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7343A -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 Google Patents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7343A
CN102207343A CN2011100094861A CN201110009486A CN102207343A CN 102207343 A CN102207343 A CN 102207343A CN 2011100094861 A CN2011100094861 A CN 2011100094861A CN 201110009486 A CN201110009486 A CN 201110009486A CN 102207343 A CN102207343 A CN 102207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mney
top board
heat
exhaust gas
absorption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94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7343B (zh
Inventor
石崎修司
小林崇浩
德田彻哉
百濑恒仁
工藤惇
海老泽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7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3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7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73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5/00Sorption refrigeration cycles or detail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该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具备收容从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到高温再生器为止的吸收液管(21D)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室(40A),在热交换室(40A)内通过来自高温再生器的燃烧室的废气加热在吸收液管(21D)中流动的吸收液,经由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烟囱(40B)将该废气向外部排出,所述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构成为,烟囱(40B)配置为一部分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在没有与该烟囱(40B)重叠的顶板(41E)上形成有开口部(44),通过导烟体(45)将该开口部(44)与烟囱(40B)连结,并且在没有与顶板重叠的烟囱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49)。

Description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来自吸收式冷热水机的高温再生器的废气来加热在吸收液管中流动的吸收液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具备高温再生器、低温再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及吸收器并将它们通过配管连接而分别形成吸收液及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吸收式冷热水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吸收式冷热水机中,为了利用从高温再生器排出的废气的排热,在废气的排气路径上设置有回收废气的排热的排气热回收器。排气热回收器进行在排气路径中流通的废气与在从吸收器到达高温再生器的吸收液管中流通的稀吸收液之间的热交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82968号公报
但是,在以全制冷/供暖负载实施利用排气热回收器的热回收的情况下,在负载低时,废气的温度在排气热交换器的出口部分变为露点附近或露点以下。此时,在排气热回收器的出口部分产生的结露水、在与排气热回收器的出口部分连接的设备侧的烟道部产生的结露水可能会流入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结露水向热交换室流入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具备将从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到高温再生器为止的吸收液管的一部分收容的热交换室,在所述热交换室内通过来自所述高温再生器的燃烧室的废气加热在所述吸收液管中流动的吸收液,经由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烟囱将该废气向外部排出,所述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烟囱配置成一部分与所述热交换室的顶板重叠,在该烟囱没有重叠的所述顶板上形成有开口部,通过导烟体将该开口部与所述烟囱连结,并且在没有与所述顶板重叠的所述烟囱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烟囱的入口开口部与所述顶板的开口部邻接。