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1973A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1973A
CN102401973A CN2011102682707A CN201110268270A CN102401973A CN 102401973 A CN102401973 A CN 102401973A CN 2011102682707 A CN2011102682707 A CN 2011102682707A CN 201110268270 A CN201110268270 A CN 201110268270A CN 102401973 A CN102401973 A CN 102401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rame
group
lens barrel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82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1973B (zh
Inventor
安富晓
吉井学
山宫国雄
藤井尚树
宫田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52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276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01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19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19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19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该透镜镜筒(1)具备:固定框(2);凸轮框(5),其支撑于固定框(2),在沿拍摄光轴方向分别被定义的前方移动端与后方移动端之间,能够一边旋转一边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和保持快门的快门框(30),该快门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凸轮框(5)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第三组框(10)以第三组透镜(23)的物体侧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快门框(30)的内周侧的方式始终被固定于快门框(30),第二组框(11)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5)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在凸轮框(5)位于后方移动端的情况下,第二组透镜(22)的像侧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快门框(30)的内周侧。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使用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和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等摄像元件对被摄体拍摄的数码照相机广泛普及。在数码照相机中,从专业用高功能型到紧凑的普及型,存在很宽的范畴。特别是,在普及型的数码照相机中,追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轻松地携带的小型化。
此外,普及型的数码照相机中的多数,作为搭载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镜筒,采用构成为全长可在可摄像状态与沉胴状态之间自由伸缩的透镜镜筒,所述可摄像状态成为在光轴方向伸长并朝向该数码照相机的机壳的前面突出的形态,所述沉胴状态成为相对于可摄像状态在光轴方向缩短并收纳于该数码照相机的机壳内的形态。为了数码照相机整体的小型化,该透镜镜筒的小型化是必要的。
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镜镜筒中,从物体侧依次由第一组透镜至第四组透镜组成的变焦透镜系统构成为,通过使保持第一组透镜的第一组框沿光轴方向伸长时的移动量由支撑于固定框的驱动框和支撑于驱动框的凸轮框这2个部件分担,从而缩短沿着光轴的方向的各部件的寸法。由此,能使沉胴时的透镜镜筒的光轴方向的厚度变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5786号公报
然而,根据引用文献1中公开的透镜镜筒的结构,第三组透镜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这3枚透镜构成。因此,对从光轴离开的周边的光路的像差进行修正的透镜只是第3透镜,不能使第三组透镜的轴上光束变粗,成为F值的暗光学系统。
特别是,为了数码照相机的小型化,在不改变像素数地使摄像元件变小的情况下,需要缩小像素间距。因此,对于小型化的摄像元件,必须用光学系统来补偿灵敏度不足,因而,需要F值的亮光学系统统。
因此,本发明申请的发明者为了确保充分的透镜比研究采用以下构成:采用一种透镜系统,该透镜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组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组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三组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四组透镜,并且通过使各透镜组的间隔变化来进行从广角端(广阔端)向望远端(长焦端)的变倍,在第三组透镜中,从物体侧依次配置有正光焦度的正端透镜、在像侧具有凹的像侧面的第1接合透镜部分和在物体侧具有凹的物体侧面的第2接合透镜。
根据该透镜结构,能使第三组透镜中的各透镜面的曲率或者各透镜的光焦度变小,由此能抑制像差的产生。另外,通过使第1接合透镜部分的像侧的面与第2接合透镜部分的物体侧的面以凹面相对合的方式构成,能很好地修正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球面像差、色像差、匹兹堡(Petzval)值。此外,有利于确保亮度、角度、变倍比。
然而,如上述方式以5枚透镜构成第三组透镜的话,有可能由于包括第三组透镜在内的被收纳于透镜镜筒内的透镜数的增加而使得透镜镜筒在沉胴状态下的厚度增大。
发明内容
因而,着眼于这几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第三组透镜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修正且在沉胴状态下小型的透镜镜筒和具备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
达成上述目的的第1技术方案的发明是一种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至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组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组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三组透镜,该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
该透镜镜筒具备;固定框;凸轮框,该凸轮框支撑于该固定框,所述凸轮框在沿拍摄光轴方向分别被定义的前方移动端与后方移动端之间,能够一边旋转一边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引导框,该引导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所述凸轮框一同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保持快门的快门框,该快门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第一组框,该第一组框保持所述第一组透镜,并嵌合于所述引导框的内周,该第一组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第二组框,该第二组框保持所述第二组透镜,并且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在所述凸轮框位于所述后方移动端的情况下,该第二组框的像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所述快门框的内周侧;以及第三组框,该第三组框保持由包括2枚负透镜的5枚透镜组成的所述第三组透镜,该第三组框以物体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所述快门框的内周侧的状态被固定。
第2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第三组透镜与像面之间设置正光焦度的第4组透镜,
所述第三组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为正透镜的第1透镜、为正透镜的第2透镜、为负透镜的第3透镜、为负透镜的第4透镜、和为正透镜的第5透镜,所述第2透镜与所述第3透镜形成接合透镜,所述第4透镜与所述第5透镜形成接合透镜。
第3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2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所述第4透镜的直径比所述第5透镜的直径大,所述第4透镜由所述第三组框保持,所述第5透镜通过接合被保持于所述第4透镜。
