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1510B -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11510B CN102211510B CN 201110109958 CN201110109958A CN102211510B CN 102211510 B CN102211510 B CN 102211510B CN 201110109958 CN201110109958 CN 201110109958 CN 201110109958 A CN201110109958 A CN 201110109958A CN 102211510 B CN102211510 B CN 1022115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noise
- baffle plate
- noise reduction
-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包括壳体、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挡板;所述进风口处还设置有降噪挡板;所述降噪挡板设置在空气由壳体内腔逸出所述进风口的逃逸路径中;所述降噪挡板(5)在迎风侧与进风挡板(4)平齐设置;所述降噪挡板(5)遮挡进风口(2)的边缘为波浪形;所述降噪挡板(5)边缘的波浪形状首尾所连直线对应的圆弧约为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这种降噪进风结构由于在空调器进风口位置设置了降噪挡板,从而改变了空气流场,使气流更加均匀,减小了流阻损失,因此有效地降低了空调器总成自身及空调器总成在整车上的噪音水平,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抗背压能力;并且制造简单、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汽车空调器由过去的简单功能实现到现在的舒适度不断提升,也随着整车经历了革新换代。
噪音作为衡量汽车舒适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着顾客对整车的选购评判,同时也是汽车产业内不同供应商的车用空调器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考核依据。汽车空调器的噪音除了受空调器的结构影响外,还受空调器出风量大小的影响。
如图1、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器的进风结构包括壳体1、进风口2和出风口3。在进风口2处设置有圆圈形的进风挡板4。
现有车用空调器的总成结构由于受到车用空调器在整车上的安装位置与安装空间的局限,使得空气从外界吸入空调器壳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气流转向。第一次转向是由整车外部流入空调器新风进气罩,第二次转向由新风进气罩流入空调器壳体内腔。由于流场的改变,气流在空调器壳体内部形成部分涡流,从而导致已经进入空调器壳体内腔的部分空气又从进风口逃逸出空调器内腔,这些逃逸出的空气相对流入的空气为逆向流动,因而两者产生撞击造成气流的无效利用,并在车用空调器的运行中发出低频噪音。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在相同出风量的条件下、噪音更小的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相同出风量的条件下、噪音更小的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包括壳体、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挡板;所述进风口处还设置有降噪挡板;所述降噪挡板设置在空气由壳体内腔逸出所述进风口的逃逸路径中;所述降噪挡板(5)在迎风侧与所述进风挡板(4)平齐设置;所述降噪挡板(5)遮挡所述进风口(2)的边缘为波浪形;所述降噪挡板(5)边缘的波浪形状首尾所连直线对应的圆弧约为所述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
较佳的,所述降噪挡板与所述进风挡板为一体结构。
较佳的,所述降噪挡板的厚度小于所述进风挡板的厚度。
较佳的,所述降噪挡板(5)位于所述进风口(2)的第四象限位置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空气由壳体内腔逸出进风口的逃逸路径中设置了降噪挡板,有效地减少了空调器内涡流撞击造成的噪音,从而降低了空调器总成及空调器总成在整车上的噪音水平,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抗背压能力。
(2)本发明对现有空调器的结构改动较小,因此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器的进风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车用空调器的进风结构的内部腔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后视图;
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的空调器在吹面模式下的风量对比试验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的空调器在除霜模式下的风量对比试验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的空调器在吹脚模式下的风量对比试验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噪音测试频谱图;
图9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的空调器的噪音测试频谱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的空调器在整车上的噪音测试对比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包括壳体1、进风口2和出风口3(出风口3的位置参考图2所示)。进风口2处设置有进风挡板4和降噪挡板5,降噪挡板5设置在空气由壳体内腔6逸出进风口2的逃逸路径中。本实施例中,降噪挡板5与进风挡板4为一体结构,具体为一体注塑形成。
