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4811B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4811B
CN102214811B CN201110084185.5A CN201110084185A CN102214811B CN 102214811 B CN102214811 B CN 102214811B CN 201110084185 A CN201110084185 A CN 201110084185A CN 102214811 B CN102214811 B CN 102214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wire
conductive lead
current collection
cap unit
electrode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41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4811A (zh
Inventor
篠原英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ehicle Energy Ja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14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4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4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4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9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heat storage or buffering, e.g. heat capacity or liquid-solid phase changes or tran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sea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配置在相对于中心面与一端部(41b)相反的一侧,在该状态下与正极集电部件(25)进行超声波焊接。接着,使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以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为轴转动,引出至相对于中心面在同一侧,比电池容器(2)的上端部更高,并且比电池容器(2)的侧面靠外侧的位置。对该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从实线表示的箭头方向照射激光,通过激光焊接将其接合到盖单元(30)。然后,如图7所示,使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与盖单元(30)一起转动至与一端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将盖单元(30)载置到垫圈(43)上。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锂二次电池等为代表的圆筒形二次电池中,形成有正极混合剂的正极电极和形成负极混合剂的负极电极隔着分隔膜(separator)在轴芯的周围卷绕构成电极组。在电极组的上部侧配置有正极集电部件,该正极集电部件与在正极电极形成的通常称为片(tab)的多个正极引线接合。在正极集电部件的上部侧配置有盖体,正极集电部件和盖体由柔性的引线板(导电引线)连接。盖体隔着绝缘部件与收容有电极组和正极集电部件等且注入有电解液的电池容器铆接,将其从外部密封。
作为用导电引线将正极集电部件和盖体连接的方法,可知有以下记载的方法。作为导电引线,使用两个由多片铝薄板捆扎形成的导电引线,将一个导电引线的一端部超声波焊接到与爆裂板等铆接的盖体上。此外,将另一个导电引线的一端部超声波焊接到收容在电池容器中的正极集电部件上。然后,将上述两个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彼此超声波焊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使用了两个(两根)导电引线,因此导电引线的长度较长,电池内部电阻相应地较大。此外,由于要将两个导电引线接合,所以工序数较多。
此外,作为仅使用一个(一根)导电引线的二次电池的结构,可知下述方式: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与正极集电部件接合,将该导电引线在二次电池的中心面的相反侧折回,使另一端部返回与一端部相同的一侧,在该位置与盖体接合。该情况下,在用导电引线将正极集电部件与盖体电连接之后,将电池容器和盖体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27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7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2记载的二次电池使用一个导电引线,所以具有能够使导电引线的长度比专利文献1记载的使用两个导电引线的二次电池短的结构。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二次电池中,将导电引线在二次电池的中心面的相反侧折回,并使另一端部返回与一端部相对于二次电池的中心面相同的一侧,因此导电引线的长度仍然较长。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对制作具有一个较短的导电引线的二次电池的方法并没有公开。假设要使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超声波焊接方法,则图2所示的导电引线会过短。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隔着绝缘部件与盖部件密封,电极集电部件和盖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并且,折回部为一处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电极集电部件和该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折回部,相对于中心面,和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位于同一侧。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该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电池容器的外部与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和将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与电池容器铆接的工序。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该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在盖单元和电极集电部件之间插入激光导引部件的工序;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与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和将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与电池容器铆接的工序。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结构中,电极集电部件和盖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一端部和与盖单元接合的另一端部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并且,折回部为一处以下。此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结构中,电极集电部件和该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折回部,相对于中心面,和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位于同一侧。因此,能够使导电引线为非常短的长度。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将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引出至电池容器的外部与盖单元接合。此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将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在盖单元和电极集电部件之间插入激光导引部件的工序和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与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因此,即使在导电引线的长度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电极集电部件与盖单元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用于表示图1的电极组的具体内容的将一部分截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a)~(c)是用于说明临时固定导电引线的方法的导电引线的截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工序的下一个工序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工序的下一个工序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工序的下一个工序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2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1是作为本发明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3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1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中心面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上表面图。
