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4127A - 胶囊型医疗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胶囊型医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84127A CN102284127A CN2011101877248A CN201110187724A CN102284127A CN 102284127 A CN102284127 A CN 102284127A CN 2011101877248 A CN2011101877248 A CN 2011101877248A CN 201110187724 A CN201110187724 A CN 201110187724A CN 102284127 A CN102284127 A CN 1022841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try needle
- mentioned
- state
- capsule
- medical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1—Capsule endoscopes for imag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1/00—Devices for introducing or retaining media, e.g. remedies, in cavities of the body
- A61M31/002—Devices for releasing a drug at a continuous and controlled rate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345—Micromachines, nanomachines, microsyste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24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 A61M5/14276—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antation
- A61M2005/1428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adapted to be carried by the patient, e.g. portable on the body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antation with needle insertion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胶囊型医疗装置。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21;31;41;51;61;71;81;101;121;131)包括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23;33;53;63;83;103)、并将该穿刺的注射针(3;23;33;53;63;83;103)从体内部位拔出的针驱动部(6;36;105)、通过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3;23;33;53;63;83;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8;107)、用于防止被注入到体内部位的液体从体内部位漏出的漏出防止部(4;24、26;39;39、46;54;63;74;84;108;128;138)。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5月22日、申请号为200910202954.X、发明名称为“胶囊型医疗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被导入到被检体内部而对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注射药液等液体的局部注射功能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内窥镜领域中推出了一种被导入到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而拍摄内脏器官内部的图像(以下,有时称作体内图像)的胶囊型医疗装置。胶囊型医疗装置在胶囊型壳体的内部具有摄像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被患者等被检体经口摄取之后,一边通过蠕动运动等在消化管内移动一边依次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胶囊型医疗装置每当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时,依次将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接收装置。另外,被导入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内窥镜最终被排出到被检体外部。
另外,在这样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中具有对被检体的体内部位注射药液的局部注射功能(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431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41709号公报)。该日本特开2006-431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41709号公报中公开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通过该穿刺了的注射针将药液注入到体内部位。之后,胶囊型医疗装置拔出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将注射针容纳在胶囊型壳体的内部。
另外,在对组织注射治疗药液的方法中存在这样的方法,即,在通过注射装置对组织注射药液之后将注射针从组织中拔出,之后通过高频烧灼或激光加热来烧灼、凝固该组织的注射部位,由此,密封该注射部位的针痕迹(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03-53089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中,在注射药液之后拔出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时,药液有可能从该体内部位的穿刺痕迹(针痕迹)漏出。这样地从药液注射后的体内部位漏出来的药液扩散至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导致无意间作用于该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特别是在药液为有色液体的情况下,从药液注射后的体内部位漏出来的有色药液不仅作用于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也有可能附着在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外壁面上而妨碍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视场(拍摄视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针驱动部,其将注射针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上述注射针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液体注入部,其通过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上述注射针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漏出防止部,其防止被注入到上述体内部位的液体从上述体内部位漏出;上述漏出防止部是封闭部,该封闭部在从上述液体注入部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上述液体到上述针驱动部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为止的期间里,使由上述注射针产生的上述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上述封闭部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针驱动部,从而以比上述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速度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用于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将该穿刺的上述注射针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的针驱动部、通过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上述注射针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用于防止注入到上述体内部位的液体从上述体内部位漏出的漏出防止部。
对于上述内容和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且产业上的意义,只要将以下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对照就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到达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对患部注射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通过注射针的缩小变形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缩小变形后的注射针容纳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将注射针与薄膜管一同穿刺入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通过薄膜管的缩小变形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薄膜管容纳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时的一连串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在以较低的拔出速度从患部拔出注射针的同时堵塞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14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时的一连串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在以较低的拔出速度从患部拔出前端开口部朝向胶囊型壳体侧的状态的注射针的同时、堵塞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17A及图17B是表示通过对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20A及图20B是表示通过对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利用组织变形机构使穿刺有注射针的患部的表面组织扩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3A及图23B是表示利用表面组织的扩张来封闭患部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另一方式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具有注射针的突出没入动作的驱动部和注射针的穿刺动作及拔出动作的驱动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26是例示利用外部磁场的作用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管路切换阀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示意图。
图29是表示管路切换阀使注射针与排出球囊相连通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管路切换阀使注射针与吸引部相连通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1A及图31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到达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2A及图32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对患部注射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3A及图33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而容纳注射针的示意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通过加压使患部内部扩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8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通过排气使患部内部松弛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9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排气后的患部内部注入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另外,下面例示向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体内部位注入药液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包括胶囊型壳体2、注射针3、加热部4、支承部5和驱动部6。胶囊型壳体2由筒状壳体2a和圆顶形状壳体2b形成。注射针3穿刺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加热部4通过加热处理使注射针3缩小变形。支承部5支承注射针3。驱动部6使注射针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胶囊型医疗装置1还包括通过注射针3向体内部位注入药液7的排出球囊8、切换该排出球囊8与注射针3的连通状态和截断状态的驱动阀9、连通管10a和管10b。胶囊型医疗装置1还包括摄像部11、通信部12、控制部13和电源部14。摄像部11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通信部12与被检体外部的通信装置(未图示)进行无线通信。控制部13控制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各构成部。电源部14通过电池等实现。
胶囊型壳体2是形成为能导入到患者等被检体的内部的尺寸的胶囊型的壳体,其利用圆顶形状壳体2b堵塞一端呈圆顶形状的筒状壳体2a的另一端(开口端)而形成。圆顶形状壳体2b是相对于规定波长频带的光(例如可见光)透明的圆顶形状的光学构件。另一方面,筒状壳体2a是相对于可见光大体上不透明的壳体。在该筒状壳体2a中形成有作为注射针3的突没口的开口部2c。在该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收容有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各构成部(注射针3、加热部4、驱动部6、排出球囊8、驱动阀9、连通管10a、管10b、摄像部11、通信部12、控制部13及电源部14等)。在这种情况下,胶囊型壳体2利用规定的液密构造(未图示)确保驱动部6、驱动阀9、摄像部11、通信部12、控制部13及电源部14等电子零件的液密状态。
注射针3是一端(前端)形成为尖形的空心针,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在该注射针3的另一端(后端)安装有管10b,在该注射针3的后端部附近固定有支承部5。支承部5以注射针3可通过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状态支承注射针3。该支承部5连接于驱动部6。另一方面,在该注射针3的外壁部上安装有加热部4。该注射针3在处于小于规定温度(例如体温以下的温度)状态的情况下,保持作为空心针的外形。另一方面,在被加热部4加热至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注射针3软化而具有流动性,利用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能够容易地变形。
加热部4作为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封闭部的作用,即,该加热部4通过加热处理使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注射针3缩小变形而利用注射针3使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具体地讲,加热部4是薄膜状的电热加热器,以缠绕在注射针3的外壁部上的状态固定。该加热部4基于由控制部13供给来的电力对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由此使注射针3软化而成为可缩小变形的状态。被该加热部4加热后的注射针3利用穿刺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容易缩小变形而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在此,该封闭状态只要是因注射针3的穿刺而形成于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穿刺痕迹)的开口直径缩小(最小化)而使该体内部位的注入液体(具体地讲,通过注射针3注入到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等液体)不会从穿刺孔漏出的状态即可。因此,穿刺孔也可以不被完全堵塞。另外,上述注射针3的缩小变形是向使该穿刺孔的开口直径最小化的方向进行的变形,例如,包括缩小注射针3的开口直径的缩径变形、压扁注射针3的开口而将其做成扁平形状的压扁变形。
驱动部6起到针驱动部的作用,即,该驱动部6使注射针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而将注射针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注射针3从体内部位拔出而将其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具体地讲,驱动部6采用线性驱动器等来实现,连接于注射针3的支承部5。驱动部6借助支承部5使注射针3沿规定方向(图1所示的粗线箭头方向)往返运动。该驱动部6使注射针3自开口部2c突出到胶囊型壳体2外部而将注射针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之后,在根据控制部13的控制而动作的时刻,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将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
排出球囊8起到通过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注射针3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的作用。具体地讲,排出球囊8利用伸缩自由的弹性膜来实现,排出球囊8安装于连通管10a上。排出球囊8以膨胀的状态在内部包有药液7并储存该药液7。该排出球囊8的内部与连通管10a相连通,在后述的驱动阀9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排出球囊8通过连通管10a及管10b等与注射针3相连通。排出球囊8在与注射针3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的收缩力将药液7排出到注射针3侧,结果,通过注射针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7。另一方面,排出球囊8在通过驱动阀9解除其与该注射针3的连通状态的情况、或者耗尽自身收缩力的情况下停止排出(注入)药液7。
驱动阀9采用电磁阀等来实现,根据控制部13的控制进行开闭驱动。驱动阀9将连通管10a及管10b连通连接,通过连通管10a与排出球囊8相连通,而且通过管10b与注射针3相连通。该驱动阀9在进行打开驱动而切换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连通管10a及管10b使排出球囊8与注射针3成为连通状态,在进行关闭驱动而切换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截断排出球囊8与注射针3的连通状态。
另外,能连通地连接该驱动阀9与注射针3的管10b可以是挠性的管构件,也可以是由伸缩自由的弹性构件构成的管构件。另外,该管10b的长度是不会阻碍上述注射针3的突出没入动作的程度的长度即可。
摄像部11用于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具体地讲,摄像部11包括LED等照明部11a、激光透镜等光学系统11b、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11c。摄像部11以使相对于胶囊型壳体2的规定相对方向的轴线(例如胶囊型壳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CL)与光学系统11b的光轴一致的状态固定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使拍摄视场朝向胶囊型壳体2的长度方向等的规定方向。在该摄像部11中,1个以上(最好为多个)的照明部11a对摄像部11的被摄体、即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照明。光学系统11b聚集来自被照明部11a照明的被摄体的反射光,使该被摄体的光学图像成像于固体摄像元件11c的受光面。固体摄像元件11c拍摄通过光学系统11b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即被检体的体内图像。该摄像部11将通过该固体摄像元件11c的光电转换处理生成的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3。
通信部12与配置在被检体外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等外部装置(未图示)进行无线通信。具体地讲,通信部12具有无线天线(未图示),通过该无线天线发送或接收无线信号。更具体地讲,通信部12根据控制部13的控制,将上述摄像部11所拍摄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通信部12对自控制部13获取的图像信号(包括体内图像数据的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等,生成包括该图像信号的无线信号。通信部12通过无线天线将该生成的无线信号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另一方面,通信部12根据控制部13的控制接收自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发送来的无线信号,对该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等,自该无线信号抽取控制信号。通信部12将该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3。
控制部13采用实行预先设定的程序的CPU、存储各种数据等的ROM、存储运算参数等的RAM来实现。控制部13控制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各构成部(具体地讲是加热部4、驱动部6、驱动阀9、摄像部11及通信部12等),而且控制该各构成部之间的信号输出或输入。另外,控制部13通过驱动阀9的控制来控制上述排出球囊8的排出动作(注入动作)。该控制部13根据通过通信部12获取的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适当控制加热部4、驱动部6和驱动阀9。由此,控制部13对将注射针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之后经过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射药液7直到从该完成注射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而将其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为止的一连串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该一连串动作中包括由加热部4加热注射针3的处理(即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封闭处理)、由驱动部6使注射针3突出、没入的动作以及由排出球囊8排出(注入)药液7的动作。
控制部13还包括图像处理部13a。控制部13控制摄像部11的动作时机,使固体摄像元件11c对由照明部11a照明了的被摄体的图像(被检体的体内图像)进行拍摄。图像处理部13a获取被该摄像部11的固体摄像元件11c光电转换后的信号,对该获取的信号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生成包括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数据的图像信号。控制部13控制通信部12,以将该由图像处理部13a生成的图像信号、即包括摄像部11拍摄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数据的图像信号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控制部13每当图像处理部13a生成图像信号时(即每当摄像部11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时),反复控制该通信部12。另一方面,控制部13控制通信部12而获取来自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
电源部14采用开关部及钮扣型电池等来实现,在利用开关部切换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对上述加热部4、驱动部6、驱动阀9、摄像部11、通信部12及控制部13适当供给电力。另外,电源部14在利用开关部切换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对该控制部13等各构成部供电。另外,该电源部14的开关部可以是利用从外部施加的磁场的作用来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的磁性开关,也可以是根据从外部入射的红外线等规定的光信号来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的光开关。
具有以上这样的构造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通过经口摄取等被导入到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之后,通过蠕动运动等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消化管内部)移动。该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利用摄像部11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间隔0.5秒)依次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通过通信部12将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依次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
