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8584B -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 Google Patents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8584B
CN102378584B CN200980158480.1A CN200980158480A CN102378584B CN 102378584 B CN102378584 B CN 102378584B CN 200980158480 A CN200980158480 A CN 200980158480A CN 102378584 B CN102378584 B CN 102378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fastener
mentioned
pull head
strap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84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8584A (zh
Inventor
佐藤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8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8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8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4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with quick open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8Sliders constructed to be removable from at least one stringer ; Sliders with movable parts to permit releasing of the slider in the event of jamming or obstru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10T24/2563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including relatively movable spaced wings [i.e., restraining wa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10T24/2582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having specific contour or arrangement of converging channel, separator island, or wing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对拉链用拉头的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施加柔性,当对左右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施加横向拉力时,拉链齿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由此,如果对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施加横向拉力,则拉头的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拉链齿列脱开。从而,能够迅速地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切换为分离状态。

Description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头和具备该拉头的快开式拉链,该拉头不使拉头滑动就能够迅速地将关闭着的左右拉链链带打开。
背景技术
通常的拉链具有沿左右一对拉链布带的相对侧缘安装了多个拉链齿的左右一对拉链链带。在该拉链链带的拉链齿列的一端安装上止,在另一端安装下止,在拉链齿列上穿插有用于开闭左右的拉链链带的拉头。一般情况下,沿拉链齿列使该拉头滑动,由此对左右的拉链链带进行开闭。
另外,还已知所谓的快开式拉链,该快开式拉链与上述的通常的拉链不同,不使拉头滑动就能够迅速地使关闭着的左右的拉链链带分离。例如,在由日本专利4103088号公报(专利文献1)提出的拉链中,为了使得容易朝左右方向打开左右的拉链链带,将拉头分开成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这样2个部分,使得两者能够用圆形磁铁接合和分离。
另外,公开于美国专利第2,575,501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的快开式拉链为了除去配置在一方的拉链链带的拉链齿列的上止侧端部的规定数量的拉链齿,并且使得拉链布带的除去了该拉链齿的部位容易从形成于拉头的上下翼片的上下凸缘之间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使构成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比通常的间隙大。这是为了避免在通常间隙中,附加设置在拉链布带的芯部会挂到拉头的上下翼片的上下凸缘之间的布带穿插通道。
在强制性地使公开于该专利文献2的快开式拉链成为分离状态的场合,在使拉头滑动到已除去了拉链齿的部位后,对左右的拉链链带施加横向拉力。这样,能够在将拉头残留在未除去拉链齿的另一方的拉链链带的状态下,经由布带穿插通道将除去了拉链齿的拉链布带的芯部从拉头拔出。此后,能够一下子解除拉链齿列的啮合。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通过降低拉头的上翼片侧或下翼片侧的左右凸缘中的一方的凸缘的延伸设置高度,使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扩大一定宽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03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2,575,50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快开式拉链中,需要使用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分开的部件构成拉头。另外,由于必须在拉头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分别配置强力的磁铁,所以,产生拉头大型化这样的问题。另外,如果在拉头配置磁铁,则当在拉头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分离了的状态下磁性体存在于附近时,该磁性体与拉头吸附,损害了拉头的操作性。
另外,由于拉头由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分开的部件构成,所以,部件的形状与已有的拉头大不相同。结果,在生产该快开式拉链时,由于必须准备与已有生产线不同的别的专用生产线等,还成为导致产品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快开式拉链中,为了使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分离,必须在使拉头已经滑动操作到上止侧的端部后进行朝左右方向打开左右的拉链链带的操作。因此,当拉头处于任意的位置时,在该场合不能进行在瞬间打开拉链的操作。
本发明就是为了改善这样的现有技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开式拉链,该快开式拉链能够与拉链上的拉头的位置无关地进行瞬间打开拉链的操作,小型且能够使用已有生产设备进行生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穿插在安装于左右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的相向侧缘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上,将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切换为啮合/分离状态;其特征在于,具有:上翼片及下翼片;配置在左右的肩口的中央、连接上述上翼片与上述下翼片的连接柱;以及从上述上翼片及上述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缘部朝相向的翼片侧延伸设置的凸缘,在该凸缘的端缘侧形成用于穿插并引导上述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的各拉链布带的布带穿插通道,通过使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挠曲,能够将上述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
