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41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6411B
CN102346411B CN201110215073.9A CN201110215073A CN102346411B CN 102346411 B CN102346411 B CN 102346411B CN 201110215073 A CN201110215073 A CN 201110215073A CN 102346411 B CN102346411 B CN 1023464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absolute value
image
paper
position adjust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50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6411A (zh
Inventor
村井宏行
泷口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分获得转印带的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的移动量的第一差,并且确定其第一绝对值是否是第一阈值或更大。在第一绝对值是第一阈值或更大的情况下,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被驱动以调节转印带单元的第一方向相对于感光鼓的第一角度。在第一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转印带的移动量与预先设置的设计值之间的第二差的第二绝对值被获得,并且确定第二绝对值是否是第二阈值或更大。当第二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处理完成,并且当第二绝对值是第二阈值或更大时,垂直于主动辊的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于感光鼓的第二角度通过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来调节,以使得其小于第二阈值。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载体(bearer)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带而被转印到片材。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带用于将在感光鼓(图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heet)。在此情况下,调色剂附着到在感光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转印带被加电到与感光鼓的电位相反的电位。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正被转印带吸引而输送的片材。
同时,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转印带的弯曲(meandering)引起带的破损、图像的位置精度的退化、图像质量的退化等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存在一些装置,在这些装置中,肋(rib)被附着到带的端部的相反侧,并且使得该肋与辊(该带通过该辊伸展)的端部接触,从而抑制带的弯曲。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转印带的端部的位置被线传感器检测,并且在转印带弯曲且转印带的端部从动辊用作支点的情况下,另一端被转动以便校正其弯曲,并且此后从动辊的轴(shaft)用螺钉固定。此后,由转印带、辊等构成的转印带单元本身被转动,片材输送方向通过配准辊而与转印带的片材输送方向对准并且通过螺钉固定,所述从动辊的位置调节在该转印带的片材输送方向上执行。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转印带的端部的位置由传感器检测,并且在转印带弯曲且转印带的端部从动辊用作支点的情况下,另一端自动地通过偏心凸轮转动以便校正弯曲。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3898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平4-50992
在一种将肋附着在转印带的端部的相反侧上的方法的情况下,肋可以被刮除,并且带可以从肋的缝中被破坏,在该缝处肋的前端和后端彼此相对,从而缩短了带的寿命。而且,需要附着肋的步骤,从而使得生产时间增加。在不使用肋的状态中,已经发现寿命可以达到常规状态的寿命的两倍。然而,附着到转印带的肋被去除时,对于带弯曲的情况而言需要校正机构。
转印带的弯曲不仅是由于伸展转印带的辊的倾斜引起的,而且是由于转印带单元本身相对于感光器的位移引起的。转印带单元被驱动与图像载体接触,并且因此施加到转印带的力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变化,从而使得在一些情况下在图像载体与转印带单元之间的角度被移位(displace)。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执行转印带和转印带单元本身的位置调节,然而,位置调节本身不是自动执行的并且必须由用户来执行。尽管简化了位置调节,但是某种程度的熟练仍然是所需的。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尽管,通过辊的位置改变校正了弯曲,但是包括转印带单元的位置调节在内,它不是被自动控制的。因此,很难说,带的弯曲能够被充分阻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不仅用于通过伸展转印带的辊的位置改变校正弯曲,而且用于通过调节转印带单元的位置抑制弯曲。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在图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经由转印带而转印到片材,包括:图像载体;转印带单元,其驱动通过多个辊伸展的转印带;转印带移动量测量部分,其测量转印带在片材的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的预定时间内的移动量;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其调节关于转印带单元的第一方向相对于图像载体的第一角度;辊位置调节部分,其调节关于垂直于至少一个辊的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对于图像载体的第二角度;以及控制部分,其确定使用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还是辊位置调节部分以便根据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在转印带的测量移动量中的第一差的第一绝对值进行调节,从而减小第一差。
