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8328A -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8328A
CN102158328A CN2011100967054A CN201110096705A CN102158328A CN 102158328 A CN102158328 A CN 102158328A CN 2011100967054 A CN2011100967054 A CN 2011100967054A CN 201110096705 A CN201110096705 A CN 201110096705A CN 102158328 A CN102158328 A CN 102158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ubframe
wireless device
mimo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67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志田雅昭
早濑茂规
山本敬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58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83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MIMO无线传输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在由于通信路径的变化和接收设备的杂音及其他干扰使得接收数据产生了错误的情况下进行的再发送。本发明的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在第1无线设备使用MIMO发送数据,第2无线设备接收该数据,第1无线设备将发送数据全部或一部分分割为多个子帧,对该子帧的每一个附加错误检测符号,使用固有模式传输的流发送该各个子帧,再次发送由接收了发送数据的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该数据中具有错误的子帧,第2无线设备检测从所述第1无线设备发送的各个子帧的错误,将产生了错误的子帧通知所述第1无线设备。

Description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提交日为2007年2月28日、申请号为200710084369.5、名称为“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使用至少两个以上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装置、和包括该无线装置的MIMO无线传输系统,特别涉及在图像数据和文件转发等数据尺寸较大时的无线传输中,适合于要求高传输效率的使用环境的无线发送接收设备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公开了使用多个天线来增加传输容量的技术(参照非专利文献1)。并且,公开了以对一个MIMO传输中的发送接收之间的信道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进行特异值展开得到的固有值为基础传输数据的、被称为固有模式传输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了以CSI为基础确定MIMO-OFDM中的调制方式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3)。图2表示以往的MIMO-OFDM无线设备的结构。MIMO-OFDM无线设备由MAC部11、基带部21、RF部30和天线40构成。
MAC部由发送缓冲器101、帧检查程序(FCS)附加部103、FCS检查部106、接收缓冲器108、CSI用存储器105和MAC控制部104b构成,进行存取控制。在发送时,对发送缓冲器内的数据附加FCS后输出给基带部21。在接收时,进行从基带部21输出的数据的错误检测,把其结果通知MAC控制部104b。
基带部21由以下部分构成:编码器部201;穿孔(puncture)部202;将数据分割为MIMO的流数的剖析器216;交织器203;调制部204;发送MIMO处理部205;逆FFT部206;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附加部207;并行/串行转换部208;串行转换部209;保护间隔删除部210;FFT部211;接收MIMO处理部212;解调部213;去交织部214;并行/串行转换部216;纠错部215。
在发送时,对从MAC部11输入的数据进行编码(202、203)、插入(204)、经由发送MIMO处理部205的MIMO处理、OFDM调制(206~208)后,输出给RF部30。在接收时,解调从RF部30输入的接收信号,并输出给MAC部11。单元206~208具有进行OFDM调制的功能,单元209~211具有解调OFDM信号的功能。
在固有模式传输时,在发送数据前预先从接收方获取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CSI,根据对该CSI进行特异值分解得到的发送向量,在发送MIMO处理部205进行MIMO处理。
在RF部30中,在发送时把从基带部21输入的信号增频变频为高频信号,输出给天线40。在接收时降频变频从天线40输入的接收信号,输出给基带部21。天线40进行从RF部30输入的信号向空间中的放射、以及接收信号向RF部30的输出。
按照上述结构进行MIMO传输时,可以进行多个流的同时传输。作为再发送方式已经公开了以下方法,分割为扇区,对各个扇区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并发送,在接收方检查附加给各个扇区的错误检测符号,由此可以对每个扇区检查有无错误,进行以该扇区为单位的再发送(参照专利文献4)。
非专利文献1G.J.Foschini,“Layered Space-Time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Fading Environment When Using Multi-Element Antennas,”Bell Laboratories Technical Journal,Vol.1,No.2,pp.41-59,Autumn.1996
非专利文献2J.B.Andersen,“Array gain and capacity for known random channels with multiple element arrays at both ends,”IEEE Juornal on Selected Areas Communications,Vol.18,No,11,pp.2127-2178,Nov.2000
