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7111A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67111A CN102167111A CN2011100794924A CN201110079492A CN102167111A CN 102167111 A CN102167111 A CN 102167111A CN 2011100794924 A CN2011100794924 A CN 2011100794924A CN 201110079492 A CN201110079492 A CN 201110079492A CN 102167111 A CN102167111 A CN 1021671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cylinder
- vertical rod
- fixed
- coupling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8—Hoods protecting the ri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涉及双轮车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是现有升降式遮挡装置使用费力或不方便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固定在双轮车上的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顶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簧;所述顶篷的下端与底座枢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与底座及顶篷分别枢接,底座、顶篷、弹簧三者之间相互枢转的枢转轴线相互平行。本发明提供的装置,能根据使用需求收拢及展开,且使用方便省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轮车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双轮车是指具有两个不共轴车轮的车辆,如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为了避免日晒雨淋,有很多双轮车上设置有用于遮挡阳光、雨水的遮挡装置。
目前,公知的双轮车遮挡装置有三种:第一种是固定式遮挡装置,这种装置固定在双轮车上后其顶篷位置也会随之固定,在不需要遮挡的情况下也无法将顶篷收起,因此具有重心高、迎风面积大的缺陷,在风吹或受到意外碰撞时易造成双轮车失稳倾倒;第二种是可变式遮挡装置,这种装置固定在双轮车上后其顶篷可以在需要遮挡的情况下上升展开,也可以在不需要遮挡的情况下下降收起,从而克服了第一种遮挡装置的缺陷,但是这种装置在顶篷上升展开过程中及顶篷下降收起过程中都需要人工施加较大的力,因此使用时十分费力;第三种是伞具夹持装置,这种装置固定在双轮车车架上,通过夹具夹持伞具来达到遮挡阳光、雨水的目的,这种装置不适合风速较大的天气状况下使用(伞不易夹住),而且其遮挡效果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根据使用需求收拢及展开,且使用方便省力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包括固定在双轮车上的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顶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簧;
所述顶篷的下端与底座枢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与底座及顶篷分别枢接,底座、顶篷、弹簧三者之间相互枢转的枢转轴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顶篷包括可收拢的顶篷支架,固定在顶篷支架下端的下伸杆,铺设在顶篷支架上的软质翼膜。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一固定杆、一立杆,所述固定杆固定在双轮车上,所述立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第一连接端与固定杆枢接,其第二连接端与顶篷的下端枢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与立杆及顶篷分别枢接;
所述固定杆的上端及立杆的下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用于锁固立杆的锁定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一牵引线,所述限位件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立杆的下部杆面上固设有一个径向向前凸出的滑块安装部,该滑块安装部位于限位件上方,在滑块安装部上设有一个滑动的滑块,并设有一用于滑块滑动导向的滑槽;
所述滑块抵住限位件的前端面,滑块朝向立杆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为自由端,朝向立杆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为弹簧连接端;
所述立杆上设有一用于拉动滑块滑移至限位件上方的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滑块的弹簧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立杆连接,其弹力伸缩方向与滑块的滑动方向一致;
所述立杆上设有一转动的牵引杆,其转动轴线位于其两端之间,牵引杆的两端分别为滑块连接端和引线连接端,其滑块连接端以活动连接方式抵住滑块的弹簧连接端;
所述牵引线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牵引杆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连接顶篷,且与顶篷、立杆之间的枢接点之间的间距大于0。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一钩栓、一牵引线,所述限位件及钩栓均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且所述钩栓位于限位件正前方,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其杆体上设有一转动的长条形挂钩;
所述挂钩的两端分别为锁扣端和引线连接端,其锁扣端呈钩形并钩住钩栓,所述立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挂钩枢转至限位件及钩栓上方的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挂钩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连接顶篷,且与顶篷、立杆之间的枢接点之间的间距大于0。
进一步的,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枢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所述水平杆上设有用于分别拉动各翼杆朝向其杆身枢转的四个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的顶篷连接端有四个线头,该端各线头与四根翼杆的杆体分别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个限位件及两个活塞缸,所述两个活塞缸分别为定位缸、第一联动缸;
