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4942B - 无线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4942B
CN102244942B CN201110125967.9A CN201110125967A CN102244942B CN 102244942 B CN102244942 B CN 102244942B CN 201110125967 A CN201110125967 A CN 201110125967A CN 102244942 B CN102244942 B CN 1022449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relay apparatus
function portion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259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4942A (zh
Inventor
山田大辅
宋海年
大原诚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ffalo Inc
Original Assignee
Buffal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ffalo Inc filed Critical Buffal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44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4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4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4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05PBS [Private Base St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中继装置,该无线中继装置与站点所属的内部网络、以及该站点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进行通信,其中,切换开关在将端口用作外部网络侧端口的外部连接状态和、将端口用作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内部连接状态之间切换。当切换开关是外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传输处理部在属于无线连接的内部网络的站点与有线连接于端口的调制解调器之间进行包传输,在切换开关是内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传输处理部在有线连接于端口的站点与属于无线连接的外部网络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中继处理的无线中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家庭或办公室中,为了将个人电脑、游戏机等无线或有线的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的站点与其他网络连接,广泛利用作为无线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ccess point)(例如,参照日本特许公开2005-142907号公报)。作为这样的接入点,提出了在外出地点能够通过无线进行网络连接的便携式接入点的技术方案。
在便携式接入点中,为了实现壳体的小型化,例如大多采用的结构只具备一个用于连接网线(network cable)的端口。使用者希望在这样的只具备1个端口的接入点中,既能够将该1个端口用作与广域网(Wide AreaNetwork,WAN)、因特网连接的端口(外部网络侧的端口),又能够用作用于连接构成LAN的装置(例如,客户端或开关等)的端口(内部网络侧的端口)。因此,使接入点所具备的唯一端口既能够用作外部网络侧的端口又能够用作内部网络侧的端口的技术开发,成为今后的技术课题。然而现实是,至今尚未能够实现将接入点所具备的唯一端口既用作外部网络侧端口又用作内部网络侧端口的有用技术。
此外,这样的技术问题当然也存在于具有多个端口的接入点中,在单独考虑各个端口时,会有将该端口既用作外部网络侧端口又用作内部网络侧端口的情况。而且,这样的技术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作为LAN接入点的无线中继装置,它是任何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中继装置共同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唯一所具备的端口作为外部网络侧端口以及内部网络侧端口中任何一个都能够使用的无线中继装置。
本发明涉及与站点所属的内部网络以及站点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进行通信的无线中继装置。然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无线中继装置具备:端口,用于连接网线;切换开关,在将端口用作外部网络侧端口的外部连接状态和、将端口用作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内部连接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及,传输处理部,根据切换开关的状态,相应地切换包传输的动作。
具体的无线中继装置还具备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该内部网络无线通信接口包含在内部网络中,并与站点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当切换开关是外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传输处理部在第1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1动作模式是在站点与属于外部网络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传输,其中,该站点经由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该外部网络经由网线连接于端口;当切换开关是内部网络连接状态的情况下,传输处理部在第2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2动作模式是在通过网线连接于端口的站点与、无线中继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此外,无线中继装置还具备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该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包含在外部网络中,并与属于规定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传输处理部在第2动作模式下,可以在通过网线连接于端口的站点与、经由外部网络侧无线接口而连接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作为规定的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是公用无线LAN或移动通信网。
该无线中继装置也可以由主体部以及拆卸自由地连接于主体部的附属部来构成。该结构的情况下,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以及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设置于主体部,端口以及切换开关设置于附属部。此外,该结构的情况下,最好是事先具备判定主体部是否连接于附属部的判定部,在判定部判定为主体部没有连接于附属部的情况下,传输处理部在第3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3动作模式是在经由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站点与、经由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此外,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无线中继装置、含有无线中继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些装置或系统的控制方法,用于实现这些方法、装置或系统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存储该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等方式来实现。
