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1765B -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61765B CN102261765B CN201110062959.4A CN201110062959A CN102261765B CN 102261765 B CN102261765 B CN 102261765B CN 201110062959 A CN201110062959 A CN 201110062959A CN 102261765 B CN102261765 B CN 1022617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water
- water supply
- circulation
- hot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102000010637 Aquapor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850 d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91006146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144 thermotrop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63290 Aquapor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85 chemical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51 dish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 F24D11/0214—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using heat pumps water heating syste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2—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6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 heat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 F24D19/107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 heating and domestic hot water the system uses a heat pump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12—Hot 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该热水供应装置利用级联热泵进行热水供应操作,该级联热泵包括双级循环。流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和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因此,能够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而不需要解冻操作,并且能够改善热水供应性能和加热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供应热水的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热水供应装置使用加热源(heating source)来加热水并将经过加热的水供应给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使用热泵来加热水并将经过加热的水供应给用户的装置称为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包括:供水通道,用于供水;储水部,用于储存通过供水通道供应的水;加热源,用于加热供应的水;以及排水通道,用于将经过加热的水供应给用户。
热泵包括: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冷凝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该冷凝器中被冷凝;膨胀器,通过冷凝器的制冷剂在该膨胀器中被膨胀;蒸发器,通过膨胀器膨胀的制冷剂在该蒸发器中被蒸发;以及制冷剂管道,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器和蒸发器连接起来形成制冷剂循环。
当制冷剂在热泵中流动时,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热,在冷凝器中放热。制冷剂将热量传输给热水供应装置中的水,使得热水供应装置能进行热水供应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该装置能将由于室外条件变化所致的退化最小化,并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操作而不需要解冻操作。与热泵关联并利用热泵进行热水供应操作的热水供应装置包括:第一制冷剂循环部,包括:第一压缩机;级联热交换器,其中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第一膨胀器;热源侧热交换器,其中第一制冷剂吸热或放热,从而形成第一制冷剂循环;以及第二制冷剂循环部,包括:第二压缩机;使用侧热交换器,利用第二制冷剂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二膨胀器;以及级联热交换器,从而形成第二制冷剂循环,其中,流动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以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而不需要解冻操作。因此,根据本发明,可将由于室外条件(例如室外温度)变化所致的退化最小化,且不需要解冻操作,并且可以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控制信号的流动的方框图。
图3为示出根据实施例当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处于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时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4为示出根据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中热源侧的水的循环的示意图。
图5为示出根据实施例当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处于节水操作时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6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10为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11为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实例在附图中示出。
在后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参考了附图,附图构成描述的一部分,在附图中通过示例示出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在优选实施例中可实践本发明。这些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践本发明,应当理解,可以利用其它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逻辑结构、机械、电学和化学改变。为了避免并非让本领域技术人员实践本发明所必须的细节,说明书可省略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下面的详细描述并非在限制的意义上做出,并且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图1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1,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1包括:级联(cascade)热泵10,包括形成第一制冷剂循环的第一制冷剂循环部11和形成第二制冷剂循环的第二制冷剂循环部12,以形成双级制冷剂循环;以及热水供应部14,利用级联热泵10以供应热水。
详细而言,第一制冷剂循环部11包括:第一压缩机111,用于压缩第一制冷剂;级联热交换器102,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第一膨胀器113,用于膨胀第一制冷剂;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01,构造为使得第一制冷剂从热源吸热以及向热源放热。
第二制冷剂循环部12包括:第二压缩机121,用于压缩第二制冷剂;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利用第二制冷剂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二膨胀器123,用于膨胀第二制冷剂;以及级联热交换器102。也就是说,级联热交换器102同时包括在第一制冷剂循环部11和第二制冷剂循环部12中,用于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热量交换。
热源是制冷剂吸热和放热的对象,并表示后述供水部16中的水。
根据操作条件,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级联热交换器10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可充当冷凝器或蒸发器。详细而言,在加热操作中,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可用作第二制冷剂的冷凝器,级联热交换器102可用作第一制冷剂的冷凝器和第二制冷剂的蒸发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可用作第一制冷剂的蒸发器。详细而言,在冷却操作中,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可用作第二制冷剂的蒸发器,级联热交换器102可用作第一制冷剂的蒸发器和第二制冷剂的冷凝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可用作第一制冷剂的冷凝器。
第一制冷剂循环部11还包括:第一流动转换部115,用于将从第一压缩机1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转换到级联热交换器10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的其中之一;以及第一制冷剂管道110,将第一压缩机111、第一流动转换部115、级联热交换器102、第一膨胀器113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01连接起来。第二制冷剂循环部12还包括:第二流动转换部125,用于将从第二压缩机121排出的第二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转换到级联热交换器102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其中之一;以及第二制冷剂管道120,将第二压缩机121、第二流动转换部125、级联热交换器102、第二膨胀器123以及使用侧热交换器103连接起来。
分别流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也就是说,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这两者处,在制冷剂与水之间交换热量。热源侧热交换器101被设置作为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水之间交换热量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使用侧热交换器103被设置作为用于在第二制冷剂与水之间交换热量的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因此,因为不需要热交换器101、103的解冻操作(defrostingoperation),所以能够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操作。
热水供应装置1还包括:水管道130,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中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在水管道130中流动;使用侧泵131,用于强制性移动水管道130中的水;热水供应部14,利用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中的第二制冷剂加热的水来供应经过加热的水;以及加热/冷却部15,利用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中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进行加热/冷却操作。
