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2034A -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2034A
CN103092034A CN2012104190665A CN201210419066A CN103092034A CN 103092034 A CN103092034 A CN 103092034A CN 2012104190665 A CN2012104190665 A CN 2012104190665A CN 201210419066 A CN201210419066 A CN 201210419066A CN 103092034 A CN103092034 A CN 103092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roll
recess
developing apparatus
flexible sheets
elastome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90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川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92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2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用于向感光体供给墨粉的显影辊和用于调整显影辊表面上承载的墨粉的层厚的墨粉层调整构件。墨粉层调整构件具有抵靠在显影辊上的柔性片和保持柔性片的保持器。多个柔性片沿着显影辊的轴向方向形成并且在显影辊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地布置。每个柔性片具有作为自由端部的伸出端部,伸出端部伸展至显影辊的整个长度并朝向显影辊伸出,而另外的端部作为受支承端部由保持部件保持。片保持器具有用于以可移动的方式保持柔性片的凹部。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基于电子摄影术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显影装置以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尤其涉及利用墨粉使得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显像的、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以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基于电子摄影术的传统图像形成设备的显影装置,其具有采用非接触式显影技术的结构,该显影技术是利用金属套筒制成的显影辊作为显影剂承载体、使用非磁性墨粉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用于调整显影剂的量以便在显影剂承载体上形成单组份墨粉的薄层。已知的显影剂量调整构件是叶片形的薄片状弹性构件,其沿一侧呈悬臂状并且其相反一侧的平面部分抵靠在显影辊上。
当显影剂量调整构件被制造成较小时,从薄片的受支承端部到抵靠在显影辊上的抵靠点的距离、或者说自由长度较小。结果,决定抵靠压力的弹簧常数变得更大,从而即使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的设定位置被稍微地改变位置,抵靠压力也会较大地改变。这要求组装的高精确性以保证稳定的抵靠压力。
另外,当使用传统的显影剂量调整构件时,抵靠压力的最大值(在抵靠夹紧部分的压力分布中的夹紧部分中心的抵靠压力)倾向于沿着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的纵向方向(显影辊轴线的延伸方向)变化。相应地,老化之后(显影装置长期使用后)在辊的长度上发生墨粉劣化程度不同。结果,在老化后会出现沿辊的长度实心图像浓度不均匀的问题。
另外,在上文的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的情况下,在显影装置的装配中,当在装配前和装配后叶片靠在显影辊上的挤压作用、或者所谓的“显影辊推挤量”增加时,最大抵靠压力与显影辊的推挤量成比例地增加。
由于这个原因,可以预料最大抵靠压力也会由于组装时显影辊推挤量的变化而改变。结果,为了以最小的变化稳定地设置和保持期望的最大抵靠压力,需要高组装精确度。
另外,当显影剂量调整构件与显影辊之间的设定位置由于生产误差、显影辊的径向跳动或其他因素而沿着显影辊的长度改变时,或者当显影辊向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的推挤量沿着辊的长度方向改变时,会沿着长度方向发生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和显影辊之间的最大抵靠压力的变化。结果,沿着纵向方向产生老化后墨粉劣化程度的不同。结果,在老化后,沿着显影辊的长度发生实心图像浓度不均匀。
在另一方面,最近,作为用于降低电子摄影设备的电力消耗的措施,要求降低在定影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在该定影过程中,为了实现降低电力消耗,降低熔化墨粉所需要的热量或降低墨粉的熔点是有效的。
然而,具有低熔点的墨粉对于低温定影是有利的,而抵抗墨粉应力的强度降低。相应的,在传统的单组份显影系统中,墨粉易于因从显影剂量调整构件接受的压力而被压碎和熔化。使用这种具有低熔点的墨粉使得墨粉劣化程度随上述最大抵靠压力变化的变化更加明显。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已有提出了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柔性片状的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和保持部件,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具有抵靠和挤压显影剂承载体的挤压部件,保持部件用于保持显影剂量调整构件,使得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呈现朝向显影剂承载体伸出的弧形的形式,其中显影剂量调整构件不与显影剂承载体抵靠(见专利文件1)。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9-288817。