图14是作为本发明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4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图14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圆筒形二次电池
2、电池容器
10、电极组
11、正极电极
12、负极电极
15、轴芯
16、正极引线
17、负极引线
20、发电单元
21、负极集电部件(电极集电部件)
25、正极集电部件(电极集电部件)
30、盖单元
35、连接板
36、绝缘板
37、隔板
41、引线板(导电引线)
41a、折回部
41b、一端侧临时固定部(一端部)
41c、另一端侧临时固定部(另一端部)
43、垫圈
50、激光引导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圆筒形二次电池的结构-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应用于锂离子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圆筒形二次电池1例如具有外径40mmφ、高度100mm的尺寸。
该圆筒形二次电池1,在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容器2和帽形的盖体3的内部,收容以下说明的发电用的各结构部件。在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容器2中,在作为其敞口侧的上端部一侧形成有向电池容器2的内侧突出的槽2a。
10为电极组,在中央部具有轴芯15,在轴芯15的周围卷绕有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图3表示电极组10的详细结构,是将一部分截断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电极组10具有在轴芯15的周围卷绕正极电极11、负极电极12和第一、第二隔膜(separator)13、14的结构。
轴芯15具有中空圆筒状,负极电极12、第一隔膜13、正极电极11和第二隔膜14依次叠层卷绕在轴芯15上。在最内周的负极电极12的内侧,卷绕有数周(图3中为1周)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此外,最外周为负极电极12和卷绕在其外周的第一隔膜13。最外周的第一隔膜13被粘合带19固定(参照图2)。
正极电极11由铝箔形成,具有长条形状,具有正极片(positiveelectrode sheet)11a和在该正极片11a的两面涂布正极混合剂11b的正极处理部。沿着正极片11a的长度方向的上方侧的一侧边缘为未涂布正极混合剂11b的铝箔露出的正极混合剂未处理部11c。在该正极混合剂未处理部11c,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与轴芯15平行地向上方突出的多个正极引线16。
正极混合剂11b由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导电材料和正极粘合剂组成。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锂氧化物。例如,能够列举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锂复合氧化物(包含钴、镍、锰中的两种以上的锂氧化物)等。正极导电材料只要能够辅助由正极混合剂中锂的吸收释放反应产生的电子向正极电极迁移就不加以限制。作为正极导电材料,例如能够列举石墨和乙炔炭黑。
正极粘合剂能够将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导电材料粘结,此外还将正极混合剂与正极集电体粘结,只要不会因与非水电解液接触而大幅度劣化就不加以特别限制。作为正极粘合剂,例如能够列举聚偏氟乙烯(PVDF)和氟橡胶等。正极混合剂层的形成方法只要是在正极电极上形成正极混合剂的方法就不加以限制。作为正极混合剂11b的形成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将正极混合剂11b的构成物质的分散液涂布在正极片11a上的方法。
作为将正极混合剂11b涂布在正极片11a上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辊涂法、狭缝挤压涂布法等。对正极混合剂11b添加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水等作为分散液的溶剂,将混合后的浆料均匀地涂布到厚度为20μm的铝箔的两面,使其干燥后进行裁剪。作为正极混合剂11b的涂布厚度,例如在单侧为大约40μm。在裁剪正极片11a时,一体形成正极引线16。所有正极引线16的长度大致相同。
负极电极12由铜箔形成,具有长条形状,具有负极片12a和在该负极片12a的两面涂布负极混合剂12b的负极处理部。沿着负极片12a的长度方向的下方侧的侧边缘为未涂布负极混合剂12b的铜箔露出的负极混合剂未处理部12c。在该负极混合剂未处理部12c,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向与正极引线16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多个负极引线17。
负极混合剂12b由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粘合剂、和增稠剂组成。负极混合剂12b可以具有乙炔炭黑等负极导电材料。优选使用石墨碳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碳,能够制作要求大容量的面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混合剂12b的形成方法只要是在负极片12a上形成负极混合剂12b的方法就不加以限制。作为将负极混合剂12b涂布在负极片12a上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将负极混合剂12b的构成物质的分散液涂布在负极片12a上的方法。作为涂布方法,例如能够列举辊涂法、狭缝挤压涂布法等。
作为将负极混合剂12b在负极片12a上的方法,例如对负极混合剂12b添加N-甲基-2-吡咯烷酮和水作为分散溶剂,将混合后的浆料均匀地涂布到厚度10μm的轧延铜箔的两面,使其干燥后进行裁剪。作为负极混合剂12b的涂布厚度,例如在单侧为大约40μm。在裁剪负极片12a时,一体形成负极引线17。所有负极引线17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设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的宽度为WS,形成在负极片12a上的负极混合剂12b的宽度为WC,形成在正极片11a上的正极混合剂11b的宽度为WA的情况下,以满足下式的方式形成。
WS>WC>WA(参照图3)
即,负极混合剂12b的宽度WC总是比正极混合剂11b的宽度WA大。这是因为,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会发生离子化而浸透隔膜,若在负极侧未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负极片12a露出,则锂会在负极片12a上析出,导致发生内部短路。
隔膜13例如为厚度40μm的聚乙烯制多孔膜。
在图1和图3中,中空的圆筒形的轴芯15在轴方向(图面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的内表面形成有直径较大的槽15a,正极集电部件(电极集电部件)25被压入该槽15a。正极集电部件25例如由铝形成,具有:圆盘状的基部25a;在该基部25a的内周部向轴芯15侧突出,被压入轴芯15的内表面的下部筒部25b;和在外周边缘向盖体3侧突出的上部筒部25c。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形成有用于放出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的开口部25d(参照图2)。此外,在正极集电部件25形成有开口部25e(参照图2),对于开口部25e的功能在后文说明。
正极片11a的正极引线16全部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焊接。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正极引线16被重合地接合到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上。因为各正极引线16非常薄,一个无法导出较大的电流。因此,在从开始卷绕于轴芯15到卷绕结束的全长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多个正极引线16。
