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7812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47812B CN102447812B CN201110302376.4A CN201110302376A CN102447812B CN 102447812 B CN102447812 B CN 102447812B CN 201110302376 A CN201110302376 A CN 201110302376A CN 102447812 B CN102447812 B CN 1024478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positioning element
- glass plate
- transparent component
-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61—Details relating to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e.g. transparent platen
- H04N1/1065—Support or mounting of the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46—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mounting of scanning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Optical Systems Of Projection Type Copier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为对对象物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具有载置对象物的载置面的透明部件;对透明部件进行载置的定位部件;组装于第一壳体的对所述定位部件施力的第二壳体;和设置于第二壳体的与所述定位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通过将第二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由此,接合部件对定位部件施力,将透明部件固定于安装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尤其涉及其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有扫描仪。扫描仪构成为,在安装于壳体的透明部件(例如玻璃板)的载置面(原稿台)上载置对象物例如原稿用纸,使行式传感器(linesense)等的图像读取机构移动(扫描),由此,经由玻璃板读取对象物的图像。
因此,为了准确地读取对象物的图像,需要将玻璃板牢固地安装于外壳,使得对象物不移动、即载置了对象物的玻璃板不移动。作为这样的安装方法,一般采用利用粘接带(双面粘接带)将玻璃板安装于外壳的方法。
但是,在通过粘接带将玻璃板安装于外壳的(固定)作业中,例如,需要进行将粘接带贴附在指定位置并且将保护带剥离的烦杂的作业。另外,也存在下述问题:在玻璃板等损伤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粘接带贴附的玻璃板不容易从外壳剥离,因此要带外壳一起更换,总体的制造成本增高。因此,提出了一种不使用粘接带而对玻璃板进行安装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利用施力机构(盘簧等)所产生的施加力对玻璃板向沿载置面的方向(水平方向)施力,从而将其安装于外壳。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98685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装方法中,为了将玻璃板插入并使其接合于位于施力机构的相反侧的支承部,需要使玻璃板临时在抵抗施力机构的施加力的方向(即,反插入方向)上滑动规定量,该规定量和与支承部的沿插入方向的接合量相应。因此,需要将施力机构的施加力设定为,安装玻璃板的作业者能够使玻璃板滑动规定量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在玻璃板被插入于支承部而被安装的状态下,几乎不能增大作用于该玻璃板的施力机构的施加力,其结果为,存在对于被安装的玻璃板的施加力、也就是玻璃板的固定力,从实用上来看不足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发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透明部件向壳体的安装变得容易、且抑制了透明部件的固定力不足的图像读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图像读取机构,该图像读取机构,在第一壳体和组装于该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之间安装有具有载置对象物的载置面的透明部件,经由该透明部件读取所述对象物的图像,在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能够在沿所述透明部件的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上移位,并且,一边移位一边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由此,在安装所述透明部件时确定所述透明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安装位置,在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接合部件,通过该第二壳体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使该接合部件一边与所述定位部件接合一边使所述定位部件移位,在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上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通过该构成,定位部件,通过在第二壳体被组装于第一壳体时与接合部件接合而移位,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强力地对透明部件施力使其定位,所以,无需在组装第二壳体前,在第一壳体中预先对透明部件施力以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透明部件安装于第一壳体。另外,即使在组装第二壳体前,在定位部件上未产生施加力,也能够在定位时,通过使定位部件移位而产生较大的施加力。其结果为,能够提供透明部件的安装容易且抑制了固定力不足的图像读取装置。