详细而言,水管道130连接到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用于移动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中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水管道130形成封闭环路,使得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中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通过热水供应部14或加热/冷却部15返回使用侧热交换器103。也就是说,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水沿着水管道130循环以通过热水供应部14或加热/冷却部15。使用侧泵131安装在水管道130的一侧,用于强制性移动水管道130中的水。
热水供应部14加热和供应水,例如用于洗脸或洗碗碟。详细而言,热水供应部14包括:热水供应箱141,用于储存从外部供应的水并加热储存的水;热水供应热交换器142,用于在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水与热水供应箱141的水之间交换热量;辅助加热器143,设置在热水供应箱141中;以及排水通道144,将来自热水供应箱141的热水供应给用户。
只要能通过水管道130中流动的水来加热热水供应箱141的水,热水供应热交换器142就可构造为任何形状,例如,水管道130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置在热水供应箱141中。
加热/冷却部15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50,室内热交换器150邻近室内空间,用于在第二制冷剂与室内空间之间交换热量。更详细而言,室内热交换器150包括: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其中在室内空气与第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以及底部热交换器152,其中在室内底部(indoor bottom)与第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可以是诸如风扇线圈(fan coil)单元的任何装置,其中可以在水与室内空气之间交换热量。只要可以在水与室内底部之间交换热量,底部热交换器152就可构造为任何形状,例如,水管道130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室内底部中。
在水管道130上热水供应部14可并行连接到加热/冷却部15。更详细而言,水管道130包括热水供应管道132和加热/冷却水管道133,热水供应管道132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排出侧分支出来并连接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引入侧。热水供应部14安装在热水供应管道132上,加热/冷却部15安装在加热/冷却水管道133上。水管道130上的热水供应管道132和加热/冷却水管道133的分支点可设置使用侧三通阀135,用于转换水的流动方向,使得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水被选择性地引入热水供应部14和加热/冷却部15的其中之一。
在水管道130上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可并行连接到底部热交换器152。更详细而言,加热/冷却水管道133包括空气调节水管道154和底部水管道155,空气调节水管道154和底部水管道155从彼此分支出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安装在空气调节水管道154上,底部热交换器152安装在底部水管道155中。加热/冷却水管道133上空气调节水管道154和底部水管道155相互分支的点可设置加热/冷却侧三通阀156,用于转换水的流动方向,使得引入加热/冷却水管道133的水被选择性地引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和底部热交换器152的其中之一。
热水供应装置1还包括供水部16,要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01中的第一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在供水部16中流动。供水部16包括:供水通道161,连接到供水源;循环通道162,要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01中的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在循环通道162中循环;循环侧泵163,强制性移动循环通道162中的水;循环侧供应通道164,用于向循环通道162供水;供水调节部165,用于选择性地阻止通过循环侧供应通道164供水;循环侧排出通道166,用于排出在循环通道162中循环的水;以及排水调节部167,用于选择性地阻止通过循环侧排出通道166排水。
因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同时连接到循环通道162和第一制冷剂管道110,所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中,在循环通道162中流动的水与第一制冷剂管道110中流动的第一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供水通道161连接到能够连续供水的供水源,例如供水设备。循环侧供应通道164将供水通道161连接到循环通道162,以将来自供水源的水供应给循环通道162。供水调节部165安装在循环侧供应通道164上,以选择性地阻止水供应给循环通道162。
循环侧排出通道166从循环通道162的一侧分支出来,以将循环通道162中流动的水引导到外部。排水调节部167安装在循环侧排出通道166上,以选择性地阻止水从循环通道162排出到外部。
循环侧泵163安装在循环通道162的一侧,以强制性地在循环通道162中循环水。
热水供应装置1还包括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用于向热水供应部14供应水。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将供水通道161连接到热水供应部14,以将来自供水源的水供应给热水供应部14。更详细而言,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将供水通道161连接到热水供应箱141,以通过供水通道161和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将来自供水源的水引导到热水供应箱141。
因为循环侧供应通道164和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同时连接到供水通道161和供水源,所以通过循环侧供应通道164和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168,水可以同时从供水源供应给循环通道162和热水供应部14。也就是说,在循环通道162中流动的水和在热水供应部14中储存并加热的水由相同的供水源供应。因此,能进一步简化热水供应装置1的结构。
下面,根据本发明,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中水和制冷剂的流动。
参照图1,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热水供应或加热操作时,从第一压缩机1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102。通过级联热交换器102的第一制冷剂将第二制冷剂加热后被冷凝。从级联热交换器102出来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第一膨胀器113被膨胀,然后,被引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01。被引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的第一制冷剂从热源中的水吸热后被蒸发。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出来的第一制冷剂被再次引入第一压缩机111。此时,第一流动转换部115将第一压缩机1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10与级联热交换器102引入侧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10连通,并保持热源侧热交换器10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10与第一压缩机111引入侧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10的连通状态。
从第二压缩机121排出的第二制冷剂被引入使用侧热交换器103。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第二制冷剂将使用侧的水加热后被冷凝。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排出的第二制冷剂通过第二膨胀器123被膨胀,然后,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102。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102的第二制冷剂从第一制冷剂吸热后被蒸发。从级联热交换器102排出的第二制冷剂被再次引入第二压缩机121。此时,第二流动转换部125将第二压缩机121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管道120与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引入侧的第二制冷剂管道120连通,并保持级联热交换器102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管道120与第二压缩机121引入侧的第二制冷剂管道120的连通状态。
接着,可将从使用侧泵131排出的水引入热水供应部14或加热/冷却部15。此时,使用侧三通阀135在热水供应操作中将水引入至热水供应部14,在加热操作中将水引入至加热/冷却部15。
引入热水供应部14的水沿着热水供应侧的水管道130在热水供应热交换器142中流动,并加热储存在热水供应箱141中的水,然后从热水供应部14排出。从热水供应部14排出的水沿着使用侧的水管道130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并被制冷剂加热至高温,然后被再次引入使用侧泵131,因此,水能连续地循环。
引入加热/冷却部15的水沿着加热/冷却水管道133被引入室内热交换器150。更详细而言,引入加热/冷却部15的水可以通过加热/冷却侧三通阀156被选择性地引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和底部热交换器152的其中之一。被引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的水加热室内空气,被引入底部热交换器152的水加热室内底部。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151和底部热交换器152其中之一的水沿着使用侧的水管道130被引入使用侧热交换器103。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水被制冷剂加热,然后被再次引入使用侧泵131,因此,水能连续地循环。
来自供水源的水通过供水通道161和循环侧供应通道164被引入循环通道162。此时,供水调节部165保持循环侧供应通道164与循环通道162的连通状态。引入循环通道162的水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并加热制冷剂,然后通过循环侧泵163和循环侧排出通道166被排出到外部。
此时,热源侧的水通过循环侧泵163被强制性地循环。但是,例如当供水源(如供水设备)具有其自己的压力时,供水源的压力可以移动循环通道162中的水,不需要循环侧泵163。
但是,在后述的加热或冷却操作期间可进行冰冻和破裂(freezing andbursting)阻止操作以及节水操作。当进行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以及节水操作的至少其中之一时,在阻止向循环通道162供应水以及从循环通道162排出水的状态下,水可以沿着循环通道162在循环通道162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循环侧泵163是必须的。
