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5395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5395A
CN102285395A CN2011101481804A CN201110148180A CN102285395A CN 102285395 A CN102285395 A CN 102285395A CN 2011101481804 A CN2011101481804 A CN 2011101481804A CN 201110148180 A CN201110148180 A CN 201110148180A CN 102285395 A CN102285395 A CN 102285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lock bolt
bolt mechanism
rear mudguard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481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5395B (zh
Inventor
井口贵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33220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28539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85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5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5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5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不使横梁大型化就能够实现防止对座椅锁闩机构的破坏以及座椅锁闩机构紧凑化。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方固定有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所述横梁(201)在座椅导轨(15)后部将左右的座椅导轨(15)连结起来,在座椅锁闩板(221)的下端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223),该前方伸出部(223)从下方覆盖配置于座椅锁闩板(221)上的机构部(213)。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锁定座椅的座椅锁闩机构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两轮摩托车中,已知有如下结构:在车身架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上方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配置座椅,将对配置于座椅导轨上方的座椅进行锁定的座椅锁闩机构固定在连结左右的座椅导轨后部的横梁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国际公开第2003/004338号
然而,在以往的结构中,为了防止对座椅锁闩机构的破坏,在座椅锁闩机构的后方设置大型的后壁,并在座椅锁闩机构的左右设置大型的侧壁,因此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和车辆的大型化。
另外,若考虑防止从车辆下方对座椅锁闩机构的破坏,想到将固定座椅锁闩机构的横梁增大的方法,但横梁的大型化也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和车辆的大型化。
另外,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将座椅锁闩机构配置在横梁的上部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高度方向的紧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横梁大型化就能够实现防止对座椅锁闩机构的破坏以及座椅锁闩机构紧凑化的跨骑型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包括:构成车身架2的一部分、在车辆后方侧左右一对地伸出的座椅导轨15;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配置于座椅导轨15上方的座椅41;在座椅导轨15后部将左右的座椅导轨15连结起来的横梁201;以及固定在横梁201上、用于锁定座椅41的座椅锁闩机构2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方固定有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在该座椅锁闩板221的下端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223,该前方伸出部223从下方覆盖配置于所述座椅锁闩板221上的机构部213。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导轨后部,在连结左右的座椅导轨的横梁的前壁部的前方固定座椅锁闩机构的座椅锁闩板,在该座椅锁闩板的下端形成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该前方伸出部从下方覆盖配置于座椅锁闩板上的机构部,因此,通过座椅锁闩板来限制对机构部的进入,能够在不使横梁大型化的情况下防止对座椅锁闩机构破坏,并且,能够实现高度方向的紧凑化。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前方伸出部223上设置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该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对配置于所述座椅导轨15的下方且后轮26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61进行固定。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前方伸出部兼用作防止座椅锁闩机构从下方被破坏以及后挡泥板的支承架。因此,能够尽可能抑制用于对后挡泥板进行固定的座椅导轨侧的支承架的使用,能够实现座椅导轨的生产性的提高和零部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后挡泥板261上面设置收纳区段262R,在所述后挡泥板261上设置有形成所述收纳区段262R的后部、且设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前方的收纳分隔壁267。根据该结构,通过后挡泥板上面的收纳区段,能够提高两轮摩托车的装载性从而提高便利性,并且,通过收纳分隔壁,能够使装载物不影响到座椅锁闩机构的动作,并能够使从前方向座椅锁闩机构难以进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后挡泥板261的后方设置与后挡泥板261分体的挡泥板悬垂部56,在该挡泥板悬垂部56与所述后挡泥板261之间设置连结罩271,该连结罩271覆盖所述前方伸出部223的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与所述后挡泥板261的连结部242,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连结罩将所述前方伸出部的后挡泥板固定部与后挡泥板的连结部覆盖,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在外观上露出而实现连结部的保护并且难以进入,使对座椅锁闩机构的进入复杂化,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将所述连结罩271与所述后挡泥板261的固定部272设在所述连结部242与所述座椅导轨15之间。