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58970A -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 Google Patents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58970A CN102358970A CN2011102420649A CN201110242064A CN102358970A CN 102358970 A CN102358970 A CN 102358970A CN 2011102420649 A CN2011102420649 A CN 2011102420649A CN 201110242064 A CN201110242064 A CN 201110242064A CN 102358970 A CN102358970 A CN 1023589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 bundle
- staple
- strands
- fi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是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和一对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集束器;采用两束对称喂入的短纤须条实施对一束碳长丝束作加捻外包缠保护的复合纺纱;两束短纤须条和一束碳长丝束成三轴系同步喂入,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复合纱。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属高性能纤维复合纺纱技术。
背景技术
碳长丝由于具有极好的力学性能在产业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脆性的碳长丝,以及相类似的其他纤维,如玻璃纤维长丝、碳纤维长丝、玄武岩长丝、芳纶长丝,在加工和使用中易于弯折、脆断、或原纤化劈裂,使用和加工均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保护这些纤维顺利通过加工和方便使用。
目前有关这类高性能纤维的纺纱,多为短纤混纺。金永禄的发明专利(专利号:01106890.60)苎麻芳纶混纺纱线及加工工艺是将苎麻纤维和芳纶纤维混纺成股线;阎均的发明专利(专利号:200710041772.X)芳纶纤维混纺纱及其加工方法是包含芳纶纤维的混纺纱;顾凌峰的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131593.7)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混纺纱线及其生产方法是将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按1∶1的比例混合来纺制芳纶纤维和碳纤维混纺纱线。这些都是短纤维混纺与本发明不同。
殷庆永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CN200520044286.X)一种玻璃纤维长丝与腈氯纶短纤维混纺纱细纱设备,采用该设备生产出的玻璃纤维长丝与腈氯纶短纤维混纺纱;殷庆永的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0510028821.7)玻璃纤维长丝与腈氯纶短纤维混纺纱及其生产方法,生产玻璃纤维长丝混纺纱线;郭正兴、朱张峰、刘家彬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020145096.8)碳纤维丝包覆钢丝束密封拉索,提出了一种碳长丝包覆钢丝束的方法;赵党锋在棉纺织技术2010年第6期中讨论了丙纶玄武岩包缠纱;崔宁在产业用纺织品2009年第10期上也讨论了丙纶/玄武岩包缠纱。这些专利和文献都是二轴系的复合纺纱。与本发明的高性能纤维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在所用原理、机构和材料上都与本发明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是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和一对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集束器;采用两束对称喂入的短纤须条实施对一束碳长丝束作加捻外包缠保护的复合纺纱;两束短纤须条和一束碳长丝束成三轴系同步喂入,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复合纱。
该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的具体步骤为:
1)纺纱准备: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4和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定位张力轮4、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位于前罗拉8上的前罗拉钳口9的输入端的同一侧,定位张力轮4位于第一集束器6与第二集束器7之间;再选取装有粗纱条的第一粗纱筒、装有粗纱条的第二粗纱筒和一卷装有碳长丝束的长丝筒,挂于该环锭纺细纱机上;
2)纱条喂入:两粗纱筒上的粗纱条从后罗拉喂入,经牵伸形成第一束短纤须条2与第二束短纤须条3;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经第一集束器6定位,以及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二束短纤须条3经第二集束器7定位后,对称地喂入前罗拉钳口9(第一束短纤须条2与第二束短纤须条3以5-20mm的间距对称地喂入前罗拉钳口9,所述的对称是以碳长丝束1为对称轴线);碳长丝束1经定位张力轮4的扁平化和定位直接喂入前罗拉钳口9,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
3)加捻成形:当所述的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从前罗拉钳口9输出时,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在加捻的作用下汇集于同点,复合形成碳长丝束1在内(起增强作用),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起保护作用)包缠于碳长丝束1外的复合纱5。
步骤2)中所述的碳长丝束1为轴I,以1-50cN的张力喂入,优选为5-30cN。所述碳长丝束1的轴I长丝还可以是玄武岩长丝、玻璃长丝或芳纶长丝束等易弯折、伸长小的纤维中的一种(碳长丝束等为脆性纤维)。
步骤2)中所述的一对短纤须条为轴II和轴III,以纺纱牵伸的自然张力喂入。所述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可以喂入由涤纶短纤、锦纶短纤、丙纶短纤、芳纶短纤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按任意比的混合制得的粗纱条,经所述的环锭纺细纱机牵伸获得。
