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3937B -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3937B
CN102213937B CN201110079039.3A CN201110079039A CN102213937B CN 102213937 B CN102213937 B CN 102213937B CN 201110079039 A CN201110079039 A CN 201110079039A CN 102213937 B CN102213937 B CN 1022139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body
coil
arc
maintaining part
arc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90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3937A (zh
Inventor
权钟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13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3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3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线圈,所述线圈沿加热部件的外表面配置并产生用于对所述加热部件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线圈保持部,用于载置线圈;芯体部,包括弓形芯体和侧芯体并在线圈的周围形成磁路,所述弓形芯体隔着线圈而配置在加热部件的相反侧并包覆线圈的外侧,并且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隔地配置在多处,所述侧芯体在弓形芯体与线圈保持部之间包覆线圈的外侧;以及芯体固定部件,经由弹性部件将芯体部向线圈保持部按压,芯体部通过芯体固定部件与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线圈保持部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无需分布接合剂来固定芯体部件,因而能够提供高生产率的定影装置。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定影辊对之间的压印部或加热带与辊的压印部之间通过承载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同时将未定影调色剂加热熔融以使其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近年来由于缩短定影装置中的升温时间(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接通直至定影装置能够定影为止的时间)和节能等的愿望,能够很少地设定热容量的带定影方式的技术受到关注。另外,近年来,能够快速加热和高效率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IH)作为定影装置的加热方式而受到关注。从使彩色图像定影时的节能的观点出发,制出了大量使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与带定影方式组合而得的产品。
详细地说,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中,提出了将产生用于电磁感应的磁通的线圈配置在带的外侧的构造(所谓的外包IH)。在采用外包IH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中,线圈被载置到线圈架上。另外,隔着线圈和线圈架在加热辊的相反侧配置铁氧体制的芯体部,并在线圈的周围形成磁路。
然而,上述的铁氧体制的芯体部通过耐热性的硅接合剂等接合剂而被接合固定到芯体部的内侧的线圈架和芯体部的外侧的芯体保持器等树脂制的部件上。用于固定这样的芯体部的接合剂的层不仅具有感应加热时对高温的耐久性,还具有吸收芯体部的制造上的尺寸偏差的功能。具体地说,能够吸收由于压固粉体而烧结芯体部时的收缩引起的尺寸偏差。另外,接合剂的层也能够缓和由线圈产生的高频磁通的共振引起的芯体部的振动音(颤振音)。
但是,在接合剂的固定中,在定影装置的制造效率的方面具有如下问题。即,具有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对线圈架和芯体保持器的接合剂的涂敷作业这样的效率差的作业,还需要接合剂的硬化时间和用于保管涂敷了接合剂的构成部件直到接合剂硬化为止的空间。
如上所述,为了实现定影装置的制造的高效化,有必要考虑用于取消通过接合剂来固定芯体部的部位的措施,但是以往对解决上述问题没有特别考虑。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取消通过接合剂来固定芯体部的作业等的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定影装置,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并包括:线圈,所述线圈沿加热部件的外表面配置并产生用于对加热部件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线圈保持部,用于载置线圈;芯体部,包括弓形芯体和侧芯体并在线圈的周围形成磁路,所述弓形芯体隔着线圈而配置在加热部件的相反侧并包覆线圈的外侧,并且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隔地配置在多处,所述侧芯体在弓形芯体与线圈保持部之间包覆线圈的外侧;以及芯体固定部件,经由弹性部件将芯体部向线圈保持部按压,芯体部通过芯体固定部件与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线圈保持部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并包括:图像形成部,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将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上述记载的定影装置,将转印部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简要图;
图2是示出定影单元的构造例的横截面图;
