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4170A - 密闭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4170A
CN102374170A CN2011101812506A CN201110181250A CN102374170A CN 102374170 A CN102374170 A CN 102374170A CN 2011101812506 A CN2011101812506 A CN 2011101812506A CN 201110181250 A CN201110181250 A CN 201110181250A CN 102374170 A CN102374170 A CN 102374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pipe
refrigerant gas
suction pipe
typ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12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4170B (zh
Inventor
作田淳
二上义幸
河野博之
鶸田晃
森本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50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675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50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675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50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675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750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203674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4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4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4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41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其在密闭容器(1)内具备压缩机构部(2),具有从密闭容器(1)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吸接管(16),通过压缩机构部(2)形成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15),形成有将制冷剂气体从吸接管(16)供给至压缩室(15)的吸入路径(70),吸入路径(70)包括:一端固定在吸接管(16),另一端面对压缩室(15)的吸入管(71);和配置在吸入管(71)的内部的吸入内管(72),在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4),使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而供给至压缩室(15),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滞留在间隙(74),将吸入管(71)通过密封部件(75)支承在压缩机构部(2),能够抑制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确保吸入路径(70)的密封性,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Description

密闭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空调装置、冰箱等的冷却装置以及加热泵式的供热水装置中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冷却装置等中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一般在密闭容器内具备压缩机构部和电动机部,实现将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构部压缩,送入制冷循环的作用。在压缩机构部形成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室,在压缩室设有供给制冷剂的吸入路径。被压缩而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制冷剂气体,被从压缩机构部喷出至密闭容器内,从设置于密闭容器的喷出管向制冷循环送入。
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为低温状态,但在经过吸入路径被送向压缩室的过程中受热。因此实际上在制冷剂气体被封入压缩室的时刻,制冷剂气体膨胀,引起制冷剂循环量的降低。作为这种情况的对策,有在吸入路径配备双管部件、抑制向制冷剂气体的热传导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9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制冷剂气体经由通过吸入管91的内部的吸入路径90被导向压缩室92。在吸入管91的外周具备外侧管93。在吸入管91与外侧管93之间形成有隔绝周围热量的隔热层94。
通过以上的结构,抑制了周围的热量传导至在吸入管9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情况。
此外,外侧管93的一端,压入至构成压缩室92的一个部件95而被固定。另外外侧管93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吸接(吸取连接)管9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9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从一个部件95向外侧管93的热传导较大,即使隔着隔热层94,热也容易传导至在吸入管91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其结果是,制冷剂气体膨胀,引起制冷剂循环量的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将外侧管93压入一个部件95而固定,因此由于反复的运转/停止操作引起的压缩机的温度变化,在外侧管93与一个部件95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外侧管93和一个部件95的密封性下降,在密闭容器内,存在于外侧管93的外部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压缩室92,因此导致制冷剂循环量的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吸入管91的流路截面积相对于吸接管96较小,因此发生压力损失。