这里,在第一绝对值是第一阈值或更大时,所述控制部分通过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调节第一角度,从而使得第一绝对值变得小于第一阈值。
而且,在第一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且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的测量移动量与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的设计移动量之间的第二差的第二绝对值是第二阈值或更大时,所述控制部分使用辊位置调节部分调节第二角度,从而使得第二绝对值变得小于第二阈值。
根据本发明,由于根据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在转印带的测量移动量中的差的绝对值确定了使用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还是辊位置调节部分进行调节,因此容易检测需要进行位置调节的时间,并且因此能够自动调节转印带单元和辊相对于图像载体的倾斜。当转印带单元相对于图像载体倾斜时,利用图像载体的旋转,所述转印带具有朝向弯曲方向施加的力,并且因此校正了这样的倾斜。而且,还存在当转印带单元的辊相对于图像载体倾斜时转印带弯曲的情况,并且甚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所述弯曲。而且,转印带端部的相反侧上的弯曲阻止肋能够被消除,从而使得能够缩短生产时间并且能够延长转印带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示出转印带单元的示意性视图;
图3是示出主动辊在X方向上的位置调节的视图;
图4a到图4c是示出转印带单元在Y方向上的位置调节的视图;
图5是关于转印带的弯曲调节处理的配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转印带的弯曲调节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根据图6执行转印带单元在Y方向上的位置调节的处理细节的表;以及
图8是用于根据图6执行主动辊在X方向上的位置调节的处理细节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
图1是示出适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横截面视图。图像读取部分2包括:由透明玻璃构成的文件压板(platen)11;倒转(reversing)自动文件馈送器(RADF)12,用于将文件自动供给到文件压板上;以及文件图像读取单元,用于扫描和读取放置在文件压板11上的文件图像,即扫描器单元13。
RADF 12是用于在预定文件托盘(tray)上同时设置多页文件以自动将所设置的文件逐页馈送(feed)到扫描器单元13的文件压板上的传统设备。而且,RADF 12由用于单面文件的输送路径、用于两面文件的输送路径、输送路径切换装置等等构成,以便根据用户的选择通过扫描器单元13读取文件的单面或两面。
扫描器单元13包括:第一扫描单元14,其装备有用于将文件表面暴露于光的灯反射器组件和用于导向到光电转换元件(CCD)17的第一反射镜,该光电转换元件将来自文件光的反射图像转换为电图像信号;第二扫描单元15,其装配有第二反射镜和第三反射镜;光学透镜体16,用于在CCD 17上形成光的反射图像。
第一扫描单元14以恒定速度V沿着文件压板11从左到右行进,并且第二扫描单元15受到扫描控制以便在相同方向上以V/2速度行进。
因此,在图像读取部分2处,利用与扫描器单元13相关的RADF 12的操作将要读取的文件顺序地放置在文件压板11上,同时沿着文件压板11的底面移动扫描器单元13以由CCD 17为每行顺序地形成放置在文件压板11上的文件图像,由此读取文件图像。
通过利用扫描器单元13读取文件图像获得的图像数据在应用各种处理之后一次记录在存储器中,并且响应于要在感光鼓(图像载体)22上再现为可见图像的输出指令图像数据从存储器输出到图像形成部分3,其后该图像被转印到片材上以形成调色剂图像。
该图像形成部分3设有激光扫描单元(LSU)21和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以用于形成图像。
该激光扫描单元21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其发射对应于从存储器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比如个人计算机)传送的图像数据的激光束;多角镜(polygon mirror),其使得激光束以等角速度偏转;和f-θ透镜,其校正,使得以等角速度偏转的激光束以均匀速度在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的感光鼓22上扫描。
根据已知的方面,多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被配置成,充电设备23、显影(developing)设备24、转印设备25、剥离设备26、清洁设备27和电荷去除设备被设置在感光鼓22周围,并且另外的固定设备28被设置在感光鼓22的下游侧。
纸张馈送部分4包括第一盒31到第三盒33、手动馈送托盘35以及作为可选附加的另外的处在大体积盒34中的第五托盘。
第一盒31是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串联(tandem)托盘并且能够同时从所述装置主体提取两个托盘。第二盒托盘32和第三盒托盘33分别包含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换言之,四个托盘包含在三个盒(31-33)中。所述大体积盒34是大体积托盘,并且因此能够包含使用最频繁的片材,例如A4尺寸标准片材。
纸张馈送输送部分37和38设有纸张馈送辊、馈送辊和配准辊以便将来自纸张馈送部分4的片材输送到感光鼓22与转印设备25之间的转印位置。
在纸张馈送部分4中的大体积盒34和第一盒31到第三盒33中的四个托盘中,对于包含的每种尺寸片材都成层,并且当用户选择包含期望尺寸的片材的盒或托盘时,这些片材被逐片地从托盘的一批片材的顶部馈送,并且通过纸张馈送输送部分37和38的输送路径而朝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顺序输送。
在激光扫描单元21和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中,从存储器读取的图像数据被输入到激光扫描单元21。
激光扫描单元21基于图像数据利用激光束在感光鼓的轴延伸的方向(轴向)上扫描该感光鼓22,由此在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设备24的调色剂而被可视化,并且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设备25而被静电转印到从纸张馈送部分4传送要被固定设备28固定的片材的表面上。