步骤2)中所述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第二束短纤须条3、碳长丝束1的复合质量比为2-45∶2-45∶10-96,优选为10-40∶10-40∶20-80。
所述的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4为定位张力轮上设有平底凹槽,即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设的所述定位张力轮4为平底凹槽型,该平底凹槽面能使碳长丝束1在张力作用下绕行通过时,能够逐渐铺展开来,形成较薄、等厚度的扁平带;相对两侧较厚的短纤须条,可使碳长丝束1无过多挤压地,尤其是无应力集中挤压地通过前罗拉钳口9。同时,定位张力轮4可左右移动确定碳长丝束1的中心轴位置;上下前后移动调节碳长丝束1的包围角,该包围角为可选20°-160°,优选为50°-150°。所述碳长丝束1的张力和所述包围角可以有效地改善碳长丝束1的扁平化。
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设的所述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第一集束器6、第二集束器7均设有圆形喇叭口通道,以使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都能圆整化、增厚地通过前罗拉钳口9,由此对称承力、保护碳长丝束1免受过度挤压。同时,所述的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的左右同步移动可调整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相对碳长丝束1的对称喂入;所述的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也可相互靠拢与分开的移动,用以确定第一束短纤须条2与第二束短纤须条3的间距(可采用第一集束器6设置在第一左右移动机构上,第二集束器7设置在第二左右移动机构上)。
所述的短纤须条对碳长丝束1的包覆率,除了采取调整第一束短纤须条2、第二束短纤须条3和碳长丝束1的复合质量比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所述三轴系复合纺纱的捻度和第一束短纤须条2、第二束短纤须条3的间距,或两者同时进行,来调节所述短纤须条的包覆率。
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工艺适合于所述碳长丝束的顺利、无弯折成纱,所制成的复合纱可方便地进行后续纺织染整加工,以及制备穿着、家用和产业用的技术纺织品;以作为技术用纺织品的用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①仅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定位张力轮和一对集束器就解决了易弯折、易弯曲疲劳劈裂纤维的纺纱加工,方法简捷、实用;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②通过上述对碳长丝束和两束短纤须条的三轴相对位置和长丝张力的调整,可有效地保护和防护易弯折、易弯曲疲劳劈裂纤维在加工和使用中损伤,而获得高性能的复合纱;③可以任意选择纺织用短纤,进行防护式的复合纺纱,以适应民用舒适增强和技术用高强度特征的保持;④所得高性能复合纱可用于穿着、家用和产业用的技术纺织品及用于一些特殊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原理图。
图中:1-碳长丝束(一定张力喂入,轴I);2-第一束短纤须条(自然张力喂入,轴II);3-第二束短纤须条(自然张力喂入,轴III);4-定位张力轮;5-复合纱;6-第一集束器(确定轴II-的位置);7-第二集束器(确定轴III的位置);8-前罗拉;9-前罗拉钳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是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和一对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集束器;采用两束对称喂入的短纤须条实施对一束碳长丝束作加捻外包缠保护的复合纺纱;两束短纤须条和一束碳长丝束成三轴系同步喂入,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复合纱。
该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的具体步骤为(如图1所示):
1)纺纱准备: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4和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定位张力轮4、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位于前罗拉8上的前罗拉钳口9的输入端的同一侧,定位张力轮4位于第一集束器6与第二集束器7之间;再选取装有粗纱条的第一粗纱筒、装有粗纱条的第二粗纱筒和一卷装有碳长丝束的长丝筒,挂于该环锭纺细纱机上。
所采用碳长丝束1,或玄武岩长丝、玻璃长丝或芳纶长丝束;所采用的粗纱条的短纤名称,详见下实施例1~8。
2)纱条喂入:两粗纱筒上的粗纱条从后罗拉喂入,经牵伸形成第一束短纤须条2与第二束短纤须条3;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经第一集束器6定位,以及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二束短纤须条3经第二集束器7定位后,两者对称地喂入前罗拉钳口9;碳长丝束1经定位张力轮4的扁平化和定位直接喂入前罗拉钳口9,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
采用碳长丝束1,或玄武岩长丝、玻璃长丝或芳纶长丝束的张力;采用粗纱条的短纤名称;采用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第二束短纤须条3、碳长丝束1的复合质量比,详见下实施例1~8。
3)加捻成形:当所述的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从前罗拉钳口9输出时,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在加捻的作用下汇集于同点,复合形成碳长丝束1在内(起增强作用),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起保护作用)包缠于碳长丝束1外的复合纱5。
碳长丝束1在张力作用下绕行通过定位张力轮4的包围角;短纤须条对碳长丝束1的包覆率,详见下实施例1~8。
实施例1:纺制锦纶+碳长丝束三轴系复合纱
