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2264A -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2264A
CN102362264A CN2010800134561A CN201080013456A CN102362264A CN 102362264 A CN102362264 A CN 102362264A CN 2010800134561 A CN2010800134561 A CN 2010800134561A CN 201080013456 A CN201080013456 A CN 201080013456A CN 102362264 A CN102362264 A CN 102362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l
automatically
reply
function
rep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34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永康夫
太田学
村田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362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2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using automatic reactions or user delegation, e.g. automatic replies or chatbot-generated messa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7Computer-aid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ailing [e-mai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8Message adap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的收发。通信终端(1)具有:通信部(10),其接收来自发送方的邮件;头标记确认部(18),其确认在接收邮件中是否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其针对接收邮件确认自动回复次数;自动回复判定部(20),其根据自动回复标记的有无以及自动回复次数,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以及邮件发送部(23),其在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向发送方发送自动回复邮件,每次执行自动回复功能时,变更自动回复次数,当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便携终端中的邮件收发的通讯盛行,与语音通话同样,要求邮件接收者迅速回复的情况增加。因此,公知有具有如下功能的便携电话等通信终端:在接收者无法迅速回复接收邮件的情况下等,能够根据邮件的接收进行自动回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在认为处于无法对接收到的邮件进行回复的状态时,用户对通信终端进行规定的模式设定,由此,能够自动地对接收到的邮件回复规定内容的邮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6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的具有邮件自动回复功能的通信终端中,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两个终端均执行邮件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在两个终端之间循环进行自动回复邮件的收发,具有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抑制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的收发,能够防止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通信终端具有能够设定为根据邮件接收而回复规定的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终端具有:接收单元,其接收来自发送方的邮件;标记确认单元,其确认在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是否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该自动回复标记表示该邮件是通过发送方的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回复次数确认单元,其针对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确认自动回复次数,该自动回复次数反映了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判定单元,其根据标记确认单元所确认的自动回复标记的有无以及回复次数确认单元所确认的自动回复次数,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其在判定单元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向发送方发送自动回复邮件,每次执行自动回复功能时,变更自动回复次数,当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判定单元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同样,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邮件回复方法用于具有能够设定为根据邮件接收而回复规定的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该邮件回复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接收步骤,接收来自发送方的邮件;标记确认步骤,确认在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邮件中是否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该自动回复标记表示该邮件是通过发送方的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回复次数确认步骤,针对在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邮件,确认自动回复次数,该自动回复次数反映了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判定步骤,根据在标记确认步骤中确认的自动回复标记的有无以及在回复次数确认步骤中确认的自动回复次数,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发送步骤,当在判定步骤中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向发送方发送自动回复邮件;以及变更步骤,在执行了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变更自动回复次数,当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在判定步骤中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根据这种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当在从发送方接收到的邮件中附加了表示是通过发送方的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标记并且针对该接收邮件反映了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的情况下,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不发送自动回复邮件。因此,即使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两个通信终端均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当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规定次数的自动回复邮件的收发时,此后关于该邮件也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其结果,抑制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的收发,能够防止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