纸张放电路径29沿固定设备28的纸张输送方向提供在下游侧,并且纸张放电路径29分支成纸张放电部分5的纸张放电输送路径41和用于双面复印的输送部分42。
以此方式形成的图像在片材上,该片材从固定设备28发送到纸张放电部分5,或者选择性地输送到用于双面复印的输送部分42。
发送到纸张放电部分5的片材必要时经受预定的处理(比如分类处理或分级处理),并且被堆叠在第一放电托盘43或第二放电托盘44上。
而且,发送到用于双面复印的输送部分42的片材在这里被倒转以再次被输送到电子照相处理部分20,并且图像形成在片材的相反侧上以在固定之后放电。
图2a和图2b是示出转印设备25的示意性视图。图2a是外部视图,而图2b是横截面视图。下面将针对转印单元的结构及其操作概要给出描述。
转印设备25由转印带单元30和其他部件构成。
转印带单元30包括转印带51、主动辊52、从动辊53、转印辊59和支撑框架78和79。
设置在感光鼓22底侧的转印带51在主动辊52与从动辊53之间伸展(stretch out)以在由箭头指示的输送方向D1上被驱动。
主动辊52利用由转印带驱动电机55施加到主动辊轴54的一端侧的旋转驱动而旋转。图2示出由转印带驱动电机55给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带58而被传输到主动辊轴54,然而可以配置成通过齿轮输送旋转驱动力。
在与感光鼓22接触的转印带51的相反侧,提供了将与感光鼓22的电位相反的电位给予转印带51的转印辊59。转印辊59将形成在感光鼓2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51上的片材。
转印带51在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期间直接接触感光鼓22移动,但是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通过片材与感光鼓22接触而移动。因此,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较大的压力由于片材的厚度从感光鼓22被施加在转印带51上,由此转印电位被施加给片材。因此,当在转印带51的宽度上在感光鼓22与转印带单元30(转印带51)之间压力不均匀时,转印带51具有通过感光鼓22的旋转朝向弯曲方向施加的力。
换言之,即使转印带单元30的组件相对于图像形成部分3是正确的,在由于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或在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期间接触感光鼓22而引起的存在施加到转印带51的力在转印带51的宽度上的甚至轻微的移位的情况下,转印带单元30从感光鼓22倾斜到具有更大压力的一侧。因此,在转印带单元30继续在相对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的倾斜状态下被驱动的情况下,转印带51会弯曲。
另一方面,即使在转印带单元30的宽度上感光鼓22与转印带单元30之间的均匀压力,当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D1与感光鼓22的轴方向之间的角度从直角移位时,转印带51会弯曲。换言之,在主动辊52不平行于感光鼓22的情况下,转印带51会弯曲。
因此,本实施例具有能够调节转印带单元30和辊的位置以防止弯曲的结构,这在下文详细描述。
主动辊轴54的一端侧由支点轴承56来支撑以便自由旋转。支点轴承56由固定在图像形成部分3的主体侧面上的支撑底座57来支撑以便自由转动,从而能够在任何方向上转动主动辊轴54。
另一方面,主动辊轴54的另一个端侧由轴承64支撑以便自由旋转。
轴承64连接到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的电机轴65,以便能够沿着电机轴65移动。
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被固定到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3的侧面上的支撑底座61上的附着底座62以便能够移动。
而且,在轴承64中形成内螺纹,而在电机轴65中形成外螺纹,并且电机轴65的外螺纹被插入到轴承64中(内螺纹形成在轴承64中),从而使得轴承64连接到电机轴65。
因此,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的旋转使得主动辊52能够在X轴方向上(X+方向,X-方向:图2a)移动主动辊轴54的另一个端侧(其中支点轴承56用作支点)。图3中示出了这个方面。图3是其中从图2b的C方向观看的主动辊轴54的视图。
注意到,图2a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彼此垂直,并且每个方向形成的角度是直角。
感光鼓22的轴方向是Z轴方向。
垂直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的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D1是Y轴方向。换言之,在感光鼓22和主动辊52二者的轴方向彼此平行的情况下,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D1是Y轴方向。
与感光鼓22的轴方向和垂直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的转印带51的输送方向D1两个都垂直的方向是X轴方向。换言之,与平行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的转印带表面垂直的感光鼓22的径向方向是X轴方向。电机轴65的轴方向是X轴方向。
在轴承64中,支撑主动辊轴54以便自由旋转的部件和设有使得辊轴54的端部能够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内螺纹的部件整体形成。
上述配置使得主动辊52能够在图2的X轴方向(X+,X-)摆动,其中支点轴承56用作支点。
从动辊轴66的两个轴端由轴承71和72支撑以便自由旋转,并且轴承71和72被放置在图像形成部分3上的支撑底座73和74上以便能够滑动。
在靠近轴承71的支撑框架78的端部提供弹簧80,其延伸到图像形成部分3侧面上的支撑底座81。
该弹簧80被提供以便始终将支撑框架78驱策(urge)到下面描述的凸轮77。
另一方面,相对于支撑框架78的Y轴方向(输送方向D1),图像形成部分3侧面上的支撑底座75被提供在与弹簧80相对的侧面上。在支撑底座75,固定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
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的电机轴76a的轴中心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盘的凸轮77被设置在电机轴76a中。
凸轮77是偏心凸轮,该偏心凸轮从电机轴76a到外围77a(偏心外围面)的长度在包括Y轴和Z轴的平面中是不均匀的,并且凸轮77的偏心量(eccentricity amount)是基于下面描述的调节量和调节方向可任意设置的。