取锦纶粗纱筒两个(即两粗纱筒)和碳长丝筒一个(即一小卷装有碳长丝束的长丝筒),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锦纶短纤须条和一碳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锦纶短纤须条/锦纶短纤须条/碳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20/20/60。碳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10cN、包围角为120°扁平化碳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锦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8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10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锦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纺纱中无碳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的强度为2.8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86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2:纺制锦纶+碳长丝束三轴系复合纱
取锦纶粗纱筒两个(即两粗纱筒)和碳长丝筒一个(即一小卷装有碳长丝束的长丝筒),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锦纶短纤须条和一碳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锦纶短纤须条/锦纶短纤须条/碳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25/25/50。碳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8cN、包围角为120°扁平化碳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锦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10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8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锦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纺纱中无碳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的强度为2.0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92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3:纺制丙纶+玄武岩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丙纶粗纱筒两个和玄武岩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丙纶短纤须条和一玄武岩长丝束,复合比例为:丙纶短纤须条/丙纶短纤须条/玄武岩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16/16/68。玄武岩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15cN、包围角为150°扁平化玄武岩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丙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6mm间距对称于玄武岩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15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玄武岩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丙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纺纱中无玄武岩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的复合纱的强度为2.9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58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4:纺制涤纶+玻璃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涤纶粗纱筒两个和玻璃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涤纶短纤须条和一玻璃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涤纶短纤须条/涤纶短纤须条/玻璃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25/25/50。玻璃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2cN、包围角为90°扁平化玻璃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丙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12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8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玻璃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涤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性能复合纱。纺纱中无玻璃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复合纱的强度为3.1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62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5:纺制Nomex+碳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Nomex粗纱筒两个和碳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Nomex短纤须条和一碳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Nomex/Nomex/碳三纤维束的复合质量比为30/30/40。碳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20cN、包围角为100°扁平化碳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锦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8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9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Nomex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性能复合纱。