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5044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5044A
CN102455044A CN2011102598389A CN201110259838A CN102455044A CN 102455044 A CN102455044 A CN 102455044A CN 2011102598389 A CN2011102598389 A CN 2011102598389A CN 201110259838 A CN201110259838 A CN 201110259838A CN 102455044 A CN102455044 A CN 102455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electronic equipment
supply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98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55044B (zh
Inventor
桥本浩之
上田贵郎
寺内英树
伊藤佑树
田村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55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0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55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50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60Energy consump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1General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04S20/244Home appliances the home appliances being or involving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课题是在具备遥控器的空气调节器中降低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为电子设备,其具备:接收从遥控器发送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对所述载波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部、与所述运算处理部连接并被控制的周边电路,其中,作为用于驱动所述信号接收部、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周边电路的电源电路,划分为具备向包含所述信号接收部和所述运算处理部的特定的负载供给电力的第一电源电路、和向所述周边电路供给电力的第二电源电路。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待机时的节电模式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视机或音响设备、空气调节器等,这些产品一般多在远离使用者的场所被使用,因此,使用另外的遥控器(remote controller)来进行远程操作,进行电源的通断或各功能的开关、动作切换。特别是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多数情况下被安装在室内的高处,因此几乎全部操作都通过遥控器来进行。
在这些通过遥控器操作的设备中,从运转停止状态成为运转状态的操作也通过遥控器来进行,因此,即使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包含用于接收具有操作指令的信息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和用于对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进行处理的运算处理部即微型计算机(micro computer)的控制电路以及电源电路也必须为始终通电的状态。
因此,在通过遥控器操作的设备中,产生即使在运转停止状态中的信号等待状态(以下称为待机状态)下也持续消耗电力的问题。相对于运转状态下的消耗电力,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非常少,但是由于始终持续消耗,因此长期积累的话则不是可以忽略的电量。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作为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的降低手段而提出了各种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电子设备的技术,该电子设备具备切换节电模式和通常模式来工作的遥控器接收电路,所述节电模式为通过控制红外线遥控器接收电路的控制单元的指示停止该控制单元的工作时钟,通过预定的启动信号启动所述控制单元的工作时钟的模式;所述通常模式为所述工作时钟启动,进行通常动作的模式,所述电子设备具备通过停止工作时钟来减少由所述控制单元消耗的电力的遥控器接收电路。
专利文献1由于停止控制单元的工作时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解读从遥控器发送的载波信号。因此,为了再启动工作时钟,具备检测附加了再启动脉冲的遥控器脉冲码和所述再启动脉冲,并且基于再启动脉冲生成上升脉冲的再启动信号产生电路。因此,在通常的接收载波信号的遥控器接收电路以外,需要识别再启动脉冲的电路和再启动信号产生电路,所以留下电路规模增大、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控制方法,该空气调节器具备具有切换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的功能的计算机,通过该计算机控制空气调节器的促动器(actuator),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计算机的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变更所述空气调节器的控制程序。
