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2789B - 密封接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封接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2789B
CN102292789B CN201080005045.8A CN201080005045A CN102292789B CN 102292789 B CN102292789 B CN 102292789B CN 201080005045 A CN201080005045 A CN 201080005045A CN 102292789 B CN102292789 B CN 102292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vable
contact element
projection
contact
airtight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50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2789A (zh
Inventor
山形胜利
西村司
山本律
吉谷克美
伊东督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2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2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2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2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4Protective enclosures, baffle plates, or screens for contacts
    • H01H1/66Contacts sealed in an evacuated or gas-filled envelope, e.g. magnetic dry-re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一种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移动的密封接触装置,包括:包括线圈卷轴(21)、可移动铁芯(25)、轭件(26)和复位弹簧(27)的电磁组件(2);接触组件(3),其包括密封容器(31)、固定触点(32)、布置在密封容器(31)内并包括实质上矩形本体部分(35a)、形成在本体部分(35a)两纵向侧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和朝向和远离固定触点(32)移动的可移动触点(34)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其在一端连接到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另一端连接到可移动铁芯(25),以朝固定触点(32)移动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外壳(4)。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被形成为关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的连接部分呈非点对称,从而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旋转时,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相接触。

Description

密封接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接触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可得到的密封接触装置B如图8A、8B、9A、9B和10A-10C所示,包括中空的盒状外壳4和布置在外壳4内的内部组件1,该内部组件1具有组合在一起的电磁组件2和接触组件3(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11-238443)。在下面给出的说明书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基于图8A所示的方向来规定。
电磁组件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并缠绕有激励线圈22的中空圆柱形线圈卷轴21;与激励线圈22的两个相反端部相连的一对线圈端子23;固定到线圈卷轴21并由被赋能的激励线圈22磁化的固定铁芯24;与固定铁芯24呈轴向相反关系而布置在线圈卷轴21内的可移动铁芯25,从而在对激励线圈赋能和去能时可移动铁芯25能被固定铁芯25吸引以及在线圈卷轴21内轴向移动;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围绕线圈卷轴21的轭件26;以及布置在线圈卷轴21内以将可移动铁芯25朝下偏置的复位弹簧27。
接触组件3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且具有带开口下表面的中空盒形状的密封容器31;布置成延伸穿过密封容器31上表面并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固定触点32的一对实质上圆柱形柱状固定端子33;布置在密封容器31内并具有用于朝向和远离固定触点32移动的可移动触点34的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保持与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的下表面接触以将可移动接触元件135朝固定触点32偏置的压力接触弹簧36;以及在其上端与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结合并在其下端连接到可移动铁芯25以与可移动铁芯25一起移动的轴37。
线圈卷轴21由树脂材料形成并具有中空圆柱形状。线圈卷轴21包括上凸缘部分21a和下凸缘部分21b以及圆筒部分21c。激励线圈22绕圆筒部分21c的外圆周缠绕。圆筒部分21c的下延伸段的内径大于其上延伸段的内径。
如图10B和10C所示,激励线圈22在其两个相反端连接到一对设在线圈卷轴21的上凸缘部分21a中的端子部分121上。于是,激励线圈22通过从端子部分121延伸的导线122分别连接到线圈端子23。
每个线圈端子23包括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制成且通过钎焊或其他方法连接到导线122的基底部分23a、以及布置成从基底部分23a实质上竖直地延伸的端子部分23b。
如图10B所示,轭件26包括布置在线圈卷轴21的上端侧处的实质上矩形的第一轭板26A、布置在线圈卷轴21下端侧处的实质上矩形的第二轭板26B、以及布置成从第二轭板26B的左、右部分向上延伸并与第一轭板26A相连的一对第三轭板26C。
凹进部分26a实质上形成在第一轭板26A的上表面的中央处。插入孔26c实质上限定在凹进部分26a的中央处。具有上凸缘部分28a的底部闭合的圆筒件28插入到插入孔26c中。上凸缘部分28a接合到凹进部分26a。可移动铁芯25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实质上圆柱形柱状并布置在圆筒件28的圆筒部分28b的下延伸段中。固定铁芯24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实质上圆柱形柱状并与可移动铁芯25成相反关系地插入到圆筒部分28b中。
金属制的盖件45布置在第一轭板26A的上表面上。盖件45包括固定到第一轭板26A的周边部分和实质上形成在其中央处的升起部分45a以限定一个用于容纳固定铁芯24的上凸缘部分24a的空间。通过盖件45防止了固定铁芯24的移除。
