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7596A -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7596A
CN102187596A CN2008801315478A CN200880131547A CN102187596A CN 102187596 A CN102187596 A CN 102187596A CN 2008801315478 A CN2008801315478 A CN 2008801315478A CN 200880131547 A CN200880131547 A CN 200880131547A CN 102187596 A CN102187596 A CN 1021875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data
base station
master data
data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15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7596B (zh
Inventor
金埈模
普拉莫德·维斯沃纳斯
朴昌淳
黄德东
金成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7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7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based on requested quality, e.g. Q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基站包括:调度器,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叠加编码单元,对与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波束形成器,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Description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一种通信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中在基站和终端之间执行的下行通信。
背景技术
正在进行大量研究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服务(例如,语音服务)并在无线通信环境中支持高质量和高速度的数据传输。与使用多信道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有关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服务并支持高质量和高速度的数据传输。
在MIMO通信系统中,基站可使用空分多址(SDMA)方案来支持多个用户(即,终端)。SDMA方案可经由多个天线将至少一个数据流发送给多个用户。SDMA方案可更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从而提高MIMO通信系统的数据率。支持多个用户的MIMO通信系统可采用单个波束来支持单个用户。因此,在基站包括M个发射天线的情况下,基站最多可同时支持M个用户。
用户日益期望接收各种类型的服务,并且具有各种特性的服务可被提供。例如,用户1可期望支持大数据尺寸的具有非严格延迟容限的服务。相反,用户2可期望支持小数据尺寸但具有严格延迟容限的服务。这里,严格延迟容限可指示延迟应该短。
通常,当调度用户时,传统MIMO通信系统不考虑服务的特性。因此,在传统MIMO通信系统中,可将单个波束只分配给一个请求具有小数据尺寸的服务的用户,持续超过请求的时间段。因此,无线资源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因此,需要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调度用户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一个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单个波束分配给至少一个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基站和信号传输方法。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确定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基站和信号传输方法。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能够同时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传输数据流的基站和信号传输方法。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用户和次用户的终端和信号接收方法。
技术方案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调度器,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叠加编码单元,对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波束形成器,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调度器可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调度器可基于在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调度器可基于在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来计算可达到的总数据率,并且基于计算的总数据率来选择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
调度器可基于在用户与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正交性,使用所述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来选择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
叠加编码单元可执行叠加编码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叠加编码单元可根据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基于次数据来修改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叠加编码单元可基于次数据,修改在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中的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叠加编码单元可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选择至少一个频带,并修改主数据以将预定信号包括在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中,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预定信号可以是脉冲信号。
叠加编码单元可基于次数据,修改在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中的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叠加编码单元可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选择至少一个时隙,并修改主数据以将预定信号包括在选择的至少一个时隙中,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主数据的尺寸可以大于次数据的尺寸,或与主用户要求的服务的延迟容限相比,次用户要求的服务的延迟容限可被严格地限制。
波束形成器可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以产生用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单个波束。
调度器可划分频带以调度关于单个波束的至少两个主用户。
可根据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编码来对主数据进行编码,并可根据预定调制方案对主数据进行调制。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从基站接收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而产生的传输信号的终端,在所述传输数据流中提供了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所述终端包括:信号接收器,接收传输信号;识别器,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从传输信号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解码器,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传输数据流可以是这样的数据流:在所述数据流中,主数据和次数据被叠加编码;并且所述数据流具有这样的主数据:在所述主数据中,基于次数据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或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并且识别器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频带的位置或所述至少一个时隙的位置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传输数据流可以是根据脉冲位置调制方案产生的数据流,并且识别器可基于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至少一个脉冲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至少一个脉冲的位置可与存在所述至少一个脉冲的至少一个时隙或至少一个频带关联。
