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7696B -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7696B
CN102407696B CN201110216714.2A CN201110216714A CN102407696B CN 102407696 B CN102407696 B CN 102407696B CN 201110216714 A CN201110216714 A CN 201110216714A CN 102407696 B CN102407696 B CN 1024076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ruction
mentioned
unit
control unit
pr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67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7696A (zh
Inventor
三浦弘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07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7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7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76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Facilitating exception or error detection and recovery, e.g. fault, media or consumables deple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1Multi engine printer devices, e.g. one entity having multiple output engi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06F3/1234Errors handling and recovery, e.g. reprinting
    • G06F3/1235Errors handling and recovery, e.g. reprinting caused by end of consumables, e.g. paper, ink, to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和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其在进行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同步并向驱动控制单元发送指令的构成中,通过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的信息取得指令,避免其它指令不能向驱动控制单元顺利输出,并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来自驱动控制单元的状态信息。控制器(41)在主控制部(82)内具备信息转发部(140)。机械控制器(43)以规定时间间隔发送装置状态信息(US)。信息转发部(140)根据需要对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的装置状态信息(US)实施部分加工,在第2存储部(144)中存储。信息转发部(140)在从主机控制部(125)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时,作为应答,将从第2存储部(144)读出的装置状态信息(AS)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

Description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打印装置的打印单元的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多个喷射墨水的记录头(流体喷射单元)的打印装置。在该打印装置中,在设置成能够往返复移动的托架上搭载了多个打印头和驱动控制多个打印头的多个驱动控制部。此外,在打印装置的本体一侧,搭载有向各驱动控制部转发数据的多个数据处理部。在控制托架的往返移动的主控制部中,对于规定数量的打印头,连接有多个以一个驱动控制部和一个数据处理部为一组的电路组。由于采用对于规定数量的打印头具有多个电路组的构成,因此,根据该打印装置,可减轻每个数据处理部的处理负荷。
进一步地,在记录头多的情况下,将主控制部本身设为两个以上,在一个基板上安装以主控制部和数据处理部和驱动控制部为一组电路组的打印控制装置,采用具备多个这样的基板的打印装置的构成被认为是有效的。根据该构成,由于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分担地控制大量的记录头,因此,通过随着记录头的个数增加而增加打印控制装置的个数,能够相对地减小每个打印控制装置的负荷并维持,确保必要的打印处理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各打印控制装置负责的多个记录头全部的记录开始准备的阶段应当输出的托架启动指令、在记录结束后为了开始记录介质的传送而应当输出的传送指令等各种控制指令由各个打印控制装置单独管理。因此,输出这些控制指令的定时必须在两个以上的打印控制装置间取得同步。例如,将一个打印控制装置设为主机(主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将其它打印控制装置设为从机(从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于是,采用在聚齐了主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应当输出的指令和从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应当输出的指令的阶段,取得各打印控制装置间的同步,并将该指令向托架系统和传送系统的驱动控制单元(机械控制器等)发送的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在适当的定时控制由各个打印控制装置控制的各记录头的墨水喷射处理和由驱动控制装置控制的打印介质的传送处理。
此外,不仅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间分担多个记录头,而且对于向记录头提供墨水的多个墨盒、检查记录头的喷嘴堵塞的喷嘴检查装置等在打印装置中设置多个的这些部件,也希望分担地连接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在各打印控制装置间分担负荷。在此,通常在墨盒中设置有写入墨水余量、墨水颜色等墨水关联信息的存储元件,各打印控制装置访问负责的墨盒的存储元件,分担地管理每个墨水种类的墨水余量等墨水关联信息。
此外,在该种打印装置中,存在主机控制单元经由各打印控制装置取得驱动控制装置的状态信息,进行与此时的状态相应的指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主机控制单元向打印控制装置发送信息取得指令,打印控制装置将所接收的信息取得指令向驱动控制装置发送。然后,打印控制装置将从驱动控制装置作为应答送来的信息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5551号公报
但是,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中,存在仅仅某个打印控制装置单独发生指令(内部指令)的情况。例如,某个打印控制装置负责的墨盒的墨水不足错误(墨水用尽错误)、喷嘴检查装置的喷嘴堵塞错误等、负责的记录头、墨盒、喷嘴检查装置等部件的错误等符合在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发生的内部指令。
例如,当在主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发生内部指令时,在其它从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不发生内部指令。因此,在主机侧的打印控制装置为了输出内部指令而进行同步时,由于未聚齐指令,因此,存在无法输出内部指令的问题。例如,根据经由通信线连接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并将内部指令也向其它打印控制装置转发的构成,由于在同步处理中在各打印控制装置之间聚齐了内部指令,因此,可以输出内部指令。另外,通常,在打印控制装置内具备按照取得指令的顺序存储指令的队列,指令按照在队列中存储的顺序输出。
但是,在通过经由多个打印控制装置间的通信线的通信发送内部指令的情况下,与内部指令发生源的打印控制装置相比,在内部指令发送目的地的打印控制装置中,内部指令延迟通信所需要的时间(通信时间)到达。例如,在一个打印控制装置发生内部指令后,在直到该内部指令到达其它打印控制装置为止的期间,各打印控制装置如果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状态信息取得指令,则在各打印控制装置之间,队列的指令存储顺序不同。其结果,在同步处理中,存在应当从各打印控制装置输出的各指令并不一致而发生指令发送错误的问题。
此外,内部指令可能包含例如在打印装置启动时或墨盒更换时等为了使打印装置进行规定的动作,检测例如装置状态、墨盒等部件的状态,并根据检测结果通知状态OK或者状态NG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状态OK,则发布状态OK指令(状态正常指令),如果是状态NG,则发布状态NG指令(状态异常指令)。如果墨盒的使用期限届满,则即使不适当也可以直接使用墨盒进行打印。因此,当由于使用期限届满而检测到状态NG时,将状态NG指令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主机控制单元催促用户选择是直接使用不适当部件还是更换为适当部件,如果输入表明直接使用不适当部件,则错误解除,重新发布状态OK指令。
在这种情况下,当在一个打印控制装置中是状态OK,而在其它打印控制装置中是状态NG时,在直到其它打印控制装置接收错误解除后的状态OK指令为止的期间,当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在各打印控制装置之间,队列的指令存储顺序成为不同。当然,各队列的指令存储顺序不同还存在其它原因。
这样,如果采用各打印控制装置将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的信息取得指令向驱动控制装置发送,并作为该信息取得指令的应答,将从驱动控制装置取得的状态信息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构成,则在各打印控制装置之间,队列的指令存储顺序不同的频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各队列中指令存储顺序不同时,为了避免同步处理中错误的发生,考虑增加对策用的错误避免处理(避免单元)。但是,如果是信息取得指令在队列中存储的构成,则可能发生该错误避免处理的执行频率增加,进行该错误避免处理时由于信息取得指令的原因而在各打印控制装置之间队列的指令存储顺序不同的频率增加,指令输出处理不能顺利进行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其在进行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同步并向驱动控制单元发送指令的构成中,通过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的信息取得指令,避免其它指令不能向驱动控制单元顺利输出,并且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来自驱动控制单元的状态信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是具备根据来自主机控制单元的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的打印装置中的打印控制装置,其具备:信息接收单元,其接收从上述驱动控制单元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发送的状态信息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应答单元,其在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进行将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状态信息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应答;输入单元,其输入第1指令;指令生成单元,其在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生成第2指令;管理单元,其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管理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并且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输出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输出单元,用于向上述驱动控制单元输出从上述管理单元接收的上述指令;同步单元,其当确认在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中聚齐了同一个指令时,使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指令;以及避免单元,其进行避免在上述同步单元中未聚齐上述第2指令的错误的避免处理;上述信息取得指令不向上述管理单元输入。
根据本发明,打印控制装置的信息接收单元在接收从驱动控制单元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发送的状态信息时,将该状态信息在存储单元中存储。此外,当从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打印控制装置的应答单元将在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状态信息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作为应答。因此,接收来自驱动控制单元的状态信息和针对信息取得指令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状态信息(应答)非同步地进行。此外,第1和第2指令被管理单元按照取得顺序管理并且按照该进行管理的取得顺序向输出单元输出。同步单元在确认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聚齐了同一个指令时,向驱动控制单元输出该指令。但是,在指令生成单元生成第2指令时,通过由避免单元进行避免处理,可避免在同步单元中未聚齐第2指令的错误。此外,从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状态取得指令不在管理单元中存储。因此,可以避免如果将状态取得指令在管理单元中存储,则避免单元难以进行错误避免、避免处理的负荷增加、第1和第2指令的输出延迟等缺陷。因此,由于不需要向驱动控制装置发送来自主机控制单元的信息取得指令,因此,即使信息取得指令比较频繁地向打印控制装置发送,也可以通过信息取得指令避免其它指令不能向驱动控制单元顺利输出的情况,并且能够将来自驱动控制单元的状态信息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上述应答单元被设置在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到指令被上述管理单元取得为止的发送路径的途中。
根据本发明,由于应答单元设置在从主机控制单元到指令被管理单元取得为止的发送路径的途中,因此,能够避免信息取得指令与其它指令一起在管理单元中积存,因此,可减少例如在各打印控制装置的各管理单元间指令等待队列的顺序不相同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上述避免单元是将上述第2指令向其他上述打印控制装置发送的通信单元。
根据本发明,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生成单元将生成的第2指令经由通信单元向其它打印控制装置发送,另一方面,经由通信单元从其它打印控制装置接收其它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生成单元生成的第2指令。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其它打印控制装置经由通信单元发送的第2指令延迟到达,但是,在该期间,即使从主机控制单元送来状态取得指令,也由于不在管理单元中存储而能够减少在各管理单元中该种指令等待队列的顺序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之间不相同的情况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上述打印装置所具备的多个部件被分担地连接到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还具备检测上述分担的上述部件的状态的检测单元,上述指令生成单元根据上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生成上述第2指令。
