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0300A -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0300A
CN102150300A CN2008801311320A CN200880131132A CN102150300A CN 102150300 A CN102150300 A CN 102150300A CN 2008801311320 A CN2008801311320 A CN 2008801311320A CN 200880131132 A CN200880131132 A CN 200880131132A CN 102150300 A CN102150300 A CN 102150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material layer
electrode active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11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0300B (zh
Inventor
川本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50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0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0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03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01M10/044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2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laminating of indefinite length materi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的、难以引起短路的电极体。本发明通过提供如下的电极体来解决上述问题,该电极体的特征在于,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具备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所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所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所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Description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难以引起短路的电极体。
背景技术
伴随着近年来的个人电脑、数码相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信息相关机器、通信机器等的迅速的普及,用作其电源的电池的开发受到重视。另外,在汽车工业领域等中,对电动汽车用或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高输出、高容量的电池的开发也在推进当中。现在,在各种电池当中,从能量密度高的观点考虑,锂电池备受关注。
由于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锂电池使用的是以可燃性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媒的有机电解液,因此需要抑制短路时的温度上升的安全装置的安装和用于防止短路的结构·材料方面的改善。与之不同,将液体电解质变为固体电解质而将电池全部固体化了的全固体型锂电池由于在电池内不使用可燃性的有机溶媒,因此可以实现安全装置的简化,在制造成本、生产率方面优异。
另一方面,已知有为了实现电池的高输出·高容量化而具有双极结构的全固体型锂电池。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层叠型双极结构的全固体锂电池。但是,对于层叠型双极结构,由于电极间距离窄,因此存在容易引起短路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0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582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9559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307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3608047号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02-5188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难以引起短路的电极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提供一种电极体,其特征在于,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具备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任意地设定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间隔,因此设计自由度提高,例如可以很容易地形成能够卷绕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由此,与以往的层叠型双极结构相比,可以使之难以引起短路。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同的上述集电体表面。这是因为,可以简便地制作电极体。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这是因为,可以实现高容量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集电体的接触面、以及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集电体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者,实施对由充放电造成的集电体的劣化进行抑制的劣化抑制处理。这是因为,可以进一步对由充放电造成的集电体的劣化进行抑制。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劣化抑制处理优选为镀覆处理。这是因为,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劣化抑制处理。
另外,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电极体、端部正极结构以及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上述的电极体,就可以形成难以引起短路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这是因为,可以实现高容量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仅具有一个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这是因为,例如可以形成对于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来说有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具有多个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与另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连结。这是因为,例如可以形成对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来说有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固体电解质膜含有包含无机化合物的固体电解质。这是因为,材料选择的范围变宽。
另外,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是使用了具有下述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全固体型电池,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将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V)仅具有一个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
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及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两者为起点被卷绕,通过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通过以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在上述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及上述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之间,存在利用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形成的等电位区域。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将多个发电要素串联,因此可以实现高输出化。
另外,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是使用了具有下述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全固体型电池,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或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平行,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被调整为与刚要卷绕该集电体露出部之前的卷绕体的周长相同或在其以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将多个发电要素串联,因此可以实现高输出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在上述集电体露出部设置电压检测端子。这是因为,品质管理将会变得容易。
另外,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是使用了具有下述的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全固体型电池,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包括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及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紧凑地收容大面积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因此可以实现高容量化。
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具有收纳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绝缘性外包装体。这是因为,防止短路的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极体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电极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图2的X-X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极体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另外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另外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另外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另外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另外的例子的概略剖面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概略剖面图。
