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由于能够根据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从而使得CA系统中的终端能够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系统可以是LTE-A等有载波聚合技术的系统;第二系统可以是LTE等没有载波聚合技术的系统。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系统包括: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
终端10,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
网络侧设备20,用于接收来自终端10的LCG的索引号,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不同的系统,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也不相同,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1。
具体的,终端10在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后,查找表1可以找到对应的索引号,然后将索引号转化为6bit的二进制方式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
相应的,网络侧设备20查找表1就可以找到收到的索引号对应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终端10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终端10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Bleft_i=Brel_i%Bmax.......................公式一。
其中,Bleft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就是150752bytes约等于150Kbyte。
如果终端10采用方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终端10还需要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并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让网络侧设备20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终端10对所述LCG的BSR信息确定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时,终端10可以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二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
其中,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在确定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后,终端10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一起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
其中,终端10可以通过MAC CE的形式进行上报。具体的,有多种上报方式。
一、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10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可以在BSR MAC CE中引入数据量指示域,同时需要在BSR MAC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
比如两个R bit分别取00表示对应的BSR MAC CE是Rel-8/9的BSR MACCE格式,取01表示对应的BSR MAC CE是CA的BSR MAC CE格式。数据量指示域占用的bit数大小取决于CA下buffer中最大可能的数据量是Rel-8/9下最大buffer数据量的几倍,比如如果是1200Kbyte,则factor可以取3bit,如果是15000Kbyte,则需要取4bit。
当然,如果只有两种格式区分,占用一个Rbit也可以。
以数据量指示域占用4bit为例,图6中两个R bit表示BSR MAC CE是哪种类型的BSR MAC CE。
图7A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量指示域(即Factor),由于占用4bit其余比特可以是预留比特,图7A适用短或截短的BSR。
由于一个LCG对应一个参考系数值和一个索引号,所以图7B中,Factor0和Buffer Size0对应同一个LCG,Factor1和Buffer Size1对应同一个LCG,依次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图6、图7A以及图7B中的格式只是举例说明,其它能够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CE的系数指示域中的格式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比如图7A中可以将Factor置于第二行;图7B中Factor和Buffer Size的顺序可以对调。
具体采用哪种格式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10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扩展BSR MAC CE子头,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作为Factor。
以Factor占用4bit为例,图8中,由于占用4bit其余比特可以是预留比特,适用短或截短的BSR。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的格式只是举例说明,其它能够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的格式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比如图8中可以将Factor置于第一行。
同方式一一样,方式二中也需要在BSR MAC 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是Rel-8/9的还是CA系统的。
三、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由于目前LTE预留的LCID为17个,要区分4类BSR和取值为8或者10的参考系数值,除了之前已经给BSR的4个LCID外,还需要28或36个LCID,目前LTE系统预留的LCID不够用,需要扩展。
具体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四、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由于R比特是预留比特,所以可以利用R比特和LCID,表示参考系数值,即利用BSR MAC CEMAC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目前LTE预留的LCID为17个(从01011到11001),要区分4类BSR(truncated/short/long/padding,对应的LCID分别为11100/11101/1110/11111)和取值为8或者10的Factor,除了之前已经分配给BSR的4个LCID外,还需要4或8个LCID,目前LTE系统预留的LCID是足够的,不需要扩展。
以Factor取值为8为例,一种可能的利用Rbit和LCID表示Factor的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本发明实施例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并不局限于表2的方式,根据需要可以任意设定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只要保证网络侧设备20根据R比特和LCID能够确定参考系数值即可。
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一,网络侧设备2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网络侧设备20将收到的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20可以根据公式三确定终端10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Brel_i=Factori*Bmax+第i个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的取值...公式三。
其中,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方式二、终端10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四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其中,Bleft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
方式二中,终端10只需要上报LCG的索引号,不需要上报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以不需要改变MAC CE的结构。
终端10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终端1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