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烟囱的内壁正下方的所述顶板上具备阻止结露水流入所述热交换室的阻挡板。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阻挡板配置在所述烟囱的内壁的外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顶板的下方设置所述结露水接受部,所述顶板与所述结露水接受部连通。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导烟体具备导烟上板及导烟侧板,所述烟囱配置成一部分与所述导烟上板及所述导烟侧板重叠,在所述导烟上板及所述导烟侧板这两方上形成所述烟囱的入口开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烟囱配置为一部分与热交换室的顶板重叠,在没有重叠烟囱的顶板上形成有开口部,通过导烟体将开口部和烟囱连结,并且在没有与顶板重叠的烟囱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因此,能够使在烟囱产生的结露水、在设备侧的烟道部产生的结露水聚集到结露水接受部,从而能够防止结露水从顶板的开口部流入热交换室。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排气热回收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排气热回收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从上方表示排气热回收器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排气热回收器的纵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
2吸收器
5高温再生器
5A热交换部(燃烧室)
17排气路径
21D第四稀吸收液管(吸收液管)
21E传热管
40排气热回收器
40A热交换室
40B烟囱
41E顶板
44开口部
45导烟体
46入口开口部
47内壁
48阻挡板
49结露水接受部
70烟道部
100吸收式冷热水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的示意结构图。
吸收式冷热水机100是作为制冷剂使用了水、作为吸收液使用了溴化锂(LiBr)水溶液的双重效用型吸收式冷热水机。如图1所示,吸收式冷热水机100具备:蒸发器1;与该蒸发器1并列设置的吸收器2;收纳上述蒸发器1及吸收器2的蒸发器吸收器壳体3;具备气体燃烧器4的高温再生器5;低温再生器6;与该低温再生器6并列设置的冷凝器7;收纳上述低温再生器6及冷凝器7的低温再生器冷凝器壳体8;低温热交换器12;高温热交换器13;制冷剂放泄热回收器16;稀吸收液泵P1;浓吸收液泵P2;制冷剂泵P3;上述各设备经由吸收液管21~25及制冷剂管31~35等进行配管连接。
另外,符号14为用于将在蒸发器1内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载冷剂向未图示的热负载(例如,空气调节装置)循环供给的冷/热水管,形成为该冷/热水管14的一部分的传热管14A配置在蒸发器1内。在冷/热水管14的传热管14A下游侧设置有测量在该冷/热水管14内流通的载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1。符号15是用于使冷却水依次流通吸收器2及冷凝器7的冷却水管,形成为该冷却水管15的一部分的各传热管15A、15B分别配置在吸收器2及冷凝器7内。符号50为担当吸收式冷热水机100整体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吸收器2具有如下功能,即,将通过蒸发器1蒸发的制冷剂蒸气吸收到吸收液中,并将蒸发器吸收器壳体3内的压力保持为高真空状态。在该吸收器2的下部形成有稀吸收液积存部2A,该稀吸收液积存部2A积存吸收制冷剂蒸气而稀释的稀吸收液,设置有通过变换器51而被控制为频率可变的稀吸收液泵P1的稀吸收液管21的一端与该稀吸收液积存部2A连接。稀吸收液管21在稀吸收液泵P1的下游侧分支成第一稀吸收液管21A和第二稀吸收液管21B,第一稀吸收液管21A经由制冷剂放泄热回收器16、第二稀吸收液管21B经由低温热交换器12后二者再次合流。稀吸收液管21的另一端在经由高温热交换器13后分支成第三稀吸收液管21C和第四稀吸收液管(吸收液管)21D,第三稀吸收液管21C向气层部5B开口,该气层部5B位于在高温生成器5内形成的热交换部5A的上方,第四稀吸收液管21D经由排气热回收器40后向高温再生器5的气层部5B开口。
在高温再生器5的下部收容有气体燃料器4,该气体燃料器4具备对例如天然气等燃料进行点火的点火器4A、控制燃料量而使热源量可变的燃料控制阀4B。在高温再生器5中,在气体燃烧器4的上方形成有以该气体燃烧器4的火焰作为热源而对吸收液进行加热再生的热交换部5A。该热交换部5A与在气体燃烧器4中燃烧的废气流通的排气路径17连接,在排气路径17上设有排气热回收器40。在热交换部5A的侧方形成有中间吸收液积存部5C,该中间吸收液积存部5C积存通过该热交换部5A加热再生的中间吸收液。
中间吸收液管22的一端与中间吸收液积存部5C的下端连接,该中间吸收液管22的另一端经由高温热交换器13与在低温再生器6内的上部形成的气层部6A开口。高温热交换器13通过从中间吸收液积存部5C流出的高温的吸收液的温热来加热在第三稀吸收液管21C中流动的吸收液,实现了高温再生器5中的气体燃烧器4的燃料消耗量的降低。并且,中间吸收液管22的高温热交换器13上游侧与吸收器2通过设置有开闭阀V1的吸收液管23连接。