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或支撑底座75的附着位置被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凸轮77的偏心外围面77a与支撑框架78滑动接触。
上述配置允许用于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的偏心凸轮77旋转,从而使得偏心凸轮77的偏心外围面77a与支撑转印带51的支撑框架78滑动接触,并且能够在Y轴方向(Y+,Y-)上移动由弹簧80驱策的转印带单元30的支撑框架78,其中支点轴承56用作支点。
图4是示出关于转印带单元30的Y轴方向的位置调节的视图。这是从图2b的D方向观看转印带单元30和感光鼓22的视图。图4a示出关于感光鼓22在Y+方向上移位转印带单元30的状态,图4b示出基于感光鼓22调节转印带单元30的移动的状态,而图4c示出基于感光鼓22在Y-方向上移位转印带单元30的状态。
当偏心凸轮77通过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而被转向图2的+方向时,偏心凸轮77的形状允许由弹簧80驱策的支撑框架78例如在Y-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4a所示,关于感光鼓22在Y+方向上移位的转印带单元30能够通过将偏心凸轮77转向图2的+方向而在Y-方向上移动,其中支点轴承56用作支点。如图4b所示,这使得调节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转印带单元30的主动辊52的轴方向平行于(位移、倾斜=0)感光鼓22的轴方向。
当偏心凸轮77通过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而被转向图2的-方向时,偏心凸轮77的形状允许由弹簧80驱策的支撑框架78例如在Y+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4c所示,关于感光鼓22在Y-方向上移位的转印带单元30能够通过将偏心凸轮77转向图2的-方向而在Y+方向上移动,其中支点轴承56用作支点。如图4b所示,这使得执行位置调节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转印带单元30的主动辊52的轴方向平行于(位移、倾斜=0)感光鼓22的轴方向。
这里,如图2所示,转印带驱动电机55和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被固定在所述装置主体侧面(图像形成部分3)上。而且,支撑底座57、61、73、74和75也被固定到所述装置主体。
对于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和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步进电机被用于通过步进的数量控制旋转。
转印带51的带的相反侧被标记,并且带速度通过由光发射/接收传感器形成的转印带移动量检测传感器82(图2a)测量以从速度获得移动量(移动距离)。
图5是关于转印带51的弯曲调节处理的配置的框图。
控制部分83在控制转印带驱动电机55的同时执行转印,并且基于由利用转印带移动量检测传感器82测量的移动量同时控制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和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以便执行转印带51的弯曲调节。
图6是示出转印带51的弯曲调节处理的流程图。
控制部分83驱动转印带驱动电机55以驱动转印带51(步骤S1)。
控制部分83通过来自转印带移动量检测传感器82的测量值获得在纸张通过的时间段期间(在预定时间内)转印带51的移动量(步骤S2)。
控制部分83随后通过来自转印带移动量检测传感器82的测量值获得在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期间转印带51的移动量(步骤S3)。
控制部分83获得转印带51的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的移动量差(第一差)以确定第一差的绝对值(第一绝对值)是否是第一阈值或更大(步骤S4)。第一阈值例如是预先设置的2.5mm。
在第一绝对值是第一阈值或更大的情况下,所述过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5,并且控制部分83驱动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以调节包括X轴和Z轴的平面中转印带单元30(主动辊52)相对于感光鼓22的第一角度,以便小于第一阈值(步骤S5)。即,第一角度是由主动辊52的轴方向相对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相对于Y方向(转印带表面方向)形成的角度。
此时,用于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的凸轮77要执行的旋转的方向和量预先获得以存储在例如查找表等中,以便根据移动量的差获得。
在步骤S4,当第一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过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6,并且获得测量的移动量与在转印带51之前设置的设计值(在从转印带51的设计速度获得的预定时间内的设计移动量)之间的差(第二差)的绝对值(第二绝对值)以确定第二绝对值是否是第二阈值或更大。这里,第二阈值例如是6mm。该值也被预先设置。
当第二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时,完成处理。
另一方面,当第二绝对值是第二阈值或更大时,在包括X轴和Y轴的平面中主动辊52相对于感光鼓22的第二角度通过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来调节以使得其小于第二阈值。即,第二角度是由主动辊52的轴方向相对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相对于X方向(垂直于感光鼓22的轴方向和输送方向D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
对主动辊52的一侧要执行的移动量被预先获得以存储在例如查找表等中,以便根据移动量的差获得。
以此方式,基于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的测量移动量的差(第一差、第二差)执行调节控制,因此控制部分83能够容易地且也适当地判断何时需要用于转印带单元30或主动辊52的位置调节,以便能够使用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电机76或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自动执行位置调节以用于弯曲阻止。而且,转印带51的端部的相反侧上的弯曲阻止肋能够被消除并且生产时间能够被缩短,且转印带的寿命能够被延长。
<实验结果>