比如对于低等级的终端10可以对应较小的参考系数值,对于高等级的终端10可以对应较大的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10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10配置的CC个数、终端10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10配置的CC个数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如果不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配置的CC个数为n,则网络参数值可以取n;如果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配置的CC个数为n,则网络参数值可以取2n。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终端10激活的CC个数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如果不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激活的CC个数为n,则factor可以取n;如果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激活的CC个数为n,则factor可以取2n。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CC的带宽,如果CC带宽之和为20M(规定的一个载波的最大带宽)的n倍,且不使用UL MIMO,则factor可以取值n,如果CC带宽之和为20M的n倍,且使用UL MIMO,则factor可以取值2n。如果CC带宽之和不为20M的整数倍,则可以约成整数倍,比如是30M,则可以作为40M确定factor。
三、由网络侧设备20通知终端10参考系数值,终端10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前两种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隐式通知,即上述两种对应关系在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保持一致,这样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都会确定出相同的参考系数值。
最后一个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是显式通知方式,即由网络侧设备20确定并通知终端10。具体网络侧设备20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采用参考系数值,还可以随机确定或采用其它方式确定。
如果是采用显式通知方式,则网络侧设备20可以为终端10的每一个LCG都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LCG指示),也可以为终端10的所有LCG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终端指示)。
其中,网络侧设备20可以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10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二,网络侧设备2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网络侧设备20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20可以根据公式五确定终端10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Brel_i=Factori*第i个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中的取值...公式五。
其中,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LCG的参考系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比如宏基站,演进基站、家庭基站等),也可以是RN(中继)设备,还可以是其它网络侧设备。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索引号确定模块110和上报模块120。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索引号确定模块110,用于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上报模块120,用于上报索引号确定模块110确定的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数据量确定模块100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并按照第二系统的BSR table进行量化,得到对应的BS索引号。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还用于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上报模块120将参考系数值和索引号一起上报。
具体的,上报模块12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如果上报模块12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或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则上报模块120还可以将表示上报的第一系统的BSR的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CE的R域中。
方式二、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并按照第二系统的BSR table进行量化,得到对应的BS索引号。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或
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上面方式一和方式二具体例子可以参见图2中的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包括:接收模块200、处理模块210和范围确定模块220。
接收模块200,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处理模块210,用于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接收模块200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范围确定模块220,用于根据处理模块210确定的参考系数值和处理模块210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方式一、如果接收模块20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范围确定模块220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方式二、如果接收模块200没有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处理模块21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范围确定模块220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处理模块210还可以通过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方式一和方式二的例子可以参见图2中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A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01、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步骤502、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步骤503、终端上报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步骤503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504、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
步骤505、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不同的系统,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也不相同,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1。
具体的,步骤502中,终端在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后,查找表1可以找到对应的索引号,然后将索引号转化为6bit的二进制方式上报给网络侧;
相应的,步骤505中,网络侧查找表1就可以找到收到的索引号对应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终端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步骤501中,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如果终端采用方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终端还需要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并上报给网络侧,让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确定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时,终端可以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二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
在确定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后,步骤503中,终端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一起上报给网络侧。
其中,终端可以通过MAC CE的形式进行上报。具体的,有多种上报方式。
一、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可以在BSR MAC CE中引入数据量指示域,同时需要在BSR MAC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
二、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扩展BSR MAC CE子头,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作为Factor。
