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377A - 杀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杀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8377A
CN102348377A CN2010800119237A CN201080011923A CN102348377A CN 102348377 A CN102348377 A CN 102348377A CN 2010800119237 A CN2010800119237 A CN 2010800119237A CN 201080011923 A CN201080011923 A CN 201080011923A CN 102348377 A CN102348377 A CN 102348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ect
killing device
container
current pat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19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8377B (zh
Inventor
石井彦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8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8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3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22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 A01M1/2061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using a heat source
    • A01M1/2066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using a heat source burning insecticide, e.g. impregnated candles, burning co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22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 A01M1/2061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using a heat source
    • A01M1/2072Poisoning or narcotising insects by vaporising an insecticide using a heat source combined with a fa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虫装置,可以同时预防源于害虫的伤病和源于菌类或者病毒等的疾病。杀虫装置(1)在存放部(14)中存放有蚊香(M)。从点燃的蚊香(M)释放的杀虫成分,与利用通风效应从第一气流通路(41)的吸气口(411)吸入的空气一起,从排气口(412)向外部扩散。并且,利用送风机(22),将离子产生器(21)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从排气口(412)向外部释放。因此,可以消灭蚊虫并且使流感病毒失去活性。由于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的驱动电力由太阳能电池(31)提供,所以使用者可以携带杀虫装置(1)。

Description

杀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空气中扩散杀虫成分的杀虫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有通过扩散杀虫成分(例如除虫菊酯)来消灭害虫的杀虫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记载的携带式电驱蚊器通过加热液体杀虫剂,来扩散汽化的杀虫成分。专利文献2记载的携带用驱蚊器通过燃烧固体的杀虫剂,来扩散汽化的杀虫成分。
此外,用于在室外使用作为烟熏式杀虫剂的蚊香的携带用蚊香盘很早就开始使用。
携带用蚊香盘例如包括:各种金属制的盘型容器和盘型容器的盖;不燃性隔热材料(例如玻璃纤维垫),铺贴在盘型容器的内部;以及金属网,安装在盖的背面一侧。在盖上形成有多个开口,点燃的蚊香被夹持在金属网和隔热材料之间。在盘型容器上配置有金属配件,供使用者将携带用蚊香盘悬挂在腰部。
蚊香的杀虫成分和不完全燃烧的蚊香所产生的烟一起通过金属网和盖的开口,扩散到携带有该携带用蚊香盘的使用者的周围。
上述携带型的杀虫装置被广泛用于预防以蚊虫叮咬和害虫为媒介传播的传染病(例如东南亚地区以蚊子为媒体而传染的登革热)等。
因此,以往使用了将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向空气中释放的空气净化机或者空气调节机等。
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可以杀灭浮游在空气中的菌类(例如霉菌)和病毒(例如流感病毒)等,或者使其失去活性。
然而,杀虫装置扩散的杀虫成分不能杀灭菌类和病毒等或者使其失去活性。例如,蚊香对近年被担忧会导致禽流感和猪流感等大流行的各种流感病毒没有效果。