传输数据流可以是具有与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次数据的数据流,可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和/或在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来将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服务的特性可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关联。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对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组合的步骤可包括: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接收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而产生的传输信号,在所述传输数据流中提供了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在另一总体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接收与传输数据流相应的传输信号的终端,所述传输数据流具有用于主用户的主数据和用于与主用户相应的次用户的次数据,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和/或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在用户中将主用户和次用户组合,所述终端包括:信号接收器,接收传输信号;识别器,从传输信号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解码器,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传输信号可与以下传输数据流之一相应: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在用户中选择主用户以达到预定总数据率,并基于信道状态信息在用户中的非主用户中选择次用户;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基于信道状态信息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中的一个,并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中的另一个;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
从结合附图公开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其它特征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示图;
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2中示出的调度器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修改主数据而产生的传输数据流的频率时间网格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主用户1和次用户1的传输数据流1以及用于主用户2和次用户2的传输数据流2的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发送信号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信号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整个附图和详细的描述中,除非另外描述,否则相同的附图标号将被理解为表示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详细的描述以帮助读者获得对描述于此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因此,描述于此的系统、设备和/或方法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出。此外,省略对公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以增加清晰度和简洁度。
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
如图1所示,MIMO通信系统包括基站110和多个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在基站110和多个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之间形成无线信道。基站110可经由形成的无线信道将下行数据分别发送给多个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
以下,将描述MIMO通信系统的下行操作。基站110将公知信号(如导频信号)发送给多个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中的每个用户基于导频信号评估信道以将评估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给基站110。根据一方面,CSI可包括信道方向信息(CDI)和/或信道质量信息(CQI)。
基站110可基于CSI从多个用户120、121、130、131、132、140、150、160和170中选择K个用户。具体地,基站110可选择K个用户以将传输码率的总和(即,总数据率)最大化。K可以小于或等于M,M是基站110的发射天线的数量。
此外,基站110可使用波束形成矢量对与选择的K个用户关联的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可基于CSI从预定码本获得与K个用户相应的波束形成矢量。基站110可从码本提取波束形成矢量以使总数据率最大化。此外,可基于CSI独立地计算与K个用户相应的波束形成矢量。例如,基站110可从码本提取波束形成矢量,或可根据迫零(ZF)算法等来计算波束形成矢量以使用户之间发生的干扰最小化。
在图1中,假设在基站110中安装了四个发射天线,并有四个用户120、130、140和150被选择,从而基于(例如)CQI使总数据率最大化。此外,假设除四个用户120、130、140和150以外的其它用户121、131和132要求支持小数据尺寸并具有严格延迟容限的服务。
例如,用户121、131和132可能要求具有小数据尺寸并具有严格延迟容限的包(例如或用于游戏服务、互联网语音协议(VoIP)服务、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确认、各种控制信号等)。这些服务可能需要几乎没有延迟地被提供给用户121、131和132。
通常,由于用户121、131和132没有被基站110选择,因此基站可不提供用户121、131和132期望的服务。例如,基站110可只为选择的四个用户120、130、140和150执行用于数据流的波束形成,从而产生传输信号,因此,用户121、131和132可能接收不到与用户121、131和132关联的数据。
根据一方面,基站110可支持选择的四个主用户120、130、140和150以及没有被选为主用户的用户121、131和132。具体地,基站110可对与选择的主用户120、130、140和150关联的数据和与没有被选为主用户的用户121、131和132关联的数据进行叠加编码,从而产生传输信号。四个选择的用户120、130、140和150以及没有被选择的用户121、131和132可基于传输信号分别识别与主用户120、130、140和150关联的数据和与未选择的用户121、131和132关联的数据。
图2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200。
如图2所示,基站200包括:调度器210、叠加编码单元220和波束形成器230。
调度器210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例如,在基站200包括四个发射天线的情况下,调度器210可选择四个主用户以及与这四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
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可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要求的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关联。例如,要求小数据尺寸、低数据率和严格延迟容限的用户可被选为次用户。要求大数据尺寸、高数据率和非严格延迟容限的用户可被选为主用户。
根据一方面,调度器210可基于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CSI来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例如,再次参照图1,在基站110选择用户120作为主用户的情况下,基站110可基于CSI检索到具有与用户120的信道方向相似或最接近的信道方向的用户121。基站110可将用户121确定为与主用户120相应的次用户。相似地,在基站110选择用户130作为主用户的情况下,基站110可将用户131和用户132确定为与用户130相应的次用户。
