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1760B -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1760B
CN102291760B CN201010212417.6A CN201010212417A CN102291760B CN 102291760 B CN102291760 B CN 102291760B CN 201010212417 A CN201010212417 A CN 201010212417A CN 102291760 B CN102291760 B CN 1022917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cg
numerical value
terminal
data volume
referential nume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24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1760A (zh
Inventor
赵亚利
谌丽
许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0102124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917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91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1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17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用以解决在多载波系统中利用现有技术,终端无法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BSR上报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包括: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所述索引号;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使得终端能够在多载波系统中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以便网络侧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上行调度。

Description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长期演进升级)系统都是基于调度的系统,由基站为UE(终端)分配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频资源,终端根据基站的调度命令进行下行数据接收或者上行数据发送。
上行数据传输是由基站调度的,基站确定上行资源分配情况之后会通过UL grant(上行调度许可)通知终端。基站进行上行资源分配的依据之一是终端缓存中的数据量。基站要想获知该信息,就需要终端向基站进行缓存状态上报,即BSR(Buffer Status Report,缓存状态报告)。
LTE Rel-8(版本8)中BSR机制如下:
1、BSR相关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参数配置:
LTE系统中RRC层针对BSR配置的参数包括如下两个定时器:
retxBSR-Timer:禁止BSR上报的定时器;
periodicBSR-Timer:周期性BSR上报的定时器;
2、BSR分类以及触发机制:
常规BSR(Regular BSR):(1)当有比当前buffer中的数据更高优先级的数据到达或原本为空的buffer中有数据到达时触发;(2)retxBSR-Timer超时且缓存中有数据时触发。
周期性BSR(Periodic BSR):periodicBSR-Timer超时,则触发Periodic BSR。
捎带(Padding BSR):如果UE在组织MAC PDU的时候,除了需要传输的数据外还有资源可用(padding),可以触发Padding BSR。
3、BSR上报格式:
BSR以媒体接入层控制单元(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的形式上报,上报时分为MAC子头和MAC CE两部分,BSR MAC CE包括长BSR和短/截短BSR两种格式。LTE系统中MAC子头和BSR MAC CE的格式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
其中,LCID(Logical Channel ID,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标识对应负荷部分的逻辑信道号,long BSR、short BSR、truncated BSR和padding BSR各有一个LCID
E:扩展比特,用于指示下一个byte是MAC子头还是MAC负荷。
R:预留比特。
LCG(Logical Channel Group,逻辑信道组)ID:逻辑信道组标识。LTE系统中BSR上报时划分了4个逻辑信道组。
Buffer Size(缓存数据量大小):对应逻辑信道组中的数据缓存数据量。LTE系统中Buffer Size用6bit表示,代表缓冲区数据量的64个量化等级(以0到63表示),每个量化等级对应的buffer数据量参见表1。
  Index(索引号)  Buffer Size(BS)value[bytes]   Index   Buffer Size(BS)value[bytes]
  0   BS=0   32   1132<BS<=1326
  1   0<BS<=10   33   1326<BS<=1552
  2   10<BS<=12   34   1552<BS<=1817
  3   12<BS<=14   35   1817<BS<=2127
  4   14<BS<=17   36   2127<BS<=2490
  5   17<BS<=19   37   2490<BS<=2915
  6   19<BS<=22   38   2915<BS<=3413
  7   22<BS<=26   39   3413<BS<=3995
  8   26<BS<=31   40   3995<BS<=4677
  9   31<BS<=36   41   4677<BS<=5476
  10   36<BS<=42   42   5476<BS<=6411
  11   42<BS<=49   43   6411<BS<=7505
  12   49<BS<=57   44   7505<BS<=8787
  13   57<BS<=67   45   8787<BS<=10287
  14   67<BS<=78   46   10287<BS<=12043
  15   78<BS<=91   47   12043<BS<=14099
  16   91<BS<=107   48   14099<BS<=16507
  17   107<BS<=125   49   16507<BS<=19325
  18   125<BS<=146   50   19325<BS<=22624
  19   146<BS<=171   51   22624<BS<=26487
  20   171<BS<=200   52   26487<BS<=31009
  21   200<BS<=234   53   31009<BS<=36304
  22   234<BS<=274   54   36304<BS<=42502
  23   274<BS<=321   55   42502<BS<=49759
  24   321<BS<=376   56   49759<BS<=58255
  25   376<BS<=440   57   58255<BS<=68201
  26   440<BS<=515   58   68201<BS<=79846
  27   515<BS<=603   59   79846<BS<=93479
  28   603<BS<=706   60   93479<BS<=109439
  29   706<BS<=826   61   109439<BS<=128125
  30   826<BS<=967   62   128125<BS<=150000
  31   967<BS<=1132   63   BS>150000
表1LTE系统的BSR table
LTE-A系统的峰值速率比LTE有较大的提高,要求达到下行1Gbps,上行500Mbps。同时,LTE-A系统要求和LTE系统很好地兼容,LTE系统最大带宽20MHz。基于提高峰值速率、与LTE系统兼容和充分利用频率资源的需要,LTE-A系统引入了CA(CarrierAggregation,载波聚合)技术。
CA技术是指在一个小区内上下行各包含多个CC(Component Carrier,成员载波),而不是LTE及之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只有一套载波的模式。eNB对小区内的多套成员载波统一管理和调度。成员载波可以是连续或者非连续的,为了和LTE兼容,每个成员载波的最大带宽为20MHz。
LTE系统中BS最大值的确定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UE一个TB支持的最大bit数:根据3GPP规范36.306,可以得到UE最高等级UE category一个TB支持的最大bit数为75376bit。
其次,确定BSR的响应时间:设其为2个回程时间(RTT,round trip time),一个RTT为8ms,即响应时间为16ms;
最后,确定最大Buffer Size大小Bmax:Bmax=(75376×16)/8=150752bytes约等于150Kbyte。
因此LTE系统中最大Buffer Size定为150Kbyte(见表1量化等级63对应的值)。
CA系统中UE的最大Buffer Size比LTE系统中BS最大值要大许多,可能是LTE系统的8倍或者10倍。
由于CA系统中UE的最大Buffer Size比LTE系统中BS最大值要大许多,所以目前如果在CA系统中按照LTE系统的BSR机制进行BSR上报,则基站无法较准确的获知UE每个LCG的缓存中实际数据量,将会影响上行调度的性能。