由于正极集电部件25会被电解液氧化,能够通过用铝形成来提高可靠性。当铝因某种加工而露出表面时,立刻会在表面形成氧化铝膜,利用该氧化铝膜能够防止电解液造成的氧化。
此外,通过用铝形成正极集电部件25,能够利用超声波焊接或者点焊等来焊接正极片11a的正极引线16。
在轴芯15的下端部的外周,形成有外径变小的阶差部15b,将负极集电部件(电极集电部件)21压入该阶差部15b进行固定。负极集电部件21例如由铜形成,在圆盘状的基部21a形成有被压入轴芯15的阶差部15b的开口部21b,在外周边缘,形成有向电池容器2的底部侧突出的外周筒部21c。
负极片12a的负极引线17全部通过超声波焊接等与负极集电部件21的外周筒部21c焊接。因为各负极引线17非常薄,为了导出较大的电流,在从开始卷绕于轴芯15到卷绕结束的全长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多个负极引线。
在负极集电部件21的外周筒部21c的外周,焊接有负极片12a的负极引线17和环状的压紧部件22。多个负极引线17与负极集电部件21的外周筒部21c的外周密接,将压紧部件22套在负极引线17的外周临时固定,在该状态下焊接。
在负极集电部件21的下表面,焊接有铜制的负极通电引线23。
负极通电引线23,在电池容器2的底部与电池容器2焊接。电池容器2例如由0.5mm的厚度的碳钢形成,对表面实施镀镍。使用这样的材料,负极通电引线23能够通过电阻焊接等与电池容器2焊接。
此处,在正极集电部件25形成的开口部25e,用于插通将负极通电引线23与电池容器2焊接的电极棒(未图示)。进一步详细而言,将电极棒从在正极集电部件25形成的开口部25e插入轴芯15的中空部,用其前端部将负极通电引线23按压在电池容器2的底部内表面进行电阻焊接。
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的外周,焊接有正极片11a的正极引线16和环状的压紧部件26。多个正极引线16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的外周密接,将压紧部件26套在正极引线16的外周临时固定,在该状态下焊接。
多个正极引线16与正极集电部件25焊接,多个负极引线17与负极集电部件21焊接,构成由正极集电部件25、负极集电部件21和电极组10一体单元化的发电单元20(参照图2)。但是,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表示了负极集电部件21、压紧部件22和负极通电导线23从发电单元20分离的情况。
此外,将多片铝箔叠层构成的柔性的引线板(导电引线)41的一端通过激光焊接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引线板41由多片铝箔叠层而一体化形成,能够流过较大的电流,并且被付与柔性。即,为了流过较大电流需要增大连接部件的厚度,若用一片金属板形成时刚性增大,柔性减少。因此,用厚度较小的多片铝箔叠层而使其具有柔性。引线板41的厚度例如为0.5mm左右,由厚度0.1mm的铝箔叠层5片形成。
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上配置有盖单元30。盖单元30包括:呈环形的绝缘板36、嵌入设置于绝缘板36的开口部36a的连接板35、与连接板35焊接的隔板37以及通过铆接固定于隔板37的盖体3。
绝缘板36由具有圆形的开口部36a的绝缘性树脂材料构成环形,载置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上。
绝缘板36具有开口部36a(参照图2)和向下方突出的侧部36b。连接板35嵌合到绝缘部件36的开口部36a内。在连接板35的下表面,柔性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与连接板35通过激光焊接接合。
引线板41如上所述,一端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相对于轴芯15向相反侧延伸。然后,在折回部41a以U字形折回180°,在相对于中心面与一端处于相反侧的位置上与连接板35接合。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一端的接合面和与连接板35接合的另一端的接合面是同一个面。图13是用于说明中心面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上表面图。中心面是通过轴芯15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41b和轴芯15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此处,面S-O和面C-C是与轴芯15的中心轴O平行地在图面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面。即,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在相对于中心面C-C相互相反面侧的位置上,与正极集电部件25和连接板35分别接合,因此同另一端部41c返回至与一端部41b同一面侧进行接合的结构相比,引线板41的长度较短。
对于将引线板41与正极集电部件25和连接板35接合的方法,在之后详细说明。
连接板35由铝合金形成,具有除了中央部之外整体大致均匀、并且中央侧向稍低的位置弯曲的大致盘形形状。连接板35的厚度为例如1mm左右。在连接板35的中心,形成有较薄且呈圆顶形的突起部35a,在突起部35a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5b(参照图2)。开口部35b具有放出在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的功能。
连接板35的突起部35a通过电阻焊接或者摩擦扩散焊接(FSW)与隔板37的中央部的底面接合。隔板37由铝合金形成,具有以隔板37的中心部为中心的圆形的切口37a。切口37a处通过冲压将上表面侧冲压成V字形,从而使剩余部分较薄。隔板37是为了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而设置的,当电池的内压上升时,作为第一阶段,其向上方弯曲,脱离与连接板35的突起部35a的接合,从连接板35离开,切断与连接板35的导通。作为第二阶段,在内压仍然上升的情况下,具有在切口37a处裂开,放出内部气体的功能。
隔板37在周缘部固定盖体3的周缘部。隔板37如图2所示,最初,具有在周缘部向盖体3侧垂直地立起的侧部37b。在该侧部37b内收容盖体3,通过铆接加工,使侧部37b向盖体3的上表面侧弯曲并固定。
盖体3由碳钢等铁形成并实施了镀镍,呈具有与隔板37接触的圆盘状的周缘部3a和从该周缘部3a向上方突出的有头无底的筒部3b的帽形。在筒部3b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c。该开口部3c,在因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压力导致隔板37裂开时,将气体向电池外部放出。
另外,用铁形成盖体3的情况下,在与其它圆筒形二次电池串联接合时,能够通过点焊与由铁形成的其他圆筒形二次电池接合。
覆盖隔板37的侧部37b和周缘部,设置有垫圈43。垫圈43最初如图2所示,呈具有在环状的基部43a的周边侧缘向上部方向大致垂直立起形成的外周壁部43b,和在内周侧从基部43a向下方大致垂直下垂形成的筒部43c的形状。
然后,通过冲压等,使垫圈43的外周壁部43b与电池容器2一起弯曲,利用基部43a和外周壁部43b以在轴方向压接隔板37和盖体3的方式进行铆接加工。由此,盖体3和隔板37通过垫圈43与电池容器2固定。
在电池容器2的内部注入规定量的非水电解液。作为非水电解液的一例,优选使用将锂盐溶解于碳酸酯类溶剂而得的溶液。作为锂盐,例如能够列举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等。此外,作为碳酸酯类溶剂,例如能够列举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丙烯酯(PC)、碳酸甲乙酯(MEC)或者由从上述溶剂中选择一种以上的溶剂混合而得的溶剂。
接着,对于图1~3所示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圆筒形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电极组制作]
首先,制作电极组10。
制作在正极片11a的两面形成正极混合剂11b和正极混合剂未处理部11c,并且与正极片11a一体形成多个正极引线16的正极电极11。此外,制作在负极片12a的两面形成负极混合剂12b和负极处理部12c,并且与负极片12a一体形成多个负极引线17的负极电极12。
接着,将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的最内侧的侧缘部焊接到轴芯15上。而后,将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在轴芯15卷绕1~数周,然后在第二隔膜14和第一隔膜13之间夹入负极电极12,以规定角度卷绕在轴芯15上。而后,在第一隔膜13和第二隔膜14之间夹入正极电极11。以该状态,卷绕规定的周数,制作电极组10。
[制作发电单元]
在上述方法制作的电极组10的轴芯15的下部安装负极集电部件21。负极集电部件21的安装按下述方式进行:将负极集电部件21的开口部21b嵌入设置在轴芯15的下端部的阶差部15b。接着,在负极集电部件21的外周筒部21c的外周的整个周围,大致平均地分配负极引线17并使之与该外周筒部21c的外周密接,将压紧部件22套在负极引线17的外周。然后,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将负极引线17和压紧部件22焊接到负极集电部件21上。接着,以跨越轴芯15的下端面和负极集电部件21的方式将负极通电引线23与负极集电部件21焊接。
