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8854A - 筒管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筒管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8854A
CN102328854A CN2011101418730A CN201110141873A CN102328854A CN 102328854 A CN102328854 A CN 102328854A CN 2011101418730 A CN2011101418730 A CN 2011101418730A CN 201110141873 A CN201110141873 A CN 201110141873A CN 102328854 A CN102328854 A CN 102328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bbin
transport path
yarn
mentioned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18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28854B (zh
Inventor
霜宗叙
吉田恭规
井上敬
田村武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28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88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288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88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管输送系统(2),具备:连续地从自动络纱机(3)向细纱机(1)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一主输送路径(21),配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检测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从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下游侧分支、将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输送到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侧的旁通输送路径(20);在旁通输送路径(20)中配置了检测卷绕到筒管(B)上的纱线(Y)的卷绕量的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以及废弃处理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筒脚纱处理装置(233)。

Description

筒管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直接连接的筒管输送系统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使精纺纱线的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相邻接,用输送路径将该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直接连接的筒管输送系统(细络联)已众所周知。
在该筒管输送系统中,配置有废弃处理以卷绕在筒管上的状态残留的纱线(筒脚纱)的筒脚纱处理装置。在现有技术的筒管输送系统中,该筒脚纱处理装置通过废弃处理残留在筒管上的纱线使其变成空筒管,然后往细纱机输送安装有该空筒管的托盘。
但是,在这样的筒管输送系统中,有必要对被输送的所有的筒管判断是否残留有纱线、使用筒脚纱处理装置对残留有纱线的筒管废弃该纱线。因此,存在由于等待是否残留有纱线的判断和纱线的废弃处理的筒管的托盘滞留在输送路径中而招致输送处理能力降低的可能。
因此,提出有下述的筒管输送系统:设置配置有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和没有配置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根据以卷绕在筒管上的状态残留的纱线的卷绕量,将该筒管的托盘送出给任一输送路径(参照例如日本特开平5-8944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筒管输送系统中,由于有必要使送出到配置了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中的托盘与送出到没有配置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中的托盘再次汇合,因此具有筒管输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招致该筒管输送系统的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并且,还提出有这样的筒管输送系统:不仅设置配置了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和没有配置筒脚纱处理装置的输送路径、而且在安装筒管的托盘中具备信息存储介质,根据来自该信息存储介质来的信号将该筒管的托盘送出给任一输送路径(参照例如日本特许第3679562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筒管输送系统中,由于不仅需要存储各筒管的信息的信息存储介质,而且还需要处理与该信息存储介质的信号的控制系统等,因此具有筒管输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招致该筒管输送系统的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托盘滞留在将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直接连接的输送路径中、而且抑制了成本上升的筒管输送系统。
下面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即第1方案为一种筒管输送系统,其具备:连续地从自动络纱机向细纱机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的第一主输送路径,配置在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检测筒管上是否卷绕有纱线的筒脚纱检测装置,以及,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下游侧分支、将安装有筒管的托盘输送到该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上游侧的旁通输送路径;在上述旁通输送路径中配置有检测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的第一纱量检测部、以及废弃处理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筒脚纱处理装置。
第2方案为,还具备连续地从细纱机向自动络纱机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的第二主输送路径。上述旁通输送路径包括: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第一副输送路径,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第二副输送路径,从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中的与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的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上游侧输送;上述第一纱量检测部和上述筒脚纱处理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输送路径。
第3方案为,在上述第一纱量检测部对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上述筒脚纱处理装置废弃处理卷绕在该筒管上的纱线。
第4方案为,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具有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给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的第一切换装置;在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判定为筒管上卷绕有纱线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
第5方案为,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具有:第二纱量检测部,检测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筒管准备装置,拉出处理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纱端部;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端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二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给上述第二副输送路径;在上述第二纱量检测部对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定为纱端部的拉出处理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切换装置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上述第二副输送路径送出。