另一方面,离子产生器不能消灭害虫。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03898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56379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虫装置,通过向空气中扩散杀虫成分和离子双方,可以同时预防源于害虫的伤病以及源于菌类或者病毒等的疾病。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通过向空气中扩散杀虫成分来进行杀虫,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装置具有离子产生器,并且向空气中释放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流通路,在两端部具有开口;以及存放部,用于存放杀虫剂,并且与所述气流通路连通,所述杀虫剂通过燃烧或者加热而释放杀虫成分,所述离子产生器在所述气流通路的内部或者与所述气流通路连通的空间中产生离子。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杀虫装置还包括送风机,所述送风机以至少释放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的方式进行送风。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杀虫装置还包括电源部,所述电源部至少向所述离子产生器供电。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电源部采用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本发明中,杀虫装置具有离子产生器。
杀虫装置例如存放固体或者液体的杀虫剂,并向空气中扩散从存放的杀虫剂中释放的气体杀虫成分。或者杀虫装置存放气体的杀虫成分,并向空气中扩散存放的杀虫成分。
此外,杀虫装置向空气中释放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用于产生离子的电力例如由市电供给。
本发明中,杀虫装置还具有气流通路和存放部。
存放部存放杀虫剂。杀虫剂通过自身燃烧,释放汽化的杀虫成分。或者通过加热杀虫剂,释放汽化的杀虫成分。这样,从杀虫剂释放的包含杀虫成分的空气,例如比杀虫装置周围的空气温度高且密度低。
气流通路的两端部具有开口。优选气流通路沿上下方向设置。以下,将配置在上侧(或者下侧)的开口称为上侧开口(或者下侧开口)。
由于存放部与气流通路连通,所以从杀虫剂释放的杀虫成分流入气流通路。因此,在气流通路内部因通风效应(烟囱效应)而产生对流。更具体地说,包含杀虫成分的高温低密度的较轻空气通过气流通路的上侧开口向外部流出,并且低温高密度的较重空气通过气流通路的下侧开口从外部流入。其结果,可以高效地扩散杀虫成分。
假设气流通路沿横向设置,或者气流通路仅在上侧或者下侧开口,则由于难以利用通风效应产生对流,所以杀虫成分的扩散效率降低。
离子产生器在气流通路的内部、或者与气流通路连通的空间中产生离子。因此,产生的离子与包含杀虫成分的空气一起,通过气流通路的上侧开口向外部流出。即,利用由通风效应产生的对流,可以高效地释放离子。
因此,杀虫装置不必设置用于强制性释放杀虫成分和离子的送风机。其结果,由于不具有送风机,可以制造出小型化且轻量化的廉价杀虫装置。此外,由于不具有需要消耗电力的送风机,所以可以节省能源,并且可以降低杀虫装置的运行成本。
本发明中,杀虫装置还具备送风机。
通过送风机进行送风,至少可以强制性释放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因此,与例如利用通风效应产生对流来释放离子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高效地释放离子。
另外,杀虫装置也可以利用送风机产生的风,强制性扩散杀虫成分。这时,可以高效释放杀虫成分和离子双方。
本发明中,杀虫装置还包括电源部。
电源部至少向离子产生器供电。因此,杀虫装置不必为产生离子而从例如市电接受供电,从而可以在任意的场所使用杀虫装置。特别是,当电源部由一次电池和/或二次电池构成时,可以获得携带型的杀虫装置。
另外,在杀虫装置具有电动送风机或者电加热器等电气设备的情况下,优选电源部向离子产生器和电气设备双方供电。
本发明中,杀虫装置还具有采用太阳能电池的电源部。
携带型的杀虫装置在室外使用的情况较多。因此,可以把通过对丰富的阳光进行光电转换而得到的电力,至少提供给离子产生器。
其结果,可以减小一次电池或者二次电池的消耗量。或者可以用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来对二次电池充电。因此,可以节省能源,并且可以降低杀虫装置的运行成本。
本发明中,离子产生器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因此,向空气中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双方。
在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双方的情况下,与仅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之中的一方相比,杀灭菌类和病毒等或者使其失去活性的效果更为显著。其结果,可以同时且更可靠地抑制源于害虫的伤病、以及源于菌类或者病毒等的疾病的产生。
按照本发明的杀虫装置,可以同时向空气中释放杀虫成分和离子双方。因此,可以消灭害虫,并杀灭菌类和病毒等或者使其失去活性。其结果,可以同时抑制源于害虫的伤病、以及源于菌类或者病毒等的疾病的产生。
此外,在使用本发明的杀虫装置的情况下,不必同时使用杀虫装置和具有离子产生器的空气净化机或者空气调节机等。即,本发明的杀虫装置与以往的仅具有杀虫能力的杀虫装置相比,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外观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外观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具有的第一容器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具有的第二容器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要部构成的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杀虫装置要部构成的框图。