综上所述,目前CA系统中,终端无法较准确地进行BSR上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CA系统中,终端无法较准确地进行BSR上报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所述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所述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所述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所述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终端,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所述索引号;
网络侧设备,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根据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包括:
数据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索引号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上报模块,用于上报所述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所述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范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由于能够根据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所述索引号进行上报,从而使得终端能够在CA系统中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以便网络侧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上行调度。
附图说明
图1A为LTE系统中MAC子头的示意图;
图1B为背景技术第一种BSR MAC CE的示意图;
图1C为背景技术第二种BSR MAC CE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BSR MAC CE的MAC子头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BSR MAC CE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BSR MAC CE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BSR MAC CE的MAC子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由于能够根据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从而使得CA系统中的终端能够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系统可以是LTE-A等有载波聚合技术的系统;第二系统可以是LTE等没有载波聚合技术的系统。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系统包括: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
终端10,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索引号进行上报。
网络侧设备20,用于接收来自终端10的LCG的索引号,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不同的系统,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也不相同,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1。
具体的,终端10在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后,查找表1可以找到对应的索引号,然后将索引号转化为6bit的二进制方式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
相应的,网络侧设备20查找表1就可以找到收到的索引号对应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终端10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终端10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Bleft_i=Brel_i%Bmax.......................公式一。
其中,Bleft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就是150752bytes约等于150Kbyte。
如果终端10采用方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终端10还需要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并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让网络侧设备20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终端10对所述LCG的BSR信息确定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时,终端10可以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二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081
其中,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在确定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后,终端10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一起上报给网络侧设备20。
其中,终端10可以通过MAC CE的形式进行上报。具体的,有多种上报方式。
一、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10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可以在BSR MAC CE中引入数据量指示域,同时需要在BSR MAC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
比如两个R bit分别取00表示对应的BSR MAC CE是Rel-8/9的BSR MACCE格式,取01表示对应的BSR MAC CE是CA的BSR MAC CE格式。数据量指示域占用的bit数大小取决于CA下buffer中最大可能的数据量是Rel-8/9下最大buffer数据量的几倍,比如如果是1200Kbyte,则factor可以取3bit,如果是15000Kbyte,则需要取4bit。
当然,如果只有两种格式区分,占用一个Rbit也可以。
以数据量指示域占用4bit为例,图6中两个R bit表示BSR MAC CE是哪种类型的BSR MAC CE。
图7A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量指示域(即Factor),由于占用4bit其余比特可以是预留比特,图7A适用短或截短的BSR。
由于一个LCG对应一个参考系数值和一个索引号,所以图7B中,Factor0和Buffer Size0对应同一个LCG,Factor1和Buffer Size1对应同一个LCG,依次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图6、图7A以及图7B中的格式只是举例说明,其它能够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CE的系数指示域中的格式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比如图7A中可以将Factor置于第二行;图7B中Factor和Buffer Size的顺序可以对调。
具体采用哪种格式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10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扩展BSR MAC CE子头,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作为Factor。
以Factor占用4bit为例,图8中,由于占用4bit其余比特可以是预留比特,适用短或截短的BSR。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的格式只是举例说明,其它能够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的格式都适用本发明实施例。比如图8中可以将Factor置于第一行。
同方式一一样,方式二中也需要在BSR MAC 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是Rel-8/9的还是CA系统的。
三、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由于目前LTE预留的LCID为17个,要区分4类BSR和取值为8或者10的参考系数值,除了之前已经给BSR的4个LCID外,还需要28或36个LCID,目前LTE系统预留的LCID不够用,需要扩展。
具体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四、终端1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由于R比特是预留比特,所以可以利用R比特和LCID,表示参考系数值,即利用BSR MAC CEMAC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