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套筒26D配合到线圈卷轴21的下内圆周表面和圆筒件28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部分。套筒26D与轭件26、固定铁芯24和可移动铁芯25相协作构成磁回路。
复位弹簧27延伸穿过固定铁芯24的轴向插入孔24b。复位弹簧27在其下端处与可移动铁芯25的上表面相接触,在其上端处与盖件45的下表面相接触。复位弹簧27保持压缩在可移动铁芯25和盖件45之间,从而向下弹性偏压可移动铁芯25。
轴37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竖直细长杆形。轴37延伸穿过限定在实质上升起部分45a的中央的盖件45的插入孔45b并且然后延伸穿过复位弹簧27。轴37包括形成在其下延伸段中的螺纹部分37b。螺纹部分37b与可移动铁芯25的轴向螺纹孔25a螺纹结合并相连。
可移动接触元件135包括实质上矩形的本体部分135a,其具有实质上限定在其中央处的插入孔135d。轴37插入到插入孔135d中。可移动接触元件135朝固定触点32的移动受到形成在轴37上端处的凸缘形限制部分37a的限制。如图11A所示,可移动触点34固定到本体部分135a的左、右端部分。实质上矩形的突起135b和135c从本体部分135a的两个纵向侧突出。突起135b和135c实质上关于插入孔135d呈点对称。突起135b和135c被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宽度a5和相同的突出长度b5。
固定端子33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形成为实质上圆柱形柱状。每个固定端子33包括形成在其上端处的凸缘部分33a。固定触点32与可移动触点34呈相对关系地固定到固定端子33的下表面。每个固定端子33具有从其上表面轴向延伸的螺纹孔33b。外部负载装置(未示出)的螺纹部分螺纹结合到固定端子33的螺纹孔33b。
密封容器31由耐热材料例如陶瓷形成为中空盒状,具有开口下表面。供固定端子33穿过的两个通孔31a在密封容器31的上表面上并排形成。固定端子33被插入到通孔31a中,且使其凸缘部分33a定位于密封容器31的上表面上方并通过钎焊被接合到密封容器31。如图10A所示,凸缘件38的一端通过钎焊被接合到密封容器31的开口的周边。凸缘件38的另一端通过钎焊被接合到第一轭板26A,从而密封密封容器31。
在密封容器31的开口中,设有绝缘件39以将固定触点32与可移动触点34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密封容器31和凸缘件38之间的接合部分隔绝开。
绝缘件39由绝缘材料例如陶瓷或合成树脂形成为实质上中空立方体形状,具有开口上表面。绝缘件39包括实质上形成在其下表面中央处的矩形边缘39a。盖件45的升起部分45a配合到限定在矩形边缘39a中的凹进部分。绝缘件39的周壁的上端与密封容器31的周壁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使密封容器31和凸缘件38的接合部分与接触部分包括固定触点32和可移动触点34隔绝开。
绝缘件39包括实质上形成在其内底面中央处的圆形边缘39c。圆形边缘39c的内径实质上等于压力接触弹簧36的内径。供轴37延伸穿过的插入孔39b实质上形成在圆形边缘39c的中央处。供轴37延伸穿过的压力接触弹簧36的下端配合到限定在圆形边缘39c内的凹进部分中,从而防止压力接触弹簧36的不对准。
压力接触弹簧36在其上端与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的下表面接触并保持压缩在绝缘件39和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之间。这样,压力接触弹簧36将可移动接触元件135朝固定触点32弹性地偏压。
外壳4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实质上矩形盒状。外壳4包括具有开口上表面的中空盒形外壳体41和布置成盖住外壳体41的开口的中空盒状罩42。
如图10C所示,外壳体41包括形成在其左、右侧壁的前端处的耳部141。耳部141具有插入孔141a用于将密封接触装置B用螺钉连接到安装表面。外壳体41具有形成在其上开口的周边缘中的台阶部分41a。外壳体41的上端延伸段的外径小于其下延伸段的外径。供线圈端子23的端子部分23b插入的一对狭槽41b形成在台阶部分41a上方外壳体41的前壁中。在台阶部分41a上方的外壳体41的后壁中,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有一对凹进部分41c。
罩42形成为具有开口下表面的中空盒状。一对突起42a形成在罩42的后表面上。当罩42安装到外壳体41上时,突起42a配合到外壳体41的凹进部分41c中。用于将罩42的上表面实质上二等分成左右区域的分隔部分42c形成在罩42的上表面上。一对供固定端子33插入的插入孔42b形成在被分隔部分42c二等分的罩42的上部上。
当包括电磁组件2和接触组件3的内部组件1被放入外壳4中时,实质上矩形的下衬垫橡胶43夹置在线圈卷轴21的下凸缘部分21b和外壳体41的底面之间,并且具有供固定端子33的凸缘部分33a插入的插入孔44a的上衬垫橡胶44夹置在密封容器31和罩42之间。
在如上构造的常规密封接触装置B中,复位弹簧27具有的弹性常数高于压力接触弹簧36。因此,可移动铁芯25通过复位弹簧27的偏置力被朝下滑动,同时,轴37朝下移动。因为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与轴37的限制部分37a一起向下移动,可移动触点34初始保持与固定触点32分开。
如果激励线圈22被赋能,可移动铁芯25被固定铁芯25吸引并向上移动。因此,与可移动铁芯25相连的轴37也向上移动。结果,轴37的限制部分37a朝固定触点32向上移动,且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也通过压力接触弹簧36的偏置力朝固定触点32向上移动。因此,固定到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的可移动触点34与固定触点32接触并电连接。
如果激励线圈22被去能,可移动铁芯25被复位弹簧27的偏置力向下滑动。因此,轴37也向下移动。结果,限制部分37a与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一起向下移动,从而固定触点32和可移动触点34彼此分开并且电断开。
在如上所述的传统密封接触装置B中,压力接触弹簧36保持压缩。因此,如果压力接触弹簧36延伸以使可移动接触元件135朝固定触点32滑动,可移动接触元件135就通过在与其缠绕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上作用的压力接触弹簧36的力矩而如图11B所示顺时针旋转。如果压力接触弹簧36收缩以使可移动接触元件135远离固定触点32,可移动接触元件135通过在与其缠绕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作用的压力接触弹簧36的力矩而逆时针旋转。
结果,可移动接触元件135在其保持关于插入孔135d呈点对称的突起135b和135c的两个对角点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并压靠该内表面的状态下进行滑动移动。这导致摩擦力增加,且阻碍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的平滑移动,这可能使各触点之间的切换动作不可靠。
一般来说,如果各触点彼此电连接,电流在固定触点32的表面上和与固定触点相对的可移动触点34的表面上以相反方向流动。这产生了电磁排斥力,其用于使可移动触点34远离固定触点32移动。
