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6869B -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6869B
CN102406869B CN 201110382351 CN201110382351A CN102406869B CN 102406869 B CN102406869 B CN 102406869B CN 201110382351 CN201110382351 CN 201110382351 CN 201110382351 A CN201110382351 A CN 201110382351A CN 102406869 B CN102406869 B CN 1024068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stinal
parts
detoxifying
radix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8235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6869A (zh
Inventor
李勇
孙欢娜
胡冬青
孙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 20111038235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06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06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6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6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6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护肠清毒微丸,是由中药药粉、包衣材料及其它药学常规辅料组成的微丸,其中,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6~12份,紫草6~12份,茯苓25~35份,薏苡仁25~35份,白及10~20份,赤芍20~30份,黄芩10~20份,穿心莲10~15份,儿茶6~12份,甘草2~5份。其制备方法为:将药粉与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制成软材,制成小丸,干燥后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加水制成混悬液,然后加入药学常规辅料,制成结肠包衣溶液,常规包衣,至包衣增重35%以上,既得。本发明的药物具有保护肠屏障、消除肠道内毒素、减轻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对肝脏的损伤的作用。

Description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护肠清毒微丸。
背景技术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大量资料证实,慢性肝病大多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IETM的发生率分别为93.3%、84.3%、79.0%与75.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的发病与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日益被高度重视,内毒素及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炎症因子的级链释放所导致的肝损伤,为“继发性肝损伤”。反复与持续的肝细胞损伤和相伴的炎症细胞浸润,则继而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癌,亦可因引起过度炎症反应,发生严重的肝坏死,导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内毒素不仅加重肝损害,而且是促进门脉高压、肝脏能量代谢障碍、肾损害等多器官病变的重要因素,IETM对肝病的发展与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是治疗肝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现代医学抗内毒素制剂多数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投入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目前多采用口服乳果糖以及肠道吸收少的抗生素。但由于其较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肠道菌群失调等副作用,制约着临床应用。中药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在到达结肠前就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结肠生物利用度不高。结肠靶向给药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而且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均较口服给药明显提高,是一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治疗方法;但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药物灌肠只限于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而且受伴有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灌肠不便的制约等。目前并没有关于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经研究表明,其可有效清除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起到非常好的疗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通过结肠靶向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的微丸——护肠清毒微丸,是由中药药粉、包衣材料及其它药学常规辅料制成的微丸,其中,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6~12份,紫草6~12份,茯苓25~35份,薏苡仁25~35份,白及10~20份,赤芍20~30份,黄芩10~20份,穿心莲10~15份,儿茶6~12份,甘草2~5份。
优选的,所述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9g,紫草9g,茯苓30g,薏苡仁30g,白及15g,赤芍24g,黄芩15g,穿心莲12g,儿茶9g,甘草3g。
所述中药药粉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称取各原料药,装入提取袋,先加入8~12倍量(重量倍数,下同)水浸泡1~2h,然后煎煮提取3次(即:提取1~2h后,过滤,向滤渣中加8~12倍量的水,提取1~2h,重复该步骤),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5,经喷雾干燥,即得中药药粉。优选的为:称取各原料药,装入提取袋,先加入8倍量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3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5,经喷雾干燥,即得中药药粉。
所述包衣材料为果胶钙。
所述果胶钙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取低脂果胶480~520g,充分研磨,缓缓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22g氯化钙溶于2L去离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即得。
所述微丸包衣的质量占微丸丸芯质量的35%以上,优选35%。
所述其它药学常规辅料为赋形剂、粘合剂、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司盘80和水,其中,赋形剂的用量以中药药粉质量的两倍为宜,粘合剂的用量以中药药粉和赋形剂总质量的75%为宜(粘合剂优选55%乙醇,为制软材粘合用,在制丸干燥后,随蒸发去除),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用量以占包衣材料(果胶钙)质量的2.5%、0.5%、0.5%为宜(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作用为调节包衣的性质,便于包衣,其量可适当增减),水的用量为包衣材料质量的12.5倍。
所述赋形剂为常规赋形剂,如壳聚糖、粉状纤维素等,成型性好即可,优选微晶纤维素(MCC)。
所述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法为:将药粉与适当的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制成软材,常规方法制成小丸,干燥后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加水制成混悬液,然后加入适当的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常规包衣,至包衣增重35%以上,既得护肠清毒微丸。另外,其它常规的制备微丸的方法同样适用,如流化床制备法、包衣锅制备法等。
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将药粉和赋形剂、粘合剂混合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滚圆得小丸,干燥后即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然后加入EudragitL30D2.5%(指其质量数占果胶钙质量的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用量各占果胶钙质量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所述挤出速度优选20Hz,滚圆速度优选20Hz,滚圆时间优选4min。
所述干燥采用喷雾干燥,调节进风温度175℃,出风口温度90℃,雾化器调速38~40,进液转速20Hz,可稳定连续喷出干燥粉末。
本发明的中药药粉为经近15年的临床应用反复印证疗效确切的药物,具有保护肠屏障、消除肠道内毒素、减轻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对肝脏的损伤的作用。本发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最新制剂技术,改变中药剂型,采用果胶钙为包衣,创立了中药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同时对200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探讨该病证候规律特点,为临床研究方案的确立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临床治疗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中药新剂型护肠清毒微丸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为中医药对肝病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与新理论。
另外,虽然本发明中的实验均是针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孰知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情况下,应该能够合理推测出:本发明的护肠清毒微丸并非仅对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有治疗效果,对其它具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病症也具有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为芍药苷紫外吸收色谱图。
图2为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图,其中,A为芍药苷标准品,B为微丸样品提取液,a为芍药苷峰。
图3为芍药苷标准品线性关系标准曲线。
图4为护肠清毒微丸样品和胶囊样品中芍药苷的溶出曲线。
图5为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芍药苷含量,其中,A.空白血浆,B.空白血浆+芍药苷,C.血浆样品,1.芍药苷。
图6为HPLC法测定大鼠肠组织中的芍药苷含量,其中,A.空白肠组织,B.空白肠组织+芍药苷,C.肠组织样品,1.芍药苷。
图7为大鼠给药后血液中芍药苷的平均药时曲线图。
图8为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的平均药时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实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护肠清毒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喷雾干燥机(无锡市前洲干燥机成套设备厂),挤出-滚圆制丸机(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超微粉碎机(济南倍利粉技术工程有限公司),78X-2型片剂四用测定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
微晶纤维素(MCC101,台湾明台公司,批号:80920),无水氯化钙(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批号:80329014),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药粉(药物提取干燥后微粉制得),低脂果胶(河南郑州永康食品厂;批号:090123),无水乙醇。
2、方法与结果
2.1药粉的制备
称取中药1kg(配方为:大黄9份,紫草9份,茯苓30份,薏苡仁30份,白及15份,赤芍24份,黄芩15份,穿心莲12份,儿茶9份,甘草3份,按重量份计),装入提取袋,先以8倍量(重量倍数)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三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经喷雾干燥得药粉。
2.2果胶钙的制备
取低脂果胶500g,充分研磨,缓缓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71g氯化钙溶于2L去离子水中,缓缓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备用。
2.3微丸的制备方法
将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按比例1∶2混合,加入粘合剂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所得的小丸,干燥后即得微丸丸芯(因粘合剂为55%乙醇,微丸干燥后,乙醇经挥发不存在于微丸中,水分含量<9%)。
包衣制备: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加入EudragitL30D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约15g),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2.4微丸丸芯制备的单因素考察