本发明作为一例,可以用于无线网络中进行通信(包括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等。以下参照附图,通过详细说明来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中继装置10的正视图以及后视图。
图2是无线中继装置10的侧视图。
图3是无线中继装置10以及支架(cradle)200的俯视图。
图4是通过功能块来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由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的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1连接形态的图。
图7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2连接形态的图。
图8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3连接形态的图。
图9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4连接形态的图。
图10是说明图6所示的第1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图7所示的第2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图8所示的第3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图9所示的第4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由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的第2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5连接形态的图。
图16是说明图15所示的第5连接形态中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中继装置10的大致结构的图。图1的(a)及(b)是无线中继装置10的正视图以及后视图。图2的(a)及(b)是无线中继装置10的一侧及另一侧的侧视图。图3的(a)是无线中继装置10的俯视图。图3的(b)是无线中继装置10所具备的支架200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通过功能块来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图。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中继装置10的各个构成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中继装置10具备相互拆卸自由地连接的主体100和支架200。主体100是小型轻量的可搬运型装置,具有无线中继处理所需的中枢功能。支架200在与主体100连接时,向主体100提供各种功能。此外,支架200也具有用于承载主体100的底座的功能。
如图1(b)、图3(b)以及图4所示,支架200包括:基于例如IEEE802.3/3u规格的端口220、切换开关230、用于与主体100连接的主体连接接口(I/F)280、以及基于规定的网络协议(例如以太网),对经由端口220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的LAN控制电路210。
切换开关230是所谓的滑动开关,设置于端口220的附近。该切换开关230按照用户等的手动设定,选择性地切换“internet”状态和“Lan”状态。图4的例子中,切换开关230被设定为“internet”状态。该切换开关230是用于对后述主体100的传输处理部121的动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开关。此外,之后将对传输处理部121的动作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
主体连接接口280例如具有USB设备控制器(USB device controller)的功能,当支架200与主体100连接时,基于USB规格与主体100之间进行通信数据或各种控制数据等信息的交互。
如图4所示,主体100具备:处理器CPU120、ROM171、RAM172、用于连接USB设备的USB设备接口(I/F)173、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WAN控制电路175、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以及用于与支架200连接的支架连接接口(I/F)180。
无线LAN控制电路174包括调制器、放大器、天线,并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的接口,与作为无线LAN的客户端,即站点(例如个人电脑或游戏机)进行无线通信,该无线LAN例如基于IEEE802.11b/g规格。无线WAN控制电路175同样地包括调制器、放大器、天线,并作为无线LAN的客户端即站点的接口,与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侧(例如公共无线LAN)的接入点(例如公共无线LAN终端)进行无线通信,该无线LAN例如基于IEEE802.11a/b/g规格。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同样地包括调制器、放大器或天线,并作为移动通信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的接口,与移动通信网的接入点(例如移动通信基站)进行无线通信,该移动通信例如基于第3代/高速分组接入(3G/HSPA,Third Generation/High Speed PacketAccess)规格。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主体100能够在相互不同的多个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无线通信。即,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以及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分别基于各个规格构成多个无线通信接口。
支架连接接口180具有USB主机控制器的功能,当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时,基于USB规格与支架200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
CPU120通过将存储在ROM171中的固件(firmware)、计算机程序载入RAM172来执行,从而对无线中继装置10的各个部进行控制,并实现传输处理部121、传输控制部122、切换监视部123、PPPoE处理部124、设定部125以及连接监视部126的功能。
传输处理部121具备路由功能部121r以及网桥功能部121b,经由各个无线通信接口(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以及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以及支架200所具备的端口220,来进行包(第3层包以及第2层帧)的传输。传输控制部122对传输处理部121进行控制。
切换监视部123对切换开关230的切换状态进行监视。该切换状态的监视例如可以通过图未示出的控制线来将切换开关230和CPU120的通用输入与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GPIO)端口连接,从而通过经由该控制线而被输入到CPU120的中断信号(interrupt signal)来进行。
PPPoE处理部124按照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Task Force,IETF)标准化了的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PPP overEthernet,PPPoE),为了进行用户认证等而对IP(Internet Protocol)包进行封装。
设定部125对主体100要设定的各种参数进行设定。作为各种参数,例如有:IP地址、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有线等效加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WEP)密钥、与连接因特网的签约有关的信息(用户名或密码)等。
连接监视部126是监视主体100是否与支架200连接的功能部。该连接状态的监视例如可以根据支架连接接口180与主体连接接口280之间是否通电来进行。
此外,上述支架200相当于附属部。并且,无线LAN控制电路174相当于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以及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相当于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传输控制部122以及连接监视部126相当于判定部。