另外,另一发明的特征在于:设定为使得上述凸缘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形成为使得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肩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
另外,另一发明的特征在于:设定为使得上述凸缘的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形成为使得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后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
另外,另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头的前后方向形成薄壁部。
另外,另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链链带的一侧缘的第二拉链齿列的下端的箱棒;和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链链带的一侧缘的第一拉链齿列的下端、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进行脱离和嵌插地构成的插棒,在上述拉头的上述第一拉链链带侧的上述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头的前后方向形成上述薄壁部。
另外,另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链链带的一侧缘的第二拉链齿列的下端的箱棒;和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链链带的一侧缘的第一拉链齿列的下端、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进行脱离和嵌插地构成的插棒,在上述拉头的上述第一拉链链带侧,具有形成为上述倾斜形状的凸缘。
发明效果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如果在从关闭状态的快开式拉链中的拉头的肩口出来了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彼此施加朝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则凸缘要越到拉链齿上。这样,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成为拉链齿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中的状态。
如果进一步对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继续施加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则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拉链齿一边在凸缘端缘的顶部滑动,一边逐渐地朝拉头的后口侧移动。由于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中的拉链齿一边在扩开方向使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一边通过布带穿插通道。这样,存在于拉头的拉链齿引导通路中的拉链齿依次从扩大了宽度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拉链齿列完全从拉头脱开。
在拉链齿列从拉头脱开后,仅通过朝左右方向轻轻地打开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链带,就能够简单地将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彼此切换成分离状态。
另外,按照另一发明,由于形成为使得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肩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所以,当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彼此施加朝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时,凸缘的延伸设置高度被设定得较低的肩口侧的凸缘要越到拉链齿上。这样,成为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拉链齿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
如果进一步对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继续施加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则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拉链齿一边在形成为倾斜形状的凸缘端缘的顶部滑动,一边逐渐地朝拉头的后口侧移动。由于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中的拉链齿一边在扩开方向使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一边进一步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如果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到拉链齿的厚度,则拉链齿依次经由扩大了宽度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拉链齿列完全从拉头脱开。
在拉链齿列从拉头的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后,仅通过朝左右方向轻轻地打开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拉链链带,就能够简单地将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彼此切换成分离状态。
另外,按照另一发明,形成为使得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后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由此,当从拉头的后口侧的远方朝拉头的后口对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彼此施加横向拉力而依次切换成分离状态时,凸缘的延伸设置高度被设定得较低的后口侧的凸缘要越到拉链齿上。这样,成为具有柔性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拉链齿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
如果进一步对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施加强的横向拉力,则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拉链齿一边在形成为倾斜形状的凸缘端缘的顶部滑动,一边逐渐朝拉头的肩口侧移动。由于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具有柔性,所以,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中的拉链齿一边在扩开方向使拉头的上翼片或下翼片挠曲,一边进一步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如果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到拉链齿的厚度,则拉链齿依次经由扩大了宽度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拉链齿列完全从拉头脱开。