图8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杀虫装置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杀虫装置要部构成的框图。
图10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杀虫装置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杀虫装置
14 存放部
21 离子产生器
22 送风机
3  电源部
31 太阳能电池
41 第一气流通路(气流通路)
42 第二气流通路(与气流通路连通的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外观的正面立体图和背面立体图。
杀虫装置1包括:盖11、装置主体12和悬挂件13。装置主体12具有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盖11、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为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品。
悬挂件13是前端部为钩状的合成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构件,其基端部固定在装置主体12上。
使用者例如通过将悬挂件13卡止在腰带上,使杀虫装置1悬挂在腰部。
以下,将杀虫装置1的固定有悬挂件13一侧称为杀虫装置1的上侧。
图3和图4是简要表示杀虫装置1具有的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简要表示杀虫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
如图3所示,蚊香M为螺旋型平板状的固体杀虫剂,通过燃烧释放烟和拟除虫菊酯类的杀虫成分。杀虫装置1通过向空气中散发蚊香M所含有的杀虫成分,从而可以灭蚊。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盖11为有底圆筒状。盖11的正面部111相当于有底圆筒的底面部。
如图1~图5所示,装置主体12的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为有底圆筒状。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的背面部相当于有底圆筒的底面部。
在盖11的正面部111的表面一侧,埋设有正面带发电面的太阳能电池31。
在盖11的正面部111的背面一侧,凸出设置有玻璃棉制的隔热材料141。另外,隔热材料141并不限定于玻璃棉制,但需要具有不燃性、导热性差、以及不阻碍蚊香M燃烧的材质或结构。
盖11起到作为装置主体12的盖的功能。具体而言,盖11可以对第一容器121的正面开口进行开闭。因此,盖11的圆周面部112可装拆地外嵌在第一容器121的圆周面部上。当使用者从第一容器121取下盖11时,第一容器121的正面开口敞开,当使用者把盖11安装到第一容器121上时,第一容器121的正面开口封闭。
在第一容器121的圆周面上部和圆周面下部、且分别在未被盖11的圆周面部112封闭的位置上,形成有后述的第一气流通路41的吸气口411和排气口412。
当盖11封闭第一容器121的正面开口时,在第一容器121的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路41。具体而言,第一气流通路41是由盖11和第一容器121的底面部及圆周面部围成的空间,分别通过吸气口411和排气口412连通杀虫装置1的外部。即,吸气口411和排气口412开口于第一气流通路41的两端部。
第一容器121的内部为存放蚊香M的存放部14。具体而言,存放部14为至少由第一容器121的底面部和圆周面部围成的空间。
换言之,通过使存放部14兼用作第一气流通路41,从而与第一气流通路41连通。因此,不必单独设置连通存放部14和第一气流通路41的连通通道。所以可以使杀虫装置1紧凑化。
在存放部14的底面部上,从上下方向(箭头A1方向)中央部横跨下部,设置有与隔热材料141相同的隔热材料142。各隔热材料141、142正面视呈倒Y形(参照图3)。另外,隔热材料141和隔热材料142也可以将盖11的正面部111的背面侧和存放部14的底面部整体覆盖。
当盖11封闭第一容器121的正面开口时,隔热材料141和隔热材料142在前后方向(箭头A2方向)上相对配置。
在使用者从第一容器121取下盖11的状态下,将蚊香M放置到隔热材料142上,接着,通过将盖11安装到第一容器121上,蚊香M被隔热材料141、142所夹持。
在存放部14的底面上部,形成有后述的第二气流通路42的排气口422。
由于存放部14兼用作第一气流通路41,所以当存放部14中存放的蚊香M燃烧时,向第一气流通路41释放烟和杀虫成分。此时,在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因通风效应产生对流(参照图5中的箭头)。具体而言,被燃烧的蚊香M加热的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的空气、以及释放的烟和杀虫成分,通过排气口412排出到杀虫装置1的外部。此时,通过吸气口411从杀虫装置1的外部将空气吸入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
第一容器121对第二容器122的正面开口进行开闭。因此,在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多组卡止件。使用者解除卡止件彼此的卡合后,从第二容器122取下第一容器121,使第二容器122的正面开口敞开,并且使用者把第一容器121安装到第二容器122上后,通过使卡止件彼此卡止,从而使第二容器122的正面开口封闭。
在第二容器122的背面下部形成有第二气流通路42的吸气口421。