非专利文献3 Pengfei Xia,Shengli Zhou,and Georgios B.Giannakis,“Adaptive MIMO-OFDM Based on Parti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Vol.52,No.1,January 2004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表2002-538711号公报
以往,在帧的最后附加错误检测用符号,在接收方进行是否能够正确接收帧的检查,当存在错误时,从接收方向发送方进行再发送请求。此时,由于在帧的最后附加了错误检测用符号FCS,所以能够检测帧内存在错误,但由于不清楚产生错误的部位,所以在再次发送时需要再次发送整体完全相同的帧。特别是在数据尺寸较大时,如果再次发送所有数据,将存在效率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MIMO无线传输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在由于通信路径的变化和接收设备的杂音及其他干扰使得接收数据产生了错误的情况下进行的再发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MIMO数据传输系统,由使用MIMO发送数据的第1无线设备和接收数据的第2无线设备构成,第1无线设备具有:将发送数据全部或一部分分割为多个子帧的单元;对该子帧分别附加错误检测符号的单元;和再次发送由接收了发送数据的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具有错误的子帧的单元,第2无线设备具有:检测从所述第1无线设备发送的各个子帧的错误的单元;将用于特定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识别符通知所述第1无线设备的单元。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其他手段为使用MIMO发送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装置,具有将发送数据分割为与MIMO的传输流数相等的数量,对该分割的每个发送数据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并作为MIMO的传输流发送的单元。
以往在发送数据并产生了再发送的情况下,再次全部发送已发送的所有数据,与此相比,根据本发明,只再次发送包括产生了错误的部分的发送数据的一部分,所以再发送数据减少。因此,可以缩短数据发送所需要的时间。
另外,在MIMO传输中,对于发送数据,按照流数将数据分割发送,在再次发送时对按照每个流分割的各个数据附加错误检测符号,从而在再次产生再发送的情况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再再发送的数据量,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另外,作为MIMO传输方式,在使用固有模式传输时以及按照流数将数据分割发送时,根据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通信路径的状态,各个流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不同,因此各自的数据长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固有值较小的流的数据与其他流相比,数据量减少。并且,固有值较小的传输路径与其他传输路径相比,具有时间变动量增大且不稳定的特征,与发送方推测的传输状态不同的概率提高,容易产生错误。但是,作为本发明的效果,按照每个流进行错误检测,所以针对最不稳定的传输路径的再次发送,由于再发送数据减少,所以能够提高再发送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无线设备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无线设备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MIMO数据传输系统的图。
图4是表示存取点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用户终端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发送数据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7是表示接收数据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8是表示一个子帧中存在数据错误时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9是表示一个子帧中存在数据错误时的再发送处理步骤的图。
图10是表示存取点和多个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步骤的图。
图11是表示存取点的处理步骤的图。
图12是表示用户终端的处理步骤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说明实施方式1。图3表示MIMO数据传输系统1的整体结构。该系统1由1台存取点(AP:Access Point)2和多个用户终端(UT:User Terminal)3构成。AP2和UT3分别具有多个天线,在AP2和UT3之间进行MIMO传输。AP2与有线网络4连接,并通过该网络4连接因特网5。
图4表示AP2的单元结构。AP2由以下部分构成:介质存取控制部(MAC:Media Access Control)10a;基带部20;高频部(RF:Radio Frequency)30;天线40;以太网(注册商标)物理层/MAC层接口50a;总线60;存储器70;控制部80a。MAC部10a是控制数据的传递的部分。AP2的MAC部10a进行存取控制,并且以时分方式进行与多个UT3的数据交换。关于数据的发送接收步骤将在后面具体叙述。
基带部20具有以下功能:根据来自MAC部10a的控制,进行将要发送的数据的编码、调制、MIMO处理等,向RF部30输出发送基带信号的功能;对从RF部30输入的接收基带信号进行MIMO处理、解调、纠错处理,并作为接收数据输出给MAC部10a的功能。RF部30具有以下功能:将从基带部20输入的发送基带信号增频变频为载波频率输出给天线40的功能;降频变频由天线40接收的高频信号,并作为接收基带信号输出给基带部20的功能。天线40具有以下功能:将从RF30输入的高频信号放射到空间中的功能;接收在空间中传播的信号并输出给RF部30的功能。以太网(注册商标)物理层/MAC层接口50a是用于连接有线网络和AP2的接口。在UT3经由有线网络4向其他装置发送数据时、和其他装置经由有线网络4向UT3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暂且存储在存储器70中,然后根据控制部80a的指示,通过总线60输出给MAC10a和以太网(注册商标)物理层/MAC层接口50a。