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概略剖面图。
图19是从B方向看到的图17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图的一部分。
图20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的概略剖面图。
符号说明
1…集电体
2…正极活性物质层
2x…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
3…负极活性物质层
3x…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
4…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5…集电部
6…电压检测端子
10…电极体
10a…双极电极基本结构
21…端部正极集电体
22…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
22x…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
23…端部正极结构
24…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31…端部负极集电体
32x…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
33…端部负极结构
34…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44…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100…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110…卷绕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进行详细说明。
A.电极体
首先,对本发明的电极体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电极体是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所用的电极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任意地设定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间隔,因此设计自由度提高,例如可以很容易地形成能够卷绕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由此,与以往的层叠型双极结构相比,可以使之难以引起短路。另外,以往的层叠型双极结构一般来说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较薄,因此存在容易破裂的问题。与之不同,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可以利用涂布法等来形成,可以形成足够的厚度的层,从而可以制成机械强度良好的电极体。另外,在层叠型双极结构的情况下,在卷绕时容易破裂,存在难以将电极体小型化的问题。与之不同,本发明的电极体由于可以很容易地形成能够卷绕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因此具有容易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同一集电体上。另一方面,虽然并非有关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电极体的内容,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将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电连接而成的电极体(例如专利文献4的图7)。与此种电极体相比,本发明的电极体具有可以实现低电阻化的优点、机械强度及生产率优异的优点。
另外,在使用液体电解质、凝胶电解质的电池元件的情况下,通常来说,电解质与集电体接触。由此,如果在同一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则容易产生集电体的劣化。与之不同,本发明的电极体是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所用的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通常来说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具有固体电解质膜,固体电解质与集电体基本上不接触。由此,就难以产生集电体的劣化,可以在同一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另外,本发明中,可以在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之间形成电气性稳定的覆盖膜。这里,在使用液体电解质、凝胶电解质的情况下,由于电解质具有流动性,因此特别是在充放电时覆盖膜有可能被破坏掉。与之不同,在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由于使用不具有流动性的固体电解质,因此可以防止覆盖膜的破坏。由此可以认为,可以在同一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像这样,可以说在同一集电体上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体是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所用的电极体特有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极体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图1所示的电极体10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1、形成于集电体1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形成于相同的集电体1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形成于正极活性物质层2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之间而将集电体1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1a。
下面,对本发明的电极体的每个构成进行说明。
1.正极活性物质层
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后述的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正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还含有导电化材料及粘结材料。另外,由于本发明的电极体例如被卷绕地使用,因此正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具有适度的挠曲性。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根据所需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传导离子的种类而不同,然而例如可以举出LiCoO2、LiMnO2、LiMn2O4、Li2NiMn3O8、LiVO2、LiCrO2、LiFePO4、LiCoPO4、LiNiO2、LiNi1/3Co1/3Mn1/3O2等。作为导电化材料,例如可以举出乙炔黑、碳纤维等。作为粘结材料,可以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及聚四氟乙烯(PTFE)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30μm~100μm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例如优选为5cm~20m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图1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例如优选为5cm~20m的范围内。另外,作为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化材料及粘结材料的组合物涂布于集电体上的方法等。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冲压。
2.负极活性物质层
下面,对本发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对于“俯视时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使用图2进行说明。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电极体的概略俯视图。如图2所示,正极活性物质层2形成于集电体1的一个表面上。相对于该正极活性物质层2,负极活性物质层3形成于俯视时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具体来说,如图3(图2的X-X剖面图)所示,可以举出负极活性物质层3形成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同的集电体表面的情况(图3(a))、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形成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反的集电体表面的情况(图3(b))。其中,负极活性物质层3优选形成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同的集电体表面。这是因为,可以简便地制作电极体。
另外,本发明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至少含有负极活性物质,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还含有导电化材料及粘结材料。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同,优选具有适度的挠曲性。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虽然根据所需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传导离子的种类而不同,然而例如可以举出金属活性物质及碳活性物质。作为金属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In、Al、Si、Sn等。另外,金属活性物质也可以是Li4Ti5O13等无机氧化物活性物质。另一方面,作为碳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中孔碳微珠(MCMB)、高取向性石墨(HOPG)、硬碳、软碳等。而且,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中所用的导电化材料及粘结材料,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相同。
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长度及宽度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同。从抑制由Li析出造成的短路的观点考虑,负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大于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长度和/或宽度优选比正极活性物质层大0.5mm以上。另外,作为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化材料及粘结材料的组合物涂布于集电体上的方法等。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冲压。