如果可移动元件135通过例如由压力接触弹簧36一端施加的不平衡偏置力而倾斜,并且如果可移动触点34的中央与固定触点32的非中央区域接触,上述电磁排斥力会作为旋转力矩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上。当各触点电连接或当在各触点之间流动的电流强度急剧变化时,可移动接触元件135会受到旋转力矩的变化的不断影响,并且绕其与轴37相连的连接部分振动。可能会由于可移动接触元件135的这种振动而产生异常噪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密封接触装置,其能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密封接触装置,包括:电磁组件,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并缠绕有激励线圈的空心圆柱状线圈卷轴;布置在线圈卷轴内以在激励线圈的赋能和去能时在线圈卷轴内轴向移动的可移动铁芯;布置成形成磁回路的轭件,其包括具有插入孔并面向线圈卷轴一个轴向端部的第一轭板和面向线圈卷轴另一轴向端部的第二轭板以及使第一轭板与第二轭板互连的第三轭板;以及布置在线圈卷轴内以使可移动铁芯朝第二轭板偏置的复位弹簧;
接触组件,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气密地接合到第一轭板的密封容器;布置在密封容器内的固定触点;布置在密封容器内的可移动接触元件,该可移动接触元件包括实质上矩形的本体部分、形成在本体部分的两纵向侧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和朝向和远离固定触点移动的可移动触点;夹置在可移动接触元件和第一轭板之间以使可移动接触元件朝固定触点偏置的压力接触弹簧;以及可移动地延伸穿过第一轭板的轴,所述轴在一端连接到可移动接触元件,在另一端连接到可移动铁芯,以根据可移动铁芯的移动朝固定触点移动可移动接触元件;以及外壳,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容纳包括组合在一起的电磁组件和接触组件的内部组件,其中可移动接触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为关于可移动接触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呈非点对称,从而当可移动接触元件旋转时,第一和第二突起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相接触。
通过上述结构,当可移动接触元件旋转和与密封容器相接触滑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相接触。与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与密封容器相接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可移动接触元件具有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的下方的重心。
通过这种构造,可移动接触元件的重心在重力方向上定位在振动中心(即可移动接触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之下,这有助于减小可移动接触元件的振幅并可以限制由于振动产生的非正常噪声。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和定尺寸为使得仅第一突起与密封容器接触,可移动接触元件的重心位于第一突起中,第一突起在重力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动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的下方。
通过这种结构,可减少可移动接触元件的振幅。这可以限制由于振动产生的异常噪声。
优选地,所述第一突起的宽度大于第二突起。
通过这种结构,第一突起的宽度大于第二突起的宽度,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旋转和与密封容器相接触滑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接触。与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与密封容器相接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突起的宽度被设定为确保在可移动接触元件以预定角度旋转时,第一突起与密封容器接触。
通过这种结构,可减小可移动接触元件的旋转角度。这使得可以减少抵靠密封容器作用的可移动接触元件的压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突起的突出长度大于第二突起。
通过这种结构,第一突起的突出长度大于第二突起的突出长度。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旋转和与密封容器相接触滑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相接触。与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与密封容器相接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突起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确保当可移动接触元件以预定角度旋转时,第一突起接触密封容器。
通过这种结构,可减小可移动接触元件的旋转角度。这使得可以减少抵靠密封容器作用的可移动接触元件的压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效果在于使可移动接触元件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B为图1A所示密封接触装置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
图2A为示出作为密封接触装置一个主要部件的可移动接触元件的平面图,图2B为示出作为密封接触装置另一个主要部件的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3A为示出可移动接触元件另一示例的平面图,图3B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4A为示出可移动接触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图,图4B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5A为示出可移动接触元件再一示例的平面图,图5B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6A为示出可移动接触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图,图6B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7A为示出可移动接触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图,图7B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图8A为示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B为图8A所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
图9A为图8A所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外壳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9B为图8A所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外壳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0为图8A所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1A为示出作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一个主要部件的可移动接触元件的平面图,图11B为示出作为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另一个主要部件的密封容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A、1B、2A、2B、3A和3B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A。在下面的描述中,图1B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将分别被规定为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规定为左右方向。
