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821A -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821A
CN102189821A CN2011100349273A CN201110034927A CN102189821A CN 102189821 A CN102189821 A CN 102189821A CN 2011100349273 A CN2011100349273 A CN 2011100349273A CN 201110034927 A CN201110034927 A CN 201110034927A CN 102189821 A CN102189821 A CN 102189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guide member
paper
conveying apparatus
re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49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821B (zh
Inventor
田岛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48Apparatus for condensed record, tally strip, or like work using two or more papers, or sets of papers, e.g. devices for switching over from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in sheet form to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and vice versa or point-of-sale printers comprising means for printing on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journal for tills, and on single sheets, e.g. cheques or receipts
    • B41J11/485Means for selecting a type of copy material amongst different types of copy material in the print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1Shutter type element, i.e. involving multiple interlinked support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2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 B65H2405/324Supports for sheets partially insertable - extractable, e.g. upon sliding movement, drawer between operative position and non 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4Wound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2Single-function printing machines, typically table-top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对于所输送的介质考虑到选择单张的被输送介质和卷状的被输送介质时的便利性。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单元设置成向上述介质输送装置的前后方向输送介质,在上述介质输送装置的背面侧具备用于引导介质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成能够朝连结该引导部件的基端侧和自由端侧的方向伸缩,在该引导部件缩小的第1状态下,上述引导部件形成从比该引导部件更靠背面侧输送来的卷状的介质的输送路径,在上述引导部件伸展的第2状态下,该引导部件形成从该引导部件上输送来的单张的被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输送装置及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供被输送介质输送的输送路径、和输送被输送介质的输送单元,采用能够输送单张的被输送介质及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构成。在本申请中,在记录装置中包含喷墨打印机,线点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行式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的种类。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及2所示,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具有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部。而且,该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输送路径、输送单元和电动机。此外,卷纸保持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上述介质输送装置的主体进行装卸。因而,在对卷纸实施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将放置卷纸的卷纸保持架安装于上述介质输送装置,能够对卷纸实施记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628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62805号公报
然而,在对厚纸等的介质实施记录的情况下,考虑卸下卷纸保持架,更换为将介质向相对于输送路径倾斜的方向引导的介质支承部件。
图10(A)(B)是本发明所考虑到的表示介质输送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其中,图10(A)是卸下卷纸保持架而安装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另一方面,图10(B)是卸下介质支承部件而安装卷纸保持架的状态。
如图10(A)(B)所示,介质输送装置50具有输送辊52、料斗51、输送路径55、第1被卡合部53和第2被卡合部54。其中,输送辊52被设置成能够将放置于料斗51的纸张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此外,料斗51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输送辊52接触分离移动。进而,输送路径55构成为能够将纸张引导至在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的记录部(未图示)。此外,在介质输送装置50的背面侧设置有第1被卡合部53及第2被卡合部54。另一方面,在介质支承部件56设置有第1卡合部57及第2卡合部58。而且,在将介质支承部件56安装于介质输送装置主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1卡合部57和第1被卡合部53卡合,使第2卡合部58和第2被卡合部54卡合来进行安装。另外,通过解除卡合能够卸下。
此外,在卷纸保持架59设置有压入部60和第3卡合部61。压入部60被保持为相对于卷纸保持架59转动自如。此外,通过将压入部60压入卷纸的芯,卷纸保持架59能够保持卷纸。另外,卷纸保持架59也可以构成为仅支承卷纸的芯的内部。而且,通过将卷纸保持架59安装于介质输送装置主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第3卡合部61和第2被卡合部54卡合来进行安装。另外,能够通过解除卡合而卸下。
而且,考虑如下构成,在安装有介质支承部件56的情况下,厚纸等的介质,在放置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后一度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然后,厚纸等的介质的下游端从记录部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直至到达输送方向上游侧。之后,一边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一边实施记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安装介质支承部件56,能够使向介质输送装置50的背面侧的厚纸等的介质从介质输送装置50向背面侧突出的量,与不具有介质支承部件56的构成比较变小。
但是,在将所输送的介质的种类从厚纸等的介质变更为卷纸的情况下,需要卸下介质支承部件56。而且,需要安装卷纸保持架59。因而,对于用户而言欠缺便利性。此外,卸下来的介质支承部件56有可能丢失。