3.集电体
下面,对本发明的集电体进行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集电体通常来说为箔状集电体。另外,在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形成将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集电体的材料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考虑正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活性物质的材料的电位地适当地选择。具体来说,可以举出铝、铝合金、铜、镍、银、SUS等。另外,对于集电体的厚度,与普通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集电体的厚度相同。另外,对于集电体的长度或宽度,优选根据目的适当地设定。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电极体被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因此基本上可以在同一集电体上直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另一方面,从进一步对由充放电造成的集电体的劣化进行抑制的观点考虑,优选对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者,实施对由充放电造成的集电体的劣化进行抑制的劣化抑制处理。
作为劣化抑制处理,例如可以举出镀覆处理、溅射处理、包层化处理等。作为实施了劣化抑制处理的集电体,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等例子:集电体的材料为铝,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形成有铜薄膜的集电体;集电体的材料为铜,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形成有铝薄膜的集电体;以及集电体的材料是任意的导电性材料,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形成铝薄膜,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形成铜薄膜的集电体。
4.电极体
本发明的电极体具有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集电体。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集电体中形成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这是因为,可以实现高容量化。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集电体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即,是与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即,是与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重合的位置。另外,在本发明中,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只要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重合即可,无论是俯视时比正极活性物质层2大的情况、比正极活性物质层2小的情况、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同大小的情况的哪一种都可以。这对于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也是相同的。另外,对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材料、厚度及形成方法,与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同。此外,也可以对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以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集电体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者,实施上述的劣化抑制处理。
B.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电极体、端部正极结构、以及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上述的电极体,就可以形成难以引起短路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一例的概略剖面图。图5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具有电极体10、端部正极结构23、以及端部负极结构33,所述电极体10具有集电体1、正极活性物质层2及负极集电体3,所述端部正极结构23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21及形成于该端部正极集电体21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所述端部负极结构33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31及形成于该端部负极集电体31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这里,正极活性物质层2与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34连结。同样地,负极活性物质层3与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24连结。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每个构成进行说明。
1.电极体
对于本发明的电极体,由于与上述“A.电极体”中记载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这里的记载。
2.端部正极结构及端部负极结构
本发明的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而且,对于端部正极集电体及端部负极集电体,与上述的电极体的集电体相同,对于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分别与上述的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同,因此省略这里的记载。通常来说,这些材料与上述的电极体中的材料相同。
3.固体电解质膜
下面,对本发明的固体电解质膜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如上述的图5所示,具有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24及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34。另外,如后所述,也有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及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的情况。
作为这些固体电解质膜中所用的固体电解质,只要是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就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可以举出包含无机化合物的固体电解质、以及包含聚合物的固体电解质等。此外,作为包含无机化合物的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以举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以举出Li2S-P2S5、70Li2S-30P2S5、80Li2S-20P2S5、Li2S-SiS2、LiGe0.25P0.75S4等。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例如被卷绕地使用,因此固体电解质膜优选具有适度的挠曲性。由此,固体电解质膜优选除了上述的固体电解质以外还含有粘结材料等。另外,固体电解质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5μm~30μm的范围内。
4.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端部正极结构、端部负极结构及固体电解质膜。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分为(1)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情况、(2)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情况进行进一步详述。
(1)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情况
该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例如对于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有用,特别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有用。作为此种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一例,可以举出如上述的图5所示,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具有集电体1、形成于集电体1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及形成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同的集电体1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将正极活性物质层2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分别形成于集电体1的不同表面上的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
另外,如上述的图4所示,本发明中所用的电极体的集电体1也可以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该情况下,端部正极集电体及端部负极集电体优选分别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
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优选集电体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即,是与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即,是与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重合的位置。此外,优选端部正极结构23的端部正极集电体2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即,是与形成有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重合的位置,并且端部负极结构33的端部负极集电体3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即,是与形成有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重合的位置。此外,该情况下,优选在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以对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与端部正极集电体的接触面、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与端部负极集电体的接触面,实施上述的劣化抑制处理。