另外,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一边这样地依次拍摄及无线发送被检体的体内图像,一边依次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移动,到达应注射药液7的目标体内部位。到达该体内部位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将注射针3穿刺入该体内部位而注射药液7,并在从注入该药液7后到拔出注射针3的期间里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之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从该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而将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完成用于对该体内部位注射药液7的一连串动作。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在将该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之后,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移动,最终被排出到被检体的外部。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动作。图2A及图2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到达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A及图3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对患部注射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A及图4B是表示通过注射针的缩小变形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缩小变形后的注射针容纳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胶囊型医疗装置1如上所述地通过经口摄取等被导入到患者等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如图2A所示,该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一边依次反复拍摄及无线发送该被检体的体内图像,一边通过蠕动运动等在消化管内部移动而到达患部15附近(状态A1)。在这种情况下,胶囊型医疗装置1将由摄像部11拍摄到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该外部装置将自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接收到的体内图像显示于显示器。医生或护士等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该外部装置的显示信息,确认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已到达患部15附近。
该患部15附近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通过蠕动运动等到达患部15的位置,如图2B所示地使注射针3的位置对准患部15的位置(状态A2)。另外,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外部装置的显示信息,这样确认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到达患部15的位置的信息。
在此,外部装置与使用者的操作相对应地生成对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控制信号,将该生成的控制信号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内部的被检体1。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通过上述通信部12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然后,根据该接收的控制信号执行从将注射针3穿刺入患部15后到对患部15的内部注射药液7再将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为止的一连串动作。
在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中,控制部13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6而使注射针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6使支承部5向朝向开口部2c侧的方向移动。如图3A所示,支承于该支承部5的注射针3通过开口部2c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穿刺入患部15(状态A3)。在这种情况下,管10b不会阻碍该注射针3的突出动作。另外,加热部4不会阻碍注射针3穿刺入患部15,而保持固定在该注射针3外壁面上的状态。
接着,控制部13在将注射针3穿刺入患部15结束时控制驱动阀9,通过该驱动阀9的控制开始由排出球囊8排出药液7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驱动阀9的打开驱动而借助连通管10a及管10b将排出球囊8和注射针3之间切换为连通状态。排出球囊8使药液7在连通管10a、驱动阀9及管10b的内部流通,通过穿刺入患部15的状态的注射针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如图3B所示,通过该注射针3被排出的药液7在患部15的内部扩张的同时被注入到患部15的内部(状态A4)。
该控制部13一边保持这样的将注射针3穿刺入患部15的状态一边控制驱动阀9,使其在从通过该注射针3开始向患部15中注入药液7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截断注射针3与排出球囊8的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阀9通过进行关闭驱动来截断注射针3与排出球囊8的连通状态。由此,由排出球囊8向患部15中注入药液7的动作结束。另外,控制部13通过控制该驱动阀9的切换时机,能够将由排出球囊8排出药液7的量(注入量)控制为患部15所需的液量。
这样,在排出球囊8结束了药液7的排出动作的状态下,控制部13对加热部4施加电力而控制注射针3的加热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加热部4基于自该注射针3供给来的电力开始发热,对穿刺入患部15状态下的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被该加热部4加热处理后的注射针3保持着穿刺入患部15的状态,在被加热至规定温度以上(至少超过体温的温度)时软化。这样地软化了的注射针3从保持作为图4A所示的空心针的外形的状态(状态A5)变为利用图4B所示的患部15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了的状态(状态A6)。结果,由注射针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其开口直径最小化的状态,成为不会使内部的药液7漏出到外部的状态,即成为封闭状态。
该控制部13在加热部4对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即,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利用患部15的收缩力而充分地缩小变形了的时刻)控制加热部4,使其停止对该注射针3的加热处理。停止由控制部13供给电力,由此加热部4对注射针3的加热处理结束。
之后,控制部13在注射针3这样地充分缩小变形了的时刻(即,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的时刻)控制驱动部6,以将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6使支承部5向离开开口部2c的方向移动而从患部15中拔出注射针3,将注射针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状态A7)。
在此,被拔出注射针3后的患部15的穿刺孔(穿刺痕迹)16如上所述地为封闭状态。因此,患部15即使在这样地被拔出注射针3之后,也不会从该穿刺孔16漏出药液7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由热塑性树脂形成,排出球囊通过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加热部通过对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进行加热处理而使其软化,该软化了的注射针利用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容易缩小变形,由此,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因此,能够一边保持将注射针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一边随着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的缩小变形而缩小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开口直径。因而,能使药液等注入液体不从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漏出,而使该穿刺孔变化为封闭状态。结果,能够实现在从注射药液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之后能够防止药液从该体内部位漏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能够防止注射入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部位中的药液从该目标部位的穿刺孔漏出。因此,能够防止药液扩散到除该目标部位之外的体内部位(即,除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而无意间将药液作用于除该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特别是在药液为有色液体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除上述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防止从该目标部位漏出的有色药液附着在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外壁面上而妨碍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视场(拍摄视场)。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对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而使其缩小变形,使由该注射针3形成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注射针的外壁部上能滑动地嵌套软质管,将注射针与该软质管一同穿刺入体内部位而注射药液之后,将软质管残留在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而拔出注射针。然后,通过体内部位的收缩力使该软质管缩小变形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2的胶囊型医疗装置21中,替代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注射针3而具有注射针23,替代控制部13而具有控制部29。胶囊型医疗装置21还包括能滑动地外套在该注射针23上的薄膜管24、支承该薄膜管24的支承部25、借助该支承部25使薄膜管24进行直线往返动作的驱动部26。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注射针23是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的空心针,不会因被穿刺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另外,在注射针23的后端部安装有管10b,注射针23通过该管10b与驱动阀9相连通。在该注射针23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部5,注射针2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地通过驱动部6的作用而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另外,注射针23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的空心针构造。
薄膜管24为由软质的树脂性薄膜形成的软质管,具有与上述注射针23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内径尺寸。在该薄膜管24的后端部附近固定有支承部25。支承部25以薄膜管24能通过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状态支承薄膜管24。该薄膜管24能滑动地外套于注射针23的外壁部上,与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23一同进入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这样地进入到穿刺孔内部的状态的薄膜管24在外套于注射针23上的状态下保持管形状,在注射针23被拔出的状态下容易被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压扁而缩小变形。
驱动部26能够相对于使注射针23突出、没入的驱动部6独立地动作,起到使薄膜管24通过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管驱动部的作用。具体地讲,驱动部26采用线性驱动器等来实现,连接于薄膜管24的支承部25。驱动部26借助支承部25使薄膜管24沿与注射针23的突出、没入方向(图6所示的粗线箭头方向)相同的方向往返动作。该驱动部26根据控制部29的控制使薄膜管24与注射针23一同朝向体内部位突出,直到上述驱动部6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23的期间里,将薄膜管24留在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另外,该驱动部26根据控制部29的控制,在拔出该注射针23后从体内部位拔出薄膜管24而将薄膜管2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在此,与注射针23一同进入到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的薄膜管24只要是从外部嵌合于穿刺状态的注射针23的状态,就不会在该穿刺孔的内部被生物体组织压扁而保持其管形状。另一方面,在由上述驱动部26从体内部位渐渐拔出注射针23的同时,该穿刺孔内部的薄膜管24的空心部分渐渐缩窄,最终利用该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例如压扁变形),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即,该薄膜管24及驱动部26作为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到封闭部的作用,即,使由注射针2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开口直径最小化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控制部29使薄膜管24与注射针23一同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地控制驱动部26。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9控制驱动部6及驱动部26,使注射针23的突出动作与薄膜管24的突出动作同步进行。另外,控制部29控制驱动部26,使得直到驱动部6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23的期间里,将薄膜管24留在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控制部29控制驱动部26,使得在拔出该注射针23之后从体内部位拔出薄膜管24而将薄膜管2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另外,控制部29除对该驱动部26的动作控制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控制部13同样的功能。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21的动作。图7A及图7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将注射针与薄膜管一同穿刺入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通过薄膜管的缩小变形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薄膜管被容纳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该实施方式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21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情况同样地到达患部15而使注射针23与患部15对位。
在这样地到达被检体内部的患部15的胶囊型医疗装置21中,控制部29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6及驱动部26,使注射针23与薄膜管24一同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6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使注射针23自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而将注射针23穿刺入患部15。与此同时,驱动部26与该注射针23的突出相配合地使薄膜管24自开口部2c突出。如图7A所示,该薄膜管24在保持从外套于该注射针23上的状态下与该注射针23一同进入到患部15的穿刺孔中(状态B3)。
接着,控制部29在完成将注射针3与薄膜管24一同穿刺入患部15的时刻控制驱动阀9,通过该驱动阀9的控制开始由排出球囊8排出药液7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排出球囊8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2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如图7B所示,该药液7在患部15的内部扩张的同时被注入到患部15的内部(状态B4)。
该控制部29保持将注射针23与薄膜管24放入该患部15的穿刺孔中的状态。然后,在通过该注射针23开始向患部15中注入药液7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驱动阀9,使其截断注射针23与排出球囊8的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阀9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关闭驱动来截断注射针23与排出球囊8的连通状态。排出球囊8在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了所需量的药液7之后结束注入动作。
这样,在排出球囊8结束药液7的排出动作的状态下,控制部29控制驱动部6而从患部15拔出注射针23,并且控制驱动部26而将薄膜管24留在该患部15的穿刺孔16中。在这种情况下,注射针23通过驱动部26的作用一边在薄膜管24的内部滑动一边从该穿刺孔16中渐渐拔出。另一方面,薄膜管24通过驱动部26的作用不妨碍拔出该注射针23地留在穿刺孔16中(参照图8)。
在此,留在该患部15的穿刺孔16中的状态的薄膜管24直到注射针23从穿刺孔16完全拔出的期间里,其内部的空心部分随着拔出该注射针23而渐渐缩窄。然后,被患部15的生物体组织包围的薄膜管24的一部分(即,薄膜管24的一部分、即进入穿刺孔16内部的部分)最终成为空心状态。该空心状态的薄膜管24的一部分容易被该患部15的收缩力压扁变形(状态B5)。结果,由注射针2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其开口直径最小化的状态,成为内部的药液7不会漏出到外部的状态,即成为封闭状态。
之后,控制部29在开始如上所述地控制驱动部26而从患部15拔出注射针23后经过规定时间之后,控制驱动部26,以从该患部15的穿刺孔16中拔出薄膜管24。即,控制部29在该薄膜管24的一部分被患部15的收缩力充分地压扁变形的时刻(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的时刻)控制驱动部26,以将薄膜管2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26从患部15的穿刺孔16中拔出薄膜管24,并将薄膜管2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状态B6)。
在此,被拔出薄膜管24后的患部15的穿刺孔(穿刺痕迹)16如上所述地为封闭状态。因此,患部15即使在这样地被拔出注射针23及薄膜管24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在硬质的注射针上能滑动地外套有薄膜管。并且,将注射针与该薄膜管一同穿刺入体内部位,在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之后,一边保持将薄膜管留在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中的状态,一边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然后,利用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容易地使留在该穿刺孔中的薄膜管缩小变形,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其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且不需要通过加热处理使注射针缩小变形,由此能够实现能促进省电力化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加热处理使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缩小变形,而使由该注射针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3中,将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时注射针的移动速度控制为比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速度,由此,使由该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中,替代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注射针3而具有注射针33,替代支承部5而具有支承部35,替代驱动部6而具有驱动部36,替代控制部13而具有控制部39。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注射针33是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的空心针,不会因穿刺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另外,在注射针33的后端部安装有管10b,注射针33通过该管10b与驱动阀9相连通。在该注射针23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部35。另外,注射针33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的空心针构造。
支承部35以注射针33能通过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状态支承注射针33。具体地讲,支承部35以注射针3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倾斜的状态、且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在穿刺时朝向体内部位侧的状态支承注射针33。另外,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是与胶囊型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CL垂直的方向。另外,注射针3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倾斜的状态是注射针3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胶囊型壳体2的长度方向及径向成锐角(即,小于90度的角度)的状态。
驱动部36起到针驱动部的作用,用于使注射针3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将注射针3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从体内部位拔出该穿刺的注射针33而将其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具体地讲,驱动部36采用线性驱动器等来实现,连接于注射针33的支承部35。驱动部36借助支承部35使注射针33沿规定的倾斜方向(图10所示的粗线箭头方向)往返动作。该驱动部36使注射针33从开口部2c突出到胶囊型壳体2的外部,以规定的移动速度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之后,驱动部36在基于控制部39的控制而动作的时刻,以比该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移动速度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将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的动作速度,从而控制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移动速度(穿刺速度)和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移动速度(拔出速度)。具体地讲,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从而将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的注射针33以规定的穿刺速度穿刺入体内部位。另外,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从而以比该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更低的拔出速度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在此,由该控制部39控制的注射针33的拔出速度只要比通过注射针33注入了药液7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速度低,则既可以比注射针33的穿刺速度高,也可以比注射针33的穿刺速度低。或者,也可以与注射针33的穿刺速度相同。另外,控制部39除控制该驱动部36的动作速度(即,控制注射针33的穿刺速度及拔出速度)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控制部13同样的功能。
