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2158A -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2158A
CN102162158A CN2011100426138A CN201110042613A CN102162158A CN 102162158 A CN102162158 A CN 102162158A CN 2011100426138 A CN2011100426138 A CN 2011100426138A CN 201110042613 A CN201110042613 A CN 201110042613A CN 102162158 A CN102162158 A CN 102162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ing
tension force
interior air
un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26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2158B (zh
Inventor
F·达尼奥洛
G·吉纳米
R·巴迪亚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Original Assignee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filed Critical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Publication of CN102162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2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21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7/00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 D01H7/02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permanent twist
    • D01H7/88Hollow-spindle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10Tension devices
    • D01H13/104Regulating tension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yarn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 D01H13/106Regulating tension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yarn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for double-twist spind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trol Of Voltage And Current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内气圈中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中喂纱从喂纱筒子上退绕、经过旋转的退绕器、然后进入内部轴向腔直到钟形偏转元件,四倍捻锭子的内气圈从钟形偏转元件开始形成,摩擦元件插入到偏转元件和旋转退绕器之间,由于纱线上的张力变化,引起钟形偏转元件中和旋转退绕器中的转速变化。

Description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捻线机的四倍捻锭子,尤其涉及用于调节喂给四倍捻锭子的纱线中的张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更好地阐明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且为了正确评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这里参考图1中示出的四倍捻锭子的示意图,并参考在图2中以分解视图示出的四倍捻锭子的操作,其以非限制性的实例的方式提供。这里示出的四倍捻锭子代表了相同申请人的专利申请EP1726693中的设备的机械示意图。还可以参考根据专利EP1007773中的四倍捻锭子的示意图。在这些文献中,可得到关于这些装置的操作的进一步的细节。
根据图1和图2的示意图,用于纺织用纱和线的多重加捻的加捻锭子包括包含喂纱筒子11的盛纱罐10,通过使用例如固定的磁铁M将盛纱罐保持静止。总体而言,喂纱筒子11通过利用在并丝机中被卷绕到线轴上的合股纱线而单独地制备,然后喂纱筒子被带到加捻机架。