根据本发明,根据检测被分担地连接到打印控制装置的部件的状态的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生成的第2指令仅仅在分担该检测对象的部件的一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减少由于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间应当输出的指令在同步单元中未聚齐而导致的错误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至少一个上述检测单元检测上述多个部件中不适当的部件,上述指令生成单元在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到不适当的部件时,生成状态异常指令作为上述第2指令,并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另一方面,在检测到适当的部件时,生成状态正常指令,并向上述输出单元发送;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在接收上述状态异常指令时,进行包含催促是否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的选择分支的指导显示,当进行了该指导显示的选择分支中表明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时,进行向该打印控制装置通知将上述不适当的部件当作适当的错误解除通知,上述避免单元被构成为具有上述指令生成单元在接收上述错误解除通知时生成在上述部件是适当的情况下应当发布的状态正常指令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打印控制装置与多个部件中各打印控制装置所分担的规定数量的部件连接。然后,检测单元检测打印控制装置所分担的部件中不适当的部件,当根据该检测结果是不适当的部件时,指令生成单元发布状态异常指令,并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接收状态异常指令的主机控制单元进行包含催促是否直接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的选择分支的指导显示,当在指导显示中输入表明直接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结果时,向打印控制装置发送错误解除通知。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生成单元在接收错误解除通知时,将不适当的部件当作适当的,生成状态正常指令,并向管理单元发送。另一方面,当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是适当的部件时,指令生成单元生成状态正常指令,并向管理单元发送。例如,当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之间检测结果不同时,在一个打印控制装置中,向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状态异常指令,在其它打印控制装置中,在管理单元中存储状态正常指令。虽然在一个打印控制装置中状态正常指令先从管理单元向输出单元发送,但是,在其它打印控制装置中,直到有根据状态异常指令对指导显示的选择的输入而发送错误解除通知为止,不发布状态正常指令。在该期间,即使从主机控制单元向打印控制装置发送状态取得指令,状态取得指令也不在管理单元中存储,因此,可减少各管理单元的指令等待队列的顺序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之间不相同的情况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上述避免单元被构成为具有上述输出单元判断从上述管理单元接收的指令是第1指令还是第2指令,如果是上述第1指令,则由上述同步单元进行同步,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第1指令,另一方面,如果是上述第2指令,则上述同步单元不进行同步,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第2指令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输出单元判断从管理单元接收的指令是第1指令还是第2指令。然后,如果是第1指令,则同步单元进行同步,输出单元向驱动控制单元输出该第1指令,另一方面,如果是第2指令,则同步单元不进行同步,输出单元将该第2指令向驱动控制单元输出。其结果,能够降低在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发生的由于未聚齐第2指令而没有进行同步而不能向驱动控制单元输出指令的同步错误。
在本发明的打印控制装置中,还具备信息加工单元,其将经由上述通信单元取得的来自其它打印控制装置的分担信息和该打印控制装置的分担信息合并以加工成一个综合信息;上述应答单元在接收上述信息取得指令时,将上述综合信息与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信息一起发送。
根据本发明,将与一个打印控制装置所分担的部件有关的分担信息和与其它打印控制装置所分担的部件有关的分担信息合并以加工成一个综合信息。应答单元在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将综合信息与在存储单元中存储的信息一起发送。因此,主机控制单元可以不进行将来自各打印控制装置的分担信息汇总为一个信息的处理。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其中上述发明所涉及的上述打印控制装置作为上述打印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上述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控制装置,因此,通过该打印装置,能够获得与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信息提供方法是在具备根据来自主机控制单元的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的打印装置中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提供来自上述驱动控制单元的信息的信息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接收步骤,当从上述驱动控制单元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接收状态信息时,将该状态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应答步骤,当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进行将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状态信息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应答;输出步骤,将从输入单元输入的第1指令和在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指令生成单元生成的第2指令按照管理单元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向输出单元输出,其中上述管理单元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进行管理;以及避免阶段,进行避免在同步单元中未聚齐上述第2指令的同步错误的避免处理,其中上述同步单元在确认在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中聚齐了同一个指令时,使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指令;上述信息取得指令不向上述管理单元输入。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与上述打印控制装置所涉及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表示记录头的底面和墨水提供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墨水提供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截面图。
图4(a)(b)是表示错误画面的画面图。
图5是表示打印系统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6是说明主机/从机的各控制器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作业控制部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8(a)~(d)是说明队列的处理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控制器的指令输出功能的方框图。
图10是说明控制器的装置状态信息发送功能的方框图。
图11(a)~(c)是说明比较例子中的队列的处理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作为打印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3:作为打印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27:托架;29、29A、29B:构成打印单元的一个例子的记录头(打印头);36:喷嘴;41:作为一个打印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主机侧控制器;42:作为另一个打印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从机侧控制器;43:作为驱动控制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机械控制器;44:机械机构;45:头控制单元(HCU);46:通信电路;47: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存储元件;50:线性编码器;53:CPU;54:ASIC;55:RAM;56:非易失性存储器;61:构成传送单元的传送电机;62:第1CR电机;63:第2CR电机;72:操作开关;81:图像处理部;82:主控制部;83:构成指令生成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机械控制部;83A:作为综合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合并处理部;84:构成信息接收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机械I/F部;85:作为同步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6:构成指令生成单元的一个例子的错误管理部;87:作为避免单元以及通信单元的一个例子的通信I/F部;88:图像缓冲器;89:头控制部;90:作为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墨水管理部;93:作业控制部;94:序列控制部;95:伪机械控制器;98:作为消耗量取得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墨水余量运算部;100:打印系统;101:错误画面;104:YES按钮;105:NO按钮;109:OK按钮;110:图像生成装置;120:主机装置;122:打印机驱动器;123:监视器;124:操作部;125:主机控制部;133、133A、133B:即时队列;135:构成避免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判定部;140:作为应答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信息转发部;141:构成信息接收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信息取得部;142: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第1存储部;143:作为信息加工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加工部;144:作为存储单元的一个例子的第2存储部;145:识别部;146:应答部;151:状态检测部;152:信息生成部;153:状态信息发送部;154:检测系统;C:控制装置;U3、U4:构成输入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串行通信端口;IC1~IC8:作为流体容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墨盒;SL3:通信线;SL4:通信线;PD、P1、P2:打印数据;US、AU:作为状态信息的一个例子的装置状态信息;SG:作为状态取得指令的一个例子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侧向喷墨式打印机的打印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侧向喷墨式打印机的打印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打印系统100具备:生成图像数据的图像生成装置110、根据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的图像数据生成打印数据的主机装置120、和作为根据从主机装置120接收的打印数据而打印图像的打印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侧向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1”)。
图像生成装置110由例如个人计算机构成,具备通过其本体111内的CPU执行图像制成用软件而构成的图像生成部112。用户启动图像生成部112,通过操作输入装置113,在监视器114上制作图像,并操作输入装置113,指示图像的打印。这样,与该图像有关的图像数据经由规定的通信接口向主机装置120发送。
主机装置120由例如个人计算机构成,具备通过其本体121内的CPU执行打印机驱动器用软件而构成的打印机驱动器122。打印机驱动器122根据从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的图像数据生成打印数据,并向在打印机11中设置的控制装置C发送。控制装置C根据从打印机驱动器122接收的打印数据,控制打印机11,使打印机11根据打印数据来打印图像。另外,在监视器123显示用于对打印机11输入设定控制用设定值的菜单画面和打印对象的图像等。
接着对图1所示的侧向喷墨式打印机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书的说明中,当使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时,以图1等图面中箭头表示的方向为基准。此外,在图1中,将面前一侧设为前侧,将内侧设为后侧。
如图1所示,打印机11具备直方体状的本体外壳12。在本体外壳12内设置有送出长条状纸张13的送出部14;通过墨水的喷射而对该纸张13进行打印的打印室15、对通过该打印而附着了墨水的纸张13进行干燥处理的干燥装置16、和卷绕进行了干燥处理的纸张13的卷绕部17。
即,在本体外壳12内的稍微靠上的位置,设置有将本体外壳12内上下区分的平板状的基台18,在比该基台18更上侧的区域成为在基台18上支撑矩形板状的支撑部件19的打印室15。然后,在比基台18更下侧的区域中,在纸张13的传送方向上成为上游侧的靠左侧的位置,配设有送出部14,并且在成为下游侧的靠右侧的位置配设有干燥装置16和卷绕部17。
如图1所示,在送出部1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卷轴20,并且对于该卷轴20,纸张13在预先卷成卷筒状的状态下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支撑。即,纸张13通过卷轴20旋转而从送出部14中送出。此外,从送出部14送出的纸张13被卷入位于卷轴20的右侧的第1辊21,并向上方引导。
另一方面,在支撑部件19的左侧的与下侧的第1辊21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位置,以与下侧的第1辊21平行的状态设置有第2辊22。然后,传送方向通过第1辊21变换成垂直向上的纸张13从左侧下方卷入该第2辊22,从而纸张13的传送方向被变换成水平右方向,与支撑部件19的顶面相接。
此外,在支撑部件19的右侧,以与第2辊22平行的状态设置有第3辊23,其与左侧的第2辊22夹着支撑部件19相对。另外,对第2辊22和第3辊23各自的圆周面的顶部进行位置调节,以致其与支撑部件19的顶面形成同一高度。
在打印室15内,传送方向通过左侧的第2辊22变换成水平右方向的纸张13在与支撑部件19的顶面相接并且向成为下游侧的右侧传送之后,通过从右侧上方卷入第3辊23,其传送方向变换成垂直向下方向,并向比基台18更下侧的干燥装置16传送。然后,通过经过干燥装置16内施加了干燥处理的纸张13在进一步向垂直向下方向传送后,被卷入第4辊24,将传送方向变换成水平右方向,在该第4辊24的右侧配设的卷绕部17的卷绕轴25根据传送电机61(参照图5)的驱动力旋转,从而以卷筒状卷绕纸张13。
如图1所示,宰打印室15内的支撑部件19的前后两侧,成对地设置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26(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导轨26的顶面比支撑部件19的顶面高,在两个导轨26的顶面,矩形状的托架27以能够根据第1托架电机62(参照图5)的驱动沿着两导轨26在图1所示的主扫描方向X(在图1中是左右方向)往返移动的状态被支撑。此外,托架27也能够根据第2托架电机63(参照图5)的驱动,向副扫描方向(在图1中是与纸面正交的前后方向)移动。然后,在该托架27的下面一侧,经由支撑板28支撑有多个记录头29。
从支撑部件19的左端到右端的一定范围成为打印区域,以该打印区域为单位,纸张13被间歇地传送。然后,伴随着托架27相对于在支撑部件19上停止的纸张13的往返移动,从记录头29喷射墨水,从而对纸张13进行打印。
另外,在打印时,在支撑部件19的下侧设置的吸引装置30被驱动,通过由遍及支撑部件19的顶面开口的大量的吸引孔的负压形成的吸引力,纸张被吸附在支撑部件19的顶面。然后,当对纸张13的1次打印结束时,解除吸引装置30的负压,进行纸张13的传送。