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冷却操作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被改变。更详细而言,从第一压缩机1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依次移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第一膨胀器113以及级联热交换器102,然后被再次引入第一压缩机111。从第二压缩机121排出的第二制冷剂依次移动通过级联热交换器102、第二膨胀器123以及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然后被再次引入第二压缩机121。在热源侧的水流与加热操作中相同,使用侧的水通过加热/冷却部15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循环。热水供应装置1可以只进行加热操作和热水供应操作。
热水供应装置1能改善安装特性,因为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
更详细而言,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都可被设置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其中在水与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通常,因为水与制冷剂之间的热量交换密度(density)高于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量交换密度,所以就相同的热量交换能力而言,水制冷剂热交换器的体积会小于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的体积。因此,水制冷剂热交换器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小,因此可安装在较小的空间内。因此,可将热水供应装置1的安装空间最小化。
此外,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可安装在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因此,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可安装在任何空间。
因此,能改善热水供应装置1的安装特性。
此外,热水供应装置1可将由于室外条件变化所致的退化(degradation)最小化。更详细而言,因为水的比热比空气高,所以水受室外温度影响较小。因此,热源侧水、即循环水的温度变化比室外空气小。因此,可将由于室外条件(例如室外温度)变化所致的退化最小化。
此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这两者中,在水与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因此,阻止了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和使用侧热交换器103的表面上形成霜冻。因此不需要解冻操作,而能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操作。
因为热泵10使用双级制冷剂循环,即级联方法,所以能进一步提高热水供应性能和加热性能。更详细而言,双级制冷剂循环中冷凝端的制冷剂温度高于单级制冷剂循环中冷凝端的制冷剂温度。因此,与使用单级制冷剂循环中冷凝端的热水供应操作相比,使用双级制冷剂循环中冷凝端的热水供应操作可具有更高的热水供应性能。
此外,因为不需要用于强制性移动室外空气的风扇,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能进一步降低噪声。
下面,根据本发明,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以及节水操作。
图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控制信号的流动的方框图,图3为示出根据实施例当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处于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时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图4为示出根据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中热源侧的水的循环的示意图,图5为示出根据实施例当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处于节水操作时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参照图2,热水供应装置1还包括:循环水温感测部191,用于感测热源侧水的温度,即循环水的温度;输入部192,用于输入用于操作控制的各种信号;以及控制部195,用于根据循环水温感测部191感测的温度,或者根据通过输入部192输入的信号,来控制循环侧泵163的操作、循环侧供水调节部165的操作以及循环侧排水调节部167的操作。循环水温感测部191、输入部192、控制部195、循环侧泵163、供水调节部165以及排水调节部167相互电连接,以传送和接收控制信号。
循环水温感测部191可安装在循环通道162的一侧,以感测在循环通道162中流动的水的温度。输入部192例如可设置于加热/冷却部15、热水供应部14的一侧,或者设置于远程控制器,使得用户能容易地输入信号。
参照图3,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时,首先在操作S11中感测循环水的温度。此时,可通过循环水温感测部191感测循环水的温度。
接着,在操作S12中,如果循环水的温度高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则重复在操作S11中感测循环水的温度并将其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进行比较的过程。
但是,在操作S12中,如果循环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则强制性地移动循环水以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此时,可通过循环侧泵163强制性地移动循环水。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表示循环水会被冰冻的阈值温度。例如,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可以是0℃。
参照图4,循环水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首先,从循环侧泵163排出的水沿着循环通道162流动,并被引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然后,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的循环水加热制冷剂,然后,循环水被再次引入循环侧泵163,因此,水可以沿着循环通道162连续循环。
排水调节部167关闭循环侧排出通道166,以阻止循环通道162的水排出;供水调节部165关闭循环侧供应通道164,以阻止循环通道162的水供应。因此,循环水沿着循环通道162在封闭环路中循环。因此,即使当循环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时,也可以将循环水的冰冻减到最少并延迟。
接着,在操作S14中再次感测循环水的温度。然后,如果在操作S15中,循环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则重复在操作S14中感测循环水的温度并将其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进行比较的过程。
但是,在操作S15中,如果循环水的温度高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则在操作S16中,返回到循环水的循环之前的状态。例如,如果热水供应装置1在循环水循环以阻止冰冻和破裂之前是停止的,那么当循环水循环之后循环水的温度超过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时,返回到热水供应装置1停止的状态。
在返回循环水循环之前的状态之后,在操作S11中感测循环水的温度,直到在操作S17中输入了用于停止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的信号为止。
参照图5,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节水操作时,在操作S21中首先感测循环水的温度。
然后,在操作S22中,如果循环水的温度超过节水参考温度,则在操作S23中,在阻止循环水的供应和排出的状态下,循环水通过循环通道162循环。
此时,节水参考温度表示在能够满足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的范围内循环水的最小温度值。更详细而言,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加热和热水供应操作时,循环水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加热制冷剂,因此,循环水的温度连续下降。然后,制冷剂与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01的循环水之间的温差下降,因此使得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退化。在这种情况下,可确定对用户而言舒适度最低的加热性能和舒适度最低的热水供应性能,并且可确定循环水的最低温度,使得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等于或高于舒适度最低的加热性能和舒适度最低的热水供应性能。也就是说,当循环水的温度超过节水参考温度时,可将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保持在用户感到舒适的范围内。
但是,在操作S22中,如果循环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节水参考温度,则在操作S24中供应和排出循环水。也就是说,因为供水调节部和排水调节部打开循环侧供应通道164和循环侧排出通道166,所以来自供水源的水被供应至循环通道162,并且同时,循环水从循环通道162排出到外部。
此时,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的循环水被排出,新循环水可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被引入循环通道162的新循环水的温度高于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之后被排出的旧循环水的温度。因此,可将循环水的温度保持为超过节水参考温度。也就是说,可将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保持在用户感到舒适的范围内。
最后,在操作S25中,如果没有输入用于停止节水操作的信号,则在操作S21中,再次感测循环水的温度。
节水操作可节省在循环通道162中流动的水。更详细而言,如果循环水的温度超过节水参考温度,则循环水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不需要供应和排出循环水,因此减少了每次循环水的消耗量。如果循环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节水参考温度,则供应和排出循环水,因此可将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的循环水的温度保持为超过节水参考温度。因此,可将流动通过循环通道162的水量最小化,同时可保持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
当热水供应装置1处于冷却操作时,如果循环水的温度没有达到参考温度,则循环水循环通过循环通道162,因此,可节省水,同时可保持冷却性能。此时,参考温度表示在能够满足要求的冷却性能的范围内,循环水的最大温度值。
当热水供应装置1停止时,可进行冰冻和破裂阻止操作。节水操作可与热水供应操作、加热操作或冷却操作同时进行。
下面,根据第二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可将制冷剂过度冷却。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6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6,还设置了过度冷却器271、272。
详细而言,过度冷却器271、272包括用于过度冷却第一制冷剂的第一过度冷却器(又用271表示)和用于过度冷却第二制冷剂的第二过度冷却器(又用272表示)。第一过度冷却器271安装在第一制冷剂循环上的级联热交换器202与第一膨胀器213之间。第二过度冷却器272安装在第二制冷剂循环上的使用侧热交换器203与第二膨胀器223之间。
过度冷却器271、272被安装在循环通道262上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01的排出侧相对应的点。过度冷却器271、272各自都可以构造为水制冷剂热交换器,其容置彼此相邻的水通道与制冷剂通道,以在水与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