作为微丸制备的初步考察,经文献经验初步选定滚圆速度18Hz,滚圆速度20Hz,滚圆时间4min。分别考察粘合剂配比、粘合剂用量、药物比例、挤出速度考察、滚圆速度、滚圆时间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具体考察如下:由于中药复方提取成分复杂,粘性较大,根据文献及经验,选择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为粘合剂,经试验,可不加PVA等其它粘合剂。分别考察了35%、45%、55%、65%和75%乙醇作为润湿剂,结果以55%乙醇制软材,软材黏度适当,丸型圆整度好。定药物与MCC比例为1∶4,试验每份取混合粉末40g,分别考察20ml,25ml,30ml,35ml和40ml粘合剂,结果以30ml粘合剂制得的软材粘度适当,成丸较好。因处方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粘性,经考察,当药物比例大于50%时,挤出软材不畅,因此选择50%药物比例。结果证明:粘合剂种类、用量及辅料比例是影响成丸的关键因素,且优选条件较唯一,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经单独优化结果为:结果粘合剂选择以55%(55%是指体积比)乙醇加入量为75%(加入量75%是指中药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总质量的75%,如制备40g微丸需加入粘合剂30g,约30ml)制软材,软材黏度适当,丸型圆整度好;选择50%药物比例,即药粉∶MCC=1∶2。而挤出速度、滚圆速度及滚圆时间影响不确切,特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化工艺。
2.5正交试验法优化护肠清毒微丸制备工艺条件
基于单因素考察,选择对制备过程有明显影响的3个因素:挤出速度、滚圆速度、滚圆时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选用三因素三水平按L9(34)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筛选,见表1。以微丸的圆整度(以平面临界角计)及18~30目之间的得率的综合指标进行评分,结果见表2,分析结果见表3。
综合指标=得率-圆整度×2
表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41
表2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及结果
表3方差分析表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43
F临界值:F0.01(1,2)=99    F0.05(1,2)=19
由表2-2、表2-3分析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三因素对微丸制备的影响顺序为B>C>A>D,即滚圆转速>滚圆时间>挤出转速,其中挤出转速无明显影响,从正交试验结果来看,选择最佳制备工艺为A3B2C2,即挤出速度20Hz,滚圆速度为20Hz,滚圆时间为4min。
3、讨论
3.1护肠清毒微丸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将药粉和MCC按1∶2比例混合,以55%乙醇用量75%制软材,依照挤出速度20Hz,滚圆速度为20Hz,滚圆时间为4min,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滚圆制备而成。再包果胶钙结肠衣既得。
3.2喷雾干燥条件:经反复实验证明:调节进风温度175℃,出风口温度90℃,雾化器调速38~40,进液转速20Hz,可得稳定连续喷出干燥粉末。
3.3果胶钙在制备过程中,低酯果胶不易充分溶解,加入去离子水时要缓慢少量多次逐次加入,方能使其较好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后,钙离子会和果胶发生交联,产生质变,前一步果胶溶解越充分,交联越充分。所以加入时可以缓慢逐次倒入氯化钙溶液,混匀时需充分搅拌,有利于使果胶和钙离子充分反应。
3.4包衣量的选择:以微丸增重量计算包衣量,控制包衣量以达到肠溶效果。以体外溶出度作为考查包衣效果,达到2h内胃液中药物无释放。考察15%、25%、35%和45%增重量,每样三批,经实验得药物增重控制在35%及以上效果较好,故选定35%,即:包衣的用量为微丸丸芯重量的35%。
实施例2护肠清毒微丸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研究
本部分实验对上述制备的微丸,对其体外释药规律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护肠清毒微丸的体内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1、仪器与试药
ER-182A型电子天平(日本);85B-2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南通科学仪器厂);超声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800C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BiofugeStratos全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MicrofLudizer(美国MicrofLudics公司);JEM-100SX型电子透射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MASTERSIZER-2000型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公司)。
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护肠清毒微丸(实施例1制备);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微丸的制备
方法见实施例1,制备三批。
2.2溶出度测定
2.2.1溶出度测定方法
精密称取三批微丸和中药药粉制得的胶囊剂(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中药药粉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于pH=2的人工胃液(2h)和pH=6.8的人工肠液各1000ml中,水浴温度(37℃±0.5℃),转速100r/min,分别于不同时间吸取溶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测定含量,同时补加同体积同温度缓冲液,以芍药苷成分含量计。
2.2.2色谱条件
phenomenexC18柱(4.6×150mm,10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计算不低于1500,柱温:室温。
2.2.3芍药苷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标准品3.37mg,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释至刻度,摇匀,得对照品储备液。
2.2.4检测波长的测定
经测芍药苷在190nm~500nm紫外色谱图,在230nm处有其最大吸收,故选择230nm作为其吸收波长,紫外吸收图见图1。
2.2.5芍药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如图2所示。
2.2.6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芍药苷储备液0.5ml、1ml、2ml、5ml于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及储备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测定峰面积(A),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A=12786.5C+5836.2,r=0.9997(n=5)。芍药苷在0.0025mg/ml~0.015mg/ml(2.5μg/L~15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如图3所示。
2.2.7溶出度测定结果
测定微丸三批次和胶囊剂的溶出时间设置及结果见表4,护肠清毒微丸样品和胶囊样品中芍药苷的溶出曲线如图4所示。
表4溶出结果表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61
3、讨论
3.1通过检测溶出液中芍药苷的含量的比例,检测药品的溶出速率。以220min后芍药苷含量稳定无增加作为药物全部溶出,其含量计为100%,其他时间点药物含量比最大含量即为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
3.2胶囊剂在药物释放过程中,在人工胃液中正常释放,起始过程时药物溶出较慢,胶囊壳溶破后药物释放较快,药物浓度迅速增大,释药不稳定,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且无肠释功效。反观微丸剂型,在人工胃液中2h中,检测不到芍药苷含量。这是因为果胶钙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溶于人工胃液,药物无释放。模拟人体2h后胃排空,药物被排到肠中,将微丸移入人工肠液(加入果胶酶的人工肠液)。在人工肠液中,检测芍药苷含量释放如图4所示,5nim后可以被显著检测到,这是因为果胶钙在人工肠液中可以较快被果胶酶分解,使丸芯暴露在溶液中。果胶酶仅存在与人体结肠部位,说明有靶向释放的作用。微丸在人工肠液中40min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说明微丸剂型不溶于人工胃液,药物无释放,在人工肠液中5nim后可以被显著检测到,人工肠液中40min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实施例3结肠靶向的护肠清毒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本发明的中药药粉由大黄、紫草、赤芍等十味中药制成,化学成分复杂,一般的缓、控释制剂技术均不适于该药的剂型改造。为此,根据人体的生理条件,采用在不同pH条件下溶解的丙烯酸树脂(Eudragit)为包衣材料,制备成结肠定位靶向给药的缓释微丸,本试验选择处方中君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考察指标,考察口服给药后微丸在大鼠结肠内容物药物浓度;测定载药微丸和包衣微丸经大鼠口服后血药浓度。
1、仪器与试药
ER-182A型电子天平(日本);85B-2型磁力加热搅拌器(南通科学仪器厂);超声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D800C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BiofugeStratos全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Waters 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MicrofLudizer(美国MicrofLudics公司);80-2型离心沉淀机(江苏金坛市中大仪器厂);JY92-II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微量注射器。
芍药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10736-200629);护肠清毒微丸(实施例1制备);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动物: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phenomenexC18柱(4.6×150mm,10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计算不低于1500,柱温:室温。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芍药苷的测定。见图5和图6。
2.2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标准品2.5mg,置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释至刻度,摇匀,得对照品储备液。避光冷藏,用前放至室温。
2.3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Wistar大鼠6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护肠清毒微丸组和护肠清毒普通胶囊组,试验前大鼠禁食12h,用乙醚轻度麻醉后,经口插入聚乙烯管,微丸组通过聚乙烯管给大鼠口服护肠清毒微丸胶囊0.2g(按人体服用量6粒(0.3g/粒)以质量法这算出大鼠用量),再灌入1ml蒸馏水;普通胶囊组取内容物0.05g(与微丸的含药粉量相当),再灌入1ml蒸馏水。分别于取血前10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5mg/kg),于给定的时间间隔(1、2、3、4、6、8、10、12、16、20、24)用负压针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ml,每个时间点取三只大鼠,血样置肝素化试管中,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于-20℃以下保存待测。取血后的大鼠处死分离结肠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称重,将结肠切成小块,加入2ml生理盐水,20000r/min匀浆2min,于匀浆液中加入8ml甲醇,旋涡混合1min,6000r/min离心30min,上清液转移到10ml具塞试管中于-20℃以下保存待测。
2.4生物样品的制备
准确吸取大鼠血浆0.2mL置5mL锥形试管中,加入甲醇0.80mL,旋涡混合3min,3000r/min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0.45μm微孔滤膜滤过,进样20μL。肠组织上清液的处理方法与血浆相同。
2.5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2ml空白血浆或肠组织上清液,精密加入不同浓度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按“2.4”项下操作,制成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样品,进行HPLC法测定,分别记录峰面积,每个浓度平行测定3次,按标准曲线计算血浆药物浓度C1。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浆和肠组织上清液,同法操作,按标准曲线计算血浆药物浓度C2,以C2/C1得萃取回收率。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血液和肠组织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0%,RSD%小于5%,可满足生物样品分析方法要求。
表5血浆和肠组织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71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81
2.6药动学研究和肠组织分布研究
根据测定的结果,采用3P87计算程序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求算出大鼠给药后芍药苷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6、表7、表8、表9,平均药时曲线见图7、图8。
表6大鼠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μg/ml,x±S,n=3)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82
表7大鼠给药后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83
表8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浓度-时间数据(μg/ml,x±S,n=3)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84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91
表9大鼠给药后肠组织中芍药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092