接着,对使注射针33朝向体内部位突出、直到从完成注射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而将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为止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的一连串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时的一连串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另外,该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情况相同,到达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体内部位后使注射针33与目标体内部位对位。
在到达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体内部位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中,控制部39如图11所示地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36,从而使注射针33以规定的穿刺速度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步骤S101)。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36根据控制部39的控制使注射针3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以由控制部39控制的穿刺速度将注射针33穿刺入体内部位。该注射针33以其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侧的状态穿刺入体内部位。
接着,控制部39一边保持将注射针33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状态一边对驱动阀9进行打开驱动(步骤S102)。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阀9通过连通管10a及管10b使排出球囊8与注射针33成为连通状态。排出球囊8通过该注射针33向体内部位注入药液7。该药液7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在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的同时被注入到该体内部位的内部。
之后,控制部39判断在一边保持将注射针33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状态一边通过该注射针33开始向体内部位注入药液7后(即,对驱动阀9进行打开驱动后)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103)。控制部39在判断为开始注入药液7后未经过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03,No),重复该步骤S103。在这种情况下,排出球囊8通过注射针33继续向体内部位内部注入药液7。
另一方面,控制部39在判断为开始注入药液7后已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03,Yes),对驱动阀9进行关闭驱动(步骤S104)。在该情况下,驱动阀9截断上述的排出球囊8与注射针33的连通状态。排出球囊8到被驱动阀9这样地截断其与注射针33的连通状态为止,结束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所需量的药液7。
这样,在排出球囊8结束药液7的注入动作的状态下,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从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低速拔出注射针33(步骤S105)。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从而以比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拔出速度拔出注射针33。驱动部36使注射针33以该较低的拔出速度移动。由此,直到从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完全拔出注射针33为止的期间里,确保利用体内部位自身(即,生物体组织)的收缩力使由该注射针3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所需的时间。该驱动部36一边利用生物体组织的收缩力渐渐使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一边从该穿刺孔拔出注射针33。另外,这样地控制驱动部36的控制部39作为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到封闭部的作用,即,使由注射针3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之后,控制部39控制驱动部36,从而将从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拔出的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步骤S106),该一连串的动作(一连串的处理程序)结束。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36以由控制部39控制的移动速度将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另外,该注射针33在容纳时的移动速度可以是与上述穿刺速度或拔出速度相同的速度,也可以是与上述穿刺速度或拔出速度不同的速度。
接着,例示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体内部位的被检体内部的患部,具体说明胶囊型医疗装置31进行上述步骤S104的动作而对患部的穿刺孔产生的作用。图12是表示一边以较低的拔出速度从患部拔出注射针一边堵塞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后的注射针33通过上述驱动部36的作用,以比该患部15的收缩速度低的拔出速度朝向患部15的外部渐渐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注射针33耗费利用患部15自身(即生物体组织)的收缩力使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所需的时间,从该穿刺孔16被完全拔出。患部15随着该注射针33的移动而渐渐缩小穿刺孔16的开口直径,在从穿刺孔16完全拔出注射针33时使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
在此,这样地以较低的拔出速度被拔出注射针33后的患部15如上所述地使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因此,即使在从穿刺孔16完全拔出注射针3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控制部控制驱动部,以比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拔出速度从穿刺孔拔出注射针,从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其他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地构成。因此,在直到从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完全拔出注射针为止的期间里,能够确保利用生物体组织的收缩力使由该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实现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并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而促进提高组装容易性及降低组装成本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另外,由于以注射针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胶囊型壳体的径向倾斜的状态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突出,因此,能够以相对于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表面(内脏器官内壁面)成锐角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由此,与相对于体内部位垂直地穿刺注射针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由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长度,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药液从穿刺孔漏出的效果。
并且,由于以使注射针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作为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侧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因此,能够使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的前端开口部(针孔)容易地朝向目标生物体组织层侧。由此,能够容易地向该目标生物体组织层中注入药液。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以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侧的状态使注射针3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在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的情况下,使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侧,在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的情况下,使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开口方向)翻转。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41中,替代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的控制部39而具有控制部49,还包括使注射针33以其长度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驱动部46。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3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旋转驱动部46采用旋转驱动器等来实现,例如连接于注射针33的后端部附近。旋转驱动部46根据控制部49的控制使注射针33绕注射针33的长度轴线旋转。该旋转驱动部46决定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朝向,和从体内部位拔出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朝向。
控制部49控制旋转驱动部46的驱动来控制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朝向,和从体内部位拔出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朝向。具体地讲,控制部49在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控制旋转驱动部46,从而使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侧。另外,控制部49在从该体内部位拔出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3时控制旋转驱动部46,从而使注射针33旋转为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翻转的状态。在此,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翻转的状态是指,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开口方向)朝向与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具体地讲,在将注射针33穿刺入体内部位时,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的内部侧(注入药液侧),朝向与该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是指,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胶囊型壳体2侧(穿刺部位的外部侧)的方向的状态。另外,控制部49除对该旋转驱动部46的控制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的控制部39同样的功能。
接着,对使注射针33朝向体内部位突出、直到从完成注射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而将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为止的胶囊型医疗装置41的一连串动作进行说明。图14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时的一连串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另外,该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41与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31的情况同样地,到达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体内部位后使注射针33与目标体内部位对位。
在到达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体内部位的胶囊型医疗装置41中,控制部49如图14所示地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进行如下的处理。即,一边控制旋转驱动部46而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侧、一边控制驱动部36而使注射针33以规定穿刺速度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步骤S201)。在该步骤S201中,旋转驱动部46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侧。在此,控制部49基于旋转驱动部46的旋转状态来把握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然后,控制部49在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未朝向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侧的情况下,控制旋转驱动部46,以使注射针33旋转为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该体内部位侧的状态。另一方面,控制部49在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侧的情况下,控制旋转驱动部46,从而保持该注射针33的状态。
另外,在该步骤S201中,驱动部36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地根据控制部49的控制使注射针3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以由控制部49控制的穿刺速度将注射针33穿刺入体内部位。该注射针33以其前端开口部朝向体内部位侧的状态穿刺入体内部位。
接着,控制部49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2同样地一边保持将注射针33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状态一边对驱动阀9进行打开驱动(步骤S202)。之后,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3同样地判断在一边保持该注射针33的穿刺状态一边对驱动阀9进行打开驱动后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203)。控制部49在判断为在步骤S203中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03,No),重复该步骤S203。另一方面,控制部49在判断为在步骤S203中已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03,Yes),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4同样地对驱动阀9进行关闭驱动(步骤S204)。
在这样地对驱动阀9进行了关闭驱动的状态(即,排出球囊8结束了药液7的注入动作的状态)下,控制部49控制旋转驱动部46而使注射针33的开口方向翻转(步骤S205)。在该步骤S205中,控制部49控制旋转驱动部46,从而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自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3时的状态翻转。旋转驱动部46使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3绕其长度轴线旋转,使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自该体内部位的内部侧(注入药液侧)朝向胶囊型壳体2侧(穿刺部位的外部侧)的方向。
接着,控制部49一边使旋转驱动部46保持该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一边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5同样地控制驱动部36而将注射针33从该注射完毕的体内部位低速拔出(步骤S206)。由此,确保利用体内部位自身(即生物体组织)的收缩力使由该注射针3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所需的时间。
之后,控制部49与图11所示的步骤S106同样地控制驱动部36,从而将该注射针3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步骤S207),该一连串的动作(一连串的处理程序)结束。
另外,在上述步骤S205、S206中,控制部49也可以控制旋转驱动部46及驱动部36,从而一边使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的方向翻转一边以上述较低的拔出速度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33。即,旋转驱动部46只要使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在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从体内部位的穿刺孔露出时朝向胶囊型壳体2侧即可,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在该穿刺孔内部朝向任何方向都可以。
接着,例示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体内部位的被检体内部的患部,具体说明胶囊型医疗装置41进行上述步骤S205、S206的动作而对患部的穿刺孔产生的作用。图15A及图15B是表示一边以较低的拔出速度从患部拔出其前端开口部朝向胶囊型壳体侧的状态的注射针一边堵塞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15A所示的注射针33穿刺时的状态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情况相同。
如图15A所示,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后的注射针33通过上述的旋转驱动部46的作用,使其前端开口部的方向自穿刺时的状态翻转而使其前端开口部朝向患部15的外部侧(上述胶囊型壳体2侧)。该状态的注射针33通过上述驱动部36的作用,以比该患部15的收缩速度低的拔出速度朝向患部15的外部渐渐移动。
在此,注射针33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地以相对于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表面(内脏器官内壁面)成锐角的状态(即倾斜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该注射针33在从患部15的穿刺孔16被拔出时,像图15B所示的拔出时的状态那样地使其前端开口部朝向患部15的外部侧,从而使其前端开口部更早地自该穿刺孔16露出。即,上述驱动部36通过这样地将前端开口部朝向患部15外部侧的状态的注射针33从穿刺孔16拔出,能够更早地缩小注射针33残留在该穿刺孔16内部的残留部分的外径尺寸。结果,与注射针33的前端开口部朝向患部15的内部侧的情况相比,更早且更容易地利用患部15自身的收缩力缩小患部15的穿刺孔16的开口直径而使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
这样地使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后的患部15即使从穿刺孔16被拔出注射针3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1中,通过旋转驱动部使注射针绕其长度轴线旋转,从而使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时的注射针的前端开口部朝向穿刺部位的外部侧(胶囊型壳体侧)。另外,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构成。因此,能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在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时更早地缩小残留在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内部的注射针的残留部分的外径尺寸。由此,能够实现能够更早且更容易地将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加热处理使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缩小变形,从而使由该注射针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4中,通过烧灼穿刺注射针的体内部位的生物体组织来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该实施方式4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注射针3而具有注射针53,替代加热部4而具有烧灼部54,替代控制部13而具有控制部59。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注射针53是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的空心针,不会因被穿刺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另外,在注射针53的后端部安装有管10b,注射针53通过该管10b与驱动阀9相连通。在该注射针53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部5,注射针5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地通过驱动部6的作用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另外,注射针53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的空心针构造。
烧灼部54作为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到封闭部的作用,即利用烧灼处理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具体地讲,烧灼部54在作为注射针53的突出、没入口的开口部2c的附近以围绕该开口部2c的状态配置于胶囊型壳体2上。烧灼部54具有作为烧灼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功能部的电阻发热元件等,露出到胶囊型壳体2的外表面。该烧灼部54与穿刺了注射针53的体内部位相接触,基于利用控制部59供给来的电力来烧灼处理该体内部位中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由此,烧灼部54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另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封闭状态是指,一边通过烧灼部54的烧灼处理使该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凝固一边封闭穿刺孔的状态。
控制部59控制烧灼部54,使其通过对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来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59通过控制向烧灼部54供电的时机来控制烧灼部54的烧灼处理时机。另外,控制部59通过控制对烧灼部54的通电量及通电时间,分别控制烧灼部54的烧灼温度及烧灼时间。另外,控制部59除该烧灼部54的控制之外,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控制部13同样的功能。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动作。图17A及图17B是表示通过对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17A及图17B,说明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时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动作。另外,该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动作除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时的动作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相同。
在通过穿刺入患部15的注射针5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结束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中,控制部59如图17A所示地一边控制驱动部6而保持注射针53穿刺入患部15中的状态,一边控制烧灼部54而对该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17烧灼处理规定时间。具体地讲,控制部59在关闭驱动上述驱动阀9的时刻向烧灼部54供电,之后,向烧灼部54持续供电规定时间。
烧灼部54在与穿刺有注射针53的患部15接触的状态下,根据该控制部59的控制对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17烧灼处理规定时间。被该烧灼部54烧灼处理了规定时间后生物体组织17一边凝固一边使由该注射针5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该凝固状态的生物体组织17将该患部15的内部(药液7侧)与穿刺孔16的外部(胶囊型医疗装置51侧)完全截断。