根据一方面,调度器210可基于CSI计算可达到的数据传输码率的总和(即,总数据率),并选择至少一个主用户,从而计算的总数据率可被最大化。具体地,调度器210可根据贪婪用户选择(GUS)算法来选择至少一个主用户。此外,调度器210可根据半正交用户选择(SUS)算法等来选择主用户,从而主用户的信道方向可几乎互相正交。
图3示出图2中示出的调度器210的示例性配置。
如图3所示,调度器210包括主用户调度器310和次用户调度器320。
主用户调度器310从多个用户中选择K个用户作为主用户。主用户调度器310可选择主用户以使总数据率最大化。此外,主用户调度器310可基于与用户期望的服务关联的服务特性信息来确定主用户。
例如,要求具有大数据尺寸的用户可被确定为主用户。在图3中,与K个主用户中的每个用户关联的数据被指示为主数据1、主数据2、…、主数据K。主数据可以是根据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等)来编码的数据,并可根据预定调制方案(如正交幅度调制(QAM)方案、正交相移键控(QPSK)方案等)被调制。
次用户调度器320基于CSI和/或服务特性信息选择与选择的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有关的至少一个次用户。例如,要求具有小数据尺寸和要求的数据率但具有严格延迟容限的服务的用户可被选为次用户。可根据它们的信道状态将选择的次用户与主用户组合在一起。
在图3中,假设次用户调度器320选择与K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有关的单个次用户,从而总共选择K个次用户。因此,在图3中,与K个次用户中的每个次用户关联的数据被指示为次数据1、次数据2、…、次数据K。
然而,不限制相应的主用户具有一个次用户。也就是说,图2和图3只是示例性的,并且至少一个次用户可被选择。因此,在不要求次用户的情况下,与主用户相应的次用户可不存在。作为附加说明,至少两个主用户可与单个次用户相应。
再次参照图2,叠加编码单元220可对与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进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在图2中,假设K个主数据和K个次数据存在,并且单个次数据与单个主数据相应。同样,这只是为了方便描述。K个主数据和K个次数据被提供给叠加编码单元220。
假设次数据和主数据可从产生的传输数据流中被识别,则叠加编码单元220可根据各种类型的方案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从而产生传输数据流。
例如,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可被实现为叠加编码方案。根据一方面,叠加编码单元220可基于次数据,通过将至少一个脉冲插入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中,来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根据另一方面,叠加编码单元220可基于次数据,通过将至少一个脉冲插入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中,来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
假设主数据1根据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而包括多个子载波,多个子载波可与多个频带相应。叠加编码单元220可从分配给主数据1的多个频带中选择至少一个频带。基于次数据1来确定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叠加编码单元220可通过将脉冲插入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中来修改主数据1。
修改的主数据1被用作传输数据流并包括与主数据1和次数据1关联的信息。由于传输数据流包括脉冲,因此主用户和次用户可检测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脉冲。主用户和次用户可基于检测到脉冲的频带的位置或检测到脉冲的时隙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1和次数据1。
图4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通过修改主数据而产生的传输数据流的频率时间网格。
如图4所示,与Nc个子载波相应的Nc个频带以及10个时隙被分配给主数据。以下,仅作为说明,假设Nc为512,单个时隙的时长为t,在每个时隙中存在10个OFDM符号。
参照时隙0到t,脉冲被插入分配给主数据的512个频带中的频带3f中。在将单个脉冲插入512个频带中的一个频带中的情况下,脉冲可被插入512个频带中的任何频带中。因此,可根据将被插入单个脉冲的频带的位置来表示9(log2 512=9)比特的信息。
作为另一示例,这里,假设单个脉冲被插入512个频带中的三个频带中的每个频带中。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可分别插入三个脉冲的种三个频带的组合。因此,可通过从512个频带中确定将要被分别插入三个脉冲的三个频带来表示
Figure BPA00001348036400092
比特的信息。
通常,可通过确定Nc个频带中将要被分别插入k个脉冲的k个频带的位置来表示
Figure BPA00001348036400093
比特的信息。因此,根据一方面的基站可基于次数据,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选择至少一个频带,并可将至少一个脉冲插入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从而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
更具体地,例如,假设频带之间的间隔为10kHz并且Nc大约为500。在这种情况下,OFDM符号持续时间可以是1/10kHz=0.1ms。其中,K=1,可使用传输数据流,每0.1ms发送与
Figure BPA00001348036400094
比特的次数据关联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次数据信息的数据率可以是大约90Kbps。根据这种情况,大约90Kbps的数据率可能足以支持具有小数据尺寸的服务。作为另一示例,其中,K=5,数据率可以是大约450Kbps,则1ms可发送450比特的包。450Kbps的数据率可能足以发送小尺寸的普通包。
根据一方面,可通过将Nc个频带划分为L个部分来进一步提高次用户的数据率。L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包括Nc/L个频带。可通过确定Nc/L个频带中将要被分别插入k个脉冲的k个频带的位置,来表示
Figure BPA00001348036400095
比特的信息。
此外,可通过适当地将L个部分分配给至少两个次用户来将至少两个次用户分配给单个波束。
通过与上述相同的原理,可通过将Nc频带分割为L个部分来将至少两个主用户分配为单个波束。
因此,根据一方面,通过考虑用户的信道状态、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要求的数据率、延迟容限等,可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分配给单个波束。应该理解,次用户可不被分配。
根据一方面的基站可通过基于次数据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选择至少一个时隙并通过将至少一个脉冲插入选择的至少一个时隙,来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也就是说,基站可通过调整脉冲被插入的频带的位置和脉冲被插入的时隙的位置,来对主数据和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
在上述的特定实施例中,描述了“脉冲”被插入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或选择的至少一个时隙。然而,应该理解,这只是示例性的,因此除了“脉冲”以外,还可将可被主用户和次用户识别的“预定信号”插入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或选择的至少一个时隙。
在图4中,假设通信系统采用OFDM方案。然而,这也只是说明性的,并非限制性的。
再次参照图2,波束形成器230基于主数据和次数据,对产生的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具体地,波束形成器230可对与主数据1和次数据1关联的传输数据流1执行波束形成,从而产生单个波束,因此,波束形成器230可使用单个波束同时支持主用户1和次用户1。如上所述,波束形成器230可使用从预存的码本提取的单个波束形成矢量来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图5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主用户1和次用户1的传输数据流1以及用于主用户2和次用户2的传输数据流2。
参照图5,通过对与主用户1关联的主数据1和与次用户1关联的次数据1执行叠加编码来产生传输数据流1。相似地,通过对与主用户2关联的主数据2和与次用户2关联的次数据2执行叠加编码来产生传输数据流2。
在分配给主数据1的多个时隙中的两个时隙中,传输数据流1包括两个脉冲。在分配给主数据2的多个时隙中的三个时隙中,传输数据流2包括三个脉冲。在这种情况下,主用户1可从传输数据流1提取主数据1。次用户1可根据具有插入的两个脉冲的时隙中的每个时隙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1提取次数据1。相似地,主用户2和次用户2可从传输数据流2识别主数据2和次数据2。
因此,根据一方面的基站可通过确定将要被插入脉冲的时隙,来执行叠加编码,显然,这里提供的教导不限于OFDM系统。
图6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600。应该理解,终端可以指上述的用户。