接着,将焊接有引线板41的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下部筒部25b与设置在轴芯15的上端一侧的槽15a嵌合。在该状态下,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的外周的整个周围,大致平均地分配正极引线16并使之与该上部筒部25c的外周密接,将压紧部件26套在正极16的外周。然后,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将正极引线16和压紧部件26焊接到正极集电部件25。这样,制作出图2所示的发电单元20。
[收容到电池容器]
而后,将经过上述工序制作的发电单元20收容到具有能够收容发电单元20的尺寸的金属制的有底圆筒部件中。有底圆筒部件成为电池容器2。以下,为了简单明了地说明,将该有底圆筒部件作为电池容器2说明。
[负极接合]
利用电阻焊接,将收容在电池容器2内的发电单元20的负极通电引线22与电池容器2焊接。该情况下,未图示的电极棒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开口部25e插入,其插通轴芯15的中空部,将负极通电引线23按压到电池容器2的底部进行焊接。接着,在电池容器2的上端部侧的一部分进行拉深(り)加工,使之向内侧突出,在外表面形成大致V字形的槽2a。
电池容器2的槽2a以位于发电单元20的上端部,换言之,以位于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端部附近的方式形成。
[电解液注入]
接着,对收容有发电单元20的电池容器2的内部注入规定量的非水电解液。非水电解液如上所述,例如使用将锂盐在碳酸酯类溶剂中溶解而得的溶液。
[制作盖单元]
另一方面,在对上述电池容器2进行的组装工序之外,另行制作盖单元30。
盖单元30如上所述,包括:绝缘板36、嵌入设置在绝缘板36的开口部36a的连接板35、与连接板35焊接的隔板37和通过铆接固定在隔板37的盖体3。
制作盖单元30时,首先将盖体3固定在隔板37。隔板37和盖体3的固定通过铆接等进行。如图2所示,最初,因为隔板37的侧壁37b与基部37a垂直地形成,将盖体3的周缘部3a配置在隔板37的侧壁37b内。然后,通过冲压等使隔板37的侧壁37b变形,覆盖盖体3的周缘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外周侧,实施压接。
此外,将连接板35嵌合安装到绝缘板36的开口部36a。然后,将连接板35的突起部35a焊接到固定有盖体3的隔板37的底面。该情况下的焊接方法能够使用电阻焊接和摩擦扩散焊接。通过将连接板35和隔板37焊接,嵌合了连接板35的绝缘板36和固定在连接板35的盖体3,与连接板35和隔板37一体化。
[正极接合]
接着,将电极组10和盖单元30电连接。不过,在此之前,在电池容器2的槽2a之上载置垫圈43。该状态下的垫圈43如图2所示,为在环状的基部43a的上方具有与基部43a垂直的外周壁部43b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垫圈43停留在电池容器2的槽2a上部的内侧。垫圈43由橡胶形成,并不加以限定,作为一种优选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乙烯丙烯共聚物(EPDM)。此外,例如在电池容器2为厚度0.5mm的碳钢制成,外径为40mmφ的情况下,垫圈43的厚度为1mm左右。
然后,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通过超声波焊接等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引线板41由铝箔等组成的金属箔叠层多片构成,所以在进行临时固定时,防止了误差,容易进行定位。图4(a)~(c)是用于说明该临时固定工序的引线板41的截面图。
首先,如图4(a)所示,将例如宽度6mm、厚度0.1mm、长度30mm左右的铝合金制箔重叠5片左右。
然后,如图4(b)所示,将一端侧的长度4mm左右、宽度4mm左右的范围用超声波焊接等方法接合,形成一端侧临时固定部41b。优选在宽度方向使一端侧临时固定部41b位于中央。
接着,如图4(c)所示,将未临时固定接合的一端部41b的根部以U字形弯曲180°形成折回部41a。然后,将另一端侧的长度4mm左右、宽度4mm左右的范围用超声波焊接等方法接合,形成另一端侧临时固定部41c。优选在宽度方向使另一端侧临时固定部41c位于中央。
用于临时固定的焊接,以具有合金箔不会脱落的程度的接合强度的方式进行即足够,以不会强至损伤合金箔的程度进行。例如采用10J左右的超声波焊接。该临时固定并不是必需的。此外,即使要进行临时固定,例如也可以只在一个端侧进行。
图5~图8是用于说明通过引线板41将正极集电部件25和盖单元30电连接的方法的主要部分的截面。
将如上所述准备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侧临时固定部(以下称为“另一端部”)41c通过超声波焊接等与收容在电池容器2内的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该情况下,另一端部41c的接合,如图5所示,在将一端侧临时固定部(以下称为“一端部”)41b配置在轴芯15的相反侧的状态下进行,换言之,在一端部41b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的状态下进行。该状态下,引线板41的折回部41a和一端部41b位于收容在电池容器2内的正极集电部件41的上部筒部25c内。
接着,如图6所示,以引线板41的未临时固定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为轴,使一端部41b在图6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越过轴芯15的中心轴直至到达电池容器2的外部。该状态下,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位于同一侧。此外,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被引出至比电池容器2的上端高并且比电池容器2的侧面更靠外侧的位置。
将上述盖单元30与该状态下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接合。
将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用未图示的保持具保持在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接触的状态,从实线所示的箭头方向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该情况下,与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的接合面,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接合面在同一面侧。此外,焊接条件,例如为2000W、1秒左右。
在该实施方式中,激光焊接是在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引出至电池容器2的侧面的外部的位置上进行的,能够防止焊接时产生的微细金属异物进入电池容器2内。在激光焊接时,若用闭塞部件覆盖电池容器2的上部侧开口部,则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焊接时产生的微细金属异物进入电池容器2内。
此外,由于引线板41除了与正极集电部件25或者连接板35焊接的另一端部41c和一端部41b以外的部分没有被焊接,是未固定的,所以会因振动等与正极集电部件25或者连接板35接触或分离。若引线板41的被焊接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与正极集电部件25或者连接板35接触,则会因电流的分流或者电流集中到接触点而产生电池内部电阻的上升,电池功能降低。
为了防止这一点,优选在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以外的部分的表面通过卷绕胶带或涂布绝缘涂料等方法来形成绝缘膜。绝缘膜的形成在将引线板41与正极集电部件25和连接板35接合的工序之前进行。
其中,图6中表示了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在与电池容器2的侧面大致垂直的状态下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激光焊接的情况。但是,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例如该图中虚线所示,也可以在从大致垂直的状态起沿逆时针方向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如两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对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照射激光。总之,使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向着能够从电池容器2的外部激光照射的方向进行焊接即可。
接着,如图7所示,使接合有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的盖单元30,以引线板41的未临时固定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为轴,与引线板41一起在图7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越过轴芯15的中心轴的位置。该情况下,为了不使引线板41损伤、不使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以及一端部41b发生脱离,在将张力控制为例如1N以下的同时进行转动。然后,从图7的状态开始,使盖单元30以引线板41的未临时固定接合的一端部41b的根部为轴,在该图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即,使盖体3的上表面变得水平。