本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A与图8A和8B所示的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A包括具有突起35b和35c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所述突起35b和35c的形状与传统密封接触装置的可移动元件135的突起135b的135c的形状不同。
参考图2A,本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A包括可移动接触元件35,其具有本体部分35a、形成在本体部分35a的下纵向侧中的实质上矩形的突起35b、以及形成在本体部分35a的上纵向侧中的实质上矩形的突起35c。突起35b和35c的左右尺寸(宽度)彼此不同。换言之,突起35b的宽度a1大于突起35c的宽度a2。突起35b的突出长度b1等于突起35c的突出长度b1。
在如上构造的本实施例的密封接触装置中,如果压力接触弹簧36延伸,如图2B所示,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力矩使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密封容器31内绕可移动接触元件35与轴37的连接部分(振动中心)在与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一个角度θ1。此时,仅具有增大宽度的突起35b的梢端的一个(右)拐角部分c1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旋转在刚好拐角部分c1与密封容器31接触的时候停止。因此,突起35c的梢端的各拐角部分不与密封容器31接触。仅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1与密封容器31接触。
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旋转时,并不是所有的突起35b和35c都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而是,仅具有增大宽度的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1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这减少了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密封容器31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35能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因为突起35b的宽度大于突起35c的宽度,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连接部分(即插入孔35d)下方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变得大于位于该连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换言之,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重心比其振动中心更低。
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激励线圈22被赋能且各触点保持彼此接触的状态下振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振幅得到减小。这使得可以抑制噪声的产生。
参考图3A,其示出了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5b的宽度被设定为等于a1+α,其比a1大α。这进一步增加了突起35b的宽度和突起35c的宽度a2之间的差值。如图3B所示,在可移动元件35与密封容器31接触时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等于预定角度θ2,其小于角度θ1。因此,能减少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拐角部分c1的压力。这进一步减小了突起35b和密封容器3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动元件35能平滑移动,并且还增加各触点之间切换作用的可靠性。
另外,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的连接部分下方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变得甚至比位于该连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更大。因此,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重心沿着重力方向进一步朝下偏移。结果,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振幅进一步减小。这能进一步限制异常噪声的产生。
参考图4A,其示出了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5b和35c具有相同的宽度a1,但是突起35b的突出长度b1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长度b2。如果压力接触弹簧36延伸,如图4B所示,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力矩导致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密封容器31内在与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一个角度θ3。此时,仅具有增大突出长度的突起35b的梢端的一个(右)拐角部分c2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旋转在恰好拐角部分c2与密封容器31接触的时候停止。因此,突起35c的梢端的各拐角部分不与密封容器31接触。仅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2与密封容器31接触。
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旋转时,并不是所有的突起35b和35c都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而是,仅具有增大突出长度的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2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这减少了作用在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密封容器31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使可移动接触元件35能平滑地移动并增强各触点之间切换动作的可靠性。