之后,控制部59在开始烧灼部54的烧灼处理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停止向烧灼部54供电而结束烧灼部54的烧灼处理。接着,如图17B所示,控制部59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控制驱动部6,从而自该患部15拔出注射针53而将注射针5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在此,被拔出注射针53后的患部15的穿刺孔(穿刺痕迹)16利用上述凝固状态的生物体组织17而成为封闭状态。因此,患部15即使这样地被拔出注射针5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以露出到胶囊型壳体的外表面的状态配置烧灼部。于是,该烧灼部通过烧灼处理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使由该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利用通过烧灼部的烧灼处理而凝固的生物体组织完全地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因而,能够实现能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注入液体自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漏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利用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外壁部(具体地讲是作为注射针53的突出、没入口的开口部2c附近)的烧灼部54,来烧灼处理穿刺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而使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具有兼备烧灼部的功能的注射针,利用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的烧灼处理使穿刺有该注射针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6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注射针53而具有兼备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功能的注射针63,不具有烧灼部54。另外,在胶囊型医疗装置61中,控制部59替代上述烧灼部54而向注射针63供电,控制该注射针53对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4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注射针63兼备用于对体内部位注射药液等液体的空心针的功能,和利用烧灼处理使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的作为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的封闭部的功能。具体地讲,注射针63是由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构件形成的硬质的空心针,不会因穿刺了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另外,在注射针63的后端部安装有管10b,注射针63通过该管10b与驱动阀9相连通。在该注射针63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部5,注射针63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注射针53同样地通过驱动部6的作用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另外,注射针63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注射针53同样的空心针构造。另外,管10b由耐热材料构成,不受注射针63发热的影响。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61中,控制部59控制注射针63,使其通过对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6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而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59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烧灼部54的控制同样地通过控制对注射针63供电的时机来控制对注射针63的烧灼处理时机。另外,控制部59通过控制对注射针53的通电量及通电时间,分别控制由注射针63对生物体组织的烧灼温度及烧灼时间。
在此,该兼备烧灼处理功能的注射针63在穿刺入上述患部15等目标体内部位的状态下,基于由控制部59供给规定时间的电力对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即,穿刺状态的注射针6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烧灼处理规定时间。被该注射针63烧灼处理后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一边凝固一边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该凝固状态的生物体组织将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侧)和穿刺孔的外部(胶囊型医疗装置61侧)完全截断。这样地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后的体内部位即使在从穿刺孔被拔出注射针6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具有这样的注射针,即,兼备作为对体内部位注射药液等液体的空心针的功能和作为对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的烧灼部的功能。于是,利用该注射针的烧灼处理使穿刺了该注射针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凝固,从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能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且能够降低零件件数而促进提高组装容易度及降低组装成本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利用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外壁部(具体地讲是作为注射针53的突出、没入口的开口部2c附近)的烧灼部54,来烧灼处理穿刺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而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具有可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的烧灼部,使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的烧灼部与体内部位接触,利用该烧灼部对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该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7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烧灼部54而具有可突出、没入的烧灼部74。另外,替代控制部59而具有控制部79。还包括支承该烧灼部74的支承部75和使烧灼部74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的驱动部76。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4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烧灼部74作为利用烧灼处理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的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到封闭部的作用。具体地讲,烧灼部74采用通过供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构件来实现,形成为可供注射针53贯穿其内部的筒形状。烧灼部74被支承部75支承,利用与该支承部75连接的驱动部76的作用自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该烧灼部74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而与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接触。于是,烧灼部74基于来自控制部79的供给电力对该体内部位的生物体组织、详细地讲是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即,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由此,烧灼部74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在该烧灼部74的后端部附近固定有支承部75。支承部75以在筒形状的烧灼部74的内部贯穿有注射针53、且烧灼部74能通过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状态支承烧灼部74。该支承部75连接于驱动部76。
驱动部76能够相对于使注射针53突出、没入的驱动部6独立地动作,起到使烧灼部74经由胶囊型壳体2的开口部2c突出、没入的烧灼部驱动部的作用。具体地讲,驱动部76采用线性驱动器等来实现。驱动部76借助上述支承部75使烧灼部74沿与注射针53的突出、没入方向(图19所示的粗线箭头方向)相同的方向往返动作。该驱动部76根据控制部79的控制,使烧灼部74与注射针53一同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而使烧灼部74与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接触。于是,驱动部76在烧灼部74对该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的期间里,保持使烧灼部74与该体内部位接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76可以在将注射针53穿刺之前使烧灼部74与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接触,也可以使烧灼部74与将注射针53穿刺后的状态的体内部位接触。另外,驱动部76根据控制部79的控制,在烧灼部74对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结束之后,将烧灼部7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控制部79控制烧灼部74,从而对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而使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79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烧灼部54的控制同样地,通过控制向烧灼部74供电的时机来控制烧灼部74的烧灼处理时机。而且,控制部79通过控制对烧灼部74的通电量及通电时间,分别控制烧灼部74的烧灼温度及烧灼时间。另外,控制部79控制驱动部6及驱动部76,从而进行注射针53的突出动作和烧灼部74的突出动作。于是,控制部79控制驱动部76,从而在由烧灼部74对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完成之后,将烧灼部7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另外,控制部79除对该烧灼部74及驱动部76的控制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的控制部59同样的功能。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71的动作。图20A及图20B是表示通过对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来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20A及图20B,说明使由注射针5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时胶囊型医疗装置71的动作和将烧灼部7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时胶囊型医疗装置71的动作。另外,该胶囊型医疗装置71的动作除涉及烧灼部74的动作(穿刺孔的封闭动作、烧灼部74的容纳动作等)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51相同。
另外,在到达了被检体内部的患部15的胶囊型医疗装置71中,控制部79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6及驱动部76,从而使注射针53与烧灼部74一同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76不阻碍注射针53的突出动作地使烧灼部74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从而使烧灼部74与穿刺对象的患部15接触。驱动部6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使注射针5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而将注射针53穿刺入患部15。注射针53通过该烧灼部74的内部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穿刺入患部15。控制部79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控制驱动阀9,从而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53将所需量的药液7注入到患部15的内部。结果,胶囊型医疗装置71结束向该患部15的内部注入所需量的药液7。
在这样地结束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所需量的药液7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71中,控制部79如图20A所示地一边控制驱动部6而保持注射针53穿刺入患部15中的状态,一边控制烧灼部74而对该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17烧灼处理规定时间。具体地讲,控制部79在关闭驱动上述驱动阀9的时刻向烧灼部74供电,之后,向烧灼部74持续供电规定时间。
烧灼部74在与穿刺有注射针53的患部15接触的状态下,根据该控制部79的控制对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53周围的生物体组织17烧灼处理规定时间。被该烧灼部74烧灼处理规定时间后的生物体组织17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一边凝固在使由该注射针5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该凝固状态的生物体组织17将该患部15的内部(药液7侧)与穿刺孔16的外部(胶囊型医疗装置71侧)完全截断。
之后,控制部79在开始烧灼部74的烧灼处理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停止向烧灼部74供电而结束烧灼部74的烧灼处理。接着,如图20B所示,控制部79控制驱动部6,从而自该患部15拔出注射针53而将注射针5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注射针53通过灼烧部74的内部向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移动。另外,控制部79控制驱动部76,从而将患部15的灼烧处理(即穿刺孔16的封闭处理)结束后的灼烧部7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76可以在注射针53被容纳于胶囊型壳体2内部之后将烧灼部7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也可以将烧灼部74与注射针53一同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在此,被拔出注射针53后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利用上述凝固状态的生物体组织17而成为封闭状态。因此,患部15即使这样地被拔出注射针5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具有能利用驱动部的作用突出、没入的烧灼部,使自胶囊型壳体突出的烧灼部与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接触。于是,该烧灼部通过对穿刺入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即,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使由该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另外,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构成。因此,能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且能够使烧灼部可靠地与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接触。结果,能够实现能够利用烧灼处理更可靠地使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凝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加热处理使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3缩小变形,使由该注射针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5中,使穿刺有注射针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扩张,一边保持该体内部位的扩张状态一边拔出注射针,从而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该实施方式5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8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注射针3而具有注射针83,替代加热部4而具有组织变形机构84,替代控制部13而具有控制部89。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注射针83是由金属等形成的硬质的空心针,不会因被穿刺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小变形。另外,在注射针83的后端部安装有管10b,注射针83通过该管10b与驱动阀9相连通。在该注射针83的后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部5,注射针83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地通过驱动部6的作用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另外,注射针83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同样的空心针构造。
组织变形机构84作为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生物体组织)变形而使由注射针83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的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起到封闭部的作用。具体地讲,组织变形机构84包括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旋转传递部84c、驱动部84d和旋转方向变换部84e。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用于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生物体组织)扩张。旋转传递部84c将一个高摩擦旋转部84a的旋转传递到另一个高摩擦旋转部84b。驱动部84d用于旋转驱动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旋转方向变换部84e将驱动部84d的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变换为高摩擦旋转部84a的旋转方向。
高摩擦旋转部84a、84b采用具有摩擦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内脏器官内壁等的生物体组织)的足够的摩擦性的高摩擦构件来实现。高摩擦旋转部84a、84b形成为辊状,以其旋转轴互相平行且在它们之间隔着作为注射针83的突出、没入口的开口部2c的状态、旋转自由地配置于胶囊型壳体2上。该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自胶囊型壳体2的外壁面露出,在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81到达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穿刺有注射针83的目标体内部位)时,与该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接触。
旋转传递部84c是环状的高摩擦构件,如图21所示地以8字的状态安装于高摩擦旋转部84a、84b上。该旋转传递部84c将由驱动部84d的驱动力带来的高摩擦旋转部84a的旋转传递到另一个高摩擦旋转部84b,由此,使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互相反向地旋转(如图21所示的细线箭头方向)。另外,旋转传递部84c为了不阻碍注射针83的突出没入动作,以脱离注射针83的移动路径的状态配置。
驱动部84d用于使上述高摩擦旋转部84a、84b旋转,采用旋转驱动器等来实现。驱动部84d根据控制部89的控制进行驱动,生成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的旋转所需要的驱动力。在该驱动部84d的驱动轴上连接有旋转方向变换部84e。
旋转方向变换部84e利用内装有1个以上齿轮的齿轮箱来实现。旋转方向变换部84e具有用于将驱动部84d的驱动力传递到高摩擦旋转部84a的旋转部,以使该旋转部与高摩擦旋转部84a接触的状态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该旋转方向变换部84e将驱动部84d的驱动力的旋转方向变换为高摩擦旋转部84a的旋转方向(图21中的逆时针方向),将该方向变换后的驱动力传递到高摩擦旋转部84a。即,上述高摩擦旋转部84a利用自该旋转方向变换部84e传递来的驱动部84d的驱动力而旋转。
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组织变形机构84利用根据控制部89的控制进行驱动的驱动部84d的驱动力,如图21所示地使一对高摩擦旋转部84a、84b向互不相同的方向旋转。于是,使与该高摩擦旋转部84a、84b接触的状态的体内部位(即,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变形(具体地讲是扩张)。由此,组织变形机构84将被拔出注射针83后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开口直径最小化,从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控制部89控制组织变形机构84,从而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89通过驱动控制驱动部84d来控制由组织变形机构84使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扩张变形的时机及扩张变形期间等。另外,控制部89除对该组织变形机构84的控制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的控制部13同样的功能。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81的动作。图22是表示利用组织变形机构使穿刺有注射针的患部的表面组织扩张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3A及图23B是表示利用表面组织的扩张而封闭患部的穿刺孔的状态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22、图23说明使由注射针8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成为封闭状态时胶囊型医疗装置81的动作。另外,该实施方式5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81的动作除封闭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时的动作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相同。
在通过穿刺入患部15的注射针8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结束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81中,控制部89如图22所示地一边控制驱动部6而保持将注射针83穿刺入患部15中的状态,一边控制组织变形机构84而使穿刺有该注射针83的状态的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具体地讲,控制部89在关闭驱动上述驱动阀9的时刻,使驱动部84d开始驱动。驱动部84d根据该控制部89的控制生成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的旋转力。高摩擦旋转部84a、84b利用通过旋转方向变换部84e传递来的驱动部84d的驱动力,如图22所示地向互不相同的方向旋转。于是,使患部15的表面组织(具体地讲是穿刺孔16附近的表面组织)以由注射针83产生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为中心扩张。
接着,控制部89一边控制驱动部84d而保持由该高摩擦旋转部84a、84b产生的患部15的表面组织的扩张状态,一边控制驱动部6而自该患部15拔出注射针83并将注射针8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6从该扩张状态的患部15的穿刺孔16拔出注射针83,将该注射针8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
在此,被拔出该注射针83后的患部15是如上所述地利用组织变形机构84的高摩擦旋转部84a、84b使其穿刺孔16附近的表面组织扩张的状态。
因此,该扩张状态的患部15使因注射针83的穿刺而产生的穿刺孔16的开口直径缩小变形为比图23A所示的穿刺时的直径小。于是,最终使该穿刺孔16的开口直径最小化而成为封闭穿刺孔16的状态(图23B所示的拔去后的状态)。
控制部89即使在利用驱动部6的控制而从患部15拔出注射针83之后,也控制驱动部84d而将由高摩擦旋转部84a、84b产生的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的状态保持规定时间。于是,控制部89在将注射针8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内部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驱动部84d,从而该患部15的表面组织的扩张动作结束。