然而,在专利文件1的显影装置中,柔性片状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在组装显影剂承载体的时候变形,并且当显影剂承载体转动时显影剂量调整构件在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抵靠变得不稳定。另外,当推挤量较大并从而使显影剂承载体处于高抵靠压力下时,抵靠的宽度变得更大,使得较大的应力被施加到墨粉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能够抑制显影剂量调整构件的抵靠的变形从而实现稳定的抵靠压力并降低墨粉上的应力,并提供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被构造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显影装置用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用于利用墨粉使得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可视,所述显影装置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向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供给墨粉,以及墨粉层调整构件,所述墨粉层调整构件设置成与所述显影辊挤压接触,以调整所述显影辊的表面上承载的墨粉的层厚,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粉层调整构件包括多个柔性的片状弹性部件和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保持部件,其中所述弹性部件抵靠于所述显影辊,多个弹性部件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向方向形成并且在所述显影辊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地布置,每个弹性部件具有作为自由端部的伸出端部侧,所述伸出端部侧沿所述显影辊的轴向方向伸展并朝向所述显影辊伸出,而另外的端部侧作为受支承端部由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并且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外的端部侧,使得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侧能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以弯曲的状态被保持在所述凹部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相对应的多个凹部,所述多个弹性部件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弹性部件的片状部件的厚度比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弹性部件的厚度大,并且所述多个凹部的沿所述显影辊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被构造成使得,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凹部比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凹部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优选地,所述凹部具有曲面或斜面,所述曲面或斜面作为用于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受支承端部的保持结构,并且所述受支承端部在两个端部或在一个端部处能够相对于所述凹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优选地,一种用于基于电子摄影术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静电潜像承载体,在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和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用于利用墨粉使得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并且其牲在于,所述显影装置采用具有上述第一至第四方面所述特征的显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方面,能够抑制弹性部件与显影辊之间的抵靠的变形同时保证稳定的抵靠压力。另外,由于设置有多个弹性部件,通过改变弹性部件的片的厚度(宽度)和/或硬度,能够在弹性部件的抵靠压力提高且抵靠宽度降低的状态下来执行墨粉层调整,并能够在抵靠压力低且抵靠宽度大的状态下实现充电。相应地,能够减小墨粉的应力。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方面,能够根据片状部件的厚度改变弹性部件的硬度及其抵靠压力和抵靠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能够使在相对于显影辊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弹性部件的抵靠宽度较小以增大抵靠的压力,从而能够在墨粉的应力降低的状态下调整墨粉层。另外,由于能够使在相对于显影辊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弹性部件的抵靠宽度较大以降低抵靠的压力,从而能够在墨粉的应力降低的状态下对墨粉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于因推挤量的改变引起的弹性部件与显影辊之间的抵靠压力的小的改变使弹性部件移动,所以能够稳定抵靠压力。另外,当凹部形成为具有斜面时,能够容易地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而稳定地控制抵靠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使墨粉层调整构件施加稳定的抵靠压力并从而减小墨粉上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安装有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局部构造的一个示例;
图2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
图3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构造;
图4A详细地图示了图3中A标示的部分,图4A是详细的示意性视图,图示了作为墨粉层调整构件的一部分的片保持器的凹部周围的柔性片的保持状态;
图4B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施加在片保持器的凹部的斜面(曲面)上的力(分力);
图4C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施加在片保持器的凹部的侧面(曲面)上的力(分力);
图5是曲线图,图示了推挤量与抵靠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对本实施方式的柔性片与传动的叶片进行比较;