图5表示UT3的单元结构。UT3具有MAC部10b、基带部20、RF部30、天线40、接口50b、总线60、存储器70和控制部80b,通过接口50b与外部装置的计算机90等相连接。其中,基带部20、RF部30、天线40、总线60、存储器70具有与AP2相同的功能。MAC部10b按照来自AP2的控制帧进行数据的交换。接收数据被存储在存储器70中,并按照控制部80b的控制通过I/D50b输出给计算机90。
使用图1说明AP和UT的MAC部、BB部的具体结构。首先说明发送时的动作。在现有技术中,在发送缓冲器101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并从MAC部11输出给基带部21,其中发送缓冲器101的数据被输入剖析器102,在此根据CSI105确定MAC控制部104a的各个传输流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以使传输效率为最佳。并且据此确在各个流传输的数据量,剖析器102据此分割发送数据,输出给FCS部103。在基带部20中,对应来自FCS部的输出,存在编码部201。在数据的传输速度变为高速时,接收方的纠错部215的处理将跟不上,所以对应纠错部215的数量设置多个发送方的编码部201。
在接收时,将去交织(de-interleave)部214的输出分别输入纠错部215,使多个纠错部215同时动作。纠错部215的输出被输入FCS部106,对它们进行错误检测。
由此,可以检测按照MIMO的每个流分割发送的子帧的错误,检测到错误的FCS部106通知MAC控制部104a是哪个子帧产生了错误。由此,MAC控制部104a可以将产生了错误的子帧通知发送方。在发送方,只再次发送由接收方通知的相应于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数据,从而可以不用再次发送所有发送数据来再次发送数据,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此处,具体示出本实施例的MAC10和基带部20的动作。图6表示固有模式传输时的发送数据的处理步骤。以下表示本实施例的各个要素。AP3和UT3均具有各4个发送接收天线40。调制方式如表1所示,假设包括从利用1码元(symbol)表示1比特的BPSK到利用1码元表示6比特的64QAM。并且,假设使用卷积编码作为纠错编码,假设编码率包括表2所示的4种。
表1
  #   Modulation   Bit/Symbol
  1   BPSK   1
  2   QPSK   2
  3   16AQM   4
  4   64QAM   6
表2
  #   Coding Rate
  1   1/2
  2   2/3
  3   3/4
  4   5/6
因此,根据调制方式和编码的组合,在相同码元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不同。
由于天线数即固有模式数为4,所以存储在发送缓冲器101中的发送数据300通过剖析器102被分割为4部分(301-1、301-2、301-3、301-4)。此时,在使用固有模式传输时,有时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因每个子帧而不同,所以分割为使各个子流的发送时间相等。例如,假设子流301-1的调制方式为64QAM、编码率3/4,子流301-2的调制方式为16QAM、编码率3/4,子流301-3的调制方式为QPSK、编码率1/2,子流301-4的调制方式为BPSK、编码率1/2,则按照各个子流分割发送数据使比率分别为9∶6∶2∶1。在以64QAM、编码率3/4输入了9比特时,通过编码,9比特变为12比特,对其进行64QAM调制,从而成为2码元的信号。其他也相同,在分别输入6比特、2比特、1比特时成为2码元的信号,各个子帧的发送时间相等。另外,在通过剖析器部分割后的数据301的前头附加子帧标题。子帧标题中包含各个子帧长度和距发送数据前头的数据开始点的偏置值。并且,在数据301的最后通过FCS部103附加各个数据301的错误检测用FCS。把其定义为子帧(302-1、302-2、302-3、302-4)。在MIMO处理后进行进行无线发送时,附加表示整体发送帧的信息的标题后发送(303-1、303-2、303-3、303-4)。
图7表示固有模式传输时的接收数据的处理步骤。所接收的信号通过MIMO接收处理部212的MIMO处理,被划分为各个子帧(304-1、304-2、304-3、304-4)。通过FCS部106检查各个子帧有无错误,没有错误的子帧的数据在去除子帧标题和FCS后,通过合并部107被合成为原来的数据,并存储在接收缓冲器108中。此处表示所有子帧都能正确无误地接收的情况。
图8表示一个子帧中存在数据错误时的处理步骤。与图7相同,在接收4个子帧时,通过FCS部106检测到子帧304-2具有错误,所以接收缓冲器108中相应于子帧内的数据305-2的部分为空白。子帧标题中包含各个子帧长度和距发送数据前头的数据开始点的偏置值,所以在合并部107中分割发送数据的途中存在子帧损失时将子帧合成为原来的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得知其他子帧是发送数据的哪个位置的数据。并且,同时MAC控制部104a可以得知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原来数据的哪个部分的子帧产生了错误。
图9表示一个子帧中存在数据错误时的再发送处理步骤。如图8所示,由于子帧305-2有错误,所以再次发送相当于发送缓冲器101内的子帧305-2的数据。剖析器102根据MAC控制部104a通知的、表示发送数据内的错误产生位置的信息,从发送缓冲器101获取再发送数据,根据同样由MAC控制部104a通知的发送中、各个子流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的信息,将再发送数据分解为四部分(301a-1、301a-2、301a-3、301a-4)。然后,进行与使用图7、图8说明的动作相同的处理,由此可以正确无误地传输发送数据。
在本系统中进行基于查询的存取控制。AP2依次询问多个UT3有无发送数据,当UT3存在发送数据时,UT3发送该数据。在AP2接收来自UT3的发送数据后、或者接收到没有发送数据的通知后,当存在从AP2向UT3的发送数据时,向UT3发送该数据。表3表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帧的种类。
表3
 #   Frame Type
  1   Data Request(400)
  2   No Data(401)
  3   Data(402)
  4   ACK(403)
  5   ACK+Data(404)