在此,由于组织变形机构84如上所述地将患部15的表面组织的扩张状态保持规定时间,因此,该患部15的穿刺孔(穿刺痕迹)16即使在解除该组织变形机构84的扩张作用的情况下也保持封闭状态。因此,患部15即使这样地被拔出注射针8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7从该穿刺孔16漏出而将药液7留在内部。结果,患部15内部的药液7不会泄漏扩散到该被检体内部的、除患部15之外的体内部位。
另外,在该胶囊型医疗装置81中,控制部89在通过注射针8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结束后的时刻控制驱动部84d,从而利用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的旋转使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但是,利用组织变形机构84使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变形的时机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控制部89也可以在将注射针83穿刺入患部15后的时刻(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之前)控制驱动部84d,从而利用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的旋转使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或者,控制部89也可以在通过注射针83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的期间里控制驱动部84d,从而利用高摩擦旋转部84a、84b的旋转使患部15的表面组织扩张。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做成具有使穿刺对象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扩张的组织变形机构的构造。于是,组织变形机构使穿刺有注射针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详细地讲是穿刺孔附近的生物体组织)扩张。而且,至少在直到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为止的期间里,保持该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的扩张状态而使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另外,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因此,能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且不使注射针缩小变形就能够使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能够向被检体内部的多个目标部位注入药液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将注射针53插入筒形状的烧灼部74的内部,与该注射针53的突出动作同步地使烧灼部74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相对于此,也可以不同步地进行注射针53自胶囊型壳体2的突出动作和烧灼部74自胶囊型壳体2的突出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在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2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71中,例如图24所示,烧灼部74也可以是以相对于注射针53为独立的个体的状态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能够以相对于该注射针53独立的状态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图24所示的烧灼部74利用基于控制部79的控制的驱动部76的作用,能够在与注射针53的突出没入动作不同的时刻通过开口部2c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该烧灼部74与上述筒形状的情况同样地对穿刺有注射针5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中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理,从而使该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另外,该图24所示的烧灼部74只要能够通过开口部2c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则也可以是筒形状或者棒形状(圆柱状、棱柱状)等期望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将用于对热塑性的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的加热部4做成薄膜状而以缠绕在注射针3的外表面上的状态配置。相对于此,用于对该注射针3进行加热处理的加热部可以埋入到该注射针3的壁面中,也可以配置在该注射针3的内壁面上。另外,该热塑性的注射针3并不限定于加热部4的加热处理(即,电加热器的加热处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与加热了的药液接触而软化。或者,也可以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利用珀尔帖元件等冷却注射针3,在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3之后利用被检体的体温使穿刺状态的注射针3软化。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在使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时,利用该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将薄膜管24压扁变形为扁平状。相对于此,薄膜管24也可以由弹性构件形成,带有弹性地缩径变形。该作为弹性体的薄膜管24在使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时,利用该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缩径变形,在从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被拔出之后恢复为原本的筒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4、5及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2中,使注射针沿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突出或没入地动作,以与体内部位的表面大致垂直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相对于此,也可以像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所例示的那样,以注射针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倾斜的状态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地动作,以相对于体内部位的表面成锐角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3及其变形例1同样地使由注射针产生的体内部位的穿刺孔的长度比将注射针大致垂直地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情况长。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药液自穿刺孔漏出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以注射针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倾斜的状态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地动作,以相对于体内部位的表面成锐角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相对于此,也可以像上述实施方式1、2、4、5及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2所例示的那样,使注射针沿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突出或没入地动作,以与体内部位的表面大致垂直的状态向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及其变形例2中,在由烧灼部对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结束之后,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相对于此,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也可以在利用烧灼部烧灼处理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期间里被渐渐拔出。即,在上述实施方式4及其变形例2中,也可以同时进行由烧灼部对体内部位的烧灼处理和自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的动作,一边由烧灼部烧灼处理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一边从该穿刺孔渐渐拔出注射针。
在上述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1中,在对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结束之后,将具有烧灼处理功能的注射针63从体内部位拔出。相对于此,该注射针63也可以一边烧灼处理体内部位的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一边从该体内部位渐渐被拔出。在这种情况下,该注射针63在从该体内部位被完全拔出之前完成对穿刺孔周围的生物体组织的烧灼处理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利用组织变形机构84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成为扩张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组织变形机构84也可以使穿刺注射针83之前的体内部位成为扩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胶囊型医疗装置81向利用组织变形机构84使表面组织处于扩张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83。之后,在从该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83之后结束组织变形机构84的扩张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使由注射针83产生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利用组织变形机构84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成为扩张状态。相对于此,组织变形机构84也可以使穿刺有注射针83的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靠近穿刺孔侧,成为使该表面组织收缩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使上述组织变形机构84的驱动部84d反向旋转而使高摩擦旋转部84a、84b各自反向旋转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利用该组织变形机构84的组织变形作用使由注射针83产生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另外,该组织变形机构84使体内部位的表面组织收缩的时机可以是在从体内部位完全拔出注射针83之前的期间,也可以是从体内部位完全拔出注射针83之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及各变形例中,例示了用于注射作用于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药液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对被检体的体内部位注射期望液体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由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的液体可以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也可以是着色的有色液体(例如做标记用的液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5及各变形例中,利用电力驱动的单独的驱动部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并将该穿刺的注射针从体内部位拔出。相对于此,也可以将用于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的驱动部和进行将注射针穿刺入体内部位及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的驱动部做成为不同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的驱动部可以是像上述驱动部6所例示的那样地利用电力驱动的电动驱动器等,也可以是利用从外部施加的外部磁场的作用进行驱动的磁性驱动器。另外,进行穿刺及拔出注射针的驱动部可以是利用电力驱动的电动驱动器等,也可以是追随外部磁场进行驱动的磁铁。
具体地讲,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也可以内装有使注射针3进行突出没入动作的驱动部6和对注射针3进行穿刺动作及拔出动作的驱动部(与驱动部6不同的驱动部)。图25是表示具有注射针的突出没入动作的驱动部和注射针的穿刺动作及拔出动作的驱动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
在图25所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中,注射针3以相对于驱动部6的驱动方向(由图25的粗线箭头所示的注射针3的突出、没入方向)倾斜的方式被支承部5支承。驱动部6根据控制部13的控制进行驱动,使注射针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磁铁90以使胶囊型壳体2的径向与磁化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该磁铁90追随由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施加的外部磁场旋转驱动胶囊型壳体2,由此,将突出状态的注射针3穿刺入体内部位,之后,将该穿刺入的注射针3从体内部位拔出。
具体地讲,如图26所示,磁铁90在追随外部磁场驱动胶囊型壳体2而使其沿周向旋转的同时、驱动自该胶囊型壳体2突出的状态的注射针3而使其朝向体内部位(例如患部15)旋转。由此,将注射针3与加热部4一同穿刺入患部15。然后,磁铁90在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注射针3的拔出时刻同样的时刻,追随从外部施加的外部磁场驱动胶囊型壳体2而使其沿周向(与穿刺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于是,磁铁90驱动缩小变形后的注射针3而使其向远离该患部15的方向旋转。由此,将缩小变形后的注射针3与加热部4一同从该患部15拔出。之后,上述驱动部6将该缩小变形后的注射针3与加热部4容纳在胶囊型壳体2的内部。另外,也可以在利用上述外界磁场将注射针3穿刺入患部15之后施加静磁场,从而使胶囊型医疗装置1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静止在穿刺了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向患部15的内部注入药液7、并在之后利用加热部4使注射针3缩小变形,能防止因患部15附近的反作用力拔出注射针3,能够更可靠地注射药液7。
这样,图25所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使注射针3自胶囊型壳体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2中,能将注射针3穿刺入体内部位,将该穿刺了的注射针3从体内部位拔出。因而,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内装有进行图25所示的注射针的突出没入动作的驱动部和进行注射针的穿刺动作及拔出动作的驱动部的构成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2~5及各变形例中的任一个胶囊型医疗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构成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2~5及各变形例中的任一个同样的作用效果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27所示,该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包括胶囊型壳体102、注射针103、支承部104和驱动部105。胶囊型壳体102由筒状壳体102a和圆顶形状壳体102b形成。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支承部104支承注射针103。驱动部105使注射针103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102中。胶囊型医疗装置101还包括通过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注入药液106的排出球囊107、作为抑制被注入到该体内部位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的漏出防止部的一个例子的压力抑制部108、连通管109a、109b和管109c。胶囊型医疗装置101还包括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拍摄部111、与被检体外部的通信装置(未图示)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部112、控制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各构成部的控制部113、利用电池等实现的电源部114。
胶囊型壳体102是形成为能导入到患者等被检体的内部的尺寸的胶囊型的壳体,其利用圆顶形状壳体102b堵塞一端呈圆顶形状的筒状壳体102a的另一端(开口端)而形成。圆顶形状壳体102b是相对于规定波长频带的光(例如可见光)透明的圆顶形状的光学构件。另一方面,筒状壳体102a是相对于可见光大体上不透明的壳体。在该筒状壳体102a中形成有用于取出或放入注射针103的开口部102c。在该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收容有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各构成部(注射针103、驱动部105、排出球囊107、压力抑制部108、连通管109a、109b、摄像部111、通信部112、控制部113及电源部114等)。在这种情况下,胶囊型壳体102利用规定的液密构造(未图示)确保驱动部105、摄像部111、通信部112、控制部113及电源部114等电子零件的液密状态。
注射针103是一端(前端)形成为尖形的空心针,在其另一端(后端)安装有管109c。在该注射针103的后端部附近固定有支承部104。支承部104以注射针103能通过胶囊型壳体102的开口部102c突出或没入的状态支承注射针103。该支承部104连接于驱动部105。
驱动部105起到使注射针103朝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突出或没入而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该体内部位、并从体内部位将该穿刺的注射针103拔出的突出没入驱动部的作用。具体地讲,驱动部105采用线性驱动器等来实现,连接于注射针103的支承部104。驱动部105借助支承部104使注射针103沿规定方向(图27所示的粗线箭头方向)直线地往返运动。该驱动部105使注射针103自开口部102c突出到胶囊型壳体102外部而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之后,在基于控制部113的控制的动作时刻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103,将注射针10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102内部。
排出球囊107起到通过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注射针103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的作用。具体地讲,排出球囊107利用伸缩自由的弹性膜来实现,安装于连通管109a。排出球囊107以膨胀的状态在内部包有药液106,储存该药液106。该排出球囊107的内部与连通管109a相连通,根据后述的压力抑制部108的切换状态,通过连通管109a及管109c等与注射针103相连通。排出球囊107在与注射针103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自身的收缩力将药液106排出到注射针103侧,结果,通过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106。另一方面,排出球囊107在根据压力抑制部108的切换状态解除其与注射针103的连通状态的情况或者耗尽自身收缩力的情况下,停止排出(注入)药液106。
压力抑制部108通过注射针103来抑制注入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液体的压力上升。具体地讲,压力抑制部108包括吸引部108a及管路切换阀108b,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103来抑制通过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103被注入到该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吸引部108a通过注射针103来吸引被注入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内部的液体的一部分、即从该体内部位侧回流的液体(回流液体)。具体地讲,如图27所示,吸引部108a由筒状壳体102a的后端侧的一部分(圆顶形状部)和筒状壳体102a内部的壁构件110形成。壁构件110是将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分割为排出球囊107侧和电子零件侧的构件,在筒状壳体102a的后端侧密闭排出球囊107。即,吸引部108a将排出球囊107及连通管109a以密闭状态包在内部。另外,吸引部108a通过连通管109a与管路切换阀108b相连通,根据该管路切换阀108b的切换状态,通过连通管109b及管109c等与注射针103相连通。在该吸引部108a与注射针103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利用随着上述排出球囊107的收缩动作(即,药液106的排出动作)生成的负压,通过注射针103来吸引体内部位内部的药液106。结果,吸引部108a通过注射针103来吸引利用体内部位的压力而回流到注射针103侧的回流液体(被注入到体内部位的药液106的一部分)。吸引部108a将这样地吸引来的药液106的一部分不漏出到外部地储存。另一方面,吸引部108a在根据管路切换阀108b的切换状态解除其与注射针103的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停止从该体内部位吸引药液106。
管路切换阀108b起到切换上述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的连通状态切换部的作用。具体地讲,如图27所示,管路切换阀108b通过连通管109a与排出球囊107相连通,通过连通管109b与吸引部108a相连通,通过管109c与注射针103相连通。管路切换阀108b根据控制部113的控制,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及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08b在截断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成为连通状态,在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成为连通状态。另一方面,管路切换阀108b也能够同时截断该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及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即,管路切换阀108b择一地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
另外,将该管路切换阀108b与注射针103能连通连接起来的管109c可以是挠性的管构件,也可以是由伸缩自由的弹性构件构成的管构件。另外,该管109c的长度为不阻碍上述注射针103的突出没入动作程度的长度即可。
摄像部111用于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具体地讲,摄像部111包括LED等照明部111a、激光透镜等光学系统111b、C 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111c。摄像部111以使相对于胶囊型壳体102的规定相对方向的轴线(例如胶囊型壳体1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线CL)与光学系统111b的光轴一致的状态固定配置在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使拍摄视场朝向胶囊型壳体102的长度方向等的规定方向。在该摄像部111中,1个以上(最好为多个)的照明部111a对摄像部111的被摄体、即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进行照明。光学系统111b聚集来自被照明部111a照明的被摄体的反射光,使该被摄体的光学图像成像于固体摄像元件111c的受光面。固体摄像元件111c拍摄通过光学系统111b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即被检体的体内图像。该摄像部111将通过该固体摄像元件111c的光电转换处理生成的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13。
通信部112与配置在被检体外部的图像显示装置等外部装置(未图示)进行无线通信。具体地讲,通信部112具有无线天线(未图示),通过该无线天线发送或接收无线信号。更具体地讲,通信部112根据控制部113的控制,将上述摄像部111所拍摄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通信部112对自控制部113获取的图像信号(包括体内图像数据的信号)进行调制处理等,生成包括该图像信号的无线信号。通信部112通过无线天线将该生成的无线信号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另一方面,通信部112根据控制部113的控制接收自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发送来的无线信号,对该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等,自该无线信号抽取控制信号。通信部112将该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发送到控制部113。