(2)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情况
该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例如对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是有用的。作为此种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一例,如图8所示,可以举出具有多个(图8中是4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例子,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具有集电体1、形成于集电体1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以及形成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相同的集电体1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这里,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a介由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与另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a连结。此外,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端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b与端部负极结构33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34连结。同样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端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b与端部正极结构23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24连结。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也可以具有多个将正极活性物质层2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分别形成于集电体1的不同表面上的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
另外,如上述的图4所示,本发明中所用的电极体的集电体1也可以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该情况下,端部正极集电体及端部负极集电体优选分别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
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优选集电体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即,是与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即,是与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负极活性物质层3重合的位置。此外,优选端部正极结构23的端部正极集电体2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即,是与形成有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重合的位置,并且端部负极结构33的端部负极集电体31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即,是与形成有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重合的位置。此外,该情况下,优选在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
在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其数目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2个~100个的范围内。
5.其他
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例如优选为全固体型锂电池用的元件,更优选为全固体型锂二次电池用的元件。另外,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是后述的被卷绕了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卷绕型),也可以是被卷绕之前的带状。作为卷绕型的具体例,可以举出圆筒型及方型等。
C.全固体型电池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的特征在于,使用了上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上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可以制成难以引起短路的全固体型电池。而且,对于本发明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与上述的“B.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记载的内容相同。
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与所需的全固体型电池的形状匹配地适当地选择。尤其优选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将其一部分或全部卷绕。在卷绕全固体型电池元件时,通过根据需要适当地配置绝缘构件,可以获得各种卷绕型元件。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的具体例,分为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使用以下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V)仅具有一个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或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两者为起点被卷绕,通过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通过以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在上述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及上述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之间,存在由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形成的等电位区域。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说明图。图11(a)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是与上述的图7相同的元件,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此外,在集电体1中,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负极活性物质层3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另外,在端部正极集电体21中,形成有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及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在端部负极集电体31中,形成有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及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这里,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长度(图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50cm~20m的范围内。另外,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宽度(图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例如优选为50mm~300mm的范围内。而且,对于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电极层叠体12的长度及宽度也是相同的。
图11(b)是进一步抽象地表示图11(a)的图。如图11(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端部正极结构23的外侧端部E2及端部负极结构33的外侧端部E1两者为起点被卷绕。此时,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介由形成于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的表面上的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以与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同样地,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介由形成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的表面上的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以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接触的方式被卷绕。而且,卷绕方向也可以与图11(b)所示的方向相反。
通过卷绕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就可以如图11(c)所示,形成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R2及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R1。此外,在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R2及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之间,存在由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集电体露出部1a形成的等电位区域R3。最后,通过将等电位区域R3弯曲,就可以获得如图11(d)所示的卷绕型元件110。而且,通常来说,如图11(e)所示,在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R2及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R1的外侧,分别形成集电部5。此种集电部例如可以通过使成为集电部的位置的集电体部分预先露出而形成。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将多个发电要素串联,因此可以实现高输出化。另外,由于与层叠型双极结构相比,电极的层叠数较少,因此具有即使卷绕也难以破裂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如图11(e)所示的卷绕型元件110串联2个以上。具体来说,可以如图12(a)所示,准备2个卷绕型元件110,通过将它们的内侧的集电部利用焊接等连接,进行加压处理,从而将两者串联。此时,优选如图12(b)所示,在2个卷绕型元件110之间,配置电压检测端子6。
2.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使用以下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或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平行,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被调整为与刚要卷绕该集电体露出部之前的卷绕体的周长相同或在其以上。