帧的种类有“Data Request”、“No Data”、“Data”、“ACK”、“ACK+Data”5种。“Data Request”帧是AP2向UT3发送的帧,表示AP2询问有无给UT3的发送数据的意思。当UT3存在发送数据时,使用后述的“Data”帧发送数据。并且,在UT3内没有发送数据时,UT3发送后述的“No Data”帧。除上述“Data”和“ACK+Data”帧以外的控制帧,也可以不按照本发明这样分割为子帧发送。这是因为一般“Data Request”、“No Data”、“ACK”这种控制帧的发送数据量非常少,通过子流化形成的总量(overhead)增加。
“Data”帧是在AP2和UT3分别发送数据时使用的帧。UT3通过从AP2接收“Data Request”帧,使用“Data”帧发送数据。AP2能够在任意定时向UT3发送发送数据。
“ACK”帧用于在接收“Data”帧后通知所接收的数据有无错误、以及有错误时的错误子帧的序号。发送方接收“ACK”帧,在没有错误时完成数据的发送,在有错误时再次发送所通知的子帧的数据。
“ACK+Data”帧是从AP2向UT3发送的帧,AP2从UT3接收数据,在所接收的数据没有错误、而且AP2具有针对UT3的发送数据时,在同时进行ACK和数据的发送时使用。
使用图10说明使用上述的帧的、AP2和UT3之间的通信步骤。此处为了简化说明,假设相对AP2存在两台UT3(UT3a和UT3b)。说明AP2具有分别发送给UT3a和UT3b的数据,UT3a不具有发送数据,UT3b具有发送数据的示例。并且,说明UT3a从AP2接收数据时产生了一次帧错误的动作。
AP2向UT3发送“Data Request”帧400a。UT3a由于没有发送数据,所以发送“No Data”帧401a。AP2具有针对UT3a的发送数据,所以根据所接收的“No Data”帧内的CSI,使用固有模式传输方式发送“Data”帧402a-1。UT3a由于所接收的“Data”帧402a-1内有错误,所以使用“ACK”帧403a-1指定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序号。接收了“ACK”帧403a-1的AP2再次从发送数据中发送相应的发送数据的一部分作为“Data”帧402a-2。正确无误地接收了“Data”帧402a-2的UT3a利用“ACK”帧403a-2通知正确无误地进行了接收。通过以上步骤,AP2结束对UT3a的控制,开始对下一个UT3即UT3b的控制。与UT3a相同,AP2向UT3b发送“Data Request”帧400b。接收了“Data Request”帧400b的UT3b由于具有发送数据,所以使用“Data”帧402b向AP2发送数据。正确无误地接收了“Data”帧402b的AP2通知UT3b没有错误。此处,AP2由于具有针对UT3b的发送数据,所以使用“ACK+Data”帧404b-1,同时进行从AP2向UT3b的数据发送和ACK的通知。正确无误地接收了数据的UT3b使用“ACK”帧403b-1,向发送方即AP2发送表示正确无误地进行了接收的信息。以后,按照AP2的控制,进行AP2与UT3之间的数据通信。以上说明了AP2与UT3之间的通信步骤。
以下,使用图11和图12的流程图说明AP2与UT3各自的动作。
AP2通过查询依次进行与多个UT3的通信。
图11表示AP2相对各个UT3的动作。向第一个进行通信的UT3发送“Data Request”帧400(501)。从UT3返回针对“Data Request”帧400的答复(502)。此处识别所答复的帧的类型(503),可以考虑“Data”帧的接收、“No Data”帧的接收、什么也没接收三种类型。
说明接收了“Data”帧时的动作(504)。在接收“Data”帧时获取CSI(505)。并且,进行接收帧内的各个子帧的错误检测,确认有无错误(506)。在有错误时,使用“ACK”帧将错误的子帧序号通知UT3。由于从UT3再次发送数据,所以AP2接收该数据(504),并将错误的子帧序号通知UT3直到错误在规定的次数之内消失(507)。在正确无误地进行了接收数据的情况下,在UT3具有发送数据时使用“ACK+Data”帧(511)、在没有发送数据时使用“ACK”帧通知UT3已正确无误地接收了数据(509)。在使用“ACK+Data”帧的情况下,同时也发送数据,所以进入从UT3接收ACK的程序。具体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下面,说明在步骤503接收了“No Data”帧的动作。由于不存在来自UT3的数据,所以此处只获取CSI(512)。然后,确认有无从AP2向UT3的发送数据(514),在没有发送数据时转入下一个UT3的处理(510)。在有发送数据时,根据所获取的CSI通过固有模式传输发送数据(514)。在发送数据后,转入从UT3接收ACK的程序。此处,在发送“ACK+Data”帧后同样也转入该程序。在发送数据后,进行接收来自UT3的“ACK”帧(515)。此时,从接收的“ACK”帧获取CSI(516)。如果收到所接收的“ACK”帧有错误的通知(517),则获取具有错误的子帧序号(518),根据获取了该数据的CSI通过固有模式传输发送数据(519)。如果在规定的次数之内,则进行上述的再发送处理直到从UT3收到能够正确无误地接收的通知。在从UT3收到能够正确无误地接收的通知时,转入下一个UT3的处理(510)。
在步骤503什么也没有接收的情况下,转入下一个UT3的处理(510)。
下面,图12表示UT3的动作。
UT3从AP2接收了“Data Request”帧时,可以发送数据。从AP2向UT3的数据发送可以在任意定时进行。此处,AP2询问UT3有无发送数据,在有发送数据时,首先从UT3发送数据,然后从AP2向UT3发送数据,按照这种顺序进行存取控制。
UT3经常待机处于接收状态,持续等待从AP2发给自家台的“Data Request”帧或“Data”帧(601)。
在接收了“Data Request”帧时,首先获取CSI(602),确认有无发送数据(603)。在有发送数据时,根据所获取的CSI通过固有模式传输向AP2发送数据(604)。步骤605~609是进行再发送控制的步骤,进行与前述步骤515~519相同的动作。最后发送用于通知能够正确无误地传输的ACK。此时,在ACK的发送方即AP2具有针对UT3的发送数据时,发送“ACK+Data”帧。因此,UT3需要判定是接收了“ACK”帧还是接收了“ACK+Data”帧(612)。在包括数据的情况下,转入步骤613,进行步骤613~616的再发送控制。步骤613~616分别进行与前述步骤504、506、507、508、509相同的动作,最后接收没有错误的数据,向AP2发送“ACK”帧(616)。在数据的发送结束后,转入步骤601,等待接收发给自家台的帧。
在步骤603没有发送数据时,向AP2发送“No Data”帧,进行接收从AP2发送的“Data”帧。在没有“Data”帧时,由于AP2和UT3均没有要发送的数据,所以再次转入步骤601,等待接收发给自家台的帧。