并且,优选本发明的通信终端具有历史保持单元,该历史保持单元将分别对一个邮件和针对该邮件的回复邮件附加的共同的邮件识别符、与附加了该邮件识别符的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关联起来进行保持,回复次数确认单元根据附加在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的邮件识别符,从历史保持单元中取得自动回复次数。由此,能够高精度地确认与接收邮件有关的自动回复次数。
并且,优选本发明的通信终端具有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该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确认在历史保持单元中是否保持有附加在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的邮件识别符,当在历史保持单元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识别符、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判定单元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收发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抑制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的收发,能够防止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2是通信终端的硬件框图。
图3是示出日程保持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邮件正文存储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通信终端执行的邮件回复方法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收发邮件时对邮件赋予的邮件头ID和自动回复标记的图。
图8是示出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收发邮件时两个终端的与自动回复次数对应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1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通信终端1能够经由网络2与其他装置收发邮件,例如由便携电话等装置构成。并且,通信终端1具有如下的“自动回复功能”:在通过用户的设定、或者通过终端自身的状态判定而识别到处于在从发送方接收到邮件时无法迅速进行回复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设定为针对接收邮件向发送方自动回复规定的自动回复邮件。
通信终端1具有:通信部(接收单元)10、状态判定部11、终端状态保持部12、日程保持部13、位置信息取得部14、移动状态判定部15、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历史保持单元)16、邮件头ID解析部(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17、头标记确认部(标记确认单元)18、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回复次数确认单元)19、自动回复判定部(判定单元)20、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邮件正文存储部22以及邮件发送部23(发送单元)。
并且,图2是通信终端1的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通信终端1在物理上构成为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包含CPU 101、作为主存储装置的RAM 102和ROM 103、作为用于经由无线通信网进行数据收发的器件的通信模块104、硬盘和闪存等辅助存储装置105、作为输入器件的键盘等输入装置106、显示器等输出装置107等。通过在图2所示的CPU 101、RAM 1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计算机软件,根据CPU 101的控制使通信模块104、输入装置106、输出装置107动作,并进行RAM 102或辅助存储装置105中的数据的读出和写入,由此实现图1所示的各功能。下面,使用图1说明通信终端1的各功能要素。
通信部10是经由网络2接收从发送方的装置发送的邮件的部分。通信部10接收到邮件后,向状态判定部11通知该情况。
状态判定部11从通信部10接受表示接收到邮件的通知后,从终端状态保持部12、日程保持部13、位置信息取得部14和移动状态判定部15等中取得表示通信终端1的用户状态的信息。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是用于判断该通信终端1的用户能否针对接收到的邮件进行回复的信息。状态判定部11根据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判定能否针对接收到的邮件进行邮件回复,向邮件头ID解析部17送出判定结果和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能否回复邮件的判定在后面详细叙述。
终端状态保持部12是保持通信终端1的状态的部分。状态判定部11取得在终端状态保持部12中保持的通信终端1的状态,用作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终端状态保持部12例如保持应用程序的起动状态、通话状态、或者能够通过用户操作而切换的是否执行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的设定(自动回复功能设定接通/断开)等,作为通信终端1的状态。另外,关于自动回复功能设定,例如在用户搭乘电车时等即使接收邮件也明显无法迅速回复而用户自身期望自动回复邮件的情况下,通过用户操作将自动回复功能切换为接通,从而能够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并且,在用户从电车上下来时等用户能够迅速进行回复而不期望自动回复的情况下,通过用户操作将自动回复功能切换为断开,从而不能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状态判定部11根据从终端状态保持部12取得的信息,在判定为在通信终端1中处于应用程序起动中、处于通话中、或者设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自动回复功能接通)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邮件生成或邮件回复用的操作,所以判定为无法回复邮件。另外,即使在通信终端1中通过用户操作而设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自动回复功能设定断开)的情况下,在处于应用程序起动中或通话中的情况下、或者根据来自日程保持部13、位置信息取得部14、移动状态判定部15的信息而判定为无法回复邮件的情况下,状态判定部11也可以使通信终端1自身独立地判定了本机状态的结果优先,判定为无法回复邮件,而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日程保持部13是保持通信终端1的用户的日程信息的部分。状态判定部11取得在日程保持部13中保持的日程信息,用作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图3是示出日程保持部13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3所示,分别对应地存储有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和预定,作为日程信息。在日程保持部13中存储的日程信息例如由用户预先登记。