因为突起35b的突出长度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长度,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的连接部分(即插入孔35d)下方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变得大于位于该连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换言之,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重心比其振动中心更低。
因此,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激励线圈22被赋能且各触点保持彼此接触的状态下振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振幅得到减小。这使得可以抑制噪声的产生。
参考图5A,其示出了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5b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等于b1+α,其比b1大α。这进一步增加了突起35b的突出长度和突起35c的突出长度b2之间的差值。如图5B所示,在可移动元件35与密封容器31接触时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旋转角度被设定为等于预定角度θ4,其小于角度θ3。因此,能减少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拐角部分c2的压力。这进一步减小了突起35b和密封容器3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动元件35能平滑移动,并且还增加了触点之间切换作用的可靠性。
另外,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和轴37的连接部分下方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变得甚至比位于该连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更大。因此,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重心沿着重力方向进一步朝下偏移。结果,当可移动接触元件35在各触点保持彼此接触的状态下振动时,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振幅得到进一步减小。这使得可以进一步抑制噪声的产生。
通过如图6A所示将突起35b的宽度a3设定为大于突起35c的宽度a4,或者通过如图7A所示将突起35b的突出长度b3设定为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长度b4,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重心可以沿重力方向向上移动到高于可移动接触元件35与轴37的连接部分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减小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动接触元件35的拐角部分c4或c5的压力。这进一步减小突起35b和密封容器3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动元件35能平滑移动,并且还增加各触点之间切换作用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其中压力接触弹簧36延伸的情况。但是,即使压力接触弹簧36缩回从而可移动接触元件35能在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力矩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也是仅突起35b的右拐角部分c3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获得上述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接触弹簧36的缠绕方向是逆时针的。但是,缠绕方向并不限于此,可以是顺时针的。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突起35b和35c仅在宽度和突出长度之一上彼此不同的情形。可选地,突起35b和35c也在宽度和突出长度上都彼此不同,只要仅突起35b和35c之一的拐角与密封容器31的内表面接触即可。

Claims (7)

1.一种密封接触装置,包括:
电磁组件,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并缠绕有激励线圈的空心圆柱状线圈卷轴;布置在线圈卷轴内以在激励线圈的赋能和去能作用下在线圈卷轴内轴向移动的可移动铁芯;布置成形成磁回路的轭件,所述轭件包括具有插入孔并面朝线圈卷轴一个轴向端部的第一轭板、面朝线圈卷轴另一轴向端部的第二轭板、以及使第一轭板和第二轭板互连的第三轭板;以及布置在线圈卷轴内以使可移动铁芯朝第二轭板偏置的复位弹簧;
接触组件,其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并气密地接合到第一轭板的密封容器;布置在密封容器内的固定触点;布置在密封容器内的可移动接触元件,所述可移动接触元件包括实质上矩形的本体部分、形成在本体部分两纵向侧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以及朝向和远离固定触点移动的可移动触点;夹置在可移动接触元件和第一轭板之间以使可移动接触元件朝固定触点偏置的压力接触弹簧;以及可移动地延伸穿过第一轭板的轴,所述轴在一端连接到可移动接触元件,在另一端连接到可移动铁芯,以根据可移动铁芯的移动朝固定触点移动可移动接触元件;以及
外壳,其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容纳包括组合在一起的电磁组件和接触组件的内部组件,
其中可移动接触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为关于可移动接触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呈非点对称,从而当可移动接触元件旋转时,第一和第二突起中仅有一个与密封容器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接触元件具有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可移动接触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下方的重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和定尺寸为使得仅第一突起与密封容器接触,可移动接触元件的重心位于第一突起中,第一突起在重力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动元件和轴的连接部分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的宽度大于第二突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宽度被设定为确保在可移动接触元件以预定角度旋转时,第一突起与密封容器接触。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突出长度大于第二突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突出长度被设定为确保当可移动接触元件以预定角度旋转时,第一突起接触密封容器。
CN201080005045.8A 2009-01-21 2010-01-18 密封接触装置 Active CN102292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1131 2009-01-21
JP011131/2009 2009-01-21
JP107040/2009 2009-04-24