所述限位件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所述定位缸的缸体固定在立杆上,且位于限位件上方,其活塞杆向下伸出缸体并抵住限位件的前端面;
所述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固定在立杆的第二连接端,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抵住顶篷下端;
所述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所述定位缸及第一联动缸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且定位缸、第一联动缸的内腔中,及连接定位缸、第一联动缸内腔的管路中均填充有液压油。
进一步的,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前后两端均枢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所述水平杆上设有用于分别拉动各翼杆朝向其杆身枢转的四个弹性铰链;
所述下伸杆的下端固定有一个第二联动缸,且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抵住所述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
所述第二联动缸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二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所述水平杆的前部固定有一个第三联动缸,其后部固定有一个第四联动缸,且所述第三联动缸及第四联动缸各设有两根能同步伸出且能同步缩回的活塞杆,第三联动缸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前端的两根翼杆,第四联动缸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后端的两根翼杆;
所述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及第四联动缸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且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第四联动缸的内腔中,及连接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第四联动缸内腔的管路中均填充有液压油。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竖杆、一挡风板;所述竖杆的下端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前部,其上部杆面设有一向上开放的线形顶篷限位凹槽,所述顶篷支架的前端设有一向前突出的顶篷突出部,所述顶篷突出部以滑动连接方式伸入竖杆上部的顶篷限位凹槽内,所述挡风板固定在竖杆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牵引线,所述顶篷支架包括水平后杆和水平前杆,所述水平后杆的后端与下伸杆上端枢接,所述水平前杆的后端与水平后杆的前端枢接,所述下伸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后杆向上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所述水平后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前杆向下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
所述水平后杆的后端及水平前杆的前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中前部与水平前杆连接,其中后部与水平后杆连接;
所述牵引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水平前杆上,其线体绷紧并与水平后杆活动交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轮车上设有车架立管,所述底座经一快拆机构可拆卸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立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双轮车上设有蓄电池,所述翼膜的上表面铺设有通过软质导线连接蓄电池的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提供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由于顶篷的下端与底座枢接,弹簧的上下两端与底座及顶篷分别枢接,通过顶篷及弹簧的枢转能方便的下降收拢及上升展开,而且在上升展开过程中,弹簧的弹力能辅助施力,使用十分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右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处于收起状态时的右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处于收起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右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中的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右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中,第一、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相互脱离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右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右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处于收起状态时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包括固定在双轮车上的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顶篷1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弹簧15,所述顶篷18包括可收拢的顶篷支架,及固定在顶篷支架下端的下伸杆16,铺设在顶篷支架上的软质翼膜183(参见图3);
所述底座包括一固定杆13、一立杆14,所述固定杆13固定在双轮车11上,所述立杆1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第一连接端与固定杆13枢接(参见图2),其第二连接端与下伸杆16的下端枢接,所述气弹簧15的上下两端与立杆14及下伸杆16分别枢接,立杆14、下伸杆16、气弹簧15三者之间相互枢转的枢转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固定杆13的上端及立杆14的下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用于锁固立杆14的锁定机构。