通过具有以上所述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发送方只再次发送相当于从接收方通知的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数据,从而可以再次发送数据,而且不用再次发送所有发送数据,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本发明适合用于在发送及接收中分别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的发送接收设备。

Claims (11)

1.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第1无线设备,其使用MIMO发送数据;以及
第2无线设备,其接收该数据,
其中:
所述第1无线设备将所发送的数据分割为多个子帧,对所述子帧中的每一个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对所述子帧附加所发送的数据的识别符,发送已经附加了所述识别符的子帧,以及再次发送所发送的数据中具有错误的子帧,该子帧是由接收所发送的数据的所述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
以及,
所述第2无线设备检测从所述第1无线设备发送的各个子帧的错误,将产生了错误的子帧通知给所述第1无线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
所述第2无线设备还被安排为检查已经附加了公共识别符的子帧中的错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
所述第2无线设备还被安排为如果检查的结果没有检测出错误则将所述子帧合并为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系统,
所述第1无线设备对由接收所发送的数据的所述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子帧的数据进行分割,并且该子帧是由所述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进一步分割为多个错误检测符号,每个错误检测符号使用子流的流来发送,以使用MIMO传输模式的流进行发送。
5.一种使用MIMO发送数据的无线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进行MIMO处理,以便分别通过MIMO的传输流发送子帧的MIMO处理部;
如果从接收了所发送的数据的终端站接收到对任一个发送数据的再发送请求,则将发送数据分割为数量与MIMO的传输流数量相等的子帧的剖析器;以及
对经由所述MIMO处理部发送的每个子帧附加错误检测符号的帧检查程序(FCS)附加部。
6.一种接收使用MIMO发送的数据的MIMO无线数据接收机,具有:
MIMO接收处理部,将接收数据分割为按照MIMO的每个传输流分割的子帧;和
帧检查程序(FCS)检查部,根据与每个子帧对应的错误符号以子帧为单位进行所述接收数据的错误检测;
合并部,合并与公共识别符对应的多个子帧;
传输部,在对任一个子帧检测到接收错误时,请求是所述接收数据的发件人的MIMO无线数据传输装置再次发送该子帧。
7.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第1无线设备,其使用MIMO发送数据;以及
第2无线设备,其接收该数据,
其中:
所述第1无线设备对发送数据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发送所述发送数据,接收对检测到从所述第1设备发送的所述发送数据的错误进行指示的通知,在接收了所述通知之后将所述发送数据分割成多个子帧,以及对每个子帧附加错误检测符号并发送每个子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第1无线设备使用本征模式传输的流来发送所述发送数据和所述子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其中:
使用MIMO传输模式作为从所述第1无线设备向所述第2无线设备的传输,
所述第1无线设备根据与所述第2无线设备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相对MIMO传输模式的各个流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根据所述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将所述发送数据分割为多个子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其中,所述第1无线设备具有将由所述第2无线设备通知的产生了错误的子帧的数据,进一步分割为子流进行发送的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其中:
所述第1无线设备根据调制方式和编码率,将所述发送数据分割为在所述发送数据所对应的码元时间与分割后所对应的码元时间之间相等的子帧。
CN2011100967054A 2006-08-31 2007-02-28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Pending CN1021583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34895A JP2008060877A (ja) 2006-08-31 2006-08-31 Mimo無線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JP234895/2006 2006-08-31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3695A Division CN101136676B (zh) 2006-08-31 2007-02-28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8328A true CN102158328A (zh) 2011-08-17

Family

ID=389695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3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676B (zh) 2006-08-31 2007-02-28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装置及方法
CN2011100967054A Pending CN102158328A (zh) 2006-08-31 2007-02-28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3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6676B (zh) 2006-08-31 2007-02-28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773686B2 (zh)