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目前LTE预留的LCID为17个(从01011到11001),要区分4类BSR(truncated/short/long/padding,对应的LCID分别为11100/11101/1110/11111)和取值为8或者10的Factor,除了之前已经分配给BSR的4个LCID外,还需要4或8个LCID,目前LTE系统预留的LCID是足够的,不需要扩展。
以Factor取值为8为例,一种可能的利用Rbit和LCID表示Factor的方式如表2所示: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111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121
表2
本发明实施例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并不局限于表2的方式,根据需要可以任意设定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只要保证网络侧设备20根据R比特和LCID能够确定参考系数值即可。
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设备20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一,网络侧设备2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网络侧设备20将收到的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20可以根据公式三确定终端10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Brel_i=Factori*Bmax+第i个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的取值...公式三。
其中,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Bmax是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
方式二、终端10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10可以根据公式四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131
其中,Bleft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参考系数值。
方式二中,终端10只需要上报LCG的索引号,不需要上报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以不需要改变MAC CE的结构。
终端10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终端1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
比如对于低等级的终端10可以对应较小的参考系数值,对于高等级的终端10可以对应较大的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10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10配置的CC个数、终端10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10配置的CC个数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如果不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配置的CC个数为n,则网络参数值可以取n;如果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配置的CC个数为n,则网络参数值可以取2n。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终端10激活的CC个数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如果不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激活的CC个数为n,则factor可以取n;如果使用UL MIMO,那么如果激活的CC个数为n,则factor可以取2n。
比如网络参数值包括CC的带宽,如果CC带宽之和为20M(规定的一个载波的最大带宽)的n倍,且不使用UL MIMO,则factor可以取值n,如果CC带宽之和为20M的n倍,且使用UL MIMO,则factor可以取值2n。如果CC带宽之和不为20M的整数倍,则可以约成整数倍,比如是30M,则可以作为40M确定factor。
三、由网络侧设备20通知终端10参考系数值,终端10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前两种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隐式通知,即上述两种对应关系在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之间保持一致,这样终端10和网络侧设备20都会确定出相同的参考系数值。
最后一个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是显式通知方式,即由网络侧设备20确定并通知终端10。具体网络侧设备20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采用参考系数值,还可以随机确定或采用其它方式确定。
如果是采用显式通知方式,则网络侧设备20可以为终端10的每一个LCG都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LCG指示),也可以为终端10的所有LCG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终端指示)。
其中,网络侧设备20可以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10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二,网络侧设备2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网络侧设备20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20可以根据公式五确定终端10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Brel_i=Factori*第i个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中的取值...公式五。
其中,Brel_i是终端10的第i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Factori是LCG的参考系数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基站(比如宏基站,演进基站、家庭基站等),也可以是RN(中继)设备,还可以是其它网络侧设备。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索引号确定模块110和上报模块120。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用于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索引号确定模块110,用于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上报模块120,用于上报索引号确定模块110确定的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数据量确定模块100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并按照第二系统的BSR table进行量化,得到对应的BS索引号。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还用于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上报模块120将参考系数值和索引号一起上报。
具体的,上报模块12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如果上报模块120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或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则上报模块120还可以将表示上报的第一系统的BSR的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CE的R域中。
方式二、数据量确定模块100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并按照第二系统的BSR table进行量化,得到对应的BS索引号。
数据量确定模块10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或
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上面方式一和方式二具体例子可以参见图2中的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包括:接收模块200、处理模块210和范围确定模块220。
