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1803B -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1803B
CN102301803B CN201080006423.4A CN201080006423A CN102301803B CN 102301803 B CN102301803 B CN 102301803B CN 201080006423 A CN201080006423 A CN 201080006423A CN 102301803 B CN102301803 B CN 102301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tpc
transmitte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642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1803A (zh
Inventor
浜口泰弘
横枕一成
中村理
后藤淳悟
高桥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4985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019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01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1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1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18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50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at the moment of star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access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08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0Open loop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来适当地使TPC进行动作,从而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发送多余的功率而影响其他小区。一种切换多种通信方式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对上述移动站装置发送用于进行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移动站装置在切换所述通信方式时,从所述基站装置接收用于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基于所述控制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换多种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已知的无线通信技术中,一般而言,所谓上行链路(也称为上行或上链路),是指在蜂窝通信等中,在基站装置与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时,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的线路。在该上行链路中,在基站装置中,同时接收来自各移动站装置的信号。因此,若接收功率相等,则接收处理变容易,且接收性能优异。为了实现相同的接收功率,导入对移动站装置所发送的信号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的系统,将其称为发送功率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 
3G(第三代)的移动电话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是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多个移动站装置所使用的编码不同,为了使用相同的频率来同时访问基站装置,一般需要精度较高且高速的TPC。另一方面,在下一代(3.9G)的移动电话的标准中,作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予定采用DFT-S-OFDMA(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多址),尽管不需要CDMA中所使用的TPC那样的高精度、高速的TPC,但是为了达到适当地控制与相邻基站装置的干涉量的目的,而使TPC标准化(非专利文献1)。 
TPC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分别称为开环和闭环。若设想在上行链路中使用TPC并对其进行简单地说明,则所谓的开环的TPC是指移动站装置根据移动站装置的判断来控制发送功率,所谓的闭环是指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指示来控制发送功率。 
在开环中存在以下方法:即,基于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功率和移动站装 置实际接收到的接收功率来推定信号的衰减量,基于推定出的衰减量和基站装置所需的接收功率来决定移动站装置的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闭环中存在以下方法:即,在基站装置测定接收功率来通知过量或不足的方法;或基于发送信号的误差率等来通知移动站装置增加或减少发送功率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36.213v8.5.05.1章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下一代(4G)中,作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探讨了切换并使用多种访问方式的通信方式。具体探讨的访问方式有:使用连续的子载波的DFT-S-OFDMA(也称为SC-FDMA)、使用不连续的子载波的集群式DFT-S-OFDMA、甚至OFDMA。而且,在对这些方式进行切换时,探讨了以下方式:半静态切换,即只要移动站装置不进行较大的移动就在较长时间内使用相同的方式;以及动态切换,即以分包单位来切换访问方式。 
若访问方式不同,则所需的接收功率不同,所能发送的最大发送功率也会不同。对于这种系统,若将在3.9G中所使用的TPC原样应用到4G,则在进行切换的瞬间,不能确保基站装置所需的接收功率,会发生生成错误数据的问题。另外,还会产生移动站装置发送不必要的多余功率,对其他小区进行干涉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来适当地使TPC进行动作,从而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影响其他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1)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方法。即,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由能够使用多种通信方式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切换通信方式来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 