(1)第1实施例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所进行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本发明所提出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包括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以下,首先对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所进行的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当主体100的电源为开,且端口220与LAN线缆LCa连接从而端口220实现链接时,在主体100中开始图5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传输控制部122通过连接监视部126来对主体100与支架200之间的连接进行监视,并且,一直待机直到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时为止(步骤S105)。当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时(步骤S105,是),传输控制部122将ROM171中所存储的以太网驱动程序载入支架200所具备的LAN控制电路210(步骤S110)。之后,传输控制部122通过切换监视部123来判定切换开关230是与外部网络连接(internet)的状态(外部连接状态),还是与内部网络连接(Lan)的状态(内部连接状态)(步骤S115)。当切换开关230是“internet”的状态时,传输控制部122将传输处理部121的动作模式切换为第1动作模式(步骤S120),当切换开关230是“Lan”的状态时,传输控制部122将传输处理部121的动作模式切换为第2动作模式(步骤S125)。
通过该切换开关230,当被切换到第1动作模式时,无线中继装置10的连接形态为后述的第1连接形态,而当被切换到第2动作模式时,无线中继装置10的连接形态为后述的第2~第4连接形态中的任意一种形态。用户等通过对切换开关230的状态进行切换,能够从第1~第4连接形态中形成期望的连接形态。
再参照图6~图13,说明通过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而实现的无线通信时的第1~第4连接形态。图6~图9分别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1~第4连接形态的图。图10~图13分别是说明图6~图9所示的第1~第4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此外,在图10~图13中省略了无线中继装置10所具备的一部分结构。
<第1连接形态>
对在第1动作模式下形成的第1连接形态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第1连接形态下,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支架200的端口220与作为网线的LAN线缆LCa的一端连接,该LAN线缆LCa的另一端例如与FTTH或DSL的调制解调器连接。并且,支架200的切换开关230被设定为第1动作模式的“internet”状态。在第1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发挥作为无线LAN的针对站点STA的接入点的功能,并经由无线LAN控制电路174与站点STA进行无线通信。即,在该第1连接形态下,站点STA经由无线中继装置10以及调制解调器能够接入因特网。
如图6所示,在第1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内部网络是包含无线LAN区间的网段(segment)。并且,站点STA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是包含端口220以及有线LAN区间的网段。
图10示出该第1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当包(第2层帧)从站点STA经由无线LAN被发送时,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接收该包,并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将所传送来的包传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执行地址转换处理(网络地址转换(NAT)或IP伪装(masquerade)),该地址转换处理是将所传送来的包的发送源IP地址,从预先分配给站点STA的私有(private)IP地址转换为全局(globe)IP地址。此时,PPPoE处理部124对地址转换后的包(IP包)赋予PPPoE头部(header),并作为PPPoE帧进行封装。该被封装了的包(PPPoE帧)经由被设定为“internet”状态的切换开关230被发送至LAN控制电路210。LAN控制电路210基于从路由功能部121r接收的包来生成第2层帧,并将包含所生成的第2层帧的信号从端口220发送至调制解调器等。
此外,含有从调制解调器发送的、发送给站点STA的数据的信号经由端口220被LAN控制电路210接收。LAN控制电路210基于接收到的信号来组合包(第2层帧),并经由被设定为“internet”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基于所接收到的包的第2层帧来组合IP包,基于发送目的地IP地址将包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将所传送来的包传送给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LAN控制电路174经由无线LAN将传送来的包(第2层帧)发送给站点STA。
这样,在第1连接形态下的第1动作模式下,经由无线LAN控制电路174,在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连接于端口220的LAN线缆LCa,在调制解调器等网络装置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有线通信。因此,通过这样的第1动作模式,端口220能够实现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外部网络侧的端口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网络的含义是站点STA所不属于的网络(网段),换句话说,外部网络指的是被赋予了全局IP地址的网络。再换句话说,外部网络是指路由功能部121r的各个端口中,与执行PPPoE处理的端口建立了对应的网络。
<第2连接形态>
对在第2动作模式下形成的第2连接形态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第2连接形态下,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支架200的端口220与作为网线的LAN线缆LCa的一端连接,该LAN线缆LCa的另一端与站点STA连接。并且,支架200的切换开关230被设定为第2动作模式的“Lan”状态。在第2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发挥作为有线LAN的针对站点STA的网桥的功能,并与站点STA进行有线通信。即,在该第2连接形态下,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能够进行数据的交换。因此,例如在对站点STA进行操作,对主体100设定各种参数的情况下,能够形成第2连接形态。
如图7所示,在第2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内部网络是包含端口220以及有线LAN区间的网段。
图11示出该第2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当包含发送给无线中继装置10的数据(设定数据等)的信号从站点STA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被发送时,LAN控制电路210经由端口220接收该信号。LAN控制电路210基于所接收到的信号来组合包(第2层帧),并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发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由于第2层帧的发送目的地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是自身的MAC地址,所以网桥功能部121b不将所接收到的包传送给路由功能部121r或网桥功能部121b的其他端口,而从所接收到的包中提取数据来发送给设定部125。设定部125基于所接收到的数据来设定各种参数。