第4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第三组透镜的像侧,在所述第三组框上设置有减光滤波镜。
第5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4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该透镜镜筒具备被配置于所述第三组框的像侧的减光滤波镜框,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组透镜中的接合保持于第4透镜的第5透镜的像侧的透镜面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减光滤波镜框内。
第6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5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至少在沉胴状态下,所述减光滤波镜框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第四组框内。
第7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5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减光滤波镜框设置有光线光圈部件。
第8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5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减光滤波镜框设置有多个光线光圈部件。
第9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8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所述多个光线光圈部件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三组透镜的所述第5透镜接触地配置。
第10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5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第三组框的物体侧配置所述快门框、在所述第三组框的像侧配置所述减光滤波镜框,所述快门框和所述减光滤波镜框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设置贯通孔并采用该贯通孔而被固定于所述第三组框。
第11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10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在所述第三组框设置螺纹孔部,所述快门框和所述减光滤波镜框中的、没有采用所述贯通孔进行固定的任一方使用旋合于该螺纹孔部的一个小螺钉被固定于所述第三组框。
第12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的透镜镜筒中,
所述第一组框、所述第二组框、所述第三组框都与所述凸轮框直接卡合。
为达成所述目的的第13技术方案的发明是一种摄像装置,
该摄像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接受经过所述第一组透镜、所述第二组透镜、所述第三组透镜、和所述第四组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并生成图像数据;以及像抖动修正装置,该像抖动修正装置使所述摄像元件在与该摄像元件的受光面平行的面内移位以进行像抖动修正动作。
第14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3技术方案的摄像装置中,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驱动所述聚焦透镜沿着光轴进退的聚焦驱动单元,该聚焦驱动单元的一部分以不与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干涉的方式贯穿该像抖动修正装置。
第15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4技术方案的摄像装置中,
所述聚焦驱动单元具备作为所述聚焦透镜的驱动源的聚焦电动机,该聚焦电动机的一部分贯穿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
第16技术方案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4技术方案的摄像装置中,
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具备:固定所述透镜镜筒的基座部件;滑动件,该滑动件被所述基座部件支撑为能够在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移动;以及保持所述摄像元件的传感器保持框,该传感器保持框被所述滑动件支撑为能够沿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所述聚焦驱动单元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滑动件的区域并贯穿所述传感器保持框的移动区域的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透镜镜筒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组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组透镜、由包括2枚负透镜的5枚透镜组成的正光焦度的第三组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四组透镜,
在凸轮框位于后方移动端的情况下,保持第二组透镜的第2组框的像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快门框的内周侧,保持所述第三组透镜的第三组框以物体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所述快门框的内周侧的状态被固定,所以在第三组透镜中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修正,且在沉胴状态下变得小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包括用于构成摄像装置的透镜镜筒和传感器单元的摄像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沉胴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广角位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望远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快门/第三组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快门/第三组单元的组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第三组框和ND滤波镜框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快门/第三组单元的组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将从像侧观察到的快门/第三组单元与ND滤波镜的配置一同表示的图。
【图10A】是表示通过摄像装置内的光线与光圈的关系的图。
【图10B】是将快门/第三组单元8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第四组透镜、第四组框和聚焦驱动单元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在广角端(a)、中间状态(b)、长焦端(c)的透镜剖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后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摄像单元的第四组透镜、第四组框和聚焦驱动单元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透镜镜筒
2  固定框
5   凸轮框
6   浮筒楔(浮筒楔)
7   引导框
8   快门/第三组单元
10  第三组框
11  第二组框
12  第一组框
13  第四组框
17  变焦驱动单元
18  聚焦驱动单元
18a 聚焦电动机
18f 主聚焦引导轴
19  LD主体
21  第一组透镜
22  第二组透镜
23  第三组透镜
24  第四组透镜
30  快门框
31  亮度光圈(开口光圈)
35  螺旋弹簧
40  ND滤波镜
41  ND滤波镜框
45,46  闪光光圈
100  传感器单元
101  基座部件
105  像抖动修正装置
110  摄像元件
114  滑动件
115  传感器保持框
117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
119  传感器保持框
120  Y电动机(第1电动机)
130  X电动机(第2电动机)
161  第1驱动部
162  第2驱动部