由此,在切换通信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2)另外,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根据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产生的通信特性的变化,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 
由此,由于根据在切换通信方式时产生的通信特性的变化,来进行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使得在切换通信方式的前后,不易受到通信特性的变化的影响。 
(3)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接收装置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对上述发送装置发送用于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上述发送装置基于上述控制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 
由此,接收装置在切换通信方式时,向发送装置发送用于进行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因此,能够实施闭环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 
(4)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发送装置基于上述控制信息及示出是否切换通信方式的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 
由此,发送装置是基于上述控制信息及示出是否切换通信方式的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因此即使在从接收装置发送相同的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发送装置也能根据示出是否切换通信方式的信息,来将发送功率控制值解释为不同的值。其结果是,无需使用新的控制信息,能够力图提高吞吐量。 
(5)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发送装置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基于对每个发送装置定义的值,来决定发送功率。 
由此,发送装置在切换通信方式时,基于对每个发送装置定义的值,来决定发送功率,因此,能够实施开环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 
(6)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多种的通信方式的访问方式互不相同。 
根据该结构,在切换访问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7)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访问方式至少为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多分址)、DFT-S-OFDMA(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多分址)或集群式DFT-S-OFDMA中的至少两个。 
根据该结构,在切换访问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8)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多种通信方式根据是否有发送分集或发送分集的种类而互不相同。 
根据该结构,在根据是否有发送分集或切换发送分集的种类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9)另外,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上述多种通信方式根据所使用的天线数而互不相同。 
根据该结构,在切换发送天线数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10)另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切换多种通信方式来与移动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对上述移动站装置发送用于进行上述移动站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 
利用该结构,在切换通信方式时,向发送装置发送用于进行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因此,能够实施闭环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 
(11)另外,本发明的移动站装置是切换多种通信方式来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从上述基站装置接收用于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基于上述控制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 
利用该结构,在切换通信方式时,从基站装置接收用于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控制信息,基于控制信息来决定发送功率,因此,能够实施闭环方式的发送功率控制。 
(12)另外,本发明的通信方法是由能够使用多种通信方式的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切换通信方式来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切换上述通信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 
由此,在切换通信方式时,进行上述发送装置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信中产生错误,并能够减少因发送无用的功率而对其他小区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即使包含访问方式的发送方式改变,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发送功率控制,能够防止所有小区的吞吐量的降低。另外,能够将为此而接收的所需的控制信息减少到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所包括的发送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3A是表示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的图。 
图3B是表示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图。 
图3C是表示TPC的控制数据生成定时的图。 