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定位部件,在所述第二壳体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之前,以第一施加力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并且,在所述第二壳体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后,通过与所述接合部件接合而产生的所述移位,以比所述第一施加力大的第二施加力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通过该构成,在第二壳体被组装于第一壳体前的状态下,成为以移位了的定位部件的第一施加力,将透明部件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定位了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被组装于第一壳体之后的状态下,与接合部件接合并移位了的定位部件以比第一施加力大的第二施加力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对透明部件施力,所以,能够稳定地对透明部件进行定位。即,定位部件通过在第一壳体上组装第二壳体而更强力地对透明部件施力以对其进行定位。其结果为,即使是在组装第二壳体前,对于通过定位部件被定位了的透明部件的施加力(固定力)弱的状态,也能够通过第二壳体的组装而强力地向支承部件侧对透明部件施力。因此,能够提供透明部件向壳体的安装容易且抑制了固定力不足的图像读取装置。
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组装方向为与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定位部件具有从所述第一壳体侧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组装方向侧突出并且产生与向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的移位量相应的施加力的钩形状部位,所述接合部件具有相对于与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斜面形状部位,所述定位部件,通过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组装,使得所述钩形状部位一边与所述斜面形状部位抵接一边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移位而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通过该构成,定位部件通过与钩形状部位的移位量相应的施加力对透明部件施力。因此,由于通过将第二壳体组装于第一壳体而使钩形状部位移位,所以,能够与该移位量相应地更强力地对透明部件施力以对其进行定位。
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透明部件具有矩形形状,所述定位部件设置为,对所述矩形形状的相邻的二边在沿相邻的对象侧的边的方向上施力。
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定位部件将具有矩形形状的透明部件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可靠地定位。
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形成。
通过该构成,能够抑制定位部件在第一壳体中设置的位置的偏差(参差不齐),所以,抑制了与在组装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中设置的接合部件的相对的错位。因此,能够抑制因接合部件而移位的定位部件的移位量的偏差,所以能够以稳定的施加力对透明部件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扫描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扫描仪中的玻璃板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扫描仪的上外壳临时固定了玻璃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已将下外壳安装于上外壳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在上外壳临时固定了玻璃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将下外壳组装于上外壳而将玻璃板彻底固定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定位部件与上外壳分体形成的变形例,图6(a)是表示在上外壳临时固定了玻璃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将下外壳组装于上外壳而将玻璃板彻底固定了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到图5对将本发明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中具体化而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分别表示各图中由箭头所表示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另外,该情况下的“上下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并且“左右方向”相当于构成扫描仪的图像读取机构(行式传感器)移动的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该图像读取机构(行式传感器)的读取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扫描仪11具有:作为形成其外轮廓的大致矩形箱状的第一壳体的上外壳12;和作为相对于上外壳12从下方内侧组装的第二壳体的下外壳13(参照图2)。在上外壳12设置有与载置作为被读取图像的对象物的一例的原稿用纸的区域的形状相当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12a。而且,相对于该开口部12a从下侧(重力方向侧)安装有作为透明部件的玻璃板18。玻璃板18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该大致矩形形状具有比开口部12a大的面积区域,通过开口部12a露出的玻璃板18的上表面区域成为原稿用纸(对象物)的载置面。而且,玻璃板18以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也就是前后左右方向)上被施力的状态固定于上外壳12和下外壳13之间。此外,关于该玻璃板18的固定结构,后面将详细说明。