第6方案为,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具备判断托盘上是否安装有筒管的筒管检测装置;在上述筒管检测装置判定为托盘上没有安装筒管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将该托盘向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
第7方案为,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通过具有多个检测部而同时对多个筒管检测是否卷绕有纱线。
第8方案为,上述检测部为筒脚纱刷。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如下所述的效果。
根据第1方案,由于将安装了卷绕有纱线的筒管的托盘向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因此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托盘滞留在直接连接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的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由此,提高筒管输送系统中的托盘的输送处理能力成为可能。
根据第2方案,由于将第一纱量检测部和筒脚纱检测装置设置在与直接连接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并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的第一主输送路径和第二主输送路径不同的第一副输送路径中,因此能够防止等待筒脚纱处理的筒管滞留在第一主输送路径或第二主输送路径中。
根据第3方案,在纱线的卷绕量比规定量多的情况下,能够不废弃处理该纱线而使该筒管回到直接连接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的第二主输送路径中。并且,在纱线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废弃处理该纱线、使该筒管回到直接连接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的第二主输送路径中。由此,能够将卷绕有比较多的纱线的筒管向自动络纱机输送,能够减少被废弃处理的纱线。
根据第4方案,能够特定满卷筒管和半卷筒管、极少量筒脚纱筒管,能够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由此,能够防止以卷绕的状态残留有纱线的筒管被向细纱机输送。
根据第5方案,能够特定极少量筒脚纱筒管或空筒管、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能够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第二副输送路径输送。由此,能够防止极少量筒脚纱筒管或空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被向络纱单元输送。
根据第6方案,能够特定没有安装筒管的托盘,能够将该托盘向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由此,能够防止没有安装筒管的托盘被向细纱机输送。
根据第7和第8方案,能够提高检测筒管上是否卷绕有纱线的处理速度,能够防止托盘滞留在直接连接细纱机和自动络纱机的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由此,能够提高筒管输送系统中的托盘的输送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自动络纱设备100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筒管输送系统2的结构的图;
图3A为表示筒管B上没有卷绕纱线Y的情况下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的动作形态的图;图3B为表示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的动作形态的图;
图4A为表示筒管准备装置222的动作形态的一个图;图4B为表示筒管准备装置222的动作形态的其他图;
图5A为表示筒管B上没有卷绕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动作形态的图;图5B为表示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动作形态的图;
图6为表示具备有多个筒脚纱刷211a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结构的图;
图7A为表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的动作形态的一个图;图7B为表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的动作的其他图;
图8A为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图8B为用第一主输送路径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2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9A为表示本发明另外实施形态的筒管输送系统2的结构的图;图9B为用旁通输送路径20的第三切换装置234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筒管输送系统4的结构的图;
图11为表示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往第四副输送路径26送出托盘T的状态的图;
图12A为根据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有无托盘T滞留改变后续的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图12B为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图13A为用第二副输送路径24的第四切换装置24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图13B为用第一主输送路径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2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简单说明自动络纱设备100。
图1为表示自动络纱设备100的整体结构的图。自动络纱设备100主要由细纱机1、筒管输送系统2和自动络纱机3构成。
细纱机1为拉伸粗纱并施加捻,通过这样将所希望的纱特性的纱线Y卷绕到筒管B上的环锭细纱机。并且,细纱机1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安装到托盘T上,连续地往筒管输送系统2提供该托盘T。
筒管输送系统2为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并且往细纱机1输送安装了没有卷绕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的系统。详细为,筒管输送系统2使用由传送带构成的输送路径,从细纱机1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并且,筒管输送系统2使用由传送带构成的输送路径,从自动络纱机3往细纱机1输送安装了没有卷绕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
自动络纱机3由多个络纱单元31构成。络纱单元31为将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退绕,在该纱线Y中发现纱疵的情况下将该纱疵部分切断并除去,重新卷绕到另外的筒管上的单元。并且,络纱单元31在将纱线Y被退绕而没有卷绕该纱线Y的筒管B安装到托盘T上的状态下将托盘T排出,向筒管输送系统2提供。
即,自动络纱设备100为使用筒管输送系统2往自动络纱机3提供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使用筒管输送系统2使纱线Y被退绕而没有卷绕该纱线Y的筒管B返回细纱机1的设备。
这样一来,自动络纱设备100使连续地进行由细纱机1进行的精纺和由多个络纱单元31进行的纱疵部分的除去并重新卷绕成为可能。
另外,从细纱机1提供来的筒管B中纱线Y变成满卷,将其称为满卷筒管Bf。并且,被从络纱单元31排出的筒管B没有卷绕纱线Y,将其称为空筒管Be。但是,被从络纱单元31排出的筒管B包括虽然不满卷、但卷绕有能够再次用络纱单元31重新卷绕的量的纱线Y的半卷筒管Bh,以及卷绕有不能重新卷绕的少量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参照图1)。即,满卷筒管Bf指纱线Y还未被退绕的筒管B,半卷筒管Bh指虽然不满卷但纱线Y几乎没有被退绕、大量残留的筒管B。并且,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指纱线Y基本上被退绕、残留一点的筒管B,空筒管Be指纱线Y被完全退绕的筒管B。
接着,用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筒管输送系统2。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托盘T的输送方向。
在筒管输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细纱机1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二主输送路径22。并且,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有作为第二纱量检测部的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筒管准备装置222和第二切换装置223。
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为检测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卷绕量的装置。