此外,在打印室15内,在比第3辊23更右侧的非打印区域,设置有用于在未打印时进行记录头29的维护的维护装置32。维护装置32对每个记录头29都具备封盖33和升降装置34。各封盖33通过升降装置34的驱动,在与记录头29的喷嘴形成面35(参照图2)接触的封闭位置和从喷嘴形成面35离开的回退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体外壳12内,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分别容纳不同颜色的墨水的多个(例如8个)墨盒IC1~IC8。然后,各墨盒IC1~IC8通过墨水提供通路70A、70B等(参照图3)与记录头29连接,各记录头29喷射从各墨盒IC1~IC8提供的墨水。因此,在本例的打印机11中,能够进行使用8色墨水的彩色打印。另外,在本体外壳12中与墨盒IC1~IC8的配置位置对应的场所设置有开闭式的盖子38。墨盒IC1~IC8的更换工作通过打开盖子38进行。
8个墨盒IC1~IC8容纳了例如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等各墨水。另外,也可以采用安装了容纳保湿液的保湿液盒的构成。当然,墨水的种类(颜色数量)可适当地设定,也可以采用仅用黑色墨水进行单色打印的构成,或者采用墨水为两种颜色或者八种颜色以外的三种颜色以上的任意颜色数量的构成。
各墨盒IC1~IC8经由盒架69(参照图3)与控制装置C电气连接,向在各墨盒IC1~IC8上安装的非易失性存储元件47(参照图3、图5)写入对应的颜色的墨水余量信息。在该存储元件47中,除了墨水余量信息以外,还存储有商品编号、墨水颜色、使用期限等墨水关联信息(参照信息的一个例子)。
图2是表示在托架的底面设置的多个记录头和向各记录头提供墨水的墨水提供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托架27的下面侧支撑的支撑板28上,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15个)记录头29在与纸张13的传送方向(在图2中用白箭头表示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以交错状的配置图形被支撑。即,15个记录头29中,沿着副扫描方向Y以一定间距排成2列的记录头29A、29B在副扫描方向Y上彼此错开一半间距,形成交错配置。然后,在各记录头29的下面的喷嘴形成面35,由多个喷嘴36沿着前后方向(副扫描方向Y)配置成1列而形成的喷嘴列37在主扫描方向X以规定间隔形成多列(在本实施例中是8列)。
如图2所示,设置有用于向各记录头29提供各颜色的墨水的墨水提供装置39。墨水提供装置39具备泵电机65、加压泵66、墨盒IC1~IC8、副箱67以及盒架69(参照图3)。
各墨盒IC1~IC8在安装在盒架上的状态下,分别通过墨水提供通路70A(例如管子)与副箱67连接,进一步地,副箱67通过墨水提供通路70B(例如管子)与各记录头29连接。但是,在图2中,仅仅示出了多个(例如8个)副箱67和一个记录头29的连接关系。实际上,从8个副箱67延伸了与记录头29的个数相同数量的墨水提供通路70B,各墨水提供通路70B与各记录头29连接。
此外,墨盒IC1~IC8在安装在盒架上的状态下,通过空气提供通路71与加压泵66的喷出口连接。通过控制装置C驱动泵电机65,加压泵66被泵驱动,从加压泵66喷出的加压空气通过空气提供通路71提供给墨盒IC1~IC8内的压力室。
此外,在本体外壳12中,在与图2中实线表示的处于关闭状态的盖子38的转动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将盖子38锁成关闭状态的电磁锁68。例如,在本体外壳12的盖子38的附近位置,设置有用于用户进行盖子38的锁定/锁解除的操作的操作开关72(参照图5)。控制装置C在从操作开关72输入进行使盖子38锁定的操作时的锁信号时,通过使电磁锁68励磁,使盖子38锁定成关闭状态。此外,控制装置C在从操作开关72输入进行使盖子38的锁定解除的操作时的锁解除信号时,通过使电磁锁68消磁,使盖子38的锁定解除。在进行墨盒更换时,如图2所示,在用双点划线表示盖子38的打开状态(但是,最大开度比图2的状态大)下,在进行墨盒IC1~IC8中至少一个的更换并再次将盖子38形成图2中实线表示的关闭状态后,通过操作操作开关72,使盖子38锁定为关闭状态。另外,指示盖子锁定的方式并不限于操作开关72进行的操作方式,也可以采用从检测盖子38处于关闭状态的传感器输入关闭检测信号时控制装置C使电磁锁68励磁驱动的构成。
图3是表示墨水提供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侧截面图。墨盒IC与墨水提供通路70A和空气提供通路71的连接,如图3所示,经由盒架69进行。具体地,在盒架69上突出设置的提供针69a在插入在构成墨盒IC的箱状的壳73内容纳的墨水包74的墨水提供部74a时,在该墨水提供部74a内置的阀体(都省略图示)向开阀方向按入。其结果,墨水包74的内部成为与墨水提供通路70A连通的状态。此外,在墨盒IC中设置的空气导入部74b在插入在盒架69中设置的空气提供部69b时,在该空气提供部69b中内置的阀体(都省略图示)向开阀方向按入,从而在壳73和墨水包74之间形成的压力室75成为与空气提供通路71连通的状态。
如图3所示,当墨水包74处于用实线表示的墨水满箱(墨水充满)的状态时,压力室75的容积变成最小。然后,将该最小的容积在以下设为压力室75的初始容积Ao。随着墨水从墨水包74向墨水提供通路70A一侧导出,壳73内的墨水包74的占有体积从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初始状态逐渐变小,如用双点划线所示的。墨水包74的体积减少的部分的墨水通过墨水提供通路70A向副箱67提供,并进一步从副箱67通过墨水提供通路70B向各记录头29提供。另外,泵电机65被驱动控制,以致通过能够检测压力室75的室压的压力传感器(图示省略)检测的室压收敛到规定范围内。此外,在图3所示的盒架69上设置有能够在安装了墨盒IC的状态下与在其端面设置的存储元件47电气连接的端子部76。
图5是表示打印系统100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5所示的主机装置120内的打印机驱动器122具备主机控制部125,其进行监视器123应当显示的菜单画面、打印条件设定画面以及错误画面101(参照图4)等各种画面的显示控制,并且在各画面的显示状态下进行与从操作部124输入的操作信号相应的规定处理。主机控制部125控制打印机驱动器122的整体。此外,打印机驱动器122具备对从上游的图像生成装置110接收的图像数据ID实施生成打印数据所必要的图像处理的分辨率变换部126、色变换部127以及半色调处理部128。分辨率变换部126进行将图像数据ID从显示分辨率向打印分辨率变换的分辨率变换处理。色变换部127进行将颜色从显示用色系(例如RGB色系或YCbCr色系)变换成打印用色系(例如CMYK色系)的色变换处理行。进一步地,半色调处理部128进行将显示用的高灰度(例如256灰度)的像素数据变换为打印用的低灰度(例如2灰度或4灰度)的像素数据的半色调处理等。然后,打印机驱动器122对实施这些图像处理而生成的打印图像数据PI附上用打印控制代码(例如EPC/P)描述的指令,生成打印作业数据(以下简称为“打印数据PD”)。
主机装置120具备进行数据的传送控制的传送控制部129。传送控制部129将打印机驱动器122生成的打印数据PD按规定容量的分组数据向打印机11依次串行传送。
另一方面,打印机11一侧的控制装置C具备从主机装置120接收打印数据PD并进行以记录系统的控制为首的各种控制的一对控制器41、42。这一对控制器41、42将多个(在本例中是15个)记录头29分成规定个数(在本例中是7个和8个)的两组并分别控制。即,主机侧控制器41负责7个记录头29B的控制,从机侧控制器42负责8个记录头29A的控制。
图5所示的主机装置120内的打印机驱动器122根据两个控制器41、42各自负责的记录头29的配置位置,将打印图像数据分割成两个,对分割后的各打印图像数据附上相同的打印语言描述指令,生成两个打印数据P1、P2。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机装置120具备2个串行通信端口U1、U2。此外,两个控制器41、42也分别具备串行通信端口U3、U4。然后,转发控制部129经由串行通信端口U1、U3之间的通信,向主机侧控制器41串行转发对应的打印数据P1,同时经由串行通信端口U2、U4之间的通信向从机侧控制器42串行转发对应的打印数据P2。主机装置120通过使用两个串行通信端口U1、U2的双系统进行串行转发,并向各控制器41、42较高速地转发打印数据P1、P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打印数据P1、P2中包含的形式输入指令的串行通信端口U2、U4构成输入单元的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两个控制器41、42分别与多个(N个(在本例中是4个))头控制单元45(以下简称为“HCU 45”)连接,各个HCU 45分别与多个记录头29(M个(在本例中是2个))连接。
此外,与两个控制器41、42连接的各通信电路46分别与在8个墨盒IC1~IC8中安装的8个存储元件47中的一半4个连接。主机侧控制器41能够与在4个墨盒IC1~IC4中安装的存储元件47通信,从机侧控制器42能够与在4个墨盒IC5~IC8中安装的存储元件47通信。存储元件47由非易失性存储元件(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在存储元件47中存储了对应的墨盒IC的墨水余量信息、墨水颜色、使用期限、维护信息、商品编号等各种墨水关联信息。另外,在墨盒IC(参照图2、图3)安装在盒架69上的状态下,通过存储元件47和盒架69侧的端子部76电气连接,通信电路46对于存储元件47以能够进行用于读取和写入的通信的状态连接。
主机侧控制器41管理4个墨盒IC1~IC4的墨水余量,另一方的从机侧控制器42管理剩余的4个墨盒IC5~IC8的墨水余量。主机侧控制器41经由通信电路46与墨盒IC1~IC4的各存储元件47通信,可以进行墨水关联信息的读出和写入。同样,从机侧控制器42经由通信电路46与在各墨盒IC5~IC8中安装的存储元件47通信,可以进行墨水关联信息的读出和写入。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C具备通过通信线SL1与主机侧控制器41的输出侧(控制下游侧)连接的机械控制器43。机械控制器43负责主要包含传送系统和托架驱动系统的机械机构44的控制。主机侧控制器41在其能够进行自身负责的7个记录头29B的打印准备(即,墨滴喷射控制所使用的打印图像数据已准备)并且从机侧控制器42也能够进行其负责的8个记录头29A的打印准备的阶段,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托架启动指令。这样,防止由于控制器41、42中一方的打印准备结束前启动托架27而导致的记录头29即使到达喷射位置也不能喷射墨滴的喷射失误。
此外,主机侧控制器41在其结束了自身负责的7个记录头29B的打印并且从机侧控制器42也结束了其负责的8个记录头29A的打印的阶段,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示纸张13的传送的传送指令。这样,可以防止由于在控制器41、42中的一方打印结束前的阶段纸张13开始传送(或支撑承部件19上面的纸张的吸附解除)而导致的相对于从记录头29喷射的墨滴的纸张13的滴落位置的偏移(打印位置偏移)。这样,主机侧控制器41具备与从机侧控制器42的进展进行同步并发送指令的功能。然后,两个控制器41、42被分成向另一个控制器输出指令的从机侧以及在确认聚齐了从从机侧接收的指令和自身的指令并且指令内容一致的时刻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指令的主机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进行控制上的同步的结构的部分在主机侧和从机侧不相同。
如图5所示,主机侧控制器41与线性编码器50连接。该线性编码器50沿着托架27的移动路径设置,从该线性编码器50向主机侧控制器41输入具有与托架27的移动距离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编码器脉冲信号)。向主机侧控制器41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通过在两个控制器41、42之间连接的信号线SL2向从机侧控制器42传输。进一步地,主机侧控制器41和从机侧控制器42通过同步处理所使用的通信线SL3相互连接。
如图5所示,各控制器41、42分别具备CPU 53(中央处理装置)、ASIC 54(专用集成电路)、RAM 55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56。CPU 53通过执行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存储的程序,执行打印控制所必要的各种任务。此外,ASIC 54进行打印数据的处理等记录系统的数据处理等。
另一方面,机械控制器43经由电机驱动电路60与构成机械机构44的传送电机61、第1托架电机(以下也称为“第1CR电机62”)和第2托架电机(以下也称为“第2CR电机63”)分别连接。此外,机械控制器43与维护装置32和电磁锁68分别连接。进一步地,机械控制器43经由电机驱动电路78与构成墨水提供装置39的泵电机65连接,并通过驱动泵电机65来驱动加压泵66。
此外,机械控制器43与作为输入系统的前述操作开关72和传送系统的编码器77分别连接。机械控制器43在从操作开关72输入锁定操作信号时,对电磁锁68励磁,并在从操作开关72输入解除操作信号时,对电磁锁68消磁。机械控制器43根据从主机侧控制器41通过通信线SL1接收的各种指令,驱动控制各电机61~63、65、维护装置32以及电磁锁68。
控制装置C在打印时进行驱动传送电机61并传送纸张13直到在支撑部件19上配置下一个被打印区域的传送动作、纸张传送后使支撑部件19吸附下一个被打印区域的吸附动作、当由记录头29对纸张13进行打印操作时在1次量(1页量)的打印结束后解除吸附的吸附解除动作。此时,打印操作通过在托架27向主扫描方向X移动中从记录头29喷射墨滴而进行。该打印操作按规定次数反复进行通过第1CR电机62的驱动执行的托架27向主扫描方向X的1次移动(1个行程操作)和在每1个行程结束时进行的通过第2CR电机63的驱动执行的托架27向副扫描方向Y的移动。
图6是说明主机侧控制器41和从机侧控制器42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如图6所示,两个控制器41、42具有彼此对称的构成。这是因为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控制器41、42用相同程序的构成实现。另外,由于是对称的构成(大致相同的功能构成),因此,以下说明主机侧控制器41的构成,并与其对比说明从机侧控制器42的部分不同的功能构成。
如图6所示,主机侧控制器41具备作为输入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串行通信端口U3、图像处理部81、主控制部82、机械控制部83、作为输出单元的一个例子的机械I/F部84、作为同步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5(虚拟机械控制器)。进一步地,主机侧控制器41具备错误管理部86、通信I/F部87、图像缓冲器88、头控制部89以及作为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墨水管理部90。另一方面,从机侧控制器42只在取代假想机械控制器85而具备伪机械控制器95这一点不同,其它构成与主机侧控制器41相同。另外,主控制部82具有统一控制各部83~90的功能。
此外,从机侧控制器42的机械I/F部84通过通信线SL3与主机侧控制器41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5连接。即,主机侧控制器41的机械I/F部84与实际的机械控制器43连接,与此相对,从机侧控制器42的机械I/F部84与在主机侧控制器41内设置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5连接。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看似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指令,而实际上是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指令。
图6所示的主机侧控制器41侧的图像处理部81进行串行通信端口U3输入的打印数据P1的解压缩处理、指令解析、微织(microweave)处理以及纵横变换处理等图像处理。另一方面,图6所示的从机侧控制器42侧的图像处理部81进行串行通信端口U4输入的打印数据P2的解压缩处理、指令解析、微织处理以及纵横变换处理等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部81在图像缓冲器88中暂时存储解压缩后的打印数据。在此,打印数据P1包含打印图像数据和打印语言描述指令。主控制部82解析解压缩后的打印数据P1中的打印语言描述指令,取得控制用指令,并将该取得的指令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图像处理部81对打印图像数据依次实施向喷嘴分配点的分配处理(微织处理)和纵横变换处理等必要的图像处理,生成记录头29的控制所使用的头控制数据,并在图像缓冲器88中存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主控制部82也具有作为应答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功能。即,主控制部82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装置状态信息US(参照图10),并将其暂时存储,当从主机控制部125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参照图10)时,作为其应答,将先前存储的装置状态信息US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主控制部82的该功能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头控制部89从图像缓冲器88中读出头控制数据,按每个记录头29分割该头控制数据,并向各HCU45分配转发。进一步地,HCU 45向记录头29逐次发送对应的头控制数据。记录头29内的未图示的头驱动电路根据头控制数据驱动控制每个喷嘴36的喷射驱动元件,使墨滴从喷嘴36中喷射。此时,头控制部89根据从线性编码器50输入的编码器脉冲信号,生成喷射定时信号,头驱动电路根据该喷射定时信号,驱动喷射驱动元件。
图6所示的机械控制部83将从主控制部82接收的指令向机械I/F部84发送。此时,机械控制部83在所接收的指令是序列指令时监视例如头控制部89的处理的进展,并在聚齐了在下一行程的打印中使用的头控制数据且能够准备打印的阶段,向机械I/F部84发送指令。对于其它指令,在与该指令种类相应的适当时期向机械I/F部84发送。