然后,在盖单元30的盖体3的上表面大致水平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将盖单元30的隔板37的周缘部载置在垫圈43上。
这样,引线板41中,一端部41b与盖单元30一起,如图7所示相对于中心面转动到相反侧,然后如图8所示,以使盖单元30变得水平的方式转动。因此,在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的根部,形成了图8所示的折回部41a。
[封口]
在上述状态下,接着将电池容器2的槽2a和上端面之间的部分通过冲压进行压缩,即,通过铆接加工,将隔板37和垫圈43一起固定于电池容器2。
由此,盖单元30通过垫圈43固定于电池容器2,此外,正极集电部件25和盖体3通过引线板41导电连接,制作出图1所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正极集电部件25和盖单元30中,与盖单元30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此外,是由折回部41a为1处的一个引线板41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引线板41的长度非常短。此外,因为将另一端部41c已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引出至电池容器2的外部与盖单元30接合,所以即使在引线板41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焊接将正极集电部件25和盖单元30接合。该情况下,由于引线板41和盖单元30的接合为激光焊接,即使在将盖单元30从电池容器2拉出的长度非常短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焊接,并且操作性良好。另外,因为在引线板41的接合部以外的部分的表面设置了绝缘膜,所以即使引线板41因振动等与其他电极部件接触,也能够防止分流和接触点处的电流集中,防止内部电阻增大等电池特性的降低。
(实施方式2)
图9表示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2,是表示盖单元30和电极组10的接合部区域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2的二次电池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引线板41的折回部41a形成在另一端部41c附近。
即,引线板41在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以U字形弯曲180°,使一端部41b相对于中心面,换言之相对于轴芯15,向相反侧延伸。然后,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内,与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的下表面接合。
图10是用于说明形成实施方式2的二次电池的方法的截面图。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通过超声波焊接等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该焊接在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拉出至相对于中心面与另一端部41c处于同一侧的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的外侧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拉出至比电池容器2的侧面更靠外侧的位置。
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焊接到正极集电部件25上之后,使引线板41如图10所示大致在垂直方向上立起,使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的接合部位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接触,得用保持具(未图示)保持在该状态。在该状态下,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的接合部位位于电池容器2的上端的外侧。从箭头方向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在该情况下,同样地,与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的接合面,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接合面为同一面侧。此外,焊接条件与实施方式1相同。
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焊接到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之后,使引线板41与盖单元30一起,以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为轴,在图10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在引线板41形成折回部41a。之后,将盖单元30的隔板的周缘部载置到垫圈43上,然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封口即可。
上述内容中,说明了在使引线板41及盖单元30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下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与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激光焊接的情况。但是,引线板41和盖单元30,也能够在图10中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的状态下,换言之,在使连接板35的与引线板41焊接的面向着上方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激光焊接。此外,相反地,也能够在从垂直方向起略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后的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总之,只要采用电池容器2不会妨碍激光照射的姿态即可。
实施方式2中,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引出至相对于中心面与一端部41b相同的一侧的、比正极集电部件25的侧面更靠外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与正极电极25进行超声波焊接。然后,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在引出至相对于中心面与另一端部41c处于同一侧的电池容器2的外侧,在该状态下进行激光焊接。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能够缩短引线板41的长度。
(实施方式3)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是表示盖单元30和电极组10的接合部区域的截面图。
实施方式3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引线板41不形成折回部。
进一步详细而言,如图11所示,引线板41中,另一端部41c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一端部41b相对于中心面向另一端部41c的相反侧直线状地延伸,以在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之间不具有折回部41a等弯曲部的方式与连接板35接合。此处,直线状指的是没有折回部和折曲部,但是包括具有弯曲和缓和的起伏等稍有凹凸的情况。与连接板35的下表面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的接合面,是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接合面的相反侧的面。此外,与连接板35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位于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的内侧。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接合方法的截面图。
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通过超声波焊接等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该情况下,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配置在相对于中心面与另一端部41c相反的一侧的正极集电部件25的上部筒部25c内。
