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402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6402B
CN102346402B CN201110214178.2A CN201110214178A CN102346402B CN 102346402 B CN102346402 B CN 102346402B CN 201110214178 A CN201110214178 A CN 201110214178A CN 102346402 B CN102346402 B CN 1023464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row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41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6402A (zh
Inventor
永山胜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6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64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各色的图像形成部,与去程的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相对配置;转印辊,设置在回程位置上,向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的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和浓度传感器,设置在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其浓度由浓度传感器检测。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比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中间转印带、并在工艺控制(process control)中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画质调整用的调色剂斑点(toner patch)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的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有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影,通过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影进行显影并形成调色剂图像,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进一步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使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
从中间转印带到记录纸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在二次转印部中进行,该二次转印部使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相对配置。具体而言,二次转印辊相对于中间转印辊可离开/接触地设置。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如下进行:在使二次转印辊压接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将记录纸传送到这二者之间,向二次转印辊施加使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纸的偏压。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示,例如因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感光体的带电特性等发生变化,结果使画质变化。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每进行预定页数的印刷时,或对应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用于调整画质的工艺控制。
在工艺控制中,首先,在中间转印带上,对各色调色剂列状地形成浓度阶段性变化的小尺寸的多个调色剂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斑点)。接着,通过浓度传感器检测这些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斑点的浓度,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用于调整画质的控制。此外,在工艺控制中,为了调整画质,例如控制对使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器的施加电压,或控制使感光体曝光的曝光光源的输出值。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014898号公报(2010年01月21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7-292855号公报(2007年11月08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7-234557号公报(1995年9月5日公开)”
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接收到进行多页印刷的印刷任务执行指令的状态下,当出现工艺控制要求时,工艺控制在一页印刷及其下一页印刷之间来进行。此时,到开始下一页印刷为止产生等待时间,在进行接收到的执行指令的多页印刷的印刷任务中途,如进行工艺控制,当以该印刷任务整体为对象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会降低。
在此,在工艺控制中,需要在中间转印带上列状地正确形成各调色剂斑点,通过浓度传感器读取该调色剂斑点列的各调色剂斑点的浓度,取得正确的浓度信息。为此,在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斑点列的形成过程中,必须使中间转印带不振动。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进行二次转印辊的离开/接触时,中间转印带中会产生振动。因此,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斑点列的形成过程中,不能使二次转印辊离开/接触。此时,根据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感光体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长度与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的关系,需要在预先使二次转印辊离开中间转印带的基础上,进行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斑点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存在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大幅下降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在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设上游侧的第1图像承载体1M和其下游侧的第2图像承载体1K之间的距离为L(mm)、转印带的移动速度为v(mm/sec)时,从第1图像承载体1M和转印带离开、到第2图像承载体1K上形成的调色剂斑点到达第2图像承载体1K的转印位置为止的时间,大于L/v(sec)。
但是,专利文献3的发明中,通过转印带传送记录纸,在各色的站中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转印到记录纸上。即,其前提不是以下构成: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在二次转印部中,通过二次转印辊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纸。因此无法解决上述课题。并且在专利文献3的发明中,为使转印带的移动速度可变,作为转印带的驱动速度至少需要2速,驱动机构变得复杂且高价,造成另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印刷任务中途进行工艺控制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的降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中间转印带,由第1辊及第2辊支撑并向一个方向旋转,作为外表面的移动路径具有从第1辊位置朝向第2辊位置的去程和从第2辊位置朝向第1辊位置的回程;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具有与上述去程的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相对的感光鼓,在上述去程方向上排列配置,在上述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辊,设置在上述回程的位置上,向相对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的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和浓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在印刷动作中,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提供到上述转印辊和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纸张上,而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上述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并由上述浓度传感器检测该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浓度,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并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中间转印带,由第1辊及第2辊支撑并向一个方向旋转,作为外表面的移动路径具有从第1辊位置朝向第2辊位置的去程和从第2辊位置朝向第1辊位置的回