图3是从图2所示的IH线圈单元卸下屏蔽盖以及弓形芯体保持器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弓形芯体保持器的平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屏蔽盖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定影单元的其他构造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简要图。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能够采用作为基于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T的表面上进行印刷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装置以及同时具有上述设备的功能的复合机等的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不限于纸张T,除纸张T以外的记录介质(OHP纸张等)也可实施本发明。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串联型的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四角箱状的装置主体2,在所述装置主体2的内部将彩色图像形成(印刷)在纸张T上。在装置主体2的上表面部设置有用于接受印刷了彩色图像的纸张T的排纸盘3。
在装置主体2内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容纳纸张T的供纸盒5。另外,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部配置有向装置主体2供应没有容纳在供纸盒5中的种类的纸张T的堆纸盘6。并且,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图像形成部7。图像形成部7基于从与图像形成装置1连接的PC等上位装置所发送的文字和图案等图像数据而在纸张T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图1中观看时装置主体2的左部配置有用于将从供纸盒5送出的纸张T运送给后述的二次转印部23的第一运送路径9。从装置主体2的右部起至左部,配置有用于将从堆纸盘6送出的纸张T运送给二次转印部23的第二运送路径10。另外,在装置主体2内的左上部配置有定影单元(定影装置)14以及第三运送路径11,所述定影单元14对在二次转印部23处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进行定影处理,所述第三运送路径11用于将进行了定影处理的纸张T运送给排纸盘3。
能够通过向装置主体2的外部(例如图1的跟前侧)抽出供纸盒5来对供纸盒5补充纸张T。供纸盒5包括容纳部16,在容纳部16中能够容纳供纸方向的尺寸不同的至少两种纸张T中的任一者。另外,当对纸张T形成图像时,容纳在容纳部16中的纸张T通过供纸辊17和处理辊对18逐张地送至第1运送路9侧。
堆纸盘6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外表面打开以及关闭。在堆纸盘6的手动部19上逐张地载置纸张T或者承载多张纸张T。另外,当对纸张T形成图像时,载置在手动部19上的纸张T被拾取辊20和处理辊对21逐张地送至第二运送路径10侧。
第一运送路径9和第二运送路径10在校准辊对22的跟前合流。到达了校准辊对22的纸张T与停止了的校准辊对22抵接后暂且等待,并在接受了歪斜调整和定时调整之后通过校准辊对22开始旋转而向二次转印部23送出。
中间转印带40承载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部23二次转印到向二次转印部23送出的纸张T上。之后,被定影单元14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根据需要在第四运送路径12处反转,在与最初相反那侧的表面上也被二次转印部23二次转印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当被二次转印在相反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由定影单元14定影之后双面形成了彩色图像的纸张T通过第三运送路径11被排纸辊对24排至排纸盘3。
图像形成部7包括形成黑(B)、黄(Y)、青(C)、品红(M)的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另外,在图像形成部7中,还在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上方具有中间转印部30,在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下方具有激光扫描单元34。另外,中间转印部30用于重叠地暂时承载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二次转印到纸张T上,激光扫描单元34用于照射根据应形成到后述的感光鼓(图像载体)32上的图像的图像信息而被调制了的激光束。
各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包括感光鼓32、与感光鼓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的带电部33、从带电部33观看时在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感光鼓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的显影部35、以及从显影部35观看时在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与感光鼓32的周面相对地配置的清洁部36。另外,从与带电部33相对的感光鼓32的周面上的位置观看时被激光扫描单元34照射的感光鼓32的周面上的位置处于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在从与显影部35相对的感光鼓32的周面上的位置观看时被激光扫描单元34照射的感光鼓32的周面上的位置处于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
另外,各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感光鼓32分别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如图1中箭头所示那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各显影部35的各显影装置51中分别容纳有分别包括黑调色剂、黄调色剂、青调色剂以及品红调色剂在内的两成分显影剂。