同样地,在将所输送的介质的种类从卷纸变更为厚纸等的介质的情况下,需要卸下卷纸保持架59。而且,需要安装介质支承部件56。因而,对于用户而言欠缺便利性。此外,卸下来的介质支承部件56有可能丢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及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对于所输送的介质考虑到选择单张的被输送介质和卷状的被输送介质时的便利性。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供被输送介质输送的输送路径和输送被输送介质的输送单元,构成为能够输送单张的被输送介质及卷状的被输送介质,上述输送单元设置成在上述介质输送装置的前后方向输送被输送介质,在上述介质输送装置的背面侧具备引导被输送介质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被设置成能够沿着连结该引导部件的基端侧和自由端侧的方向伸缩,在该引导部件缩小的第1状态下,上述引导部件形成从比该引导部件更靠背面侧输送来的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在上述引导部件伸展的第2状态下,该引导部件形成从该引导部件上输送来的单张的被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在输送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情况下,不需要卸下上述引导部件。即,将所输送的介质从单张的被输送介质切换成卷状的被输送介质时,可以不卸下上述引导部件而仅从上述第2状态切换成上述第1状态。结果,能够使用户的便利性良好。
此外,由于不需要卸下上述引导部件,所以不用担心该引导部件丢失。
另外,保持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单元亦即卷保持单元,可以与上述介质输送装置一体,也可以与上述介质输送装置分体。
本发明的第2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1方面中,还具备卷保持单元,该卷保持单元用于保持卷状的被输送介质,在上述引导部件的第2状态下,上述卷保持单元也能够保持卷状的被输送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在与第1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能够保持将卷状的被输送介质放置在上述卷保持单元上的状态不变而将上述引导部件从上述第1状态变更为上述第2状态。即,不需要卸下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结果,不需要上述卷保持单元及上述引导部件的卸下、交换,而能够一块应对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输送及单张的被输送介质的输送。
本发明的第3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者第2方面中,在所述引导部件的第1状态下,不论由卷保持单元保持的卷状的介质的外径大小如何,所述引导部件的自由端均对从卷状的介质打开的介质的部位进行按压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在与第1或者第2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在打开卷状的被输送介质时,不论打开前的被输送介质的剩余量的多少如何,都能够使输送路径的被输送介质的姿势稳定。即,不论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剩余量的多少如何,都能够使打开后的被输送介质的姿势一定。结果,能够防止产生被输送介质在输送路径中堵塞的所谓卡纸。即,能够稳定地输送被输送介质。
本发明的第4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3方面中,所述引导部件的自由端对从卷状的介质打开的介质中的在打开前的阶段位于外侧的面进行按压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在与第3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在卷状的被输送介质被打开时,能够减少被输送介质中的打开部位的卷痕。
具体而言,通过向与卷绕成卷状时的姿势相反的姿势弯曲,能够减少卷痕。通过减少卷痕,例如能够减少输送路径和被输送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此外,能够使输送路径的被输送介质的姿势稳定。结果,能够防止产生被输送介质在输送路径中堵塞的所谓卡纸。即,能够稳定地输送被输送介质。
本发明的第5方面,其特征在于,在从第1至第4的任一方面中,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背面侧,能够得到仿效该背面的第1姿势、和第2姿势,该第2姿势是向比所述背面还靠后的方向倾倒而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且成为所述能够伸缩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在与从第1至第4的任一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在不使用上述引导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使上述引导部件为上述第1姿势并进行收纳。
此外,上述第2姿势是向斜后方倾倒的姿势。此处,假设引导部件为倾倒至仿效上述前后方向的构成,则引导部件与介质输送装置背面侧的壁等的障碍物接触,有可能无法完全成为第2姿势。因此,在本方面中,上述第2姿势是向斜后方倾倒的姿势。因而,在上述背面侧无法确保充分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成为上述第2姿势。即,能够向后方打开上述引导部件。
本发明的第6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5方面中,所述第2姿势的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引导部件,将利用所述输送单元从所述前后方向前侧向后侧输送的单张的被输送介质的行进方向的前端侧引导至所述引导部件上,利用所述输送单元将引导至所述引导部件上的单张的被输送介质从所述引导部件上向所述前后方向前侧输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在与第5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采用将单张的被输送介质一度向后侧输送后向前侧输送的构成。所谓,之字形路线的输送方法。此处,上述第2姿势,如上所述,是向斜后方倾倒的姿势。即使在将被输送介质向上述后侧输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与上述背面侧的壁等的障碍物接触的可能性。
结果,不用担心产生用户为了确保介质输送装置的后方周边的空间而变更该介质输送装置的设置场所的工时。
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介质输送单元,该介质输送单元将被记录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和记录部,该记录部通过记录头对由该介质输送单元输送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上述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所述被记录介质是所述输送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上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上述第1至第6的任一方面的上述介质输送装置,上述被记录介质是上述被输送介质。因而,在上述记录装置中,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至第6的任一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3或者第4方面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引导部件的自由端所按压接触的面设为相对于作为记录面的表面的背面。结果,不用担心上述引导部件对表面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可动引导部件关闭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可动引导部件打开并伸展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可动引导部件打开并缩小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第1类的介质输送时)。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第2类的介质输送时)。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第3类的介质输送时)。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第4类的介质输送时)。
图8(A)(B)是表示可动引导部件移动的构成的概略侧视图。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侧视图(第4类的介质输送时)。