在上外壳12和下外壳13被组装了的状态下,在形成在其上外壳12和下外壳13之间的空间区域内,作为具有光传感器和/或透镜等的图像读取机构的行式传感器15配置为,沿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而且,该行式传感器15经由玻璃板18读取载置在玻璃板18上的原稿用纸的图像。即,行式传感器15通过驱动体1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对原稿用纸中的读取对象的图像范围进行扫描,该驱动体14沿设置于下外壳13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30移动。行式传感器15通过该扫描所读取到的图像数据,经由具有与驱动体14和/或行式传感器15之间的接口回路等的回路基板16以及连接于该回路基板16的未图示的连接基板,从扫描仪11被输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1中,在上外壳12的后侧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设有旋转轴孔的合页部12b。通过该合页部12b,扫描仪11能够旋转地安装于例如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打印机100的上部。而且,通过将从扫描仪11输出的图像数据供给到打印机100,能够将图像数据打印在用纸等上。
下面,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1中的玻璃板18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2,为了方便说明,示出了切断上外壳12以及玻璃板18并省略它们的一部分(这里为左侧的部分)后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上外壳12,在箭头E1所示的后侧的两个区域,具有钩形状的定位部件21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另外,在箭头E2所示的前侧的区域,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形状的支承部件22同样地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而且,下外壳13被组装于上外壳12,由此,定位部件21在沿载置面的方向(这里为前方向)上以施加力F1对玻璃板18施力。其结果为,玻璃板18被向支承部件22侧推压,由此在前后方向上被定位。
同样地,在上外壳12,在箭头E3所示的左侧的两个区域,具有与形成在箭头E1所示的区域的部件大致相同的钩形状的定位部件23(参照图3)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另外,在箭头E4所示的右侧的区域,与形成在箭头E2所示的区域的部件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形状的支承部件24(参照图3)同样地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
而且,通过将下外壳13组装于上外壳12,由此定位部件23在沿载置面的方向(这里为右方向)上以施加力F2对玻璃板18施力。其结果为,玻璃板18被向支承部件24侧推压而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这样,玻璃板18,通过在矩形形状的开口部12a的相邻的二边、设置于上外壳12的定位部件21、23,在成为沿载置面的方向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两方向上,以各施加力F1、F2被向支承部件22、24侧推压,被定位、固定。
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上,通过螺纹件对设置于下外壳13的凸起接合部38和设置于上外壳12的固定用凸起28(参照图3)进行固定,从而将在与上外壳12之间夹入玻璃板18的下外壳13组装于上外壳12,由此,玻璃板18被固定。即,在下外壳13的各边中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壁状的肋31、32、33伴随着下外壳13向上外壳12的组装而与玻璃板18的矩形形状的各边的端部附近的下表面抵接,由此,玻璃板18被向上外壳12侧推压。其结果为,玻璃板18的上表面(载置面)侧被上外壳12夹着,下表面侧被下外壳13的肋31~33夹着,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固定。此外,玻璃板18的左右方向成为矩形形状的较长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肋31、32形成得比沿与较长方向交叉的较短方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肋33长。由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在较长方向上易挠曲的玻璃板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1中,玻璃板18,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被安装于上外壳12后,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下在上外壳12和下外壳13之间被定位、固定。
这里,在前者的状态下玻璃板没有被牢固地固定于上外壳12,所以将前者称为临时固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后者的状态下玻璃板18被牢固地固定,所以将后者称为彻底固定。以下,关于该临时固定和彻底固定,参照图3~图5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临时固定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临时固定时,将玻璃板18插入并安装在定位部件21和支承部件22之间以及定位部件23和支承部件24之间。具体而言,在支承部件22以及支承部件24的L形状与上外壳12之间所形成的上下方向的间隙中,分别插入玻璃板18的前侧端部以及右侧端部。然后,一边使定位部件21以及定位部件23分别向后侧以及左侧移位一边将玻璃板18中的定位部件21、23侧的部分压入上外壳12侧,由此进行安装。
定位部件21以及定位部件23形成为钩形状,使得在将玻璃板18压入并安装于上外壳12侧时,分别向后侧以及左侧移位了时所产生的施加力缩小。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玻璃板18压入上外壳12侧。
这样,在玻璃板18被压入并安装于上外壳12的临时固定的状态下,玻璃板18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由定位部件21、23的钩形状以及支承部件22、24的L形状来限制。另一方面,玻璃板18的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定位部件21、23的钩形状和如图3所示形成于上外壳12的定位壁部25来限制。定位壁部25,如图示那样形成于设置于上外壳12的前侧的支承部件22的左右方向两侧,虽未图示但也形成于设置于上外壳12的右侧的支承部件24的前后方向两侧。因此,若玻璃板18通过定位部件21、23被施力,则玻璃板18与定位壁部25抵接而使其前后左右方向的位置被确定。