专利文献2通过切换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在运算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和控制对象的促动器动作的时间之间产生差异,因此,通过变更控制程序,可以与CPU的工作速度无关地将程序的执行时间保持恒定。但是,若是控制促动器动作那样的比较慢的控制,则可以通过将CPU的使用率用于对促动器控制的处理来进行应对,但是,在解读来自遥控器的载波信号那样必须高速地执行运算处理的情况下,只要工作速度不快到某种程序就不能应对。另外,有时将CPU的工作速度切换到停止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检测并解读来自遥控器的载波信号。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控制方法,该空气调节器具备:输出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控制操作信号的远程操作装置、接收来自所述远程操作装置的信号的接收部、解读从该接收部取得的信号并进行空气调节器的促动器的动作、或者向外部存储器的数据写入的计算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计算机中设置切换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的运算速度切换单元、和判定所述空气调节器的运转模式、停止模式的模式判定单元,而且,通过所述运算速度切换单元,在所述模式判定单元判定为空气调节器的运转停止时,将所述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减慢到能够解读来自远程操作装置的信号的程度,另外,当解读来自远程操作装置的信号并判断为运转模式时,使所述计算机的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比停止时快。
专利文献3使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减慢到接收并解读来自远程操作装置的信号的程度。一般在家用空气调节器的信号中使用被调制到38kHz的红外线信号,另外,进行遵照由财团法人家电产品协会等规定的格式的通信。因此,为了解读该信号,还需要进行高或低的检测、比特为0还是1的判别、比特信息的保存、构成8比特等的信号代码、进而与运算装置中保存的信号代码的比较等数量较多的运算处理。因此,为了作为信号来解读,需要数MHz的运算速度。因此,对于将运算装置的工作速度降低到极限,降低消耗电力,也不指望获得较大效果。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器的技术,所述空气调节器由室外机和室内机构成。所述室外机具备:与工频电源连接的、将交流变换为直流的变换器;与所述变换器的输出级连接的、将直流变换为交流的逆变器;与该逆变器连接的压缩机驱动用电动机;控制所述转换器以及所述逆变器的室外控制电路;向该室外控制电路以及室内机供给电力的室外控制电源。所述室内机具备:控制所述室内机的热交换以及风向板驱动用的电动机的室内控制电路;以及室内控制电源。在所述空气调节器中,安装了在低消耗电力时电源效率不降低的电源电路控制IC,即使在停止向室内外控制微型计算机以外供给电力的状态下,也不使电源效率降低,而以低功率控制微型计算机。
专利文献4具备在低消耗电力的状态时,使向工作的电路供给的电压比通常时低的电路,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其手段。另外,也没有提到针对电源线间的线滤波用电容器或放电电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1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3483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3788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817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在电视机或音响设备、空气调节器等通过遥控器进行远程操作的设备中,从运转停止状态变为运转状态的操作也通过遥控器进行的情况较多,因此,即使在运转停止状态下,包含用于接收具有操作指令的信息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和作为用于处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的运算处理部的微型计算机的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也必须为始终通电的状态,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成为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前所述,提出了将运算处理部的工作时钟变为低速或停止,切断向不需要通电的负载的电源供给的方法。
但是,如前所述,必须确保足够的时钟速度以解读来自遥控器的载波信号,或者必须成为能够通过其它电路识别出接收到载波信号的结构,存在信号接收部或稳压器等必须始终通电的电路中的消耗电力无法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不构成复杂的结构就能够降低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的电子设备。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接收从遥控器发送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对所述载波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部、与所述运算处理部连接并被控制的周边电路,其中,作为用于驱动所述信号接收部、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周边电路的电源电路,划分为具备向包含所述信号接收部和所述运算处理部的特定的负载供给电力的第一电源电路、和向所述周边电路供给电力的第二电源电路。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将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设为使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周边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的电位差成为所述运算处理部的输入输出端子的最大额定电压以内的电位差的电压值。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用二极管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连接,当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比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高时,从所述第二电源电路向包含所述信号接收部和所述运算处理部的特定的负载供给电力。