如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131、一牵引线17,所述限位件131固定在固定杆13的上端,所述立杆14抵住限位件131的后端,立杆14的下部杆面上固设有一个径向向前凸出的滑块安装部142,该滑块安装部位142于限位件131上方,在滑块安装部142上设有一个滑动的滑块143,并设有一用于滑块滑动导向的滑槽;
所述滑块143抵住限位件131的前端面,滑块143朝向立杆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为自由端,朝向立杆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为弹簧连接端;
所述立杆14上设有一用于拉动滑块143滑移至限位件上方的复位弹簧141,该复位弹簧141的一端与滑块143的弹簧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立杆14连接,其弹力伸缩方向与滑块143的滑动方向一致;
所述立杆14上设有一转动的牵引杆144,且其转动轴线位于其两端之间,牵引杆144的两端分别为滑块连接端和引线连接端,其滑块连接端以活动连接方式抵住滑块143的弹簧连接端;
所述牵引线17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牵引杆144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与顶篷支架连接,其线体绷紧并与下伸杆16活动交接(参见图1),且其线体与下伸杆16的交接点高于下伸杆16的下端。
如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16上端的水平杆181,所述水平杆181的杆身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其两端均枢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182,且每根翼杆182的枢转轴线均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所述翼膜183铺设于水平杆181及各翼杆182上,其中部与水平杆181连接,其边缘与各翼杆182分别连接;
所述水平杆181上设有用于分别拉动各翼杆182朝向其杆身枢转的四个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17的顶篷连接端有四个线头,该端各线头与四根翼杆182的杆体分别连接。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下伸杆16和水平杆181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体,且在下伸杆16的管壁上设有高于其下端的通孔,所述牵引线17经下伸杆管壁上的通孔穿入下伸杆的管腔,并从下伸管上端管口穿出后穿过水平杆管腔。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双轮车11上设有车架立管,所述固定杆13经一快拆机构12(参见图1)可拆卸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立管上,所述快拆机构12为现有技术,是一种通过转动牵引杆式拉杆轴来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目前普遍应用于自行车上,在折叠式自行车上最为常见。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双轮车11上设有蓄电池,所述翼膜183的上表面铺设有通过软质导线连接蓄电池的太阳能薄膜电池。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31由一挡板、弹性垫片组成,所述挡板固定在固定杆13的上端,所述弹性垫片固定在挡板的后端。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不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下枢转,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夹角随着下伸杆的向下枢转减小,使牵引线从绷紧状态转为松弛状态,此时在复位弹簧的收缩力作用下,滑块的自由端向上滑移至限位件上方,从而解除对立杆的锁定,顶篷的各翼杆在弹性铰链的作用下枢转至杆体与水平杆基本贴紧的收拢状态,并带动翼膜收拢,然后继续施力向下拉动下伸杆,从而带动顶篷下降,同时带动立杆向下枢转,带动下伸杆相对立杆枢转,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减小,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减小,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减小至小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降,直至水平杆被双轮车的车身挡住,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收起状态(如图4-图6所示),此时气弹簧处于缩回状态,立杆的第二连接端、下伸杆的下端及气弹簧均位于固定杆下方,此时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很小,因此气弹簧的弹力不足以顶起顶篷,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向上提升下伸杆,从而带动顶篷上升,同时带动立杆向上枢转,带动下伸杆相对立杆枢转,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增大,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增大,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增大至大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气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上升,在顶篷上升过程中在气弹簧的最长长度制约下,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当立杆在气弹簧作用下枢转至其杆面抵住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时即停止枢转,而气弹簧则继续伸展,下伸杆也随之继续向上枢转,当气弹簧完全伸展后,牵引线从松弛状态转为绷紧状态,各翼杆在绷紧的牵引线拉动下克服弹性铰链的弹力朝向移离水平杆的方向枢转,并带动翼膜完全展开,牵引杆在绷紧的牵引线拉动下推动滑块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朝向固定杆移动至抵住挡板前端面,从而将挡板及弹性垫片夹持在滑块与立杆之间,从而锁定立杆,使顶篷固定在双轮车正上方,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起减缓立杆的撞击的作用。