状态判定部11在接收到邮件时参照日程保持部13,在接收到邮件的时刻登记了一些日程信息的情况下,判定为无法回复邮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日程保持部13构成在通信终端1内,但是也可以构成在能够经由网络2进行通信的其他装置内。
位置信息取得部14是取得与通信终端1的所在位置有关的位置信息的部分,例如由GPS装置构成。该情况下,位置信息作为纬度和经度的信息而取得。并且,位置信息取得部14还具有地图信息,根据纬度和经度的信息,能够取得通信终端1位于哪个设施内这样的信息。状态判定部11取得与通信终端1所在的设施有关的信息,用作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另外,位置信息取得部14也可以取得通信终端1所属的基站的信息作为位置信息。
状态判定部11例如对应地存储设施名称和在该设施内能否使用终端的属性信息,根据从位置信息取得部14取得的与设施有关的信息,提取在该设施内能否使用终端的属性信息。在该设施内禁止使用终端的情况下,状态判定部11判定为无法回复邮件。
移动状态判定部15是判定通信终端1的移动速度或加速度这样的移动状态的部分,例如由加速度传感器或地磁传感器这样的装置构成。状态判定部11取得由移动状态判定部15判定的与移动状态有关的信息,用作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
状态判定部11根据从移动状态判定部15取得的与移动状态有关的信息,例如在判定为通信终端1正在以规定速度以上的速度移动的情况下,通信终端1的用户处于移动中,所以判断为无法回复邮件。
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是保持过去接收到的邮件的历史的数据库。图4是示出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4所示,具体而言,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将分别对任意一个邮件和针对该邮件的回复邮件附加的共同的“邮件头ID(邮件识别符)”、与针对附加了该邮件识别符的邮件表示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的“自动回复次数”关联起来,保持为一个记录。这里,“邮件头ID”是用于掌握是否通过答复而生成该邮件的唯一的识别编号,通过参照该ID,能够判断是否在过去答复过相同邮件并进行了交换。
并且,“自动回复次数”按照每个通信终端,预先单独设定了规定次数,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规定次数被设定为“3次”。然后,在针对附加有相关联的邮件头ID的接收邮件回复了自动回复邮件时,通过来自后述的自动回复判定部20的指令,该“自动回复次数”减去一次。在图4中,例如邮件头ID“1234”的自动回复次数为“1”。这表示针对附加有邮件头ID“1234”的接收邮件,此前回复了2次自动回复邮件,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为一次。
并且,邮件头ID“5678”的自动回复次数为“3”。这表示针对附加有邮件头ID“1234”的接收邮件,此前没有回复过自动回复邮件,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为3次。而且,邮件头ID“0123”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这表示针对附加有邮件头ID“0123”的接收邮件,此前回复了3次自动回复邮件,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为0次,即,无法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邮件头ID解析部17是如下的部分:对在接收邮件的邮件头中记述的“邮件头ID”进行解析,确认此前有无具有相同邮件头ID的邮件的接收历史。具体而言,邮件头ID解析部17确认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是否保持有对接收邮件的邮件头附加的邮件头ID。然后,邮件头ID解析部17向自动回复判定部20发送解析结果,并且,当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的情况下,向头标记确认部18和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发送用于进行各部处理的指令。
头标记确认部18是如下的部分:确认是否对接收邮件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该“自动回复标记”表示该邮件是通过发送方的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头标记确认部18向自动回复判定部20发送接收邮件内有无自动回复标记的判断结果。
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是针对接收邮件确认表示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的自动回复次数的部分。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根据对接收邮件附加的邮件头ID,从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取得与该邮件头ID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向自动回复判定部20发送该信息。
自动回复判定部20是根据从邮件头ID解析部17、头标记确认部18、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接收到的各信息来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在由邮件头ID解析部17确认到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由头标记确认部18确认到对接收邮件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由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确认到与接收邮件有关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的情况下,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这里,在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理由如下所述。首先,通过状态判定部11判定为处于通信终端1的用户无法迅速进行回复的状态。但是,根据上述条件,由于存在过去接收到附加有相同邮件头ID的邮件的历史,接收邮件是来自发送方的自动回复邮件,并且,针对该邮件头ID已经执行了规定次数的自动回复,所以能够判断为在与发送方的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自动回复邮件的收发。因此,为了抑制产生终端之间的邮件收发的循环,中止自动回复功能的执行。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1中,为了防止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此后,针对相同邮件头ID的邮件接收,仅进行接收动作,而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并且,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向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发送用于生成自动回复邮件的动作指令。进而,在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内使与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的数值减去1。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没有保持本次的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的情况下,设自动回复次数为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次),与该邮件头ID关联起来,新记录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