低温再生器6以通过高温再生器5分离的制冷剂蒸气为热源,将积存于在气层部6A的下方形成的吸收液积存部6B内的吸收液加热再生,在吸收液积存部6B配置有传热管31A,该传热管31A形成为从高温再生器5的上端向冷凝器7的底部延伸的制冷剂管31的一部分。通过使制冷剂蒸气在该制冷剂管31中流通,制冷剂蒸气的温热经由上述传热管31A向积存于吸收液积存部6B内的吸收液传递,该吸收液被进一步浓缩。
浓吸收液管24的一端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积存部6B的下端连接,该浓吸收液管24的另一端经由浓吸收液泵P2及低温热交换器12与设置于吸收器2的气层部2B上部的浓液散布器2C连接。低温热交换器12通过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积存部6B流出的浓吸收液的温热来加热在第二稀吸收液管21B中流动的稀吸收液。另外,在浓吸收液泵P2的上游侧设置有绕过该浓吸收液泵P2及低温热交换器12的旁通管25,在浓吸收液泵P2的运转停止时,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积存部6B流出的吸收液通过旁通管25而不经由低温热交换器12地向吸收器2内供给。
如上所述,高温再生器5的气层部5B与冷凝器7的底部通过制冷剂管31连接,该制冷剂管31经由配置于低温再生器6的吸收液积存部6B的传热管31A及制冷剂放泄热交换器16,该制冷剂管31的传热管31A上游侧与吸收器2的气层部2B通过设置有开闭阀V2的制冷剂管32连接。并且,冷凝器7的底部与蒸发器1的气层部1A通过设置有U形密封部33A的制冷剂管33连接。此外,在蒸发器1的下方形成有积存液化后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液积存部(制冷剂积存部)1B,该制冷剂液积存部1B与配置在蒸发器1的气层部1A上部的散布器1C通过设置有制冷剂泵P3的制冷剂管34连接。该制冷剂管34的制冷剂泵P3下游侧与吸收器2的吸收液积存部2A通过制冷剂管35连接。另外,冷却水管15的传热管15B出口侧与冷/热水管14的传热管14A的出口侧通过设置有开闭阀V3的制冷剂管36连接。
在控制装置50的控制下,吸收式冷热水机100在从冷/热水管14取出冷水的制冷运转和从该冷/热水管14取出热水的供暖运转间切换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50来控制投入吸收式冷热水机100的热量,从而使经由冷/热水管14向未图示的热负载循环供给的载冷剂(例如冷水)的蒸发器1出口侧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7℃。具体来说,控制装置50起动所有的泵P1~P3且使气体在气体燃烧器14中燃烧,并且控制气体燃烧器4的火力以使温度传感器61计测的载冷剂的温度达到规定的7℃。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开闭阀V1~V3关闭。
通过稀吸收液泵P1从吸收器2经由稀吸收液管21而被汲取的稀吸收液经由制冷剂放泄热交换器16或低温热交换器12及高温热交换器13,并且一部分经由排气热回收器40向高温再生器5输送。输送到高温再生器5的稀吸收液在该高温再生器5中由基于气体燃烧器4的火焰及高温的燃烧气体加热,因此该稀吸收液中的制冷剂蒸发分离。在高温再生器5中使制冷剂蒸发分离而浓度上升的中间吸收液经由高温热交换器13向低温再生器6输送。在该低温再生器6中,中间吸收液由从高温再生器5经由制冷剂管31被供给而流入传热管31A的高温的制冷剂蒸气加热,制冷剂进一步分离而浓度进一步提高,该浓吸收液经由浓吸收液泵P2及低温热交换器12向吸收器2输送,并从浓液散布器2C的上方散布。
另一方面,在低温再生器6中分离生成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7而冷凝。然后,在冷凝器7中生成的制冷剂液经由制冷剂管33进入蒸发器1,通过制冷剂泵P3的运转汲取液体,从而从散布器1C向冷/热水管14的传热管14A上散布。
散布到传热管14A上的制冷剂液从通过传热管14A的内部的载冷剂获取气化热而蒸发,因此通过传热管14A的内部的载冷剂被冷却,这样,温度下降后的载冷剂从冷/热水管14向热负载供给,从而进行制冷等的冷却运转。
然后,在蒸发器1中蒸发的制冷剂进入吸收器2,被通过低温再生器6供给而从上方散布的浓吸收液吸收,积存于吸收器2的稀吸收液积存部2A,并通过稀吸收液泵P1向高温再生器5输送,然后反复进行上述循环。此外,吸收液吸收制冷剂时产生的热量通过配置在吸收器2内的冷却水管15的传热管15A冷却。
在供暖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50来控制投入吸收式冷热水机100的热量,从而使经由冷/热水管14向热负载循环供给的载冷剂(例如热水)的蒸发器1出口侧温度达到规定的设定温度、例如55℃。具体来说,控制装置50起动所有的泵P1~P3且使气体在气体燃烧器14中燃烧,并且控制气体燃烧器4的火力以使温度传感器61计测的载冷剂的温度达到规定的55℃。并且,停止冷却水向冷却水管15的流通。此外,在供暖运转时,开闭阀V1~V3打开。
此时,在高温再生器5中从稀吸收液蒸发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管31的中途主要通过流路阻力小的制冷剂管32而进入吸收器2、蒸发器1,经由传热管14A与从冷/热水管14供给的水进行热交换而冷凝,通过此时的冷凝热来加热在传热管14A的内部流动的水。这样,温度上升后的载冷剂从冷/热水管14向热负载供给而进行供暖运转。
在蒸发器1中进行加热作用而冷凝的制冷剂在制冷剂泵P3的作用下,从蒸发器1的底部的制冷剂液积存部1B通过制冷剂管35而进入吸收器2,在该吸收器2内与通过吸收液管23及开闭阀V1而从高温再生器5流入的吸收液混合,在稀吸收液泵P1的运转作用下,制冷剂从稀吸收液管21经由制冷剂放泄热交换器16或低温热交换器12以及高温热交换器13,并且一部分经由排气热回收器40而向高温再生器5输送。