图4A是表示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的图。 
图4B是表示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图。 
图4C是表示TPC的控制数据生成定时的图。 
标号说明 
100扰码部 
101调制部 
102DFT部 
103选择部 
104资源地图部 
105OFDM信号生成部 
200接收装置 
201接收功率推定部 
202TPC控制数据生成部 
203发送装置 
204移动站控制数据生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本发明,使用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数据的上行链路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数据的下行链路。另外,使各终端的频率不同,以访问基站装置的方式为前提,但是,此时,对多个子载波进行分组(下文称为资源块:RB),以该组单位来决定访问频带。因而,各访问方式使用一个或多个RB。另外,在以下说明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想所使用的发送天线数为一根。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所包括的发送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其中,为了简化说明,仅示出了为了说明本发明所需的最少的单元。扰码部100对所输入的数据施加扰码,以赋予所输入的数据随机性,或赋予数据隐匿性。调制部101进行QPSK等调制。DFT部102对多个数据进行DFT。选择部103根据控制信息A选择DFT部102的输出或调制部101的输出。控制信息A取决于从基站装置通知的访问方式。 
在选择部103选择了由调制部101输出的信号的情况下,在OFDM信号生成部105中生成OFDM信号。另一方面,选择了DFT部102输出的信号的情况下,在OFDM信号生成部105中生成DFT-S-OFDM信号。资源地图部104将数据分配到所使用的RB。 
在资源地图部104中,在所使用的RB是连续的、选择部103选择DFT部102的输出的情况下,在OFDM信号生成部105中,生成DFT-S-OFDM信号。另一方面,在资源地图部104中,在所使用的RB是离散的、选择部103选择DFT102的输出的情况下,在OFDM信号生成部105中,生成集群式DFT-S-OFDM信号。因而,在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中,能够切换OFDMA、DFT-S-OFDMA、集群式 DFT-S-OFDMA这三种访问方式。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框图。在图2中,接收装置200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的信号。接收功率推定部201对每个移动站装置计算接收功率。TPC控制数据生成部202生成用于控制TPC的数据。发送装置203对移动站装置发送数据或TPC所需的控制数据。移动站控制数据生成部204生成用于控制移动站装置的数据。 
该移动站控制数据生成部204除了每个移动站装置的TPC控制数据之外,还决定RB的分配、访问方式等,来生成控制数据。TPC控制数据生成部202对每个移动站装置生成TPC命令,通知到移动站控制数据生成部204,移动站控制数据生成部204接到TPC命令后生成TPC控制用的数据,并将TPC控制数据从发送装置203通知到移动站装置。 
图3A是表示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的图,图3B是表示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图,图3C是表示TPC的控制数据生成定时的图。在图3A到图3C中,横轴是时间,dB所表示的值示出了TPC的控制量。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表示在该定时以前和该定时之后所使用的访问方式不同的定时。现有的TPC控制数据生成定时与TPC命令生成定时在同一周期生成。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考虑了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基础上,来生成TPC控制数据。 
在不对通信造成影响的范围内,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的间隔越大越好。其原因在于,随着间隔的增大,能够减少发送TPC控制数据的次数,从而能够防止因控制数据的增加而引起吞吐量降低的情况。另外,其原因还在于,若在基于接收功率进行TPC控制的情况下等,过度地应对瞬时的时间变动,则与控制数据的发送间隔的偏差可能会导致特性变差。 
接着,对于在考虑了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基础上来生成TPC控制数据的情况下的效果,举例示出了将访问方式从集群式DFT-S-OFDMA(称为方式1)切换到DFT-S-OFDMA(称为方式2)的情况。首先,示出方式1和方式2的特征。方式1和方式2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使用的RB为“离散”或“连续”,其他基本的通信方式的特性完全相同。其中,对于方式1,能够将RB配置为离散,因此,能够选择更高精度的RB,在相同的移动站装置使用两种访问方式、以相同的发送功率来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方式1的接收特性较好。 
另外,在方式1、方式2都不使用特殊的接收装置的情况下,若在所使用的传播路径中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则会产生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码间干涉),会导致特性恶化的问题。在DFT-S-OFDM的情况下,若传播路径的频率变动较大,则存在ISI的影响变大的倾向,但是由于在方式1中能够选择较好的RB,因此,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抑制ISI的影响。但是,方式1与方式2相比,相对于方式2具有时间区域的信号的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特性良好的特征,方式1的PAPR特性较差。这在实际系统中会对最大发送功率产生影响。即,在使用相同发送装置的情况下,与方式1相比,方式2能够增大最大发送功率。 
接着,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在刚才的段落中示出了在以相同的发送功率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方式1与方式2的接收特性不同,方式1较为优异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差设为X(dB)。该X(dB)是指在方式2要与方式1有相同接收特性相同的话,相比方式1的发送功率,方式2需要比方式1要高X(dB)的发送功率。然后,若在访问方式从方式1变化到方式2的定时不控制TPC,则该XdB会导致接收特性的恶化。即,在图3C的定时进行控制。如前文所示,由于现有的TPC是根据接收功率等进行控制,因此跟随接收功率的瞬时变动可能反而会导致特性恶化,该访问方式的改变会导致不再跟随接收功率的瞬时变动,而平均地引起X(dB)的接收特性的恶化。 
