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4175B -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4175B
CN102304175B CN 201110252724 CN201110252724A CN102304175B CN 102304175 B CN102304175 B CN 102304175B CN 201110252724 CN201110252724 CN 201110252724 CN 201110252724 A CN201110252724 A CN 201110252724A CN 102304175 B CN102304175 B CN 1023041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tty acid
sequence
gmmyb118
protein
g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5272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4175A (zh
Inventor
梁岩
牟金叶
左建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 20111025272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041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04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4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4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4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名称为GmMYB118,来源于大豆(Glycine max L.),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1)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序列1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脂肪酸合成相关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将本发明保护的基因GmMYB118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可以提高拟南芥幼苗中脂肪酸的含量。这对提高大豆的脂肪酸含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油作为主要的食用油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物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世界上食用油的85%来自于植物油,只有25%来自于动物和海洋生物。同时,植物油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洗涤剂,润滑油,油漆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柴油的开发可能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人们对植物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的产量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大豆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大豆油的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相对其它的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等)较为合理,其消费量和食用量也已经逐步超过了其它植物油,成为人们日常饮食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我国是大豆的故乡,世界上其他国家种植的大豆,大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大豆的重大生产国。然而从1953年,这个地位被美国取而代之,随着大豆在美洲的扎根、受扶植以及转基因技术盛行,到1996年,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至2006年,大豆进口量已接近中国粮食进口总量的90%,而且大多来自美洲。因此提高大豆油的产量和含油量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首先通过遗传学的方法鉴定与油脂合成有关的调控基因,然后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善这些调控基因,从而提高大豆种子的含油量。近十余年来,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对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都没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植物体内的脂肪酸合成是一个复杂和高度协调的过程,是多基因协同完成的,因此改良单个的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并不能有效的改善脂肪酸的含量。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脂肪酸的代谢过程中,很可能存在一种蛋白激酶或其它调控因子(例如转录因子)在起全面的调控作用(Girke,T.,Todd,J.,Ruuska,S.,White,J.,Benning,C.,andOhlrogge,J..Microarray analysis of developing Arabidopsis seeds.Plant Physio1.2000,124,1570-1581.)。那么通过对这些调控因子的遗传改良达到增加脂肪酸含量的目的将成为可能。
目前,通过对拟南芥的研究发现,参与植物脂肪酸代谢的最重要的转录因子是LEC1(Leafy Cotyledon 1)。LEC1是拟南芥胚胎发生和种子成熟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调控因子,同时也对胚胎形成过程中胚胎储存物的积累进行调控(Lotan,T.,Ohto,M.,Yee,K.M.,West,M.A.,Lo,R.,Kwong,R.W.,Yamagishi,K.,Fischer,R.L.,Goldberg,R.B.,andHarada,J.J.Arabidopsis LEAFY COTYLEDON1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embryo developmentin vegetative cells.Cell.1998,93,1195-1205.)。过量表达LEC1可以诱导数目众多的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编码脂肪酸从头合成关键限速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中三个核基因组编码亚基的基因,与此相吻合,在LEC1过量表达植株中主要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大幅度上升(Mu,J.,Tan,H.,Zheng,Q.,Fu,F.,Liang,Y.,Zhang,J.,Yang,X.,Wang,T.,Chong,K.,Wang,X.J.,et al..LEAFY COTYLEDON1 is a key regulator of fattyac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Plant Physiol.2008,148,1042-1054.)。另外,我们前期的工作发现拟南芥中的另一个转录因子AtMYB118的过量表达也大量提高了LEC1的表达,从而导致脂肪酸含量上升(Wang,X.,Niu,Q.W.,Teng,C.,Li C.,Mu J.Y.,ChuaN.H.,and Zuo J.R.Overexpression of PGA37/MYB118 and MYB115 promotesvegetative-to-embryonic transition in Arabidopsis.Cell Res.2009,19:224-23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本发明所提供的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名称为GmMYB118,来源于大豆(Glycine max L.),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