在第二容器122的背面部,沿上下方向突出设置有间隔壁423、424,间隔壁423、424前端部的位置与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的前端部位置大致相同。间隔壁423、424将第二容器122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为三部分。
间隔壁425面对第二容器122的底面部,配置成从第二容器122的上部横跨至上下方向中央部。间隔壁425的上端部固定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上部,间隔壁425的下端部固定在第二容器122底面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间隔壁42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间隔壁423、424接触。间隔壁425将第二容器122内部的上部侧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在间隔壁425上形成有开口426。
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与间隔壁423围成的空间中,安装有蓄电池32。此外,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与间隔壁424围成的空间中,可以装拆地安装有干电池33。
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间隔壁423、424、以及间隔壁425的背面侧围成的空间中,设置有离子产生器21。间隔壁425的开口426被离子产生器21的箱体封闭。
当第一容器121封闭第二容器122的正面开口时,间隔壁423、424的前端部与第一容器121的底面部接触。此时,第二容器122的内部形成第二气流通路42。具体而言,第二气流通路42是由第一容器121的底面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间隔壁423、424、以及间隔壁425的正面侧围成的空间。第二气流通路42借助吸气口421与杀虫装置1的外部连通,并借助排气口422与第一气流通路41连通。
在第二气流通路42的内部设置有送风机22。送风机22具有电动机221和风扇222,风扇222与吸气口421相对设置。
在向存放部14中放入蚊香M时,或者除去存放部14中残留的蚊香M的香灰时等,使用者通过盖11进行第一容器121的开闭。
此外,在向第二容器122安装干电池33时,或者将安装的干电池33更换为新的干电池33时等,使用者通过第一容器121进行第二容器122的开闭。
另外,还可以把蓄电池32能装拆地安装在第二容器122上。此时,使用者也可以用外部的充电器对蓄电池32进行充电。
图6是表示杀虫装置1的要部构成的框图。
杀虫装置1具有电源部3,电源部3由开关30、太阳能电池31、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组成。
在太阳能电池31的发电面上具有光电转换元件,通过将发电面上入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发电。太阳能电池31产生的电力提供给蓄电池32。
蓄电池32为二次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池31的供电而被充电。干电池33为一次电池。
借助开关30,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分别与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电连接。因此,当开关30为导通状态时,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输出的电力被输送至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
另外,杀虫装置1也可以具有两块蓄电池,分别通过太阳能电池31供电而被充电。此外,杀虫装置1还可以不具备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而是使太阳能电池31直接连接开关30。
太阳能电池31设置在盖11上,蓄电池32设置在第二容器122上。因此,在盖11上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31直接连接的第一连接电缆351,在第二容器122上设置有与蓄电池32直接连接的第二连接电缆352,并且在第一容器12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电缆353,用于电连接第一连接电缆351和第二连接电缆352。
当把盖11安装到第一容器121上时,设置在第一连接电缆351前端的连接端子与设置在第三连接电缆353一端的连接端子,例如利用永磁体的吸附力来进行电连接。同样,当把第一容器121安装到第二容器122上时,设置在第二连接电缆352前端的连接端子与设置在第三连接电缆353另一端的连接端子电连接。
当从第一容器121取下盖11,或者从第二容器122取下第一容器121时,太阳能电池31和蓄电池32的电连接被切断。
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分别进行直流供电。因此,送风机22的电动机221使用直流电动机。另外,当具有采用交流电机的电动机221时,在开关30和电动机221之间,送风机22还需要具备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的转换器。
在电源部3供电期间,电动机221持续动作。此时,风扇222转动,如图5中的中空箭头所示,通过吸气口421从杀虫装置1的外部向第二气流通路42内部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从下侧向上侧通过第二气流通路42,并通过排气口422向第一气流通路41排出。排出的空气与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的空气一起,通过排气口412向杀虫装置1的外部排出。