接收模块200,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处理模块210,用于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接收模块200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范围确定模块220,用于根据处理模块210确定的参考系数值和处理模块210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方式一、如果接收模块200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范围确定模块220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方式二、如果接收模块200没有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处理模块210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范围确定模块220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处理模块210还可以通过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方式一和方式二的例子可以参见图2中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A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01、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步骤502、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步骤503、终端上报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步骤503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504、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
步骤505、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不同的系统,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也不相同,比如第二系统是LTE系统,则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见表1。
具体的,步骤502中,终端在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后,查找表1可以找到对应的索引号,然后将索引号转化为6bit的二进制方式上报给网络侧;
相应的,步骤505中,网络侧查找表1就可以找到收到的索引号对应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终端有多种方式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下面列举两种。
方式一、步骤501中,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如果终端采用方式一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终端还需要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并上报给网络侧,让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确定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时,终端可以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二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
在确定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后,步骤503中,终端将LCG的参考系数值和LCG的索引号一起上报给网络侧。
其中,终端可以通过MAC CE的形式进行上报。具体的,有多种上报方式。
一、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可以在BSR MAC CE中引入数据量指示域,同时需要在BSR MACCE子头中利用R bit表示区分BSR MAC CE的格式。
二、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进一步的,终端还可以将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指示信息用于区分上报的是第一系统的BSR,还是第二系统的BSR。
具体的,扩展BSR MAC CE子头,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作为Factor。
三、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具体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和网络侧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四、终端将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由于R比特是预留比特,所以可以利用R比特和LCID,表示参考系数值,即利用BSR MAC CEMAC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
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需要终端和网络侧之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保证网络侧准确找到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一,步骤505中,网络侧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中,网络侧将收到的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具体的,网络侧可以根据公式三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方式二、步骤501中,终端确定参考系数值,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具体的,终端可以根据公式四确定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方式二中,终端只需要上报LCG的索引号,不需要上报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以不需要改变MAC CE的结构。
终端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有很多种。
一、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
比如对于低等级的终端可以对应较小的参考系数值,对于高等级的终端可以对应较大的参考系数值。
二、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三、由网络侧通知终端参考系数值,终端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前两种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隐形通知,即上述两种对应关系在终端和网络侧之间保持一致,这样终端和网络侧都会确定出相同的参考系数值。
最后一个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是显式通知方式,即由网络侧确定并通知终端。具体网络侧确定参考系数值的方式可以采用参考系数值,还可以随机确定或采用其它方式确定。
如果是采用显式通知方式,则网络侧可以为终端的每一个LCG都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LCG指示),也可以为终端的所有LCG确定一个参考系数值(即基于终端指示)。
其中,网络侧可以通过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如果采用方式二,步骤505中,网络侧接收到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后,根据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06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具体的,网络侧可以根据公式五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图5B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10、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步骤511、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步骤512、网络侧根据参考系数值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步骤511中,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包括: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
相应的,步骤512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步骤511中,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包括: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
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