因此,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2处于加热操作时,通过级联热交换器202加热第二制冷剂然后冷凝的第一制冷剂以及通过使用侧热交换器203加热使用侧的水然后冷凝的第二制冷剂,可通过过度冷却器271、272来加热热源侧的水(即循环水)并被过度冷却。
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01加热制冷剂然后被冷却的水,可通过过度冷却器271、272从制冷剂吸热而被加热。因此,当热水供应装置2处于节水操作时,可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下降速度(temperature decrease rate)。也就是说,因为在节水操作中可进一步增加循环水的循环时间,所以总体上可进一步增加节省的水量,并进一步改善节水效果。
可将冷却膨胀器214安装在第一过度冷却器271与级联热交换器202之间,将冷却膨胀器224安装在第二过度冷却器272与使用侧热交换器20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热水供应装置2处于冷却操作时,第一膨胀器213和第二膨胀器223完全打开,制冷剂通过第一过度冷却器271和第二过度冷却器272并在冷却膨胀器214、224中膨胀,因此,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01冷凝的制冷剂在过度冷却器271、272中向热源侧的水放热,并可被过度冷却。
下面,根据第三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空气调节热交换器连接到制冷剂管道上。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7为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7,在本实施例中,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连接到制冷剂管道310上的一侧。也就是说,流动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以进行加热或冷却操作。
更详细而言,将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安装在第一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一压缩机311与级联热交换器302之间。也就是说,沿着第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将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安装在级联热交换器302的上游侧。因此,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3处于加热操作时,从第一压缩机3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加热室内空气,以加热室内空间。
当热水供应装置3处于冷却操作时,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301的制冷剂通过膨胀器313膨胀,然后,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冷却室内空气,以冷却室内空间。
要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的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可容置在设置于室内空间一侧的室内装置37中。
根据本实施例,能改善加热性能和冷却性能。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制冷剂直接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因此,与利用通过制冷剂加热或冷却的水来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的方法相比,可增加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传输量。因此,能改善加热性能和冷却性能。
特别地,可同时改善加热性能和热水供应性能。更详细而言,从第一压缩机3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首先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371并且初步(primarily)被冷凝,然后通过级联热交换器302。也就是说,因为第一制冷剂循环上具有最高温度的制冷剂被用于进行加热操作,所以能改善加热性能。此外,将热泵30构造为双级制冷剂循环,即级联循环,并且,处于上级(high stage)的冷凝器、即使用侧热交换器303用于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因此,与将热泵30构造为单级制冷剂循环的情况相比,能改善热水供应性能。因此,能同时改善热水供应性能和加热性能。
下面,根据第四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利用减温器(desuperheater)方法来设置热水供应部和底部加热/冷却部。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8为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8,利用减温器方法来设置热水供应部44和底部加热/冷却部45。因此,将后述的减温器热交换器403用作初级冷凝器,第一压缩机411排出侧的制冷剂在该初级冷凝器中初步被冷凝,将级联热交换器40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401中的任何一个用作次级冷凝器,第一压缩机411排出侧的制冷剂在该次级冷凝器中再次被冷凝。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减温器热交换器403、水管道430以及使用侧泵431,在减温器热交换器403中,在从第一压缩机4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与用于加热热水供应部44或底部加热/冷却部45的使用侧水之间交换热量,水管道430用于将在减温器热交换器403中通过第一制冷剂加热的水引导到热水供应部44或底部加热/冷却部45,使用侧泵431用于强制性地移动水管道430中的水。第一制冷剂循环部41还包括减温器热交换器403,在减温器热交换器403中,第一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也就是说,减温器热交换器403同时连接到第一制冷剂管道410和水管道430,使得第一制冷剂能够与水交换热量。
减温器热交换器403安装在第一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一压缩机411与第一流动转换部415之间,以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底部加热操作,而不管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因此,即使根据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通过第一流动转换部415改变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第一压缩机4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也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
热水供应部44关于水管道430并行连接到底部加热/冷却部45,使用侧三通阀435设置在水管道430的一侧,以将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的水引导到热水供应部44或底部加热/冷却部45。
第二制冷剂循环部42包括第二压缩机421、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第二膨胀器423和473以及级联热交换器402,在该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中,第二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交换热量。也就是说,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与底部加热/冷却部45、即与底部热交换器452分离地安装,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利用第二制冷剂加热或冷却室内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和水的流动如下。首先,在热水供应操作或底部加热操作中,第一压缩机4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加热使用侧的水并且初步被冷凝,然后通过第一流动转换部415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402或热源侧热交换器401。
此时,热水供应操作或底部加热操作可与空气调节加热或冷却操作同时进行。更详细而言,当空气调节加热操作与热水供应操作或底部加热操作同时进行时,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的第一制冷剂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402,通过级联热交换器402来加热第二制冷剂并且再次被冷凝,然后通过第一膨胀器413和热源侧热交换器401被再次引入第一压缩机411。
当冷却操作与热水供应操作或底部加热操作同时进行时,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的第一制冷剂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401来加热热源侧的水并且再次被冷凝,然后通过第一膨胀器413被引入级联热交换器402。通过级联热交换器402的第一制冷剂将第二制冷剂冷却,并被蒸发,然后被再次引入第一压缩机411。
在空气调节加热操作中,第二制冷剂循环部42的第二制冷剂依次流动通过第二压缩机421、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第二膨胀器473和423以及级联热交换器402;在空气调节冷却操作中,第二制冷剂循环部42的第二制冷剂依次流动通过第二压缩机421、级联热交换器402、第二膨胀器423和473以及空气调节热交换器471。
使用侧的水通过使用侧泵431被强制性地移动,在减温器热交换器403与热水供应热交换器442和底部热交换器452的其中之一之间连续循环。此时,使用侧的水当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时从第一制冷剂吸热,当通过热水供应热交换器442和底部热交换器452的其中之一时将热水供应箱441中的水或室内底部加热。根据使用侧三通阀435的转换,使用侧的水可以选择性地流动到热水供应热交换器442和底部热交换器452的其中之一。
根据本实施例,能改善热水供应性能和加热性能。因为将第一制冷剂循环上处于最高温度状态的第一压缩机4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直接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403,也就是说,因为利用第一制冷剂循环上处于最高温度的第一制冷剂进行热水供应操作,所以能改善热水供应性能。虽然因为在热水供应操作期间冷凝热量初步从第一制冷剂移除,导致加热性能退化,但是将热泵40构造为双级循环补偿了这种限制,并进一步改善了加热性能。
可以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而不管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更详细而言,从第一压缩机4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首先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而不管第一流动转换部415是否改变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因此,可以进行热水供应操作,而不管加热与冷却之间如何转换。
此外,可以同时进行底部加热操作和室内冷却。例如,在湿热的季节(例如雨季),可能需要干燥底部并冷却室内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压缩机4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依次移动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403、热源侧热交换器401以及级联热交换器402,以进行底部加热操作和室内冷却操作这两者。此时,使用侧三通阀435使得从减温器热交换器403排出的使用侧水能够被引入底部热交换器452。此外,第二制冷剂循环部42被操作在用于空气调节冷却操作的状态下。因此,能够干燥室内底部并同时进行室内冷却操作。