除了在本例中示出的在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生成TPC控制数据之外、还增加了在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生成TPC控制数据的方法,也考虑将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与TPC的控制数据的生成定时设置为相同的方法。 
图4A是表示TPC命令的生成定时的图,图4B是表示访问方式的切换定时的图,图4C是表示TPC的控制数据生成定时的图。其中,在图4A到图4C的情况下,除了需要考虑在TPC命令生成定时所生成的TPC的控制量Y(dB)之外,还需要考虑X(dB),来生成TPC控制数据。 
此处,详细示出了将访问方式从方式1改变为方式2的情况,对于将访问方式从OFDMA(称为方式3)改变为方式2的情况,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其原因在于,在利用方式3与方式2以相同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也能 够在接收特性中产生差异,方式3与方式2相比,由于使用离散的RB,因此具有能够选择较高精度的RB的优点,且在方式3中还具有不会生成ISI的优点。相比方式1与方式2的接收特性之差,方式3与方式2的接收特性之差更大。 
接下来说明详细的控制。TPC大致上可分为两种方式,即,如本实施例中示出的基于由基站装置通知的控制信息来控制发送功率的闭环的TPC;以及在移动站装置基于与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等来推定衰减量,由移动站装置对发送功率进行控制的开环的TPC。也可并用上述两种方式,作为决定发送功率的方式,以下式为例。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ClTx}(1) 
在式(1)中,OpTx表示由每个移动站装置决定的发送功率,ClTx表示基于来自基站装置的通知的发送功率的修正值。另外,对于ClTx,具有多种通知方法,有利用与OpTx的差分进行通知的方法,对所通知的ClTx进行累积的方法,以及并用上述方法的方法等。式(1)中,Min是表示选择{}内所示值的最小值的函数。 
在非专利文献1中,在选择对ClTx进行累积的方法的情况下,将用于TPC的控制数据分配为2比特,能够利用-1、0、1、3(dB)这四种。这些值是表示从当前的发送功率进行增加或减少的值。在访问方式的切换所造成的影响不是上述值的情况下,例如,在需要-3dB、5dB的值的情况下,需要新分出数据以用于控制(当前表现为2比特,增加到3比特以上)。另外,在所使用的访问方式为3种以上的系统中,需要更多的控制用数据,导致需要更多的控制数据量。 
为了防止上述控制数据量的增加,通过将从基站装置通知的该TPC控制量识别为不同于访问方式发生切换的定时的值,从而无需准备新的控制信息。表1示出了非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TPC用比特为2比特、有或者没有通知切换访问方式的情况下该如何解释。其中,表中的X、Z为正数,表中的数值全部表示为dB。 
表1 
如上所述,即使将相同的TPC信息从基站装置进行发送的情况下,也能在移动站装置中对是否切换访问方式进行判定,将TPC的控制值解释为不同值,从而能够进行合适的TPC的控制。对于访问方式的切换,最容易考虑到通知控制信息的方法,但是由于访问方式是集群式DFT-S-OFDM的DFT-S-OFDM是基于所使用的RB的配置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来决定的,因此,只需根据基站所通知的RB的“连续性”来判定访问方式即可,而无需通知新的控制信息。其中,此处示出的变型只是一个例子,能够在决定系统规格时具有各种各样的值。 
在非专利文献1中,在将ClTx设为与OpTx的差分的情况下,将用于TPC的控制数据分配为2比特,能够利用-4、-1、1、4(dB)这四种。该值是对移动站装置分配RB时同时被通知到的控制数据。对于这些控制,能够附加由访问方式的切换引起的发送功率的差,在这种情况下,表2是与表1相对应的表。 
表2 
另外,若允许因TPC的控制的延迟而允许对其他小区的干涉,则仅在访 问方式从方式1或3变换到方式2时,即,仅在从接收特性较好的访问方式变换到较差的访问方式的情况下,考虑控制TPC的方法。而且,此时,还可考虑使用原本定义的TPC控制值,使用其最大偏移量(在表1中为“11”)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在表1的情况下选择3dB,在表2的情况下选择4dB。表1、表2中的“±”需要由移动站装置进行判定,在从方式1或3变化为方式2的情况下,选择为“+”,在相反的情况下,选择为“-”。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根据访问方式的切换来控制发送功率时,以闭环来进行适当的控制的方法,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开环来控制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尽管在实施方式1中也有示出,作为决定发送功率的方法,一般考虑有下式示出的决定发送功率的方法。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ClTx}(1) 
在式(1)中,OpTx表示根据每个移动站装置决定的发送功率,ClTx表示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通知的发送功率的修正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考虑访问方式的切换,利用下式决定发送功率。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AcOpTx)+ClTx}(2) 
AcOpTx不是来自基站装置的通知值,而是由移动站装置所指定的访问方式所决定的值。例如,在将访问方式从方式1(集群式DFT-S-OFDM)改变为方式2(DFT-S-OFDM)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1那样,若将该接收性能差设为X(dB), 
AcOpTx=±X/2(3) 
“±”在从方式1变化到方式“2”的情况下,选择“+”,在相反的情况下选择“-”。另外,能够进行如下设置。 
AcOpTx=X  (方式2时) 
      =0(方式1时)(4) 
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优点在于,无需改变基站装置的控制和现有的TPC控制数据,只需设定与访问方式的切换相对应的移动站装置即可。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具有以下相同的效果:即,访问方式的切换不会导致接收特性的恶化,及能够抑制对其他小区的影响。当然,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不仅能够切换方式1、2,还适用于切换OFDMA(方式3)与方式2。另外,在切换方式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只用应用式(4),也能容易地应对。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1、2中,以切换通信方式为为例示出了切换访问方式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切换所使用的发送天线数、发送分集模式的情况。首先,示出切换发送天线数的情况。对于切换发送天线数的情况,能够应用在基站装置侧进行控制的第一实施方式、及在移动站装置侧进行控制的第二实施方式这两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相同,示出了在移动站装置侧进行控制的情况。 
