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8072A -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8072A
CN102458072A CN2011102219382A CN201110221938A CN102458072A CN 102458072 A CN102458072 A CN 102458072A CN 2011102219382 A CN2011102219382 A CN 2011102219382A CN 201110221938 A CN201110221938 A CN 201110221938A CN 102458072 A CN102458072 A CN 102458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ine
fairlead
mentioned
supporting position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19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酒井守
小仓裕纪
大岛一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58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80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47Electrical details of casings, e.g. terminals, passages for cables or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33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forced in a tortuous or curved path, e.g. knots in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在电源线以设置于框体壳体的引出孔作为支承点朝多个方向弯折时,延迟因该弯曲导致的电源线的劣化时间,延长电源线的使用寿命。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彼此、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彼此形成为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为对称中心具有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当在以不同的前后方向牵拉电源线(50)时,电源线(50)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并不集中于一点、并不相互重合、而使错移至位置不同的第一作用点(T1)、第二作用点(T2)、第三作用点(T3)、第四作用点(T4)。因此,能够抑制电源线(50)金属疲劳。

Description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器等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例如充电器等电气设备,公知有连接于例如家庭用电源等外部电源插座而供给电力的电气设备。这种电气设备构成为具备用于连接于外部电源插座的供电用的电源线(也称作电气线)。该电源线以从框体内部引出到框体外部的方式配设。因此,在构成这种框体的框体壳体设置有用于将电源线从框体内部引出到框体外部的引出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用于引出电源线的引出孔以仅穿过框体壳体的侧壁部分的方式设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3-41504号公报
另一方面,对于上述的电源线,例如在将电源线连接于外部电源插座的情况下、或是在不使用时将电源线缠绕于框体壳体的情况下,存在上述电源线被朝与上述的框体壳体的引出孔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向牵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被从引出孔引出的电源线以框体壳体的引出孔作为支承点而弯折。即,被牵拉的电源线的牵拉载荷施加于作为支承点的引出孔,电源线在该作为支承点的引出孔处弯折。另外,根据作用反作用的法则,电源线将从该作为支承点的引出孔承受与牵拉载荷相当的反作用力。
另一方面,以上述方式被牵拉的电源线并不仅朝一个方向被牵拉、而是朝多个方向被牵拉。例如,对于载置于底面、底座而使用的充电器的电源线,该电源线被朝与设置于框体壳体的引出孔的开口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沿着水平方向的充电器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根据引出孔的配设位置不同也可能是充电器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牵拉。
因此,电源线将从作为支承点的引出孔与该被牵拉的多个方向对应地承受上述的作为反作用力的牵拉载荷。此时,从引出孔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在任意被牵拉的方向均集中于电源线。这样的话,会因载荷的作用点的集中而导致金属疲劳,会加速作为电源线的劣化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形而完成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在充电器等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在电源线以设置于框体壳体的引出孔作为支承点而朝多个方向弯折的情况下,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的劣化时间,延长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采用以下的手段。
即,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该电源线的配设结构是充电器等电源设备所具备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中,在框体壳体设置有用于将上述电源线引出的引出孔,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中的至少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且对上述电源线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彼此形成为具有以从该引出孔被引出的上述电源线的引出中心线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根据该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引出孔的开口形状中的、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支承部位对电源线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因此,根据作用反作用的法则,电源线从上述支承部位承受与牵拉载荷相当的反作用力。此处,由于上述支承部位彼此形成为具有以电源线的引出中心线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因此,当在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中的、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另外,作为该牵拉方向,例如能够举出在前后或者左右这样的正反方向(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反方向)进行牵拉的情况等。由此,能够使电源线所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所作用的作用点的位置分散而并不集中于一点,能够抑制电源线金属疲劳。因此,在电源线以设置于框体壳体的引出孔作为支承点而朝多个方向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上述支承部位设定成包括位于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的出口部分的出口支承部位,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将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
根据该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出口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将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由此,当在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进行牵拉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线中的、从出口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另外,由于该非对称形状能够在框体壳体的成形时形成,因此,当要避免电源线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集中时,仅通过对引出孔的外部形状进行调整就能够简单地进行设计。
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上述支承部位设定成包括位于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的内周部分的内周支承部位,上述内周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在一方的该内周支承部位设置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