图6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1;
图7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2;
图8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3;和
图9是示意性视图,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4。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的显影装置和安装有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视图,其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个示例、即安装有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局部构造。
在描述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以下说明中,当然地,图像形成设备的其他部件能够适用图像形成设备的通常使用的技术。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被赋予同样的附图标记而不作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51(静电潜像承载体)和基于电子摄影术而形成图像的显影装置1。
显影装置1包括显影辊3和墨粉层调整构件9,显影辊3向感光体51供应墨粉,墨粉层调整构件9(见图2)被设置成与显影辊3压接触,以限制供应到显影辊3表面上的墨粉的层厚。
在偏置电压施加到显影辊3上的情况下,显影装置1利用墨粉使感光体5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
现在将描述安装有显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总体构造。
图像形成设备100是串联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四个感光体51,感光体51用作黄色图像(Y)、品红色图像(M)、青色图像(C)和黑色图像(B)的静电潜像承载体,从而形成全彩的图像。
图像形成设备100具有以下印刷机功能:按照从通过网络连接的例如PC(个人电脑)等各种终端传来的图像数据、或者通过例如扫描仪等原稿读取装置而扫描的图像数据,在作为印刷媒介(记录媒介)的纸张P上形成彩色或单色的图像。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图像形成站单元50(50Y、50M、50C、50B),图像形成站单元50具有在纸张P上形成墨粉图像的功能;固定单元40,固定单元40具有将通过图像形成站单元50形成在纸张P上的墨粉图像进行固定的功能;和输送系统30,输送系统30具有从堆叠有纸张P的供纸盘60将纸张P经由图像形成站单元50向固定单元40输送的功能。
图像形成站单元50包括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具体地,在供纸盘60与固定单元40之间,从供纸盘60侧起依次布置有黄色图像形成站50Y、品红色图像形成站50M、青色图像形成站50C和黑色图像形成站50B。
这些用于不同颜色的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具有除墨粉类型之外基本上同样的构造,并基于与各自颜色相对应的图像数据而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图像,并将图像转印到作为最终记录媒介的纸张P上。
尽管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站单元50被构造为形成四种颜色的图像,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图像,然而墨粉的颜色不应该被局限于这些。例如,使用形成六种颜色的图像的构造是可能的,除上述四种颜色还包括淡青色(LC)和淡品红色(LM),其具有与青色和品红色同样的色调但是比青色和品红色的浓度低。
以代表性的方式,将图1的图像形成站的部件的附图标记仅赋予用于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站50Y,而省略了其他图像形成站50M、50C和50B的部件的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的每一个包括感光体51,感光体51作为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承载体。在每个感光体51周围沿圆周方向布置有充电单元52、曝光单元53、显影装置1、转印辊55和清洁单元56。
感光体51是大致鼓形的圆筒,其上形成有例如OPC(有机光电导体)等感光材料,并被布置在曝光单元53的下面而且通过没有示出的驱动器控制以便沿预定的方向转动(沿附图中箭头F标示的方向)。
充电单元52是用于在预定的电压下对感光体51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的充电器,其被布置在感光体51上方并靠近感光体51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接触式的辊形充电辊,但也可以使用放电式、电刷式、离子式等充电装置。
曝光单元53具有以下功能:通过根据从图像处理器输出的图像数据向由充电单元52充电的感光体51的表面上发射激光,而在感光体51的表面上写下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
在每一个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中,曝光单元53被供以与相关颜色--即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相对应的图像数据,以形成相应颜色的静电潜像。作为曝光单元53,能够使用包括激光发射器和反射镜面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或者具有例如EL、LED等发光元件阵列的写入单元(即写头)。
显影装置1包括显影辊3(图2),其作为用于承载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
显影辊3将显影剂转印到显影区域,在该区域显影辊3和感光体51相互靠近使得显影辊3表面上的墨粉转印至感光体5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显影装置1是所谓的单组分显影装置,其使用墨粉作为显影剂,并通过用墨粉使得感光体51表面上由曝光单元53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墨粉图像(可视图像)。