纺纱中无碳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复合纱的强度为1.5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79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6:纺制亚麻+芳纶Kevlar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亚麻粗纱筒两个和芳纶Kevlar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亚麻短纤须条和一芳纶Kevlar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亚麻短纤须条/亚麻短纤须条/芳纶Kevlar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40/40/20。芳纶Kevlar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18cN、包围角为60°扁平化芳纶Kevlar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丙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18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16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芳纶Kevlar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亚麻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性能复合纱。纺纱中无芳纶Kevlar纤维弯折原纤化脱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复合纱的强度为2.3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23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7:纺制亚麻/涤纶+碳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亚麻和涤纶混纺的粗纱筒两个和碳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亚麻/涤纶短纤须条和一碳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亚麻/涤纶)/(亚麻/涤纶)/碳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20/20/60。碳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10cN、包围角为130°扁平化碳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锦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20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13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亚麻、涤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性能复合纱。纺纱中无碳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复合纱的强度为2.9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61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实施例8:纺制亚麻+涤纶+玻璃长丝三轴系复合纱
取亚麻和涤纶粗纱筒各一个,玻璃长丝筒一个,按上述工艺步骤得到两束亚麻短纤须条、涤纶短纤须条和一碳玻璃长丝束,其间的复合比例为:亚麻短纤须条/涤纶短纤须条/碳玻璃长丝束的复合质量比为10/10/80。玻璃长丝束以定位张力轮的张力为30cN、包围角为60°扁平化玻璃长丝束,并以中轴线喂入前罗拉钳口;两束锦纶短纤须条(轴II和轴III)以牵伸的自然张力、5mm间距对称于碳长丝束中心轴线(轴I)喂入前罗拉钳口,详见图1所示。三轴系纤维条出前罗拉钳口后,在80捻/10cm的加捻作用下汇集于同一点,形成玻璃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亚麻、涤纶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高性能复合纱。纺纱中无玻璃纤维弯折起毛刺和碎屑掉落现象;所制得的高强高模复合纱的强度为4.1GPa和最小可弯曲半径为0.64dymm,其中dy为纱的直径(mm),说明该工艺可解决无法保持高强不弯折地纺制脆性高性能纤维的纱线的技术困难。
Claims (6)
1.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是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和一对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集束器;采用两束对称喂入的短纤须条实施对一束碳长丝束作加捻外包缠保护的复合纺纱;两束短纤须条和一束碳长丝束成三轴系同步喂入,形成碳长丝束张紧增强在内、短纤须条柔软包覆在外的复合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具体步骤为:
1)纺纱准备:在普通环锭纺细纱机上增加一个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4)和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定位张力轮(4)、第一集束器(6)和第二集束器(7)位于前罗拉(8)上的前罗拉钳口(9)的输入端的同一侧,定位张力轮(4)位于第一集束器(6)与第二集束器(7)之间;再选取装有粗纱条的第一粗纱筒、装有粗纱条的第二粗纱筒和一卷装有碳长丝束的长丝筒,挂于该环锭纺细纱机上;
2)纱条喂入:两粗纱筒上的粗纱条从后罗拉喂入,经牵伸形成第一束短纤须条(2)与第二束短纤须条(3);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一束短纤须条(2)经第一集束器(6)定位,以及将经过所述环锭纺细纱机牵伸后平行伸直的第二束短纤须条(3)经第二集束器(7)定位后,对称地喂入前罗拉钳口(9);碳长丝束(1)经定位张力轮(4)的扁平化和定位直接喂入前罗拉钳口(9),形成三轴系同步喂入;