此外,当所接收到的数据中含有来自站点STA的有关设定数据的询问等时,设定部125生成含有设定数据的包(第2层帧),并发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将所接收到的包发送至LAN控制电路210。LAN控制电路210将含有从网桥功能部121b接收到的包的信号,从端口220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发送至站点STA。
这样,在第2连接形态下的第2动作模式下,经由连接于端口220的LAN线缆LCa,在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有线通信。因此,通过这样的第2动作模式,端口220能够实现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因此,用户在向无线装置设定各种参数时,能够从有线连接的站点来进行设定作业,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网络的含义是站点STA属的网络(网段),换句话说,内部网络是指与站点STA同样地被赋予了私有IP地址的网络。
<第3连接形态>
对在第2动作模式下形成的第3连接形态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第3连接形态下,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支架200的端口220与作为网线的LAN线缆LCa的一端连接,该LAN线缆LCa的另一端与站点STA连接。并且,支架200的切换开关230被设定为第2动作模式的“Lan”状态。在第3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发挥作为针对公共无线LAN的接入点(公共无线LAN终端)的客户端的功能,并经由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与公共无线LAN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即,在该第3连接形态下,站点STA即使不具有无线通信用接口,也能够经由无线中继装置10及公共无线LAN终端而接入因特网。
如图8所示,在第3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内部网络是包含端口220以及有线LAN区间的网段。并且,站点STA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是包含公共无线LAN区间的网段。
图12示出该第3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当包含发送给与因特网连接的终端或服务器等装置的数据的信号,该例子中是包含发送给公共无线LAN终端的数据的信号从站点STA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被发送到无线中继装置10时,LAN控制电路210经由端口220接收该信号。LAN控制电路210基于所接收到的信号来组合包(第2层帧),并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发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由于第2层帧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不是自身的MAC地址,所以网桥功能部121b将所接收到的包传送给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所传送来的包发送给无线WAN控制电路175。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作为公共无线LAN的客户端,向公共无线LAN发送包(第2层帧)。
此外,从公共无线LAN终端发送的、发送给站点STA的包(第2层帧)在无线WAN控制电路175被接收,并被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所接收到的包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将传送来的包发送至LAN控制电路210。LAN控制电路210将含有从网桥功能部121b接收的包的信号,从端口220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发送至站点STA。
这样,第3连接形态下的第2动作模式下,经由连接于端口220的LAN线缆LCa,在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有线通信,并且,经由无线WAN控制电路175,在公共无线LAN终端等网络装置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无线通信。因此,与上述的第2连接形态同样地,通过该第2动作模式,端口220实现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内部网络侧的端口的功能。
<第4连接形态>
对在第2动作模式下形成的第4连接形态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第4连接形态下,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支架200的端口220与作为网线的LAN线缆LCa的一端连接,该LAN线缆LCa的另一端与站点STA连接。并且,支架200的切换开关230被设定为第2动作模式的“Lan”状态。在第4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发挥作为针对移动通信网的接入点(移动通信终端)的客户端的功能,并经由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与移动通信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即,在该第4连接形态下,站点STA即使不具有无线通信用接口,经由无线中继装置10及移动通信基站也能够接入因特网。
如图9所示,在第4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内部网络是包含端口220以及有线LAN区间的网段。并且,站点STA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是包含移动通信网区间的网段。
图13示出该第4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当包含发送给与因特网连接的终端或服务器等装置的数据的信号,该例子中是包含发送给移动通信基站的数据的信号从站点STA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被发送至无线中继装置10时,LAN控制电路210经由端口220接收该信号。LAN控制电路210基于所接收的信号来组合包(第2层帧),并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发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由于第2层帧的发送目的地MAC地址不是自身的MAC地址,所以网桥功能部121b将所接收的包传送给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传送来的包发送给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作为移动通信网的客户端,向移动通信基站发送包(第2层帧)。
此外,从移动通信基站发送的、发送给站点STA的包(第2层帧)在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被接收,并被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所接收到的包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经由被设定为“LAN”状态的切换开关230,将传送来的包发送至LAN控制电路210。LAN控制电路210将含有从网桥功能部121b接收的包的信号,从端口220经由有线LAN(LAN线缆LCa)发送至站点STA。
这样,第4连接形态下的第2动作模式下,经由连接于端口220的LAN缆线LCa,在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有线通信,并且,经由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5,在移动通信基站等网络装置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无线通信。因此,与上述的第2及第3连接形态同样地,通过该第2动作模式,端口220实现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