结果表明:结肠靶向微丸经给药后,大鼠血液和肠组织中所含芍药苷的药动学参数T1/2、和Tmax较普通胶囊组有所延长,说明微丸进入大鼠体内分布和消除均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Cmax和AUC0-24较普通胶囊组有明显提高,说明结肠靶向微丸通过结肠定位释放,可以明显提高药物在结肠中芍药苷的含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讨论
3.1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口服达到结肠定位释放的目的,避免药物在胃的吸收,提高药物在结肠部位的局部浓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易被胃酸破坏或被胰酶代谢的药物(如蛋白质、多肤类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2本实验通过考察大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液和肠组织中芍药苷的含量变化,说明药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其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吸收明显滞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有药物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微丸组和普通胶囊组的药时曲线下降近似平行,说明两制剂在体内吸收后的变化基本相同,结肠定位微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放,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达到了理想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3.3本实验考察了处方中主要药物赤芍中所含的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变化规律,其他主要有效成分在动物给药后的变化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有效成分芍药苷为代表的体内溶出实验,结果显示结肠定位微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放,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说明药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有药物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达到了理想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实施例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中医病机研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医无相应病名的论述与记载。但根据中医理论对其致病特点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本病当属于中医“毒”邪致病的范畴。肝病学家汪承柏认为,慢性肝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系湿热疫毒之邪入侵人体阻遏气机,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所致。张雪等认为毒瘀互结、滞于肠腑是本病基本病机。林冠凯、马羽萍等认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邪盛,正虚为病理基础,表现为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主要为湿阻、热毒和血瘀,病变部位多在“阳明之腑”。我们认为慢性乙型肝病的总体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感受“杂气”,湿毒为患、肝脾同病。脾虚、湿毒贯穿于本病始终。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则是病变日久,在基本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湿热瘀毒不化,互结于大肠所致。
(二)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关于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证型,崔丽萍等认为可以分为七型辨治:气滞湿阻证、热毒炽盛证、阳明腑实证、热入营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竭阳脱证。李筠发现血瘀血热型内毒素均值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认为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肝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此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王敏利发现肝病内毒素血症患者大多数为青紫舌,说明内毒素血症与血瘀有密切关系。陈云等的研究表明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慢性肝病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机率远高于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病患者。黄星垣等认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病理基础。张海南等发现用内毒素复制的动物模型与肝火证有较多相符之处。由此可见,肝郁、脾虚、湿热、血瘀、阳明腑实是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形成的基本证候。
二、证候规律研究
(一)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病、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者。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湖北宜昌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上讨论通过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3、证候要素标准。
参照朱文锋教授相关文献结合本病特点拟定证候要素标准。
4、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并同意参加研究者。
5、排除标准
5.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原发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5.2.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5.3.未能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安全性判断者。
(二)一般资料
1、病例来源
200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山东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最大者65岁,年龄最小者20岁。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
2、试验方法
2.1前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诊疗术语-症状部分》初步建立调查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抽取10例患者进行预调查,请相关专家根据预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对调查表及时进行进一步筛选与修改,确定正式调查表。对符合入选资格的病例,由调查员现场详细填写调查表。依据调查表的内容逐一询问、检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情况。舌、脉由2人分别观察。将表格录入利用Excel软件建立的数据库。调查结束后由2名以上高资历专业教授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和被调查者的资料得出证候要素,两者结果相符者予以纳入。
2.2质量控制
2.2.1调查人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调研前所有参与试验的人员均统一参加有关培训,掌握调查要求。
2.2.2调查前首先说明调查目的和填表要求,采集症状时只对项目本意进行解释,避免任何语言暗示。
2.2.3统一调查表格,每一份资料的收集均由两名研究者共同填写、核对完成。
2.2.4数据录入采用同一位录入人员重复录入病例报告表,并对数据进行核对及逻辑检查,保证数据无误后锁定。
2.2.5由2名以上高资历专业教授,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和被调查者的资料进行辨证,得出证候要素,两者结果相符者予以纳入,以确保调查结果分析的统一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3、资料采集内容
3.1一般情况: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乙肝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3.2肝功能:ALT、AST、TBIL、ALB、GLO。
3.3血浆内毒素
3.4TNF-α、IL-6、IL-8
3.5PTA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利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本次调查中的数据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处理。
(四)研究结果
1、病程分布
表9病程分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11
2、不同病情血浆内毒素水平
表10不同病情血浆内毒素水平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12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21
注:与慢乙肝轻度比较:☆P<0.05,☆☆P<0.01;与慢乙肝中度比较:△P<0.05,△△P<0.01;与慢乙肝重度比较:▲P<0.05,▲▲<0.01;与肝硬化代偿期比较:★P<0.05,★★P<0.01;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比较:◇P<0.05,◇◇P<0.01。
表10说明,随着病变的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增加。
3、症状体征特点
表11症状体征频数表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22
由表11可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大便异常[便溏/腹泻(66.5%),便秘(10.5%),大便先干后溏(23.0%)]、乏力(73.5%)、烦燥易怒(67.0%)、胁肋疼痛(64.5%)、腹胀(54.0%)、口苦(52.0%)、纳差(49.5%)、肝掌/蜘蛛痣(49.0%)、小便色黄(48.0%)、肋下积块(43.5%)、身目色黄(40.0%)等为主要症状体征。舌象以红舌(52.0%)、黄(70.5%)、腻(42.0%)苔多见,脉象以弦(72.0%)、滑(65.5%)脉居多。
4、证候要素特点
表12证候要素分布表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23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31
由表12可见,大肠(100.0%)、肝(100.0%)、脾(100.0%)、毒(100.0%)、热(69.0%)、湿(55.0%)、瘀血(47.5%)、痰(46.0%)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主要证候要素,部分可出现肾(8.0%)、阴虚(11.5%)、阳虚(1.0%)、水停(28.0%)、血热(3.0%)等证候要素。
5、证候要素聚类分析
5.1统计分析变量筛选
对于证素中作用较小的变量进行剔除(如出现频率不足10%的变量),筛选出供统计分析的变量10个进行聚类分析。
5.2聚类结果
由聚类全过程(表13)可以直观的看出聚类变化的全过程。系统聚类法开始时各对象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合并两类成一个新类,直至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
表13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132
A肝、脾、毒、大肠在标尺2聚为一类,组成肝郁脾虚,毒蕴大肠;热与湿在标尺5内聚为一类,合为湿热互结;这两类在标尺8聚为一类,共同组成肝郁脾虚,毒蕴大肠,湿热互结。
B痰、瘀在标尺3聚为一类,合为痰瘀互结;阴虚、水停在标尺3聚为一类,为阴虚水停;这两类在标尺7聚为一类,共同组成痰瘀互结,阴虚水停。
(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探讨
本研究表明,大肠、脾、毒、湿、热、瘀、痰、肝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主要证候要素。结合中医学理论及本病特点,导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病的总体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感受“杂气”、湿毒为患、肝脾同病。脾虚、湿毒贯穿于本病始终。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则是病变日久,湿热瘀毒不化,蕴结于大肠所致,现论述如下。
1、脾虚为发病之本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卫、气、营、血的生成来源于脾气对水谷的运化、升清。“卫气卫外而为固也”、“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是人体正气旺盛之本。脾气健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脾虚失健,运化失常,湿邪内停,与湿毒之邪内外相召,成为发病的根本。脾虚是感染邪毒的内在条件。若脾气健旺,即使感染邪气,亦可驱邪外出,机体向愈;若脾虚无力鼓邪外出,则湿毒长踞体内,致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脾虚贯穿于整个病变过程之中,临床表现倦怠乏力、纳差、尿淡黄、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或微腻,脉弦细等。
既往研究表明,“脾虚”时往往细胞免疫功能均低下,体液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CD4水平下降。CD8升高及CD4/CD8比值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及E玫瑰花形成率均呈低下状态;补体C3的含量显著下降;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极易发生各种感染。消化系统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细菌生长繁殖过盛。以上二者是形成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为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提供了佐证。