如图7-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该实施例除牵引线及顶篷支架外,其余结构特征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致;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线27的牵引杆连接端与牵引杆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与下伸杆26连接(参见图7),其线体绷紧且其顶篷连接端高于下伸杆26的下端;
如图8所示,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281,所述水平杆281的杆身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其两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282,且每根翼杆282的转动轴线均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所述翼膜283铺设于水平杆281及各翼杆282上,其中部与水平杆281连接,其边缘与各翼杆282分别连接。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使用时,顶篷支架需要人工施力才能展开及收拢,而且在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下均能通过人工施力展开,使得翼膜上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在整个装置处于收起状态下也能工作。
如图9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该实施例除锁定机构外,其余结构特征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致;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331、一钩栓342、一牵引线37,所述限位件331及钩栓342均固定在固定杆33的上端,且所述钩栓342位于限位件331正前方,所述立杆34抵住限位件331的后端,其杆体上设有一转动的长条形挂钩341;
所述挂钩341的轴线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其转动轴线平行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且其转动轴线位于其两端之间,挂钩341的两端分别为锁扣端和引线连接端,其锁扣端呈钩形并钩住钩栓342,所述立杆34上设有用于拉动挂钩341枢转至限位件331及钩栓342上方的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37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挂钩341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与顶篷支架连接,其线体绷紧并与下伸杆活动交接,且其线体与下伸杆的交接点高于下伸杆的下端。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线的顶篷连接端有四个线头,该端各线头与四根翼杆的杆体分别连接。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不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下枢转,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夹角随着下伸杆的向下枢转减小,使牵引线从绷紧状态转为松弛状态,此时在弹性铰链的弹力作用下,挂钩的锁扣端向上枢转至脱离钩栓,并枢转至限位件及钩栓上方,从而解除对立杆的锁定,顶篷的各翼杆在弹性铰链的作用下枢转至杆体与水平杆基本贴紧的收拢状态,并带动翼膜收拢,然后继续施力向下拉动下伸杆,即可使整个装置下降至收起状态,挂钩枢转至限位件及钩栓上方后至整个装置下降至收起状态的原理,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滑块的自由端向上滑移至限位件上方后至整个装置下降至收起状态的原理一致。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向上提升下伸杆直至立杆枢转至其杆面抵住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该过程的原理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施力向上提升下伸杆直至立杆枢转至其杆面抵住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的原理一致,立杆枢转至其杆面抵住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后,立杆即停止枢转,而气弹簧则继续伸展,下伸杆也随之继续向上枢转,当气弹簧完全伸展后,牵引线从松弛状态转为绷紧状态,各翼杆在绷紧的牵引线拉动下克服弹性铰链的弹力朝向移离水平杆的方向枢转,并带动翼膜完全展开,挂钩在绷紧的牵引线拉动下朝向固定杆方向枢转至其锁扣端钩住钩栓,从而锁定立杆,使顶篷固定在双轮车正上方。
如图10-图14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该实施例除锁定机构外,其余结构特征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致;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个限位件431及五个活塞缸,所述五个活塞缸分别为定位缸441、第一联动缸443、第二联动缸461、第三联动缸487及第四联动缸488;
如图11所示,所述限位件431固定在固定杆43的上端,所述立杆44抵住限位件431的后端,所述定位缸441的缸体固定在立杆44上,且位于限位件431上方,其活塞杆442向下伸出缸体并抵住限位件431的前端面;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联动缸443的缸体固定在立杆44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联动缸461的缸体固定在下伸杆46的下端,且第一联动缸443的活塞杆445外端(参见图13)抵住第二联动缸461的活塞杆463外端(参见图13);
所述第一联动缸443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一复位弹簧444,所述第一复位弹簧44的一端与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所述第二联动缸461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二复位弹簧462,所述第二复位弹簧462的一端与第二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三联动缸487及第四联动缸488的缸体分别固定在水平杆481的前部及后部,且第三联动缸487及第四联动缸488各设有两根能同步伸出且能同步缩回的活塞杆,第三联动缸487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481前端的两根翼杆482,第四联动缸488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481后端的两根翼杆482;