机械I/F部84当从机械控制部83接收指令时,查询假想机械控制器85。然后,机械I/F部84在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ACK信号(肯定信号)作为查询的应答时,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令。即,机械I/F部84如果没有接收ACK信号作为对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查询的应答,则待机直到接收ACK信号为止,并在接收ACK信号时,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令。但是,当等待应答(ACK信号)的待机时间达到设定时间而超时的时候,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重试请求。
在另一方的从机侧控制器42中,图像处理部81、主控制部82、机械控制部83、机械I/F部84也进行同样的处理。但是,伪机械控制器95具有与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不同的功能。伪机械控制器95在从机械I/F部84接收查询时,无条件地立即应答ACK信号。因此,从机侧控制器42中的机械I/F部84在从机械控制部82接收指令并进行查询时,由于从伪机械控制器95立即接收ACK信号,因此,从接收指令开始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就能够输出该指令。
相对地,主机侧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5在从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接收指令的查询时,以通过通信线SL3接收能够从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发送的指令且两个指令一致为条件,向各机械I/F部84应答ACK信号。因此,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等待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聚齐来自主机侧和从机侧的两个机械I/F部84的指令并且判断为该聚齐了的两个指令一致时的应答,并在接收该应答时,将该指令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因此,能够取得主机侧和从机侧的两个控制器41、42的同步,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令。
如图6所示,假想机械控制器85和伪机械控制器95是相同的结构,都具备假想机械控制部96和伪机械控制部97。当假想机械控制部96被启动时,具有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功能,当伪机械控制部97被启动时,具有伪机械控制器95的功能。启动假想机械控制部96和伪机械控制部97中的哪一个由主控制部82判断自身是主机还是从机来决定。主控制部82在判断为是主机时,将假想机械控制部96设为有效并启动它,同时将伪机械控制部97设为无效,不启动它。另一方面,主控制部82在判断为是从机时,将伪机械控制部97设为有效并启动它,同时将假想机械控制部96设为无效,不启动它。
此外,图6所示的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在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指令时,将该指令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假想机械控制器85在将从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接收的指令向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发送时,向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应答ACK信号。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在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该应答(ACK信号)时,向上游的机械控制部83发送该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械I/F部84中输入来自机械控制器43的指令的输入功能部分也构成为输入单元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指令”包括从主机控制部125以包含在打印数据中的形式输入到串行通信端口U3、U4的指令、与打印数据分开地由主机控制部125生成并输入到串行通信端口U3、U4的指令、和从机械控制器43输入到机械I/F部84的指令。
但是,当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的同步处理中未聚齐指令时,由于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不能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ACK信号,因此,待机时间达到设定时间而超时。另一方面,从机侧控制器42的机械I/F部84也不能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ACK信号,因此,待机时间达到设定时间,也超时。在这种情况下,机械I/F部84对机械控制部83请求重试。机械控制部83在接收重试请求时,向机械I/F部84再发送(再发布)指令。
通信I/F部87被设置为进行用于主机侧和从机侧中的各头控制部89的处理同步并且用于各墨水管理部90互相交换信息(检测结果以及墨水消耗量)的通信。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通信I/F部87也用于向其它控制器发送一部分指令。
图6所示的墨水管理部90具备墨水余量运算部98。墨水余量运算部98取得大约半数的记录头29B(或29A)消耗的8色的墨水消耗量。在此,头控制部89根据打印图像数据,按颜色类别对与记录头29B(或29A)的墨滴喷射次数相当的点数进行计数。墨水余量运算部98从头控制部89取得每个墨水颜色的点数,将该取得的点数按照颜色类别合计,并根据该合计的颜色类别的点数,运算记录头29B(在从机侧是记录头29A)消耗的墨水颜色类别的墨水消耗量。这样,主机侧的墨水余量运算部98按照颜色类别计算出7个记录头29B的墨水消耗量,另一方的从机侧的墨水余量运算部98按照色类别计算出8个记录头29A的墨水消耗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侧控制器41和从机侧控制器42分担地管理多个颜色的墨盒IC1~IC8。因此,采用将墨水余量运算部98计算出的自己控制器一侧的记录头29B(在从机侧是记录头29A)所消耗的8色的墨水消耗量经由各通信I/F部87、87之间的通信向对方侧的控制器通知的构成。
然后,墨水管理部90在打印机11的电源启动时(初始化操作时),从存储元件47中读出包含墨水余量的墨水关联信息,并写入RAM的规定存储区域。此外,墨水管理部90在打印机11中消耗墨水的规定操作结束时、盖子38关闭时(即,存在进行墨盒更换的可能性时)等规定时期,经由机械控制部83和通信I/F部87,向对方侧的控制器的墨水管理部90发送上述的墨水消耗量。然后,墨水余量运算部98按照颜色类别将从对方侧接收的由对方侧管理的记录头29A消耗的8色的墨水消耗量和由自身负责的记录头29B消耗的相同8色的墨水消耗量相加,分别计算出由全部记录头29A、29B消耗的8色的墨水消耗量。进一步地,墨水余量运算部98通过从该8色的上一次的墨水余量中分别减去该8色的各墨水消耗量,计算出该8色的当前的墨水余量。这样,墨水余量运算部98分别求出自身管理的墨盒IC1~IC4和对方侧管理的墨盒IC5~IC8的当前的墨水余量。有关所有墨盒IC1~IC8的当前的墨水余量信息被暂时存储在RAM 55的规定存储区域中。然后,墨水管理部90在消耗墨水的上述规定操作的结束时刻和电源开关(图示省略)进行OFF操作时的电源切断时,从RAM 55中读出当前的墨水余量等,并将这些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56和存储元件47中。
墨水管理部90根据从墨盒IC的存储元件47或RAM的规定存储区域中读出的墨水关联信息,执行进行与墨盒IC相关的各种检测处理的墨盒确认处理(以下也称为“IC确认处理”)(检测处理)。该IC确认处理也包含后述的检测不适当墨盒的处理。
该IC确认处理在打印机11的电源启动时和盖子38关闭时(即,存在进行墨盒更换的可能性时)等规定时期进行。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提供装置39中,当打开盖子38时,墨盒IC和副箱67之间的流路通过未图示的电磁开闭阀的闭阀切断,因此,即使在打印操作中,也可以打开盖子38来更换墨盒IC。这样,在盖子38的开闭前后,存在墨水余量变化的可能性,因此,在盖子38关闭的时刻,也进行墨水消耗量运算和墨水余量运算。另外,在进行IC确认处理(检测处理)的打印机11的电源启动时,也可以进行墨水消耗量运算和墨水余量运算。
机械控制器43根据能够检测电磁锁68的励磁/消磁的状态或者盖子38的开闭状态的未图示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通过标志管理盖子38的开闭状态,并根据该标志的值,掌握盖子38被关闭。例如,当检测到盖子开闭状态管理用的标志从开状态的值向闭状态的值变化、盖子38被关闭时,机械控制器43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盖子关闭通知(盖子关闭通知指令)。机械控制部83进一步向墨水管理部90传送所接收的盖子关闭通知。墨水管理部90在接收盖子关闭通知时,进行IC确认处理。将盖子关闭通知设为IC确认处理开始的触发的另一个理由是由于采用了在盖子38的关闭状态下许可向存储元件47写入的构成。
墨水管理部90在进行IC确认处理时,首先访问存储元件47或RAM的规定存储区域,读取最新的墨水关联信息。然后,墨水管理部90使用该读取的墨水关联信息和预先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的设定信息进行IC确认处理。在此,设定信息包括表示墨盒位置编号和墨水颜色的对应关系的信息、墨水用尽阈值(设定值)、接近用尽阈值(设定值)、在不适当墨盒的检测处理中使用的判定信息等。
墨水管理部90通过例如判断墨水余量运算部98计算出的墨水余量是否小于墨水用尽阈值来进行墨水用尽检测处理。在该墨水用尽检测处理中,当墨水余量小于该阈值时,检测为墨水用尽。此外,在IC确认处理中,也进行检测墨盒IC的脱落的安装脱落检测处理、检测颜色不同的墨盒IC的安装的颜色不同检测处理。
墨水管理部90通过判断是否能够经由通信电路46访问存储元件47,检测墨盒IC的安装脱落。然后,墨水管理部90在存在不能访问存储元件47的墨盒IC时,检测为该墨盒IC安装脱落。
墨水管理部90从与对每个盒架的安装位置(每个墨水提供针)设定的各墨盒位置编号对应的安装位置连接的墨盒IC的存储元件47中读出墨水颜色信息。然后,墨水管理部90根据该墨水颜色信息,参照表示墨盒位置编号和墨水颜色的对应关系的上述信息,判断该墨水颜色信息是否同与墨盒位置编号对应的墨水颜色一致,从而进行颜色不同的墨盒IC的检测处理。墨水管理部90在该墨水颜色信息同与墨盒位置编号对应的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检测为颜色不同的墨盒。
进一步地,墨水管理部90还进行用于从墨盒IC1~IC8中检测不适当的墨盒的不适当墨盒检测处理(以下也称为“不适当IC检测处理”)(检测处理),作为IC确认处理中的一个检测项目。即,墨水管理部90根据墨水关联信息,判断管理对象的墨盒IC是适当的墨盒(以下称为“适当墨盒”)还是不适当的墨盒(以下称为“不适当墨盒”),从而进行检测不适当墨盒的不适当IC检测处理。在此,“不适当墨盒”是指在打印机11中能够在打印中使用但在确保打印品质方面不是最佳(不推荐)的墨盒。此外,“适当墨盒”是指在确保打印品质方面推荐的适当墨盒。例如,使用期限过期的墨盒IC符合不适当墨盒。使用期限过期的墨水存在有些粘稠的可能性,由于该原因,存在容易发生喷嘴堵塞的倾向,因此,在所要求的打印品质高的情况下,用户最好更换成使用期限内的墨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墨水用尽等自身不能打印的墨盒称为“不良墨盒”,与能够打印的“不适当墨盒”相区分。
不适当墨盒检测处理中的使用期限过期的检测处理如下进行。墨水管理部90的运算部(图示省略)将根据墨水关联信息取得的“使用期限”和未图示的实时时钟(RTC)所管理的当前日期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日期超过使用期限,则判断为使用期限过期。在判断为该使用期限过期时,检测为不适当墨盒。
此外,当设定有必须用标识等特殊墨水颜色打印的打印对象时,特殊墨水颜色以外的通常墨水颜色的墨盒符合不适当墨盒。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通常墨水,如果可再现的颜色空间的范围比较宽,则也可以大致再现特殊色,但是,在需要严格呈现特殊颜色的情况下,最好更换成特殊颜色的墨盒。
墨水管理部90在对于墨水颜色设定特殊颜色作为打印条件信息之一的情况下,从在应当安装与特殊颜色相同色相的墨水颜色的墨盒的墨盒位置编号的安装位置实际安装的墨盒IC的存储元件47中读取墨水颜色的信息。然后,墨水管理部90通过判断该读取的墨水颜色是否是所设定的特殊颜色,进行特殊颜色检测处理。墨水管理部90在实际的墨水颜色与所设定的特殊颜色不一致时,检测为不适当墨盒。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提供装置39具有能够完全置换墨水提供路径70A、70B以及副箱67内的墨水的功能,因此,即使在墨水颜色不同的墨盒IC之间更换,更换前后的墨水也不会混合。
墨水管理部90将IC确认处理结果(检测结果)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机械控制部83将从墨水管理部90接收的IC确认处理结果(检测结果)通过经由各控制器41、42的通信I/F部87、87之间的通信线SL4的通信,向对方侧控制器的机械控制部83发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行IC确认处理时,基本上也进行前述的墨水消耗量运算。因此,机械控制部83对通信I/F部87指示将IC确认处理结果、墨水消耗量和上一次的墨水余量向对方侧的控制器的机械控制部83发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通信线SL4的通信,各控制器41、42彼此交换对方侧管理的记录头29的墨水消耗量时,利用该通信I/F部87、87之间的通信,将IC确认处理结果(检测结果)向对方侧的控制器发送。
如图6所示,机械控制部83具备合并处理部83A、控制指令的执行顺序的作业控制部93、接收按照作业控制部93所控制的顺序输出的指令并通过控制其输出定时来进行序列控制的序列控制部94。合并处理部83A进行将主机侧的墨水管理部90的检测结果和从从机侧控制器42接收的从机侧的墨水管理部90的检测结果合并(综合)的合并处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作业控制部93和序列控制部94构成管理单元的一个例子。
合并处理部83A在各墨水管理部90的检测结果的组合中至少一方是异常(NG)时,将合并结果(综合结果)设为异常(NG),在各墨水管理部90的检测结果都是正常(OK)时,将合并结果设为正常(OK)。合并处理部83A例如通过以“0”管理异常(NG),以“1”管理正常(OK),并对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墨水管理部90的各检测结果进行逻辑与运算,进行合并处理。该合并处理部83A按照IC确认处理中的墨水用尽、安装脱落、颜色不同等不良墨盒的检测项目进行合并处理。机械控制部83在合并处理的结果即检测结果是状态异常(状态NG)时,生成状态NG指令(状态异常指令),在是状态正常(状态OK)时,生成状态OK指令(状态正常指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不适当墨盒的检测结果,为了询问用户是否直接使用,将该检测结果(正确地说是状态通知指令(状态NG指令))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因此,不进行伴随经由控制器41、42间的通信线SL4的通信的合并处理。当然,不适当墨盒的检测结果也可以进行合并处理。
不适当墨盒是从打印品质的观点来看不推荐的但能够打印的墨盒。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当检测到不适当墨盒时对用户催促是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还是更换为适当墨盒的选择的构成。控制器41、42的各机械控制部83在获得表明检测到不适当墨盒的检测结果时,向主机装置120的主机控制部125通知表明不适当墨盒的通知(不适当墨盒错误)。图6所示的主机控制部125在从控制器41、42接收不适当墨盒错误的通知时,使监视器123(参照图5)显示催促是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还是不使用不适当墨盒的选择的错误画面101(参照图4(a))。在此,在状态通知指令中具有前述的状态OK指令和状态NG指令。状态通知指令使得通过该标识符或参数的值能够掌握检测对象。不适当墨盒错误是通过指令的标识符或参数的值能够掌握检测对象是使用期限或特殊颜色等不适当墨盒的不适当理由(要因)的状态NG指令的总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显示错误画面101并促使用户进行选择来确认用户的意图的主机控制部125构成确认单元的一个例子。
图4(a)示出不适当墨盒检测时所显示的错误画面。图4(a)所示的错误画面101是控制器41、42检测到不适当墨盒时主机装置120(具体为主机控制部125)使监视器123显示的画面。在该错误画面101中设置有:“墨盒是不适当的。”这样的报告102;与该不适当墨盒有关的详细信息103;使用户选择是否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的YES按钮104和NO按钮105。
在图4(a)的错误画面101中,当选择YES按钮104时,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另一方面,当选择NO按钮105时,切换到催促墨盒的更换的图4(b)所示的错误画面106。在该错误画面106中设置有:“请更换成适当墨盒。”的引导文107;与应当更换的墨盒有关的详细信息108;用于向打印机11通知更换结束的OK按钮109。