根据该结构,通过前方伸出部,能够在后挡泥板的支承强度高的位置处将连结罩固定在后挡泥板上,而提高连结罩的支承强度。因此,也能够使前方伸出部有助于提高连结罩的固定部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设置上部罩251,该上部罩251从上方覆盖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并且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一起被紧固在所述横梁201上。通过该结构,通过上部罩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而且能够避免因设置上部罩而导致的紧固部件的增加,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设置使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动作的线缆214,在侧视时,使所述线缆214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连结部215与所述座椅导轨15重合。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线缆的外部难以进入,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与所述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背面相对地设置尾灯单元57。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尾灯单元与横梁一起使从后方难以向座椅锁闩机构进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所述座椅41的侧方具有供乘员握持的扶手(grab rail)89,该扶手89固定在所述座椅导轨15上并位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左右。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具有供乘员握持的强度的扶手来保护座椅锁闩机构,使对座椅锁闩机构难以进入,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在座椅导轨后部,在连结左右的座椅导轨的横梁的前壁部的前方固定座椅锁闩机构的座椅锁闩板,在该座椅锁闩板的下端形成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该前方伸出部从下方覆盖配置于座椅锁闩板上的机构部,因此,能够在不使横梁大型化的情况下防止座椅锁闩机构被破坏,并且能够实现紧凑化。
另外,在前方伸出部上设置后挡泥板固定部,该后挡泥板固定部将配置于座椅导轨的下方且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固定,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前方伸出部兼用作防止座椅锁闩机构从下方被破坏及后挡泥板的支承架。
另外,在后挡泥板上面设置收纳区段,在后挡泥板上形成收纳区段的后部,并设置设于座椅锁闩机构的前方的收纳分隔壁,通过该结构,能够提高两轮摩托车的装载性从而提高便利性,并且,能够使装载物不影响到座椅锁闩机构的动作,并且能够提高防止座椅锁闩机构被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后挡泥板的后方设置与后挡泥板分体的挡泥板悬垂部,在该挡泥板悬垂部与后挡泥板之间设置连结罩,该连结罩覆盖前方伸出部的后挡泥板固定部与后挡泥板的连结部,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连结部在外观上露出而实现连结部的保护并且难以进入,使对座椅锁闩机构的进入复杂化,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将连结罩与后挡泥板的固定部设在车辆左右方向,且连结部与座椅导轨之间,通过该结构,也能够使前方伸出部有助于提高连结罩的固定部的刚性。
另外,从上方覆盖座椅锁闩机构,并且在横梁上设置与座椅锁闩机构共同被紧固的上部罩,通过该结构,通过上部罩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而且能够避免因设置上部罩而导致的紧固部件的增加,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轻量化。
另外,设置使座椅锁闩机构动作的线缆,在侧视时,使线缆与座椅锁闩机构的连结部与座椅导轨重合,通过该结构,能够使从线缆的外部难以进入,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与横梁的前壁部的背面相对地设置尾灯单元,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尾灯单元与横梁一起使从后方难以向座椅锁闩机构进入。
另外,在座椅的侧方具有供乘员握持的扶手,该扶手固定在座椅导轨上并位于座椅锁闩机构的左右,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具有供乘员握持的强度的扶手来保护座椅锁闩机构,使对座椅锁闩机构难以进入,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侧观察两轮摩托车的放大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身后部的图。
图4是车身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5是从左侧观察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右侧观察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侧观察座椅锁闩板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8是车身后部的纵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将装载物收纳在物品收纳部中的状态的图。
图10是从下方观察横梁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中安装了连结罩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摩托车(跨骑型车辆)
2车身架
15座椅导轨
19前轮
26后轮
41乘员用座椅
56后侧挡泥板(挡泥板悬垂部)
57尾灯单元
201横梁
202前壁部
211座椅锁闩机构
213机构部
214线缆
215支架部(连结部)
221座椅锁闩板
223前方伸出部
223A内螺纹部(后挡泥板固定部)
242紧固部件(连结部)
251上部罩
261后挡泥板
262R物品收纳部(收纳区段)
267后侧分隔壁(收纳分隔壁)
271连结罩
272固定部件(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记载,所谓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一致。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1的左侧视图,图2是从左侧观察两轮摩托车1的放大图。
如图1及图2所示,两轮摩托车1是跨骑型车辆,在车身架2的前后中央具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也称为动力单元)31,在供乘员(驾驶者)落座的成员用座椅41的前方且发动机31的上方具有燃料箱32。
该两轮摩托车1的车身架2通过焊接等手段将多个金属部件一体地结合而构成,并具有:设在其前端部的头管11;从头管11的上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架12;从头管11的下部在主架12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也称为cradle frame)13;从主架12的后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14;从主架12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参照图2);以及从枢轴板14的上部在座椅导轨15的下方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支架16。此外,该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和后支架16构成了后架。