下面,说明彻底固定。在彻底固定时,通过将设置于下外壳13的凸起接合部38(参照图2)螺纹止动于设置于上外壳12的固定用凸起28(参照图3),由此,对于这样临时固定有玻璃板18的上外壳12组装下外壳13。在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1中,如前所述,通过组装下外壳13,使得定位部件21、23移位而产生施加力F1、F2。以下,对于该移位,例示定位部件21而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在定位部件23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4所示,下外壳13相对于上外壳12例如从下侧向上侧组装。通过该组装,如前所述,玻璃板18由肋31、32推压于上外壳12,其上下方向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玻璃板18在进行该上下方向的固定之前,先通过定位部件21被向前方向施力,在沿载置面的方向(这里为前后方向)上被定位。具体而言,通过设置于下外壳13的接合部件35,其钩形状以向前方向移位的方式进行工作。通过该钩形状的移位工作,使定位部件21对于玻璃板18产生施加力F1。
这里,关于临时固定以及彻底固定时的定位部件21的移位工作、即钩形状的移位工作、包括钩形状,参照图5(a)、(b)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图5(a)、(b)中,左侧为放大了箭头E1所示的区域的图,右侧为放大了箭头E2所示的区域的图。另外,图5(a)表示临时固定时的定位部件21的移位工作,图5(b)表示彻底固定时的定位部件21的移位工作。
如图5(a)所示,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的定位部件21具有钩形状部位20,该钩形状部位20设置有:从上侧向下侧按直线状延伸设置的板状部21b;和与该板状部21b连续且以规定的曲率半径形成的弯曲部21a。而且,在钩形状部位20的顶端部设置有:具有以上侧向前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的斜面形状的突出部21e;和在从该突出部21e的斜面形状的终端部退至后侧的位置具有上下方向的面的接合止动部21s。因此,在突出部21e和接合止动部21s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规定宽度的台阶差。定位部件21、23以该方式形成有钩形状。
此外,设定具有包含这样的钩形状部位20的钩形状的定位部件21的材料和/或形状,使得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的规定的移位量内(例如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临时固定和/或彻底固定中的移位量内)发生弹性变形。
首先,在临时固定时,设置于该钩形状部位20的顶端部的突出部21e在前后方向上与玻璃板18接合并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向后侧移位。
这里,若将移位前的状态的定位部件21作为定位部件21A,则在临时固定时,定位部件21A移位到双点划线所图示的定位部件21B的状态。然后,若玻璃板18相对于上外壳12被压入而结束与突出部21e的接合,则移位了的定位部件21B返回安装玻璃板18前的定位部件21A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定位部件21A的状态下,成为钩形状部位20的接合止动部21s未对玻璃板18施力的状态(施加力F1=零)。另外,接合止动部21s和突出部21e之间的台阶差(规定宽度)与突出部21e和玻璃板18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量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而且,突出部21e和玻璃板18的前后方向的接合量,在玻璃板18不会向下方向掉落的范围内为最小尺寸。换言之,设定接合止动部21s和突出部21e之间的台阶差的最小的规定宽度,使得玻璃板18不会向下方掉落。因此,定位部件21能够从定位部件21A的状态不产生较大的施加力地向定位部件21B的状态移位。
从这样被临时固定的状态起,如图5(b)所示,相对于上外壳12组装下外壳13(未图示),由此,玻璃板18被彻底固定。即,在下外壳13以向上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接合部件35(参照图4)。在接合部件35,形成有相对于与沿玻璃板18的载置面的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斜面形状部位35a。而且,设置于该下外壳13的接合部件35配置在定位部件21的下侧的位置,使得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附图中为从下侧向上侧上升),斜面形状部位35a一边与钩形状部位20的弯曲部21a抵接一边将弯曲部21a向前侧推压。因此,定位部件21伴随着接合部件35的移动(上升)而向前方向移位,由此,从双点划线所示的定位部件21A的状态成为实线所示的定位部件21C的状态。
这样定位部件21移位到定位部件21C的状态,由此,该接合止动部21s成为与玻璃板18抵接,并且由于弯曲部21a向前侧位移而相对地向后侧挠曲的状态。因此,通过钩形状部位20(弯曲部21a等)变形而产生施加力F1,通过该施加力F1玻璃板18被向前方向施力。当然,通过改变接合部件35的斜面形状部位35a的倾斜来使定位部件21C的移位量变化,由此,能够进行例如使产生的施加力F1增大等的调节。
这样,玻璃板18通过产生的施加力F1进行沿载置面的方向(这里为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同时,对于进行了沿载置面的方向上的定位的玻璃板18,使设置于下外壳13的肋31、32、33(图5(a)、(b)中未图示肋33)上升并抵接,以施加力F3将玻璃板18的上表面压接于上外壳12,从而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定位部件21、23,在下外壳13被组装于上外壳12时通过与接合部件35接合而移位,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强力地对玻璃板18施力以对其进行定位,所以,无需在组装下外壳13前,在上外壳12中预先对玻璃板18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减小在将玻璃板18安装于上外壳12上时因定位部件21、23的移位所产生的对于玻璃板18的施加力F1、F2,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玻璃板18的安装。另外,即使在组装下外壳13前,在定位部件21、23上不产生对玻璃板18施力的施加力F1、F2,在定位时,也能够通过使定位部件21、23移位而产生较大的施加力。其结果为,能够提供玻璃板18向上外壳12的安装容易、并且抑制了玻璃板18的固定力不足的扫描仪11。