如图3A所示,在能够相对于被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的筒管B转动地配置的臂221a不抵接于筒管B的情况下,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判定为该筒管B上没有卷绕足够的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能够相对于被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的筒管B转动地配置的臂221a抵接于筒管B的情况下,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根据该臂221a的转动位置检测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卷绕量。即,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根据臂221a的转动位置进行是满卷筒管Bf还是半卷筒管Bh的判断。
筒管准备装置222为将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纱端部YE配置(拉出处理)到规定的位置上的装置。
如图4A、图4B所示,筒管准备装置222主要由吸入空气的进气管222a、以及经过托盘T和筒管B的内部通道吸入空气的吸入管222b构成。并且,在进气管222a的弯曲部分的内拐角,配置有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
而且,在进气管222a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切断纱线Y的切断器222d,并且在其下方安装有能够伸缩的皱纹管222e。皱纹管222e形成为在图中没有表示的电动机驱动下伸缩自由地可活、伸长时包覆筒管B。
如果说明筒管准备装置222的动作形态的话,则如图4A所示,筒管准备装置222首先用图中没有表示的阻挡器使被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来的托盘T停止。然后,筒管准备装置222使皱纹管222e伸长、包覆筒管B,并且通过进气管222a吸入空气从而捕捉纱端部YE。
然后,如图4B所示,如果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了,则筒管准备装置222使皱纹管222e收缩,用切断器222d切断纱线Y。并且,吸入管222b经过托盘T和筒管B的内部通道吸入空气,通过这样捕捉纱端部YE(用切断器222d切断获得的纱端部YE)。
通过这样,能够将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纱端部YE配置在该筒管B的规定位置——即筒管B的内侧(参照图4B的双点划线)。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的情况下,假设将纱端部YE配置到筒管B的内侧成功了——即假设拉出处理成功了。
第二切换装置223为进行将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或者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的切换的装置。
并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输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自动络纱机3往细纱机1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一主输送路径21。并且,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有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和第一切换装置212。
筒脚纱检测装置211为检测沿筒管B的外周面转动的筒脚纱刷211a的转动位置,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装置。
如图5A所示,在使筒脚纱刷211a沿筒管B的外周面转动、该筒脚纱刷211a没有钩挂到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该筒管B上没有卷绕纱线Y。即,判定为空筒管Be。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使筒脚纱刷211a沿筒管B的外周面转动、该筒脚纱刷211a钩挂到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该筒管B上以卷绕在其上的状态残留有纱线Y。即,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至少不是空筒管Be。
并且,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11中配置有判断托盘T上是否安装有筒管B的图中没有表示的筒管检测装置211c。筒管检测装置211c总是判断输送来的托盘T中是否安装有筒管B。
而且,如图6所示,筒脚纱检测装置211也可以通过具备多个筒脚纱刷211a对多个筒管B同时进行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检测。由此,能够提高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即是否为空筒管Be的检测的处理速度,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并且,能够提高筒管输送系统2中托盘T的输送处理能力。
第一切换装置212为进行将托盘T继续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送出还是往后述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的切换的装置。另外,第一切换装置212为与上述第二切换装置223相同的结构。
并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输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下游侧分支、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的附近向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并且,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第一纱量检测部和筒脚纱处理装置233。
第一纱量检测部由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和筒脚纱检测装置232构成,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为检测通过与被输送的筒管B抵接而转动的臂231a的转动位置,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检测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规定量以上的纱线Y的装置。另外,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与上述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为相同的结构。
筒脚纱检测装置232为检测沿筒管B的外周面转动的筒脚纱刷232a的转动位置,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装置。另外,筒脚纱检测装置232为与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中,筒脚纱检测装置232仅在当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空筒管Be或者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进行该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能够边输送筒管B边判断纱线Y的卷绕量,而筒脚纱检测装置232不使筒管B暂时停止就不能进行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因此,以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的判断结果为基础,筒管用筒脚纱检测装置232只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判断。由此,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32中。另外,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和筒脚纱检测装置232相邻接地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但也可以是使它们为一体的结构。
筒脚纱处理装置233为用夹持器(clamper)233c把持并抽出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废弃处理该纱线Y的装置。筒脚纱处理装置233只在被上述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纱线Y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即残留有少量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废弃处理该纱线Y。
如图7A、图7B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33主要由保持并吊起筒管B的筒管拣选器(picker)233a、推动吊起的筒管B的推动件(pusher)233b、以及保持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夹持器233c构成。
如果说明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的动作形态,则如图7A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33首先将大致圆筒形状的筒管拣选器233a插入到筒管B的内部通道来保持该筒管B。然后,筒脚纱处理装置233吊起筒管B并驱动夹持器233c来把持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