在主架12与下架13之间架设有多根加强架18(参照图2),通过它们在车身架前部形成了桁架。
车身架2的除枢轴板14以外的框架(头管11、主架12、下架13、座椅导轨15、后支架16)由钢材等金属材料所构成的金属管形成,枢轴板14由钢材等金属材料所构成的板状部件形成。
头管11支承着对前轮19进行转向的转向装置20。转向装置20将左右一对的前叉24经由架桥部件22支承在转向管(未图示)上,转向管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头管11上,供驾驶者转向的握把25固定在该架桥部件22上。由此,通过驾驶者的转向操作,使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左右的前叉24下端部上的前轮19左右转向。
主架12在其前部上方支承着燃料箱32,在燃料箱32下方支承着发动机31。燃料箱32储存液体燃料,并具有前后长度比左右长度(=宽度)大的中空箱形状,燃料箱32在主架12上方跨过左右的主架12配置,并配置在头管11的后方且乘员用座椅41的前方。
枢轴板14在与车宽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支承枢轴36,枢轴36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左右一对的摆臂35的前端部,枢轴板14经由枢轴36以能够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左右一对的摆臂35。后轮26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摆臂35的后端,带连杆的缓冲器37插入到该摆臂35与车身架2之间。
另外,在左右的枢轴板14上安装有左右一对的主脚蹬保持架52,该左右一对的主脚蹬保持架52用于支承载置驾驶者的脚的主脚蹬51。
另外,在左右一侧(本结构中为左侧)的枢轴板14上以能够自由收纳的方式安装有侧撑架53,该侧撑架53用于使车身以向左侧倾斜的状态停车。
在侧视时,座椅导轨15的一端侧与主架12连结,另一端侧较陡地倾斜并向后上方延伸,支承乘员用座椅41。该乘员用座椅41构成为一体侧座椅,其一体地具有供驾驶者落座的主座椅41A和在驾驶者的后方供同乘者落座的后座椅41B。
后支架16的一端侧与一对的枢轴板14的后端部连结,另一端部较陡地倾斜并向后上方延伸而连结在一对的座椅导轨15的后部,后支架16上经由后座脚蹬保持架54安装有供同乘者的脚放置的左右一对的后座脚蹬55。
而且,在后座椅41B后方、即座椅导轨15以及后支架16的后部,安装有在后轮26的后上方向后下方延伸的后侧挡泥板(也称为挡泥板悬垂部)56、和构成后方灯具类的尾灯单元57和后指示灯58等。
发动机31是4冲程的单汽缸型水冷发动机,汽缸部62从曲轴箱61的前上部向前上方立起设置,是汽缸轴LC(参照图2)前倾的前倾汽缸,搭载在车身架2中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在该发动机31中,曲轴箱61的前部被下框架(cradle frame)13的下部支承,曲轴箱61的后部在多个位置在枢轴板14及其周边被车身架2支承。由此,发动机31被支承在主架12的下方、下框架13的后方且枢轴板14的前方的空间内。
汽缸部62具有:连结在曲轴箱61的前上部的汽缸体62A、连结在汽缸体62A的上部的汽缸盖62B、覆盖汽缸盖62B的上部的汽缸盖罩62C,在侧视时,汽缸部62配置在主架12与下框架13之间的空间内。
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61的后部设有发动机输出齿轮61A,在该发动机输出齿轮61A与后轮26之间,卷绕有构成动力传递部件的传动链(以下称为链)34,发动机31的动力经由链34传递至设在发动机31后方的后轮26。
该发动机31为水冷式,如图2所示,发动机31冷却用的散热器63在发动机31的前上方被下框架13支承,通过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来冷却发动机冷却水。
在汽缸部62的背面(汽缸盖62B背面)依次连结有构成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节气门体65及空气净化器箱66。
节气门体65具有用于调整对发动机1供给的空气量的阀单元,并具有对来自燃料箱32的燃料进行喷射的喷油器(未图示),对发动机31供给空气(洁净空气)和燃料。空气净化器箱66是将外部空气净化并对节气门体65供给洁净空气的单元,配置在节气门体65的后侧上方。
在该两轮摩托车1中,在侧视时,节气门体65及空气净化器箱66以沿着从汽缸部62的汽缸盖62B向后上方以直线状延伸的倾斜线LD形成进气通路的方式前后并列配置。由此,形成直排进气通路,成为有利于进气效率提高的进气布局。此外,在侧视时,上述倾斜线LD是相对于汽缸轴LC大致垂直的线。
另外,在汽缸部62的前面(汽缸盖62B前面)连接有单一的排气管70,排气管70从汽缸部62向下方延伸并在发动机31下方向后方伸出,与配置于后轮26的左右一侧(本结构中为右侧)的单一的消声器71连接。通过该排气管70及消声器71构成发动机排气系统。
另外,该两轮摩托车1具有覆盖车身的大致整体的车身罩80,车身罩80包括:覆盖车身前部的前罩81;覆盖车身前部的左右的左右一对的前侧罩82;覆盖车身下方的底罩83;在车身前后中间位置覆盖车身左右的侧罩84;以及覆盖车身后部的左右一对的后罩85。
前罩81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11的整流罩形状,在该前罩81上安装有头灯86和左右一对的后视镜87。
前侧罩82设在前罩81的左右,在侧视时具有从前部越趋向后方上下宽度越大的大致三角形状,前侧罩82将车身架前部左右和发动机31的汽缸部62左右覆盖。在该前侧罩82的前端,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指示灯88。另外,底罩83设在前侧罩82的下部,将发动机31的下方覆盖。
侧罩84具有将燃料箱32及主座椅41A与车身架2(主架12、座椅导轨15)之间覆盖的整流罩形状,将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左右覆盖。另外,后罩85在侧罩84后方将座椅导轨15及后支架16的左右覆盖。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89是设在后座椅41B的左右、供同乘者握持的左右一对的扶手,附图标记90是固定在前叉24上、覆盖前轮19的上方的前挡泥板,附图标记91是安装在摆臂35上、覆盖后轮26的前上部的后轮罩(也称为hugger fender、夹抱挡泥板)。
下面,说明该两轮摩托车1的后部构造。图3是从上方观察车身后部的图。图4是车身后部的侧视图。另外,图5及图6是车身后部的立体图。此外,在这些图中,示出了将乘员用座椅41拆下的状态。
如图3至图6所示,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的后部形成为矩形截面的弯曲部15R,该弯曲部15R在平行地向后方延伸之后朝车宽方向中央弯曲,利用多个(本结构中为4根)紧固部件(本结构中为紧固螺栓)200将扶手89固定在该弯曲部15R的上表面。另外,在该弯曲部15R的后端,通过焊接等方式连结有架设在座椅导轨15之间的横梁201(参照图5、图6)。
如图5及图6所示,该横梁201一体地具有:连结在作为座椅导轨15后端的弯曲部15R的后端且以与弯曲部15R的后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向左右伸出的板状的前壁部202;从前壁部202的下缘以规定的左右宽度向后方伸出的板状的底板部203;以及从前壁部202的左右侧缘沿着底板部203的左右两边向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对的板状的侧壁部204。此外,该横梁201由金属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材料以外的其他刚性材料形成。