图10(A)(B)是表示本发明所考虑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框体;3…卷保持架;4…第1罩部件;5…第2罩部件;6…第1排出部;7…第1托盘;8…第2载置部;9…第2排出部;10…第2托盘;12…开闭机构;13…第1肋;14…第1突部;15…第2突部;16…小齿轮部;17…第1槽部;18…第2槽部;18a…第1部分;18b…第2部分;19…齿条部;20…弹簧;22…第1载置部;23…料斗;24…第1边缘引导件;25…可动引导部件;26…第1输送单元;27…输送辊;28…分离单元;29…阻尼辊;30…记录部;31…记录头;32…喷嘴列;33…第1传感器;34…介质支承部;35…第2输送单元;36…第1辊对;36a…第1驱动辊;36b…第1从动辊;37…第1接触分离移动单元;38…第3输送单元;39…第2辊对;39a…第2驱动辊;39b…第2从动辊;40…第2接触分离移动单元;41…第2电动机;42…介质输送装置;43…第1引导部;44…第2引导部;45…基体部;46…压入部;47…卡合部;48…被卡合部;49…(其他实施方式的)卷保持架;50…本申请所考虑的介质输送装置;51…料斗;52…输送辊;53…第1被卡合部;54…第2被卡合部;55…输送路径;56…介质支承部件;57…第1卡合部;58…第2卡合部;59…卷纸保持架;60…压入部;61…第3卡合部;F…连结部位;P1…普通纸(第1类的介质);P2…纸板纸或者CD-R托盘(第2类的介质);P3…专用纸(第3类的介质);P4…卷纸(第4类的介质);R1…第1输送路径;R2…第2输送路径;R3…第3输送路径;R4…第4输送路径;S1…第1直线区间;S2…弯曲的区间;S3…第2直线区间;X…宽度方向;Y…记录时的输送方向;Z…记录头和介质对置的方向(铅垂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具备本申请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或者“液体喷射装置”的作为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作“打印机”)的概略进行说明,之后对本申请发明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此处,液体喷射装置是从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朝记录纸等的被记录材料喷射墨水而对被记录材实施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并不限定于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的记录装置,也在包含代替墨水而将与特定的用途对应的液体从与上述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朝与被记录材相当的被喷射材料喷射,使液体附着在被喷射材料上的装置的意思中加以使用。
进而,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上述的记录头以外,可举出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器制造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膏)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喷射作为精密吸管的试料的试料喷射头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可动引导部件关闭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后方立体图。此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可动引导部件打开并伸展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后方立体图。进而,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可动引导部件打开并缩小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后方立体图。
如图1~图3所示,打印机1具有框体2。此外,在框体2的内部具有后述的介质输送装置42(参照图4~图7)。而且,在打印机1的铅垂方向上方设置有第1罩部件4(参照图1~图7)。图1~图3所示的第1罩部件4(参照图1~图7)为关闭状态,但通过向上方打开,用户能够向后述的作为第1载置部22(参照图4~图7)的料斗23中放置作为第1类的介质的一例的普通纸P1。
此处,“第1类的介质”,如后所述,是指能够利用作为第1输送单元26(参照图4~图7)的输送辊27在第1输送路径上(R1(图4参照))进行输送的介质。具体而言,是指具有可挠性且比第1预定弹性值低的介质,是利用向介质赋予比后述的第2输送单元35(参照图4~图7)小的输送力的第1输送单元26(参照图4~图7)进行输送的介质,是从层叠于第1载置部22(参照图4~图7)的状态一张一张地输送的介质。此外,“普通纸”是大约重量为60~90g/平方米的通常使用的纸张。当然也可以在该范围外以外。
“第1预定弹性值”,是能够利用第1输送单元26(参照图4~图7)在第1输送路径上(R1)输送介质(P1)的限界值。即,能够进行输送的弹性值之中的最高值。
此外,在打印机1的前方设置具有按钮等的操作部(未图示)。通过用户操作操作部(未图示),能够设定记录条件、纸张等的介质的条件等。进而,通过操作向控制部(未图示)发送记录实施开始的信号。
进而,在打印机1的前方设置有第2罩部件5(参照图4、图7)。而且,第2罩部件5(参照图4、图7)设置成开闭自如。
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但能够使第2罩部件5成为向前方打开的状态(参照图4、图7)。通过打开第2罩部件5,成为以拉出第2罩部件5的内部的方式使该第2罩部件5滑动并伸展的状态,起到作为供普通纸P1排出的第1排出部6(参照图4、图7)的第1托盘7(参照图4、图7)的作用。
此外,当打开第2罩部件5(参照图4、图7)时,内部的第2托盘10(参照图5、图6)能够向打印机1的前方突出。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但在第2托盘10突出的状态下,第2托盘10(参照图5、图6)起到能够载置具有厚度的介质亦即第2类的介质的一例的纸板纸、CD-R托盘P2及第3类的介质的一例的专用纸P3的第2载置部8(参照图5、图6)的作用。
此处,“第2类的介质”,如后所述,是指不能利用第1输送单元26在第1输送路径上(R1)进行输送的介质。具体而言,是指不具有可挠性且刚性高的介质,或具有可挠性但弹性在第2预定弹性值以上的弹力强的介质。此外,“纸板纸”是指面板(纸板)与媒介成为一体的纸。
“第2预定弹性值”,是比上述第1预定弹性值高的值,且是无法利用第2输送单元35(图4~图7参照)在第3输送路径上(R3)输送介质(P2)的限界值。即,无法进行该输送的弹性值之中最低的值。
此外,“第3类的介质”,与“第2类的介质”同样,是无法利用第1输送单元26在第1输送路径上(R1)输送的介质,是具有可挠性且与“第2类的介质”比较弹力弱的介质。更具体而言,是为上述第1预定弹性值以上且不足上述第2预定弹性值的介质。此外,“专用纸”与普通纸P1不同,是在照片等的特定的目的中使用的纸张,且与普通纸P1比较所谓硬挺度强的纸张。“硬挺度”是指弹力。
另外,在第2托盘10(参照图5、图6)在宽度方向X设置有第2边缘引导件(未图示),该第2边缘引导件用于确定所放置的“第2类的介质”及“第3类的介质”的位置。
进而,第2托盘10(参照图5、图6)起到将记录完毕后的纸板纸、CD-R托盘P2及专用纸P3排出的第2排出部9(参照图5、图6)的作用。
进而,在打印机1的后方设置有可动引导部件25。图2及图3所示的是可动引导部件25朝后方打开的状态。其中,图2是打开可动引导部件25,以拉出可动引导部件25的内部的方式使其滑动而向上方伸展的状态。如后面详细叙述的那样,可动引导部件25被设置成,通过在记录专用纸P3时成为打开状态来侧视呈弯曲介质的输送路径(R3)(参照图6)。
此外,如后面详细叙述的那样,在打印机1的后方设置有用于保持作为卷状的第4类的介质的一例的卷纸P4的卷保持架3。
此处,“第4类的介质”是在输送前的阶段卷绕成卷状的状态的介质,且能够打开而输送的介质。是硬挺度能够作成卷状程度的较弱的介质。
另外,在图1~图3中,省略卷纸P4的图示。这是为了容易理解可动引导部件的状态。
接着,对本申请发明的主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可动引导部件25设置成能够朝打印机1的后方开闭。而且,如图1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25关闭的状态下,构成为与框体2的后侧的面同一面。换言之,在不使用可动引导部件25的情况下,可动引导部件25的外侧的面以成为与框体2的后侧的面同一面的方式被收纳。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25打开的状态下,如上所述,能够成为以拉出可动引导部件25的内部的方式使其滑动而向上方伸展的状态(伸展的状态)。而且,如后所述,能够采用具有侧视呈弯曲输送路径(R3)的区间S2(图6参照)的构成。
进而,如图3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25打开的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25的内部被收纳与图2所示的伸展状态相比成为收缩的状态。而且,如后所述,能够在输送路径(R4(参照图7))上输送放置于卷保持架3的卷纸P4。
此外,卷保持架3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打印机主体的基体部45装卸。这是为了当放置卷纸P4时,将卷保持架3的压入部46压入安装于卷纸P4的芯。此外,是为了从使用完毕的卷纸的芯抽出卷保持架3的压入部46并更换新的卷纸P4。
具体而言,将设置于卷保持架3的钩状的卡合部47勾挂于设置在打印机主体的背面侧的被卡合部48,从而使卡合部47与被卡合部48卡合。
由此,构成为能够将卷保持架3安装于打印机主体(参照图4~图7)。而且,构成为通过解除卡合部47和被卡合部48的卡合能够从打印机主体卸下卷保持架3。
另外,对于可动引导部件25的开闭动作,可以通过用户手动进行开闭,但当然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自动进行开闭。在采用自动进行开闭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构成为根据打印机1所设定的记录条件、纸张等的介质的条件等进行判断来进行开闭。
“普通纸(第1类的介质P1)的情况”
接着,对打印机1的内部进行说明。
图4所示的是表示输送并记录普通纸(第1类的介质P1)时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4所示,打印机1具备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42和记录部30。此外,介质输送装置42具备第1载置部22、第1输送单元26、分离单元28、第2输送单元35、记录部30、第3输送单元38和第1排出部6。其中,第1载置部22设置成能够载置普通纸P1。具体而言,第1载置部22具有料斗23和第1边缘引导件24。
而且,料斗23与所载置的普通纸P1成为一体,能够相对于后述的输送辊27接触分离移动。此外,设置有一对第1边缘引导件24,该第1边缘引导件24与料斗23一体相对于输送辊27接触分离移动,且能在在普通纸P1的宽度方向两侧沿着该宽度方向X在料斗上移动。
因而,能够使载置在料斗上的普通纸P1的两侧侧端漂亮地对齐。此外,能够高精度地在料斗上确定宽度方向X的普通纸P1的位置。