另外,在吸入管91与吸接管96连接的情况下,制冷剂不被导向隔热层94,因此隔热效果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与制冷循环连接的吸接管96的形状没有任何公开,一般而言在将压缩机与制冷循环连接时,尽可能地将制冷循环部件配置得紧密,因此在吸接管96形成弯曲部,改变流动的方向直至将制冷剂气体导向密闭容器。在吸接管96形成弯曲部的情况下,制冷剂气体通过弯曲部时离心力发生作用,在吸接管96的下游侧,在偏离吸接管96的轴心的位置达到最大速度,速度分布不均匀。对于这样的速度分布的制冷剂气体,即使将吸入管91与吸接管96配置为同轴,压力损失也将增大,不能够高效率地将制冷剂气体供给至压缩室92。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对吸接管96进行定位,因此需要对吸接管96进行阶梯加工。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吸入管91以悬臂状态固定,因此发生强度不足导致的弯曲。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确保吸入路径的密封性,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在密闭容器内具备压缩机构部,在密闭容器具有从密闭容器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吸接管,通过压缩机构部形成有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形成有将制冷剂气体从吸接管供给至压缩室的吸入路径,该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吸入路径包括:一端固定在吸接管,另一端面对压缩室的吸入管;和配置在吸入管的内部的吸入内管,在吸入内管的外周面与吸入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内管的内部而供给至压缩室,使一部分制冷剂气体滞留在间隙,将吸入管通过密封部件支承在压缩机构部。通过该构成,能减少对流经吸入路径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另外能够长期确保对于温度变化的密封性,因此能够防止密闭容器内的高温制冷剂气体流入至压缩室。根据以上的情况,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当使吸入管构成为包括:比密封部件更位于压缩室一侧、外周面与滞留在间隙的低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气体流出侧吸入管;和比密封部件更位于密闭容器一侧,外周面与存在于密闭容器内的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气体流入侧吸入管时,使气体流出侧吸入管的外周表面积比气体流入侧吸入管的外周表面积大,相对于密封部件配置吸入管。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吸入管与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面积,抑制吸入管的加热,能够防止向存在于吸入管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热传导。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将吸入内管的压缩室一侧的端面配置于比密封部件更位于压缩室一侧。通过该构成,能够有效防止制冷剂气体的加热。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中,将吸入内管的反压缩室一侧的端面配置在比密闭容器更位于外侧。通过该构成,能够使由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加热的吸入管的影响减小,能够有效地防止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在吸接管设置弯曲部,使比弯曲部更位于下游的吸接管与吸入管的轴心一致,使吸入管与吸入内管的轴心错开。通过该构成,能够通过在吸接管设置弯曲部而使包含压缩机的制冷循环紧凑地实现。另外,能够通过使吸入管与吸入内管的轴心错开而抑制在吸入路径发生的压力损失,能够高效地向压缩室供给制冷剂气体,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在吸入内管的外周面与吸入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使吸接管的弯曲部的曲率中心侧的间隙比曲率中心的相反侧的间隙大。通过这种构成,在吸接管的下游一侧端部由于离心力的影响,在弯曲部的曲率中心的相反一侧速度达到最大,因此能够通过使吸入内管的轴移动至最大速度的方向,来抑制压力损失,能够提高容积效率。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使弯曲部为90度。通过该构成,抑制弯曲部的管路压力损失,能够在实现高压缩机性能的同时,不在压缩机周围形成无用的空间,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制冷循环部件。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将间隙的一端封闭。通过该构成,能够封闭间隙的一端而使制冷剂滞留,由此能够提高隔热效果,实现高容积效率。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使吸入内管的内径比吸接管的内径大。通过该构成,能在不使流路截面积缩小的情况下,减少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抑制吸入加热所引起的容积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使吸入内管的反压缩机一侧端面与吸接管的下游一侧端部抵接。通过该构成,通过吸入内管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对吸接管进行定位,因此不必对吸入管和吸接管进行阶梯、扩管加工。另外吸接管与连接于吸入室的吸入管连接,所以能够确保强度。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在吸入内管的一端形成扩管部,扩管部的端面形成反压缩机一侧的端面。通过该构成,吸入内管的反压缩机一侧的端面的管径被扩大,因此能够通过压入吸入管而容易地固定吸入内管。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中,使吸入内管的壁厚比吸入管和吸接管的壁厚薄。通过该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入内管的扩管加工。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使用定涡盘和动涡盘构成压缩机构部,通过密封部件将吸入管支承在定涡盘。