下面,根据第五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减温器热交换器连接到第二制冷剂循环部,并且可改变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量和从减温器热交换器旁路的制冷剂的量。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四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9为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9,将减温器热交换器503连接到第二制冷剂循环部52,并且可改变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和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详细而言,第二制冷剂循环部52包括:减温器热交换器503,在减温器热交换器503中,使用侧的水与从第二压缩机521排出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减温器管道585,用于将第二压缩机521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引导到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管道586,用于将第二压缩机521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引导为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以及流动速度调节部58,用于调节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和从减温器热交换器旁路的制冷剂的量。流动速度调节部58包括:减温器流动速度调节部581,安装在减温器管道585上,用于调节从第二压缩机521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以及旁路流动速度调节部582,安装在旁路管道586上,用于调节从第二压缩机521排出并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减温器热交换器503安装在第二制冷剂循环上的第二压缩机521与第二流动转换部525之间,用于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底部加热操作,而不管空气调节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因此,在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503之后,第二压缩机521排出侧的制冷剂可根据通过第二流动转换部525改变的制冷剂流动方向,选择性地流动到空气调节热交换器571和级联热交换器502的其中之一。
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可调节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和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例如,当热水供应负载大于加热/冷却负载时,可控制将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并控制将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减少。此外,当加热/冷却负载大于热水供应负载时,可控制将引入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减少,并控制将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增加。
热水供应负载可以是在热水供应部54的排水温度与其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加热/冷却负载可以是在室内空间的温度与室内空间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其中室内空间的温度是空气调节热交换器571的加热/冷却目标。
根据本实施例,不管室内空间的加热或冷却,可连续进行热水供应操作。根据本实施例,可同时进行热水供应操作或底部加热操作以及空气调节加热/冷却操作。
根据本实施例,可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将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5的操作状态最优化。详细而言,当同时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时,可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来调节流动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热水供应侧制冷剂的量以及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并直接流到空气调节热交换器571或级联热交换器502的加热/冷却侧制冷剂的量。
更详细而言,当热水供应负载大于加热/冷却负载时,通过减温器热交换器503的制冷剂的量增加,也就是说,通过热水供应热交换器542传输给热水供应箱541的水的热量增加,可以更快地实现热水供应目标条件。此外,当加热/冷却负载大于热水供应负载时,从减温器热交换器5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因此,在加热操作中,从第二压缩机521排出到空气调节热交换器571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因此,通过空气调节热交换器571传输给室内空间的热量增加,以进一步改善加热性能。因此,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即操作条件,可将热水供应装置5的操作状态最优化。
下面,根据第六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进一步增加连接到第一制冷剂循环部的减温器热交换器。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10为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10,增加减温器热交换器603和连接到第一制冷剂循环部61的减温器热交换器604。
详细而言,第一制冷剂循环部61包括: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又用604表示),在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中,使用侧的水与从第一压缩机611排出的第一制冷剂交换热量;第一减温器管道695,用于将第一压缩机6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引导到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第一旁路管道696,用于将第一压缩机611排出侧的第一制冷剂引导为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旁路;以及第一流动速度调节部69,用于调节引入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的制冷剂的量和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旁路的制冷剂的量。第一流动速度调节部69包括:第一减温器流动速度调节部691,安装在第一减温器管道695上,用于调节从第一压缩机611引入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的制冷剂的量;以及第一旁路流动速度调节部692,安装在第一旁路管道696上,用于调节从第一压缩机611排出并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第二制冷剂循环部62包括: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又用603表示),在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中,使用侧的水与从第二压缩机621排出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第二减温器管道685,用于将第二压缩机621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引导到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第二旁路管道686,用于将第二压缩机621排出侧的第二制冷剂引导为从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以及第二流动速度调节部68,用于调节引入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制冷剂的量和从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第二流动速度调节部68包括:第二减温器流动速度调节部681,安装在第二减温器管道685上,用于调节从第二压缩机621引入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制冷剂的量;以及第二旁路流动速度调节部682,安装在第二旁路管道686上,用于调节从第二压缩机621排出并从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同时连接到第一制冷剂循环部61和热水供应部64,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同时连接到第二制冷剂循环部62、热水供应部64以及底部加热部65。
根据本实施例,可同时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底部加热操作。更详细而言,通过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的使用侧的水流动到热水供应部64,同时,通过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使用侧的水流动到底部加热部65。此时,使用侧三通阀635连续将从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排出的水引导到底部加热部65。因此,可同时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底部加热操作。
此外,可改变通过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制冷剂的量以及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根据本实施例,可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将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6的操作状态最优化。详细而言,在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中,可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来调节流动通过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热水供应侧制冷剂的量以及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加热/冷却侧制冷剂的量。例如,当热水供应负载大于加热/冷却负载时,可控制将引入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制冷剂的量增加,并控制将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减少。此外,当加热/冷却负载大于热水供应负载时,可控制将引入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的制冷剂的量减少,并控制将从第一减温器热交换器604和第二减温器热交换器603旁路的制冷剂的量增加。
热水供应负载可以是在热水供应部64的排水温度与其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加热/冷却负载可以是在室内空间的温度与室内空间的目标温度之间的差,其中室内空间的温度是空气调节热交换器671的加热/冷却目标。
下面,根据第七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将在制冷剂循环上冷凝的制冷剂的汽态制冷剂(vapor refrigerant)注入压缩机。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11为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11,在本实施例中,将在制冷剂循环上冷凝的制冷剂的汽态制冷剂注入压缩机77、78。