此外,第1输送单元26设置成能够将料斗上的普通纸P1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具体而言,第1输送单元26具有通过未图示的第1电动机而驱动的输送辊27。
而且,利用最上位的普通纸P1与料斗上的输送辊27接触时的摩擦力,能够将最上位的普通纸P1朝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载置部22的料斗23采用相对于输送辊27接触分离移动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料斗23和输送辊27相对接触分离移动的构成即可。换言之,当然也可以是输送辊27相对于料斗23接触分离移动的构成。
进而,分离单元28设置成:在由第1输送单元26输送的普通纸P1多张重叠的情况下,能够将多余的第二位以后的普通纸P1从最上位的普通纸P1分离。具体而言,分离单元28,具有作为一例公知技术的伴随着预定的负荷而旋转的辊亦即所谓的阻尼辊29。
另外,当然分离单元28也可以是由摩擦系数高的原材料形成的衬垫。
而且,最上位的普通纸P1的前端由设置在比第1引导部43靠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Y轴的箭头方向)的第2引导部44向第2输送单元35引导。
此处,第1引导部43,如后所述,构成为在为专用纸P3、纸板纸、CD-R托盘等P2、卷纸P4的介质的情况下引导该介质。
此外,第2输送单元35构成为:在为普通纸P1的情况下,能够将由第1输送单元26输送来的普通纸P1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记录部30输送。
另外,虽然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但在为专用纸P3、纸板纸、CD-R托盘等P2的介质的情况下,能够将这些介质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输送。
具体而言,第2输送单元35具有第1辊对36。第1辊对36例如由第1驱动辊36a和第1从动辊36b构成,其中,第1驱动辊36a通过作为DC电动机的第2电动机41的动力而驱动,第1从动辊36b作从动旋转。
此处,“DC电动机”是使用直流电源,所谓的“带刷DC电动机”、“无刷电动机”,不包含与输入脉冲数成比例地驱动的“步进电动机”。
进而,对于第2输送单元35,详细情况如后所述,构成为能够利用第1接触分离移动单元37使第1驱动辊36a和第1从动辊36b相对接触分离移动。即,构成为能够在在接近的状态和离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从动辊36b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第1驱动辊36a接触分离移动。
另外,当然也可以构成为第1驱动辊36a相对于第1从动辊36b接触分离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第1从动辊36b相对于第1驱动辊36a接触分离移动的构成的理由是,如果考虑向第1驱动辊36a的动力传递机构,则与驱动的一侧可移动的构成相比较,从动旋转的一侧可移动的构成更容易。
此外,作为进行接触分离移动的单元亦即第1接触分离移动单元37,能够举出通过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传递动力的机构。
此外,当从第1输送单元26向第2输送单元35输送普通纸P1时,进行用于纠正普通纸P1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姿势的动作亦即所谓的纠偏动作。
纠偏动作可以是所谓的“咬住放出方式”也可以是“抵靠方式”。
此处,“咬住放出方式”是指,作为第2输送单元35的第1辊对36一度夹持普通纸P1的前端,使第1辊对36反转而将普通纸P1的前端侧朝输送方向上游侧反向输送。而且,在作为第1输送单元26的输送辊27和作为第2输送单元35的第1辊对36之间,使普通纸P1挠曲而将普通纸P1的前端向第1辊对36的夹持线按压,由此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
即,是在使第1辊对36一度咬住普通纸P1的前端后,通过将普通纸P1的前端侧向输送方向上游侧放出而使普通纸P1挠曲以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的方式。
此处,“夹持线”是第1辊对36外接的部位所成的线。
即,第1辊对36中的进行夹压的部位所成的线。
另一方面,“抵靠方式”是指以下方式:通过输送辊27将普通纸P1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将普通纸P1的前端向处于停止状态或者处于反转驱动状态的第1辊对36的夹持线按压,由此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即,是通过将普通纸P1的前端抵靠第1辊对36而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的方式。另外,在输送辊27和第1辊对36之间,可以使普通纸P1挠曲而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也可以不挠曲而使前端的姿势仿效夹持线。
因而,在为普通纸P1的情况下,即使在普通纸P1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姿势倾斜时,也能够在纠正普通纸P1的姿势后朝记录部30输送。
此外,记录部30构成为能够对输送来的普通纸等的介质(P1~P4)实施记录。具体而言,记录部30具有记录头31和介质支承部34。
其中,记录头31设置成能够通过从喷嘴列32喷出墨水滴来实施记录。此外,介质支承部34设置在与记录头31对置的位置。而且,通过从铅垂方向下方支承普通纸等的介质(P1~P4),能够使记录头31和普通纸等的介质(P1~P4)之间保持预定的间隔。
另外,在记录部30中,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输送的介质(P1~P4)的材质、厚度等的种类对记录头31与介质支承部34之间的Z轴方向的间隔进行调整。换言之,也可以构成为记录头31和介质支承部34能够相对地变位。该变位可以是手动也可以是自动。
此处,Z轴的方向是记录头31与介质(P1~P4)相对置的方向。
可以是记录头31相对于介质支承部34变位的构成,相反地也可以是介质支承部34相对于记录头31变位的构成。这是为了防止所输送的介质(P1~P4)与记录头31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记录头31破损、污染,介质(P1~P4)破损、污染。
进而,第3输送单元38设置在比记录部30更靠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成能够将所记录的介质(P1~P4)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具体而言,第3输送单元38,与上述的第2输送单元35同样,具有第2辊对39。第2辊对39由通过第2电动机41的动力而驱动的第2驱动辊39a、和从动旋转的第2从动辊39b构成。
进而,第3输送单元38,详细情况如后所述,构成为能够通过第2接触分离移动单元40使第2驱动辊39a和第2从动辊39b相对地接触分离移动。即,能够在接近的状态和离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第2从动辊39b能够相对于第2驱动辊39a接触分离移动。
此外,第1排出部6(参照图4、图7)设置成,在记录部30中记录的普通纸P1被第3输送单元38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而排出时,能够接受并层叠该普通纸P1。具体而言,第1排出部6(参照图4、图7)具有第1托盘7(参照图4、图7),该第1托盘7设置在比第3输送单元38更靠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铅垂方向下方。因而,能够层叠连续排出的普通纸P1。
以上,如所说明的那样,在介质为普通纸P1的情况下,构成为引导至从第1载置部22到第1排出部6(参照图4、图7)的路径亦即第1输送路径R1。
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省略第2排出部9(参照图5、图6)的图示。作为第2排出部9的第2托盘10(参照图5、图6),位于不对将普通纸P1排出到第1托盘上的动作造成妨碍妨的位置。
[纸板纸、CD-R托盘等(第2类的介质P2)的情况]
接着,对介质为纸板纸、CD-R托盘等(第2类的介质P2)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5所示的是表示输送并记录纸板纸、CD-R托盘等时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5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25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第2托盘10的上表面、介质支承部34的上表面、第2引导部44的上表面及第1引导部43的上表面构成为侧视在一直线上。
而且,通过第2托盘10的上表面、介质支承部34的上表面、第2引导部44的上表面及第1引导部43的上表面构成输送纸板纸、CD-R托盘等P2的输送路径亦即第2输送路径R2。即,第2输送路径R2构成为侧视在一直线上。该理由是,在介质为纸板纸、CD-R托盘等P2的情况下,由于介质是刚体或者由于弹力强,所以无法在从侧面看呈弯曲的第1输送路径上(R1)输送。这是因为需要将为此而构成为从侧面看在一直线上的第2输送路径R2与第1输送路径R1分开设置的缘故。
另外,即使在为后述的第3类的介质(P3)的情况下,也与第2类的介质(P2)同样,能够在第2输送路径上(R2)输送,这是不言而喻的。
具体而言,在介质为纸板纸、CD-R托盘等P2的情况下,用户将纸板纸、CD-R托盘等P2载置在打印机1的前方的第2载置部8亦即第2托盘10上。此时,通过操作部(未图示)设定介质的种类,第1辊对36利用第1接触分离移动单元37而成为上述离开的状态。同样地,第2辊对39利用第2接触分离移动单元40而成为上述离开的状态。然后,用户根据介质的种类使该介质与第2托盘上的预定的位置一致。