3)加捻成形:当所述的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从前罗拉钳口(9)输出时,碳长丝束(1)、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在加捻的作用下汇集于同点,复合形成碳长丝束(1)在内,第一束短纤须条(2)和第二束短纤须条(3)包缠于碳长丝束(1)外的复合纱(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粗纱条为涤纶短纤、锦纶短纤、丙纶短纤、芳纶短纤、亚麻短纤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按任意配比的混合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用来控制碳长丝束喂入扁平化与张力的定位张力轮(4)为定位张力轮上设有平底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用来控制短纤须条对称定位的第一集束器(6)、第二集束器(7)均设有圆形喇叭口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工艺适合于所述碳长丝束的顺利、无弯折成纱,所制成的复合纱可方便地进行后续纺织染整加工,以及制备穿着、家用和产业用的技术纺织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42064.9A CN102358970B (zh) | 2011-08-23 | 2011-08-23 |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42064.9A CN102358970B (zh) | 2011-08-23 | 2011-08-23 |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8970A true CN102358970A (zh) | 2012-02-22 |
CN102358970B CN102358970B (zh) | 2014-02-12 |
Family
ID=45584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4206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58970B (zh) | 2011-08-23 | 2011-08-23 |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58970B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9464A (zh) * | 2012-09-24 | 2012-12-26 | 海安县中山合成纤维有限公司 | 一种锦纶和碳纤维混纺纱 |
CN103835041A (zh) * | 2013-10-28 | 2014-06-04 | 天津工业大学 | 基于赛络菲尔纺的洋麻芳纶混合纤维/芳纶长丝复合纱线及其加工方法 |
CN104141189A (zh) * | 2013-05-06 | 2014-11-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4894736A (zh) * | 2015-06-25 | 2015-09-09 | 东华大学 | 一种芳纶1414包玻璃长丝的耐切割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51239A (zh) * | 2016-07-20 | 2016-09-21 | 江南大学 | 一种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07190391A (zh) * | 2017-05-23 | 2017-09-22 | 东华大学 | 长丝束变张力自然汇聚耦合包缠渐变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
CN109576853A (zh) * | 2019-02-11 | 2019-04-05 | 合肥岸鲁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功能包芯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CN109898204A (zh) * | 2019-03-01 | 2019-06-18 | 江南大学 | 一种复合功能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CN110195276A (zh) * | 2019-06-28 | 2019-09-03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复合纱纺制用短纤粗纱与长丝定位集合器及其应用 |
CN111809285A (zh) * | 2020-06-02 | 2020-10-23 | 西安工程大学 | 一种耐紫外芳纶纱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323218A (zh) * | 2020-09-09 | 2021-02-05 | 江阴市长泾花园毛纺织有限公司 | 黑色彩带格林格双面呢的制备方法及生产其包缠纱的设备 |
CN112899851A (zh) * | 2021-01-18 | 2021-06-04 | 浙江理工大学 | 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交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205540A (en) * | 1981-06-05 | 1982-12-16 | Shinko Kikai Kk | Staple carbon fiber yarn and apparatus for spinning same |
JPH01280034A (ja) * | 1988-02-22 | 1989-11-10 | Toray Ind Inc | プリフォーム製造用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117743A (zh) * | 2007-09-03 | 2008-02-06 | 张家港市天一纺织有限公司 | 赛络纺不锈钢丝包芯纱 |
CN101736469A (zh) * | 2010-01-14 | 2010-06-16 | 西南大学 | 一种长短纤维复合结构纱线的制作方法 |
CN201670921U (zh) * | 2010-04-21 | 2010-12-15 | 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短纤维包金属长丝包芯纱的生产装置 |
-
2011
- 2011-08-23 CN CN201110242064.9A patent/CN10235897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205540A (en) * | 1981-06-05 | 1982-12-16 | Shinko Kikai Kk | Staple carbon fiber yarn and apparatus for spinning same |
JPH01280034A (ja) * | 1988-02-22 | 1989-11-10 | Toray Ind Inc | プリフォーム製造用縫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117743A (zh) * | 2007-09-03 | 2008-02-06 | 张家港市天一纺织有限公司 | 赛络纺不锈钢丝包芯纱 |
CN101736469A (zh) * | 2010-01-14 | 2010-06-16 | 西南大学 | 一种长短纤维复合结构纱线的制作方法 |