另外,按照另一发明,在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头的前后方向形成了薄壁部,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开了左右的拉链链带的场合下,总是能够一边使形成了薄壁部的翼片在扩大宽度的方向挠曲,一边使该翼片侧的拉链齿列经由扩大了宽度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因此,能够总是在将拉头残留在预先确定了的拉链链带侧的状态下使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成为分离状态。
另外,按照另一发明,在第二拉链链带的下端具有箱棒,在第一拉链链带的下端具有插棒,在拉头的第一拉链链带侧的翼片部分形成薄壁部,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开了快开式拉链的左右的拉链链带的场合下,能够总是脱开第一拉链链带侧的拉链齿列。因此,能够总是在将拉头残留在箱棒侧的第二拉链链带的状态下使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分离。在再次将分离了的拉链链带关闭的场合下,与以往的设置了脱离嵌插件的拉链同样地使拉头下降到箱棒的位置后,将插棒插入到拉头及箱体,然后,使拉头沿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滑动即可。
另外,按照另一发明,在第二拉链链带的下端具有箱棒,在第一拉链链带的下端具有插棒,将拉头的第一拉链链带侧的凸缘形成为倾斜形状,所以,在朝左右方向打开了快开式拉链的左右的拉链链带的场合下,能够总是脱开第一拉链链带侧的拉链齿列。因此,能够总是在将拉头残留在箱棒侧的第二拉链链带的状态下使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分离。在再次将分离了的拉链链带关闭的场合下,与以往的设置了脱离嵌插件的拉链同样地使拉头下降到箱棒的位置后,将插棒插入到拉头及箱体,然后,使拉头沿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滑动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快开式拉链整体的俯视图。
图2为从后口侧观看拉头的立体图。
图3为从左侧观看拉头的侧视图。
图4为沿图1的IV-I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5为沿图1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6为沿图1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为表示在接近拉头的肩口的部分处,最初的拉链齿咬入到凸缘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8为表示在图5所示截面附近,拉链齿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9为表示从图8所示状态进一步啮合了的拉链齿分离一个,该分离了的拉链齿重新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的图。
图10为表示第一拉链齿列的全部拉链齿从拉头脱开,左右的拉链链带彼此分离了的状态的图。
图11为说明拉头中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12为说明拉头中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13为说明拉头中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14为说明拉头中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15为从后口侧观看图14所示拉头的图。
图16为说明拉头中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17为从后口侧观看在上翼片形成了用于获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18为从后口侧观看图17所示拉头的图。
图19为从后口侧观看在上翼片及下翼片双方形成了用于获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头的图。
符号的说明
10  快开式拉链
12  第一拉链齿列
12-1~12-4  第一~第四拉链齿
13  第二拉链齿列
14  芯部
16  第一拉链链带
17  第二拉链链带
24  加强薄膜
30  插棒
33  凹陷部
34  第一卡定部
38  啮合突起
40  箱棒
40B 箱体
44  第二卡定部
50、150、250、350、450  拉头
50D 连接柱
50F、750F  凸缘
50T、150T、350T、450T、550T、650T  凸缘
50U、250U、350U、550U、650U  凸缘
52  上翼片
53  下翼片
54  薄壁部
55  槽部
58  拉片安装柱
59  拉片
59A 拉片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快开式拉链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图1为切开拉头50的上翼片52(参照图2)表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脱离嵌插件的快开式拉链10的俯视图。脱离嵌插件由插棒30、箱棒40及箱体40B构成。
如图1所示,能够迅速地将关闭了的左右的拉链链带打开的快开式拉链10为在例如常用的衣物、要求瞬间打开的紧急用衣物等中能够进行例如左右的前身片的开闭的开闭件。
快开式拉链10具有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沿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的相向的侧缘部配置的左右的芯部14、以夹持各个芯部14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设置了多个拉链齿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及穿插在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上使得能够进行拉链10的开闭的拉头50。而且,作为构成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的各拉链齿的材料,能够使用聚缩醛等树脂成形件。
在拉头50的内部,以由凸缘50F及凸缘50T围住的形式,将用于在上下方向穿插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的拉链齿引导通路形成为Y形。另外,在拉链齿引导通路的肩口侧(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拉头50的上部)的中央部配置连接上翼片52(参照在后面说明的图2及图3)与下翼片53的连接柱50D。
在拉链齿引导通路的前后端,形成设于拉头50的前端侧的连接柱50D的两侧的左右肩口和设于后端侧的后口。拉头50的肩口使得分离了的左右的拉链齿相对于拉链齿引导通路导入或导出,后口使得啮合了的左右拉链齿相对于拉链齿引导通路导入或导出。
如使拉头50沿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向图中未表示的上止侧滑动,则处于分离状态的左右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成为啮合状态地从拉头50的后口出来。相反,如使拉头50向脱离嵌插件侧滑动,则从拉头50的后口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导入,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成为分离状态地从左右的肩口出来。
在第一拉链链带16中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下方相连设置插棒30,在第二拉链链带17中的第二拉链齿列13的下方相连设置箱棒40。
在箱棒40的下端部固定设置箱体40B,通过拉头50插入插棒30的下端部,由此能够使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与第二拉链链带17结合。在该箱体40B形成用于插入插棒30的下端部的中空部。由这些插棒30、箱棒40、及箱体40B构成脱离嵌插件。