根据该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内周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在一方的该内周支承部位设置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由此,当在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进行牵拉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线中的、从内周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即,该突起部以使从引出孔被引出的电源线的路径错移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该路径的错移,能够使电源线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另外,由于该非对称形状能够在框体壳体的成形时形成,因此,当要避免电源线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集中时,仅通过对引出孔的内部形状进行调整就能够简单地进行设计。
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从属于上述第二方面而构成的上述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是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上述突起部设置在上述曲率半径小的开口端缘侧的内周支承部位。
根据该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是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由此,由于曲率半径不同,当在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进行牵拉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线中的、从出口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并且,根据该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由于突起部设置在曲率半径小的开口端缘侧的内周支承部位,因此,能够利用突起部使因曲率半径小而呈锐角地弯折的电源线的弯折路径错移至平缓的路径。由此,能够使弯折路径成为平缓的路径,能够使电源线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
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在上述引出孔的内部侧的上述框体壳体设置有保持上述电源线的线保持部,在上述线保持部,以使上述电源线的路径多次弯折的方式设置有线路径壁,通过该线路径壁使该电源线沿多次弯折的路径导循,由此来限制该电源线从上述引出孔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从而保持该电源线。
根据该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由于在线保持部设置有以使电源线的路径多次弯折的线路径壁,因此,通过利用线路径壁使电源线沿着多次弯折的路径导循,能够限制电源线从引出孔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能够保持电源线。由此,不需要相对于框体壳体夹持电源线的夹持部件,能够防止电源线相对于框体壳体脱出。因此,能够实现制造上的构成部件数量的削减。
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中,上述线路径壁的上侧端缘设定在比沿上述路径导循的上述电源线的平面状的两侧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
根据该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由于线路径壁的上侧端缘设定在比沿上述路径导循的上述电源线的平面状的两侧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因此,线路径壁能够与电源线的两侧面面接触,容易将电源线保持在期望的路径上。由此,即便是在使分割构成体结合而构成框体壳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当在上述分割构成体结合时电源线被咬住(夹紧)这样的、电源线被夹在分割构成体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制造作业时的便利性。
根据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延迟因弯折导致的电源线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的使用寿命。
根据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使电源线中的、从出口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
根据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使电源线中的、从内周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
根据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使弯折路径成为平缓的路径,能够使电源线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
根据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实现制造上的构成部件数量的削减。
根据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能够提高制造作业时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电气设备的充电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安装有电源线的底盖部件的底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安装有电源线的底盖部件的底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电源线被取下后的底盖部件的引出孔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电源线被取下后的底盖部件的引出孔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的载荷作用点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的载荷作用点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线的载荷作用点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线的载荷作用点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电源线的以往的载荷作用点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充电器(电气设备);11:框体壳体;12:外侧面;13:框体壳体主体;15:电池装配部;20:底盖部件;21:线保持部;23:分隔壁;235:分隔壁的上侧端缘;24:外侧壁;245:外侧壁的上侧端缘;25:线路径壁;251:第一壁部;252:第二壁部;253:第三壁部;255:线路径壁的上侧端缘;30、30A、30B、30C:引出孔;31、31A、31B、31C:引出孔主体;33:开口部;35:开口端缘;351: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2:出口后侧支承部位;41:引导肋;411:前侧引导肋;412:后侧引导肋;43:引导肋的内周部位;431: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2: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5:突起部;47:引出孔上部;50:电源线;S1、S2、S3、S4:电源线的配设结构;T1、T2、T3、T4、T5、T6、T7:(反作用)力的作用点;B: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设备所具备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S1中,作为具备电源线的电气设备,举例示出充电器而进行说明。图1以立体图示出该作为电气设备的充电器10的外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电池组B的装配方向以图示方式规定“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即,在充电器10中,将电池组B的装配侧规定为上侧,将当装配电池组B时使电池组B滑动的方向规定为前侧。另外,图1所示的电池组B构成为,例如能够作为以手持式的充电式改锥为代表的电动工具的电源而装配于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如上所述,图1所示的充电器10是用于对电池组B进行充电的专用的充电器。
充电器10具备成为该充电器10的外装的作为框体的框体壳体11。在该框体壳体11的内部装备有用于作为充电器发挥功能的各种电气部件。该框体壳体11具备:构成框体壳体上表面以及框体壳体侧面的框体壳体主体13;以及构成框体壳体底面的底盖部件20。即,框体壳体11通过使成为分割构成体的框体壳体11和底盖部件20结合而构成。此处,上述框体壳体主体13以及底盖部件20例如通过以PPE(聚丙乙烯)树脂等塑料树脂作为材料进行成形而形成。并且,在框体壳体主体13的上表面大致左半部分一侧形成有用于滑动装配电池组B的电池装配部15。该电池装配部15在形成框体壳体主体13时的树脂成形时作为框体壳体主体13的一部分一体成形而形成。
另外,充电器10构成为,为了作为电气设备加以利用而从作为家庭用电源的外部电源供给电力。因此,在充电器10设置有用于对内置的电气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线50。并且,在框体壳体11设置有用于将该电源线50引出的引出孔30。该引出孔30由面向框体壳体11的外侧面(外装面)12使框体壳体11的内外连通的孔形成。该引出孔30设置成,用于将连接于框体壳体11内部的电气部件的电源线50引出到框体壳体11外部。被引出至该框体壳体11外部的电源线50连接于外部的家庭用电源插座。
如图1所示,该引出孔30跨越框体壳体主体13以及底盖部件20这两方而形成,但是,主要相对于底盖部件20设置。具体而言,引出孔30具备:相对于底盖部件20设置的引出孔主体31;以及相对于框体壳体主体13设置的引出孔上部47。即,在使底盖部件20结合于框体壳体主体13而形成框体壳体11的情况下,框体壳体主体13的引出孔上部47结合于该底盖部件20的引出孔主体31而构成引出孔30。
另外,图1所示的设置于框体壳体主体13的引出孔上部47形成为具有闭合该引出孔30中的引出孔30的上部开口的形状,作为该引出孔30的功能形状,由设置于底盖部件20的引出孔主体31构成。