此外,在LAN控制电路210组合的包的发送目的地之所以在第1连接形态(图10)和第3及第4连接形态(图12及图13)下不同的理由如下:在第3及第4连接形态中,采用将包从LAN控制电路210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的结构的情况下,用户侧的网络(网段)存在2个,即:第1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网段,以及第3及第4连接形态下站点STA所属的网段。该情况下,需要就各个网段来对无线中继装置10或站点STA来设定各种参数,从而给用户带来很大的负担。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口220起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的第3及第4连接形态的情况下,通过将包从LAN控制电路210发送至网桥功能部121b,使用户侧的网络(网段)为1个,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例中执行动作模式切换处理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中,根据切换开关230的设定状态,使端口实现作为外部网络侧(站点STA所不属于的网段侧)端口的功能,或者实现作为内部网络侧(站点STA所属的网段侧)端口的功能。因此,端口220既可以用作外部网络侧端口,又可以用作内部网络侧端口。
通过使端口220实现作为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能够使无线中继装置10与站点STA实现有线连接。因此,向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各种参数的设定,可以从与有线连接于无线中继装置10的站点STA来进行,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此外,使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有线连接,能够使无线中继装置10与公共无线LAN或移动通信网连接。因而使只具有有线LAN接口,而不具有无线通信接口的站点STA能够经由公共无线LAN或移动通信网而与因特网连接。
此外,通过使端口220实现作为外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能够使无线中继装置10与调制解调器等实现有线连接。从而,在站点STA是无线LAN的客户端的情况下,能够使无线中继装置10实现作为无线LAN接入点的功能。
这样,由于能够将1个端口220切换为实现作为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或者实现作为外部网络侧端口的功能,因而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与现有技术的、分别设置内部网络侧端口(物理端口)和外部网络侧端口(物理端口)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设备的尺寸。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不用对多个端口进行控制,所以可以使用价廉的电路来作为LAN控制电路210,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中,由于切换开关230与端口220一起设置于支架200中,所以当用户为了改变连接形态而进行LAN线缆LCa的布线作业时,可以容易地一起改变切换开关230的状态。换言之,当用户将LAN线缆LCa的一端与支架200的端口220连接时,不会忘记改变切换开关230的状态。此外,将切换开关230或端口220设置于支架200,能够实现主体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2)第2实施例
上述第1实施例中,是以主体100与支架200相连接为前提的。在该第2实施例中,说明在主体100不与支架200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站点STA实现与因特网连接的连接形态。图14是示出由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的第2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14所示,第2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不同的是,上述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图5)中增加了以下步骤(步骤S130),即,在主体100开始的时点,当主体100与支架200没有连接时(步骤S105,否),传输控制部122将传输处理部121的动作模式切换到第3动作模式。该向第3动作模式的切换不论切换开关230的状态就能够执行。此外,由于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的情况下的处理与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由传输控制部122切换到第3动作模式的情况下,无线中继装置10的连接形态为以下要说明的第5连接形态。
图15是示出无线中继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时的第5连接形态的图。图16是说明第5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的示意图。此外,图16中省略了无线中继装置10所具备的一部分结构。
<第5连接形态>
对在第3动作模式下形成的第5连接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在第5连接形态下,主体100被从支架200卸下。此时,不管通过LAN线缆LCa而与支架200的端口220有线连接的装置以及切换开关230的状态。在第5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发挥作为针对无线LAN的站点STA的接入点的功能,并且经由无线LAN控制电路174与站点STA进行无线通信。此外,无线中继装置10实现作为公共无线LAN的接入点(公共无线LAN终端)的客户端的功能,并经由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与公共无线LAN终端进行无线通信。即,在该第5连接形态下,站点STA经由无线中继装置10以及公共无线LAN终端能够接入因特网。
图16示出该第5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包传输路径。当包(第2层帧)从站点STA经由无线LAN被发送时,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接收该包,并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将所传送来的包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所传送来的包发送至无线WAN控制电路175。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作为公共无线LAN的客户端,对公共无线LAN终端(接入点)发送包(第2层帧)。
此外,从公共无线LAN终端发送的、发送给站点STA的包(第2层帧)在无线WAN控制电路175被接收,并被发送至路由功能部121r。路由功能部121r将所接收的包传送给网桥功能部121b。网桥功能部121b将传送来的包传送给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LAN控制电路174通过无线LAN将传送来的包(第2层帧)发送给站点STA。
这样,在第5连接形态下的第3动作模式下,经由无线LAN控制电路174,在站点STA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执行无线通信,并且,经由无线WAN控制电路175,在公共无线LAN终端等网络装置与无线中继装置10之间也执行无线通信。
如上所述,在执行第2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中,当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时,形成与执行第1实施例的动作模式切换处理的无线中继装置10相同的连接形态,而当主体100从支架200卸下时,使站点STA所属的内部网络(网段)与无线WAN控制电路175所属的外部网络(网段)连接。
此外,如图15所示,若将切换开关230事先设定为“internet”状态,并且通过LAN线缆LCa事先将端口220与调制解调器连接,则能够实现下述的利用方法。若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基于第1连接形态的第1动作模式而实现连接,若主体100与支架200没有连接,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则基于第5连接形态的第3动作模式而实现连接。即,当主体100与支架200连接时,切换至经由公共无线LAN的因特网连接,当主体100从支架200卸下时,切换至经由有线LAN的因特网连接。由此,能够根据主体100的使用场合来自动地改变连接形态,例如,在家里时,通过第1连接形态使站点STA与因特网连接,而将主体100从支架200卸下携带外出(车站或餐馆等)时,通过第5连接形态使站点STA与因特网连接。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无线中继装置,既能够在家里进行可靠性高且高速的通信,又能够在外出地进行简易的通信,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变形例1)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无线中继装置10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主体100的支架连接接口180和支架200的主体连接接口280基于USB规格来进行信息的交互,但主体100与支架200之间的信息的交互也可以基于USB规格以外的其他规格来进行。该情况下,只要主体100具备基于其它规格的接口来取代USB设备接口173就可。