通过该构成,能够提供密封性优秀,容积效率高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十三方面中,使制冷剂气体为高压制冷剂。对于高压制冷剂,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差较大,因此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路径时容易被加热。因此本发明的构成的效果能够显著表现,能够提供实现高效率的密闭型压缩机。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密闭型压缩机能够减低流经吸入路径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另外能够针对长期的温度变化确保密封性,因此能够防止密闭容器内的高温制冷剂气体流入压缩室。通过以上的情况,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构部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1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密闭容器
2压缩机构部
15压缩室
16吸接管
16r弯曲部
70吸入路径
71吸入管
71a气体流出侧吸入管
71b气体流入侧吸入管
72吸入内管
74间隙
75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纵截面图。在此以涡旋式密闭型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在密闭容器1的内部具备压缩机构部2和电动机部3。主轴承部件11通过焊接、热压配合等固定在密闭容器1内,对旋转轴4进行轴支承。在该主轴承部件11通过螺栓固定有定涡盘12。与定涡盘12啮合的动涡盘13被主轴承部件11和定涡盘12层夹。定涡盘12和动涡盘13构成涡旋式压缩机构部2。在动涡盘13和主轴承部件11之间,设有欧氏环(Oldham’s ring,欧氏联轴器)等构成的自转限制机构14。自转限制机构14防止动涡盘13的自转,引导动涡盘13进行圆形轨道运动。动涡盘13在设置于旋转轴4的上端的偏心轴部4a被偏心驱动。通过该偏心驱动,定涡盘12与动涡盘13之间形成的压缩室15从外周向中央部移动,使容积缩小,进行压缩。
在密闭容器1,吸接管16和喷出管28通过焊接而固定。吸接管16和喷出管28连通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与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连接。吸接管16从密闭容器1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喷出管28将制冷剂气体导出至密闭容器1的外部。
制冷剂气体从吸接管16经过吸入路径70被吸入至压缩室15。在压缩室15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从形成于定涡盘12的中央部的喷出口18喷出至密闭容器1内。簧片阀(reed valve)19在制冷剂从喷出口18喷出时被推开。
旋转轴4的下端设有泵25。泵25的吸入口配置在密闭容器1的底部设有的储油部20内。泵25由旋转轴4驱动。因此,能够与压力条件、旋转速度无关地,可靠地将位于储油部20的油6吸出,滑动部不发生油用尽的情况。由泵25吸出的油6,通过形成于旋转轴4内的油供给孔26被供给至压缩机构部2。此外,如果在以泵25将油6吸出前,或者在吸出之后,用油过滤器将油6内的异物除去,则能够防止异物混入压缩机构部2,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被导向压缩机构部2的油6的压力,与从喷出口18喷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喷出压力大致相等,也成为对动涡盘13的背压源。由此,动涡盘13不会从定涡盘12离开或与定涡盘12接触,而是稳定地动作。进而油6的一部分因供给压、自重而以逃脱的方式进入偏心轴部4a与动涡盘13的嵌合部,和旋转轴4与主轴承部件11之间的轴承部5,进行润滑之后落下,返回储油部20。
在动涡盘13形成有路径51,路径51的一端在高压区域30开口,路径51的另一端在背压室29开口。自转限制机构14配置在背压室29。
于是,供给至高压区域30的油6的一部分,通过路径51进入至背压室29。进入至背压室29的油6,润滑推力滑动部和自转限制机构14的滑动部,在背压室29对动涡盘13给予背压。
接着说明制冷剂气体的压缩动作。
图2是在将动涡盘与定涡盘啮合的状态下的压缩机构部的横截面图,表示按照从(I)到(IV)的顺序使位相偏转90度的状态。
使动涡盘13的涡卷外壁与定涡盘12的涡卷内壁围成的压缩室为第一压缩室15a,使动涡盘13的涡卷内壁与定涡盘12的涡卷外壁围成的压缩室为第二压缩室15b。图2(I)是第一压缩室15a将制冷剂气体封入的瞬间的状态,使该压缩室为15a-1。此后,第一压缩室15a以(II)的15a-2、(III)的15a-3、(IV)的15a-4、(I)的15a-5、(II)的15a-6、(III)的15a-7的方式移动。于是,在(IV)的15a-8,制冷剂气体经由形成于定涡盘12的中心部的喷出口18喷出至密闭容器1内。
压缩室15内的制冷剂气体随着压缩的进行而成为高温高压状态。从喷出口18推开簧片阀19而喷出的制冷剂气体,被导向与定涡盘12的涡卷面相反的面。即,定涡盘12与高温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接触,因此运转中的定涡盘12升温至与制冷剂气体的喷出温度接近的温度。
另一方面,从吸接管16导入至密闭容器1的制冷剂气体为低温低压状态,但在经过吸入路径70时被外部加热而膨胀。这样,制冷剂气体在被封入压缩室15的过程中发生加热、膨胀时,导致制冷剂循环量降低、容积效率降低、压缩机效率的降低。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吸入路径70由配置在吸入管71和配置在吸入管71的内周部的吸入内管72构成。
图3为图1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吸入管71的一端连接至吸接管16,吸入管71的另一端不固定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在涡旋方式的情况下为定涡盘12)而面对压缩室15。另外,吸入管71由环状的密封部件75支承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在吸入内管72的一端形成有突出至外方向凸缘73,吸入内管72通过该凸缘73固定于吸入管71的内周面。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4。制冷剂气体因凸缘73而不通过间隙74,滞留于间隙7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73配置在压缩室15一侧。
在此,使比密封部件75更位于压缩室15一侧的、外周面与低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吸入管71为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另外,使比密封部件75更位于密闭容器1一侧的、外周面与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或高温的油6接触的吸入管71为气体流入侧吸入管71b。然后,使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的外周表面积比气体流入侧吸入管71b的外周表面积大,将吸入管71相对于密封部件75配置。