四倍捻锭子还包括沿相反方向旋转的两个部件,分别是更靠近内部的上旋转部件15和下旋转部件16,两者均布置在支承筒子的固定的盛纱罐10下方,上旋转部件15和下旋转部件16相对于锭轴彼此共轴,在喂纱筒子11的上方布置有退绕和传输元件20。由喂纱筒子退绕的纱线F首先穿过退绕元件20(退绕元件的端部设有布置在喂纱筒子上方的传输元件21),然后纱线朝内部的上旋转部件15下行(限定围绕喂纱筒子的内气圈B),并进入具有径向管道28的所述上旋转部件15,纱线由辊子29偏转,并穿过在所述内部的上旋转部件15中设置的轴向通道30。当纱线到达布置在锭子旋转轴线上的所述的通道30的出口时,纱线穿过与下旋转部件16一体形成的第二传输元件31,因此穿过设置在所述下旋转部件16内的径向通道32,从下旋转部件离开并上升(限定外气圈B’),到达最后的传输元件33并且其最终被送至上部位置处的拾取装置。为了简明,图中未示出这些拾取装置,拾取装置以恒定且预先确定的速度牵拉在四倍捻锭子中处理的纱线并将纱线拾取在线轴上。在沿着从上传输元件21到最终传输元件33的路径中,由于两个部件在不同方向上旋转,分别使上旋转部件15带有较内的内气圈B以及下旋转部件16具有较外的外气圈B’,纱线接收两个加捻动作的叠加,并且更准确地说,对于在两个旋转部件15和16中的每个的每一回转,纱线接收两个捻回。
下旋转部件16由支撑整个四倍捻锭子的固定支承座14支撑,并且它例如通过与锭子同轴的滑轮17由外部传动装置驱动,该滑轮17与锭子同轴,并通过传动带接收旋转运动。下旋转部件16又通过例如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相同申请人的专利申请EP1726693中的外摆线传动机构,而将运动传递给上旋转部件15,更多细节可参考该专利申请。这种外摆线装置18内包含有固定的盒式部件19,该装置也同样通过安装在盛纱罐10底部上的固定磁铁保持锁定。
在喂纱筒子11之上具有退绕器装置20,该退绕器装置接收来自喂纱筒子11的合股纱线F。该退绕器20安装在盛纱罐10的内轴13上,并且内轴13插有滚子轴承22。整个退绕器20由从喂纱筒子11螺旋退绕、经过旋转导纱臂23的底圈(end ring)并进入退绕器20的轴向腔24的同一根合股纱线F带动旋转,其在退绕器本身中再次上行到布置在其顶部处的钟状的传输元件21。退绕线速度由布置在下游的拾取元件施加的牵拉作用决定,该牵拉作用还决定了加捻的纱线生产的小时生产量。
用于张紧纱线的元件25布置在轴向腔24内。根据图1和图2的示意图以及在下面的图4中示出的放大比例的详细视图,纱线张力元件由弹性活塞26构成,该活塞内置一弹簧,该活塞将合股纱线F压靠在布置于活塞26的上、下两个圆形端部处的两个环形纱座27上。该张力器25满足了合股纱线F两端精确平行地到达传输器21并具有一定张力的需要。在不希望出现的情形中,在纱线F初始合股操作期间,纱线的两个端部之一引起松弛,并在加捻时出现凸起的纱线狭缝,这样造成加捻纱的不能被接收的缺陷。因此张力器25是合股纱F的平衡器,以防止在合股纱线中出现超出预期的可能的松弛端。该锭子的一个特征在于以下事实,纱线在其至少一部分行程中能够形成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气圈B和B’。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面临和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参考图2并结合在锭子工作期间的实际速度来描述加捻过程。
四倍捻锭子例如通过滑轮17接收其来自下旋转部件16的轴向轴的单独转动驱动,以便以10,000rpm(转/分)的速度转动。外摆线传动装置18以约50%的速度将运动传递给上旋转部件15;上旋转部件又以例如5000rpm的速度旋转。
如上文所述,因为在其运转期间,两个旋转部件的每个的每一回转都使纱线F接收两次捻回。加捻时,每分钟合股纱线经过下旋转部件16,接收两次10,000转,经过上旋转部件15,接收两次5000转,也就是说,总共是30,000rpm。如果对于纱线F要求每米线上加捻600个捻回,因此,在四倍捻锭中通过致动下游的拾取装置以50m/min的牵拉速度,每分钟可对50米纱线F进行加工。
由于加捻机架的结构和功能,纱线上存在的张力的主要部分是由以高速旋转的纱线气圈的离心力引起的。气圈稳定的技术问题不仅由纱线张力值引起,也由纱线F从喂纱筒子11退绕的不规律性引起。事实上,纱线F的张力除了取决于气圈的离心力,还取决于退绕的几何结构,即正在退绕的纱线F与导纱臂23以及与喂纱筒子11之间所成的角度。这些角度根据退绕点和根据喂纱筒子11的直径而改变。由于从退绕的开始到结束平均角度增大,退绕的平均阻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来自于筒子11的表面的纱线F的拾取点持续地进行顶部-底部的偏移(反之亦然),其张力脉冲也叠加到平均张力。
由于下游拾取装置的牵拉作用,来自旋转导纱臂23的底圈的纱线F从固定在其盛纱罐内的喂纱筒子11移动,例如从喂纱筒子11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退绕。
由于恒定的牵拉线速度,在筒子上的纱线的拾取点的角坐标以一定的速度旋转,该速度随着筒子11的消耗慢慢按比例地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拾取点的高度具有顶部-底部的偏移(反之亦然),这从而周期性地改变了在拾取点和旋转导纱臂23的底圈之间行进的纱线部分的长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角位移。
在筒子开始阶段时,参考之前示例的数据,纱线以50m/min进行退绕的退绕速度对应每分钟退绕数十转:纱线F绕着筒子以螺旋行进(spiral progression)缓慢旋转。而当筒子11即将用完时,前文中提到的50m/min的纱线退绕线速度达到了每分钟退绕数百转:纱线F仍以螺旋行进和以相近的张力脉冲绕筒子11快速旋转。
由于纱线F从喂纱筒子11退绕的旋转速度增加,拾取穿过旋转导纱臂23的纱线F的退绕器20也受到纱线本身的牵拉而以一定的速度被拖拽旋转,起初是每分钟几十转的慢速旋转,当喂纱筒子即将用完时,达到每分钟几百转的较快转速的旋转。