中间转印部30包括后辊38、前辊39、中间转印带40以及四个一次转印辊41。后辊38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6的附近位置上,前辊39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9的附近位置上。另外,中间转印带40被配置成跨在后辊38和前辊39上,一次转印辊41被配置成从各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显影部35观看时在感光鼓32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上能够经由中间转印带40与感光鼓32压接。
在中间转印部30中,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6、27、28以及29的一次转印辊41的位置上从对应的各自的感光鼓32向中间转印带40上分别重合地转印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最终在中间转印带40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另外,通过中间转印部30和二次转印部23构成转印部8。
第一运送路径9和第二运送路径10用于向二次转印部23运送从供纸盒5或堆纸盘6送出的纸张T,并包括多个运送辊对43以及校准辊对22。多个运送辊对43配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预定位置上,校准辊对22配置在二次转印部23的跟前,其用于相对于图像形成部7中的图像形成动作调整纸张T的运送动作的定时。
定影单元14通过对在图像形成部7中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来执行使二次转印到纸张T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T上的处理。定影单元14包括例如由加压辊(加压旋转体)44和定影辊(定影旋转体)45构成的辊对。其中,加压辊44例如具有金属制的芯材、弹性体的表层(例如通过硅胶构成)以及脱模层(例如通过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构成)。定影辊45具有金属制的芯材和弹性体的表层(例如通过硅海绵构成)。另外,与定影辊45邻接并相对于定影辊45与加压辊44的大致相反的那侧设置有加热辊(加热部件)46。在加热辊46和定影辊45上卷绕有加热带(加热部件)48。另外,关于定影单元14的详细构造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当在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观看时在定影单元14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运送路径47、47。通过二次转印部23运送而来的纸张T通过上游侧的运送路径47而被导入加压辊44和定影辊45之间的定影压印部。然后,通过了定影压印部的纸张T经由下游侧的运送路径47而被引导至第三运送路径11。
第三运送路径11用于向排纸盘3运送在定影单元14中进行了定影处理的纸张T。因此,在第三运送路径11中,在适当位置上配置运送辊对49,并且在其出口配置所述排纸辊对24。
(定影单元的详细构造)
接下来,对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影单元14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定影单元14的构造例的横截面图。另外,在图2中,以从安装在装置主体2上的状态将朝向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约90°的状态示出了定影单元14。因此,在图1中纸张运送方向从下方朝向上方,但是在图2中纸张运送方向从右方朝向左方。另外,在装置主体2是更大型的装置(复合机等)的情况下,定影单元14有时也以图2所示的朝向被安装在装置主体2上。另外,作为其他的定影单元14在装置主体2中的配置,定影单元14有时也以从图2所示的定影单元14在装置主体2中的姿势向左和右中的任一方向倾斜的姿势被配置在装置主体2中。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定影单元14包括加压辊44、定影辊45、加热辊46以及加热带48。加压辊44例如是在金属制(例如通过SUS构成)的金属芯上形成厚度2~5mm左右的硅胶层,并进一步在其表层层积了脱模层(例如通过PFA构成)的直径50mm左右的辊。定影辊45例如是在金属制(例如通过SUS构成)的金属芯上层积了厚度5~10mm左右的硅胶海绵层而得的直径45mm左右的辊。
另外,加热辊46例如具有通过直径30mm左右、厚度0.2~1.0mm左右的磁性金属(例如Fe)形成的金属芯以及形成在其表面上的脱模层(例如通过PFA构成),其随着未图示的轴的旋转驱动进行旋转。此外,加热带48具有通过厚度例如35μm(1μm=1×10-6m)的强磁性材料形成的基材(例如Ni电铸基材)、形成在其表层上的厚度200~500μm左右的薄膜的弹性层(例如通过硅胶构成)、以及形成在其外表面的脱模层(例如通过PFA构成)。加热带48的发热温度例如被调整至150~200℃的范围内。加热带48是直径65mm左右的无端状的带。另外,在不使加热带48具有发热功能的情况下,加热带48也可以由PI(聚酰亚胺)等树脂制的带构成。
如上所述,在定影辊45的表层具有硅胶海绵的弹性层,因而在加热带48与加压辊44之间形成平坦的压印部。另外,加压辊44为中空圆筒状,在其内部空间中设置有卤素加热器44a。
另外,在定影单元14中,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外侧具有IH线圈单元50(图1中未示出)。IH线圈单元50包括感应加热线圈52和芯体部。详细地说,芯体部包括多个弓形芯体54、一对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
(线圈)
在图2的示例中,在与IH线圈单元50相对的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剖视下呈圆弧状的部分进行感应加热,因而感应加热线圈(线圈)52配置在沿加热辊46的截面为圆弧状的外表面的剖视下的假想的圆弧面上。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外侧配置有线圈架(线圈保持部)53,感应加热线圈52呈卷线状地被配置在线圈架53上。线圈架53具有沿加热辊46的外表面的半圆筒形状的部分。另外,线圈架53的材质优选是耐热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LCP:液晶聚合物树脂)。另外,例如使用耐热性接合剂(例如硅系接合剂)来进行线圈52对线圈架53的固定。
(芯体部)
如图2所示,中央芯体58位于IH线圈单元50的中央。所述弓形芯体54和侧芯体56在中央芯体58的两侧成对地配置。其中,弓形芯体54具有隔着中央芯体58而对称的形状,并且是其截面形状为弓形的铁氧体制芯体。弓形芯体54各自例如在与后述的芯体固定部件70(参照图4)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即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从上面观看时具有细长的形状,并包覆配置了感应加热线圈52的区域的外侧。