相应的,步骤512中,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缓存数据量范围和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网络侧还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其中,步骤510~步骤512与图5A中步骤504~步骤506的内容相同,步骤510~步骤512的具体事例可以参见图5A中步骤504~步骤506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下列举两个例子进一步说明。
设UE有BSR被触发且只有一个LCG有数据要发送,该LCG buffer中数据量为Brel=350Kbyte,CA下UE的峰值速率为1200Kbyte,则上述方案的实施例如下。对于有多个LCG buffer中有数据要发送的情况,处理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只是BSR MAC CE格式不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方案1。
步骤1:UE首先确定该LCG对应的Factor(即参考系数值)取值: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231
步骤2:UE按照如下公式确定该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Size域取值:
Bleft=Brel%Bmax=350Kbyte%150Kbyte=50Kbyte
根据Bleft查LTE系统定义的BSR table(表1),可以得到Bleft对应的量化等级为56,表示为6bit,即111000。
步骤3:UE向eNB进行BSR上报,根据LTE系统相同的规则判断上报BSR的类型为short BSR。BSR上报要携带Factor指示,具体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
1:在BSR MAC CE中引入Factor指示域,峰值速率为1200Kbyte,则Factor可以用3bit表示,为了long BSR时可以凑够整byte,也可以用4bit表示,如果以4bit表示Factor,则BSR MAC CE格式可以使用图6和图7A所示的BSRMAC子头和BSR MAC CE的格式,其中Factor域取值:0010。BSR MAC CE中Buffer Size域取值可以为111000。
2:扩展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扩展为2byte,从而可以利用扩展的部分指示Factor;修改后的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格式如图8所示的格式,其中LCID取值为11101,Factor域取值为010。
3:BSR MAC CE格式不变,仍采用Rel-8的格式,但是在BSR MAC CE对应的MAC子头中引入更多的LCID以区分不同Factor。LTE Rel-8的UL-SCH对应的LCID如表1所示,保留的LCID个数为17个,当前已经分配给BSR的LCID为4个,如果用LCID区分4种不同的BSR类型(short/truncated/long/padding)以及Factor(取值为0~7),至少需要还需要28个预留的LCID,因此需要扩展LCID个数。
4:利用BSR MAC CE中的R域以及LCID一起指示Factor,按照表2,该实施例中BSR MAC CE子头中R bit可以取01,BSR MAC CE中LCID可以取11101。
步骤4: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BSR MAC CE,根据该LCG对应的Factor和BSR MAC CE的Buffer Size域取值就可以确定UE该LCG buffer中数据量:
Brel=Factor*Bmax+Buffer Size中的指示
即基站确定UE该LCG buffer中的数据量Brel取值如下:
(2*150+49.759)Kbyte<Brel≤(2*150+58.255)Kbyte
即:349.759Kbyte<Brel≤358.255Kbyte
实施例2:方案2
步骤1:UE首先确定Factor取值:
UE确定Factor取值可以有如下三种方式:
1: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隐式方式);
2: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隐式);
3:Factor由基站指示,指示采用RRC信令或者广播通知(显式);
具体使用哪种方式由基站和UE默认约定或协议规定,比如如果使用3,
如果基站在RRC信令中基于UE指示的Factor为3,则UE侧对应的Factor取值为3。
步骤2:UE按照如下公式确定该LCG在BSR MAC CE中对应的Buffer Size域的取值:
Figure BSA00000168870000251
根据该LCG的Bleft查LTE系统定义的BSR table(表1),可以得到Blefr对应的量化等级为61,表示为6bit,即111101。
步骤3:UE向基站进行BSR上报,根据LTE系统相同的规则判断上报BSR的类型为short BSR。本实施例中,基站无需UE指示就可以根据确定Factor的取值,然后再根据BSR MAC CE中Buffer Size域的指示就可以确定UE各个LCG buffer中数据量的大小:
Brel=Factor*Buffer Size中的指示
即:328.317Kbyte<Brel≤384.375Kbyte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索引号;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由于能够根据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将所述索引号进行上报,从而使得终端能够在CA系统中较准确地向网络侧进行缓冲区状态上报,以便网络侧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上行调度。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上报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逻辑信道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所述终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所述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其中,所述终端确定每个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包括:所述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所述终端上报索引号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所述终端将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索引号一起上报;或者 
所述终端确定每个LCG对应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包括:所述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所述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成员载波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多入多出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或所述终端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所述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上报参考系数值和索引号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索引号置于缓存状态报告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 示域中,并发送;或 
所述终端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所述终端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逻辑信道标识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所述终端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终端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或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则所述终端将表示上报的第一系统的BSR的指示信息置于BSRMAC CE的R域中。 
4.一种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所述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确定的; 
所述网络侧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所述网络侧根据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所述网络侧确定参考系数值包括:所述网络侧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所述网络侧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包括:所述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或者 