程;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具有与上述去程的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相对的感光鼓,在上述去程方向上排列配置,在上述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辊,设置在上述回程的位置上,向相对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的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和浓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在印刷动作中,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提供到上述转印辊和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纸张上,而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上述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并由上述浓度传感器检测该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浓度,所述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形成为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根据上述构成,在印刷动作中,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在中间转印带上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转印辊移动到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提供到转印辊和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纸张上。另一方面,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并由浓度传感器检测该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浓度。
其中,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被设定成比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因此,在进行印刷动作的印刷任务中途出现画质调整动作要求、从印刷动作移动到画质调整动作时,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情况下,可将转印辊保持在对中间转印带的压接位置。即,在转印辊保持在对中间转印带的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可在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到达不具有清洁机构的转印辊的期间内,完成中间转印带上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形成。
因此,不再需要为了防止不具有清洁机构的转印辊的调色剂污染而在中间转印带上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形成中途使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向离开位置移动。即,在印刷任务中途进行画质调整动作时,无需在画质调整动作之前进行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的离开动作、及伴随该离开动作的中间转印带到振动降低为止的待机。这样一来,可抑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的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在进行印刷动作的印刷任务中途,当出现画质调整动作要求、从印刷动作移动到画质调整动作时,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情况下,可将转印辊保持在对中间转印带的压接位置。即,在转印辊保持在对中间转印带的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可在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到达不具有清洁机构的转印辊的期间,完成中间转印带上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形成。
因此,不再需要为了防止不具有清洁机构的转印辊的调色剂污染而在中间转印带上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形成中途使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向离开位置移动。即,在印刷任务中途进行画质调整动作时,无需在画质调整动作之前进行转印辊从中间转印带的离开动作、及伴随该离开动作的中间转印带到振动降低为止的待机。这样一来,可抑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纵向截面图。
图2(a)是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压接的状态的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图2(a)所示的状态的二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支撑部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a)是二次转印辊离开中间转印带的状态的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单元的示意图,图3(b)是表示图3(a)所示的状态的二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辊支撑部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感光鼓位置开始、到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上的工艺控制用的调色剂斑点的形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1调色剂斑点列的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印刷速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的图5所示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的形成速度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9是表示进行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艺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a)是进行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艺控制时的时间图,图10(b)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1(a)是进行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艺控制时的时间图,图11(b)是表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印刷速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的从印刷任务到调色剂斑点列形成动作为止的移动时间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主体装置110和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根据图像数据对预定的纸张(记录纸)形成多色或单色的图像。上述图像数据通过从外部输入取得,或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的原稿读取功能取得。
在主体装置110的上表面设有用于放置原稿的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放置台92,在该原稿放置台92上安装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将托盘上设置的原稿自动传送到原稿放置台92上。
主体装置110在原稿放置台92的下方依次具有:原稿读取部111、排纸盘91、定影单元7、曝光单元1、图像形成部112、中间转印带单元6、手动送纸部113、内部送纸部114。
原稿读取部111读取原稿放置台92上放置的原稿的图像,取得图像数据。
其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和使用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各色的彩色图像对应。因此,图像形成部112对应各色具有4个,这些图像形成部112构成和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对应的图像站。此外,图像形成部112的配置是,从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按照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顺序配置。
各图像形成部112具有:显影器2、感光鼓3、带电器5及清洁单元4。
带电器5是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带电为预定电位的单元,除了图1所示的充电型外,也可使用接触型的辊型、刷型的带电器。
曝光单元1作为具有激光射出部及反射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曝光单元1具有扫描激光束的多棱镜、以及将通过多棱镜反射的激光引导到感光鼓3的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作为曝光单元1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将发光元件阵列状排列的例如EL、LED写入头。