弓形芯体54例如在后述的弓形芯体保持部7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多处(参照图4)。图4是图2所示的弓形芯体保持部的平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弓形芯体54的纸张宽度方向的宽度(弓形芯体保持部72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为10mm左右。另外,弓形芯体54的纸张宽度方向的配置密度越高则磁通的感应性能越好。然而,由于即使在某程度内减少弓形芯体54的配置密度,磁通的感应性能的下降也很少,因而优选设定弓形芯体54的配置密度使得在能够发挥充分的性能的范围内获得高的性价比。另外,当调整轴向的加热带48的温度分布时,能够通过调整弓形芯体54的配置密度来应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定弓形芯体54的配置密度使得弓形芯体54所占的区域为可配置弓形芯体54的全部区域的1/2~1/3左右。此外,通过将加热带4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处的弓形芯体54的配置密度设定得比中央附近高,也能够对加热带48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区域处的温度下降进行改善。
另一方面,两侧的侧芯体56是被成形为框形状的铁氧体制的芯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芯体56如后所述地不使用接合剂而与各弓形芯体54的一端(图2中为下端)连结,同样不使用接合剂而配置到线圈架53上。侧芯体56也与弓形芯体54一样地,包覆配置了感应加热线圈52的区域的外侧。
侧芯体56分割为多个,其每一个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30~60mm左右。多个侧芯体56在加热带48的长度方向上不隔开间隔而连续地配置(图3)。图3是从图2所示的IH线圈单元卸下了屏蔽盖和弓形芯体保持器的状态的平面图。配置侧芯体56的范围的全长与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52的区域的长度相对应。如上所述,通过不隔开间隔而连续地配置多个侧芯体56,能够有效地使基于弓形芯体54的配置的温度分布的振幅均匀。另外,各弓形芯体54和侧芯体56的配置例如结合感应加热线圈52的磁通密度(磁场密度)分布来确定。在弓形芯体54隔开某种程度的间隔被配置的部分,在缺少弓形芯体54之处侧芯体56将补充磁通的聚集效应,使得加热带48的长度方向上的磁通密度分布(温度分布)均匀。
在弓形芯体54和侧芯体56的外侧(在关于弓形芯体54和侧芯体56的感应加热线圈52的相反侧)设置有金属制(例如通过铝构成)的屏蔽盖82(图2、5)。如后所述,通过屏蔽盖82使得弓形芯体54和侧芯体56被线圈架53支承。
中央芯体58例如是其截面形状为四方形的铁氧体制芯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芯体58如后所述地不使用接合剂而与各弓形芯体54(在图2中为其中央部分)连接,同样不使用接合剂而配置到线圈架53上。另外,中央芯体58也可以与弓形芯体54一体形成。
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加热辊46的内侧配置有热敏电阻62。热敏电阻62配置在加热辊46的基于感应加热的发热量特别大之处的内侧。另外,更实用地,也可以将非接触型的传感器配置在IH线圈单元50的下方来检测加热带48的外表面温度。
(芯体固定部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线圈架53固定弓形芯体54、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时没有使用接合剂。即,弓形芯体54、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通过芯体固定部件70与线圈架(线圈保持部)53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
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架53包括在剖视下成形为半圆筒形状的线圈支承部53a。在线圈支承部53a的上表面配置感应加热线圈52,并在配置感应加热线圈52的位置的内侧的线圈支承部53a的上表面立起设置有中央芯体支承部53c、53c(同样参照图3)。各中央芯体支承部53c在线圈架53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各中央芯体支承部53c之间通过夹持中央芯体58对中央芯体58进行定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芯体58为了防止加热辊46以及加热带48的长度方向的发热分布的不均,更具体地说为了防止加热带48的端部附近的温度的下降而分割为多个,被分割的中央芯体58各自配置在最小尺寸的纸张T的通过纸张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另外,通过纸张区域是指在定影压印部中能够通过适合的大小的纸张T的区域。
另外,当在所述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观看时在线圈支承部53a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形成有侧芯体支承部53s、53s。各侧芯体支承部53s也在线圈架5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各侧芯体支承部53s上载置侧芯体56。在各侧芯体支承部53s的合适的位置上贯穿设置有被利用于与后述的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连结的螺杆孔53h(图3)。
并且,如图3所示,在各侧芯体支承部53s上分别连接设置有连结部53r。在各连结部53r的合适的位置上也贯穿设置螺杆孔53H,螺杆孔53H被利用于连结部53r与后述的屏蔽盖82的连结。
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芯体固定部件70,包括弓形芯体保持器72以及屏蔽盖82。
如图4所示,弓形芯体保持器72具有弓形芯体支承部72a。弓形芯体支承部72a与在所述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延伸的各弓形芯体54一样地具有隔着中央芯体58对称的形状,其截面形状为弓形。弓形芯体支承部72a分别夹持弓形芯体54的左右以及下侧,其一端(在图2中为下端)与侧芯体56的上表面对峙。另外,各弓形芯体支承部72a的一端在线圈架5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而与连结部72r连接。在连结部72r上贯穿设置与所述线圈架53(侧芯体支承部53s)的螺杆孔53h对峙的螺杆孔72h。