此处,“预定的位置”是说介质(P2、P3)的一部分位于第1辊对36的第1驱动辊36a和第1从动辊36b之间的位置。
之后,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未图示)来将记录实施开始的信号发送到控制部。由此,第1辊对36被切换成上述接近的状态。因而,介质(P2、P3)成为由第1辊对36夹持的状态。
此处,在第1辊对36和记录头31之间设置有能够检测介质(P2、P3)的有无的第1传感器33。因而,打印机1能够判断介质(P2、P3)已放置。基于该判断,控制部将第1辊对36切换成上述接近的状态。假设在判断为没有放置介质(P2、P3)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错误显示。
另外,第2辊对39保持上述离开的状态不变。这是因构成为展现利用第1辊对36输送介质(P2、P3)的精度的缘故。当然也可以将第2辊对39与第1辊对36同样地切换成上述接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预定的位置”只要是介质(P2、P3)的一部分位于第2辊对39的第2驱动辊39a和第2从动辊39b之间的位置即可。
而且,被第1辊对36夹持的介质(P2、P3)被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直至第1传感器33检测不到介质(P2、P3)。此时,介质(P2、P3)一边被第2托盘10、介质支承部34、第2引导部44及第1引导部43引导一边朝第2输送路径上(R2)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
此处,在介质(P2、P3)的长度长的情况下,构成为介质(P2、P3)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一边被朝第1引导部43引导一边能够向框体2的外侧突出。即,构成为能够向打印机1的后方突出。
而且,打印机1,根据第1传感器33检测不到介质(P2、P3)的时刻,能够掌握介质(P2、P3)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即,能够掌握记录时的介质(P2、P3)的前端的位置。基于此来驱动第1辊对36,从而能够使记录时的介质(P2、P3)的前端的位置与记录开始时的基准位置一致。是所谓的端部露出。
另外,此时,介质(P2、P3)处于由第1辊对36夹持的状态。
之后,利用第1辊对36将介质(P2、P3)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利用记录部30进行记录。如果记录完毕,则利用第1辊对36将介质(P2、P3)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排出至第2托盘10。即,排出至与用户放置介质(P2、P3)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操作部(未图示)设定介质(P2、P3)的种类,第2托盘10向比第3输送单元38更靠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且在铅垂方向Z上高度相同的位置移动。对于第2托盘10的移动,可以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而移动,也可以构成为手动切换位置。
此外,在不妨碍普通纸P1时的排出的情况下,第2托盘10的上表面只要与介质支承部34的上表面在铅垂方向Z上高度相同,则也可以是与普通纸P1时的相同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与向前方打开第2罩部件5(参照图4、图7)的动作联动而使第2托盘10的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
此外,控制部构成为使用未图示的第2传感器来判定可动引导部件25是否处于图4所示的关闭状态。这是为了判断供纸板纸、CD-R托盘等P2输送的输送路径亦即第2输送路径R2是否处于在打印机1的后方开放的状态。
而且,在打开的情况下,催促用户注意使可动引导部件25成为关闭的状态。例如,通过在设置于操作部(未图示)的液晶面板等的显示部显示该意旨、或者发出警告音来进行催促。
[专用纸(第3类的介质P3)的情况]
接着,对介质为专用纸(第3类的介质P3)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是表示输送并记录专用纸时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6所示,在可动引导部件25打开的状态下,通过第2托盘10的上表面、介质支承部34的上表面、第2引导部44的上表面及第1引导部43的上表面构成第1直线区间S1。进而,通过第1引导部43的上表面中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可动引导部件25的摆动中心侧构成从侧面看呈弯曲的区间S2。进而,通过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构成第2直线区间S3。
而且,通过第1直线区间S1、从侧面看呈弯曲的区间S2及第2直线区间S3构成输送专用纸P3的输送路径亦即第3输送路径R3。即,第3输送路径R3构成为在打印机1的后方具有从侧面看呈弯曲的区间S2。该理由是:作为具有可挠性的介质的专用纸P3,与纸板纸、CD-R托盘等P2同样地载置于第2载置部8,在记录实施前的阶段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时,弯曲专用纸P3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姿势。
由此,与使用第2输送路径R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介质(P3)向打印机1的后方突出的距离。因而,即使在打印机1的后方附近存在小室的壁等的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几乎消除在记录实施前的阶段向打印机1的后方突出的介质(P3)与障碍物接触。结果,在为专用纸P3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3输送路径R3而不使用第2输送路径R2,不需要在打印机1的后方确保第2输送路径R2的使用时所需要的充分宽广的空间。
即,在为专用纸P3的情况下,能够消除为了在打印机1的后方确保充分宽广的空间而使打印机1向前方移动的用户的工时。
另外,专用纸P3与普通纸P1相比弹力强,在输送路径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等大。因此,难以利用输送辊27对专用纸P3赋予充分的输送力,无法在第1输送路径R1上与普通纸P1同样地进行输送。
根据这样的理由,专用纸P3与纸板纸、CD-R托盘等P2同样地载置于第2载置部8,由第1辊对36夹持而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输送。
此处,第1辊对36是牢固地夹持介质(P3)的构成,由此与输送辊27比较,能够对介质(P3)赋予大的输送力。
而且,对于专用纸P3,虽然无法在第1输送路径R1上与普通纸P1同样地进行输送,但与纸板纸、CD-R托盘等P2比较,是具有可挠性且弹力弱的介质。
之后,与上述的纸板纸、CD-R托盘等P2的情况同样,由第1辊对36夹持的专用纸P3被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直至第1传感器33检测不到专用纸P3。此时,专用纸P3一边被第2托盘10、介质支承部34、第2引导部44、第1引导部43及可动引导部件25引导一边向第3输送路径上(R3)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
然后,打印机1根据第1传感器33检测不到专用纸P3的时刻,能够掌握专用纸P3的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端的位置。即,能够掌握记录时的专用纸P3的前端的位置。基于此来驱动第1辊对36,从而能够使记录时的专用纸P3的前端的位置与记录开始时的基准位置一致。所谓的端部露出。
另外,此时,专用纸P3处于由第1辊对36夹持的状态。
之后,利用第1辊对36将专用纸P3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利用记录部30进行记录。而且,如果记录完毕,则利用第1辊对36将专用纸P3进一步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排出至第2托盘10。即,排出至与用户放置专用纸P3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将专用纸P3放置在第2载置部上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将专用纸P3放置在可动引导部件上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将专用纸P3一度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反向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专用纸P3放置在第2载置部上的构成的理由是,在放置时容易使作为第2输送单元35的第1辊对36夹持专用纸P3。
进而,通过一度反向输送,能够在实施记录前的阶段测定由第1辊对36输送时的电动机的负荷。而且,根据测定出的负荷的水准及变化的方式,能够判断专用纸P3所处的区间。进而,基于该判断,能够在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时向对于电动机的输入添加补正值而使该电动机驱动。
具体而言,是因为能够检测电动机的电流值,并根据该电流值对上述补正值进行设定。根据上述电动机的电流值的大小,改变设定上述补正值的大小,由此无限制地缩小输送量的误差。
即,能够使输送精度稳定。