曝光单元1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使带电的感光鼓3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和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显影器2通过调色剂使感光鼓3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清洁单元4去除并回收显影及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有: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第2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第1辊)63、中间转印张力辊64、中间转印辊(一次转印辊)65、二次转印辊(转印辊)66、以及带清洁单元10。中间转印辊65对应YMCK用的各图像形成部112设有4个。
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中间转印张力辊64和中间转印辊65架设中间转印带61并使之旋转驱动。各中间转印辊65提供使感光鼓3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61与各感光鼓3接触地设置。并且,使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这样一来,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多色的彩色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61例如厚度为50~150μm左右,以聚酰亚胺等树脂薄膜为基体,在其上形成弹性层并形成为环状。基体例如由厚度为80μm的半导电性的聚酰亚胺构成,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表面电阻率为1010Ω·cm。弹性层使用CR橡胶、聚氨酯橡胶等,其厚度为100~300μm。弹性层厚度小于100μm时,易变形,弹性差。因此,与感光鼓3的密着性变差,并无法吸收纸张表面的凹凸,无法获得良好的转印性。另一方面,厚度超过300μm时,对中间转印带61的圆周速度产生影响,与直线行进时相比,支撑辊的曲率部分的圆周速度平衡变差,结果产生图像转印偏离、纸张的传送不良。此外,弹性层表面也可设置PTFE(聚四氟乙烯)涂层。
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3到中间转印带61的转印,通过与中间转印带61的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5进行。为了转印调色剂图像而向中间转印辊65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65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础,其表面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覆盖。通过该导电性弹性材料,可对中间转印带61均匀施加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辊的形状,除此以外也可使用刷等。
通过各色调色剂使静电潜影显影而获得的各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图像层压到中间转印带61上。该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旋转,移动到纸张和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即二次转印部,通过配置在该二次转印部的二次转印辊66转印到纸张上。并且,在上述二次转印部中,二次转印辊66经由中间转印带61与中间转印张力辊64相对。
在二次转印部中,中间转印带61和二次转印辊66以预定夹持宽度压接,向二次转印辊66施加用于将调色剂转印到纸张的电压(和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进一步,为了在二次转印部中总能获得上述夹持宽度,使二次转印辊66或中间转印张力辊64中的任意一个为硬质材料(金属等),使另一个为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发泡性树脂辊等)。
通过中间转印带61与感光鼓3接触,调色剂附着到中间转印带61上。并且,中间转印带61上的所有调色剂未全部通过二次转印辊66转印到纸张上,从而使调色剂残留。这些调色剂在下一工序是导致产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由带清洁单元10去除并回收。在带清洁单元10中,例如作为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的清洁部件具有清洁刮板,清洁刮板接触的位置的中间转印带61从里侧被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支撑。
内部送纸部114具有送纸盒81。送纸盒81收容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纸张(记录纸),对应送纸要求而提供纸张。
手动送纸部113具有手动送纸盘82。手动送纸部113中放置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纸张,同样对应送纸要求而提供纸张。
从内部送纸部114及手动送纸部113提供的纸张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在此转印了调色剂图像后,被传送到定影单元7。在定影单元7中,使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经过了定影单元7的纸张在正面朝下的状态下排出到排纸盘91上。
在从内部送纸部114及手动送纸部113开始到排纸盘91为止的纸张传送路径中,配置有多个传送辊12、定位辊13。
并且,在相对位于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侧的黑色图像形成部112而处于下游侧的位置上,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相对地配置有光电传感器(浓度传感器)101。该光电传感器101用于工艺控制,检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图像(调色剂斑点)的浓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电传感器101配置在位于最下游侧的黑色图像形成部112的下游侧的一个辊、即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的位置处。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光电传感器101在中间转印带6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有2个。
在手动送纸盘82的背面设置有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00周围的湿度及温度的温度湿度传感器102。此外,温度湿度传感器102的配置位置不限于该位置,也可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周围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
图2(a)是二次转印辊66与中间转印带61压接的状态的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图2(a)所示的状态的二次转印辊66和二次转印辊支撑部件67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a)是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的状态的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的示意图,图3(b)是表示图3(a)所示的状态的二次转印辊66和二次转印辊支撑部件67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2(a)及图3(a)所示,二次转印辊66由二次转印辊支撑部件67支撑,可相对于中间转印带61离开/接触。具体而言,在二次转印部中,中间转印带61背面由中间转印张力辊64支撑,二次转印辊66可在与中间转印带61压接的位置(压接位置,图2(a))及离开中间转印带61的位置(离开位置,图3(a))上下移动。二次转印辊66向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的移动,通过二次转印辊移动装置(转印辊移动单元)进行。二次转印辊移动装置例如具有螺线管或凸轮机构等使二次转印辊66上下移动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图4所示的、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112的感光鼓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A,设定为400mm。
图5是表示中间转印带61上的工艺控制用调色剂斑点(画质调整用调色剂)的形成状态的说明图。光电传感器101在中间转印带6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2个,分别是第1光电传感器(浓度传感器)101a及第2光电传感器(浓度传感器)101b。
调色剂斑点形成为以下2列:和第1光电传感器101a对应的第1调色剂斑点列(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103;以及和第2光电传感器101b对应的第2调色剂斑点列(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104。在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中,将黑色的调色剂斑点的列和品红色的调色剂斑点的列形成为1列,在第2调色剂斑点列104中,将青色的调色剂斑点的列和黄色的调色剂斑点的列形成为1列。各调色剂斑点具有10mm×10mm大小的正方形,各调色剂斑点连续而形成列。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工艺控制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被设定为320mm。即,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长度均为320mm,且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形成在同一位置。该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320mm)设定为,比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的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112的感光鼓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A(400mm)短。