前壁部202一体地具有:以连结弯曲部15R的后端内缘之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板状的中央前壁202A;以及从中央前壁202A的前端朝后方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开的左右一对的板状的倾斜前壁202B。左右一对的倾斜前壁202B以覆盖左右的弯曲部15R的后端开口的方式与各个弯曲部15R的后端接合,能够较宽地确保与座椅导轨15之间的接合面积,从而能够充分确保座椅导轨15与横梁201之间的连结强度。因此,通过该横梁201能够提高车身架后部的刚性。
侧壁部204随着从倾斜前壁202B的左右缘部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并成为其高度随着趋向后方而渐渐变低的形状。
另外,底板部203形成为以将前壁部202的下缘以及左右的侧壁部204的下缘之间连结起来的方式在前后左右的范围内延伸的板状,在其前后左右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03A。这样,侧壁部206及底板部203形成为越趋向后方越轻量的形状,并且通过贯通孔203A也能够实现轻量化。
在该横梁201的向后方伸出的部分、即底板部203及侧壁部204的后部,在其上表面配置有构成后方灯具类的尾灯单元57。即,在本结构中,将横梁201形成为与座椅导轨15后端的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薄型形状、且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形状,并将该横梁201的向后方伸出的部分用作尾灯单元57的基座。
另外,在该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上安装有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该座椅锁闩机构211用于锁定载置于座椅导轨15上的乘员用座椅41。
这里,图7是从左侧观察座椅锁闩板221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如图5至图7所示,座椅锁闩板221在侧视时具有大致L字形状,其一体地具有:固定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上的固定壁部222;以及从固定壁部222的下端向前方(前下方)伸出的平板状的前方伸出部223,座椅锁闩板221由金属材料等刚性材料形成。
如图5及图6所示,固定壁部222形成为以比横梁201的中央前壁202A小的宽度在车宽方向上直线状地形成的纵壁,并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内螺纹部(横梁固定部)222A。
如图7所示,使固定壁部222的背面与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的前面抵接,使左右一对的紧固部件(本结构中为紧固螺栓)241从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的背面侧穿过设于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上的左右一对的贯通孔202D,并分别与内螺纹部222A紧固,由此,座椅锁闩板221固定在横梁201上。
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壁部222是与中央前壁202同样地在左右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板部件,因此能够以固定壁部222与中央前壁202A紧贴的状态紧固,能够充分确保紧固力,并且,使座椅锁闩板221与固定壁部222一体化,能够提高座椅锁闩板221的刚性。
如图7所示,由于座椅锁闩板221的上表面、也就是固定壁部222的上表面在与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被固定,因此座椅锁闩板221不会比横梁201向上方突出,能够在高度方向上紧凑地安装座椅锁闩板。
在该座椅锁闩板221的上方配置有由金属材料等刚性材料形成的上部罩251。
如图5及图6所示,上部罩251由板状部件形成,该板状部件具有:在左右中央具有切口的、在俯视时呈大致コ字形状的上板部252;从该上板部252的后缘向下方弯曲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侧弯曲板部253;以及从上板部252的前缘向下方弯曲的单一的前侧弯曲板部254。
在左右一对的后侧弯曲板部253上形成有供上述左右一对的紧固部件241穿过的左右一对的贯通孔253D(参照图7),通过将左右一对的后侧弯曲板部253夹持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的背面与左右一对的紧固部件241之间,从而将上部罩251固定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中央前壁202A)上。
在该情况下,如图5及图6所示,由于上部罩251在俯视时被收纳在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弯曲部15R)之间,并且上部罩251的上板部252通过座椅锁闩板221的上表面附近并向后方伸出,因此上部罩251能够覆盖座椅锁闩机构211的上部的同时紧凑地配置在前后左右以及上方。
另外,在该上板部252的前侧设有向下方延伸的前侧弯曲板部254,并且在上板部252的左右也设有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弯曲板部255(参照图5、图6),因此能够在前后左右紧凑地形成上部罩251的同时,还能够覆盖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前方及左右。因此,能够在大的范围内难以从外部触及座椅锁闩机构211。
而且,利用将座椅锁闩板221固定在横梁201上的紧固部件241将该上部罩251固定,也就是将座椅锁闩板221与上部罩251共同紧固并固定,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
图8是车身后部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将乘员用座椅拆下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座椅锁闩板221的固定壁部222上设有在左右中央位置处向下方切口的切口部225,设于乘员用座椅41的座椅底板41D上的座椅锁定杆41E在该切口部225中进出。
座椅锁闩机构211的机构部213是配置在座椅锁闩板221的固定壁部222的前方且前方伸出部223的上方,并与进入到切口部225中的座椅锁定杆41E锁定的锁定机构,具有设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内螺纹部222A之间并卡合在座椅锁定杆41E上的卡合爪213A(参照图5、图6)、和将卡合爪213A保持在卡合位置的弹性部件213B(参照图6)等。
另外,在该机构部213上,以能够抵抗弹性部件213B的弹力地将基于卡合爪213A的锁定状态解除的方式连结有线缆214(参照图7)的一端。
如图7所示,线缆214的一端连结并保持在设于座椅锁闩板221的车宽方向一端侧(左侧)的支架部(连结部)215上,如图4所示,线缆214的一端在从该支架部215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之后,在座椅导轨15之间向前方延伸,并连结在安装于车身架2(座椅导轨15、后支架16)的车宽方向一端侧(左侧)的锁芯216上。因此,通过用车钥匙操作该锁芯,从而能够通过线缆214解除座椅锁闩机构211的锁定,将乘员用座椅41拆下。
此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41F是设在座椅底板41D上的左右一对的缓冲部件,该缓冲部件41F被载置在从扶手89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内侧伸出部89A之上。另外,附图标记45是连结在构成后方灯具类的尾灯单元57和后指示灯58等上的线束(电缆束),附图标记85A是用于将后罩85安装在车身架2(具体来说是后支架16)上的卡钉。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座椅锁闩板221的前方伸出部223上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内螺纹部(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设在构成车身架后部的后架(座椅导轨15、后支架16)上的后挡泥板261通过从车身下方侧穿过的左右一对的紧固部件242固定在该左右一对的内螺纹部223A上。