在监视器123显示了错误画面101之后,用户在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时操作YES按钮104。另一方面,在不使用不适当墨盒而进行墨盒更换时,操作NO按钮105,进一步地,在打开盖子38更换成适当墨盒之后,在图4(b)所示的错误画面106中,操作通知更换结束的OK按钮109。用户发现错误画面101显示后,操作操作部124,直到选择YES按钮104或NO按钮105为止,通常需要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
图7示出作业控制部93的构成。作业控制部93具备指令判定部131、序列队列132、即时队列133以及指令输出部134。从主控制部82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的指令被输入到作业控制部93。在此,指令包括解释打印数据PD所包含的打印语言描述指令而获得的序列控制用的指令(以下称为“序列指令”)和根据在控制器41、42的内部进行的各种检测处理等的检测结果而生成的内部发生指令(以下称为“内部指令”)等。例如,根据墨盒IC1~IC8的检测结果的错误指令符合内部指令。但是,为了进行规定的操作部(例如墨水提供装置39)的启动和停止而向机械控制器43通知各控制器41、42所分担的墨盒IC1~IC8等部件的状态的目的状态通知指令设定为不是内部指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指令队列包括发布顺序重要的序列队列132和应当立刻处理的即时队列133。序列队列132的指令(序列指令)从主机控制部125和机械控制器43发行,因此,在多个控制器41、42之间不改变顺序。
即时队列133也与从机械控制器43和主机装置120发布的指令大致同时接收,因此,如果直接发布,则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同步处理中,两方的指令聚齐。即使在主机侧和从机侧发布时期稍有偏移(时滞)而重试,也可通过任一次重试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同步处理中两方的指令聚齐。
另一方面,错误通知等在控制器41、42的内部发生的内部指令使用经由控制器41、42间的通信I/F部87、87的通信,向对方侧(另一方)的控制器发送。这是因为为了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主机侧和从机侧的两个控制器41、42同步,需要在两个控制器41、42中准备相同的指令。经由控制器41、42间的通信I/F部87、87的通信是串行通信,因此,指令的传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在两个控制器41、42中的一方发生的内部指令到达另一方的控制器为止的期间,当机械控制器43和主机装置120的指令发布时,不能保证在主机侧和从机侧的两个即时队列133间指令的存储顺序相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机械I/F部84中设置有判定部135(参照图9),当判定部135判断为内部指令时,不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查询指令(即不进行同步处理),而是立刻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该内部指令。即,机械I/F部84在所接收的指令是内部指令时,不进行同步处理而是通过。另外,该判定部135进行的处理在后面详细描述。
图7所示的指令判定部131判断所接收的指令是序列指令还是紧急性高的紧急指令(即时指令)。指令判定部131根据该判定结果,将序列指令存储在序列队列132中,将紧急指令存储在即时队列133中。在各队列132、133中,指令按照取得顺序存储。
在即时队列133中存储的指令优先于序列队列132输出。另一方面,序列指令是执行顺序是重要的种类的指令,当在即时队列133中未存储指令时,按该存储顺序输出。在这样的输出规则下,指令输出部134从即时队列133中优先输出指令,同时在即时队列133中没有存储指令的状态下,按照存储顺序输出在序列队列132中存储的序列指令。
例如,从图7所示的即时队列133中,按照该存储顺序,以指令ER1、IS1、...的顺序输出。此外,从序列队列132中,按照该存储顺序,以序列指令SQ1、SQ2、...的顺序输出。另外,在图7的例子中,在队列133中存储了错误指令ER1和状态通知指令IS1(IC状态通知指令)。
指令输出部134等待从下游的序列控制部94对作业控制部93的应答或请求,输出(发布)指令。指令输出部134在从机械I/F部84经由序列控制部94接收表明输出上一次的指令的应答时,输出下一个指令。此外,指令输出部134在从机械I/F部84经由序列控制部94接收请求指令的再发送的重试请求(再发送请求)时,再一次发送与先前输出的相同的指令。
图6所示的序列控制部94在从作业控制部93接收紧急指令时,将其立即输出。此外,序列控制部94在接收序列指令时,在从机械控制器43经由机械I/F部84接收表明先前的规定动作结束的信息后,在成为该规定动作的下一次应当进行的操作的开始定时的时候,输出指令。
序列控制部94当在接收序列指令时成为按照规定的序列的规定的定时的时候,将该序列指令向机械I/F部84输出。序列指令包括例如传送指令、吸附指令、第1托架启动指令(托架主扫描方向移动指令)、第2托架启动指令(托架副扫描方向移动指令)、吸附解除指令等。机械控制部83将这些序列指令在与头控制部89(参照图6)的进展相符的适宜定时或者与机械控制器43侧的进展相符的适宜定时发送。
当两个控制器41、42中只有一方检测到不适当墨盒时,未检测到不适当墨盒的一侧的控制器生成状态OK指令,并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另一方面,检测到不适当墨盒的一侧的控制器生成状态NG指令,并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控制器中,状态OK指令立即存储在队列133中,在另一个控制器中,状态NG指令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等待错误解除通知,所发布的状态OK指令被存储在队列133中。例如,主机控制部125为了取得机械控制器43的装置状态信息,向控制器41、42定期地发送后述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参照图10)。此时,假如当采用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在队列133中存储的构成时,在一个控制器中,根据适当墨盒的检测结果,立即在队列133中存储状态OK指令,在另一个控制器中,在从基于YES按钮的操作而存在错误解除通知到所发布的状态OK指令在队列133中存储为止,延迟了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在一个控制器的队列133中,在状态OK指令后存储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而在另一个控制器的队列133中,该延迟发布的状态OK指令在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后存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比较频繁发布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不在队列133A、133B中存储的构成,以致即使少也能够降低队列133A、133B间的指令存储顺序的不一致。
在此,状态通知指令必须向机械控制器43正确地通知各控制器41、42所分担的墨盒IC1~IC8等部件的全部状态。因此,将状态通知指令从机械I/F部84不通过假想机械控制器85而直接穿越到机械控制器43是不可能的。如果采用使状态通知指令穿越到机械控制器43的构成,则在从一个控制器穿过状态OK指令时,虽然机械控制器43驱动加压泵66,但此时存在与其它控制器连接的墨盒IC中的至少一个是不适当或异常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通过加压泵66的驱动从不适当或异常的墨盒IC加压提供墨水而发生故障的危险。此时,虽然不久后状态NG指令被发布并由机械控制器43接收,但是在该期间,加压泵66被驱动,因此,有从不适当或异常的墨盒加压提供墨水的危险。因此,来自监视所分担的部件的状态的各控制器41、42的状态通知指令必须不穿越,而是由假想机械控制器85确认指令聚齐了,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状态通知指令,在机械I/F部84的判定部135根据所接收的指令的标识符识别的指令是状态通知指令(状态OK指令或状态NG指令)时,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进行查询。
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如果另一方的指令未到达,则反复进行重试,不久在经过了设定时间后,成为超时错误,发生指令发送错误。此外,如果两个控制器中只有一方检测到墨水用尽等的不良墨盒时,未检测到不良墨盒的一侧的控制器将状态OK指令向机械控制器输出,另一方面,检测到不良墨盒的一侧的控制器将状态NG指令向机械控制器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在假想机械控制器中的同步处理中指令不一致,发生指令发送错误。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控制器41、42的各机械控制部83采用合并处理部83A综合(合并)主机侧和从机侧的两个检测结果的合并处理结果,因此,基于合并处理结果的状态通知指令在两个控制器41、42处变成相同。因此,即使在两个控制器41、42中只有一方检测到不适当墨盒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指令不一致而导致的上述反复进行重试而超时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两个控制器41、42中只有一方检测到墨水用尽等的不良墨盒时,由于不像不适当墨盒那样选择直接使用并变更为状态OK指令,因此,不向主机控制部125查询并等待到错误解除通知为止,而是用状态NG指令确定。因此,取代向主机控制部125查询,而是通过控制器41、42的各通信I/F部87、87间的通信,发送彼此的状态通知指令并进行合并。两个控制器41、42都进行合并处理,并发布状态通知指令,因此,在向各队列133存储状态通知指令的时期几乎不会产生时间差,在各队列133A、133B间难以发生指令等待队列的顺序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的同步处理中聚齐指令,可避免不良墨盒检测时的指令发送错误的发生。
机械控制部83根据合并处理部83A的合并后的检测结果,生成状态通知指令。在该状态通知指令中有合并后的检测结果是“OK”时的状态OK指令(状态正常指令)和合并后的检测结果是“NG”时的状态NG指令(状态异常指令)。机械控制部83在合并处理结果是正常(OK)时,生成状态OK指令,另一方面,在合并处理结果是异常(NG)时,生成状态NG指令。
如果在墨水用尽、安装脱落、颜色不同等的不良墨盒检测处理中的全部检测对象中,合并结果是正常“OK”,则机械控制部83生成状态OK指令,并向机械I/F部84发送。此外,如果在墨水用尽、安装脱落、颜色不同等的不良墨盒检测处理中的各检测对象中的至少一个检测对象中,合并结果是异常“NG”,则机械控制部83生成状态NG指令,并将其向机械I/F部84发送。进一步地,当在不适当墨盒检测处理中的各检测对象中的至少一个检测对象中检测结果是异常“NG”时,机械控制部83生成能够识别是不适当墨盒的状态NG指令,并经由错误管理部86和主控制部82将其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
机械控制部83在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状态NG指令时,待机直到从主机控制部125接收作为应答的错误解除通知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当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机械控制部83中的不适当墨盒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不同时,检测到不适当墨盒的一侧的机械控制部83待机,直到接收错误解除通知为止。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机控制部125采用将装置状态取得请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各控制器41、42发送的构成。各控制器41、42的各主控制部82在从主机控制部125接收装置状态取得请求时,将从机械控制器43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得并存储的装置信息作为应答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然后,各主控制部82在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装置状态信息时,一起发送状态NG指令。
图10是表示控制器在从主机控制部125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时将机械控制器43的装置状态信息US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的功能构成的方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状态信息取得请求)不发送到机械控制器43这一点为特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主机侧控制器41和从机侧控制器42对于该功能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仅仅对图10所示的主机侧控制器41进行说明。
在控制器41中,主控制部82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控制部82具备作为应答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信息转发部140。该信息转发部140具有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并采用其应答的形式将机械控制器43的装置状态信息向主机控制部125返回(发送)的功能。
如图10所示,信息转发部140具备信息取得部141、第1存储部142(第1缓冲器)、加工部143、第2存储部144(第2缓冲器)、识别部145和应答部146。
此外,图10所示的机械控制器43具备状态检测部151、信息生成部152和状态信息发送部153,作为用于取得装置状态信息US的功能构成部分。
状态检测部151根据来自用于检测机械机构44的状态的各种传感器、编码器等检测系统154的检测信号,检测构成机械机构44的托架驱动系统、传送系统、清洁系统等的状态(status)。
信息生成部152根据状态检测部151的检测信息,生成状态信息。即,信息生成部152根据状态检测部151的检测信息,生成构成机械机构44的托架驱动系统、传送系统、清洁系统等的状态信息。作为托架驱动系统的状态信息,有托架27的位置(X方向位置、Y方向位置)、动作状态的信息。此外,作为传送系统的状态信息,有纸张13的传送位置、传送动作状态(传送中、吸附中等的状态)的信息。作为清洁系统的状态信息,有封盖的位置状态、清洁用泵的驱动状态等的信息。其它还有干燥装置16的温度信息等。
状态信息发送部153具有将信息生成部152生成的包含各种状态信息的装置状态信息US向主机侧控制器41发送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状态信息发送部153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每隔规定时间间隔发送最新的装置状态信息US。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接收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并以应答的形式向其发送装置状态信息US,而是每隔规定时间间隔自发地发送装置状态信息US。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时间间隔,作为一个例子,采用0.1~10秒的范围内的规定值。当然,规定时间间隔不限于固定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是不定的时间间隔。
因此,主机侧控制器41每隔规定时间间隔接收装置状态信息US。主机侧控制器41的机械I/F部84在接收装置状态信息US时,经由假想机械控制器85和通信线SL3向从机侧控制器42发送。因此,从机械控制器43发送的装置状态信息US被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控制器41、42接收。机械I/F部84将所接收的装置状态信息US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
此外,如前所述,在向机械控制部83输入来自墨水管理部90的检测结果等状态信息IS的同时,经由通信I/F部87,向机械控制部83输入从其它控制器(在该例中是从机侧控制器42)发送的部件的检测结果、墨水消耗量等状态信息SS以及指令。
在输入到机械控制部83的各种信息中,指令在被暂时存储在作业控制部93内的相应的队列132、133中之后,按照规定的输出规则顺序地输出。此外,机械控制部83将装置状态信息US以及状态信息IS、SS向主控制部82发送。此时,装置状态信息US由机械I/F部84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然后立即到达主控制部82。
主控制部82接收的装置状态信息US以及指令IS、SS由信息取得部141取得。此外,在该信息取得部141中也取得主控制部82从错误管理部86接收的错误指令ES。信息取得部141将所取得的装置状态信息US和指令IS、SS、ES存储在第1存储部142中。另外,主机侧控制器41将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的装置状态信息US存储在第1存储部142中的处理相当于信息接收阶段。