由于纱线F的张力阻力脉冲,在纱线F的退绕过程中,导纱臂23和整个退绕器20也以一脉冲速度旋转,由于它们的惯量,它们对纱线F张力阻力脉冲具有放大作用。
参照图2,在退绕器20的轴向管路24的出口处,纱线F位于传输装置21上,并且纱线由上旋转部件15施加的牵拉作用而向下偏转,并开始形成被驱动以高速(例如5000rpm)旋转的内气圈B。图1和2中的钟形传输装置21从退绕器20的轴向通道24接收纱线,并且其沿相对于内气圈B的旋转的相反的方向以减小的速度旋转,该速度在筒子11开始时的每分数十转到每分数百转之间。分别来自于退绕器20的导纱臂23的底圈以及从钟形的传输器21离开的两部分纱线之间的相对的旋转速度是两转速之和。因此,在钟形元件21的出口处,纱线不仅在纵向上以每分钟数十米的速度在钟形元件上滑动,并且通过在钟形元件上滑动时其自身由于以例如5000rpm的速度旋转的内气圈B的牵拉而转动;由于纱线与钟形元件21的表面之间的摩擦作用,钟形传输元件21受到纱线牵拉,并且它以与气圈接近的速度旋转。
在退绕器20的上部传输元件21的出口处,纱线F再次向下,形成内气圈B。
从筒子11的开始到结束,在纱线朝上部传输器21再次上行的路径中随时间的瞬时张力的趋势通过举例用例如图3中的实线TI表示。而纱线平均张力趋势用虚线TM表示。瞬时张力呈现不规律脉冲,并且从开始至结束平均地增长。这种整体张力是从拾取点直到进入径向管道28入口的运动中由纱线和由系统提供的所有力和阻力的结果。
与外气圈B’不同,内气圈B由于空间不够和系统几何形状的原因没有补偿滑轮。基于上述原因,内气圈B中的纱线自然具有脉冲张力,该脉冲张力引起气圈的不稳定性。基于此,内气圈B的形状和大小持续改变。内气圈B的张力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极低的张力可引起两气圈B和B’之间的干扰,然而最大的危险在于过大的张力。下行气圈B中的过大张力可降低围绕表面36的第二个气圈B’预留的卷绕,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这种过大张力也可减小内气圈B的半径尺寸,并引起本身以高速旋转的气圈与固定的盛纱罐10的圆柱表面之间的接触,继而造成断纱。接触时,纱线附着在罐壳上并在上面卷绕,从而立即被扯断。
然而在两倍捻锭子中,内气圈B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则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因为其中仅有再次上行的外线圈。事实上,双倍捻锭子具有下部补偿滑轮,该下部补偿滑轮能够通过改变绕该滑轮旋转的气圈的延伸角(developemnt angle)来吸收再次上行的外气圈的张力和长度变化。例如,可参考美国专利US 4759175和日本实用新型JP63162877,其中公开了设置有作用到受到处理的纱线上的润滑液体分配器的两倍捻锭子。在这些文献中描述了上部钟形偏转元件,然而其中的纱线从上部旋转进入并且沿轴向下行到中央腔中。这样的上部钟形元件不能旋转,因为其通过在周边槽中依次保持的O形环而固定到位,O形环还被用作润滑液体的密封元件。在已描述的装置中,还提供了布置在旋转导纱臂上的喂纱的引导件,其随从纱线从筒子的退绕而旋转。然而,这种臂是空转的并且它不设有任何制动装置。在这些文献中,没有描述用于固定的上部钟形元件以及用于退绕器臂的制动装置,因为在两倍捻锭子中不需要制动装置。
如在申请人的专利申请EP 2028300和2028301中已经进一步详细的解释的那样,从筒子11退绕的纱线的张力是不规律的。因此,正如之前解释的那样,从筒子的开始到结束,退绕张力平均地增大,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退绕器的转速上,该转速可从起初的50-100rpm,通过根据筒子最初和最终的直径之间的比值而增大3-4倍,直到最终的500-600rpm。
进一步,如上所述,来自筒子11的纱线F的拾取点的周期性偏移由于退绕几何结构而产生张力脉冲;由于其惯性,退绕器20具有将该张力脉冲放大的不好的效果。事实上,一旦筒子11越过上部拾取点,退绕的纱线F产生增大的张力:退绕器20的导纱臂23将经受一加速度,经过纱线的拾取点,在纱线未拉动臂的情况下,由于臂的惯性进行自由旋转;而当筒子11越过下部拾取点时,发生相反的情况,即纱线的拾取点经过退绕器20的导纱臂23并使其再次旋转。
因此,在退绕器20减速期间,纱线F应当将额外的转矩传递到退绕器上以使退绕器恢复到操作速度:因而,越过和重启退绕器20的牵拉效果在纱线F上产生进一步的拉扯,所述拉扯叠加到导致不希望效果的张力脉冲。
总的来说,减小筒子11的直径导致退绕器20的平均退绕张力和平均旋转速度增加,而在筒子1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退绕张力的改变会导致退绕器20的旋转运动的周期性的突然加速和减速。
因此,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涉及将系统制动以减小这些由退绕器20引起的速度改变以及与之相关的张力脉冲的所造成的影响,从而避免过量的张力变化以及继而发生的气圈B和B’的干涉和不期望的打断。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申请人的专利申请EP2028300和2028301中已经提出了用于在四倍捻锭子喂纱中控制和补偿张力脉冲的装置。
文献EP2028301描述了一种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公开了在纱线再次上升的路径上的纱线张紧器,该纱线张紧器通过改变在旋转导纱臂23的底圈和布置在退绕器20的顶部处的钟形传输元件21之间的纱线的长度而进行操作。而不同的是,文献EP2028300提供了使钟形传输元件21相对于退绕器20空转并且提供具有布置在固定部分上的磁力制动装置的退绕器。