所谓在移动站装置侧使用多根天线进行发送是指与使用一根天线进行发送的情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即,能够增大最大发送功率,能够进行发送分集等,能够扩大对于基站装置的可发送区域等,另一方面,存在消耗功率增大的缺点。因此,作为发送方式,考虑进行以下控制:尽可能减少使用的天线数、但在通信效率下降的时增加天线数。以上述控制为基础,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示出了根据所使用的天线数的增加或减少来控制发送功率的控制方法。将所使用的天线数设为1、2、4。这些是为了简化实施方式的说明而举例示出的使用根数,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根数。 
一般可考虑如下式所示那样的决定发送功率的方法。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ClTx}(1) 
在式(1)中,OpTx表示由每个移动站装置决定的发送功率,ClTx表示根据来自基站装置的通知的发送功率的修正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考虑所使用的天线数的切换的切换,利用下式决定发送功率。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NmOpTx(n))+ClTx}(5) 
NmOpTx不是来自基站装置的通知值,而是基于移动站装置所使用的发送天线数n所决定的值。式(1)是以dB进行表示,式(6)决定基于所使用的天线根数的控制值。 
NmOpTx(n)=-6(n=4时) 
         =-3(n=2时) 
         =0(n=1时)(6) 
其中,在ClTx也是由到达基站装置的功率进行控制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天线根数来控制由基站装置通知的修正值。通过进行上述控制,无需从基站装置通知发送所使用的天线根数或向基站装置通知发送所使用的天线根数,就能够恰当地控制发送功率。 
另外,在式(5)的情况下,是从多根天线以相同的发送功率来发送数据,但是对每根天线都定义式(5)那样的值,能够使每根天线具有不同的发送功率。 
在上述示出的例子中,示出了设想在使用多根天线时也仅发送相同的数据的实施方式,但是,实际上在使用多根天线的情况下,使用发送分集技术能够进行更有效的通信。所谓有效,是指除了增大发送功率之外,还能够通过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而获得增益。即,在以相同功率进行接收的情况下,相比仅发送相同的数据的情况,进行发送分集的情况下的接收性能较好。将两者之差定义为发送分集增益。若在式(5)中考虑发送分集增益,则成为下式(7)。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NmOpTx(n)+TDOpTx(n))+ClTx} 
(7) 
TDOpTx(n)不是来自基地的通知值,而是基于移动站装置所使用的发送天线数n所决定的值。在n=1时,不能使用发送分集,因此NmOpTx=0。 
另外,还能考虑使用多种发送分集法。其原因在于,根据发送分集的不同而增益和损失不同,根据通信环境分别使用的情况下作为系统整体能够改善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TDOpTx只要是与天线根数n、发送分集的方法m这两个参数相关的函数即可。即,式(7)成为下式(8)。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OpTx+NmOpTx(n)+TDOpTx(n、m))+ClTx} 
(8) 
另外,在实施方式2、3中决定发送功率的式子(2)、(7)、(8)中,未改变最大发送功率,但需要改变该值。其原因在于,在取不同的访问方式的情况下,对每种访问方式所设想的补偿(表示从发送放大器的饱和区域发送多小的值才能减少对信号施加的影响的值)不同。例如,设使用连续的RB的 DFT-S-OFDM和使用离散的RB的集群式DFT-S-OFDM的补偿之差为Pb1(dB),则式(2)会变化为下式。 
发送功率=Min{最大发送功率-Pb1×k、(OpTx+AcOpTx)+ClTx}(2’) 
此处,k是取决于访问方式的参数,在DFT-S-OFDM的情况下为0,在集群式DFT-S-OFDM的情况下为1。 
另外,作为发送分集,在对DFT-S-OFDM信号使用SFBC(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空频块码)时,每根发送天线所需的补偿不同。若将天线编号表示为#n、将每根天线的补偿量表示为Pb(#n),则式(7)、式(8)分别如下式所示。 
发送功率(#n)=Min{最大发送功率-Pb(#n)、(OpTx+NmOpTx(n)+TDOpTx(n))+ClTx}(7’) 
发送功率(#n)=Min{最大发送功率-Pb(#n、m)、(OpTx+NmOpTx(n)+TDOpTx(n、m))+ClTx}(8’) 
此处,在式(7’)、(8’)中,将发送功率设为#n和m的函数是因为每根天线的补偿量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每根天线的发送功率不同。 

Claims (3)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多根发送天线,进行与基站装置的通信,该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
对使用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且从多根发送天线发送信号的发送分集的发送方式和不使用所述发送分集的发送方式进行切换来进行通信,
在以使用所述发送分集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时,使用对于以不使用所述发送分集的发送方式进行发送时使用的发送功率进行修正的第一修正值来决定发送功率,
还使用从所述基站装置通知的第二发送功率的修正值来决定发送功率,
使用根据发送所使用的发送分集方式所定义的值作为所述第一修正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发送天线决定的发送功率的最大值不相同。
3.一种基站装置,进行与具有多根发送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的通信,该基站装置的特征在于,
对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通知发送功率的修正值。
CN201080006423.4A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01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8526.7A CN104301986B (zh)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3036 2009-02-03
JP2009023036 2009-02-03
PCT/JP2010/050209 WO2010090052A1 (ja) 2009-02-03 2010-01-12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8526.7A Division CN104301986B (zh)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1803A CN102301803A (zh) 2011-12-28
CN102301803B true CN102301803B (zh) 2014-11-05

Family