所述定位缸441及第一联动缸443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所述第二联动缸461、第三联动缸487及第四联动缸488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且各活塞缸的内腔中及连接各活塞缸内腔的管路中均填充有液压油。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立杆44、下伸杆46及水平杆481均为中空管体,连接各活塞缸内腔的管路分别设于立杆、下伸杆及水平杆的管腔内。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不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下枢转,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夹角随着下伸杆的向下枢转减小,使得第一、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相互脱离,此时第一、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分别在第一、第二复位弹簧的推动下向外伸出,进而带动定位缸及第三、第四联动缸的活塞杆缩回各自的缸体内,从而解除对立杆的锁定,顶篷的各翼杆也在弹性铰链的作用下枢转至杆体与水平杆基本贴紧的收拢状态,并带动翼膜收拢,然后继续施力向下拉动下伸杆,从而带动顶篷下降,同时带动立杆向下枢转,带动下伸杆相对立杆枢转,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减小,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减小,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减小至小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降,直至水平杆被双轮车的车身挡住,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收起状态,此时气弹簧处于缩回状态,立杆的第二连接端、下伸杆的下端及气弹簧均位于固定杆下方,此时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很小,因此气弹簧的弹力不足以顶起顶篷,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向上提升下伸杆,从而带动顶篷上升,同时带动立杆向上枢转,带动下伸杆相对立杆枢转,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增大,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增大,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增大至大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气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上升,在顶篷上升过程中在气弹簧的最长长度制约下,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当立杆在气弹簧作用下枢转至其杆面抵住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时即停止枢转,而气弹簧则继续伸展,下伸杆也随之继续向上枢转,当气弹簧完全伸展后,第一、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相互抵住,并在气弹簧的作用力下分别克服第一、第二复位弹簧向内缩回,进而带动定位缸的活塞杆向下伸出缸体并抵住限位件的前端面将立杆锁定,同时带动第三、第四联动缸的活塞杆从各自的缸体内伸出,各翼杆在活塞杆的推动下克服弹性铰链的弹力朝向移离水平杆的方向枢转,并带动翼膜完全展开,即可使顶篷固定在双轮车正上方,挡板后端的弹性垫片能减缓立杆的撞击力度。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该实施例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区别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竖杆59、一挡风板(图中未示);
所述竖杆59的下端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前部,其上部杆面设有一向上开放的线形顶篷限位凹槽,所述顶篷支架的前端设有一向前突出的顶篷突出部,所述顶篷突出部以滑动连接方式伸入竖杆59上部的顶篷限位凹槽内,所述挡风板固定在竖杆59上。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竖杆上部的顶篷限位凹槽能对顶篷的侧向位移起限制作用,以提高顶篷的侧向稳定性,挡风板用于挡阻前方风雨。
如图16、图17所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包括固定在双轮车61上的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顶篷6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弹簧65,所述顶篷包括可收拢的顶篷支架,及固定在顶篷支架下端的下伸杆66,铺设在顶篷支架上的软质翼膜683;
所述底座包括一固定杆63、一立杆64,所述固定杆63固定在双轮车61上,所述立杆64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第一连接端与固定杆63连接,其第二连接端与下伸杆66的下端枢接,所述气弹簧65的上下两端与立杆64及下伸杆66分别枢接,且其上端位于下伸杆下端的前方,立杆64、下伸杆66、气弹簧65三者之间相互枢转的枢转轴线相互平行。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牵引线67,所述顶篷支架包括水平后杆680和水平前杆681,所述水平后杆680及水平前杆681的杆身均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所述水平后杆680的后端与下伸杆66上端枢接,所述水平前杆681的后端与水平后杆680的前端枢接,其枢转轴线平行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所述下伸杆66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后杆680向上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所述水平后杆680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前杆681向下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
所述水平后杆680的后端及水平前杆681的前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682,且每根翼杆682的转动轴线均垂直于双轮车后车轮的转轴,所述翼膜683铺设于水平前杆681、水平后杆680及各翼杆682上,其中前部与水平前杆681连接,其中后部与水平后杆680连接,其边缘与各翼杆682分别连接;