(变形例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或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也可以进行未来能够使用的、基于无线LAN规格的无线通信,来取代进行基于IEEE802.11a/b/g/n规格的无线通信。此外,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也可以进行基于诸如LTE或下一代无线WiMAX(IEEE802.16m)、下一代PHS(XGP:eXtended Global Platform)之类的、未来能够使用的移动通信规格的无线通信,来取代进行基于3G/HSPA规格的移动通信。
(变形例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主体100作为无线通信接口,包含无线LAN控制电路174、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以及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三种的结构。但是,主体100既可以包含该例示的三种以外的其他种类的无线通信接口,且包含的数量可以是1个、2个或者4个以上,还可以包含相同种类的无线通信接口。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支架200所具备的端口220是1个的情况,但支架200也可以具备多个端口。例如,在支架200具备多个端口的情况下,既可以使上述的切换开关230所进行的选择性地切换“internet”状态和“Lan”状态的切换处理都适用于该多个端口,也可以只适用于该多个端口的一部分。后者的情况下,只要将不适用切换处理的端口固定成内部网络用或外部网络用中的任一个便可。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被切换到第2动作模式的情况下,无线中继装置10都可以形成第2~第4连接形态的例子,也可以限定无线中继装置10能够形成的连接形态。例如,可以构成为在被切换到第2动作模式的情况下,无条件地形成第2连接形态。在该结构中,可以从主体100中省略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以及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无线中继装置10由相互能够自由拆卸地连接的主体100和支架200构成的例子,但主体100和支架200也可以是不可以拆卸的整体结构。并且,该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不能够实现上述第2实施例。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切换开关230设置于支架200的结构,但切换开关230也可以设置于主体100。通过该结构,不需要在主体100与支架200之间配置用于向CPU120通知切换开关230的状态的控制线,从而能够简化支架连接接口180以及主体连接接口280的结构。
(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切换开关230使用滑动开关的结构,但切换开关230也可以使用滑动开关以外的开关。例如,切换开关230可以使用按钮开关或滚动开关等任意的物理开关。此外,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逻辑开关,即,在主体100或支架200设置显示部以及操作面板,对该操作面板进行操作,从而通过选择显示在显示部上的菜单来切换端口220的功能。此外,例如还可以是下述的逻辑开关,即,在连接于无线中继装置10的站点STA启动切换用程序,通过利用该程序所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 Interface,GUI)来切换端口220的功能。
(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第2动作模式的第2~第4连接形态下,站点STA和支架200的端口220只通过LAN线缆LCa而连接的结构,但在站点STA和端口220之间也可以存在LAN线缆LCa以外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站点STA和端口220之间设置桥接器(例如,第2层开关)或中继器(例如,共享式集线器),经由桥接器或中继器来将站点STA和端口220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中,站点STA和无线中继装置10(LAN控制电路210)也属于相同的网段。并且,所述网段相当于内部网络。
(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3动作模式的第5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作为针对公共无线LAN的接入点的客户端,经由无线WAN控制电路175与公共无线LAN终端进行无线通信的例子。但是,在该第5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也可以作为针对移动通信网的接入点的客户端,经由移动通信控制电路176与移动通信基站进行无线通信。
(变形例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1动作模式的第1连接形态下,无线中继装置10的路由功能部121r进行私有IP地址和全局IP地址的转换的例子,但也可能有在路由功能部121r不进行地址转换的情况。例如,在站点STA被分配有全局IP地址的情况,或者外部网络与无线LAN为不同网段,且被分配了私有IP地址的网络(LAN)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进行地址转换。此外,在外部网络与无线LAN为不同网段,且被分配了私有IP地址的网络(LAN)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无线中继装置10中的PPPoE处理。
从上述的第1及第2实施例,以及变形例1~11能够理解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中,内部网络的含义是至少客户端所属的网络,并且,外部网络的含义是至少客户端所不在的网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CPU120通过将储存在ROM171中的固件或计算机程序载入RAM172来执行,从而对无线中继装置10的各个部进行控制,但是,本发明的各个结构既可以通过适当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此外,在本发明的部分或所有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的情况下,该软件(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存储在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中的形式来提供。在本发明中,“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并不局限于软盘或CD-ROM那样的便携式记录介质,也包括各种RAM或ROM等计算机的内部存储装置,或硬盘等固定于计算机上的外部存储装置。
上述的说明只不过从各个方面例示出了本发明,并没有对其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当然也可进行各种改良或变形。

Claims (6)

1.一种无线中继装置,与站点所属的内部网络和所述站点所不属于的外部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单一端口,用于连接网线;
切换开关,在将所述单一端口用作所述外部网络侧端口的外部连接状态和、将所述单一端口用作所述内部网络侧端口的内部连接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传输处理部,根据所述切换开关的状态,相应地切换包传输的动作;
主体部;
拆卸自由地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附属部,所述单一端口以及所述切换开关设置于所述附属部;