本实施例中,降噪挡板5的厚度小于进风挡板4的厚度,并且降噪挡板5在迎风侧与进风挡板4平齐设置,以减小进风时的气流阻力。
在试验中,降噪挡板5不仅能挡住大部分从壳体内腔6内逸出的空气,也能遮挡住部分进入壳体内腔6内的空气,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空调器的进风量。因此,为减少壳体内腔6内的空气从进风口2处逸出,并保证有足够大风量,降噪挡板5设置的位置是本发明的结构改进的一个关键。
由于来自新风进气罩(图中未示出)的空气在进入壳体内腔6时,将在进风口2处改变流动方向,因此将降噪挡板5设置在空气刚刚转向的部位是较佳的选择。如图3所示,由于空气将由图3中右侧从进风口2进入壳体内腔6中,相对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新风进气罩的位置,将降噪挡板5设置在如图3所示的第四象限位置处,可以获得最佳的降噪效果。
另一方面,降噪挡板5遮挡住进风口2的面积比例,及遮挡部分的形状也是结构改进的关键。根据不同的空调器及车型,遮挡面积及遮挡形状可具体有所变化。本实施例中,降噪挡板5遮挡进风口2的边缘为波浪形。该波浪形首尾所连直线所对应的圆弧约为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降噪挡板5和进风挡板4也可以是互相贴合的分体结构,二者的相对位置也可以互换,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降噪挡板5的厚度也可大于或等于进风挡板4的厚度,其迎风侧表面也可高于或低于进风挡板4的侧表面,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原有结构中,空气从整车外部经过第一次转向流入空调器新风进气罩后,经过第二次转向由新风进气罩流入空调器壳体内腔6中,由于流场的改变在空调器壳体上形成部分涡流,从而导致已经进入空调器壳体内腔6的部分空气可能逃逸出空调器壳体内腔6,并与正在进入空调器壳体内腔6的空气撞击产生噪音。相对原有结构,本发明的结构根据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的分析,由于波浪形降噪挡板5的设置,改变了空调器壳体内空气流道的结构,使气流更加均匀,流阻更小,达到了降噪的效果。
对于空调器而言,安装到整车上需要与整车风道、仪表盘、出风隔栅等匹配部件进行对接,这些附加装置增加了背压,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在背压增加的情况下风量的变化表现为空调器的抗背压能力,抗背压能力越强,空调器的性能越优越。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吹面模式、除霜模式和吹脚模式下,在背压增加的情况下采用具有本发明结构的空调器的出风量均高于现有技术在相同工况下的出风量,因此应用本发明的进风结构的车用空调器的抗背压性能得到了提升。在图5、图6和图7中,带正方块的线条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进风结构的车用空调器在不同背压下的风量变化曲线,带菱形的线条表示现有技术的车用空调器在不同背压下的风量变化曲线。
图8为现有技术的车用空调器的噪音测试频谱图,图9为采用本发明的进风结构的车用空调器的噪音测试频谱图,从图8、图9的曲线对比可以发现,车用空调器在增加了波浪形的降噪挡板后,噪音获得了显著降低。
如图10所示,在上的曲线代表现有技术的车用空调器在整车上运用的噪音测试结果,在下的曲线代表采用本发明的进风结构的车用空调器在整车上运用的噪音测试结果。显然,将采用本发明的进风结构的车用空调器运用在整车上时,整车的噪音有较大降低,特别是在112Hz的低频噪音峰值处降低了接近4分贝。通过驾驶人员的主观测评,舒适度感获得了显著地提升。
实施例2: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降噪挡板5遮挡进风口2的表面呈弓形,该弓形对应的圆弧约为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并具有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降噪挡板5遮挡进风口2的表面呈月牙形。月牙首尾所连直线对应的圆弧约为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并具有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包括壳体(1)、进风口(2)和出风口(3);所述进风口(2)处设置有进风挡板(4);其特征是:所述进风口(2)处还设置有降噪挡板(5);所述降噪挡板(5)设置在空气由壳体内腔(6)逸出所述进风口(2)的逃逸路径中;所述降噪挡板(5)在迎风侧与所述进风挡板(4)平齐设置;所述降噪挡板(5)遮挡所述进风口(2)的边缘为波浪形;所述降噪挡板(5)边缘的波浪形状首尾所连直线对应的圆弧约为所述进风挡板(4)的四分之一个圆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降噪挡板(5)与所述进风挡板(4)为一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降噪挡板(5)的厚度小于所述进风挡板(4)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降噪挡板(5)位于所述进风口(2)的第四象限位置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109958 CN102211510B (zh) | 2011-04-29 | 2011-04-29 |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109958 CN102211510B (zh) | 2011-04-29 | 2011-04-29 |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11510A CN102211510A (zh) | 2011-10-12 |
CN102211510B true CN102211510B (zh) | 2012-12-26 |