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的显影装置1根据相应的颜色储存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显影剂。这些显影剂包括与带电的感光体51的表面电势具有相同极性的带电墨粉。
转印辊55将在感光体51上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到通过输送带33输送的纸张P的表面上,并具有转印辊,与墨粉的带电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极)相反的偏置电压被施加在该转印辊上。
在墨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清洁单元56除去并收集残留在感光体51的外周面上的墨粉。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单元56被布置在感光体51的与显影装置1大致相反的一侧并靠近感光鼓51的位置。
输送系统30包括驱动辊31、被驱动辊32和输送带33,输送系统30输送纸张P,其中多种颜色的墨粉图像通过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被转印到纸张P上。输送系统30被构造成使得环状的输送带33在驱动辊31和被驱动辊32之间被张紧和转动,并输送从供纸盘60供给的纸张P使其相继地通过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
固定装置40包括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并且通过由所述辊41和42之间形成的固定夹紧(nip)部分输送纸张P,从而加热并挤压转印到纸张P上的墨粉图像并将墨粉图像固定到纸张P上。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输送系统30将纸张P输送通过与图像形成站50Y、50M、50C和50B的感光体51相对的位置,在此期间,每个感光体51上的墨粉图像通过来自转印辊55的转印电场的作用而被相继地转印到纸张P上,其中转印辊55被布置在相对的位置并隔着输送带33位于该位置的下方。通过这种布置方式,不同颜色的墨粉图像被一个压一个地转印到纸张P上,使得在纸张P上形成期望的全彩墨粉图像。由此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纸张P穿过固定单元40——此处墨粉图像被固定——然后被输送到排纸盘上。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显影装置1的构造。
图2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
如图2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基本包括:承载墨粉2的显影辊3、用于储存墨粉2的显影槽4、搅拌并输送显影槽4内的墨粉2的搅拌输送装置5、供给辊6和墨粉层调整构件9。
墨粉层调整构件9由柔性片(弹性部件)7和保持柔性片7的片保持器(保持部件)8形成。
搅拌输送装置5可转动地布置在显影槽4内并沿箭头标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在显影槽4内,搅拌输送装置5由没有示出的转动轴和没有示出的多个叶片构成,叶片从转动轴径向向外伸出。叶片由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形成为板状。
供给辊6由例如发泡聚氨脂等多孔弹性材料形成,供给辊6在其表面上的孔内吸有墨粉2并摩擦显影辊3以将墨粉供给到显影辊3,并在显影之后清洁留在显影辊3上的多余墨粉。
在供给辊6与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部分P的咬合量被设置为0.5mm,而该接触部分p的长度、即沿着供给辊6的轴线延伸方向(在下文也可被称为“轴向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330mm。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辊6由具有Ascar C 5级硬度的聚氨脂海绵构成,其直径被设定为16mm。Ascar C硬度是由日本橡胶工业协会规定的标准。
显影槽4是由例如硬合成树脂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容器,其在外观上具有大致长方体构造。墨粉2基本上由聚酯树脂形成并通过粉碎生成,从而具有9μm的体积平均颗粒直径。
显影辊3以可转动的方式布置在显影槽4的内部,其承载存储在显影槽4内的墨粉2并将墨粉输送到感光体51上。显影辊3布置为与感光体51相对,使得其轴线与感光体51的转动轴线平行,并且显影辊3由显影槽4本体的没有示出的框架支承。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与感光体51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辊3由铝制的圆筒构成,其直径为16mm,壁厚为1mm,并且经过喷砂处理从而具有0.3μm至0.8μm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显影辊3以145mm/秒的圆周速度绕轴线转动。
感光体51的圆周速度被设置为145mm/秒,供给辊6的圆周速度被设置在116mm/秒,搅拌输送装置5的转动速度被设置为157rpm。感光体51的直径为30mm,其被布置成通过没有示出的间隔件而与显影辊3的表面隔开200±20μm的间隙。
在显影辊3上方布置有墨粉层调整构件9,其具有柔性片7和片保持器8,以形成恒定厚度的墨粉2的层。
柔性片7是由聚氨脂橡胶形成的薄膜,其通过两端被片保持器8的凹部保持而呈弧形,从而形成U形。U形的弯曲末端被用于限制显影辊3上的墨粉2层。
在这种布置中,在显影辊3上能够承载有均匀带电的墨粉层。该具有静电的墨粉2层由于显影辊3和感光体51之间的电势差而从显影辊3被供给到感光体51,以使静电潜像显影并形成墨粉图像。
柔性片7的硬度优选地被设置为具有65°到85°的JIS-A硬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片被设定成硬度为70°-80°而厚度为0.3-1.0mm。
片保持器8由例如硬合成树脂等形成,具有宽度为1.5-3mm的凹部。
现在参考附图对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构造。图4A详细地示出在图3中标注为A的部分,并且是详细的示意性视图,其详细地图示了构成墨粉层调整构件的一部分的片保持器的凹部周围的柔性片的保持状态。图4B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施加在片保持器的凹部的斜面(曲面)上的力(分力)。图4C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施加在片保持器的凹部的一个侧面上的力(分力)。
如图3示出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包括作为柔性片7的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以及片保持器8。