O    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用符号O表示透镜镜筒的拍摄光学系统的光轴(拍摄光轴)。在沿着该光轴O的方向(拍摄光轴方向)上,将被摄体侧(物体侧)作为前方,将该透镜镜筒的各框部件朝向前方时的方向称为伸出方向。另一方面,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将成像侧(像侧)作为后方,将各框部件朝向后方时的方向称为拉入方向。此外,透镜镜筒的各构成部件的旋转方向用从前方侧观察到的旋转方向来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是使用能伸缩的拍摄光学系统、即透镜镜筒的装置。该透镜镜筒构成为具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构成为使透镜镜筒的全长可在拍摄待机状态(可拍摄状态)与沉胴状态之间自由伸缩,且在处于可拍摄状态时,通过使多个框部件在短焦点位置(广角端)与长焦点位置(长焦端)之间伸出或者拉入能够进行变倍动作(变焦),所述拍摄待机状态是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伸长并朝向摄像装置的机壳的前方伸长并突出而可进行拍摄动作的形态、即使拍摄动作待机的形态的使用状态,所述沉胴状态是相对于沿着光轴O的方向伸长的状态缩短并收纳在摄像装置的机壳内而使透镜镜筒不进行拍摄动作的形态的非使用状态。
首先,参照图1~图4说明透镜镜筒的结构。
透镜镜筒1包括:固定于传感器单元100的基座部件101的固定框2;凸轮框5,其被固定框2支撑并在变焦动作时或伸缩动作时被驱动着旋转,并且被驱动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浮筒楔6,其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凸轮框5一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引导框7,其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凸轮框5一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保持第一组透镜21的第一组框12,该第一组框12在旋转限制状态下借助凸轮框5的旋转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保持第二组透镜22的第二组框11,该第二组框11在旋转限制状态下借助凸轮框5的旋转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第三组框10和支撑快门的快门/第三组单元8,所述第三组框10和第三组单元8在旋转限制状态下借助凸轮框5的旋转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以及保持第四组透镜24(聚焦透镜)的第四组框13,该第四组框13以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能进退的方式结合在固定框2。这里,第一组透镜21、第二组透镜22、第三组透镜23和第四组透镜24构成摄像透镜系统。
该透镜镜筒1通过凸轮框5在后方移动端与前方移动端之间移动时的旋转,来执行沉胴状态和可拍摄状态的定位,在可拍摄状态下从光轴O的物体侧向像侧依次设有第一组透镜21、第二组透镜22、第三组透镜23、和第四组透镜24,并且,该透镜镜筒1通过前方移动端处的凸轮框5的定位置旋转来执行变倍作用。
固定框2形成为圆筒状,并具有凸轮槽2a和在光轴方向上形成的多个直进槽2b,2c,该凸轮槽2a由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上形成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的多个倾斜凸轮槽部和在沿着圆周的方向上形成的圆周槽部连接而成。在该固定框2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进行拍摄光学系统的变焦动作的变焦驱动单元17,此外,在固定框2的内部配设有用于进行拍摄光学系统的聚焦动作的聚焦驱动单元18。
变焦驱动单元17包括作为变焦驱动源的变焦电动机17a、传递变焦电动机17a的驱动力的齿轮列(旋转传递机构)17b、检测凸轮框5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和宽齿轮(long gear)17c等。进而,通过变焦电动机17a,进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上驱动透镜镜筒1的拍摄光学系统之中有助于变焦动作的变焦光学系统(第一组透镜21、第二组透镜22、第三组透镜23)的变焦动作,并且也进行从可拍摄状态向沉胴状态驱动透镜镜筒1的沉胴动作。而且,变焦驱动单元17的宽齿轮17c以旋转轴与光轴O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固定框2的齿轮收纳部2d,并在暴露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的状态下被支撑为可自由转动。
聚焦驱动单元18包括:作为使电动机轴平行于光轴O地配置的聚焦驱动源的聚焦电动机18a;与聚焦电动机18a的旋转轴形成为一体的丝杆(lead screw)18b;螺合于丝杆18b的螺母18c;和由检测透镜镜筒1的拍摄光学系统之中有助于聚焦动作的聚焦光学系统(第四组透镜24)的原点位置的光断续器组成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等。而且,由聚焦电动机18a驱动四组透镜24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聚焦。聚焦驱动单元18的详细结构和动作在后面叙述。
凸轮框5形成为圆筒状,以可自由转动和进退的状态嵌入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在凸轮框5的外周后方部,形成有分别可自由滑动地嵌入于固定框2的多个凸轮槽2a的多个凸轮从动件5a、以及与变焦驱动单元17的宽齿轮17c啮合的齿轮部5b。
如上所述,凸轮框5的凸轮从动件5a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入于固定框2的凸轮槽2a中,齿轮部5b与宽齿轮17c啮合。因而,在驱动变焦驱动单元17的变焦电动机17a从而驱动宽齿轮17c旋转时,该驱动力经由齿轮部5b传递到凸轮框5,从而使该凸轮框5旋转。这样凸轮框5旋转时,该凸轮框5的凸轮从动件5a沿着固定框2的倾斜的凸轮槽2a的倾斜凸轮槽部移动,从而凸轮框5边旋转边从处于沉胴状态的位置(后方移动端)向前方伸出至可拍摄状态的短焦点位置即广角端(前方移动端)。进而,透镜镜筒1处于可拍摄状态时,在从作为短焦点位置的广角端到作为长焦点位置的望远端之间的变焦动作中,该凸轮框5在前方移动端仅在旋转方向被驱动,不会因凸轮从动件5a和凸轮槽2a的圆周槽部而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
此外,在凸轮框5的外周部,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形成有第一组用凸轮槽5c,在凸轮框5的内周部,在相对于光轴O倾斜的方向形成有第二组用凸轮槽5d和第三组用凸轮槽5e。
浮筒楔6形成为圆筒形状,以可自由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入在凸轮框5的内周部。在浮筒楔6的后端外周部,朝向外侧地突出设置有嵌入固定框2的直进槽2b的引导突起部6a。由此,该浮筒楔6在被固定框2限制旋转的状态下,能与凸轮框5一同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移动。
该浮筒楔6配设成:以卡口突起部6b嵌入到设置于凸轮框5的凸缘部5f的圆形凹部的外周槽5g的状态嵌入于凸轮框5的内周部。由此,浮筒楔6被卡口(bayonet)结合为:能够相对于凸轮框5相对旋转,且避免相对于凸轮框5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相对进退移动。
并且,浮筒楔6具有以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贯穿内外周的方式形成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c和第三组用直进槽6d。
此外,在浮筒楔6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c中嵌入有第二组框11的引导突起部11a,在第三组用直进槽6d中嵌入有第三组单元10的引导突起部10b。由此,浮筒楔6将第二组框11和快门/第三组单元8支撑为可自由进退并限制第二组框11和快门/第三组单元8的旋转。
引导框7形成为圆筒状,在后端内周部具有嵌入于凸轮框5的结合槽(未图示)中的卡口突起(未图示)。此外,在引导框7的内周部,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形成有供形成于第一组框12的后方外周部的凸轮从动件12a嵌合的直进槽7b。
而且,引导框7被配置为以嵌入于固定框2的内周部的状态与凸轮框5卡口结合。这时,引导框7的引导突起部7a嵌入于固定框2的直进槽2c。由此,引导框7与浮筒楔6同样地,在相对于固定框2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相对于沿着光轴O的方向与凸轮框5一体地移动。
第二组框11形成为圆筒状以嵌入于浮筒楔6的内周部的状态进行配置。在该第二组框11的大致中央部保持第二组透镜22,在该第二组框11的外周部具有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引导突起部11a和在该引导突起部11a上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凸轮从动件11b。
引导突起部11a嵌入于浮筒楔6的第二组用直进槽6c,凸轮从动件11b贯插第二组用直进槽6c,并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入于在浮筒楔6外侧设置的凸轮框5的第二组用凸轮槽5d。由此,第二组框11在被浮筒楔6限制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凸轮框5的旋转而被驱动着进退。
此外,第二组框11构成为:在凸轮框5位于后方移动端的情况下,像侧一部分与像侧的透镜的一部分一同嵌入到快门框30的内周侧。
第一组框12形成为圆筒状,并以嵌入于凸轮框5与引导框7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在该第一组框12的物体侧,保持有第一组透镜21。此外,在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以嵌入到形成于凸轮框5的外周部的第一组用凸轮槽5c的方式,在内周方向等间隔地朝向内侧配设有多个(例如三个)凸轮从动件(未图示)。