还因为在正在输送专用纸P3时上述电动机的电流值的大小变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电流值的大小的变动设定成上述补正值的大小也变动。即,即使在正在输送专用纸P3时也能够使输送精度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输送专用纸P3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卸下卷保持架3。即,在打开可动引导部件25而使其处于伸展的状态时,也不用担心卷纸对该状态造成妨碍。在打开可动引导部件25而使其伸展的状态下,可以构成为可动引导部件25的背面侧与卷纸P4的外周接触,也可以构成为可动引导部件25的背面侧与卷纸P4的外周不接触。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引导专用纸P3。
[卷纸(第4类的介质P4)的情况]
接着,对介质为卷纸(第4类的介质P4)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是表示输送并记录卷纸时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7所示,在打开可动引导部件25而使其收缩的状态下,在供卷纸P4输送的路径亦即第4输送路径上(R4)从比可动引导部件25更靠背面侧将卷纸P4向记录部30输送。具体而言,设置成在打开可动引导部件25而使其收缩的状态下,形成从卷保持架3经由可动引导部件25、第1引导部43、第2引导部44、介质支承部34至第1托盘7的第4输送路径R4。此处,如上所述,可动引导部件25设置成能够收缩和伸展。因而,无需用户卸下可动引导部件25,而能够输送所放置的卷纸P4。
即,在如上述图10所示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构成那样输送卷纸时,不需要在卸下介质支承部件后安装卷纸保持架。换言之,不需要更换成卷纸保持架。
此外,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构成为对打开的卷纸P4中的作为卷纸P4卷绕阶段的内侧面的面进行按压接触。该面成为以记录时被记录的面作为表面时的背面。因而,不用担心在卷纸P4的表面产生损伤、污染等。
进而,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构成为,不论卷纸P4的径的大小如何,都能够对打开的P4进行按压接触。即,构成为不论卷纸P4的剩余量的多少如何,都能够进行按压接触。
具体而言,在将新产品的卷纸P4放置于卷保持架3,利用输送路径R4的输送辊对夹压卷纸P4的下游侧的状态下,完成记录开始准备。
在该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对打开的卷纸P4进行按压接触。
而且,随着卷纸P4的输送,卷纸P4的剩余量渐渐变少。因此,卷纸P4的直径渐渐变小。与此相伴,卷纸P4所打开的位置,即,欲从卷纸P4卷绕状态的卷纸P4的外周离开的位置,渐渐地向卷纸P4的直径的中心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构成为能够对打开的卷纸P4进行按压接触。
因而,能够始终将比可动引导部件25与卷纸P4接触的部位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打开的卷纸P4的姿势一定。结果,能够使输送路径的打开的卷纸P4的姿势稳定,也能够使记录精度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卷保持架3将卷纸P4配设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背面侧附近,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卷纸P4设置在从打印机主体的背面侧离开的位置。换言之,也可以构成为将作为卷保持单元的卷保持架3与打印机主体分体。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对第3输送路径R3和第4输送路径R4进行比较,则在输送方向Y的可动引导部件25、第1引导部43、第2引导部44、介质支承部34所设置的范围内是共用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至少在可动引导部件25所设置的范围内共用的构成即可。此外,第4输送路径R4也可以是不在第1排出部上(第1托盘上)通过而在第2排出部上(第2托盘上)通过的构成。
接着,对可动引导部件25的开闭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8(A)(B)所示的是表示可动引导部件的开闭机构的概略侧视图。其中,图8(A)是可动引导部件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图8(B)是可动引导部件打开的状态。
另外,在图8(A)(B)中,为了容易理解可动引导部件的开闭机构而省略辊保持架的图示。
如图8(A)(B)所示,可动引导部件25的开闭机构12,具有第1槽部17、第2槽部18、第1突部14、第2突部15、和施力单元的一例的弹簧20。其中,第1槽部17在打印机1的基体部45的可动引导部件25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具体而言,第1槽部17在Z轴方向延伸设置。此外,第2槽部18与第1槽部17同样,在打印机1的基体部45的可动引导部件25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
进而,第2槽部18具有第1部分18a及第2部分18b。具体而言,如图8(A)(B)所示,Z轴方向上方的第1部分18a设置成与第1槽部17的延伸设置方向(Z轴方向)大致正交。此外,比该第1部分18a更靠Z轴方向下方的第2部分18b朝向与Z轴方向交差的方向延伸设置。即,第2槽部18构成为从侧面看呈屈曲的形状。
进而,第1突部14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并构成为与第1槽部17卡合。即,第1突部14和第1槽部17设置为构成槽凸轮。
此外,第2突部15与第1突部14同样,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并构成为与第2槽部18卡合。即,第2突部15和第2槽部18设置为构成槽凸轮。
进而,弹簧20被设置成将可动引导部件25朝向该可动引导部件25的打开状态的位置及关闭状态的位置施力。是使可动引导部件25在两个位置稳定的所谓的双位置稳定机构。具体而言,弹簧20的一端侧与基体部45卡合,另一端侧与可动引导部件25的第2突部15卡合。而且,弹簧20构成为始终将第2突部15朝向第2槽部内的移动方向的两侧端部施力。因而,不用担心可动引导部件25处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的中途状态。
此外,在第2槽部18的附近沿着第2槽部18延伸设置的方向形成有齿条部19。进而,在第2突部15转动自如地设置有与齿条部19啮合的小齿轮部16。齿条部19和小齿轮部16构成齿条齿轮机构,构成为能够顺畅地进行可动引导部件25的打开状态及关闭状态的切换。换言之,小齿轮部16能够起到减少在第2突部15和第2槽部18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的辊的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齿条齿轮机构是为了防止润滑脂被向端部按压。因而,能够保持上述切换时的顺滑。
当从图8(A)所示的关闭状态切换成图8(B)所示的打开状态时,用户使图8(A)的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上方向打印机1的后方(图8(A)的右侧)移动。此时,第2突部15在第2槽部18的第1部分18a移动,可动引导部件25以与第1槽部17卡合的第1突部14为中心进行摆动。
另外,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上方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用于用户容易勾挂手指。
之后,当用户想要将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上方进一步向打开的方向(图8(A)的右侧)摆动时,由于第1突部14要沿着第1槽部17移动,所以产生可动引导部件25要向下方移动的力成分。由此,第1突部14被向第1槽部17引导而朝下方移动,第2突部15被向第2槽部18的第2部分18b引导而朝下方移动。
即,可动引导部件25以比第1突部14及第2突部15更靠图8(A)的左侧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方式移动。由此,与采用仅以第1突部14及第2突部15的一方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构成比较,能够缩短连结第1引导部43和可动引导部件25而构成上述第3输送路径R3所需的可动引导部件25向上方摆动的距离。即,能够缩短向打印机1的后方的摆动距离。
因而,与仅以第1突部14及第2突部15的一方为中心进行摆动的构成中的可动引导部件25向打印机1的后方的开闭动作所需的空间大小相比较,能够缩小开闭动作所需的空间大小。即,即使狭窄的空间也能够对可动引导部件25进行开闭。
另外,此时的可动引导部件25的移动,并非一定是以一点为中心的摆动。这时因为即使是中心的位置在移动的中途发生变化的构成也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而且,通过使第1突部14抵靠于第1槽部17的下端,以及第2突部15抵靠于第2槽部18的下端的至少一方,可动引导部件25的移动停止,图8(B)所示的可动引导部件25成为打开状态。此时,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下端与第1引导部43啮合(未图示)。具体而言,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基端形成有第1肋13。第1肋13构成为与形成在第1引导部上的第2肋(未图示)梳齿状啮合。当将上述第3类的介质P3向记录时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送时,第3类的介质P3的上游端从第1直线区间S1到达弯曲的区间S2时,使第3类的介质P3的上游端不勾挂于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下端和第1引导部43的接缝(连结部位F)。