2、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
按照中医学的“三因致病”理论,乙型病毒性肝病病因既不属于外感六淫,亦不符合内伤七情。其病因符合吴又可《瘟疫论》中“杂气”致病“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能定者,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的特点。就本病的疾病演变规律与临床特点而言,“杂气”是物质性的,性质属于湿毒。
中医认为毒邪其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深伏痼结:毒邪致病,耗气劫阴,瘀血凝痰,直伤脏腑,易于深入,入髓入络,形成邪盛正衰之势。2)病程迁延,缠绵难愈:毒邪致病,不易速解,又常伺机反复发作,甚至屡发屡重。3)毒易入血:毒血关系密切,毒邪犯人始终与血有关。4)善变性:指毒邪致病,病变无常,变化多端,无明显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并根据所害客体的状况而表现出多变的临床特征。
慢性病毒性肝病病变特点具备:1)病期冗长,病情缠绵,易于反复。2)病变规律:湿毒之邪久踞体内,病变由脾失运化,肝失疏泄,依素体差异和/或生存条件的不同,进而演变。或为脾虚湿盛、肝热血瘀;或为湿毒炽盛、扰营入血。久则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血、痰、湿互结于胁下。或影响水液代谢形成鼓胀;或因气血无源生化,肝血不足精血不化,以致肝肾阴虚;或脾阳不足,肾阳衰微,以致脾肾阳虚。整个病变的发展由气及血、由阳及阴、由中焦到下焦,甚至耗血、动血的演变过程。3)病情变化繁杂: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后期进展较快,甚则出现臌胀、急黄、神昏、吐血、便血等并发症,常规辨治难以奏效。4)湿毒侵入人体后,根据患者者体质不同、毒邪的轻重,临床上出现三种不同转归:一是患者即时发病,发病较急;一是暂时伏而不发;一是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均符合毒邪致病郁久、顽恶、入血、善变的特性。
3、湿热瘀毒蕴结大肠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基本病机
慢性乙型肝病病机复杂,病程长、缠绵难愈,在基本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湿热瘀毒久踞不去,蕴结大肠,发为本病。
3.1脾虚祛邪无力,湿热瘀毒互结
脾居中央以灌四旁,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气健旺,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机升降如常,可有效地抵抗邪气的侵袭;反之,若脾运失常,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气血化生无源,从而使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退。且脾又主运化水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常,既无力运化外来湿邪,又无力运化水谷,使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同气相求,内外相召,湿热合邪而发病。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亦说:“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故脾虚则无力鼓邪外出。
感受“湿毒”之后,同气相求,湿毒之邪与内湿相合,则更加困脾,以致邪难速化,湿毒缠绵难去。且脾气困阻,中土壅滞呆钝,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失疏泄,条达失常,则反乘于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变的发展。湿毒内郁,日久蕴热,湿热内生。另外气机升降有序则气血得以正常运行。正如《血证论》所言“肝属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郁,则血脉和畅”,同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转输畅达,肝失疏泄,气机流布失于宣通条达,脉道闭塞,血行受阻而形成瘀血,终致湿热瘀毒胶结,促进病变发展。
3.2湿热瘀毒蕴结大肠
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曰:“肝与大肠相通…此合一之妙也。”在五行学说这一层面上,肝属木,木性升发条达;而大肠属金,“金日从革”,金性清肃收降。《素问·六节脏象论》记载:“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说明了大肠在五行归属上其实是有两重属性:金和土。木性克土,金性克木,木升而金降,大肠具金体而兼土性,在克制木气的同时又受木气的克制,亦即肝木疏泄,大肠土性应肝木之疏泄而运行(此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土得木而达”之义),更兼以大肠金性之降,魄门开启,邪气和肠中糟粕随之而排出体外;但又以大肠金性之敛平制肝木,魄门收闭,以防肝木疏泄太过,使之不至于过度而伤肝气。大肠的降浊功能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辅助;肝的疏泄升发同样也需要大肠的降浊功能辅助,二者在生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肝之功能异常造成大肠开阖失常;大肠开阖失调,浊气上攻,又可导致肝的功能失调。
十二经络中脾与肺同属太阴,胃与大肠同属阳明,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流注次序都极为密切,脾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者之官,变化出焉。”《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胃满则肠虚,肠满者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腑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脾胃关系密切配合,通过虚实更迭的节律性消化活动,共同消化吸收水谷精气津液,形成营气,产生精气,保持五脏正常功能。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之气既伤,而六气亦不能,诸病之所由生。”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液不下行而聚湿生痰,不能纳食消谷,完成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大肠不能泌别清浊,即纳运不能结合,升降失司,燥湿不能相济,则全身得不到滋养。再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若脾胃虚弱,水谷不能运化,元气不足,中气下陷,不能上奉必肺,肺气亦随之亏损,气机出入升降失常,则大肠传导功能必受影响。若热结燥屎不下,致胃腑不和,痰湿阻中,反进一步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故脾与大肠二者从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病基本病机为湿毒蕴结,肝脾同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是病变日久,湿热、瘀毒不化,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湿热、瘀毒久羁大肠不去,遂成本病。故脾虚不运、湿热瘀毒互结于大肠可归结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产生的基本病机。
实施例5结肠靶向给药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内毒素临床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的发病与进展,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日益被高度重视,内毒素及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炎症因子的级链释放所导致的肝损伤,为“继发性肝损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继发进一步肝损害日益受到肝病学者的重视,重视IETM的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
1、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机理
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肠粘摸吸收的内毒素增多:肝功能不全时肠道生物屏障损伤,肠道专性厌氧菌减少,肠道定植抗力下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内毒素。而门脉回流受阻,内毒素及其下游产物TNF、IL-6、一氧化氮(NO)等可致肠道机械屏障损伤,使内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循环。②免疫屏障损伤:外周血参与内毒素灭活的因子如白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分泌功能下降,吞噬后杀菌功能下降,补体、内毒素结合蛋白、调理素缺乏,导致使进入体循环的内毒素不易清除。③肝脏枯否细胞功能失调:肝内枯否细胞是内毒素的主要反应及降解细胞。肝脏疾病时枯否细胞不仅不能清除内毒素,还可以被其激活,通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如TNF-a、IL-6、IL-8等,引起肝细胞损害。④门脉高压:肝病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而伴有门体分流及肝脏、肠系膜淋巴液增加。大量进入门脉的内毒素通过门体侧枝循环或经腹腔淋巴系统由胸导管进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
1.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内毒素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大量内毒素进入肝脏,使肝细胞代谢与功能发生严重障碍,研究发现,内毒素可引起实验大鼠肝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肿大,溶酶体增多、糖原减少。
以内毒素-细胞因子轴-肝损伤学说为核心的继发性肝损伤:大量内毒素激活枯否细胞释放和肝内单核细胞释放TNF-a、白细胞介素-1(IL-1)、IL-6、白三烯(LT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促炎细胞因子。不仅具有直接的肝细胞毒性,又可通过对肝窦内皮细胞的激活,释放大量内皮素、前列腺素、NO等使肝窦与肝微血管收缩,造成门脉高压,引起肝微循环障碍碍。还能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和抗体的产生,诱导肝细胞合成和调节C反应蛋白(CRP)释放,上调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强宿主自身破坏性炎症等作用造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内毒素能刺激肝星形细胞(HSC)增殖,使过多的细胞基质产生,并促使静息状态的HSC转变为肌原纤维母细胞或肌成纤维样细胞,从而启动肝纤维化。以上几方面综合作用,常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肝脏炎症反应加剧甚至肝功能衰竭。
1.3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乳果糖:乳果糖到达结肠后才被一些细菌如乳酸杆菌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有机酸,可使结肠内pH值由7.0降至4.8。不仅直接灭活内毒素,还能通过渗透性的腹泻、酸化肠道、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等作用减少内毒素生成与吸收。但糖尿病患者禁用、剂量过大时可发生腹泻,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等副作用限制了本药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现已有大量实验表明,许多抗生素杀死细菌时,也促使内毒素从细菌胞膜上释放出来。因此在保证有效杀菌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选择致内毒素释放少的抗生素。多粘菌素B可直接与携带阴离子的lipidA部分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lipidA的生物学活性,但有肾损害。近年采用药物铰链技术将多粘菌素B与高分子有机物Dextran70连接成铰链多粘菌素B复合物以减轻毒性而保留其内毒素中和能力,但其有效性和稳定性均有待进一步验证。
内毒素/细胞因子抗体:抗-内毒素已制成并试用的有鼠lgM型抗类脂A单克隆抗体、人lgM型抗类脂A单克隆抗体等,此外亦有抗-TNF单克隆抗体、IL-1受体抗体等。但由于特异性差、作用弱、临床结果不一致,且这种直接调节宿主防御反应的疗法是一把“双刃剑”,限制了此类抗体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内毒素属高分子物质,置换液中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具有与脂多糖亲合性高的特性,因此血浆置换技术可部分地清除患者血浆中游离的内毒素,但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此法的应用。
2、中医研究进展
2.1单味中药
通里攻下药使肠中内毒素排出加快,减少肠壁对内毒素的吸收。大黄通过促进肠蠕动、致泻,对多种G-菌均有抑制作用;降低胃肠道微血管通透性,减轻肠壁水肿;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防止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肝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丢失,维护呼吸链的完整性,提高病理状态下肝细胞合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的能力,减轻肝脏损伤。清热解毒中药可以保护线粒体结构及活力,防止内毒素所致的过氧化损伤。大黄、黄芩、连翘、金银花、大青叶在体外有直接或间接抗内毒素作用;穿心莲、蒲公英、板蓝根和元参4种中药在试管中有明显抗内毒素作用;山豆根、黄连有轻度抗内毒素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血液循环中内毒素的含量,保护肝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可使注射硫代乙酰胺引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大鼠血浆TNF-a下降。冯文曦等通过对赤芍提取物的研究显示赤芍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与内毒素结合的有效成分,而且它与内毒素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赤芍有效组分对TNF-α释放的抑制作用也很明显。
2.2中药复方