此外,如上所述,形成于第一组框12的后端外周部的凸轮从动件12a与形成于引导框7的内周部的直进槽7b嵌合,形成于第一组框12的内周部的凸轮从动件与形成于凸轮框5的外周部的第一组用凸轮槽5c嵌合。由此,第一组框12在被引导框7限制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凸轮框5的旋转而被驱动着进退。
图5是图1的快门/第三组单元8的分解立体图。在图5中,左侧为像侧,右侧为物体侧。快门/第三组单元8包括:保持快门机构的快门框30;在快门框30的后方侧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第三组框10;在第三组框10的后方保持减光滤波镜(ND滤波镜)40的ND滤波镜框41。
快门框30以保持快门机构等(未图示)的形态构成为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开口30a的大致圆形状的部件,快门机构包括使中央开口开闭的快门叶片和驱动该快门叶片旋转的执行器等。
第三组框10具有用于保持第三组透镜23的圆筒形状的保持部10a(参照图2~4),该保持部10a以从快门框30的后方嵌入于快门框30内的状态被固定于快门框30。并且,在第三组框10前方外周部在外周方向等间隔地朝向外侧设置有多个(例如三个)引导突起部10b,在这些引导突起部10b上分别进一步朝向外侧地设置有凸轮从动件10c。
此外,如图1~4所示,第三组框10以嵌入于浮筒楔6的内部的状态进行配置,引导突起部10b嵌入于浮筒楔6的第三组用直进槽6d,凸轮从动件10c贯穿第三组用直进槽6d而嵌入凸轮框5的第三组用凸轮槽5e。由此,第三组用直進框30在被浮筒楔6限制旋转的状态下被凸轮框5驱动着进退。
在第二组框11与快门/第三组单元8之间,如图2~4所示,配设有螺旋弹簧35。由此,第二组框11和快门/第三组单元8彼此向离开的方向被施力。螺旋弹簧35的一端部以嵌合方式插入于快门/第三组单元8的快门框30的内周部,螺旋弹簧35的另一端以嵌合方式插入于第二组框11的透镜保持部分的外周部。
此外,如前所述那样在第三组透镜23的像侧安装有减光滤波镜(ND滤波镜)40。在该结构中,与在快门框30配置ND滤波镜40的情况相比,由于快门和ND滤波镜40不在狭窄的区域密集所以在装置配置容易进行的这一点上是有利的。此外,如后所述,在第三组透镜23的后方,将限制周边的光线的光圈部件设置于ND滤波镜框41。除此之外,通过将ND滤波镜40配置于接近快门框30的第三组透镜23的像侧,与配置于其他部分的情况相比,能使用小型的ND滤波镜40。
在快门框30的外周附近的像侧在沿着光轴的方向切割形成有螺纹孔30b。此外,在第三组框10及ND滤波镜框41的与螺纹孔30b对应的位置切割形成有未切出螺纹的贯通孔10d和贯通孔41b。如图5所示,ND滤波镜框41和第三群框10构成为,使小螺钉42穿过贯通孔41b和贯通孔10d而螺纹紧固于快门框30的螺纹孔30b中。由此,快门/第三组单元8以使第三组框10被快门框30和ND滤波镜框41夹入的方式被固定。这时,因为在第三组框10上未施加由螺纹紧固引起的扭转应力,所以在第三组透镜23不发生不期望的变形和挠曲。
此外,在如上所述那样固定的状态下,如图2~4所示,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三组透镜23中的被第4透镜接合保持的第5透镜的像侧的透镜面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ND滤波镜框41内。由此,能使第三组框10和ND滤波镜框41所占的空间变狭小。并且,如图2所示,在沉胴状态,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ND滤波镜框41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进入到上述第四组框24内。由此,能使沉胴状态的透镜镜筒1在光轴方向进一步小型地构成。
图6是表示快门/第三组单元8的组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快门/第三组单元8以如下方式进行组装:在第三组框10和ND滤波镜框41组装好的状态下,使小螺钉42a穿过设置于第三组框10的贯通孔10f并螺纹紧固到快门框30的螺纹孔30b中。这里,ND滤波镜框41形成为具有切口的形状,以便在使小螺钉42a从像侧穿过贯通孔10f时不相干涉。
图7是图6的三组框10和ND滤波镜框41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在图7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在ND滤波镜框41设置有螺纹孔41b,在第三组框10设置有未切出螺纹的贯通孔10e。第三组框10和ND滤波镜框通过使小螺钉42从物体侧穿过贯通孔10e而螺纹紧固到螺纹孔41中来固定。在该情况下,快门/第三组单元8构成为:在结合第三组框10、快门框30和ND滤波镜框41时,螺纹紧固用的螺纹孔仅设置于快门框30和ND滤波镜框。这时,与图5的组装方式相同,在第三组框10上未施加由螺纹紧固引起的应力,所以在第三组透镜23不会产生不期望的变形和挠曲。
在图5和图6和图7所示的组装方式中,分别在一个部位进行螺纹紧固,但是也可以在快门框30、第三组框10和ND滤波镜框41上分别设置多个贯通孔或者螺纹孔,并利用多个小螺钉进行螺纹紧固。
图8是表示快门/第三组单元8的组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在快门框30的外周附近的像侧在沿着光轴的方向切割形成有螺纹孔30c。并且,在第三组框10的与螺纹孔30c对应的位置,切割形成有未切出螺纹的贯通孔10g。如图8所示,第三组框10构成为:使小螺钉42c穿过贯通孔10g而被螺纹紧固于快门框30的螺纹孔30c中。由此,第三组框10和快门框30被固定。另一方面,在第三组框10设置与贯通孔10g不同的螺纹孔10h,并且,在ND滤波镜框41的与螺纹孔10h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41c。而且,ND滤波镜框41构成为通过穿过贯通孔41c而在一处被螺纹紧固于第三组框10的螺纹孔10h中。通过这样,由于在第三组框10未施加由在与快门框30之间螺纹紧固而引起的扭转应力,所以能防止在第三组透镜23产生不期望的变形和挠曲。另一方面,ND滤波镜框41由于在一处进行螺纹紧固,施加给第三组框的由螺旋拧紧引起的扭转应力也仅限定于这一处。因此,能将第三组透镜产生不期望的应变和挠度的情况抑制在最小限度。此外,第三组框与快门框、ND滤波镜框的固定方法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即,第三组框穿过贯通孔而螺纹紧固于ND滤波镜框的螺纹孔,快门框穿过贯通孔而在一处螺纹紧固于第三组框的螺纹孔。
图9是将从像侧观察到快门/第三组单元8与ND滤波镜40的配置一同表示的图。ND滤波镜40构成为:通过设置于ND滤波镜框41的电磁驱动机构(未图示)能够在使用状态与退避状态之间进退驱动。具体而言,通过使保持ND滤波镜40的保持件43绕旋转轴44转动,来使ND滤波镜40移动。在图9中,标号40和43分别表示使用状态的ND滤波镜和保持件,标号40’和43’表示退避状态的ND滤波镜和保持件。而且,在图9中,保持件43成为一部分43a被切除的形状,以便在退避状态下不会不产生穿过开口部41a的光线的晕影(vignetting)。
图10A、10B是说明摄像装置1的各光圈的图。图10A是表示通过摄像装置内的光线与光圈的关系的图,图10B是将快门/第三组单元8放大来表示的剖视图。而且,在图10A中省略了ND滤波镜40。如图10A、10B所示,摄像装置1具备设置于快门框30的第三组透镜10的前方的亮度光圈(开口光圈)31和设置于ND滤波镜框41的作为光线光圈部件的闪光(flare)光圈A45和闪光光圈B46。亮度光圈31是限制轴上的光线的光圈。此外,闪光光圈A45是限制周边的光线的光圈。闪光光圈A45由ND滤波镜框41的开口部41a的像侧端部的边缘部分构成。通过在ND滤波镜40的近前方通过闪光光圈A45集中光束,能使ND滤波镜40形成为小型,能配置于小空间。原本,第三组透镜23前方的亮度光圈31的位置的光束就比第三组透镜23后方的光束小。在本申请中,如图10A所示,第三组透镜23后方的闪光光圈A45在不限制轴上光线的范围,限制周边光线的一部分。由此闪光光圈A45具有使成像图像的周边部的画质性能提高并且使第三组透镜23后方的光束变小的效果。因此,能防止透镜镜筒1整体的直径变大。
进而,在ND滤波镜框41的物体侧的一面也配置有一个作为光线光圈部件的闪光光圈B46。闪光光圈B46是片状的部件,具有比ND滤波镜框41的开口部41a的物体侧端部狭小的圆形开口。闪光光圈B46不限制有效光线,而是用于防止在透镜镜筒1内、特别是接合透镜部和第三组框10内产生的反射光射入摄像元件而成为闪光和重像的光圈。
此外,闪光光圈B46以与第三组透镜23的第5透镜的像侧的面接触的状态被配置并保持。通过这样,能消除闪光光圈B46与第三组透镜2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更有效地防止闪光和重像等。
接着,图1~4等所示的第四组框13是用于保持第四组透镜24且在中央部具有圆形开口的大致圆板状的框部件。第四组框13通过聚焦驱动单元18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进退的方式支撑于固定框2的内部。此外,聚焦驱动单元18经由作为聚焦驱动单元固定用的部件的LD主体19和基座部件101结合于固定框2。
接着,说明聚焦驱动单元18对第四组框13的支撑和驱动的机构。图11是包括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第四组透镜24、第四组框13和聚焦驱动单元18的剖视图。该图是同时通过丝杆18b和后述的聚焦引导轴18f各自的中心轴线的剖面的剖视图。