图2是表示排气热回收器4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排气热回收器40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从上方表示排气热回收器40的立体图。此外,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排气热回收器40的纵向剖视图。另外,以下所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表示在将排气热回收器40设置成图2所示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
排气热回收器40具备:热交换室40A,其收容第四稀吸收液管21D的一部分,并通过来自高温再生器5的热交换部5A的废气加热在该第四稀吸收液管21D中流动的稀吸收液;烟囱40B,其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而使热交换后的废气向设备侧的烟道部70排出。
排气热回收器40具备大致箱状的框体41,该框体41具有前板41A、后板41B、左侧板41C、右侧板41D、将左侧板41C的上部向右侧板41D水平折弯而形成的顶板41E、底板41F,通过上述的板41A~41F形成热交换室40A。第四稀吸收液管21D的一部分贯通后板41B而收容在热交换室40A中,收容在热交换室40A内的第四稀吸收液管21D的一部分构成传热管21E。在底板41F上设置有连接废气的排气路径17(图1)的未图示的排气导入口。
烟囱40B形成为大致方筒状,以一部分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的方式相对于热交换室40A向右侧板40D侧偏移配置。更详细地说,烟囱40B配置成其中心线C位于比右侧板41D靠内侧。在烟囱40B的出口开口部42上形成有用于与设备侧的烟道部70连结的凸缘部43。另外,虽然在图2~图4中示出了烟囱40B偏向后板41B配置的状态,但烟囱40B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可以根据设备侧的烟道部70的位置而任意变更。
在没有重叠烟囱40B的顶板41E上形成有供热交换室40A的废气向烟囱40B排出的开口部44。开口部44形成为大致矩形状而设置在顶板41E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并且通过导烟体45与烟囱40B连结。
导烟体45具备从左侧板41C侧的顶板41E向上方延伸的导烟左板45A和将该导烟左板45A向烟囱40B水平折弯而形成的导烟上板45B。导烟左板45A朝向烟囱40B倾斜地设置,由此,废气的流通阻力减小。导烟上板45B延伸到右侧板41D,在导烟上板45B的与烟囱40B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开口46A。另外,导烟体45具备:将前板41A从顶板41E向上方延伸而形成的导烟前板45C;将后板41B从顶板41E向上方延伸而形成的导烟后板45D;将右侧板41D从顶板41E向上方延伸而形成的导烟右板45E,在导烟右板45E的与烟囱40B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开口46B。上述的开口46A、46B构成烟囱40B的入口开口部46。
顶板41E的开口部44形成为,从烟囱40B分离的三边44A~44C自导烟体45空出间隔地配置,且烟囱40B侧的一边44D配置在烟囱40B的内壁47的外侧。由此,在顶板41E上,在开口部44的三边44A~44C与导烟体45之间形成有缘部41E1~41E3,并且在开口部44的一边44D与导烟右板45E之间形成有接受从烟囱40B滴下的结露水的结露水接受片41E4。
在位于烟囱40B的内壁47正下方的顶板41E上设置有阻止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的阻挡板48。阻挡板48形成为在开口部44的一边44D的缘上遍及从前板41A到后板41B,其位于烟囱40B的内壁47的外侧。
在没有与顶板41E重叠的烟囱40B正下方连接设置有闭塞烟囱40B的下部的结露水接受部49。结露水接受部49设置在比顶板41E的高度低的位置,在结露水接受部49上形成有将聚集在该结露水接受部49的结露水排出的排出口49A。
接下来,对排气热回收器40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排气热回收器40中,由于烟囱40B配置成一部分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且在烟囱40B没有重叠的顶板41E上形成有开口部44,因此,能够防止在烟囱40B的内壁47产生的结露水、在设备侧的烟道部70产生的结露水向开口部44内滴下。并且,由于在顶板41E的、烟囱40B的内壁47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48,因此能够防止顶板41E上的结露水向热交换室40A流入,并且能够可靠地阻止从内壁47滴下的结露水向热交换室40A流入。由此,如图5中虚线所示,在与顶板41E重叠的位置的内壁47产生的结露水、向与顶板41E重叠的位置落下的来自烟道部70的结露水向顶板41E的结露水接受片41E4滴下。
由于在没有与顶板41E重叠的烟囱40B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49,因此如图5中虚线所示,在没有与顶板41E重叠的位置的内壁47产生的结露水、在没有与顶板41E重叠的位置落下的来自烟道部70的结露水直接向结露水接受部49滴下。另外,结露水接受部49设置在比顶板41E的高度低的位置,且在导烟右板45E的与烟囱40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开口46B,因此顶板41E与结露水接受部49通过该开口46B连通。由此,如图5中虚线所示,顶板41E上的结露水向结露水接受部49流下,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顶板41E上的结露水向热交换室40A流入。并且,由于结露水难以积存在顶板41E上,因此能够降低阻挡板48的高度,能够减小废气的流通阻力。