以大承气汤加减的中药汤剂灌肠,可通过抗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功能及肠道血供,减少肠源性内毒素产生。可明显抑制由内毒素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IL-1、IL-6。安铁军等研究证实芍丹承气汤(赤芍30g,丹参30g,厚朴30g,大黄20g,枳实15g水煎剂120mL/次,每日2次,疗程4周)可改善慢性重症肝炎合并肠源性内毒症患者的肝功能,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葛球芳等用复方大黄煎剂(生大黄、乌梅、芒硝)保留灌肠,药液抵达结肠后具有较强刺激性导泻和容积性导泻作用,在结肠内能吸附大量毒素并排出体外,达到清除内毒素的目的。梁宏等用大黄赤芍汤(大黄、赤芍、虎杖、厚朴、枳实)保留灌肠,可刺激肠壁的自主神经,引起反射性肠蠕动,促进肠道清除内毒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同时可预防肠道细菌移行感染,降低感染率。王顺民等用排毒醒肝汤(生大黄、生牡蛎、败酱草)灌肠,证实本方可以防治细菌分解诱发加重内毒素血症。吕文哲等自拟通腑泻热合剂(生大黄、蒲公英、厚朴、乌梅)灌肠,对改善内毒素血症,减轻肝性脑病症状有显著疗效。王融冰等以清毒汤(黄连、大黄、枳实、生地、茜草等)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张薇薇等自拟退黄汤(赤芍、丹参、葛根、全瓜蒌、郁金、炙黄芪、蒲公英、黄芩、柴胡、生大黄)浓煎自拟显示本方可以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参菊液(苦参、菊花、红藤、连翘、蒲公英)灌肠,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细菌,清除和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阻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减轻对肝细胞的损害。我们自拟护肠清毒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肠源性内毒素导致肝损害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重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是改善肝病预后的关键环节。中药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和灭活内毒素的功效。今后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保护性治疗的优势,加强中医药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以开发出能够阻断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药物。
(二)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病、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者。
1.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于湖北宜昌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上讨论通过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1.2纳入标准
1.2.1符合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动态浊度法血浆内毒素>0.03EU/mL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2.2年龄≥16岁,≤70岁。
1.3排除标准
1.3.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
1.3.2由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病。
1.3.3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原发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3.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4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1.4.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4.2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4.3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者。
1.4.4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并发症或对本药过敏等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1.4.5自行退出者等。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1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口服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组、口服乳果糖组。其中,护肠清毒微丸组和乳果糖组为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分组。
对照组服用还原型谷胱甘肽(400mg/次,3次/日)。
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由实施例1制备的护肠清毒微丸、乳果糖微丸(将乳果糖和微晶纤维素按比例1∶2混合,加入75%的粘合剂(55%乙醇)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所得的小丸,干燥后即得乳果糖微丸,干燥后不含乙醇,其制备方法与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法类似,其它常规制微丸方法和辅料也可使用),二者为双盲双模拟设计,每次1.5克,每日三次。
护肠清毒汤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护肠清毒汤结肠滴注法保留灌肠,每次I00ml,每日一次。方药组成同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的对照组成同实施例1中的中药药粉,其制备方法为:将各原料药混合,加2倍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后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得滤液,即得)。
四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各检查一次,疗程均为20天。
2.2观察指标
2.2.1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
2.2.2疗效性指标: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TBIL、ALB、GLO)、TNF-α、IL-6、IL-8、PTA,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
2.3内毒素检测实验标准操作流程
内毒素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以BET-24A细菌内毒素定量分析仪检测,试剂盒购自湛江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
①1.0ml静脉全血+1.0ml I号处理液混合离心5分钟(3200转/分,时间宁少务多),制成2倍液a;
②0.6ml a中的上清液恒温水浴6分钟(75~80度),无需等冷却,直接加0.6ml II号处理液混合,用封口膜封口,悬混15秒后,离心6分钟(4200转/分,一定要达到4200转,否则蛋白不易离心下来),制成4倍液b;
③0.4ml b中的上清液+0.4ml内毒素检测用水混合,漩涡混合器混合15秒钟,制成8倍液c;
④用0.1ml内毒素检测用水溶解鲎试剂(鲎试剂开瓶后必须立即加检测用水溶解,否则鲎试剂将很快失活),用手摇晃混匀10秒,(摇晃的幅度不要大,不要产生大气泡,否则使鲎试剂挂在瓶壁上,这样在它缓慢流到瓶底的过程中会升高溶液的液面,增加溶液的体积,改变溶液的透光度,继而影响结果)溶解鲎试剂后可静置1分钟左右再加待测液较好,加水后的鲎试剂溶液不要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超过3分钟,加入c液体0.2ml(c液体如果放置时间超过1分钟,建议要将其在混合器上混合3秒钟)用手水平摇晃混匀10秒钟,摇晃的幅度不要大,否则使鲎试剂挂在瓶壁上,这样在它缓慢流到瓶底的过程中会升高溶液的液面,增加溶液的体积,改变溶液的透光度,继而影响结果。(上机前要检查瓶内是否有气泡,一般情况下,直径不超过1毫米的气泡对结果不会造成影响;气泡较大,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值)
⑤上机检测。
2.4保留灌肠治疗标准操作流程
病人的准备:治疗前向病人详细说明接受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嘱病人灌肠前排空大小便,清洗肛周,取左侧屈膝卧位,垫高臀部10cm,显露肛门。
操作:
①灌肠时间以患者夜间入睡前为宜。应用时药液加温至39℃~40℃。
②术者取一次性聚乙烯(PE)塑料手套,取一次性普通输液器一支,将排气管及输液管插入已消毒的盛有灌肠药液的玻璃瓶瓶塞,以胶布固定瓶塞防止脱落。使药液顺管流出,排空气体,关闭输液调节器,去掉前端头皮针,连接一支一次性吸痰管,以石蜡油润滑吸痰管前端20cm左右。
③嘱病人深吸气,将吸痰管轻柔缓慢插入患者肛门,觉无阻碍感,插入深度约20cm。
④开启输液调节器,调节药液滴速为50滴/分钟左右。滴灌过程中,患者左侧卧位。
⑤灌肠结束后缓慢拔管,以清洁纱布轻轻按揉肛门3分钟,嘱患者取左侧卧位至少30min以利药物存留吸收。
⑥灌肠后药液保留1-2小时效果较好,能够保留一夜更佳。
3、疗效评定标准
3.1综合疗效
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中华新药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药政局编)制定。
①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70%,肝功各项异常指标较治疗前下降70%或复常。
②有效:中医证候疗效指数N≥30%,肝功各项异常指标较治疗前下降30%或复常。
③无效:疗程结束后,未达上述标准者。
3.2内毒素疗效标准
①显效:血浆内毒素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70%。
②有效:血浆内毒素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0%。
③无效:疗程结束后,指标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各项生化异常指标改善≥70%。
②有效:各项生化异常指标改善≥30%。
③无效:指标变化未达到以上标准或病情恶化及死亡者。
3.4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②有效:症状、体症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③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5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2分或症状消失。
②有效:治疗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1分。
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4、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三)实验结果
1、治疗前比较
表14-表21说明四组患者治疗前性别、乙肝病程、病变程度、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肝功、PT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4四组性别构成比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01
注:治疗前四组患性别构成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5四组乙肝病程分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02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乙肝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6四组治疗前病情分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03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病情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7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比较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8治疗前炎性细胞因子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05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11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TNF-α、IL-6、IL-8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9治疗前肝功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12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肝功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20治疗前PTA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13
注:治疗前四组患者PTA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综合疗效
2.1总有效率
表21总有效率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21显示,四组患者治疗后肝功及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有效率及显效率高于乳果糖组,三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均具有有效改善患者肝功及临床症状的作用,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乳果糖治疗疗效更佳。健脾调肠、化瘀解毒法治疗较乳果糖治疗有一定优势。
2.2清除血浆内毒素疗效
表22治疗后内毒素有效率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2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表23治疗前后各组内血浆内毒素比较(EU/mL)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22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4治疗后组间血浆内毒素比较(EU/mL)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上表显示,四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三组降低血浆内毒素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乳果糖组均优于护肠清毒汤组,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疗效优于乳果糖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是清除慢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方法。改变剂型后,实现了护肠清毒微丸高位结肠靶向崩解提高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疗效的目的。