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是如下的部分:在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生成用于向接收到的邮件的发送方进行回复的规定内容的回复邮件。这里生成的回复邮件的邮件正文例如可以是“无法回复”这样的简单内容,但是,优选包含更加详细的信息。并且,如上所述,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对所生成的回复邮件附加表示该邮件是执行自动回复功能而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标记。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向邮件发送部23送出所生成的回复邮件。
邮件正文存储部22是对应地存储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和邮件正文的存储单元。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取得在邮件正文存储部22中与经由自动回复判定部20等从状态判定部11取得的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对应的邮件正文,生成回复邮件。图5是示出邮件正文存储部22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从状态判定部11取得的用户状态例如是“通话中”的情况下,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取得在邮件正文存储部22中与状态“通话中”对应的邮件正文“现在正在通话中”。
并且,在状态判定部11判定为在接收到邮件的时刻存在日程信息的登记、且状态判定部11从日程保持部13取得的日程信息的预定为“会议”的情况下,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取得在邮件正文存储部22中与状态“存在日程登记”对应的邮件正文“现在正在○○○中”,在邮件正文中的“○○○”中应用日程信息的预定即“会议”,生成“现在正在会议中”这样的邮件正文。并且,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能够经由状态判定部11或自动回复判定部20取得由位置信息取得部14取得的位置信息,将其附加在邮件正文中。
邮件发送部23经由通信部10向接收到的邮件的发送方回复从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取得的回复邮件。
接着,说明通信终端1针对接收到的邮件回复回复邮件的处理过程。图6是示出通信终端1执行的邮件回复方法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通信部10经由网络2接收从发送方的装置发送的邮件(S1:接收步骤),向状态判定部11通知已接收到邮件。接着,通过状态判定部11取得表示通信终端1的用户状态的信息,判定能否针对接收到的邮件进行邮件回复(S2)。这里,如上所述,从终端状态保持部12、日程保持部13、位置信息取得部14和移动状态判定部15等中取得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
在能够回复邮件的情况下,处理过程结束,在无法回复邮件的情况下,处理过程进入步骤S4(S3)。
接着,通过邮件头ID解析部17,核对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是否保持有在步骤S1中接收到的邮件的邮件头ID(S4)。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6,在没有保持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9(S5)。
在步骤S4中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的情况下,接着,通过头标记确认部18和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对接收邮件进行解析(S6:标记确认步骤、回复次数确认步骤)。具体而言,头标记确认部18确认是否对接收邮件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根据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从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取得与该邮件头ID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
根据步骤S6的解析结果,在接收邮件中具有自动回复标记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8,在没有自动回复标记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9(S7:判定步骤)。接着,在与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的情况下,处理过程结束,在还残留有自动回复次数(大于0)的情况下,转移到步骤S9(S8:判定步骤)。
这里,通过自动回复判定部20进行上述步骤S5、S7、S8的判断处理。在这些判定处理中转移到步骤S9的情况下,通过自动回复判定部20变更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的自动回复次数(S9:变更步骤)。在步骤S7、S8的判断处理中转移到步骤S9的情况下,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内使与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的数值减去1。并且,在步骤S5的判断处理中转移到步骤S9的情况下,由于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另外,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没有保持本次的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所以设自动回复次数为规定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次),与该邮件头ID关联起来,新记录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
接着,通过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生成用于向接收到的邮件的发送方进行回复的规定内容的回复邮件,向邮件发送部23送出所生成的回复邮件(S10)。参照邮件正文存储部22,根据从状态判定部11取得的表示用户状态的信息提取邮件正文,由此进行邮件的生成。
然后,通过邮件发送部23经由通信部10向接收到的邮件的发送方回复从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取得的回复邮件(S11:发送步骤)。这样,通信终端1中的邮件回复方法的处理结束。
接着,参照图7说明对邮件赋予邮件头ID和自动回复标记的赋予规则。图7是示出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收发邮件时对邮件赋予的邮件头ID和自动回复标记的图。如图7所示,首先,在通信终端A中生成邮件(S21),赋予邮件头ID“1234”并发送给通信终端B(S22)。
在通信终端B中,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进行回复处理(S23)。此时,对回复邮件赋予与来自通信终端A的接收邮件(S22的接收邮件)相同的邮件头ID“1234”。并且,由于手动进行回复处理,所以不对回复邮件赋予自动回复标记。向通信终端A回复所生成的回复邮件(S24)。
在通信终端A中,执行自动回复功能(S25)。此时,对回复邮件赋予与来自通信终端B的接收邮件(S24的接收邮件)相同的邮件头ID“1234”,并且赋予自动回复标记并回复给通信终端B(S26)。
然后,在通信终端B中,针对来自通信终端A的回复邮件,不直接进行回复,而新生成邮件(S27),发送给通信终端A(S28)。此时,对新生成的邮件赋予与此前的回复邮件不同的其他的邮件头ID“5678”。并且,由于不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生成的邮件,所以不赋予自动回复标记。
这样,针对对某一个邮件直接回复的邮件(例如利用邮件软件的答复功能等生成的邮件),与手动或自动进行其回复处理无关,赋予相同的“邮件头ID”。针对接收邮件,在不是直接进行回复而是新生成邮件并发送的情况下,赋予与接收邮件不同的邮件头ID。
