本实施例1的拉链1,即使在箱棒4、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的尺寸产生偏差的场合下,也能够使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在上下方向上容易产生弹性变形,使抑制部43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因此,能够防止抑制部43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而使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下降。
另外,抑制部43当进入到了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时,能够利用箱棒主体41的切去区域41b中的弹性力,使抑制部43与第二拉头6b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稳定地滑动接触。因此,当第二拉头6b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能够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因此,能够在此后顺利地进行插棒的插入操作或拔出操作,容易地对左右的拉链链带2进行开闭。
在该实施例1中,说明了在箱棒4中具有半圆形截面的隆起部44相对于第一拉头6a形成在规定的位置的场合。然而,在本发明中,隆起部44的配置位置、形态等不特别限定。
例如在本发明中,如在图11及图12中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那样,能够在箱棒主体41的前端部将隆起部47形成得较小。在该场合下,从形成于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侧的隆起部47的顶部到形成于箱棒主体41的下表面侧的隆起部47的顶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成比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63的平面部69a与下翼板64的平面部69a之间的距离稍大。
因此,当隆起部47进入到了第一拉头6a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时,配置于箱棒主体41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隆起部47与第一拉头6a中的上翼板63及下翼板64的平面部69a滑动接触,产生摩擦力。因此,当第一拉头6a移动到了插棒插入位置时,能够利用隆起部47与第一拉头6a之间的摩擦力,在该位置处稳定地保持第一拉头6a。
另外,在本发明中,隆起部的布带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不仅能够形成为半圆形,而且能够形成三角形或矩形。另外,根据拉链的用途等,也能够例如如图13所示那样不形成隆起部44地构成箱棒4。
对于这样的隆起部的配置位置、形态等,在后述的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也同样地不受到限定。
实施例2
图14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2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箱棒82中的箱棒主体83的切去区域83b的形态与抑制部84的形态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箱棒4的箱棒主体42及抑制部43不同。
对于本实施例2中的箱棒主体83的切去区域83b及抑制部84以外的构成,基本上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拉链1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2的拉链81中,具有与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了的构件同样的构成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表示,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2的箱棒主体83具有将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的主体区域83a和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将箱棒主体81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去除了的切去区域83b。
另外,在箱棒主体81的切去区域83b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中,比抑制部84更靠与插棒5相向的一侧的部分也被切去,抑制部84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与箱棒主体83的切去区域83b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形成在同一平面上。
另外,在箱棒主体83的切去区域83b中,在比抑制部84更靠布带内侧的位置,沿抑制部84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缝隙85。通过具有这样的缝隙85,能够在上下方向更容易挠曲地构成箱棒主体83的突出设置着抑制部84的部分,所以,能够更容易地使抑制部84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
通过这样构成本实施例2的拉链81,即使在箱棒4、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的尺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下,也能够更容易地使抑制部84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因此,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产生抑制部43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等问题。
另外,当抑制部84进入了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时,利用箱棒主体81的弹性力等与第二拉头6b的上下翼板63、64的内面稳定地滑动接触。因此,当第二拉头6b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能够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
实施例3
图15为放大地表示实施例3的箱棒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3的拉链91中,箱棒92中的箱棒主体93的切去区域93b的形态及抑制部94的形态也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但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实施例1的拉链1基本上相同的构成。
本实施例3的箱棒主体93具有将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插棒相向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的主体区域93a和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的、将箱棒主体93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去除了的切去区域93b。