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在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最低工作电压值以上,并且在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以下。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具备单个或多个输出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不同的电源电路,具备切断向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以外的至少一个电源电路供给电源的电源供给切断单元。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由MOS-FET构成所述电源供给切断单元。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在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中使用降压电路,至少一个电路是相对于另外的降压电路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低输出型降压电路,至少一个电路由具有所述低输出型降压电路以上的输出电流排出能力的降压电路构成。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所述电子设备在运转停止时的待机状态时仅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工作。
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降低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力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2是室内机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室内机内设置的信号接收部及其周边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器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空气调节器的电源电路中的系统结构例的图。
图6是表示空气调节器的电源电路中的系统结构例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电源供给切断开关的动作(从通常模式向低速模式的转移)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电源供给切断开关的动作(从低速模式向通常模式的转移)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通常模式、低速模式时的载波信号接收时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低速模式时向通常模式的恢复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接收噪音时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低速模式时向通常模式的恢复动作例的另一例的时序图。
符号说明
1 空气调节器
2 室内机
3 室外机
4 连接配管
5 输电电缆
6 通信电缆
7 遥控器
8 信号接收部
9 机箱底座
10  热交换器
11  室内送风风扇
11a 排气风道
12  蒸发皿
13  装饰框
14  前面板
15  空气吸入口
16  空气排出口
17  左右风向板
18  上下风向板
19  红外线受光元件
20  显示部
21  控制基板
22  冲击电流防止电路
24  电源电路
25  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
26  室内风扇电动机
27  二通阀驱动电路
28  二通阀
29  微型计算机
30  复位电路
31  EEPROM
32  主时钟振荡电路
33  副时钟振荡电路
34  吸入温度热敏电阻
35  热交换器热敏电阻
36  湿度传感器
37  蜂鸣器
38  步进电动机驱动电路
39 前面板用电动机
40a、40b、40c 上下风向板用电动机
41a、41b 左右风向板用电动机
42 室内外通信电路
43 插座
44 电源插头
45 电源软线
46 功率继电器
47a、47b X 电容器
48 共模扼流线圈
49a、49b 放电电阻
50 工频电源
51 滤波电容器
52 二极管桥
53 整流电路
54 开关电源IC
55 开关变压器
56 开关电源电路
57 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
58 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
59 18.5V 电源
60 12V  电源
61 8.5V 电源
62 5.3V 电源
63 3.3V 电源
64a、64b、64c 电源供给切断开关
65a、65b 逆流防止二极管
66 应急运转开关
67 端子台
68 运算处理部
69 第一电源电路
70 第二电源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备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空气调节器1。
首先,使用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1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器1的外观结构的图,图2是空气调节器1的室内机2的侧剖视图。
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器1通过连接配管4、输电电缆5和通信电缆6将室内机2和室外机3连接而构成,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在室内机2的图上右下所示的下部右端,设置了接收来自另外的遥控器(remote controller)的红外线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8。
如图2所示,室内机2在机箱底座9的中央部设置热交换器10,在热交换器10的下游侧配置与热交换器10的宽度大致相等长度的横流风扇方式的室内送风风扇11,安装了蒸发皿12,用装饰框13将它们覆盖,在装饰框13的正面安装了前面板14。