这里,在主动辊52的位置是图7和图8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执行测量转印带51的移动距离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组件的主要数据如下。
数据的主要组件
1)转印带物理属性
NBR型橡胶带(厚度=400-700μm)
没有相反侧处理,具有氟树脂型涂层的表面
2)转印辊物理属性
转印辊直径:                                                14mm
EPDM型发泡橡胶辊(硬度=约40JIS-C)
3)转印带直径: 60mm
4)从动辊直径: 17mm
5)处理速度:400m/s(转印带的旋转速度)
6)感光器:OPC。
图7是用于执行根据图6的转印带单元30的位置调节的处理细节的表。图8是用于执行根据图6的主动辊52的位置调节的处理细节的表。注意到,图7中的“UN”示出转印带单元30,且图8中的“辊”示出主动辊52。
用于决定是否改变转印带单元30和主动辊52的位置的第一和第二阈值可以在适当时候决定,因为它们受到转印带51、感光鼓22等等的尺寸、材料类型等的影响。这里,如图7和图8的表中所示,用于执行转印带单元调节的多个第一阈值(差)和用于执行主动辊调节的多个第二阈值(差)被决定。
在这些表中作为实验的结果,发现当根据纸张通过的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的时间段之间的转印带移动量的差和转印带的移动量的测量值相对于其设计值的差确定调节转印带单元的位置(相对于感光鼓的第一角度)或调节伸展转印带的主动辊的第二角度,并且执行用于调节单元或辊的位置的控制时,所述弯曲能够被抑制。
注意到,在上面的描述中,主动辊52的第二角度由主动辊位置调节电机63来调节,但是不限于此,并且类似的效果能够甚至在由辊位置调节电机调节从动辊53的第二角度的情况下或甚至在由辊位置调节电机调节主动辊52和从动辊53的第二角度的情况下获得。

Claims (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在图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经由转印带而转印到片材,包括:
图像载体;
转印带单元,其驱动通过多个辊伸展的转印带;
转印带移动量测量部分,其测量转印带在片材的纸张通过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时间段的预定时间内的移动量;
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其调节第一角度,该第一角度是主动辊的轴方向相对于图像载体的轴方向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
辊位置调节部分,其调节第二角度,该第二角度是由多个辊的至少一个辊的轴方向相对于图像载体的轴方向相对于X轴方向形成的角度;以及
控制部分,其确定使用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还是辊位置调节部分以便根据纸张通过时间段与纸张没有通过时间段之间转印带的测量移动量的第一差的第一绝对值进行调节,从而减小第一差,
图像载体的轴方向是Z轴方向,
图像载体和主动辊两者的轴方向彼此平行的情况下,转印带的输送方向是Y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彼此垂直。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绝对值是第一阈值或更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分通过转印带单元位置调节部分调节第一角度,从而使得第一绝对值变得小于第一阈值。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且纸张通过时间段期间的测量移动量与纸张通过时间段期间的设计移动量之间的第二差的第二绝对值是第二阈值或更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分使用辊位置调节部分调节第二角度,从而使得第二绝对值变得小于第二阈值。
4. 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绝对值小于第一阈值且纸张通过时间段期间的测量移动量与纸张通过时间段期间的设计移动量之间的第二差的第二绝对值是第二阈值或更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分使用辊位置调节部分调节第二角度,从而使得第二绝对值变得小于第二阈值。
CN201110215073.9A 2010-07-30 2011-07-2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3464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1780 2010-07-30
JP2010171780A JP5179547B2 (ja) 2010-07-30 2010-07-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6411A CN102346411A (zh) 2012-02-08
CN102346411B true CN102346411B (zh) 2015-01-28

Family

ID=45526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5073.9A Active CN102346411B (zh) 2010-07-30 2011-07-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78175B2 (zh)
JP (1) JP5179547B2 (zh)
CN (1) CN1023464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5029B2 (ja) * 2012-02-14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82034A (ja) * 2012-02-29 2013-09-12 Fuji Xerox Co Ltd 回転軸の締結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中間転写ユニ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EP3023373A1 (en) * 2014-11-18 2016-05-25 OCE-Technologies B.V. Conveyor mechanism and a method for adjusting a conveyor mechanism
JP2021160926A (ja) * 2020-04-03 2021-10-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4899A (en) * 1998-08-28 2000-08-15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skew of an image formed on a sheet