这种制动装置允许减小由于由筒子11拾取的纱线的非恒定的牵拉而导致的退绕器20的角速度改变,而是引起在纱线中的补充的且恒定的张力。
在EP 1045053中提出了一种通过退绕器自带电机驱动退绕器,以便使退绕器以对应于退绕速度的速度而从外部进行移动的装置,这将会允许避免张力脉冲。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动系统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能够优于现有技术装置所提供的性能,并且能够在从筒子11拾取的纱线到达钟形传输元件21并构成内气圈B的起始部分的位置之处,控制内气圈B的趋势和张力,引起钟形传输元件21在退绕器20上的摩擦作用,并因此调整所述元件之间的相对转速。
本发明的由四倍捻线机所使用的退绕器装置的最广泛的意义在第一个权利要求中限定。它的变型和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2-11中限定。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的示意性视图、从以下示例性的和非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退绕器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明,其中:
图1示出了四倍捻锭子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说明其操作的分解视图;
图3示出了在根据前面附图的锭子中,在纱线朝上传输装置的再次上行的路径中,纱线张力随时间的行进;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退绕器装置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在退绕器和偏转元件之间的垫圈的一些形状和组成上的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退绕器装置的特征和优点由在图4示出的其典型的示例性的和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说明将更加显明。
本发明的装置满足了降低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张力变化的需求,该张力变化由来自喂纱筒子的纱线的退绕和退绕器的旋转速度的张力脉冲所造成,这对系统来说是固有的并因此不可消除。
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退绕器装置50根据本说明考虑到下部组件(即导纱臂23)而制成,退绕器装置包括具有纱线F的张力器25的内部轴向腔24,该张力器25由将纱线压靠在两个环形纱座27上的弹性活塞26构成,所述环形纱座27布置在活塞26的上圆端和下圆端这两个圆端处。
为了在四倍捻锭子中获得改进的制动效果和纱线路径的更大的稳定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在支承筒子的盛纱罐10中,筒子11布置为合股纱线F的卷绕方向优选与内气圈B的旋转方向相一致,以使得在锭子工作期间,纱线的退绕与内气圈B的旋转相反。
正如之前的专利申请EP 2028301中已经描述的那样,在钟形偏转元件51和下方的退绕器50之间插入有球轴承52,轴承被装配在具有轴向腔24的主体53的顶部,以确保钟形传输元件51相对于下方的退绕器50独立旋转,其中两者相对于彼此叠加内气圈B的转速和筒子11的退绕角速度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其对应于退绕器50的转速。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退绕器的主体和上部钟形偏转元件之间设置制动元件,该制动元件降低了由于喂纱的退绕所造成的张力脉冲和相对速度。
实际上,在退绕器50的主体和钟形偏转元件51之间插入由环形垫圈60构成的制动元件。环形垫圈60插入到偏转元件51和退绕器50之间存在的空间中,并能相对于所述两个元件进行少量的轴向和径向运动;因此,环形垫圈60能够以与退绕器50的速度和钟形偏转元件51的速度相比不同的速度进行旋转。由于环形垫圈重量的作用,这种环形垫圈60设置成其下表面位于主体53的顶部上,并且特别地设置成位于用于锁定轴承52的环54的上表面上,并且由于环形垫圈在径向上的自由运动,其还能够与钟形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具有或多或少的大范围的接触。
当该垫圈60以不同于退绕器50和偏转元件51这些元件的速度旋转时,由环形垫圈60产生的制动效果施加到退绕器50和偏转元件51两者上。垫圈60作用到退绕器50上的制动效果的强度直接取决于它们之间的速度差,以及相对的旋转方向。垫圈60施加到钟形偏转元件51上的制动效果也具有相同的情况。
环形垫圈60由具有低的摩擦系数、低密度以及高弹性的耐磨材料制成。它可由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构成的毡制品制成,或者由烧结的或发泡的聚合物基塑料材料(例如氟化聚合物,如特氟纶,或聚烯烃,如聚乙烯)制成。
如图5所示,环形垫圈60可被制成为敞开式或者闭合式。考虑到组装和维护,左边的闭合式更适于由较软的材料制成的垫圈,而当垫圈由较硬的材料制成时,在右边的敞开式中,垫圈在其圆周上断开一切口61,以使得垫圈易于组装和更换。