后挡泥板261具有从后架(座椅导轨15、后支架16)的下方沿着后架下表面(后支架16的下表面)安装的板状的后挡泥板主体部262,该后挡泥板主体部262在侧视时大致沿着后架下缘(后支架16下缘及座椅导轨15下缘)前后延伸,其后端一直伸出至将座椅导轨15之间连结起来的横梁201附近,并从下方覆盖左右的后架之间。
该后挡泥板主体部262的后端通过上述左右的紧固部件242经由座椅锁闩板332固定在横梁201上(参照图6),前部左右通过左右一对的紧固部件242(参照图4)经由未图示的支架固定在左右的座椅导轨15上,前部的左右中央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固定在设于后架之间的前侧横梁(未图示)上,也就是说,后挡泥板主体部262在共计5个点固定在后架上。
该后挡泥板主体部262的前半部以能够收纳作为车辆部件中的重部件的电池263的方式形成为向下方凹陷的车辆部件收纳部262F,在该车辆部件收纳部262F的上面配置有电池263,该电池263通过保持部件264被保持。
另外,该后挡泥板主体部262的后半部形成物品收纳部262R,用于收纳较频繁地进出的物品。该物品收纳部262R成为由构成周围四个方向的收纳分隔壁的前侧分隔部265、左右的分隔壁266以及后侧分隔壁267分隔的收纳区段。
后侧分隔壁267形成为在座椅锁闩机构211的紧前从后挡泥板主体部262向上方立起设置、并在左右的弯曲部15R之间左右延伸的板状。另外,在该后侧分隔壁267上设有在左右空开间隔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肋268,该纵肋268的下表面与后挡泥板主体部262的上表面连结,使后侧分隔壁267的刚性以及后侧分隔壁267周围的刚性提高。
左右的分隔壁266形成为以从后侧分隔壁267的左右端在弯曲部内侧向前方延伸的方式从后挡泥板主体部262向上方立起设置、且其前端一直伸出至前侧分隔壁265附近的板状。在该分隔壁266的前后中途设有在下方切口的切口部266A,该切口部266A被利用为供用于保持物品收纳部262内的部件的保持部件安装的空间。
前侧分隔壁265形成为在将物品收纳部262R与车辆部件收纳部262F之间分隔的位置处从后挡泥板主体部262向上方立起设置、并在左右的弯曲部15R之间左右延伸的板状。因此,该前侧分隔壁265作为从周围将对空气净化器箱66的吸入管66A(参照图3)的开口和电池263进行收纳的空间划分的分隔壁而发挥作用,除发挥作为进气空间的隔壁的作用以外,还具有后述的作为U字锁1B的收纳用部件的作用。
这样,若形成物品收纳部262R,能够提高两轮摩托车1的装载性,从而提高便利性。而且,通过用向上方立起设置的板状的分隔壁265~267将该物品收纳部262R的前后左右包围,从而能够通过这些分隔壁265~267来限制装载物的移动范围,能够使装载物不影响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动作。
另外,这些分隔壁265~267作为加强后挡泥板主体部262的加强肋而发挥作用,能够提高后挡泥板261的刚性。此外,这些分隔壁265~267通过树脂成形与后挡泥板主体部262一体地形成。
图9是从上方观察将装载物收纳在物品收纳部262R中的状态的图。
如图9所示,在该物品收纳部262R中,收纳有两轮摩托车1的附属文件1A(使用者手册等)和作为防盗用部件的U字锁1B等。
U字锁1B具有U字状臂1C,后侧分隔壁267具有供U字状臂1C的开放侧端部进入并限制左右移动的左右一对的凹部267A(参照图6),前部分隔壁265具有沿着U字状臂1C的U字状顶部弯曲的弯曲壁部265A(参照图6)。因此,利用对物品收纳部262R划分的前后的分隔壁265、267能够定位保持U字状臂1C。
在该情况下,通过后侧分隔壁267的左右一对的凹部267A,U字状臂1C与座椅锁闩机构211在左右空开间隔配置,在该状态下,即使因车身振动等的影响而使U字状臂1C从图8所示的位置向后方偏离,也能够通过后方的横梁201和左右的弯曲部15R来限制U字状臂1C的后方移动,能够可靠地防止U字状臂1C接触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事态发生。此外,U字锁1B具有相对于U字状臂1C能够自由装拆的锁定杆(未图示),由于锁定杆是比U字状臂1C小的部件,因此能够配置在物品收纳部262R的空闲空间内。
下面,对从周围向该座椅锁闩机构211的进入性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该两轮摩托车1中,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固定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上,座椅锁闩机构211的机构部213配置在该座椅锁闩板221的固定壁部222的前方且前方伸出部223的上方。在该结构中,由于通过座椅锁闩板221覆盖机构部213的后方及下方,因此从机构部213的后方及下方很难进入,能够防止被破坏。
而且,由于在横梁201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座椅锁闩机构211的机构部213的上部罩251,因此从机构部213的上方也很难进入。
再有,由于设置了在座椅锁闩机构211与后挡泥板261上表面的物品收纳部(收纳区段)262R之间立起设置的后侧分隔壁(收纳分隔壁)267,因此,通过该后侧分隔壁267能够限制装载物向座椅锁闩机构211侧移动,并且能够限制从机构部213的前方被破坏。
在这种座椅锁闩机构211中,期望在安装了乘员用座椅41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从周围进入,从而防止被破坏,另一方面,期望在将乘员用座椅41拆下的状态下,从确保维护性的角度出发,能够容易地进入座椅锁闩机构211。
如上所述,在本结构的座椅锁闩机构211中,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立起设置在座椅锁闩板221的后方,后挡泥板261(后挡泥板主体部262)位于座椅锁闩板221的下方,构成后挡泥板的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弯曲部15R)位于座椅锁闩板221的左右,从后挡泥板261立起设置的后侧分隔壁267位于座椅锁闩板221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在安装了乘员用座椅41的状态下,乘员用座椅41从座椅锁闩机构211的上方覆盖,并且在该乘员用座椅41与上部罩251之间也没有间隙(参照图8),因此,从上方难以向座椅锁闩机构211进入,并且,后方及下方被横梁201的前壁部202及后挡泥板261覆盖而难以进入,左右也被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弯曲部15R)覆盖而从外部难以进入。
也就是说,在本结构中,利用通常设置的作为车身构成部件的横梁201、后挡泥板261、座椅导轨15以及乘员用座椅41就能够防止座椅锁闩机构211被破坏。
另一方面,若正规的用户利用正规的车钥匙将乘员用座椅41拆下,则座椅锁闩机构211向上方露出,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座椅锁闩机构211的维护性。
另外,在这种座椅锁闩机构211中,如果用于安装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安装部件(紧固部件241、242等)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进入,则从防止破坏的观点来看是不期望的。
如图5所示,在本结构中,由于在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后方,存在将座椅锁闩板211固定在横梁201上的作为第一固定部件的紧固部件241,在座椅锁闩机构211的下方,存在用于将座椅锁闩板211固定在后挡泥板261上的作为第二固定部件的紧固部件242,因此可期待防止这些紧固部件241、242被破坏。
为了与此对应,在本结构中,如图5至图8所示,关于座椅锁闩机构211后方的紧固部件241,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5(弯曲部15R)、横梁201(左右的倾斜前壁202B及侧壁部204)以及扶手89位于该紧固部件241的左右,尾灯单元57(后方灯具类)位于该紧固部件241的后方,乘员用座椅41和上部罩251位于该紧固部件241的上方,因此,从左右后方以及上方难以进入。