聚焦电动机18a具有与该聚焦电动机18a的机壳一体地形成的支撑框18d。支撑框18d具有从聚焦电动机18a的机壳的侧部向光轴方向延伸且前端部向电动机的旋转轴侧弯曲的形状。该支撑框18d的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与聚焦电动机18a的旋转轴形成为一体的丝杆18b的前端部。因而,丝杆18b在聚焦电动机18a和支撑框18d的前端部这2处被双支撑。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防止随着丝杆18b的旋转而产生振动,能够使聚焦驱动单元18静音化。此外,在支撑框18d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聚焦电动机安装螺钉18e固定在LD主体19上。
进而,螺母18c以被支撑框18d限制旋转的状态旋合在丝杆18b上。因此,驱动聚焦电动机18a时丝杆18b旋转,螺母18c随着该旋转而沿着丝杆进退移动。
此外,在LD主体19上且在接近聚焦电动机18a的位置,插入设置有向光轴方向延伸的主聚焦引导轴18f,此外,在与聚焦电动机离开的位置也插入设置有向光轴方向延伸的副聚焦引导轴18h(参照图1)。由于主聚焦引导轴18f和副聚焦引导轴18h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贯穿第四组框13,所以第四组框13能够沿着主聚焦引导轴18f和副聚焦引导轴18h在光轴方向移动。此外,由于除了主聚焦引导轴18f还设置有副聚焦引导轴18h,所以能够防止第四组框13绕主聚焦引导轴18f旋转。
进而,丝杆18b在聚焦电动机18a与螺母18c之间贯穿第四组框13的外周部。另一方面,在主聚焦引导轴18f,在LD主体19与第四组框13之间卷绕安装有施力弹簧,在LD主体19与第四组框13相互向离开的方向被施力。由此,第四组框13始终与螺母18c的后方的面抵接。
而且,在LD主体19连接有包括向聚焦驱动用的聚焦电动机18a连接的驱动信号线以及与摄像装置的控制电路连接的原点位置检测信号线的FPC基板117(参照图2~4)。
由此,在丝杆18b受到聚焦驱动单元18的聚焦电动机18a的驱动力而转动时,螺母18c被驱动而沿着丝杆18b进退。在螺母18c被驱动而进退时,与螺母18c的后方的面抵接的第四组框13被驱动而沿着聚焦引导轴18f、18h的方向、即沿着光轴O的方向进退,从而在处于可拍摄状态时调整至适当的聚焦位置,此外在伸缩动作时被定位于规定的伸缩位置。
而且,在图11中,聚焦电动机18a、主聚焦引导轴18f的后端部以及与它们嵌合的LD主体19的一部分,比位于伸缩位置的第四组透镜24的后侧(像侧)的透镜面向后方突出。如后所述,这些部分配置成贯穿抖动修正装置。而副聚焦引导轴18h不贯穿抖动修正装置105。
接着,说明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
图12是在图1所示的摄像单元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的透镜剖视图。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作为拍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有第一组透镜21、第二组透镜22、第三组透镜23和第四组透镜24。这里,第一组透镜2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组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第三组透镜23和第四组透镜24分别具有正光焦度。而且,在图12中,标号S、F、C分别表示亮度光圈、实施了红外隔热涂膜(カットコ一ト)的低通滤波镜118、位于摄像元件的摄像面前面的透明罩部件。
如图12详细所示,各组透镜例如按以下方式构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组透镜21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凸凹透镜21a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凸凹透镜21b的接合透镜组成。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组透镜22从物体侧依次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凸凹透镜22a、两凹负透镜22b、两凸正透镜22c组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组透镜23从物体侧依次由两凸正透镜(第1透镜)23a、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凸凹透镜(第2透镜)23b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凸凹透镜(第3透镜)23c的接合透镜、以及两凹负透镜(第4透镜)23d与两凸正透镜(第5透镜)23e的接合透镜组成。并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组透镜2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凸凹透镜24a组成。
非球面用于第二组透镜22的两凹负透镜22b的两个面、第三组透镜23的物体侧的两凸正透镜23a的两个面和像侧的两凸正透镜23c的像侧的面、第四组透镜24的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凸凹透镜24a的物体侧的面这6个面。
而且,当从作为短焦点位置的广角端向作为长焦点位置的望远端变倍的时候,第一组透镜21首先向像侧移动,从广角端起在与中间焦点距離状态之间使移动方向反转而向物体侧移动。第一组透镜21在望远端位于比广角端靠物体侧的位置。第二组透镜22首先向像侧移动,从中间焦点距離状态起在与望远端之间使移动方向反转而向物体侧移动。第二组透镜22在望远端位于比广角端靠像侧的位置。第三组透镜23仅向物体侧移动。第四组透镜24首先向物体侧移动,从中间焦点距離状态起在与望远端之间使移动方向反转而向像侧移动。第四组透镜24在望远端位于比广角端靠物体侧的位置。
而且,这些透镜结构是一个例子,如果第一组透镜2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组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第三组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第四组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则能够有多种透镜结构。因而,例如,存在第二组透镜22由第二组物体侧透镜和第二组像侧透镜这二枚透镜构成的情况。此外,也可以是在正的第四组透镜24上贴合负透镜的消色透镜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在正的第三组透镜与正的第四组透镜之间,夹设单一的负透镜(朝向像侧为凹形,与物体侧透镜曲率半径相比,像面侧的透镜曲率半径小),构成为使该负透镜与第四组透镜独立地沿光轴方向移动。
保持上述的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1的固定框2隔着LD主体19定位于传感器单元100的基座部件101并用小螺钉紧固固定。由此,形成透镜镜筒1与传感器单元100结合的摄像单元。
接着,参照图13说明传感器单元100的结构。
传感器单元100是具有进行像抖动修正的像抖动修正装置105和生成图像数据的摄像元件110的单元。像抖动修正装置105(参照图1)具有:基座部件101;沿Y方向(第1方向)延伸地支撑于基座部件101的Y引导轴109、111、Y进给丝杠112和沿X方向(第2方向)延伸地支撑于基座部件101的X进给丝杠113;被Y引导轴111和Y进给丝杠112支撑为能够沿Y方向移动的滑动件114;沿X方向延伸地支撑于滑动件114的X引导轴115、116;被X进给丝杠113和X引导轴115、116支撑为能够沿X方向滑动的传感器保持框119;安装于传感器保持框119的光学低通滤波镜118(参照图2~4)和摄像元件110(参照图1~4);支撑于基座部件101的Y电动机(第1电动机)120和X电动机(第2电动机)130(参照图1)。
而且,X方向和Y方向相互正交,且是与光轴O正交的方向,是沿着摄像元件110的横向(X方向)和纵向(Y方向)的方向。
Y电动机120是经由齿轮列121使Y进给丝杠112旋转而对滑动件114进行Y方向的驱动的步进电动机。此外,X电动机130是经由齿轮列131使X进给丝杠113旋转而对传感器保持框119进行X方向的驱动的步进电动机。与基座电路基板连接的FPC(未图示)连接于Y电动机120和X电动机130并被驱动。由此,传感器保持框119被Y电动机120和X电动机130沿着与摄像元件110的受光面平行的面驱动,从而对经由透镜镜筒1而形成于摄像元件110的光学像的像偏差进行修正。
而且,在Y引导轴111和X引导轴116上分别卷装有压缩螺旋弹簧122、132。此外,在基座部件101与滑动件114之间以及基座部件101与传感器保持框119之间,分别悬架设置有拉力螺旋弹簧123、133。由此,滑动件114和传感器保持框119分别被向原点位置施力。
摄像元件110连接在FPC 141上,并搭载于传感器保持框119。在该摄像元件110的背面侧,以夹着FPC141的方式在传感器保持框119上安装有散热板142。
这里,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基座部件101的从透镜镜筒1侧观察到的大概投影形状为将半圆形和矩形以半圆的直线部分与矩形的一条边重合的方式组合的形状。在矩形部分的2个角部之中的第1角部151搭载有包括Y电动机120和齿轮列121的第1驱动部161,在作为另一个角部的第2角部152搭载有包括X电动机130和齿轮列131的第2驱动部162。
此外,基座部件101的半圆部分的圆弧沿着固定框2的后端部分的外周,在隔着光轴O与第2角部152相反的一侧的基座部件101的外侧、即固定框2的外侧,配置有变焦驱动单元17。变焦驱动单元17的变焦电动机17a经由齿轮列17b与固定框2的齿轮收纳部2d内的宽齿轮17c连接(参照图1)。