此外,工艺控制用的调色剂斑点列不限于上述2列,也可是1列或3列以上。此时,光电传感器101以与调色剂斑点列的列数对应的数量来配置。
接着说明图5所示的例如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的形成顺序。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的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形成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时,如图6所示,首先开始由相对于黑色的图像形成部112配置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品红色图像形成部112进行的品红色的调色剂斑点列(M1~M16)的形成。该品红色调色剂斑点列(M1~M16)的长度为160mm,品红色感光鼓3和黑色感光鼓3的距离为200mm。因此,在形成了品红色调色剂斑点列的M1~M4(40mm)的时刻,开始黑色调色剂斑点列(Bk1~Bk16)的形成。
图6表示完成了品红色调色剂斑点列(M1~M16)的形成的状态,在该时刻下,黑色的调色剂斑点列完成了Bk1~Bk12的形成。之后,黑色的调色剂斑点列通过进行Bk13~Bk16的形成,完成黑色的调色剂斑点列(Bk1~Bk16)和品红色的调色剂斑点列(M1~M16)连续的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的形成。
第2调色剂斑点列104的形成和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的形成同样进行。其中,设定成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使第1调色剂斑点列103的开头位置和第1调色剂斑点列104的开头位置一致。
图7表示印刷速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形成速度(斑点速度)。例如,“A4 10页机”表示对A4记录纸的印刷速度为1分钟10张。条件是:1个调色剂斑点的大小为10mm×10mm,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调色剂斑点数为16+16=32个,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长度为320mm。
图8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构成的框图。
如图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部(控制单元)201、存储部202、显示部203、输入部204、LAN205、计算部206及图像处理部207。进一步具有中间转印带单元6、上述定影单元7、原稿读取部111、图像形成部112、具有控制部208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光电传感器101及温度湿度传感器102。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有使二次转印辊66向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的二次转印辊移动装置。
控制部20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部件。例如,根据计算部206中的各种判断结果、计算结果等,向对应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动作。作为一例,在温度湿度传感器102中检测出的温度和湿度的至少一个的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及印刷页数超过预定页数时,控制部201进行用于画质调整的工艺控制。此外,印刷页数例如由控制部201计数。
控制部201及计算部206例如是通过具有中央处理装置(CPU)的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等实现的处理电路。
在存储部202中存储:经由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表面的操作面板(显示部203、输入部204)输入的印刷指令;来自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各处的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从外部设备经由USB/LAN等输入的图像信息。进一步存储: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内部的各部件的动作的各种设定值及数据表;用于执行各种控制的程序等。
作为存储部202可使用本领域中常用的,例如可使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硬盘驱动器(HDD)等。
上述外部设备是可进行图像信息的形成或取得、且可电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子设备。具体而言是计算机、数码相机等。
LAN205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与外部设备通信的通信网络。具体而言,不论是红外线、无线LAN、WiMAX、移动电话网、其他无线有线,是可通信的网络。
计算部206取出存储部202中存储的各种数据(印刷指令、检测结果、图像信息等)及用于实施各种控制的程序,进行各种检测、判断。
以下对在上述构成中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工艺控制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工艺控制中,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的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是320mm。即,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长度均为320mm,且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形成在同一位置。进一步,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112的感光鼓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被设定为400mm。
即,和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斑点列(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长度相比,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112的感光鼓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较长。因此,对移动的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斑点列(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由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读取完成后,调色剂斑点列(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开头到达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
图9是表示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工艺控制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9所示,进行多页印刷(打印)的印刷任务(打印任务)开始时(S11),控制部201判断是否需要工艺控制(S12)。该判断根据环境有无变化及印刷页数来进行。具体而言,控制部201在通过温度湿度传感器102检测出的温度和湿度的至少一个的变化量超过阈值时、及自之前的工艺控制结束的时刻开始的印刷页数超过预定页数时,判断为需要工艺控制。而当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任意一个时,判断为不需要工艺控制。
在S12中判断为不需要工艺控制时,继续印刷任务(S22),印刷任务结束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S12中判断为需要工艺控制时,停止印刷任务(S13)。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正在执行进行多页印刷时的任意一页的印刷,则在该一页的印刷结束的时刻停止印刷任务。
接着,在感光鼓3上制作调色剂斑点(S14),将该调色剂斑点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S15)。这样一来,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图5所示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
接着,通过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读取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S16)。通过该读取结果,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画质调整。具体而言,例如调整对带电器5的施加电压、曝光单元1的光源的输出值。
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对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读取结束时,使二次转印辊移动装置动作,使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S17)。这是因为,二次转印辊66不具有清洁机构,所以可防止中间转印带61上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调色剂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6而造成的对二次转印辊66的调色剂污染。
中间转印带61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随着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通过二次转印部后,由带清洁单元10去除(S18)。
另一方面,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通过二次转印部后,使二次转印辊66压接中间转印带61(S19)。