在图1所示带有脱离嵌插件的快开式拉链10中,使用在箱棒40的下端具有箱体40B的脱离嵌插件,但除此以外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不使用箱体40B的侧开式的拉链。另外,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通过使1个拉头滑动而能够进行开闭的快开式拉链10的实施方式,但也可将本发明适用于使后口彼此相向,使2个拉头50穿插在拉链齿列上的双开式的拉链。
如图1所示,在第一拉链链带16的插棒30侧的布带端部的表背面,粘贴有由树脂制薄膜等形成的加强薄膜24。而且,以一起将该加强薄膜24及芯部14夹入的形式固定插棒30。另外,在第二拉链链带17的箱棒侧的布带端部的表背面,也同样粘贴有加强薄膜24。以一起夹入该加强薄膜24及芯部14的形式固定箱棒40。
在箱棒40中的与插棒30相向的相向侧面的第二拉链齿列13侧,突出有梯形平板状的第二卡定部44。第二卡定部44为与后述的插棒30的第一卡定部34卡合的部分。
在插棒30中的与箱棒40相向的相向侧面,以由表背面的两侧壁加强了的形式突出有由朝插棒30的端部侧的卡定面构成的第一卡定部34。在第一卡定部34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与第二拉链齿列13的最下端的拉链齿啮合的啮合突起38。第一卡定部34为这样的部分:当在使拉头50移动到最下位而抵接在了箱体40B的状态下将插棒30插入到拉头50的肩口时,通过与箱棒40侧的第二卡定部44卡合,从而用于相对于箱棒40在拉链链带的长度方向对插棒30进行定位。在第一卡定部34的下方的箱体40B侧形成有由两侧壁围住的凹陷部33。该凹陷部33为用于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进入的部分。
下面,使用图2及图3说明拉头50的结构。图2为从后口侧观看拉头50的立体图,图3为拉头50的左侧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拉头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由连接柱50D连接。拉头50由拉头主体、拉片59、及拉片安装柱58构成,该拉头主体由上翼片52、下翼片53及连接柱50D构成,该拉片59为拉头主体的滑动操作时的捏手,该拉片安装柱58形成用于转动自如地游动嵌插成为拉片59的转动中心的拉片轴部59A的开口部。
在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左右两侧缘,在上下方向相向地延伸设置用于随着拉头50的移动对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进行滑动引导的凸缘50F、50T、50U。形成于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各凸缘50F的相向端缘间的空间部分及形成于凸缘50T、50U的相向端缘间的空间部分成为用于穿插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的拉链布带的布带穿插通道。
形成于上下二个凸缘50F的相向端缘间的布带穿插通道如图3的侧视图所示那样,从肩口侧到后口侧按一定的间隙h′形成。该布带穿插通道为用于穿插和引导第二拉链链带17的拉链布带的间隙,所以,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被设定为比拉链布带的厚度稍宽,比第二拉链齿列13的厚度窄,与通常的拉头同样的间隙宽度。
凸缘50T、50U的相向端缘间的布带穿插通道构成用于穿插并引导具有插棒30的第一拉链链带16的拉链布带的布带穿插通道。该凸缘50T、50U的相向端缘间的布带穿插通道如图3的侧视图所示那样,设定成以使得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比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宽的方式,使得上翼片52中的第一凸缘50T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变低的倾斜形状。另外,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虽然设定成使得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比第一凸缘50F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变宽,但也能够相应于上翼片52的柔性,将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变窄地设定到凸缘50F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程度。
按照图3所示实施方式,从拉头50的下翼片53延伸设置的凸缘50U被设定成,从肩口侧到后口为一定的低的延伸设置高度。相对于此,从上翼片52延伸设置的凸缘50T被设定为,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变低的倾斜形状。另外,作为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与图3所示实施方式相反地将从上翼片52延伸设置的凸缘设定成,从肩口侧到后口为一定的延伸设置高度,将从下翼片53延伸设置的凸缘设定为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变低的倾斜形状。
下面,使用图4~图6说明与第一拉链齿列12一起将第一拉链链带16从本实施方式的拉头50脱开时的状况。图4为沿图1所示的IV-IV线的向视剖视图,图5为沿图1所示的V-V线的向视剖视图。另外,图6为沿图1所示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其中,对与图1及图2所示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4~图6分别为拉头50的拉链齿引导通路及第一拉链链带16的剖视图,为从拉链齿引导通路的内部朝肩口侧的剖视图。图4所示剖面为接近拉头50的肩口的部分的剖视图,所以,最接近肩口侧的凸缘50T的延伸设置高度被最低地表示。由于图5所示剖面比由图4表示的位置更接近后口侧一些,所以,凸缘50T的延伸设置高度比图4所示的状态更高地示出。另外,由于在图6所示剖面中,更接近后口侧,所以,凸缘50T的延伸设置高度比图5所示的状态更高地示出。
这样,凸缘50T的延伸设置高度以随着从肩口接近中央部而变高的方式设定,所以,由通常的拉头50的滑动操作,能够分别从拉头50的肩口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导入,依次使其啮合。
另外,最好由结晶性聚酰胺树脂等具有柔性的树脂成形件成形本实施方式的拉头50。通过将具有柔性的材料使用于拉头50,能够使拉头50的上翼片52的凸缘50T侧朝由图4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外方向挠曲。另一方面,可以将硬度比上述结晶性聚酰胺树脂等高的聚缩醛树脂等使用于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12、13的材料。拉头50及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12、13的材质不限于上述例子,但至少拉头50的翼片的刚性可以设定得比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12、13的刚性低。
为了使处于关闭状态的本实施方式的快开式拉链10在瞬间分离,使拉头50停止在任意的位置,在朝向打开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的左右方向施加横向拉力。这样,第一拉链齿列12的最靠肩口侧的拉链齿要进入到延伸设置高度设定得较低的肩口侧的凸缘50T、50U之间的布带穿插通道,使上翼片52的角部向上方挠曲。结果,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被扩大宽度,所以,成为第一拉链齿列12咬入到了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另外,如果进一步继续对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施加横向拉力,则咬入到了布带穿插通道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拉链齿越过凸缘50T、50U,如用图4的点划线表示的那样,完全从拉头的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
另外,为了在施加朝左右方向打开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的横向拉力时,凸缘50T、50U容易越到第一拉链齿列12上,也可在凸缘50T、50U与第一拉链齿列12抵接的越上部50V即转角部形成倒角部。另外,也可在拉链齿的转角部形成同样的倒角部。