在固定框2的内部,在与光学系统不干涉的位置设置有聚焦驱动单元18,在聚焦电动机18a的电动机轴朝向前方的状态下,聚焦电动机18a的固定于LD主体19的后端部向像抖动修正单元105内突出并贯穿。此外,主聚焦引导轴18f的后端部也在固定于LD主体19的状态下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而且,在传感器单元100内以沿光轴方向观察具有开口的方式在散热板142与滑动件114之间设置切口部,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在沿着光轴的方向上贯穿该切口部。即,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贯穿滑动件114与传感器保持框119之间的间隙。此外,聚焦电动机18a及主聚焦引导轴18f、与散热板142和滑动件114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在进行像抖动修正时,散热板142和滑动件114在沿X方向和/或者Y方向移动时不接触。采用这样的构造时,能使固定框的外径小型化。因而能使闪光灯和三脚架螺钉更接近固定框,能够实现摄像装置的小型化。此外,组装透镜镜筒1和传感器单元100时,聚焦驱动单元18与像抖动修正装置105不干涉,此外,从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后方能目视确认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的位置,所以容易组装。
连接有摄像元件110连接的FPC141在基座部件101的背面侧从摄像元件110沿X方向延伸。该FPC141与基座电路基板连接,从而由摄像元件110摄像的图像显示在未图示的液晶面板等显示装置上,并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
以下说明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作用。
首先,从起动时起在变焦调整时,透镜镜筒1从沉胴状态起使凸轮框5右向旋转而成为可拍摄状态时、即凸轮框5位于前方移动端从而成为作为短焦点位置的广角端时,如图3所示,各框部件朝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向前方移动,透镜镜筒1成为整体伸长的状态。在该光角端,第二组框11和快门/第三组单元8配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
从该广角端起,使旋转框3在前方移动端进一步右向旋转时,伴随该旋转,第一组透镜21向物体侧移动后向像侧移动,第二组透镜22向像侧移动后向物体侧移动,第三组透镜23向物体侧移动,第四组透镜24向物体侧移动后向像侧移动,从而进行变倍动作。于是,在作为透镜镜筒1被最大限度地伸出的长焦点位置即望远端,如图4所示,成为第二组透镜22与第三组透镜23接近的状态。
进而,聚焦调整时,驱动聚焦驱动单元18,从而驱动第四组框13沿光轴方向进退,调整第四组透镜24的光轴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进行以期望的像倍率聚焦调整好的图像的摄像。
此外,摄像时,根据未图示的角速度传感器等传感器检测抖动的方向,驱动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第1驱动部161和第2驱动部162,从而向与抖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传感器保持框119,对像抖动进行修正。这时,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但是由于在聚焦电动机18a及聚焦引导轴18f与像抖动修正装置之间,从光轴方向观察设有间隙,所以不妨碍像抖动修正。
并且,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滑动件114与传感器保持框119之间的间隙,所以无需避开像抖动修正装置105所配置的位置的背面侧的位置来配置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因此,能使固定框2的口径小型化。其结果是,能使闪光灯和三脚架螺钉等接近摄像装置主体的固定框2地配置,能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摄像装置的电源被关闭的情况等可拍摄状态结束时,透镜镜筒1的凸轮框5左向旋转,伴随凸轮框5的旋转,各框部件沿着光轴O向后方移动,成为图2所示的沉胴状态。这时,有效地利用直径最大的第一组透镜21后方的透镜镜筒内所形成的空闲空间(dead space)来收纳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在该沉胴状态下,第二组框11的一部分嵌入于快门框30内,第二组透镜22的像侧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快门框30内的内周侧。
如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组透镜23由包括2枚负透镜的5枚透镜组成,第三组框10以第三组透镜23的物体侧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快门框30的内周侧的方式始终被固定于快门框30,在沉胴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组框22的像侧的一部分嵌入到快门框30内,在快门框30的内周侧收纳有第二组透镜22的像侧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在第三组透镜23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修正,且在沉胴状态下能成为小型化。
此外,由于第三组透镜23的第2透镜23b与第3透镜23c、以及第4透镜23d与第5透镜23e分别形成了相对置的面接合的接合透镜,所以能使第三组透镜23整体更薄,能使透镜镜筒1整体更小型。
进而,第三组透镜23的第4透镜23d的直径比第5透镜23e的直径大,第4透镜23d被第三组框10保持,第5透镜23e通过与第4透镜23d的接合而被保持,所以第三组框10相对于第5透镜23e不向像侧突出,因而,与第三组框10的像侧的ND滤波镜40不干涉,所以能使透镜镜筒1更加小型。
此外,将ND滤波镜40设置于有效光线束窄的第三组透镜23的像侧,所以不会使ND滤波镜及其驱动机构密集于快门框,装置易于构成。进而,与配置于其他部分的情况相比,由于接近快门框所以能使用小型的ND滤波镜,有助于透镜镜筒1的小型化。此外,由于在ND滤波镜框41设置有光线光圈部件,所以能使ND滤波镜的直径更小。
并且,透镜镜筒1具有从固定框2沿着固定框2的内周滑动的引导框7和沿着引导框7滑动的第一组框,第一组框12、第二组框11和第三组框10全部与凸轮框5直接卡合,并且构成为借助凸轮框5的旋转而沿光轴方向移动,所以能无抖动地光滑地移动。
此外,在望远位置,由于第二组透镜22与第三组透镜23靠近,所以能使透镜镜筒1的全长变短,能够实现摄像装置的更薄型化。而且,在第二组框11与快门/第三组单元8之间夹设螺旋弹簧35,由于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力,所以在变倍动作中,即使具有第二组透镜22向物体侧移动后向像侧移动的拐点,也能使第二组透镜22无抖动地顺畅地进退。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透镜镜筒1包括作为聚焦透镜的第四组透镜24和沿着光轴驱动第四组透镜24进退的聚焦驱动单元18,作为聚焦驱动单元18的一部分的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不与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105干涉地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所以能使固定框2的口径小型化,能使装置主体小型化。
而且,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不限于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也可以是副引导轴18h和聚焦驱动单元18的其他构成元件。或者,也可以仅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中的一个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特别是,通过使作为比较大的部件的聚焦电动机18a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105,使得沉胴状态下的透镜和透镜框的配置变容易,并且能够实现摄像装置1的小型化。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与电动机18或者LD主体19的一部分对置的面(例如,滑动件114的一部分)设置凹陷(凹部),在该凹陷的一部分形成开口的小孔,聚焦电动机18a的旋转轴或者主聚焦引导轴18f的端部贯穿该小孔。在该情况下,聚焦驱动单元18的一部分也进入到像抖动修正装置105中,能够实现摄像装置1的小型化。
此外,沿光轴方向观察,聚焦电动机18a和主聚焦引导轴18f位于像抖动修正装置105的滑动件114的区域内并贯穿传感器保持框119的移动区域的外侧,所以能在更靠近摄像元件110的位置配置聚焦驱动单元18。因而,能进一步使透镜镜筒1和摄像装置整体小型化。
而且,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例如,本发明的透镜镜筒不限于具有CCD的传感器单元,也能与具有CMOS的传感器单元结合而构成摄像装置,也能适用于使用卤化银胶片的照相机。此外,作为像抖动修正装置的X电动机和Y电动机,也能使用步进电动机的其他音圈(voice coil)电动机(VCM)。
此外,透镜镜筒的伸出层数(镜筒的层数),不限于引导框和第一组框这2层,也能够形成为3层或者4层的结构。例如,3层的透镜镜筒的情况下,凸轮框从物体侧与第2层镜筒同时沿光轴方向伸出,在该凸轮框设置分别与第一组框、第二组框和第三组框对应的凸轮槽,通过凸轮框的旋转,第一组框、第二组框和第三组框能分别向光轴方向移动即可。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一个凸轮框与第一组框、第二组框和第三组框全部都不卡合,在该凸轮框上设置沿光轴方向与第三层镜筒一同伸长的另一凸轮框,使透镜框的一部分通过该另一凸轮框的旋转沿光轴方向移动。