并且,对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且自动进行回复处理而生成的自动回复邮件赋予“自动回复标记”。
接着,参照图8说明与自动回复次数对应的自动回复功能的动作。图8是示出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收发邮件时两个终端的与自动回复次数对应的动作的图。如图8所示,自动回复次数按照每个通信终端,单独设定了规定的默认值,在图8的例子中,通信终端A的默认值为“1”(自动回复可以往复1次)(S31),通信终端B的默认值为“3”(自动回复可以往复3次)(S32)。
首先,在通信终端A中生成邮件(S33),赋予邮件头ID“1234”并发送给通信终端B(S34)。在通信终端B中,根据来自终端A的接收邮件进行自动回复处理(S35),向通信终端A回复赋予了与接收邮件相同的邮件头ID“1234”的自动回复邮件(S36),并且将保持在通信终端B的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的与邮件头ID“1234”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从“3”减到“2”(S37)。
在通信终端A中,根据来自通信终端B的自动回复邮件进行自动回复处理(S38),向通信终端B回复赋予了与接收到的自动回复邮件相同的邮件头ID“1234”的自动回复邮件(S39),并且将保持在通信终端A的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的与邮件头ID“1234”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从“1”减到“0”(S40)。
在通信终端B中,根据来自通信终端A的自动回复邮件进行自动回复处理(S41),向通信终端A回复赋予了与接收到的自动回复邮件相同的邮件头ID“1234”的自动回复邮件(S42),并且将保持在通信终端B的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的与邮件头ID“1234”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从“2”减到“1”(S43)。
然后,在通信终端A中,要根据来自通信终端B的自动回复邮件进行自动回复处理,但是,此时保持在通信终端A的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的与邮件头ID“1234”相关联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无法针对赋予了该邮件头ID的邮件进行自动回复处理,所以不进行自动回复处理,而仅执行通常的接收处理(S44)。
即,在相互进行邮件收发的通信终端的双方具有自动回复功能、且设定了不同的值作为自动回复次数的规定值的情况下,自动回复处理的次数依赖于规定值较小的一方。例如,在图8的例子中,通信终端A允许往复进行1次自动回复处理,并且,通信终端B允许往复进行3次自动回复处理,从通信终端A发送邮件。虽然通信终端B能够往复进行3次自动回复处理,但是,在通信终端A中往复进行了1次自动回复处理后,不从终端A回复自动回复邮件,所以终端A、B之间的与邮件头ID“1234”有关的自动回复处理在该时刻停止。
另外,在图8的例子中,假设在步骤S44之后在通信终端A中手动进行回复处理的情况下,通信终端B还能够执行自动回复处理,并向通信终端A发送赋予了邮件头ID“1234”的自动回复邮件。但是,此后也无法从通信终端A执行与赋予了邮件头ID“1234”的邮件有关的自动回复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1以及邮件回复方法,在对从发送方接收到的邮件附加了表示是通过发送方的自动回复功能进行了回复的自动回复标记、且针对该接收邮件表示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的情况下,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不发送自动回复邮件。因此,即使在发送侧和接收侧的两个通信终端均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当在两个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规定次数的自动回复邮件的收发时,此后关于该邮件也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其结果,抑制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的收发,能够防止在网络中产生不必要的业务。
并且,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19根据对接收到的邮件附加的邮件头ID,从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取得自动回复次数。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认与接收邮件有关的自动回复次数。
并且,邮件头ID解析部17确认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是否保持有对接收到的邮件附加的邮件头ID,当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头ID、对接收邮件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为0时,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定在通信终端之间循环进行邮件收发的状态。
以上,举出优选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在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中的“自动回复次数”定义为“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而设为“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此前进行了自动回复的次数”。
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初始状态,“自动回复次数”设定了“能够自动回复的次数(例如3次或1次)”。在通过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与该自动回复次数相关联的邮件头ID的相关自动回复功能时,减去1次。然后,在自动回复次数达到0时,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即,该“自动回复次数”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当该值为0时,中止自动回复。
也可以取而代之地构成为,将“自动回复次数”的初始状态设定为0,在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时,在该值中加上1次,然后,在自动回复次数达到规定的“能够自动回复的次数(例如3次或1次)”时,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即,该“自动回复次数”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此前进行了自动回复的次数”,当该值达到规定次数时,中止自动回复。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自动回复判定部20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时,更新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的自动回复次数,但是,自动回复次数的更新定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自动回复邮件生成部21或邮件发送部23更新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16的自动回复次数。
标号说明
1:通信终端;10:通信部(接收单元);16:邮件接收历史保持部(历史保持单元);17:邮件头ID解析部(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18:头标记确认部(标记确认单元);19:自动回复次数确认部(回复次数确认单元);20:自动回复判定部(判定单元);23:邮件发送部(发送单元)。

Claims (4)