吸入管71以密封部件75为界,在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被低温的制冷剂气体所冷却,在气体流入侧吸入管71b被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所加热。于是,通过减小与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面积,能够抑制吸入管71的温度上升。即,能够抑制向存在于吸入管71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热传导,进一步提高容积效率。
通过上述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吸接管16导入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空间而被供给至压缩室15。
密闭容器1内充满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因此压缩机构部2的一个部件10(定涡盘12)成为高温状态。
所以,如同现有技术中的结构那样,将吸入管71压入定涡盘12而固定支承时,从定涡盘12至吸入管71以固体接触状态传热。其结果是,吸入管71全体为高温,促进了向吸入管71的内部的传热。
与此相对,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定涡盘12配置密封部件75,由该密封部件75支承吸入管71时,定涡盘12与吸入管71不直接接触。进而比密封部件75更位于压缩室15侧的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由于低温的制冷剂气体在吸入管71的外周部卷入,因此吸入管71的温度比压入固定支承的情况低。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那样压入固定的情况下,低温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管71的内部,另一方面定涡盘12为高温状态,所以向压入趋向缓和的方向发生形变,长期反复进行运转/停止操作时,在该压入部可能产生间隙。如果产生这样的间隙,存在于吸入管71的外部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压缩室15,引起循环量的降低。
与此相对,像本实施方式这样,配置密封部件75,就能够确保长期稳定的密封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吸入管71的内部配置吸入内管72,由此制冷剂滞留于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74,形成隔热层。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密封部件75导致的在吸入管71的外周面与定涡盘12之间的空间,和吸入管71与吸入内管72之间的间隙74,由此能够大幅抑制从定涡盘12向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接着,说明涡旋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特有的效果。
在涡旋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中,一般而言如图1所示那样,将压缩机构部2配置在密闭容器1内的上部,将电动机部3配置在密闭容器1内的下部。此外一个部件10相当于定涡盘12。在这样的结构中,压缩机构部2配置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气氛,因此经由吸入管71与定涡盘12的接触部(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为压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密封部件75),存在于吸入管71的外周部的制冷剂气体容易漏向压缩室15。因此在涡旋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中,密封部件75的密封性的效果表现得更加显著,能够提高容积效率。
(实施方式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图1和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在图3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缘73配置在吸接管16一侧,于是从吸接管16导入的制冷剂气体,因凸缘73而不流向间隙74,在通过吸入内管72内后被导向间隙74而滞留。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以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的外周表面积比气体流入侧吸入管71b的外周表面积大的方式配置吸入管71。
吸入管71以密封部件75为界,在气体流出侧吸入管71a被低温的制冷剂气体冷却,在气体流入侧吸入管71b被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加热。于是,减小与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接触的面积,由此能够抑制吸入管71的温度上升。即,能够抑制向存在于吸入管71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热传导,实现容积效率的提高。
通过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吸接管16导入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空间而被供给至压缩室15。
另外,使吸入内管72的压缩室一侧端面72out在比密封部件75更位于压缩室15一侧延出,优选配置为超过吸入管71的压缩室一侧端面71out。即,吸入内管72的压缩室一侧端面72out向压缩室15一侧延出,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
另外,将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72in配置在比密闭容器1位于更外侧。即,在整个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加热吸入内管71的区域中配置吸入内管72,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
(实施方式3)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图1和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在吸入管71的内部设置吸入内管72,在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74。该间隙74实现隔热层的作用,通过使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能够大幅减少外部的加热,能够抑制向压缩室15供给期间发生的制冷剂气体的膨胀。