片保持器8具有用于第一柔性片7a的第一凹部8a和用于第二柔性片7b的第二凹部8b。
片保持器8具有分别在第一和第二凹部8a和8b处形成的曲面8a1和8b1,使得能够以可移动的方式保持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
第一和第二凹部8a和8b相对于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彼此相互平行地形成。即第一和第二凹部的延伸方向与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相同。
曲面8a1和8b1的弯曲方向与显影辊3的竖向剖面——即与显影辊3的转动轴线垂直的平面——的弯曲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上文提到的曲面8a1和8b1被形成为使得在其竖向剖面内,每个曲面的顶点距离显影辊3比弯曲表面的两个端点距离显影辊3更远。
第一和第二柔性片7a和7b的每一个由长方形片构成,其呈U形地弯曲并被布置使得其长边与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对齐,并被分别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凹部8a和8b内。
分别呈U形形式被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凹部8a和8b内的第一和第二柔性片7a和7b被布置成使得U形的伸出末端P1和P2(自由端部)指向显影辊3。即第一和第二柔性片7a和7b的U形伸出端(弯曲部分)P1和P2的外表面(弯曲表面)能够被布置成沿着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与显影辊3接触。
在本文中,第一和第二柔性片7a和7b的形状不应局限于长方形,而是任何可以被接受的形状,只要能够实现随后的操作和效果即可。
另外,例如在图3示出的,使相对于显影辊3的圆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第一凹部8a的宽度W1较窄、同时使被保持为U形的第一柔性片7a较厚,使得能够使抵靠宽度变窄并增加抵靠压力,从而能够在墨粉上的应力减小的状态下实现墨粉层调整。
另外,使相对于显影辊3的圆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第二凹部8b的宽度W2较宽同时使被其保持的第二柔性片7b较薄,使得能够使抵靠宽度变宽并降低抵靠的压力,从而能够在墨粉上的应力减小的状态下对墨粉充电。
现在将参考附图以第二柔性片7b为例说明作用在柔性片7上的力。
如图3示出的,当被保持为U形的第二柔性片被推向显影辊3时(当抵靠的时候),由片保持器8支承的两个端部7b1(支承端部)接受来自显影辊3侧的力F-1,如在图4A中所示。
如在图4A和4B中示出的,力F-1能够被分解为与片保持器8的第二凹部8b的曲面8b1的方向大致垂直的分力F-1a和与曲面8b1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分力F-1b(图4B)。
当作用在显影辊3上的第二柔性片7b的推挤量(挤压强度)增大使得力F-1b超过预定水平时,或当第二柔性片7b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压力超过预定值时,第二柔性片7b的端部7b1沿箭头B的方向(在图4A中为斜上方)移动并且U形伸出末端P2相对于片保持器8按比例地移动。相应地,如果片保持器8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增加,第二柔性片7b的U形伸出末端P2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量不会改变,从而能够保持U形伸出末端P2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压力。
在另一种情况下,在第二柔性片7b的两个边缘(两个端部)7b1位于曲面8b1上的情况下,片保持器8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由于显影辊3的径向跳动而变小,第二柔性片7b的排斥力F2的大致平行于曲面8b1的分力F-2b使得第二柔性片7b的两个端部7b1移动,如图4A和4C所示,因此U形伸出末端P2也相对于片保持器8移动。结果,如果片保持器8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减小,也能够保持U形伸出末端P2与显影辊3之间的预定的抵靠压力。第一柔性片7a也与第二柔性片7b进行相同的操作。
接下来将按照推挤量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片7在显影辊3上的抵靠压力与传统叶片(墨粉层调整构件)的该压力进行对比。
图5是曲线图,其示出推挤量与抵靠压力之间的关系,以比较本实施方式的柔性片与传统的叶片。
如图5所示,在传统叶片的情况下,抵靠压力与推挤量成比例地变化。当弹簧常数较大时,抵靠压力随推挤量的变化较大(用虚线示出),而当弹簧常数较小时,抵靠压力随推挤量的变化较小(用细虚线示出)。在另一方面,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柔性片7使得能够不管推挤量大小而施加大致恒定的抵靠压力(用实线示出)。尤其在曲线图的中间部分附近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效果变得明显。
此处,能够通过片保持器8的凹部的形状和柔性片7的厚度来控制柔性片7与显影辊3之间的稳定的抵靠压力以及抵靠宽度(在显影辊3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当片保持器8的凹部8a和8b被构造成用以增大力F1的大致平行于曲面8b1的分力F-1b时(使得曲面8b1的曲率变得更大或者曲面8b1的曲率半径变得更小),能够降低用于使第二柔性片7b的两个端部7b1移动的力F-1或者U形伸出末端P2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压力。
如上文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显影装置1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包括抵靠显影辊3的柔性片7和用于保持柔性片7的片保持器8。柔性片7包括呈U形弯曲的第一柔性片7a和呈U形弯曲的第二柔性片7b。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被形成为沿着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在显影辊3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平行或者并排地布置。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被布置成使得其沿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延伸的U形伸出端与显影辊3相对,而其沿显影辊3的轴向方向延伸的两个端部由片保持器8保持以作为受支承端部。片保持器8被形成为具有第一凹部8a和第二凹部8b,第一凹部8a和第二凹部8b保持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以便能够使柔性片的U形伸出末端相对于片保持器8移动。