随着偏转元件51的转速的增加,由此垫圈60由于相对于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的摩擦作用以及离心作用而被牵拉。因此,这导致两种效果:由于离心的推力作用,垫圈60的上部边缘抵靠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的接触面积、以及毡制品抵靠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接触的纤维数目或塑料材料抵靠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接触的颗粒数目均会增加。结果,在偏转元件51上和退绕器50上产生的制动作用随着偏转元件51和环54的相对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更高的速度对应更大的制动力,反之亦然。
钟形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和环54的上部表面必须足够光滑,优选具有不超过1.2微米的粗糙度,以便限制环形垫圈60上的磨损。
钟形偏转元件51在通常以4000-5000rpm的速度旋转的内气圈B的驱动下以可变的速度进行旋转;退绕器50以不超过500-600rpm的较低的速度进行旋转。所述两个元件50和51的速度方向相反,并因此其相对于环形垫圈60相叠加。
钟形偏转元件51不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旋转;其速度取决于纱线的张力。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纱线的张力而在纱线和偏转元件51的外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偏转元件51受纱线牵拉,并且趋于以与气圈相近的速度进行旋转。
如果纱线的张力很大(例如在大支数纱线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或者高的拾取速度,或者在筒子结束的情况下),纱线和偏转元件51之间的摩擦作用增加,从纱线传递给偏转元件51的转矩增加,并且即使在存在由环形垫圈60施加增加的制动作用的情况下,偏转元件51也以与气圈B的速度接近的速度进行旋转。相反,即当纱线的张力很小时,钟形偏转元件51相对于气圈的旋转纱线进行滑动,并且由于环形垫圈60所施加的制动作用,将其速度减小为与气圈B的速度相比低得多的速度进行旋转。
旋转的钟形偏转元件51的外表面制成为具有离散的摩擦系数,从而以气圈B的旋转速度(例如以5000rpm)进行旋转的纱线在钟形偏转元件51上施加有效的牵拉。钟形偏转元件51的外表面的摩擦系数值包括在0.1到0.3之间,上述值通常适于本发明。
用于牵拉偏转元件51的动能由纱线气圈的旋转提供,纱线气圈的旋转又通过将锭子保持以恒定速度旋转的驱动系统产生。
当钟形偏转元件51和气圈B之间的转速差变化时,纱线的输出速度的切向分量相对于偏转元件51发生改变。在张力释放期间,气圈B不会发生“膨胀(bellying)”,但在偏转元件51和图2中的径向管道28的进口之间的气圈的螺旋行进会出现略微的增加。当张力增大时产生的情况相反。
对于退绕器50,其受迫随从纱线的退绕。由于退绕的纱线F的张力,退绕器承受的张力对应于必须提供给退绕器以克服由摩擦产生阻力而保持退绕器旋转的转矩。在瞬时阶段,正如之前所解释的那样,在退绕器的减速阶段期间,纱线应当将额外的转矩传递到退绕器以使其恢复到操作速度。
由松弛的并插入到偏转元件51和退绕器50之间的环形垫圈60所构成的制动系统的功能将解释如下。制动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两个转速之和以及取决于垫圈60的摩擦力;垫圈60具有抵靠偏转元件51的内表面放置的上部边缘,并因此通过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相对滑动产生制动作用,所述垫圈60位于环54的上部表面上并且在径向上自由运动。
通过垫圈60的主体,这些相反旋转的部件之间的摩擦作用具有消耗动能并因此导致制动作用的效果。在制动作用期间所消耗的动能明显是通过纱线气圈的旋转来提供,纱线气圈的旋转又是由使锭子保持恒定旋转的驱动系统产生。那么,假设钟形偏转元件51仍以与退绕器50的旋转速度相比高得多的速度进行旋转,其动能总是大于退绕器的动能,并且制动作用主要施加到退绕器50上。
例如,由纱线F的张力增加引起的钟形偏转元件51和退绕器50的旋转加速度使得两个旋转速度之和的增大,并由于环形垫圈60的摩擦作用,使得作用到两个相反旋转的元件上的制动作用增强。相似地,由纱线F的张力减小引起的钟形偏转元件51和退绕器50的旋转减速度使得两个旋转速度之和减小,并由于环形垫圈60的摩擦作用,使得作用到两个相反旋转的元件上的制动作用减小。
在筒子11的开始处,退绕器50以低的速度旋转,并且纱线的平均张力很小,因此,钟形偏转元件51以与气圈B的旋转速度相比较低的速度旋转,因此与速度之和成比例的系统的制动作用很低。
在筒子11的结束处,退绕器50以高的速度旋转,并且纱线的平均张力很高,因此,钟形偏转元件51受到气圈B的旋转的牵拉以高的速度进行旋转;因此与速度之和成比例的系统的制动作用很高。
为了更好地解释通过将垫圈60插入到退绕器和钟形偏转元件之间所获得的效果,适于阐明不带有它们的四倍捻锭子会发生什么:在退绕的瞬时阶段,其中纱线的张力增大时,退绕器因为其所经受的张力的突然增大而骤然加速并且趋于越过纱线由筒子拾取位置处的点;这种越过导致纱线的张力下降,并继而使得退绕器的旋转出现抖动操作。