在排气口422的周围形成有倾斜面,用于将第二气流通路42排出的空气引导向排气口412一侧(例如间隔壁425上部的倾斜面)。因此,抑制了从第二气流通路42通过排气口422向第一气流通路41排出的空气在第一气流通路41中从上侧向下侧逆流。所以,抑制了从排气口422排出的空气对蚊香M燃烧产生的对流形成阻碍。
另一方面,通过使排气口422排出的空气与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的空气一起向上方移动,促进了第一气流通路41内部的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因此,通过在设计阶段适当设定送风机22的送风量,可以抑制过度促进蚊香M的燃烧。其结果,抑制了因送风机22的强制性送风而缩短蚊香M燃烧时间的问题。
离子产生器21可以产生作为正离子的H+(H2O)n(n为任意的整数)和作为负离子的O2 -(H2O)m(m为任意的整数)双方。因此,离子产生器21具有电极部211和交流高电压产生部212。以下,将正离子和负离子称作正负离子。
交流高电压产生部212包括:转换器,将分别从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供给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及变压器,对交流电压进行升压。交流高电压产生部212产生的交流高电压被施加到电极部211上。
电极部211由隔着电介质相对设置的一对电极构成。被施加了交流高电压的电极部211通过电晕放电产生正负离子。
此外,电极部211通过开口426露出到第二气流通路42中。因此,电极部211产生的正负离子被释放到第二气流通路42中。换言之,离子产生器21在与第一气流通路41连通的空间内产生离子。
释放的正负离子与通过第二气流通路42的空气一起,向杀虫装置1的外部排出。
电极部211也可以采用与以往的电晕放电式离子产生器具有的电极部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交流高电压产生部212需要具备下述结构,即,可以将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的直流低电压转换为产生电晕放电程度的交流高电压。另外,离子产生器21并不限定于电晕放电式。
如上所述的杀虫装置1利用通风效应产生的对流和送风机22的送风,可以将包含在蚊香M中的杀虫成分和离子产生器21产生的正负离子高效地释放到空气中。
因此,杀虫装置1可以消灭蚊虫,并且可靠地使例如流感病毒失去活性。其结果,可以同时抑制登革热的流行和流感的流行。
此外,杀虫装置1为携带式,而且在杀虫装置1以外,不必同时使用带离子产生器的其他电气设备。即,杀虫装置1实用性较高。
而且,由于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31发电,所以杀虫装置1还可以节省能源并降低运行成本。
并且,在不需要释放正负离子时,通过切断开关30,可以抑制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的消耗。
另外,盖11还可以由金属制成。此时,为防止从太阳能电池31漏电,在盖11和太阳能电池31之间添加绝缘构件。
此外,也可以使盖11、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由金属制成。此时,至少在盖11、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各自的通过正负离子部分的表面上,形成具有绝缘性的膜。这是因为露出到表面的金属会妨害正负离子的释放。
如图5所示,悬挂件13的基端部固定在第二容器122的背面部外侧。因此,当使用者将悬挂件13卡止在自身的衣服上时,由于第一气流通路41配置在大致竖直方向上,所以容易因通风效应产生对流。但是,吸气口421有可能被使用者的身体封闭。
因此,杀虫装置1的悬挂件13的基端部也可以固定在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上部。此时,使用者把悬挂件13卡止在自身的衣服上时,杀虫装置1倾斜,可以在吸气口421和使用者的身体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隙。但是,由于第一气流通路41配置成倾斜姿势,有可能妨碍因通风效应产生的对流。
另外,杀虫装置1还可以是设置型的杀虫装置。此时,可以从市电向杀虫装置1提供驱动电力。
此外,例如太阳能电池31可以设置在与杀虫装置1的主体分开设置的电源装置上,并由该电源装置向杀虫装置1供电。
并且,离子产生器21可以在产生正负离子的状态、以及主要产生负离子的状态之间切换。与产生正负离子的情况相比,在主要产生负离子的状态下,杀灭菌类和病毒等或者使其失去活性的效果下降,但是缓解精神紧张的效果得到提高。可以采用以下使用方法,即,在室外使用时使杀虫装置1产生正负离子,在室内使用时主要产生负离子。
并且,杀虫装置1还可以具备控制电路,以控制离子产生器21的正负离子的产生量和/或送风机22的送风量。此外,还可以在排气口422的附近设置可动百叶窗,通过控制可动百叶窗的倾斜角度,来改变送风机22的送风方向。
(实施方式2)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杀虫装置1的要部构成的框图。图7与实施方式1的图6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结构大致相同。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不具有太阳能电池31。因此,杀虫装置1不具有第一连接电缆351~第三连接电缆353。
在图4所示的第二容器12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以及间隔壁423所围成的空间中,可以装拆地安装有干电池34,而并非安装有蓄电池32。
借助开关30,各干电池33、34与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电连接。因此,当开关30导通时,各干电池33、34输出的电力供给至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