此外,对从图8(B)所示的打开状态切换成图8(A)所示的关闭状态时进行说明。当用户要使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上方朝关闭方向(图8(B)的左侧)摆动时,由于第1突部14要沿着第1槽部17移动,所以产生可动引导部件25要向上方移动的力成分。由此,第1突部14被向第1槽部17引导而朝上方移动,第2突部15被向第2槽部18的第2部分18b引导而朝上方移动。
之后,用户使图8(B)的可动引导部件25的上方朝打印机1的前方(图8(B)的左侧)移动。此时,第2突部15沿着第2槽部18的第1部分18a移动,可动引导部件25以与第1槽部17卡合的第1突部14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且,可动引导部件25成为图8(A)所示的关闭状态。
另外,当然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上述齿条齿轮机构(16、19)将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向可动引导部件25传递,可动引导部件25自动开闭。
另外,构成为通过从打印机主体卸下卷保持架3来进行卷纸P4的交换。具体而言,从打印机主体的被卡合部48卸下卷保持架3的卡合部47。而且,从卷纸的芯抽出卷保持架3的压入部46,压入另外的卷纸的芯。之后,将卷保持架3的卡合部47安装于打印机主体的被卡合部48。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采用第1类的介质P1~第4类的介质P4分别通过第1输送路径R1~第4输送路径R4进行输送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本申请发明,只要是第3类的介质P3通过第3输送路径R3进行输送,第4类的介质P4通过第4输送路径R4进行输送的构成即可。换言之,也可以是不具有第1输送路径R1及第2输送路径R2,不与第1类的介质P1及第2类的介质P2对应的构成的打印机。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装置42,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供被输送介质的一例的第3类的介质P3输送的输送路径的第3输送路径R3、供第4类的介质P4输送的第4输送路径R4、和作为输送第3类的介质P3及第4类的介质P4的输送单元的第2输送单元35,在采用能够输送作为单张的被输送介质的第3类的介质P3及作为卷状的被输送介质的第4类的介质P4的构成的介质输送装置42中,第2输送单元35设置成向介质输送装置42的前后方向输送介质(P3、P4),在介质输送装置42的背面侧具备作为引导部件的可动引导部件25,该可动引导部件25用于引导第3类的介质P3及第4类的介质P4,可动引导部件25设置成能够朝连结可动引导部件25的基端侧和自由端侧的方向伸缩,在可动引导部件25缩小的第1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25形成从比可动引导部件25更靠背面侧输送来的第4类的介质P4的输送路径亦即第4输送路径R4,在可动引导部件25伸展的第2状态下,可动引导部件25形成从可动引导部件上输送来的第3类的介质P3的输送路径亦即第3输送路径R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作为卷保持单元的卷保持架3,该卷保持架3用于保持卷状的第4类的介质P4,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第2状态下,卷保持架3也能够保持卷状的第4类的介质P4。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可动引导部件25的第1状态下,不论保持于卷保持架3的卷状的第4类的介质P4的外径的大小如何,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均对从卷状打开的第4类的介质P4的部位进行按压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可动引导部件25在介质输送装置42的背面侧能够得到仿效该背面的第1姿势、和第2姿势,该第2姿势是从上述背面向后方倾倒而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且成为上述能够伸缩的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姿势的上述第2状态的上述引导部件25构成为,将利用第2输送单元35从第3输送路径R3的上述前后方向前侧向后侧输送的第3类的介质P3的行进方向的前端侧引导至可动引导部件上,利用第2输送单元35将引导至可动引导部件上的第3类的介质P3从可动引导部件上向上述前后方向前侧输送。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其特征在于,具备:作为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输送装置42,该介质输送装置42将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第3类的介质P3及第4类的介质P4向输送方向Y输送;和记录部30,该记录部30通过记录头31对由介质输送装置42输送的第3类的介质P3及第4类的介质P4进行记录。
[其他实施方式]
图9所示的是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输送并记录卷纸时的打印机的内部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9所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卷保持架49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比较,以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式保持卷纸P4。
另外,对于其他部件,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所以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对打开的卷纸P4中的作为卷纸P4卷绕阶段的外侧面的面进行按压接触。该面成为以记录时被记录的面为表面时的背面。因而,不用担心在卷纸P4的表面产生损伤、污染等。
在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大不相同的地方是,通过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进行上述按压接触,能够将打开的卷纸P4以成为与卷绕的状态相反的状态进行弯曲。即,通过将打开的卷纸P4朝与卷绕的状态相反的方向弯曲,能够减少卷绕状态的痕迹亦即所谓的卷痕。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不论卷纸P4的剩余量的变化如何,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侧均对打开的卷纸P4进行按压接触。因而,不论卷纸P4的剩余量如何,均能够减少卷痕。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在比按压接触的部位更靠下游侧使打开的卷纸P4的姿势稳定,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可动引导部件25的自由端对从卷状的介质打开的第4类的介质P4中的在打开前的阶段位于外侧的面进行按压接触。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各种变形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7)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能够输送单张的介质和卷状的介质,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卷保持单元,该卷保持单元用于保持所述卷状的介质;和
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的自由端侧能够伸缩,在缩小的第1状态下,形成从所述卷保持单元输送来的所述卷状的介质的输送路径,在伸展的第2状态下,形成所述单张的介质的输送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第2状态下,所述卷保持单元也能够保持卷状的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第1状态下,不论由卷保持单元保持的卷状的介质的外径大小如何,所述引导部件的自由端均对从卷状的介质打开的介质的部位进行按压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自由端对从卷状的介质打开的介质中的在打开前的阶段位于外侧的面进行按压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背面侧,能够得到仿效该背面的第1姿势、和第2姿势,该第2姿势是从所述背面向后方倾倒而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且成为所述能够伸缩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姿势的所述第2状态的所述引导部件,将利用输送单元从所述前后方向前侧向后侧输送的单张的介质的行进方向的前端侧引导至所述引导部件上,
利用所述输送单元将引导至所述引导部件上的单张的介质从所述引导部件上向所述前后方向前侧输送。
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介质输送单元,该介质输送单元将被记录介质向输送方向输送;和
记录部,该记录部通过记录头对由该介质输送单元输送的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
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所述被记录介质是所述介质。