另外,在箱棒主体93的切去区域93b中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中,比抑制部94更靠与插棒5相向的一侧的部分被切去。另外,在箱棒主体93中,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形成了抑制部94的区域以从拉链布带7的芯线部7a离开的方式局部升起地形成。因此,在箱棒主体93的上表面部反面及下表面部反面与拉链布带7的芯线部7a之间形成间隙95。
抑制部94突出设置在箱棒主体93的上表面部及下表面部,该抑制部94的顶部94a在正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地形成。另外,抑制部94具有从顶部94a朝后方侧及布带内方侧逐渐减小其突出高度的倾斜部94b。
通过这样构成本实施例3的拉链91,即使在箱棒92、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的尺寸产生了偏差的场合下,也能够与上述实施例1及2同样,容易地使抑制部94向拉链布带7侧产生位移。特别是在本实施例3中,在箱棒主体93的形成有抑制部94的区域中,如上述那样在与芯线部7a之间形成间隙95,所以,能够更容易地朝该间隙95使抑制部94产生位移。这样,能够更切实地防止抑制部94钩挂到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而使拉头的滑动性、操作性下降。
另外,当第二拉头6b移动到插棒插入位置而停止了时,能够利用抑制部94与第二拉头6b之间的摩擦力,在该插棒插入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二拉头6b。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由于在抑制部94形成了倾斜部94b,所以,当抑制部94顺利地进入到第一拉头6a或第二拉头6b的拉链齿引导路68内时,能够使得抑制部94更顺利地进入。
符号的说明
1     拉链
2     拉链链带
2a    右侧拉链链带
2b    左侧拉链链带
3     拉链齿列
4     箱棒
5     插棒
6a    第一拉头
6b    第二拉头
7     拉链布带
7a    芯线部
8     止件
9     拉链齿
10    加强部
41    箱棒主体
41a   主体区域
41b   切去区域
42    止挡部
43    抑制部
43a   顶部
43b   弯曲部
44    隆起部
45    第一卡定片
47    隆起部
51    插棒主体
52    引导片
53    第二卡定片
54    突起部
55    避让槽
61    拉头胴体
62    拉片
63    上翼板
64    下翼板
65    连接柱
66    凸缘
67    拉片安装柱
68    拉链齿引导路
69a   平面部
69b   倒角部
81    拉链
82    箱棒
83    箱棒主体
83a   主体区域
83b   切去区域
84    抑制部
85    缝隙
91    拉链
92    箱棒
93    箱棒主体
93a   主体区域
93b   切去区域
94    抑制部
94a   顶部
94b   倾斜部
95    间隙

Claims (4)

1.一种拉链,其是能够进行脱离嵌插操作的拉链(1、81、91),其具备:在左右的拉链布带(7)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上具有拉链齿列(3)的一对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2a、2b)、从上述第一拉链链带(2a)中的上述拉链齿列(3)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箱棒(4、82、92)、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2b)中的上述拉链齿列(3)的一端延伸设置的插棒(5)、以及能够沿上述拉链齿列(3)滑动地配置的一对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
上述第一拉头(6a)以上述第一及第二拉头(6a、6b)的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与上述第二拉头(6b)相比更靠上述箱棒(4、82、92)侧地进行配置;
上述箱棒(4、82、92)具有箱棒主体(41、83、93)、止挡部(42)以及抑制部(43、84、94),上述箱棒主体(41、83、93)固定在上述拉链布带(7)上,上述止挡部(42)配置在该箱棒主体(41、83、93)的前端侧,使得上述第一拉头(6a)碰撞而使其停止,该抑制部(43、84、94)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41、83、93)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与上述第二拉头(6b)的拉头胴体(61)内面紧贴,对该第二拉头(6b)的滑动进行抑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棒主体(41、83、93)具有主体区域(41a、83a、93a)和切去区域(41b、83b、93b),该主体区域(41a、83a、93a)将上述拉链布带(7)的布带侧端缘的上下表面及与插棒(5)相向的一侧的侧面包入地形成,该切去区域(41b、83b、93b)配置在拉链齿列侧基端部并且去除了上述箱棒主体(41、83、93)中的插棒相向侧的侧面部;
上述抑制部(43、84、94)仅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41、83、93)的上述切去区域(41b、83b、93b)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上述抑制部(43、84、94)具有:从上述箱棒主体(41、83、93)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开始的突出高度最高的顶部(43a、94a),和从该顶部(43a、94a)开始向布带长度方向逐渐减小上述突出高度的倾斜部(94b)或弯曲部(43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上述箱棒主体(83)在比上述抑制部(84)更靠布带内侧处,具有沿上述抑制部(84)在布带长度方向上形成了的缝隙(8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上述箱棒(4、82、92)在比上述抑制部(43、84、94)更靠箱棒前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隆起部(44、47),该隆起部(44、47)突出设置在上述箱棒主体(41、83、93)的上下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与上述第一拉头(6a)中的上述拉头胴体(61)内面紧贴。
CN200980160668.XA 2009-07-30 2009-07-30 拉链 Active CN102469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3593 WO2011013232A1 (ja) 2009-07-30 2009-07-30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9860A true CN102469860A (zh) 2012-05-23
CN102469860B CN102469860B (zh) 2014-10-29

Family

ID=43528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0668.XA Active CN102469860B (zh) 2009-07-30 2009-07-30 拉链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661628B2 (zh)
EP (2) EP2904922B1 (zh)
JP (1) JP5274662B2 (zh)
KR (1) KR101356244B1 (zh)
CN (1) CN102469860B (zh)
ES (1) ES2651174T3 (zh)
HK (1) HK1168260A1 (zh)
TW (1) TWI433653B (zh)