EP (2) EP2388945A1 (zh)
JP (1) JP2008060877A (zh)
CN (2) CN101136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531614A (ja) * 2007-06-27 2010-09-2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Mimo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を改善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9111769A (ja) * 2007-10-30 2009-05-21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リンタ装置
US8214855B2 (en) * 2007-12-06 2012-07-03 Cisco Technology, Inc. Delivery of streams to repair errored media streams in periods of unrecoverable errors
US8154988B2 (en) * 2007-12-06 2012-04-10 Cisco Technology, Inc. Delivery of streams to repair errored media streams in periods of insufficient resources
US8295308B2 (en) * 2008-08-15 2012-10-23 Vmwar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nfiguring a resource pool as a network end point
US8726131B2 (en) 2008-09-18 2014-05-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patial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codeword mapping with flexible rate selection on each spatial layer and with single HARQ process
US8321488B2 (en) * 2008-11-04 2012-11-27 Mediatek Inc.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ng method and relat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ng device
US8665691B2 (en) 2009-02-05 2014-03-04 Sony Corporation Frame and data pattern structur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IL204515A (en) * 2010-03-16 2014-06-30 Amir Ila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packet network delays
JP5296748B2 (ja) * 2010-06-3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10075266B2 (en) 2013-10-09 2018-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with unequal code block sizes
US10154317B2 (en) 2016-07-05 2018-12-11 BoxCast, LLC System, method, and protocol for transmission of video and audio data
WO2018079987A1 (ko) * 2016-10-24 2018-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Ldpc 코드의 운송블록 분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85046B1 (fr) 1998-10-23 2001-01-26 Claude Launay Dispositif de mesure reposant sur la mesure indirecte de la permittivite
US6973140B2 (en) * 1999-03-05 2005-12-06 Ipr Licensing, Inc. Maximizing data rate by adjusting codes and code rates in CDMA system
US7593380B1 (en) 1999-03-05 2009-09-22 Ipr Licensing, Inc. Variable rat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or enabling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US20020064167A1 (en) * 2000-11-29 2002-05-30 Khan Farooq Ullah Hybrid ARQ with parallel packet transmission
JP4543571B2 (ja) * 2001-03-15 2010-09-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再送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030066004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Rudrapatna Ashok N. Harq techniques for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US7184713B2 (en) * 2002-06-20 2007-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control for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3679075B2 (ja) * 2002-09-13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US7508809B2 (en) * 2003-05-16 2009-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radio terminal