然后如图7B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用推动件233b向下方推动被吊起的筒管B,从筒管B的上端部抽出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并且,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用图中没有表示的吸入装置吸入抽出来的纱线Y,废弃处理。
而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输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分支、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一侧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二副输送路径24。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的附近向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二副输送路径24。这样一来,在本实施形态中,由第一副输送路径23、第二主输送路径22和第二副输送路径24构成旁通输送路径20。
在上述那样的筒管输送系统2中,具体说明托盘T的输送路径。另外,图8A、图8B中记载的实线及虚线箭头表示托盘T的输送方向。
图8A为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8A所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比规定量多、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了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判定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定为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不能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定为拉出处理没成功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2能够防止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和空筒管Be、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被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而且,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配置有用来判别空筒管Be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没有配置其他的动作部件。由此,能够防止第一主输送路径21的滞留。
图8B为用第一主输送路径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2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8B所示,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并且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筒管B上没有卷绕纱线Y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该筒管B为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没有安装筒管B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将该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由此,能够防止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细纱机1输送。
并且,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并且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判定为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该筒管B至少不是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因此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2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由此,提高筒管输送系统2中的托盘T的输送处理能力成为可能。并且,防止纱线Y以卷绕的状态残留的筒管B被往细纱机1输送。
以下说明被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输送了的托盘T。
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检测卷装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卷绕量。即,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断筒管B是满卷筒管Bf、半卷筒管Bh和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中的哪一种。
接着,仅在当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筒管B上没有卷绕规定量的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下,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32进行该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即,在输送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下进行该卷绕量的确认。
并且,仅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纱线Y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即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筒脚纱处理装置233为了废弃处理该纱线Y而工作。
利用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2在纱线Y的卷绕量比规定量多——即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的情况下,能够不废弃处理该纱线Y而使该筒管B回到第二主输送路径22。并且,在纱线Y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即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在废弃处理该纱线Y使其变成空筒管Be后,能够使该空筒管Be回到第二主输送路径22。由此,能够将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能够减少被废弃处理的纱线Y。
如此这般,回到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再次用筒管准备装置222进行拉出处理,在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参照图8A中的实线箭头)。另外,回到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在用筒管准备装置222进行的拉出处理失败的情况下,经由第二副输送路径24和第一主输送路径21、第一副输送路径23再次返回第二主输送路径22。
并且,用筒脚纱处理装置233除去了纱线Y而变成空筒管Be的筒管B,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经由第二副输送路径24、第一主输送路径21等,用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再次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在确认没有卷绕纱线Y后,往细纱机1输送。另外,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和第一主输送路径21、第一副输送路径23,然后再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绕圈(周回)。由此,防止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托盘T以及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细纱机1输送。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用第一副输送路径23、第二主输送路径22和第二副输送路径24构成旁通输送路径20,但也可以如图9A所示另外设置旁通输送路径20。这样的实施形态在旁通输送路径20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由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和筒脚纱检测装置232构成的第一纱量检测部、第三切换装置234、和筒脚纱处理装置233。
第三切换装置234为进行将托盘T继续往旁通输送路径20送出还是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的切换的装置。另外,第三切换装置234为与上述第一切换装置212和第二切换装置223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那样的筒管输送系统2中,具体说明托盘T的输送路径。另外,图9B中记载的实线及虚线箭头表示托盘T的输送方向。