CN201670921U (zh) * | 2010-04-21 | 2010-12-15 | 浙江春江轻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短纤维包金属长丝包芯纱的生产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郭欢等: "玄武岩长丝/棉纤维复合纱线研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9464A (zh) * | 2012-09-24 | 2012-12-26 | 海安县中山合成纤维有限公司 | 一种锦纶和碳纤维混纺纱 |
CN104141189B (zh) * | 2013-05-06 | 2018-08-31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4141189A (zh) * | 2013-05-06 | 2014-11-1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树脂纤维复合纱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835041B (zh) * | 2013-10-28 | 2016-08-17 | 天津工业大学 | 基于赛络菲尔纺的洋麻芳纶混合纤维/芳纶长丝复合纱线及其加工方法 |
CN103835041A (zh) * | 2013-10-28 | 2014-06-04 | 天津工业大学 | 基于赛络菲尔纺的洋麻芳纶混合纤维/芳纶长丝复合纱线及其加工方法 |
CN104894736A (zh) * | 2015-06-25 | 2015-09-09 | 东华大学 | 一种芳纶1414包玻璃长丝的耐切割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951239A (zh) * | 2016-07-20 | 2016-09-21 | 江南大学 | 一种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05951239B (zh) * | 2016-07-20 | 2017-12-29 | 江南大学 | 一种碳纤维包芯纱织物的生产方法 |
CN107190391B (zh) * | 2017-05-23 | 2019-11-08 | 东华大学 | 长丝束变张力自然汇聚耦合包缠渐变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
CN107190391A (zh) * | 2017-05-23 | 2017-09-22 | 东华大学 | 长丝束变张力自然汇聚耦合包缠渐变纺纱机构与方法及用途 |
CN109576853A (zh) * | 2019-02-11 | 2019-04-05 | 合肥岸鲁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功能包芯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CN109898204A (zh) * | 2019-03-01 | 2019-06-18 | 江南大学 | 一种复合功能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CN110195276A (zh) * | 2019-06-28 | 2019-09-03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复合纱纺制用短纤粗纱与长丝定位集合器及其应用 |
CN110195276B (zh) * | 2019-06-28 | 2024-01-16 | 武汉纺织大学 | 一种复合纱纺制用短纤粗纱与长丝定位集合器及其应用 |
CN111809285A (zh) * | 2020-06-02 | 2020-10-23 | 西安工程大学 | 一种耐紫外芳纶纱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323218A (zh) * | 2020-09-09 | 2021-02-05 | 江阴市长泾花园毛纺织有限公司 | 黑色彩带格林格双面呢的制备方法及生产其包缠纱的设备 |
CN112899851A (zh) * | 2021-01-18 | 2021-06-04 | 浙江理工大学 | 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交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8970B (zh) | 2014-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58970A (zh) | 对碳纤维对称保护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与用途 | |
CN101492843B (zh) | 一种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方法 | |
CN102704124B (zh) | 等张力双长丝紧靠加捻三角区的三轴系复合纺纱方法及应用 | |
CN102312305B (zh) | 一种易掉屑短纤维的三轴系复合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 |
CN102704120B (zh) | 双长丝不等张力夹持短纤须条的光洁复合纺纱机构与方法 | |
CN101126188A (zh) | 一种纺制包芯纱的设备及方法 | |
CN101942723A (zh) | 三组分复合纱及其成纱方法 | |
CN102330235B (zh) | 短纤维束对称包覆刚性纤维长丝的纺纱方法 | |
CN103498230A (zh) | 一种赛络紧密纺包芯纱的生产工艺 | |
CN102936775A (zh) | 一种山羊绒纤维包芯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37619A (zh) | 金属丝包芯复合纱的成纱方法 | |
CN102677248A (zh) | 一种受迫内外转移式长丝复合环锭纺纱方法 | |
CN102936776A (zh) | 一种羊毛纤维包芯纱制备方法 | |
CN203855707U (zh) | 一种自捻纺包芯纱生产装置 | |
CN103849958B (zh) | 一种高强高耐磨涡流复合纱线的生产工艺 | |
CN104195698B (zh) | 一种环锭复合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 |
CN110565217B (zh) | 一种熔结式稳固耐磨纱的直接络筒握持纺纱方法 | |
CN102747489B (zh) | 双张力盘阻尼差动二级分劈展纱器、纺纱方法及其应用 | |
CN1329571C (zh) | 一种纤维须条预加捻集聚方法与装置 | |
CN106012166A (zh) | 一种赛洛菲尔包芯纱生产装置和生产方法 | |
CN204185647U (zh) | 一种四罗拉牵伸赛洛菲尔包芯纱生产装置 | |
CN105274669A (zh) | 一种嵌入纺与紧密赛络纺相结合的纺纱方法 | |
CN102995204A (zh) | 一种包芯纱制备方法 | |
CN102358971A (zh) | 非等汇集点羊绒高覆盖率的三轴系复合纺纱工艺 | |
CN217869298U (zh) | 一种包芯包缠结构复合线的纺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