如图6所示,终端600包括:信号接收器610、识别器620和解码器630。
信号接收器610从基站接收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而产生的传输信号。基站可对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从而产生传输数据流,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
识别器620从传输信号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根据一方面,识别器620可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根据一方面,假设基站通过基于次数据来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中的主数据,或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中的主数据,来产生传输数据流。在这种情况下,识别器620可根据至少一个频带的位置或至少一个时隙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根据一方面,基站可根据脉冲位置调制方案产生传输数据流。识别器620可基于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至少一个脉冲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例如,识别器620可基于检测到频带中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强度的信号的位置或时隙中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强度的信号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这是因为,在脉冲被插入的频带或时隙中,由识别器检测的信号的强度相对较大。
解码器630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主用户解码器631可对主数据进行解码,次用户解码器630可对次数据进行解码。
图7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
如图7所示,信号传输方法包括:在操作710,识别用户的CSI和服务特性信息。
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操作720,基于CSI和/或信道特性信息,从用户中选择至少一个主用户。
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操作730,基于CSI和/或信道特性信息,从用户中选择与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
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操作740,对与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从而产生传输数据流。
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在操作750,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图8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信号接收方法。
如图8所示,信号接收方法包括:在操作810,从基站接收传输信号。可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来产生传输信号。基站可对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从而产生传输数据流,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
信号接收方法还包括:在操作820,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信号接收方法还包括:在操作830,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图7和图8的操作还可进一步参照图1到图6及其相应的描述来理解。因此,这里将省略附加描述。
以上描述的包括信号传输方法和信号接收方法的方法可被记录、存储或固定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将被计算机执行以使处理器实施或执行该程序指令。所述介质还可单独包括程序指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或包括其组合。所述介质和程序指令可以是专门设计的或构造的介质和程序指令,或者可以是对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并可用的介质和程序指令。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包括:磁介质(如硬盘、软盘和磁带)、光学介质(如CD-ROM盘和DVD)、磁光介质(如光盘)和专门配置以存储和执行程序指令的硬件装置(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存等)。程序指令的示例包括机器代码(如由编译器所产生的)和包含可由计算机使用翻译器执行的高级代码的文件。上述的硬件装置可被配置以用作执行上述操作和方法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模块。
以上已经描述了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描述的系统、构造、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和/或用其它组件或其等同物代替或补充描述的系统、构造、装置或电路中的组件,则可达到适当的结果。因此,其它实施方式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27)

1.一种基站,包括:
调度器,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叠加编码单元,对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波束形成器,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调度器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调度器基于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来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调度器基于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来计算可达到的总数据率,并基于计算的总数据率选择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调度器基于用户与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正交性,使用所述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选择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执行叠加编码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根据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基于次数据来修改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基于次数据来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中的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选择至少一个频带,并修改主数据以将预定信号包括在选择的至少一个频带中,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中,预定信号是脉冲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基于次数据来修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中的主数据,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叠加编码单元从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选择至少一个时隙,并修改主数据以将预定信号包括在选择的至少一个时隙中,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主数据的尺寸大于次数据的尺寸,或与主用户要求的服务的延迟容限相比,次用户要求的服务的延迟容限被严格限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波束形成器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以产生用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的单个波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中,调度器将频带划分以调度与单个波束有关的至少两个主用户。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根据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编码来对主数据进行编码,并根据预定调制方案对主数据进行调制。