图2以及图3示出安装有电源线50的底盖部件20,图4以及图5将电源线50被取下后的底盖部件20的引出孔30周边放大示出。并且,图2以及图4以立体图示出底盖部件20,图3以及图5以俯视图示出底盖部件20。另外,对于图2以及图3中的电源线50,为了使整体图示容易理解,仅图示出与电源线的配设结构S1相关的部分。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从该框体壳体11被引出的电源线50由所谓的平型的2芯电气线构成。该平型的2芯电气线是一般广泛利用的结构,由对并列的2芯进行包覆的结构形成。因此,该电源线50具有并列的2芯的弯折路径长度互为相同的路径长度那样的、在与并列的2芯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容易弯曲的性质,且具有在与并列的2芯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难以弯曲的性质。并且,该电源线50的沿着与并列的2芯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的两侧面形成为平面状(图1中的图示标号51),且沿着与并列的2芯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面形成为圆弧形状(图1中的图示标号52)。即,电源线50中的、该平面状的两侧部分具有容易挠曲的性质,与平面状的两侧部分交叉的、圆弧状的两侧部分具有难以挠曲的性质。即,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电源线50具有在充电器10的前后左右方向容易弯曲的性质,具有在充电器10的上下方向难以弯曲的性质。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相对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在内部侧与之邻接的底盖部件20形成有线保持部21,该线保持部21保持被从该引出孔31引出的电源线50。该线保持部21使电源线50以循着迷宫状路径的方式多次弯折,由此来限制电源线50的从引出孔主体31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以保持电源线50的方式发挥功能。具体而言,线保持部21大致具备:分隔壁23,该分隔壁23设定线保持部21的区域;以及线路径壁25,该线路径壁25形成使电源线50以循着迷宫状路径的方式多次弯折的路径。另外,上述分隔壁23和线路径壁25与形成框体壳体11的外侧面12的外侧壁24同样,作为底盖部件20的一部分一体成形而形成。
另外,该线路径壁25的上侧端缘255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利用该线保持部21以使电源线50循着迷宫状路径的方式收纳的电源线50的平面状的两侧面(图1中的图示标号51)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换言之,线路径壁25的上侧端缘255的高度位置设定成,能够与所收纳的电源线50的至少平面状的两侧面抵靠的程度的高度位置,以便能够可靠地对电源线50进行引导支承。另外,该电源线50的平面状的两侧面的高度位置是指不包含最上端的圆弧状侧面的圆弧形状(图1中的图示标号52)的部分的高度位置。因此,在将电源线50以使该电源线50循着线保持部21的方式进行收纳的情况下,该线路径壁25能够使电源线50以循着迷宫状路径的方式多次弯折而保持收纳。另外,外侧壁24的上侧端缘245的高度位置以及分隔壁23的上侧端缘235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上述的线路径壁25的上侧端缘255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即,外侧壁24的上侧端缘245的高度位置以及分隔壁23的上侧端缘235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收纳于该线保持部21的电源线50的圆弧状侧面的上侧端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另外,电源线50中的、电源线50的上侧端的高度位置,比电源线50的平面状的两侧面的高度位置高出与圆弧状侧面的圆弧形状的部分的高度。
分隔壁23能够与外侧壁24一起作为设定线保持部21的区域的间隔壁发挥功能。因此,该分隔壁23与外侧壁24同样朝向上述的框体壳体主体13立起而形成。在以这种方式由分隔壁23和外侧壁24隔开形成的线保持部21形成有线路径壁25。该线路径壁25与分隔壁23以及外侧壁24同样朝向上述的框体壳体主体13立起而形成,以使电源线50的路径多次弯折的方式发挥功能。该线路径壁25以使电源线50的路径朝前后左右多次弯折的方式形成,以使电源线50循着迷宫状路径。
具体而言,线路径壁25具备:第一壁部251、第二壁部252、以及第三壁部253。另外,在该线路径壁25中,第一壁部251以及第二壁部252与上述的分隔壁23一体化而形成。与此相对,第三壁部253与后面说明的引出孔主体31的后侧引导肋412(引导肋41)的内端部分一体化而形成。具体而言,线路径壁25的第三壁部253通过下述方式形成:相对于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引导肋412(引导肋41),使该后侧引导肋412的内端部分朝大致后侧弯曲并延伸。
此处,电源线50在从框体壳体11的内部朝向引出孔30的期间内以下述方式弯曲:在第一壁部251与第二壁部252之间朝左弯折大致90度,在分隔壁23与第二壁部252之间朝右弯折大致180度,在外侧壁24与第二壁部252之间朝右弯折大致90度,在分隔壁23与第二壁部252、第三壁部253之间朝左旋转180度。即,线保持部21以下述方式发挥功能:使电源线50以朝左右多次弯折的方式循着迷宫状路径,由此来限制使电源线50的从引出孔30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从而保持电源线50。以这种方式由线保持部21保持的电源线50从设置于框体壳体11的引出孔30被从框体壳体11内部引出到外部。
其次,对设置于底盖部件20而构成引出孔30的、引出孔主体31进行说明。其中,设置于该底盖部件20的引出孔主体31形成为具有所有的由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出孔确定的功能形状。因此,以下,通过对设置于该底盖部件20的引出孔主体31进行说明而对引出孔30自身进行说明。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该引出孔主体31大致具备开口部33和引导肋41。另外,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在构成引导肋41的后侧引导肋412的内端部分一体化地形成有上述的第三壁部253。如上所述,该第三壁部253通过从后侧引导肋412的内端部分朝大致后侧弯曲并延伸而形成。
图6是为了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而将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以及电源线50示意性地简化示出的简化示意图。即,图6的左侧上部图是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以顺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的图。图示标号C是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并且,图6的左侧中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6的左侧下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6的右侧图是示出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的图。另外,图示标号T1、T2、T3、T4是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开口部33构成引出孔主体31的开口形状的出口部分。因此,在该开口部33与外侧壁24之间形成有作为上述开口部33与外侧壁24之间的边界的开口端缘35。该开口端缘35中的图示规定的前侧的开口端缘35设定成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与此相对,图示规定的后侧的开口端缘35设定成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上述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是与本发明所涉及的出口支承部位相当的部分。因此,上述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在引出孔主体31的开口形状上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作为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发挥功能。即,如图6的左侧中部图所示,在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下,引出孔主体31的出口形状中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与此相对,如图6的左侧下部图所示,在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下,引出孔主体31的出口形状中的、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