由于在结露水接受部49上形成有排出口49A,因此聚集到结露水接受部49的结露水从排出口49A排出。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结露水向热交换室40A流入,因此可以不使用耐蚀性良好的比较高价的不锈钢,而使用比较低价的铁等来形成传热管21E。
由于烟囱40B配置成一部分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且烟囱40B的中心线C位于比右侧板41D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和配置成不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烟囱40B的入口开口部46与顶板41E的开口部44邻接,因此能够减小废气流的弯曲角度,其结果是能够减小废气的流通阻力。此外,由于能够抑制排气热回收器40向偏移方向大型化,因此能够在烟囱40B的侧壁上设置例如排气分析用的喷嘴52、排气温度计测用的喷嘴53。
另外,由于烟囱40B配置成一部分与导烟体45的导烟上板45B及导烟右板45E重叠,因此能够在导烟体45的导烟上板45B与导烟右板45E这两方上形成烟囱40B的入口开口部46,能够将入口开口部46的开口面积设置得大,因而能够减小废气的通流阻力。由此,无需为了将入口开口部46的开口面积设置得大而使烟囱40B在前后或上下方向大型化,因而能够使烟囱40B小型化。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烟囱40B配置成一部分与热交换室40A的顶板41E重叠,在没有重叠烟囱40B的顶板41E上形成有开口部44,通过导烟体45连结开口部44和烟囱40B,并且在没有与顶板41E重叠的烟囱40B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49。根据该结构,在烟囱40B产生的结露水、在设备侧的烟道部70产生的结露水能够聚集到结露水接受部49,因此能够防止结露水从顶板41E的开口部44流入热交换室40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烟囱40B的入口开口部46与顶板41E的开口部44邻接,因此能够减小废气流的弯曲角度,从而能够减小废气的流通阻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烟囱40B的内壁47正下方的顶板41E上具备阻止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40A的阻挡板48,因此能够防止顶板41E上的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40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烟囱40B的内壁47的外侧配置阻挡板48,因此能够防止从内壁47低下的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40A。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顶板41E的下方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49,并使顶板41E与结露水接受部49连通,因此能够使顶板41E上的结露水流下到结露水接受部49,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顶板41E上的结露水流入热交换室40A。此外,由于结露水难以在顶板41E上积存,因此能够降低阻挡板48的高度,减小废气的流通阻力。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导烟体45具备导烟上板45B及导烟右板45E,烟囱40B配置成一部分与导烟上板45B及导烟右板45E重叠,在导烟上板45B及导烟右板45E这两方上形成烟囱40B的入口开口部46。由此,能够将入口开口部46的开口面积设置得较大,因此能够减小废气的流通阻力。由此,无需为了将入口开口部46的开口面积设置得大而使烟囱40B在前后或上下方向大型化,因而能够使烟囱40B小型化。
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在高温再生器5中加热吸收液的加热机构而具备使燃料气体燃烧来进行加热的气体燃烧器4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具备使煤油或A重油燃烧的燃烧器的结构、利用蒸气或废气等的温热来进行加热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收式冷热水机100形成为将从高温再生器5流出的吸收液向低温再生器6供给的所谓的串流循环,但不局限于此,在形成为例如分支成从吸收器延伸的高温再生器及低温再生器这两部分的所谓的并流循环或将从低温再生器流出的吸收液向高温再生器供给的所谓的逆流循环的吸收式冷热水机中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收式冷热水机为双重效用型,但是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以单重效用型为首、单重双重效用型及三重效用型的吸收式冷热水机及吸收式热泵装置的蒸发器。

Claims (6)