1.一种通信终端,该通信终端具有能够设定为根据邮件接收而回复规定的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其特征在于,该通信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来自发送方的邮件;
标记确认单元,其确认在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是否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该自动回复标记表示该邮件是通过所述发送方的所述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
回复次数确认单元,其针对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确认自动回复次数,该自动回复次数反映了通过所述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
判定单元,其根据所述标记确认单元所确认的自动回复标记的有无以及所述回复次数确认单元所确认的自动回复次数,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以及
发送单元,其在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向所述发送方发送所述自动回复邮件,
每次执行自动回复功能时,变更所述自动回复次数,
当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终端具有历史保持单元,该历史保持单元将分别对一个邮件和针对该邮件的回复邮件附加的共同的邮件识别符、与附加了该邮件识别符的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关联起来进行保持,
所述回复次数确认单元根据附加在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的邮件识别符,从所述历史保持单元中取得自动回复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终端具有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该邮件识别符确认单元确认在所述历史保持单元中是否保持有附加在所述接收单元所接收到的邮件中的所述邮件识别符,
当在历史保持单元中保持有接收邮件的邮件识别符、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4.一种通信终端中的邮件回复方法,该通信终端具有能够设定为根据邮件接收而回复规定的自动回复邮件的自动回复功能,该邮件回复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
接收步骤,接收来自发送方的邮件;
标记确认步骤,确认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邮件中是否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该自动回复标记表示该邮件是通过所述发送方的所述自动回复功能回复的自动回复邮件;
回复次数确认步骤,针对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的邮件,确认自动回复次数,该自动回复次数反映了通过所述自动回复功能当前能够回复的次数;
判定步骤,根据在所述标记确认步骤中确认的自动回复标记的有无以及在所述回复次数确认步骤中确认的自动回复次数,判定是否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发送步骤,当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执行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向所述发送方发送所述自动回复邮件;以及
变更步骤,在执行了自动回复功能的情况下,变更所述自动回复次数,
当在接收邮件中附加了自动回复标记并且接收邮件的自动回复次数达到了规定值时,在所述判定步骤中判定为不执行自动回复功能。
CN2010800134561A 2009-03-26 2010-01-04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Pending CN1023622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6371A JP4739438B2 (ja) 2009-03-26 2009-03-26 通信端末及びメール返信方法
JP2009-076371 2009-03-26
PCT/JP2010/050009 WO2010109925A1 (ja) 2009-03-26 2010-01-04 通信端末及びメール返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2264A true CN102362264A (zh) 2012-02-22

Family

ID=42780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34561A Pending CN102362264A (zh) 2009-03-26 2010-01-04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67071B2 (zh)
EP (1) EP2413247B1 (zh)
JP (1) JP4739438B2 (zh)
CN (1) CN102362264A (zh)
WO (1) WO201010992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3669A (zh) * 2012-08-20 2012-12-19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即时播放音频信息的方法和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5247818A (zh) * 2013-03-15 2016-01-13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对等设备运动通信
CN108243094A (zh) * 2017-12-26 2018-07-03 广东睿江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回复邮件的优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0940B2 (ja) * 2011-12-28 2016-08-17 キヤノンマーケティング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2028702B1 (ko) 2012-11-16 2019-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재의 상태에 따른 응답 메시지를 송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US10063506B2 (en) * 2013-04-17 2018-08-28 Cellco Partnership Preventing SMS message forwarding loops
US11516643B1 (en) * 2013-05-18 2022-11-29 Loralee Hajdu Connection specific selection of automated response messages
KR20180070659A (ko) * 2015-12-21 2018-06-26 구글 엘엘씨 메시징 애플리케이션들을 위한 자동적인 제안들 및 다른 콘텐츠
US10530723B2 (en) 2015-12-21 2020-01-07 Google Llc Automatic suggestions for message exchange threads
CN109952572B (zh) 2016-09-20 2023-11-24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消息贴纸的建议响应
US10511450B2 (en) 2016-09-20 2019-12-17 Google Llc Bot permissions
WO2018212822A1 (en) 2017-05-16 2018-11-22 Google Inc. Suggested actions for images
US10404636B2 (en) 2017-06-15 2019-09-03 Google Llc Embedded programs and interfaces for chat conversations