2.3细胞因子(TNF-a、IL-6、IL-8)改善情况
表25-表27说明,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炎性细胞因子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护肠清毒微丸组均可显著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表25治疗前后各组内TNF-α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24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31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6治疗前后各组内IL-6比较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7治疗前后各组内IL-8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33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8治疗后组间TNF-α、IL-6、IL-8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3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28说明,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护肠清毒微丸疗效均显著优于其余三组,对照组影响最低,无统计学差异。护肠清毒汤组对TNF-α、IL-8的影响优于乳果糖组,而对IL-6的影响二组疗效相当。
2.4肝功能改善情况
表29治疗前后各组内ALT、AST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41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30治疗前后各组内TBIL(umol/l)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42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
表31治疗前后各组内ALB、GLO(g/L)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43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说明,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肝功显著改善,对照组AST、ALT明显下降(P<0.05),TBIL、ALB、GLO亦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乳果糖组对AST、ALT、TBIL、GLO疗效确切,但对身高ALB作用不明显。
表32治疗后组间肝功比较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5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说明护肠清毒微丸组肝功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护肠清毒汤组,但与护肠清毒汤组无统计学意义,对ALT、GLO、ALB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乳果糖组(P<0.05);护肠清毒汤组ALT下降幅度优于乳果糖组,其余各项指标疗效与乳果糖组相当。
2.5PTA改善情况
表33PTA(%)改善情况
注:PTA(%)<80%为异常。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PTA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表33显示,治疗后四组护肠清毒微丸组PTA较乳果糖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亦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护肠清毒汤组较对照组、乳果糖PTA明显改善,但与乳果糖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6中医症状疗效
表34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53
注: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P<0.01;与乳果糖组比较:▲P<0.05,▲▲<0.01;
表34示,四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较乳果糖疗效积分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疗效显著优于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
说明四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
表35中医症状疗效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6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1,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1。
上表显示四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乳果糖组,P<0.01。对照组、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
2.7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表36黄疸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62
注: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黄疸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改善黄疸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黄疸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乳果糖疗效更佳。
表37烦燥易怒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6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灌肠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烦燥易怒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改善烦燥易怒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烦燥易怒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烦燥易怒症状。
表38腹胀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71
注:治疗后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腹胀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改善腹胀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腹胀症状均明显改善,但在辨证中药复方的基础上加用护肠清毒微丸、护肠清毒汤、乳果糖疗效更佳。
表39苦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7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口苦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改善口苦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口苦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口苦症状。
表40大便异常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73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大便异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改善大便异常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大便异常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大便异常症状。
表41胁肋疼痛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74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81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胁肋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改善胁肋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1,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胁肋疼痛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胁肋疼痛症状。
表42乏力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82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P<0.05,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乏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改善乏力疗效优于对照组与乳果糖组,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乏力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调肠、活血解毒法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乏力症状。
表43纳差改善情况
Figure BDA0000112815980000283
注:与对照组☆☆P<0.01,与护肠清毒微丸组比较△P<0.05,与护肠清毒汤组比较▲P<0.05。
上表显示,治疗后四组患者纳差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肠清毒微丸组、护肠清毒汤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乳果糖组,P<0.01,P<0.05。对照组与乳果糖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肠清毒微丸组与护肠清毒汤组组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说明四组治疗后纳差症状均明显改善,但配合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可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纳差症状。
讨论
中医对慢性肝病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没有对应的病名。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长期临床研究,我们认为湿毒内侵为发病之因,脾虚为发病之本。脾虚不运,湿热瘀毒互结于大肠为肠源性内毒素产生的基本病机。以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并依此选药组方,总结出符合本病病机特点的方药。
1、治法探讨
1.1健脾助运,正本清源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卫、气、营、血的生成来源于脾对水谷的运化、升清。同时,“卫气卫外而为固也”、“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功能正常是人体正气旺盛之本。脾气健旺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若脾虚失健内致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则易感受“湿毒”,内外相召,成为发病的根本。若脾气健旺,正气充盈,即使感染湿毒、疫毒,亦可驱邪外出,机体向愈;若脾虚无力鼓邪外出,则湿毒长踞体内,甚则湿郁化热、扰营入血,致疾病迁延不愈,病久则正气愈虚,邪气愈胜,脉络瘀阻、瘀血内生,以致气、血、湿、毒互结。
1.2清解湿毒以断发病之本
湿毒内蕴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欲救病者于危难,必先“解毒祛邪,以断发病之本。人体感受“湿毒”之后,与内湿相合,则更加困阻脾气,邪难速化,湿毒缠绵难祛,进而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气机升降失调,致肝脾同病。肝失条达,则反乘于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气益虚,二者互为因果,促进病变的发展。湿毒郁而蕴热,则湿热内生。湿、热、毒久踞中焦,则更加阻碍气机的条达,进而扰营入血,致血瘀血热。
1.3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以驱邪
脾为湿土,得阳始运,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脾恶湿”,叶天士亦说“脾喜刚燥”,均强调了脾喜燥恶湿的特性,因此清热化湿,使邪去脾旺。湿毒郁而蕴热,则湿热内生。湿、热、毒久踞中焦,则更加阻碍气机的条达。瘀血在本病中,既是肝脾同病的病理产物,又是促进病变发展的致病因素。叶香岩云:“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本病迁延日久,肝脉瘀阻可知。由于湿、热、毒、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凉血化瘀解毒,则脾气健旺,肝气条达,以恢复肝脾正常之功能。
2、护肠清毒微丸组方分析
2.1护肠清毒微丸方药组成及方解
云苓、大黄、黄芩、赤芍、薏苡仁、甘草等。