Family
ID=44743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109958 Active CN102211510B (zh) | 2011-04-29 | 2011-04-29 |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115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2020683A1 (de) * | 2012-10-22 | 2014-04-24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nordnung zur Vermeidung von Schallimmission in den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s und Fahrzeug mit einer solchen Anordnung |
CN108081908A (zh) * | 2017-12-19 | 2018-05-29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总成共振腔降噪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4393U (zh) * | 1990-05-28 | 1991-04-03 | 李齐贵 | 可降低蜗舌区噪声的离心风机 |
DE4136485A1 (de) * | 1991-11-06 | 1993-05-13 | Behr Gmbh & Co | Halterung fuer einen elektromotor |
WO2000054996A1 (en) * | 1999-03-13 | 2000-09-21 | Dong Jin Motor Co., Ltd | Air guiding configuration for refrigeration of motor in air symmetrize device of car |
CN201089346Y (zh) * | 2007-08-21 | 2008-07-23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暖风机减噪装置 |
CN101571139A (zh) * | 2008-04-30 | 2009-11-04 | 海尔集团公司 | 降噪导流板 |
CN201353994Y (zh) * | 2008-12-26 | 2009-12-02 | 江苏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 | 汽车暖风机 |
-
2011
- 2011-04-29 CN CN 201110109958 patent/CN10221151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11510A (zh) | 2011-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23862B (zh) | 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 | |
CN106073631B (zh) | 一种电机降噪结构 | |
CN102211510B (zh) | 车用空调器的降噪进风结构 | |
CN103590999B (zh) | 一种吸气消声器 | |
CN2906398Y (zh) | 能双面进风的欧式吸油烟机的风机蜗壳结构 | |
CN201827109U (zh) | 汽车空调用双向进风的离心风机 | |
CN203614425U (zh) | 压缩机 | |
CN104863681A (zh) | 一种排气管的消音处理方法 | |
CN104165083B (zh) | 排气管的消音装置 | |
CN204003648U (zh) | 一种风机进口消音器 | |
CN206973756U (zh) | 导风圈及空调室外机 | |
CN101871444B (zh) | 消音器 | |
CN104153849B (zh) | 一种尾气噪音处理机构 | |
CN209340231U (zh) | 一种磁悬浮风机的进风消音结构 | |
CN204984666U (zh) | 发动机进气系统出气管组件 | |
CN201844518U (zh) | 带导流结构的嵌入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250796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通风系统导风装置 | |
CN201794743U (zh) | 消音器 | |
CN202294164U (zh) | 一种客车空调回风风机的风道及设置有该风道的客车 | |
CN205560901U (zh) | 一种顶吸式吸油烟机 | |
CN210135106U (zh) | 一种空调器的蜗壳结构 | |
CN205823647U (zh) | 一种具有降低排气噪音功能的排气阀 | |
CN205349660U (zh) | 压缩机的消音器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 |
CN108725468A (zh) | 轨道车辆新风除沙装置 | |
CN204239041U (zh) | 回环式尾气排放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01206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Chinese Longqiao Road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No. 355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hermal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Longqiao Road No. 355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ehr Thermal Systems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