之后,再次开始接收到指令的印刷任务(S20),当印刷任务结束时(S21),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印刷任务期间内,二次转印辊66将从感光鼓3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依次转印到记录纸,因此二次转印辊66压接到中间转印带61。并且,在印刷任务中途进行工艺控制时,在使二次转印辊66压接中间转印带61的状态下,进行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以及第1和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对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读取。
这样一来,在中断印刷任务后,可迅速进行工艺控制中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
并且,在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向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以及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对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读取过程中,不进行二次转印辊66相对中间转印带61的离开/接触动作,因此不产生伴随该离开/接触动作的中间转印带61的振动。因此,可正确且稳定地进行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以及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对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读取。结果可正确进行工艺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且通过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读取了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后,使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而在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长度大于第1及第光电传感器101a、101b和二次转印辊66之间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时,在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对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读取中途,在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到达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之前,使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
在进行这种动作的情况下,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时产生的中间转印带61的振动造成的、对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的读取结果的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过程中,不进行二次转印辊66相对于中间转印带61的离开/接触动作,因此可正确进行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形成,根据中间转印带61上的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第1及第2光电传感器101a、101b的读取结果,可正确进行工艺控制。
接着说明比较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和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果。图10(a)是进行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工艺控制时的时间图,图10(b)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感光鼓3和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1(a)是进行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艺控制时的时间图,图11(b)是表示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3和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6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图10(b)中,各感光鼓3之间的距离是300mm,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是320mm,最下游侧的感光鼓(K)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是400mm(调色剂斑点列长度<最下游侧感光鼓3到二次转印部为止的中间转印带长度)。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关的图11(b)中,各感光鼓3之间的距离是300mm,调色剂斑点列的长度是320mm,和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但最下游侧的感光鼓(K)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是200mm(调色剂斑点列长度>最下游侧感光鼓3到二次转印部为止的中间转印带长度)。
并且,在图10(a)及图11(a)中,上段表示:通过通常的印刷任务依次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Ti1、Ti2、Ti3、……)的时序(通常任务时的转印带图像)。中段表示:通过通常的印刷任务在中间转印带61上形成了一个图像后,形成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时序(工艺控制转印带图像)。下段表示:二次转印辊66相对于中间转印带61的离开/接触时序(二次转印离开/接触)。此外,在该二次转印离开/接触中,二次转印辊66在从中间转印带61到记录纸的调色剂图像Ti11的转印结束后,离开中间转印带61。
在此,比较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关的图10(a)中的工艺控制转印带图像的形成时间、及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关的图11(a)中的工艺控制转印带图像的形成时间,在图10(a)中,在中间转印带61上,调色剂图像Ti11形成完成后,迅速进行到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形成的移动。而在图11(a)中,在中间转印带61上,调色剂图像Ti11形成完成后,到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的形成的移动和图10(a)时相比大幅延迟。
这是因为,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斑点列长度>最下游侧感光鼓3到二次转印部为止的中间转印带长度,因此需要在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向中间转印带61形成之前确保以下时间:(1)调色剂图像Ti11从中间转印带61到记录纸的转印所需的时间;及(2)预先使二次转印辊66离开中间转印带61、衰减通过该动作在中间转印带61产生的振动所需的时间。
接着对图10(a)的情况和图11(a)的情况,示出从印刷任务到调色剂斑点列形成动作为止的移动时间、即调色剂图像Ti11形成完成后到第1及第2调色剂斑点列103、104开始形成为止的时间的具体示例。此外,在此将从印刷任务到调色剂斑点列形成动作为止的移动时间,用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距离表示。
上述移动时间在图10(a)的情况下是20mm量,与之相对在图11(a)的情况下是520mm量。20mm具体是任务间的距离。而520mm具体是300mm(感光体间距离)+200(最下游侧感光鼓(K)3的位置到二次转印部的位置为止的中间转印带61的长度)+20mm(任务间距离=二次转印离开/接触时间)。
图12表示印刷速度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从印刷任务到调色剂斑点列形成动作为止的移动时间的说明图。此外,“现有技术时间”是移动时间为540mm量时的值,“本发明的时间”是移动时间为40mm量时的值。
从图12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和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可大幅缩短从印刷任务到调色剂斑点列形成动作为止的移动时间,结果是,在印刷任务中途进行工艺控制时,也可切实抑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下降。
如上所述,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其构成可以是: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上游侧的感光鼓和最下游侧的感光鼓的距离长。