(2)定位部件21、23通过与钩形状部位20(弯曲部21a)的移位量相应的施加力F1以及F2对玻璃板18施力。因此,通过在上外壳12组装下外壳13而使钩形状部位20(弯曲部21a)移位,所以,能够与该移位量相应地更强力地对玻璃板18施力以对其进行定位。
(3)能够通过定位部件21将玻璃板18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另外,能够通过定位部件23将玻璃板18在左右方向上定位。其结果为,能够可靠地将玻璃板18在沿其载置面的方向上定位。
(4)由于定位部件21、23与上外壳12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抑制上外壳12的位置偏差。因此,抑制了设置于被组装于上外壳12的下外壳13的接合部件35和定位部件21、23的相对的错位。因此,因接合部件35而移位的定位部件21、23的移位量一定,所以,能够以抑制了偏差后的稳定的施加力F1、F2对玻璃板18施力。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上外壳12分体地设置定位部件21、23并且将定位部件21、23的形状设为具有钩形状以外的形状部位的部件的实施方式,是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而言仅与定位部件相关的构成不同的方式。因此,这里仅说明定位部件,关于其他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参照图6进行说明。此外,图6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5相当的图,图6(a)表示玻璃板18被临时固定了的状态,图6(b)表示玻璃板18被彻底固定了的状态。
如图6(a)所示,定位部件40由与上外壳12分体的多个部件构成。即,具有:保持部件41,其从下侧支承玻璃板18并且限制玻璃板18向后侧的移动,其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L形状;竖立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在下侧形成有斜面部42a的移动部件42;和连接保持部件41和移动部件42的弹性部件(例如,盘簧)43。而且,保持部件41和移动部件42,在与上外壳12之间,以能够相对于上外壳1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形成有未图示的滑动结构。
在临时固定时,保持部件41的顶端部41e在上下方向上与玻璃板18接合并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向后侧移位。此时,弹性部件43被压缩并对移动部件42向后侧施力,但由于移动部件42与设置于上外壳12的接合止动部12d抵接,所以,不能相比该位置向更后侧移动。然后,若玻璃板18相对于上外壳12被压入而结束与顶端部41e的接合,则保持部件41通过弹性部件43的施加力而复原。此外,保持部件41在复原了的状态下成为不对玻璃板18施力(即施加力F1=零)、仅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的状态。另外,玻璃板18通过保持部件41的顶端部41e和未图示的支承部件22,向下方向的移动受限制、不会掉落。
从这样的被临时固定的状态起,如图6(b)所示,通过组装下外壳13(未图示),使玻璃板18被彻底固定。即,在设置于下外壳13(未图示)的接合部件36,形成有相对于与沿玻璃板18的载置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后侧高地倾斜的斜面形状部位36a。而且,该接合部件36从下侧向上侧上升,由此,使得形成于接合部件36的斜面形状部位36a一边与移动部件42的斜面部42a抵接一边将移动部件42从其后侧向前侧推压。因此,移动部件42伴随着接合部件36的上升而向前方向移位,由此,从临时固定的状态的移动部件42A的位置移动并移位到彻底固定的状态的移动部件42C的位置。
这样移动部件42从移动部件42A的位置移位到移动部件42C的位置,由此,弹性部件43被压缩,与其位移量相应的施加力F1施加于保持部件41,所以,通过该施加力F1对玻璃板18施力。换言之,通过改变接合部件36的斜面形状部位36a的倾斜度来调节移动部件42的移位量,由此,能够进行使产生的施加力F1增大等的调节。
这样,玻璃板18通过产生的施加力F1进行沿载置面的方向(这里为前后方向)上的定位。而且,对于进行了沿载置面的方向上的定位的玻璃板18,使设置于下外壳13的肋31、32上升并抵接,使玻璃板18的上表面通过施加力F3压接于上外壳12,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3)以外,还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5)由于能够通过与上外壳12不同的部件形成弹性部件43,所以,能够通过例如材料的选择和/或对形状的研究来调节设定相对于弹性部件43的压缩量(移位量)所产生的施加力的大小。因此,容易地形成弹性部件43,使得在临时固定时通过小的施加力使保持部件41移位,另一方面在彻底固定时,通过移动部件42的移位以实用所需的大的施加力(固定力)对保持部件41施力以使得固定玻璃板18。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定位部件21、23中的至少一方,以第一施加力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对施力玻璃板18,在彻底固定时,以比第一施加力强的第二施加力对玻璃板18施力。
具体而言,例如,关于定位部件21,设为在图5(a)所示的临时固定的状态下,成为未恢复到定位部件21A的状态,也就是成为定位部件21A和定位部件21B之间的状态。如此一来,在临时固定的状态下,由于成为钩形状部位20向后方移位了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得定位部件21产生施加力(第一施加力),接合止动部21s向前方向对玻璃板18施力。
如此一来,在下外壳13被组装于上外壳12之前的临时固定的状态下,成为以移位了的定位部件21、23的第一施加力,将玻璃板18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定位了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下外壳13被组装于上外壳12之后的彻底固定的状态下,与接合部件35接合并移位了的定位部件21、23以比第一施加力大的第二施加力在沿载置面的方向上对玻璃板18施力,所以,能够稳定地对玻璃板18进行定位。即,定位部件21、23,通过在上外壳12组装下外壳13而更强力地对玻璃板18施力并对其进行定位。其结果为,即使是在组装下外壳13之前,对于通过定位部件21、23被定位了的玻璃板18的施加力(固定力)弱的状态,也能够通过下外壳13的组装而强力地对玻璃板18向支承部件22、24侧施力。因此,能够提供玻璃板18的安装容易、并且抑制了固定力不足的扫描仪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仅设置有支承部件22以及支承部件24中的任一方。这样一来,在将玻璃板18安装于上外壳12时,只要将玻璃板18的端部插入到一方的支承部件的间隙中即可,所以,玻璃板18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移位而产生的两个定位部件21的施加力F1也可以各不相同。同样,通过移位而产生的两个定位部件23的施加力F2也可以各不相同。另外,定位部件21的施加力F1和定位部件23的施加力F2既可以大小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关于定位部件21以及定位部件23的数量,都不限于两个,一个也可以、三个以上也可以。设定定位部件的数量和/或其施加力,只要能够以实用上不会不足的固定力对玻璃板18进行固定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扫描仪11被安装于其他的装置(这里为打印机100),但当然也可以为从装置中独立的单体的扫描仪11。另外,覆盖载置于玻璃板18的原稿用纸的盖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对于上外壳12安装。