接着,使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侧,以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的根部为轴,如图12所示,沿顺时针方向在不到90°的范围内转动。该情况下,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在转动之后仍为相对于中心面处于与另一端部41c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然后,使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的接合部位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接触,并由保持具(未图示)保持。由此,盖单元30如图12所示地倾斜。即,倾斜成: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的接合部位位于电池容器2的上端的上方,并且,盖单元30的另一端侧的一部分配置在电池容器2内的状态。
用保持夹具(未图示)保持该状态,从箭头方向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接触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的接合面,是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接合的一端部41b的接合面的相反侧的面。此外,焊接条件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实施方式3中,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配置在正极集电部件25的外周的范围内的、与和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然后,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相对于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另一端部41c的接合面抬起不到90°的范围,在该状态下照射激光,将该一端部41b激光焊接到盖单元30的连接板35上。因此,能够在引线板41不形成有折回部的情况下,进行正极集电部件25和连接板35的接合。
从而,与实施方式1和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引线板41的长度。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1~3为与盖单元30接合的引线板的一端部41b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的结构。
与此相对,图14所示的作为实施方式4表示的圆筒形二次电池1中,与盖单元30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位于同一侧。并且,引线板41的折回部41a不超过中心面,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位于同一侧。因此,能够使引线板41的全长更短,使其电阻较小。
图15是表示制造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4的圆筒形二次电池的方法的截面图。
首先,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通过超声波焊接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的上表面接合。
接着,将盖单元30的相对于中心面相反的一侧的一端侧配置在垫圈43内的上部,以使另一端侧、即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侧位于电池容器2的外部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引线板41的另一端侧和电池容器2的上端部之间设置间隙,在该状态下,用未图示的保持夹具保持。将引线板41在折回部41a折曲后,具有弹性的引线板的还原力,将一端部41b压接到盖单元30的隔板37的下表面。该情况下,引线板41b的一端部41b接触的隔板37的位置,相对于中心面,与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处于同一侧,并且,隔板37上的圆周方向和半径方向的位置与接合有另一端部41b的正极电极25的圆周方向和半径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即,为引线板41以最短的长度使盖单元30和电池容器2的间隙最大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如图15所示,从盖单元30和电池容器2的间隙,将激光引导光纤(激光引导部件)50插入电池容器2。然后,将激光引导光纤50的激光照射口51定位于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隔板37接触的部位相对的位置,照射激光,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与隔板37接合。
焊接结束后,如图14所示,将盖单元30整体收容到垫圈43内。当将盖单元30整体收容到垫圈43内后,如图14所示,引线板41以在中间部形成折回部41a的方式折曲。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封口即可。
实施方式4所示的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与盖单元30接合的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与正极集电部件25接合的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相对于中心面位于同一侧。并且,引线板41的折回部41a不超过中心面,在与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相同的一侧折回。因此,能够实现下述效果:进一步缩短引线板41的全长,使二次电池的内部电阻相应地减小。
另外,图14中,表示了位于引线板41的一端部41b和另一端部41c之间的折回部41a以大致360度的角度折回的状态,而在正极电极集电部件25和隔板37的间隔较大的情况下,该折回的角度成为以“く”字形的缓和的角度折曲的折回部。本发明中,折回部也包含这样以缓和的角度折曲的情况。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也可以预先将引线板41的一端部侧与隔板37焊接,从盖单元30和电池容器2之间插入激光引导光纤50,将引线板41的另一端部41c与正极集电部件25激光焊接。此外,在图15中,说明了在使盖单元30倾斜的状态下从单元30和电池容器2的间隙将激光引导光纤50插入电池容器2内的情况,但也可以不使盖单元30倾斜,而是将其与正极集电部件25的基部25a平行地抬起,在该状态下,从盖单元30和电池容器2之间插入激光引导光纤50。
在将引线板41与正极电极部件25或者隔板37激光焊接时,在实施方式1~3中也可以使用激光引导光纤50。特别是在实施方式3中,由于在引线板41不形成折回部41a,引线板41的全长较短,所以使用激光引导光纤50的方法是有效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盖单元30由盖体3、隔板37、连接板35和绝缘板36构成的情况。但是,盖单元30不限于实施方式表示的结构。例如,还可以为具有使隔板37或连接板35一体化的部件、或者隔板37和连接板35的上下配置相反的结构,总之,对于具有与正极集电部件焊接的部件和作为电池端子的部件的盖单元,都能够较广泛地应用。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盖单元30与正极电极连接的情况,但也可以应用于与负极电极连接的情况。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圆筒形二次电池,以锂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锂电池,还可以适用于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其他圆筒形二次电池。
此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总之,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隔着绝缘部件与盖部件密封,电极集电部件和盖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并且,折回部为一处以下。另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电极集电部件和该单元由一个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折回部,相对于中心面,和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位于同一侧。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该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只要包括以下工序即可:将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电池容器的外部与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和将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与电池容器铆接的工序。