JP2009107040A JP2010192416A (ja) 2009-01-21 2009-04-24 封止接点装置
PCT/IB2010/000065 WO2010084395A1 (ja) 2009-01-21 2010-01-18 封止接点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2789A CN102292789A (zh) 2011-12-21
CN102292789B true CN102292789B (zh) 2014-03-12

Family

ID=42355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5045.8A Active CN102292789B (zh) 2009-01-21 2010-01-18 密封接触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22980B2 (zh)
EP (1) EP2381459B1 (zh)
JP (1) JP2010192416A (zh)
KR (1) KR101233458B1 (zh)
CN (1) CN102292789B (zh)
WO (1) WO20100843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15049A1 (ja) 2010-03-15 2011-09-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DE112011106154B4 (de) * 2010-07-16 2024-05-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taktvorrichtung
JP5437949B2 (ja) * 2010-08-11 2014-03-1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190854B1 (ko)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JP2012199115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電磁開閉装置
JP2012199130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電磁継電器
WO2012128072A1 (ja) * 2011-03-22 2012-09-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684649B2 (ja) *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727860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684650B2 (ja) *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689741B2 (ja) * 2011-05-19 2015-03-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76270B2 (ja) * 2011-11-01 2016-03-0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04185538B (zh) 2011-11-10 2016-06-15 派克赛泽有限责任公司 转换机
JP2013187134A (ja) 2012-03-09 2013-09-19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JP5914065B2 (ja) * 2012-03-12 2016-05-1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65197B2 (ja) * 2012-04-13 2016-08-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65218B2 (ja) * 2012-06-08 2016-08-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EP2889892B1 (en) * 2012-08-23 2017-02-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CN105359243B (zh) 2013-06-28 2018-06-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KR101869719B1 (ko) 2014-09-15 2018-06-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US10093438B2 (en) 2014-12-29 2018-10-09 Packsize Llc Converting machine
JP6590273B2 (ja) * 2015-04-13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6528271B2 (ja) * 2015-04-13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US9741482B2 (en) * 2015-05-01 2017-08-22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with reduced performance variation
US9865419B2 (en) * 2015-06-12 2018-01-09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Pressure-controlled electrical relay device
WO2017027524A2 (en) 2015-08-09 2017-02-16 Microsemi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relay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490380B2 (en) * 2015-08-31 2019-11-26 Byd Company Limited Relay
EP3184804A1 (en) * 2015-12-22 2017-06-2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olenoid drive for a start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719912B (zh) * 2016-04-29 2018-03-13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继电器防水平偏转机构
CN105895452B (zh) * 2016-05-27 2017-11-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密封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9311256B (zh) 2016-06-16 2021-06-22 派克赛泽有限责任公司 箱模板生产系统和方法
US10850469B2 (en) 2016-06-16 2020-12-01 Packsize Llc Box forming machine
US11242214B2 (en) 2017-01-18 2022-02-08 Packsize Llc Converting machine with fold sensing mechanism
SE541921C2 (en) 2017-03-06 2020-01-07 Packsize Llc A box erecting method and system