另外,在该装饰框13上,上下设置了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15和排出调整了温湿度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16。当设置在热交换器10的空气流下游的室内送风风扇11旋转时,室内空气从设置在室内机2上的空气吸入口15通过热交换器10、室内送风风扇11后流入具有与室内送风风扇11的长度大致相等的宽度的排气风道11a,通过在排气风道11a的中途配置的左右风向板17使气流的左右方向偏转,而且通过在空气排出口16中配置的上下风向板18使气流的上下方向偏转后,被排出到室内。
图3是表示设置在室内机2内的信号接收部8及其周边的概要结构的图。在信号接收部8中设置了接收来自另外的遥控器7的红外线的载波信号的红外线受光元件19。
另外,与信号接收部8邻接地设置了一体构成的显示部20。显示部20通过使在内部设置了6个的显示用的发光二极管(20a、20b、20c、20d、20e、20f)点亮,以视觉方式向使用者传达运转状况。
接下来,说明空气调节器1中的系统结构。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器1的系统结构的图。图4所示的室内机2,在内部的电气安装件盒(未图示)中具备控制基板21。在图4中,由冲击电流防止电路22、功率继电器46、电源电路24构成了电源部。在电源电路24上经由风扇电动机驱动电路25连接了室内风扇电动机26,经由二通阀驱动电路27连接了二通阀28。
在控制基板21上设置了微型计算机。在微型计算机29上连接了与电源电路24连接的复位电路30、EEPROM31、主时钟振荡电路32、副时钟振荡电路33。
而且,微型计算机29连接了由红外线受光元件19构成的信号接收部8、吸入温度热敏电阻34、热交换器热敏电阻35、湿度传感器36等各种传感器。另外,微型计算机29根据来自所述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经由红外线受光元件19接收的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通过使用者可以在感觉上(视觉上)识别空气调节器1的运转状态的方式控制显示部20的发光二极管(20a、20b、20c、20d、20e、20f)的点亮,并控制蜂鸣器37的鸣响。
而且,微型计算机29控制经由步进电动机驱动电路38连接的前面板用电动机39、上下风向板用电动机40a、40b、40c、左右风向板周电动机41a、41b的旋转。
另外,在微型计算机29上连接了应急运转开关66,通过来自应急运转开关66的信号控制为强制地进行预定的运转。
并且,微型计算机29管理经由室内外通信电路42与室外机3的通信,并且总体地控制室内机2。
接着,使用图5、图6、图7、图8说明电源电路24。图5是表示电源电路24的系统结构例的图。图6是表示电源电路24的系统结构例的另一例的图。图7是说明电源供给切断开关的动作(从通常模式向低速模式的转移)的流程图。图8是说明电源供给切断开关的动作(从低速模式向通常模式的转移)的流程图。
在图5中,电源电路24通过在插座43上连接电源插头44,通过电源软线45供给来自工频电源50的交流电力。另外,电源电路24具备用于向室外机3输送来自工频电源50的电力的功率继电器46、以减小噪音为目的的跨线电容器(Across the Line Condenser)(以下称为“X电容器”)47a、共模扼流线圈48。另外,具备用于释放电源切断后在X电容器47a中积蓄的电荷的放电电阻49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在工频电源50的线上传播、流出的噪音,在交流线的两极间具备X电容器47a。在空气调节器1中,不用说室外机3中具备的压缩机用电动机(未图示),即使对室外风扇电动机(未图示)或室内风扇电动机26来说,逆变器驱动方式也成为了主流。在逆变器驱动的电动机的情况下,半导体开关元件进行开关(switching)的载波频率,主流是从数kHz到数十kHz,产生载波频率的高次谐波的噪音向工频电源50的线流出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小噪音,需要构成滤波电路等进行应对。特别是作为1MHz以下的较低频率的噪音成分的抑制手段,增大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是有效的手段。
但是,增大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意味着在X电容器47a中积蓄的电荷增大。即,产生当将电源插头44从插座43拔出时插头刃两极间的剩余电压增大的问题。该剩余电压需要在预定时间的期间内降低到预定电压以下,以使使用者接触插头刃两极间时不产生触电。因此,为了释放所积蓄的电荷,一般设置与X电容器47a并联连接的放电电阻49a。但是,该放电电阻49a在电源通电的期间始终流过电流,因此产生即使在待机状态时也持续消耗电力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小消耗电力,需要使放电电阻49a为尽可能高的电阻值。
但是,如上所述,放电电阻49a需要在预定时间的期间内将剩余电压降低到预定电压以下,因此,必须在根据与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的时间常数决定的电阻值以下。所以无法单纯地提高电阻值,为了提高放电电阻49a的电阻值,必须减小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
但是,在待机状态下所述逆变器驱动的电动机不工作,所以噪音水平低,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即使小也没有问题,但是在逆变器驱动的电动机工作的运转过程中,噪音水平升高,因此无法单纯地减小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功率继电器46的后级(隔着功率继电器46在室外机3侧)设置了X电容器47b和放电电阻49b。由此,在空气调节器1进行制冷、采暖、除湿等运转动作时,即功率继电器46接通(ON),室内机2和室外机3运转,噪音水平高的状态下,由于连接了X电容器47a和X电容器47b,因此可以确保足够的静电容量。另外,在作为噪音水平低的状态的运转停止时的待机状态下,通过切断功率继电器46,成为仅X电容器47a的静电容量,所以可以提高放电电阻49a的电阻值。因此,可以不损害噪音性能地减少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而且也可以防止电源插头44的插头刃剩余电压引起的触电。此外,在图5中表示了隔着功率继电器46将X电容器47b和放电电阻49b安装在室外机3侧的同一基板上的例子,但是不限制向不同基板安装、向端子台67连接等安装手段。
另外,在送风运转等仅室内机2运转的情况下,根据室内送风风扇11的转速,有时噪音水平较高,因此,尽管不运转室外机3,还是将功率继电器46接通(ON)。