WO2004114610A1 (ja) * 2003-06-18 2004-12-29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FI20040269A0 (fi) * 2004-02-20 2004-02-20 Nokia Corp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tukiasema ja lähetin-vastaanotin
JP4746420B2 (ja) * 2004-12-27 2011-08-1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JP4464836B2 (ja) * 2005-01-14 2010-05-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アンテナ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及びマルチアンテナ通信装置
CN1838583A (zh) * 2005-03-25 2006-09-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入多出通信系统中执行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JP4044942B2 (ja) * 2005-04-08 2008-02-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JP4899637B2 (ja) * 2006-05-29 2012-03-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95700B1 (en) 2011-05-18
CN101136676A (zh) 2008-03-05
US20080056140A1 (en) 2008-03-06
EP1895700A2 (en) 2008-03-05
CN101136676B (zh) 2011-05-25
EP2388945A1 (en) 2011-11-23
EP1895700A3 (en) 2009-05-06
US20100278279A1 (en) 2010-11-04
JP2008060877A (ja) 2008-03-13
US7773686B2 (en) 2010-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6676B (zh) Mimo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装置及方法
CN104363192B (zh) 一种兼容多种帧格式的mimo通信系统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US990006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MIMO system
EP2158695B1 (en) Data communication in a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739378B (zh) 适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自适应虚拟混合重传方法
CN101841397B (zh) 一种广义空间调制系统
CN105554865B (zh) 一种基于stbc的mimo-scma系统下行链路设计方法
CN100576769C (zh) 一种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于自适应多天线分集的装置及其方法
EP1873931A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ordered QRV-LST (layered space time) detection for efficient processing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383682B (zh) 基于星座旋转准正交空时分组码的协作分集方法
CN101536358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带层置换的mimo传输
CN100558103C (zh)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无线局域网系统的长训练序列
CN106464405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消除和抑制的资源的高效利用的方法和设备
CN107210898A (zh) 用于对干扰消除友好的新型空中接口的辅助信息和用户设备反馈
CN110086743A (zh) 一种基于差分编码的短突发mimo-ofdm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188703A (zh) 幸存星座点选择方法和qrm-mld信号检测方法
CN101789814B (zh) 采用空时编码结合预编码对待发射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4753643A (zh) 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自适应交织方法及装置
CN103139133B (zh) 应用于mimo-ofdm系统的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
CN101548478A (zh) 用于增强接收器干扰缓解性能的传输信令技术
CN101286777A (zh)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发送方法、发送设备及其接收设备
US890879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ASK or QAM with uneven symbol constellation
CN102594418B (zh) 基于正交覆盖码的多点协作数据传输方法
CN108631938A (zh) 一种多址接入的方法、发射机以及接收机
CN1835431B (zh) 确定经通信信道传输的数据帧的误差概率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