1.一种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具备将从吸收式冷热水机的吸收器到高温再生器的吸收液管的一部分收容的热交换室,在所述热交换室内通过来自所述高温再生器的燃烧室的废气加热在所述吸收液管中流动的吸收液,经由沿大致铅垂方向立起的烟囱将该废气向外部排出,所述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烟囱配置成其一部分与所述热交换室的顶板重叠,在该烟囱没有重叠的所述顶板上形成有开口部,通过导烟体将该开口部与所述烟囱连结,并且在没有与所述顶板重叠的所述烟囱正下方连接设置有结露水接受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烟囱的入口开口部与所述顶板的开口部邻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烟囱的内壁正下方的所述顶板上具备阻止结露水流入所述热交换室的阻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挡板配置在所述烟囱的内壁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板的下方设置所述结露水接受部,所述顶板与所述结露水接受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烟体具备导烟上板及导烟侧板,
所述烟囱配置成一部分与所述导烟上板及所述导烟侧板重叠,
在所述导烟上板及所述导烟侧板这两方上形成所述烟囱的入口开口部。
CN2011100094861A 2010-03-29 2011-01-12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Active CN102207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5232A JP5461269B2 (ja) 2010-03-29 2010-03-29 排ガス熱回収器の排ガス出口煙突構造
JP2010-075232 2010-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7343A true CN102207343A (zh) 2011-10-05
CN102207343B CN102207343B (zh) 2013-05-29

Family

ID=44696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94861A Active CN102207343B (zh) 2010-03-29 2011-01-12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61269B2 (zh)
KR (1) KR101216325B1 (zh)
CN (1) CN10220734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6817A (zh) * 2016-01-22 2018-05-11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一体型排气热回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60706B1 (ko) * 2016-01-13 2016-09-28 삼중테크 주식회사 고효율 흡수식 냉온수기에서의 배기가스 열 회수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2227A (ja) * 1995-09-29 1997-06-10 Rinnai Corp 吸収式冷凍装置を用いた空調機
CN1164008A (zh) * 1996-03-19 1997-1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吸收式冷热水机的高温再生器及其吸收式冷热水机
JPH11128679A (ja) * 1997-10-31 1999-05-18 Plantec:Kk 非連続燃焼式ごみ焼却施設のダイオキシン類削減装置及びその削減方法
JP2000274861A (ja) * 1999-03-23 2000-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排熱利用吸収冷温水機の運転方法
JP2003075010A (ja) * 2001-09-05 2003-03-12 Ebara Corp 排ガス駆動吸収冷温水機
JP2003222424A (ja) * 2002-01-29 2003-08-08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三重効用吸収冷温水機の暖房運転制御方法
CN1519520A (zh) * 2003-02-07 2004-08-11 ʸ����ҵ��ʽ���� 吸收式冷热水机
CN101424460A (zh) * 2007-10-30 2009-05-0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吸收式冷却方法和制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6481U (ja) * 1992-02-19 1993-09-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吸収冷凍機の再生器
JP3823456B2 (ja) * 1997-07-15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燃焼装置
JP2002277102A (ja) * 2001-03-23 2002-09-25 Tokyo Gas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の高温再生器
JP4033827B2 (ja) 2003-10-21 2008-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排気トップ、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吸収式冷凍機