而且,电源电路24具备:把来自工频电源50的电力从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的、由二极管桥52和滤波电容器51构成的整流电路53;由开关电源IC54、开关变压器55构成的开关电源电路56;在开关变压器55的二次侧具备的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和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
开关电源电路56通过由被分割的线圈形成的开关变压器55构成了18.5V电源59、12V电源60、8.5V电源61的多输出结构。另外,进一步在8.5V电源61上连接了:向由接收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的红外线受光元件19构成的信号接收部8、对通过信号接收部8接收的载波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部68以及应急运转开关66供给电力的第一电源电路69、即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以及向与运算处理部68连接并被控制的周边电路供给电力的第二电源电路70、即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分割构成为通过第一电源电路69、即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降压后的3.3V电源63、和通过第二电源电路70、即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降压后的5.3V电源62这两个电源。
另外,在18.5V电源59、12V电源60和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的前级具备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a、64b、64c),在成为与各电源连接的全部负载不需要电源供给的条件时,即满足成为待机状态的条件时,通过断开各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a、64b、64c)切断对各负载的电源供给,抑制不必要的电力消耗。此外,在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a、64b、64c)中可以使用继电器或晶体管、MOS-FET来构成,但是,在继电器和晶体管的情况下需要用于接通(ON)开关的驱动电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几乎不需要驱动电流的MOS-FET,降低了动作时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断开(OFF)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a、64b、64c),从开关电源电路56看来是轻负载时的情况下,通过进行部分地停止开关电源IC54的开关动作这样的间隔控制,减少单位时间的开关次数,即减少单位时间的开关损耗的总和,降低了消耗电力。
另外,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的输出侧、即5.3V电源62与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的输出侧、即3.3V电源63通过二极管进行了连接,在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c接通的情况下,从输出电压高的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供给电力,在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c断开的情况下,从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供给电力。
此外,在各逆流防止二极管(65a、65b)中使用了VF为0.3V的电压下降小的肖特基二极管。因此,各逆流防止二极管(65a、65b)的阴极侧的电压在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c接通的情况下成为5V,在断开的情况下成为3V。如图7、图8所示,通过微型计算机29对是否符合预定条件进行运算处理,来执行电源供给切断开关64c的接通/断开(ON/OFF)的切换。
另外,成为以下结构:将包含微型计算机29和主时钟振荡电路32、副时钟振荡电路33的运算处理部68、包含红外线受光元件19的信号接收部8、应急运转开关66这些为了检测来自外部的运转指令,从待机状态转移到运转状态最低限度所需要的电路和负载与各逆流防止二极管(65a、65b)的阴极侧连接,将EEPROM31或显示部20、室内外通信电路42等在待机状态时不需要的电路和负载与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侧的逆流防止二极管65a的阳极侧连接。
另外,在微型计算机29和红外线受光元件19中使用了最低工作电压为2.7V、通常工作电压为5V的元件。因此,在待机状态时仅向限定的电路和负载供给电力,因此可以降低消耗电力,而且,将运算处理部68和信号接收部8的电源电压线性地从5V降低到3V来使其驱动,因此,在维持稳定的动作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如上所述,运算处理部68的电源电压、和待机状态时不需要的电路和负载的电源电压分开连接在逆流防止二极管65a的两端,因此会产生逆流防止二极管65a的电压下降量的电位差。但是,如前所述,通过在逆流防止二极管65a中使用电压下降少的肖特基二极管,可以抑制到微型计算机29的最大额定电压以内的电位差。
另外,如上所述,从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供给的电力成为仅维持待机状态时的限定的负载的电力,因此与运转时的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供给的电力相比是非常少的电量。即,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供给的电量少,因此可以使用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稳压器。一般,稳压器在负载电流多时,为了确保电流放大率而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另外,在设计方面也必须考虑最大负载时来进行设计,因此,存在低负载时的电路效率降低的倾向,低负载时,驱动电流相对于输出电流的比例会升高。另一方面,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稳压器,元件自身体积小,并且,若是待机状态时的限定的负载那样的轻负载,则可以在稳压器的最高效率点附近来使用。因此,通过将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设为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稳压器,可以进一步降低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成为通过二极管对驱动电源进行分割的结构,但是作为其它方式也考虑下述方式。