本发明适用的密闭型压缩机,例如为构成空调用、供热水器用的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的设备。因此使用铜管作为吸接管16和喷出管28,吸接管16、喷出管28与其他的部件连结。例如,以空调用制冷循环为例时,在维持必要的制冷(或制热)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结构紧凑,这是从设置方面、成本方面考虑所期望的。作为结果,吸接管16、喷出管28设置弯曲部来与其他器件连结。
在此,在密闭容器1的半径方向具有吸接管16,在轴方向设置喷出管28的情况下进行说明。
作为具体的结构,在吸接管16形成弯曲部16r,使吸接管16的连接口16i与喷出管28为同方向。由此能够容易地与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连接,使结构紧凑。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弯曲部16r,在吸接管16的中途改变制冷剂气体的流动方向,制冷剂气体在通过弯曲部16r时离心力起作用。其结果是,制冷剂气体的速度分布与直管中的速度分布不同,因此即使将吸入内管72与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同轴地配置,也将导致压力损失增大,不能够高效率地将制冷剂气体供给至压缩室15。
在此,如图5所示,考虑在弯曲部16r的速度分布,将吸入内管72的轴心相对于吸入管71的轴心偏离而配置吸入内管72,将在吸入管71的内周面与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74设定为不均匀。于是,使比弯曲部16r更位于下游的吸接管16和吸入管71的轴心一致,但使吸入管71与吸入内管72的轴心偏离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制冷剂气体通过弯曲部16r后至流入吸入内管72之前发生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在最小限度内。即,能够高效率地将制冷剂气体供给至压缩室15,因此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并且,使吸入内管72的轴心相对于吸入管71的轴心偏离时,例如在嵌合于吸入管71的内周面部件形成从轴中心偏心的孔,在该孔安装吸入内管72。此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吸接管16的下部为弯曲部16r的情况下,使吸入内管72的轴心相对于吸入管71的轴心在下方偏离。即,弯曲部16r的外周侧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变快,因此使吸入内管72的轴心位于制冷剂气体的流速较快的一方。
在间隙74中,相对于吸接管16的弯曲部16r的曲率中心16c,使中心测定间隙74m较宽,相反侧的间隙74n较窄。通过该构成,在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由于离心力的影响,相对于弯曲部16r的曲率中心16c在轴中心的外侧速度达到最大。即,通过使吸入内管72的轴向最大速度的方向移动,能够将制冷剂气体高效率地向吸入内管72送入,所以在吸入内管72的入口发生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实现容积效率的提高。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使吸接管16的弯曲部16r为大致90度,抑制弯曲部16r的管路压力损失,在实现高的压缩机性能的同时,能够在压缩机的周围不产生无用的空间而配置构成制冷循环的部件,所以能够将制冷循环设计得更紧凑。
此外,通过使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的通路截面积与吸入内管72的通路截面积相等,能够抑制压力损失。
接着,说明涡旋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的特有的效果。
在涡旋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中,如图2所示,形成有第一压缩室15a和第二压缩室15b这两个压缩室。在吸入路径70为一处的情况下,不限于对称型的涡旋、非对称型的涡旋,将制冷剂气体供给至动涡盘13的外壁侧与内壁侧的至少一方。即,通过吸入路径70的制冷剂气体的流动不被阻止,被供给至第一压缩室15a和第二压缩室15b的至少一方。于是相对于具有弯曲部16r的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在最适当的位置配置吸入内管72,由此能够使包含压缩机的制冷循环结构紧凑,并且抑制制冷剂气体在吸入路径70发生的吸入加热和压力损失,进而能够将通过吸入路径70的制冷剂气体连续地向第一压缩室15a、第二压缩室15b送入,因此能够提供容积效率更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优选通过图3和图4所示的凸缘73将间隙74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中的一方封闭。即,制冷剂气体滞留于间隙74,由此能够大幅抑制对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
(实施方式4)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图1和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吸入管71的一端的外周设置有吸入外管76。吸入外管76固定于密闭容器1。吸入管71的一端固定在吸接管16的外周面与吸入外管76的内周面之间。吸入管71的另一端不固定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在涡旋方式的情况下为定涡盘12)而面对压缩室15。另外,吸入管71由环状的密封部件75支承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吸入内管72的一端,以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形成有扩管部72a,通过该扩管部72a,吸入内管72压入固定在吸入管71的内周面。扩管部72a的端面形成压缩室侧端面72out。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侧端面72in隔着间隙与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相对置。吸入内管72的内径构成为大于吸接管16的内径。
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4。制冷剂气体通过扩管部72a不流经间隙74而滞留在间隙74。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吸入内管72的扩管部72a配置于压缩室15一侧。