加工部143进行将装置状态信息US和状态信息SS加工成主机控制部125容易处理的信息的信息加工处理。在状态信息SS中包含其它控制器分担的墨盒IC等部件和记录头29的状态信息。在这种状态信息中包含例如所分担的墨盒IC的墨水余量信息、所分担的记录头29的墨水消耗量信息等。然后,加工部143将在主机侧分担的墨盒IC1~IC4的墨水余量和在从机侧分担的墨盒IC5~IC8的墨水余量加工成合计8个墨盒IC1~IC8的墨水余量信息。此外,加工部143将在主机侧分担的记录头29B的墨水消耗量和在从机侧分担的记录头29A的墨水消耗量按照墨水种类(墨水颜色)分别合计,加工成包含共计8个墨盒IC1~IC8的各墨水消耗量的墨水消耗量信息。加工部143将通过信息加工处理生成的状态信息和原本不需要加工的装置状态信息US存储在第2存储部144中。另外,装置状态信息US中的一部分信息为了便于在主机控制部125中使用,也进行实施规定运算的加工。
识别部145进行根据标识符识别从主机控制部125输入的指令的指令识别处理。识别部145在识别为指令是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时,将该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向应答部146发送。对于识别部145识别为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以外的指令,主控制部82根据需要实施规定的处理,然后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向机械控制部83发送的指令有序列指令、紧急指令等。
应答部146在经由识别部145接收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时,从第2存储部144中读出包含装置状态信息US和状态信息的装置状态信息AS,并将该读出的装置状态信息AS经由串行通信端口U3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应答阶段)。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控制部125通过每隔规定时间间隔将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向控制器41、42发送,请求装置状态信息AS的发送。本实施方式的主机控制部125根据来自主机装置120内的未图示的时钟电路的时钟信号,每隔规定时间间隔向控制器41、42发送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主机控制部125发送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规定时间间隔,作为一个例子,采用0.1~10秒的范围内的规定值。当然,规定时间间隔并不限于固定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是不定的时间间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机械控制器43发送装置状态信息US的时间间隔T1和主机控制部125发送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时间间隔T2设定成一方是另一方的2倍以内的相同或近似的值。
主机控制部125发送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时间间隔被设定成能够取得时刻变化的最新的装置状态信息AS。例如,如果时间间隔过短,则反复取得几乎不变化的装置状态信息AS,处理的浪费多,相反,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则不能追随变化,只能获得延迟的装置状态信息AS,不可能进行接近实时的控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打印机11的状态变化来设定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发送时间间隔。此外,机械控制器43的状态信息发送部153的装置状态信息US的发送时间间隔配合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发送时间间隔,设定成相同的时间间隔或者接近的时间间隔。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主机控制部125和控制器41、42之间进行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发送及其应答进行的信息提供处理和在机械控制器43和控制器41之间进行的接收装置状态信息US的信息接收处理变成非同步。然后,以这些非同步进行的信息提供处理和信息接收处理将各自非同步进行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发送时间间隔和装置状态信息US的发送时间间隔相匹配,以致能够以与采用机械控制器43对主机控制部125的请求进行应答的构成的情况大致同等的实时取得装置状态信息US。
此外,在用于输入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数据和指令的输入单元与作业控制部93之间的数据发送路径的途中设置的主控制部82中,设置了作为应答单元的一个例子的信息转发部140。因此,至少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可避免经由作业控制部93。
图9是说明指令的输出处理的方框图。另外,在图9中,作业控制部93内仅仅示出了即时队列133。此外,在图9中,将假想机械控制器85简称为“假想机械控”,将伪机械控制器95简称为“伪机械控”,在以下的说明也使用这些简称。如图9所示,在主机侧控制器41和从机侧控制器42各自的内部进行的处理的流向(图中的箭头)是相同的。
如图9所示,机械I/F部84具备判定部135。判定部135判断机械I/F部84从序列控制部94接收的指令是否是内部指令。具体地,判定部135能够判断是内部指令还是由主机控制部125(主机装置120)发布的指令还是由机械控制器43发布的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指令包含识别指令的种类的标识符(例如,规定比特的识别编号),判定部135根据指令的标识符判断是否是内部指令。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状态通知指令(状态OK指令、状态NG指令)不被判断为内部指令。另外,也可以代替在各指令中设置识别其种类的标识符,而采用只在内部指令中设置标识符的构成。此外,也可以采用在发送指令的分组中设定标志,并根据标志值判断内部指令的方法。作为标识符的一个例子,有指令编号。
以下,使用图8和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指令输出处理。主控制部82将通过所输入的打印数据的指令解析获得的指令、从主机装置120输入的指令、从机械控制器43输入的指令(输入阶段)、在控制器41、42的内部发布的指令(指令生成阶段)向机械控制部83输出。向机械控制部83输入的指令通过指令判定部131判断指令的种类。指令判定部131根据指令中包含的标识符,判断所输入的指令是序列指令还是紧急指令。根据该判定结果,序列指令按照在序列队列132中取得的顺序存储,紧急指令按照在即时队列133中取得的顺序存储(管理阶段)。另外,内部指令和状态通知指令属于紧急指令,因此,在即时队列133中存储。
指令输出部134将在即时队列133中存储的指令优先于在序列队列132中存储的序列指令输出。因此,一般地,在即时队列133中存在指令时,该指令的输出优先进行。
图8示出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即时队列133A、133B。另外,在图8的队列133中,在最下方存储的指令中用虚线包围的指令表示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的指令。例如,在主机侧控制器41的内部发生错误,在将其通知从机侧控制器42的期间,由两个控制器41、42进行检测处理,并生成基于检测结果的状态通知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在从机侧控制器42中,在队列133B中存储基于检测结果的状态OK指令IS1,在主机侧控制器41中,向主机装置120发送基于检测结果的状态NG指令IS1。如图8(a)所示,在主机侧的队列133A中存储错误指令ER1,在从机侧的队列133B中存储状态OK指令IS1。此时,错误指令ER1还未到达从机侧的队列133B(图8(a)的状态)。
在该图8(a)的存储状态时,各作业控制部93向序列控制部94输出即时队列133A、133B的最下游存储位置(图8(a)、图9中的最下位置)的指令ER1、IS1(图9中的(1))。序列控制部94将从作业控制部93接收的指令向机械I/F部84输出(图9中的(2))。由于指令是紧急指令,因此,从序列控制部94中立即输出。
在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判定部135判断指令ER1是内部指令。其结果,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不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进行指令的查询,而是立即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指令ER1(输出阶段)。另一方面,在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判定部135判断状态通知指令IS1不是内部指令。其结果,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虽然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指令IS1,但是,由于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未聚齐指令而变成超时,因此,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向机械控制部83请求重试。
因此,如图8(b)所示,请求了重试的指令IS1留在队列133B中。此外,在该队列133B中存储了经由通信I/F部87、87之间的通信延迟到达的指令ER1。在该图8(b)的状态下,从队列133B发布指令IS1。在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判定部135判断状态通知指令IS1不是内部指令。其结果,虽然指令IS1为了同步处理而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但是,由于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未聚齐指令而变成超时,因此,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向机械控制部83请求重试。
因此,如图8(c)所示,请求了重试的指令IS1留在队列133B中。其间,根据从主机侧控制器41先向主机控制部125发送的状态NG指令,主机控制部125在监视器123中显示错误画面101(参照图4(a))。通过该错误画面101,向用户报告不适当墨盒的信息,并且催促用户选择是否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当用户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时,选择操作YES按钮104,当不使用不适当墨盒时,选择操作NO按钮105。当选择操作了NO按钮105时,在将不适当墨盒更换为适当墨盒后,在选择NO按钮105时切换的图4(b)所示的错误画面106中,选择操作OK按钮109。
其结果,作为先前的状态NG指令的应答,错误解除通知从主机控制部125到达两个控制器41、42。在主机侧控制器41中,接收了错误解除通知的机械控制部83解除不适当检测结果的错误,并生成状态OK指令。其结果,直到用户在错误画面101中进行选择操作为止,延迟了例如几秒到几十秒,在主机侧的队列133A中存储状态OK指令IS1(图8(c)的状态)。在该图8(c)的状态下,从两个队列133A、133B分别发布指令IS1、IS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在各队列133A、133B中聚齐状态OK指令IS1、IS1之前变成超时的危险。因此,指令输出部134对于根据指令的参数值掌握的检测项目是不适当墨盒的状态通知指令,在接收规定次数(例如1次或2次)的重试请求时,优先进行后续的指令的输出。
在接收了指令IS1、IS1的各机械I/F部84中,各判定部135判断指令IS1、IS1不是内部指令。其结果,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进行指令IS1的查询(图9中的(3)),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向伪机械控制器95进行指令IS1的查询(图9中的(3))。
在从机侧,伪机械控制器95在接收查询时,无条件地立即应答ACK信号(图9中的(4))。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在接收该应答时,向通信线SL3输出指令IS1(图9中的(5))。该输出的指令IS1由主机侧的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
假想机械控制器85从主机和从机的两个机械I/F部84接收指令IS1时,判断两个指令IS1、IS1是否一致。在该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的同步处理中,确认同一个指令IS1、IS1(具体说都是状态OK指令)聚齐,指令IS1、IS1一致,对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应答ACK信号(图9中的(6))。然后,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在接收ACK信号的应答时,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令IS1(图9中的(7))。即,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同步处理中,在确认同一个指令聚齐的定时,从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指令IS1(输出阶段)。
然后,两个队列133A、133B成为图8(d)的存储状态。从机侧的指令输出部134从队列133B发布指令ER1。在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中,判定部135判断指令ER1是内部指令。其结果,指令ER1省略了向伪机械控制器95的查询,并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在这种情况下,假想机械控制器85由于所接收的指令ER1是内部指令,因此,即使未聚齐也发送到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
在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中,判定部135判断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的指令ER1是内部指令,因此,直接立即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另外,由于特定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的指令在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中被判断为内部指令,因此,也可以采用省略在主机侧的机械I/F部84中的判定部135的判断,认为从假想机械控制器85接收,并将该指令立即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的构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发生各队列133A、133B的最下游存储位置的指令ER1、IS1未聚齐(图8(a)),但是,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不在队列133A、133B中存储。因此,在进行重试请求时,可避免在指令存储顺序错位的情况下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积压的情况。
图11示出比较例子的进行指令输出处理时的队列。以下使用图11说明采用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向作业控制部93发送的比较例子的构成时的指令输出处理。在该比较例子中,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作为状态信息取得请求被发送到机械控制器43为止,并在其途中被存储在控制器内的作业控制部的队列中。另外,在图11中,为了与实施方式区别,将队列的符号设为队列155,将主机侧的队列的符号设为155A,从机侧的队列的符号设为155B。
如图11所示,在主机侧的队列155A中存储错误指令ER1,在从机侧的队列155B中存储状态OK指令IS1。随后,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被存储在队列155A、155B中。在该状态下,从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队列155A、155B输出指令ER1、IS1。错误指令ER1在判定部135中被判定为是内部指令,因此,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另一方面,在从机侧的机械I/F部84中,判定部135判断为不是内部指令,因此,指令IS1向假想机械控制器85发送,但是,由于指令未聚齐,请求重试。