图5是图2所示的屏蔽盖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屏蔽盖82包括与线圈架53的连结部53r抵接的连结部82r。在连结部82r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线圈架53的螺杆孔53H对峙的螺杆孔82H。并且,屏蔽盖82具有包覆连结部53r和线圈架53的长度方向的大小,并进行遮蔽以免由IH线圈单元50产生的磁通泄漏到IH线圈单元50的外部。另外,在该屏蔽盖82的合适的位置上形成通风孔82a,来自未图示的风扇的冷却风经过通风孔82a向感应加热线圈52运送,由此能够冷却感应加热线圈52。
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5所示,在屏蔽盖82的内表面,在所述纸张T的运送方向上观看到的上游侧的通风孔82a与下游侧的通风孔82a之间形成有凸部82t。详细地说,凸部82t向弓形芯体54的弓形的顶端附近(相当于中央芯体58的位置)突出,并向屏蔽盖82的长度方向延伸以用于弓形芯体54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在侧芯体56与弓形芯体54、弓形芯体保持器72之间、在中央芯体58与弓形芯体54之间、以及在弓形芯体54与屏蔽盖82之间分别插入有弹性部件68s、68c、68a。
具体地说,首先,弹性部件68s被配置到侧芯体56与弓形芯体54、弓形芯体保持器72之间(共计2个),用于侧芯体56相对于线圈架53的按压固定。
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各弹性部件68s形成得比连续配置的侧芯体56的全长长。在各弹性部件68s的长度方向两端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线圈架53的螺杆孔53h对峙的螺杆孔68h。
然后,弹性部件68c被配置到中央芯体58与弓形芯体54之间(共计2个)。各弹性部件68c具有相当于被配置在最小尺寸的纸张T的通过纸张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的多个中央芯体58的合计长度的长度。各弹性部件68c用于中央芯体58相对于线圈架53的按压固定。
另外,弹性部件68a被配置在弓形芯体54与屏蔽盖82之间(共计1个)。如图4所示,弹性部件68a具有全部跨过被配置在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长度方向上的弓形芯体54的长度。弹性部件68a通过来自屏蔽盖82的凸部82t的按压,来用于弓形芯体54对线圈架53的按压固定。
作为弹性部件68s、68c、68a使用了具有1mm左右的厚度的、例如耐热性的硅胶或毡材。弹性部件68s、68c、68a假定为通过被按压而压下0.2~0.5mm左右。另外,压下量能够通过后述的螺杆91和螺母92的配合长度来管理。
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IH线圈单元50组装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IH线圈单元50的组装是在将侧芯体56和中央芯体58设置在线圈架53上之后将弹性部件68s、弹性部件68c分别放置到侧芯体56、中央芯体58上。
然后,从其上方装上弓形芯体保持器72,将未图示的螺杆穿过螺杆孔53h、68h、72h并通过螺母一起紧固。由此,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一端(图2中为下端)经由弹性部件68s将侧芯体56向线圈架53按压,并且弓形的顶端部分经由弹性部件68c将中央芯体58向线圈架53按压,因而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被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
接着,在将弓形芯体54设置在弓形芯体保持器72上之后,将弹性部件68a放置到弓形芯体54的顶端部分,从其上方装上屏蔽盖82,向螺杆孔53H、82H穿过螺杆91并通过螺母92一起紧固。由此,屏蔽盖82的凸部82t经由弹性部件68a将弓形芯体54向线圈架53按压,因此弓形芯体54被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
并且,通过螺杆91和螺母92使屏蔽盖82与线圈架53连结,从而来自凸部82t的按压力传递给弓形芯体54和弓形芯体保持器72,同时经由弓形芯体保持器72、弹性部件68s以及弹性部件68c也传递给侧芯体56和中央芯体58。
(定影单元的其他构造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定影辊45和加热辊46配置到加热带48的内侧的两轴型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图6所示的单轴型。详细地说,关于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6的构造例中,在包括具有绝热性的弹性层的定影辊(加热部件)45的外周面上,加热带(加热部件)48卷绕在定影辊45的整个外周。因此,能够减小带48的热容量,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预热时间。另外,除了上述各构造例以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外包IH方式的各种定影单元。
如上所示,根据各实施方式,采用的是,加热辊46(或者定影辊45)以及加热带48通过来自沿其外表面配置的感应加热线圈52的磁通而被感应加热,来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熔融的方式(外包IH)。详细地说,除线圈架53以外,弓形芯体54以及侧芯体56也沿加热辊46等的外表面配置,形成引导通过感应加热线圈52所产生的磁通的磁路。磁通被各弓形芯体54以及侧芯体56引导以对加热带48等进行磁感应加热。
这里,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经由弹性部件68a、68s被芯体固定部件70向线圈架53按压。即,通过将芯体固定部件70与线圈架53连结,来经由弹性部件68s、68c将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按压固定在线圈架53上。由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68s、68c来吸收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的尺寸偏差和由于与磁通共振而从这些芯体56、58产生的震颤音,并且将侧芯体56以及中央芯体58固定到线圈架53上。因此,不需要如同以往那样的用于将各芯体固定到线圈架53上的接合剂,能够实现定影单元14的制造的高效化。