通过上述的构造,如果柔性片7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增加(如果片保持器8和显影辊3之间的距离减小),U形伸出末端P1、P2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压力不会改变并能够被保持为预定的压力,从而使得能够抑制柔性片7和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的变形,同时保证稳定的抵靠压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置有多个柔性片7(第一柔性片7a和第二柔性片7b),通过以不同的方式设定柔性片7的厚度(宽度)和硬度,能够在柔性片7的抵靠压力提高且抵靠宽度减小的状态下执行墨粉层调整并在抵靠压力较低且抵靠宽度较大的状态下实现充电,从而能够减小墨粉上的应力。
(变形示例1)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变形示例1进行说明。
图6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1。
如图6所示,变形示例1的墨粉层调整构件109包括作为柔性片的107的第一柔性片107a和第二柔性片107b以及片保持器108,片保持器108具有用于第一柔性片107a的第一凹部108a和用于第二柔性片107b的第二凹部108b。
片保持器108具有第一和第二凹部108a和108b,第一和第二凹部108a和108b的每一个具有三角形的竖向剖面,从而分别形成斜面108a1、108a2和108b1、108b2,而不是图3示出的曲面8a1和8a2。
根据变形示例1的该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类似,如果片保持器108与显影辊3之间的推挤量改变,能够以两个片的两个端部分别沿着第一凹部108a的斜面108a1、108a2以及第二凹部108b的斜面108b1、108b2移动的方式保持两个片的两个端部,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柔性片107a和107b的U形伸出末端向显影辊3的实际推挤量不会改变,从而能够保持U形伸出末端与显影辊3之间的预定的抵靠压力。
也就是说,由于片保持器108的第一凹部108a和第二凹部108b形成为具有斜面,当第一和第二柔性片107a和107b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增加时,接受到的力的平行于各个斜面的分力不会沿着斜面改变,从而能够通过只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而容易地保持稳定的抵靠压力。
(变形示例2)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变形示例2进行说明。
图7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变形示例2。
如图7所示,变形示例2的墨粉层调整构件209包括作为柔性片的207的第一柔性片207a和第二柔性片207b以及片保持器208,片保持器208具有用于第一柔性片207a的第一凹部208a和用于第二柔性片207b的第二凹部208b。
片保持器208具有第一凹部208a和第二凹部208b,第一凹部208a和第二凹部208b分别具有曲面208a1和208b1,曲面208a1和208b1相对于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只朝向一侧倾斜,从而当推挤量变化时只有第一和第二柔性片207a和207b的一侧的端部207a1和207a2能够移动。也就是说,曲面208a1和208b1被构造成使得相对于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每个曲面的一端距离显影辊3最远而其另外一端距离显影辊3最近。
根据变形示例2,曲面208a1和208b1被构造成这样,类此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片保持器8,如果第一柔性片207a和第二柔性片207b向显影辊3的推挤量改变,则以可移动的方式来保持位于距离显影辊3最近的一侧的片端部207a1和207b1。相应地,第一和第二柔性片207a和207b的U形伸出末端向显影辊3的实际推挤量不会改变,从而能够保持U形伸出末端与显影辊3之间的预定的抵靠压力。
另外,根据变形示例2,由于只有第一和第二柔性片207a和207b的一侧端部207a1和207b1能够对于曲面208a1和208b1移动,因此相比两个端部都能移动的构造,施加到柔性片7的可移动端部207a1和207b1上的力更大,使得柔性片因抵靠压力的较小的变化而发生移动,从而能够稳定U形伸出末端与显影辊3之间的抵靠压力。
另外,根据变形示例2,由于第一和第二柔性片207a和207b的另一侧端部207a2和207b2(在每个曲面208a1和208b1的距离显影辊3最远的一侧)被固定,所以能够通过片保持器208稳定地保持第一和第二柔性片207a和207b。
(变形示例3)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变形示例3进行说明。
图8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3。
如图8所示,变形示例3的墨粉层调整构件309包括作为柔性片307的第一柔性片307a和第二柔性片307b。片保持器308的第一凹部308a和第二凹部308b具有向一侧倾斜的斜面308a1和308b1,而不是变形示例2的第一凹部208a和第二凹部208b,其分别具有朝向一侧倾斜的曲面208a1和208b1。
根据变形示例3的该构造能够实现与变形示例2的墨粉层调整构件209相同的效果。
(变形示例4)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9的变形示例4进行说明。
图9是示意性视图,其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墨粉层调整构件的变形示例4。
如图9所示,变形示例4的墨粉层调整构件409包括作为柔性片407的第一柔性片407a和第二柔性片407b以及片保持器408,片保持器408具有用于第一柔性片407a的第一凹部408a和用于第二柔性片407b的第二凹部408b。
第一凹部408a具有与变形示例3的第一凹部308a类似的向一侧倾斜的斜面408a1。第二凹部408b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示例2的第二凹部208b类似的向上弯曲的曲面408b1。