下面,使用图7~图10,说明进行与拉头的滑动无关地将关闭的左右拉链链带迅速打开的操作时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动作。
图7为表示与存在于拉头50的拉链齿引导通路中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最接近肩口的最初的拉链齿12-1咬入到凸缘50T、50U的相向端缘间的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另外,图8表示第二拉链齿12-2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图9为表示从图8所示状态使啮合了的第三拉链齿12-3分离一个,该分离了的拉链齿重新咬入到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的图。图10为表示进入到了拉头50的拉链齿引导通路的全部的拉链齿12-1~12-4脱开,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与第二拉链链带17分离了的状态。
对如下这样的场合进行说明:例如,在衣服的左前身片的中央侧的侧缘缝装第一拉链链带16,在右前身片的中央侧的侧缘缝装第二拉链链带17,从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处于啮合状态的状态一下子使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与第二拉链链带17分离。
首先,使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成为啮合状态。然后,在停止了拉头50的状态下,对从拉头50的肩口出来了的左右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如图7中用箭头表示的那样施加朝左右方向打开的横向拉力。
这样,如图7所示,成为最初处于最接近拉头50的肩口的部分的第一拉链链带16的第一拉链齿12-1咬入到形成于凸缘50T、50U之间的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此时,具有柔性的上翼片52的肩口侧转角部如在图4中用点划线表示的那样朝上方挠曲,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
如果从图7所示状态朝左右方向进一步继续打开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则咬入了的拉链齿12-1进一步将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上翼片52的挠曲增加。这样,如图8所示那样,成为邻接的第二拉链齿12-2咬入到凸缘50T、50U之间的扩大了宽度的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
如果从图8所示状态,进一步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朝左右方向打开地继续施加横向拉力,则如图9所示那样,与第二拉链齿列13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中的第三拉链齿12-3的啮合脱开,从第二拉链齿列13离开。此时,如果进一步继续施加横向拉力,则成为第一拉链齿列12的第三拉链齿12-3的一部分咬入到凸缘50T及50U之间的布带穿插通道的状态。
如果从图9所示状态进一步对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继续施加横向拉力,则第三拉链齿12-3进一步扩大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通过依次进行该动作,存在于拉头50中的拉链齿引导通路内的多个拉链齿12-1~12-4从肩口侧依次通过布带穿插通道,最终第一拉链齿列12完全从拉头50的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如果第一拉链齿列12从拉头50的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则此前咬入了拉链齿的上翼片52的挠曲(弹性变形)恢复,恢复到原形(图4的实线位置)。
如果第一拉链齿列12完全从拉头脱开,则从拉头50的后口出来的啮合状态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即使不施加特别的横向拉力也从上止侧依次脱开啮合,如图10所示那样成为分离了的状态。如进一步使左右的第一拉链齿列12及第二拉链齿列13分离,则图1所示的插棒30从箱体40B拔出,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成为完全分离了的状态。
以下,说明使已经完全分离了的左右的第一拉链链带16及第二拉链链带17再次成为啮合状态的场合。首先,使拉头50下降到第二拉链链带17的脱离嵌插件的箱体40B的位置,使拉头50的后口抵接在箱体40B的上表面。
然后,从拉头50的肩口插入第一拉链链带16的插棒30,将插棒30的下端部插入直到被插入于箱体40B的插棒插入空间。如果插棒30的下端部插入于箱体40B的插棒插入空间中,则箱棒40的第二卡定部44进入到插棒30的凹陷部33中,进行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定位。如果在使插棒30卡定在箱棒40的状态下使拉头50朝上止滑动,则第一拉链齿列12与第二拉链齿列13啮合,衣服的左前身片和右前身片关闭,从而能够使双方的前身片彼此结合。
下面,使用图11~图16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另一实施方式。图11~图14及图16为与图3同样的左侧视图。图15为从后口侧观看图14所示拉头450的后视图。另外,对具有与图3所示部分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从拉头50的下翼片53延伸设置的凸缘50U被设定成,从肩口侧到后口为一定的低的延伸设置高度。另外,从上翼片52延伸设置的凸缘50T被设定为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而且,在图示实施方式中,也由于拉头150、250、350及450的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的任一个具有柔性,所以,能够使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挠曲,将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
在图11所示实施方式中,从拉头150的上翼片52延伸设置的凸缘150T的与下翼片53的相向端缘被设定为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另外,从下翼片53未延伸设置有凸缘。这样,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被设定为大宽度,将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得较窄。
另外,在图12所示实施方式中,与图11所示实施方式相反,从拉头250的上翼片52不延伸设置凸缘,从下翼片53延伸设置凸缘250U。凸缘250U被设定为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另外,在该状态下,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被设定为大宽度,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被设定得较窄。
另外,在图13所示实施方式中,与图11及图12所示实施方式不同,从拉头3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双方延伸设置有凸缘350T及凸缘350U。另外,凸缘350T及凸缘350U双方都被设定成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结果,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被设定成大宽度,将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得较窄。
另外,也可如图14及图15所示那样在凸缘450T的一部分形成凸缘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与上翼片52平行地形成余下部分。而且,在图14所示实施方式中,也是肩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为大宽度,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得较窄。