图9B为用旁通输送路径20的第三切换装置234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9B所示,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比规定量多的情况下,设置在旁通输送路径20中的第三切换装置234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的情况下,第三切换装置234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并且筒脚纱检测装置232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设置在旁通输送路径20中的第三切换装置234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配置了筒脚纱处理装置233的旁通输送路径20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及筒脚纱检测装置232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三切换装置234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旁通输送路径20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2由于将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往旁通输送路径20送出,因此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并且,由于不将安装了卷绕有极少量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托盘T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而是往旁通输送路径20送出,用设置在该旁通输送路径20中的筒脚纱处理装置233废弃处理卷绕在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上的纱线Y,因此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该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由此,提高筒管输送系统2中的托盘T的输送处理能力成为可能。
接着,用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筒管输送系统4。但是,对于与上述筒管输送系统2相同的结构,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箭头表示托盘T的输送方向。
在筒管输送系统4中设置有从细纱机1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二主输送路径22。并且,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有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筒管准备装置222和第二切换装置223。
并且,在筒管输送系统4中设置有从自动络纱机3往细纱机1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一主输送路径21。并且,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和第一切换装置212。
而且,在筒管输送系统4中设置有从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下游侧分支、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附近向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并且,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筒脚纱检测装置232、和筒脚纱处理装置233。
并且,在筒管输送系统4中设置有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分支、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一侧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二副输送路径24。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的附近向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侧连接的第二副输送路径24。这样一来,在本实施形态中,由第一副输送路径23、第二主输送路径22和第二副输送路径24构成旁通输送路径20。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第二副输送路径24中沿托盘T的输送方向配置有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筒管准备装置242、和第四切换装置243,设置有从该第四切换装置243的附近向自动络纱机3连接的第三副输送路径25。
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为检测通过与被输送的筒管B抵接而转动的臂241a的转动位置,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检测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规定量以上的纱线Y的装置。另外,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与上述各纱量检测装置221、231为相同的结构。
筒管准备装置242为将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纱端部YE配置(拉出处理)到规定位置上的装置。另外,筒管准备装置242与上述筒管准备装置222为相同的结构。
第四切换装置243为进行将托盘T继续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或者往第三副输送路径25送出的切换的装置。另外,第四切换装置243为与上述各切换装置212、223相同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设置有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的汇合点和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之间分支、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中的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的上游侧输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四副输送路径26。
并且,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在与第四副输送路径26的分支点的下游侧设置有使托盘T的输送位置偏移的偏移区间22A。偏移区间22A为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设置在当托盘T滞留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时一部分托盘T停止的地方的弯曲路径。另外,在本筒管输送系统2中,第二主输送路径22被构成为从细纱机1向自动络纱机3的大致直线形状,偏移区间22A被大致矩形地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中途部。
这里,说明规定量的托盘T滞留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时的情况。如图11所示,滞留的托盘T中的一部分托盘T在由偏移区间22A偏移了输送位置的状态下停止。并且,当新输送来的后续的托盘T(参照图中的托盘Ty)与停止在偏移区间22A中的后端的托盘T(参照图中的托盘Tx)接触时,该后续的托盘T(托盘Ty)承受与设置了偏移区间22A的方向相反方向的力。
即,由于与停止在偏移区间22A中的托盘T(托盘Tx)接触的后续的托盘T(托盘Ty)在脱离轨道的状态下与停止在偏移区间22A中的托盘T(托盘Tx)接触,因此,承受向被设置在与设置了偏移区间22A的方向相反一侧的第四副输送路径26的方向的力。这样一来,该后续的托盘T(托盘Ty)以及比该托盘T(托盘Ty)靠后输送来的托盘T被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往第四副输送路径26送出。
在上述那样的筒管输送系统4中,具体说明托盘T的输送路径。另外,图12A、图12B、图13A、图13B中记载的实线及虚线箭头表示托盘T的输送方向。
图12A为根据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有无托盘T的滞留来改变后续的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12A所示,当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没有滞留托盘T时,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偏移区间22A将后续的托盘T继续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
具体为,当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该偏移区间22A的下游侧没有滞留托盘T时,偏移区间22A将后续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当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滞留有托盘T时,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偏移区间22A将后续的托盘T往第四副输送路径26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当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该偏移区间22A的下游侧滞留有托盘T时,偏移区间22A像上述那样将后续的托盘T往第四副输送路径26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利用这样的结构,当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滞留了规定量的托盘T时,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2能够结构简单并且确实地将后续的托盘T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输送。由此,由于能够避开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托盘T的滞留而输送后续的托盘T,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处理能力。