另外,在退绕器50和钟形偏转元件51之间设置垫圈60的四倍捻锭子中,在退绕的瞬时阶段,其中的纱线的张力增大时,退绕器开始加速,但与此同时,纱线F由于更大的张力而以更大的力牵拉偏转元件51,偏转元件51开始加速;退绕器50和偏转元件51之间的相对速度的增加导致垫圈60上的滑动增加,这通过施加更大的制动作用来反抗。考虑到偏转元件51的动能远大于退绕器50的动能的事实,制动作用进一步释放到退绕器上,最终使退绕器与未设有环形垫圈60相比更小地加速。因此,退绕器50不会越过纱线的拾取点并因此消除其旋转抖动操作。
在退绕瞬时阶段,当纱线F的张力下降时,情况相反,类似地,当纱线F的张力下降时,退绕器开始减速,但与此同时纱线F由于更小的张力而以更小的力牵拉偏转元件51并因此偏转元件开始减速;退绕器50和偏转元件51的相对速度的减小导致垫圈60上的滑动减小,这因而产生较小的制动作用。受到较小制动作用的退绕器与未设有垫圈相比更小地减速。
总的来说,因此在退绕器50和钟形偏转元件51之间插入环形垫圈60具有减小退绕器50的旋转骤然变化的效果,因而减小可引起气圈之间干涉和纱线断裂的过量的张力变化。
本发明中的装置的操作特性与在现有技术中的四倍捻锭子中的张力补偿器有很大的不同。
本发明中的制动系统相对于退绕器50被应用到钟形偏转元件51,并且其为可调型以及自补偿型:基于其平均制动作用随着喂纱筒子11的直径减小而增大这一事实,其为可调型;基于其对抗退绕器50在瞬态阶段的速度变化这一事实,其为自补偿型,该速度变化引起张力的骤然变化以及纱线的不期望的打断。

Claims (15)

1.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中用于喂入四倍捻锭子(10)中的合股纱线(F)从固定的喂纱筒子(11)、通过带有径向导纱臂(23)的旋转退绕器(50)进行退绕,该退绕器随供给纱线(F)的退绕而旋转,其中,旋转退绕器(50)具有内部轴向腔(24),该轴向腔用于使来自旋转导纱臂(23)的底圈的纱线(F)再次上行,该纱线穿过所述轴向腔直到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四倍捻锭子(10)的内气圈(B)从钟形偏转传输元件开始形成,所述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相对于下方的退绕器(50)独立制成,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独立旋转通过球轴承(52)来获得,该球轴承装配在包含轴向腔(24)的主体(53)的顶部处,其特征在于,在退绕器(50)的主体和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之间布置有由环形垫圈(60)构成的制动元件,该制动元件布置在退绕器(50)的顶部上并且与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喂纱筒子(11)中的合股纱线(F)的卷绕方向与内气圈(B)的旋转方向相一致,从而在锭子工作期间纱线退绕的方向与内气圈(B)的旋转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通过其下部表面和在相对侧上的其上部表面分别按照以下布置来进行工作:环形垫圈的下部表面恒定地放置在用于将轴承(52)锁定在退绕器(50)上的环(54)的上部表面上,环形垫圈的上部表面与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没有轴向约束,并且环形垫圈在径向上相对于退绕器(50)是能够变化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抵靠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产生离心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转速和退绕器(50)的转速之和增大,抵靠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产生离心作用的环形垫圈(60)具有抵靠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的增加的接触以及接触点数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随着退绕器(50)和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相对速度之和增大,环形垫圈(60)抵靠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以及环形垫圈抵靠退绕器(50)的锁定环(54)的上部表面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点数目的增加限定了增大的摩擦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由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构成的毡制品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由聚合物基塑料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由氟化聚合物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由烯烃聚合物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内表面以及锁定环(54)的上部表面具有小于1.2微米的粗糙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钟形偏转传输元件(51)的外表面与纱线(F)的摩擦系数值在0.1到0.3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60)被制成闭合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在四倍捻锭子中自动调整进入内气圈(B)的纱线的进口张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环形垫圈通过在其圆周中设有切口(61)而制成敞开式。