另一方面,从该紧固部件241的下方进入以及向座椅锁闩机构211下方的紧固部件242进入,通过以下说明的连结罩271来限制。
图10是从下方观察横梁201及其周边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在图10中安装了连结罩271的状态的图。
如图10所示,如果横梁201及后挡泥板261后部从下方露出的话,则有可能会经由设在横梁201上的贯通孔203A向座椅锁闩机构211后方的紧固部件241进入,并且也有可能向座椅锁闩机构211下方的紧固部件242进入。
在本结构中,如图11所示,设置了在后侧挡泥板(挡泥板悬垂部)56与后挡泥板261之间延伸的连结罩271,通过该连结罩271覆盖横梁201及后挡泥板261后部的下方。具体来说,该连结罩271的前部271F形成为与后挡泥板261后部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并从下方覆盖后挡泥板261后部,在该连结罩271的前部271F的中央,形成有从下方覆盖座椅锁闩机构211下方的紧固部件242的鼓出部271G,连结罩271以该鼓出部271G的前方及左右与后挡泥板261后部紧贴的方式,通过左右一对的固定部件(本结构中为树脂卡钉)272固定在后挡泥板261上。
另外,该连结罩271以将横梁201的下表面(底板部203)整体覆盖的方式以规定宽度向后方延伸,其后端连结在后侧挡泥板(挡泥板悬垂部)56上。由此,通过连结罩271,能够限制从下方进入与座椅锁闩机构211有关的紧固部件241、242。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座椅导轨15后部的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表面固定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在该座椅锁闩板211的下端形成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233,使该前方伸出部233从下方覆盖配置于座椅锁闩板221上的机构部213,因此,通过座椅锁闩板221来限制向机构部213的进入,能够在不使横梁201大型化的情况下防止座椅锁闩机构211被破坏。
另外,在该结构中,与将座椅锁闩机构211配置在横梁201上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高度方向的紧凑化,能够将乘员用座椅41固定在低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座椅高度最佳。
另外,在本结构中,在前方伸出部223上设有对配置于座椅导轨15的下方且后轮26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61进行固定的左右一对的内螺纹部(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因此能够将前方伸出部223兼用作防止座椅锁闩机构211被破坏及后挡泥板261的支承架。因此,能够尽可能抑制用于对后挡泥板261进行固定的座椅导轨15侧的支承架的使用,能够实现座椅导轨15的生产性的提高和零部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在本结构中,在后挡泥板261上表面设置物品收纳部(收纳区段)262R,在后挡泥板261上设置有形成物品收纳部262R的后部且设于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前方的后侧分隔壁(收纳分隔壁)267,因此,能够提高两轮摩托车1的装载性从而提高便利性,并且,通过后侧分隔壁267,能够使装载物不影响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动作,并能够使从前方向座椅锁闩机构211难以进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本结构中,在后挡泥板261的后方设置与后挡泥板261分体的后侧挡泥板(挡泥板悬垂部)56,在该后侧挡泥板56与后挡泥板261之间设置连结罩271,该连结罩271覆盖前方伸出部223的内螺纹部(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与后挡泥板261的连结部即紧固部件242,因此,能够抑制连结部在外观上露出而实现连结部的保护并且难以进入,使对座椅锁闩机构211的进入复杂化,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本结构中,如图11所示,将连结罩271与后挡泥板261的固定部(固定部件272)设在前方延伸部223与后挡泥板261的连结部(紧固部件242)和座椅导轨15之间,因此,通过前方伸出部223,能够在后挡泥板261的支承强度高的位置处将连结罩271固定在后挡泥板261上,而提高连结罩271的支承强度。因此,也能够使前方伸出部223有助于提高连结罩271的固定部的刚性。
另外,在本结构中,从上方覆盖座椅锁闩机构211,并且在横梁201上设置与座椅锁闩机构211共同被紧固的上部罩251,因此,通过上部罩251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而且能够避免因设置上部罩251而导致的紧固部件的增加,实现零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轻量化。
再有,在本结构中,如图7所示,设置使座椅锁闩机构211动作的线缆214,在侧视时,线缆214与座椅锁闩机构211的连结部即支架部215与座椅导轨重合,因此,能够使从线缆214的外部难以进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另外,在本结构中,如图5所示,与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背面相对地设置尾灯单元57,因此,能够通过尾灯单元57与横梁201一起使从后方难以向座椅锁闩机构211进入。
再有,在本结构中,在乘员用座椅41的侧方具有供乘员握持的左右一对的扶手89,该扶手89固定在座椅导轨15上并位于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左右,因此,能够通过具有供乘员握持的强度的扶手89来保护座椅锁闩机构211,向座椅锁闩机构211进入变得困难,进一步提高防止破坏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表面固定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与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表面之间空开间隔地将座椅锁闩板221固定,总之,只要将座椅锁闩板221固定在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方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1的座椅锁定构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将本发明广泛地应用于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锁定构造。此外,所谓跨骑型车辆,是指包括跨过车身乘坐的所有车辆的车辆,是不仅仅包括两轮摩托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被分类为ATV(全地形车辆)的三轮车辆和四轮车辆的车辆。