如图6所示,是完全地分割电源的方式,即,向包含微型计算机29的运算处理部68、包含红外线受光元件19的信号接收部8、应急运转开关66等即使在待机状态时也最低限度所需要的限定的电路或负载供给的电力,始终从由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构成的降压电路供给,在EEPROM31(可读写的外部存储介质)、吸入温度热敏电阻34、热交换器热敏电阻35、湿度传感器36、室内外通信电路42、显示部20等通过与微型计算机29相同或其以下的电位驱动、然而在待机状态时不需要通电的电路或负载中,从由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7构成的降压电路供给电力。
该方式无法将包含微型计算机29的运算处理部68、包含红外线受光元件19的信号接收部8、应急运转开关66等为了转移到运转状态而最低限度需要的电路和负载的电源电压在待机状态时切换为低电压,但是,由于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中的输入电压(8.5V)和输出电压(5V)的差减小引起的功率损失降低量、和逆流防止二极管(65a、65b)的损失消除的量,相对于所述的二极管方式,可以在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性能不大幅恶化的情况下简化电路结构。
此外,在该结构中,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也是仅向微型计算机29等限定的负载供给电源的结构,因此,使用可以在低电流时高效率地驱动的输出电流排出能力小的稳压器,能够降低待机状态时的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降压电路中使用稳压器进行了说明,但是,降压电路可以是开关稳压器、降压稳压器(dropper regulator)、DC/DC变换器等,不限制电路方式,根据成本、安装空间、电路效率来适当选择即可。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了作为第一电源电路69使用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作为第二电源电路70使用主控制电源用稳压器787的结构,但是,在电源电压值相对于设计值精度足够,或连接的负载对于电源电压不要求精度等情况下,通过不设置降压电路,而直接与来自开关电源电路56的输出或滤波电路等连接,也能够消除降压电路中的损失,进一步降低消耗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信号接收部8、运算处理部68与同一个第一电源电路69、即副控制电源用稳压器58连接,但是,也能够成为进一步分割为向信号接收部8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和向运算处理部68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的结构,例如成为在信号接收部8侧使用滤波电路,在运算处理部68侧还使用输出电流排出能力小的稳压器等的结构,降低消耗电力。
接着,使用图9、图10、图11说明通常模式、低速模式时的动作例。图9是表示通常模式、低速模式时的接收载波信号时的动作例的时序图。图10是表示低速模式时向通常模式的恢复动作例的时序图。图11是表示接收噪音时的动作例的时序图。图12是表示低速模式时向通常模式的恢复动作例的另一例的时序图。
另外,本结构中,在微型计算机29的工作时钟中使用的振荡电路中设置了主时钟振荡电路32、副时钟振荡电路33这样的时钟频率不同的两个振荡电路。当空气调节器1正在运转时,微型计算机29为了控制与室外机3的通信和各负载,需要高速的运算处理,工作时钟也必须相应地为高时钟频率。但是,升高时钟频率存在使微型计算机29中消耗的电力升高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该消耗电力,在如运转中那样高速的运算处理为必不可少的情况下,以使用时钟频率高的主时钟振荡电路32的通常模式来工作,在不需要进行高速的运算处理的待机状态时,切换到通过时钟频率低的副时钟振荡电路33工作的低速模式,降低待机状态时的微型计算机29的消耗电力。
以往,输入到红外线受光元件19的载波信号的检测、通过应急运转开关66输入的信号的检测、其它与控制相关的运算处理等,由于CPU负荷率的关系,在降低时钟频率方面也有限制,特别是为了读取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也需要进行高或低的检测、比特为0还是1的运算处理、比特信息的保存、构成8比特等的信号代码、进而与保存在运算装置中的代码的比较等数量较多的运算处理,至少需要数MHz的时钟频率。但是,如上所述,提高工作时钟会导致消耗电力增大,因此,在本结构的副时钟振荡电路33中使用了比红外线信号的载波频率、即38kHz慢的32.768kHz的振子。因此,能够降低消耗电力,但是如图9所示,伴随着时钟频率的降低,采样周期也增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读取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
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0所示,在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的先头,在依存于所述待机状态时的时钟频率的采样周期的预定倍数以上的期间,设置了没有比特信息的输出信号,接着发送具有比特信息的载波信号。由此,即使是时钟频率慢的低速模式,也无法识别出具有信息的信号,而仅可以检测出接收到了该没有比特信息的输出信号。因此,当检测出接收到该没有比特信息的输出信号时,再次将工作时钟切换到主时钟振荡电路32,将采样周期恢复为通常时的周期,由此可以识别接着发送来的具有比特信息的载波信号。
如上所述,仅通过变更来自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就可以直接使用信号接收部8,因此能够构成廉价的系统结构。