图12B为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12B所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比规定量多、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了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判定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定为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不能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二纱量检测装置221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定为拉出处理没成功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筒管准备装置222拉出处理失败了的情况下,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4也能够用第二副输送路径24的筒管准备装置242进行拉出处理。由此,能够提高可以将纱线Y的纱端部YE配置到规定位置(筒管B的内侧)的可能性——即拉出处理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能够降低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被反复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的筒管准备装置222输送。并且,能够防止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和空筒管Be、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被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
图13A为用第二副输送路径24的第四切换装置243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13A所示,在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比规定量多、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42c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了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副输送路径24中的第四切换装置24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三副输送路径25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判定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并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42c判定为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第四切换装置24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三副输送路径25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对纱线Y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42c不能检测到纱端部YE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副输送路径24中的第四切换装置24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第三纱量检测装置241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42c判定为拉出处理没成功的情况下,第四切换装置24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4能够防止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和空筒管Be、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被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
图13B为用第一主输送路径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2改变托盘T的输送路径的图。
如图13B所示,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并且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筒管B上没有卷绕纱线Y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具体为,在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该筒管B为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往第一主输送路径21送出(参照图中的实线箭头)。
另一方面,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没有安装筒管B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的第一切换装置212将该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由此,能够防止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细纱机1输送。
并且,在筒管检测装置211c判定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并且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判定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具体为,在判定为托盘T上安装有筒管B、该筒管B至少不是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参照图中的虚线箭头)。
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将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送出,因此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4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输送路径21中。由此,提高筒管输送系统4中的托盘T的输送处理能力成为可能。并且,能够防止以卷绕的状态残留有纱线Y的筒管B被往细纱机1输送。
以下说明被往第一副输送路径23输送了的托盘T。
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检测卷绕在筒管B上的纱线Y的卷绕量。即,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断筒管B为满卷筒管Bf、半卷筒管Bh和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中的哪一种。
接着,仅在当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筒管B上没有卷绕规定量的纱线Y的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下,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32进行该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即,在输送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下进行该确认。
并且,仅在第一纱量检测装置231判定纱线Y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即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配置在第一副输送路径23中的筒脚纱处理装置233为了废弃处理该纱线Y而工作。
利用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筒管输送系统4在纱线Y的卷绕量比规定量多——即为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的情况下,能够不废弃处理该纱线Y而使该筒管B返回第二主输送路径22。并且,在纱线Y的卷绕量在规定量以下——即为极少量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在废弃处理该纱线Y使其变成空筒管Be后,能够使该空筒管Be返回第二主输送路径22。由此,能够将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能够减少被废弃处理的纱线Y。
如此这般,回到了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再次用筒管准备装置222进行拉出处理,在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参照图12B中的实线箭头)。另外,回到了第二主输送路径22中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在用筒管准备装置222进行的拉出处理失败的情况下,被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