JP2005282968A (ja) 2004-03-30 2005-10-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KR100623862B1 (ko) 2005-07-30 2006-09-13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엔진 배기가스 배출용 배기탑
JP2009085508A (ja) 2007-09-28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JP5140366B2 (ja) * 2007-09-28 2013-02-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凍機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2227A (ja) * 1995-09-29 1997-06-10 Rinnai Corp 吸収式冷凍装置を用いた空調機
CN1164008A (zh) * 1996-03-19 1997-11-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吸收式冷热水机的高温再生器及其吸收式冷热水机
JPH11128679A (ja) * 1997-10-31 1999-05-18 Plantec:Kk 非連続燃焼式ごみ焼却施設のダイオキシン類削減装置及びその削減方法
JP2000274861A (ja) * 1999-03-23 2000-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排熱利用吸収冷温水機の運転方法
JP2003075010A (ja) * 2001-09-05 2003-03-12 Ebara Corp 排ガス駆動吸収冷温水機
JP2003222424A (ja) * 2002-01-29 2003-08-08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三重効用吸収冷温水機の暖房運転制御方法
CN1519520A (zh) * 2003-02-07 2004-08-11 ʸ����ҵ��ʽ���� 吸收式冷热水机
CN101424460A (zh) * 2007-10-30 2009-05-0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吸收式冷却方法和制冷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6817A (zh) * 2016-01-22 2018-05-11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一体型排气热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09796A (ko) 2011-10-06
JP5461269B2 (ja) 2014-04-02
JP2011208845A (ja) 2011-10-20
CN102207343B (zh) 2013-05-29
KR101216325B1 (ko) 201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2706B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05423593B (zh) 采暖常温排烟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US4548048A (en) Direct fired absorption machine flue gas recuperator
CN105423595A (zh) 一种采暖高效节能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2207343B (zh) 排气热回收器的排气出口烟囱结构
CN105509365A (zh) 一种采暖高效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JP3865325B2 (ja) 吸収式冷凍機
CN102200357B (zh) 吸收式制冷机
US5862679A (en) High-temperature regenerator
CN102141319B (zh) 吸收式制冷机
KR100584944B1 (ko) 흡수식 냉온수기
CN105423596A (zh) 一种采暖高效烟气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107356010A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104296286A (zh) 一种带蓄冰蓄热功能的热源塔制冷供热节能设备
CN209195562U (zh) 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机进气冷却装置
CN102538275B (zh) 废气热回收器及吸收式制冷机
CN100533009C (zh) 吸收式冷冻机
US6651457B2 (e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KR100213780B1 (ko) 흡수식 냉난방기의 급탕시스템.
CN104422194B (zh) 吸收式制冷机
CN201508081U (zh) 燃用环保型煤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三用机组
CN101893345A (zh) 吸收式冷冻机
CN101900450A (zh) 吸收式冷冻机
CN109322748A (zh) 基于余热利用的燃机进气冷却装置
JP3904726B2 (ja) 吸収式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