在本结构中如上所述,根据没有比特信息的输出信号从待机状态恢复。因此,当接收到噪音或其它红外线信号时,无法判别是否是从遥控器7发送的没有比特信息的输出信号,因此有可能从待机状态恢复。因此,如图11所示,进行以下控制:从待机状态恢复,并判断此后发送的载波信号是否是遵照财团法人家电产品协会的格式的、来自与室内机2成对的遥控器7的载波信号,若不同则立即返回待机状态。另外,如图12所示,根据没有比特信息的信号中的高期间与低期间组合,例如在3次连续检测出高、此后2次连续检测出低的情况下设为恢复,由此,能够成为难以由于噪音而误恢复的结构。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接收从遥控器发送的载波信号的信号接收部、对所述载波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部、与所述运算处理部连接并被控制的周边电路,所述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
作为用于驱动所述信号接收部、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周边电路的电源电路划分为向包含所述信号接收部和所述运算处理部的特定的负载供给电力的第一电源电路、和向所述周边电路供给电力的第二电源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是使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周边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的电位差成为所述运算处理部的输入输出端子的最大额定电压以内的电位差的电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用二极管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连接,当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比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高时,从所述第二电源电路向包含所述信号接收部和所述运算处理部的特定的负载供给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在所述运算处理部和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最低工作电压值以上,并且在所述第二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值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划分为向所述信号接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和向所述运算处理部供给电力的电源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子设备中具备单个或多个输出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不同的电源电路,具备用于切断向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以外的电源电路供给电源的电源供给切断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由MOS-FET构成所述电源供给切断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中使用降压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中,至少一个电路是相对于另外的降压电路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低输出型降压电路,至少一个电路由具有所述低输出型降压电路以上的输出电流排出能力的降压电路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由相对于所述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电流排出能力低的降压电路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运转停止时的待机状态时仅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工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强制地进行预定运转的应急运转开关,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供给所述应急运转开关的驱动电力,通过来自所述应急运转开关的运转信号可以从待机状态恢复。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从开关电源直接供给向所述周边电路供给的电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空气调节器。
CN201110259838.9A 2010-10-15 2011-08-3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24550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32078 2010-10-15
JP2010232078A JP5618755B2 (ja) 2010-10-15 2010-10-15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5044A true CN102455044A (zh) 2012-05-16
CN102455044B CN102455044B (zh) 2014-11-05

Family

ID=46038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9838.9A Active CN102455044B (zh) 2010-10-15 2011-08-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18755B2 (zh)
KR (1) KR101332915B1 (zh)
CN (1) CN1024550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6156B2 (ja) * 2012-07-20 2016-03-1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3576715A (zh) * 2012-07-24 2014-02-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JP6703877B2 (ja) * 2016-03-31 2020-06-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13454404B (zh) * 2019-02-26 2022-06-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气装置以及空气调节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8089A (zh) * 1998-09-14 2000-03-22 株式会社东芝 电设备中的电源电路