WO (1) WO201101323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4774A (zh) * 2016-12-29 2018-07-06 Ykk株式会社 薄膜分割器、拉链链条的制造装置和方法及薄膜分割方法
CN108685286A (zh) * 2018-07-24 2018-10-23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2262B1 (en) * 2011-03-30 2016-10-1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EP2848150B1 (en) * 2012-05-08 2018-03-28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USD821260S1 (en) * 2016-09-14 2018-06-26 Eric Gates Zipper slider
TWI631916B (zh) * 2017-05-24 2018-08-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US10765179B2 (en) * 2017-06-22 2020-09-08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D907529S1 (en) * 2018-03-14 2021-01-12 Xinman Lou Zipper puller
US11877629B1 (en) * 2023-02-04 2024-01-23 Kcc Zipper Co., Ltd. Bottom stop device of double-open end zipper and assembly structure thereof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153A (zh) * 1998-09-30 2000-04-05 Ykk株式会社 拉链的可反向打开的底端止码
JP2005245859A (ja) * 2004-03-05 2005-09-15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逆開き具
CN1709177A (zh) * 2004-06-18 2005-12-21 Ykk株式会社 拉链开启器
CN101411553A (zh) * 2007-10-15 2009-04-22 Ykk株式会社 反开式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7719Y2 (ja) * 1986-10-31 1994-10-05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の開離嵌插具
JP3621040B2 (ja) * 2000-10-31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逆開き開離嵌挿具
JP4307413B2 (ja) * 2005-06-20 2009-08-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628329B2 (ja) * 2006-08-17 2011-02-09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762108B2 (ja) * 2006-10-20 2011-08-31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9153A (zh) * 1998-09-30 2000-04-05 Ykk株式会社 拉链的可反向打开的底端止码
JP2005245859A (ja) * 2004-03-05 2005-09-15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逆開き具
CN1709177A (zh) * 2004-06-18 2005-12-21 Ykk株式会社 拉链开启器
CN101411553A (zh) * 2007-10-15 2009-04-22 Ykk株式会社 反开式拉链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4774A (zh) * 2016-12-29 2018-07-06 Ykk株式会社 薄膜分割器、拉链链条的制造装置和方法及薄膜分割方法
CN108685286A (zh) * 2018-07-24 2018-10-23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CN108685286B (zh) * 2018-07-24 2023-12-19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168260A1 (zh) 2012-12-28
ES2651174T3 (es) 2018-01-24
EP2904922B1 (en) 2017-09-20
EP2460431A4 (en) 2013-05-22
KR20120012487A (ko) 2012-02-10
EP2904922A3 (en) 2016-08-17
CN102469860B (zh) 2014-10-29
US8661628B2 (en) 2014-03-04
JP5274662B2 (ja) 2013-08-28
US20120124788A1 (en) 2012-05-24
KR101356244B1 (ko) 2014-01-28
EP2460431A1 (en) 2012-06-06
JPWO2011013232A1 (ja) 2013-01-07
TWI433653B (zh) 2014-04-11
TW201103458A (en) 2011-02-01
WO2011013232A1 (ja) 2011-02-03
EP2904922A2 (en)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9860A (zh) 拉链
EP2263493B1 (en) Metallic one-side teeth and two-way slide fastener
JP4726876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5300972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並びにクイックオープン式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16220B (zh) Zipper pull with the back of the slider
US20130232736A1 (en) Slide Fastener
CN102469859B (zh) 拉链
JP626235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EP2517596B1 (en) Stop memb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4270986B (zh) 拉链用拉头
WO2016051538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スライダー
EP2698073A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396513B (zh) Metal single-sided chain teeth and left and right double-open zipper
EP1869990B1 (en) A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CN116348010A (zh) 双开尾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CN115279225A (zh) 拉链及其设计方法
CN111315251B (zh) 拉链用拉头
CN114641219B (zh) 拉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82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826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