云苓、大黄共为君药,既能健脾清肠,又可清热凉血、化瘀解毒。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经,功能健脾益气渗湿。《本草衍义》谓:“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本草备要》称之“补心脾,通行水。”《药类法象》曰:“茯苓气平,味甘。能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医学启源》谓本药“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药鉴》说:“开胃腑,调脏气,和中益气,利窍……”。《名医别录》:“大腹淋沥,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药性赋》:“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洁古云:“茯苓和中益气,利小便,除湿益燥,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用药心法》曰:“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热凉血,解毒逐瘀。《日华子本草》记载:“大黄通宣一切气,调血脉,……。”《本草纲目》记载:“大黄主治下痢亦白,……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药性论》记载:“大黄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破留血。”《本经》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别录》记载:“大黄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薏苡仁、黄芩、赤芍共为臣药,助君药以健脾活血、清热化湿、凉血解毒。薏苡仁甘、淡,凉,入脾、肺、肾经。功能健脾利水渗湿,使脾健湿自化。《本草纲要》:“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谓其“药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本草备要》亦说:“补脾胃,通行水。甘淡微寒而属土,阳明药也。甘益胃,土胜水,淡渗湿。泻水所以益土,故健脾”。黄芩苦,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谓:“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本草图经》曰:“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赤芍酸苦,凉。入肝、脾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本草经疏》:“赤芍药,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本草求真》:“泻肝血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赤芍,味苦微酸,性凉多液。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
甘草为佐使之药以调和诸药。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综上所述,健脾护肠解毒汤方中云苓健脾渗湿、和中益气,大黄泻热清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二者共为君药;薏苡仁健脾渗湿、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赤芍清热凉血、散瘀,三者共为臣药以助君药健脾祛湿、活血解毒;甘草为佐使之药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健脾护肠、清热凉血、化瘀解毒之效。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对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
慢性乙型肝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多表现为乏力、纳差、呕恶、腹胀、黄疸、肚腹胀大等。通过对141例病人的系统的临床观察,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对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效果显著,绝大部分患者经20天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较前降低,在改善乏力、纳差、胁痛、腹胀、黄疸等方面疗效显著。说明配合健脾护肠、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法结肠给药可有效地消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此证实,健脾护肠解毒法结肠给药符合本病证治规律,健脾护肠、清热凉血、化瘀解毒的组方方法是正确的。
3.2修复肝组织炎性损伤的疗效
谷丙转氨酶(ALT)大多存在于肝细胞质内,90%的谷草转氨酶(AST)则存在于线粒体内。当肝细胞损伤或膜的通透性改变时,ALT易于释出入血。而肝细胞坏死,线粒体破坏时,AST则释放入血。因此,ALT、AST增高时,说明肝细胞损伤和肝细胞的坏死。总胆红素(TBil)的明显升高亦是肝脏发生炎症、坏死的重要参考指标。球蛋白(Glb)作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的浆细胞生成。慢性肝炎活动期和失代偿的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时,球蛋白可明显增高。因此,球蛋白的升高亦可反映肝脏炎症损伤。白蛋白(Alb)由肝脏合成。肝病时,血清Alb是反映肝实质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估判断疾病预后。Alb越低,越说明肝脏功能受损越严重,预后越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亦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配合健脾护肠解毒法结肠给药清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血清AST、TBil、Glb,提高PTA,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与肝细胞坏死,促进合成功能恢复。
3.3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肠源性内毒素及内毒素激活库普弗细胞所造成的继发性肝损伤,对慢乙肝的发展与转归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根本措施之一。护肠清毒微丸与护肠解毒汤药液均直接作用于结肠,具有保护肠屏障、促进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等排出体外、减轻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所致的肝损伤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结肠给药,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均较口服给药明显提高,同时,结肠给药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而且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药物可通过结肠吸收后进入体循环,既避免苦寒药物克伐胃气,又可发挥清除全身内毒素的作用。通过上述途径,减轻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此外,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型肝炎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并发感染。因感染激发的炎症反应又可加重肝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多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但抗生素的应用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可引起内毒素短期内大量释放,从而加剧肝损伤、促进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血内毒素(ET)水平明显减低,由此证实,护肠清毒微丸与护肠解毒汤结肠给药可直接清除致病菌、内毒素,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抗生素的应用,其组方符合慢性乙型肝病的病机特点,结肠给药可有效地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因此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预后。
4、作用机理探讨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护肠清毒微丸可有效清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患者内毒素,抑制内毒索所诱导的TNF-a、IL-6、IL-8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肝损伤。现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对本方的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4.1茯苓
茯苓能显著提高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gA水平,降低IgG、IgM含量,对HBsAg和HBeAg分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茯苓能使肝细胞肿胀消退之功能;使肝脏重量明显增加,加速肝细胞再生,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可促进肝内胶原纤维降解与重吸收,使肝内胶原纤维减少,胶原蛋白含量降低,可能与其活化枯否氏功能有关[60-61]。
4.2大黄
大黄可增强肝脏Kuffer细胞功能,提高清除内源性及外源性内毒素的能力,促进肠蠕动,减低肠壁血管通透性,改善肠道黏膜的血液灌流,促进肠道黏膜损伤的修复,保护肠黏膜和肠上皮细胞.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保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抑制细菌繁殖,使滞留在肠道的病原菌毒素以及肠源性有毒物质排泄加速,吸收减少,从而降低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对机体的损害。
大黄可显著抑制内毒索所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a、IL-6、IL-8等细胞因子。同时也能通过降低肝减少细胞表面TNF-a结合位点,阻断TNF-a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大黄通过诱生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对肝炎病毒颗粒有直接杀灭作用。
大黄能刺激肝细胞DNA的合成,使肝细胞内糖原含量显著上升,RNA含量增加或恢复正常,改善肝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改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影响细胞酶活性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稳定肝细胞膜,阻止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肝细胞变性与坏死;能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的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促使肝细胞再生;大黄能使血清透明质酸及粘连蛋白显著降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实现的。
4.3黄芩
黄芩具有一定的抗内毒索作用,能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作,显著抑制内毒素所致TNF和NO的过度合成释放。
黄芩对HBV的3种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均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
黄芩可以保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乳酸脱氢酶(LDH)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泄漏;黄芩能使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450)含量显著增加,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拮抗诸如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肝中谷胱甘肽(GSH)的损耗,降低肝脏MDA(肝脏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含量,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避免肝细胞遭受各种氧化损伤,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
4.4赤芍
赤芍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成分与内毒素素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具有中和内毒素的活性,这是赤芍抑制内毒素生物学效应的主要方式。且赤芍可以刺激大鼠纤维联结蛋白水平的升高。血浆纤维联结蛋白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主要调理素,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的一种介质,对内毒素有调理作用。赤芍对HBsAg、HBeAg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赤芍对肝细胞再生有良好影响,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肝细胞的DNA合成;对肝细胞膜和肝细胞器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血清血栓素B2(TXB2)产生,解除TXB2引起的胆管痉挛、肝脏微循环障碍;对肝脏微粒体羧基酯酶的活力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促进肝脏水解过程,有利于毒物的排泄,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害,使肝脏病变修复。
4.5薏苡仁
薏苡仁能显著提高大鼠盲肠和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乳酸菌数量,显著减少机会性致病菌数量。从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
薏苡仁可有效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GSH-Px)和红细胞GSH浓度,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肝脏MDA含量,明显抑制肝细胞AST、ALT活性实现其体内抗氧化作用,减少和修复肝细胞受到的损害;薏苡仁所含的薏苡仁油、蛋白质可补充血清白蛋白,促肝合成白蛋白,改善了体内蛋白质的吸收和合成,纠正低蛋白血症。
5、结肠靶向给药必要性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裂解产物脂多糖。生理状态下肠腔内存在大量革兰氏阴性细菌,这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以发疱的形式、死亡后以细胞壁崩解的形式释放内毒素,因而肠腔内存在大量内毒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内毒素生成、摄取增多,通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的内毒素超过肝脏对这部分内毒素的处理能力,未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形成IETM,肠道成为其内毒素的源头。因此,药物在结肠的释放有利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在到达结肠前就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结肠生物利用度不高。中药保留灌肠部分患者依从性差。肛门、直肠、结肠肿瘤,大便失禁,早期妊娠,痔疮,严重贫血,严重心血管疾病(三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的患者不宜做保留灌肠,而且灌肠剂药物只限于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到达不了横结肠和升结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备受关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system,OCDDS)依据人体生理节律变化和时辰药理学原理而设计,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将药物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具有结肠局部药物浓度高和结肠转运时间长的特点,对于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特殊的意义。