此外,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组成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说明。
上述的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效果大致相同。并且,由于不必利用太阳能电池31发电,所以杀虫装置1还可以在夜间、阴天时的室外或者室内等光线弱的场所正常使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中,悬挂件13的基端部也可以固定在盖11的正面部外侧。此时,吸气口421不会被使用者的身体封闭,而且也不会出现因第一气流通路41配置为倾斜姿势而妨害通风效应产生的对流。
(实施方式3)
图8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杀虫装置1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5对应。
图9是表示杀虫装置1的要部构成的框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6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结构大致相同。但是,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具有内部设置了送风机22的第二容器122,而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具有内部未设置送风机22的第二容器123。
第二容器123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容器122对应,但不具备间隔壁423~425。此外,第二容器123的内部也没有形成第二气流通路42。因此,第二容器123的深度(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实施方式1的第二容器122的深度。此外,未形成吸气口421、排气口422以及开口426。
如图8所示,在存放部14的底面上部形成有开口413。当第一容器121封闭第二容器123的正面开口时,开口413被离子产生器21的箱体封闭,电极部211通过开口413露出到第一气流通路41中。因此,电极部211产生的正负离子向第一气流通路41中释放。换言之,离子产生器21在第一气流通路41的内部产生离子。
如图9所示,借助开关30,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分别与离子产生器21电连接。因此,当开关30为导通状态时,蓄电池32和干电池33输出的电力供给至离子产生器21。
此外,与实施方式1对应的组成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说明。
上述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效果大致相同,即,可以利用通风效应产生的对流,将蚊香M所包含的杀虫成分以及离子产生器21产生的正负离子,高效地释放到空气中。
此外,由于不具有送风机22和第二气流通路42等,所以使杀虫装置1小型化、轻量化,且价格低廉。此外,由于不必向送风机22供电,所以能够节省能源且降低杀虫装置1的运行成本。
(实施方式4)
图10是简要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杀虫装置1内部结构的纵断面图,与实施方式1的图5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3的杀虫装置1不同,在以往的携带用蚊香盘的背面,设置了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杀虫装置1的要部构成与实施方式2的图7所示的要部构成相同。即,杀虫装置1不具有太阳能电池31,并且离子产生器21和送风机22由两块干电池33、34提供驱动电力。
杀虫装置1包括:盖15、装置主体16和悬挂件13。装置主体16具有第一容器161和第二容器162。盖15为金属制品,并与实施方式1的盖11对应。第一容器161和第二容器162分别为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品,并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对应。另外,第一容器161也可以是金属制品,此时,在第一容器161的背面部外侧形成具有绝缘性的膜。
第一容器161的内部为存放蚊香M的存放部14。在存放部14的底面部上设置有隔热材料142。
盖15起到作为装置主体16的盖的功能。具体而言,盖15对第一容器161的正面开口进行开闭。
在盖15的正面部上形成有多个开口151、151、...。在盖15的正面部的背面侧上,设置有金属网构成的夹持构件143。当盖15封闭第一容器161的正面开口时,夹持构件143和隔热材料142夹持蚊香M。
另外,夹持构件143并不限定于金属网,只要具有以下的材质或者结构即可,即,具有不燃性、不妨碍蚊香M的燃烧、便于使蚊香M释放的烟和杀虫成分从存放部14内部移动到开口151、151、...。
当存放部14中存放的蚊香M燃烧时,烟和杀虫成分通过开口151、151、...,向杀虫装置1的外部排出。此时,通过开口151、151、...,从杀虫装置1的外部向存放部14内部吸入空气。
在第二容器122的背面部上,沿上下方向突出设置有间隔壁443、443(图10中仅图示了一方的间隔壁443)。间隔壁443、443与实施方式1的间隔壁423、424对应。在一方的间隔壁443上形成有开口444。
在第二容器16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以及一方的间隔壁443所围成的空间中,安装有干电池34,此外,设置有离子产生器21。间隔壁443的开口444被离子产生器21的箱体封闭。
在第二容器16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以及另一方的间隔壁443所围成的空间中,可以装拆地安装有干电池33。
第一容器161对第二容器162的正面开口进行开闭。