如图15所示,作为上下二个凸缘50F的相向端缘间的空间部分的布带穿插通道从肩口侧到后口侧形成为一定的间隙h′。为了当施加朝左右方向打开图中未表示的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的横向拉力时,必定从形成倾斜形状的一侧的布带穿插通道脱开拉链齿,最好设定成,形成倾斜形状的一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后口侧的间隙h比相反侧的平行地形成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更宽。
另外,也可如图16所示那样使用这样的凸缘550U及凸缘550T,该凸缘550U及凸缘550T并用凸缘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和凸缘的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其中,在图16所示实施方式中,拉头550的肩口侧及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为大宽度,中央部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得较窄。
如图16所示,使拉头550的肩口侧及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更低,在肩口侧及后口侧双方形成倾斜形状,从而能够从肩口侧及后口侧双方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使拉链齿列从拉头脱开。该拉头550能够用于由尾部配合或头部配合配置了多个拉头550的拉链的分离。
如上述那样,即使如图11~图16所示那样构成拉头,通过对左右的拉链链带施加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也能够从布带穿插通道将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齿列脱开,在瞬间将左右的拉链链带切换成分离状态。而且,在图3、图11~图14所示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形成为使得凸缘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与此相反地形成为使得凸缘的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通过形成为使得凸缘的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能够从后口侧使布带穿插通道扩大,从拉头将拉链齿列脱开。
下面,使用图17~图19说明能够使上翼片及下翼片中的至少任一方挠曲而扩大布带穿插通道的宽度的拉头的实施方式。图17为从后口侧观看在上翼片52上形成了用于获得柔性的薄壁部54的拉头650的立体图。另外,图18为从后口侧观看图17所示拉头650的图。图19为从后口侧观看在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双方形成了用于获得柔性的薄壁部的拉头750的图。其中,对具有图2、图15等所示部分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图17及图18所示拉头650的上翼片52的左翼侧的上表面,在拉头650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槽部55。该槽部55的背面侧(拉链齿引导通路侧)形成为平面状,所以,在槽部55的底的部分形成薄壁部54。这样在上翼片52上沿拉头650的前后方向形成薄壁部54,由此使得容易以该薄壁部54为支点使上翼片52的凸缘650T侧朝上方挠曲。通过使得容易朝上方挠曲地构成该凸缘650T,能够将拉头650的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使拉链齿列从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
其中,在图17及图18所示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脱开拉链齿列,将凸缘650U及凸缘650T的延伸设置高度设定得比凸缘50F的延伸设置高度低,从而将间隙H设定得比凸缘50F侧的间隙h′宽。
另外,在图17及图18所示实施方式中,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从肩口到后口设定为一定的间隙,但该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也可如图11~图16所示那样将肩口侧或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为大宽度,使间隙朝中央部变窄地形成为倾斜形状。另外,也可如图1所示那样,在拉链的第一拉链链带中的第一拉链齿列的下方相连设置插棒,在第二拉链链带中的第二拉链齿列的下方连接箱棒及箱体,构成带有脱离嵌插件的拉链。
另外,在图17及图18所示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在左侧的上翼片52的上表面形成槽部55,从而在槽部55的底形成薄壁部54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可为如下的构成:在上翼片52的左翼侧、上翼片52的左右两翼侧、下翼片53的单翼侧或双翼侧、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的双方形成槽部55及薄壁部54,能够将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
另外,也可在拉链齿引导通路侧开设槽部55,将薄壁部54形成在上翼片52的上侧。另外,也可从上翼片52的上侧及拉链齿引导通路侧双方开设槽部,将薄壁部形成在上翼片52的中央部。同样,也可从下翼片53的下侧及拉链齿引导通路侧双方开设槽部,在下翼片53的中央部形成薄壁部。
下面,使用图19说明在拉头750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双方形成了薄壁部54的实施方式。在图17及图18所示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通过在拉头650的前后方向开设槽部55,在该槽部55的底形成薄壁部54的实施方式。相对于此,也可如图19所示那样在拉头75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形成薄壁部54。
这样,通过在拉头75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形成薄壁部54,当对左右的拉链链带施加横向拉力时,能够容易地使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挠曲。而且,能够将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从拉链齿引导通路将拉链齿列脱开。
另外,在图19所示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凸缘750F的延伸设置高度全部设定为相同的高度,从而使得容易将拉链齿列从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但也可如图11~图16所示那样,将肩口侧或后口侧的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H设定为大宽度,朝中央部使间隙变窄地形成为倾斜形状。另外,也可如图1所示那样,在拉链的第一拉链链带中的第一拉链齿列的下方相连设置插棒,在第二拉链链带中的第二拉链齿列的下方连接箱棒及箱体,构成带有脱离嵌插件的拉链。
在图19所示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左侧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形成了薄壁部54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方式,也可在上翼片52或下翼片53的任一方形成薄壁部54。另外,也可在上翼片52的左右两侧或下翼片53的两侧形成薄壁部54,使得能够将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上述快开式拉链使用了这样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该实施方式使用树脂的注射成形件作为拉头及拉链齿,但本发明的拉头及拉链齿不限于树脂的注射成形件,例如也可使用金属作为拉链齿的材料。