为进行精密的画质调整动作,各色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形成多个浓度依次变化的状态的图像,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大于中间转印带的去程的最上游侧的感光鼓和最下游侧的感光鼓的距离。这种情况下,只要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设定成比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就无需在画质调整动作前进行转印辊离开中间转印带的动作、及伴随该离开动作的到中间转印带的振动降低为止的待机,可抑制印刷任务的处理速度下降。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是如下构成: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多列,上述浓度传感器分别与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相对应来设置,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多列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最前端位置到最后端位置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根据上述构成,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多列,因此为进行精密的画质调整而形成多个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也可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即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多列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最前端位置到最后端位置的长度,设定成比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是如下构成:上述图像形成部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4色中的彼此不同的任意1色,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以上述4色中的任意2色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为第1列、以剩余2色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为第2列而形成2列,该第1列及第2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相同、且在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彼此一致,上述浓度传感器分别与上述第1列及第2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相对应来设置。
根据上述构成,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2列,因此在具有4个和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4色中的彼此不同的任意1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的构成中,为进行精密的画质调整而形成多个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时,可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设定成比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是如下构成,具有:转印辊移动单元,使上述转印辊向上述压接位置和离开位置移动;和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转印辊移动单元的动作,上述控制单元在从上述印刷动作向画质调整动作移动时,直到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为止,将上述转印辊保持在上述压接位置,在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离开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从印刷动作向画质调整动作移动时,到浓度传感器对画质调整用的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为止,将转印辊保持在压接位置,在浓度传感器对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后,使转印辊移动到离开位置。因此,可切实防止不具有清洁机构的转印辊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造成的调色剂污染。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实施方式公开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中间转印带,由第1辊及第2辊支撑并向一个方向旋转,作为外表面的移动路径具有从第1辊位置朝向第2辊位置的去程和从第2辊位置朝向第1辊位置的回程;
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具有与上述去程的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相对的感光鼓,在上述去程方向上排列配置,在上述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设置在上述回程的位置上,向相对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的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
浓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
转印辊移动单元,使上述转印辊向上述压接位置和离开位置移动;和
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转印辊移动单元的动作,
在印刷动作中,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提供到上述转印辊和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纸张上,
而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上述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并由上述浓度传感器检测该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浓度,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上述控制单元,在从上述印刷动作向画质调整动作移动时,直到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为止,将上述转印辊保持在上述压接位置,在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离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上游侧的感光鼓和最下游侧的感光鼓的距离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多列,上述浓度传感器分别与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相对应来设置,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多列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最前端位置到最后端位置的长度,被设定成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经由上述中间转印带与上述转印辊相对的位置上配置张力辊,该张力辊从内面侧向上述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部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4色中的彼此不同的任意1色,
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以上述4色中的任意2色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为第1列、以剩余2色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为第2列而形成2列,该第1列及第2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相同、且在上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彼此一致,上述浓度传感器分别与上述第1列及第2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相对应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形成部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4色中的第1色到第4色的任意1色,按照该第1色到第4色的顺序从上游侧到下游侧进行配置,
第1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由第1色的图像形成部和第3色的图像形成部形成,第2列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由第2色的图像形成部和第4色的图像形成部形成。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方法,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中间转印带,由第1辊及第2辊支撑并向一个方向旋转,作为外表面的移动路径具有从第1辊位置朝向第2辊位置的去程和从第2辊位置朝向第1辊位置的回程;
各色的图像形成部,具有与上述去程的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相对的感光鼓,在上述去程方向上排列配置,在上述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设置在上述回程的位置上,向相对于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外表面的压接位置及离开位置移动;
浓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浓度;
转印辊移动单元,使上述转印辊向上述压接位置和离开位置移动;和
控制单元,控制上述转印辊移动单元的动作,
在印刷动作中,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压接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提供到上述转印辊和上述中间转印带之间的纸张上,
而在画质调整动作中,通过上述各图像形成部将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成为列状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带上,并由上述浓度传感器检测该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中的各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的浓度,