第三组透镜的第4透镜的直径比第5透镜的直径大,第4透镜被第三组框保持,第5透镜通过与第4透镜的上述接合来保持,但是如果能使第三组框的厚度在期望的范围内,那么第4透镜和第5透镜也可以不被这样接合和保持。
而且,聚焦驱动单元不限定于聚焦电动机的一部分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的结构,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使聚焦电动机18a、丝杆18b和支撑框18d的配置在前后方向颠倒,使支撑框18d的末端部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此外,聚焦驱动单元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像抖动修正装置沿光轴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在透镜镜筒处于沉胴状态等规定的状态时,聚焦驱动单元的一部分贯穿像抖动修正装置。通过如图14那样构成聚焦驱动单元,由于支撑框大多情况下比聚焦电动机小,所以能使对像抖动修正装置的可动部的移动量的妨碍达到最小。此外,由于不妨碍照相机使用状态下的像抖动修正装置可动部的移动量,使得能确保聚焦与像抖动修正装置的移动量,能使透镜机构更小型化。
对于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透镜镜筒,除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以外,在下面记载的透镜镜筒也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1)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为两凸正透镜的第1透镜、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的第2透镜、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透镜的第3透镜、为两凹负透镜的第4透镜、为两凸正透镜的第5透镜,所述第2透镜与上述第3透镜形成接合透镜,所述第4透镜与上述第5透镜形成接合透镜。

Claims (16)

1.一种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至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组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组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三组透镜,该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
该透镜镜筒具备:
固定框;凸轮框,该凸轮框支撑于该固定框,所述凸轮框在沿拍摄光轴方向分别被定义的前方移动端与后方移动端之间,能够一边旋转一边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引导框,该引导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与所述凸轮框一同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保持快门的快门框,该快门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第一组框,该第一组框保持所述第一组透镜,并嵌合于所述引导框的内周,该第一组框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第二组框,该第二组框保持所述第二组透镜,并且在旋转限制状态下通过所述凸轮框的旋转沿拍摄光轴方向移动,在所述凸轮框位于所述后方移动端的情况下,该第二组框的像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所述快门框的内周侧;以及第三组框,该第三组框保持由包括2枚负透镜的5枚透镜组成的所述第三组透镜,该第三组框以物体侧的至少一部分嵌入于所述快门框的内周侧的状态被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组透镜与像面之间设置正光焦度的第4组透镜,
所述第三组透镜从物体侧向像侧依次包括为正透镜的第1透镜、为正透镜的第2透镜、为负透镜的第3透镜、为负透镜的第4透镜、和为正透镜的第5透镜,所述第2透镜和所述第3透镜形成接合透镜,所述第4透镜和所述第5透镜形成接合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透镜的直径比所述第5透镜的直径大,所述第4透镜由所述第三组框进行保持,所述第5透镜通过接合被保持于所述第4透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组透镜的像侧,在所述三组框上设置有减光滤波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该透镜镜筒具备被配置于所述第三组框的像侧的减光滤波镜框,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三组透镜中的接合保持于第4透镜的第5透镜的像侧透镜面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减光滤波镜框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从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至少在沉胴状态下,所述减光滤波镜框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到所述第四组框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光滤波镜框设置有光线光圈部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光滤波镜框设置有多个光线光圈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线光圈部件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三组透镜的所述第5透镜接触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组框的物体侧配置所述快门框,在所述第三组框的像侧配置所述减光滤波镜框,所述快门框和所述减光滤波镜框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设置贯通孔并采用该贯通孔而被固定于所述第三组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组框设置螺纹孔部,所述快门框和所述减光滤波镜框中的、没有采用所述贯通孔进行固定的任一方采用旋合于该螺纹孔部的一个小螺钉被固定于所述第三组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框、所述第二组框、所述第三组框都与所述凸轮框直接卡合。
1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接收经过所述第一组透镜、所述第二组透镜、所述第三组透镜和所述第四组透镜所形成的光学像并生成图像数据;以及像抖动修正装置,该像抖动修正装置使所述摄像元件在与该摄像元件的受光面平行的面内移位以进行像抖动修正动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驱动所述聚焦透镜沿着光轴进退的聚焦驱动单元,该聚焦驱动单元的一部分以不与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干涉的方式贯穿该像抖动修正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驱动单元具备作为所述聚焦透镜的驱动源的聚焦电动机,该聚焦电动机的一部分贯穿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抖动修正装置具备:固定所述透镜镜筒的基座部件;滑动件,该滑动件被所述基座部件支撑为能够沿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移动;以及保持所述摄像元件的传感器保持框,该传感器保持框被所述滑动件支撑为能够沿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移动,
沿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所述聚焦驱动单元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滑动件的区域内并贯穿所述传感器保持框的移动区域的外侧。
CN201110268270.7A 2010-09-10 2011-09-09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19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3559 2010-09-10
JP2010-203559 2010-09-10
JP2010252991A JP5592761B2 (ja) 2010-11-11 2010-11-11 撮像装置
JP2010-252991 2010-1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1973A true CN102401973A (zh) 2012-04-04
CN102401973B CN102401973B (zh) 2014-10-29

Family

ID=45884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827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1973B (zh) 2010-09-10 2011-09-09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007469B2 (zh)