JP2002081712A (ja) * 2000-09-08 2002-03-2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46211A (zh) * 2000-09-22 2002-04-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备用模式中降低功率消耗的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8840U (ja) * 1982-10-07 1984-04-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用電源回路
JPH1023354A (ja) * 1996-06-29 1998-01-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用電源装置
JP3483483B2 (ja) * 1998-12-18 2004-01-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3613752B2 (ja) * 1999-01-21 2005-0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JP3788132B2 (ja) * 1999-09-27 2006-06-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01251860A (ja) * 2000-03-06 2001-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待機装置
JP2003262388A (ja) * 2002-03-05 2003-09-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094880A (ja) * 2003-09-16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機器の電源回路、及びその電源回路を備える電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電源装置を含む電源システム
JP2007221397A (ja) * 2006-02-16 2007-08-30 Fujitsu General Ltd リモコン受信回路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8089A (zh) * 1998-09-14 2000-03-22 株式会社东芝 电设备中的电源电路
JP2002081712A (ja) * 2000-09-08 2002-03-2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CN1346211A (zh) * 2000-09-22 2002-04-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备用模式中降低功率消耗的电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18755B2 (ja) 2014-11-05
JP2012083090A (ja) 2012-04-26
KR20120039457A (ko) 2012-04-25
CN102455044B (zh) 2014-11-05
KR101332915B1 (ko) 2013-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93421B1 (en) Low-power consumption standby circuit device,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2678504B (zh) 泵系统和用于操作该系统的方法
CN102455044B (zh) 电子设备
CN104344496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CN105258290A (zh) 空调机载群控系统
CN102455037B (zh) 空调机
CN102506529A (zh) 一种单级制冷剂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优化器
EP3862823B1 (en) Device control method, device control apparatus and device using control apparatus
JP5658969B2 (ja) 空気調和機
US8143819B2 (en) Optimized power demand control system for electrical motors
CN113669879B (zh) 多联机空调控制电路、电控装置及空调器
CN103776132A (zh) 一种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
CN201697268U (zh) 变频空调控制器
CN202166858U (zh) 一种低功耗待机装置
CN203412793U (zh) 一种电动螺杆一体式空气压缩机控制装置
KR102376896B1 (ko) 카고홀드의 팬구동 에너지 절감장치
CN205536392U (zh) 一种用于机房的精密空调节能装置
CN212132819U (zh) 空调控制器、空调
CN103363616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终端和控制系统
CN203454344U (zh) 电梯控制间温度调节系统
KR20000055227A (ko) 대기전력 저감장치 및 방법
CN110410935A (zh) 一种空调掉电自动开机的控制方法
CN109855237A (zh) 一种空调的节能控制系统
CN110445253B (zh) 智能切换电源的主板供电系统和方法
KR100531083B1 (ko) 멀티에어컨 시스템의 전력제어장치 및 전력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4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kong)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