所述网络侧确定参考系数值包括:所述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所述网络侧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网络侧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包括:所述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和所述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包括:所述网络侧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时,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6.一种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终端,用于将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将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索引号一起上报;或者 
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成员载波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多入多出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或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所述终端将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并上报所述索引号; 
网络侧设备, 
若所述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所述网络侧设备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和参考系数值,根据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和所述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若所述终端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所述网络侧设备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根据所述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其中,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和所述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其中,若所述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 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则所述网络侧设备设备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若所述终端根据预先设置的所述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则所述网络侧设备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预先设置的所述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7.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该用户终端包括: 
数据量确定模块,用于将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系数值;或者用于确定参考系数值,将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 
其中,若所述数据量确定模块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所述数据量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自身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或接收收到的来自网络侧的参考系数值; 
索引号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所属的缓存数据量范围对应的LCG的索引号; 
上报模块,若所述数据量确定模块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用于将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索引号一起上报;若所述数据量确定模块将每 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和参考系数值取模,得到的值作为LCG的参考缓存数据量,则用于上报所述索引号;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数据量确定模块将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分别对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取余,则所述上报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并发送;或 
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并将确定的LCID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或 
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根据预先设定的R比特、LCID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需要上报的参考系数值对应的LCID和R比特,并将确定的LCID和R比特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并发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上报模块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系数指示域中;或将所述索引号置于BSR MAC CE的数据量指示域中,将所述参考系数值置于BSR MAC CE的MAC子头中,则所述上报模块还用于: 
将表示上报的第一系统的BSR的指示信息置于BSR MAC CE的R域中。 
10.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索引号,其中所述索引号是根据第二系统中的索引号和缓存数据量范围的对应关系以及参考缓存数据量确定的,所述参考缓存数据量是终端根据第一系统中每个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 确定的;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LCG的参考系数值,以及根据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收到的LCG的索引号对应的LCG的缓存数据量范围; 
范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考系数值和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确定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第一系统是载波聚合系统,第二系统不是载波聚合系统;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LCG的参考系数值;所述范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参考系数值和第二系统中缓存数据量最大值相乘,得到的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加,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预先设置的终端类型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的等级对应的参考系数值;或根据预先设置的网络参数和参考系数值的对应关系,确定当前的网络参数对应的参考系数值,其中网络参数值包括网络侧为终端配置的CC个数、终端激活的CC个数、CC的带宽和上行链路是否使用MIMO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范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 
其中,所述缓存数据量范围和所述参考系数值对应同一个LCG。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范围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参考系数值分别与确定的缓存数据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乘,得到的两个值组成范围作为终端对应的LCG的实际缓存数据量范围,则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通过RRC信令或广播通知终端LCG的参考系数值。 
CN201010212417.6A 2010-06-21 2010-06-21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Active CN1022917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2417.6A CN102291760B (zh) 2010-06-21 2010-06-21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2417.6A CN102291760B (zh) 2010-06-21 2010-06-21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1760A CN102291760A (zh) 2011-12-21
CN102291760B true CN102291760B (zh) 2014-04-02