根据变形示例4的该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示例3的第一凹部308a和变形示例2的第二凹部208b类似,如果第一柔性片407a和第二柔性片407b的推挤量改变,以能够沿着第一凹部408a的斜面408a1和第二凹部408b的曲面408b1移动的方式保持两个片的端部,使得柔性片的U形伸出末端与显影辊3之间的实际推挤量不会改变,从而能够保持U形伸出末端与显影辊3之间的预定的抵靠压力。
作为另外的变形示例,片保持器的凹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示例的片保持器的凹部进行结合,或者将具有曲面的凹部和具有斜面或斜坡的凹部进行结合,而柔性片可以以可移动的方式固定在一侧端部或固定在两侧端部。
如已经说明的,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上文的实施方式和变形示例,而是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的界限内做出不同的改变。也就是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对适当更改的技术方法进行组合而获得的任何实施方式都应该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内。

Claims (5)

1.一种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用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用于利用墨粉使得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可视,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辊,所述显影辊向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供给墨粉,以及
墨粉层调整构件,所述墨粉层调整构件设置成与所述显影辊挤压接触,以调整所述显影辊的表面上承载的墨粉的层厚,
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粉层调整构件包括多个柔性的片状弹性部件和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保持部件,其中所述弹性部件抵靠于所述显影辊,
该多个弹性部件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向方向形成并且在所述显影辊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地布置,
每个弹性部件具有作为自由端部的伸出端部侧,所述伸出端部侧沿所述显影辊的轴向方向伸展并朝向所述显影辊伸出,而另外的端部侧作为受支承端部由所述保持部件保持,并且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外的端部侧,使得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侧能够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以弯曲的状态被保持在所述凹部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包括与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相对应的多个凹部,
所述多个弹性部件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弹性部件的片状部件的厚度比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弹性部件的厚度大,并且
所述多个凹部的沿所述显影辊的圆周方向的宽度被构造成使得: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上游侧的凹部的所述宽度比相对于所述显影辊的转动方向位于下游侧的凹部的所述宽度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凹部具有曲面或斜面,所述曲面或斜面作为用于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受支承端部的保持结构,并且
所述受支承端部能够在两个端部处或在一个端部处相对于所述凹部移动。
5.用于基于电子摄影术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静电潜像承载体,在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和
显影装置,所述显影装置用于利用墨粉使得所述静电潜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其中所述显影装置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2104190665A 2011-10-27 2012-10-26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30920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5587A JP5536008B2 (ja) 2011-10-27 2011-10-27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5587 2011-10-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2034A true CN103092034A (zh) 2013-05-08

Family

ID=48172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90665A Pending CN103092034A (zh) 2011-10-27 2012-10-26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18036B2 (zh)
JP (1) JP5536008B2 (zh)
CN (1) CN10309203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30356A1 (en) * 2013-07-23 2015-01-29 Xerox Corporation Charge blade having multiple contact point metering
US9261810B2 (en) * 2013-08-09 2016-02-16 Xerox Corporation Marking material delivery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charge blades