另外,如图6的左侧上部图所示,形成上述的开口端缘35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形成为具有互不相同的打开形状。即,如该图6的左侧上部图所示,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而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换言之,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通过设定成打开形状互不相同的形状而形成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另外,对于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如图6的左侧上部图所示,在顺着引出孔主体31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下,该引出中心线C设定在该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此处,如上所述,由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由开口部33和引导肋41构成,因此,该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就是由开口部33和引导肋41引导而被引出至外部的电源线50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另外,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沿着框体壳体11的外侧面(外装面)12设置,与此相对,从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在与该框体壳体11的外侧面(外装面)1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此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形状是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35彼此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互不相同的角度来形成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即,如图6的左侧上部图所示,形成前侧的开口端缘35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形成为从引出孔主体31退让的倾斜形状。因此,该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处的引出孔主体31的打开状态变大。与此相对,形成后侧的开口端缘35的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形成为打开倾斜角度设定为形成锐角的角度,使得与形成前侧的开口端缘35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相比,在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引出孔主体31的打开状态小。这样,通过将相互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不同的角度,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之间的打开形状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另外,上述的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形状由将相互的开口端缘35彼此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互不相同的角度的大致平面形成。然而,在利用大致曲面形成该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35彼此的曲率半径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半径长度而实现。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引导肋41构成引出孔主体31的开口形状的内周部分。该引导肋41在前侧和后侧抵靠于电源线50,由此对电源线50的引出进行引导。引导肋41具备:形成引出孔主体31的前侧内周部分的前侧引导肋411;以及形成引出孔主体31的后侧内周部分的后侧引导肋412。此处,前侧引导肋411的内周部位43设定成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后侧引导肋412的内周部位设定成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上述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是与本发明所涉及的内周支承部位相当的部分。即,上述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在引出孔主体31的开口形状中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作为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发挥功能。因此,如图6的左侧中部图所示,在电源线50被朝前侧牵拉的情况下,在引出孔主体31的内周形状中,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与此相对,如图6的左侧下部图所示,在电源线50被朝后侧牵拉的情况下,在引出孔主体31的内周形状中,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
另外,对于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的打开形状,是通过将相互的内周部位43的内周面形状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具体而言,如图6的左侧上部图所示,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形成为共面形状,而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设置有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45。由此,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主体31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即,突起部45设置于开口倾斜角度为锐角的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开口端缘35)侧的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另外,该突起部45设置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的开口部33侧附近,由凸状的突起形成。这样,通过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形成有突起部45,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的打开形状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在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下,如图6的左侧中部图所示,被牵拉的电源线50抵接于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而被支承。这样,电源线50从该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承受反作用力。即,电源线50以抵靠于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的点作为第一作用点T1、以抵靠于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的点作为第二作用点T2,作用有牵拉载荷的反作用力。
与此相对,在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下,如图6的左侧下部图所示,被牵拉的电源线50抵接于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而被支承。这样,电源线50从该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承受反作用力。即,电源线50以抵靠于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的点作为第三作用点T3、以抵靠于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点作为第四作用点T4,作用有牵拉载荷的反作用力。
这样,如图6的右侧图所示,牵拉载荷的反作用力所作用的第一作用点T1、第二作用点T2、第三作用点T3、第四作用点T4相对于电源线50位于互不重合的分散的位置。
图10是用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出孔30进行比较的、以往的实施方式的简要示意图。另外,在图10中,为了示出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将引出孔主体31Z(引出孔30Z)以及电源线50示意性地简化而示出。即,图10的左侧上部图是从引出孔主体31Z(引出孔30Z)以顺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下的图。图示标号C是从引出孔主体31Z(引出孔30Z)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并且,图10的左侧中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下的图。并且,图10的左侧下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下的图。并且,图10的右侧图是示出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的图。另外,图示标号TZ是电源线50上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
图10所示的引出孔主体31Z(引出孔30Z)的开口形状(出口部分(图示标号35Z)以及内周部分(图示标号43Z))形成为以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相互对称的形状。即,引出孔主体31Z(引出孔30Z)的开口形状中的、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而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彼此形成为,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而相互一致的对称形状。因此,如图10的左侧中部图以及左侧下部图所示,当电源线50在前后任意方向被牵拉的情况下,牵拉载荷的作用点TZ都如图10的右侧图所示集中于一点。
这样,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6所示,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的开口形状中的、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对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因此,电源线50从上述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承受与牵拉载荷相当的反作用力。此处,上述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彼此形成为具有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而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当在不同的前后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50中的、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第一作用点T1、第二作用点T2、第三作用点T3、第四作用点T4)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分散,以免像以往那样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图10的标号TZ)的位置集中于一点,能够抑制电源线50变得金属疲劳。因此,当以设置于底盖部件20(框体壳体11)的引出孔主体31(引出孔30)作为支承点而使电源线50朝充电器10的前后方向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50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50的使用寿命。