另外,由于采用弓形芯体保持器72作为芯体固定部件70的一个方式,并通过弓形芯体保持器72将侧芯体56向线圈架53按压,因而能够通过已有的构造对侧芯体56进行固定。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将弓形芯体保持器72与线圈架53连结,而经由弹性部件68s将侧芯体56向线圈架53进行按压固定,因此侧芯体56能够在不使用接合剂的状态下可靠地固定到线圈架53上。
另外,由于通过弓形芯体保持器72将中央芯体58向线圈架53按压,因而能够通过已有的构造对中央芯体58进行固定。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将弓形芯体保持器72与线圈架53连结,而经由弹性部件68c将中央芯体58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因而能够通过弹性部件68c吸收中央芯体58的尺寸偏差等,中央芯体58能够在不使用接合剂的状态下可靠地固定到线圈架53上。
并且,由于采用屏蔽盖82作为芯体固定部件70的一个方式,并通过屏蔽盖82将弓形芯体54向线圈架53按压,因而能够通过已有的构造对弓形芯体54进行固定。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将屏蔽盖82与线圈架53连结,而经由弹性部件68a将弓形芯体54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因而弓形芯体54能够在不使用接合剂的状态下可靠地固定到线圈架53上。
并且,由于该屏蔽盖82被配置到弓形芯体54的外侧,因而通过屏蔽盖82与线圈架53的连结,而将侧芯体56和中央芯体58更可靠地固定到线圈架53上。并且,使用螺杆91和螺母92将线圈架53与屏蔽盖82、弓形芯体保持器72连结,因此虽然其具有简单的构造但对于线圈架53与屏蔽盖82、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连结并不需要接合剂。
另外,由于各芯体54、56、58的尺寸误差通过弹性部件68a、68s、68c而被吸收,能够满足定影性能而形成良好的调色剂图像,因而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靠性被提高。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其能够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如果对芯体部的结构而言,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能够旋转的中央芯体或被固定着的中央芯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弓形芯体保持器72组装到线圈架53上之后,再将屏蔽盖82组装到线圈架53上。然而,也可以将弓形芯体保持器72和屏蔽盖82一起紧固到线圈架53上。即,侧芯体56和中央芯体58也与弓形芯体54一样,通过屏蔽盖82与线圈架53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线圈架53上。
另外,对于线圈架53与屏蔽盖82、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连结,也可以使用卡扣来代替所述螺杆91和螺母92。即使在使用基于利用弹性的凹凸的嵌合的卡扣的情况下,通过仅使用简单的构造,而在线圈架53与屏蔽盖82、弓形芯体保持器72的连结中不需要接合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示出了将其具体化为打印机的示例,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当然能够应用于复合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
在上述的任一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一样地起到对芯体部的固定无需使用接合剂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用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线圈,所述线圈沿加热部件的外表面配置并产生用于对所述加热部件进行感应加热的磁通;
线圈保持部,所述线圈保持部具有:
线圈支承部,所述线圈被配置在所述线圈支承部的上表面,所述线圈支承部在剖视下被成形为半圆筒形状;以及
侧芯体支承部,所述侧芯体支承部在纸张的运送方向上观看时被形成在所述线圈支承部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芯体部,包括弓形芯体和侧芯体并在所述线圈的周围形成磁路,所述弓形芯体隔着所述线圈而配置在所述加热部件的相反侧并包覆线圈的外侧,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隔地配置在多处,所述侧芯体在所述弓形芯体与所述线圈保持部之间包覆所述线圈的外侧;以及
芯体固定部件,经由第一弹性部件、第二弹性部件、第三弹性部件将所述芯体部向所述线圈保持部按压,
所述芯体部通过所述芯体固定部件与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所述线圈保持部上,
所述芯体固定部件包括被配置到所述线圈的外侧并保持所述弓形芯体并且将所述侧芯体向所述线圈保持部按压的弓形芯体保持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侧芯体与所述弓形芯体保持器之间,
所述芯体部还包括中央芯体,所述中央芯体与所述弓形芯体和所述侧芯体一起形成磁路,
所述第二弹性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中央芯体与所述弓形芯体保持器之间,
在所述侧芯体支承部上贯穿设置有被利用于与弓形芯体保持器的连结的第一螺杆孔,
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杆孔对峙的第二螺杆孔,
在所述弓形芯体保持器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杆孔对峙的第三螺杆孔,
所述第一螺杆孔、所述第二螺杆孔、以及所述第三螺杆孔通过螺杆由螺母一起紧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侧芯体通过所述弓形芯体保持器与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所述线圈保持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中央芯体通过所述弓形芯体保持器与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所述线圈保持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芯体固定部件还包括被配置到所述弓形芯体的外侧并将所述弓形芯体向所述线圈保持部按压的屏蔽盖,