1)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2)将序列表中序列1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
为了使1)中的GmMYB118蛋白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6XMYC标签(序列为EQKLISEEDL)。
上述2)中的GmMYB118蛋白可人工合成,也可先合成其编码基因,再进行生物表达得到。上述2)中的GmMYB118的编码基因可通过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序列中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密码子,和/或进行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错义突变,和/或在其5′端和/或3′端连上6XMYC标签的编码序列得到。
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命名为GmMYB118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如下1)-5)中任一所述的基因:
1)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2;
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3;
3)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4;
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的基因杂交且编码所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基因;
5)与1)或2)或3)或4)的基因具有90%以上的同源性且编码所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基因。
上述严格条件可为用6×SSC,0.5%SDS的溶液,在65℃下杂交,然后用2×SSC,0.1%SDS和1×SSC,0.1%SDS各洗膜一次。
序列表中的序列3由1819个碱基组成,自5’末端第1-354位为第一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355-391位碱基为第一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392-571位碱基为第二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572-867位碱基为第二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868-993位碱基为第三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994-1250位碱基为第三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1251-1719位碱基为第四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1720-1755位碱基为第四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1756-1819位碱基为第五个外显子。
含有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的表达盒、重组表达载体、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重组表达载体具体可为在双元载体pER10的多克隆位点间插入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得到重组表达载体。
扩增所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全长或其任一片段的引物对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引物对中,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6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GmMYB118或基因组DNA转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脂肪酸含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GmMYB118是通过上述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目的植物中的。
所述重组表达载体为在双元载体pER10的多克隆位点间插入所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的编码基因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
上述与脂肪酸合成相关蛋白GmMYB118、编码基因GmMYB118和/或含有编码基因GmMYB118的表达盒、重组表达载体、转基因细胞系或重组菌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携带有本发明编码的GmMYB118基因或其同源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可通过使用原生质体-化学介导法(Ca2+、PEG)、Ti质粒、Ri质粒、植物病毒载体、直接DNA转化、花粉管、微注射、电激、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等常规生物学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转化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并将转化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育成植株;所述组织和器官可包括宿主植物的果荚、愈伤组织、茎尖、叶片和种子等。被转化的宿主植物(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具体为拟南芥或大豆。
本发明获得了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GmMYB118,并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实验证明,将本发明保护的基因GmMYB118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后,可以提高拟南芥幼苗中脂肪酸的含量。这对提高大豆的脂肪酸含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重组表达载体pER10-GmMYB118-6XMYC的图谱。
图2为通过RT-PCR检测转基因植株中GmMYB118基因的表达量。
图3为通过苏丹红染色指示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体内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图4为通过气象色谱-质谱连用仪(GC-MS)测定的脂肪酸各组份的含量。
图5为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脂肪酸相对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基因的发现
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在大豆中找到拟南芥AtMYB118基因的同源基因GmMYB118。在序列比对中发现大豆GmMYB118基因与拟南芥AtMYB118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达到42%的同源性。
实施例2、转基因植物的获得及其检测
一、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1、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以大豆(Glycine max cultivar Nannong11382)(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记载过该材料的非专利文献是LiaoY,Zou HF,Wei W,Hao YJ,Tian AG,Huang J,Liu YF,Zhang JS* and Chen SY*.Soybean GmbZIP44,GmbZIP62and GmbZIP 78genes function as negative regulator of ABA signaling and confer salt and freezing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Planta.2008,228:225-240)的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用以下引物:
GmMYB 118-F:CCctcgagATGTTCAAAGAAAGCTATGTCTCA(小写字母为XhoI的酶切位点)(序列表中序列5)和
GmMYB118-R:GGcccgggCACACGAAGAATTTCATTACTAAT(小写字母为SmaI酶切位点)(序列表中序列6)进行PCR扩增,得到的PCR产物连接到中间载体pGEM-T Easy(购自Promega公司)上,获得重组载体pT-GmMYB118,经测序得到序列表中序列3第1-1928位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序列表中的序列3由1928个碱基组成,为包含GmMYB118基因的基因组DNA片段。序列3自5’末端第1-285位为第一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286-317位碱基为第一个内含子,序列3自5’末端第318-354位为第二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355-391位碱基为第二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392-571位碱基为第三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572-867位碱基为第三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868-993位碱基为第四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994-1250位碱基为第四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1251-1719位碱基为第五个外显子,自5’末端第1720-1755位碱基为第五个内含子,自5’末端第1756-1928位碱基为第六个外显子。
序列表中的序列3第1-1928位所示的基因组DNA对应的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序列2由1269个碱基组成,编码具有序列表中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将该蛋白命名为GmMYB118。序列表中序列1由4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用SmaI和BamHI酶对载体pBA-6xMYC(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记载过该载体的非专利文献是Zhou Q,Hare PD,Yang S W,Zeidler M,Huang LF and Chua NH.FHL is required for full phytochrome A signaling and sharesoverlapping functions with FHY1.Plant Journal.2005.43,356-370.)双酶切得到的小片段插入中间载体pSK(购自默克公司上海办事处)的SmaI和BamHI酶切位点间,得到重组载体pSK-6xMYC。然后用XhoI和SmaI双酶切上述获得的pT-GmMYB118得到的小片段插入pSK-6xMYC的XhoI和SmaI识别位点间,得到pSK-GmMYB118-6xMYC。然后用XhoI和speI双酶切上述获得的pSK-GmMYB118-6xMYC,得到的小片段与用XhoI和SpeI双酶切双元载体pER10(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记载过该载体的非专利文献是Zuo,J.,Hare,P.D.,and Chua,N.H.Applications of chemical-inducible expression systems infunctional genomics and biotechnology.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ArabidopsisProtocols,eds.Salinas,J.,and Sanchez-Serrano,J.J.,pp 2006.329-342.Humana Press,NJ)(pER10细菌抗性为壮观酶素,转基因植物抗性为卡那酶素)连接,得到最终载体pER10-GmMYB118-6XMYC,测序验证,结果在pER10的XhoI和SpeI酶切位点间插入了序列4所示DNA片段,序列4中第1-1928位为GmMYB118基因,第1938-2176位为6xMYC,表明构建的载体构建正确。图1为重组表达载体pER10-GmMYB118-6XMYC结构模式图:其中promoter指启动子;Ter为终止子;NPTII为卡那抗性筛选基因;LexA是细菌抑制子;XVE是LexA细菌抑制子的DNA结合域(X)和单纯疱疹病毒蛋白VP16的反式活化域(V)以及雌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域(E)构成。pER10在雌激素的诱导下可以使目的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是35S启动子的3-5倍。
2、转基因植物获得
将步骤1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pER10-GmMYB 118-6XMYC用电激转化方法转入农杆菌GV3101(购自Invitrogen公司)菌株中。筛选出具有壮观霉素抗性的农杆菌即为阳性转化农杆菌。挑取阳性转化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20ml LB液体培养基(含壮观酶素50mg/L,利福平50mg/L)中,28℃,150rpm振荡培养2天。所获菌液以2%接种量接菌于含有利福平和壮观酶素的300ml LB培养基,按照上述条件振荡培养16-18小时。所获菌液经5,000rpm、20分钟离心收集菌体,菌体重悬于250ml含有5%蔗糖和Silwet L-77(LEHLE SEEDS公司)转化液中,慢慢摇匀。转化液转入250ml烧杯中,将已去掉花和果荚的野生型拟南芥Col-0(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得,记载过该材料的非专利文献是:Ren,B.,Liang,Y,Deng,Y,Chen,Q.,Zhang,J.,Yang,X.,and Zuo,J.(2009)Genome-wid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ype-A Arabidopsis response regulator genes by overexpression studies revealstheir diverse roles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cytokinin signaling.Cell Res.19:1178-1190.)倒置于烧杯中,在真空状态保持20秒为宜。将转化后的拟南芥培养得到种子,将得到的拟南芥种子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长出绿叶和根系的苗为转基因拟南芥T1代。从T1代转基因拟南芥单株上收获种子,播种后获得T2代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纯合系。同时,用与获得转GmMYB118基因植株相同的方法,得到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并设未进行任何转基因处理的拟南芥作为野生型对照植株。
二、转基因植物的检测
1、通过RT-PCR检测GmMYB118基因的表达量
T2代转基因的纯合系种子以及野生型对照植株的种子萌发后7天,用10μM的雌激素(购自Sigma公司)处理24h后,参照下面的方法提取RNA,并取1μg RNA反转成相应的cDNA,然后利用引物GmMYB118RT-F和GmMYB118-R进行RT-PCR检测GmMYB118基因的表达量。利用引物UBQ5-F1和UBQ5-F2扩增UBQ基因作为内标,引物序列如表1。结果如图2所示,Col代表野生型植株,L4和L9分别代表不同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从图中可见,与野生型(Col)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中GmMYB118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这两个高表达量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L4和L9,将用于下面脂肪酸的检测。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中GmMYB118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对照植株无显著差异。
表1  引物序列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5’-3’)
  GmMYB 118RT-F   TGAGATTGTGGAGACCTCGAA
  GmMYB118-R   GGcccgggCACACGAAGAATTTCATTACTAAT
  UBQ5-F1   CTTCAGCAGCCGTTGCCTCA
  UBQ5-F2   CTGGTAAACGTAGGTGAGTCC
RNA提取方法如下:
TRIzol法:参照厂商(Invitrogen)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首先预冷研钵、研杵、1.5ml离心管和TRIzol试剂。分别取上述转基因不同的株系100mg,用液氮快速粉碎,转移至预冷的离心管。加入1ml TRIzol试剂,振荡混匀。室温放置5分钟,4℃12,0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移入新离心管,加入200μl氯仿,轻摇混匀。室温放置3分钟,4℃12000g离心10分钟。取上层水相移入新管,加入250μl异丙醇和250μl高盐沉淀剂(0.8M柠檬酸钠,1.2M氯化钠),室温放置3分钟,4℃12000g离心10分钟,去除上清。沉淀用1ml 75%乙醇洗涤,4℃7500g离心5分钟,去除上清。沉淀于室温干燥5-10分钟,加入适量(50μl左右)DEPC水溶解(为了有利于RNA溶解,可置于50℃水浴10-30分钟)获得RNA。
cDNA反转录: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取上述提取的RNA 1-2μg,加DEPC水至10μl;
(2)加入1μl(0.5g)Oligo(dT)15和1μl 10mM dNTP,混匀;
(3)65℃,5分钟,然后放在冰上,快速加入:5×buffer 4μl,RNAse inhibitor 1μl,0.1M DTT 2μl,5U/μl反转录酶H 0.5μl;
(4)反转录反应(cDNA第一链合成)在PCR仪上进行,使用如下程序:
先42℃,50分钟;再45℃,10分钟;再50℃,10分钟;再70℃,15分钟;
(5)反应结束之后快速取出,冰上加入10mg/ml 1μl RNase,然后在37℃放置30-60分钟,获得cDNA。
PCR扩增:
PCR反应体系(20μl):模板DNA 1μl;10×buffer 2μl;2.5mM dNTP 2μl;10μMprimers 2μl;超纯水12.8μl;5U/μl Taq DNA聚合酶0.2μl。
PCR扩增程序为:先94℃预变性2min;再94℃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长1min,循环数分别为27和33;然后再72℃延长10min;4℃保存。
所用PCR仪型号为Whatman Biometra T Gradient 96和MJ PTC-200。
2、转基因植株的脂肪酸代谢检测
(1)转基因植株在诱导培养基上的萌发表型
将上述获得的过表达pER10-GmMYB118-6XMYC的阳性转基因株系、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和野生型Col-0的种子分别播在不含和含有10μM雌激素(Sigma公司)的MS培养基(Sigma公司)上,4℃放置2天,然后移至温室中在22℃、光照强度80-120μE-2S-1条件下培养7天。在不加雌激素的培养基上萌发时,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加雌激素的培养基上萌发时,转基因植物则表现为严重的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子叶很小而且黄化,不分化真叶,(图3中A:左侧为野生型,右侧为代表性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L4;图3中B:左侧为野生型,右侧为代表性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L9;标尺为1mm)萌发后不久整个植株生长和发育几乎停止,最终死亡。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的表型与野生型对照植株无显著差异。
(2)苏丹红染色指示体内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将上述(1)中在含有10μM雌激素的MS培养基中萌发后生长7天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Col-0分别浸泡于1%苏丹红(Fat Red 7B)(Sigma公司),室温30min后,用去离子水清洗3遍,每遍2min,染色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中A:左侧为野生型,右侧为代表性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L4;图4中B:左侧为野生型,右侧为代表性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株系L9;标尺为1mm)。从图中可见,在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植株的根部和子叶处,脂肪酸的积累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这说明转基因植株的体内脂肪酸含量大大提高。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的脂肪酸含量与野生型对照植株无显著差异。
(3)GC-MS方法检测体内脂肪酸含量变化
将上述(1)中在含有10μM雌激素的MS培养基中萌发后生长7天的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植株的幼苗野生型植株的幼苗各0.05克,在液氮中研磨成干粉,然后转移到带密封盖的试管中,加入1.5mL甲醇(含2.5%(V/V)浓硫酸),在80℃水浴加热90分钟.再加入2mL 0.9%NaCl水溶液和1mL正己烷,混匀,4,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正己烷相。真空抽干,用50ul乙酸乙酯溶解,取1ul上样,用PerkinElmer公司的TurboMass GC/MS仪分析各种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变化情况,所用GC柱为30m×0.25mmBPX-70柱,GC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120℃,保持1分钟,再以每分钟10℃的速率升至150℃,然后以每分钟4℃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10分钟。
检测结果如下:
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植株中,检测到如下脂肪酸组分:C16:0,C18:0,C18:1,C18:2,C18:3,C20:0,C20:1;
野生型对照植株中,检测到如下脂肪酸组分:C16:0,C18:0,C18:1,C18:2,C18:3;
转空载体对照植株的检测结果与野生型对照植株的结果一致。
为了对比野生型和转基因植物之间的脂肪酸含量,将各组份以C17:0的三酯酰甘油作内标转换为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实验设三次重复,结果取平均值±标准差。结果如表2和图5所示(图5中,灰色代表野生型植物,脂肪酸含量为三次生物学重复的平均值;黑色代表pER10-GmMYB 118-6XMYC转基因植株,脂肪酸含量为两个株系各三次生物学重复的平均值)。从结果可见,与野生型对照相比,pER10-GmMYB118-6XMYC转基因植株经诱导后脂肪酸的各个组分含量都明显上升,其中十八碳三稀酸(C18:3)提高的幅度最大。转空载体对照拟南芥植株的脂肪酸组分和各组分的含量与野生型对照植株无显著差异。
表2  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对比情况
Figure BDA000008734984000009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1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2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3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4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5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6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7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8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09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101
Figure IDA0000087349930000111

Claims (19)

1.一种蛋白,是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2.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的编码基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码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基因为如下1)-3)中任一所述的基因:
1)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2;