另外,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中,该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电极集电部件与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电极组、电极集电部件和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盖部件隔着绝缘部件密封,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只要包括以下工序即可:将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在盖单元和电极集电部件之间插入激光导引部件的工序;将导电引线的一端部与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和将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与电池容器铆接的工序。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所述正极电极和所述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所述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所述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所述电极集电部件与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所述电极组、所述电极集电部件和所述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隔着绝缘部件与所述盖单元密封,该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集电部件和所述盖单元由一个所述导电引线连接,该导电引线中,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并且,折回部为一处以下,所述中心面是通过轴芯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和轴芯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
其中,所述导电引线由多个导电薄膜叠层形成,在除去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之外的部分的表面形成有绝缘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引线,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侧具有所述折回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引线,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侧具有所述折回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单元包括与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的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接合的隔板和与所述隔板铆接的盖体。
5.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二次电池,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卷绕于轴芯的周围的电极组的上部,配置有与所述正极电极和所述负极电极中的一者连接的电极集电部件,在所述电极集电部件上配置有盖单元,所述盖单元与柔性的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所述电极集电部件与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从外部将一并收容有电解液与所述电极组、所述电极集电部件和所述导电引线的电池容器,和所述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密封,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导电引线的、除去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和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之外的部分的表面形成有绝缘膜的工序,其中所述导电引线由多个导电薄膜叠层形成;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和
将所述盖单元隔着绝缘部件与所述电池容器铆接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是以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和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另一端部相对于中心面位于相反侧,并且折回部为一处以下的方式进行接合的工序,所述中心面是通过轴芯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和轴芯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中,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向着位于中心面的相反侧的方向,进行该工序,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中,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相对于中心面与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相同的一侧,进行该工序,
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一端部侧形成所述导电引线的折回部,
所述中心面是通过轴芯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和轴芯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中,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向着位于中心面的同一侧的方向,进行该工序,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中,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相对于中心面与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相同的一侧,进行该工序,
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形成所述导电引线的折回部,
所述中心面是通过轴芯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和轴芯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电极集电部件接合的工序中,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向着位于中心面的相反侧的方向,进行该工序,所述中心面是通过轴芯的中心轴O、与将一端部和轴芯的中心轴O连结的面S-O垂直的面C-C,
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是使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相对于与所述导电引线的另一端部接合的所述电极集电部件的接合面倾斜不足90°的角度,以不在所述导电引线形成折回部的方式进行接合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单元包括与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接合的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接合的隔板和与所述隔板铆接的盖体,将所述导电引线的一端部引出至所述电池容器的外部与所述盖单元接合的工序,是照射激光进行激光焊接的工序。
CN201110084185.5A 2010-04-01 2011-03-31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214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5107A JP5470142B2 (ja) 2010-04-01 2010-04-01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85107 2010-04-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4811A CN102214811A (zh) 2011-10-12
CN102214811B true CN102214811B (zh) 2014-06-25

Family

ID=44710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4185.5A Active CN102214811B (zh) 2010-04-01 2011-03-31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44285A1 (zh)
JP (1) JP5470142B2 (zh)