CN201110042613.8A 2010-02-22 2011-02-22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2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MI2010A000274 2010-02-22
ITMI2010A000274A IT1398310B1 (it) 2010-02-22 2010-02-22 Dispositivo di autoregolazione della tensione del filo di alimentazione dei fusi a quattro torsioni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2158A true CN102162158A (zh) 2011-08-24
CN102162158B CN102162158B (zh) 2014-12-17

Family

ID=43012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261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2158B (zh) 2010-02-22 2011-02-22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66818B1 (zh)
CN (1) CN102162158B (zh)
IT (1) IT1398310B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7577A (zh) * 2016-12-31 2017-05-31 山西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环锭纺纱机的主动旋转式吊锭
CN109112685A (zh) * 2018-09-07 2019-01-01 苏州涵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球式张力器
CN109930253A (zh) * 2019-04-04 2019-06-25 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一步法复合捻线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3675A (ja) * 1998-05-11 1999-11-26 Murata Mach Ltd 多重撚糸機
JP2001226839A (ja) * 2000-02-08 2001-08-21 Murata Mach Ltd 単錘駆動型多重撚糸機
CN1554814A (zh) * 2003-12-27 2004-12-15 刘光容 纺纱机中的纱线倍捻加捻机构及其倍捻加捻方法
CN1603485A (zh) * 2004-10-29 2005-04-06 绍兴县华裕纺机有限公司 纱线四倍捻加捻装置
CN101358393A (zh) * 2007-08-01 2009-02-04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在四倍捻锭子喂纱中控制和降低张力脉冲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0931A (ja) 1985-11-11 1987-05-22 Murata Mach Ltd 二重撚糸機における潤滑液の塗布装置
JPS63162877A (ja) 1986-12-26 1988-07-06 Toshiba Corp 結晶性グラフアイトの製造方法
JPS63162877U (zh) * 1987-04-09 1988-10-24
IT1295565B1 (it) 1997-06-05 1999-05-13 Agnolo Armando D Fuso per torsioni multiple
EP1045053A1 (en) 1999-04-05 2000-10-18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Flyer device and flyer drive method
ITMI20050974A1 (it) 2005-05-26 2006-11-27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Fuso a quattro torsioni per macchine di ritorcitura o simili
ITMI20071579A1 (it) 2007-08-01 2009-02-02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Dispositivo di compensazione delle pulsazioni di tensione nei fusi a quattr o torsioni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3675A (ja) * 1998-05-11 1999-11-26 Murata Mach Ltd 多重撚糸機