三、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具体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和网络侧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四、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由于R比特是预留比特,所以可以利用R比特和LCID,表示参考系数值,即利用BSR MAC CEMAC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
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和网络侧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一,步骤505中,网络侧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中,网络侧将收到的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具体的,网络侧可以根据公式三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方式二、步骤501中,终端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四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方式二中,终端只需要上报LCG的索引号,不需要上报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以不需要改变MAC CE的结构。
终端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
比如对于低等级的终端可以对应较小的参考系数值,对于高等级的终端可以对应较大的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三、由网络侧通知终端参考系数值,终端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前两种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隐形通知,即上述两种对应关系在终端和网络侧之间保持一致,这样终端和网络侧都会确定出相同的参考系数值。
最后一个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是显式通知方式,即由网络侧确定并通知终端。具体网络侧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采用参考系数值,还可以随机确定或采用其它方式确定。
如果是采用显式通知方式,则网络侧可以为终端的每一个LCG都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LCG指示),也可以为终端的所有LCG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终端指示)。
其中,网络侧可以通过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二,步骤505中,网络侧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具体的,网络侧可以根据公式五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图5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10、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步骤511、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12、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步骤511中,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包括: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
相应的,步骤512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步骤511中,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包括: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相应的,步骤512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网络侧还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其中,步骤510~步骤512与图5A中步骤504~步骤506的内容相同,步骤510~步骤512的具体事例可以参见图5A中步骤504~步骤506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下列举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
设UE有BSR被触发且只有一个LCG有数据要发送,该LCG buffer中数据量为Brel=350Kbyte,CA下UE的峰值速率为1200Kbyte,则上述方案的实施例如下。对于有多个LCG buffer中有数据要发送的情况,处理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只是BSR MAC CE格式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方案1。
步骤1:UE首先确定该LCG对应的Factor(即参考系数值)取值:
步骤2:UE按照如下公式确定该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Size域取值:
Bleft=Brel%Bmax=350Kbyte%150Kbyte=50Kbyte
根据Bleft查LTE系统定义的BSR table(表1),可以得到Bleft对应的量化等级为56,表示为6bit,即111000。
步骤3:UE向eNB进行BSR上报,根据LTE系统相同的规则判断上报BSR的类型为short BSR。BSR上报要携带Factor指示,具体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在BSR MAC CE中引入Factor指示域,峰值速率为1200Kbyte,则Factor可以用3bit表示,为了long BSR时可以凑够整byte,也可以用4bit表示,如果以4bit表示Factor,则BSR MAC CE格式可以使用图6和图7A所示的BSRMAC子头和BSR MAC CE的格式,其中Factor域取值:0010。BSR MAC CE中Buffer Size域取值可以为111000。
2:扩展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扩展为2byte,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指示Factor;修改后的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格式如图8所示的格式,其中LCID取值为11101,Factor域取值为010。
3:BSR MAC CE格式不变,仍采用Rel-8的格式,但是在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中引入更多的LCID以区分不同Factor。LTE Rel-8的UL-SCH对应的LCID如表1所示,保留的LCID个数为17个,当前已经分配给BSR的LCID为4个,如果用LCID区分4种不同的BSR类型(short/truncated/long/padding)以及Factor(取值为0~7),至少需要还需要28个预留的LCID,因此需要扩展LCID个数。
4:利用BSR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按照表2,该实施例中BSR MAC CE子头中R bit可以取01,BSR MAC CE中LCID可以取11101。
步骤4: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BSR MAC CE,根据该LCG对应的Factor和BSR MAC CE的Buffer Size域取值就可以确定UE该LCG buffer中数据量:
Brel=Factor*Bmax+Buffer Size中的指示
即基站确定UE该LCG buffer中的数据量Brel取值如下:
(2*150+49.759)Kbyte<Brel≤(2*150+58.255)Kbyte
即:349.759Kbyte<Brel≤358.255Kbyte
实施例2:方案2
步骤1:UE首先确定Factor取值:
UE确定Factor取值可以有如下三种方式:
1: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隐式方式);
2: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隐式);
3:Factor由基站指示,指示采用RRC信令或者广播通知(显式);
具体使用哪种方式由基站和UE默认约定或协议规定,比如如果使用3,
如果基站在RRC信令中基于UE指示的Factor为3,则UE侧对应的Factor取值为3。
步骤2:UE按照如下公式确定该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的取值:
根据该LCG的Bleft查LTE系统定义的BSR table(表1),可以得到Blefr对应的量化等级为61,表示为6bit,即111101。
步骤3:UE向基站进行BSR上报,根据LTE系统相同的规则判断上报BSR的类型为short BSR。本实施例中,基站无需UE指示就可以根据确定Factor的取值,然后再根据BSR MAC CE中Buffer Size域的指示就可以确定UE各个LCG buffer中数据量的大小:
Brel=Factor*Buffer Size中的指示
即:328.317Kbyte<Brel≤384.375Kbyte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索引号;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由于能够根据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所述索引号进行上报,从而使得终端能够在CA系统中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以便网络侧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上行调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