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6所示,通过将出口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彼此的打开形状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出口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彼此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在以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线50的从出口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能够使其错移至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集中,仅通过对引出孔主体31的外部形状进行调整就能够简单地进行设计。
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6所示,通过仅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设置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45,内周支承部位彼此(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形成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在以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源线50的从内周支承部位(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能够使其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即,该突起部45能够以使从引出孔主体31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路径错移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该路径的错移,能够使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能够使其错移至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集中,仅通过对引出孔主体31的外部形状进行调整就能够简单地进行设计。
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6所示,出口支承部位彼此(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形状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35彼此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打开倾斜角度而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在以不同的牵拉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50的从出口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第二作用点T2、第四作用点T4)的位置因打开倾斜角度的不同而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由于突起部45仅设置在打开倾斜角度小的开口端缘35侧的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因此,能够利用突起部45使因打开倾斜角度小而呈锐角地弯折的电源线50的弯折路径错移至平缓的路径。由此,能够使弯折路径为平缓的路径,能够使电源线50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第一作用点T1、第三作用点T3)的位置并不相互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
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由于在线保持部21设置有线路径壁25,以使电源线50的路径多次弯折,因此能够利用线路径壁25使电源线50循着多次弯折的路径,由此能够限制电源线50从引出孔主体31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而保持电源线50。由此,并不需要相对于框体壳体11夹持电源线50的夹持部件,能够防止电源线50相对于框体壳体11脱出。因此,能够实现结构上的构成部件数量的削减。
并且,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如图4以及图5所示,线路径壁25的上侧端缘255设定在比循着路径的电源线50的平面状的两侧部分(图1中的图示标号51)的高度位置还高的位置,因此,线路径壁25能够与电源线50的两侧面面接触,容易将电源线50保持在期望的路径上。由此,即便是在通过使框体壳体主体13和底盖部件20结合而构成框体壳体1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当在框体壳体主体13和底盖部件20结合时电源线50被咬住(夹紧)这样的、电源线50被夹在分割构成体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制造作业时的便利性。
第二实施方式
形成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也可以构成为如下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在形成以下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中,对与形成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以相同方式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7是示出用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出孔30进行比较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简要示意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示出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将引出孔主体31A(引出孔30A)以及电源线50示意性地简化而示出。
即,图7的左侧上部图是从引出孔主体31A(引出孔30A)以顺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的图。图示标号C是从引出孔主体31A(引出孔30A)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并且,图7的左侧中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7的左侧下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7的右侧图是示出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的图。另外,图示标号T1、T2、T5是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
对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A的形状形成为对称形状。具体而言,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中,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45设置于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而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中,废止了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A配设突起部45的情况。即,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A以从引出孔主体31A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形成为相互对称的形状。与此相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主体31A(引出孔30A)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同样的作用效果。即,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如图7所示,上述的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彼此形成为具有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当在不同的前后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50中的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第一作用点T1、第二作用点T2、第五作用点T5)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使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图10的标号TZ)的位置集中于一点,能够使其分散,能够抑制电源线50金属疲劳。因此,在电源线50以设置于底盖部件20(框体壳体11)的引出孔主体31A(引出孔30A)作为支承点而朝充电器10的前后方向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50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50的使用寿命。