详细而言,第一压缩机(又用77表示)构造为多级压缩机,包括第一低级压缩部772和第一中级压缩部771,第一低级压缩部772用于初步压缩第一制冷剂,第一中级压缩部771用于再次压缩在第一低级压缩部772中压缩的第一制冷剂。此外,第二压缩机(又用78表示)构造为多级压缩机,包括第二低级压缩部782和第二中级压缩部781,第二低级压缩部782用于初步压缩第二制冷剂,第二中级压缩部781用于再次压缩在第二低级压缩部782中压缩的第二制冷剂。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分相器773、第一注入管道774、第二分相器783以及第二注入管道784,第一分相器773用于将第一制冷剂循环上级联热交换器702或热源侧热交换器701中冷凝的第一制冷剂分为汽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第一注入管道774用于将在第一分相器773分出来的汽态制冷剂注入第一压缩机77的第一中级压缩部771,第二分相器783用于将第二制冷剂循环上级联热交换器702或使用侧热交换器703中冷凝的第二制冷剂分为汽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第二注入管道784用于将在第二分相器783分出来的汽态制冷剂注入第二压缩机78的第二中级压缩部781。
第一膨胀器713和第二膨胀器714设置在第一制冷剂循环上第一分相器773的两侧,第三膨胀器723和第四膨胀器724设置在第二制冷剂循环上第二分相器783的两侧。
根据本实施例,在加热操作中,可将级联热交换器702与热源侧热交换器701之间流动的第一制冷剂注入第一制冷剂循环部71中的第一压缩机77,将级联热交换器702与使用侧热交换器703之间流动的第二制冷剂注入第二制冷剂循环部72中的第二压缩机78,因此,流到使用侧热交换器703的制冷剂的量增加,从而进一步改善热水供应和加热性能。特别地,虽然当热源侧的水的温度较低时,热源侧热交换器701中第一制冷剂的蒸发热量会减少,使整体加热性能退化,但是仍能如上所述注入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以改善加热性能。
根据外部温度,第一注入阀和第二注入阀选择性地关闭第一注入管道774和第二注入管道784,以将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选择性地注入第一压缩机77和第二压缩机78。例如,当热源侧的水、即循环水的温度为参考温度或更高时,可将第一注入阀和第二注入阀控制为持续关闭,而当热源侧的水的温度低于参考温度时,可将第一注入阀和第二注入阀控制为持续打开。
下面,根据第八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被构造为包括多个热水供应部和多个加热/冷却部的复式系统(multi-system)。本实施例中,不再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
图12为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的示意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实施例,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构造为包括多个热水供应部84、87和多个加热/冷却部85、88的复式系统。也就是说,单个热泵80可用于进行热水供应部84、87的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部85、88的加热/冷却操作。热泵80被设置为利用双级制冷剂循环,即级联方法。
详细而言,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热水供应装置包括:热泵80,在热泵80中热源侧的水与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中继器804,在中继器804中使用侧的水与热泵80排出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第一热水供应部84,利用从中继器804排出的水来进行热水供应操作;第一加热/冷却部85,利用从中继器804排出的水来加热和冷却室内空间;第二热水供应部87,利用从热泵80排出的第二制冷剂来进行热水供应操作;第二加热/冷却部88,利用从热泵80排出的第二制冷剂来加热和冷却室内空间。
热泵80和中继器804连接到第二制冷剂管道820,第一热水供应部84和第一加热/冷却部85通过水管道830连接到中继器804。也就是说,第一热水供应部84和第一加热/冷却部85通过中继器804间接连接到热泵80。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通过第二制冷剂管道820直接连接到热泵80。此时,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并行连接到热泵80。也就是说,从热泵80排出的第二制冷剂可分配到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以流动。
在第一热水供应部84的热水供应热交换器842中,使用侧的水与热水供应箱841的水交换热量,在第二热水供应部87的热水供应热交换器872中,第二制冷剂与热水供应箱871的水交换热量。
因此,第一热水供应部84和第一加热/冷却部85通过使用侧的水间接从通过热源侧的水加热的第二制冷剂接收热量,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直接从通过热源侧的水加热的第二制冷剂接收热量。
热水供应侧供应通道868连接到第一热水供应部84的热水供应箱841和第二热水供应部87的热水供应箱871,因此使得水能连续供应给第一热水供应部84的热水供应箱841和第二热水供应部87的热水供应箱871。
连接到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的第二制冷剂管道820设置有分别对应于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的流动速度调节部805、806和807,因此使得可以调节引入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的制冷剂的量。根据第一热水供应部84、第一加热/冷却部85、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的热水供应负载以及加热/冷却负载,可调节引入中继器804、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的制冷剂的量。
根据本实施例,单个热泵80可用于在多个使用位置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例如,将第一热水供应部84和第一加热/冷却部85安装在第一使用位置,将第二热水供应部87和第二加热/冷却部88安装在第二使用位置,从而能够在第一使用位置和第二使用位置同时地或选择性地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
Claims (9)
1.一种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利用所述热泵进行热水供应操作,所述热水供应装置包括:
第一制冷剂循环部,包括:第一压缩机;级联热交换器,其中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交换热量;第一膨胀器;热源侧热交换器,其中第一制冷剂吸热或放热;从而形成第一制冷剂循环;
供水调节部,用于选择性地阻止向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供水;
第二制冷剂循环部,包括:第二压缩机;使用侧热交换器,利用第二制冷剂进行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冷却操作的至少其中之一;第二膨胀器;以及所述级联热交换器;从而形成第二制冷剂循环;
热水供应部,利用在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中由制冷剂加热的水;以及
使用侧三通阀,用于转换水的流动方向,使得通过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水被引入所述热水供应部;
其中,流动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和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与水交换热量,以连续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而不需要解冻操作;以及
所述热水供应装置包括以下的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过度冷却器,在所述第一过度冷却器中,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水与在所述级联热交换器和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其中之一中冷凝的第一制冷剂交换热量,以过度冷却和冷凝所述第一制冷剂;以及
第二过度冷却器,在所述第二过度冷却器中,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水与在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和所述级联热交换器的其中之一中冷凝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以过度冷却和冷凝所述第二制冷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
其中,所述热水供应部包括:
热水供应箱,用于储存待供应作为热水的水;
辅助加热器,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所述热水供应箱的水;以及
排水通道,用于供应所述热水供应箱的水作为热水;
其中,储存在所述热水供应箱中的水以及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中与所述第一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由相同的供水源供应;
流经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水与该使用侧热交换器中的第二制冷剂交换热量后,流经所述热水供应箱以加热其中储存的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供水部,所述供水部包括:循环通道,用于使流动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水循环;以及循环侧泵,用于强制性地移动所述循环通道的水;
其中,当所述供水部的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时,所述循环通道的水循环,以阻止所述供水部的冰冻和破裂;以及
当所述供水部的水的温度高于所述冰冻和破裂参考温度时,返回到所述循环通道的水循环之前的操作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循环通道,用于使流动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水循环;
其中,当所述循环通道的水的温度高于循环参考温度时,所述循环通道的水循环,而不供应和排出所述循环通道的水,以节省流动通过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水;以及
当所述循环通道的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所述循环参考温度时,供应和排出所述循环通道的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
循环侧供应通道,用于向所述循环通道供水;
循环侧排出通道,用于将循环通过所述循环通道的水排出;以及
排水调节部,用于选择性地阻止通过所述循环侧排出通道排水;
其中,当所述循环通道的水的温度高于所述循环参考温度时,所述供水调节部和所述排水调节部关闭所述循环侧供应通道和所述循环侧排出通道;以及
当所述循环通道的水的温度等于或低于所述循环参考温度时,所述供水调节部和所述排水调节部打开所述循环侧供应通道和所述循环侧排出通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
空气调节加热/冷却部,利用所述第一制冷剂或所述第二制冷剂加热/冷却室内空气,以进行室内加热/冷却操作;以及热水供应部,用于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
其中,当同时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和加热操作时,
沿着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将空气调节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级联热交换器的上游侧,通过利用在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出侧具有高温的制冷剂,以改善加热性能;以及