CN201110034927.3A 2010-01-29 2011-01-28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Active CN102189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9150A JP2011157166A (ja) 2010-01-29 2010-01-29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JP2010-019150 2010-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821A true CN102189821A (zh) 2011-09-21
CN102189821B CN102189821B (zh) 2014-03-05

Family

ID=44341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4927.3A Active CN102189821B (zh) 2010-01-29 2011-01-28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67940B2 (zh)
JP (1) JP2011157166A (zh)
CN (1) CN1021898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3656B2 (ja) * 2018-07-13 2022-09-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22104674A (ja) * 2020-12-29 2022-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トレ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8516A (en) * 1985-03-15 1988-05-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put/output device for image reading and printing
JPH09175675A (ja) * 1996-09-10 1997-07-08 Brother Ind Ltd プリンタ
US6193426B1 (en) * 1999-09-29 2001-02-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of determining optimum time for replacing the media feed roller of a printing device
CN1480791A (zh) * 2002-09-06 2004-03-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40076457A1 (en) * 2002-06-29 2004-04-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paper feed direction of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244655A (zh) * 2003-10-02 2008-08-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
US20090121423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Ricoh Co., Ltd. Roll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6358A (en) * 1987-07-24 1990-10-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feeding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means for easy handling of jamming trouble
US5488396A (en) * 1994-03-07 1996-01-30 Tektronix, Inc. Printer print head pos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362804A (ja) 2001-06-06 2002-12-18 Seiko Epson Corp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該カール矯正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02362805A (ja) 2001-06-06 2002-12-18 Seiko Epson Corp 給紙装置及び該給紙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3695661B2 (ja) * 2003-10-02 2005-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9394129B2 (en) * 2009-03-18 2016-07-19 Risko Kagaku Corporation Printing machine and feeding method for printing machines
JP5671820B2 (ja) * 2010-03-15 2015-0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451666B2 (ja) * 2011-03-02 2014-03-2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8516A (en) * 1985-03-15 1988-05-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put/output device for image reading and printing
JPH09175675A (ja) * 1996-09-10 1997-07-08 Brother Ind Ltd プリンタ
US6193426B1 (en) * 1999-09-29 2001-02-2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of determining optimum time for replacing the media feed roller of a printing device
US20040076457A1 (en) * 2002-06-29 2004-04-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paper feed direction of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480791A (zh) * 2002-09-06 2004-03-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244655A (zh) * 2003-10-02 2008-08-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设备
US20090121423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Ricoh Co., Ltd. Roll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87803A1 (en) 2011-08-04
CN102189821B (zh) 2014-03-05
JP2011157166A (ja) 2011-08-18
US8567940B2 (en) 2013-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0204B (zh) 介质传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1088771B (zh) 堆纸件位置变换装置、包括其的记录装置或者喷液装置
US7950650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820201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030197B (zh) 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4070839A (zh) 记录装置
US7549624B2 (en)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US20080213024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storage device
CN102583071B (zh) 纸幅校正器、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2189821B (zh) 介质输送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02582282A (zh) 被记录介质盒、记录装置
JP3864936B2 (ja) 給送機構
CN202498837U (zh) 喷墨记录装置
US20080238961A1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CN102248810B (zh) 记录装置
JP2019055528A (ja) 払拭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CN102189831A (zh) 记录装置
JPH08310051A (ja) 記録装置
CN104340700A (zh) 记录装置
JP2009107179A (ja) 記録装置
CN102653185A (zh) 记录装置
US20230158817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0143705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4464201B2 (ja) 記録装置
JP2006015533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