控制部113控制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各构成部(具体地讲是驱动部105、管路切换阀108b、摄像部111及通信部112等),而且控制该各构成部之间的信号输出或输入。另外,控制部113通过管路切换阀108b的控制来控制上述排出球囊107的排出动作(注入动作)和吸引部108a的吸引动作。该控制部113根据通过通信部112获取的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适当控制驱动部105及管路切换阀108b,由此,对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之后直到完成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射药液106为止的一连串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在该一连串动作中包括由驱动部105使注射针3突出没入的动作、由排出球囊107排出(注入)药液106的动作、吸引部108a的吸引动作及管路切换阀108b的管路切换动作。
控制部113还包括图像处理部113a。控制部113控制摄像部111的动作时机,从而由固体摄像元件111c拍摄照明部111a照明的被摄体的图像(被检体的体内图像)。图像处理部113a获取由该摄像部111的固体摄像元件111c光电转换后的信号,对该获取的信号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生成包括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数据的图像信号。控制部113控制通信部112,从而将由该图像处理部113a生成的图像信号、即包括摄像部111拍摄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数据的图像信号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控制部113每当图像处理部113a生成图像信号时(即每当摄像部111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时),反复控制该通信部112。另一方面,控制部113控制通信部112而获取来自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
电源部114采用开关部及钮扣型电池等来实现,在利用开关部切换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对上述驱动部105、管路切换阀108b、摄像部111、通信部112及控制部113适当供给电力。另外,电源部114在利用开关部切换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对该控制部113等各构成部供电。另外,该电源部114的开关部可以是利用从外部施加的磁场的作用来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的磁性开关,也可以是根据从外部入射的红外线等规定的光信号来切换开启或关闭状态的光开关。
具有以上这样的构造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通过经口摄取等被导入到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之后,通过蠕动运动等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消化管内部)移动。该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利用摄像部111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间隔0.5秒)依次拍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通过通信部112将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依次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
另外,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这样地一边依次拍摄及无线发送被检体的体内图像一边依次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移动,到达应注射药液106的目标体内部位。到达该体内部位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向该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103而注射药液106,在抑制了该体内部位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之后,从该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103。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在将该注射针10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102内部之后,在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移动,最终被排出到被检体的外部。
接着,详细说明上述压力控制部108的管路切换阀108b。图28是表示管路切换阀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剖视示意图。图29是表示管路切换阀使注射针与排出球囊相连通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0是表示管路切换阀使注射针与吸引部相连通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28中图示了上述截断状态的管路切换阀108b。
如图28所示,管路切换阀108b是在其内部形成有管路115a~115d的结构体,内置有切换管路115a~115d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截断构件116、弹簧117a、117b和对截断构件116施加磁场的螺线管118a、118b。
管路切换阀108b在其管路115a的开口部连接有连通管109a,在其管路115b的开口部连接有连通管109b,在其管路115c的开口部连接有管109c。在该管路切换阀108b中,管路115a通过该连通管109a与排出球囊107相连通,管路115b通过该连通管109b与吸引部108a相连通,管路115c通过该管109c与注射针103相连通。该管路115a~115c如图28所示地利用管路115d合流。
截断构件116是用于切换管路115a~115d之间的开启或关闭的构件。具体地讲,截断构件116至少一部分为磁性体,是形成为与管路115d的形状相配合的外形(即,截断构件116的外壁面与管路115d的内壁面在整周上接触的状态的形状)的结构体。另外,截断构件116一边在管路115d的内部滑动一边移动,切换管路115a~115d之间的开启或关闭。在该截断构件116的两端连接有弹簧117a、117b。
弹簧117a、117b用于控制截断构件116在管路115d内的位置。具体地讲,弹簧117a的一端连接于截断构件116,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管路115a的内壁部。另外,弹簧117b的一端连接于截断构件116,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管路115b的内壁部。该弹簧117a、117b随着截断构件116在管路115d内的移动(滑动)而自由伸缩,利用各自的弹簧力将截断构件116配置在堵塞管路115c的开口部的位置(参照图28)。
螺线管118a、118b产生用于使上述截断构件116在管路115d内滑动的磁场。具体地讲,如图28所示,螺线管118a配置在管路115a侧,螺线管118b配置在管路115b侧。该螺线管118a、118b根据上述控制部113的控制对截断构件116施加磁场,利用该磁场的作用使截断构件116移动到管路115a侧或者管路115b侧。
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管路切换阀108b根据截断构件116在管路115d内的位置择一地切换上述截断状态、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具体地讲,在控制部113未向螺线管118a、118b中的任一个供给电流的状态下,截断构件116利用弹簧117a、117b的弹簧力的作用位于管路115c的开口部(参照图28),由此,封闭该管路115c的开口部。在此,控制部113未向螺线管118a、118b中的任一个供给电流的状态即是指螺线管118a、118b中的任一个均未产生磁场的状态。结果,截断构件116截断管路115a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并截断管路115b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这样的状态的管路切换阀108b同时截断上述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和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
另一方面,在控制部113仅对螺线管118b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螺线管118a未产生磁场,螺线管118b对截断构件116施加磁场。在这种情况下,截断构件116如图29所示地一边使弹簧117a、117b伸缩一边利用螺线管118b的磁性引力移动到管路115b侧,由此,使管路115c的开口部仅相对于管路115a成为打开状态。结果,截断构件116一边保持截断管路115b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一边使管路115a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参照图29所示的虚线箭头)成为打开状态。这样的状态的管路切换阀108b一边保持上述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连通的状态一边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成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排出球囊107如上所述地通过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106。
另一方面,在控制部113仅对螺线管118a供给电流的情况下,螺线管118b未产生磁场,螺线管118a对截断构件116施加磁场。在这种情况下,截断构件116如图30所示地一边使弹簧117a、117b伸缩一边利用螺线管118a的磁性引力移动到管路115a侧,由此,使管路115c的开口部仅相对于管路115b成为打开状态。结果,截断构件116一边保持截断管路115b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一边使管路115b与管路115c的连通路径(参照图30所示的虚线箭头)成为打开状态。这样的状态的管路切换阀108b一边保持上述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连通的状态一边使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成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吸引部108a如上所述地通过注射针103从体内部位的内部吸引回流的药液106的一部分。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动作。图31A及图31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到达患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2A及图32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对患部注射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3A及图33B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而容纳注射针的示意图。
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如上所述地通过经口摄取等被导入到患者等被检体的内脏器官内部。如图31A所示,该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一边依次反复拍摄及无线发送该被检体的体内图像,一边通过蠕动运动等在消化管内部移动而到达患部119附近(状态A11)。在这种情况下,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将由摄像部111拍摄到的体内图像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外部的外部装置。该外部装置将自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01接收到的体内图像显示于显示器。医生或护士等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该外部装置的显示信息,确认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已到达患部119附近的信息。
该患部119附近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通过蠕动运动等到达患部119的位置,如图31B所示地使注射针103的位置对准患部119的位置(状态A12)。另外,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外部装置的显示信息,这样地确认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已到达患部119的位置的信息。
在此,外部装置与使用者的操作相对应地生成对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控制信号,将该生成的控制信号无线发送到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通过上述通信部112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根据该接收的控制信号执行从将注射针103穿刺入患部119到完成对患部119的内部注射药液106为止的一连串动作。
在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01中,控制部113根据来自上述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105,从而使注射针103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部105使支承部104向朝向开口部102c侧的方向移动。如图32A所示,支承于该支承部104的注射针103通过开口部102c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穿刺入患部119(状态A13)。在这种情况下,管109c不会阻碍该注射针103的突出动作。
接着,控制部113在完成向患部119穿刺注射针103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08b,通过该管路切换阀108b的控制开始由排出球囊107排出药液106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08b通过连通管109a及管109c将排出球囊107和注射针103切换为连通状态。排出球囊107使药液106在该连通管109a、管路切换阀108b及管109c的内部流通,通过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的注射针103向患部119的内部注入药液106。如图32B所示,通过该注射针103被排出的药液106在患部119的内部扩张的同时被注入到患部119的内部(状态A14)。
该控制部13保持这样地将注射针103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然后,控制部113在开始通过该注射针103向患部119中注入药液106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08b,从而从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切换为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08b在解除(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的同时、使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成为连通状态。吸引部108a通过由该管路切换阀108b切换为连通状态的连通管109b和管109c,成为与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的注射针103连通的状态。如图33A所示,该吸引部108a利用由排出球囊107的收缩产生的负压,通过该注射针103吸引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一部分。由此,吸引部108a抑制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吸引部108a将这样地吸引来的药液106储存在内部(状态A15)。
在此,被注入到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像图32B所示的状态A14那样地在患部119的内部扩张而扩大患部119的内部空间。利用该药液106扩张了的患部119虽不会恢复为原本的状态,但会收缩为能够保持内部空间的程度。因此,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一部分利用该患部119的收缩力的作用被推回、即回流到注射针103侧。上述吸引部108a通过注射针103来吸引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中的、利用该患部119的收缩力的作用而回流的回流液体(药液106的一部分)。由此,吸引部108a一边使该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松弛一边抑制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之后,控制部113在如上所述地将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切换为连通状态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即,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松弛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08b,从而切换为上述截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08b同时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及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控制部113在这样地将管路切换阀108b切换为截断状态的时刻控制驱动部105,从而将注射针10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3B所示,驱动部105使支承部104向远离开口部102c的方向移动而从患部119拔出注射针103,将注射针103容纳在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状态A 16)。
在该状态A16下,患部119一边保持向其内部注入药液106的状态一边利用上述吸引部108a的作用成为充分松弛的状态。由于该松弛状态的患部119的收缩力消失,因此,即使在拔出注射针10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106从该注射针103的穿刺痕迹漏出。
另外,由上述吸引部108a吸引药液106的量与利用扩张状态的患部119回流的液量为大致相同值,不会使治疗患部119等的效果所需的药液106的注入量不足。即,上述控制部113加上由该吸引部108a吸引药液106的量来控制管路切换阀108b的切换时机,由此,能够将由排出球囊107排出药液106的量(注入量)控制为患部119所需的液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管路切换阀择一地切换注射针与排出球囊的连通状态、注射针与吸引部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于是,排出球囊通过利用该管路切换阀切换为连通状态的注射针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而且,吸引部通过利用该管路切换阀切换为连通状态的穿刺状态的注射针,从体内部位的内部吸引回流药液,从而抑制该体内部位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因此,一边保持向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所需量药液的状态,一边形成使利用注入该药液而扩张的体内部位的内部充分松弛的状态,能够使该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消失。由此,能够实现能够防止在从药液注射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之后药液从该体内部位漏出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能够防止被注射到被检体内部的患部等目标部位的药液从该目标部位的穿刺痕迹漏出。因此,能够防止药液扩散到除该目标部位之外的体内部位(即,除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而无意间将药液作用于除该目标之外的体内部位。特别是在药液为有色液体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除该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防止从该目标部位漏出的有色药液附着在胶囊型医疗装置的外壁面上而妨碍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视场(拍摄视场)。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利用吸引部108a来吸引注射针103穿刺后注入到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106中的、利用该体内部位的扩张产生的收缩力而自内部回流的回流药液(该药液106的一部分)。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7中,通过注射针将利用该体内部位的扩张产生的收缩力而自内部回流的回流药液回收到胶囊型壳体内部。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34所示,该实施方式7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压力抑制部108而具有压力抑制部128。该压力抑制部128替代上述吸引部108a而具有药液回收部128a,替代上述管路切换阀108b而具有管路切换阀128b。即,该胶囊型医疗装置121不具有形成上述吸引部108a的壁构件110。另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连通管109b将管路切换阀128b与药液回收部128a连通,在胶囊型壳体102的筒状壳体102a中,在与药液回收部128a相对应的位置追加形成有开口部102d。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6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压力抑制部128通过注射针103来抑制注入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液体的压力上升。具体地讲,压力抑制部128如上所述地包括药液回收部128a及管路切换阀128b,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103来抑制通过穿刺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103被注入到该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药液回收部128a通过注射针103来回收注入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液体的一部分、即自该体内部位侧回流的液体(回流液体)。具体地讲,药液回收部128a是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形成底部的箱型或筒型的构件,其以筒状壳体102a的开口部102d位于其开口端内侧的状态固定配置在筒状壳体102a的内壁上。药液回收部128a通过连通管109b与管路切换阀128b相连通,根据该管路切换阀128b的切换状态,通过连通管109b及管109c等与注射针103相连通。另外,药液回收部128a在其开口端附近(即,筒状壳体102a的开口部102d附近)具有穿透膜129。穿透膜129是微细的多孔制结构的膜构件,不使液体透过而使气体透过。该药液回收部128a在与注射针103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将利用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回流的回流液体(具体地讲是被注入到体内部位的药液106的一部分)回收。在这种情况下,药液回收部128a一边仅使空气等气体经由穿透膜129而从开口部102d逸出一边通过注射针103回收来自体内部位的回流液体。另一方面,药液回收部128a在根据管路切换阀128b的切换状态而被解除其与注射针103的连通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将该回收的回流液体(药液106的一部分)封闭在内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药液回收部128a将该回收的回流液体不漏出到外部地储存。
管路切换阀128b除了图29所示的管路115b的开口部朝向药液回收部128a侧的构造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管路切换阀108b同样的构造。另外,管路切换阀128b除通过连接于该管路115b开口部的连通管109b与药液回收部128a相连通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的管路切换阀108b同样的功能。该管路切换阀128b根据控制部113的控制择一地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另外,管路切换阀128b在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及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在截断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成为连通状态。或者,在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成为连通状态。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中,控制部113替代控制上述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而通过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的管路切换动作来控制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状态。即,控制部113在与实施方式6所例示那样地使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成为连通状态的情况同样的时刻,使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成为连通状态。而且,控制部113在与实施方式6所例示那样地解除(截断)注射针103与吸引部108a的连通状态的情况同样的时刻,解除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状态。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的动作。图35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该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的动作除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时的动作之外,与实施方式6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01相同。因此,下面仅对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时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在利用驱动部105的作用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内部的患部119中的状态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中,排出球囊107通过注射针103向患部119内部注入药液106规定时间。之后,管路切换阀128b根据控制部113的控制,在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的同时、使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成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药液回收部128a通过该管路切换阀128b及管109c等成为与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的注射针103相连通的状态。