图像读取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1,只要是具有板状的透明部件被安装于壳体的结构、且具有经由透明部件读取图像的构成的装置,都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为读取对象物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
第一壳体;
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具有载置对象物的载置面的透明部件;
定位部件,其能够在沿所述透明部件的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上移位,并且一边移位一边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从而对所述透明部件进行定位;
沿着与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对所述定位部件施力的第二壳体;和
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定位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
通过将所述第二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由此,所述接合部件对所述定位部件施力使该定位部件在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上移位从而将所述透明部件固定于安装位置,
所述定位部件,
在所述第二壳体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之前,以第一施加力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并且,
在所述第二壳体被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之后,通过与所述接合部件接合所产生的所述定位部件的移位,以比所述第一施加力大的第二施加力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2.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为读取对象物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
第一壳体;
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具有载置对象物的载置面的透明部件;
对所述透明部件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
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对所述定位部件施力的第二壳体;和
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述定位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
通过将所述第二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由此,所述接合部件对所述定位部件施力以将所述透明部件固定于安装位置,
所述定位部件具有钩形状部位,该钩形状部位向与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且产生与向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的移位量相应的施加力,
所述接合部件具有相对于与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斜面形状部位,
所述定位部件,通过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组装,使得所述钩形状部位一边与所述斜面形状部位抵接一边沿所述载置面的方向移位,从而对所述透明部件施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部件具有矩形形状,
所述定位部件设置为,对所述矩形形状的相邻的二边在沿相邻的对方侧的边的方向上施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形成。
5.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和
记录图像数据的记录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26647/2010 | 2010-10-06 | ||
JP2010226647A JP5682213B2 (ja) | 2010-10-06 | 2010-10-06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7812A CN102447812A (zh) | 2012-05-09 |
CN102447812B true CN102447812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5924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02376.4A Active CN102447812B (zh) | 2010-10-06 | 2011-10-08 | 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54406B2 (zh) |
JP (1) | JP5682213B2 (zh) |
CN (1) | CN1024478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52103B2 (ja) * | 2010-10-08 | 2015-01-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561434B2 (ja) * | 2014-06-26 | 2019-08-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20001864A (ja) * | 2018-06-26 | 2020-01-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処理装置 |