所述牵引线67的一端固定在立杆64上,另一端固定在水平前杆681上,其线体绷紧并与水平后杆680活动交接。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双轮车61上设有车架立管,所述固定杆63经一快拆机构62可拆卸固定在双轮车61的车架立管上,所述快拆机构62为现有技术,是一种通过转动牵引杆式拉杆轴来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目前普遍应用于自行车上,在折叠式自行车上最为常见。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所述双轮车61上设有蓄电池,所述翼膜683的上表面铺设有通过软质导线连接蓄电池的太阳能薄膜电池。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不需要使用顶篷时,先施力拉动水平前杆上的各翼杆枢转至抵住水平前杆,拉动水平后杆上的各翼杆枢转至抵住水平后杆,使翼膜水平收拢,翼膜水平收拢后各翼杆由各定位铰链定位,然后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下枢转,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夹角随着下伸杆的向下枢转减小,牵引线从绷紧状态转为松弛状态,此时在弹性铰链的收缩力作用下,水平后杆向上向后枢转至抵住下伸杆,水平前杆向下向后枢转至抵住水平后杆,然后继续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下枢转,从而带动顶篷下降,同时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减小,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减小,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减小至小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降,直至下伸杆枢转至基本竖直,此时整个装置处于收起状态(如图18所示),此时气弹簧处于缩回状态,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很小,因此气弹簧的弹力不足以顶起顶篷,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需要使用顶篷时,施力拉动下伸杆向上向前枢转,从而带动顶篷上升,同时带动气弹簧分别相对立杆及下伸杆枢转,使得立杆、下伸杆之间的夹角增大,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也随之增大,当气弹簧作用于立杆及下伸杆的弯矩增大至大于顶起顶篷所需克服的重力时,顶篷即可在气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自动上升,在顶篷上升过程中在气弹簧的最长长度制约下,下伸杆与立杆之间的相对位置能保持稳定,当气弹簧完全伸展后,牵引线从松弛状态转为绷紧状态,水平前杆及水平后杆在绷紧的牵引线拉动下克服弹性铰链的弹力枢转至水平前杆的后端与水平后杆的前端接合,然后再手工施力拉动各翼杆枢转,使翼膜水平展开,翼膜水平展开后各翼杆由各定位铰链定位,即可使顶篷固定在双轮车正上方。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述快拆机构可以用螺栓连接、铆钉连接,焊接替代,固定杆可以用双轮车的后座架、车尾箱替代,所述气弹簧也可用螺旋弹簧替代。
Claims (13)
1.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包括固定在双轮车上的底座,及安装在底座上的顶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簧;
所述顶篷的下端与底座枢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与底座及顶篷分别枢接,底座、顶篷、弹簧三者之间相互枢转的枢转轴线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包括可收拢的顶篷支架,固定在顶篷支架下端的下伸杆,铺设在顶篷支架上的软质翼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一固定杆、一立杆,所述固定杆固定在双轮车上,所述立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其第一连接端与固定杆枢接,其第二连接端与顶篷的下端枢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端与立杆及顶篷分别枢接;
所述固定杆的上端及立杆的下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用于锁固立杆的锁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一牵引线,所述限位件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立杆的下部杆面上固设有一个径向向前凸出的滑块安装部,该滑块安装部位于限位件上方,在滑块安装部上设有一个滑动的滑块,并设有一用于滑块滑动导向的滑槽;
所述滑块抵住限位件的前端面,滑块朝向立杆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为自由端,朝向立杆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为弹簧连接端;
所述立杆上设有一用于拉动滑块滑移至限位件上方的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滑块的弹簧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立杆连接,其弹力伸缩方向与滑块的滑动方向一致;
所述立杆上设有一转动的牵引杆,其转动轴线位于其两端之间,牵引杆的两端分别为滑块连接端和引线连接端,其滑块连接端以活动连接方式抵住滑块的弹簧连接端;
所述牵引线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牵引杆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连接顶篷,且与顶篷、立杆之间的枢接点之间的间距大于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限位件、一钩栓、一牵引线,所述限位件及钩栓均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且所述钩栓位于限位件正前方,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其杆体上设有一转动的长条形挂钩;
所述挂钩的两端分别为锁扣端和引线连接端,其锁扣端呈钩形并钩住钩栓,所述立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挂钩枢转至限位件及钩栓上方的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的两端分别为牵引杆连接端和顶篷连接端,其牵引杆连接端与挂钩的引线连接端连接,其顶篷连接端连接顶篷,且与顶篷、立杆之间的枢接点之间的间距大于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枢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所述水平杆上设有用于分别拉动各翼杆朝向其杆身枢转的四个弹性铰链;
所述牵引线的顶篷连接端有四个线头,该端各线头与四根翼杆的杆体分别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个限位件及两个活塞缸,所述两个活塞缸分别为定位缸、第一联动缸;