在此,被注入到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与实施方式6的情况同样地使患部119的内部扩张而扩大患部119的内部空间。利用该药液106扩张的患部119虽不会恢复为原本的状态,但会收缩为能够保持其内部空间的程度。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一部分利用该患部119的收缩力的作用被推回到注射针103侧,依次在注射针103、管路切换阀128b及连通管109b的各内部流通而回流到药液回收部128a内部。
药液回收部128a一边经由穿透膜129自开口部102d排出内部气体一边接受如上所述地自患部119内部侧经由注射针103回流来的回流液体(药液106的一部分)。药液回收部128a持续接收来自患部119内部侧的回流液体直到该患部119的收缩变化结束为止,由此,在使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松弛的同时、抑制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之后,控制部113在如上所述地将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切换为连通状态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即,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松弛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切换为上述截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28b同时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和注射针103与药液回收部128a的连通状态。在该截断状态下,药液回收部128a将自患部119内部侧回收的药液106(回流液体)封闭在内部。另外,由于该药液回收部128a所回收的药液106无法通过穿透膜129,因此,不会从开口部102d漏出到外部。
另一方面,患部119一边保持向其内部注入药液106的状态一边如上所述地成为充分松弛的状态。由于该松弛的状态的患部119使收缩力消失,因此,即使在拔出注射针10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106从该注射针103的穿刺痕迹漏出。
另外,由上述药液回收部128a回收药液106的量与利用扩张状态的患部119回流的液量为大致相同的值,不会使治疗患部119等的效果所需的药液106的注入量不足。即,上述控制部113加上由该药液回收部128a回收药液106的量来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的切换时机,由此,能够将由排出球囊107排出药液106的量(注入量)控制为患部119所需的液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管路切换阀择一地切换注射针与排出球囊的连通状态、注射针与药液回收部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于是,药液回收部通过被该管路切换阀切换为连通状态的穿刺状态的注射针将来自体内部位的内部的回流液体回收,从而抑制该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另外,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6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的作用效果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药液回收部不利用由排出球囊的收缩产生的负压、而利用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的作用来回收回流的药液。因此,不需要在内包有排出球囊的密闭空间内配置药液回收部,只要能够通过连通管将药液回收部与管路切换阀连通,就能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目标位置配置药液回收部。由此,胶囊型壳体内部的设计自由度升高,结果,能够简单地实现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6同样的作用效果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上述实施方式7中,通过注射针将利用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回流的回流药液回收到胶囊型壳体内部,由此,抑制该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相对于此,在该实施方式8中,通过注射针向体内部位的内部充入气体或将气体从体内部位的内部抽出而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之后松弛,通过向该松弛的状态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药液来抑制该注入药液的压力上升。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一个构成例子的示意图。如图36所示,该实施方式8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31替代上述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的压力抑制部128而具有压力抑制部138,替代控制部113而具有控制部139。该压力抑制部138替代上述药液回收部128a而具有加压部138a,还具有排气部138c。另外,在该实施方式8中,排气部138c与管109c相连通,在胶囊型壳体102的筒状壳体102a中未形成有实施方式7中所示的开口部102d。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7相同,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压力抑制部138通过注射针103来抑制注入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液体的压力上升。具体地讲,压力抑制部138包括上述管路切换阀128b、加压部138a及排气部138c,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103来抑制穿刺有注射针103的体内部位的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加压部138a在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射药液106等液体之前,通过加压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具体地讲,加压部138a内包有空气或二氧化碳等对人体无害的压缩气体,通过连通管109b与管路切换阀128b连通连接。加压部138a根据该管路切换阀128b的切换状态,通过连通管109b及管109c等与注射针103相连通。该加压部138a在与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103为连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该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气体。加压部138a通过注入该气体而对体内部位的内部加压,由此,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另外,加压部138a在根据管路切换阀128b的切换状态被解除与注射针103的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体内部位注入气体。
排气部138c通过注射针103将利用加压部138a的加压处理而扩张了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具体地讲,排气部138c采用电磁阀等来实现,其与管109c连通连接。排气部138c通过该管109c与注射针103相连通。该排气部138c根据控制部139的控制进行驱动,通过穿刺入体内部位的状态的注射针103将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的一部分排出。排气部138c通过这样地排出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的一部分而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松弛。另外,被该排气部138c排出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可以流入到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也可以流出到胶囊型壳体102的外部。
另外,管路切换阀128b除了替代上述药液回收部128a而与加压部138a连通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7相同。即,在该实施方式8中,该管路切换阀128b根据控制部139的控制择一地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另外,管路切换阀128b在切换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及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的连通状态的情况下,在截断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成为连通状态。或者,在截断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的状态下,使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成为连通状态。
控制部139根据通过通信部112获取的来自外部装置的控制信号首先控制驱动部105,从而向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穿刺注射针103,接着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而将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切换为连通状态。控制部139在将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切换为连通状态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解除(截断)该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的连通状态。并且,在该时刻控制排气部138c,从而通过注射针103排出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之后,控制部139在排气部138c开始排气动作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排气部138c,从而停止其排气动作。并且,在该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将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切换为连通状态。控制部139在由排出球囊107开始排出药液106的动作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切换为上述截断状态。之后,控制部139控制驱动部105,从而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103而将其容纳在胶囊型壳体102的内部。另外,控制部139除该控制功能之外,还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的控制部113同样的功能。
接着,例示对作为被检体内部的目标部位的一个例子的患部注射药液的情况,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31的动作。图37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通过加压使患部内部扩张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8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通过排气使患部内部松弛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9是表示被检体内部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向排气后的患部内部注入药液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该实施方式8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31的动作除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时的动作以及向患部内部注入药液时的动作之外,与实施方式7中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21相同。因此,下面仅对抑制患部内部的药液的压力上升时胶囊型医疗装置131的动作和向患部内部注入药液时胶囊型医疗装置13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7所示,在利用驱动部105的作用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内部的患部119中的状态的胶囊型医疗装置131中,控制部139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将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切换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28b不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连通,而使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成为连通状态。加压部138a通过该管路切换阀128b及管109c等成为与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的注射针103相连通的状态,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103向患部119内部注入气体。加压部138a通过这样地向患部119内部注入(压入)气体而对该患部119加压,结果,使该患部119的内部扩张。
接着,控制部139保持将注射针103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然后,在通过该注射针103开始向患部119内部注入加压部138a的压缩气体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即,利用加压部138a的作用使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扩张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截断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的连通状态。并且,在该时刻控制排气部138c,从而排出该患部119的内部气体。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28b切换为上述截断状态,加压部138a停止向患部119的内部注入气体。另一方面,排气部138c借助管109c及注射针103排出患部119的内部气体,由此,使该患部119的内部减压。
在此,利用该加压部138a的加压处理(压入气体)而扩张了的患部119虽不会恢复为原本的状态,但会收缩为能够保持其内部空间的程度。该患部119的内部气体利用该患部119的收缩力的作用回流到注射针103侧,如图38所示地依次在注射针103及管109c的各内部流通。排气部138c利用该患部119的收缩力而排出患部119的内部气体,持续排出患部119的内部气体直到该患部119的收缩变化结束为止。由此,排气部138c使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充分松弛。
之后,控制部139保持将注射针103穿刺入患部119的状态。然后,在通过该注射针103开始排出患部119的内部气体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即,扩张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利用排气部138c的作用而充分松弛的时刻)控制排气部138c,从而停止排气动作。并且,在该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将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切换为连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路切换阀128b不使注射针103与加压部138a连通,而使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成为连通状态。排出球囊107如图39所示地通过连通管109a、管路切换阀128b及管109c等与注射针103成为连通状态,通过该注射针103向患部119内部注入药液106。
在此,控制部139将药液106注入到该患部119内部的注入量控制为不会使该患部119的内部扩张的程度的注入量。具体地讲,控制部139在将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切换为连通状态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控制管路切换阀128b,从而截断该注射针103与排出球囊107的连通状态。控制部139通过该管路切换阀128b的控制将由排出球囊107注入药液106的量控制为适当量。另外,该药液106的注入量是不会使上述的松弛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重新扩张的程度的液量,例如是该患部119的内部容积的一半左右的液量。由该控制部139控制的注入量的药液106不会使患部119重新扩张,而留在该松弛状态的患部119的内部。因此,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不会受到患部119的收缩力的作用,结果,能够抑制该患部119内部的药液106的压力上升。
另外,患部119如上所述地通过排出内部气体而成为充分松弛的状态,其收缩力消失,因此,即使在拔出注射针103之后,也不会使药液106从该注射针103的穿刺痕迹漏出。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管路切换阀择一地切换注射针与排出球囊的连通状态、注射针与加压部的连通状态及将这两个连通状态均截断的截断状态。于是,加压部借助利用该管路切换阀切换为连通状态的穿刺状态的注射针使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然后,排气部通过该穿刺状态的注射针排出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从而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松弛。然后,排出球囊向该松弛状态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不使该体内部位重新扩张的程度的液量的药液。另外,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7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在享有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作用效果,且能够将药液向体内部位的注入量抑制为所需最小限度。由此,能够实现使储存在胶囊型壳体内部的药液的量降低为所需最小限度而能够促进装置规模小型化的胶囊型医疗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6~8中,例示了注射作用于被检体的体内部位的药液的胶囊型医疗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对被检体的体内部位注射期望液体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由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向体内部位注射的液体可以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也可以是着色的有色液体(例如做标记用的液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向加压部138a的内部填充压缩气体,将该加压部138a的压缩气体压入到体内部位的内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加压部138a注入到体内部位的气体也可以是由发泡剂产生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加压部138a内包有碳酸氢钠等发泡剂和水等液体,在利用管路切换阀128b与注射针103相连通的情况下,混合该发泡剂和液体而产生气体,通过注射针103将该产生的气体注入到体内部位的内部即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排气部138c利用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收缩力排出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但并不限定于此,排气部138c也可以采用吸引泵等来实现,吸引、排出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该吸引功能的排气部138c至少排出利用体内部位的收缩力而回流的气体,还可以将为了使该体内部位的内部扩张而注入的气体(加压部138a的注入气体)全部吸引、排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8中,在加压部138a通过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压入气体之后,利用排气部138c排出该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的内部气体,从而使该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松弛。相对于此,也可以在加压部138a通过注射针103向体内部位的内部压入气体之后,从该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103,利用体内部位的收缩力从该注射针103的穿刺痕迹排出内部气体,由此,使该扩张状态的体内部位松弛。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6~8中,利用电力驱动的单独的驱动部105使注射针103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102中,将注射针103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注射针103从体内部位拔出。相对于此,也可以将用于使注射针103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102中的驱动部和进行将注射针103穿刺入体内部位及从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103的驱动部做成不同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使注射针103自胶囊型壳体102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102中的驱动部可以是像上述驱动部105所例示那样地利用电力驱动的电动驱动器等,也可以是利用从外部施加的外部磁场的作用进行驱动的磁性驱动器。另外,进行穿刺及拔出注射针的驱动部可以是利用电力驱动的电动驱动器等,也可以是追随外部磁场进行驱动的磁铁。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针驱动部使注射针自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将上述注射针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上述注射针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而将上述注射针容纳在上述胶囊型壳体的内部。另外,液体注入部通过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上述注射针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另外,封闭部在从上述液体注入部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上述液体到上述针驱动部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为止的期间里,使由上述注射针产生的上述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因而,能够使药液等注入液体不从该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漏出而使该穿刺孔变为封闭状态。结果,起到能够在从注射药液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之后防止药液从该体内部位漏出这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胶囊型医疗装置的针驱动部将上述注射针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上述注射针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另外,液体注入部通过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上述注射针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另外,压力抑制部抑制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的上述液体的压力上升。因而,能够将上述液体的压力控制为比从形成于该体内部位的注射针的穿刺痕迹喷出液体时的压力小的压力。由此,起到能够在从注射药液后的体内部位拔出注射针之后防止药液从该体内部位漏出这样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