JP2001226839A (ja) * 2000-02-08 2001-08-21 Murata Mach Ltd 単錘駆動型多重撚糸機
CN1554814A (zh) * 2003-12-27 2004-12-15 刘光容 纺纱机中的纱线倍捻加捻机构及其倍捻加捻方法
CN1603485A (zh) * 2004-10-29 2005-04-06 绍兴县华裕纺机有限公司 纱线四倍捻加捻装置
CN101358393A (zh) * 2007-08-01 2009-02-04 Savio纺织机械责任有限公司 在四倍捻锭子喂纱中控制和降低张力脉冲的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57577A (zh) * 2016-12-31 2017-05-31 山西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环锭纺纱机的主动旋转式吊锭
CN109112685A (zh) * 2018-09-07 2019-01-01 苏州涵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球式张力器
CN109930253A (zh) * 2019-04-04 2019-06-25 杭州长翼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一步法复合捻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2158B (zh) 2014-12-17
ITMI20100274A1 (it) 2011-08-23
IT1398310B1 (it) 2013-02-22
EP2366818B1 (en) 2012-12-19
EP2366818A1 (en)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619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pindle of a two-for-one twister or cabling machine
CN107299422A (zh) 地毯丝加捻机
EP1493856B1 (en) Method and tensioning device for stabilizing and regulating the tension of thread being unwound from bobbins
CN106087142B (zh) 倍捻机或并捻机的锭子运行方法和相应的倍捻机或并捻机
CN102162158B (zh) 用于自动调整四倍捻锭子喂纱中的张力的装置
CN1238297A (zh) 具有改善纱线行程的纱线喂给装置
US3025657A (en) Package building
CN104775208B (zh) 一种花式纱装置
CN101358393B (zh) 在四倍捻锭子喂纱中控制和降低张力脉冲的装置
US2811013A (en) Yarn twisting machine
JP4638584B2 (ja) スピンドルに締め付け装置を有するリング精紡機
CN1210912A (zh) 用组合纺纱捻线工艺生产纱线的装置
CN105648586B (zh) 用于在自由端纺纱机的工作站处在交叉卷绕筒管上卷绕纱线的方法和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装置
EP2028301B1 (en) Compensation device of the tension pulsations in four-for-one twisting spindles
EP0351002A2 (en) Device for regulating the yarn windings speed in the formation of conical bobbins in a rotor spinning machine
CA1121670A (en) Rotating ring yarn spinning or twi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2824567A (zh) 细纱机加捻卷绕装置和细纱机
US2715811A (en) Flier for multiple twist twisters
EP3243943A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balloon diameter
CN100400400C (zh)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纺织机用的络纱锭
US2736511A (en) Twister tension assembly
EP0848096A2 (en) Method for handling threads in spiralling machines and machine using that method
JP2007039824A (ja) 糸条の無撚引出し装置
US20240082906A1 (en) Apparatus for detwisting wires or cables wound in spools
KR20180008323A (ko) 케이블링 또는 투-포-원 연사 기계의 스핀들 시동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