ID=425419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8526.7A Active CN104301986B (zh)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20108000642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01803B (zh)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8526.7A Active CN104301986B (zh) 2009-02-03 2010-01-12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8369240B2 (zh)
EP (2) EP2395798A4 (zh)
JP (4) JP4860001B2 (zh)
CN (2) CN104301986B (zh)
AU (1) AU2010211875B2 (zh)
BR (1) BRPI1008832B1 (zh)
MX (1) MX2011008104A (zh)
WO (1) WO20100900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48913B2 (en) * 2010-07-06 2015-06-02 Goog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control of transmit diversity to provide operating power reduction
WO2012093454A1 (ja) * 2011-01-07 2012-07-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N104813703B (zh) * 2012-11-22 2019-08-23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其方法
CN107534931B (zh) * 2015-06-12 2020-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功率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WO2017153699A1 (fr) * 2016-03-11 2017-09-14 Orang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multi services avec modulation fc-ofdm et récepteur correspondant
JP2020017774A (ja) * 2016-11-02 2020-01-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WO2019163113A1 (ja) * 2018-02-23 2019-08-2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996759B2 (ja) * 2019-05-14 2022-01-1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334A (zh) * 2003-02-28 2005-11-1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多个信道的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和位加载分配
CN101053173A (zh) * 2004-11-02 2007-10-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7011A (ja) * 1993-09-14 1995-03-31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装置及びスイッチ
JP3884774B2 (ja) * 1997-04-17 2007-02-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
US6597723B1 (en) * 2000-03-21 2003-07-2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eighted open loop power control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20172186A1 (en) * 2001-04-09 2002-11-21 Peter Larsson Instantaneous joint transmit power control and link adaptation for RTS/CTS based channel access
JP2003018053A (ja) 2001-06-28 2003-01-17 Nippon Soken Inc 通信装置
JP2003169006A (ja) * 2001-12-03 2003-06-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843037B2 (ja) * 2002-04-17 2006-11-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US8306574B2 (en) 2003-10-29 2012-11-06 Robert Warn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 adap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ptimized for economic benefit
US7660598B2 (en) 2004-12-21 2010-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power reduct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with multiple transmit signal paths
JP4523429B2 (ja) * 2005-01-17 2010-08-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無線制御装置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JP4527067B2 (ja) * 2005-03-31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20060262874A1 (en) 2005-05-17 2006-11-2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1548483B (zh) * 2006-11-30 2012-09-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US9590715B2 (en) * 2006-12-22 2017-03-07 Sony Corporation WCDMA power saving with transmit diversity
ATE509497T1 (de) 2007-03-14 2011-05-1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system zur bereitstellung von übertragungsdiversitätrückmeldung
WO2008155732A2 (en) * 2007-06-19 2008-12-24 Nokia Corporation Resource-block-cluster-based load indication