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包含在所述内部网络中,并与所述站点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包含在所述外部网络中,并与属于规定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判定部,判定所述主体部是否连接于所述附属部,
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主体部连接于所述附属部、且所述切换开关是所述外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处理部在第1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1动作模式是在经由所述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所述站点与经由所述网线连接于所述单一端口的、属于所述外部网络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主体部连接于所述附属部、且所述切换开关是所述内部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处理部在第2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2动作模式是在经由所述网线连接于所述单一端口的所述站点与所述无线中继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所述主体部没有连接于所述附属部的情况下,所述传输处理部在第3动作模式下动作,该第3动作模式是在经由所述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所述站点与经由所述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处理部在所述第2动作模式下,在经由所述网线连接于所述单一端口的所述站点与经由所述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而连接的网络装置之间进行包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以及所述外部网络侧无线通信接口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无线通信网络是公共无线LAN或移动通信网。
6.一种无线中继装置,能够在进行无线LAN到有线WAN的中继与进行有线LAN到无线WAN的中继之间切换,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输处理部,包括路由功能部、网桥功能部及包传输控制功能部,该包传输控制功能部与所述路由功能部及所述网桥功能部进行相互通信,并对所述路由功能部及所述网桥功能部进行控制;
无线LAN通信接口;
无线WAN通信接口;
单一的以太网端口;以及
开关,与所述以太网端口以及所述传输处理部的路由功能部及网桥功能部连接,并能够在从无线LAN到有线WAN的中继的动作状态与从有线LAN到无线WAN的中继的动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当所述开关切换到所述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从无线LAN到有线WAN的中继的动作状态时,所述传输处理部的包传输控制功能部设定包传输路径,即,
经由有线WAN连接而在所述以太网端口被接收的数据包,从所述以太网端口经由所述开关,按所述路由功能部、所述网桥功能部及所述无线LAN通信接口的顺序被发送,经由所述无线LAN通信接口而被接收的数据包,按所述网桥功能部、所述路由功能部、所述开关及所述以太网端口的顺序被发送;
当所述开关切换到所述无线中继装置进行从有线LAN到无线WAN的中继的动作状态时,所述传输处理部的包传输控制功能部设定包传输路径,即,
经由有线LAN连接而在所述以太网端口被接收的数据包,从所述以太网端口经由所述开关,按所述网桥功能部、所述路由功能部及所述无线WAN通信接口的顺序被发送,经由所述无线WAN通信接口而被接收的数据包,按所述路由功能部、所述网桥功能部、所述开关及所述以太网端口的顺序被发送。
CN201110125967.9A 2010-05-14 2011-05-12 无线中继装置 Active CN102244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1781 2010-05-14
JP2010111781A JP5081948B2 (ja) 2010-05-14 2010-05-14 無線中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4942A CN102244942A (zh) 2011-11-16
CN102244942B true CN102244942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911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25967.9A Active CN102244942B (zh) 2010-05-14 2011-05-12 无线中继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80175A1 (zh)
JP (1) JP5081948B2 (zh)
CN (1) CN1022449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83762B2 (en) * 2010-05-28 2015-07-14 Greg Saunder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ybrid on demand services to a work unit
JP5617729B2 (ja) * 2011-03-29 2014-11-0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通信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方法
JP5803607B2 (ja) * 2011-11-22 2015-11-04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の制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523637B (zh) * 2011-11-25 2014-07-0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以太网底座、网络系统及数据转发方法
JP5435664B2 (ja) * 2011-12-14 2014-03-05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無線lan用通信装置、動作モード切替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578203B2 (ja) * 2012-07-13 2014-08-27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2916860A (zh) * 2012-10-09 2013-02-06 深圳市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型局域网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795627B (zh) * 2012-10-30 2017-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三层本地转发方法和设备
TWI463842B (zh) * 2013-01-03 2014-12-01 D Link Corp A mobile router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 connection pattern and performing connection settings and a method thereof
DE102013110532B4 (de) * 2013-09-24 2015-05-13 Deutsche Telekom Ag Integriertes Zugangsgerät für ein Heimnetzwerk mit der Möglichkeit zur Ausnutzung eines optimalen Mobilfunkempfangs
CN105589741A (zh) * 2014-10-21 2016-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终端设备cpe工作方式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667544B (zh) * 2015-06-04 2021-11-0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控制移动终端的通信模式
FR3038478B1 (fr) 2015-07-03 2018-07-06 Somfy Sas Installation domotique et procede de constitution de la topologie d’une installation domotique