图13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图13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是与上述的图10相同的元件,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而且,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也可以是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元件。在集电体1中,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负极活性物质层3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另外,在端部正极集电体21中,形成有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及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在端部负极集电体31中,形成有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及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此外,在集电体露出部1a,配置有电压检测端子6。这里,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长度(图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10cm~1m的范围内。另外,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宽度(图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例如优选为5cm~50cm的范围内。而且,对于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电极层叠体12的长度及宽度也是相同的。另外,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2个~100个的范围内。
另外,在图13中,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以端部负极结构33的外侧端部E1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朝向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方向A平行。此时,在图中最左侧的电极层叠体11的卷绕中,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介由形成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的表面上的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以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接触的方式被卷绕。其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被依次卷绕。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集电体露出部1a的长度被调整为与刚要卷绕该集电体露出部1a之前的卷绕体的周长相同或在其以上。具体来说,如图14所示,集电体露出部1a的长度被调整为与卷绕体120的周长相同或在其以上。通常来说,随着卷绕的推进,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变大。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既可以根据位置进行调整,也可以与位置无关而相同。通过调整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就可以如图15所示,防止P1及P2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短路。
通过进行此种卷绕,就可以得到如图16所示的串联卷绕型元件110。而且,在卷绕前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中,优选在端部正极集电体21及端部负极集电体31中,分别配置集电端子7。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可以将多个发电要素串联,因此可以实现高输出化。另外,由于与层叠型双极结构相比,电极的层叠数较少,因此具有即使卷绕也难以破裂的优点。另外,在集电体露出部,可以设置电压检测端子,使得品质管理变得容易。此外,由于调整了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因此可以抑制单元间的漏出电流。
3.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使用以下构成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I)具备具有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电极体,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集电体、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上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及形成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上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的集电体露出部,
(II)上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III)具有端部正极结构和端部负极结构,上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及形成于上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上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IV)上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并且上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在上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包括上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上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及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上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正交。
图1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固体型电池中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立体图。图17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是与上述的图10相同的元件,具有多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而且,所用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也可以是仅具有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元件。在集电体1中,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负极活性物质层3及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3x。另外,在端部正极集电体21中,形成有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及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x。在端部负极集电体31中,形成有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及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这里,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长度(图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50cm~20m的范围内。另外,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2的电极层叠体11的宽度(图中的进深方向的长度)例如优选为50mm~300mm的范围内。而且,对于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电极层叠体12的长度及宽度也是相同的。另外,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的数目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例如优选为2个~30个的范围内。
另外,在图17中,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以包括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22、正极活性物质层2、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及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端部E3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双极电极基本结构10a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朝向负极活性物质层3的方向A正交。此时,在图中最左侧的电极层叠体的卷绕中,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32x介由形成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的表面上的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44以与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2x接触的方式被卷绕。
通过进行此种卷绕,就可以得到如图18所示的并联卷绕型元件110。另外,图19是从B方向看到的图17所示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100的图的一部分。第三实施方式中,需要防止P1及P2接触。由此,集电体露出部1a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mm以上。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优选使用绝缘性外包装体130来防止短路。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可以紧凑地收容大面积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因此可以实现高容量化。另外,由于与层叠型双极结构相比,电极的层叠数较少,因此具有即使卷绕也难以破裂的优点。另外,可以将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很容易地制成细长的圆筒形状或方形形状,可以形成散热性优异的全固体型电池。
4.其他的构成要素