所述热水供应部连接到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通过利用级联循环,以改善热水供应性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热水供应部,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至少其中之一排出的具有高温的制冷剂,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以改善热水供应性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第一流动转换部和第二流动转换部,根据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分别转换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其中,在连接有所述热水供应部的制冷剂循环部的制冷剂循环上,所述热水供应部连接在该制冷剂循环上的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流动转换部之间,以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而不管加热与冷却之间的转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水供应装置,还包括减温器热交换器,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至少其中之一排出的具有高温的制冷剂在所述减温器热交换器中流动;
其中,通过利用与所述减温器热交换器中的所述制冷剂交换热量的水,加热所述热水供应部的水,进行所述热水供应操作;
其中,根据热水供应负载和加热/冷却负载,来改变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至少其中之一排出且流动到所述减温器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量以及从所述减温器热交换器旁路的制冷剂的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0-0050322 | 2010-05-28 | ||
KR1020100050322A KR101175516B1 (ko) | 2010-05-28 | 2010-05-28 |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61765A CN102261765A (zh) | 2011-11-30 |
CN102261765B true CN102261765B (zh) | 2014-07-30 |
Family
ID=4431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6295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1765B (zh) | 2010-05-28 | 2011-03-11 |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20110289952A1 (zh) |
EP (1) | EP2397782B1 (zh) |
KR (1) | KR101175516B1 (zh) |
CN (1) | CN102261765B (zh) |
WO (1) | WO201114915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93097B (zh) * | 2010-04-15 | 2015-08-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水供给系统控制装置及热水供给系统控制程序及热水供给系统运转方法 |
US10274210B2 (en) | 2010-08-27 | 2019-04-30 |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 Heat pump humidifier and dehumidifier system and method |
KR101212698B1 (ko) * | 2010-11-01 | 2013-03-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
KR101203579B1 (ko) | 2010-11-05 | 2012-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
KR101212683B1 (ko) * | 2010-12-30 | 2013-01-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히트펌프 연동 급탕장치 |
KR101510978B1 (ko) * | 2011-03-09 | 2015-04-10 | 도시바 캐리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이원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
KR101507454B1 (ko) * | 2011-06-23 | 2015-03-3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히트펌프 및 그 제어 방법 |
US10378800B2 (en) * | 2011-09-23 | 2019-08-13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ulti-staged water manifold system for a water source heat pump |
CA2790732C (en) | 2011-09-26 | 2020-03-10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ulti-staged water manifold system for a water source heat pump |
US9383126B2 (en) | 2011-12-21 | 2016-07-05 | Nortek Global HVAC, LLC | Refrigerant charge management in a heat pump water heater |
US9518754B2 (en) * | 2012-01-24 | 2016-12-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ITMI20120132A1 (it) * | 2012-02-01 | 2013-08-02 | Olimpia Splendid S P A | Dispositivo di condizionamento aria-acqua |
US20140123689A1 (en) * | 2012-03-22 | 2014-05-08 | Climate Master, Inc. | Integrated heat pump and water heating circuit |
JP6004715B2 (ja) * | 2012-04-12 | 2016-10-12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熱源システム |
JP6004764B2 (ja) * | 2012-06-12 | 2016-10-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熱源システムの熱源選択装置及びその方法並びに熱源システム |
US9797605B2 (en) * | 2013-01-07 | 2017-10-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pump system |
CN103148584B (zh) * | 2013-01-15 | 2016-01-13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 双级压缩热泵热水机组 |
US9772124B2 (en) | 2013-03-13 | 2017-09-26 |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 Heat pump defrost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9995509B2 (en) * | 2013-03-15 | 2018-06-12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Cascading heat recovery using a cooling unit as a source |
US10119738B2 (en) | 2014-09-26 | 2018-11-06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vapor injection compressor |
KR101588536B1 (ko) * | 2014-09-29 | 2016-01-25 | 린나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저탕식 급탕장치 |
KR101588535B1 (ko) * | 2014-09-29 | 2016-01-25 | 린나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저탕식 급탕장치 |
JP6427380B2 (ja) * | 2014-10-09 | 2018-11-21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RU2571361C1 (ru) * | 2014-10-13 | 2015-12-20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юме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тектур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Система центр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горячего и холодного водоснабжения |
FR3028603A1 (fr) * | 2014-11-14 | 2016-05-20 | Ereie - Energy Res Innovation Eng | Procede de recuperation d'energie thermique d'une moto-pompe a chaleur |
US20230026023A1 (en) * | 2015-01-16 | 2023-01-26 | Hill Phoenix, Inc. |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Brushless DC Motor Compressor Drive |
US10345004B1 (en) | 2015-09-01 | 2019-07-09 | Climate Master, Inc. | Integrated heat pump and water heating circuit |
GB2543086B (en) * | 2015-10-08 | 2018-05-02 | Isentra Ltd | Water-cooled carbon dioxide refrigeration system |
BE1023347B1 (fr) * | 2016-01-08 | 2017-02-10 | Elax Developpement Scs | Unité de contrôle pour contrôler une température d'un premier liquide caloporteur en entrée d'une pompe à chaleur eau/eau |
CN105509125B (zh) * | 2016-01-18 | 2018-06-2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带有快速除霜功能的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 |
CN106016831A (zh) * | 2016-06-30 | 2016-10-12 | 孙霆 | 空气源热泵供开水设备及其换热装置 |
US10871314B2 (en) | 2016-07-08 | 2020-12-22 | Climate Master, Inc. | Heat pump and water heater |
US10866002B2 (en) | 2016-11-09 | 2020-12-15 | Climate Master, Inc. | Hybrid heat pump with improved dehumidification |
JP2018185120A (ja) * | 2017-04-27 | 2018-11-22 |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 暖房給湯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10935260B2 (en) | 2017-12-12 | 2021-03-02 | Climate Master, Inc. | Heat pump with dehumidification |
CN107894019B (zh) * | 2018-01-02 | 2023-05-23 | 烟台清泉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降低一级网回水温度的供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EP3569935B1 (en) * | 2018-05-17 | 2020-09-16 | E.ON Sverige AB | Reversible heat pump assembly and district thermal energy distribu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a reversible heat pump assembly |