CN (1) CN1022148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3204B2 (ja) * 2012-09-12 2018-01-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US10340483B2 (en) 2014-08-26 2019-07-02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Welding process for sealing a battery module
US10001509B2 (en) 2014-10-30 2018-06-19 Tongfu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testing fix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067162B2 (en) 2014-10-30 2018-09-04 Tongfu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Testing probe, semiconductor testing fix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006943B2 (en) 2014-10-30 2018-06-26 Tongfu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testing fix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006939B2 (en) 2014-10-30 2018-06-26 Tongfu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Testing probe and semiconductor testing fix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JP6393598B2 (ja) * 2014-11-25 2018-09-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円筒形二次電池
KR101777448B1 (ko) 2014-12-23 2017-09-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2차 전지
US11581544B2 (en) 2015-09-18 2023-02-14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KR20210100492A (ko) 2020-02-06 2021-08-1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제조방법
JP2022109732A (ja) * 2021-01-15 2022-07-28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SE2250079A1 (en) * 2022-01-28 2023-07-29 Northvolt Ab Structure for a cylindrical secondary cell
CN115275529B (zh) * 2022-09-27 2022-12-09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工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5127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型电池
CN100446302C (zh) * 2003-08-28 2008-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95068A (zh) * 2010-03-18 2011-09-21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7927B2 (ja) * 1996-07-10 2004-07-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090903A (ja) * 1998-09-14 2000-03-31 Toshiba Battery Co Ltd 二次電池
DE10027001C2 (de) * 1999-06-01 2002-10-24 Nec Corp Sekundärbatterie mit einem nichtwässrigen Elektrolyt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ieser
JP3738177B2 (ja) * 1999-09-21 2006-0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60138659D1 (de) * 2000-03-14 2009-06-18 Sanyo Electric Co Nichtwässrige elektrolytische Sekundärzellen
JP4120353B2 (ja) * 2002-11-01 2008-07-16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該製造方法
JP4725022B2 (ja) * 2004-02-25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
JP2006324180A (ja) * 2005-05-20 2006-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US20090297949A1 (en) * 2008-05-29 2009-12-03 Berkowitz Fred J Lithium Primary Cells
WO2010016182A1 (ja) * 2008-08-08 2010-0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37586B2 (ja) * 2009-06-04 2013-11-06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および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6302C (zh) * 2003-08-28 2008-12-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05127A (zh) * 2006-01-20 2007-07-25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型电池
CN102195068A (zh) * 2010-03-18 2011-09-21 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79243A 1998.03.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4811A (zh) 2011-10-12
JP5470142B2 (ja) 2014-04-16
JP2011216398A (ja) 2011-10-27
US20110244285A1 (en)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4811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76902B (zh) 二次电池的密封结构
CN102136608B (zh) 密闭型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194070B2 (ja) 二次電池
CN102195068B (zh) 二次电池
CN102195013B (zh) 非水电解液圆筒型电池
CN201430189Y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JP2011238375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569709B (zh) 焊接结构及通过电阻焊进行的焊接方法
CN100588007C (zh) 密闭型电池
CN102195080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5512303B2 (ja) 円筒型二次電池
JP2010073653A (ja) 電池
JP5439317B2 (ja) 二次電池
JP2011159440A (ja) 円筒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69063A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2016091670A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2012133904A (ja) 二次電池
JP2002050338A (ja) 高出力用途向け電池
JP2000323105A (ja) 溶接封口電池
JP2012185912A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537747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21028861A (ja) 二次電池
JPH1125935A (ja) 非水電解液電池
US20230137964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8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Japan Automotive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2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