Claims (6)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其穿插在安装于左右一对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的相向侧缘的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上,将第一及第二拉链齿列切换为啮合/分离状态,其特征在于: 
该拉链用拉头具有: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配置在左右的肩口的中央、连接上述上翼片(52)与上述下翼片(53)的连接柱(50D);以及从上述上翼片(52)及上述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缘部朝相向的翼片侧延伸设置的凸缘( 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在该凸缘(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的端缘侧形成有用于穿插并引导上述第一及第二拉链链带(16、17)的各拉链布带的布带穿插通道, 
在上述拉链用拉头的内部形成有用于穿插上述第一拉链齿列及第二拉链齿列的拉链齿引导通路, 
当对上述第一拉链链带和第二拉链链带施加朝向左右方向的横向拉力时,上述第一拉链齿列的拉链齿咬入到上述布带穿插通道,能够将上述布带穿插通道扩大宽度,上述拉链齿使上述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挠曲,越过上述凸缘,从所述拉头的上述拉链齿引导通路脱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设定为使得上述凸缘(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的肩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形成为使得上述布带穿插通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肩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设定为使得上述凸缘(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的后口侧的延伸设置高度比中央部的延伸设置高度低的倾斜形状,形成为使得上述布带穿插通 道的间隙从中央部朝后口侧逐渐变宽的倾斜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头的前后方向形成有薄壁部(54)。 
5.一种快开式拉链,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用拉头; 
箱棒(40),其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链链带(17)的一侧缘的第二拉链齿列(13)的下端;及 
插棒(30),其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链链带(16)的一侧缘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下端,并且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17)进行脱离和嵌插, 
在上述拉头的上述第一拉链链带(16)侧的上述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翼片部分,沿拉头的前后方向形成有上述薄壁部(54)。 
6.一种快开式拉链,其特征在于,具有: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链用拉头; 
箱棒(40),其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二拉链链带(17)的一侧缘的第二拉链齿列(13)的下端;及 
插棒(30),其相连设置在配置于第一拉链链带(16)的一侧缘的第一拉链齿列(12)的下端,并且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拉链链带(17)进行脱离和嵌插, 
在上述拉头的上述第一拉链链带(16)侧,具有形成为上述倾斜形状的凸缘(50T、50U、150T、250U、350T、350U、450T、550T、550U、650T、650U、750F)。 
CN200980158480.1A 2009-03-31 2009-03-31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Active CN102378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6690 WO2010113275A1 (ja) 2009-03-31 2009-03-3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並びにクイックオープン式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8584A CN102378584A (zh) 2012-03-14
CN102378584B true CN102378584B (zh) 2014-11-26

Family

ID=42827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8480.1A Active CN102378584B (zh) 2009-03-31 2009-03-31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800119B2 (zh)
EP (1) EP2425735B1 (zh)
JP (1) JP5300972B2 (zh)
KR (1) KR101332470B1 (zh)
CN (1) CN102378584B (zh)
ES (1) ES2572754T3 (zh)
HK (1) HK1163465A1 (zh)
TW (1) TWI465203B (zh)
WO (1) WO2010113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04139B1 (en) 2010-08-11 2016-08-03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8813318B2 (en) 2010-08-11 2014-08-26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JP5586697B2 (ja) 2010-08-11 2014-09-1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2020586A1 (ja) * 2010-08-11 2012-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8484764B2 (en) * 2010-08-18 2013-07-16 Under Armour, Inc. Zipper arrangement
US9392847B2 (en) * 2011-03-31 2016-07-19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automatic stop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TWI448257B (zh) * 2011-05-13 2014-08-11 Ykk Corp zipper
TWI459912B (zh) * 2011-08-08 2014-11-11 Ykk Corp zipper
CN103917125B (zh) * 2011-10-19 2016-06-15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隐形拉链
US9770075B2 (en) 2014-03-27 2017-09-26 Ykk Corporation Slide-fastener opener, and slide fastener
JP6273371B2 (ja) * 2014-08-21 2018-01-3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CN106136478A (zh) * 2015-04-28 2016-11-23 无锡百科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一种限制拉力的拉链
KR20160134040A (ko) 2015-05-14 2016-11-23 정지옹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US10575601B2 (en) 2015-10-02 2020-03-03 Under Armour, Inc. Stop for zipper arrangement