CN101689907B (zh) * 2007-07-06 2013-09-04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在具有多个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处设置最大功率的方法
JP5291711B2 (ja) * 2007-09-10 2013-09-1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広帯域cdma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電力考慮型リンク適応制御
US8055291B2 (en) 2007-09-12 2011-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ower-aware link adaptation in a wideband CDMA system
US9185601B2 (en) * 2007-12-18 2015-11-10 At&T Mobility Ii Llc Optimal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transceivers in a wireless environment
KR101581956B1 (ko) * 2008-10-22 2016-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8334A (zh) * 2003-02-28 2005-11-16 诺基亚公司 具有多个信道的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和位加载分配
CN101053173A (zh) * 2004-11-02 2007-10-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无线线路控制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公平7-87011B2 1995.09.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1008104A (es) 2011-09-15
US9232483B2 (en) 2016-01-05
US20130114550A1 (en) 2013-05-09
JPWO2010090052A1 (ja) 2012-08-09
EP2395798A4 (en) 2014-07-30
CN102301803A (zh) 2011-12-28
US20120002602A1 (en) 2012-01-05
EP2890190B8 (en) 2019-12-25
CN104301986B (zh) 2018-10-26
US20160073364A1 (en) 2016-03-10
WO2010090052A1 (ja) 2010-08-12
CN104301986A (zh) 2015-01-21
JP4904437B2 (ja) 2012-03-28
US8369240B2 (en) 2013-02-05
JP4860001B2 (ja) 2012-01-25
EP2890190B1 (en) 2019-11-20
JP2012060659A (ja) 2012-03-22
JP2012095348A (ja) 2012-05-17
EP2395798A1 (en) 2011-12-14
JP2015057932A (ja) 2015-03-26
BRPI1008832A2 (pt) 2016-03-15
AU2010211875B2 (en) 2015-11-26
BRPI1008832B1 (pt) 2021-04-20
EP2890190A1 (en) 2015-07-01
AU2010211875A1 (en) 201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1803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JP458483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8924920B (zh) 发送功率的确定方法和配置方法,终端和基站
CN102714529B (zh) 用于上行链路多载波发射分集的方法和设备
US92263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shorten the time taken to improve inter-cel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performance using adaptive 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CN108112065B (zh) 发送功率的确定、信令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KR20090067179A (ko) Wan 시그널링 및 피어 투 피어 시그널링을 지원하는 혼합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전력 제어 및/또는 간섭 관리에 관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02290246A (ja) 送受信機
JP557518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1496304A (zh) 基于传播延迟的发射功率控制
CN102405605B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KR20020073309A (ko) 셀룰러 시스템, 기지국 제어 장치, 이동국 및 이들에이용하는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WO2010126899A2 (en) Extended range voice over ip wimax device
CN102572913B (zh) 一种数据测量方法及通信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KR100361223B1 (ko) 무선 이동통신에서 파일럿 채널 상에 페이징 정보를 천공시키는 시스템
US7009949B1 (en) Asymmetric rate feedback and adjustment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05236709A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08401283A (zh) 通信节点之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及装置
JP2004072510A (ja) 無線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CN104010359A (zh) 一种载波聚合场景下用户设备载波激活的方法
KR2005009563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장치 및 그것에 이용하는 하향 송신 지향 특성 제어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WO2013169209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