并且,被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送出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再次用筒管准备装置242进行拉出处理,在拉出处理成功的情况下往自动络纱机3输送(参照图13A中的实线箭头)。另外,被送出到第二副输送路径24中的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在用筒管准备装置242进行的拉出处理失败的情况下,经由第二副输送路径24和第一主输送路径21、第一副输送路径23,再次回到第二主输送路径22。
并且,用筒脚纱处理装置233除去了纱线Y而变成空筒管Be的筒管B从第二主输送路径22经由第二副输送路径24、第一主输送路径21等用筒脚纱检测装置211再次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并且,筒管B在确认没有卷绕纱线Y后往细纱机1输送。另外,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第二副输送路径24和第一主输送路径21、第一副输送路径23,然后再往第二主输送路径22输送,绕圈。由此,防止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托盘T以及没有安装筒管B的托盘T被往细纱机1输送。

Claims (8)

1.一种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续地从自动络纱机向细纱机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的第一主输送路径,配置在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检测筒管上是否卷绕有纱线的筒脚纱检测装置,以及,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下游侧分支、将安装有筒管的托盘输送到该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上游侧的旁通输送路径;
在上述旁通输送路径中配置有检测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的第一纱量检测部、以及废弃处理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筒脚纱处理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续地从细纱机向自动络纱机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的第二主输送路径;
上述旁通输送路径包括: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第一副输送路径,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输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以及,第二副输送路径,从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中的与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的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中的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的上游侧输送;
上述第一纱量检测部和上述筒脚纱处理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纱量检测部对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上述筒脚纱处理装置废弃处理卷绕在该筒管上的纱线。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具有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给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的第一切换装置;在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判定为筒管上卷绕有纱线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
5.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主输送路径具有:第二纱量检测部,检测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筒管准备装置,拉出处理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纱端部;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端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二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给上述第二副输送路径;
在上述第二纱量检测部对卷绕在筒管上的纱线的卷绕量判定为在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定为纱端部的拉出处理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切换装置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上述第二副输送路径送出。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主输送路径具备判断托盘上是否安装有筒管的筒管检测装置;在上述筒管检测装置判定为托盘上没有安装筒管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将该托盘向上述第一副输送路径送出。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通过具有多个检测部而同时对多个筒管检测是否卷绕有纱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筒管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部为筒脚纱刷。
CN201110141873.0A 2010-06-02 2011-05-30 筒管输送系统 Active CN1023288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7170/2010 2010-06-02
JP2010127170A JP2011251815A (ja) 2010-06-02 2010-06-02 ボビン搬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8854A true CN102328854A (zh) 2012-01-25
CN102328854B CN102328854B (zh) 2015-06-03

Family

ID=453647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76873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89645U (zh) 2010-06-02 2011-05-30 筒管输送系统
CN201110141873.0A Active CN102328854B (zh) 2010-06-02 2011-05-30 筒管输送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76873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89645U (zh) 2010-06-02 2011-05-30 筒管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51815A (zh)
CN (2) CN202089645U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7687A (zh) * 2014-06-13 2015-12-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纱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7620138A (zh) * 2016-07-14 2018-01-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供纱筒管排出装置
CN108217303A (zh) * 2016-10-18 2018-06-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托盘输送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系统、及纱线卷绕系统的起动方法
CN108910395A (zh) * 2018-08-14 2018-11-30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筒管纱循环输送平台
CN10950242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供给装置和筒管处理系统
CN109795918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管辨别装置及纱管处理系统
CN111039075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设备
CN111717730A (zh) * 2019-03-22 2020-09-29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筒管准备方法