CN105231603A (zh) * 2015-11-12 2016-01-13 福州市辰铭鑫拉链有限公司 一种快脱拉链的上止结构及快脱尼龙双开尾拉链
CN108477766B (zh) * 2018-05-11 2020-12-08 江苏汇源拉链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锯齿的防卡死的拉链
CN109156934B (zh) * 2018-08-22 2023-12-05 浙江华鑫拉链有限公司 一种快脱式拉链拉链头
CN110432599A (zh) * 2019-08-20 2019-11-12 江苏驰马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分开拉头和拉链
US20230180897A1 (en) * 2020-02-27 2023-06-15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75501A (en) * 1949-01-27 1951-11-20 Conmar Prod Corp Quick disassembly slide fastener
US2596861A (en) * 1950-11-08 1952-05-13 Talon Inc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US2879573A (en) * 1952-12-03 1959-03-31 Conmar Prod Corp Slide fasteners
US3818549A (en) * 1972-09-18 1974-06-25 Textron Inc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CN2737188Y (zh) * 2004-07-05 2005-11-02 芊茂拉链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95176A (en) * 1946-02-01 1950-01-17 Zip Clip Zipper Corp Reversible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US2590106A (en) * 1946-05-10 1952-03-25 Kee Zipper Corp Slide for hookless fasteners
US2607976A (en) * 1949-05-17 1952-08-26 Kee Zipper Corp Unlockable slide for hookless fasteners
US2671258A (en) * 1949-12-01 1954-03-09 Kee Zipper Corp Hookless slide fastener
JPS59174016U (ja) * 1983-05-07 1984-11-20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用スライダ−
JP3659325B2 (ja) 2000-10-31 2005-06-15 Ykk株式会社 気密・水密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4103088B2 (ja) 2004-03-03 2008-06-18 芳江 外丸 スライダーと箱棒、箱及び蝶棒を一体に形成したロック部を左右に分割したファスナー。
JP4906637B2 (ja) 2007-08-20 2012-03-28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75501A (en) * 1949-01-27 1951-11-20 Conmar Prod Corp Quick disassembly slide fastener
US2596861A (en) * 1950-11-08 1952-05-13 Talon Inc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US2879573A (en) * 1952-12-03 1959-03-31 Conmar Prod Corp Slide fasteners
US3818549A (en) * 1972-09-18 1974-06-25 Textron Inc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CN2737188Y (zh) * 2004-07-05 2005-11-02 芊茂拉链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37-32712 1962.12.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572754T3 (es) 2016-06-02
WO2010113275A1 (ja) 2010-10-07
TWI465203B (zh) 2014-12-21
EP2425735A4 (en) 2014-12-10
KR20110120303A (ko) 2011-11-03
US8800119B2 (en) 2014-08-12
TW201034596A (en) 2010-10-01
EP2425735B1 (en) 2016-05-18
HK1163465A1 (zh) 2012-09-14
US20110296654A1 (en) 2011-12-08
JP5300972B2 (ja) 2013-09-25
CN102378584A (zh) 2012-03-14
EP2425735A1 (en) 2012-03-07
JPWO2010113275A1 (ja) 2012-10-04
KR101332470B1 (ko) 2013-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584B (zh) 拉链用拉头及快开式拉链
CN100506102C (zh) 隐蔽型拉链用滑块和隐蔽型拉链
US7963008B2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US3377668A (en) Separating end connection
US8826500B2 (en) Slide fastener
US20130139363A1 (en) Slide Fastener
CN102469860B (zh) 拉链
US2889605A (en) Duplex separable fasteners for uniting multiple members
US2115369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d stops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CN102245047B (zh) 带插接-分开件的拉链
CN213405092U (zh) 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
US8813318B2 (en) Slide fastener
US20180092442A1 (en) Sealing for Open-End Slide Fasteners
WO2011145183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ファスナー被着製品
US2221411A (en) Separable fastener
CA1161235A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e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396513B (zh) Metal single-sided chain teeth and left and right double-open zipper
JP3214476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5377070B (zh) 拉头构造体
US3239904A (en) Flexible fastener and slider
CN114641219B (zh) 拉链
WO2023167291A1 (ja) レール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重ファスナー
CN110623377A (zh) 拉链用的下止及拉链
CN209788676U (zh) 拉链
KR20170003658U (ko) 더블슬라이더를 갖는 분리형 지퍼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346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346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