Family

ID=45337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2417.6A Active CN102291760B (zh) 2010-06-21 2010-06-21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917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4830B (zh) 2011-11-30 2023-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调度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249197B (zh) 2012-06-04 2019-12-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缓冲区状态上报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3781123B (zh) 2012-10-25 2017-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发送与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EP3252996B1 (en) 2015-01-26 2023-06-28 Fujitsu Limited User equipm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113807B (zh) * 2015-07-27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通信资源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8141254B (zh) * 2015-08-13 2021-08-13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协作式多输入多输出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635249B (zh) * 2016-07-18 2022-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重传数据包缓冲区状态报告更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810975B (zh) * 2017-05-05 2020-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缓存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60591B (zh) * 2017-06-15 2020-01-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报缓存状态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CN109152073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缓存状态报告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9561464B (zh) * 2017-09-25 2020-11-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报缓存状态和分配资源的方法及设备
WO2019061174A1 (en) 2017-09-28 2019-04-04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AND COMPUTER PROGRAM
KR102510519B1 (ko) * 2017-10-30 2023-03-16 노키아 테크놀로지스 오와이 방법, 장치,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WO2019127379A1 (zh) * 2017-12-29 2019-07-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带宽部分的激活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0029215A1 (en) * 2018-08-10 2020-02-13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determining buffer status repor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7435A (zh) * 2008-03-25 2009-09-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87565B2 (en) * 2007-09-20 2014-04-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effectively transmitting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reques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7435A (zh) * 2008-03-25 2009-09-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Nokia Corporation.BSR for Carrier Aggreg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9bis R2-102164》.2010,全文. *
Samsung.On BSR for REL-10.《3GPP TSG-RAN2#69bis meeting R2-102459》.201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1760A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1760B (zh) 一种上报和确认缓存状态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2291200B (zh) 一种缓存状态报告的上报及数据量的确定方法、设备
US20200383135A1 (en) Method for random access in idle state and device
CN102291772B (zh) Ue上报bsr及基站确定ue上报的缓存数据量的方法
CN102088303B (zh) Srs信号发送方法及其触发方法以及设备
KR101410835B1 (ko) 버퍼 상태 리포팅을 구현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0631313B2 (en)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radio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2104972B (zh) Uci信息传输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9565397A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KR102609090B1 (ko) 다중 뉴머롤로지 연산을 위하여 버퍼 상태 보고를 관리하기 위한 사용자 장비 및 방법
CN101895923B (zh) 载波聚合通信系统中的功率余量报告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1873704A (zh) 长期演进系统中资源调度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2123015A (zh) 一种传输信道质量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781096B (zh) 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8029109A (zh)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1058157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165485A (zh) 一种载波管理方法、系统、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9392117B (zh)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调度请求配置方法
CN105991215B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指示载波以及载波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24906A (zh) 通信方法、终端、基站和系统
EP3952557A1 (en)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irect link, storage medium, and user equipment
CN112437481B (zh) 监测周期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5264850B (zh) 触发功率余量报告的方法、终端和系统
EP3420770B1 (en)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shaping
CN114223304A (zh) 用于数据和控制消息传递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8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