所述限位件固定在固定杆的上端,所述立杆抵住限位件的后端,所述定位缸的缸体固定在立杆上,且位于限位件上方,其活塞杆向下伸出缸体并抵住限位件的前端面;
所述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固定在立杆的第二连接端,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抵住顶篷下端;
所述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所述定位缸及第一联动缸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且定位缸、第一联动缸的内腔中,及连接定位缸、第一联动缸内腔的管路中均填充有液压油。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篷支架包括固定在下伸杆上端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前后两端均枢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边缘与各翼杆分别连接;
所述水平杆上设有用于分别拉动各翼杆朝向其杆身枢转的四个弹性铰链;
所述下伸杆的下端固定有一个第二联动缸,且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抵住所述第一联动缸的活塞杆外端;
所述第二联动缸的缸体内设有用于推动其活塞杆伸出的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与第二联动缸的缸体固接,另一端抵住第二联动缸的活塞杆内端;
所述水平杆的前部固定有一个第三联动缸,其后部固定有一个第四联动缸,且所述第三联动缸及第四联动缸各设有两根能同步伸出且能同步缩回的活塞杆,第三联动缸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前端的两根翼杆,第四联动缸的两根活塞杆分别抵住水平杆后端的两根翼杆;
所述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及第四联动缸的内腔经管路相互连通,且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第四联动缸的内腔中,及连接第二联动缸、第三联动缸、第四联动缸内腔的管路中均填充有液压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竖杆、一挡风板;所述竖杆的下端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前部,其上部杆面设有一向上开放的线形顶篷限位凹槽,所述顶篷支架的前端设有一向前突出的顶篷突出部,所述顶篷突出部以滑动连接方式伸入竖杆上部的顶篷限位凹槽内,所述挡风板固定在竖杆上。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牵引线,所述顶篷支架包括水平后杆和水平前杆,所述水平后杆的后端与下伸杆上端枢接,所述水平前杆的后端与水平后杆的前端枢接,所述下伸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后杆向上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所述水平后杆上设有用于拉动水平前杆向下向后枢转的弹性铰链;
所述水平后杆的后端及水平前杆的前端均通过定位铰链铰接有左右各一根翼杆,所述翼膜铺设于各翼杆上,其中前部与水平前杆连接,其中后部与水平后杆连接;
所述牵引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水平前杆上,其线体绷紧并与水平后杆活动交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轮车上设有车架立管,所述底座经一快拆机构可拆卸固定在双轮车的车架立管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轮车上设有蓄电池,所述翼膜的上表面铺设有通过软质导线连接蓄电池的太阳能电池。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794924A CN102167111A (zh) | 2011-03-31 | 2011-03-31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PCT/CN2012/000405 WO2012129963A1 (zh) | 2011-03-31 | 2012-03-29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794924A CN102167111A (zh) | 2011-03-31 | 2011-03-31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67111A true CN102167111A (zh) | 2011-08-31 |
Family
ID=44488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94924A Pending CN102167111A (zh) | 2011-03-31 | 2011-03-31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167111A (zh) |
WO (1) | WO2012129963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29963A1 (zh) * | 2011-03-31 | 2012-10-04 | Ye Feng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CN107176238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叶峰 | 双轮车用遮挡装置 |
CN111634351A (zh) * | 2020-05-09 | 2020-09-08 | 天津钦通自行车有限公司 | 一种便捷型旅行自行车 |
CN112061275A (zh) * | 2020-09-11 | 2020-12-11 | 湖南绿荫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电瓶车遮雨棚 |
DE102020208296A1 (de) | 2020-07-02 | 2022-01-0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vorrichtung für ein Zweirad oder einen Zweiradanhänger |
CN114475878A (zh) * | 2020-10-23 | 2022-05-13 |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 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12595A (en) * | 1981-04-10 | 1983-11-01 | Kinzel Augustus B | Three wheeled vehicle |
CN2236991Y (zh) * | 1995-10-20 | 1996-10-09 | 廖谦荣 | 自行车安伞架 |
EP0982225A1 (fr) * | 1998-08-21 | 2000-03-01 | Lumberton International Inc. |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pour bouteille de bicyclette ou véhicule semblable |