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包括:构成车身架(2)的一部分、在车辆后方侧左右一对地伸出的座椅导轨(15);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配置于座椅导轨(15)上方的座椅(41);在座椅导轨(15)后部将左右的座椅导轨(15)连结起来的横梁(201);以及固定在横梁(201)上、用于锁定座椅(41)的座椅锁闩机构(21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前方固定有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座椅锁闩板(221),在该座椅锁闩板(221)的下端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223),该前方伸出部(223)从下方覆盖配置于所述座椅锁闩板(221)上的机构部(2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方伸出部(223)上设置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该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对配置于所述座椅导轨(15)的下方且后轮(26)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61)进行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261)上面设置收纳区段(262R),在所述后挡泥板(261)上设置有形成所述收纳区段(262R)的后部、且设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前方的收纳分隔壁(267)。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261)的后方设置与后挡泥板(261)分体的挡泥板悬垂部(56),在该挡泥板悬垂部(56)与所述后挡泥板(261)之间设置连结罩(271),
该连结罩(271)覆盖所述前方伸出部(223)的后挡泥板固定部(223A)与所述后挡泥板(261)的连结部(24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将所述连结罩(271)与所述后挡泥板(261)的固定部(272)设在所述连结部(242)与所述座椅导轨(15)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上部罩(251),所述上部罩(251)从上方覆盖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并且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一起被紧固在所述横梁(201)上。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使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动作的线缆(214),在侧视时,所述线缆(214)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连结部(215)与所述座椅导轨(15)重合。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横梁(201)的前壁部(202)的背面相对地设置尾灯单元(57)。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41)的侧方具有供乘员握持的扶手(89),该扶手(89)固定在所述座椅导轨(15)上并位于所述座椅锁闩机构(211)的左右。
CN201110148180.4A 2010-05-28 2011-05-25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22853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3427A JP5593123B2 (ja) 2010-05-28 2010-05-28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0-123427 2010-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5395A true CN102285395A (zh) 2011-12-21
CN102285395B CN102285395B (zh) 2014-07-02

Family

ID=453322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48180.4A Active CN102285395B (zh) 2010-05-28 2011-05-25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93123B2 (zh)
CN (1) CN102285395B (zh)
BR (1) BRPI1102324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403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锁定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0022B2 (ja) * 2016-12-28 2020-1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キャッチ構造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92A (ja) * 1987-10-27 1989-04-28 Suzuki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ピリオンフレーム構造
US5127560A (en) * 1990-01-25 1992-07-07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Storage box with openable lid for a motorcycle
DE4201207A1 (de) * 1992-01-18 1993-07-22 Eckard Design Gmbh Zweirad-motorfahrzeug
EP0581310A1 (en) * 1992-07-31 1994-02-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uggage box for motorcycle
CN1102811A (zh) * 1993-08-31 1995-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后盖装配结构
CN2522321Y (zh) * 2001-12-31 2002-11-27 韩建华 摩托车支架自动收放装置
US20030075659A1 (en) * 2001-08-31 2003-04-24 Hirofumi Fukunaga Structure for attaching motorcycle fuel tank
CN1486260A (zh) * 2001-01-09 2004-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JP2004099008A (ja) * 2002-07-15 2004-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構造
CN1550402A (zh) * 2003-05-09 2004-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座椅结构
JP200709114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CN101085632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JP2008000136A (ja) * 2006-06-21 2008-01-10 Degussa Gmbh ホールセル−生体内変換からの反応溶液の後処理
CN201052803Y (zh) * 2007-07-04 2008-04-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坐垫锁总成
JP4138175B2 (ja) * 1999-09-01 2008-08-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20090114466A1 (en) * 2007-11-02 2009-05-07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8518B2 (ja) * 1991-03-20 1998-1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3025198B2 (ja) * 1996-06-21 2000-03-27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自動2輪車用リモコン式オープナー