SE1750727A1 (sv) 2017-06-08 2018-10-09 Packsize Llc Tool head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a conver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plurality of tool heads in a converting machine
US11173685B2 (en) 2017-12-18 2021-11-16 Packsize Llc Method for erecting boxes
US11305903B2 (en) 2018-04-05 2022-04-19 Avercon BVBA Box template folding process and mechanisms
US11247427B2 (en) 2018-04-05 2022-02-15 Avercon BVBA Packaging machine infeed, separation, and creasing mechanisms
WO2019246344A1 (en) 2018-06-21 2019-12-26 Packsize Llc Packaging machine and systems
JP7115142B2 (ja) * 2018-08-24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SE543046C2 (en) 2018-09-05 2020-09-29 Packsize Llc A box erecting method and system
US11524474B2 (en) 2018-11-30 2022-12-13 Packsize Llc Adjustable cutting and creasing heads for creating angled cuts and creases
CN109459487B (zh) * 2018-12-19 2024-04-05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一种自适应励磁装置
DE112020000348T5 (de) 2019-01-07 2021-09-16 Packsize Llc Kartonaufrichtungsmaschine
US11701854B2 (en) 2019-03-14 2023-07-18 Packsize Llc Packaging machine and system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8275A (en) * 1984-03-28 1987-01-20 La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Electric switching unit comprising a gas-tight casing for protection of contacts
US5103107A (en) * 1989-12-05 1992-04-07 Mitsubishi Denki K.K. Starter motor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4932A (en) * 1980-09-01 1982-03-13 Hitachi Ltd Magnetic switch for starter
JPH11238443A (ja) 1998-02-24 1999-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封止接点装置
JP2005071915A (ja) * 2003-08-27 2005-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タータ用マグネチックスイッチ
US7982564B2 (en) * 2008-06-30 2011-07-19 Remy Technologies, Llc Starter solenoid with vibration resistant featur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8275A (en) * 1984-03-28 1987-01-20 La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Electric switching unit comprising a gas-tight casing for protection of contacts
US5103107A (en) * 1989-12-05 1992-04-07 Mitsubishi Denki K.K. Starter motor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7-44932A 1982.03.13
JP特开2005-71915A 2005.03.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22980B2 (en) 2012-07-17
JP2010192416A (ja) 2010-09-02
CN102292789A (zh) 2011-12-21
KR20110096172A (ko) 2011-08-29
EP2381459A4 (en) 2014-05-21
EP2381459A1 (en) 2011-10-26
US20120139670A1 (en) 2012-06-07
KR101233458B1 (ko) 2013-02-14
EP2381459B1 (en) 2015-08-12
WO2010084395A1 (ja)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2789B (zh) 密封接触装置
JP6910014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969355B (zh) 接触装置
US9196442B2 (en) Contact poin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that mounts the contact point device thereon
US8766750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WO2020170900A1 (ja) リレー
WO2019065692A1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9058950B2 (en) Coil terminal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US9646790B2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EP2706551B1 (en) Electric magnet device and switch provided therewith
JP7077884B2 (ja) リレー及びリレーの製造方法
JP5845467B2 (ja) 接点装置
JP2020074333A (ja) 電磁継電器
JP5336271B2 (ja) 接点装置
JP7287225B2 (ja) リレー
JP2012022983A (ja) 接点装置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JP2014103043A (ja) 接点装置
US20220102102A1 (en) Relay
US20090219120A1 (en) Electromagnet device
JP6414379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3219062A (ja) 接点装置
JP6074845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2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22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Hold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