CN (1) CN10240197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977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图像的电子装置
CN109154711A (zh) * 2016-06-30 2019-01-04 Lg 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及其自动对焦的方法
CN110119014A (zh) * 2018-02-05 2019-08-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组移动机构以及光学设备
CN110873941A (zh) * 2018-08-31 2020-03-10 佳能株式会社 透镜装置和相机系统
WO2023045842A1 (zh) * 2021-09-24 2023-03-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2006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828086B2 (ja) * 2011-01-24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870786B2 (ja) * 2012-03-19 2016-03-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5072295A (ja) * 2013-10-01 2015-04-16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66849A (ja) * 2014-01-06 2015-09-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US9479686B2 (en) 2014-02-19 2016-10-25 Melvyn H Kreitzer Zoom lens optical system
JP2015179238A (ja) 2014-02-28 2015-10-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レンズ鏡筒、撮像素子保持構造及び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JP2015184353A (ja) * 2014-03-20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5190182A1 (ja) * 2014-06-09 2015-12-17 興和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6988A (ja) * 2001-03-22 2002-10-03 Asahi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CN1702488A (zh) * 2004-05-28 2005-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包括透镜镜筒的图像拾取器
US20080180812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Hironori Honsho Lens barrel supporting frame, lens retaining structure, lens barrel and cam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6173A (ja) * 2004-03-17 2005-09-29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US7515352B2 (en) * 2006-02-17 2009-04-07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and optical device using thereof
US7511900B2 (en) * 2006-08-18 2009-03-31 Olympus Imaging Corp. Lens barrel
JP2009282127A (ja) 2008-05-20 2009-12-03 Tamron Co Ltd 光学装置
JP5123783B2 (ja) * 2008-08-08 2013-01-23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系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6988A (ja) * 2001-03-22 2002-10-03 Asahi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CN1702488A (zh) * 2004-05-28 2005-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和包括透镜镜筒的图像拾取器
US20080180812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Hironori Honsho Lens barrel supporting frame, lens retaining structure, lens barrel and camera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4711A (zh) * 2016-06-30 2019-01-04 Lg 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及其自动对焦的方法
US11002939B2 (en) 2016-06-30 2021-05-11 Lg Electronics Inc.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for auto focus thereof
CN10795977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图像的电子装置
CN110119014A (zh) * 2018-02-05 2019-08-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组移动机构以及光学设备
CN110873941A (zh) * 2018-08-31 2020-03-10 佳能株式会社 透镜装置和相机系统
CN110873941B (zh) * 2018-08-31 2022-07-01 佳能株式会社 透镜装置和相机系统
US11513313B2 (en) 2018-08-31 2022-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WO2023045842A1 (zh) * 2021-09-24 2023-03-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1973B (zh) 2014-10-29
US9007469B2 (en) 2015-04-14
US20120086821A1 (en)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1973B (zh)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JP6006349B2 (ja) 屈曲式ズーム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防振装置
CN103123432B (zh) 摄像装置
CN101842728A (zh) 镜头镜筒以及透镜支撑构造
KR20080021434A (ko) 촬상 장치용 광학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JP4142670B2 (ja) ズームカメラの光学装置
JP2007034123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光学鏡胴
JP4857006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9715081B2 (en) Lens barrel
US20060115258A1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JP2012150448A (ja) ステレオ画像撮像装置
US7532418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6284989A (ja) 立体像撮影用光学アダプター
JP5592761B2 (ja) 撮像装置
JP2008046200A (ja)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6662348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875804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36089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379498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カメラ
JP4349449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150160430A1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6215421A (ja) レンズ鏡筒
US8654460B2 (en) Lens barrel
JP5129172B2 (ja) 電子カメラ
JP5895464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