CN101008814A (zh) * 2006-01-26 2007-08-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0992A (ja) 1990-06-15 1992-02-19 Hitachi Koki Co Ltd ベルト蛇行矯正制御装置
JP3758785B2 (ja) * 1997-01-22 2006-03-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蛇行調整装置
JPH1120973A (ja) 1997-07-03 1999-01-26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H11295948A (ja) * 1998-04-15 1999-10-29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38986A (ja) * 2003-11-07 2005-06-02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06009773A1 (de) * 2006-03-01 2007-09-06 Eastman Kodak Co. Verfahren zum Vermeiden eines Passerfehlers beim Drucken
JP2007316538A (ja) 2006-05-29 2007-12-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0480B2 (ja) * 2006-06-19 2012-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351830B2 (en) * 2009-03-13 2013-01-08 Ricoh Company, Limited Bel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17787A (ja) * 2009-03-18 2010-09-30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31021B2 (ja) * 2010-02-18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4899A (en) * 1998-08-28 2000-08-15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skew of an image formed on a sheet
CN101008814A (zh) * 2006-01-26 2007-08-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138986A 2005.06.02 *
JP特开2007-334193A 2007.12.27 *
JP特开平10-203674A 1998.08.04 *
JP特开平11-295948A 1999.10.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27461A1 (en) 2012-02-02
JP5179547B2 (ja) 2013-04-10
JP2012032598A (ja) 2012-02-16
US8478175B2 (en) 2013-07-02
CN102346411A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14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00351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control device
US81399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238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control section which corrects deviation of a belt
US7841596B2 (en) Sheet feeder
US20140078560A1 (en) Tilt adjustment mechanism, image capturing unit device, image scann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copier
CN1023464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9215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nsity sensor movable in a main scanning direction
JP2016001814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40564B2 (en) Sheet thickness detec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US8695969B2 (en) Sheet adjusting device, sheet holding receptacl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EP25924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619788B2 (en) Document feeding and read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5786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99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92034A (zh)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46109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2357A (ja) 両面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4890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5849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21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7213A (ja)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複写機
JP35849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4483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