护肠清毒微丸将经处理后的中药包衣,制备出中药结肠靶向给药剂型。能将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结肠,使药物以较高浓度分布于整个结肠,并使载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粘附于结肠膜表面,药物以一定速率从载体内部释放出来,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结肠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由于胃肠道吸收所引起的全身性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对于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特殊的意义。
6、本发明的创新点:
6.1通过证候规律调查证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提出肠源性内毒素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结于大肠,治以健脾调肠、化瘀解毒的学术观点;
6.2采用现代最新制剂技术,采用果胶钙为包衣,创立中药结肠靶向给药新剂型;3.以护肠清毒微丸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炎性因子对肝组织的损伤,构建肝病治疗的新方法;
6.3保护肠粘膜屏障,稳定内环境,取代抗生素防治肠源性内毒素,避免菌群失调及抗生素对肝组织继发的损伤;
6.4发挥中药疗效综合优势,实现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协同增效,并解决了药物应用的时效性问题;在国内尚属首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结论
1.体外溶出试验表明微丸剂型不溶于人工胃液液,药物无释放,在人工肠液中5nim后可以被显著检测到,人工肠液中40min内释药达到80%,微丸中药物溶出稳定,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2.以有效成分芍药苷为代表的体内溶出实验,结果显示结肠定位微丸主要在结肠部位释放,普通胶囊主要在胃中释放,说明药物在制备成结肠定位微丸后,在胃中稳定,几乎没有药物释放,而在结肠处大量释放药物,体现了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典型特征。达到了理想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目的。
3.通过证候规律调查证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证候规律特点是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于大肠,提出治以健脾调肠、化瘀解毒的学术观点
4.临床治疗性研究结果证实,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对改善乏力、纳差、胁痛、腹胀、黄疸等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著;可有效清除肠源性内毒素、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从而抑制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修复肝组织损伤、阻断纤维化的目的。
实施例6制备护肠清毒微丸
1药粉的制备
称取中药1kg(配方为:大黄12份,紫草6份,茯苓35份,薏苡仁25份,白及20份,赤芍20份,黄芩20份,穿心莲10份,儿茶12份,甘草2份,按重量份计),装入提取袋,先以8倍量(重量倍数)水浸泡1h,然后煎煮提取三次,每次加8倍量水,每次提取2h,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经喷雾干燥得药粉。
2.2果胶钙的制备
取低脂果胶500g,充分研磨,缓缓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71g氯化钙溶于2L去离子水中,缓缓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浸润24h,使其充分浸润。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得到的成品质脆,先粗粉,取出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备用。
2.3微丸的制备方法
将药粉和微晶纤维素按质量比例1∶2混合,加入75%的粘合剂(55%乙醇)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经长时间滚圆得小丸,干燥后即得微丸丸芯,干燥后,乙醇经挥发不存在于微丸丸芯中,水分含量<9%。
包衣制备: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加入EudragitL30D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15g),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实施例7制备护肠清毒微丸
中药药粉的配方为:大黄6份,紫草12份,茯苓25份,薏苡仁35份,白及10份,赤芍30份,黄芩10份,穿心莲15份,儿茶6份,甘草5份,按重量份计。其余同实施例6。

Claims (10)

1.一种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是由中药药粉、包衣材料及其它药学常规辅料制成的微丸,其中,中药药粉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6~12份,紫草6~12份,茯苓25~35份,薏苡仁25~35份,白及10~20份,赤芍20~30份,黄芩10~20份,穿心莲10~15份,儿茶6~12份,甘草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药粉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大黄9份,紫草9份,茯苓30份,薏苡仁30份,白及15份,赤芍24份,黄芩15份,穿心莲12份,儿茶9份,甘草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药粉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称取各原料药,装入提取袋,先加入8~12倍量水浸泡1~2h,然后煎煮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5,经喷雾干燥,即得中药药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材料为果胶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果胶钙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取低脂果胶480~520g,充分研磨,加入2L去离子水,混匀;另取21~22g氯化钙溶于2L去离子水中,然后倒入低脂果胶溶液中,搅拌至混合均匀,制成半透明凝胶状;密封浸润24h,取出摊平于40℃干燥48h,至干,超微粉碎制成粉末,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微丸包衣的质量占微丸丸芯质量的3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药学常规辅料为赋形剂、粘合剂、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司盘80和水,其中,赋形剂的用量为中药药粉质量的两倍,粘合剂的用量为中药药粉和赋形剂总质量的75%,EudragitL30D、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的用量为包衣材料质量的2.5%、0.5%、0.5%,水的用量为包衣材料质量的12.5倍。
8.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粉与适当的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制成软材,常规方法制成小丸,干燥后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加水制成混悬液,然后加入适当的药学常规辅料,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常规包衣,至包衣增重35%以上,既得护肠清毒微丸。
9.权利要求7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粉和赋形剂、粘合剂混合制成软材,经挤出-滚圆机挤出质密光滑的条状软材,高速滚圆后将条状软材打断,滚圆得小丸,干燥后得微丸丸芯;取果胶钙8g,加水100ml,于胶体磨中研细形成混悬液,然后加入EudragitL30D2.5%,邻苯二甲酸酯和司盘80各0.5%,混合均匀,制成结肠包衣溶液,搅拌24h,至完全溶解;流化床预热至35℃以上,加入微丸丸芯,调节风速至全部处于运动状态,预热5min,打开蠕动泵喷入包衣液,进行包衣,至包衣增重35%,既得微丸。
10.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护肠清毒微丸在制备治疗肠源性内毒素的药物中的应用。
CN 201110382351 2011-11-26 2011-11-26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2406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82351 CN102406869B (zh) 2011-11-26 2011-11-26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82351 CN102406869B (zh) 2011-11-26 2011-11-26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6869A CN102406869A (zh) 2012-04-11
CN102406869B true CN102406869B (zh) 2013-05-08

Family

ID=45909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82351 Active CN102406869B (zh) 2011-11-26 2011-11-26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68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8177B (zh) * 2014-01-23 2016-08-24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一种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外用药物组合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0201A (zh) * 1999-09-10 2000-07-19 张发平 一种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0253B (zh) * 2010-02-28 2011-04-06 泰一和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肠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0201A (zh) * 1999-09-10 2000-07-19 张发平 一种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6869A (zh)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9959B (zh)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02906A (zh) 一种中药复方及其用途
CN110787233B (zh) 保肝中药组合物及其提取物和制药用途
CN103301412A (zh) 一种治疗酒精肝的中药组合物
CN102600423B (zh) 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制备方法
CN104127749A (zh) 一种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1711848B (zh) 一种辅助治疗肿瘤的中药组合物
CN101716252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的中药丸剂
CN103301267A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和/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应用
CN102988905A (zh) 一种治疗癫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256A (zh) 一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4324291A (zh) 一种治疗大肠湿热型便血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3950A (zh) 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3041257A (zh) 治疗小儿发热高烧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2406869B (zh)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106993B (zh) 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98261B (zh) 一种治疗老年慢性结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86101B (zh) 一种治疗非特异性膀胱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255A (zh) 治疗小儿咽喉肿痛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2552767B (zh) 治疗肾结石的中药、制备方法及给药方式
CN103007145B (zh)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288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性脂肪肝的中药组成及制备工艺
CN104800675A (zh) 用于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
CN102861192A (zh) 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腹膜纤维化的药物组合物
CN102133336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