针对以上这样构成的密闭型压缩机,在下面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接管16到达吸入管71。到达吸入管71的制冷剂气体的大部分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被导向压缩室15。到达吸入管71的剩余的制冷剂气体被导向间隙74而滞留。
由于吸入内管72的内径比吸接管16的内径大,因此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损失少。另外,通过滞留在间隙74的制冷剂气体,能够抑制从吸入管71的外周向吸入内管72的热传导,能减少吸入加热,提高容积效率。
另外,通过使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侧端面72in比密闭容器1更位于外侧,间隙74被形成在比密闭容器1更位于外侧。于是,在吸入内管72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不会暴露于密闭容器1内的高温的制冷剂气体,所以能够减少吸入加热,提高容积效率。
(实施方式5)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图1和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吸入管71的一端的外周设置有吸入外管76。吸入外管76固定于密闭容器1。吸入管71的一端固定在吸接管16的外周面与吸入外管76的内周面之间。吸入管71的另一端固定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在涡旋方式的情况下为定涡盘12),面对压缩室15。吸入内管72的一端,以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形成有扩管部72a,通过该扩管部72a,吸入内管72压入固定在吸入管71的内周面。扩管部72a的端面形成压缩室侧端面72out。在吸接管16的端部,形成有被扩管的扩管部16a。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抵接。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侧端面72in配置在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内。吸入内管72的内径比吸接管16的内径大。
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4。制冷剂气体因扩管部72a而不通过间隙74,滞留在间隙7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内管72的扩管部72a配置在压缩室15一侧。
针对以上这样构成的密闭型压缩机,在下面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接管16,到达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到达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的制冷剂气体的大部分,通过配置在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的内部的吸入内管72的内部,被导向压缩室15。到达吸接管16的扩管部16a的剩余的制冷剂气体被导向间隙74而滞留。
吸入内管72的内径比吸接管16的内径大,因此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损失较少。另外,通过滞留在间隙74的制冷剂气体,能够抑制从吸入管71的外周向吸入内管72的热传导,能够减少吸入加热,提高容积效率。
此外,在实施方式5和实施方式6中,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使吸入管71的一端与吸入外管76的端部位于大致相同位置,能够将吸入管71与吸入外管76同时硬钎焊在吸接管16而固定,因此能够使制造工艺变得容易。
另外,在实施方式5和实施方式6中,如图6和图7所示,将吸入内管72的压缩室一侧端面72out的管径扩大,压入固定在吸入管71。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吸入管71与吸入内管72固定。另外,被导向间隙74的制冷剂气体滞留在间隙74内,不流入至压缩室15,因此能够抑制对在吸入内管72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加热。
(实施方式6)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的主要部位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的结构与图1和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吸入管71的一端的外周设置吸入外管76。吸入外管76固定于密闭容器1。吸入管71的一端固定在吸接管16的外周面与吸入外管76的内周面之间。吸入管71的另一端不固定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在涡旋方式的情况下为定涡盘12)而面对压缩室15。另外,吸入管71通过环状的密封部件75支承在构成压缩室15的一个部件10。吸入内管72的另一端以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形成有扩管部72a,通过该扩管部72a,吸入内管72压入固定于吸入管71的内周面。扩管部72a的端面形成反压缩室一侧端面72in。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72in与吸接管16的下游侧端部16o抵接。吸入内管72的直径比吸接管16的内径大。
吸入内管72的外周面与吸入管7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4。制冷剂气体因扩管部72a而无法通过间隙74,于是滞留于间隙7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吸入内管72的扩管部72a配置在压缩室15的相反侧。
在此,由于将吸接管16定位在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侧端面72in,所以吸入管71与吸接管16的定位变得容易,不再需要吸接管16的阶梯加工、扩管加工等,因此能够使形状简单化,实现部件的低成本化。
另外,吸接管16连接的吸入管71固定在吸入外管76,因此也不再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
接着,针对以上这样组装、构成的密闭型压缩机,在下面对其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从制冷循环返回的制冷剂气体,从吸接管16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到达压缩室15。到达压缩室15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被导向间隙74而滞留。