第三实施方式
形成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也可以构成如下的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在形成以下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3中,对与形成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以相同方式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8是示出用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出孔30进行比较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简要示意图。另外,在图8中,为了示出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将引出孔主体31B(引出孔30B)以及电源线50示意性地简化而示出。
即,图8的左侧上部图是从引出孔主体31B(引出孔30B)以顺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的图。图示标号C是从引出孔主体31B(引出孔30B)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并且,图8的左侧中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8的左侧下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8的右侧图是示出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的图。另外,图示标号T3、T4、T6是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
对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3,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B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形状形成为对称形状。具体而言,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中,将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B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不同的角度,由此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然而,对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3,将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B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相互相同的角度,由此形成为相互对称的对称形状。即,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B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以从引出孔主体31B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为对称中心形成为相互对称的形状。与此相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的打开形状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主体31V(引出孔30V)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即,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共面形状形成,而在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设置有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45。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3,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同样的作用效果。即,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3,如图8所示,上述的支承部位(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以及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彼此形成为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当在不同的前后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50中的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第三作用点T3、第四作用点T4、第六作用点T6)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使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图10的标号TZ)的位置集中于一点,能够使其分散,能够抑制电源线50金属疲劳。因此,在电源线50以设置于底盖部件20(框体壳体11)的引出孔主体31B(引出孔30B)作为支承点而朝充电器10的前后方向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50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50的使用寿命。
第四实施方式
形成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也可以构成如下的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在形成以下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4中,对与形成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以相同方式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用于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出孔30A进行比较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简要示意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示出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将引出孔主体31C(引出孔30C)以及电源线50示意性地简化而示出。
即,图9的左侧上部图是从引出孔主体31C(引出孔30C)以顺着开口的方向的方向将电源线50引出的情况的图。图示标号C是从引出孔主体31C(引出孔30C)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并且,图9的左侧中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前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9的左侧下部图是电源线50被朝充电器10的后侧牵拉的情况的图。并且,图9的右侧图是示出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的位置的图。另外,图示标号T7、T8是电源线50中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
对于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4,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2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C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C的非对称形状以阶梯差形状形成。具体而言,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中,将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不同的角度,由此形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然而,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4形成为,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C相对于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C更加朝外侧。即,内周前侧支承部位431和内周后侧支承部位432A形成为以从引出孔主体31C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而相互对称的形状。与此相对,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C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C通过形成在相互之间的阶梯差而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主体31C(引出孔30C)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而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4,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同样的作用效果。即,根据上述的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4,如图9所示,上述的支承部位(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C以及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C)彼此形成为具有以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由此,当在不同的前后方向对电源线50进行牵拉的情况下,电源线50中的从支承部位承受的牵拉载荷(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第七作用点T7、第八作用点T8)的位置相互并不重合,而是错移至不同的位置。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使电源线50所承受的牵拉载荷的作用点(图10的标号TZ)的位置集中于一点,能够使其分散,能够抑制电源线50金属疲劳。因此,在电源线50以设置于底盖部件20(框体壳体11)的引出孔主体31C(引出孔30C)作为支承点而朝充电器10的前后方向弯折的情况下,能够延迟因该弯折而导致的电源线50的劣化时间,能够延长电源线50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如下地对适当部位进行变更而构成。