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只要具有上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就没有特别限定,然而通常来说具有收纳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外包装体。外包装体优选与元件的构成或形状对应地适当地选择,既可以是绝缘性外包装体,也可以是非绝缘性外包装体。此外,本发明的全固体型电池通常来说具有进行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集电的集电端子、监测电压的电压检测端子。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具有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中记载的技术思想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并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技术方案无论为何种,都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Claims (15)

1.一种电极体,其特征在于,用于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具备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该双极电极基本结构具有:
集电体,
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所述集电体的一个表面上,
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所述集电体的表面上,并且形成于俯视时不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以及
集电体露出部,形成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将所述集电体的两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同的所述集电体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并且,所述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体,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集电体的接触面、以及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集电体的接触面中的至少一者,实施对由充放电造成的集电体劣化进行抑制的劣化抑制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劣化抑制处理为镀覆处理。
6.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体、端部正极结构以及端部负极结构,所述端部正极结构具有端部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端部正极集电体上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端部负极结构具有端部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端部负极集电体上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电极体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负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所述电极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端部正极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部正极结构的端部正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所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所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并且,所述端部负极结构的端部负极集电体在如下的位置具有背面侧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即,是与形成有所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的、俯视时与所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重合的位置,
在所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至少一个电极表面,具有卷绕用的固体电解质膜。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仅具有一个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介由双极电极基本结构连结用的固体电解质膜与另一个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电解质膜含有包含无机化合物的固体电解质。
11.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所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所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和所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两者为起点被卷绕,
利用以所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
利用以所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的卷绕,形成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
在所述端部正极结构侧卷绕区域和所述端部负极结构侧卷绕区域之间,存在利用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形成的等电位区域。
12.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所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所述端部正极结构的外侧端部或所述端部负极结构的外侧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平行,
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集电体露出部的长度调整为与刚要卷绕该集电体露出部之前的卷绕体的周长相同或在其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电体露出部设有电压检测端子。
14.一种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元件,
所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以包括所述端部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端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为起点被卷绕,其卷绕方向与从所述双极电极基本结构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朝向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向正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固体型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收纳所述全固体型电池元件的绝缘性外包装体。
CN2008801311320A 2008-10-03 2008-10-03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0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8070 WO2010038312A1 (ja) 2008-10-03 2008-10-03 電極体、全固体型電池素子および全固体型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0300A true CN102150300A (zh) 2011-08-10
CN102150300B CN102150300B (zh) 2013-11-13

Family

ID=4207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113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0300B (zh) 2008-10-03 2008-10-03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53770B2 (zh)
JP (1) JP5212470B2 (zh)
CN (1) CN102150300B (zh)
WO (1) WO201003831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1853A (zh) * 2015-12-16 2018-03-27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组
CN110326151A (zh) * 2017-02-23 2019-10-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纤维状电池
CN112886051A (zh) * 2015-08-18 2021-06-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
CN113437302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和锂离子电池组
CN113437301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组及电池生产工艺
CN114094116A (zh) * 2022-01-24 2022-02-25 深圳市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性电极、叠层式电池及叠层式电池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43854B1 (fr) * 2009-03-26 2011-06-1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Batterie bipolaire a fonctionnement ameliore
JP5664414B2 (ja) * 2011-03-31 2015-02-04 Tdk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型2次電池
FR2974674B1 (fr) * 2011-04-26 2013-06-2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Accumulateur electrochimique li-ion de type bipolaire a capacite augmentee
JP2013168253A (ja) * 2012-02-14 2013-08-29 Hitachi Maxell Ltd 巻回型電池
JP6247444B2 (ja) * 2012-02-17 2017-12-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
WO2013161051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US10741842B2 (en) * 2012-12-07 2020-08-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olid-state battery