因此,队列155A、155B变成图11(b)所示的状态。错误指令ER1延迟,并在从机侧的队列155B中存储。从各队列155A、155B输出指令SG1、IS1。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指令SG1、IS1未聚齐,都请求重试。其间,在各队列155A、155B中存储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2。进一步地,在主机侧的队列155A中存储了由于在错误画面中选择操作了YES按钮而导致的状态OK指令。以下,指令继续在队列155A、155B中存储,但是,由于变成不输出而重试,因此,在队列155A、155B中,指令溢出而出现错误。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在到达作业控制部93之前在主控制部82内的信息转发部140中存储。因此,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不存储在队列133内。例如,可以减少由于在经由通信线SL4向其它控制器发送的错误指令ES(ER1等)被存储在队列133中之前,后发布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先被存储而导致的各队列133A、133B的指令的存储顺序不同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即使在只有一个控制器检测到不适当墨盒并在各队列133A、133B存储状态通知指令的时期发生时滞,也可以减少由于在该时滞期间后发布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先存储而导致的各队列133A、133B的指令的存储顺序不同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即使在两个队列133A、133B中存储的指令的顺序不同,指令ER1、IS1、ER1也全部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错误指令ER1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两次。错误指令ER1是在错误发生时想要停止机械控制器43的操作时使用的指令。根据错误指令的参数,指定“立即停止”、“封盖后停止”、“什么也不做”三个阶段。例如,相同的停止命令的参数被指定的错误指令即使发送两次,也由于在已经停止时只接收停止命令,因此,没有特别的问题。
如以上详细描述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主控制部82内的信息转发部140在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后,读出迄今为止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并存储的装置状态信息AS,并以应答的形式发送。即,信息转发部140非同步地进行接收来自主机控制部125的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和应答信息发送的信息提供处理和从机械控制器43接收装置状态信息US的信息取得处理。
因此,无需将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发送到机械控制器43为止。因此,即使定期或不定期地比较频繁地接收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也不会对错误指令、状态通知指令等其它指令的输出处理带来影响。因此,比较顺利地进行能够从控制器41、42到机械控制器43的指令输出处理。
(2)将信息转发部140设置在位于从串行通信端口U3(U4)到具有队列133的作业控制部93的数据发送路径的途中的主控制部82中。因此,在功能构成上,能够避免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被存储在队列133中。
(3)将机械控制器43发送装置状态信息US的时间间隔和主机控制部125发送装置状态取得指令SG的时间间隔设定成如一方是另一方的两倍以内的相同值或近似值。因此,能够尽量减少无用的信息发送和信息请求的次数,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主机控制部125从机械控制器43取得装置状态信息US的状态信息取得处理。
(4)对于只在错误发生侧的控制器发部的错误指令,也经由通信线SL4向其它控制器发送。因此,在各控制器41、42中,相同的错误指令在各队列133A、133B中存储,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确认各错误指令聚齐,因此,能够将错误指令从各控制器41、42中同步地输出。然后,在这种情况下,(5)由于状态通知指令根据其状态内容是肯定(OK)还是否定(NG)而对机械控制器43的指示内容不同,因此,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在确认了来自各控制器41、42的指令一致后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因此,能够避免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不适当的状态通知指令。例如,与错误指令同样,如果采用在判定部135中判定后不经由假想机械控85而输出状态通知指令的构成,则当状态检测结果在一个控制器中是肯定而在其它控制器中是否定时,输出状态OK指令和状态NG指令两个。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避免应当维持停止的机械机构44被错误地瞬间启动而应当维持运行的机械机构44被错误地瞬间停止的情况。
(6)采用了在控制器41、42之间经由通信线SL4相互发送所分担的墨盒IC的检测结果,并合并在自身的控制器侧得到的检测结果和在另一方的控制器内得到的检测结果的构成。因此,即使在一方的控制器中检测结果异常而在另一方的控制器中检测结果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合并处理,在两个控制器41、42中检测处理(合并结果)一致。其结果,由于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同步处理中各指令一致,因此,能够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适当的指令。
(7)此外,假设在采用在两个控制器41、42中不合并双方的检测结果而分别输出不同的状态OK指令和状态NG指令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指令未聚齐,即使进行几次重试,指令也不一致,因此,发生指令发送错误。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主机侧和从机侧的各控制器41、42中的检测结果的合并处理,各控制器41、42的状态通知指令变成相同,因此,这种指令发送错误的发生也可以避免。因此,能够尽量避免由于指令通信错误而导致的控制器41、42的复位操作。
(8)由于合并与各控制器41、42的检测结果相应的状态通知指令,因此,能够避免从一方的控制器发送状态OK指令而从其它控制器发送状态NG指令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机械控制器43启动不应当启动的墨水提供装置39或不适当地停止启动中的墨水提供装置39的情况。
(9)当合并处理的结果是NG时,向主机控制部125传送该信息,并在监视器123进行Y/N显示。然后,在选择了YES或者NO之后,当用户排除了错误的原因而选择了OK时,进行错误解除,并进行状态OK通知。因此,能够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适当的状态OK通知(状态OK指令)。此外,在各控制器41、42的合并处理是OK时,可以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适当的状态OK通知(状态OK指令)。因此,能够避免根据不适当的状态通知的墨水提供装置39等操作部的不适当的启动或不适当的停止。
(10)如图8所示,多个控制器41、42的功能构成相同,因此,虽然在主机侧和从机侧,同步处理所涉及的功能不同,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程序实现。
(11)墨水管理部90(检测单元)根据从墨盒IC的存储元件47中取得的墨水关联信息,检测墨水用尽等错误。然后,在根据墨水用尽等检测结果生成的错误指令通过通信I/F部87、87向其它控制器发送时,IC确认处理的确认结果(检测结果)一起被发送。因此,与分别发送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必要的信息提前发送到其它控制器。其结果,能够提前进行墨水余量运算和合并处理,尽量避免处理的延迟。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变更成以下的方式。
·信息转发部140并不限于设置在主控制部82中。例如,也可以设置在机械控制部83内,或者设置在机械控制部83和机械I/F部84之间。进一步地,也可以设置在串行通信端口U3(U4)和主控制部82之间。
·也可以采用不将装置状态信息US加工成装置状态信息AS,而将从第1存储部142读出的装置状态信息US直接发送的构成。
·也可以采用作为检测单元的一个例子的墨水管理部90不进行不适当墨盒的检测的构成,或者不设置确认是否直接使用不适当墨盒的确认单元的构成。例如,在一方的控制器中检测到墨水用尽、安装脱落、颜色不同等异常时,由于两个控制器41、42的合并结果都为异常,因此,在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状态异常指令聚齐,因此,能够避免指令发送错误的发生。而且,另一方的控制器假设在正常检测时也通过合并避免状态正常指令的发送,因此,能够尽量避免由于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不适当的指令而导致的操作部(例如墨水提供装置39)的不适当的启动或停止。
·避免单元能够适宜地选择。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避免由于在同步单元(假想机械控制器85)中指令未聚齐而导致的发送错误的避免单元的一个例子,采用了合并处理部83A、判定部135和主机控制部125(确认单元),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合并处理部83A、判定部135和主机控制部125的确认功能部中的仅仅两个或者仅仅一个。此外,作为如合并处理部83A那样的实施在同步单元中指令聚齐那样的处理而避免发送错误的避免单元,例如,也可以采用重新排列队列133内的指令存储顺序的重排单元。作为该重排单元的一个例子,可以是将队列133内的指令按照预先设定的优先排位的顺序、指令编号的顺序或者指令生成时赋予的串行编号的顺序等规定的顺序重新排列的排序部。此外,也可以是将在一个打印控制装置内发生的内部指令向其它打印控制装置发送的避免单元。
·也可以采用虽然进行不适当墨盒的检测处理但是不进行不良墨盒的检测处理的构成。此外,在检测到不适当墨盒时,也可以直接催促用户选择OK还是NO,从而取消确认用户的意图的确认单元。
·也可以采用将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流体消耗量分别向其它打印控制装置发送的构成。此外,基于所收发的流体消耗量的算出值不限于流体收容体的流体余量,也可以是流体消耗量。进一步地,每次计算出流体收容体的余量或消耗量时,必须根据该算出结果进行流体用尽(作为一个例子,是墨水用尽)的检测。
·确认单元并不限于主机装置120侧的主机控制部125。例如,也可以在机械控制器43中设置在机械控制器43侧连接监视器并催促选择是否直接使用不适当部件的确认单元。
·同步单元并不限于假想机械控制器85的方法。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机械控制器43之间设置同步电路,作为各个打印控制装置共同的输出目的地,并在同步电路中全部聚齐来自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之后将该指令向机械控制器43发送的构成。
·同步单元从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接收的不限于指令,也可以取代指令而接收能够用于判断指令是否一致的信息。作为信息,可以是例如指令的标识符信息(例如指令编号)等。总之,只要是能够确认在多个打印控制装置中聚齐了应当输出的指令的构成即可。
·基于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的指令只要是在打印控制装置(例如控制器)的内部单独发生的内部指令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指令不限于错误指令,也可以是表示正常的意思的指令(正常通知指令),也可以是通知3个以上的多个中相应的检测结果或状态的指令。如果是内部指令,则通过避免单元,可避免在同步处理中指令未聚齐而发生的指令发送错误,以及根据检测结果,指令的处理路径在打印控制装置之间不同并且在同步处理中仅仅一方的指令到达而发生的指令发送错误。
·检测单元并不限于检测作为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墨盒的状态(安装脱落、颜色不同、墨水用尽、不适当墨盒等)的墨水管理部90。对每个记录头29设置用于检查喷嘴的堵塞的喷嘴检查部,将多个喷嘴检查部作为部件的一个例子,与多个控制器41、42分担地连接。然后,也可以采用在各控制器中具备具有根据喷嘴检查部的检查控制和喷嘴检查部的喷嘴检查结果来检测喷嘴堵塞(喷嘴错误)的检测功能的检查控制部(检测单元)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将喷嘴检查结果或者基于该检查结果的指令在控制器41、42间经由通信I/F部87、87通知其它控制器。然后,各控制器41、42内设置的各机械控制部83根据合并处理部合并了各检查控制部的喷嘴检查结果的合并结果,生成喷嘴堵塞错误指令(喷嘴错误指令),或者生成使维护装置32进行清洁的清洁指令。因此,即使在主机和从机的两个控制器41、42取得不同的检测结果,也由于合并结果相同,因此,能够向机械控制器43输出基于该合并结果的喷嘴错误指令或清洁指令,而不导致指令发送错误的发生或操作部的不适当的启动或停止。另外,在取得了喷嘴堵塞的检测结果时,也可以采用主机控制部125(确认单元)显示催促用户选择是否实施清洁的画面的构成。
·作为打印控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控制器41、42所分担控制的打印单元,并不限于记录头29。打印单元也可以是例如包含托架电机的托架驱动系统,也可以是包含传送电机的传送驱动系统。进一步地,也可以在记录头29上附加托架驱动系统或传送驱动系统而构成打印单元。此外,也可以由托架驱动系统和传送驱动系统构成打印单元。
·打印控制装置不限于2个,也可以采用连接了三个以上打印控制装置的构成。
·记录头也可以是一个。例如,也可以采用两个以上的打印控制装置分担地控制行记录方式的长条状的记录头中将全部喷嘴分割成多个的多个头区域(分割喷嘴群),并使这些打印控制装置同步地向机械控制器输出指令的构成。
·虽然图6中的控制器的各功能部可以通过执行程序的CPU主要用软件实现,但是,也可以用硬件实现,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作实现。
·打印装置并不限于侧向打印机11,也可以是串行打印机、行式打印机、页面打印机。而且并不限于喷墨式,也可以适用于针式打印装置。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印装置,虽然采用了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也可以采用喷射墨水以外的其它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此外,可以在具备喷出微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沿用。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液滴是指从上述流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含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形状。另外,这里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如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状体,此外,不仅是呈现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也包含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了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物质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在此,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中性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可以是例如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喷射在分散或溶解体中包含电极材、色材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进一步地,也可以是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喷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的喷射用作样本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分注器等。进一步地,也可以采用计时器或摄像机等精密机械中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的刻蚀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在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都可适用本发明。此外,流体也可以是色粉等粉粒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流体不包含仅仅由气体构成的物质。

Claims (9)

1.一种打印装置中的打印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打印装置具备根据来自主机控制单元的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控制装置具备:
信息接收单元,其接收从上述驱动控制单元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发送的状态信息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应答单元,其在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进行将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状态信息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应答;
输入单元,其输入第1指令;
指令生成单元,其在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生成第2指令;
管理单元,其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管理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并且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输出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
输出单元,其用于向上述驱动控制单元输出从上述管理单元接收的上述指令;
同步单元,其当确认在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中聚齐了同一个指令时,使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指令;以及
避免单元,其进行避免在上述同步单元中未聚齐上述第2指令的错误的避免处理;
其中,上述信息取得指令不向上述管理单元输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应答单元设置在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到指令被上述管理单元取得为止的发送路径的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避免单元是向其它打印控制装置发送上述第2指令的通信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打印装置中具备的多个部件被分担地连接到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
上述打印控制装置还具备检测上述分担的上述部件的状态的检测单元;
上述指令生成单元根据上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生成上述第2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上述检测单元检测上述多个部件中不适当的部件;
上述指令生成单元在上述检测单元检测到不适当的部件时生成状态异常指令作为上述第2指令,并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另一方面,在检测到适当的部件时,生成状态正常指令,并向上述输出单元发送;
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在接收上述状态异常指令时,进行包含催促是否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的选择分支的指导显示,当进行了该指导显示的选择分支中表明使用不适当的部件的选择时,进行向该打印控制装置通知将上述不适当的部件当作适当的错误解除通知;
上述避免单元被构成为具有上述指令生成单元在接收上述错误解除通知时生成在上述部件是适当的情况下应当发布的状态正常指令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避免单元被构成为具有上述输出单元判断从上述管理单元接收的指令是第1指令还是第2指令,如果是上述第1指令,则上述同步单元进行同步,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第1指令,另一方面,如果是上述第2指令,则上述同步单元不进行同步,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第2指令的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信息加工单元,其将经由上述通信单元取得的来自其它打印控制装置的分担信息和该打印控制装置的分担信息合并以加工成一个综合信息;
上述应答单元在接收上述信息取得指令时,将上述综合信息与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信息一起发送。
8.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
其中,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述打印控制装置作为上述打印控制装置。
9.一种信息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备根据来自主机控制单元的打印数据来分担地控制打印单元的多个打印控制装置和根据来自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指令而驱动控制打印用的机械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的打印装置中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提供来自上述驱动控制单元的信息,所述方法包括:
信息接收步骤,当从上述驱动控制单元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时间间隔接收状态信息时将该状态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应答步骤,当从上述主机控制单元接收信息取得指令时,进行将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状态信息向上述主机控制单元发送的应答;
输出步骤,将从输入单元输入的第1指令和在上述打印控制装置的内部指令生成单元生成的第2指令按照管理单元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向输出单元输出,其中上述管理单元按照取得上述第1指令和上述第2指令的顺序进行管理;以及
避免步骤,进行避免在同步单元中未聚齐上述第2指令的同步错误的避免处理,其中上述同步单元当确认在上述多个打印控制装置的各输出单元中聚齐了同一个指令时,使上述输出单元输出该指令;
其中,上述信息取得指令不向上述管理单元输入。
CN201110216714.2A 2010-07-30 2011-07-29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7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1620A JP5593931B2 (ja) 2010-07-30 2010-07-30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情報提供方法
JP171620/2010 2010-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7696A CN102407696A (zh) 2012-04-11
CN102407696B true CN102407696B (zh) 2014-06-25

Family

ID=45526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671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7696B (zh) 2010-07-30 2011-07-29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46821B2 (zh)
JP (1) JP5593931B2 (zh)
CN (1) CN1024076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9392B2 (ja) * 2010-07-30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CN103434279B (zh) * 2013-08-14 2017-02-15 广州市宝比万像科技有限公司 打印机及其运行控制方法
US10120621B2 (en) * 2016-05-30 2018-11-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EP3301561B1 (de) * 2016-09-28 2020-11-11 Angelo Schiestl System und modul zum betreiben von textildruckmaschinen
JP6950329B2 (ja) * 2017-07-28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EP3746876A4 (en) * 2018-01-31 2021-08-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LEASE OF CONSUMABLES
TWI668632B (zh) * 2018-10-08 2019-08-11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
JP7269113B2 (ja) * 2019-06-28 2023-05-0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Plc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CN111443878B (zh) * 2020-03-26 2024-02-09 深圳市汉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任务分布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2064736A (ja) * 2020-10-14 2022-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71A (zh) * 1996-07-31 1998-02-25 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 打印机系统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456440A (zh) * 2002-05-09 2003-11-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机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1497277A (zh) * 2008-01-31 2009-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6326A (ja) * 2000-08-03 2002-02-12 Fujitsu Ltd 印刷制御方法及び重連印刷システム
JP2003218955A (ja) * 2002-01-18 2003-07-31 Seiko Epson Corp データ送信装置、それを備えた端末装置、及びデータ送信制御方法
US20030231345A1 (en) * 2002-03-20 2003-1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er, printing method, medium recording data gener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print control device, print control method, medium recording print control program, and print system
JP2003326811A (ja) * 2002-05-13 2003-11-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79485B2 (ja) * 2002-06-24 2010-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印刷ヘッドを有する印刷装置
JP2004093599A (ja) * 2002-08-29 2004-03-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回路基板
JP2007331174A (ja) * 2006-06-13 2007-12-27 Canon Inc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257465A (ja) * 2007-04-04 2008-10-23 Canon Inc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
JP5470834B2 (ja) * 2008-12-18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51958B2 (ja) * 2010-01-20 2015-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JP5549363B2 (ja) * 2010-05-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JP5655405B2 (ja) * 2010-07-16 2015-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JP5614143B2 (ja) * 2010-07-21 2014-10-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593924B2 (ja) * 2010-07-28 2014-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JP5609392B2 (ja) * 2010-07-30 2014-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71A (zh) * 1996-07-31 1998-02-25 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 打印机系统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456440A (zh) * 2002-05-09 2003-11-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机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1497277A (zh) * 2008-01-31 2009-08-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系统、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93931B2 (ja) 2014-09-24
US8746821B2 (en) 2014-06-10
US20120026545A1 (en) 2012-02-02
CN102407696A (zh) 2012-04-11
JP2012030470A (ja) 2012-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7696B (zh) 打印控制装置、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信息提供方法
CN102371757B (zh) 印刷控制装置、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印刷控制方法
JP5651958B2 (ja)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CN102407695B (zh) 印刷控制装置、印刷装置及印刷装置中的印刷控制方法
JP5614143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609436B2 (ja)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記憶処理装置、印刷装置及びデータ記憶処理方法
CN101531101B (zh) 电子设备系统以及电子设备系统中的控制方法
CN101537742A (zh) 处理系统以及处理系统中的处理方法
US1140072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JP5728855B2 (ja)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記憶処理装置、印刷装置及びデータ記憶処理方法
JP2021121482A (ja) 記録装置、発注システム、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263891B2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655405B2 (ja)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における印刷制御方法
EP3212407B1 (en) Inkjet printer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k tanks
JP20121530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11605316B (zh) 印刷系统、服务器、印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0709812A (zh) 管理打印机的具有不同尺寸的不同屏幕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65253A (zh) 打印系统
JP201517818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045715A (ja) 印刷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記憶処理装置、印刷装置及びデータ記憶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