JP2022089108A (ja) * | 2020-12-03 | 2022-06-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26803B1 (en) * | 1997-03-27 | 2002-07-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ading/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
CN1571466A (zh) * | 2003-07-23 | 2005-01-26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扫描模块的调整方法 |
CN201403129Y (zh) * | 2009-02-27 | 2010-02-10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可掀式平台玻璃组件和使用其的影像输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98685A (ja) | 1998-04-10 | 1999-10-29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US7310171B2 (en) * | 2002-03-15 | 2007-12-18 | Transpacific Ip, Ltd. | Document surface micro-adjust mechanism |
-
2010
- 2010-10-06 JP JP2010226647A patent/JP568221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30 US US13/250,401 patent/US8654406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08 CN CN201110302376.4A patent/CN1024478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26803B1 (en) * | 1997-03-27 | 2002-07-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ading/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
CN1571466A (zh) * | 2003-07-23 | 2005-01-26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扫描模块的调整方法 |
CN201403129Y (zh) * | 2009-02-27 | 2010-02-10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可掀式平台玻璃组件和使用其的影像输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086988A1 (en) | 2012-04-12 |
JP5682213B2 (ja) | 2015-03-11 |
US8654406B2 (en) | 2014-02-18 |
JP2012080498A (ja) | 2012-04-19 |
CN102447812A (zh) | 2012-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47812B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US20140307383A1 (en) | Dock with compliant connector mount | |
JP4667345B2 (ja)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装置 | |
JP2010283436A (ja) | 読取装置 | |
JP2008300163A (ja) | 両面接続型コネクタ | |
CN101682146B (zh) | 背插式连接器装置 | |
US853507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830407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set | |
CN210005833U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2001284856A (ja) | 基板実装装置 | |
JP4772892B2 (ja) | 両面接続型コネクタ | |
CN101944373B (zh) | 头悬架组件及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 |
CN101833903A (zh) | 显示设备 | |
CN105281068A (zh) | 卡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
JP5146306B2 (ja) |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 |
JP5046790B2 (ja) | ガスケット、及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 |
JP4661248B2 (ja) | レンズ保持枠用の配線板を備えるカメラ | |
JP4412553B2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US20100061219A1 (en) | Vibration reduction apparatus and disk drive using the same | |
JP2022064102A (ja) | タイヤホルダ | |
JP2020053389A (ja) | コネクタ | |
US6988836B2 (en) | Fiber optical connector | |
JP2005276331A (ja) | ガイドシャフトの保持機構及びそのガイドシャフトの保持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装置 | |
JP201208999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 | |
US20070114353A1 (en) |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mechanism for backlight modu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