US9853323B2 (en) 2013-10-31 2017-1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769687B1 (ko) * 2015-12-09 2017-08-21 숭실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연속형 전기전자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870914B2 (ja) * 2016-03-15 2021-05-12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US10714756B2 (en) * 2016-11-11 2020-07-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al deposition methods for forming bimetallic structures, batteries incorporating bipolar current collectors made therefrom,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10833370B2 (en) * 2017-06-15 2020-11-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Battery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527639A (zh) * 2018-03-02 2020-08-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68334A (zh) * 2018-12-25 2019-05-1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一种双极性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JP7484636B2 (ja) 2020-09-30 2024-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766A (ja) * 1991-05-18 1992-11-27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うずまき式密閉形蓄電池
JPH06196203A (ja) * 1992-06-04 1994-07-15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バイポーラ式密閉形蓄電池
JP2001236946A (ja) * 2000-02-24 2001-08-31 Gs-Melcote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469503A (zh) * 2002-05-30 2004-01-21 ���µ�����ҵ��ʽ����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06185854A (ja) * 2004-12-28 2006-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8103285A (ja) * 2006-10-20 2008-05-01 Idemitsu Kosan Co Ltd 全固体バイポーラ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7704R (zh) * 1969-10-20 1971-04-01 Mcculloch Corp
US6022640A (en) * 1996-09-13 2000-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id state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stacking battery, and charging method of the same
EP1708297A3 (en) * 1996-12-27 2007-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owdery material, electrode memb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secondary cell
US6287719B1 (en) 1998-06-15 2001-09-11 Eveready Battery Company, Inc. Battery including a non-aqueous multi-cell spiral-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JP3419311B2 (ja) * 1998-07-15 2003-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型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
JP2000100471A (ja) 1998-09-22 2000-04-0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シート電池
US6664006B1 (en) * 1999-09-02 2003-12-16 Lithium Power Technologies, Inc. All-solid-st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P3608047B2 (ja) * 2001-01-23 2005-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型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バイポーラ型二次電池
JP2004158222A (ja) 2002-11-01 2004-06-03 Mamoru Baba 多層積層電池
US7407724B2 (en) * 2003-09-02 2008-08-05 Rechargeable Battery Corporation Embedded electrode conformations for balanced energy, power, and cost in an alkaline cell
JP2007095597A (ja) 2005-09-30 2007-04-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766A (ja) * 1991-05-18 1992-11-27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うずまき式密閉形蓄電池
JPH06196203A (ja) * 1992-06-04 1994-07-15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バイポーラ式密閉形蓄電池
JP2001236946A (ja) * 2000-02-24 2001-08-31 Gs-Melcote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469503A (zh) * 2002-05-30 2004-01-21 ���µ�����ҵ��ʽ����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06185854A (ja) * 2004-12-28 2006-07-13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8103285A (ja) * 2006-10-20 2008-05-01 Idemitsu Kosan Co Ltd 全固体バイポーラ電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86051A (zh) * 2015-08-18 2021-06-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
CN107851853A (zh) * 2015-12-16 2018-03-27 株式会社东芝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组
US10777820B2 (en) 2015-12-16 2020-09-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CN110326151A (zh) * 2017-02-23 2019-10-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纤维状电池
CN113437302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和锂离子电池组
CN113437301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组及电池生产工艺
CN114094116A (zh) * 2022-01-24 2022-02-25 深圳市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性电极、叠层式电池及叠层式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094116B (zh) * 2022-01-24 2022-05-20 深圳市睿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性电极、叠层式电池及叠层式电池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38312A1 (ja) 2012-02-23
WO2010038312A1 (ja) 2010-04-08
US20110177370A1 (en) 2011-07-21
JP5212470B2 (ja) 2013-06-19
CN102150300B (zh) 2013-11-13
US8753770B2 (en) 2014-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0300B (zh)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JP5720779B2 (ja) バイポーラ全固体電池
KR100742109B1 (ko) 비수성-전해질 2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00233548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such a solid-state battery
KR101664244B1 (ko) 전극의 표면에 패턴을 형성하는 방법, 이 방법을 이용해 제조된 전극 및 이 전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2386364B (zh) 二次电池
US20210135224A1 (en) Capacitor-assisted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having hybrid structures
CN105190945B (zh) 薄型电池
CN112242564B (zh) 具有电容器辅助夹层的固态电池
JP2011154902A (ja) 全固体電池
CN101542820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683751A (zh) 一种大容量高倍率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8154989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13729A (ja) 直列積層型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US6489061B1 (en) Secondary non-aquenous electrochemical cell configured to improve overcharge and overdischarge acceptance ability
JP2011154900A (ja) 全固体電池
CN104659331A (zh) 聚合物二次电池
JP5424052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05167B1 (ko) 바이폴라 전고체 전지
KR20200127671A (ko) 고에너지 밀도 전고체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7040331B2 (ja) 直列積層型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121797A (zh) 二次电池
CN218182251U (zh) 一种集流体、极片、电池及其用电设备
KR2019001342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650568B1 (ko) 양극활물질의 전처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