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源线50的配设结构S1、S2、S3、S4,举例示出具备电源线50的充电器10进行了说明。然而,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设备,并不限定于这种充电器10,只要是具备电源线50而构成的电气设备即可。即,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是能够相对于以各种的方式构成的电气设备加以利用的技术。
并且,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对电源线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彼此的非对称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态,只要形成为具有以从引出孔30被引出的电源线50的引出中心线C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即可,能够选择适当的非对称形状。即,也可以将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或者也可以通过在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设置阶梯差而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外部形状,或者也可以通过使相互的内周部位彼此的内周面形状适当地变形而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内部形状。例如,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出口前侧支承部位351和出口后侧支承部位352的打开形状由将相互的开口端缘35彼此的打开倾斜角度设定成互不相同的角度的大致平面形成。然而,本发明所涉及的出口支承部位的打开形状并不限定于这种大致平面的形状,也可以由将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的曲率半径形成为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的曲面形成。

Claims (6)

1.一种电源线的配设结构,是设置于充电器等电气设备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框体壳体设置有用于将上述电源线引出的引出孔,
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中的至少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且对上述电源线的牵拉载荷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位彼此形成为,具有以从该引出孔被引出的上述电源线的引出中心线作为对称中心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位设定成包括位于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的出口部分的出口支承部位,
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将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设定成互不相同的形状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位设定成包括位于上述引出孔的开口形状的内周部分的内周支承部位,
上述内周支承部位彼此是通过在一方的该内周支承部位设置朝内侧突出的突起部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
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而构成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出口支承部位彼此的打开形状是通过将相互的开口端缘彼此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曲率半径而成为互不相同的非对称形状的,
上述突起部设置在上述曲率半径小的开口端缘侧的内周支承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出孔的内部侧的上述框体壳体设置有保持上述电源线的线保持部,
在上述线保持部,以使上述电源线的路径多次弯折的方式设置有线路径壁,通过该线路径壁使该电源线沿多次弯折的路径导循,由此来限制该电源线从上述引出孔朝向引出方向的移动,从而保持该电源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线的配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路径壁的上侧端缘设定在比沿上述路径导循的上述电源线的平面状的两侧面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
CN2011102219382A 2010-10-26 2011-07-29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Pending CN1024580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9676 2010-10-26
JP2010239676A JP5579571B2 (ja) 2010-10-26 2010-10-26 電源コードの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8072A true CN102458072A (zh) 2012-05-16

Family

ID=44905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19382A Pending CN102458072A (zh) 2010-10-26 2011-07-29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97425A1 (zh)
EP (1) EP2448386B1 (zh)
JP (1) JP5579571B2 (zh)
CN (1) CN102458072A (zh)
RU (1) RU201114317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427A (zh) * 2017-10-19 2019-04-2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14520421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7925B2 (ja) * 2011-12-21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9906055B2 (en) * 2012-06-20 2018-02-27 Makita Corporation Charger
JP6070520B2 (ja) * 2013-03-19 2017-02-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6482219B2 (ja) 2014-09-19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170825B2 (en) 2015-09-11 2019-01-01 Fujikura Ltd. Antenna device
EP3182508B1 (en) * 2015-09-11 2019-05-22 Fujikura Ltd. Antenna device
CN105977721B (zh) * 2016-06-23 2018-09-25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工作器具外部电源线固定装置
JP6266739B1 (ja) * 2016-12-09 2018-01-24 山佐株式会社 遊技機用配線保持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51702A1 (de) * 1981-12-29 1983-07-07 Heinrich Kopp Gmbh & Co Kg, 8756 Kahl Elektrischer (schutzkontakt-) stecker mit kabel-knickschutz- und zugentlastungseinrichtung
DE9215169U1 (zh) * 1992-11-09 1993-01-07 Albert Ackermann Gmbh & Co Kg, 5270 Gummersbach, De
CN1501550A (zh) * 2002-11-13 2004-06-02 ��ʿͨ�����ӵ��Թɷ����޹�˾ 一种电器用的电源
EP1968369A2 (de) * 2007-03-09 2008-09-10 Wincor Nixdorf International GmbH Drucker mit USB-Anschlu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59447A (en) * 1926-03-18 1928-02-14 Landers Frary & Clark Electrical attachment plug
US2540575A (en) * 1947-06-18 1951-02-06 Finizie Tomun Cord guide member for utensil plugs
DE837425C (de) * 1950-07-30 1952-04-28 Beurer G M B H Anschlussplatte fuer elektrische Waermegeraete
JPS5515352Y2 (zh) * 1975-02-28 1980-04-09