针驱动部,其将注射针穿刺入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将该穿刺了的上述注射针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
液体注入部,其通过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上述注射针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液体;
漏出防止部,其防止被注入到上述体内部位的液体从上述体内部位漏出;
上述漏出防止部是封闭部,该封闭部在从上述液体注入部向上述体内部位的内部注入上述液体到上述针驱动部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为止的期间里,使由上述注射针产生的上述体内部位的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上述封闭部包括控制部,该控制部控制上述针驱动部,从而以比上述体内部位的收缩速度低的速度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封闭部还包括使上述注射针绕上述注射针的长度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部;
上述控制部在将上述注射针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旋转驱动部,使上述注射针的前端开口部朝向上述体内部位侧,上述控制部在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上述注射针的情况下控制上述旋转驱动部,使上述注射针绕上述长度轴线旋转,从而使上述注射针旋转为上述前端开口部朝向与上述体内部位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封闭部使穿刺上述注射针的上述体内部位的表面变形而使上述穿刺孔成为封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针驱动部以使上述体内部位的表面与上述注射针所成的角度小于90度的状态将上述注射针穿刺入上述体内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针驱动部使上述注射针自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将上述注射针穿刺入上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该穿刺的上述注射针并将上述注射针容纳在上述胶囊型壳体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型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胶囊型医疗装置包括使上述注射针自该胶囊型医疗装置的胶囊型壳体突出或没入到胶囊型壳体中的突出没入驱动部;
上述针驱动部为磁铁,该磁铁追随外部磁场而进行旋转驱动,将由于上述突出没入驱动部驱动而突出的上述注射针穿刺入上述被检体的体内部位,并从上述体内部位拔出该穿刺的上述注射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47321 | 2008-06-04 | ||
JP2008147322A JP5173611B2 (ja) | 2008-06-04 | 2008-06-04 |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
JP2008-147322 | 2008-06-04 | ||
JP2008147321A JP5203050B2 (ja) | 2008-06-04 | 2008-06-04 |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02954XA Division CN101596093B (zh) | 2008-06-04 | 2009-05-22 | 胶囊型医疗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4127A true CN102284127A (zh) | 2011-12-21 |
CN102284127B CN102284127B (zh) | 2013-06-19 |
Family
ID=40886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87724.8A Active CN102284127B (zh) | 2008-06-04 | 2009-05-22 | 胶囊型医疗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17917B2 (zh) |
EP (2) | EP2238885B1 (zh) |
CN (1) | CN102284127B (zh) |
AT (1) | ATE505128T1 (zh) |
DE (1) | DE602009001050D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25485A (zh) * | 2016-11-18 | 2017-05-31 |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活体带线穿刺固定机构 |
WO2019114354A1 (zh) * | 2017-12-16 | 2019-06-20 |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带自锁功能的吸附穿刺固定装置 |
CN110151107A (zh) * | 2019-04-26 | 2019-08-23 | 群曜医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线消化道胃胶囊内视镜及磁控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16342B1 (en) * | 2009-02-09 | 2013-04-09 |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 Implantable imaging device |
CN109157742B (zh) | 2009-08-03 | 2022-04-05 | 因卡伯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刺激肠道内肠促胰岛素产生的吞咽式囊和方法 |
US8721620B2 (en) | 2009-12-24 | 2014-05-13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and methods of drug delivery |
US9415004B2 (en) | 2010-12-23 | 2016-08-16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8734429B2 (en) | 2010-12-23 | 2014-05-27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s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compounds |
US9402807B2 (en) | 2010-12-23 | 2016-08-02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402806B2 (en) | 2010-12-23 | 2016-08-02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284367B2 (en) | 2010-12-23 | 2016-03-15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629799B2 (en) | 2010-12-23 | 2017-04-25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10639272B2 (en) | 2010-12-23 | 2020-05-05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Methods for delivering etanercept preparations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283179B2 (en) | 2010-12-23 | 2016-03-15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GnRH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8980822B2 (en) | 2010-12-23 | 2015-03-17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comprising pramlintide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8809269B2 (en) | 2010-12-23 | 2014-08-19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comprising insulin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259386B2 (en) | 2010-12-23 | 2016-02-16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preparation comprising somatostatin or somatostatin analogoue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861683B2 (en) | 2010-12-23 | 2018-01-09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8969293B2 (en) | 2010-12-23 | 2015-03-03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Therapeutic agent preparations comprising exenatide for delivery into a lume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using a swallowable drug delivery device |
US9743942B2 (en) * | 2013-03-15 | 2017-08-29 | Christopher V. Beckman | Nanotechnology and other small scale injectable machines with multistage external magnetic and electrostatic actuation |
NZ743053A (en) * | 2015-11-30 | 2022-10-28 | Jvd Inc | Medicine delivery and animal management systems |
EP3427776B1 (en) | 2016-03-11 | 2023-06-07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Medicine injection catheter and medicine injection system |
US11541015B2 (en) | 2017-05-17 | 2023-01-0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elf-righting systems, method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
JP7038739B2 (ja) * | 2017-05-17 | 2022-03-18 | マサチューセッツ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テクノロジー | 自己復元物品 |
WO2019121686A1 (en) | 2017-12-18 | 2019-06-27 | Egalet Ltd. | Oral delivery of active drug substances |
WO2019199913A1 (en) | 2018-04-11 | 2019-10-17 | Jvd, Inc. | Medicine delivery and animal management systems |
CA3100710A1 (en) | 2018-05-17 | 2019-11-21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ystems 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
WO2019222572A1 (en) * | 2018-05-17 | 2019-11-21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Quick release capsules |
US11771829B2 (en) | 2019-02-01 | 2023-10-0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quid injection |
US11565095B2 (en) | 2019-03-01 | 2023-01-31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therapeutic agents into a stomach wall |
US11541216B2 (en) | 2019-11-21 | 2023-01-0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issue interfacing components |
EP4106854A4 (en) * | 2020-02-18 | 2024-04-03 | Rani Therapeutics, LLC | INJECTION OF A THERAPEUTIC FORMULATION INTO A WALL OF THE GASTRO-NTESTINAL TRACT |
CN113769249B (zh) * | 2021-09-10 | 2023-08-04 | 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给药胶囊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90621A (en) * | 1988-01-19 | 1990-01-02 | Northstar Research Institute, Ltd. |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a system utilized therefor |
WO2000067655A2 (en) * | 1999-05-07 | 2000-11-16 | Boston Scientific Limited | Methods of sealing an injection site |
CN2603657Y (zh) * | 2003-01-28 | 2004-02-18 | 王北田 | 医用胶囊式无线电内窥摄像装置 |
WO2007069697A1 (ja) * | 2005-12-15 | 2007-06-21 | Olympus Corporation |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薬液注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151085B (da) * | 1976-04-15 | 1987-11-02 | Stefan O Tauschinski | Kanyle til indfoering af et boejeligt kateter i en blodbane |
US4967762A (en) * | 1989-05-05 | 1990-11-06 | Dlp, Inc. | Biopsy syringe with suction vent |
JPH0788114A (ja) | 1993-09-22 | 1995-04-04 | Igaki Iryo Sekkei:Kk | 穿刺部位閉塞材 |
CA2135706C (en) * | 1993-11-15 | 1999-06-15 | Walter E. Cover | Retractable-needle cannula insertion set with refinements to better control leakage, retraction speed, and reuse |
JP3563767B2 (ja) | 1994-05-30 | 2004-09-08 | 佐々木 寛 | 穿刺装置 |
JPH08117335A (ja) | 1994-10-24 | 1996-05-14 | Nobuaki Furuya | 歯科用注射器 |
JPH08252925A (ja) | 1995-03-16 | 1996-10-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体供給用針 |
IT1279684B1 (it) * | 1995-11-10 | 1997-12-16 | Claudio Freschi | Siringa per iniezioni ipodermiche. |
US5964782A (en) | 1997-09-18 | 1999-10-12 |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 Closure device and method |
JPH11114059A (ja) | 1997-10-16 | 1999-04-27 | Asahi Optical Co Ltd | 内視鏡用処置具 |
JPH11114060A (ja) | 1997-10-16 | 1999-04-27 | Asahi Optical Co Ltd | 内視鏡用注射具 |
JPH11318925A (ja) | 1998-05-21 | 1999-11-24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医療用プローブ |
AU1263700A (en) | 1998-11-20 | 2000-06-13 | Novo Nordisk A/S | Injection needle |
DE20009786U1 (de) * | 2000-05-31 | 2000-10-19 | Taufig, Ahmmed Ziah, Dr., 51109 Köln | Fettabsaugvorrichtung |
JP4187922B2 (ja) * | 2000-09-14 | 2008-11-26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液体注入針および液体注入装置 |
JP4578740B2 (ja) | 2001-09-21 | 2010-11-10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
JP4231657B2 (ja) | 2002-05-10 | 2009-03-0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
JP2004041709A (ja) | 2002-05-16 | 2004-02-12 | Olympus Corp | カプセル医療装置 |
JP2004222998A (ja) | 2003-01-23 | 2004-08-12 | Olympus Corp | 超音波診断用カプセル |
US8512290B2 (en) * | 2003-03-20 | 2013-08-20 |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therapeutic or diagnostic agents |
US8021356B2 (en) * | 2003-09-29 | 2011-09-20 | Olympus Corporation | Capsul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method using capsul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control method for capsul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
JP4589048B2 (ja) | 2004-08-04 | 2010-12-0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 |
WO2007037164A1 (ja) | 2005-09-28 | 2007-04-05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合成樹脂製針および針用の合成樹脂組成物 |
JP2007151913A (ja) | 2005-12-07 | 2007-06-21 | Fujinon Corp | 鉗子装置及び鉗子装置の密着コイルへの外装チューブ装着方法 |
JP4920279B2 (ja) | 2006-03-29 | 2012-04-18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内視鏡 |
US9254162B2 (en) * | 2006-12-21 | 2016-02-09 | Myoscience, Inc. | Dermal and transdermal cryogenic microprobe systems |
-
2009
- 2009-05-04 DE DE602009001050T patent/DE602009001050D1/de active Active
- 2009-05-04 AT AT09006092T patent/ATE505128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5-04 US US12/435,121 patent/US8517917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5-04 EP EP10006693.5A patent/EP223888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5-04 EP EP09006092A patent/EP213048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05-22 CN CN201110187724.8A patent/CN1022841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90621A (en) * | 1988-01-19 | 1990-01-02 | Northstar Research Institute, Ltd. |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and a system utilized therefor |
WO2000067655A2 (en) * | 1999-05-07 | 2000-11-16 | Boston Scientific Limited | Methods of sealing an injection site |
CN2603657Y (zh) * | 2003-01-28 | 2004-02-18 | 王北田 | 医用胶囊式无线电内窥摄像装置 |
WO2007069697A1 (ja) * | 2005-12-15 | 2007-06-21 | Olympus Corporation | 被検体内導入装置および薬液注射方法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25485A (zh) * | 2016-11-18 | 2017-05-31 |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活体带线穿刺固定机构 |
WO2019114354A1 (zh) * | 2017-12-16 | 2019-06-20 |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带自锁功能的吸附穿刺固定装置 |
CN110151107A (zh) * | 2019-04-26 | 2019-08-23 | 群曜医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线消化道胃胶囊内视镜及磁控装置 |
CN110151107B (zh) * | 2019-04-26 | 2021-09-10 | 群曜医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线消化道胃胶囊内视镜及磁控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38885A1 (en) | 2010-10-13 |
DE602009001050D1 (de) | 2011-05-26 |
EP2130481B1 (en) | 2011-04-13 |
CN102284127B (zh) | 2013-06-19 |
EP2130481A1 (en) | 2009-12-09 |
US20090306473A1 (en) | 2009-12-10 |
ATE505128T1 (de) | 2011-04-15 |
US8517917B2 (en) | 2013-08-27 |
EP2238885B1 (en) | 2016-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84127B (zh) | 胶囊型医疗装置 | |
CN101596093B (zh) | 胶囊型医疗装置 | |
US20080033247A1 (en) | In Vivo Device with Balloon Stabilizer and Valve | |
CN101330939B (zh) | 被检体内导入装置 | |
US8579883B2 (en) | Body-insertable apparatus and medical agent discharge method | |
WO2010137705A1 (ja) | カプセル型医療装置 | |
KR100417163B1 (ko) | 마이크로 캡슐형 로봇 | |
AU2023201056A1 (en) | Electromechanical ingestible device for delivery of a dispensable substance | |
CN102196763B (zh) | 胶囊型医疗装置系统 | |
KR100929347B1 (ko) | 피검체내 도입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EP3270761B1 (en) | Capsule device having variable specific gravity | |
CN109247906A (zh) | 用于控制球囊扩张开始时间的胶囊肠溶涂层 | |
US8439851B2 (en) | Lumen passability checking device, lumen passability check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umen passability checking device | |
CN106455917B (zh) | 胶囊型医疗装置引导系统 | |
Quirini et al. | An approach to capsular endoscopy with active motion | |
JP2006334141A (ja) | カプセル内視鏡 | |
Hoang et al. | Intestinal tattooing mechanism integrated with active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e | |
Filip | Self–stabilizing capsule endoscope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biopsy of colonic polyps | |
CN113545734B (zh) | 一种磁控双驱动施药胶囊机器人 | |
Yamamoto et al. | Basic Design of Two-Layer Balloon Actuator for Assisting Colonoscope Insertion | |
Beccalli | Needle Deployment and Retraction Mechanism for Drug Injecting Swallowable Capsul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