JP6138177B2 (ja) * 2015-01-21 2017-05-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854A (ja) * 1990-07-31 1992-03-19 Toshib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5115082A (ja) * 2003-10-08 2005-04-28 Sharp Corp 現像装置
CN101093377A (zh) * 2006-06-23 2007-12-26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
JP2009086554A (ja) * 2007-10-02 2009-04-23 Canon Inc 現像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3799A (ja) 1999-09-14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層規制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72108B2 (ja) * 2006-02-02 2009-1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40168B2 (en) 2006-06-23 2010-11-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7463854B2 (en) 2006-06-23 2008-1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23345B2 (ja) 2009-09-10 2010-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854A (ja) * 1990-07-31 1992-03-19 Toshiba Corp 現像装置
JP2005115082A (ja) * 2003-10-08 2005-04-28 Sharp Corp 現像装置
CN101093377A (zh) * 2006-06-23 2007-12-26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
JP2009086554A (ja) * 2007-10-02 2009-04-23 Canon Inc 現像装置、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36008B2 (ja) 2014-07-02
US20130108330A1 (en) 2013-05-02
US8918036B2 (en) 2014-12-23
JP2013092705A (ja)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2547B2 (en)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9782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857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adjusts a secondary transfer condition for a secondary transfer device based on a degradation of toner
CN101861550B (zh) 成像装置
US80819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arginless printing mode
US9411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ing bias and supply bias application units
US8019259B2 (en)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237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performs cleaning of a transfer material conveyance member
EP310148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67971B2 (en) Developer regulator,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3092034A (zh) 显影装置和使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42800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56A (zh)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6198903B1 (en) Re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a stalling preventing transfer station sheet placement assembly
US11131944B2 (en) Developing device regulates an amount of developer on a developing sleeve
US102818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image density detector of halftone images
US106422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027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ubricant supply control method
CN109669329A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659686B2 (ja) 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体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272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0362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2352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40081673A (ko) 조정 가능한 닙을 가지는 하전/계량 블레이드를 이용한 토너 전하발생용 시스템 및 장치
JP20140894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01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