JP2004098735A (ja) * | 2002-09-05 | 2004-04-02 | Hidetoshi Matsuura | 自転車、手押し車等の傘取付け装置 |
CN101700795A (zh) * | 2009-11-24 | 2010-05-05 | 叶峰 | 双轮车及可升降的遮挡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76825A (en) * | 1926-08-27 | 1927-09-08 | William Read | Improvements connected with wind screens for motor cycles and the like |
JP2007308077A (ja) * | 2006-05-22 | 2007-11-29 | Tokushu Kiyohara | 自転車用幌装置 |
CN201646976U (zh) * | 2009-11-24 | 2010-11-24 | 叶峰 | 双轮车及可升降的遮挡系统 |
CN102167111A (zh) * | 2011-03-31 | 2011-08-31 | 叶峰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CN201980340U (zh) * | 2011-03-31 | 2011-09-21 | 叶峰 | 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
2011
- 2011-03-31 CN CN2011100794924A patent/CN102167111A/zh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03-29 WO PCT/CN2012/000405 patent/WO201212996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12595A (en) * | 1981-04-10 | 1983-11-01 | Kinzel Augustus B | Three wheeled vehicle |
CN2236991Y (zh) * | 1995-10-20 | 1996-10-09 | 廖谦荣 | 自行车安伞架 |
EP0982225A1 (fr) * | 1998-08-21 | 2000-03-01 | Lumberton International Inc. |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pour bouteille de bicyclette ou véhicule semblable |
JP2004098735A (ja) * | 2002-09-05 | 2004-04-02 | Hidetoshi Matsuura | 自転車、手押し車等の傘取付け装置 |
CN101700795A (zh) * | 2009-11-24 | 2010-05-05 | 叶峰 | 双轮车及可升降的遮挡系统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129963A1 (zh) * | 2011-03-31 | 2012-10-04 | Ye Feng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CN107176238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叶峰 | 双轮车用遮挡装置 |
CN111634351A (zh) * | 2020-05-09 | 2020-09-08 | 天津钦通自行车有限公司 | 一种便捷型旅行自行车 |
DE102020208296A1 (de) | 2020-07-02 | 2022-01-0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vorrichtung für ein Zweirad oder einen Zweiradanhänger |
DE102020208296B4 (de) | 2020-07-02 | 2024-05-08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vorrichtung für ein Zweirad oder einen Zweiradanhänger |
CN112061275A (zh) * | 2020-09-11 | 2020-12-11 | 湖南绿荫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电瓶车遮雨棚 |
CN114475878A (zh) * | 2020-10-23 | 2022-05-13 |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 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 |
CN114475878B (zh) * | 2020-10-23 | 2024-02-20 | 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 机踏车专用的遮挡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129963A1 (zh) | 201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67111A (zh) | 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
CN103010973A (zh) | 起重机及其副臂的展开方法和回收方法 | |
CN201980340U (zh) | 一种双轮车的升降式遮挡装置 | |
CN103431593A (zh) | 多功能遮阳装置 | |
CN101700795A (zh) | 双轮车及可升降的遮挡系统 | |
CN202965912U (zh) | 一种自动车载汽车遮阳棚 | |
CN201646976U (zh) | 双轮车及可升降的遮挡系统 | |
CN204370900U (zh) | 一种帐篷架杆结构 | |
CN219604981U (zh) | 一种自动折叠光伏发电停车棚 | |
CN201071614Y (zh) | 移动临时车房 | |
CN206171151U (zh) | 一种自动遮阳伞的骨架及自动遮阳伞 | |
CN202611140U (zh) | 一种伸缩结构的屋檐 | |
CN205574151U (zh) | 一种安装稳固的折叠式遮阳棚 | |
CN211735159U (zh) | 一种全自动交通锥筒收放车的抓取装置 | |
CN204452664U (zh) | 一种边支与中支一体结构的助力车用支撑装置 | |
CN202967932U (zh) | 起重机的副臂收放机构 | |
CN209534898U (zh) | 一种双腔燃油箱集成蹬车梯 | |
CN207944751U (zh) | 一种可折叠立体停车装置 | |
CN102785558B (zh) | 一种车用便携式遮阳篷 | |
CN202703218U (zh) | 一种车用便携式遮阳篷 | |
CN202156278U (zh) | 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伞支架 | |
CN219505950U (zh) | 一种结构稳固的折叠车载屏 | |
CN204457058U (zh) | 一种无侧杆组的帐篷架杆结构 | |
CN204370902U (zh) | 一种高顶帐篷的架杆结构 | |
CN209637803U (zh) | 隔爆水袋安装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