17.一种用于从基站接收传输信号的终端,所述传输信号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来产生,在所述传输数据流中提供了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所述终端包括:
信号接收器,接收传输信号;
识别器,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从传输信号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解码器,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中:
传输数据流是这样的数据流:在所述数据流中,主数据和次数据被叠加编码;并具所述数据流具有这样的主数据:在所述主数据中,基于次数据对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频带中的至少一个频带或分配给主数据的多个时隙中的至少一个时隙进行修改,
识别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频带的位置或所述至少一个时隙的位置,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中:
传输数据流是根据脉冲位置调制方案产生的数据流,
识别器基于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至少一个脉冲的位置,来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其中,包括在传输数据流中的至少一个脉冲的位置与存在所述至少一个脉冲的至少一个时隙或至少一个频带相应。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中,传输数据流是具有与主用户和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次数据的数据流,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和/或用户和基站之间形成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将所述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其中,服务的特性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关联。
23.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将至少一个主用户和与所述至少一主用户中的每个主用户相应的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对与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所述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执行叠加编码,以产生传输数据流;
对传输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组合的步骤包括: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将所述至少一个主用户和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组合。
25.一种接收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通过对传输数据流进行波束形成而产生的传输信号,在所述传输数据流中,提供了与主用户关联的主数据和与至少一个次用户关联的次数据,所述至少一个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相应;
根据预定编码方案的特性,从传输数据流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26.一种用于接收与传输数据流相应的传输信号的终端,所述传输数据流具有用于主用户的主数据和用于与所述主用户相应的次用户的次数据,基于用户期望的服务的特性和/或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在用户中将主用户和次用户组合,所述终端包括:
信号接收器,接收传输信号;
识别器,从传输信号中识别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
解码器,对主数据和次数据之一进行解码。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终端,其中,传输信号与下列传输数据流之一相应:
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在用户中选择主用户以达到预定总数据率,并基于信道状态信息在用户中的非主用户中选择次用户;
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基于信道状态信息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中的一个,并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中的另一个;
具有主数据和次数据的传输数据流,其中,基于用户要求的服务的数据尺寸、数据率和延迟容限中的至少一个来选择主用户和次用户。
CN200880131547.8A 2008-08-13 2008-11-10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Active CN102187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190,667 2008-08-13
US12/190,667 US8811267B2 (en) 2008-08-13 2008-08-13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imary user and secondary user
KR1020080098858A KR101470502B1 (ko) 2008-08-13 2008-10-08 주 사용자 및 부 사용자를 지원하는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
KR10-2008-0098858 2008-10-08
PCT/KR2008/006596 WO2010018892A1 (en) 2008-08-13 2008-11-10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imary user and secondary us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7596A true CN102187596A (zh) 2011-09-14
CN102187596B CN102187596B (zh) 2015-08-19

Family

ID=41681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1547.8A Active CN102187596B (zh) 2008-08-13 2008-11-10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11267B2 (zh)
EP (1) EP2316175B1 (zh)
JP (1) JP5519672B2 (zh)
KR (1) KR101470502B1 (zh)
CN (1) CN102187596B (zh)
WO (1) WO201001889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4507A (zh) * 2013-05-27 2014-12-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束成形向量的计算装置、方法以及发射机
WO2016179779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半正交传输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6330271A (zh) * 2015-06-19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天线多用户非正交发送方法、基站、盲检测方法、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93935B2 (en) * 2008-11-03 2013-1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multi-cell cooperati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60497B1 (en) 2009-08-18 2014-02-2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Beamsteering in a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system
US8434336B2 (en) * 2009-11-14 2013-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lient initiated transmissions in multiple-user communication schemes
EP2561626B1 (en) 2010-04-20 2018-10-03 Telecom Italia S.p.A.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orresponding network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WO2011159800A1 (en) 2010-06-16 2011-12-2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Alternate feedback types for downlink multiple user mimo configurations