FR3038480B1 (fr) 2015-07-03 2018-11-16 Somfy Sas Procede d’enregistrement d’une unite centrale de commande appartenant a une installation domotique
FR3038477B1 (fr) * 2015-07-03 2018-07-06 Somfy Sas Procede de controle d’une installation domotique
JP6360012B2 (ja) * 2015-08-04 2018-07-1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統合システム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統合方法
CN106304048A (zh) * 2016-08-03 2017-01-04 苏州倍声声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加密防窃听型可移动信号基站
JP6953878B2 (ja) * 2017-08-08 2021-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画像処理ユニット、ルーター、通信中継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4920A (zh) * 2003-04-02 2004-10-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实现内外网络物理隔离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907103Y (zh) * 2006-04-26 2007-05-30 成求春 双网电子切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30720D1 (de) * 2003-07-04 2010-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rstellung einer Gruppe von Bildern
JP4196801B2 (ja) * 2003-10-01 2008-12-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局
US7457255B2 (en) * 2004-06-25 2008-11-25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link-local IPv4 addressing across multiple interfaces of a network node
US7343506B1 (en) * 2005-02-17 2008-03-11 Apple, Inc. Automatic power management of a network powered device
JP4851927B2 (ja) * 2006-12-20 2012-01-11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US20100042671A1 (en) * 2008-08-14 2010-02-18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erver embedded in device charging cradle
JP4615591B2 (ja) * 2008-09-02 2011-01-19 株式会社ウィルコム 複合通信中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4920A (zh) * 2003-04-02 2004-10-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实现内外网络物理隔离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907103Y (zh) * 2006-04-26 2007-05-30 成求春 双网电子切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80175A1 (en) 2011-11-17
JP2011244051A (ja) 2011-12-01
JP5081948B2 (ja) 2012-11-28
CN102244942A (zh) 201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4942B (zh) 无线中继装置
CN101997575B (zh) 使用近距离通信进行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方法和装置
EP1844580B1 (en) Upnp vpn gateway configuration service
RU2611972C2 (ru) Хэндовер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lan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стыковочной системы и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го драйвера сетев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US6757269B2 (en) Mobile wireless router
US8599756B2 (en) Communication relay device, communication relay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having communication relay program stored therein
TWI477111B (zh) 室外無線數據裝置與其訊號處理方法
KR20120052092A (ko) 네트워크 중계 방법, 네트워크 접속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무선 통신 그룹
CN101916106A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JP4842120B2 (ja) 無線基地局、セル無線検出装置および回線接続装置
CN201839302U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KR100644546B1 (ko) 게이트웨이 기능이 구비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신호처리 방법
JP2008085759A (ja) 無線基地局
Haseeb et al. Connectivity, interoperability and manageability challenges in internet of things
KR100824050B1 (ko) 이종의 네트워크를 연동하는 게이트웨이 장치, 그 방법 및기록 매체
KR100785719B1 (ko) 통신 프로토콜 스택의 스위칭 기능을 이용한 이종의 무선 통신망 간 서비스 품질 보장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TWI511496B (zh) 無線通訊系統與管理方法
KR100785720B1 (ko) 통신 프로토콜 스택의 스위칭 기능을 이용한 이종의 무선 통신망 간 광대역 핸드오프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록매체
KR101213852B1 (ko) WiMAX 통합 네트워크 서버
JP2014011728A (ja)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本体装置、及び付属装置、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の配置方法及びその中継動作の制御方法
KR20070104226A (ko) 통신 프로토콜 스택의 스위칭 기능을 이용한 이종의 무선통신망 간 광대역 핸드오프를 제공하는 단말장치
CN106304119A (zh) 基于无线多跳自组织网络的Wi‑Fi覆盖系统及方法
KR20070104227A (ko) 통신 프로토콜 스택의 스위칭 기능을 이용한 이종의 무선통신망 간 서비스 품질 보장을 제공하는 단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Buffalo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Babbilu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BABBILU INC. TO: BUFFALO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