上述控制单元,在从上述印刷动作向画质调整动作移动时,直到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为止,将上述转印辊保持在上述压接位置,在上述浓度传感器对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读取完成后,使上述转印辊移动到上述离开位置,
所述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上述画质调整用调色剂图像列的长度形成为比上述去程的最下游侧的感光鼓和上述转印辊之间的上述中间转印带的长度短。
CN201110214178.2A 2010-07-23 2011-07-22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2346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6083 2010-07-23
JP2010166083A JP5410380B2 (ja) 2010-07-23 2010-07-23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れによる画像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6402A CN102346402A (zh) 2012-02-08
CN102346402B true CN102346402B (zh) 2014-04-16

Family

ID=45493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4178.2A Active CN102346402B (zh) 2010-07-23 2011-07-22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5016B2 (zh)
JP (1) JP5410380B2 (zh)
CN (1) CN1023464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2511B2 (ja) * 2011-04-11 2015-1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8825B2 (ja) 2012-12-06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476B2 (ja) * 2013-03-19 2015-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6432B2 (ja) * 2014-03-03 2018-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962228B2 (ja) * 2018-02-14 2021-1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質検査用カメラシステム、印刷装置及び光源調整方法
JP2022042144A (ja) * 2020-09-02 2022-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201A (zh) * 2006-04-07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6611B2 (ja) 1993-12-28 2001-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33429B2 (ja) * 2000-03-24 2005-03-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265950B2 (ja) * 2003-09-10 2009-05-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260335B2 (en) * 2004-07-30 2007-08-21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information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06171B2 (ja) 2004-08-05 2011-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3805B2 (ja) * 2005-02-09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9775B2 (ja) * 2006-03-16 2009-09-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部材の離隔状態の検出方法
JP4856998B2 (ja) 2006-03-22 2012-0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286176A (ja) * 2006-04-13 2007-11-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292855A (ja) 2006-04-21 2007-11-08 Sharp Corp 画像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6142A (ja) * 2007-05-07 2008-11-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2254B2 (ja) * 2007-11-22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稼働状態判別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39637B2 (en) 2007-08-03 2012-12-25 Ricoh Company, Ltd. Management apparatus,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status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76633B2 (ja) 2008-03-25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68776B2 (ja) 2008-07-02 2010-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質調整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201A (zh) * 2006-04-07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20848A 2006.08.24
JP特开2008-276142A 2008.11.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0380B2 (ja) 2014-02-05
JP2012027254A (ja) 2012-02-09
US8725016B2 (en) 2014-05-13
US20120020687A1 (en) 2012-01-26
CN102346402A (zh)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4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3464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形成方法
JP48214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32174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transparent image forming station to achieve uniform gloss
US91582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hanging a fixing pressur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thereof
CN100478800C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方法
JP506343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038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tably controlling image density
US2009019094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92872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25924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47934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3879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EP3309621B1 (e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edium
US2011007605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6458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18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forming units for forming developer images
US6556805B1 (en) Dual cam set transfer assist blade system
US2022036546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87053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05867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929874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3930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質検査装置
EP3751257A1 (en) Image clarity evalua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48200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