US9252991B2 (en) 2010-08-10 2016-02-0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ub-band feedback for beamforming on downlink multiple user MIMO configurations
KR102384585B1 (ko) 2013-11-19 2022-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송 혹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일러블 비디오 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SG11201703105RA (en) 2014-11-28 2017-05-30 Sony Corp Device and method
CN104486035A (zh) * 2014-12-08 2015-04-01 清华大学 联合叠加编码和正交复用的下行多用户传输方法
US9614711B2 (en) 2015-01-12 2017-04-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semi-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O2016180491A1 (en) * 2015-05-13 2016-11-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 node, user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based on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US10022252B2 (en) 2015-06-10 2018-07-17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Spiral blood flow device with diameter independent helix angle
US10616783B2 (en) * 2016-05-10 2020-04-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grouping based on reported channe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EP3484063B1 (en) 2017-11-14 2020-06-24 Rivierawaves (RW) Pre-coding steering matrix for mu-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1965542B1 (ko) * 2018-11-30 2019-08-13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Mu-mimo 하향링크 시스템 및 다차원을 이용한 전송률 향상 방법
US11461815B1 (en) * 2019-02-28 2022-10-04 United Services Automobile Association (Usaa) Merchant invoicing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track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9036B2 (ja) * 1994-04-26 2000-10-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赤外線多重伝送方式および該方式に用いる赤外線多重信号送信装置、赤外線多重信号受信装置並びに赤外線多重伝送装置
JPH09321660A (ja) * 1996-05-24 1997-12-12 Ricoh Co Ltd スペクトル拡散パルス位置変調通信方法,スペクトル拡散パルス位置変調送信機及びスペクトル拡散パルス位置変調受信機
US6115411A (en) * 1996-12-31 2000-09-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read spectrum code position modulation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employing the same
JP3987229B2 (ja) 1999-03-16 2007-10-03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基地局並びにその通信方法
JP2001169326A (ja) * 1999-12-08 2001-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194006B2 (en) * 2000-07-18 2007-03-20 Kathrein-Werke Kg Directed maximum ratio combin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igh data rate traffic
US6694147B1 (en) 2000-09-15 2004-02-17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between a basestation and multiple mobile stations
US6662024B2 (en) 2001-05-16 2003-1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20110B2 (en) 2002-01-08 2006-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862271B2 (en) 2002-02-26 2005-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modes
US8190163B2 (en) * 2002-08-08 2012-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enhanced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4128993A (ja) * 2002-10-03 2004-04-22 Ntt Docomo Inc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基地局、移動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631381B (zh) 2003-02-19 2013-02-2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增强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WO2004075442A2 (en) * 2003-02-19 2004-09-02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enhanced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593932B2 (en) * 2003-05-16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ing a shared transmission resource
US7242724B2 (en) * 2003-07-16 2007-07-1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 multi-anten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t compensates for channel variations
US20050047517A1 (en) 2003-09-03 2005-03-03 Georgios Giannakis B. Adaptive modulation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s with partial channel knowledge
KR100975720B1 (ko) 2003-11-13 2010-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시스템에서 공간 분할 다중화를 고려하여 채널 할당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0626214B1 (ko) 2004-02-12 2006-09-20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다중 안테나 및 랜덤 다중 빔을 이용한 다중 사용자 무선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0678167B1 (ko) 2004-02-17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사용자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7058039B2 (en) * 2004-03-30 2006-06-0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067269A1 (en) * 2004-09-27 2006-03-30 Enrico Jugl Method of scheduling us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080392B1 (ko) 2004-12-31 2011-11-04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스케줄링 방법