JPS5275799U (zh) * 1975-12-05 1977-06-06
US4095043A (en) * 1976-05-14 1978-06-13 Graber-Rogg, Inc. Enclosure with strain relief
US4424406A (en) * 1978-02-21 1984-01-03 Slater Electric Inc. Cable entry port means for electrical outlet box
US4389535A (en) * 1978-02-21 1983-06-21 Slater Electric Inc. Cable entry port means for electrical outlet box
US4366343A (en) * 1978-02-21 1982-12-28 Slater Electric Inc. Cable clamp means and cable entry port closure means for electrical outlet boxes and the like
US4414427A (en) * 1978-02-21 1983-11-08 Slater Electric Inc. Cable entry port means for electrical outlet box
US4414711A (en) * 1981-08-27 1983-11-15 Hubbard Merle H Security cord holder
US4749370A (en) * 1982-09-02 1988-06-07 Amp Incorporated Cable clamp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640984A (en) * 1984-08-02 1987-02-03 Union Connector Co., Inc. Support and strain relief combination
DE8505827U1 (de) * 1985-03-01 1985-07-18 Brunnquell GmbH Fabrik elektrotechnischer Apparate, 8070 Ingolstadt Gerätegehäuse für netzspannungsversorgte, elektrische Geräte
JPH0373487U (zh) * 1989-11-21 1991-07-24
US5285349A (en) * 1991-02-13 1994-02-08 The Toro Company Power box for a low voltage lighting system
US5466920A (en) * 1991-11-08 1995-11-14 Microbilt Corporation Real time decoding for card transaction terminal
US5457600A (en) * 1994-07-20 1995-10-10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Power surge protector
FR2753578A1 (fr) * 1996-09-17 1998-03-20 Thomson Csf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mecanique d'une liaison filaire
JP3041504U (ja) 1997-03-14 1997-09-22 和子 鰐淵 自動車ガラス,ミラーのエア掃除
JP4516232B2 (ja) * 2000-04-11 2010-08-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構造体の給電構造
TW549529U (en) * 2002-11-29 2003-08-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se for portable storage peripheral
US6870997B2 (en) * 2003-06-28 2005-03-22 General Dynamics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Fiber splice tray for use in optical fiber hydrophone array
US7171100B2 (en) * 2004-11-03 2007-01-30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Optical fiber slack storage tray for distribution cabinet
JP4660383B2 (ja) * 2005-06-24 2011-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余長吸収機構
US7350980B2 (en) * 2006-04-28 2008-04-01 Quantum Coporation Cable connection apparatus
WO2008048935A2 (en) * 2006-10-16 2008-04-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fiber cable retention device
JP4908630B2 (ja) * 2008-03-14 2012-04-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のプロテクタ構造
US8107785B2 (en) * 2008-06-25 2012-01-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rop access lo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orizontal cabling in multi-dwelling unit applications
US8086084B2 (en) * 2008-09-09 2011-12-27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Fiber optic splice tray
US20110052133A1 (en) * 2009-08-31 2011-03-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iber organizer tra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closure
US8385711B2 (en) * 2010-04-30 2013-02-26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Multi-configurable splice holder
US20120134639A1 (en) * 2010-11-30 2012-05-31 Giraud William J Module with adapter side entry opening
TWI433637B (zh) * 2010-07-02 2014-04-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雙面理線結構及具有雙面理線結構之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51702A1 (de) * 1981-12-29 1983-07-07 Heinrich Kopp Gmbh & Co Kg, 8756 Kahl Elektrischer (schutzkontakt-) stecker mit kabel-knickschutz- und zugentlastungseinrichtung
DE9215169U1 (zh) * 1992-11-09 1993-01-07 Albert Ackermann Gmbh & Co Kg, 5270 Gummersbach, De
CN1501550A (zh) * 2002-11-13 2004-06-02 ��ʿͨ�����ӵ��Թɷ����޹�˾ 一种电器用的电源
EP1968369A2 (de) * 2007-03-09 2008-09-10 Wincor Nixdorf International GmbH Drucker mit USB-Anschlus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427A (zh) * 2017-10-19 2019-04-2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09683427B (zh) * 2017-10-19 2022-03-2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CN114520421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1143178A (ru) 2013-04-27
EP2448386A2 (en) 2012-05-02
JP5579571B2 (ja) 2014-08-27
EP2448386A3 (en) 2013-02-13
JP2012094631A (ja) 2012-05-17
US20120097425A1 (en) 2012-04-26
EP2448386B1 (en)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8072A (zh) 电源线的配设结构
JP3208246U (ja) 内蔵式多関節電池を備える自転車フレーム
CN104283356A (zh) 一种电机定子组件结构
CN205793829U (zh) 电池盖结构和电子秤
WO2017063326A1 (zh) 一种收纳盒
CN206100638U (zh) 贴片式电子器件装置及其贴片式底座
CN106067687B (zh) 用于移动式供电器的壳
CN202013970U (zh) 电源端子及电源连接器
CN203740769U (zh) 一种电线收纳盒
CN202042852U (zh) 接线盒
CN213692496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用充电器输出的插头和对应的插座
CN104659295A (zh) 箍圈、电池盒及置物箱
CN208272284U (zh) 用于插座的插套机构及其插座
CN202601675U (zh) 接线盒
CN209032267U (zh) 碗篮组件及洗碗机
CN205588693U (zh) 一种提手注塑料带组及履带式提手料带
CN206116715U (zh) 一种保护门模块以及保护门模块组
CN204976562U (zh) 电动工具结构
CN209298419U (zh) 一种电源接头
CN203574471U (zh) 电机固定支架和空调器
CN104576989A (zh) 一种电池包
CN203596569U (zh) 一种新型线槽
CN207368280U (zh) 一种全金属直插母端
CN2405340Y (zh) 线缆连接器
CN208185951U (zh) 一种模块化装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