BR0117074B1 (pt) * 2001-07-02 2010-11-16 dispositivo para travamento do assento em veìculo motorizado de duas rodas.
JP3901563B2 (ja) * 2002-04-11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シートロック装置及びグラブレールの取り付け構造
JP3937409B2 (ja) * 2003-09-25 2007-06-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装置
JP4549916B2 (ja) * 2005-03-31 2010-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5258437B2 (ja) * 2008-07-31 2013-08-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盗難防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92A (ja) * 1987-10-27 1989-04-28 Suzuki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ピリオンフレーム構造
US5127560A (en) * 1990-01-25 1992-07-07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Storage box with openable lid for a motorcycle
DE4201207A1 (de) * 1992-01-18 1993-07-22 Eckard Design Gmbh Zweirad-motorfahrzeug
EP0581310A1 (en) * 1992-07-31 1994-02-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uggage box for motorcycle
CN1102811A (zh) * 1993-08-31 1995-05-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后盖装配结构
JP4138175B2 (ja) * 1999-09-01 2008-08-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486260A (zh) * 2001-01-09 2004-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扶手杆安装构造
US20030075659A1 (en) * 2001-08-31 2003-04-24 Hirofumi Fukunaga Structure for attaching motorcycle fuel tank
CN2522321Y (zh) * 2001-12-31 2002-11-27 韩建华 摩托车支架自动收放装置
JP2004099008A (ja) * 2002-07-15 2004-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構造
CN1550402A (zh) * 2003-05-09 2004-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座椅结构
JP2007091140A (ja) * 2005-09-30 2007-04-1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CN101085632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JP2008000136A (ja) * 2006-06-21 2008-01-10 Degussa Gmbh ホールセル−生体内変換からの反応溶液の後処理
CN201052803Y (zh) * 2007-07-04 2008-04-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坐垫锁总成
US20090114466A1 (en) * 2007-11-02 2009-05-07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403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锁定机构
CN103303403B (zh) * 2012-03-09 2015-04-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锁定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93123B2 (ja) 2014-09-17
JP2011246073A (ja) 2011-12-08
BRPI1102324B1 (pt) 2020-09-01
CN102285395B (zh) 2014-07-02
BRPI1102324A2 (pt) 2013-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1557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2703272B1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KR100568097B1 (ko) 자동이륜차의 배기 제어장치
EP2311717A1 (en) Vehicle
US8814244B2 (en) Accommodation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EP2703273B1 (en) Lid lock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BRPI0901522A2 (pt) estrutura de suporte da porção dianteira do corpo de veìculo
US7490693B2 (en) Grab rail and muffler support structure
CN102126521A (zh) 车辆
US7014240B2 (en) U-shaped locking anti-theft tool storage and support structure in vehicle
EP1642811B1 (en)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JP2012051444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CN104870302A (zh) 骑乘式车辆
US11059539B2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0418838C (zh) 踏板摩托车
EP2824023B1 (en) Motorcycle
CN102285395B (zh) 跨骑型车辆
US9221512B2 (en) Rou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CN1754747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CN100509536C (zh) 低地板式车辆
JP623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606882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612704B2 (ja) 自動2輪車
JP3159263U (ja) 車両
JPH10181652A (ja) 自動2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