通过吸入内管72的内部的制冷剂气体,能够因滞留在间隙74内的制冷剂气体而使从吸入管71的外周向吸入内管72的热传导得到抑制,能够减少吸入加热,提高容积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72in的管径被扩大,压入固定在吸入管71,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入管71与吸入内管72的固定。
另外,通过使吸入内管72的壁厚比吸入管71、吸接管16的壁厚薄,能够容易地扩大管径。
另外,通过使吸入内管72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72in位于密闭容器1的外侧,间隙74形成在密闭容器1的外侧。于是,在吸入内管72内流动的制冷剂气体不暴露于密闭容器1内的高温的制冷气体,因此能减少吸入加热,提高容积效率。
另外,通过使吸入管71的压缩室侧端面与吸入内管72的压缩室侧端面72out位于大致同一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入内管72的定位。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以涡旋式密闭型压缩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在旋转式的密闭型压缩机、往复式(reciprocating)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他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中,也能够得到同等的效果。
另外在使用作为高压制冷剂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气体的情况下,特别是由于制冷剂气体的温度差较大,制冷剂气体在通过吸入路径70时容易被加热。因此本发明的结构的效果表现得显著,能够提供实现高效率的密闭型压缩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密闭型压缩机,能够在抑制制冷剂气体的吸入加热的同时,确保密封性,能够提供容积效率高的密闭型压缩机。进而,作为产品的房间空调等的空调机、热泵式供热水器,能够生产更节能更环保的令人舒适的制品。

Claims (14)

1.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其在密闭容器内具备压缩机构部,在所述密闭容器具有从所述密闭容器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吸接管,通过所述压缩机构部形成对所述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室,形成有将所述制冷剂气体从所述吸接管供给至所述压缩室的吸入路径,该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路径包括:一端固定在所述吸接管,另一端面对所述压缩室的吸入管;和配置在所述吸入管的内部的吸入内管,
在所述吸入内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吸入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使所述制冷剂气体通过所述吸入内管的内部而供给至所述压缩室,
使一部分所述制冷剂气体滞留在所述间隙,
将所述吸入管通过密封部件支承在所述压缩机构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吸入管包括:
比所述密封部件更位于所述压缩室一侧,外周面与滞留在所述间隙的低温的所述制冷剂气体接触的气体流出侧吸入管;和
比所述密封部件更位于所述密闭容器一侧,外周面与存在于所述密闭容器内的高温的所述制冷剂气体接触的气体流入侧吸入管时,
使所述气体流出侧吸入管的外周表面积比所述气体流入侧吸入管的外周表面积大,相对于所述密封部件配置所述吸入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吸入内管的压缩室一侧端面配置于比所述密封部件更位于所述压缩室一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吸入内管的反压缩室一侧端面配置在比所述密闭容器更靠外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接管设置弯曲部,
使比所述弯曲部更位于下游的所述吸接管与所述吸入管的轴心一致,使所述吸入管与所述吸入内管的轴心错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内管的外周面与所述吸入管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使所述吸接管的所述弯曲部的曲率中心侧的所述间隙比曲率中心的相反侧的所述间隙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弯曲部为90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间隙的一端封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入内管的内径比所述吸接管的内径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入内管的反压缩机一侧端面与所述吸接管的下游侧端部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入内管的一端形成扩管部,所述扩管部的端面形成所述反压缩机一侧端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入内管的壁厚比所述吸入管和所述吸接管的壁厚薄。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构部是使用定涡盘和动涡盘而构成的涡旋式压缩机构部,
通过所述密封部件将所述吸入管支承在所述定涡盘。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气体为高压制冷剂。
CN201110181250.6A 2010-08-04 2011-06-23 密闭型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4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5009A JP2012036752A (ja) 2010-08-04 2010-08-04 密閉型圧縮機
JP2010-175006 2010-08-04
JP2010-175007 2010-08-04
JP2010175008A JP2012036751A (ja) 2010-08-04 2010-08-04 圧縮機
JP2010175007A JP2012036750A (ja) 2010-08-04 2010-08-04 圧縮機
JP2010-175008 2010-08-04
JP2010175006A JP2012036749A (ja) 2010-08-04 2010-08-04 密閉型圧縮機
JP2010-175009 2010-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4170A true CN102374170A (zh) 2012-03-14
CN102374170B CN102374170B (zh) 2016-08-03