当第一容器161封闭第二容器162的正面开口时,第二容器162的内部形成有气流通路44。具体而言,气流通路44是由第一容器161的底面部、第二容器162的圆周面部和底面部、以及间隔壁443、443所围成的空间。
分别借助吸气口441和排气口442,使气流通路44与杀虫装置1的外部连通。吸气口441和排气口442形成在第二容器162的圆周面上部和圆周面下部。即,吸气口441和排气口442开口于气流通路44的两端部。
在气流通路44的内部设置有送风机22,并使风扇222与吸气口441相对。
在电源部3供电期间,电动机221持续动作。此时,风扇222转动,如图10的中空箭头所示,通过吸气口441,从杀虫装置1的外部向气流通路44内部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从气流通路44下侧通过其上侧,并经由排气口442向杀虫装置1的外部排出。
离子产生器21的电极部211通过开口444露出到气流通路44中。因此,电极部211产生的正负离子向气流通路44释放。换言之,离子产生器21在气流通路44的内部产生离子。
释放的正负离子与通过气流通路44的空气一起,向杀虫装置1的外部排出。
此外,与实施方式1、2对应的组成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说明。
上述杀虫装置1与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效果大致相同。并且,由于不必利用太阳能电池31发电,所以杀虫装置1即使在光线弱的场所也可以正常使用。
悬挂件13的基端部固定在第二容器162的背面部外侧。因此,在使用者把悬挂件13卡止在自身的衣物上时,吸气口441和排气口442不会被使用者的身体所封闭。
并且,如果取下第二容器162,则杀虫装置1可以和以往的设置式蚊香盘同样使用。
此外,即使在安装有第二容器162的情况下,只要切断开关30,杀虫装置1仍可以和设置式的蚊香盘同样使用。此时,由于悬挂件13抵接于地面,所以杀虫装置1倾斜配置,与以往的设置式蚊香盘倾斜设置的情况相同,可以正常使用。这是因为,在存放部14到杀虫装置1外部之间,不存在实施方式1的第一气流通路41那样的较长通气通道。
另外,实施方式1的杀虫装置1也可以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容器161和第二容器162,来代替第一容器121和第二容器122。此时,不会产生吸气口421被使用者的身体封闭的问题。
但是,此时吸气口441的吸气方向与吸气口411的吸气方向相同。因此,有可能因送风机22的送风而使大量的空气通过吸气口411流入第一气流通路41。因此,会引起蚊香M过度燃烧,从而缩短蚊香M的燃烧时间。
另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均为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内容以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杀虫装置1并不限定于燃烧固体蚊香M。杀虫装置1可以使用对蚊子以外的害虫有效的杀虫剂,也可以对液体的杀虫剂进行加热。
此外,只要具有本发明的效果,杀虫装置1还可以包含实施方式1~4中未公开的结构要素。

Claims (6)

1.一种杀虫装置,通过向空气中扩散杀虫成分来进行杀虫,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装置具有离子产生器,并且向空气中释放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流通路,在两端部具有开口;以及
存放部,用于存放杀虫剂,并且与所述气流通路连通,所述杀虫剂通过燃烧或者加热而释放杀虫成分,
所述离子产生器在所述气流通路的内部或者与所述气流通路连通的空间中产生离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装置还包括送风机,所述送风机以至少释放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的方式进行送风。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装置还包括电源部,所述电源部至少向所述离子产生器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部采用太阳能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产生器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CN201080011923.7A 2009-05-19 2010-03-04 杀虫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1044A JP2010268697A (ja) 2009-05-19 2009-05-19 殺虫装置
JP2009-121044 2009-05-19
PCT/JP2010/053528 WO2010134372A1 (ja) 2009-05-19 2010-03-04 殺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8377A true CN102348377A (zh) 2012-02-08
CN102348377B CN102348377B (zh) 2016-02-10

Family

ID=43126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92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377B (zh) 2009-05-19 2010-03-04 杀虫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268697A (zh)
CN (1) CN102348377B (zh)
WO (1) WO201013437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3792A (zh) * 2013-09-12 2014-01-08 庄梅兰 一种用于电灭蚊器自动控制装置的回流缸