US11308956B2 (en) 2017-08-10 2022-04-19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7419849B2 (ja) * 2020-02-06 2024-01-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8748B1 (en) * 2000-05-12 2003-09-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and apparatus for restricting the receipt of delegate reply messages
JP2001339765A (ja) * 2000-05-29 2001-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端末
JP2002208959A (ja) * 2001-01-09 2002-07-26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メールサーバ装置、電子メール転送制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US20030120733A1 (en) * 2001-12-21 2003-06-26 Forman George H. Email system that allows sender to check recipient's status before sending an email to the recipient
JP2004206627A (ja) 2002-12-26 2004-07-22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携帯端末
US7406504B2 (en) * 2003-09-18 2008-07-29 Sbc Knowledge Ventures, L.P. Intelligent email detection and auto reply email technique to emails destined to no reply email addresses
JP3978610B2 (ja) * 2003-10-06 2007-09-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メールループ抑止方法及び装置
US20050076090A1 (en) * 2003-10-07 2005-04-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 automated electronic mail replies
US7865556B2 (en) * 2006-12-20 2011-01-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ailover processing for automatic responder in mixed server environment
US8204943B2 (en) * 2007-07-09 2012-06-19 Sap Ag Large distribution message handling
EP2020644A1 (en) * 2007-08-03 2009-02-0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responding to a message sent to a user at an email server
US8688788B2 (en) * 2007-08-03 2014-04-01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responding to a message sent to a user at an email server
JP5213435B2 (ja) * 2007-12-27 2013-06-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
US9628412B2 (en) * 2012-05-08 2017-04-18 Salesforce.C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ic loop detection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3669A (zh) * 2012-08-20 2012-12-19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即时播放音频信息的方法和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5247818A (zh) * 2013-03-15 2016-01-13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对等设备运动通信
CN105247818B (zh) * 2013-03-15 2019-09-24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对等设备运动通信
CN108243094A (zh) * 2017-12-26 2018-07-03 广东睿江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回复邮件的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96097A1 (en) 2012-04-19
US8667071B2 (en) 2014-03-04
EP2413247B1 (en) 2015-02-18
WO2010109925A1 (ja) 2010-09-30
JP4739438B2 (ja) 2011-08-03
JP2010231351A (ja) 2010-10-14
EP2413247A4 (en) 2014-06-11
EP2413247A1 (en) 201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2264A (zh) 通信终端以及邮件回复方法
US86552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ags in an electronic phonebook
CN100403829C (zh) 移动终端装置
CN104270732A (zh) 呼叫转移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KR20060016357A (ko) 위치기반 단문메시지 시스템 및 위치기반 메시지 생성방법및 위치기반 메시지 표시방법
CN103108381B (zh) 近场通讯方法与设备
CN101291490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短信息发送与接收显示的方法和系统
CN102523341B (zh) 一种手机来电拒接系统和方法
KR20100085151A (ko) 휴대 단말
CN100466763C (zh) 短信接收确认系统以及方法
US20100248700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2308291A (zh) 移动终端、邮件回复方法以及服务器
CN101883311A (zh) 自动发送当前器件位置信息的无线跟踪装置及其方法
JP2009049675A (ja) 電話機
JP2003283689A (ja) 情報提供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通信端末
WO2015185681A1 (en) Proximity based conference in a mobile device
KR20140023243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의 메시지 송수신 시스템
KR20040100243A (ko) 유,무선 통합 이미지 메세징 서비스.
CN1939045A (zh) 信息交换支持装置和方法、以及信息交换支持程序
CN101483619A (zh) 信息发送系统及方法
JP2007082089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201097454Y (zh) 固定电话通信装置
JP2005184263A (ja) 着信履歴通知機能を備え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KR20140009788A (ko) 무선단말 및 그 무선단말의 정보처리 방법
KR20050041629A (ko) 이동통신 단말의 위치 예약 메시지 서비스 방법과 그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