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3;
3)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的序列4。
4.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表达盒。
5.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
6.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转基因细胞系。
7.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菌。
8.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脂肪酸含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是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目的植物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表达载体为在双元载体pER10的多克隆位点间插入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植物为拟南芥或大豆。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4.权利要求1所述的蛋白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5.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6.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达盒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7.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组表达载体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8.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基因细胞系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19.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组菌在合成脂肪酸中的应用;
所述脂肪酸为:C16:0、C18:0、C18:1、C18:2、C18:3、C20:0和C20:1中的至少一种。
CN 201110252724 2011-08-30 2011-08-30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Active CN102304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52724 CN102304175B (zh) 2011-08-30 2011-08-30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52724 CN102304175B (zh) 2011-08-30 2011-08-30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4175A CN102304175A (zh) 2012-01-04
CN102304175B true CN102304175B (zh) 2013-06-12

Family

ID=4537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52724 Active CN102304175B (zh) 2011-08-30 2011-08-30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0417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2690A (zh) * 1998-12-17 2002-06-05 加拿大国家研究局 来源于植物的二酯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
CN101914148A (zh) * 2010-08-20 2010-12-15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LEC1A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2690A (zh) * 1998-12-17 2002-06-05 加拿大国家研究局 来源于植物的二酯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
CN101914148A (zh) * 2010-08-20 2010-12-15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LEC1A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4175A (zh) 201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5915B (zh) 拟南芥AtGDSL基因在油菜抗菌核病及促进种子萌发中的应用
CN104862320B (zh) 一种编码甘薯ERF转录因子的IbERF4基因及应用
CN100462369C (zh) 一个调控植物脂肪酸代谢的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8101973B (zh) 椭圆小球藻nf-yc基因及其应用
CN106222182A (zh) 编码甘薯ERF转录因子的IbERF5基因及应用
CN101736012A (zh) 一种来源于甘蓝型油菜的抗逆erf转录因子基因
CN105671058B (zh) 编码甘薯erf转录因子的基因及应用
CN103951740A (zh) 狗牙根CCAAT转录因子CdtNF-YC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CN101914148A (zh)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LEC1A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2304175B (zh)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MYB11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6929518B (zh) 一种橡胶树HbAG基因及其应用
CN102532291B (zh) Nf-ya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培育脂肪酸含量提高的植物中的应用
CN101845085B (zh) 一种野生大豆ap1类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7056907A (zh) Nac062d转录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抑制种子发芽中的应用
CN102286086A (zh) 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蛋白GmLEC1B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3509804B (zh) 沙冬青低温胁迫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载体和应用
CN105505985B (zh) 具有黄瓜CsMADS07基因的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CN104877021A (zh) 与植物脂肪酸和油脂代谢相关的油菜转录因子BnFUS3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4450749A (zh) 黄瓜CsLOX1基因花特异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CN102911263A (zh) 一种大豆WRKY类转录因子GmWRKY40及其在植物抗旱中的应用
CN111560382B (zh) 调控油菜春化过程的基因BnGF14a及其应用
CN102558324B (zh) Nf-ya9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培育脂肪酸含量提高的植物中的应用
CN101851634B (zh) 利用枳精氨酸脱羧酶基因PtADC提高植物抗旱耐寒能力
KR102051453B1 (ko) PagSAP11 유전자 발현 억제를 이용한 식물 바이오매스를 증진시키는 재조합 벡터 및 방법
CN105463012B (zh) 具有黄瓜CsMADS09基因的表达载体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