Family

ID=4579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125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74170B (zh) 2010-08-04 2011-06-23 密闭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7417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9705A (zh) * 2015-09-11 2015-11-25 山东科灵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静涡盘及涡旋膨胀机及发电机组
CN107429693A (zh) * 2015-03-20 2017-12-01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15446311A (zh) * 2022-09-19 2022-12-09 株洲坤锐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一种硬质合金生产用真空脱脂烧结炉
CN116348675A (zh) * 2020-10-30 2023-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式压缩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2676A (ja) * 2005-06-07 2006-1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
JP2008169816A (ja) * 2007-01-15 2008-07-24 Denso Corp 圧縮機
CN101235812A (zh) * 2007-01-29 2008-08-06 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型压缩机吸气管连接机构
AU2008294163A1 (en) * 2007-09-06 2009-03-12 Sanden Holdings Corporation Scroll type fluid machine
JP2010043627A (ja) * 2008-08-18 2010-02-25 Denso Corp 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42676A (ja) * 2005-06-07 2006-12-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
JP2008169816A (ja) * 2007-01-15 2008-07-24 Denso Corp 圧縮機
CN101235812A (zh) * 2007-01-29 2008-08-06 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型压缩机吸气管连接机构
AU2008294163A1 (en) * 2007-09-06 2009-03-12 Sanden Holdings Corporation Scroll type fluid machine
JP2010043627A (ja) * 2008-08-18 2010-02-25 Denso Corp 圧縮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9693A (zh) * 2015-03-20 2017-12-01 三菱重工汽车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05089705A (zh) * 2015-09-11 2015-11-25 山东科灵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静涡盘及涡旋膨胀机及发电机组
CN116348675A (zh) * 2020-10-30 2023-06-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式压缩机
CN115446311A (zh) * 2022-09-19 2022-12-09 株洲坤锐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一种硬质合金生产用真空脱脂烧结炉
CN115446311B (zh) * 2022-09-19 2023-07-25 株洲坤锐硬质合金有限公司 一种硬质合金生产用真空脱脂烧结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4170B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43958B1 (e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718295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3189652B (zh) 螺杆压缩机
JP4173869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の過熱防止装置
EP2673507B1 (en) Gaseous fluid compression device
CN101583777B (zh) 膨胀机一体型压缩机
WO2005026499A1 (ja) ロータリ式膨張機及び流体機械
CN102374170A (zh) 密闭型压缩机
US20160177954A1 (en) Multi-stag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11248604B2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3925394A (zh) 一种脉管制冷机
CN103244413A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5143676A (zh) 多气缸旋转压缩机及具有该多气缸旋转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装置
JP2016079885A (ja) 圧縮機
JP496397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設備機器
CN108050060B (zh) 一种涡旋压缩机
CN201818498U (zh) 涡旋压缩机
JPH02227583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3221485A (ja) 圧縮機
CN110836183A (zh) 压缩机及其压缩机构
JP2013238191A (ja) 圧縮機
KR101587165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이를 적용한 냉동기기
RU2798894C1 (ru) Компрессорный элемент с улучшенным масляным инжектором
CN114962260B (zh) 一种压缩机和压缩机空调系统
JP2003097479A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