所述弓形芯体通过所述屏蔽盖与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连结而被按压固定到所述线圈保持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弹性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弓形芯体与所述屏蔽盖之间。
6.一种画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将所述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将所述转印部转印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CN201110079039.3A 2010-04-06 2011-03-25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213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7641 2010-04-06
JP2010-087641 2010-04-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3937A CN102213937A (zh) 2011-10-12
CN102213937B true CN102213937B (zh) 2015-06-17

Family

ID=44745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9039.3A Active CN102213937B (zh) 2010-04-06 2011-03-25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139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6403B2 (ja) * 2012-02-22 2014-04-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3907A (zh) * 2009-02-24 2010-08-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1849B2 (ja) * 2007-10-29 2012-10-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2813A (ja) * 2008-06-23 2010-01-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5648B2 (ja) * 2008-07-30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3907A (zh) * 2009-02-24 2010-08-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3937A (zh) 201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8401B2 (en) Belt-type fixing device
US8410408B2 (en) Induction heating unit, fix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coil for induction heating unit
JP558265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7715B (zh) 定影装置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093413A1 (en) Induction heating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77297A (ja) 定着装置、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コイ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232734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87A (zh) 图像加热装置
US690123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213937B (zh)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524265B2 (ja) 加熱装置
CN10159289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890015B2 (en) Cooling mechanism of fixing device
US8606147B2 (en) Fus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2110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43545A (ja) 加熱装置用励磁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4670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409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88462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873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4062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00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4234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176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6454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