CN109297076A (zh) * | 2018-08-24 | 2019-02-01 | 赖中练 |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
US11592215B2 (en) | 2018-08-29 | 2023-02-28 |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
FI129146B (fi) * | 2019-02-08 | 2021-08-13 | Hoegforsgst Oy | Primäärilämmitystä käyttävä hybridilämmitysjärjestelmä |
JP6844663B2 (ja) * | 2019-07-09 | 2021-03-1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水量調整装置 |
CA3081986A1 (en) | 2019-07-15 | 2021-01-15 | Climate Master,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capacity control and controlled hot water generation |
KR20210101507A (ko) * | 2020-02-10 | 2021-08-19 | 한국지역난방기술 (주) | 2열 배관 방식의 지역 냉난방 시스템 |
CN112611010B (zh) * | 2020-11-30 | 2022-06-28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多热源热电联产机组发电负荷灵活调节系统的调节方法 |
US11885507B2 (en) * | 2021-05-24 | 2024-01-30 | Timothy Tilley | Instantaneous hot water heat pump |
DE102021214258A1 (de) | 2021-12-13 | 2023-06-1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Wärmepumpenkaskade und Verfahren zur Erwärmung oder Abkühlung eines Kühlmittels mittels einer Wärmepumpenkaskade |
DE102022132793A1 (de) | 2022-12-09 | 2024-06-20 | Viessmann Climate Solutions Se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Heizungsanlage und Heizungsanlag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3821A (zh) * | 2004-03-26 | 2005-01-12 | 陈新祥 | 双压缩机空调热水器一体机 |
CN2708155Y (zh) * | 2004-07-12 | 2005-07-06 | 湖南大学 | 一种热水热泵空调装置 |
KR20080097511A (ko) * | 2007-05-02 | 2008-11-06 | 오원길 | 케스케이드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냉난방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52555B2 (ja) * | 1989-11-02 | 1996-11-13 | 大阪府 | ヒートポンプの作動方法 |
JP2816525B2 (ja) * | 1993-11-02 | 1998-10-27 | 株式会社東洋製作所 | 多元冷凍装置 |
JP3303899B2 (ja) * | 1994-07-18 | 2002-07-22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氷蓄熱式冷凍機ユニット |
US5706665A (en) * | 1996-06-04 | 1998-01-13 | Super S.E.E.R. Systems Inc. | Refrigeration system |
JP3890870B2 (ja) * | 2000-09-08 | 2007-03-0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機 |
JP2005147456A (ja) | 2003-11-13 | 2005-06-09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US20070023534A1 (en) | 2005-07-22 | 2007-02-01 | Mingsheng Liu | Water-source heat pump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
KR100698578B1 (ko) * | 2005-08-02 | 2007-03-22 | 조한표 | 히트펌프식 온수발생장치 |
JP4338690B2 (ja) * | 2005-09-14 | 2009-10-0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JP2008032333A (ja) * | 2006-07-31 | 2008-02-14 | Sharp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
JP2008051464A (ja) * | 2006-08-28 | 2008-03-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471992B2 (ja) * | 2007-06-04 | 2010-06-02 | 株式会社東洋製作所 | 多元ヒートポンプ式蒸気・温水発生装置 |
KR100796452B1 (ko) | 2007-06-20 | 2008-01-22 | 김진수 | 히트펌프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상 방법 |
KR101040197B1 (ko) * | 2008-05-23 | 2011-06-09 | 현우산기주식회사 | 부동수조 증발유니트를 갖는 냉,난방 히트펌프장치 |
US8657207B2 (en) * | 2008-08-26 | 2014-02-25 | Lg Electronics Inc. | Hot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heat pump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2010
- 2010-05-28 KR KR1020100050322A patent/KR10117551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9-29 WO PCT/KR2010/006616 patent/WO201114915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
- 2011-03-11 CN CN201110062959.4A patent/CN10226176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16 EP EP11158502.2A patent/EP2397782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3-31 US US13/077,090 patent/US2011028995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
- 2014-07-18 US US14/334,880 patent/US9234675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18 US US14/334,925 patent/US923467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18 US US14/334,943 patent/US2014032601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63821A (zh) * | 2004-03-26 | 2005-01-12 | 陈新祥 | 双压缩机空调热水器一体机 |
CN2708155Y (zh) * | 2004-07-12 | 2005-07-06 | 湖南大学 | 一种热水热泵空调装置 |
KR20080097511A (ko) * | 2007-05-02 | 2008-11-06 | 오원길 | 케스케이드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냉난방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10130814A (ko) | 2011-12-06 |
US9234675B2 (en) | 2016-01-12 |
CN102261765A (zh) | 2011-11-30 |
US9234676B2 (en) | 2016-01-12 |
US20140326012A1 (en) | 2014-11-06 |
KR101175516B1 (ko) | 2012-08-23 |
US20140326014A1 (en) | 2014-11-06 |
EP2397782B1 (en) | 2016-03-02 |
WO2011149152A1 (en) | 2011-12-01 |
EP2397782A2 (en) | 2011-12-21 |
EP2397782A3 (en) | 2014-03-05 |
US20110289952A1 (en) | 2011-12-01 |
US20140326013A1 (en) | 2014-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61765B (zh) |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 |
CN102261766B (zh) | 与热泵关联的热水供应装置 | |
CN203231419U (zh) | 空调器 | |
US11629891B2 (en) | Heat pump system | |
CN109405365A (zh) |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080668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597658A (zh) | 热泵 | |
CN212538209U (zh) | 热泵系统及包含该热泵系统的热泵空调器、热泵热水器 | |
WO2011045976A1 (ja) |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 |
EP2333457A2 (en) | Water circulation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nt system | |
CN210568955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2753917B (zh) | 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 |
KR100877056B1 (ko) |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KR100877055B1 (ko) | 급탕기능을 갖는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CN102305496B (zh) |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 |
KR101272021B1 (ko) | 이원 사이클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장치 | |
KR20030082822A (ko) | 냉,난방 겸용 빙축열 시스템 | |
CN111928338A (zh) | 空调余热回收系统及空调系统 | |
CN201265979Y (zh) | 能提供辅助生活热水的地源热泵机组 | |
KR20140133375A (ko) | 공기열 이원 사이클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장치 | |
KR20140112928A (ko) | 공기열 이원 사이클 히트펌프 냉난방 장치 | |
KR102329432B1 (ko) | 과냉각 연계를 가지는 재생에너지 활용 하이브리드 흡착식 냉동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 |
CN220017784U (zh) | 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冷媒直冷系统 | |
KR102287461B1 (ko) | 듀얼 응축기를 가지는 재생에너지 활용 하이브리드 흡착식 냉동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 |
KR20110066780A (ko) | 냉매 시스템 연동 물 순환 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