EP1867125B1 (en) 2005-03-08 2012-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combining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and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US8446892B2 (en) * 2005-03-16 2013-05-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ructures for a quasi-orthogonal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067269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Xerox Corporation User Interface
JP4624901B2 (ja) 2005-10-12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データ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KR20070095728A (ko) * 2006-03-22 2007-10-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085819B2 (en) * 2006-04-24 2011-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20865B (zh) * 2006-04-25 2013-12-21 Lg Electronics Inc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設定多使用者封包之方法及其架構
KR100991797B1 (ko) * 2006-05-17 2010-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방향 링크를 위한 중첩 코딩을 구현하는 방법
WO2007147146A2 (en) * 2006-06-16 2007-1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gressively broadcasting information in beacon signals
KR101002881B1 (ko) * 2007-03-16 201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중계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 중첩 코딩을 이용한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026695A1 (en) * 2007-08-27 2009-03-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imo based network coding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4507A (zh) * 2013-05-27 2014-12-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波束成形向量的计算装置、方法以及发射机
WO2016179779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半正交传输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US10588118B2 (en) 2015-05-11 2020-03-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mi-orthogonal transmission-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6330271A (zh) * 2015-06-19 2017-01-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天线多用户非正交发送方法、基站、盲检测方法、终端
CN106330271B (zh) * 2015-06-19 2019-11-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天线多用户非正交发送方法、基站、盲检测方法、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6175A4 (en) 2016-08-03
JP2011530938A (ja) 2011-12-22
CN102187596B (zh) 2015-08-19
KR20100020883A (ko) 2010-02-23
WO2010018892A1 (en) 2010-02-18
EP2316175B1 (en) 2019-01-09
JP5519672B2 (ja) 2014-06-11
US8811267B2 (en) 2014-08-19
KR101470502B1 (ko) 2014-12-09
EP2316175A1 (en) 2011-05-04
US20100041406A1 (en)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7596B (zh) 支持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通信系统
CN103138813B (zh) 在多天线系统的发射机中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以及接收机
CN102017449B (zh) 在开环空间复用模式下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CN100385843C (zh) Mimo-ofdm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
CN101563860B (zh) 基于信道质量反馈的波束空时编码
CN102349313B (zh) 用于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的改进型反馈策略
CN101465681B (zh) 用于自适应多载波多路复用mimo系统的改进的发射功率分配设备和方法
CN101904146B (zh) Wimax中的上行链路协同sdma用户配对的方法
JP5068820B2 (ja) 可変数のビームを有するmimo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効率的なcqiシグナリング
CN101884175B (zh)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US8213538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utilization of air link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2484513A (zh) 使用双层波束成形关联过程的透明中继
WO2010050689A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EP2220781A1 (en) Codebook fo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codebook
CN100574171C (zh) Mimo ofdm系统发射天线选择与自适应调制方法
KR101352042B1 (ko)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 모드를 위한채널 정보 산출 장치 및 방법
CN101601203B (zh) 用于在通信网络上发射帧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41797A (zh) 多天线广播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US20110064051A1 (en) Clustered multi-cell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ell-edge user selection scheme
US976900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on basis of multiple antennas
US20130265964A1 (en)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wireless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ontrol program of wireless contro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6030934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Multidimensional Constellations
JP2009212560A (ja) 基地局、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5745844B (zh) 在子载波间重新分配功率的方法、无线发射器和存储介质
KR100951822B1 (ko) 다중 안테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스케줄링 장치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