CN112938647A (zh) * 2021-02-08 2021-06-11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品种自动络筒机的托盘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CN108910395B (zh) * 2018-08-14 2024-05-24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筒管纱循环输送平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51815A (ja) * 2010-06-02 2011-12-15 Murata Machinery Ltd ボビン搬送システム
JP2016204104A (ja) * 2015-04-21 2016-12-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ユニット、当該糸巻取ユニットを備えた糸巻取装置、及び給糸ボビン供給方法
JP2017053047A (ja) * 2015-09-08 2017-03-1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それを備える自動ワインダ、そ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システム、及び給糸ボビン異常検出方法
CN106115369B (zh) * 2016-08-11 2019-05-31 常州长荣纺织有限公司 纱线留头装置
CN106115367A (zh) * 2016-08-11 2016-11-16 常州锦琦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纱管脱离装置
CN106115370B (zh) * 2016-08-11 2019-05-31 常州长荣纺织有限公司 托盘移动装置
CN110386505B (zh) * 2019-07-19 2023-09-22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动络筒机残纱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1414A (ja) * 1983-09-16 1985-04-09 Murata Mach Ltd 分岐路における物品の制御装置
JPS61211281A (ja) * 1985-03-13 1986-09-19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粗紡・精紡工程間の篠巻搬送マガジン搬送方法
JPS6274886A (ja) * 1985-09-25 1987-04-06 Murata Mach Ltd ボビンの搬送装置
US5443165A (en) * 1991-06-29 1995-08-22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Bobbin feeding system of automatic winder
EP0866016A2 (en) * 1997-03-21 1998-09-2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y transfer system and tray storage apparatus
CN202089645U (zh) * 2010-06-02 2011-12-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输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1414A (ja) * 1983-09-16 1985-04-09 Murata Mach Ltd 分岐路における物品の制御装置
JPS61211281A (ja) * 1985-03-13 1986-09-19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粗紡・精紡工程間の篠巻搬送マガジン搬送方法
JPS6274886A (ja) * 1985-09-25 1987-04-06 Murata Mach Ltd ボビンの搬送装置
US5443165A (en) * 1991-06-29 1995-08-22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Bobbin feeding system of automatic winder
EP0866016A2 (en) * 1997-03-21 1998-09-2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y transfer system and tray storage apparatus
CN202089645U (zh) * 2010-06-02 2011-12-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输送系统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7687A (zh) * 2014-06-13 2015-12-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纱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7620138A (zh) * 2016-07-14 2018-01-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供纱筒管排出装置
CN108217303A (zh) * 2016-10-18 2018-06-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托盘输送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系统、及纱线卷绕系统的起动方法
CN109502422A (zh) * 2017-09-15 2019-03-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供给装置和筒管处理系统
CN109795918B (zh) * 2017-11-17 2022-05-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管辨别装置及纱管处理系统
CN109795918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管辨别装置及纱管处理系统
CN108910395A (zh) * 2018-08-14 2018-11-30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筒管纱循环输送平台
CN108910395B (zh) * 2018-08-14 2024-05-24 杭州锐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筒管纱循环输送平台
CN111039075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设备
CN111039075B (zh) * 2018-10-11 2022-09-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筒管处理装置、纱线卷绕设备及筒管处理方法
CN111717730A (zh) * 2019-03-22 2020-09-29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筒管准备方法
CN112938647A (zh) * 2021-02-08 2021-06-11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品种自动络筒机的托盘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CN112938647B (zh) * 2021-02-08 2023-01-24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品种自动络筒机的托盘输送装置及输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8854B (zh) 2015-06-03
JP2011251815A (ja) 2011-12-15
CN202089645U (zh) 2011-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89645U (zh) 筒管输送系统
CN202063604U (zh) 筒管搬送系统
JP2752503B2 (ja) 自動式のワインダ
EP2664572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CN100347062C (zh) 开动一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作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14960A (zh) 纺纱机和用于中断纺纱机的纱线制造的方法
JP6230865B2 (ja) リング精紡機において製造された紡績コップを、後続の巻返し過程のために準備する方法
JPH026641A (ja) 紡績運転再開のための方法
JP2013067485A (ja) ボビン供給装置及び巻取システム
CN101994174A (zh) 纺纱机械
CN105800387A (zh) 一种自动络筒机插管系统及插管方法
JPS629507B2 (zh)
CN106241507A (zh) 一种自动络筒机生头装置和生头方法
JPH03223073A (ja) ワインダの巻成部における糸結合並びにコツプ交換を自動的に行うための装置
CN108689243B (zh) 纱管处理装置及纱线处理系统
JP2010235215A (ja) ボビン送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残糸処理方法
JPH0223469B2 (zh)
CN106087145B (zh) 从自由端纺纱机的工作台移除不良纱线部分的方法和装置
JPH058944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管糸供給システム
JPH08175763A (ja) ワインダの口出しシステム及び口出し装置
CN102785972B (zh) 自动络筒机换管时序控制方法
JPS629506B2 (zh)
JP2017088331A (ja) ボビン抜取装置
CN111717730B (zh) 筒管准备方法
CN110475733B (zh) 纱管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