TWI455687B (zh) * 2012-05-22 2014-10-11 Univ Nat Ilan 具生物燃料電池結構之捕蟲器
US10986819B2 (en) * 2015-06-14 2021-04-27 Tobe Influence Innovation Ltd. Apparatus for disinfestation of beehive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7094A1 (en) * 2013-02-15 2014-08-21 Crawford Norvel C Pest repellant device for vehicles
US20210059238A1 (en) * 2019-08-28 2021-03-04 Denis Remi Proulx Fan With Support For Mosquito Coi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559A (zh) * 1998-12-24 2002-01-16 雷克特本克斯尔(英国)有限公司 用于分散挥发性组分的方法和设备
JP2003117433A (ja) * 2001-10-19 2003-04-22 Erutekku Kk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4180649A (ja) * 2002-12-06 2004-07-02 Toshiba Corp 加熱蒸散器
JP2004242910A (ja) * 2003-02-14 2004-09-02 S T Chem Co Ltd 薬剤揮散器
JP2007097403A (ja) * 2005-09-30 2007-04-19 Fumakilla Ltd 送風式薬剤放散装置
JP2007330291A (ja) * 2006-06-12 2007-12-27 Sharp Corp 携帯型空気浄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1559A (zh) * 1998-12-24 2002-01-16 雷克特本克斯尔(英国)有限公司 用于分散挥发性组分的方法和设备
JP2003117433A (ja) * 2001-10-19 2003-04-22 Erutekku Kk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4180649A (ja) * 2002-12-06 2004-07-02 Toshiba Corp 加熱蒸散器
JP2004242910A (ja) * 2003-02-14 2004-09-02 S T Chem Co Ltd 薬剤揮散器
JP2007097403A (ja) * 2005-09-30 2007-04-19 Fumakilla Ltd 送風式薬剤放散装置
JP2007330291A (ja) * 2006-06-12 2007-12-27 Sharp Corp 携帯型空気浄化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5687B (zh) * 2012-05-22 2014-10-11 Univ Nat Ilan 具生物燃料電池結構之捕蟲器
CN103493792A (zh) * 2013-09-12 2014-01-08 庄梅兰 一种用于电灭蚊器自动控制装置的回流缸
CN103493792B (zh) * 2013-09-12 2014-12-31 庄梅兰 一种用于电灭蚊器自动控制装置的回流缸
US10986819B2 (en) * 2015-06-14 2021-04-27 Tobe Influence Innovation Ltd. Apparatus for disinfestation of beehive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34372A1 (ja) 2010-11-25
JP2010268697A (ja) 2010-12-02
CN102348377B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8377A (zh) 杀虫装置
US6050551A (en) Portable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and selectively sealing a vaporized or small particle substance
TWM350987U (en) Mosquito-trapping device
CN101836624A (zh) 环保型灭蚊器
CN206874516U (zh) 一种多功能灭蚊风扇
CN104633577A (zh) 一种兼做驱蚊装置的磁悬浮灯
CN205923082U (zh) 一种鞋
CA2226018A1 (en) Self-powered ventilation device for protecting outdoor spaces from the sun
CN201714693U (zh) 具有灭虫装置的电风扇
CN215224273U (zh) 一种便携式无源驱蚊器
CN202285968U (zh) 具捕蚊灯功能的电蚊拍
CN201754728U (zh) 带有吸引蚊子装置的电蚊拍
CN208273948U (zh) 一种带灭蚊装置的风扇
CN210782628U (zh) 一种多功能驱蚊灭蚊器
CN210203028U (zh) 一种带循环风道的灭蚊灯
CN212345069U (zh) 一种电蚊拍的多功能收纳底座
CN203136866U (zh) 带抽气装置的电蚊拍
CN207049075U (zh) 一种无电机及扇叶的风扇
CN207034724U (zh) 带灭蚊功能的照明装置
CN205922614U (zh) 一种蟑螂诱捕器
CN217308915U (zh) 一种多用途驱蚊器
CN210746892U (zh) 驱蚊器
CN212260247U (zh) 吸入式灭蚊拍
CN108174835A (zh) 一种具有led照明装置的多功能灭蚊器
CN210950849U (zh) 一种具有驱蚊功能的led照明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